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原子光谱学毕业论文

原子光谱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原子光谱学毕业论文

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和卡尔·米勒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8年梅尔文·施瓦茨和利昂·莱德曼和施泰因贝格尔“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诺曼·拉姆齐和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和沃尔夫冈·保罗“发展离子陷阱技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和亨利·肯德尔和理查·泰勒,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德国-美国物理学家,198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出生于德国格尔利茨,在柏林长大的。1940年中学毕业后他在一个机动防空部队中当兵。他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幸存,然后被陆军遣送到布雷斯劳大学学习物理。

1944年他被派往西部战线,在突出部之役中被美军俘虏。1946年他被释放后继续在哥廷根大学学习,他的导师包括理查德·贝克、沃纳·海森堡、马克斯·冯·劳厄、沃尔夫冈·保罗和马克斯·普朗克。在普朗克的葬礼上他甚至被选为抬棺材的人之一。

1948年他大学毕业,他的毕业论文是关于汤普森质谱。1949年他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碘化物晶体中的核四极频率》。他首先在杜克大学待了两年后1952年去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1955年他在华盛顿大学成为助理教授,1958年提升为破例教授,1961年称为正式教授。2002年他退休。

西格班(Kai M. Siegbahn, 1918-)因发展高分辨率电子能谱仪并用以研究光电子能谱和作化学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 1920-)和肖洛(Arthur L. Schawlow, 1921-1999)因在激光和激光光谱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共同分享了198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从2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试图运用爱因斯坦的光电子理论,通过对光电子的研究来获取物质内部的信息。然而,由于仪器分辨率一直不高,多年来没有重大进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格班(左图)和他的同事们将研究β射线能谱的双聚焦能谱仪用于分析X射线光电子的能量分布,发明了具有高分辨率的光电子能谱仪。他们研究了电子、光子和其他粒子轰击原子后发射出来的电子,并系统地测量了各种化学元素的电子结合能。后来,他们又发展了用于化学分析的电子能谱学,开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所谓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或化学分析电子能谱学。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是化学上研究电子结构、高分子结构和链结构的有力工具。西格班开创的光电子能谱学为探测物质结构提供了非常精确的方法。布洛姆伯根(右图)被公认为是非线性光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同事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为非线性光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关于物质对光波场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描述方法;(2)关于光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光波与物质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论;(3)关于光通过界面时的非线性反射和折射的理论。布洛姆伯根将各种非线性光学效应应用于原子、分子和固体光谱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激光光谱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非线性光学的光谱学。在非线性光学的研究中,他建立了许多非线性光学的光谱学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四波混频”法,即利用三束相干光的相互作用在另一方向上产生第四束光,以便产生红外波段和紫外波段的激光。利用这一方法及共振增强效应,可以高精度地确定原子、分子或固体中的能级间隔。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能够描述液体、金属和半导体等物质的非线性光学现象的理论。布洛姆伯根对非线性光学的发展以及对一系列非线性效应的发现,大大地扩展了激光波长的范围,使适用于光谱学研究的激光波段从紫外区、可见光区一直覆盖到近、远红外区。肖洛(左图)是研究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先驱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肖洛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汤斯共同研究微波激射问题。当汤斯提出受激辐射放大原理时,肖洛第一个提出运用没有侧壁的开放式法布里-珀罗腔作振荡器的设想。1960年,他和汤斯研制出第一台激光器。从此,激光成为探测原子和分子特性的有效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和他所领导的科研小组又致力于激光光谱学的研究,利用非线性光学现象,首先创造出饱和吸收光谱、双光子光谱等方法,为发展高分辨率激光光谱方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8年,肖洛还用他自己发明的偏振光谱法研究氢原子光谱,精确测得物理学基本常数——里德堡常数R0为±厘米-1。 返回页首 1982年 威尔逊(Kenneth G. Wilson, 1936-)因建立相变的临界现象理论,即重正化群变换理论,获得了198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开始对某些特殊系统的临界行为,例如液气之间的相变和铁磁性与顺磁性之间的转变,作定性描述。例如,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就在1937年发表了相变的普遍理论。然而,当人们对许多系统作更为广泛而详细的研究之后,便发现相变的临界行为与朗道理论的预言有很大偏离。1971年,威尔逊(左图)发表了两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既明确又深入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威尔逊认为,相变的临界现象与物理学其他现象不同的地方在于,人们必须在相当宽广的尺度上与系统中的涨落打交道。所有尺度上的涨落在临界点都是重要的,因此,在进行理论描述时,要考虑到整个涨落谱。威尔逊的临界现象理论是在重正化群变换理论的基础上作了实质性的修改后建立的。威尔逊的临界现象理论,全面阐述了物质接近于临界点的变化情况,还提供了这些临界量的数字计算方法。随着相变的临界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威尔逊创建的重正化群变换方法已不仅用来解释临界现象,还可用来解决其他一些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的公告中所说的:“威尔逊的理论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它不仅圆满地解决了相变的临界现象这一典型问题,而且还似乎具有解决其他一些重要的,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的巨大潜力。” 返回页首 1983年 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1910-1995)因对恒星结构和演化过程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白矮星结构和变化的精确预言,福勒(William A. Fowler, 1911-1995)因创立化学元素起源的核合成理论,共同分享了198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钱德拉塞卡(左图)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白矮星的理论。白矮星的特性是在1915年由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 (W. S. Adams) 发现的。1925年,英国物理学家 R. H. 福勒 (R. H. Fowler) 提出物质简并假说来解释白矮星的巨大密度。按照这个假说,电子和离子(即电离的原子核)在极大的压力下组成高度密集的物质。1926年,爱丁顿 (A. S. Eddington) 建议,氢转变为氦可能是恒星能量的来源。这就为恒星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在白矮星的研究中,钱德拉塞卡找到了决定恒星生命的基本参数。他借助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具体地说,是利用简并电子气体的物态方程,为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模型,并做出了如下预测:(1)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其半径越小; (2)白矮星的质量不会大于太阳质量的倍(这个值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3)质量更大的恒星必须通过某些形式的质量转化,也许要经过大爆炸,才能最后归宿为白矮星。钱德拉塞卡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恒星的晚期演化,因此对宇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末,贝特分别与克里奇菲尔德 (C. Critchfield) 和魏茨塞克 (C. F. Von Weizsacker) 各自独立地提出了太阳和恒星的能源主要来自它们内部的氢通过p – p链或以12C为催化剂的碳氮(CN)循环燃烧转化为氦。在考虑了恒星的各种模型之后,贝特指出:p– p链和CN循环中的一系列核反应足以提供恒星的辐射能量,从而帮助天文学家弄清了令人困惑的恒星能源问题。因此,贝特荣获了196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贝特的工作不仅解决了恒星能量的来源问题,而且把恒星能源与元素起源有机地联系起来。但是,贝特没有回答:氢燃烧以后,恒星如何演化,以及氢和氦以外的化学元素是如何生成的。福勒和他的合作者发现:可以通过反应: 实现氦燃烧,为红巨星提供能源。氦燃烧机制的发现,为化学元素起源理论的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人们开始相信,比氦更重的元素不是在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间产生的,而是随着恒星演化在一系列核反应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54-56年间,福勒(右图)与伯比奇夫妇 (E. M. Burbidge和G. R. Burbidge) 以及霍伊尔 (F. Hoyle) 合作,对恒星中的核反应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57年,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他们依据休斯-尤里 (Suess-Urey) 元素丰度图全面阐述了恒星中化学元素的核合成,在《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后来简称为B2FH的著名论文。他们的理论指出了恒星在赫罗图上的演化方向以及与恒星演化各阶段相应的8种核合成过程,提供了计算恒星内部结构的客观基础,阐明了超新星爆发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关系。福勒在核天体物理方面发表了220多篇论文,内容包括恒星演化过程中的核反应,银河系的年龄,太阳中微子问题,以及引力塌缩,类星体和超新星等。他在核天体物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威望,贝特在撰文介绍他时说:“福勒的名字几乎与核天体物理是同义词”。 返回页首 1984年 鲁比亚(Carlo Rubbia, 1934-)和范德梅尔(Simon Van Der Meer, 1925-)因在发现弱作用传播子W±和Z0的大规模实验方案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共同分享了198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的大规模实验方案,指的是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质子-反质子对撞机上所作的寻找弱作用传播子W±和Z的实验。可以说,正是范德梅尔(左图)使这项实验方案成为可能,而鲁比亚(右图)则使这项实验研究得到了预期的成果。要在粒子对撞实验中产生弱作用传播子W±和Z0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撞的粒子必须具有足够高的能量,以便有可能产生重质量粒子W±和Z0;另一是碰撞的次数必须足够多,才会有机会观测到极为罕见的特殊情况。前者是鲁比亚的功劳,后者是范德梅尔的功劳。鲁比亚曾建议用CERN最大的质子同步加速器(SPS),作为正反质子的存储环。在存储环中,质子束和反质子束沿相反方向作环形运动,然后在特定位置相互碰撞。在SPS存储环的周边上安排有两个碰撞点,碰撞点周围装有巨大的探测系统,可以记录碰撞生成的粒子的信息。1983年1月20-21日,在这台对撞机上工作的两个实验组分别宣布发现了W±。其中,由鲁比亚领导的代号为UA1的实验组在10亿次质子-反质子碰撞中观察到5个W±事例,确定W±粒子的质量M W± = ( ± )GeV;另一个由德勒拉领导的代号为UA2的实验组在相同数目碰撞中观察到4个W±事例,确定MW± = ( ± )GeV。这两个组定出的MW± 值都与弱电统一理论预言值符合得很好。由于产生Z0的机会要比产生W±的机会小10倍,因此它没有能够与W±一同被发现。为了发现Z0,CERN的科学家花费4个月时间将束流的亮度提高了10倍。1983年5月4日,鲁比亚领导的UA1组终于找到了Z0的第一个事例。由于反质子在自然界里不能自然地产生,而且产生以后也极易与质子发生湮没反应,因此要得到高强度的反质子束是很困难的。CERN的反质子束是在另一台加速器(PS)上产生的,产生后的反质子束被存储在一个特制的存储环中,这个存储环就是由范德梅尔领导的小组建造的。范德梅尔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可以使反质子形成强大的粒子束,他的方法叫做随机冷却。随机冷却是冷却束流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减小粒子束在加速过程中的横向发散度和能散度。粒子束中的部分粒子在加速过程中偏离设计轨道和平均能量意味着这些粒子相对于它们的平均速度作不规则运动。偏离越大,不规则运动的动能也越大。用温度来表述,这就意味着该束粒子的温度较高。因此,减少这种不规则运动,就相当于把粒子束“冷却”。所谓随机冷却,就是通过测量确定粒子束流的重心线,然后再用校正(或冷却)装置的电场使重心线逐渐恢复到设计轨道上去,总的效果是使粒子束得到“冷却”。经过冷却,可以提高束流密度,进而提高对撞机的亮度,使实验发现W±和Z0粒子成为可能。W±和Z0粒子的发现验证了197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萨拉姆和格拉肖提出的弱电统一理论,对揭示弱作用本质有重大意义。 返回页首 1985年 冯·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 1943-)因发现量子霍耳效应,获得了198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霍耳效应是1879年美国物理学家霍耳(Edwin Hall)研究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导电的性质时发现的一种电磁效应。他在长方形导体薄片上通以电流,再沿电流的垂直方向加上磁场,然后发现在导体两侧与电流和磁场均垂直的方向上产生了电势差。这个效应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研究。1980年,冯·克利青(右图)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发现了一种新的量子霍尔效应。他在硅MOSFET管上加两个电极,再把这个硅MOSFET管放到强磁场和极低温下,发现霍耳电阻随栅压变化的曲线上出现了一系列平台,与这些平台相应的霍耳电阻Rh=h/(ne2),其中n是正整数1,2,3……。也就是说,这些平台是精确给定的,是不以材料、器件尺寸的变化而转移的。它们只是由基本物理常数h(普朗克常数)和e(电子电荷)来确定。量子霍耳效应是继1962年约瑟夫森效应发现之后又一个对基本物理常数有重大意义的固体量子效应。它是20世纪以来凝聚态物理学和有关新技术(包括低温、超导、真空、半导体工艺、强磁场等)综合发展加上冯·克利青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好象与原子的衍射有关吧.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论文模板

冰点下载器\Fish-v323

1、简述仪器分析的一般流程。  一个完整的仪器分析流程应包括取样、样品的预处理(溶

)、仪器测定、数据处理、结果表达、提供分析报告、对结果进行研

2、比较标准加入法与标准曲线法的优缺点。  标准曲线法的优点是大批量样品测定非常方

手续比较麻烦,特别是遇到组成复杂的样

标准加入

对成分复杂的少量样品测定和低含量成分分析,准

、简述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差异。  发射光谱:给样品以能量,比如原子发射光谱,

处于激发态电子不稳定,会以光辐射的形式是放出能量,而

得到线状光谱。  吸收光谱: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样品会吸

原子

. 区别:发射光谱是指样品本身产生的光谱被检测器接收。比如ICP,样品本身被

然后回到基态,发射出特征光谱。发射光谱一般没有光源,如果有光源那也是作为波

在测定时该光源也肯定处于关闭状态。  吸收光谱是光源发射的光谱被样品吸

剩下的那部分光谱被检测器接收。比如原子吸收光谱,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光谱

检测器则接收剩余的那部分。吸收光谱都有光源,测定时光源始终工

-可见分析技术

、简述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温度:在室温范围内,温度对吸收光谱的影

在低温时,吸收强度有所增大;在高温时,谱带变宽,谱带精细结构消失。  (2)

由于紫外光谱的测定大多数在溶液中进行,而溶剂的不同将会使吸收带的位置及吸收

所以在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时,一定要注明所用的溶剂。一般来

π-π﹡跃迁吸收带发生红移,而使n-σ﹡跃迁发生蓝移。非极性溶剂

(3)pH值:很多化合物都具有酸性或碱性可解离基团,在不

pH值的溶液中,分子的解离形式可能发生变化。其吸收峰的形状、吸收峰的位置、吸

(4)仪器的狭缝宽度:狭缝宽度越大,光的单色性越差,

、简述紫外光谱法在有机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试举例说明。  紫外可见光谱一般有以下

定性分析:判断共轭关系及某

如在(200-400nm)之间无吸收峰,说明该未知物无共轭关系,且不会是醛、酮,

定量分析:用于测定物质的浓度和含量。  异构体判断:乙酰

-烯醇互变异构体。酮式没有共轭双键,在204nm处有弱吸收;烯醇式有共

245nm处有强吸收。故可根据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可判断其存在与否。  纯度

例如,如果一化合物在紫外区没有吸收峰,而其中杂质有较强的吸收,就可方便检测

3、简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波长范围的划分,并指出“UV”所表示的范围。  紫外可见光

4-800nm的电磁波,其中4-400nm的电磁辐射称为紫外区,它又分为两段:4-200nm

200-400nm的电磁波为近紫外区,而波长在400-800nm的电磁波为可见光区。

、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光源:光源是提供入射光的装置。  单色器:是一种

吸收池:又称样品

检测器:其作用是检测光信号,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信号显

1、简述荧光分析法的特点,其中物质产生荧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荧光法的主要特点是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物质分子必须具有能吸收一定

(2)物质分子吸收了特征频率的辐射能之后,必须具有较高的荧光

2、简述环境对荧光测试的影响。  分子所处的环境,如温度、溶剂、pH值等都会影响分

温度:一般来说,大多数荧光物质的溶液随着温

溶剂:同一种

其荧光光谱的位置和强度可能会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下,随着

荧光强度将增强。  pH:溶剂pH值的影响,当荧光物质是弱酸或弱碱时,

pH值对荧光强度有较大的影响。 猝灭剂的影响:荧光猝灭是指荧光物质与溶剂或其

引起荧光强度降低、消失或荧光强度与浓度不呈线性关系的现象。引

3、分子发光分析法包括几种分析方法,并简述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分子发光分析法的区

分子发光分析法包括荧光分析、磷光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  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

测量的是物质对辐射的吸收;而分子发光分析是受

测量的是物质分子自身发射的辐射的强度,属于发

4、简述荧光分析法的特点及缺点。  荧光法的主要特点是灵敏度高,检出限为10-7-10-9g/ml,

10-1000倍。荧光法的选择性强,能吸收光的物质并不一定能产生

操作简便等优点。荧光法的缺点是由于许多物质不发射荧光,因此它的应用范围

、简述荧光定量分析条件的选择。选择线性范围:当荧光物质溶液的吸光度A≤时,

选择合适的激发光和荧光波长:一般选择激发光谱中能产

1、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由光源、原

5个基本部分与必要的附属装置。

2、比较原子吸收光谱与原子发射光谱的优缺点。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1)检出限低,

(2)精密度高;(3)分析速度快;(4)应用范围广;(5)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

缺点:多元素同时测定尚有困难,有相当一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不能令人满意。  原

(1)多元素同时检测能力;(2)分析速度快;(3)选择性好;(4)检出限低;

准确度较高;(6)试样消耗少;(7)ICP光源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宽。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

3、简述配制金属离子标准溶液的注意事项。  配置金属离子溶液应用纯水配制,容器应用

所用试剂的纯度应为分析

为保证试剂不受污染,

绝不可用手抓取。试剂结块可用洁净的粗玻璃棒或瓷药

打开易挥发的试剂瓶塞时不可把瓶口对准脸部。夏季由于室温高,试

最好把瓶子在冷水中浸一段时间再打开瓶塞。放出有毒,有味气体的

若嗅试剂气味,可将瓶口远离鼻子,用手在试剂瓶上方扇动,绝不可

。所用天平的砝码,滴定管,容量瓶及移液管均需定期校正。 不能用手接

溶液要用带塞

见光易分解的溶液要装于棕色瓶中,挥发性试剂例如用有机溶剂配制的溶液,

见空气易变质及放出腐蚀性气体的溶液也要盖紧,长期存放时要用蜡封住。浓

20℃时的浓度。在标准滴定溶液标定,直接制备和使用时若温度有差异,应要求补正。

滴定分析用标液在常温(15-25℃)下,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月。当溶液

4、简述原子类分析方法中,样品制备的要求。  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供试样品制备样品,

破坏基体和转为溶液,使被测元素转化为适于测定的形式。样品消解方

取决于样品类型和被测元素的性质。同时要考虑与随后测定方法的衔接。分解样

、简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特点。  (1)检出限低;(2)选择性好;(3)精密度高;(4)

(5)应用范围广;(6)用样量小;(7)仪器设备相对比较简便,操作简便,

、简述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并简要说明各方法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常

标准曲线法是最基本的定量方法。  标准曲线法:又称矫正曲线法,是用标

A和浓度C

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值,再通过绘制的标准曲线求得相应的浓

标准曲线法成功应用的基础在于,标准系列与被分析样品的基体的精确匹配、标样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相对分析法,用校正曲线确定含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直

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样品的基体、

要找到完全与被测样品组成相匹配的标准物质是不容易的。标准加入

补偿样品基体的物理和化学干扰,提高测定的准确度。标准加入

分取几份等量的被分析试样,在其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被测元素标准溶液,依

制作吸光度值对加入量的校正曲线,将校正曲线外延

原点至交点的距离,即为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标准加入法的所依据的

1)不能存在相对系统误差,即试样的基

2)必须校正背景和空白值。

)校正曲线是线性的。

是在标准试样和被分析试样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内标元素,在标准条件下测定分析

并与标样浓度绘制校正曲线。在同样条件下,测定试样中被

通过校正曲线求得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内标法的最大

提高测定的精密度。因为要同时测定被

、 简述用红外光谱仪压片法测试固体样品时,在模具中装样时应注意什么?怎样消除光谱

(Christiansen)效应的起因是样品的颗粒的光散射,而引起散射的条件是颗粒的大

或等数量级。还有就是样品颗粒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差别太大。所

(Christiansen)效应就必须破坏以上引起光散射的两个条件。  (1)充

掌握研磨时间对样品颗粒尺寸的影响规律,对不同样品需灵活采用不同的研磨

40℃)冷冻变脆后研磨,粉碎效果更好。

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也就是颗粒尺寸

2—3μm。  (2)选择与样品折射率相近的基质(液体或固体)。一般的固体有机物的

—之间,溴化钾折射率与之相近,如果样品的折射率与溴化钾的折射率匹配

、 简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结构。样品应具备何种条件才能进行红外测试。

:光源、干涉仪、样品室、检测器、计算机

125-250℃之间烘24小时,取出至干燥器冷却后使

样品溴化钾=1:100-200  混合后在玛瑙研钵中研成粉末,要求颗粒直径在3um以下。这

然后,用压片机压制成一透明的薄片即可进行测试。  糊剂法:

再将其涂于一张压制好的KBr薄片上,然后进

液体样品的制备:液体样品可用液体池来制备,液体池分为:固定池和可卸池两

KBr薄片上,然

气体样品的制备:气体样品用气体池来测定。

、特征区与指纹区是如何划分的?在光谱解析时有何作用?  按吸收峰的来源,可以将

μm的红外光谱图大体上分为特征频率区(μm)以及指纹区(μm)

特征频率区中的吸收峰基本是由基团的伸缩振动产生,数目不是很多,但具有

因此在基团鉴定工作上很有价值,主要用于鉴定官能团。  指纹区的情况不

C-O、C-N和C-X(卤素原子)等的

C-H、O-H等含氢基团的弯曲振动以及C-C骨架振动产生。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

1、画出气相色谱的流程示意图。

、气相色谱仪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为什么常用H2和He作载气而不常用氮气作载气?  载

则灵敏度越高。故选择热导系数大的氢气或氦气作载气有利

如用氮气作载气时,有些试样(如甲烷)的热导系数比它大,就会出现倒峰。

、简述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的三要点。  脱气:HPLC 系统内是不希望有气泡存存在的。

你将观察到瞬间的流速降低和系统压力下降。如果这个气泡足够大,液相泵

而且如果压力低于预先设定的压力低限,泵将停止工作。在色谱图上

HPLC 系统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有三个途径:流动相、被测

如果流动相均由高效液相色谱级溶剂组成,流动相没有必要

如果有任何一种缓冲液中加入了固体物,例如磷酸盐,流动相过滤将是必要的一个步

被测样品所有样品都先通过一个 μm 针筒式过滤器过滤。这是一个有效除去被测

冲洗:一个脏的储液瓶将会污染注入的流动相。建议储液瓶中缓冲液

而有机溶剂使用时间不要超过一个月。无论使用长短,在停泵以前

要是流动相中有难挥发缓冲盐则建议冲洗

、简述HPLC与气相色谱法(GC)的区别。

GC

通常在高温下分析,要求样品必须具有热稳定性

样品必须是挥发性的

流动相只用来带动样品,不参与分离

分析样品分子量一般小于500amu

、简述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流动相在使用前必须过滤、脱气的原因。  过滤:在HPLC 系统

流动相、被测样品和仪器系统部件的磨损物。如果流动

流动相没有必要过滤。如果有任何一种缓冲液中加入了固

例如磷酸盐,流动相过滤将是必要的一个步骤。被测样品所有样品都先通过一个

m 针筒式过滤器过滤。这是一个有效除去被测样品中颗粒物的方法。  脱气:HPLC 系统

当气泡存在时,你将观察到瞬间的流速降低和系统压力下降。如

在色谱图上会出现不规律的毛刺。此外,气泡的存在有时还会导致保留时间

1、简述扫描电镜测试对样品的基本要求。  需用电镜观测的样品必须干燥、无挥发性、无

稳定、能与样品台牢固粘结(块状试样的下底部需平整,利于粘结)。有磁性、含水、

2、按电子枪源分,扫描电镜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优缺点? 按照电子枪种类分:钨灯丝、

钨丝阴极便宜,场发射阴极很贵。钨灯丝的寿命比

一般在50~200小时之间;由于阴极材料温度低,一般材料不会损失,因此寿命很长,

最佳钨灯丝扫描电镜最佳分辨率,当前最佳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分辨

国内目前只能制

3、简述装载样品以及从样品室中取出样品时的注意事项。  不能测的样品:有磁性、含水、

。取样品柱时,勿将六角螺丝旋出来太

Z轴、T轴,取样

T轴,不要倚靠SEM主机。务必带无尘橡胶手套操作,清洁工具请用无尘纸。

3分钟后才能按放气键【VENT】,当程序中【HT】按键变亮3分钟后才打开高压,以

“VENT”)。交换样品特别注意:样品室中暴露着镜头极靴、二次电子探头、背散射电子探

能谱探头等电镜的核心部件,样品台驱动过程中存在着碰撞的可能性,因此交换样品和

样品要固定牢固,防止掉到镜筒里去。禁

USB接口(包括优盘),使用光驱必需是拷贝电镜图像专用光盘,严防病毒感染。电

时间可能较长,千万不要

否则可能引起电脑死机。由于仪器自身对湿度和温度的要求以及安全方面

仪器室最多1~2人测试,出入仪器室,须随手关门。保持扫描电镜室制样台和操作

4、对比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光学显微镜是样品直接反

SEM扫描电镜和TEM透射电镜是高

因为可见光波长达不到分子尺度要求,所以光学显微镜放大的尺度和清晰度

SEM是通过电子束扫描样品在屏幕上成像,成像在小尺度更清晰,景深也较大。TEM

有成像模式和电子衍射两种功能,可以观

5、简述扫描电镜五大系统以及各系统的功能。  电子光学系统、偏转系统、信号收集和显

电子光学系统:获得扫描电子束,作为信号的激发源。 偏转

使电子束产生横向偏转。  信号收集和显示系统:检测样品在入射电子作用下产生的

然后经视频放大作为显像系统的调制信号。  真空系统:为保证电子光学系统正

10-2Torr的真空度。  电源

6、电子束入射固体样品表面会激发哪些信号,试举三例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用途。  电子束

X射线、俄歇电子。  二次电子的特点:能量较低;表面形貌敏感性:一般在表层5-10nm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常规监测中的应用 西南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张伟〔摘要〕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AAS)在环境分析化学中广泛使用。本文简述了近年来AAS在环境常规监测中的应用进展。〔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环境监测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因其灵敏度高、干扰小、精密度高、准确性好及分析速度快、测试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在环境分析化学中广泛使用。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环保局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地表水和废水、大气和废气、生物测定部分,就将原子吸收光谱法列为《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有关金属元素的标准分析方法。1.水环境监测适时地对地表水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对生产和生活设施所排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是常规环境监测的两项基本任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主要应用于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监测。龙先鹏[1]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水中微量铜、铅、锌、镉元素的含量,在范围内,被测元素浓度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不小于;最低检出限分别为、、、,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该方法对标准样品的测试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基本一致,相对偏差均不大于。张美月等[2]以二乙胺基二硫代甲酸钠为配位剂、Triton X-114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镉,检测限为μg/L,富集倍数为55,加标回收率为98%-102%;分离富集方法简单、安全、快捷,结果令人满意。陆九韶等[3]利用Al3+与Cu(Ⅱ)-EDTA发生定量交换反应,通过测定水相残余铜,从而间接测定水和废水中的铝。在线富集是原子吸收光谱检测分析发展的热点之一。高甲友[4]用含黄原脂棉的微型柱对试样中的Cd2+在线富集、盐酸洗脱后,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线测定水中的镉离子。富集50 mL溶液时此方法灵敏度可提高68倍。陈明丽等[5]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HDTMAB)改性的天然斜发沸石微填充柱,建立了顺序注射在线分离富集电热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Cr(Ⅵ)及铬形态分布的方法;测定铬的检出限达到μg/L,精密度。用本法测定标准水样GBW08608中的铬,所得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冷家峰等[6]对螯合树脂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天然水体中痕量铜和锌的在线富集条件、干扰因素等进行研究,在线富集倍数达到两个数量级,在灵敏度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相当情况下,提高了测定准确度。痕量金属元素化学形态的分析比单纯元素的分析要复杂、困难得多,除要求测定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外,还要求分离效能高。联用技术,特别是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综合了色谱的高分离效率与原子吸收光谱检测的专一性的优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刘华琳等[7]自行设计了一种紫外在线消解氢化物发生接口,并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在线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联用仪器(HPLC-UV-HGAAS)用于砷的形态分析,以砷甜菜碱、砷胆碱、亚砷酸盐(As(Ⅲ))及砷酸盐(As(V))等进行了分离测定,实现了将分离后不能直接用于氢化物发生的大分子,通过紫外“在线”消解成小分子砷化合物的目的。李勋等[8]采用电化学氢化物发生与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技术有效地实现了无机砷的形态分析。在电流为 A和1A条件下,As(III)和As(V)在0-40μg/L浓度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As(III)和As(V)检出限分别为μg/L和μg/L;该方法成功应用于食用鲜牛奶中无机砷的形态分析。2.土壤、底泥和固体物分析景丽洁等[9]采用微波消解法预处理待测土壤,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染土壤消解液中的锌、铜、铅、镉、铬5种重金属。土壤中锌、铜、铅、镉、铬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和。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卢卫[10]采用悬浮液进样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的痕量汞,精密度为,检出限达到×10-12g。宫青宇[11]采用直接固体进样、添加基体改进剂技术测定土壤中重金属铅含量,避免了土壤中复杂基体的影响,实现了土壤样品中铅的快速分析。王北洪等[12]采用了“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三酸消化体系和密封高压消解罐法对土壤样品进行消化,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的铜、锌、铅、铬、镉。结果表明:采用该法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时,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实验条件易于控制,能够满足环境监测分析的要求,可以作为一种可行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程滢等[13]把河流底泥经过氢氟酸和高氯酸消化,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其中的铜,获得较好的结果。王畅等[14]利用流动注射系统中串联的阴、阳离子交换微型柱分离、NH4NO3+抗坏血酸和H2SO4两种洗脱液同时逆向洗脱,实现了对底泥可利用态铬中Cr(Ⅵ)和Cr(Ⅲ)同时在线分离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在交换时间2 min,洗脱50 s,Cr(Ⅵ)和Cr(Ⅲ)回收率分别为和。此法对实际样品中不同价态铬进行测定,铬回收率可达95%。Cr(Ⅵ)和Cr(Ⅲ)的检出限和最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μg/L、和μg/L、。王霞等[15]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固体废物浸出液中的汞含量,检出限为μg/L,回收率在91%-101%之间。方法简便快速,线性范围宽。3.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邹晓春等[16]以微孔滤膜采样、钯或镍作改进剂,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居住区大气中硒,检出限为,线性范围为0-50ng/mL,回收率;其中砷对测定硒有一定干扰,其它金属元素对测定无干扰。邹晓春在此基础上又对居住区大气中的镍进行了测定,检出限为 ng/mL,线性范围为0-35 ng/mL,回收率为,其他金属元素对测定镍未见明显干扰[17]。冯新斌等[18]对原有的光谱仪器进行简单改装,建立了两次金汞齐-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气中的微量气态总汞的方法,检出限达到;100μL饱和汞蒸气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其相对标准偏差<。在汞量范围内标准工作曲线线性关系良好。并且运用该法,对贵州省万山汞矿、丹寨汞矿、清镇汞污染农田、省农科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地大气气态总汞进行了测定。综上所述,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监测分析中应用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应用范围上还有待扩大,如在污染物的化学形态研究上尚待深入等。总之,随着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原子吸收光谱法因具有其它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必将在环境化学分析中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龙先鹏.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水中微量铜、铅、锌、镉〔J〕.化学分析计量,2008,17(1):53-54.〔2〕张美月,李越敏,杜新等.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镉〔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4):407-411.〔3〕陆九韶,覃东立,孙大江等.间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和废水中铝〔J〕.环境保护科学,2008,34(3):111-113.〔4〕高甲友.流动注射在线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痕量镉〔J〕.冶金分析,2007,27(1):61-63.〔5〕陈明丽,邹爱美,仲崇慧等.改性沸石填充柱在线分离富集电热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铬(Ⅵ)及铬的形态分布〔J〕.分析科学学报,2007,23(6):627-630.〔6〕冷家峰,高焰,张怀成等.在线鳌合树脂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天然水体中铜和锌〔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5,41(8):556-560.〔7〕刘华琳,赵蕊,韦超等.高效液相色谱-在线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技术〔J〕.分析化学,2005,33(11):1522-1526.〔8〕李勋,戚琦,薛珺等.电化学氢化物发生与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对鲜牛奶中无机砷的形态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11):121-123.〔9〕景丽洁,马甲.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染土壤中5种重金属〔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1):74-77.〔10〕卢卫.悬浮液进样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痕量汞〔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3):100-101.〔11〕宫青宇.直接固体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铅含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6:69.〔12〕王北洪,马智宏,付伟利.密封高压消解罐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重金属〔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255-259.〔13〕程滢,张莘民.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鱼内脏及河流底泥中的铜〔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3,15(2):28-30.〔14〕王畅,谢文兵,刘杰等.流动注射分离-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底泥中生物可利用态Cr(Ⅵ)和Cr(Ⅲ〔)J〕.分析化学,2007,35(3):451-454.〔15〕王霞,张祥志,陈素兰等.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固体废物浸出液中汞〔J〕.光谱实验室,2008,25(5):981-984.〔16〕邹晓春,李红华,徐小作.居住区大气中硒的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6):879-880.〔17〕邹晓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居住区大气中镍〔J〕.职业与健康,2000,16(6):36-37.〔18〕冯新斌,鸿业汤,朱卫国.两次金汞齐-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气中的微量气态总汞〔J〕.中国环境监测,1997,13(3):9-11.

你好,你需要的文件已经上传到云盘,请下载。链接: 提取码: turn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学报

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高压物理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能科学技术、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光学学报。中国激光,发光学报,光子学报。声学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量子电子学报,量子光学学报,物理,低温物理学报,计算物理,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大学物理,波谱学杂志,光散射学报。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物理学类的国家核心期刊比较多,现列出一部分如下:物理,物理学报,高压物理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光学学报,中国激光。声学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量子电子学报,量子光学学报,波谱学杂志,低温物理学报,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等。

1.化学与生物工程

是美国《化学文摘》、《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化学化工文摘》收录期刊。 《化学与生物工程》报道范围涉及化学化工与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动向及研...

主管主办: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湖北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

2.化工设计通讯

《化工设计通讯》(双月刊)创刊于1975年,由湖南化学工业设计院主办。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化工主管部门、设计院、科研院(所)、化肥企业、化工企业、大专院校、图书馆及各信息部门。报道化工产品的...

3.当代化工

《当代化工》(月刊)创刊于1972年,由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沈阳化学化工学会主办。主要报道石油和化工的前沿科技论文,及时介绍石化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新态势、它的办刊...

主管主办:沈阳市医药和化工行业联合会  中油抚顺石化公司;中感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沈阳市医药和化工行业联合会

建议去找一些地区性的地方的化工类期刊,那些发表文章比较快~下面是中国化学化工的核心期刊,这些肯定会很慢~中国的核心期刊属于化学的有:催化学报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分子催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化学试剂化学通报化学物理学报 化学学报化学研究与应用结构化学理化检验·化学分册色谱无机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应用化学有机化学中国科学·B辑: 化学中国稀土学报属于化工的有:催化学报分析化学感光科学与光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工程塑料应用硅酸盐学报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合成橡胶工业化工进展化工学报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世界化学通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离子交换与吸附煤炭转化膜科学与技术农药燃料化学学报石油化工塑料工业无机材料学报现代化工橡胶工业应用化学中国塑料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投稿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版1981年创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万方数据库源期刊、清华大学同方数据库源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收录,为中国自然科学物理类、化学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被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被美国医学在线(MEDLINE)收录,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不是Sci收录期刊。但是其英文版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09年被SCI收录,影响因子,中科院 4 区期刊。研究方向:发射光谱 拉曼光谱 各种光谱;审稿时间约1个月;接收率约75%。比较看重国家基金,没有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基金,就别投了。如果为了毕业用SCI,可以尝试投下,如果有基金,比较好中,录用比较快,不过刊出时间较长,半年以上。

光谱学及光谱分析论文格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光学学会主办,由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承办的学术性刊物。刊登主要内容:激光光谱测量、红外、拉曼、紫外、可见光谱、发射光谱、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激光显微光谱、光谱化学分析、国内外光谱化学分析最新进展、开创性研究论文、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进展、综合评述、研究简报、问题讨论、书刊评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版1981年创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万方数据库源期刊、清华大学同方数据库源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收录,为中国自然科学物理类、化学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被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被美国医学在线(MEDLINE)收录,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不是Sci收录期刊。但是其英文版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09年被SCI收录,影响因子,中科院 4 区期刊。研究方向:发射光谱 拉曼光谱 各种光谱;审稿时间约1个月;接收率约75%。比较看重国家基金,没有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基金,就别投了。如果为了毕业用SCI,可以尝试投下,如果有基金,比较好中,录用比较快,不过刊出时间较长,半年以上。

  • 索引序列
  • 原子光谱学毕业论文
  •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论文模板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学报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投稿
  • 光谱学及光谱分析论文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