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航空母舰参考文献论文

航空母舰参考文献论文

发布时间:

航空母舰参考文献论文

引言

为了能够为自己国家的海战增加胜算,不少国家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制属于自己国家的航空母舰。但是这种技术含量极高、先进性极强的武器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独立研发出来的。所以大家又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从发达国家购置已经退役的航母,并将其带回自己的国家进行研究和整修。而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艘航空母舰,正是我国从他国买来的。

英国的墨尔本号航母被澳大利亚接手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英国在制造航空母舰方面具有极强的创造力,而这艘墨尔本号航空母舰,就是澳大利亚从英国买来的。在二战之前,英国的确是一个强大又霸道的国家,但是二战为其带来的损伤太大,以至于为了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发展,英国想出卖掉航空母舰的办法。

1949年,澳大利亚将这艘1945年就下水的航空母舰买了下来,并对其进行改装,同时为其改名为墨尔本号航空母舰。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为其配备了蒸汽弹射装置与雷达,同时还增加了助降镜与度的斜角甲板。1955年,改造成功的墨尔本号在英国准备试航。1956年5月,完成试航任务的墨尔本号航空母舰成功回到澳大利亚。很多人都认为墨尔本号能够为澳大利亚创造出辉煌的成就,然而它却为澳大利亚带来了不少麻烦。

开始发生相撞事件

1957年1月,墨尔本号航母与蓝卡号战舰在阿德莱德港相撞。不过这次撞击并不严重,所以墨尔本号的损伤极小。当时此后的几年中,墨尔本号接二连三地发生撞击事件,让澳大利亚相关部门感到十分头疼。1964年2月,墨尔本号航母与自己的护驾战舰航海者相撞,导致航海者驱逐舰被其拦腰切成两半,造成驱逐舰上82名相关人员丧生。经过调查,澳大利亚海军称是驱逐舰舰长失职才会酿成此等大祸。失去82名官兵和一艘驱逐舰对澳大利亚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损失。而墨尔本号也没有讨到好处,两个平衡水舱淹到了甲板上,还有其他地方被撞出了洞。

1969年6月3日,墨尔本号再次与战舰相撞,这一次对方是来自美国的“伊文思”号驱逐舰。在“海妖”联合演习中,墨尔本与其相撞,同上次一样,它将“伊文思”号劈成了两半,造成73人死亡。调查发现,美国战舰上的舰长竟然在事故发生时睡大觉,所以才会导致他人开错了航道,与墨尔本号相撞,导致悲剧发生。受伤的墨尔本号也赶往澳大利亚进行“疗伤”。不过在同年6月10日的港口中,它又与“马鲁”船相撞。1970年9月,它在悉尼港与一渡船相撞。1974年,它在行驶过程中与客轮相撞。1976年,它与日本货船在悉尼港发生相撞事件。7次撞船事件让人闻风丧胆,被让其成为大家口中的“死神航母”。

中国购置“死神航母”,发现其中惊喜

1984年,被墨尔本航母折腾得筋疲力尽的澳大利亚将拆除了了和设备的墨尔本号以废船形式卖给了中国联合拆船公司。1985年5月,“死神航母”进入我国广州的黄埔船厂。在对其进行拆除之后,我国惊喜地发现,墨尔本号航母这个空壳子中的飞行甲板、弹射系统和拦阻系统都保留得相当完整。这对我国研发航空母舰有极大的帮助,也算是墨尔本号为我国带来的惊喜。同时,在见证拆卸航母过程的同时,我国专家与技术人员能够得到不少关于建造航母的信息。

结语

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澳大利亚总是闯祸的墨尔本号进了我国之后,便成了浑身是宝的重要参考物。虽然它撞船7次的事件的确有些恐怖,但是被我国拆除之后,它将对我国航母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和研究意义。换句话说,墨尔本号对我国航空母舰的研发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揭秘好撞的“墨尔本”号航母》

海防的意义要求的是。那行

主要是固定翼飞机:阵风M1战斗机12架(M2、M3好像没服役),超级军旗20架(快退役,阵风M2、M3取代之),两架鹰眼预警机。直升机:2架AS-565“黑豹”,或2架AS-322“美洲狮”,或2架“超黄蜂”和2架“海豚”SAR参考文献:《世界现役航空母舰》

当时的配置是,12架阵风m,20架超军旗,3架e-2,问题是,从来都没有配全过。后来香水国看到美国只用一种舰载机,维护省了不少事,于是也想把超军旗换掉。《舰船知识》上介绍说,机库可停25到26架阵风,但考虑到其他飞机,20架战斗机的规模,要2架e-2c引导,还有8至10架直升机,那么18至20架阵风是比较合理的。阵风m20架e-2c2架直升机8架另外,这个钱的问题说一下,法国想和英国合造航母,问题是人家是65000t的,香水要75000t的,光是加长舰身重新设计的费用就很高,当然不想干下去了。而且一旦多了航母,就又要买阵风,买e-2,买弹射器。。。还要造凯旋级,梭鱼级,本来经费就不够,所以他们在犹豫。空军的阵风被减掉是现实的,因为在欧洲不可能有什么战争,而且在海外法国的军事基地有足够的幻影。但对于局部地区的冲突,航母是必要的,还有,阵风这种全能战斗机是越多越好,想裁也舍不得的

舰船杂志航母

美军航母(CV 63) 小鹰号 母港日本横须贺(CVN 65) 企业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CV67) 肯尼迪号 母港在佛罗里达州迈波特基地 (在不执行任务的时候用作训练航母)(CVN 68) 尼米兹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CVN 69)艾森毫威尔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CVN 70) 卡尔 文森号 母港为美国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CVN 71)罗斯福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CVN 72)林肯号 母港华盛顿州的埃弗里特(CVN 73)华盛顿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CVN 74)斯坦尼斯号 母港在加州圣迭戈基地(CVN 75)杜鲁门号 母港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军港(CVN 76)里根号 母港在加州圣迭戈基地(CV63)小鹰号:为小鹰级首舰,于1961年4月服役。 主尺度:长米,宽米,吃水米,满载排水量83960吨。主机采用4台蒸汽轮机,209000KW,4轴推进,航速32节。续航力4000海里/30节,12000海里/20节;舰员2930名,其中军官155名;航空人员2480名,其中军官320名。(CV65)企业号舰员:3215名,其中军官171名;航空人员:2480名,其中军官358名;旗舰人员:70名,其中军官25名。主尺度:总长米,型宽 米,吃水米 飞行甲板:长米,宽米 满载排水量:93970吨 航速:33节。 动力:8座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A2W压水堆,4台威斯汀豪斯蒸汽轮机,209000KW;4台应急柴油机,8000KW,4轴CV67)约翰.肯尼迪号 载员:舰员3045名,航空人员2500名排水量:标准60700吨,满载82650吨船体:长327米,宽米飞行甲板:长米,宽米吃水深度:米(CVN68)尼米兹号 舰长:米 舰宽:米,飞行甲板最宽米 吃水:米(CVN-71为米,自CVN-72以后为米)。动力装置:核动力,2座压水堆,4台蒸汽轮机,4台应急柴油机,4轴推进 功率:194兆瓦(26万马力)航速:30节以上 续航力:80万~100万海里 。主要武器装备:3座“海麻雀”防空导弹系统,4座“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CVN-68和CVN-69为3座),3座324毫米3联装鱼雷发射系统 搭载飞机:固定翼飞机约80架,直升机6架。人员:舰员3184人,航空人员2800人。(CVN69)艾森豪威尔号 载员: 舰员3105名,航空人员2885名,海军陆战队72名排水量: 标准81600吨,满载91487吨船体: 长米,宽米飞行甲板: 长米,宽米吃水深度: 米武器装备: 3座8联装"海麻雀"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3座"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SPS-49对空搜索雷达舰载飞机: 75架 F-14"雄猫"战斗机,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E-2C"鹰眼"预警机,S-3"海盗"反潜飞机,飞机弹射器2台动力装置: 2座核反应堆,4台蒸汽轮机推进功率: 万千瓦最大航速: 30节CVN70)卡尔文森号“卡尔.文森”号核航空母舰:为尼米兹级的第三艘,于1982年2月服役, 曾参加海湾战争。舰长 ,宽米,飞行甲板宽米 ,吃水米,标准排水量81600吨,航速30节以上 ,可载各型飞机近百架。(CVN71)提奥多.罗斯福号载员: 舰员3500名,航空人员2500名,海军陆战队72名排水量: 标准73973吨,满载96386吨船体: 长米,宽米飞行甲板: 长米,宽米吃水深度: 米武器装备: 3座8联装"海麻雀"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4座"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SPS-49对空搜索雷达舰载飞机: F-14"雄猫"战斗机20-28架,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24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 E-2C"鹰眼"预警机,S-3"海盗"反潜飞机,飞机弹射器4台,ES-3A电子侦察机,SH-60F/HH-60H“海鹰”反潜直升机动力装置: 2座A4W核反应堆推进功率: 万千瓦 最大航速: 35节CVN72)亚伯拉罕.林肯号这艘以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命名的航空母舰,排水量为10万吨,全长340公尺,于1989年11月11日投入服役(CVN73)乔治.华盛顿号载员: 动力装置: 2座A4W核反应堆,4台蒸汽轮机 推进功率: 万千瓦 最大航速: 35节 舰员3500名,航空人员2500名,海军陆战队72名排水量: 标准73973吨,满载102000吨船体: 长米,宽米飞行甲板: 长米,宽米吃水深度: 米(CVN74)约翰.史坦尼斯号“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在“尼米兹”家族排行第七,为纪念为美国海军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参议员约翰·斯坦尼斯而命名。该舰于1991年3月开工建造,1993年11月正式下水,1995年6月开始服役于美太平洋舰队。“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和“生命力最强”的水面舰艇,堪称“尼米兹”家族中的佼佼者,能执行攻击和反潜等多项任务,在美军20 世纪末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中显得异常活跃。不过,由于“斯坦尼斯”号“花钱如流水”,也遭到不少非议。“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的全部采购费高达150亿美元,从其开始建造到最后退役,共需经费约330亿美元,其中还不包括航空母舰的现代化改装和报废等花费,即使对美国这样的世界首富,也是不小的负担。用途: 核动力多用途航空母舰舰艇名称:斯坦尼斯舰艇级别: 尼米兹编号: CVN 74动力装置:核动力,2座压水堆,4台蒸汽轮机,194000 千瓦;4台应急柴油机,8000千瓦,4轴推进型宽: 米吃水: 米总长: 米航速: 30节以上开工日期: 1991年下水日期: 1993年 正式服役:1995年舰载飞机:78 架F-14D雄猫: 20架F/A-18: 36架EA-6B徘徊者: 4架E-2C鹰眼: 4架S-3B北欧海盗: 6架ES-3A: 2架SH-60F直升机: 4架HH-60H海鹰直升机: 2架CVN75)亨利.杜鲁门号载员: 舰员3500名,航空人员2500名,海军陆战队72名排水量: 标准73973吨,满载105500吨船体: 长米,宽米飞行甲板: 长米,宽米吃水深度: 米武器装备: 3座8联装"海麻雀"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4座"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SPS-49对空搜索雷达舰载飞机: F-14"雄猫"战斗机,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E-2C"鹰眼"预警机,S-3 "海盗"反潜飞机,飞机弹射器4台舰载航空燃料: 9000吨动力装置: 2座A4W核反应堆,4台蒸汽轮机推进功率: 万千瓦最大航速: 35节罗纳德.里根号正在海试即将加入美国海军服役 “里根”号航母以美国第40任总统的名字命名,是“尼米兹”级航母的第9艘,也是第一艘以健在的总统名字命名的航母,“尼米兹”级航母全部在纽波特纽斯船厂建造。“里根”号航母于1998年2月12日铺设龙骨,2001年3月4日命名,将于2003年6月交付美海军。自第一艘“尼米兹”级首舰“尼米兹”号1975年加入美海军以来,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技术革新,“里根”号航母采取了数十项先进技术和革新措施。包括全新设计的岛式上层建筑、球鼻艏、高度集成的舰载系统,另外,还比该级前几艘舰设置了更多供女兵使用的设施。“里根”号水线以上有20层楼高,333米长,与帝国大厦的高度相当,该舰排水量95000吨,其飞行甲板面积为21780平方米,舰上铺设了700万213万米长的电缆,能够容纳6000人和80架飞机。法国航母戴高乐航空母舰法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中型航空母舰。1983年5月开工建造,1994年下水,2000年9月正式服役。该航母长米,宽米,飞行甲板最宽米,吃水米,标准排水量35500吨,满载排水量39680吨,2座核反应堆,万马力,航速27节,核反应堆加一次燃料可工作5年以上。全员编制1700人,其中舰员1150人,航空人员550人。舰上可搭载法国新型“阵风”M型战斗机、”超军旗“攻击机、E-2C预警机等各种舰载机40架。武器装备有:4座8单元发射“紫菀”-15导弹的“瑟弗莱尔”垂直发射系统,2座6联装“萨德尔”近程防空导弹发射架,8门20毫米防空机炮、4座8联装AMBL2A“达盖”干扰物发射架。电子设备有“阿拉贝尔”火控雷达、“塞尼特”8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和16号数据链。法国“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建的法军与全世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一开始接收美国在二战时代建造、尔后淘汰下来的旧船作为舰队主力,或者接收美援计划下的武器装备;然而随后法国很快就走出了美国的阴影,绝大部分的国防武器都实现了国产化,法国随后也成为全欧洲国防工业自主研发能力最强的国家。海军方面,作为现代海强象征的航空母舰,法国自然是不会不造的。法国第一种自制的航空母舰,就是于1963年服役的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可别小看这种满载排水量仅三万三千吨的中型航空母舰,在1980年代后期苏联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现身之前,克莱蒙梭级可是除了美国航空母舰之外,全世界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新设计的传统起降航空母舰(就连昔日的海上强权英国,在战后也无力建造新一代传统起降航空母舰,只能屈就于轻型短场起降航空母舰)。其主要任务是:保护法国领土、领海与海外省、领地的安全,支持政府的对外政策,保障海上交通线的畅通,进行独立作战与协同其它海空兵力作战。战后,法国作为北约的一个成员国,既要承担北约分配的任务,同时又要维护海上利益,重振大国的雄威,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为此,各盟国,特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抽调部分舰艇补充法国海军,给了法国海军200艘包括3艘航空母舰在内的舰艇,法国另外从战败国德、意海军手中得到35艘包括10艘护卫舰在内的中小型舰艇,补充了本国海军。然而,这批舰艇的舰龄普遍较长,已经不适应担任北约组织和本国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中所赋予的任务。为此,法国海军于1952年提出建立一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能适应海战新条件的海上力量发展计划,并得到法国政府的批准,于是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便应运而生。第一艘航空母舰“克莱蒙梭”号于1953年制定预算,1955年11月动工,1957年12月下水,1961年服役。第二艘“福煦”号于1955年制定预算,1957年动工,1960年7月下水,1963年7月服役。至此,法国海军已建造了一批以航空母舰为主的水面舰艇攻击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法国海军的战斗力,使海军的面貌为之一新。正如当时的法国总统在“福煦”号航空母舰服役一年后所指出的那样:“法国海军已史无前例地位于各武装力量之首。”两艘本级舰都以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的军事将领与国家领袖来命名:克莱蒙梭号(FNS Clemenceau R-98)以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理克莱蒙梭命名,福熙号(FNS Foch R-99)则采用一次大战时期曾任西线协约国最高统帅福熙将军之名。基本结构“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为27300吨,满载排水量为32780吨。它拥有城市公共生产的各种功能:膳食、住宿、治安、卫生、行政管理、消防安全、消遣娱乐和新闻报道等应有尽有。虽然它的全长只有265米,宽米,吃水米,但从龙骨到舰桥顶部高达米,足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舰上发电机的总发电量达14000千瓦,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的照明用电量。不论是在航行期间还是在停泊期间,“克莱蒙梭”级航母始终是一座开动的综合工厂。它有自己的推进装置、发电装置、空气压缩装置、空调装置、加油装置、充气装置和消防装置等。此外,舰上还设有飞机的维修保养部门。有军械车间、机械车间、金工管道车间、电气电子设备车间等。所有这些对于航空母舰在海上长期活动是必不可缺少的。“克莱蒙梭”级采用全通式斜角飞行甲板,构型颇类似经过大规模现代化改装的美国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舰岛则位于舰体右舷;飞行甲板装备方面,本级舰拥有两具美制Mitchell Brown BS-5蒸汽弹射器以及四组降落拦截索,右舷位于舰岛后方以及舰岛左前方舰体中央各设有一具飞机升降机。武器装备最初本级舰的右舷装备八门100mm单管高平两用舰炮,不过此种火炮在对空射击时大概只打得二次大战时代的螺旋桨飞机,对于现代化海战而言根本不合时宜,因此在后来遭到拆除;在克莱蒙梭号上,这八门100mm炮被四门DCN新型的100mm单管自动快炮取代,而福熙号则完全取消了100mm炮的设置。在服役生涯中,”克莱蒙梭”级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提升范围包括舰载机、防空武器、核武储放能力、升降机、弹射器、通讯系统以及飞行甲板、舰岛、轮机舱、弹药库的装甲强化等。1977、78年,两艘”克莱蒙梭”级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改装,增加储放机载战术核子武器的能力。1985~86年,克莱蒙梭号进行第二次现代化改装,加装两具海响尾蛇短程防空导弹发射器,而福熙号则在1987~88年进行相同改装并另增ASMP机载核子对地导弹的储存能力。1992年,福熙号进行第三次改装,更换新的飞机弹射器;而克莱蒙梭号则在1993年进行第三次改装,增加ASMP核子导弹的储存能力。1995年,福熙号加装两门30mm机炮以及两具Sadral六联装短程防空导弹发射器,战斗系统则升级为Senit 。由此可发现,福熙号接受的改良比较多。舰载机法国认为,作为兵力投送的工具和战术核武器的核威慑政策的组成部分,航空母舰是提供援助的最好工具,是掌握岸基飞机无法行动的海区的制空权所不可缺少的。“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共可载飞机44架,其中10架F8E“十字军战士”战斗机、20架“超军旗”攻击机、10架“阿里兹”反潜机、2架“超黄蜂”直升机和2架“云雀”直升机。航母上的这些飞机是根据其通常任务所配置的,当然舰载机的类型与装置还要视航空母舰在海上编队中的情况和使用而变化。“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共可载飞机44架,其中10架F8E“十字军战士”战斗机、20架“超军旗”攻击机、10架“阿里兹”反潜机、2架“超黄蜂”直升机和2架“云雀”直升机。航母上的这些飞机是根据其通常任务所配置的,当然舰载机的类型与装置还要视航空母舰在海上编队中的情况和使用而变化。本级舰的主力战斗机种是美国在1960年代推出的F-8十字军战机,攻击机种则为法国自制的军旗型(Etendard),反潜机则为贸易风型(Alize)。1978年起,改良自军旗四型的超级军旗(Super Etendard)攻击机进入法国海军服役,并部署于”克莱蒙梭”级上。意大利“凯沃尔”号航空母舰提起意大利的航母,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意大利海军目前唯一在役的航空母舰“加里波第”号。“加里波第”号是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仅1. 33万吨。别看它吨位小,却有惊人的作战潜力。它设计精心,巧储武备:舰上可搭载18架“海王”直升机,主要用来担负特遣编队的反潜防御任务;还可根据局部防御作战的需要,配置16架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意大利海军借助自己这艘最大的战舰,将海上远航作战能力提高了一大截。“加里波第”号航母自1987年8月服役以来,它的确为意大利人挣足了面子,也使意大利海军在欧洲海军中的地位和影响有所上升。但是,“加里波第”号航空母舰毕竟服役快满20年了,已开始步入“中暮年 ”期;而且其性能和作战能力与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英国的“无敌”号轻型航母相比都显得落伍,差距相当明显。更为重要的是,意大利海军在2002年退役了“维内托”号直升机巡洋舰后,大型舰艇就只剩下“加里波第”号航母了, “形单影只”,很难完成从地中海海域东进西出的海上行动及有效保卫自己海洋权益的任务。意大利海军难免着急了!作为西方七强中的一员,意大利尽管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并非名列前茅,但却不甘心屈居欧洲二流强国的地位,更不愿意沦为欧洲二流海军;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外贸进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参与世界维和行动数量的日渐增多,意大利对建立一支较强的海上力量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求,尤其对航空母舰的需求似乎格外强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政府决定拿出 亿美元,为海军建造一艘无论是吨位、还是总体性能均优于“加里波第”号的新型航空母舰,以期保持拥有两个轻型航空母舰编队的实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凯沃尔”号出世了。“凯沃尔”号能担负多种作战任务,有着非同一般的两栖作战能力“凯沃尔”号航母于2001年动工兴建。经过3年多时间的精心打造,这艘新型航空母舰如今终于下水了,接下来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舾装、试航,预计将于20 07年交付,2008年正式加入意海军现役。如果仅从目前下水的“凯沃尔”号航母的战技术性能数据来看,似乎看不出它有什么太突出的优点。它长为244米,比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长度(330余米)要短近百米;宽39米,也远远小于“尼米兹”级76米宽的甲板;它的满载排水量只有万吨,不仅比不上美国约10万吨左右的大型航空母舰,而且比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排水量近4万吨)也相去甚远。但是,“凯沃尔”号航空母舰的性能却不可小觑。首先,“凯沃尔”号航空母舰能担负多种对地、对空作战任务。它可起飞与降落12架直升机和8架“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机,甚至可搭载和起降美国洛-马公司生产的JSF“联合攻击战斗机”。其次,它可实施两栖作战任务,这是其长项。“凯沃尔”号航母的机库能够容纳100辆轻型车辆或者24辆主战坦克,并通过两个60吨的跳板进行车辆和坦克的装卸,一个跳板位于右舷靠近船艏的部分,另一个跳板设在舰艉,有着非同一般的两栖作战能力。再次,“凯沃尔”号能担当旗舰和海上编队的指挥控制中心,称得上是意海军扬威地中海的新“骠骑”。舰上装有作为旗舰所需的各种设备,拥有一个1000平方米的指控中心,能有效地协调空战和指挥两栖作战。意大利军方表示,“凯沃尔”号航母服役后,将大大提高意海军的信息作战和远洋作战能力。第四,“凯沃尔”号航空母舰自持力为18天;最大航速可达28节,可持续航行约7000海里,只需耗费所携燃料的一半便可从意港口驶抵波斯湾海域,足以保障其海上运输通道畅通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需要。而且该舰也比载员只有830名的“加里波第”号航母的载员多了近1/3,全舰共可搭载各类人员1200多名。第五,舰艏装有滑橇式飞行甲板,可供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短距快速起飞的需要,从而能使其作战能力迅速提高,能有效地执行中近海作战任务,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远海作战能力。据称,在建造新航母的过程中,“凯沃尔”号航母还采用了其他大量最新的技术成果,意大利民用工业也在航母的建造过程中提高了研发能力。库兹佐涅夫海军上将号(无详细资料)

核动力航母一次性能续航的里程长度:①理论上看,核动力航母的续航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其更换一次燃料后可以持续航行几十万海里。②从现有的数据看,常规航空母舰的续航力达8000~16000海里。核动力航母的续航能力达40万~70万海里。不过受其它补给品的制约,核动力航母还是需要定期停靠基地,补充给养。

随着我国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海洋战略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大国在海上的争夺变得日益复杂,我国周边海域的海事争端日益受到国人关注。舰船以及海防建设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注意。这给该杂志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舰船知识》杂志编辑部调整了办刊思路,抓好编辑团队建设,优化作者队伍,注意提高杂志的趣味性,根据读者需求调整栏目,同时注意在创新中提升杂志的专业水准。传播知识中不忘肩负的责任。《舰船知识》这个编辑团队办刊中注意在传播科普知识的同时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每当有重大国际海事事件特别是国际海洋争端发生时,国际、国内舆论不一,当一些混淆视听的舆论弥漫时,《舰船知识》及时介入,先做技术层面解读,再一步步深入,努力做到重大事件不缺位,关键时候不失语,主动发声,发出的声音又要即时、准确、有高度、有深度。如2011年7月,我国第九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国外舆论对此做种种猜测,有的还做了不恰当的解读。该杂志即时策划编发了一组文章,其中《“青海湖”号首次护航亚丁湾》,对“青海湖”号远洋综合补给舰的建造历史、船身特点以及舰队人才建设等做了详细介绍,同时通过“青海湖”号挺进大洋,全方位见证了中国海军保卫祖国、传播友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闪光航迹,这些文章使读者在了解舰船知识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选题策划:专家讨论,立意求新。《舰船知识》每期专题都瞄准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开选题讨论会时,他们请有关专家参加讨论,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确定选题。例如,随着我国南海争端的升温,“南海问题”成为多家媒体报道的热点,杂志从新的角度切入此问题。《舰船知识》2011年第8期策划“谁向中国海洋权益说不”专题,其中,《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权益争端》从历史、法律角度对南海诸岛岛屿主权引发的管辖海域争端做认真的梳理,特别是用不同色线标识的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非法主张示意图,让读者对南海形势有更清晰的认识。专业的作者和专业的把关。专业文章需要专业的作者和专业的把关。为了保证刊物的质量,他们依托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并与各大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同时聘请有关军事方面的研究专家。他们利用专业研究队伍,一方面从中挖掘作者资源,另一方面对杂志内容进行把关,使这份杂志有了可靠的保证。当谈到如何培养作者时,社长蒋华说:“我们杂志的专业性很强,编辑记者不可能每篇文章都自己写,这就要求有自己的作者。很多作者要我们去发现、去培养,通过半年以上的磨合才能有一个理想效果。”有关海事争端方面的话题往往为外交、军事、科研等方面研究所关注。这些话题也为读者广为关注。每当有重要海事事件发生时,杂志社宋晓军等同志经常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聘请作特约嘉宾制作特别节目。他们那些有技术支撑的分析和思考,更易让人们信服,在业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做杂志的同时,也参与国家海防战略课题的研究,发挥自己积极的作用。做科研做杂志,双向互动,有力促进。说到这本刊物编辑记者的功力,蒋华介绍说,“仅有技术优势是不够的,这本杂志的很多文章涉及各国的海防建设和战略发展动向,我们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挖掘资源,保持并提高这方面的优势。同时我们自己也积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编辑记者也经常撰写一些国际海防建设方面的文章,很多媒体特约我们的编辑记者做特约评论员,一些学校和机构也经常请他们讲学。”这一方面说明刊物凝聚的智慧产生了一定的张力,另一方面这在无形中提升了刊物的品牌影响力。贴近读者,创新内容。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阅读人群以及读者的阅读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杂志社也同样面临这方面的挑战;再者,舰船方面知识的科学性、技术性很强,对其介绍,很容易陷入枯燥尴尬的境地,这也是很多科普期刊以及其他一些媒体的通病。据《舰船知识》的编辑介绍,他们一直注意这个问题。在内容方面,围绕读者的需求,按照读者的阅读习惯,调整刊物内容,由过去偏重技术知识的介绍,转向侧重对与重要海事事件相关的舰船知识的介绍,很多文章增加了对事件背景以及各国海洋战略的解读。如我国南海专题、我国航母下水专题等,许多文章既有背景知识介绍,又有趣味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具体到有的文章,他们对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有一定的建议,如文章尽量不出现公式、运算方程等,注意语言的生动活泼。例如,2011年第8期《一次大战中的英国舰船迷彩》,舰船涂色本身就是枯燥的话题,该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诠释迷彩,使艺术和智慧在舰船这里得到完美的结合,让读者受到一种美的享受。翻开杂志2011年第9期,《GOOGLE南海之毕生礁》一文中,笔者的视线停在一幅眼熟的插图上,这幅插图是越南士兵“守礁”的插图。包括互联网,很多媒体都引用过此插图,但仔细观察,杂志中的这幅图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图的内容做了标识,其中有“扩建堤坝的工程机械”、“毫米高射机枪”、“水泥掩体”。如果没有这些标示,图中很多信息,普通读者是不易辨识的。标示后的这幅插图更易被读者理解,不仅让读者对越南在我岛上的海防部署了然于心,更激发加强海防建设的紧迫感。

一次性加注核燃料后,最少能航行100万海里,但舰是官兵有数千人,飞机有近百架,受食品、燃油等的限制,一般10多天就要补给

世界航母论文参考文献

主要是固定翼飞机:阵风M1战斗机12架(M2、M3好像没服役),超级军旗20架(快退役,阵风M2、M3取代之),两架鹰眼预警机。直升机:2架AS-565“黑豹”,或2架AS-322“美洲狮”,或2架“超黄蜂”和2架“海豚”SAR参考文献:《世界现役航空母舰》

1942年5月27日,经过101天的巡航,以及珊瑚海海战之后,弗莱切的第17特混舰队提前一天回到了珍珠港,所属舰队一沉一伤的结果,让他十分的疲惫和沮丧,舰队上下都希望能早日回到基地好好地休整一下,但尼米兹并不打算这么做。

就在第17特混舰队返航的途中,尼米兹就准备在中途岛布置“一张大网”,设伏进攻的日本联合舰队。受伤的“约克城号”航母也在其考虑之列,相比南云忠一的4艘主力航母,太平洋舰队的第三艘航母就显得至关重要,无论如何要参战。

按照工程人员的估计,完全修复“约克城号”航母至少需要3个月,但尼米兹等不及。他一面派专机将维修总工、技术总监和维修骨干送到航母上,实地进行评估并提前做好维修方案;一面命令船坞准备好各类维修材料,工人们严阵以待。

前方的维修评估是,达到航行和舰载机起飞要求只需3天,尼米兹对此十分满意。当“约克城号”航母拖着十几公里的油迹缓缓驶入维修船坞时,1400多名钳工、焊工和电工一拥而上,按照先期做好的维修方案,忙而有序地开始行动起来。

为了加快进度,尼米兹坐镇监督维修,维修厂长只得调集更多人手,连夜赶工。一时间,航母上焊花四溅,到处乒乒乓乓的铆钉枪声。工人们哪里见过司令亲自来当监工,十分清楚形势到了万分紧急的地步,他们的每一钉一铆都关乎着国家命运。

好在,尼米兹的要求不高,他不需要修得像新的一样,只要航母能航行和起降飞机就行。同时,他将还在大修中的“萨拉托加号”航母上3个飞行中队,调入“约克城号”飞行大队。就这样,“约克城号”经过68小时的整修,“满血复活了”。

关键时候,是最能显示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美国3天将一艘重伤航母恢复战斗力,而日本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同时,美军能将两艘航母的舰载机整合到一艘航母上,而僵化的日军却不愿给“瑞鹤号”凑足舰载机,白白浪费了一艘主力航母。

更大的困难是,中途岛“易攻难守”。

中途岛战役,美日双方尽管都将关注点放在了中途岛,但战术思想却是完全不同的,山本五十六是以攻占中途岛为先,并借此引诱美军航母与之进行决战;而尼米兹只想利用中途岛,打掉日军的4艘主力航母。说白了,他不打算死守中途岛。

首先,面积只有平方公里的中途岛,尽管小岛已经有各类战机100多架、几十艘潜艇、4500名海军陆战队员,俨然就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但其几乎没有防御纵深的现实,在尼米兹看来,既然是“易攻难守”,干脆不死守。

其次,作为内线作战的美军占有主场之利。中途岛距珍珠港仅1850公里,仅靠陆基轰炸机就能让上岛的日军“生不如死”;而最近的日军基地也要4000多公里。也就是说,如果情况不利时,美军可以随时选择撤退,听任中途岛落入敌手。

更关键的是,一旦中途岛失守,那么日军就会剑指珍珠港,尼米兹必须未雨绸缪地为保护夏威夷保存一定的实力。他一再对弗莱切和斯普鲁恩斯强调:一定要遵循不轻易冒险的原则,宁肯放弃中途岛,也要力保3艘航母,保存实力将战线拉长。

于是,美军3艘航母要尽量接近对手,又不能靠得太近,当日军开始轰炸中途岛时,就是美军舰载机攻击其航母的最佳时机,既能打击日军的主力航母,又能最大规避美军航母遭受攻击的危险。这一战术思想,在随后的作战中得到了很好落实。

尽管有这么多的困难,但尼米兹还是有信心的。一是情报,日军的进攻时间、地点和进攻计划,他已完全掌握,可以从容“设伏”;二是,美军装备的雷达可以先敌发现对方,并且海底电缆可以保证中途岛和珍珠港的战时通信,畅通无阻。

更重要的一点,美军航母搭载的舰载机比日军多,3艘航母约230架战机,与日军4艘航母的舰载量大体一致,再加上永不沉没的“中途岛号”航母还有100多架战机,完全可以在太平洋上与进犯的日军,进行一场海空大战,一决高下。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尼米兹还是在瓦胡岛以北布置了由潜艇、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两条防线,防止日军对珍珠港再次偷袭。可见,尼米兹对中途岛海战的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期望值。然而,结果出乎预料,这也正是战争所特有的魅力所在。

如果哈尔西指挥中途岛战役,结果会怎样?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引言

为了能够为自己国家的海战增加胜算,不少国家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制属于自己国家的航空母舰。但是这种技术含量极高、先进性极强的武器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独立研发出来的。所以大家又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从发达国家购置已经退役的航母,并将其带回自己的国家进行研究和整修。而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艘航空母舰,正是我国从他国买来的。

英国的墨尔本号航母被澳大利亚接手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英国在制造航空母舰方面具有极强的创造力,而这艘墨尔本号航空母舰,就是澳大利亚从英国买来的。在二战之前,英国的确是一个强大又霸道的国家,但是二战为其带来的损伤太大,以至于为了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发展,英国想出卖掉航空母舰的办法。

1949年,澳大利亚将这艘1945年就下水的航空母舰买了下来,并对其进行改装,同时为其改名为墨尔本号航空母舰。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为其配备了蒸汽弹射装置与雷达,同时还增加了助降镜与度的斜角甲板。1955年,改造成功的墨尔本号在英国准备试航。1956年5月,完成试航任务的墨尔本号航空母舰成功回到澳大利亚。很多人都认为墨尔本号能够为澳大利亚创造出辉煌的成就,然而它却为澳大利亚带来了不少麻烦。

开始发生相撞事件

1957年1月,墨尔本号航母与蓝卡号战舰在阿德莱德港相撞。不过这次撞击并不严重,所以墨尔本号的损伤极小。当时此后的几年中,墨尔本号接二连三地发生撞击事件,让澳大利亚相关部门感到十分头疼。1964年2月,墨尔本号航母与自己的护驾战舰航海者相撞,导致航海者驱逐舰被其拦腰切成两半,造成驱逐舰上82名相关人员丧生。经过调查,澳大利亚海军称是驱逐舰舰长失职才会酿成此等大祸。失去82名官兵和一艘驱逐舰对澳大利亚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损失。而墨尔本号也没有讨到好处,两个平衡水舱淹到了甲板上,还有其他地方被撞出了洞。

1969年6月3日,墨尔本号再次与战舰相撞,这一次对方是来自美国的“伊文思”号驱逐舰。在“海妖”联合演习中,墨尔本与其相撞,同上次一样,它将“伊文思”号劈成了两半,造成73人死亡。调查发现,美国战舰上的舰长竟然在事故发生时睡大觉,所以才会导致他人开错了航道,与墨尔本号相撞,导致悲剧发生。受伤的墨尔本号也赶往澳大利亚进行“疗伤”。不过在同年6月10日的港口中,它又与“马鲁”船相撞。1970年9月,它在悉尼港与一渡船相撞。1974年,它在行驶过程中与客轮相撞。1976年,它与日本货船在悉尼港发生相撞事件。7次撞船事件让人闻风丧胆,被让其成为大家口中的“死神航母”。

中国购置“死神航母”,发现其中惊喜

1984年,被墨尔本航母折腾得筋疲力尽的澳大利亚将拆除了了和设备的墨尔本号以废船形式卖给了中国联合拆船公司。1985年5月,“死神航母”进入我国广州的黄埔船厂。在对其进行拆除之后,我国惊喜地发现,墨尔本号航母这个空壳子中的飞行甲板、弹射系统和拦阻系统都保留得相当完整。这对我国研发航空母舰有极大的帮助,也算是墨尔本号为我国带来的惊喜。同时,在见证拆卸航母过程的同时,我国专家与技术人员能够得到不少关于建造航母的信息。

结语

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澳大利亚总是闯祸的墨尔本号进了我国之后,便成了浑身是宝的重要参考物。虽然它撞船7次的事件的确有些恐怖,但是被我国拆除之后,它将对我国航母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和研究意义。换句话说,墨尔本号对我国航空母舰的研发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揭秘好撞的“墨尔本”号航母》

中国航空航天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1]靳军号,. 把握历史发展机遇 推进通用航空改革发展[J]. 中国民用航空,2009,(6). [2]芮清凯,. 中国航空百年历史的缩影[J]. 中国图书评论,2007,(12). [3]大伟,. 回顾百年历史 展示飞翔文明——记航空百年回顾展开幕[J]. 航空知识,2003,(10). [4]吴大观. 对航空工业两个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J]. 航空发动机,2001,(1). [5]张祖善. 我国航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的历史变迁[J]. 航空史研究,1998,(2). [6]侯志宏,周府伯,. 航空航天医学历史回顾[J]. 吉林医学,2009,(5). [7]朱静渊,. 第一代航天人揭秘两弹发射历史细节[J]. 神州,2008,(10). [8]张冉燃. 中国航天的历史跨越[J]. 瞭望,2005,(10). [9]卢颖. 人类航天历史上的灾难[J]. 中国青年科技,2003,(10). [10]梁圆. 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J]. 国防科技工业,2003,(11). [11]北晨. 人类历史的航天灾难一览[J]. 安全与健康,2003,(21). [12]李志黎,陈炳文,刘文科.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发展中国航天事业[J]. 中国软科学,1997,(6). [13]王金华.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历史和现状[J]. 国际太空,1996,(4). [14]李洪兴,陆方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历史与现状[J]. 江南论坛,1994,(S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航空运输企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航空公司的优秀论文的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航空公司机供品成本管理

摘要:找出航空公司机供品成本管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采取各种手段,全员、全流程控制,提升机供品成本管控水平,降低成本、增强航空公司竞争能力。

关键词:机供品;成本管理;薄弱环节;提升

一、航空公司机供品成本简介

1.机供品成本的定义及范围。

机供品全称机上供应品,是为了保障航班机组和旅客的需要,配上飞机的各种消耗品和用具(不含餐食)。主要包括小食品(果仁、小饼干等)、饮料、酒类、服务用品(水杯、拖鞋、毛毯、小毛巾等)、卫生用品(香水、香皂、面巾纸等)、餐具(碗、盘、咖啡壶等)等几大类,特点是种类繁多,单位价值较低。

2.加强机供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机供品成本在航空公司营运成本中占比较低,但从绝对额来看,仍是一项金额较大的成本:以一个50架飞机规模的中型航空公司为例,每年的机供品支出大约在4000万元左右。当前油价高企,航空公司各项刚性营运成本居高不下,整个航空业在微利和亏损的边缘徘徊,各公司航油、起降等大项成本控制已经做得非常细致,下一步做好机供品这种相对小项成本控制,对航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当前航空公司机供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采购环节存在缺陷

1.对机供品成本重视程度不够。和航油、起降等大项成本相比,对机供品成本管控相对粗放,前端采购环节缺乏明确的流程和 规章制度 ,经常出现业务部门自购自用的违规现象。

2.采购协议签订流程不规范。采购协议的签订,财务等监督部门前期谈判参与力度不够,经常是协议主要条款基本确定后再由相关部门会签;前期供应商资质,行业情况调查等相关工作做的不细致,合作后容易出现因供应商提供商品质量不合格,开具的票据不合法等问题给公司带来风险和损失。

(二)库存和配送管理相对粗放

1.机供品库存管理分散,缺乏信息化手段。

因机供品种类繁多,很多公司是由客舱、机务、财务等多部门进行管理,比较分散且政策不统一,各部门基本上都是靠手工或者电子表格进行管理,缺乏专业的信息软件,效率低下,无法及时监控库存和降低不合理损耗。

2.配送计划不精细,缺乏灵活性。

业务部门的机供品航班配送计划往往是制定后很长一段期间不调整,缺少定期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机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计划,容易造成机供品的浪费和不正常损耗。

(三)机上用品非正常损耗现象突出

1.野蛮使用造成的用具非正常损坏。

部分相关人员对机上用具不爱护,在配送和回收的过程中野蛮装卸,使用过程中不按照操作流程,盲目操作,导致餐用具的损坏率居高不下,大大增加了机供品成本。

2.机组和其他工作人员违规偷带造成的机供品非正常损耗。

各公司虽然大都出台了对员工偷带机上供应品的处罚规定,但因为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和办法,各项规定基本上都停留在纸面上,很难切实的落实下去,该项机供品的非正常损耗依旧是居高不下。

三、提高航空公司机供品成本管理水平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机供品采购管理,强化前馈控制

1.由专业部门组织公开采购。

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机供品的采购,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后,由采购部门牵头,联合业务、财务、纪检等部门成立采购小组对大项采购进行公开招标,避免由使用部门直接联系供应商进行采购。

2.细化协议签订流程、明确各部门权责。

出台合同管理规定,规范协议签订过程中各个操作环节,责任明确到部门,对大额合同需成立联合小组参与协议签订的全过程。

(二)提高库存管控能力,加强配送计划控制

1.细化库管制度,严抓落实。

建立严格的机供品库存管理制度,将机供品管理统一归集到库管部门,使用部门按规定流程领用,财务和纪检部门进行监督,定期组织实物盘点,严控库存损耗。

2.引进信息化手段,提高库管工作效率和质量。

根据公司规模大小适时引进相应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如仓库管理软件、条码系统等,逐渐摒弃用手工账进行管理的方式,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3.建立配送计划的制定和跟踪分析流程。

加强对机供品配送计划制定质量的监督,建立对配送计划的跟踪分析机制,定期对配送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修正和调整配送计划,提高配送计划的精准度,这样不但可以降低配送成本,还可以减少回收环节的不正常损耗。

(三)加强机供品使用过程的监控,细化规定、落实责任

1.建立严格的机供品使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细化机上用具操作规范,建立针对机供品非正常损耗的奖惩制度,将每项机供品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2.领导牵头成立联合小组,现场检查问题。由主管领导牵头,由纪检、业务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小组,采用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对航班机供品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现场取证。

3.严格追责制度,发现问题按章处理。对违反机供品管理固定的人员,查实后严格按照奖惩制度进行处理,使其真正的因为违规违法行为受到严厉的惩罚,只有公平公正、严格按章办事,才能保证相关制度的真正落地。

(四)优化机供品回收流程,加强机供品的回收控制

1.梳理机供品回收流程,提高效率。

对机供品的回收流程进行认真梳理,对那些影响效率的工作环节进行重新设计,在满足内控需要的情况下尽量简化交接手续,有条件的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用手持终端扫描等手段,提高效率。

2.建立奖惩制度,考核回收差错率。

出台机供品回收的管理规范,定期检查机供品回收情况,对回收差异率进行考核,及时将检查结果向计划制定部门通报,协助计划部门提升计划质量。

3.库房建立回收机供品存放区,单独管控。

在机供品库房设立回收机供品专用存放区,制定回收机供品再配送的详细流程和规定,加强对回收机供品的检查和数据统计,通过对回收机供品的单独管控,提升管控质量。

四、航空公司机供品管理的几点体会

1.机供品成本的全流程控制。

机供品的成本的管理重点不能仅放在财务审核环节,而是应扩大范围,从采购环节开始,控制采购成本;加强在使用过程中的管控,减少不合理损耗;细化账单审核和专项分析,做到对机供品业务的全流程控制。

2.机供品成本的全员控制。

机供品成本的管理仅仅通过财务部门的努力是很难推进和落实的,航空公司应该提高对该项成本的重视程度,强化制度建设和 文化 宣贯,使得采购、业务、库管以及其他部门的员工都能够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发动全员加强对机供品成本的监控。

3.控制 措施 的持续落实和不断改进。

机供品管理规范和控制措施出台后,要真正实现优化成本的作用,必须严抓落实,对违规行为持续检查和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和改进管控措施,逐渐形成对机供品的全方位管控机制。

浅探航空公司风险防范体系建立

摘 要:

航空公司通过建立事件前期预防、过程控制、后期弥补的风险防控机制,在公司内部设立风险控制部门对有关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目的是把航空公司的日常运营活动统一纳入法制化管理,以降低公司日常运营成本,提升航空公司日常运营效率,对航空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

关键词:

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机制建设

1 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本身是中性的,即风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风险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特征,它来源于对未来结果的不可知性。因此,风险通常被定义为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暴露。不确定性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或几个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分布。从风险管理的实践角度来讲,未来可能存在的结果及其服从的概率分布特征常常是不可知的。因此人们在管理风险的时候,常常需要对此进行主观的推断并制定出风向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航空公司的风险防范体系就是基于上述的认知来建立的。

2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路

前期预防是基石

如果仅仅只注重风险事件发生以后的有关补救工作的跟进,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鸡肋一般的效果,而且经常是在有关事件转坏、有关事项进入法律程序阶段,由法院和仲裁等第三方介入解决,比航空公司内部直接采取措施的成本高出许多,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例如,航空公司在涉及经济合同或 劳动合同 引起的纠纷时,有时从法律角度存在胜算,但因受法治环境、媒体舆论或宏观干预的影响而出现负面结果,或在胜诉后的执行过程中存在难度。又如,一些投资活动往往因事先防范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失败。 而有效的事先防范,能促进航空公司加强自身免疫系统,防风险与未然,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障航空公司正常、持续、健康的运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程控制是关键

如果前期注意了预防,但是在过程中忽略了控制跟进,万一风险事件发生并造成了无法挽回损失后再去想办法弥补,也正所谓形同亡羊补牢,不仅使公司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多半于事无果。譬如某合约签订时对己公司非常有利,但在进入实施旅行阶段后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各种会议备忘录、谅解协议、补充协议等都会对原有的条款造成影响。又比如,让一些代理公司颇为头疼的欠款问题,多数也源于缺乏有效的过程跟进和控制。因此,风险的过程控制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事关风险管理的走向和成效,应将过程控制深深地融入于航空公司运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职能部门,直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只有过程控制到位了,才能保障航空公司风险防范体系切实发挥作用。

3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要点

融合性

航空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作为公司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发挥应与其他管理体系相互融合统一,同时在建构成本和效益考量方面存在一致性。

整体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应注重各个细节、每项内容和内部各个有关部门的密切协调,以紧密相连并密不可分的管理,来实现预期的前期预防和过程控制的目的。

实操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一定注意能够与公司现有的运营模式、人员现状、外部环境、 企业文化 等各个要素紧密结合,通过细化各项措施和强化对接模式,确保具有现实可操作。

4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架构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由航空公司最高管理者负责,决策层领导和专业人士组成。负责组织领导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组织制定风险防控总体目标、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组建合规审查委员会

由专业职能部门组成,必要时邀请外部专家加入。负责对航空公司经营管理的合规性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查,对于发现出现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以及风险政策出现失误、失控的情形,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由相关业务人员组成。负责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制定航空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实施有关防控措施,拟定有关风险评估 报告 ,协调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协作事宜等。

5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确立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架构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的建构应基于航空公司管理的主要风险要素,具体有以下十九个:(1)资产管理;(2)采购业务;(3)工程项目;(4)资金活动;(5)合同管理;(6)销售业务;(7)人力资源;(8)生产运营;(9)信息系统;(10)组织机构;(11)内部信息沟通;(12)安全运行;(13)企业文化;(14)财务报告;(15)全面预算;(16)发展战略;(17)业务外包;(18)社会责任;(19)风险评估与应对。上述十九要素是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核心,可根据公司具体的情况逐步完善。

风险管理评估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建构和运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公司中长期运营战略的

不断调整,航空公司面临的风险也不断与时俱变。此时就需要重新评估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变化,并及时对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进行合理调整。譬如,在前些年国家对当时实行 公司法 进行大幅修改后,当时商务活动的很多规则发生变化,如公司章程的重要性被大幅提高,从而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提出新的要求,需对航空公司资产管理、采购业务、合同管理、生产运营、业务外包、工程项目等一系列风险管理项目予以调整。因此,要把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的风险评估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管理。通过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各有关重要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调查,根据 年度 工作计划 ,拟订风险防控关键点,做好风险防控有效预案等各项工作。

6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构顺序

尽职调查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所基于的十九个风险要素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公司在建构自己的有关机制体系的时候都立足于自身不同的特点与实际现实状况,各航空公司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日常管理中各主要风险要素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为确保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个风险要素与航空公司自身管理体系相匹配,以使各风险要素的构建具有实操性,首先需要进行周密的尽职调查。

体系建设

在周密严谨的尽职调查后,航空公司逐步建设风险防控机制的各要素,包括各要素模板、运作指南、风险提示、流程管控等,并将航空公司现有的相关制度纳入风险管理体系。

系统培训

航空公司上至管理层下至每个员工都应在日常工作中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风险要素有着充分的认识并自觉在工作中贯彻执行有关内容,相关培训工作应该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应被充分考虑并与项目的开展同步实施。

具体实施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及相关培训宣贯工作完成后,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次阶段的要点是要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能在自己所负责的日常工作中自觉自然自愿并一丝不苟地贯彻实施有关内容。

后续修正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具体实行中,对于所呈现的有关问题,由特设机构的人员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与修正,以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总之,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对航空公司的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得到航空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并辅以各部门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有力执行。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把公司日常所有运营活动统一纳入都纳入风险和法治化管理,以降低公司日常运营成本,提升航空公司日常运营效率,对航空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只有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各要素运行良好,才能确保航空公司风险整体可控,为航空公司可持续性的高效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庆光,王玉梅.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8).

[2]王星.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引入风险管理之研究[J].现代商业,2009,(6).

[3]高立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第二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6).

[4]美国COSO制定发布,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沈阳:东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5,(9).

[5]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9).

[6]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6).

我的航天技术论文在过去半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 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从长期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总有一天必须走出自己的摇篮;从中短期看,航天活动可带来巨大回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进军宇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项伟大事业。于是,载人航天成为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和前景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纪中国官员万户。1945年,美国学者基姆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其仆人点燃火箭。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2003年10月15日圆了万户的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载人航天的重大意义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代载人航天技术的问世,则使人类走出地球这一摇篮而到达太空,开始了一个"空间文明"的新时代。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将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例如,就载人航天器本身的研制和运行而言,它对通信、遥感、推进、测量、材料、计算机、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大大推动了这些技术的进步。再有,载人航天的发展能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载人航天器所处的高远位置和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可为科研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它在推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等许多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望在一些前沿学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效益。一些国家已经在太空制药、太空育种和太空材料加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并准备建造太空工厂,其效率和效益不可限量。另外,地球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大约80亿~110亿,因此有些人已经开始研究向外空移民的方案;地球上的能源也日益紧张,那么是否可以到别的星球开发矿藏呢?这是科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不是天方夜潭,因为类似载人登月等许多过去可望不可及的神话和幻想,如今有不少都变成了现实。最后,载人航天具有巨大的军事潜力。使用载人航天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侦察和监视任务;灵活部署、修理和组装大型军用卫星;安全而连续地指挥和控制地面军事力量;还能作为特殊武器的试验场。例如,早在1965年12月,美国双子星座7号飞船上的航天员就曾用红外遥感器监视和跟踪了1枚潜射导弹的发射,所获信息比潜艇上的观察人员报告的还要快。第1次、2次海湾战期间,和平号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对战区进行了大量观测活动,取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前景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已将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包括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以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航空航天技术 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航空航天电子技术 航空航天电子技术(electronics for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编辑本段]概述应用于航空工程和航天工程的电子与电磁波理论和技术。在现代航空和航天工程中电子系统是重要的系统之一。[编辑本段]组成它按功能分为通信、导航、雷达、目标识别、遥测、遥控、遥感、火控、制导、电子对抗等系统。各种系统一般包括飞行器上的电子系统和相应的地面电子系统两部分,这两部分通过电磁波传输信号合成为一个系统。和这些电子系统有关的电子理论和技术有通信理论、电磁场理论、电波传播、天线、检测理论和技术、编码理论和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而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则是提高各种电子系统性能的基础。它们的发展使飞行器上的电子系统进一步小型化和具有实时处理更大量数据的能力,进而使飞机的性能(机动能力、火控能力、全天候飞行、自动着陆等)大为提高,航天器的功能(科学探测、资源勘测、通信广播、侦察预警等)日益扩大。[编辑本段]特点一、航空航天飞行器上电子设备的特点是:①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小;②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长寿命。在高性能飞机和航天器上,这些要求尤为严格。飞机和航天器的舱室容积、载重和电源受到严格限制。卫星上设备重量每增加1公斤,运载火箭的发射重量就要增加几百公斤或更多。导弹和航天器要承受严重的冲击过载、强振动和粒子辐射等。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时间很长,如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长达7~10年,而深空探测器的工作时间更长。因此,航空航天用的电子元器件要经过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而电子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可靠性理论和冗余技术。二、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①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航空航天电子系统的综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②提高实时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数据传输的速率;③发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规模集成电路;④发展更高频率波段(毫米波、红外、光频)的电子技术;⑤发展可靠性更高和寿命更长的各种电子元器件。航空航天基本知识我们知道,人类的家园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盖着一层大气,如果没有水和大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生物是很难生存的。通常,在人们的眼中,“天”很高,要想冲出厚厚的大气层,进入太空非常非常困难。其实,与地球相比,大气层是很稀薄的。人们知道,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2700千米,而大气层的厚度只有100 -800千米。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苹果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大气层看成是苹果的皮,可这层“苹果皮”本身却是变化多端的。比如最贴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其高度从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约11000米止,其顶界是随纬度、季节等情况而变化的,在赤道地区为17000米,在中纬度地区(如北京、天津地区)为11000米,在地球两极地区则为7000-8000米。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又称为变温层,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下降℃。与此同时,气压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在 5500米的高度范围内,包含了大气总量的一半,而整个对流层,大约占了全部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由于几乎所有的水蒸气都集中在这一层大气内,再加上大量的微粒,因而,这里也是风云变幻最为剧烈的一层。从大约11000米的高度起,直到30500米左右,其大气温度基本不变,平均保持在℃上下,因此被称为同温层(实际情况是:在25000米以下,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在同温层顶,气温约升至-43至-33℃)。同温层的气温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该层大气离地球表面较远,受地面温度的影响较小,并且其顶部存在着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的辐射热等。同温层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大约占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一弱。在这一层大气内,没有上下对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风,所以又叫作平流层。另外,该层大气几乎不存在水蒸气,基本上没有云、雾、雨、雹等气象变化的现象,这对飞行器的平稳飞行是非常有利的。不过,由于空气密度很小,飞机在这一高度层上又不适宜机动飞行。人类的航空活动差不多都集中在对流层和同温层内。为了保证飞机和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飞机飞行的高度一般不超过30千米的界限。从30千米到80-100千米的高度范围,被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的特点是:以 45千米为界,温度先升后降。由于大量的臭氧存在,其气温先由同温层顶的-33℃提高到17至40℃左右;从45千米起,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又开始下降,一直降低到℃至-113℃。中间层的空气已经很稀薄了,其空气质量约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3000。在8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只有地面的五万分之一;而在10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仅为地面的一千万分之八。由于空气非常稀薄,并且气体开始呈现电离现象,因此,人们一般把飞行高度达到80—100千米的飞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气飞行的航天器。1967年10月,美国试飞员约瑟夫·沃尔克驾驶X-15A火箭飞机飞出了 7297千米/小时的惊人速度,创造了有人驾驶飞机速度的世界纪录。而且,他还曾多次飞到了80千米以上的高空,成为美国第一个“驾驶飞机的宇航员”。按照美国航空航天局规定:飞行高度超过80千米的飞行员即可称为宇航员.在中间层之上直至800千米高空的范围,称作电离层。其特点是:含有大量的带正电或负电的离子,空气具有导电性。并且,其温度随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在200千米高度时,气温可达400℃。所以,这里又被人们叫作“暖层”。在电离层顶端之外,便是大气的最外层——“散逸层”了。由于地球引力的减弱,气体分子和等离子体与地球已若即若离。电离层和散逸层的空气密度极低,对太空飞行器的影响已很小,因此,人类大部分的航天活动都是在它们之内(或之外)进行的。航空与航天的区别:航空与航天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两个技术名词,两者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被称为两大技术门类,这是为什么呢?您稍加注意即可发现,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从航空器与航天器的重大区别上即可看出两个技术领域的显著差异。第一,飞行环境不同。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第二,动力装置不同。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吸气发动机包括燃烧剂箱在内都可随飞机多次使用,而发射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虽然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经过回收可以重复使用20次,其轨道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重复使用50次,但与航空器使用的吸气发动机比较起来,使用次数仍然是很少的。吸气发动机所用的燃烧剂仅为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而火箭发动机所用的推进剂却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的,还有固液型的。第三,飞行速度不同。现代飞机最快速度也就是音速的三倍多,且是军用飞机。至于目前正在使用的客机,都是以亚音速飞行的。而航天器为了不致坠地,都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在太空运行的。如在距地面600千米高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其速度是音速的22倍。所有航天器正常运行时都处于失重状态,若长期载人会使人产生失重生理效应,并影响健康。正因如此,航天员与飞机驾驶员比较起来,其选拔和训练要严格得多。一般人买票即可坐飞机,而花重金到太空遨游的人还必须通过专门培训。第四,工作时限不同。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最大航程计约2万千米,最长飞行时间不超过一昼夜。其活动范围和工作时间都很有限,主要用于军事和交通运输。虽然通用轻型飞机应用广泛,但每次活动范围相对更小。而航天器在轨道上可持续工作非常长时间,如目前仍在使用的联盟TM号载人飞船,可与空间站对接后在太空运行数月之久。再如航天飞机,能在轨道上飞行7-30天,约小时即可围绕地球飞行一周。载人航天器运行时间最长的当属和平号空间站,它在太空飞行了整整15个年头。至于无人航天器,如各种应用卫星,一般都在绕地轨道上工作多年。有的深空探测器,如先驱者10号,已在太空飞行了32年,正在飞出太阳系向银河系遨游。航空器的优点是能多次重复使用,而航天器除航天飞机外,只能一次性使用,载人宇宙飞船也不例外。第五,升降方式不同。飞机的升空是从起飞线开始滑跑到离开地面,加速爬升到安全高度为止的运动过程。它返回地面降落时只要经过下滑和着陆即可。只有个别飞机如英国的“鹞”型战斗机采用发动机喷口转向的方式使飞机能够垂直起落,但机身并未竖起,仍处于水平位置。而至今为止的航天器发射,包括地面和海上的发射,顶部装着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垂直腾空的。在完成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要按程序掉头转向和逐级脱离,最终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运行。有的航天器发射,中间还要经过多次变轨,情况更为复杂。航天飞机虽然也能施放航天器,但它本身亦是垂直发射升空的。至于返回式航天器,其回归地面必须经历离轨、过渡、再入和着陆四个阶段,远比飞机降落困难。航空器的起飞、飞行和降落与航天器的发射、运行和返回,虽然都离不开地面中心的指挥,但两者的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及其工作性能与内容也是大有区别的。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1909年世界第一架轻型飞机在法国诞生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在人类航空史上首次实现了自主操纵飞行.这次试飞成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人类航空史从此进入新的纪元1947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试飞员查尔斯·耶格尔驾驶X—1飞机实现了突破音障飞行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迈出一小步成为全体地球人类的一大步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1970年12月15日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上着陆1971年4月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1971年12月2日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5年后,美国的“海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1993年11月1日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我国航空航天大事件: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1999年10月,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发射.

未来航空航天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我想在(国际航空航天科学)找下这类的资料~然后结合你自己的知识点,肯定能写出来的

航空航天在过去半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 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人点燃火箭。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圆了万户的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航空航天的,是原创的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 索引序列
  • 航空母舰参考文献论文
  • 舰船杂志航母
  • 世界航母论文参考文献
  • 中国航空航天论文参考文献
  • 未来航空航天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