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我国人口变化为主题的论文

我国人口变化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我国人口变化为主题的论文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一、引言

30多年来,我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总方针的指导下,依托“宣传 教育 为主,节育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工作 方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总体而言,婚育新风已牢固扎根于人民心中,少生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必然,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特别是已婚育龄人群的共同期盼和追求。这些具有转折意义的思想客观共同组成了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固的决定性的内在因素。它潜发性地要求我国现行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必须与时俱进,由兼顾全面,重点解决人口数量问题向优化出生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迈进。

二、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所历所思

符合政策生育率是衡量地区性计划生育水平的重要目标。过去,在人民生育观念十分落后的背景下,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政府不得不采取多种形式的行政手段,即所谓的“土办法”。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土办法”曾为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在,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面对违规违法生育行为,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做到的主要是生育前的宣传教育和生育后的依法行政(即征收社会抚养费),而后者在具体执行中绝非易事。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社会化,从取证到立案到依法征收,这一过程必须事实清楚,程序到位。其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以达到遏制政策外生育的效果。同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避免恶性案件的发生,在征收过程中,面对特困人群,又不得不缓征,少征,甚至是事实上的免征。

为了鼓励按政策生育行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奖励 措施 。如:针对计划生育户的奖励抚助金,中考、高考加分,农村合作医疗减免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及实施确实对广大育龄人群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实施这一系列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制度的设计上,为了保证计生奖励抚助金发放的准确性,要求对每一位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60岁左右的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其取证材料涵盖与对象面对面的询问笔录,背靠背的旁证记录,村民代表大会记录,村级、街(乡)镇级、区(县)级证明或案查,表格材料达十份之多。

笔者曾在参与此事时,目睹农村老人为了享受到每年近1000元的抚助金,不得不陈述自己年轻时在婚姻,生育方面的种种无奈和尴尬,每每想起,仍然觉得心中隐隐作痛。笔者不断 反思 ,政府设置奖励抚助金利于民情,示范他人,为何非要强调婚后未生育者或婚后不能生育者就不能享受呢?要知道,这本身就是对象户心中的伤疤。为了证明事实的真实性,为什么要制定出那么多的表格材料?这其中很多材料除了增加基层劳动量和行政成本外,并无太多益处。笔者认为,为了达到奖励抚助所带来的示范效应,确需调查对象户是否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但无需过多地究其原因。即便需要追求其准确性,也无需自我设置层层障碍,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完全可以简化程序,分级负责,事后追责,并依据事实取消不合理的享受资格。

为了控制政策外生育行为,我国长期推行行之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上环和结扎曾经是控制违法生育的重要手段。现在节育意识已深入人心,选择不同的节育方式更是家喻户晓。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将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作为一个指标下达给基层。卫生计生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宣传引导来实施。节育既是工作需要同时也是育龄人群生活的需求。本来可以顺流而下的事情何苦要逆流而上!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已明文规定: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要求户籍地与跨地区流动的现居住地同为主管,同时上报出生人口。户籍地必须掌握外流人群的婚姻状况,怀孕状况,生育情况,节育情况并实行跟踪管理。这其中的硬指标,一是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二是孕情上报及时率,三是符合政策生育率。人口的自然流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问题是,户籍地特别是位于山区的户籍地政府,要及时掌控流出人口特别是长期流出且流入地较远及随意性较强的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信息何其难!要实行跟踪管理何其难!户籍地村(居)委会为了掌握信息,达到跟踪管理的要求不得不随时捕捉流出人口的返乡时机,有时踏着红线利用村规民约在为流出人员出具证明,落实农村优惠政策时设置关卡,虽能起到一定效果,却使干群关系紧张,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再者,户籍地为了落实跟踪管理责任,不得不经常组织专班跨区、跨市、跨省外出,在付出较大的差旅成本消耗后,往往效果欠佳。目前,国家正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将代替户口本。笔者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将成为平等国民待遇,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引擎,而卫生计生部门理当顺势而为,不断优化管理方法,为推动计划生育管理方式注入切实可行的新动力。

计划生育,利国利民。计划生育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功不可没。1979年以前,我国由于未能推行计划生育国策造成了重大的人口失误,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负担沉重,举步维艰。目前,人口计划生育的内在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将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放到大人口的范畴内去权衡。

三、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

1、权衡人口总量

笔者生于20世纪60年代,有兄弟姐妹4人,那时正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笔者本人育有一女,现年21岁,正处于我国人口低生育水平阶段。这种生育现状是同龄城镇人口生育状况的缩影。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后代绝大部分都将自觉地晚婚晚育,主要原因不是生存的压力,而是教育、就业、创业所需要的时间量及对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所需要的时间量共同决定的,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并大有延续趋势的事实。这一现实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忧虑:一是将来在我们后代的人群结构中,含农村青年,能够为我们整个社会提供多大比例的一线劳动者?二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青年一代组成家庭后将同时赡养几位老人?这也许主要不是经济上的负担,但可以肯定地说是年轻一代精力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而这些问题依靠正在完善的养老体系恐难以解决。我们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人民将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物质世界和感情世界中?这些问题即便要解决,依据人口出生及成长的周期性,仍需将近20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缓解。三是年轻的独生子女们,生活上养尊处优,精神上唯我独大,尽管接受了丰富的 文化 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面对国防需要和社会前进的种种艰难险阻,他(她)们所具备的应对心理、能力和素质实在堪忧。

在农村,一对夫妻生育一个男孩后,不能再生育第二胎;生育一个女孩后,可再生育一孩。这样的生育政策初衷是充分考虑到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需求,解读时不应该带着片面的观点和歧视的眼光。但相对城镇人口而言,农业人口中尽管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政策外生育行为,当今的农业人口依然处于低生育水平。究其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坚持:适龄人群得到了较为便利的节育手段;政策外生育给适龄人群带来的生存压力;征收社会抚养费所产生的社会辐射力。二是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广大农村青年更大范围地接受了现代文明所传播的新的生活观、工作观和生育观。新一代广大的农村青年,也许仍怀着生育二胎的意愿,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极少比例的夫妻想生育3个或3个以上的孩子。

值得关注的是,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从心理素质,吃苦精神,奉献担当上都普遍强于独生子女。在几年的征兵工作中,笔者也注意到,愿意入伍并且能安于部队的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他们正承担着高难度高风险的国防重任。

为了督促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流动人口,对于新出生人口,计划生育部门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两地共同管理,均需上报。但这不仅在客观上增加了户籍地掌握孕情,跟踪服务,控制政策外生育的难度,而且,由于现居住地在迎检时可以采取一赶了之的手段,躲而避之的办法,实际上弱化了现居住地的管理服务责任。再者,双边统计上报给新生人口造成的数据上的增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2、权衡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的权衡不仅要从目前的老、中、青、幼人口构成及其走向来考虑,还要考虑到目前的青年人口性别比例及新生儿性别比例。我国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比例已经过大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已经失调并将更加失衡的青壮年人口。这必然导致一线的财富创造者、社会高难责任承担者日益不足,人民生活压力、情感压力日益严重以及婚姻需求严重失衡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在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问题的双重压力下,该如何应对呢?从双独生育二胎到单独生育二胎标志着生育政策的较大调整,这确实考虑了国情,顺应了民意。

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家庭生育二胎政策的放开,并没有迎来新的生育高峰,相当比例的家庭放缓了生育二胎的步伐或者说准备放弃生育二胎的权利。这一现象说明了人民生育观的巨大改变,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不再是社会生育观的主流思想。人民群众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受到较好的教育,有较好的工作,较好的生活。也许,许多家庭仍然期望能够生育两个孩子,但同时,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当然,这还得依据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真实调查和科学论证。而若此判断正确,则应该果断加快二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的进程。权衡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的利弊,既要从理论上考虑它对人口总量的影响,也要从现实的单独二胎生育政策放开后所掌握的数据中作出分析和评估。

同时,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也是有效调整新生儿性别比例的需要。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胎生育基本是自然生育状态,二胎生育时,大都考虑到了性别问题,这就导致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目前控制新生儿性别比的主要做法是从药品销售到B超鉴定的严格管控,旨在通过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消除选择性生育,达到自然生育的效果,这一观点是建立在自然生育就能使得性别比相对平衡的认识前提上的。

然而,它却忽视了这一认识的基点:大自然之所以能调节性别比,内在地要求一对夫妻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从人群总数而论,在生育第二胎时,大多会生相反性别的孩子。因此,可以认为正是目前的生育政策给新生儿性别比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在广阔的农村,一对夫妻生育一个男孩后不能再生育,这就自然地相对消减了女性基数而又增加了男性基数,而在生育一个女孩后,又会渴望生育一个男孩,姑且不论违法的选择性生育,就是自然的力量也会致使生育二胎时男性比例居多,这又在一个层面上增加了男性的基数。

客观的讲,生活在城镇的夫妻,在新生儿性别的问题上,大都心态平和,顺其自然。综合农村、城镇及“超生”因素,目前一对夫妻平均约生育了个孩子。从科学角度出发,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个孩子,才能有益于性别比的基本平衡。根据专家预测,即使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平均一对夫妻也只会生育个孩子,这无疑只能有限地对我国新生儿性别比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问题上,严厉打击“两非”只是一种战术行为,然而,再完美的战术也不能从根本上弥补战略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漏洞。

过去,我们没有遵循马寅初的人口理论,致使人口盲目过快增长,犯下了难以挽回的错误。今天,在看到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给我国带来少生4亿人口辉煌成就的同时,如果看不到人民生育观念的巨大改变所蕴藏的稳固低生育水平的内在保障力,看不到人口政策的适度变化对于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化解人口老龄化,性别失调,劳动力不足的现实性和潜在性的矛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许我们同样会犯下历史性的重大错误。人口问题是战略问题,必须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战略范畴内去思考,去设计。

3、权衡人口素质

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不仅能大范围地化解计划生育的节育目标,还能大范围地化解孕情跟踪管理、社会抚养费征收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切实将从事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宣传教育,优质服务上。人口素质事关民族前途命运,优生工程是人口素质保障的第一步,孕前优生检测又是优生保障的前提条件。

现在,上级部门将孕前优生检测指标当任务下达给下级,然而,在操作过程中至少存在着如下弊端:第一,指标本身仅要求孕前检测,忽略了孕中检测;第二,检测必须到户籍地的区级计生服务站完成。由于大量的育龄人群外流,致使户籍地街、乡级计生部门组织困难,成本投入较大。由此可见,我们所追求的优生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完善。卫生计生资源的整合从客观上为优生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国家免费的优生检测利国利民,本应得到广大育龄人群的积极响应,但实际效果欠佳。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笔者认为主要矛盾存在于目的与手段的脱节,没有解决好群众“一步之遥”的问题。上级部门开展工作已经习惯于下任务、下指标,让基层不计成本东奔西走,让群众不辞辛劳来回奔波。

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卫生计生部门必须探索打破户籍障碍,以流畅便捷的工作方式,让育龄人群满怀喜悦,满怀期盼地走最短的路程,既能获取他们想要的孕育结论,又能获得新生儿成长所需要的卫生计生关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法宝。人民群众期盼后代一生下来就聪明健康,而孕前优生检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正回应了这一期盼。如何到群众中去,将这一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好事做好,除了必备的技术到位,手段到位外,其操作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简易化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只是简单地下任务给基层,让常住人口走较远的路程到达指定的监测点,让流出人口来回奔波回到户籍所在地的指定点接受检查,则组织者的难度,群众的辛苦度可想而知。

类似于这样的做法,还体现在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党的温暖阳光普照,上级主管部门如果只是采取任务下派的方式来安排工作,解决问题,基层政府不堪重负不说,“小政府,大作为”又将如何体现?更主要的是一系列的利国惠民政策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程才能到达群众的面前。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让人民群众知道惠民政策不应该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相关主管部门是以怎样的责任担当,以怎样的行事方式拉近政策的执行与群众的距离。社会管理是一个大课题,社会管理进步又将从更深层面上推动社会进步。不要抱怨群众不领情,而要自我查找原因,不仅要从目标正确性的角度,还要从目标运行方法的角度去认真审视。运行方法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战术手段,战术手段的好坏以及运用战术手段的人的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共同影响着战略目标的实现。

多年以来,就提倡计生工作必须由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我们要向广大育龄群众提供避孕节育服务,生殖健康服务,优生检测服务,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以及抓好诸如计生奖励抚助金等各类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落实。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必须时刻反问自己,人民群众觉得满意吗?笔者认为,优质的服务至少应具备如下特性:

其一,掌握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要求,不是大且泛,而是精且准。既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避免意义不大的资源消耗;

其二,优良的切实可行的落实方案。优良要体现目标的明确性,安排的系统性和服务人员对所提供服务责任的担当性。可行性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得到服务的路径是坦途而不是征途。要做好一件事情,必先事前调查其要素,把握其规律。有的事情确需责任分解,分级负责;有的事情也需责任分解但上下主次不同;有的事情无需责任分解,完全可以利用事物本身具有的正能量所产生的向心力由高至低,由低到高形成互动,直达目标。

在目标决策的过程中,需要信息互动,上下互通以达成决策效果,而决策形成后,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执行力。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服务时,不是人民群众不积极响应,而是人民群众在响应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太多的无奈和艰辛。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不仅需要从群众中来,真切地了解群众的心声,更要知道怎样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所享受的服务更轻松、更舒适。

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矛盾,又共为一体。它就像三个支柱共同支撑着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因此,人口的战略决策既要保证三个支柱个体坚挺,又要保证三个支柱在正确的方向,恰当的位置;既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保证人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下页带来更多的人口问题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增长迅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的对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处于弱势境地,并且我们可以找到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最后对于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对策

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家庭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拥有量较少,而且资本的质量不高,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家庭教育资本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在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中存在优势的方面,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好、坚强、乐观的品质,但是,总的来说,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总体情况十分令人堪忧。

(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本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家庭经济资本处于劣势,流动人口来到城市以后由于经济转型期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的限制,使得流动人口只能从事一些劳动时间长、生产环境差危险、报酬低的工作。导致他们与子女相处的时间短,甚至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第二,流动人口家庭社会资本不足。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关系局限于老乡和亲戚,基本没有其他寻求支持的渠道。家庭中与子女互动不足或者由于沟通方式不当导致子女的叛逆甚至是反社会行为的出现。父母多采用控制性和干预性的互动方式,支持性和引导性的互动方式运用不足。父母在寻求教育支持网络时感到非常无力,他还是保留非常保守的观念,认为孩子是父母的,要自己来管,家长很少与学校主动联系,他们认为包括学校学习在内的很多方面的内容要自己来教育,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社会的,几乎没有想过自己没有办法教育的时候借助于社会资源和一些专业的咨询机构来寻求帮助。等到子女真正的出了问题,触犯了法律交给有关部门来管理,已经来不及了。

第三,家庭文化资本非常有限。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很多母亲不识字,对教育的内容和采取方式认识有偏差,这些对于子女的教育十分不利。家庭文化生活匮乏甚至出现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如赌博等。

(二)家庭教育资本不足导致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

由于父母在获得经济资本时的流动性的特点、职业的特点和家庭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很多流动儿童有被寄养的经历导致亲子关系不够亲密,引发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本不足,导致父母教育的无力。不知如何和学校配合共同面对子女出现的问题,也不知如何取得社会教育资源网络的支持。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局限于公有和老乡,同质性强,而且处境类似,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太大的作用。

由于父母的文化资本不足对教育观念存在一些偏差,强调父母的权威,家庭互动缺乏平等沟通的氛围。流动人口家庭互动围绕学习和花钱的问题展开,互动多为控制性互动和干预性互动,引导性互动和支持性互动不足。导致孩子在心理上远离父母,在行为上出现问题。在家庭教育的价值观上,流动人口家庭普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行动上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流动人口家庭文化生活匮乏,甚至出现赌博等不良的娱乐方式。

总之,由于家庭教育资本处于劣势导致家庭教育的运作情况不佳,需要其它力量的介入来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

二、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流动人口只能从事收入低、危险、技术含量低、经常面临失业困扰的、工作时间长的工作,消费能力有限,直接表现为住房面积狭小,流动儿童没有学习的空间,客观化文化资本占有较少,工作时间长使得家长与流动儿童互动时间少,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由于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范围局限于亲戚、老乡和工友,获取对流动儿童教育支持的资源十分有限,对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由于长期的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他们在城市的社会制度安排之外,流动儿童无法进入正规学校就学,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即使我们看到一些正规学校在逐渐接受流动儿童,但是据笔者了解由于教育资源有限他们也只能接受极少的流动儿童入学。子女没有好的学校入学也使得家长对于子女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信心不足,但又无能为力。

三、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措施

(一)增加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资本

韦伯利用“封闭”这个概念来描述把人们置于次等地位的过程,透过此过程,一个群体垄断了优势地位,向它界定为下层的或不合资格的外部人关闭机会。任何方便的、看得见的特征,例如种族、语言、社会背景(social source)、宗教、以及缺少一份特殊的学校文凭,都可以被用来把竞争者宣布为外部的人。通过限制获得机会(opportunities)和资源的获取(access),封闭容许集体把报酬最大化。群体内部的人分享共同的文化和身份,并因而分享使排斥合法化的规范。

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本匮乏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应该从反对社会排斥入手,改善流动人口家庭的处境才能真正改变流动儿童的处境。

1.规范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

对雇主的不良行为进行规避,促进新型服务企业的发展、对在长期失业者中招募工人的企业的财政刺激、对低技术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改善、意图在失业者和潜在雇主间建立联系的临时就业,处理妇女特殊需求的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对小业主给与支持和政策倾斜。城管和小贩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上演已久,小贩大多是流动人口和社会低收入阶层,流动儿童心思细密,对于父母被追赶的情景十分不解和感到愤恨,从而引起他们对于执法者和整个社会的误解,小小的心灵充满了疑问,为什么他们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还会被驱赶,为什么来到城市会受到如此的对待,这个城市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反社会的情绪会在幼小的心灵开始萌芽。因此,对城市的小摊贩运营进行合理的规划,给流动人口一定的自主谋生的权利,对他们的劳动给予一定的尊重是改善流动人口家庭现状的重要环节,也是改善流动儿童处境的措施。 2.提升能力

对流动人口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 增加就业能力。很多流动人口由于没有学历没有技能,自主创业没有资金,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危险,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进行培训后部分流动人口有可能从事一些技能性的工作,提高家庭收入从而改善流动儿童的境遇。

3.收入支持

收入支持这里是指社会保障的支持,也就是说在流动人口面临受伤或者失业的情况下,有一笔资金作为临时性的救助,以防止家庭经济条件迅速的恶化。目前,流动人口由于户口以及工作单位的临时性原因,很多流动人口都没有社会保险。很多流动儿童也由于户口的原因没有保险,无论生病还是出现意外伤害,损失由他们自己承担。如果父亲,家里的顶梁柱遭遇到不测,家庭就坠入无限的困境中。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机制,把流动人口纳入其中,使他们有一定的安全感,无论整个家庭陷入何种境地都能使流动儿童的各种权利得到保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地域扶持倾向

这种尝试的理念是,特殊的城市贫民区或受剥削的地区,需要建立在广泛基础之上的针对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等的行动(Rodgers, 1995b)。

2005年以来,为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重庆市南岸区采取“因地制宜、政府投入、社区管理、以寓养寓”的模式,投资250多万元,在各街道建设“阳光公寓”。只需“一人一天一元”的低费用,农民工就能住进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公寓房。截至2007年7月,南岸区已建成7个“阳光公寓”,入住农民工5000多人。政府在能力的许可下,可以参考重庆的做法,建设流动人口公寓。给流动人口家庭安身立命之所,给流动儿童一套学习的桌椅和一盏点燃希望的台灯。

(二)发挥教育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正功能

在布迪厄看来,学校所传递的文化是统治阶级文化,而非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遗产。学校运用支配阶级所赋予的权力关系将其文化定义为合法的文化资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符号暴力过程强制性地传递。由于被支配阶级的文化与支配阶级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他们的子女常常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失败者,无法取得足够的、支配阶级定义的合法文化资本。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文化资本分配不平等结构,并进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文化资本的循环传递与阶级关系的循环传递。

教育的再生产功能是否意味着教育是制造社会不公平的机器?是否意味着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呢?我们知道,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是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合法途径。自从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选拔机制以来,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教育给处于社会劣势阶层的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社会上层阶级的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社会的地位世袭,使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进入主流社会的机会,教育给大众提供了平等竞争的舞台。

在打破这种循环使得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议题上,科尔曼报告给我们增加了信心。

科尔曼报告的历史性意义是,它把教育的平等,放到社会经济平等的背景上。教育的平等受制于社会经济平等,反过来也影响社会经济平等,从而把教育平等问题提高到改造社会的整体目标上。

那么,学生家庭的社会背景,怎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的呢?科尔曼研究发现,处于弱势的学生,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学习的“士气”就比较低,从而造成学习成绩较低,而且差距越往后越大。在流动儿童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儿童都有很高的理想,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学习差强人意,也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很多人读完小学就不读了,能读到高中,考上大学的流动儿童是少数。

科尔曼向国会证明,教育机会的平等,要从教育的结果来考察,因为正是对受教育结果的期望,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评估,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造成了因种族、肤色、宗教等因素下,弱势人群教育机会的实质不平等。

正是科尔曼报告的这一结论,为后来美国普遍实行的“肯定性行动”或称“平权法案”铺平了道路。公共教育事业大幅度地向弱势人群倾斜,实行所谓“为了平等的反向歧视”。在中小学强制性黑白合校的同时,大学招生,政府机关雇佣和提升等方面,普遍实行倾斜性政策,照顾黑人和其他弱势人群。这种措施是特定历史状态下的阶段性的措施。因此,几十年后,这样的做法是否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是否应该逐渐终结,具体措施是否适度,成为争议的焦点,也为此出现了一系列司法诉讼,至今没有平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共教育事业对弱者的倾斜,明显地改善了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教育机会的平等性。

那么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创造公平合理的教育制度,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年轻,因此有一定的机会可以减轻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至少它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向较高的社会地位去努力。有些国家一经独立就致力于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社会。不管社会环境如何,教育的改造作用是不能否认的。当它一旦传播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不利的阶层,改造的趋向便是平等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流动儿童摆脱贫穷边缘的社会地位,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三)针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去除身份区隔

我国的户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也在不断制造着依附于身份的城乡分割,以有没有户籍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违反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

在教育领域来说,正是城乡户籍的存在,造成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儿童同样受教育的权利。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

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 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消除身份歧视

在流动人口特别集中的城郊结合部,要提高公立学校的招生能力,或者增设新的学校,来解决局部区域内农民工子女入学紧张的现象。

社区和学校牵头,办好农民工子女家长学校,提高农民工教育子女的能力,使流动人口家庭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3.发挥学校教育与社区的教育的功能增加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本

学校主动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只是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职责家长的错误。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加强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互相交流教育心得,营造好的教育气氛。把同质性较高的家庭分成小组,如单亲家庭小组、多子女家庭小组,学校负责讲解这些家庭的子女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子女出现问题的征兆对症下药进行解决。

4.发掘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增加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

团委、妇联、青少年研究机构等非政府公共组织可广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文化资本。比如,妇联联合街道与大学,让大学生进入流动儿童家庭,与流动儿童结成对子,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对流动儿童提供学习帮助;团委、街道等机构可以培育义工、志愿者队伍,鼓励退休教师、大学生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成为义工或志愿者,广泛开展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指导流动儿童的学习,帮助他们实现学业进步。

总之,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协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有的儿童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有责任帮助流动儿童家庭充实家庭教育资本,有责任帮助他们改善亲子互动,有责任让他们得到公平的待遇。

参考文献:

[1]重庆:农民工住上“阳光公寓”

[2]周海玲:《论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的策略――文化资本的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9月

[3][法]雅克・哈拉克:《投资于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49页。

[4]昆明城乡一体化趋势分析.

>>>下页带来更多的人口问题的对策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篇2 浅析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与应对路径 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负增长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呈现出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又有别于中国各民族的特点,即在社会经济还很不发达的条件下,人口总量出现自然负增长,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1]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延边朝鲜族女性生育水平不高,导致出生率低下 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计生委的数据显示,延边州1996年全州朝鲜族总人口有854510人,当年出生人数有4340人,而死亡人数竟然高达5253人,也就是从这年开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逐步走上了负增长的时代。延边朝鲜族出生率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由于受到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朝鲜族女性对于经济地位的追求比较高,加之,部分朝鲜族育龄女性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感觉难以承担新生儿出生后的抚养和教育问题,而政府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又不完善,得到的政府补助金额又比较少,因而对于生育的欲望并不高。(2)由于近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朝鲜族青年逐步流入了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或者韩国日本等国外地区打工,使得适龄的男女青年为追求经济基础的增加,将生儿育女这件事暂时予以搁置。 2、延边朝鲜族人民受饮食习惯因素的影响,导致死亡率较高 有待于改善的饮食文化习惯,对朝鲜族人口死亡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延边朝鲜族人民的饮食习惯深受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尤其部分居民喜欢过量食用含糖量和辛辣类的食物,长期实用含糖量较高以及辛辣类食物的话,会造成身体内某些元素的失衡,更甚至会引起糖尿病和痛风等病症,使得患这些病症的人们走向死亡的概率较其他人大大增加。(2)延边朝鲜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民族,酒文化在朝鲜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有些朝鲜族人们饮酒量特别的大,饮酒之后还时常不能及时的喝水,更甚至,有的人会有长期酗酒的恶习,尤其是朝鲜族男青年及部分老年男性居多。众所周知,过量饮酒容易引起肝脏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过量饮酒之人的身体健康,并对其生命安全也构成极大的挑战。 3、延边朝鲜族青年流失过于严重,尤其育龄女性流失的比较多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朝鲜族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日趋的强烈,使得越来越多的朝鲜族青壮年背井离乡走上了追逐梦想的道路,这使得朝鲜族人口流失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许多延边乡镇农村地区的青壮年,或者独自一人、或者夫妻共同进入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内地以及沿海城市打工,并且长期的留在打工的城市,更有甚者,已经在当地买房或者早已产生留在打工城市的观念,只是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暂时还没有决定。而近些年以来,由于受到人口负增长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延边州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使得在吸引人才以及劳动力迁入方面的吸引力十分有限。由此,导致延边州的人口的迁入率和迁出率严重失衡。(2)延边朝鲜族人们的文化环境与朝鲜半岛尤其是与韩国的文化相似。使得在国外打工的朝鲜族人口中绝大多数选择在韩国,极少数在日本,然而,国外打工的朝鲜族人中,这其中诸多朝鲜族未婚女性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国外的韩国日本,难免会产生留在当地生活的强烈愿望,导致朝鲜族女性的对外通婚率比较高,其中,由于同一文化的渊源,朝鲜族未婚女性远嫁韩国男性的居多。 二、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引发的系列社会负面效应 1、朝鲜族人口总数不断减少,不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延边朝鲜族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即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2]尤其是处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周边落后的乡镇农村地区,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使得这些地区原本就不多的人口变成了零星数十人,甚至出现了农村孤寡老人留守为主,几乎看不到青壮年的情况。而少数民族人口作为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践行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决定性力量,其数量的大量减少,对于维护和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然是不利的。 2、朝鲜族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使得劳动力不足,严重制约延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近些年,由于延边朝鲜族人口的负增长问题以及人口外流加剧,使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劳动力相对缺乏,根据1999―2008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和2008年吉林省和延边州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分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人均GDP增速长期落后于吉林省人均GDP增速,可见,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严重制约了延边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朝鲜族女性人口的减少,导致部分朝鲜族男性婚姻问题突出,影响延边地区社会的稳定 “朝鲜族总人口的减少和大移动,引发了朝鲜族的许多社会问题,并给朝鲜族社会带来了被解体的阴影。”[1]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延边朝鲜族女性人口不断的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内地以及国外进行打工,以及与国外保持的较高的国际通婚率尤其是韩国,使得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朝鲜族乡村男性在寻找适龄朝鲜族女性通婚的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然而,不能成功找到朝鲜族女性并通婚的男性,有些人往往抱着对社会和他人不满的态度,无所事事的走上了社会,并且可能为了发泄不满的情绪,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对于延边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也是十分不利的。 4、朝鲜族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升,养老负担日益加重 从2010年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我国在经济发展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快速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由于长期的人口负增长,延边朝鲜族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幅度的高于同期整个延边州以及同期全国的水平。比如“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为,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延边朝鲜族人口中老年人口占的比例逐渐上升,随着出生率的持续性负增长,青壮年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使得一对年轻的夫妇需要赡养的老年人数逐步增加,有的年轻夫妇需要扶养三到四个老年人,更甚者需要赡养四个以上的老年人,严重加大了朝鲜族年轻人的养老负担。 5、朝鲜族新生儿出生率比例降低,制约民族教育的发展 延边朝鲜族教育规模在逐步萎缩,其中中小学数量逐渐减少,尤其是朝鲜族学龄前 儿童 数量降低严重。依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分析,第四、五次人口普查中延边朝鲜族学龄前儿童(7岁以上儿童)在―这十年期间,平均变化幅度在-50%―-80%之间,使得朝鲜族中小学的运营成为问题,阻碍聚居民族教育体系的保护与发展。新生儿出生率的持续性减少,使得学龄前入学的朝鲜族儿童的比例持续性走低,使得延边周边的部分乡镇农村朝鲜族中小学校开始走合并的道路,使得原本不必要走向寄宿制的学生不得已选择在学校住宿,使得日常的学生费用开支也无形的增加,这无意间增加了朝鲜族家长的教育开支,使得教育负担日益加重,反过来,正是由于教育成本的加大与经济收入的有限之间矛盾的加剧,使得许多朝鲜族女性生育的欲望大大降低,如此又无形间助长了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长此以往,在某种形式上,便形成了一种教育负担加重与人口负增长之间的不良性循环。 三、解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负增长所引发问题的法律路径 1、积极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本地区本民族实际充分行使自治权,实现发展民族区域自治与人口增长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积极制定有利于增加人口及平衡性别的 政策法规 ,选出人口发展问题最严重的2-3个县市,进行率先试点。加快修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尽快将朝鲜族人口发展战略及政策纳入进去,切实提高朝鲜族人们人口发展危机意识。贯彻落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58条规定“积极开展人口研究”,尽快建立并完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发展问题研究委员会。制定人口发展的相关单行条例 尽快的制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增长条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性别平衡条例》等。 2、制定“人才强州”战略,积极吸引外来劳动力,为延边经济持续繁荣发展注入活力 延边州自治机关应当根据近年来劳动力日益不足,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流失现象,结合本地方实际,充分制定实施“人才强州”战略,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州内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另一方面发挥自治权优势通过单行条例的形式,制定有关措施广泛吸引外来人才入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并且在工资、医疗、住房以及户口等方面给予外来人才更多的福利性政策及物质保障。由此,不断增加延边州的劳动力总量以及数量。利用图们江开发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充分行使自治权以及法律政策的变通规定,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社会经济,为朝鲜族人口发展问题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 3、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朝鲜族女性数量,大力宣传新的婚育观念 自治州自治机关应当尽快成立人口迁移监督委员会(可以由公安局、民政局及卫计委等部门联合组成),隶属于延边州人民政府,积极监督朝鲜族女性流失问题,尤其是朝鲜族女性 出国 打工及国际通婚问题。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大力鼓励朝鲜族女性多生育孩子,大力倡导其他民族女性与朝鲜族男性通婚,以解决朝鲜族婚龄男青年的婚姻问题,实现朝鲜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切实提高延边朝鲜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延边地区的有效实施。 4、有效提高养老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建立并完善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机制 自治州民政部门,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并制定有关宣传及提高养老关注度的政策,如多组织一些关注老年人生活的公益性活动,倡议有关成功企业成立延边朝鲜族老年人口关爱协会等民间组织、自治州政府出资,民间融资,广泛建立朝鲜族老年人口服务保障机构。还可以在延边州主流媒体上进行必要的宣传,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朝鲜族老年人的关注度和关爱度。与此同时,广泛进行孝道文化的宣传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自治州自治机关也应当加大对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支持力度,尤其需要增强对改善城市和农村孤寡老人的财政支持力度。 5、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权,切实推动朝鲜族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自治州自治机关应当根据《宪法》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原则和精神,将制定促进鼓励朝鲜族人口增长的相关条例与制定促进支持朝鲜族教育事业的相关规定相结合,使得促进人口增长和教育发展有机结合,所以,应当尽快结合朝鲜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尽快制定《延边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促进条例》,加大对朝鲜族教育投入,积极提倡鼓励其他民族学生进入朝鲜族学校学习,妥善保护朝鲜族民俗及语言文字,建立并完善朝鲜族民族教育发展体系,推动延边朝鲜族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注 释】 [1]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 [2] 朴美兰.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民族 传统文化 发展的影响――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 李承律.东北亚国际合作时代朝鲜族社会文化功能研究――以中国和朝鲜半岛关系中的朝鲜族文化体系为中心[D].中央民族大学,2006. 猜你喜欢: 1. 人口问题论文 2. 浅析中国当前的人口问题 3. 新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 4.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出路 5. 大数据时代下的人口信息管理及应用探析论文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人口老龄化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和过程,即指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根据国际社会通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我国1999年60岁以上人口总数为1. 26亿, 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 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发展迅速。我国用少于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首先会造成: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按照分析来看,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降低社会生产的经济总量,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劳动力老化对总体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较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成为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总之,人口老龄化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下降。 2、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导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长,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向开发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产品、医疗设备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大。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3、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影响 。“老有所养”主要包括:①经济保障。②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从经济层面看,我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从生活照料面看,我国主要由家庭承担。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这也是我国老年人较认同的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①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421的家庭模式对供养问题发起了严重的挑战。②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加剧了家庭养老的难度。③人口寿命的延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421的模式趋向于8421,加剧供养难度,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 处理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政府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 2、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 3、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与子女同住,老年人心态普遍较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对子女要求也不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年人还都将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因此家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养老作用,家庭作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理想的场所。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尽快建立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养和家养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收益低、政府相关政策缺位以及老龄市场需求不旺是限制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①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老龄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优惠,鼓励其实施规模经营,做大做强。②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政府要通过做实养老金帐户以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供给,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来,进而切实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形成养老需求有效拉动老龄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新变化为主题的论文

适应性职业教育的这种适应性表现在: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向以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及学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针对上述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适应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这种适应性仍然是职业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的准备教育(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范畴的适应性。中介性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职业化。个体性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水平等。也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才能客观地分析职业教育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无论是理想的职业教育还是现实的职业教育,如果离开它的基本的逻辑起点,即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科学的。历史性职业教育是历史性与超越性的矛盾统一体。历史性是职业教育的内在环节,职业教育总要受到一定历史前提的牵引与制约,职业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职业教育从来就是受到限制的职业教育,承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有限性"与"非至上性",但这决非说职业教育因此失去了超越性,恰恰相反,正是职业教育历史性及其导致的有限性和非至上性,为人们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真正的自由和可能,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性为它的无限开放性提供了真实的可能,职业教育就是不断在有限性中超越有限性并不断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的过程中发展的。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非至上性与至上性、历史性与超越性的否定性统一,正好构成了职业教育的辩证法。它表明:首先,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意味着职业教育不是绝对自由意志的产物,不能脱离于现实社会。如果否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等于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上帝"、"救世主"的地位,结果只能是职业教育的遮蔽和抽象。其次,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历史性,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程度。再次,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有限性并不意味人的宿命与无为,相反,承认职业教育的这一现实规定性正是人不断超越、创造新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超越性"同样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之一,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就是"要决定我们将会成为什么,就是着眼于明天"。最后,正是职业教育的这种历史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否定性统一,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现实性指向现在,理想性则指向将来。现实性与理想性互为依存,互为目的,互为环节,互为递进。现实以理想为动力和发展目标,若无理想,职业教育将是一潭死水;而理想须以现实为基础和前提,理想的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人立足现实的创造性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现实性"品格。实用性职业教育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理性又可分为实用理性和诗意理性两种。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术和经验,注重职业教育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则强调以"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等。具体来讲,就是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发展等,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理念。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不是仅仅为了生存、牟利而不择手段,人类的实用理性是千百年来人类生存博弈的结果,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是职业教育发展博弈的历史选择;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也不是纯粹的"海市蜃楼",它是一种超功利的理想价值追求,而且对实用理性有着引领和制约作用。总之,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与诗意理性相异互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不知道同学,要写多少字的么

摘要: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关键词:国际地位 国际体系 金融危机 发展在过去的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中国被视为重要的稳定力量。国际社会公认,中国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总体看好中国发展前景,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20国集团(G20),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积极提出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改革的政策主张,与各方加强各个层次的磋商与协调,推动20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取得积极成果。为了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增长,中国将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展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萨克森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每每在重要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及时地调整了政策,顺应了形势的变化,维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同时,我们也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到底怎么样面对我们过去近100多年的历史,怎样面对现在我们认为很不公平的国际秩序,怎样面对我们在国际上常常遇到的歧视性的对待,怎样看待我们青年学生当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情绪,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进一步解决。参考文献:徐步等,《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时事报告》2009年第8期[3]戴相龙,中共中央党校讲稿选[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7-42张幼文等,《2009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1日出版

以变化为主题的论文

计划与变化/变化总在计划外 生活中,时刻都充满了意外,弥漫着变化。 ”明天我要去公园“,昨天我在想,可是今天下雨了…… 这也许只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十分不起眼的变化与计划的矛盾关系吧,无奈,不知所措……,然后今天便悄然流逝……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感慨——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很认真地计划好一件事情,可是在执行过程中,总会收到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阻碍和干扰,导致事情不能按照计划实施而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天天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总是变化比计划的速度来的超快,计划怎么也赶不上变化,怎么追还是一样!变化总是来的很突然,有的时候甚至是吓人一跳,总是让人捉摸不透。人们谁都不可能想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是好的,还是坏的。谁都不能确定,还是那句话,因为计划没有变化快。 人生当中会有很多个十安路口,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上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选择,因为你必须去选择才能通到下一站,到达属于自己的那个终点站。在很多时候,应该说是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上的时候,他的每个选择都是难以选择的,他们都是很关键的。所以就有很多人老是拖拖拉拉,犹豫不定。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出一个决择。因为有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考虑的,所以就会有很多人在最后的时刻就随便的做出一个决定,来打发了事。完了还长叹一口气,感觉自己终于又过了一截。是吗?事实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计划是有条有序制订的,但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都不能保证一定能按照计划上的步骤一一前进。也许途中会发生一些计划中没有预计到的地方而导致计划变化。计划步骤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抽象而单一的线路目标,但现实是不断的变化难以猜测和纠正。所以事实不会和计划走同一条线路。当然计划是不可缺少的,它的结果是我们明确的目标。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突发事件降临到周围的人身上,或者是自己的身上,都会感到吓人一跳!吓归吓,但是,我们要在短暂的惊吓之后,就要马上清醒过来,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去迎接它!不能头脑发热一下想做什么事就去做什么事,应该考虑好了之后在去做决定,最后在给自己下一个定论。 虽然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来的现实,但是我们在事前的并不是说不要去计划了,感觉它是个多余的,其实这个一个很危险的想法!所以,我们就要在计划的时候更加的注意了,以备变化。 我们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论是什么地点,做什么事的时候,都要有备而去,切不可打无准备之仗!

说说我眼中的成功“成”是“功”的积累,“功”是“成”基础。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和长年累月的积累,成功的雨露又怎么会眷顾与你呢?就像“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如果水滴不经过无数年的努力,何以击穿这坚硬无比的石头呢?不仅如此,生活中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累积生活的经验,汲取生活给我们的教训,才能活的精彩漂亮。约翰赫斯金说过:“成功是用努力,而非希望造成的”。看,这句话虽然简练,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成功是用努力换来的,而不是希望赠与你的。着名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20年,之前还曾卖字求生,遭到了别人的嘲讽和否定,真算得上是几经坎坷,才有那炉火纯青的造诣,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名垂千古。试想一下,如果他不努力,只是每天沉浸在幻想中,哪里还有登峰造极的成就呢?成功,这两个字让人感到多么振奋啊!平日里我们说的那些都不算什么,只有自己真正的实现了一次,或者说成就了一番事业,才会刻骨铭心的体会到“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成功的路上遍布荆棘,每一个障碍都要毫不畏惧的跨过;每一次跌倒,都要坚强的站起来,不许哭,也不许退缩;每一次失去希望都要更加勇敢的在黑暗里摸索,寻觅希望的微光……当然,成功更源于对失败的总结和不懈的坚持。就像培根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一生,真正的诠释了这句话。他在发明留声机的同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重新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这一项发明,是爱迪生一生中巅峰的成就。但是,深受其益的我们,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如果爱迪生没有无数次的失败和6000多次的实验,他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他没有把失败化为前进的动力,又怎么会发现可以持续1000多小时的灯丝呢?没有永恒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只有不断地总结失败的教训,积累点滴的经验,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

我在变

我在变,如魔术般神奇,几年前那个我好象已经从人间蒸发。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堂堂中学生了。

记得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十分淘气,一放暑假,爸爸就把我送到奶奶家住。我整天缠着奶奶和我玩,可满头银发的奶奶哪会玩呀!不久后,爷爷开始教我下棋。起初,我的棋艺太差,总是耍赖,要么悔棋,要么把爷爷的老将拿走。有时,眼看就要输时,就把棋盘上的棋子一把推乱,然后就一边大笑一边喊“我赢了,哈哈!”回忆起这段淘气的时光,真是有趣。

小学中,下棋和画画就是我最大的爱好了。那时候,我学棋不认真,总觉得下棋只是下着玩儿。渐渐地,这种意识改变了。很快,我的棋艺大增,开始参加比赛,小学中,我先后获得过四次济南市的第一名呢!而且省赛也得了第六和第八的好成绩。

步入中学的大门,显然与小学不同了,学习紧张起来,我也不象以前那样淘气了,而变得沉稳多了。中秋佳节,我依然依偎在奶奶身旁赏月,她的白发在月光下泛出点点银光,我不再吵着让奶奶陪我下棋玩了,而是静静地看着可望不可即的圆月,沉思着……

初中非小学,没有了那么多玩乐嬉戏的时间,但我仍然追求着我的爱好,不同的是,不再把下棋当作“玩玩”了,而开始钻研它其中的奥妙。这下棋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主要任务当然还是学习,那个淘气的我是属于小学的,让它随着小学的生活消失吧,结束吧!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一分一秒,默默地走过。时间过得真快,我也在不经意之间变化着。

让我从小学的记忆中走出,让崭新的我度过这丰富多彩,渴望已久的初中生活吧!

话题作文“变”构思材料及例文话题作文“变”构思材料及例文 材料1:面对半杯水,悲观者说:“只有半杯水了”。

而乐观者却感叹:“还有半杯水啊”。望着外面的世界,乐观者感奋:“很精彩啊!”而悲观者却感伤说:“很无奈啊!” 材料2:一张有一黑点的白纸,展现在眼前,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往往是黑点。

一张有一白点的黑纸,展现在面前,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往往是白点。如果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呢? 材料3:IBM公司在听取加盟者微软公司帅才比尔·盖茨关于计算机产业拓荒者、文字处理系统开发者王安战略性失误的分析之后,使计算机(大型、封闭式,不兼容)摇身一变从办公室走向家庭个人,从而迅速崛起成为计算机大王。

然而遗憾的是后来由于拒绝比尔·盖茨的远见卓识没有听取关于开发Windows的正确建议而与之分手,最终铸成大错,在瞬息万变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迷失了方向,惨败在比尔·盖茨的手下而使对手成为计算机王中王。 材料4:一只乌鸦四处寻找新栖息地,一只鸽子看见它飞来飞去很辛苦,就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说:“我原先住的那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要另找一个地方住。”

鸽子好心地告诉它:“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无论飞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的”。乌鸦感到困惑:“我若叫得像喜鹊,像黄鹂,那还是我吗?” 材料5:很久之前,人都还赤着双脚走路。

一位国王到偏远的乡下旅行,因为路面坎坷不平,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

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臣民。殊不知,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根本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有多少。

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建议:“陛下,您为什么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何不用两小片牛皮包住自己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当下领悟,收回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

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材料6:南宋末年,元兵大举进攻江南,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威逼利诱之下,仍拒不投降,后被驱北行,到京口,脱身逃亡,历尽艰险,九死一生,至永嘉,辅佐朝廷招兵转战,力图收复河山。

最后兵败被俘,忠贞不渝,从容就义。真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7:明末重臣洪承畴,颇受崇祯皇帝赏识,官至蓟辽总督,因而对皇上感恩不尽。他素以“忠”“节”自命,特意在厅堂的正中,亲自撰写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在松山与清兵作战时被俘,屈膝投降,时人即在他这副对联末尾分别加上字,变成“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表达无限讥讽和鄙弃。后来,洪承畴为庆贺自己60岁生日,大摆筵席,有人借机偷偷献上一联:“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

这上联嵌着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姓名,借以嘲讽洪承畴的变节降清,下联则是以“成仇”谐音“承畴”,直接斥责洪的投敌卖国。洪承畴看了,尴尬万分,兴致全无。

【写作提纲】 变(议论文) 引论: “仁者乐山,智者喜水”,山是沉稳的,水是灵动的。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变”与“不变”的哲学理解。

在这个风云变幻、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改革开放的社会,“变”与“不变”是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必须直面并且认真严肃思索的一个古老而崭新的重大课题,因为它关涉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分论点:(一)“变”是什么?为什么“变”? “变”缘于对环境和自我的不满,其本质是对现实的挑战,对未来的憧憬。

一个人没有“变”,就难有进步;作家、科学家没有“变”,就难有新作品、新发明;一个国家没有“变”,就难有大发展。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二)“变”什么?怎么“变”? 1、改变世界和改变自我。 当我们身处困境,难以改变世界时,不妨试着改变自身。

改变自己的心境,以积极的态度藐视一切困难,迎战一切拉路虎。或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从新角度、新途径去探索。

正如古人所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曲径通幽”。 2、改变头脑与改变心灵 纵使身陷“囹圄”,备受酷刑,饱尝屈辱,历尽磨难,也绝对不能霉变自己纯真的本色,丧失坚贞不渝的品质,泯灭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大是不非面前,永远不能卑躬屈膝,扭曲正直的性格,出卖高贵的灵魂。在风雨交加的黑夜,孤独的我们仍要坚守心中的那一轮圣洁的明月。

正如古人所说的:“士可杀不可辱”,“宁折不弯”。 “变”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

在你试图改变世界时,要知难而上;在你努力改变自我时,要取长补短。因为“变”,世界才精彩纷呈,因为“变”,人生才独领 *** 。

因为“不变”,人性的光辉才如同永恒的日月星辰。 【范文】【话题】 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记叙文) 以前,夜幕低垂,在铁轨旁,我时常看到一个落寞徘徊的身影,他有一张苍白的脸,一双异样的眼睛。

他是为了躲避尘世而离群索居的才华横溢的诗人——海子。

参考:

变-

如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祖国面貌日新月异,家乡变化天翻地覆,人们精神焕然一新……尤其是现在的老人们,更是让人刮目相看:想当年,步入60岁的老人除了串串门、唠家常、睡睡觉,就是接送宝贝孙子和孙女。而现在,老人们的晚年可丰富了:要么隔三差五聚在一起搓麻将,要么成群结队跳舞,要么结伴外出旅游……

见闻一

我家的邻居李爷爷,最近不知怎么的?整天早出晚归,一副行踪不定的神秘样。原来李爷爷是去学电脑了,怪不得整天带着一副老花眼镜,俨然大学者的模样。李爷爷从前总是十分郁闷,不是在家烧烧火,就是看看报,生活单调而烦闷。现在不同了,李爷爷经常一个人悄悄打开电脑,开始上网与网友们谈天说地。李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活到老,学到老。如今李爷爷已对电脑融会贯通,不仅能随心所欲地控制电脑,还收了几个得意弟子呢!这日子啊,过得有滋有味!

见闻二

在我们美丽的家乡,有一颗耀眼的宝石──三江花园。三江花园坐落在美丽的钱塘江畔,一年四季树木繁多、花香四溢、绿草如茵,环境十分清幽。一次,我早上7点多钟来这里晨跑,发现二十多个老人在这里跳迪斯科。只见他们成双入对,正含情脉脉地载歌载舞呢!更离谱的是一对已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正做出一个个电视中高难度的动作,想必已练了好久了。

见闻三

这几天,我爷爷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令我迷惑不解!于是我问爷爷:“爷爷,你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是不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爷爷一声不吭,却带着我来到了一个秘密地方──健身房。我立即恍然大悟,随着人流,我们走了进去,只见里面热闹非凡。爷爷径直走向跑步机,立马熟练地运动起来……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该回去了,路上,我不禁感叹道:如今的老人们啊,真是越活越青春,越活越精神,越活越精彩……

变使人孜孜不倦,变使人身强体壮,变使人精神抖擞……有了这变,家庭、社会、国家会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加强盛!

话题作文“变”构思材料及例文话题作文“变”构思材料及例文 材料1:面对半杯水,悲观者说:“只有半杯水了”。

而乐观者却感叹:“还有半杯水啊”。望着外面的世界,乐观者感奋:“很精彩啊!”而悲观者却感伤说:“很无奈啊!” 材料2:一张有一黑点的白纸,展现在眼前,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往往是黑点。

一张有一白点的黑纸,展现在面前,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往往是白点。如果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呢? 材料3:IBM公司在听取加盟者微软公司帅才比尔·盖茨关于计算机产业拓荒者、文字处理系统开发者王安战略性失误的分析之后,使计算机(大型、封闭式,不兼容)摇身一变从办公室走向家庭个人,从而迅速崛起成为计算机大王。

然而遗憾的是后来由于拒绝比尔·盖茨的远见卓识没有听取关于开发Windows的正确建议而与之分手,最终铸成大错,在瞬息万变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迷失了方向,惨败在比尔·盖茨的手下而使对手成为计算机王中王。 材料4:一只乌鸦四处寻找新栖息地,一只鸽子看见它飞来飞去很辛苦,就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说:“我原先住的那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要另找一个地方住。”

鸽子好心地告诉它:“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无论飞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的”。乌鸦感到困惑:“我若叫得像喜鹊,像黄鹂,那还是我吗?” 材料5:很久之前,人都还赤着双脚走路。

一位国王到偏远的乡下旅行,因为路面坎坷不平,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

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臣民。殊不知,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根本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有多少。

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建议:“陛下,您为什么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何不用两小片牛皮包住自己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当下领悟,收回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

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材料6:南宋末年,元兵大举进攻江南,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威逼利诱之下,仍拒不投降,后被驱北行,到京口,脱身逃亡,历尽艰险,九死一生,至永嘉,辅佐朝廷招兵转战,力图收复河山。

最后兵败被俘,忠贞不渝,从容就义。真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7:明末重臣洪承畴,颇受崇祯皇帝赏识,官至蓟辽总督,因而对皇上感恩不尽。他素以“忠”“节”自命,特意在厅堂的正中,亲自撰写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在松山与清兵作战时被俘,屈膝投降,时人即在他这副对联末尾分别加上字,变成“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表达无限讥讽和鄙弃。后来,洪承畴为庆贺自己60岁生日,大摆筵席,有人借机偷偷献上一联:“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

这上联嵌着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姓名,借以嘲讽洪承畴的变节降清,下联则是以“成仇”谐音“承畴”,直接斥责洪的投敌卖国。洪承畴看了,尴尬万分,兴致全无。

【写作提纲】 变(议论文) 引论: “仁者乐山,智者喜水”,山是沉稳的,水是灵动的。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变”与“不变”的哲学理解。

在这个风云变幻、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改革开放的社会,“变”与“不变”是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必须直面并且认真严肃思索的一个古老而崭新的重大课题,因为它关涉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分论点:(一)“变”是什么?为什么“变”? “变”缘于对环境和自我的不满,其本质是对现实的挑战,对未来的憧憬。

一个人没有“变”,就难有进步;作家、科学家没有“变”,就难有新作品、新发明;一个国家没有“变”,就难有大发展。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二)“变”什么?怎么“变”? 1、改变世界和改变自我。 当我们身处困境,难以改变世界时,不妨试着改变自身。

改变自己的心境,以积极的态度藐视一切困难,迎战一切拉路虎。或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从新角度、新途径去探索。

正如古人所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曲径通幽”。 2、改变头脑与改变心灵 纵使身陷“囹圄”,备受酷刑,饱尝屈辱,历尽磨难,也绝对不能霉变自己纯真的本色,丧失坚贞不渝的品质,泯灭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大是不非面前,永远不能卑躬屈膝,扭曲正直的性格,出卖高贵的灵魂。在风雨交加的黑夜,孤独的我们仍要坚守心中的那一轮圣洁的明月。

正如古人所说的:“士可杀不可辱”,“宁折不弯”。 “变”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

在你试图改变世界时,要知难而上;在你努力改变自我时,要取长补短。因为“变”,世界才精彩纷呈,因为“变”,人生才独领 *** 。

因为“不变”,人性的光辉才如同永恒的日月星辰。 【范文】【话题】 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记叙文) 以前,夜幕低垂,在铁轨旁,我时常看到一个落寞徘徊的身影,他有一张苍白的脸,一双异样的眼睛。

他是为了躲避尘世而离群索居的才华横溢的诗人——海子。

变一片嘻闹从弄堂里传出来,几个孩子打打闹闹的,在地上沾了满身的泥土,但却依然不知疲倦。

纯真的眼中充满了欢乐。回到家后,自然是免不了一顿“责骂”。

但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小孩子嘛!总是能不知人间忧愁。 渐渐得,上学了。

压力也变大了,他们的脸上没有了以往的无忧无虑。就连那本应放松一下的周末,也用来做了学业的牺牲品。

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那段期间,更是无比的压力。回首往事,已看不见往日的纯真,更多的是疲惫。

大人们总会说一些忠言逆耳,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多么得残酷和黑暗,要多加小心,可我们总以为那是大人们夸大其词,更本没有什么。即使真遇上了坏人,也总能被自己的“火眼金睛”所识破,现在的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遇到问题总能解决,天真得认为邪不胜正。

可毕竟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孩子就是孩子,太过自负,太过烂漫。

学生时代结束了,他们进入了社会。原本认为是应该值得庆祝的事,可转眼便后悔了。

他们希望自己能再回去,可时间不容许,谁也不会容许。 他们中的其中一个的工作很不顺心,与同事相处得也不太融洽,可谓是事事不顺,朋友们都劝他要想开,总有苦尽甘来的一天,可他早已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开始变得萎靡不正。

整日浑浑噩噩的,不久之后,他辞了那份让他很不满意的工作,在社会上结识了一些小偷小摸的人,也跟着他们开始“工作”。其实他以前也是一老实人。

做事勤恳,热心助人。可这个社会却使他变成了这副样子。

时间总是能改变一些事,改变一些人,社会总是能感化一些历史,消磨一些人。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小故事,看完之后,仔细一想,发现真的好真实,也发现了这个社会的无奈,疯狂,多面……无论是与自己多么要好的朋友,竟也会出卖自己,真的让人感到惊讶和失望。

我一直认为世界是美好的,没有人会违背自己的心做事,可在金钱,权力,地位面前,自己的意愿却又显得渺小,人从小到大,会改变这么多,也应该是因为这些东西把!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保持那份纯真,也许世界会更美好把! 人能否不变……。

变 一片嘻闹从弄堂里传出来,几个孩子打打闹闹的,在地上沾了满身的泥土,但却依然不知疲倦。

纯真的眼中充满了欢乐。回到家后,自然是免不了一顿“责骂”。

但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小孩子嘛!总是能不知人间忧愁。 渐渐得,上学了。

压力也变大了,他们的脸上没有了以往的无忧无虑。就连那本应放松一下的周末,也用来做了学业的牺牲品。

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那段期间,更是无比的压力。回首往事,已看不见往日的纯真,更多的是疲惫。

大人们总会说一些忠言逆耳,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多么得残酷和黑暗,要多加小心,可我们总以为那是大人们夸大其词,更本没有什么。即使真遇上了坏人,也总能被自己的“火眼金睛”所识破,现在的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遇到问题总能解决,天真得认为邪不胜正。

可毕竟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孩子就是孩子,太过自负,太过烂漫。

学生时代结束了,他们进入了社会。原本认为是应该值得庆祝的事,可转眼便后悔了。

他们希望自己能再回去,可时间不容许,谁也不会容许。 他们中的其中一个的工作很不顺心,与同事相处得也不太融洽,可谓是事事不顺,朋友们都劝他要想开,总有苦尽甘来的一天,可他早已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开始变得萎靡不正。

整日浑浑噩噩的,不久之后,他辞了那份让他很不满意的工作,在社会上结识了一些小偷小摸的人,也跟着他们开始“工作”。其实他以前也是一老实人。

做事勤恳,热心助人。可这个社会却使他变成了这副样子。

时间总是能改变一些事,改变一些人,社会总是能感化一些历史,消磨一些人。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小故事,看完之后,仔细一想,发现真的好真实,也发现了这个社会的无奈,疯狂,多面……无论是与自己多么要好的朋友,竟也会出卖自己,真的让人感到惊讶和失望。

我一直认为世界是美好的,没有人会违背自己的心做事,可在金钱,权力,地位面前,自己的意愿却又显得渺小,人从小到大,会改变这么多,也应该是因为这些东西把!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保持那份纯真,也许世界会更美好把! 人能否不变……。

在以前学校无一处有空调,现在连电脑室、食堂等地方有了空调,在办公室多了几个陌生的面孔,少了几个熟悉的教师。

我不知道这次教我们的老师是谁,但我知道我们的班主任是吴老师。 当我见到我的好朋友时,从寂寞的心灵改换成有气氛的境界。

我的好朋友们都长高了,都变帅了,变美丽、漂亮,友谊更深了。刚到学校,便放下书包与同学们谈聊了起来。

差不多7:30左右,吴老师和教我们语文的老师陆续走进来为我们发那本早已等不及的书本。 终于,等来了学校那宏伟的开学典礼,虽然没有鞭炮声,但有宏伟的乐声。

虽然没有电动的旗杆,但有严肃的、坚定的升旗手、护旗手和主持人。主持人那清脆的声音使开学典礼更加充满那种愉快的气氛。

升、护旗手的严肃、坚定的行动,足以证明他们对学校,对老师,对大家的尊重。我们也不落后,升旗时,右手放在头上,眼睛里有那一丝丝的泪珠在滚动。

终于,宏伟的开学典礼结束,接下去就是为校争光的光荣阶段。我的心望着蓝天,大喊,将不快乐的所有释放出来,让快乐安定地住下来。

参考:

不管是唱着“春天的故事”,还是“老鼠爱大米”,我们都走进了新时代。新时代海一般的文化,向我们挥舞着手臂。

面对大海,我们该怎么办?潮流时刻会涌来,时尚、流行的玩意儿朝我们一股脑地倾泻下来。信息时代的高频波涛冲着我们怒吼———“谁不懂电脑,谁会被淘汰!”娱乐的漩涡向着我们叫嚣———“周杰伦也不知道?你落伍了!”……老人们躲到了高地上,而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无疑被推到了前排。面对大海的巨浪,我们只能往前冲;面对海啸,也许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逃生,那就是———潜下去!

海里很杂。这里的“杂”,并非贬义而是中性词。我们知道有个叫袁隆平的,搞出了杂交水稻,我们对其赞许一番,然后置之一旁。同时,我们看到《河东狮吼》里“苏勇邦”在“演词会”上把“水调歌头”唱得乱七八糟时,可以一边笑一边说:“经典!”并且可以守着电视,认认真真地看完改得面目全非的《西游记》、《封神榜》,还津津有味。我们提倡“去其糟粕”,可是有人回答:我们很忙!

我们很忙。我们正在拼命地为了一些东西忙,很有着科学家们的刻苦精神。忙里偷闲娱乐的东西还要自己细细地筛选?饶了我们吧,我们要看我们自己喜欢的。我们不爱看说教的、动作僵硬的卡通,我们爱看画面精美、情节跌宕的;我们与其看那些艰深的名著,还不如看那些唯美柔情的韩剧、言情小说;听古典音乐多没劲啊,松松垮垮没个完了,还不如R&B、嘻哈来得 *** 呢。我们忙太多了,让我们休息休息吧,不要辨别什么了。

等到忙完了,浮到海面上来,才发现什么都没有了。

引用一句《笑傲江湖》里令狐冲的话:这个世界都在改变,我们没有办法,只好改变自己。令狐冲的改变,并不是妥协。

我们并不一定要追赶着潮流,完全可以做自己;并不是一味地学着人家的样儿,完全可以做更“高级”的事。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高尚的品行,而不是只知“忙”。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爱国的情操,而不是“爱大米”。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出色的修养,而不是只看搞笑和言情。

改变自己,让自己有鹤立鸡群的素质,如今个性也是潮流,像这种特点,无疑是最“in”的。

周围的一切,正在对我们的成长形成影响,而它们常常是负面甚至颓废的,真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但只要改变自己,我们一样可以拥有过人的气质。否则,“后果很严重”。

变与未变

15岁的我,不敢谈人生,这是个太大太大的话题,我或许没有资格去谈.但在这15年看似长久却过往如烟的日子里,总是经历了一些事的.

小时候每天嘻嘻哈哈,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用去想的快乐转眼间演变成了昏昏沉沉,但又要振作精神努力学习的沉重负担,在我的心里不免形成很大的落差.小时候总盼望着长大,向往着一个未知的世界.现在呢?依然未改从前的那种幼稚,固执地想要再长大些,可以过独立的生活,可以凭着自己的勇敢去闯.可一切真的只是想象的这么简单吗?我们只想到了那种波澜壮阔的景观,却没想过身在这波澜壮阔之中又是什么滋味.

年龄一天天在大,但当初懵懂的思想却愈加懵懂了,有时候会问自己:"我真的成熟了吗?"是啊,所有人都会说是啊.但当我,当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我做出一些极其幼稚的事情的时候,我又开始摇摆不定,我不认识自己了.到底是那个肆无忌惮的我还是这个长大的我?

回忆起当年那个盼望100分,盼望鼓励和表扬的我,真是可爱.或许现在看来,会有点傻,但现在的我呢?仍然是盼望满分,盼望鼓励和表扬,仍然是渴望胜利的喜悦.尤其是到了初三的这个关键时刻,这种幼稚就愈演愈烈,满脑子都充斥着这种想法.这难道是将幼稚延续下去?由此看来,我似乎又是真的长大了,真正明白学习对我意味着什么了.其实我再幼稚些,我就长大些.

说到成长,说到渐变,我又想到了我的朋友.那一张张青春无畏的脸.我们相互陪伴着走过了最幸福最单纯最快乐最真性情的时光.说实在的,什么是朋友?能玩到一起就是朋友.从前"勾肩搭背"的日子就这么过去了.一个朋友对我说,从前的日子回不来了,他们都变了."他们都变了",好残酷又决绝的一句话,它把我们生生地扯开了,让我们不能再走到一起.就像无情的法海断开白素贞和许仙的手,让他们不能相见,却日夜思念.有时候内心真的很茫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有时候我想,一切都变了,我们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快乐了.后来我们又聚到了一起,是早些时候的事儿了.大家依旧谈笑风生,依旧肆无忌惮.我们开怀大笑,其实还是当年的我们.

我不敢谈论太大的人生,但我却能够谈论人生中的一个圈.说白了,人生就是一种轮回,从一个原点出发,转啊转,最终又回到了起点.人常说,老人和小孩子一样.老人从原点出发,绕了一大圈,经历了太多太多,看清了世道,也看开了,最终又回到起点了.

说实在的,什么变了呢?其实什么都没变.

每个人都会变,每个地方也会变。有关变化的话题 议论文 要怎么写好呢?下面一起和我学习一下变化的 作文 吧。

没想过,自己会变了这么多。再也不是原来那位爱笑的女孩。突然感到孤独,感觉朋友的稀少也是一种恐怖。喜欢自己和自己讲话,喜欢一个人在家里发呆,喜欢不说话,喜欢……或许有些喜欢在旁人眼中是奇怪的,但是自己却不亦乐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觉得孤单。呵呵,冷笑一番,在他人的心中、口中,我应该已经是以为自闭症孩子,我的形象,我的笑容早就消失在他人的白眼之中。自己苦苦寻觅那份久违的笑容,但却始终找不到,最终,我的笑容,我的精神淹没在茫茫的孤独中。

或许,我还年轻。我会改变,但……我再也找不到能让我快乐的理由。我思索着记忆中的欢乐,却找出了碎碎的记忆,以及一些零落的伤痕。越发觉得痛苦,觉得活在这个世界有种莫名的感伤。呵呵,又是一番悲哀,我的泪就随着那些记忆一起被挖掘出。

本以为,我的猖狂,我的暴躁,能够让别人关注到我。结果,他们却成了牺牲品。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渺小,似乎从未降临到这世上。疯了似的寻找小时的相册,一张张笑脸,一张张回忆,一张张令人潸然泪下的记忆,在我心中划下了深深的一刀。我抚摸着照片,我竟不清楚为何当时笑得那么灿烂。现在回想起,那些笑容似乎带着一些嘲讽。

对于如今面对的一张张假面具,我感到痛心,我想努力挽回那一切,却再也来不及。对于他们的面具,我觉得自己可笑,为何还要在努力地做自己。我沉默,我不打扰他们虚伪的生活。宁愿自己躲在不知名的角落也不愿去干扰他们的争执。我曾经幻想过,来了个Angele,她伸出手,解救无助的我,让我不要惊慌,安静地陪我走到有光的地方。我错了,世上是没有虚幻的,我该现实点。

我开始摘掉面具,却有刺眼的光,我恐惧,我再次躲在角落里。这次,我并不期待天使,我真的活得很现实。但所有人都知道,现实是多么残酷,但我喜欢这样昏暗的日子……

终觉有一天,我也会像他们那样,面具摘不下了,从丑小鸭变成了蛋,讲过去的记忆封锁,放开手努力地伪装自己,让记忆似花瓣般随风飘舞。跟着我的思想飞远了。

“我要考重点高中!”一个男孩坚定地向世界宣告,并付诸于行动,每天在努力着。

但刚迈进初三的我,却不是这样的。是那次家长会,使我有了这坚定的变化。

初二的我调皮、不努力,成绩不好。进入初三,父母急了,几次三番问我:“你要不要考高中?”说实话,真的没想过,可是看着他们期待的目光,我说:“嗯,考高中。”但说得是那样无奈。之后的日子,我“混”着,成绩没一点起色。

一晃就要进行期末考试了,一种紧张之感也漫上我的心头,我知道,这次考试对我以后的影响很大。但行动上却只是昙花一现。

那天,学校开了家长会。

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了急冲冲走来的父亲,我心虚地急忙躲进小巷。我不敢面对他,我知道,家长会上,我的“灭绝师太”们——老师,将会开始P我父亲。

当晚,那令我心悸的敲门声响起了,父亲进来了,一步一步地走近我,我几乎无法克制住心中的恐惧。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很平静,很平静地坐在了我旁边,很平静地看着我,说:“儿子,你还想不想考高中,不想考就考职校吧。”我一听吓坏了,“什么意思,试探我?”我疑惑着。

“你先不要急,你认真地考虑一下,到底是想还是不想,我不会怪你的。”父亲还是那么平静。犹豫了,说考高中是为了敷衍父母还是……我的确没认真想过。

“这样吧,你告诉爸爸,你想不想做一个有用的人——让人看的起的人?”“想!当然想!”“那你是不是不想读英语?”“不,不是的,我只是……”

“哦,我知道了,你自己想想吧,是现在玩还是以后玩。自己去思考吧,由你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短短的几句话,份量却是那么重,我沉默了。爷爷逝去的期盼、视我如己出的老师的关心、我的未来……一齐涌上。一个决定在我心头坚定了:“此时,我是该拼一拼了!”

“我……我要……考高中。”我抬头,看着父亲的眼睛。“什么?再说一遍。”“我要考高中,是重点高中,我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我响亮地说道。

就这样,我给了父亲一个承诺,给了自己一个承诺。这承诺也让我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我真的变了,我正分秒必争着,我会一直这样改变着的……

>>>下一页更多精彩“变化800字议论文”

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主题论文

写这类小论文,你可以直接去看看社会科学前沿期刊上的相关文献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的

中心城核心区人口逐年递减 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3年之后,作为城市中心城核心区的两个区的人口数均呈现逐年递减。1995年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通车之后,由于交通便利,路途花费时间大大减少,使得居住在郊区,工作、娱乐、休闲在市区成为可能。而在这之前,将居住地点尽量安置在繁华中心市区是市民的第一选择。黄浦区人口在1990—1993年间的变动趋势反映了上述情况。黄浦区人口从1993年始逐年减少:1993年户籍人口数为万,密度为65995人/km2;而2002年为万人,密度为50943人/km2,降幅达到。当然,1993年之前黄浦区人口数所表现的增加趋势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黄浦区有部分行政区区域位于浦东,而浦东部分行政区域的户籍人口数逐年增加,并且增加量大于其浦西部分人口数的减少量。卢湾区的户籍人口数也呈现逐年降低的变化规律:在1993年,户籍人口数为万人,人口密度为52224人/km2;到2002年,户籍人口数为万人,人口密度为41465人/km2,降幅达。以上数据说明,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区域中的上海中心城核心区,户籍人口数逐年降低。 中心城边缘区和近郊区人口逐年增加 中心城边缘区的徐汇区,户籍人口数逐年增加:1993年为万人,人口密度为14008人/km2,2002年为万人,人口密度为16152人/km2,增幅为。近郊区的闵行区的户籍人口数量自1993年起逐年增加,到2002年人口密度增加至1927人/km2,增幅为。可见在地铁沿线区域中的近郊区和中心城边缘区,户籍人口数保持稳定的增加趋势。 普陀区属于中心城边缘区,地理区位与徐汇区相似,但其行政区域中并未建设有地铁线路,而轨道交通3号线在2001年开通,因此在本文所讨论的1990—2002年期间的人口迁移中未表现出较大影响。为此可将普陀区作为徐汇区、闵行区的对照。1988—1992年间,普陀区人口增长较快,从万人增加到万人,增幅为。但从1993年开始,普陀区户籍人口增加趋缓,10年间增加不到4万人,并且在1998和2001年出现户籍人口负增长。可见,在未建设有轨道交通线路的中心城边缘区区域,户籍人口数在近10年间增长缓慢,趋于稳定。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一、引言

30多年来,我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总方针的指导下,依托“宣传 教育 为主,节育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工作 方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总体而言,婚育新风已牢固扎根于人民心中,少生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必然,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特别是已婚育龄人群的共同期盼和追求。这些具有转折意义的思想客观共同组成了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固的决定性的内在因素。它潜发性地要求我国现行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必须与时俱进,由兼顾全面,重点解决人口数量问题向优化出生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迈进。

二、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所历所思

符合政策生育率是衡量地区性计划生育水平的重要目标。过去,在人民生育观念十分落后的背景下,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政府不得不采取多种形式的行政手段,即所谓的“土办法”。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土办法”曾为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在,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面对违规违法生育行为,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做到的主要是生育前的宣传教育和生育后的依法行政(即征收社会抚养费),而后者在具体执行中绝非易事。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社会化,从取证到立案到依法征收,这一过程必须事实清楚,程序到位。其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以达到遏制政策外生育的效果。同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避免恶性案件的发生,在征收过程中,面对特困人群,又不得不缓征,少征,甚至是事实上的免征。

为了鼓励按政策生育行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奖励 措施 。如:针对计划生育户的奖励抚助金,中考、高考加分,农村合作医疗减免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及实施确实对广大育龄人群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实施这一系列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制度的设计上,为了保证计生奖励抚助金发放的准确性,要求对每一位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60岁左右的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其取证材料涵盖与对象面对面的询问笔录,背靠背的旁证记录,村民代表大会记录,村级、街(乡)镇级、区(县)级证明或案查,表格材料达十份之多。

笔者曾在参与此事时,目睹农村老人为了享受到每年近1000元的抚助金,不得不陈述自己年轻时在婚姻,生育方面的种种无奈和尴尬,每每想起,仍然觉得心中隐隐作痛。笔者不断 反思 ,政府设置奖励抚助金利于民情,示范他人,为何非要强调婚后未生育者或婚后不能生育者就不能享受呢?要知道,这本身就是对象户心中的伤疤。为了证明事实的真实性,为什么要制定出那么多的表格材料?这其中很多材料除了增加基层劳动量和行政成本外,并无太多益处。笔者认为,为了达到奖励抚助所带来的示范效应,确需调查对象户是否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但无需过多地究其原因。即便需要追求其准确性,也无需自我设置层层障碍,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完全可以简化程序,分级负责,事后追责,并依据事实取消不合理的享受资格。

为了控制政策外生育行为,我国长期推行行之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上环和结扎曾经是控制违法生育的重要手段。现在节育意识已深入人心,选择不同的节育方式更是家喻户晓。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将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作为一个指标下达给基层。卫生计生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宣传引导来实施。节育既是工作需要同时也是育龄人群生活的需求。本来可以顺流而下的事情何苦要逆流而上!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已明文规定: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要求户籍地与跨地区流动的现居住地同为主管,同时上报出生人口。户籍地必须掌握外流人群的婚姻状况,怀孕状况,生育情况,节育情况并实行跟踪管理。这其中的硬指标,一是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二是孕情上报及时率,三是符合政策生育率。人口的自然流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问题是,户籍地特别是位于山区的户籍地政府,要及时掌控流出人口特别是长期流出且流入地较远及随意性较强的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信息何其难!要实行跟踪管理何其难!户籍地村(居)委会为了掌握信息,达到跟踪管理的要求不得不随时捕捉流出人口的返乡时机,有时踏着红线利用村规民约在为流出人员出具证明,落实农村优惠政策时设置关卡,虽能起到一定效果,却使干群关系紧张,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再者,户籍地为了落实跟踪管理责任,不得不经常组织专班跨区、跨市、跨省外出,在付出较大的差旅成本消耗后,往往效果欠佳。目前,国家正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将代替户口本。笔者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将成为平等国民待遇,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引擎,而卫生计生部门理当顺势而为,不断优化管理方法,为推动计划生育管理方式注入切实可行的新动力。

计划生育,利国利民。计划生育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功不可没。1979年以前,我国由于未能推行计划生育国策造成了重大的人口失误,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负担沉重,举步维艰。目前,人口计划生育的内在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将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放到大人口的范畴内去权衡。

三、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

1、权衡人口总量

笔者生于20世纪60年代,有兄弟姐妹4人,那时正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笔者本人育有一女,现年21岁,正处于我国人口低生育水平阶段。这种生育现状是同龄城镇人口生育状况的缩影。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后代绝大部分都将自觉地晚婚晚育,主要原因不是生存的压力,而是教育、就业、创业所需要的时间量及对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所需要的时间量共同决定的,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并大有延续趋势的事实。这一现实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忧虑:一是将来在我们后代的人群结构中,含农村青年,能够为我们整个社会提供多大比例的一线劳动者?二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青年一代组成家庭后将同时赡养几位老人?这也许主要不是经济上的负担,但可以肯定地说是年轻一代精力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而这些问题依靠正在完善的养老体系恐难以解决。我们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人民将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物质世界和感情世界中?这些问题即便要解决,依据人口出生及成长的周期性,仍需将近20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缓解。三是年轻的独生子女们,生活上养尊处优,精神上唯我独大,尽管接受了丰富的 文化 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面对国防需要和社会前进的种种艰难险阻,他(她)们所具备的应对心理、能力和素质实在堪忧。

在农村,一对夫妻生育一个男孩后,不能再生育第二胎;生育一个女孩后,可再生育一孩。这样的生育政策初衷是充分考虑到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需求,解读时不应该带着片面的观点和歧视的眼光。但相对城镇人口而言,农业人口中尽管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政策外生育行为,当今的农业人口依然处于低生育水平。究其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坚持:适龄人群得到了较为便利的节育手段;政策外生育给适龄人群带来的生存压力;征收社会抚养费所产生的社会辐射力。二是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广大农村青年更大范围地接受了现代文明所传播的新的生活观、工作观和生育观。新一代广大的农村青年,也许仍怀着生育二胎的意愿,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极少比例的夫妻想生育3个或3个以上的孩子。

值得关注的是,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从心理素质,吃苦精神,奉献担当上都普遍强于独生子女。在几年的征兵工作中,笔者也注意到,愿意入伍并且能安于部队的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他们正承担着高难度高风险的国防重任。

为了督促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流动人口,对于新出生人口,计划生育部门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两地共同管理,均需上报。但这不仅在客观上增加了户籍地掌握孕情,跟踪服务,控制政策外生育的难度,而且,由于现居住地在迎检时可以采取一赶了之的手段,躲而避之的办法,实际上弱化了现居住地的管理服务责任。再者,双边统计上报给新生人口造成的数据上的增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2、权衡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的权衡不仅要从目前的老、中、青、幼人口构成及其走向来考虑,还要考虑到目前的青年人口性别比例及新生儿性别比例。我国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比例已经过大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已经失调并将更加失衡的青壮年人口。这必然导致一线的财富创造者、社会高难责任承担者日益不足,人民生活压力、情感压力日益严重以及婚姻需求严重失衡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在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问题的双重压力下,该如何应对呢?从双独生育二胎到单独生育二胎标志着生育政策的较大调整,这确实考虑了国情,顺应了民意。

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家庭生育二胎政策的放开,并没有迎来新的生育高峰,相当比例的家庭放缓了生育二胎的步伐或者说准备放弃生育二胎的权利。这一现象说明了人民生育观的巨大改变,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不再是社会生育观的主流思想。人民群众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受到较好的教育,有较好的工作,较好的生活。也许,许多家庭仍然期望能够生育两个孩子,但同时,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当然,这还得依据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真实调查和科学论证。而若此判断正确,则应该果断加快二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的进程。权衡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的利弊,既要从理论上考虑它对人口总量的影响,也要从现实的单独二胎生育政策放开后所掌握的数据中作出分析和评估。

同时,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也是有效调整新生儿性别比例的需要。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胎生育基本是自然生育状态,二胎生育时,大都考虑到了性别问题,这就导致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目前控制新生儿性别比的主要做法是从药品销售到B超鉴定的严格管控,旨在通过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消除选择性生育,达到自然生育的效果,这一观点是建立在自然生育就能使得性别比相对平衡的认识前提上的。

然而,它却忽视了这一认识的基点:大自然之所以能调节性别比,内在地要求一对夫妻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从人群总数而论,在生育第二胎时,大多会生相反性别的孩子。因此,可以认为正是目前的生育政策给新生儿性别比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在广阔的农村,一对夫妻生育一个男孩后不能再生育,这就自然地相对消减了女性基数而又增加了男性基数,而在生育一个女孩后,又会渴望生育一个男孩,姑且不论违法的选择性生育,就是自然的力量也会致使生育二胎时男性比例居多,这又在一个层面上增加了男性的基数。

客观的讲,生活在城镇的夫妻,在新生儿性别的问题上,大都心态平和,顺其自然。综合农村、城镇及“超生”因素,目前一对夫妻平均约生育了个孩子。从科学角度出发,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个孩子,才能有益于性别比的基本平衡。根据专家预测,即使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平均一对夫妻也只会生育个孩子,这无疑只能有限地对我国新生儿性别比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问题上,严厉打击“两非”只是一种战术行为,然而,再完美的战术也不能从根本上弥补战略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漏洞。

过去,我们没有遵循马寅初的人口理论,致使人口盲目过快增长,犯下了难以挽回的错误。今天,在看到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给我国带来少生4亿人口辉煌成就的同时,如果看不到人民生育观念的巨大改变所蕴藏的稳固低生育水平的内在保障力,看不到人口政策的适度变化对于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化解人口老龄化,性别失调,劳动力不足的现实性和潜在性的矛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许我们同样会犯下历史性的重大错误。人口问题是战略问题,必须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战略范畴内去思考,去设计。

3、权衡人口素质

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不仅能大范围地化解计划生育的节育目标,还能大范围地化解孕情跟踪管理、社会抚养费征收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切实将从事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宣传教育,优质服务上。人口素质事关民族前途命运,优生工程是人口素质保障的第一步,孕前优生检测又是优生保障的前提条件。

现在,上级部门将孕前优生检测指标当任务下达给下级,然而,在操作过程中至少存在着如下弊端:第一,指标本身仅要求孕前检测,忽略了孕中检测;第二,检测必须到户籍地的区级计生服务站完成。由于大量的育龄人群外流,致使户籍地街、乡级计生部门组织困难,成本投入较大。由此可见,我们所追求的优生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完善。卫生计生资源的整合从客观上为优生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国家免费的优生检测利国利民,本应得到广大育龄人群的积极响应,但实际效果欠佳。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笔者认为主要矛盾存在于目的与手段的脱节,没有解决好群众“一步之遥”的问题。上级部门开展工作已经习惯于下任务、下指标,让基层不计成本东奔西走,让群众不辞辛劳来回奔波。

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卫生计生部门必须探索打破户籍障碍,以流畅便捷的工作方式,让育龄人群满怀喜悦,满怀期盼地走最短的路程,既能获取他们想要的孕育结论,又能获得新生儿成长所需要的卫生计生关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法宝。人民群众期盼后代一生下来就聪明健康,而孕前优生检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正回应了这一期盼。如何到群众中去,将这一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好事做好,除了必备的技术到位,手段到位外,其操作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简易化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只是简单地下任务给基层,让常住人口走较远的路程到达指定的监测点,让流出人口来回奔波回到户籍所在地的指定点接受检查,则组织者的难度,群众的辛苦度可想而知。

类似于这样的做法,还体现在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党的温暖阳光普照,上级主管部门如果只是采取任务下派的方式来安排工作,解决问题,基层政府不堪重负不说,“小政府,大作为”又将如何体现?更主要的是一系列的利国惠民政策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程才能到达群众的面前。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让人民群众知道惠民政策不应该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相关主管部门是以怎样的责任担当,以怎样的行事方式拉近政策的执行与群众的距离。社会管理是一个大课题,社会管理进步又将从更深层面上推动社会进步。不要抱怨群众不领情,而要自我查找原因,不仅要从目标正确性的角度,还要从目标运行方法的角度去认真审视。运行方法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战术手段,战术手段的好坏以及运用战术手段的人的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共同影响着战略目标的实现。

多年以来,就提倡计生工作必须由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我们要向广大育龄群众提供避孕节育服务,生殖健康服务,优生检测服务,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以及抓好诸如计生奖励抚助金等各类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落实。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必须时刻反问自己,人民群众觉得满意吗?笔者认为,优质的服务至少应具备如下特性:

其一,掌握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要求,不是大且泛,而是精且准。既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避免意义不大的资源消耗;

其二,优良的切实可行的落实方案。优良要体现目标的明确性,安排的系统性和服务人员对所提供服务责任的担当性。可行性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得到服务的路径是坦途而不是征途。要做好一件事情,必先事前调查其要素,把握其规律。有的事情确需责任分解,分级负责;有的事情也需责任分解但上下主次不同;有的事情无需责任分解,完全可以利用事物本身具有的正能量所产生的向心力由高至低,由低到高形成互动,直达目标。

在目标决策的过程中,需要信息互动,上下互通以达成决策效果,而决策形成后,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执行力。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服务时,不是人民群众不积极响应,而是人民群众在响应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太多的无奈和艰辛。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不仅需要从群众中来,真切地了解群众的心声,更要知道怎样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所享受的服务更轻松、更舒适。

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矛盾,又共为一体。它就像三个支柱共同支撑着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因此,人口的战略决策既要保证三个支柱个体坚挺,又要保证三个支柱在正确的方向,恰当的位置;既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保证人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下页带来更多的人口问题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增长迅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的对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处于弱势境地,并且我们可以找到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最后对于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对策

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家庭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拥有量较少,而且资本的质量不高,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家庭教育资本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在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中存在优势的方面,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好、坚强、乐观的品质,但是,总的来说,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总体情况十分令人堪忧。

(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本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家庭经济资本处于劣势,流动人口来到城市以后由于经济转型期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的限制,使得流动人口只能从事一些劳动时间长、生产环境差危险、报酬低的工作。导致他们与子女相处的时间短,甚至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第二,流动人口家庭社会资本不足。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关系局限于老乡和亲戚,基本没有其他寻求支持的渠道。家庭中与子女互动不足或者由于沟通方式不当导致子女的叛逆甚至是反社会行为的出现。父母多采用控制性和干预性的互动方式,支持性和引导性的互动方式运用不足。父母在寻求教育支持网络时感到非常无力,他还是保留非常保守的观念,认为孩子是父母的,要自己来管,家长很少与学校主动联系,他们认为包括学校学习在内的很多方面的内容要自己来教育,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社会的,几乎没有想过自己没有办法教育的时候借助于社会资源和一些专业的咨询机构来寻求帮助。等到子女真正的出了问题,触犯了法律交给有关部门来管理,已经来不及了。

第三,家庭文化资本非常有限。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很多母亲不识字,对教育的内容和采取方式认识有偏差,这些对于子女的教育十分不利。家庭文化生活匮乏甚至出现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如赌博等。

(二)家庭教育资本不足导致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

由于父母在获得经济资本时的流动性的特点、职业的特点和家庭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很多流动儿童有被寄养的经历导致亲子关系不够亲密,引发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本不足,导致父母教育的无力。不知如何和学校配合共同面对子女出现的问题,也不知如何取得社会教育资源网络的支持。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局限于公有和老乡,同质性强,而且处境类似,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太大的作用。

由于父母的文化资本不足对教育观念存在一些偏差,强调父母的权威,家庭互动缺乏平等沟通的氛围。流动人口家庭互动围绕学习和花钱的问题展开,互动多为控制性互动和干预性互动,引导性互动和支持性互动不足。导致孩子在心理上远离父母,在行为上出现问题。在家庭教育的价值观上,流动人口家庭普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行动上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流动人口家庭文化生活匮乏,甚至出现赌博等不良的娱乐方式。

总之,由于家庭教育资本处于劣势导致家庭教育的运作情况不佳,需要其它力量的介入来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

二、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流动人口只能从事收入低、危险、技术含量低、经常面临失业困扰的、工作时间长的工作,消费能力有限,直接表现为住房面积狭小,流动儿童没有学习的空间,客观化文化资本占有较少,工作时间长使得家长与流动儿童互动时间少,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由于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范围局限于亲戚、老乡和工友,获取对流动儿童教育支持的资源十分有限,对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由于长期的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他们在城市的社会制度安排之外,流动儿童无法进入正规学校就学,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即使我们看到一些正规学校在逐渐接受流动儿童,但是据笔者了解由于教育资源有限他们也只能接受极少的流动儿童入学。子女没有好的学校入学也使得家长对于子女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信心不足,但又无能为力。

三、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措施

(一)增加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资本

韦伯利用“封闭”这个概念来描述把人们置于次等地位的过程,透过此过程,一个群体垄断了优势地位,向它界定为下层的或不合资格的外部人关闭机会。任何方便的、看得见的特征,例如种族、语言、社会背景(social source)、宗教、以及缺少一份特殊的学校文凭,都可以被用来把竞争者宣布为外部的人。通过限制获得机会(opportunities)和资源的获取(access),封闭容许集体把报酬最大化。群体内部的人分享共同的文化和身份,并因而分享使排斥合法化的规范。

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本匮乏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应该从反对社会排斥入手,改善流动人口家庭的处境才能真正改变流动儿童的处境。

1.规范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

对雇主的不良行为进行规避,促进新型服务企业的发展、对在长期失业者中招募工人的企业的财政刺激、对低技术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改善、意图在失业者和潜在雇主间建立联系的临时就业,处理妇女特殊需求的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对小业主给与支持和政策倾斜。城管和小贩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上演已久,小贩大多是流动人口和社会低收入阶层,流动儿童心思细密,对于父母被追赶的情景十分不解和感到愤恨,从而引起他们对于执法者和整个社会的误解,小小的心灵充满了疑问,为什么他们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还会被驱赶,为什么来到城市会受到如此的对待,这个城市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反社会的情绪会在幼小的心灵开始萌芽。因此,对城市的小摊贩运营进行合理的规划,给流动人口一定的自主谋生的权利,对他们的劳动给予一定的尊重是改善流动人口家庭现状的重要环节,也是改善流动儿童处境的措施。 2.提升能力

对流动人口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 增加就业能力。很多流动人口由于没有学历没有技能,自主创业没有资金,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危险,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进行培训后部分流动人口有可能从事一些技能性的工作,提高家庭收入从而改善流动儿童的境遇。

3.收入支持

收入支持这里是指社会保障的支持,也就是说在流动人口面临受伤或者失业的情况下,有一笔资金作为临时性的救助,以防止家庭经济条件迅速的恶化。目前,流动人口由于户口以及工作单位的临时性原因,很多流动人口都没有社会保险。很多流动儿童也由于户口的原因没有保险,无论生病还是出现意外伤害,损失由他们自己承担。如果父亲,家里的顶梁柱遭遇到不测,家庭就坠入无限的困境中。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机制,把流动人口纳入其中,使他们有一定的安全感,无论整个家庭陷入何种境地都能使流动儿童的各种权利得到保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地域扶持倾向

这种尝试的理念是,特殊的城市贫民区或受剥削的地区,需要建立在广泛基础之上的针对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等的行动(Rodgers, 1995b)。

2005年以来,为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重庆市南岸区采取“因地制宜、政府投入、社区管理、以寓养寓”的模式,投资250多万元,在各街道建设“阳光公寓”。只需“一人一天一元”的低费用,农民工就能住进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公寓房。截至2007年7月,南岸区已建成7个“阳光公寓”,入住农民工5000多人。政府在能力的许可下,可以参考重庆的做法,建设流动人口公寓。给流动人口家庭安身立命之所,给流动儿童一套学习的桌椅和一盏点燃希望的台灯。

(二)发挥教育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正功能

在布迪厄看来,学校所传递的文化是统治阶级文化,而非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遗产。学校运用支配阶级所赋予的权力关系将其文化定义为合法的文化资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符号暴力过程强制性地传递。由于被支配阶级的文化与支配阶级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他们的子女常常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失败者,无法取得足够的、支配阶级定义的合法文化资本。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文化资本分配不平等结构,并进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文化资本的循环传递与阶级关系的循环传递。

教育的再生产功能是否意味着教育是制造社会不公平的机器?是否意味着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呢?我们知道,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是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合法途径。自从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选拔机制以来,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教育给处于社会劣势阶层的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社会上层阶级的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社会的地位世袭,使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进入主流社会的机会,教育给大众提供了平等竞争的舞台。

在打破这种循环使得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议题上,科尔曼报告给我们增加了信心。

科尔曼报告的历史性意义是,它把教育的平等,放到社会经济平等的背景上。教育的平等受制于社会经济平等,反过来也影响社会经济平等,从而把教育平等问题提高到改造社会的整体目标上。

那么,学生家庭的社会背景,怎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的呢?科尔曼研究发现,处于弱势的学生,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学习的“士气”就比较低,从而造成学习成绩较低,而且差距越往后越大。在流动儿童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儿童都有很高的理想,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学习差强人意,也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很多人读完小学就不读了,能读到高中,考上大学的流动儿童是少数。

科尔曼向国会证明,教育机会的平等,要从教育的结果来考察,因为正是对受教育结果的期望,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评估,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造成了因种族、肤色、宗教等因素下,弱势人群教育机会的实质不平等。

正是科尔曼报告的这一结论,为后来美国普遍实行的“肯定性行动”或称“平权法案”铺平了道路。公共教育事业大幅度地向弱势人群倾斜,实行所谓“为了平等的反向歧视”。在中小学强制性黑白合校的同时,大学招生,政府机关雇佣和提升等方面,普遍实行倾斜性政策,照顾黑人和其他弱势人群。这种措施是特定历史状态下的阶段性的措施。因此,几十年后,这样的做法是否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是否应该逐渐终结,具体措施是否适度,成为争议的焦点,也为此出现了一系列司法诉讼,至今没有平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共教育事业对弱者的倾斜,明显地改善了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教育机会的平等性。

那么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创造公平合理的教育制度,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年轻,因此有一定的机会可以减轻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至少它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向较高的社会地位去努力。有些国家一经独立就致力于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社会。不管社会环境如何,教育的改造作用是不能否认的。当它一旦传播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不利的阶层,改造的趋向便是平等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流动儿童摆脱贫穷边缘的社会地位,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三)针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去除身份区隔

我国的户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也在不断制造着依附于身份的城乡分割,以有没有户籍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违反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

在教育领域来说,正是城乡户籍的存在,造成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儿童同样受教育的权利。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

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 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消除身份歧视

在流动人口特别集中的城郊结合部,要提高公立学校的招生能力,或者增设新的学校,来解决局部区域内农民工子女入学紧张的现象。

社区和学校牵头,办好农民工子女家长学校,提高农民工教育子女的能力,使流动人口家庭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3.发挥学校教育与社区的教育的功能增加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本

学校主动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只是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职责家长的错误。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加强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互相交流教育心得,营造好的教育气氛。把同质性较高的家庭分成小组,如单亲家庭小组、多子女家庭小组,学校负责讲解这些家庭的子女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子女出现问题的征兆对症下药进行解决。

4.发掘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增加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

团委、妇联、青少年研究机构等非政府公共组织可广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文化资本。比如,妇联联合街道与大学,让大学生进入流动儿童家庭,与流动儿童结成对子,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对流动儿童提供学习帮助;团委、街道等机构可以培育义工、志愿者队伍,鼓励退休教师、大学生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成为义工或志愿者,广泛开展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指导流动儿童的学习,帮助他们实现学业进步。

总之,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协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有的儿童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有责任帮助流动儿童家庭充实家庭教育资本,有责任帮助他们改善亲子互动,有责任让他们得到公平的待遇。

参考文献:

[1]重庆:农民工住上“阳光公寓”

[2]周海玲:《论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的策略――文化资本的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9月

[3][法]雅克・哈拉克:《投资于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49页。

[4]昆明城乡一体化趋势分析.

>>>下页带来更多的人口问题的对策论文

以过年变化为主题的论文

关于过年的作文800字篇一:过年了我这人很特别,不像有些人喜欢安静,哪里热闹我就往哪里钻。我最喜欢过过年,人们在过年时,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放鞭炮,放烟花,吃火锅……过年真热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一家人准时地围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精神集中,口里不时地跟着哼着,手里不时地跟着舞动着。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有相声、小品、唱歌、跳舞、魔术……每一个节目都博得大家的称赞,喝彩,笑声。晚会接近尾声,主持人高呼:“十、九、八……二、一”“当、当、当……”零点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共同祝福过年好,我许下了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的成绩能提高。大地成烟花和鞭炮声的世界。哦,那幸福之花开在天上,开在地上,也开在人们的心里……啊!那烟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把过年的夜空点缀成美丽的空中花园。这里的“红牡丹”刚刚飞上天,那里的“穿天猴”又急着跳上天。看,那边的“闪电雷”,果然名不虚传。它以闪电般的速度飞上天,又以雷鸣般的响声爆炸了。瞧,这边这个“金龙狂舞”也不甘示弱,弯弯曲曲地飞上天,以龙吟一般的声音爆炸了。最精彩的非那边的“摇钱树”莫属了,只见它一炸开,里面就立刻闪出火花,越闪越大,慢慢现出一个树形,一朵朵金色的火花从“树”上摆落下来,“噢,发财喽,发财喽……”人们望着“摇钱树”欢呼雀跃。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的出现在广阔的天空中,有的像天女散花,一簇簇,一群群地冲上天空;有的像秋菊,月季花,万紫千红,千姿百态;有的红似血,恰似红梅;有的白如玉,酷似雪莲……五光十色的礼花把天空照映得如同白昼。望着天空撒下的滴滴金雨,地面开出的朵朵银花,我们拍着手跳着,笑着……我们的笑脸映着火光,显得更加可爱。我喜欢过年,因为过年真热闹;我喜欢元宵节,因为元宵节真热闹;我喜欢中秋节,因为中秋节真热闹;我喜欢。总而言之,我就是喜欢热闹。关于过年的作文800字篇二:过年习俗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liuxue86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听完爸爸的讲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我又发问:“那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那为什么送礼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这是因为啊,橘子的‘橘’字与‘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节用橘子相互馈赠求个大吉大利!”“原来如此!”爸爸又说:“还有‘接财神’这一习俗。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办酒席,为财神爷过生日。”我这才全明白。今天我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太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同学们,我对“年”的习俗收获很大,可我不知你们的收获,若有更新奇的,快来告诉我吧!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关于过年的作文800字篇三:新年愿望作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15年在匆匆中接近了尾声,2016年打开了大门,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歌曲,充满着欢声笑语,新年娃娃送上了最衷心的祝福。回忆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快乐也有悲伤。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又开始踏上了一段新的旅程。12月31日,晚上,我漫无目的的握着遥控器,打开了电视,掉到了湖南卫视,看给力跨年演唱会。明星们在唱歌后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四位主持人的愿望也很让我感动,我便不由自主的问我自己,我的新年愿望是什么呢?我的新年愿望是新的一年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改变粗心马虎的毛病。我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在51人的六(四)班,我充其量是一名中等生,每一次考试总改不了粗心大意的毛病。期中考试如约而至,我带着七分高兴,三分紧张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紧张的气氛弄得我心里怦怦直跳,考试卷发下来了,我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这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题目太简单了。教室里静的很,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见,我飞快的划动着笔尖,沙沙声,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三下五除二的做完了考卷,看着这张考卷,我的心里自信满满。铃声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响了起来,是那么清脆动听。我蹦蹦跳跳的走回了家,心里乐开了花。第二天,老师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了教室,空气似乎凝固了,同学们默不作声,等待着自己的成绩,迎来的是一阵阵鼓掌声和欢笑声。我的心像敲一面小鼓——咚咚直响。可意想不到的是,我才考94分。当发到考卷时,我的心便凉了半截,我竟考得这么差,看着同学们成绩考得十分理想,争先恐后的询问他人成绩,许多同学问到我成绩时,我用蚊子一样的声音吞吞吐吐的回答,脸涨得通红,心如刀绞,泪水不由得夺眶而出。傍晚,我独自放学回家,心里沉甸甸的,酸楚不时涌上心头,我迈着沉重的步子,夕阳西下,黄昏照着我的脸,脸上明显有泪痕。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是在嘲笑我,想到这一些,泪水有涌出了。回到家,我靠在床上进行反思,为什么我的成绩不如别人,是上课不认真,还是粗心马虎,不细心,认真。难道是我的智力不如他们吗?妈妈也进来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了一番话。我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优秀的成绩,改变粗心马虎的毛病。新的一年是新的萌芽,新的希望。愿我在新的一年顺利踏上初中的大门,美梦成真。

过年的准备有那此?

春节是中国最老、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到了二十三过小年,大家都更热闹了。大家晚上在一起吃饭,有说有笑。在一起开开心心的过小年,心里也很舒畅。 过完小年,大家都更忙了,大人们努力工作,想回家与家人一起过年。老人们买点菜、买点肉,买几幅对联,几张福字。把对联和福字贴起来,红红火火。 转眼到除夕了。大家都放假了。大家在家里收拾家,小孩子也帮忙。老人们下午就开始包饺子、做菜。到了晚上,大家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节晚会。吃完饭去祭祖,回来就守岁,没有人睡觉,直到新年的到来,直到凌晨才休息一会儿。 大年初一后,大家都出去走亲戚了,有的人在家里接待来拜年的人。也有的人用这几天假期的时间出去游山玩水,和家人一起旅游,直到假期结束了才回来上班。人们的欢乐劲也没了,在家等待着春节的另一个高潮。 元宵节来了,大家又欢乐起来了,大家去超市卖汤圆。到了晚上,大家先把汤圆熬熟了吃了。再吃做的肉、菜,最后吃饺子。吃完饭,大家都看电视,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快乐,这快乐的一天也慢慢走了。 过完元宵节,春节也过去了,孩子们又开始上学,大人们都开始上班了,又努力挣钱,孩子们又努力学习了。虽然春节已经过去,可是春节的快乐他们会记在心里,永远也不会忘记。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传统名称分别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来,其起源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人文与自然文化内涵。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日。现代的新年节期一般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1][2][3]过春节前,背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会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2]春节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索引序列
  • 我国人口变化为主题的论文
  • 新变化为主题的论文
  • 以变化为主题的论文
  • 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主题论文
  • 以过年变化为主题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