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与月亮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月亮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月亮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下弦月 【英】雪莱仿佛一位苍白、瘦削、垂危的少妇,轻掩着朦胧的面纱,踉踉跄跄移步,在她萎靡不振的头脑虚弱、迷惘、游移不定的神志引导下,踱出了闺房;月亮升起在东方黝黑的天边形体不辨的白茫茫一片——王尔德 宣称天使存在,而那些撒都该人(Sadducee),却宣称天使不存在。 第一士兵:我想,为这种事而争论不休,简直是太荒谬了。 年轻的叙利亚军官:今晚莎乐美公主多么美丽呀! 希罗底的侍从:你总是在看望着她。你看得太过分了。如此热情地看着一个人,是相当危险的。可怕的事情,终将发生。 年轻的叙利亚军官:今晚她多么美丽呀。 第一士兵:陛下看来相当忧郁。 第二士兵:是的;他外表忧郁。 第一士兵:他正注视着什么东西。 第二士兵:他正注视着什么人。 第一士兵:他正在注视着谁? 第二士兵:我不知道。 年轻的叙利亚军官:公主脸色多么苍白呀!我从未见过她这般苍白。她就像是白色玫瑰花的影子,映着银白的容貌。 希罗底的侍从:你不应再注视着她。你注视得太过分了。 第一士兵:希罗底正在为陛下斟酒。 卡帕多西亚人:那就是希罗底王后吗?那位头戴镶嵌珠玉的黑色王冠,发扑蓝白亮粉的女人。 第一士兵:是的,她就是希罗底,陛下的妻子。 第二士兵:陛下十分钟爱杯中物。他有三种特别的酒。其中之一是从萨摩斯拉斯岛(Samothrace)带来的,紫如西泽的长袍。 卡帕多西亚人:我从未见过西泽。 第二士兵:另一种酒,是从一个叫塞浦路斯(Cyprus)的城镇带来的,黄如金。 卡帕多西亚人:我喜欢黄金。 第二士兵:第三种酒,是西西里(Sicily)酒,赤红如血。 努必安人(Nubian):我家乡的神明喜爱鲜血。每年两次,我们以童男童女向他们献祭;总共献上了五十个童男童女。但我们似乎奉献得不够,因为他们仍然严厉地对待我们。 卡帕多西亚人:在我的家乡,已经没有神的存在。罗马人将他们驱逐。有人说他们隐身在山岭里,我不相信。我曾到群山中四处找寻他们三夜。我找不到。最后我大声地咒骂他们,而他们也没有出现。我以为他们已经死了。 第一士兵:犹太人崇拜你无法看见的上帝。 卡帕多西亚人:我无法理解。 第一士兵:事实上,他们只相信你所无法看见的。 卡帕多西亚人:我觉得那太荒唐了。 施洗者约翰的声音:在我之后,将会有位比我更荣光的人来临。我甚至为他解鞋带都不配。当他来临,孤独的地方将充满喜悦。他们会像百合一样绽放。盲人的眼睛将看见白昼,聋人的耳朵将会开启。新生婴儿的手将放在龙的毛发上,他将会拉着狮子的鬃毛引领。 第二士兵:叫他住口。他总是胡言乱语。 第一士兵:不,不。他是个圣人。他非常温和。每天当我送食物给他时,他总是向我道谢。 卡帕多西亚人:他是谁? 第一士兵:一位先知。 卡帕多西亚人:他的名字? 第一士兵:约翰。 卡帕多西亚人:他从何处来? 第一士兵:沙漠,他以蝗虫和野蜜为生。他以驼毛为衣,腰缠皮带。外表看来十分可怕。有大批民众追随着他。甚至还有几位信徒。 卡帕多西亚人:他提出什么理论? 第一士兵:我们不清楚。有时他说得相当吓人,但却无法真正了解他所指为何卡帕多西亚人:别人可以见他吗? 第一士兵:不。陛下禁止人们见他。 年轻的叙利亚军官:公主将脸藏在扇子后方!她美白的双手,犹如在天空飞翔的白鸽。它们像白蝴蝶。它们就像是白蝴蝶。 希罗底的侍从:你到底怎么了?你为何直盯着她?你不能再看着她……可怕的事情可能发生。 卡帕多西亚人〔指向水池〕:多奇特的监狱! 第二士兵:那是座旧水池。 卡帕多西亚人:一座旧水池!那必然对健康不佳。 第二士兵:噢,不!譬如陛下的兄长,希罗底王后的第一任丈夫,就曾在那儿监禁十二年。他并未丧命。在十二年结束后,他才被绞死。 卡帕多利安人:绞死?谁胆敢做这种事? 第二士兵〔指向行刑人,一个健壮的黑人〕:在那边的人,那曼。 卡帕多西亚人:他不害怕吗? 第二士兵:噢,不!陛下赐予他指环。 卡帕多西亚人:什么指环? 第二士兵:死亡的指环。所以他不恐惧。 卡帕多西亚人:不过绞死一位国王,还是太可怕了。 第二士兵:为什么?国王也不过一个脖子,就向其它人一样。 卡帕多西亚人:我认为那太可怕了。 年轻的叙利亚军官:公主站起来了!她要离开餐桌!她的表情非常困扰。啊,她朝这个方向走来了。是的,她正向我们走来。脸色多么苍白!我从未见过她脸色这样苍白。 希罗底的侍从:不要看她。我求你不要看着她。 年轻叙利亚军官:她像只迷途的鸽子……她像风中摇曳的水仙……她像银白美丽的花朵。 〔莎乐美上〕 莎乐美:我再也待不下去。我再也不能忍受。为何陛下总是用那对鼠辈的眼睛看着我?我母亲的丈夫如此奇怪地看着我。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事实上,没错,我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年轻叙利亚军官:你刚刚离开宴席了吗,公主? 莎乐美:这儿的空气多么甜美!在这里我能够自由地呼吸!在那里,从耶路撒冷来的犹太人,不断地为他们愚蠢的宗教仪式争吵,恨不得将对方撕成碎片,并且如野蛮人般胡乱地狂饮,将酒溅洒走道上,还有那些从史密尔那(Smyrna)来的希腊人,他们的眼睛与脸颊上了花绿杂乱的颜彩,发丝扭曲卷绕,以及那些狡猾寡言的埃及人,手上戴着玉制长爪与赤褐外套,还有那残忍粗俗的罗马人,满口野鄙不耐的黑话。啊!我多么厌恶罗马人!他们无礼又平凡,但仍自比为高尚风雅的贵族。 年轻叙利亚军官:请你坐下,公主。 希罗底的侍从:你为什么和她说话?你为什么看着她?噢!不吉祥的事情将要发生了。 莎乐美:见到月光多么令人舒畅!她就像是一小片金钱,你会以为她是朵小小 的银花。月亮冷冽贞洁。我确信她是位处女,她有处女的美丽。是的,她是位处女。她从未受到玷污。她从未像其它的女神那样委身与男人。 施洗者约翰的声音:主来临了。神的儿子来临了。半人马(centaur)已隐身在河流中,海妖(siren)已离开水底躲藏在森林的树丛中。 莎乐美:是谁在喊叫? 第二士兵:是先知,公主。 莎乐美:啊,先知!他就是陛下所惧怕的人吗? 第二士兵:我们无从知悉,公主。刚刚那是先知约翰的声音。 年轻叙利亚军官:你是否愿意,让我吩咐将轿子唤来,公主?夜晚的庭院相当美丽。 莎乐美:他对我的母亲说过严厉的话,是吗? 第二士兵:我们不懂他所说的话,公主。 莎乐美:是的;他对母亲说了严厉的话。 〔一个奴隶上〕 奴隶:公主殿下,陛下请你回到宴席去。 莎乐美:我不回去。 年轻叙利亚军官:请恕我插口,公主,但若你不回去的话,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 莎乐美:他是个老人吗,那位先知? 年轻叙利亚军官:公主,请你最好回去。请容许我引你进入宴会厅。 莎乐美:那位先知……是个老人吗? 第一士兵:不,公主,他是个年轻人。 第二士兵:你无法确定。有人说他是伊莱贾(Elias)。 莎乐美:谁是伊莱贾? 第二士兵:是这个国家里,一位相当古老的先知,公主。 奴隶:我应该用什么话去回答陛下? 施洗者约翰的声音:你无法承受喜悦呀,巴勒斯坦的土地,因为施打你的棒子已经折断。因为蛇(serpent)的种子将孵化为毒蜥蝎(basilisk),它一出生将会吞没所有的飞鸟。 莎乐美:多么奇怪的声音!我愿和他说话。 第一士兵:恕难从命,公主。陛下不愿任何人与他交谈。甚至连最高祭司都不 能和他说话。 莎乐美:我想和他说话。 第一士兵:那不可能,公主。 莎乐美:我要和他说话。 年轻叙利亚军官:是否回到宴席上比较好呢? 莎乐美:将那先知带过来。 〔奴隶下〕 第一士兵:我们不敢,公主。 莎乐美〔靠近水牢并向下望去〕:这底下多么黑暗呀!待在这样的黑暗深坑里 一定很可怕!就像是一座坟墓……〔向士兵。〕你们听到我说的话吗?将先知带 出来。我要见他。 第二士兵:公主,我求你不要对我们下这道命令。 莎乐美:你们敢让我等待! 第一士兵:公主,我们的生命属于你,但我们无法遵从你的命令。因此,你不 应向我们要求。 莎乐美〔向年轻的叙利亚军官〕:啊! 希罗底的侍从:噢!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确信将有不幸的事情要发生了。 莎乐美〔靠近年轻叙利亚军官〕:你会愿意帮我吗,奈拉伯斯(Narraboth)? 你会愿意帮我的。我只不过是想要见见这位奇特的先知。大家都提到这个人。 我认为陛下十分怕他。而你,甚至是你,也怕着他吗,奈拉伯斯? 年轻叙利亚军官:我一点都不害怕,公主;我从不怕任何人。不过陛下曾经正 式下令,禁止任何人打开这口井的盖子。 莎乐美:你会为我这样做的,奈拉伯斯,到了明天,当我的轿子通过大门时, 我会为你抛下一朵小花,一朵绿色的小花。 年轻叙利亚军官:公主,我不能,我不能违反命令。 莎乐美〔微笑〕:你会为我这样做的,奈拉伯斯。你知道你会为我这样做。明 天,当我的轿子通过大桥时,我会透过面纱望着你,我会看着你,奈拉伯斯, 我会对你微笑。看着我,奈拉伯斯,看着我。啊!你知道你会满足我的要求。 你心里十分清楚。……我知道你很乐意帮我。 年轻叙利亚军官〔向第三士兵示意〕:让先知出来……莎乐美公主要见他。 莎乐美:啊! 希罗底的侍从:噢!月色多么怪异。你会认为这就像一个死去的女人,伸手找 寻她的裹尸布。 年轻叙利亚军官:她的面容怪异!她像个小公主,有一双琥珀色的双眼。虽然 朦胧,但她的笑容却像一位小公主。 〔先知从水牢中走出。莎乐美看着他,缓缓地向后退了几步。〕 约翰:那个杯中充满憎恶酒水的人在哪里?他在哪里,那个身穿银袍的人,最 后将死在所有人的面前?叫他过来,如此一来他才可能脱离王宫的污秽,倾听 他自己内心里的声音。 莎乐美:他说的是谁? 年轻叙利亚军官:你永远听不懂他的话,公主。 约翰:那个渴视墙上男子画像的女人在哪里?她放弃自我,注目着石柱上加勒 底(Caldea)人的画像,沈溺在她眼睛的欲念中,并派出使者到加勒底去。 莎乐美:他在说我的母亲。 年轻叙利亚军官:噢,不要理会他,公主。 莎乐美:是的;他正在说我的母亲。 约翰:那个委身于亚述首领的人在哪里?他们腰上配剑,头戴五彩的皇冠。那 个委身于埃及年轻男子的人在哪里?他们身穿精致紫色麻衣,金色盾牌,银色 头盔,身强力壮。叫她立刻从罪恶的温床里爬起,从乱伦的温床里爬起,如此 一来,她才能听到为主铺路的人的声音,如此一来,她才能从不义之中改过自 新。虽然她不会悔改,只会更加深陷在泥淖里;叫她过来,因为主的扇子已在 他的手里。 莎乐美:太可怕了,他太可怕了! 年轻叙利亚军官:不要待在这儿,公主,我恳求你。 莎乐美:他的眼睛太可怕了。它们就像黑洞中燃烧的火炬。它们像龙穴的深渊 。它们像埃及恶龙居所的黑暗洞窟。它们像奇异月光下的黑色湖水……你认为他 会再说一遍吗? 年轻叙利亚军官:不要待在这儿,公主,我求你不要待在这里。 莎乐美:真是可惜!他就像是一尊洁白的象牙雕像。他身上映着银色的光辉。 我确信他与月光一般贞洁,如同银色之箭。他的肉体必定如象牙一般冰冷。我 愿走过去仔细瞧瞧。 年轻叙利亚军官:不,不,公主。 莎乐美:我一定要走过去瞧瞧。 年轻叙利亚军官:公主!公主! 约翰:向我走来的女子是谁?我不愿意他看着我。为何在她散着金粉的眼皮之 下,用那双金色的眸子看着我?我不认识她。我不愿知道她是谁。叫她走开。 我不与她说话。 莎乐美:我叫莎乐美,希罗底的女儿,犹太王国的公主。 约翰:退开!巴比伦之女!不准靠近主所选择的人。你的母亲将不义染满了大 地,她的罪孽已经传到神的耳里。 莎乐美:求你再说,约翰。你的声音犹如酒一般的甜美。 年轻叙利亚军官:公主!公主!公主! 莎乐美:求你再说!再说一遍,约翰,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约翰:所多玛之女,不准靠近我!罩上你的面纱,让风沙尘埃吹拂,到沙漠里 去找寻上帝的儿子。 莎乐美:那是谁,上帝的儿子?他像你一样漂亮吗,约翰? 约翰:让开!我听到宫廷里响起死亡天使振翅的声音。 年轻叙利亚军官:公主,我求你不要再过去了。 约翰:上帝的天使,你们为何带剑来此?你们来这肮脏的宫廷里寻找谁?那位 身穿紫袍者的死期尚未来临。 莎乐美:约翰! 约翰:是谁在说话? 莎乐美:约翰,我渴望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像园里从未染尘的百合。你的身 体就像山中的雪一样洁白,就像犹太山上的雪,从山谷中流到平原。阿拉伯皇 后花园里的玫瑰,都不及你身体的白晢。阿拉伯的玫瑰,阿拉伯的香料,落日 时的余辉,海面上月亮的吸呼……这一切都比不上你身子冰洁的万一。让我抚摸 你的身体。 约翰:退下!巴比伦之女!世间最邪恶的女人。不准再对我说话。我不再听你 说话。我只听主的声音。 莎乐美:你的身体太可怕了,像麻疯病人。像是受到毒蛇于其上横爬穿刺;像 是蝎子于其上筑巢而居。像是所有一切令人作呕物事的白色坟墓。太可怕了, 你的身子太可怕了。是你的头发令我迷恋无法自拔,约翰。你的头发像是串葡 萄,就像是以东(Edom)葡萄园里垂下的串串黑色葡萄。你的头发像黎巴嫩 (Lebanon)的杉树,像是黎巴嫩的巨大杉木,树影可容狮子休憩,可以让强盗 在白昼躲藏。漫漫长夜,当月亮隐藏她的脸庞,当众星消失,但这一切都不黑 暗。在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你头发的黑沈……让我抚摸你的头发。 约翰:退下,所多玛之女!不准碰我。不准污蔑主的头颅。 莎乐美:你的头发太可怕了,上头沾满了泥巴与灰尘。像是戴在你额前的可笑 皇冠。像是盘绕在脖子上的一段段黑色小蛇。我不爱你的头发……我想要的是你 的嘴唇,约翰。你的嘴唇彷佛是象牙高塔上的一段红带。彷佛是由象牙刀所切 出来的石榴。泰尔(Tyre)园里盛开的石榴花,比玫瑰更显鲜红,但却相形失 色。国王警跸的喇叭声,令敌人胆寒,但却相形失色。你的嘴唇比起踩在酿酒 桶上的脚要来得鲜红。你的嘴唇比起出没于神庙上鸽子的脚要来得鲜红。它比 起从林中走出的屠狮者的脚要来得鲜红。你的嘴唇像是渔夫在破晓的海上所寻 获的血红珊瑚,那些只贡奉给国王的血红珊瑚!……它就像是莫比(Moab)人在 矿场中挖出的朱砂,那些只贡奉给国王的朱砂。它就像是波斯国王的领结,以 朱砂染色,再以珊瑚嵌饰而成。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你鲜红的嘴唇…… 让我吻你的嘴。 约翰:不行!巴比伦之女!所多玛之女!不行。 莎乐美:我要吻你的嘴,约翰。我要吻你的嘴。 年轻叙利亚军官:公主,公主,你就像园中之香,高贵之主,不要看这个人, 不要看他!不要对他说这种话。我再也受不了……公主,公主,请不要再说了。 莎乐美:我要吻你的嘴,约翰。 年轻叙利亚军官:啊! 〔他举刀自裁,倒在莎乐美与约翰之间〕 希罗底的侍从:这位年轻的叙利亚军官自杀了!这位年轻的叙利亚军官自杀了 !他杀了我的朋友!我曾送他小一瓶香水与白银加工的耳环,现在他自杀了。 啊,他不是已经预言将要发生不幸的事吗?我,也曾预言过,将有不幸的事要 发生。我知道月亮正寻求一件死亡的生命,但我不知道月亮要找的人竟然是他 。啊!为何我不事先将他藏起来呢?如果我先将他藏在山洞里,月亮就找不到 他了。 第一士兵:公主,队长已经自杀了。 莎乐美:让我吻你的嘴,约翰。 约翰:你不害怕吗,希罗底的女儿?我不是告诉过你,我听到宫廷里有死亡天 使振翅的声音,他不是已经来临了吗,那死亡天使? 莎乐美:让我吻你的嘴。 约翰:淫荡的女儿,只有一个人能够解救你,那就是我说过的那一位。去找他 吧。他正在加利利海的船上,他带着他的学徒而来。跪在岸上,称他的名字。 当他来临时,跪在他的脚边,请求他赦免你的罪。 莎乐美:让我吻你的嘴。 约翰:诅咒你!乱伦母亲的女儿,你将受到诅咒! 莎乐美:我要吻你的嘴。 约翰:我不愿再见到你。我不要再见到你,你是受诅咒的人,莎乐美,你是受 诅咒的人。 〔他走下水井〕 莎乐美:我要吻你的嘴,约翰,我要吻你的嘴。 第一士兵:我们要将尸体埋在其它地方。陛下不介意见到尸体,除非那些人是 他自己亲手所弑。 希罗底的侍从:他是我的兄弟,而且比我的兄弟更亲近。我曾送他一瓶小香水 ,以及他手上一直戴着的玛瑙指环。在晚上我们一起顺着河流走过,一起穿过 杏仁树下,他会告诉我他故乡的事情。他的语调很低,好像笛音,好像吹笛的 声音一样。他特别喜欢在溪流中顾影自怜。我常常因此而叱责他。 第二士兵:你说的对;我们一定要将尸体藏匿。陛下不应该见到。 第一士兵:陛下不会到这儿来。他从未来到阳台。他非常惧怕先知。 〔希律王,希罗底,以及所有廷臣上〕 希律王:莎乐美在哪里?公主在哪里?为何她不遵照我的要求,回到宴席上? 啊!她在那里! 希罗底:你不能看着她!你总是在看着她! 希律王:今晚月色十分怪异。不是吗?她就像是位疯狂的女士,一位四处寻找 爱人的疯狂女人。她赤裸。她全身赤裸。云层想要为她遮掩,但她不接受。她 高挂在天上展现自己。如同酒醉的女人,她在薄云之间踉跄游移……我确信她正 找寻着爱人。她是否如醉客一般地摇晃呢?她是否如疯狂的女人呢? 希罗底:不;月亮只像月亮,不过如此。我们进去吧……在这儿没什么事。 希律王:我要待在这儿!马那色(Manasseh),将轿子放到那儿去。举火,搬 象牙桌与白玉椅来。这儿的空气相当可口。我要在此与宾客共同欢饮。我们要 向西泽的使者展现我们的荣耀。 希罗底:你并不是为了大使才愿意待在这里。 希律王:是;空气相当可口。来吧,希罗底,客人正在等着我们。啊!我滑倒 了!我踏到血渍而滑倒了!不吉利的征兆。邪恶的征兆。为何有这滩血呢?…… 还有尸体,为什么有尸体在这儿?你们难道以为我是埃及的国王,招待宾客不 以飨宴而用尸体吗?这是谁?我不要看他的脸。 第一士兵:那是我们的队长,陛下。他是个年轻的叙利亚青年,你在三年前升 任他为队长。 希律王:我并未下令杀死他。 第二士兵:他是自杀的,陛下。 希律王:什么原因?他是我所任命的队长。 第二士兵:我们不知道,陛下。但他是自杀的。 希律王:我听来相当奇怪。我以为只有罗马哲学家才会自裁。是这样吗,提格 利奴斯,罗马的哲学家会自裁吗? 提格利奴斯:有些人的确会自裁,陛下。他们是禁欲主义派(Stoics)。禁欲 主义者是行尸走肉。他们是群可笑的人。我自己认定他们是全然地荒唐无稽。 希律王:我同意。自杀是可笑的行为。 提格利奴斯:所有在罗马的人都嘲笑他们。皇帝曾撰文讽刺他们。这文章广为 流传。 希律王:啊!他曾撰文讽刺他们?西泽真了不起。他什么事都办得到……这位年 轻叙利亚军官的自杀十分怪异。我为他的自杀感到难过。我非常遗憾;因为他 外表堂正。他的相貌俊秀。他有只忧郁的眼睛。我记得曾经见到他忧郁地望着 莎乐美。显然地,他过份地注视着她了。 希罗底:还有另一个人也是过份地注视着她。 希律王:他的父亲是位国王。我将他从他的王国中驱逐。而你让他原为王后的 母亲成为奴隶,希罗底。所以他现在是我们的贵客,应该说曾经是,正因如此 我任他为我的队长。我很遗憾他已经身故。呵!你们为什么将尸体留在这儿? 我不想看到;尽快带走!〔他们将尸体搬走。〕这儿有点冷。有风在吹动。你有 没有感觉到呢? 希罗底:不;没有风。 希律王:我说有风吹拂……我还听到空中有翅膀拍动的声音,就像是一对巨大羽 翼的振动。你听到了吗? 希罗底:我没听到。 希律王:我现在听不到。不过我刚刚听见了。毫无疑问,就是由于翅膀振动而 引起那股风。它已经远离。不对,我又听见了。你没听到吗?就像是翅膀拍动 的声音。 希罗底:我告诉你,没有什么东西在动。你病了。我们进去室内吧。 希律王:我没有病。是你的女儿病了。她面露病容。我从未见过她如此苍白。 希罗底:我告诉过你不要看着她。 希律王:斟酒。〔酒送来。〕莎乐美,来和我一起喝点酒。我这儿有些高级的 酒。西泽本人送来的好酒。将几滴酒倒入你的红唇里,而我则是一口干杯。 莎乐美:我不渴,陛下。 希律王:你听到她如何回答我的话吗,你的女儿? 希罗底:带水果来。〔水果送来。〕莎乐美,来和我吃些水果。我喜欢见你的 齿间咬着水果。轻咬一口,我会吃你所留下的部分。 莎乐美:我不饿,陛下。 希律王〔向希罗底〕:你看看,你的女儿居然是这样带大的。 希罗底:我的女儿和我出身贵族。而你,你的父亲只不过是个赶骆驼的人。他 还是个强盗! 希律王:你说谎! 希罗底:你知道这是事实。 希律王:莎乐美,过来坐在我身边。我要赐予你母亲的宝座。 莎乐美:我不累,陛下。 希罗底:你瞧她对你的感觉。 希律王:给我…… ;我要什么?我忘了。啊!啊!我想起来了。 约翰的声音:啰!时刻来临了!我预言的事情,上帝所说的,将要实现。啰! 我宣示的那一天来了。 希罗底:叫他安静!我不想听到这声音。这个人不断地对我施以侮蔑与诽谤。 希律王:他不曾出言反对过你。此外,他还是位伟大的先知。 希罗底:我不信他是个先知。有人能够预先宣布什么事将发生吗?永远没有人 知道。更进一步地,他一直不断侮辱我。但我认为你怕他……我清楚地知道你怕 他。 希律王:我对他毫无恐惧。我对任何人都不感恐惧。 希罗底:我告诉你,你怕他。如果你不怕他的话,为何你不将他送给那群犹太 人,却让他在这儿吵嚷了六个多月? 犹太人:是的,王上,最好将他送到我们的手里。 希律王:这个话题谈得够多了。我早有了结论。我不会将他送到你们手里。他 是个圣人。他是见过神的人。 犹太人:不可能。没有人见过神,除了先知伊莱贾之外。他是最后一位见过神 的人。这些日子以来神不再现身。他隐藏了。因此大魔鬼来到了人间。 另一位犹太人:的确,没有人能够知道先知伊莱贾是否真地见到了神。或许他 只不过见到神的影子。 第三犹太人:神无时无刻不隐身。他无时无刻都现身。神也在被称为恶的事物 之中,即使他本身是好的。 第四犹太人:不能如此说。这是非常危险的学说。那是从亚历山大城的学校传 来的学说,那儿的人就像希腊人一般地教授哲学。希腊人是异教徒。他们甚至 未施过割礼。 第五犹太人:没有人能够知道神是如何运作的。他的道路非常神秘。可能我们 称为恶的事物却是善的,而我们称为善的事物却是恶的。我们无法了解任何事 。我们必须顺从一切,因为神是强大的。他可以轻易地摧毁我们称为坚强的东 西,因为他并不重视任何人。 第一犹太人:你说的对。神是可怕的;他能摧毁坚强,而我们人类就像泥灰一 般脆弱。但这个人绝对未曾见过神。自从先知伊莱贾之后,没有人见过神。 希罗底:让他们闭口。我听得十分厌烦。 希律王:但我听人说,那位约翰就是你们的先知伊莱贾。 犹太人:不可能。先知伊莱贾在世的时候,距今已超过三百年了。 希律王:有些人说这个人就是先知伊莱贾。 拿撒勒人:我确信他就是先知伊莱贾。 犹太人:不,他不可能是先知伊莱贾。 约翰的声音:那个日子来临了,主降临的日子到了,我在山顶,在他的脚下听 见他的传道,他是世界的救主。 希律王:他指的是什么?世界的救主? 提格利奴斯:那是西泽的称号。 希律王:但西泽并不到犹太王国来。昨天我才收到罗马方面的来信。他们不在 意这边的事情。而你,提格利奴斯,去年冬天你待在罗马,你听到这方面的消 息吗? 提格利奴斯:陛下,我完全未曾听说。我只解释这个称号。那是西泽所用的头 衔之一。 希律王:西泽不会来这儿。他患有痛风。据说他的脚与大象一般粗。此外还有 各领地的事务。他一离开罗马城,就永远失去了罗马。他不会来这儿的。尽管 如此,西泽是我们的主人,他可以随心所欲来这儿。虽然,我并不认为他会来 。

奥维德《变形记》,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爱情》,雪莱的诗歌《下弦月》,田德里亚科夫《月蚀》。

《月亮和六便士》[2]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与西方许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

文化习俗:

1、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2、祭月赏月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今,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

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中国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

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中国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扩展资料:

月亮相关传说:

1、吴刚伐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倒下。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到了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元璋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3、天狗吞月

天狗吃月亮的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生性好佛,为人善良。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身为娘娘,生性暴戾,为人好恶。

有一次,目连之母突然心血来潮,想出了一个恶主意:和尚念佛吃素。我要作弄他们一下,开荤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说是素馒头,要到寺院去施斋。

目连知道了这事,劝说母亲不听,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准备了三百六十只素馒头。藏在每个和尚的袈裟袖子里。目连之母来施斋,发给每个和尚一个狗肉馒头。

和尚在饭前念佛时,用袖子里的素馒头将狗肉馒头调换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

目连之母见和尚们个个吃了她的馒头,“嘿嘿”拍手大笑说:“今日和尚开荤啦!和尚吃狗肉馒头啦!”方丈双手合十,连声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事后,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

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打入地狱。他日夜修炼,终于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投生凡间作乱。玉帝大怒,令目连下凡投身为黄巢,来收这批从地狱逃出来的恶鬼。

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因十分痛恨玉帝,就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帐。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

这只恶狗没日没夜地追呀追!她追到月亮,就将月亮一口吞下去;追到太阳,也将太阳一口吞下去。不过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最怕锣鼓、燃放爆竹,吓得恶狗吞下的太阳、月亮,又只好吐了出来。

太阳、月亮获救后,又日月齐辉,重新运行。恶狗不甘心又追赶上去,这样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蚀和月蚀。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直到现在,每逢日蚀、月蚀时,不少城乡百姓还流传着敲锣击鼓、燃放爆竹来赶跑天狗的习俗。

4、月桂女神

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就是后来的月桂女神。

月桂女神传说,Daphne(希腊语 Δ?φνη)(达芙妮)(月桂女神)是位非常貌美的女神,当年曾与宙斯的大儿子阿波罗互相爱慕。

终于,有一天阿波罗终于按耐不住自己对月桂女神的爱恋,对她展开的追求。可是因为阿波罗自己是太阳神,身体聚集了大量的热能,使得月桂难以忍受,一旦靠近就有灼伤皮肤的危险。所以每次阿波罗追月桂,她就会躲。

就这样,一追一躲,可这样毕竟不是办法,终于月桂无法忍受了,她大喊救命。她的父亲因不忍女儿遭受如此痛苦,就将大地劈裂了一条大缝。

月桂纵身一跳,化成了一棵大树从裂缝中长出。自此,这棵树就叫做月桂树。而阿波罗并不知道缘由,认为月桂宁可变成大树也不愿和他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是因为自己太热了才使得月桂化作一棵大树。

阿波罗发誓要永远为月桂留下一片遮蔽。那就是我们知道的太阳黑子,在太阳神心中留下的永远的遮蔽,他为月桂留下的遮蔽....

5、希腊月神

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蒂米斯(Artemis)。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妹妹,非常漂亮,同时也是个很厉害的弓箭手,掌管着狩猎,身边常伴着她心爱的弓箭和猎犬。

每天她驾着银色的马车在夜空中奔驰,代表了夜间的一起——寒冷、寂寞、以及亡灵的道路。她还是未婚少女的守护神——她自己也是终身未婚,这里面还有个悲伤的故事。

海王波赛冬有个儿子,名叫 奥列翁(Orion),他非常喜欢射箭,是个很好的猎手,还喜欢在海面上狂奔。月亮女神很喜欢奥列翁,他们相识了,并且彼此相爱,经常一起在丛林中狩猎,在海面上狂奔。

女神的哥哥阿波罗很讨厌奥列翁,也不喜欢她妹妹与奥列翁的这段感情,于是决意要除掉奥列翁。某天,奥列翁正在海面上飞奔的时候,阿波罗用金色的光罩住奥列翁把他隐藏起来,使任何人都看不出奥列翁的本来面目,然后就去怂恿喜欢射箭的妹妹月亮女神把远处的金色物体当作靶子。

月亮女神当然不知道这是哥哥的阴谋,射出一支箭,正中奥列翁的头部。后来她知道了自己射死的是心上人奥列翁,于是陷入绝望之中,日夜哭泣。

为了永远珍藏对奥列翁的爱情,她请求宙斯把奥列翁升到天上,希望自己乘坐银马车在天空奔跑中随时可以看到。宙斯接受了她的请求,把奥列翁变为天上的星座——猎户座。女神发誓,终身不嫁,她要永远在夜空中陪伴着奥列翁。

月亮女神阿蒂米斯(Artemis)非常喜欢橡树,狩猎时一直带着她的橡树木杖。人们又把她奉为橡树女神。

在古希腊,人们祭祀月亮女神的时候,就要点燃橡木火把, 后来变成供奉甜饼并点燃蜡烛,最后演变成为了庆祝孩子生日的方式——晚上在蛋糕上插蜡烛,吹灭并许愿,月亮女神会保佑愿望能够实现。直到今天,人们依然用这种方式庆祝生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亮故事

与月亮别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非常应该繁体刚刚刚刚

论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摘 要: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关键词: 月亮、象征、思念、失意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三、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神话原形逐渐成为失意的情感象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屡遭苦难之时,也常常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杜甫的《月》诗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诗句。诗人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寡居月宫的嫦娥,无法忍受月宫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独自一人,自斟自酌,以洒打发死一般寂寞的日子。诗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和嫦娥的处境多么相似!李商隐也写道:“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作者借嫦娥曾偷食仙药飞升月宫的传说,来比喻和象征自己也曾想“蟾宫折桂”,后因不幸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且落魄终身,因此清冷与后悔之情,溢于言外。诗人置身于月光下,遥想月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但中国的诗人是善于逃避现实的,当他们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到困顿时,有的人颓唐厌世,极其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东坡就总结出一条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的好去处,此时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象,它成为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了。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里,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成为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月光衬托着诗人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月亮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虚静,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表现心的虚静。正如傅绍良所说:“在哲理升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外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四、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月亮孤悬天际,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在这种心态中,明月意象常作为永恒的象征。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月下神思飞跃,他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李白的《把酒问月》更是将月亮的哲理升发上升到一个高度:“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轨迹,表现月亮由升到没、从秋复春、幽静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剧性,同时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虚静又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须让有限的人生去承担那些无益的忧虑呢?人类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在这些诗句中,皎月横陈,朗照乾坤,引发了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月亮在中国人眼中是永恒的。有意思的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段著名的对白:“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我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认为月亮可以作为永恒的代表,但从这段对白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并不认为月亮是永恒的,恰恰相反它是运动的。这同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背道而驰。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最能理解月亮所象征的永恒。永恒是“中国的月亮”所具有的特点。结语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本文依据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选择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根据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以上几点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衷心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对“中国的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让大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月亮又称月球。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夜晚温度可低到℃。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一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实现了。 当今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分辩出月面上约50米(相当于14层高楼)的目标。

搜索下毛姆相关的资料,还有就是去百度文库看下。

月亮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到了农历十五,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由于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转为规律而制定的,所以会很准确。农历每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十五,月亮都要圆一次。可是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从气象学观点来看,是因为每当这个时候,北方吹来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天空中云雾减少了。同时,太阳的倾斜度渐渐变大,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气温一天比一天低,秋风使水汽降低,空气透明,因而夜空如洗,月亮分外皎洁。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从天文学的角度看,月亮也不一定只有在中秋才分外明。因为月亮是反射太阳光才亮的,所以从地球上看来,月光的强弱,既与地球看到月亮反光面大小有关,又与月亮距地球远近及月亮离太阳远近有关。当月亮反射太阳光的月面最大而近于正圆形,这时,月光应是最明亮的。 但月亮绕地球旋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近地点也不一定是十五,农历初一定为“朔”,“望”则要视月球运转情况而定,通常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两天, 甚至十七(比如今年);另外,地球绕太阳旋转轨道也是椭圆的,近日点一般都在农历十一、十二月,并不在八月。只是在寒冬腊月的十一、十二月谁会有心情跑出来站在寒风凛冽的雪地里看月亮呢?于是丰收的8月就幸运的当选了。 中秋佳节月亮最圆时刻出现在农历十四、十五、十六和十七的概率(数据采用的年限为1961至2010年):农历十四:一次(1995年),概率:;农历十五:20次,概率:;农历十六:25次,概率:;农历十七:六次(1964、1981、1991、1997、2000、2007)概率:。1961年至2010年的50年中出现了52次中秋佳节,其中1976年和1995年是闰八月,因此多了2次中秋节。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秋月亮最圆时刻出现在农历十六的概率最大,这就是所谓的“15的月亮16圆”! 参考文献: 显然,由于中秋节担当了更多人文情怀,所以现在的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去追究“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说法是否正确了。

参考文献写了月份不会受到影响。参考文献一般来说,书籍只标注哪一年,期刊论文标注年、卷、期号,报纸才需要标注年月日。如果你的参考文献是一篇论文的话,就没有必要标注日。参考文献写了月份不会有影响。

搜索下毛姆相关的资料,还有就是去百度文库看下。

其实是一种错觉,每个农历十五的时候月亮都是一样的圆,只是农历八月十五的时候,正是秋季,此时天空亮星较少,因此显得月亮格外的圆。

月亮与六便士论文参考文献

And when such as had come in contact with Strickland in the past, writers who had known him in London, painters who had met him in the cafes of Montmartre, discovered to their amazement that where they had seen but an unsuccessful artist, like another, authentic genius had rubbed shoulders with them(失之交臂) there began to appear in the magazines of France and America a succession of articles, the reminiscences of one, the appreciation of another, which added to Strickland's notoriety, and fed without satisfying the curiosity of the public. The subject was grateful, and the industrious Weitbrecht-Rotholz in his imposing monograph(2) has been able to give a remarkable list of authorities.后来那些在CS生前曾和他有过接触的人——有些人是在伦敦就认识他的作家,有些是在蒙特玛特尔咖啡座上和他会过面的画家——非常惊奇的地发现,(那个)他们当初看作是个失败的画家,一个同无数落魄艺术家没有什么不同的人,原来是个真正的天才,他们却失之交臂了。从这时起,在法国和美国的一些杂志上连续地出现了各式各类的文章:这个写对CS的回忆,那个写对他作品的评述。结果是,这些文章更增加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声誉,挑起了、但却无法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这个题目大受读者欢迎,W/R下了不少工夫,在他写的一篇洋洋洒洒的专题论文①里开列了一张篇目,列举出了富有权威性的一些文章。2) "Karl Strickland: sein Leben und seine Kunst, " by Hugo Weitbrecht-Rotholz, Ph. D. Schwingel und Hanisch. Leipzig, 1914.①《,生平与作品》,哲学博士H W-R,莱比锡1914年施威英格尔与汉尼施出版。(作者注)The faculty for myth is innate(天生的固有的) in the human race. It seizes with avidity upon any incidents, surprising or mysterious, in the career of those who have at all distinguished themselves from their fellows, and invents a legend to which it then attaches a fanatical belief. It is the protest of romance against the commonplace of life. The incidents of the legend become the hero's surest passport to immortality. The ironic philosopher reflects with a smile that Sir Walter Raleigh is more safely inshrined in the memory of mankind because he set his cloak(披风)) for the Virgin Queen to walk on than because he carried the English name to undiscovered countries. 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惊奇或者困惑的的事件,人们就会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淡的生活的一种抗议。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的最可靠的护照。爵士②之所以永远珍留在人们记忆里是因为他把披风铺在地上,让伊丽莎白女皇踏着走过去,而不是因为他把英国名字带给了许多过去人们未知的领土;Charles Strickland lived obscurely. He made enemies rather than friends. It is not strange, then, that those who wrote of him should have eked out(弥补) their scanty recollections with a lively fancy, and it is evident that there was enough in the little that was known of him to give opportunity to the romantic scribe; there was much in his life which was strange and terrible, in his character something outrageous, and in his fate not a little that was pathetic. In due course a legend arose of such circumstantiality that the wise historian would hesitate to attack it.讲到,在他还在世的时候知道他的人并不多。树敌不少,但没有什么朋友。因此,那些给他写文章的人必须借助于活跃的想象以弥补贫乏的事实,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非常清楚,尽管人们对他生平的事迹知之甚少,也够浪漫主义的文人从中找到大量铺材料,他的生活中有许多离奇可怕的行径,他的性格里有不少荒谬的怪僻,他的命运中又不乏悲怆的遭遇。经过一段时间,从这一系列事情的演绎中产生了一个神话,而明智的历史学家是不会贸然反对的。But a wise historian is precisely(恰好的;细心的) what the Rev. Robert Strickland is not. He wrote his biography(3) avowedly to "remove certain misconceptions which had gained currency" in regard to the later part of his father's life, and which had "caused considerable pain to persons still living. "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was much in the commonly received account of Strickland's life to embarrass a respectable 牧师恰好不是这样一位明智的历史学家。他认为有关他父亲的后半生人们有许多误解,他公开申明自己写这部传记③就是为了“移除某些成为流传的误解”,这些流言蜚语“给生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但谁都清楚,那些流传于街头巷尾的的生平轶事里有许多事件可以让一个体面的家族难堪。

搜索下毛姆相关的资料,还有就是去百度文库看下。

《月亮和六便士》[2]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与西方许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论文参考文献

《月亮和六便士》[2]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与西方许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

《月亮与六便士》并不单纯是一个勇敢追梦的 故事 ;也并非批判现实,仿佛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个崇高的的梦想,《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 及书评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欢迎查阅!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1

作家把一种性格放大到极致,让我们去体会感受每个人骨子里都有的那一点点对理想的追求。

这本书说是写于一战期间,想要给当时迷茫的人们一些鼓励,希冀人们不致于在战后对生活百无聊赖。不知道这本书对于那些人是不是真的起到指引心的作用?

看这本书的时候,很佩服斯特兰的自私,内心没有一丝愧疚波澜不惊地就抛妻弃子去到巴黎,全身心 学画画 。其实很羡慕,可是转念想想,现在的人有几个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追求?怕是浑浑噩噩地多些。

斯特兰其实往小了看可以是力争上位的庸庸白领,只是没那么彻底,仍旧在自己的生活圈里,会为自己做一点点娱乐的事感到负罪感,但无法避免,那些事总是很克制地去做,这样良心才回安宁。

最后,斯特兰终于去到大溪地,这个地设十分符合他种种要求的地方。爱塔料理他的起居,充当他的画模,满足他自己痛恨至死的性欲,不打扰他的内心世界,事事遵从他的意见,他大概不会想到此生能遇到爱塔这样一个完美伴侣吧。

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总能像他这样美满地按着自己所思所想去过日子,但他到底唤醒了一些心底里有执念的人。

第一次看毛姆的书,书名没有在书里出现过,不知道怎么讲对这本书的感觉,可能是没有感觉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2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通用货币的最小单位,朋友跟作者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忽略了脚下的六便士。作者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书名于是就叫做《月亮和六便士》,一句玩笑成就了这本经典之作。月亮代表美好的理想,六便士则代表目前的现实。

毛姆高明地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相互转换,把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营造成一种旁观的距离,再运用简单的笔触进行描写,使我们徘徊在热情与冷静中不断重复回味情节。

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赖以生存的六便士,描述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两者并不对立,甚至可以通过努力,相互拥有支配。小说毕竟只是小说,主人公作为家中顶梁柱,说走就走,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背负了不负责任。其违背人伦的行为,也许只是为了配合那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的道德绑架,唯有统统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途。”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之中,只能依靠一些符号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给别人,但是他人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赖心却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读完之后,眼中应当有月亮。如果没有,应是乌云暂时遮住了双眼。再读一次吧,直到你读出月光为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3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是被这句话所打动——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读完全是却没有这句话,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评论家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的评论,毛姆很喜欢这个说法便作为下一本的书名,而我则是因为这句话认识了斯朱兰。

斯朱兰,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斯朱兰非常憎,但我们仍觉得他很伟大。”因为热爱,因为着魔,因为本能,他抛弃了一切,急速脱离原本幸福平稳的常人生活轨迹,猛烈地冲撞向未知的艺术领域。他风餐露宿,衣衫褴褛,恶疾缠身,在艺术的殿堂门口撞得鲜血淋漓,血肉模糊。你以为他很可怜?想要为他投之以同情?可是他又是不屑一切,冷血而无情麻木地对待周遭的环境。大概,他的感情全都燃烧在了那挥动的画笔下五彩的颜料里吧,他就像活在梦里,现实于他无足轻重。

因此,作为一个庸俗的时刻被“良心”监督的社会分子,我即鄙视斯朱兰的荒诞行径,冷血无情,却又不得不佩服他勇于追求那遥不可及的月亮,不顾一切的果断与坚决。如果说,艺术的最大妙趣在于艺术家的个性与生活,事实也大多如此,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是性怪诞孤僻,经历种种痛苦与不幸,幸福与快乐永远与他们无关,他们是异类,是孤独者,是凭借着本能去倾注所有的热情疯狂痴迷着艺术。

月亮很美,孤傲而冷清地挂在高空,可惜我要俯身去捡那六便士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4

跟随麦家理想谷读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想起话题"理想与现实",如果月亮代表理想,那么六便士就喻指世俗的追求~金钱和功成名就。不同的人自然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确会徘徊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难以决择,或者说很难两全。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六便士:或许是无法忍受因为自己追求时旁人的冷嘲热讽,也不想父母为自己担惊受怕,或者不想旁人用看待异类或疯子的眼神来评判,所以在现实世界中慢慢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把自己塑造成和其他人一样,从而完成社会的责任,这本也无可厚非。

当大家都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却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并为了追求理想燃烧自身---放弃原来舒适的家庭和普通人的快乐生活,舍弃拥有的一切现世的安稳。他的妻子自然无法理解他的疯狂,原来忠厚老实呆板的丈夫不见了,变成了刻薄、自私无道徳的怪人,外人也觉得他是疯了,无情无义,这么决绝的不回头。弘一法师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也是在人生的中年四十岁左右,经历过人生的富贵和风花雪月之后,抛弃妻子儿女决然离开家庭,一个决定画画,一个一心修佛,眼里再无其他。世俗再无法打扰到他,固执地甚至有些偏激地放下所有,不顾他身后的妻子儿女父母的痛苦。

康德曾说"凡人立身行事,务使其行为堪为万人楷模",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无法完全做自己,人是社会中的人,做文明人,必须承担责任,这就意味着做别人要你成为的人,并非是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而作为独立个体的斯特里克兰以和世俗的责任决裂的姿态做自己喜欢的事,忠诚地做自己,冲破满是枷锁的人世,最后在一个远离喧嚣的隔世小岛上生活。"那里完全没有声音,那个夜晚是如此美好,乃至于你的灵魂似乎再也忍受不了身体的束缚".或许正是因为绘画对斯特里克兰来说,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他不仅不以为苦,甚至在灵魂深处感到快乐和自在,不求回报,只是付出,就像献身于魔鬼一样,无怨无悔。甚至于弘一法师圆寂之时都没有多余的一件物品。

"幸福"两字的定义在每个人看来都不一样,你称之为蜜糖的东西他可能觉得是砒霜,谁能说物质上的成功是成功的惟一方式呢?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受本能引导而逐渐剥离社会规则逐渐接近自然的人,或者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野蛮"人。从这点上看,仰望月亮的人比好好过日子的人更需要有一份勇气。

人生快乐有三个层次,初级的快乐是肉体的快乐,那是饱、暖、物、欲,中级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那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游走天下,高级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那是付出、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 )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使命。斯特里克兰和弘一大师无疑是灵魂快乐之人,我们常人无法企及。

那么作为常人又不甘平庸的人有没有可行的中间道路?兼顾平衡理想与现实。做一个不只是生存而拥有生活和情趣的人。胡适在致 毕业 生的一封信里给出的建议可供参考,或者也叫做中国文人的中庸哲学。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它——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

第二个方子最为紧要,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而实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 方法 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 麻将 ,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第三个方子"你总得有一点信心。"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5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因为这句评价,我读了这本书。

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稳定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像被“魔鬼附体”一样,突然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我”从他妻子那里得知他跟着一个女人逃到了巴黎,那时“我”对斯特里克兰德是一种近于厌恶的感觉,之后他对真诚善良的斯特罗伊夫的伤害,“我”对斯特里克兰德不遗余力的鄙视和痛恨。

但到了后来,“我”在从间接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他的超人之处,艺术的成就也令“我”佩服,甚至感到震撼。

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疯子,他抛妻弃子,伤害了一直帮助自己的朋友,他对最恶毒的评价丝毫不在乎,他也确实该骂。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又是一个天才,40岁才开始画画,没有任何基础,也没有人去教他,他也并不打算去跟任何人去学习。在巴黎生活窘迫到快要死去,他还是在追求他心中的“艺术之美”,后来他的画作也证明了,他是一位足以载入史册的艺术家。

天才异于常人,他们过着疯狂的日子,创作出疯狂的作品。在斯特里克兰德心里,艺术之美高于一切,在追逐美的路上,他自己就是神。

读了这本书,人们才突然发现,潦倒与伟大、卑微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原来可以这样毫不排斥地共存于一颗心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及书评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5篇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6篇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范文5篇

★ 有关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例文5篇

★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7篇

★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感悟优秀范文5篇

★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 2021《月亮和六便士》最新读后感【5篇】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范文5篇

读《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作者坐在你旁边和你讲他听说的,他接触的,他研究的一个“异类”的画家的 故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月亮与六便士》的 读书笔记 ,希望大家喜欢!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书笔记1

故事讲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试想你的一个朋友,有份还不错的工作,有个幸福的家庭,虽谈不上无忧无虑,但也过得充实。平日里他处事低调,话也不多,以至于大多时候你都想不起这样一个人。偶尔看到他发的朋友圈,你想起他,随手也点了个赞。似乎我们都有不少这样的朋友,然而你能想象这样一个朋友突然离家出走吗?再听到他消息的时候,他已经到了巴黎 学画画 ,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成为一名画家。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但不同以往,这并不是一个追逐梦想的人经历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故事。

他的梦想道路注定异于常人,因为他是天才。一半冷酷,一半热情。他毫无顾虑的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只留给太太一封信,我不回来了。没有原因,没有歉意,到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他真的再也没有回来。后来的故事他对待生活、周遭同样的冷酷,甚至到了极致。他自私、他目无他人,拒绝任何世俗,所以他也无所顾及。

但他同样也是无辜的,因为他的眼中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像是在追求梦想,更像是追逐自己的厄运。然而他有多冷酷,就有多热情,画画像是唤起了他的灵魂,生命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面对生活的贫困潦倒、疾病缠身,他没有犹豫过,只凭极致的热情驱使前进。不为出名,不为认可,在生命的最后画出一幅伊甸园式的伟大杰作,却被要求在他死后付之一炬。

他是天才,不疯不成魔。历史的长河需要天才,但更多的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梦想,在追逐的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阻力,大到生活压力,小到柴米油盐。理想和现实像是一对冤家,每当我们怀揣梦想赶在路上,总是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然而他们也并非非黑即白。月亮与六便士,梦想和现实,一半坚守,一半妥协。当梦想照进现实,请保护他。

有人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书笔记2

谁不曾有过梦想,梦想就如空气,没有它,生活也会嚼之如蜡,失去光彩。但可曾想过,如果你处于河流的中心,彼岸便是理想,但回头现实却在向你招手,此时,面对理想,你敢不顾一切吗?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理想等同于幻想,因为有现实因素的束缚,理想也变得苍白无力,也总会有人在你耳边说,醒醒吧!别再做梦了。当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力作《月亮与六便士》问世后,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小说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这也更加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

我喜欢“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书名。墨黑般的夜空上,只有月亮能散发皎洁的光芒,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微不足道的六便士便是那现实。我们或许可以仰望月亮,感叹它的魅力而忽视脚下的六便士,但我们却不能放弃六便士的生活而选择整日仰望月亮生活。

此时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一张“高级白领放弃舒适的生活选择在街上卖煎饼果子”的图片新闻,虽然最后记者还原了事实真相,证实主人翁只是闹着玩,随手发的微博,但是此微博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都羡慕其有如此的勇气,也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厌烦。

或许“自由自在地卖煎饼果子”是每个忙碌白领的梦想,说来却好笑,这梦想如此小,然而面对现实的压力,我们却连实现这一个小小梦想的勇气都没有,因为我们还有房贷没还,生活还得继续,高工资不能放弃。

小说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那股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让人艳羡。我也常常思考,为何理想总与现实对立?为何现实总是会束缚理想的翅膀?我们不能改变现实,那么就改变自己吧,找一个现实的理想,或者说找一个现实的目标,免得可望而不可即时生发的无线失落感。

理想与现实就如爱情与面包,或许只有睿智的人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只是,我还是很羡慕,那种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那样的勇气是我没有的,却始终找寻的。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书笔记3

梦想和面包,有矛盾吗?

很久之前就知道《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想要去借阅它。或许正因为没有认真了解过它,对于书名总是特别好奇。究竟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偶然的机会让我在图书馆遇见了《月亮与六便士》,(题外话:在图书馆我似乎永远也找不到我要找的那本书,总会意味遇见其他有趣的书籍。)但是我没有立即就拜读了这本书。而是和其他书放在了一起,一直到借阅时间过期了,我也没有看。当我拿回去图书馆还书的时候,神差鬼使的我还是又重新的借阅了《月亮与六便士》,才认真地阅读起来了。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魅力?

那便是一旦开始了,就没有办法停下来了。

我不擅于去评价作品的艺术性,或者深层次地去挖掘个中的含义。我只能就 读后感 还谈谈我的感受。

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缓缓地向我们道来了故事。

主人公克兰德原本拥有着看似幸福,平淡安稳的生活,但在有一天他突然放弃了所有,与所有人断绝了关系,离家出走去追寻他的绘画梦想。妻子克兰德夫人派了作者去游说他回来时,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与抱歉并拒绝回归原本的生活。克兰德夫人在认清事实之后,不得不开始自力更生,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身处在他乡的克兰德病入膏肓之时,有幸得到一位平凡的画家的赏识并且将他接回家照料直至他康复。可是克兰德却和这位画家的妻子私通,最后画家的妻子决定要追随克兰德,但因为得不到克兰德的怜惜最后自杀身亡。画家原本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没有任何抱歉之意的克兰德也流浪到了与世隔绝的岛上,重新开始了娶妻生子的生活。

有人说克兰德他像着了魔似的,有人说他是受到了神的感召,但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义无反顾,丝毫也没有后悔当初出走的决定,在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同场合的诱惑之后,冲出世俗的樊篱,走向了他心中艺术的至境。作者似乎在描述主人公的命运与遭遇,实际上却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探讨艺术与生活,梦想与现实的关系。

梦想与面包,有矛盾吗?

这是阅读之后产生的思考。看似没有矛盾的存在,也又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排斥与对抗。

有的人是非常幸运的,他的梦想与面包之间没有矛盾。他会因为成功实现了梦想,所以极大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这一类人都会特别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他们生存着的世界,对于未来总是充满着信心,那就就是大写加粗地表达着对生活积极乐观,正能量。

有的人是幸运的,尽管他不是因为梦想的成功才带来的优质的生活。但至少他的生活没有扼杀他的梦想,只是不能在他觉得最正当的年纪的时候去追寻梦想,去实现它。他们暂时放下心中的乌托邦,努力着,奋斗着,直到有一天有了足够的能力又重新拾起那从未忘记过的梦想。虽然晚一点,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同样热爱生活。

有的人是不那么幸运的,梦想与面包就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也就谈不上矛盾。那为什么还是不那么幸运的?因为选择了面包就必须放弃梦想,选择了梦想就必须放弃面包。正如那红玫瑰与白玫瑰一般,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不那么幸运莫过于源自他们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圆满的欲望。

有的人是不幸的,那便是为了面包磨灭了梦想。如果说不那么幸运的人总拿“不得不”当做借口,那么不幸的人会告诉你“这才是现实!”或许有的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会把没有了梦想的人归类于不幸?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苦恼了很久,最后给出答案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总会寻找来这个世界的意义。换种表达方式,便是我们总在寻找人生价值。不管是意义还是价值,都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为什么会因人而异,我想那便是每个人的梦想或许多多少少都有点不一样吧。所以我们才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才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而当我们磨灭了梦想之后,我们活得都是一样的。因为需要生活,所以上班工作,回家吃饭。在我看来,这是不幸的,因为找不到价值与意义。

我很羡慕那些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们永远都在实现价值与意义的路上。而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永远在寻找价值与意义的十字路口。

梦想与面包,有矛盾吗?或许有,或许没有。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书笔记4

科学家近期研究得出:艺术创造能力和精神疾病,有着相同的基因。心理学家提到的“精神病态者”的时候,实际上是指某种具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人群,这一类的特质包括冷酷、无畏、专注、意志坚强、缺乏同情心、缺乏道德感、有魅力。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笔下的主角特里斯克兰就是这样一个徘徊在疯子和天才之间的人。

斯特里兰克本是一名平凡的证券经纪人,过着富足美满的生活,谁也没有料到他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弃妻子,远赴巴黎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世俗的眼光和病痛的折磨并没有使他受影响,更不能阻碍他对绘画狂热的追求,虽然最后得了病不幸去世,但是生前创作的艺术杰作却成了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借斯特里克兰的形象,小说深入探讨了现实与理想的两冲突。月亮,是指高高在上的理想,是美好的,纯洁的。六便士,是指世俗平凡的生活,是约束的。斯特里克兰突然的自我,使他完完全全屈服于内心高高在上的月亮,舍弃了代表世俗生活的六便士,曾经他的理想因为受到现实的约束,被大脑的守卫兵牢牢控制住,内心既压抑又渴望解脱,但是没有合适发泄欲望的动机,长时间极度关注一件事让他渐渐忽视了周遭事物,积累的欲望使他冲破了羁绊,在某个瞬间找到自我。突然的自我之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厌恶人性欲望、不屑于别人的帮助、无耻中伤他人,不在乎病痛、甚至不在乎生命,他的形象,就好像,一副没有躯体而只有灵魂的画像。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如果说这句话是来形容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斯特里克兰则是突破了这层枷锁,完完全全解放自己的灵魂。世俗的大多数人,过分追求现实的六便士,而忘记了心中的月亮在何方,他们只有完整躯体没有具体灵魂,好像一个半透明的空壳,半个精神上的行尸走肉。而斯特里克兰,他忘我,好像没有具体的躯体,只觉得有一个缥缈的灵魂,存在于现实之中,却游荡在现实的世界之外。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他横即他横,流言蜚语奈我何。这大概就是斯特里克兰的内心独白吧。极端地投入一件事情就会使理想与现实严重失衡,斯特里克兰对于艺术创作已经达到走火入魔的状态,精神世界上的不断自我碰撞和冲击,使他创造出恢弘经典之作。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异于常人了。

天才与疯子仅一线之隔,也恰恰是他的人格缺陷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艺术家生活中太完美的话,恐怕就不能够达到忘我的状态,也就创作不了惊奇的作品。疯子眼中的世界有异于常人,这也是他们的灵感来源,论伟大艺术为何物?就是当你看到疯子般天才的作品的时候,不禁战栗,无以言表,有一种刺激的感官享受,那又说不出那是什么。小说情节是极端的,但是现实意义确是深刻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由和爱情,我都为之倾心;但为了自由,我宁可牺牲生命和爱情。这是斯特里克兰的真实写照吗,你能够做到像他一样洒脱吗?如果仅有一个选择,你是选择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捡起一枚六便士?如果仅有一个选择,你是想成为疯子般的天才,沉浸在实现自我价值的世界里;还是想链接社会,成为追求现世安稳的普通人?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书笔记5

我们老祖宗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梦想的烈火紧紧包围,炽热的火焰将他的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吞噬,将他推入黑暗无边的牢笼中,他被理想鞭笞得体无完肤,他需要一个摆脱束缚喷薄欲望的.出口,绘画成为他释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岁这个年纪,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不少。斯特里克兰就在这样一个年纪下,开始了放弃一切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形如乞丐。比起温暖温饱的家来说,这种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谁都希望自己梦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涌动着无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断升起、冲突、翻腾,如那个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实际远在天边,伸手触碰不到。梦想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缺口,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将它直接丢弃,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得到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在“我”的叙述中,描绘了两对追逐梦想的人儿,一对是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另一对是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斯特罗夫也是一位画家,从小的时候绘画有点儿天赋,并且自学成才画作得过奖,他后来被送到专业绘画学校进行学习过。但是这样一位人儿却逐渐迷失了自我的绘画才能,随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可是,他却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和一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在他看来,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他尽心尽力,甚至贴钱贴妻子地去辅助斯特里克兰,即使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仍然坚持去帮助他。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成功一半必须归功于斯特罗夫,虽然这有些讽刺和好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两个赤城热爱绘画的天才,彼此渗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寻过世三年后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医学界里的天才,在外科手术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并且已经成功晋级为主任。他却意外地将唾手可得的荣耀丢弃在一边,独身去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卡迈克尔,他获得了所有的一切——职位、财富、荣耀。当问亚伯拉罕后悔吗,他说他完全没有后悔,他别无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帝送给他得以天下的荣耀,他喜欢的是归于平静的生活,他爱上的是趋于平衡的内心力量。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画卷。亚伯拉罕希望得到平静的生活。他俩都是成功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一个舍弃了温饱安全的家庭,一个放弃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借助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毛姆问出了很多人内心渴望已久的话,“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太多人说毛姆根据画家高更的人生创造了这部流传百世的巨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觉得里面包含着毛姆本人想要倾诉和喷薄的话语。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刚开始的写作生涯郁郁不得志,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不够冷静深刻。他辗转到写戏剧后,火热程度一发不可收拾。这才完美地延续了他的文学梦。若不是戏剧拯救了他,想必他会从熠熠生辉的天才“堕落”到郁郁寡欢的俗人中。

实现梦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层层叠叠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着。头顶上的月亮大得仿佛能够踮起脚尖就能够触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围的风景。有人走了一半,开始走回头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捡起脚边的六便士,再抬头看看那颗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七年级学生小说读书笔记 作文 相关 文章 :

1.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七年级作文

2.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初中生作文精选

3.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4.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6篇

5.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7篇

6.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00字

7.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5篇

8. 初中《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范文

  • 索引序列
  • 与月亮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月亮别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月亮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月亮与六便士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