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期刊变成核心后原来论文

期刊变成核心后原来论文

发布时间:

期刊变成核心后原来论文

不算的。核心对作者单位,学历,这些都有要求的,不达标的不能发,普刊没有。

在论文发表时 还 是中文核心期刊的 ,当然是被认可的。取缔之后,再发 就不再是中文核心了。

算吧,一般都是看最新的影响因子呀,谁去看几年前的呢

不是北大核心这个刊物08年以前,一直都是北大核心,但是在08核心评定的时候落选了,所以在08以后,就不是北大核心了。估计你在网上看的信息不一致的原因就是因此。详细信息:刊名: 广播与电视技术 Radio & TV Broadcast Engineering 主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主办: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4522 CN: 11-1659/TN 邮发代号: 82-464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广播与电视技术曾用刊名:《国际广播电视技术》被合并创刊时间:197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来源期刊

核心论文期刊如下:

1、南大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CSSCI来源文献检索界面,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

2、北大核心期刊:

又叫中文核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研究项目,项目研究成果以印刷型图书形式出版,此前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八版。

3、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也叫科技核心,分为自然科学卷和社会科学卷,期刊较多。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1996年开始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计量研究工作, 建有“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社科论文摘转量统计库。

5、CSCD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

国内核心期刊有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科技核心。1、国内核心期刊总共有七大核心,但主要的有四个核心。北大核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南大核心,即CSSCI,就是通常所说的C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即CSCD,号称中国的SCI。科技核心,也叫统计源核心。主要是医学方面的。核心期刊是国内比较权威的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需要评高级职称的人员或者是科研人员需要发表核心论文的。

一般常见的核心期刊有:《科学引文索引》、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统计源期刊。等这样的一些核心期刊,也是比较有名的。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

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

核心期刊的确定方法有多种,中国一般根据以下几条原则来综合测定:载文量(即刊载本学科的文献量)多的期刊、被二次文献摘录量大的期刊、被读者引用次数多的期刊。

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1)“北大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修订一次,目前是2012版。2)“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新cssci来源核心期刊

不同机构评的~~CSSCI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评的评价的标准不一样

新版南大cssci核心,更新变化整理(详细请参考完整核心目录)1、马克思主义理论(排序放在第一位)+6,-1增加期刊:党的文献、党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集刊转)、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研究。变动期刊:理论视野2、管理学+2,-2增加期刊:科学决策、社会保障评论变动期刊:科技管理研究、中国科学基金3、哲学+1:增加期刊:逻辑学研究4、语言学+3,-2增加期刊:古汉语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变动期刊:外语学刊、红楼梦学刊5、艺术学+3,-2增加期刊:美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建筑学报变动期刊:戏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6、历史学+3,-2增加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国际汉学变动期刊:民国档案、文献7、考古学研究+1,-1增加期刊:敦煌研究辑刊变动期刊:敦煌研究8、经济学:+2,总量70个(最多,因为太多不排除有误,请自行核对)增加期刊:金融评论、保险研究9、政治学+3,-1增加期刊:国际政治科学、国际展望、南亚研究季刊(国际政治强势)变动期刊:理论与改革(政治学与行政学仅存3枚,老梁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还在扩展版,对此表示遗憾,惊诧!)10、法学+2增加期刊:中国刑事法研究、东方法学11、社会学不变;民族学+1,-1增加期刊:文化遗产变动期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12、新闻传播学+1-1增加期刊:新闻界变动期刊:国际新闻界13、图书情报+2-2增加期刊: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现代情报变动期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4、教育学+1:增加期刊:高校教育管理15、体育学+2-1增加期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变动期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综合性社科:总量-2,+5-7,变动较大增加期刊:宁夏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东疆学刊、学术前沿、天府新论变动期刊:学术交流、学习与探索、学术论坛、湖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兰州学刊17、人文地理+5:增加期刊:地理科学、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18、高校学报(未注明哲社版、社科版,请自行补充):+6,-6增加期刊:齐鲁学刊、烟台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变动期刊:同济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对这些学报深表同情!注:部分未列入学科期刊未发生变化。

没有包含关系。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

扩展资料:

一、确定来源期刊的原则

(1)入选的刊物应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

(2)入选的刊物必须是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且具有ISSN或CN号。

(3)入选的刊物其所刊载的学术文章应多数列有参考文献。

(4)凡属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类的刊物不予收入。

(5)译丛和以发表译文为主的刊物,暂不收入。

(6)通俗刊物,以发表文艺作品为主的各体文艺刊物,暂不收入。参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选用期刊占世界科技期刊总量的比例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选用期刊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比例,结合我国社科期刊出版发行的情况,确定CSSCI的来源期刊数量占我国正式刊行的社科期刊总数的8-15%。

二、核心期刊起源

1931年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的期刊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

1971年,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的期刊上,等等,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心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ci和cssci的区别主要在于:创建者不同、权威性不同、注重领域不同、发表难度不同等几点。1、创建者不同,前者为美国创建,后者为中国创建。2、权威性不同,前者是世界级的权威系统,后者为中国领域内权威性强的索引系统。3、注重领域不同,前者注重基础研究领域,后者注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4、发表难度不同,一般来说,前者比后者更难发表。且前者为英文文献,后者为中文文献。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CSSCI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ei来源期刊是核心期刊吗

不是。

ei是国际核心期刊,而中文核心属于北大核心期刊,ei收录文献涉及的领域有: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结构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等。

核心一般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里面包含部分EI检索的期刊。是北大图书馆搞出来的一个收录目录,在国内的也属于比较好的期刊,且收录的范围广。

EI简介

EI每月出版1期,文摘万至万条。数据库每年新增500000条工程类文献,数据来自5100种工程类期刊、会议论文和技术报告,原始文献来自40余个国家,涉及的语言多达39种,其中3600种有文摘。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

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EI

部分北大核心期刊被EI收录,也叫EI期刊,但是绝大多数没有收录,只能算北核。

EI期刊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数据库。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文献,包括期刊和会议文献,以及部分科技报告和专著。通常有三种类型:被EI核心收录、非核心收录(Pageone收录)、会议论文。ei也是被称为全球核心,得到各国的认可。

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

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

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

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Ei Compendex 数据库收录的期刊称为Ei 源期刊。与“普通的Ei ”是一回事。

源刊比较牛,另外中国被EI收录的有的源刊比国外的牛。

论文核心期刊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写一个人读了某本书、某篇文章、某个故事后获得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然后把这种体会用文字记录和表达出来的文体,就是读后感。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文读后感怎么写,希望对你有帮助。想要把论文读后感写得出彩的话,并不十分难,关键是你能读懂文章,然后把你的一些个人简洁给完整表达出来即可。不过有些人对读后感的写作感觉比较难。第一步:要把所读的论文给吃透。比如说这个论文的主题是什么,产生背景是怎样的,它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有意义吗或者有趣吗?它论证这个问题或观点时采取的是哪些论据和论证手段,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样的结论有什么意义或者其实,这个结论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等。要把这些都搞懂了,你后期写读后感就利索多了。第二步:把你对论文的理解和想到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在内心梳理好,打好腹稿了,才开始下笔写文章。读后感虽然讲究的是随个人的性致来发散思考,但是你个人引发出的论点和论题也不应该离所读的论文主旨太远,否则两者之间就没啥联系了。第三步:要谨记写论文读后感要有明确的论点、论据。而非是让你写流水账,也不是让你写记叙文,让你写的是自己真心实意的感受,对这个论文的看法,以及你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对你未来的人生和处事方法等有哪些借鉴或者改变、指导等。第四步:执笔为读后感拟题目。一般常见的题目格式大概为——“读《……》有感”或者“《……》读后感”,这种格式就是使用你所看到的论文题目直接加上“读后感”这三个字就行了,简单明了,不拐弯抹角,很直白。不过你想让题目更出彩一点的话,可以把你自己论文的观点当主标题,然后副标题再写上“读《……》有感”就行了。第五步:简述所看论文的主要内容。把你所看的论文的.主旨内容用自己的文字复述简明扼要的复述一遍,然后重点阐释自己的总体感受和观点。这是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开头来写的,文字不需要太多,以免出现凤头鸡尾的现象,两三百字就可以了。第六步:叙述你这篇读后感的主要内容和自身的感受。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多段表述,首先你对所读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然后再细细地去论证就好了。其中,也可以重点针对所读论文的一些内容和语句进行感情抒发。毕竟这里写的是读后感嘛,有点真情实意表达在里边才比较妥当。不然整个文章看起来冷冰冰的,实在是不成功的一篇读后感哟。第七步:写你读完这篇论文后,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带来哪些思考。这个思考可以是对你的学习、生活、信心等各方面的,也可以是对现在社会的一种呼吁、感触和思量。不管怎么说,写论文的读后感,主要是写你内心切实的一种感受,而非让你“强附上一些浮夸的东西”,所以抓住了你的真实感受,就能够很好的组织语言写下来了。

论文读后感的写法如下:1、相关书讯:关於所闷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2、内客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3、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5、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6、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此部分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客,所以这里篇幅长一些。7、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进行总结。

《微信力量》是一本由谢晓萍等著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页数:340,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信力量》读后感(一):书中都是某某单位的成功案例,被作者歌颂得有点“神乎其神”了。

如果换成别家公司,很难搞出个微信来?为什么呢?直到今天,我们的微信同样也有一个叫作“QQ号登录”的入口,依靠原来的年轻一代网民带动。这也就是为什么支付宝想把自己也作即时聊天工作,却搞不好的原因。

微信刚出来时就被看作QQ的移动设备版,很多功能都是搬过来,当然我就想,都是一样,为什么还要搞个微信呢?应该微信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精挑了一些QQ上的精品过来,自己再加点“创新”(为什么要“”符号呢?大家都知道,作为普通网民,都在生活在大局域网下的。很多外国的新产品我们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如 扫一扫 位置 等是不是自己创新还是抄来的创新)。

现在是人人都离不开微信了。公司通知、协作、培训等都是通过微信完成,跟好的第三方合作如JD,美团,滴滴,同程等确实方便了也捆绑了广大网民。微信聪明的地方就是只做聊天工具及互联网的“入口”!也终成了现在人人都离不开的微信。

书中都是某某单位的成功案例,被作者歌颂得有点“神乎其神”了。

《微信力量》读后感(二):“互联网+”的连接

2015年,上司临出差让我帮他网购《微信力量》,我才发现原来微信又推出这本新书。书在上司赶飞机之前就到了,他匆匆忙忙接过了书就赶去机场。我也把这本书的名字纳入Evernote书单里,但最近一个月才开始看,到拖到现在才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

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连接、智慧的思维。

而最初听到互联网”连接“这一词是在一位非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友人听到的。那时我在上海参与项目,正好高中的室友她来长江三角的城市游玩,到了上海站就叫上我出来喝茶吃饭,室友也带上她的老朋友兼“导游“大路哥。大路哥是大学的辅导员,得知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工作后绕有兴致问我很多问题,工作内容啥样,加班严重吗,我一一回答。大概出于文人情怀吧,大路哥忍不住发表自己的言论:“互联网闭门自己搞一套的话不行的,互联网就是要连接,连接当下的行业,把当下行业互联网化,带动带活产业,你看教育也可以做互联网。”

这让我吃惊,于是和大路哥讨论,我认为教育、医疗、商家都可以连接,可是不能单纯搬上来,得按照用户想要的来做,要更人性化,室友忍不住笑着打岔:“再聊下去不用吃饭了”。之后股市低迷且无回升希望,微信和支付宝的线下商家抢盘活动打响,消费随机减送红包。口碑崛起和美团饿了么抢占外卖市场,百度外卖后起加上对手强大难以发展,有谁知道最初饿了么还只是在大学推广的外卖平台。

当然还有很多互联网大变化的事情,这些事情都在上海结束项目之前已经发生,以致刚回广州,朋友和我在花城汇相聚的时候,都忍不住惋惜要是我早点回来,就能在花城汇狂吃且花费很便宜,因为支付宝和微信就在不久之前花重金抢占花城汇的商家。

互联网与当下其他行业连接,或者用今天时髦的说法“互联网+”已成为流行趋势。其实很早之前,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尝试在做连接,甚至 *** 机构都在尝试,一哥们就在珠海准备做政务联网化,正与他们公司合作。还有很多年前就有的挂号网,团购,律师咨询网等。“互联网+“如此红红火火,很大程度离不开BAT积极参与。大学时期,老师反问过:”你做了产品想拉投资,投资方问你‘要是BAT也做出了类似的东西怎么去应对?’你怎么回答?”可想而知,在BAT参与意味资本的加入和该领域的扩大,竞争激烈(该领域是新的蓝海,经激烈剧烈渐渐变成红海)最终兼并成为寡头(资本和运营营销的结果)。

在互联网与行业的连接上,除了资本,BAT还带来了新的引擎——支付、红包、LBS、iBeacon等技术与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大量获客,最终依靠数据,对行业精准营销,精准优化流程,平台也逐渐适应行业的变化做出对应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这些技术引擎有些很早就出现了,例如2003年支付宝就推出,但技术脱离了场景,就只能成为小众的技术,难以很好运用起来。越多场景的贯穿,利用用户行为和习惯,组装不同的技术,也能成为一个好产品。基于场景,组装技术,挖掘商业价值,我想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人擅长的领域。这也是为何一些应用功能差不多但也能并存的情况,因为功能和技术相似,但是面向的人群、场景、商业模式不一样,而中国移动端活跃用户高达9亿,哪怕占的市场份额不大也可以发展期贷。但如果完全复制,要想战胜强劲对手,除非产品已优化到人性化且本身极具吸引力,还需动用庞大的营销资本去抢占对方已占领的市场,这种策略一般创业是无法办得到的,就算有些规模的公司也要计算成本,不敢贸然采纳。

AT也寻求场景的差异,进而把自身的生态系统变得独特起来。在这本书里,介绍了腾讯引人注目的微信事业群如何基于场景搭建森林般的生态平台。医疗、停车场、百货商店、 *** 政务等日常生活中常见且不便利的垂直细分场景。叙述大致分为介绍场景→寻找痛点→商讨方案→推出后数据表现→再次优化(如有)→未来布局,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说,有点像在看纪录片的感觉,看出微信方在实际执行方案或者技术的细节有所保留。书的框架编排不够清晰,一会儿的章节介绍商场商家,一会儿章节介绍医疗,之后章节又回到商场,最后章节统一列出了流程图和原型图却不拆分到前面场景的故事中并以详细方案拓展来写,很容易让初心者糊涂。

对于互联网行业有所了解的人,这本书确实很受思想启发,给人一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思维,提供一种做产品做平台的角度。书的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互联网的连接,实践会获得更多的经验,如果有这种机会,请绝对不要放手。也希望能亲身了解到微信互联网人更多产品故事。

(与其说书评不如自己的读书感受,以此文纪念我的想法)

《微信力量》读后感(三):书中都是某某单位的成功案例,被作者歌颂得有点“神乎其神”了。

如果换成别家公司,很难搞出个微信来?为什么呢?直到今天,我们的微信同样也有一个叫作“QQ号登录”的入口,依靠原来的年轻一代网民带动。这也就是为什么支付宝想把自己也作即时聊天工作,却搞不好的原因。

微信刚出来时就被看作QQ的移动设备版,很多功能都是搬过来,当然我就想,都是一样,为什么还要搞个微信呢?应该微信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精挑了一些QQ上的精品过来,自己再加点“创新”(为什么要“”符号呢?大家都知道,作为普通网民,都在生活在大局域网下的。很多外国的新产品我们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如 扫一扫 位置 等是不是自己创新还是抄来的创新)。

现在是人人都离不开微信了。公司通知、协作、培训等都是通过微信完成,跟好的第三方合作如JD,美团,滴滴,同程等确实方便了也捆绑了广大网民。微信聪明的地方就是只做聊天工具及互联网的“入口”!也终成了现在人人都离不开的微信。

书中都是某某单位的成功案例,被作者歌颂得有点“神乎其神”了。

《微信力量》读后感(四):微信官方安利书籍

可以快速翻看一下,对于一些微信智慧城市和商家应用场景有介绍,但都太官方,介绍的都是一些成功案例,但除了春晚摇一摇,其他案例我是真没见过,也算是开拓了视野。

其实我更希望是看到各行各业各种角度充分享受到微信红利以及实操手法和迭代优化的步骤过程及经验教训,这样比王婆卖瓜更真实有效。

《微信力量》读后感(五):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正如一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消除了距离。仅仅这言简意赅的一句话就概括出我们的这个时代的一切,在短短的二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互联网的崛起,见证了移动互联的腾飞,当全世界都成为一个小村庄的时候,一切都在发生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在于四个字——万物互联。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平(台战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互联网不仅缩短了地理空间的距离,更改变了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消费者被动局面。当时局易变,攻守易位的时候,就宣告着一个消费者时代的来临,《微信力量》正在给这个时代作出新的注脚。

面对互联网摧枯拉朽式的颠覆浪潮,每一个传统企业都在互联网的洗礼下发出自己转型的声音,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组织模式不变就意味着终结。走到现在的传统企业,不得不面对着一个现实,一个由顾客到上帝,由客户到粉丝乃至工程师的实现,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可以联网,一切都可以通过场景化实现自身的联通,而我们所引以为傲的一切传统模式都在被颠覆,被终结。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我们见证了蒸汽机对于世界的统一,目睹了科技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在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开创性的用分工协作实现了生产效率的组织化腾飞,用科层制与流水线塑造了科学管理理论的伟大。诚然,这是工业时代的最为璀璨的两枚明珠,但在互联网的时代,一切的距离都可以被拉近为零距离,去中心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封闭的科层制层级壁垒正在被从内部打破,闭环的流水线串联只是成为生产的阻碍,我们所遇到的一切,正在用互联网重新改写这个世界的发展,当维基百科由全世界无数人写就,当MIUI系统由粉丝替代了工程师,那么分工将会成为历史,分布式的组织将会开创未来,这就是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颠覆。

同样,当商业发生了改变,生产难道又能独善其身吗?大规模制造造就了规模经济优势,生产与组织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这仅仅是标准化的产品,当互联网连接万物的时候,其碎片化的特征已经改变了每个人的需求,长尾的市场在不断的放大,差异化与个性化的私人定制又岂是流水线的生产能够满足的,互联网正在通过他的连通器效应赋予每个人以彰显个性的声音,也许生产线做不到的事情3D打印不一定做不到,而厂家正在用大数据的变化时刻改变着自己的生产,只为满足消费者那时刻在变的需求,这就是互联网对生产模式的重构。

但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生产模式,都意味着产品经济的改变,但是这并不够,产品经济的深层内涵就注定了产销分离的现状,顾客只能被动的接受产品,选择只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而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让企业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每个用户都将成为自己的核心,拥有主导权的用户正在从一个消费者蜕变成一个创新者,让产品与体验与社群与场景紧密结合,当产品被赋予了社交属性,被在场景中被重新赋值的时候,无数的生产者将会发现,原来从消费者演化为用户的每个人都拥有让企业生存快速迭代的驱动力,这就是互联网对消费模式的变革。

而这些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就是互联网,但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通过社交,通过场景,通过如微信式的每一个OTT软件对于全社会的连通,每个人都不再是一座孤岛,OTT软件们正通过社交化的力量将每一个孤悬的岛屿彼此连接,当社交成为社会每一个环节的“连通器”之后,所有的商业、工业、服务业都在随着这个连通而改变。企业所需要寻找的不再是消费者,不再是市场,而是一个真正切入每个人生活的场景,一个能够建立起连通的场景,那么与之而来的产品、支付、金融、服务都会有新的价值,这就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的征程。

一个社交化、场景化、连通化的时代正在来临,而我们正在现场,相信海明威的那句名言:“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的必将实现。(江瀚,供职于中国银联政策研究室,从事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经济研究,曾发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

《微信力量》读后感(六):微信即入口

创新型人才并没有真正做什么,他们只是在看到一些事物能够和自身经历联系起来时,将其整合成新鲜事物。

——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创始人

要成长为新的物种,就要经历所有你不会再扮演的角色。

——凯文·凯利,《失控》

我发现,只要我们敢于朝着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不懈努力,最终往往如愿以偿,哪怕我们最后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会发现最终结果肯定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

——杰克·韦尔奇,前通用电气董事长兼CEO

科技在未来二三十年有着一些必然的发展,而这个发展有四个推动力:首先是分享,其次是互动,再次是流动,最后是认知。

——凯文·凯利,《失控》

移动互联网还可以解决 *** 部门之间信息孤岛问题。微信在连接、整合公共服务方面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把信息孤岛连成一片陆地连接的是数据,方便的是民生。

——马化腾,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

我们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宫殿。我们希望培育一个环境,让所有生物能够在里面自由生长,而不是说我们自己去建造出来。

——张小龙,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

水平进步就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水平进步很容易想象,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什么样子。而垂直进步,要探索新的道路——是从0到1的进步。垂直进步较难想象,人们需要尝试从未做过的事。

——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从0到1》

所有行业都应该很清楚,完全可以把互联网+这个新的行业融入到自己的行业当中。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在你所处的产业和行业就会落伍和被淘汰。

——马化腾,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微信力量》读后感(七):微信来了,互联网+还会远吗?

刚翻到《微信力量》的时候,总觉得包装low到人,感觉很像是企业的内刊。由于是官方出品,总是让人觉得有更大的商业秘密,不看就亏了。听到豆瓣的读者有评论,公司老板让每人买一本学习下,就可以理解,微信的影响力对于中小企业有多大了。

整整300页的《微信力量》一书,全部是以42个经典案例组合而成,证明有关于连接、营销和近场服务的观点。每个案例都值得一阅,正是微信平台的底气和实力,为读者深入探索了成功营销背后的商业秘密。42个案例中,不乏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有 *** 主导的线上商圈一体化、公安部运营的”微警“平台,也有老牌零售商场、迷你咖啡店和拥有15万个车位的停车场。

作为“微信思维”丛书的第二本书,由马化腾等作序、张小龙联合策划、萤火科技编辑而成。即使不学习案例的做法,产品思维模式也能一探究竟。正是这样的力捧,让大部分人觉得不够中肯。

浮夸感性的词风则是一大特色。情有可原的是,每个案例都是一项艰难的成就,经历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转变过程。传统行业有相当的内容积淀,碰到互联网,理应产生更精彩的火花,要经过有特色的模式设计,通过有口碑的平台传达和传播出来。这无疑是微信出书的初衷。

一、重构传统的商业思维模式

在固有的商业思维里,成功的模式是要考虑收益率或者利润的,否则就是失败的项目。从互联网行业的烧钱模式来看,互联网的颠覆性可见一斑。背后的支撑点,是用户关系营销的崛起。用户体验不佳,就别想再从消费者的口袋里赚钱了。

一直以来,传统行业的模式都是单向的,多年来安之若素,似乎也不缺少线下的流量。但是自从嘀嘀打车崛起,红包补贴达到亿元级别后,反传统的商业模式开始起作用。

新兴模式不会轻易取代传统行业,微信服务团队给传统行业雇主吃了一颗定心丸。然而,如果不好好挖掘自身能量,很快会被时代抛弃。在同意微软收购后,诺基亚CEO说了一句举世闻名的话:“我们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但我们就是输了。”

微信平台积极寻求互联网+连接,创新性解决方案给老牌企业带来很大的希望。天虹商场线下流量本来就不缺,一直困于庞大沉重的ERP管理系统,无疑错失了很多连接用户的机会。改造系统是很耗钱的事情,直到低成本接入了微信平台,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互联网+新玩法重构了商家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它赋予商家平台更多的价值。

二、公共服务也能连接互联网

在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场景为单位的用户体验更及时更精准。嗅觉很敏锐的线下商家对微信接入很欢迎,效果也玩得转。公共服务部门显然不会轻易接受。

微信案例证明认知是可以改变的,归结到底,服务总是以人为中心。攻破的细节在这里就不赘述,技术逻辑的实现过程有点虐。铁门一旦打开,势如破竹,换来的是成千上万的利好。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讲过:“在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跨界的创新中,最重要的最艰难的工作从来不是找到答案,而是问出正确的问题。”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成功便成仁。

传统行业的痛点是用户和商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公共服务者,尤其饱受诟病。这不仅是 *** 部门的损失,更是社会的损失。微信在与公共服务连接,推动线上服务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为了保障公民权利,公共服务中对法律关系的界定很严格。微警服务中,对于如何验证驾驶人的身份证,微信为此设置了五道验证关卡,保证用户身份认证的真实性。微信服务顺利接入后,极大提高办事效率,也让公共服务互联网成为可能。

三、差异化用户营销是未来

微信平台的解决方案思路可拆解为弄清楚现状 - 找出行业痛点 - 构建技术逻辑 - 提出解决方案 - 行业定位分析五个步骤,以长沙市的“五一”商圈为例,太平老街步行街一直存在商铺排队难、商家找错钱、单店营销不力等问题,老大难的问题一上线就轻松解决了。 *** 街道办作为大管家,看到了统一管理的可能性;小商户势单力薄,感受到了合力营销的好处;游客的培训成本几乎为零,免去了排队等待之苦。

这种利好实实在在,微信作为国民程序不足为奇。然而,针对性的案例说服力强,可复制性有待考证。行业营销的个性化越来越强,提高了效率是一回事,为了促进更多的消费则需要考虑更深层的用户营销。用户的大数据,正是差异化营销的基础。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一个产品拥有海量用户之后,产品本身也自然而然成了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作为可以直接与用户连接或者提供连接服务的渠道,营销生产力影响越来越大。

每个案例的最后总会引出更多服务可能性,以行业角度来看,似乎像预言一样神奇。作为互联网+从业一年的商务人员,大数据的说辞见怪不怪了,只有结果才是有利的证明。

微信作为集思广益的平台型媒体,已然成为互联网转型最佳入口。在商务拓展过程中,很多客户弄不清楚,究竟是做APP还是接入微信流量?即使微信成本低,营销力度大,也很难说这就是最终的选项。

很多行业的线上市场,仍旧在积累用户数据,努力培养用户的习惯,正如从微信公众号到微信支付的闭环,负责整合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达成线上资源配置最大化。除了充分挖掘传统资源,提高行业效率之外,如何进行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如何提供去中心化的场景服务和新技术的商业化运用?……微信在勇敢探索,也在尝试中不断发展。END

  • 索引序列
  • 期刊变成核心后原来论文
  • 中国核心期刊来源期刊
  • 新cssci来源核心期刊
  • ei来源期刊是核心期刊吗
  • 论文核心期刊读后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