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文艺研究杂志资料

文艺研究杂志资料

发布时间:

文艺研究杂志资料

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3、论文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4、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推荐作者来稿时提供电子软盘,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区、县)××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以便我们及时快捷地与您取得联系。5、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一册,以供用途。

文艺研究期刊主要接收的论文范围有:文学艺术的一般理论研究,文学、戏剧、曲艺、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建筑、雕塑、摄影等部门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研究,外国文艺理论、文艺思潮、文艺流派的研究等。文艺研究期刊投稿须知:一、本刊用稿范围包括中外文学艺术史论、批评,欢迎相关学科研究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投稿。二、来稿请在正文前附200—300字的摘要,引文、注释须核对无误,并采用自动生成的注释;请尽可能提供配合文章的图片资料,以备选用。三、来稿请附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四、自收稿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收到稿件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不对未采用稿件提出意见,敬请谅解。以上就是文艺研究期刊论文级别,以及期刊征稿要求介绍,作者可尽早的安排投稿,此外学术顾问也分享了另外一本刊物,投稿人员可作为参考:文艺理论与批评(双月刊)1986年9月创刊,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艺理论类期刊。倡导以跨学科的、综合的文艺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来观察、分析和评论当代中国以及世界的文艺现象和思潮,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作积极贡献。本刊探索中国的、第三世界的文论和批评方法,倡导鲜明的问题意识,重视对1980年代以来的学术范式和话语进行清理和反思

核心刊物: 1、《新美术》:主办机构:中国美术学院。2、《文艺研究》:主办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3、《艺术百家》:主办机构: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4、《民族艺术》:主办机构: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5、《美术》: 主办机构:中国美术家协会。6、《美术观察》:主办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7、《美术大观》8、美术&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9、《美术研究》: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10、《世界美术》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11、《装饰》12、《美苑》编辑部地址:沈阳三好街鲁迅美术学院《美苑》13《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西北美术》15、《上海商学院学报》 希望对你的了解有所帮助,早日成才!

《国际美术》杂志是由中国科学与艺术研究院创办的双月刊杂志,杂志主要聚焦美术家与艺术品市场,及时反馈美术动态,致力于挖掘美术原创新人,向海内外推介美术名家,是广大美术爱好者掌握艺术市场最新润格走向的平台,兼有艺术交流与收藏鉴赏的功能。主要面向著名浙商领袖、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及浙商在各国的商会。杂志栏目:名家精品 重点介绍 精品欣赏 书画精英 学术交流 美术原创

文艺理论研究杂志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坚持文艺的双百方针,追踪和研究当前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态势,研究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成就和不足,推动文艺创作和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曾先后被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文艺理论类核心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列为文学评论类核心期刊。《文艺评论》创刊以来,一直坚持走自己的办刊道路,在创刊之初即引起全国理论界和创作界的很大反响。其时“改革者形象塑造论”专栏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被全国各地报刊全文或摘要转载;“退稿小说选登”专栏,曾被《文学报》刊登文章誉为编辑工作的一个创举;而“北大荒文学风格探”专栏所展开的对于“北大荒文学风格”讨论和争鸣,更是为我省作家艺术家认识黑龙江、反映黑龙江提供了理论上的滋养和参考,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此后我省曾引起全国注目的黑土戏剧、黑土影视等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二十年风雨过去,《文艺评论》一直坚持既定的办刊宗旨,在此期间,密切结合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客观实际,又陆续推出了“女性文学研究”、“城市文学研究”、“知青文学研究”、“平民文学”、“中国当代乡村小说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知识分子与当代文学专题研究”、“黑龙江青年诗人扫描”、“毛泽东与中国文艺”、“反串大戏台”等专栏和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后,引起创作界和理论界的注意,其中的不少文章被全国各地报刊全文转载或摘发,据不完全的统计,《文艺评论》所刊发的文章,每年被转载的就有20篇以上。这个比例在全国同类刊物中是名列前茅的。在坚持办刊宗旨的前提下,随着文艺形式的不断发展,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的相互渗透,为文艺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这对办文艺理论刊物的人来说,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也是新的挑战。在全国各地各级文艺理论期刊同时大量涌现的情况下,关键是如何能站稳自己的脚跟,突出自己的特色。我们在把握了全国创作界和理论界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果断地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以文学透视文化,以文化反观文学,在所刊发的重要文章中,显示出一种大文化的视角,甚至有的文章粗看起来有一些“文艺之外”的味道,比如“中国当代乡村小说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知识分子与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一个沉湎于思考的艺术家和他的友人的对话”等专栏和系列文章,都具有从中国当代文学来反观中国文化以至反观中国当代社会、又通过中国文化和中国当代社会来反观中国当代文学的意味,通过这种努力和尝试,发掘出文艺作品中的“文化意味”,并以此来透视我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构成了《文艺评论》的一种“深思风格”。《新闻出版报》曾为此刊发了题为《〈文艺评论〉的个性与选择》的文章,对《文艺评论》的办刊特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中国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外数据库收录:医学文摘、应用力学评论、数学评论 由365学术交流网整理提供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余味”元朝诗人萨都剌题画诗的民族特征龚自珍“尊情说”的情感向度与诗学价值古代小说史学视界批评萌生发展与自我终结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表现形式《南柯太守传》对《枕中记》叙事艺术的发展晚唐五代愁苦词中的审美距离柳永歌妓词欲望化倾向的人本精神阐释“南宋中兴名将”张俊形象演变简论刘基的隐士身份与入明抉择乱世隐士心——论范凤翼诗歌情感的转变南朝抒情序文析论章学诚的八股文观论莫友芝的记体散文建国后郭茂倩《乐府诗集》研究综述洪兴祖《楚辞补注》对王逸《章句》的批评陈确结社考述从《诗经》中的女性情爱诗看孔子的伦理观中国上古神话“英雄”叙事论略元杂剧中寺庙场景的民俗文化意蕴论元杂剧传播中的异质文化交融

核心学术期刊1、《关注新时期文学与道德,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2、《现代传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3、《赛伯空间中的当代文学艺术的命运》(《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4、《王朔现象及其理论意义》(《河南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5、《艺术消费与广告的文化意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6、《论科技意识形态及其对艺术生产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1第1期)7、《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8、《市场语境下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9、《面向文化:文艺理论的新转变》(《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10、《期刊的危机与突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11、《意味深长的“沉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2期)12、《消费时代的文艺精神状况》(《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13、《中国稿酬制度的变迁》(《江汉论坛》2001年第4期)14、《大雅大俗的大众之歌》(《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15、《公案文学艺术魅力剪话》(河南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16、《惊鸿一瞥:2000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7、《“树上的果子”与“自然的鲜活气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8、《把理论还给历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19、《文学史理论反思:重写论、先验论与更替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第5期)20、《市场语境下工具理性的审美意义》(《文史哲》2002年第1期)21、《作为艺术的生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22、《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2,6)23、《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研讨与探索》(《西南民族学院》2002,11)25《“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江西社会科学》2002,12)《2002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3卷)26、《一部值得珍视的著作》(《当代文坛》2003、1)27、《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论略》(《马列文论研究》第13辑)28、《瑞恰兹与〈文学批评原理〉》(《江汉论坛》2002,4)29、《从“客观快乐说”到“直观本质论”》(《江苏社会科学》2003,1)30、《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论争的回顾与反思》(《文艺争鸣》2002,6)31、《“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 ——关于“网络文学”的几点不合时宜的想法》(《社会科学战线》2002,4)32、《市场经济下的文艺新观念漫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3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34、《对“创造论”的彻底清算》(《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35、《电脑艺术的兴起和古典艺术的终结》(《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36、《期刊的转向与文学的命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37、《论“缺陷”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义》(《南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38、《论艺术消费》(《宜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39、《郭宏安等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0、《金元浦著〈文学解释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 41、《夏中义著〈新潮学案〉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2、《评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3、《论科技意识形态及其对艺术生产的意义》(《广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44、《“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反思》(《求索》2001第4期)45、《作为产业的文学期刊》(《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46、《审美意识形态与艺术交往精神》(《河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7、《精神生产者的市场境遇》(《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48、《艺术生产论的发展及其当代意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3期)49、《1996-1997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年鉴》1998-1998卷)50、《1999-2000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0-2001卷)51、《市场经济与艺术生产》《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52、《张健著〈清代诗学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3、《包忠文著〈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4、《钱中文著〈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5、《何西来、杜书瀛主编〈新时期文学与道德〉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6、《陈良运著〈周易与中国文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7、《王立著〈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丛书三种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8、《薛永武著〈西方美学论稿〉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59、《黄鸣奋著〈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0、《周宪著〈崎岖的思路〉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1、《张荣冀著〈流行艺术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2、《走向艺术生产论》(《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63、《现代传媒与艺术研究论纲》(《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64、《走向新世纪的文艺之思》(《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65、《现代传媒带来的审美观念的转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66、《文艺理论: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反思》(《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67、《略论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68、《对缺陷美的几点思考》(《成都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69、《数码时代艺术剪话》(《走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文集,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70、《现代传媒与文学艺术》(《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71、《“审美之维”与“单向度的人”》(《荆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72、《“寄言出意”与“得意忘言”》(《中南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73、《中国期刊百年回顾》(《曲靖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74、《“审美之维”与“单向度的人”》(《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75、《十七世纪英国的幽默故事书》(《岱宗学刊》2001年第3期)76、《从头细品百年文论,长卷精绘理论风云》(《文学前沿》2001年第3期)77、《数字化生存状况下的艺术生产》(《阴山学刊》2001年第6期)78、《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山东农管干部学院学报》2001第4期)79、《“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80、《网络时代的文学艺术》(《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81、《简评〈文艺活动的审美维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2、《简评〈艺术的哲学思考〉》,(《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3、《简评〈胡经之文丛〉》,(《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4、《简评〈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5、《“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讨论会》,(《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6、《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7、《2001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2卷)88、《文艺学术史:一项相当于金字塔的学术工程》(《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89、《论科技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90、《中心的边缘与边缘的中心》(《云梦学刊》2002年第5期)91、《以文本为中心的合理性及其局限》(《宝鸡文理学院》2002年第1期)92、《百年文艺学的“两次转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3)93、《“请客赴宴”与“开店卖饭”: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思考》(《吉首大学》2002,2)94、《危机与出路:关于期刊市场命运的思考》(《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5)95 《绽放在悬崖上的花朵: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特色之我见》(《三峡大学学报》2002,6)96、《“审美泡沫”:文化消费意识与广告》(《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3)97、《珠积玉累成学问披沙拣金铸文章》(《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4)98、《对“诗与画”的审美复合的追求》(《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2,11,29)99《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编《文艺美学研究丛刊》第2辑)100《王文宏著〈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1《冯毓云著〈文艺学与方法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2《童庆炳等著〈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3《汪正龙著〈文学意义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4《刘俐俐著〈隐秘的历史河流〉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5《姚文放著〈美学文艺学本体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6《王杰著〈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7《文学研究种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8《“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理论”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9《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座谈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0《“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1、《文学批评“情采论”》(《东方丛刊》2003,1)112、《理论自觉的历史意义》(北师大编《文学理论学刊》第2辑)113、《2003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4卷)114、《文艺美学研究的进展》,(《中国美学年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115、《全国“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16、《汤学智著〈生命的环链〉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7、《林保全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审美论〉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8、《〈比较与超越——世纪之交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19、《〈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0、《〈中国商贾小说史〉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1、《〈文学理论:文化阐释与学科形态〉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2、《〈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3、《“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124、《克罗齐和直觉美学研究》(译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125、《直逼中心的“边缘表达”》,《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26、《人本文学之中西比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7、《身体缺席的精神盛宴?——关于网络文学的反思》,《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128、《努力开掘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意义——评邓新华著〈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9、《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30、《现代传媒革新与当代文艺命运》,《紫观阁》2006年第5期。131、“杜书瀛美学研究暨《价值美学》座谈会”召开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05-10 期刊 0 0132、从头细品百年文论 长卷精绘学术风云——《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讨论会纪要 陈定家 文学前沿 2001-06-15 133 文艺批评风格论 文学前沿 2002-11-15 期刊 0 5134 公民、数字媒介与全球化 马克·波斯特; 陈定家译 江西社会科学 2008-01-25 期刊 0 54135寻找网络时代的艺术“灵光” 陈定家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03-10 期刊 0 43136 市场与网络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陈定家 文学评论 2008-02-15 期刊 0 158137、超文本与互文性 陈定家等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5-15 期刊 0 89138 网络时代的文学“奇迹”——以《姑妄言》的“重现江湖”为例 陈定家 学习与探索 2008-11-15 期刊 0 16139市场与网络语境下的文学祛魅问题——以《浮士德》的改编与戏仿为例 陈定家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2-25 期刊 0140 努力开掘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意义——评邓新华著《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 樊宝英; 陈定家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25 期刊 0 18141 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 陈定家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26 期刊 2 72142 书籍的终结 罗伯特·库弗; 陈定家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26 期刊 0 15143“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5-10 期刊 5 422144 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05-26 报纸 0 0145 加强网络文学研究和引导 陈定家 文艺报 2007-10-30 报纸 0 8146 把网络文学推向学术前沿 陈定家 文艺报 2008-05-06 报纸 0 6147 价值美学的新开拓 陈定家 人民日报 2008-10-16 报纸 0 13148 走向移动阅读的手机小说 陈定家 中国文化报 2009-01-02 报纸 0 3149 审美现象与美学价值 陈定家 人民日报 2009-04-14 报纸 0 12150虚构与人类生存 汪正龙 (南京大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图书商报 2003-11-28 报纸 0 6151中国近现代美学研究的可喜收获 陈定家 文艺报 2005-11-10 报纸152热点聚焦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2153 论著评介 《文艺活动的审美维度》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4学术会议 《中国20世纪文学学术史》讨论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5 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 陈定家; 付小悦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3156 研究综述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7157 专题研究 文艺美学研究概况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8 探讨与争鸣 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争论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2159 美学态势 文艺美学研究概观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1160 现状考察 关于“全球化与中国人文建设”的调查报告 高建平; 严平; 陈定家; 师亚惠; 张媛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1研究综述 文学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高建平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4162 学术会议 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暨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会第二届年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3 学术会议 全国“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4 研究综述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65 论著评介 《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6 论著评介 《文学意义研究》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7 论著评介 《美学文艺学本体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8 论著评介 《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 钱中文;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8论著评介 《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0 论著评介 《文艺学与方法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1 论著评介 《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172 学术会议 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3 学术会议 “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理论”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4 学术会议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座谈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5 学术会议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现当代文艺家学术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6学术会议 全国戏剧期刊与戏剧理论批评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7 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78 学术会议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苏比;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9 学术会议 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0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与创新”学术讨论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81 学术会议 “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2 学术会议 “美学、艺术与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1183 概况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5184 新书评介 《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0185 新书评介 《新时期文学与道德》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0186 研究概况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1998/01/01 年鉴 0 3187美学态势 文艺美学研究的进展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8 美学论文摘要 从“客观化快感”说到“直观本质”论——桑塔亚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一瞥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1189 论文摘要从形象到拟像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6-01-01 年鉴 0 0190 论文摘要论全球化语境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8-01-01 年鉴 0 0191 学术会议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创立20周年暨《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7-01-diansnam 01 年鉴

1、《柳永功名思想述评》(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1年第2期。2、《论清真词的“浑厚”之美》(第一作者),《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1992年第8期全文转载。3、《中国古代戏曲漫谈》(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3年第2期。4、《论元代闺情散曲的审美特征》(第二作者),《人文杂志》1993年第6期。(核心刊物)5、《论元遗山的闺情词》(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5年第1期。《新华文摘》题录6、《李清照〈论词〉与曹丕〈论文〉》(独立完成),《人文杂志》1995年第4期。(核心刊物)7、《元好问诗学对苏黄的批评与继承》(独立完成),《文史哲》1996年2期(核心刊物)8、《议“振兴中华诗词”》(独立完成),收入《跨世纪的思辨》,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9、《秦观词的结句艺术》(独立完成),《陕西电大学刊》1998年第3期。10、《李清照〈词论〉写作时间再议》(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11、《〈后汉书〉今注今译》,本人完成《列女传》(3万字),岳麓书社1998年版。12、《汉语言文化与永明诗歌声律论》(第二作者),《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核心刊物)13、《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第二作者),《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1期。(核心刊物)14、《苏轼论士君子人格及其履践》(第一作者),《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15、《苏轼贬逐心态研究》(第一作者),《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核心刊物)16、《苏轼与酒茶文化》(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核心刊物)17、《苏轼的人生智慧》(独立完成),《人文杂志》2001年第5期。(核心刊物)18、《苏轼论为学之道》(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19、《苏轼论书法艺术》(独立完成),《西北美术》2003年第2期。20、《苏轼文化人格的矛盾与统一》(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3年第4期。21、《梅、欧与苏轼平淡诗美观诠释》(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4年第2期。22、《简论苏轼高风绝尘之美的美学内涵》(第二作者),《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核心刊物)23、《论柳永词的“赋法”》(独立完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4、《历代诗论全编(宋金元卷)》(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25、《论宋人的“以赋为词”》,《唐宋诗词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0月。26、《苏轼的〈前赤壁赋〉与阮籍的〈达庄论〉》(独立完成),《文史知识》2005年第3期。(中华书局,核心刊物)27、《论苏轼“平淡”诗美观之实质》,《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二辑,2005年1月。28、《论苏轼的〈诗〉学观点》(独立完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29、《朱熹与苏轼出处态度之比较》(独立完成),《福建论坛》2006年第4期。(核心刊物)30、《论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独立完成),《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核心刊物)31、《论朱熹对苏轼的批评与接受》(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8年第2期。

文艺研究杂志官网

6月28日 16:19 个人觉得,电脑学校是次要的,主要看你的实际能力,自学能力,多结交这方面的高手,多向人家学习,自己要具备一台电脑,方便练习和学习.英语不要很好,但也不能太差,英语对你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包括在编程领域,少走很多弯路. 学校是个环境,不是不重要,而是学校在好,你不学,也没人会避你学. 加上现在学电脑的人多了,有真本事才行,不然出来了,只有3角猫的工夫连网吧都不会要的(当然指的是比较大型的网吧) 刚出学校,我也什么都不会,跟着人家屁股后面,在网吧也呆过,没学到什么,后来有机会到了个电脑公司里,工资底,但学了很多,老板是个技术型的,原来在市区做主管的,很厉害,最佩服他了,虽然现在没在他那里做了,但是学的东西比我在学校几年的都多都实用. 路靠自己走,机会靠自己把握,做技术要胆大心细,不能急于求成,不会了还可以借助网络找资料问朋友嘛. 呵呵,罗嗦一大堆,祝你好运气

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3、论文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4、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推荐作者来稿时提供电子软盘,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区、县)××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以便我们及时快捷地与您取得联系。5、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一册,以供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区分标准。因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国家级、省级等的等级区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通常将某刊物说成是国家级的,某刊物是省级的或市级的。这种划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用处。这种划分的标准,大致是:所谓“国家级”期刊,一般即指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的会刊;所谓“省级”期刊,一般即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与本科院校的学报;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也可视为国家级。国家级刊物和重点刊物名称目录(此刊物级别目录执行时间为2001年1月起)国家级学术刊物1、《哲学研究》4、《管理世界》7、《政治学研究》10、《教育研究》13、《中国语文》16、《中国图书馆学报》19、《历史研究》22、《新闻与传播研究》25、《高校理论战线》28、《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经济研究》5、《经济管理》8、《社会学研究》11、《心理学报》14、《外国文学评论》17、《音乐研究》20、《中国史研究》23、《中国社会科学》26、《光明日报》29、《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英文版 3、《财贸经济》6、《法学研究》9、《民族研究》12、《文学评论》15、《外语教学与研究》18、《美术》21、《世界历史》24、《求是》27、《人民日报》30、《体育科学》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理论文章1500字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刊物目录学科门类一级学科重 点 刊 物出 版 单 位1、哲学1、哲学1《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会3《哲学动态》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4《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5《科学学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6《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7《宗教学研究》社科院宗教所2、经济学理论经济学1《宏观经济管理》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3《经济法制》中国社科院法学所4《中国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5《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6《统计研究》中国统计学会 国家统计局7《保险研究》中国保险学会8《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9《国际金融研究》中国国际金融学会10《宏观经济研究》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11《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与财政部主办12《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学会13《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14《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与国家税务总局主办应用经济学1《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当代经济研究》中国资本论研究会3《国际经济合作》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出版社4《数量经济与计量经济》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5《世界经济》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6《价格理论与实践》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国价格学会7《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科院8《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9《国有资产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0《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1《企业管理》国家经贸委12《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所13《市场营销导刊》中国市场学会与国家经贸委主办3、法学法学1《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2《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3《中外法学》北京大学中外法杂志4《比较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政治学1《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社科院2《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科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3《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共中央党校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中央编译局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5《科学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6《中共党史研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社会学1《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青年杂志社2《道德与文明》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科院3《妇女研究论丛》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会4《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5《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书局6《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7《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究》中共中央编译局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国际共运史学会民族学1《东欧中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2《世界民族》世界民族所3《日本学刊》中国社科院4、教育学教育学1《中国教育学刊》教育部 中国教育学会2《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教育部3《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4《课程 教材 教法》教育部5《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6《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理工大学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7《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部 华中师范大学8《中国高等教育》教育部9《人民教育》(2000字以上)教育部10《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教育部11《思想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所12《外国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13《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2《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部3《心理学探新》中国心理学会5、文学中国语言文学1《当代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古汉语研究》湖南大学3《古文字研究》中华书局4《方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5《世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6《语言文字应用》国家语委7《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8《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0《文学评论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1《读书》三联书店12《语文建设》文字改革委员会13《辞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14《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所15《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字理论研究会16《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17《明清小说研究》江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18《新文学史料》人民文学出版社19《中国典籍与文化》国家教育部2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作家出版社外国语言文学1《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外语界》上海外国语大学3《现代外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5《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6《中国俄语教学》中国俄罗斯研究学会7《日语学习与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语学院9《外语研究》解放军外语学院10《中国英语教学》中国英语研究会11《外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12《当代外国文学》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1《新闻战线》人民日报2《中国记者》新华社3《现代广告》中国广告协会4《国际广告》中国对外经贸企业协会5《中国广告》《中国广告》杂志社6《编辑学刊》学林出版社7《中国出版》国家新闻出版署8《中国图书评论》中宣部出版局9《大学出版》教育部10《图书发行研究》中国发行协会11《编辑学报》中国科学技术学会12《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艺术学1《音乐创作》中国音乐家协会2《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上海音乐学院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央学院4《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5《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6《舞蹈》《舞蹈》杂志社7《艺术教育》文化部8《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9《美术观察》美术观察编辑部10《中国美术教育》教育部 南京师大11《装饰》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出版:中国装饰杂志社12《中国油画》中国美术家协会13《水彩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4《中国版画》中国美术家协会15《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16《连环画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17《雕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18《艺术与设计》出版总署19《中国音乐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20《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21《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6、历史学历史学1《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所2《近代史研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科院4《考古》中国社科院5《军事历史》军事科学院6《民国档案》中国第二档案馆7《抗日战争研究》近代史研究所8《中国地方志》北京 中国地方志办9《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科院10《当代中国史研究》国史学会11《欧洲》中国社科院12《当代亚太》中国社科院13《美国研究》中国社科院14《考古学报》考古杂志社15《历史档案》中国第一档案馆16《台湾研究》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17《拉丁美洲研究》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18《南亚研究》中国社科院19《西亚非洲 》中国社科院20《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社科院7、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2《管理现代化》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公共管理3《中国行政管理》人事部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4《大学图书馆学报》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5《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6《国家图书馆馆刊》中国国家图书馆7《图书馆杂志》上海图书馆8《情报学报》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会刊9《情报资料工作》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中国人民大学10《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1《中国信息导报》国家科技部信息司、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2《情报科学》中国科技情报学会8博物馆学图书情报文献学1《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学会9、综合类1《文献》国家图书馆2《文物》国家文物局 文物出版社3《文史》中华书局4《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论点摘编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党的文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7《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8《中国教育报》(理论文章,1500字以上)9《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科院10《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东北师范大学11《中小学教师培训》东北师范大学12《社会科学战线》吉林省社科院

您的位置:首页 >> 考研院校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从建国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中国绘画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毛泽东同志1951年为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题写院名算起,已有56年的历史。经过56年特别是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的全面建设与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具备了与国家级艺术科学研究机构相适应的人才储备、基本建制和学科设置以及相应的规模。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共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所、建筑艺术研究所等12个专业研究所。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创作研究中心、宗教艺术研究中心、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影视制作中心、录音录像制作中心、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艺术管理研究中心、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创作院、中国书法院、文化发展战略中心、篆刻艺术研究中心、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美术材料与绘画修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动漫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和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专业研究中心和创作机构。有研究生院、文化艺术出版社、图书馆等3个专业机构,院刊为《文艺研究》杂志社,另主办有《美术观察》杂志社、《红楼梦学刊》杂志社、《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中国文化》杂志社、《世界汉学》杂志社、《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传记文学》杂志社、《艺术评论》杂志社、《中国音乐学》杂志社和《中华文化画报》社,有《艺术科学通讯》编辑部、《戏曲研究》编辑部等12个杂志社、编辑部。在职人员近600人,其中在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各艺术门类专家学者180多人(离退休专家学者有300多人)。几十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曾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张庚、郭汉城、黄宾虹、王朝闻、蔡若虹、朱丹、杨荫浏、缪天瑞、葛一虹、郑雪莱、吴晓邦、侯宝林、冯其庸、李希凡、周汝昌、陆梅林等,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56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级、部级、院级重点科研项目近300项,在艺术科学研究领域的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中国戏曲、中国音乐、中国美术、中国舞蹈、中国电影、文艺学等领域的史论研究方面,完成了一大批学科的奠基性著作,如《中国戏曲通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话剧通史》、《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国先进文化论》等等,为我国艺术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全国艺术科学高级研究机构的地位。在挖掘、抢救、保存民族优秀艺术遗产和文化传播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如经典民族乐曲《二泉映月》等一大批优秀艺术遗产正是由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的抢救,才得以流传于世。中国艺术研究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保护和研究传统与民间表演艺术的世界性主要机构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传统与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公布的中国首批5家研究保护机构,全部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音响资料收藏,以其丰富性和民族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中国第一个列入名录的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还承担着文化部委托的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论证、评选工作,近年来已有效地建立起了规范的申报的论证评选机制,中国昆曲艺术与古琴艺术成功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单位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2001年和200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受文化部委托,先后成功地将中国昆曲和古琴艺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第一批和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从2002年到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连续3年成功地召开了三届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大型课题《昆曲艺术大典》进入实质工作阶段,这是有史以来对分散的昆曲艺术遗存规模最大,最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保护、抢救、整理与研究活动。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还聘任了首批30位民族民间艺术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将高层次的科研力量同民间草根创作传统相结合,这种方式在国内可以说是一个创举。继昆曲和古琴艺术之后,受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从近20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中国维吾尔族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地申报为第三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外,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为了进行系统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经过集体攻关,课题已完成初稿。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学科建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研究的基础。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在财政部、文化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等立项达近百个科研课题。其中,2005年设立的重要课题有《中国艺术科学大系》、《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等,正在进行中的重要课题,除上述《昆曲艺术大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外,还有《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国当代艺术大典》、《中国近代戏曲文化研究》、《中国宗教艺术基础数据库》、《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与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国话剧艺术通史》等。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研究成绩十分显著,全年共发表出版学术专著60部、论文近400篇、评论147篇、学术报告44篇、文献资料13种,共计3400多万字。我院的学术成绩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2005年底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向社会公示,在7个一等奖中,我院获得了4个,即《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华舞蹈图史》和《中国先进文化论》,在全部94个奖项中,我院获得了25个。在文化部首届科技创新奖评选中,我院申报的科技成果也获得了一等奖。另外,有不少学术成果获得其他部委和全国文联等的奖励。在科研论著和课题项目之外,学术讲座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日常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全年各所举办讲座30多个。在各研究所举办的学术讲座基础上,自2004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高层学术论坛,邀请著名作家王蒙、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和著名文化学者刘梦溪,分别发表学术演讲,并与本院专家交流研讨。2005年,又延请国际著名数学大师、美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担任论坛主讲人,就数学与中国文学发表了卓越见解。将学术讲座制度化,有利于科研人员交流信息,开阔视野,同时也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建设的一个特色。研究生教育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为首批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止2005年仍是唯一的一家。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研究决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按照一级学科的学科设置要求,在原有的“戏剧戏曲学”、“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5个博士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艺术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全面完成了艺术学一级学科8个博士点建制的学科建设。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又出现重要进展,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都大幅度增长,取得了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同时,经教育部考察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2006级博士、硕士研究生,这对于提升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海外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其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不仅形成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传统,也完整地建构起研究生教育思想的框架,形成了以科研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同学科密切互动,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倡专业精深,兼容博采,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点。作为综合性学术机构,改变单一艺术研究的发展途径,实现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努力实现的发展战略。为此,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成立了艺术创作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中国书法院等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机构,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三场系列展览,分别是“南北山水·当代中国山水画学术交流展”、“南北人物·当代中国人物画学术交流展”和“南北花鸟·当代中国花鸟画学术交流展”。借助“南北”这种地域性的框架,这个系列展览以高屋建瓴的全国性的视野,展示了南方与北方的美术家彼此不同的眼光、体验、理念和风格,表现出相当宏阔的艺术抱负和学术内涵。此外,在中国画、书法和陶瓷艺术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多场个人作品展,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重要成果。对外交流是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外同行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积极开展与法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美国、韩国、古巴、伊朗、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广泛交流,一些外国著名艺术家和著名学者应邀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参观访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团也对法兰西艺术院、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奥地利科学院音响档案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伊朗艺术研究院等海外知名艺术研究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考察。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考察团前往意大利、德国和法国进行考察,先后参观访问了罗马大学、柏林艺术大学和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中国艺术研究院还组成学术考察团访问土耳其、埃及,考察了伊斯坦布尔大学艺术学院和开罗大学等,就现代艺术教育体制、培养方式、教育理念以及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同国外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合作,组织专家撰写了5卷本《澳门艺术从书》,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粉墨春秋——中国戏曲文化展”,作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的献礼。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将继续以学术科研为中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形成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争取早日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艺术研究前沿杂志

SSN: 2789-5521(print)《教育研究前沿进展》(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rogress, JERP)为双清学术出版社(Shuangqing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出版的一本学术期刊,接收主要是和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等)等相关的文章,本刊对文章形式不限,无论是实证、综述等均可。本期刊征稿范围包括:教育理论前沿、教材教法、教学经验、教育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大学论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幼教教育、教育经济等相关研究等。期刊现面向教育学者,在读研究生,各界教育工作者,老师,专家学者,还有博导,硕导等教育导师,课程研究者,课题研究者,教育科研学者等征稿。对于本刊认为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期刊会提供多轮修改机会,直到修改为可发表程度。支持在线投稿和邮箱投稿。百度搜索: 《教育研究前沿进展》中英文双版本期刊征稿了,就可以看到投稿方式

天水师范学院代码属于为1073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代号编排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天水师范学院学校始建于1959年,1988年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奖励。2000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开始本科招生。2013年开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2021年3月,学校占地670亩。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64个教学系(部),4个教辅单位,61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3月,学校现有61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群,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体育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数学。

国家级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

省级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戏剧影视文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省一流特色学科群:中国史、生态学。

甘肃省一流特色培育学科:历史学、生态学。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专门史、文艺学。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微生物学。

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历史学、物理学、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应用心理学、戏剧影视文学、法学。

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050人(其中专任教师740人),有教授(研究员)11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06人,有博士学位教师210人(含在读)、硕士学位教师690余人。师资队伍中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0余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飞天学者、师德标兵、园丁奖获得者、教学名师、四个一批人才、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90余人。

机构设置

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3个教辅单位,64个教学系(部),23个党政管理机构及群团组织;设有12个校属科研机构,20个院属科研机构;有1个教育部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0个省级及地厅级科研机构(平台)(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研究机构

截至2021年3月,学校设有28个校属科研机构,29个院属科研机构;有1个教育部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3个省级及地厅级科研机构(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校地共建平台2个),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甘肃省高校乡村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分子材料设计与功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大樱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与平台:伏羲文化研究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所、敦煌研究所、体育科学研究所、天水市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汉语语汇学研究所、基础物理研究所、始祖文化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关陇文化与华夏文明研究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研究院 。

院级科研机构与平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唐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史研究所、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社会哲学研究所、陇东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外语学院、英语教学研究所、美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研究所、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方法论研究所、统计研究所、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研究所、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现代农业与陇东南特种生物研究所、化学化工研究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工学院、民族建筑研究所、制造业信息化研究所。

学术交流

2008年,学校先后邀请兰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苏中兴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方世壁、韩志超、王身国、徐坚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蒙培元等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

2008年9月,学校教师参加了“2008海峡两岸易学文化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举办了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等学术活动。

2013年5月9日,“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前沿论坛暨《当代文坛》学术年会”在学校召开。来自《当代文坛》编辑部、《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编辑部、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和杂志社的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2021年5月14日至16日,甘肃省数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学校召开。来自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省内21所高校及西北师大附中、兰州一中等省内13所中学的260余名数学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参会人数创历届学术年会之最。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此次学术年会拓展了学术视野、增进了学术交流,在推动全省数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数学教学方面具有非常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期刊来讲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看你侧重那方面《收藏家》杂志是北京市文物局主管,收藏家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收藏类专业核心期刊。延请国内最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和收藏界知名人士组成编委会,1993年创刊以来,曾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和“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双高奖。以其深湛的学术品位、高度的权威性和美轮美奂的图版印制,赢得了海内外收藏家、文博艺术界研究人员及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本刊刊载古今中外收藏界趣闻轶事,评介、推介国家馆藏和民间珍藏的文物、书画艺术精品,介绍各类藏品鉴赏、珍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时报道国内外收藏界与艺术市场的最新资讯。设有:最新报道、博物精华、赏玩手札、真伪辨微、公私秘藏、知津问津、百科长廊、拍品点评、艺术市场、国宝巡礼以及拍前预览、拍后综述等栏目。杂志简介:《文物天地》是老牌杂志,也是本"新"杂志。"老"是指《文物天地》创刊20多年,在文博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新"是《文物天地》的重新定位:立足文博界,面向全社会的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文物天地》以宣传贯彻国家文物方针政策为宗旨,传承历史文化,倡导收藏文明,积极引导民间收藏和艺术品投资的健康发展。依托中国文物报社的渠道、专家作者队伍,《文物天地》的内容具有文物博物馆、收藏、拍卖行业权威水准,给读者提供好读(文字生动)好看(图片精美)、可信可靠的文本,和最新最快最受业界关注的信息。全刊分为关 注、人物、鉴赏、考古、收藏、市场、资讯七大版块,以内容"新"、表述"新"和视觉"新"来多层次多视角地反映文物艺术品收藏事业。中国文物报社在文博行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有着行业尖兵的模范作用,尤其是《文物天地》杂志在收藏、拍卖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发行量在几万册,随着收藏、拍卖、投资行业的不断升温,发行量继续呈现上升趋势,现已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群,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收藏》 最偏向收藏大众的一本收藏类杂志。3次入围国家期刊奖的权威期刊。追求大众化、面向低端收藏群体是《收藏》的根本特色。强调收藏文化,普及鉴藏知识,门类繁杂众多,对瓷器、书画、钱币、邮票关注较多。《收藏家》 最讲究学术水平的一本收藏类杂志。国家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突出大型文物展览报道,偏重古董与书画鉴藏,品位非凡是其最大特色。《收藏界》 最爱搞评选活动的一本收藏类杂志。中国收藏界年度评选创建机构。“主编视线”敢于讲真话,打起假来毫不含糊。侧重瓷器杂玩,关注当代收藏。年度事件和人物评选轰轰烈烈。《鉴宝》 最关注收藏文化的一本收藏类杂志。依托央视《鉴宝》节目,致力于“让中国传统文化回归”,让更多的人珍视传统,热爱收藏是该杂志的追求和理念。集鉴藏知识与市场报道于一身。《艺术市场》 离市场前沿最近的一本收藏类杂志。文化部主管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突出市场,侧重拍卖,关注行情,投资指导性强。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专题策划能力强,“讨论区”经常探讨热点话题。《文物天地》 最有媒体公信力的一本收藏类杂志。国家文物局主管的权威期刊。202期的老杂志,2004年改版,由文物转向市场。敢于对国内艺术品市场弊端加以抨击,并就敏感话题展开学术争论。每期的“关注”栏目是一大看点。《艺术与投资》 最关注当代艺术的一本收藏类杂志。由杭州迁至北京798,突出当代艺术,关注画廊业动态。书画辨真识伪办得有声有色,对收藏爱好者大有裨益。《艺术财经》 最追求财经气息的一本投资收藏杂志。地处望京,倚靠中央美院师生资源。强调财经、学术,突出市场分析,侧重行情盘点和未来趋势研判是该杂志的一大特色。《艺术新闻》 最具海内外视角的一本收藏类杂志。突出新闻资讯,重点报道内地、港、台三地和苏富比、佳士得拍卖的最新动态。信息量大、专题深,侧重古董与当代艺术、新闻与艺术二者兼得。《artvip艺术发现》 中国印量(每期20万册)最大的一本艺术品收藏投资理财直投杂志。在全国一、二线机场书店直投,面向中高端收入群体和银行理财客户。以“艺术投资,价值发现者”为办刊宗旨,突出艺术品投资、理财和交易。

中外艺术研究杂志

His fisrt name is and Xiufeng and his last name is Li.

“李秀峰”的last name 是“李” First name 是“秀峰”。

李秀峰 Li Xiufeng His family name is Li. His first name is ( 秀峰 ).His last name is (李 ).

著名的音乐核心有;

北方音乐

钢琴艺术。

  • 索引序列
  • 文艺研究杂志资料
  • 文艺理论研究杂志
  • 文艺研究杂志官网
  • 艺术研究前沿杂志
  • 中外艺术研究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