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题目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题目

已经发到你邮箱~~

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悲观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他的名言: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为世人所熟知。 叔本华的非理性悲观主义思想有时被解释为受他的家庭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探讨的。 1809年,叔本华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他的兴趣却在哲学。 在这里他认识了他哲学的启蒙老师费希特。费希特指导他从柏拉图、康德和印度哲学学起,叔本华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 1811年他转到了柏林学习,后来拿破仑军队进驻柏林,他逃离了柏林,躲在一个小村庄里苦心写作他的博士毕业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没有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它的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分别是: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 博士论文赢得了歌德的注意,叔本华同歌德相识,两人开始钻研色彩理论,后来由于两人看法不一致而分道扬镳。叔本华写出了《论视觉与色彩》。 歌德发现叔本华有悲观主义倾向,告诫他说: 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此时叔本华也不赞同他的老师费希特和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而对古印度哲学非常感兴趣,印度教、佛教,摩耶,世界是一种幻象,感官是一种幻象,欲望的存在让人们痛苦,人生有病老痛死四大苦。 叔本华此时的哲学思想飞跃成长,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哲学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它将东西方思想融合在一起,是叔本华一生哲学的精华,此时叔本华年仅30岁,这个忧郁的哲学天才完成了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后期的写作,不过是对这本书观点的解释和延伸。 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人的全部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而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也就是说,人被欲求痛苦着,世界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世人皆苦。 叔本华提出以禁欲主义的方式来摆脱痛苦的可能,却又强调禁欲本身就是一种苦行。 他的父亲死于自杀,叔本华不赞同自杀,因为自杀行为正是肯定了意志本身的显现,人们可以把痛苦转向艺术。 他对死亡也不持畏惧态度,他认为死亡并非什么不好的事情, 人类的出生和死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只在于表象之间。出生只是从前一状态转变而来的,所以不是一种无的状态。同样,死亡也不是归于无,而只是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 他对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出版期望甚高。但是销量却让他大失所望,这和他的预想大相径庭,人们根本不接受他的思想。 叔本华这么评价他的这本书: 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他觉得全世界都不理解他,他的哲学属于未来。 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他与当时大名鼎鼎的黑格尔的讲课PK事件,成了笑谈。在叔本华看来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人们的赏识。 在大学里受挫之后,叔本华郁郁寡欢,移居意大利,后又返回德国。 几年后柏林爆发瘟疫,黑格尔去世了,叔本华终于没有了竞争对手,但是他带着对死亡的恐惧逃到了法兰克福,在这里他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25年。 此时他似乎销声匿迹,很少有作品发布。 1841年,他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第一篇获得了挪威皇家科学院褒奖。 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名声大振,家喻户晓。 他就像是自己王国中的先知,预想他最终一定会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而闻名于世,这也充分弥补了过去几十年世人对他哲学的忽视和怠慢。 叔本华写道: 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在他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这一切并没有带给他多大的快乐,他觉得所有都在他预料之中。 他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安静地离开了。 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世人皆说叔本华,是一名悲观主义者,我以为,他写的书也必然充满了阴暗,可翻开这本书后却发现,书中的内容,并没有引起自己的不适,反倒让我产生了许多共鸣,甚至感同身受。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银行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后来发疯自杀。他的母亲,是一位有名的作家,母亲在世时,他们的关系一直不和。父亲死后,他和母亲关系决裂,靠着父亲的遗产生活,并投身于哲学,一个人度过了余生。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原因,应该是导致,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形成吧。我觉得,叔本华的悲观,实质上是对群体的悲观,他在书中描述群体,都在用“愚蠢、傻瓜、庸俗、伪善”等字眼,这些词语,足以看出他对群体的愤恨。 他认为一个人,只能从孤独和庸俗中,做出选择,优秀的人,会选择孤独,而庸俗的人,则会选择合群。如果一个人喜欢上了独处,并且拥有优秀人格的话,那他就能够获得幸福。 或许你觉得他的思想有些片面,但细细思考,就会觉得他的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去年的一本社会心理学畅销书《乌合之众》,书中就提到:身处群体中,便会让人缺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且个体一旦进入某个群体,他的智力水平,也会立即出现下降。 群体会轻易被各种情绪煽动,缺乏理智。只有当自己独处的时候,才会静下心来思考,理清自己的思维。还有,身处群体中,免不了要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合群,而合群的代价,则是抛弃一部分自我,如此想来,独处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叔本华在书中,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以及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划分为三类: 一.人的人性:包括健康、相貌、品行、智慧等。 二.人拥有什么外在条件:拥有的金钱,或者其他外在的物品等。 三.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相处的方式、名声、地位等。 叔本华觉得,命运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通常只能影响到,他的财产和名誉。而想要依靠改变命运,就会永远无法获得幸福,因为影响幸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人格品质。一个人能够坚定自身的品质,就证明他是一个拥有思想的人,只有思想,是不会被人夺走的,因此拥有思想力量的人,才能永久获得快乐。 如果一个人拥有优秀的品质、原则和良知,他还可以抵抗欲望的诱惑,那么,即使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这个人也会通过自己的思想,获得快乐。那些通过社交,旅游,以及各种娱乐活动,获得的短暂快乐,其本质只是他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欲望会永无止境。 叔本华说:“有了健康,任何事情都是获得快乐的源头。”健康很重要,只有拥有它,你才能去追求其它事项。提起健康状况,大部分人都只能想到身体的健康,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要忽略了心灵上的健康。如果一个人经常心情抑郁,面色阴沉,同样也不会感觉到幸福。 叔本华把生活方式,归为三种,一种是“庸人的生活”,另一种是“个人的生活”,最后一种是“智者的生活”。庸人的生活,他们会试图在自身以外的事物上,寻找快乐,为了摆脱生活的无聊和沉闷,去寻找各种激情;个人的生活,他们会投身到业余爱好和学科中,例如历史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用爱好来取悦自己。 最后一种,智者的生活,被称为“天赋”。他们不是通过表面的追求,去认识自我,而是深入探究,去表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例如哲学、诗歌、音乐等,他们将自己的天赋,当作一种使命,把自己的全部重心,都放在这项使命中。 财富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能让其生活更加富足,但对幸福无用。许多富有的人,每天奔波在各种场合,拥有大把的金钱、各种消遣时间的娱乐方式,可这些,只能让他们获得短暂的感官享受。当快乐过后,独自一人时,一切只剩下了焦虑和厌倦,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思想,和知识支撑。 人们产生的所有焦虑,都可以总结成一个原因,就是“别人所说的话语”,我们总是喜欢,把其他人评价自己的话,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参考。歌德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将自己生命的基础,建立在别人的喜爱之上,那么我们就不是真正的活着。 自我的存在价值,除了自己可以评判之外,其他人无法为你提出客观意见。叔本华把这种“依靠别人活着”的行为,称之为“虚荣”。凡事迎合别人的看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你为了表面上的脸面,去抑制自己的自尊,到头来,反倒让自己持续痛苦的傻瓜行为。 当你渴望从社交中,获得快乐的同时,也会让你失去了自由。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本质,就是相互忍让,人们都喜欢和自己相像的人,所以为了能够融入群体,就必须学会舍弃一部分自我。最后,接触到的人越多,你也就变得越无趣。 叔本华说:“流氓总是善于交际,孤独是困苦的,但千万不要变得庸俗,因为你会觉得到处都是绝路。”在他看来,想要幸福,就是学会承受孤独,这也是拥有优秀品质的人的特点,一个接受不了孤独的人,最终会迷失在人群中,丢失了自己。 我想,无论一个人喜欢合群也好,不合群也罢,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在这个世界,就算选择不合群,也无法与所有人断绝来往,我们更无须把自己完全封闭,而是去选择性的交往值得的人。不过,人生漫漫,我们应该提前明白,没有人会一生陪伴在自己左右,总有一天,你要选择独自面对孤独。学会从独处中,获得幸福,这应该是所有人都要培养的能力。

大哥,广商的吧,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是吗

叔叔的故事毕业论文题目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抗战女作家:哈利特·比彻·斯托夫人的出名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不用那么慌张的,开题报告答辩就是说一下自己选题的目的、总结下前人的研究综述、选题的价值就可以了。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重要的废奴小说和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其中黑奴遭受的虐待惨不忍睹,除此之外,斯托夫人还刻画了另一个弱势群体白人妇女,她们和黑人妇女一样都是父权压迫的受害者。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四位典型白人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遭遇的不平等待遇及其面对奴隶制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张叔叔是爸爸工作后认识的朋友,两人虽然不在一个单位,但同属一个系统。张叔叔工作能力很强,年轻的时候也很得志,但是后来因为一些问题有些抑抑,于是提前退休了。张叔叔个子很高,很精神,也是个文艺老青年,热爱苏东坡,不仅重走了东坡平生的路线还重编了宋版的东坡文集,知道我也爱东坡,还送了一套给我,真是太感动了。而且他摄影也很棒,单反玩儿得特溜,自己开了个公众号,前两天还推送了一篇去终南山访隐士的文章。很喜欢他的文章和配图,图充满着生活气息,文字也生动。张叔叔上次也得了张音乐厅的歌剧票,约了我爸去看,那次歌剧大约是用英文唱的`,两个老头儿的英语水平估计也就是能听得懂“how are you”的水平,于是爸爸打趣,要一人备上一本英文字典去听。听完之后我问老爸感受,果然两人都是懵懵的。今儿老爸开始拨电话,打了三个都是正在通话中。于是拨了别的号码,处理其他事情了,结果说到一半张叔叔打来了,短短的时间拨了七八次,我暗想,莫不是迂了,怎么一直打,等会儿再拨就是了。后来爸爸处理完事情,张叔叔的电话就到了。原来他一直拨号是担心爸爸,于是一直不停地打过来。两人简单聊了几句,都是朋友间的关心,没有琐碎的委婉,都是实实在在的话,我听着觉得既温暖又感动,张叔叔的声音较之以前有些疲惫和苍老,爸爸邀他看杂技,他说听说了节目不错,但是他的母亲又生了病,明天得带她去医院。爸爸要去探望,他说没事的,看起来就和正常人一样的,只挂些水就好。张叔叔是个很好的人,可是他家里经常有人生病。爸爸说生老病死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可是我还是希望好人能够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病苦。

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如下:

起因:在大山深处的村庄,一个施工队正在施工,发现一艘有很多年历史的木船,于是施工队报告里县里对文物局。

发展:县里经过协商考虑,派考古队员进入大山深处进行考古,考古队由张叔叔带队。他们怀揣着好奇与激动来到了发掘地点。最终完整再现了这艘木船的形态,据专家考察后解释,这艘木船的历史很悠久。

高潮:为了探寻这个木船产生的原因,考古队通过在周围村庄进行走访,居民们透露了更多的文物地点以及一些传说。考古队根据村民提供的地点,又陆续发掘出许许多多的东西。

结局:在对史书的查阅中,考古队发现了原来这里曾经出现过一个强大的部落,而且还发展出来一定的社会等级。在考古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完整的历史部落呈现在博物馆里,张叔叔也因为发现了这个部落而名利双收。

扩展资料:

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是叙事,都需要包括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对于这类事情的描写,首先需要的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建构,在故事的完整的体系内,对故事加以完善,让故事更加接近读者,更加生动形象。

在建构故事的时候,需要注意故事的逻辑一定要合理,合理的逻辑才会让读者感觉到有兴趣读下去。不符合逻辑可能会产生误会,让读者不能领会要表达的东西。

考古队的张叔叔.........

叔本华论文范文素材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在187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在1886年则改以《悲剧的诞生:希腊文化和悲观主义》(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Oder: Griechentum und Pessimismus)为名重新出版。第二版包含了一篇序言—“自我批判的尝试”,之中尼采对他的这本早期作品做了一些评论和检讨。 与启蒙时期传统中认为古希腊文明属于高贵、单纯、优雅、而宏伟的看法不同的是,尼采将古希腊文明描述为两种独特派系的不断斗争—阿波罗派与狄俄倪索斯派。阿波罗在尼采来看属于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原则上的个人主义),带着其优雅、冷静、以及对于外表美观的重视,人得以立刻将其自身与朴实的自然界区隔开来。而狄俄倪索斯则代表了酒醉、非理性、以及无人性,尼采在这里也显示了他受到叔本华提出的非理性成分主导人类创造力的概念所影响。尼采描述了在苏格拉底之后阿波罗派如何支配了西方文明的思想,并且提出德国浪漫主义(尤其以理察·瓦格纳为代表)作为复兴戴奥尼索斯派的可能方式,以挽救欧洲的文化。 《悲剧的诞生》刚发表时受到了古典文字学家Wilamowitz-Moellendorff等人的激烈批评。到了1886年尼采也对这本书抱持保留态度,将其称为“一本难以忍受的书…写的很糟糕、沉闷、让人难堪、疯狂。”人性,太人性的 《人性,太人性的》一书的第一部分最初于1878年出版,尼采在1879年出版了增补的第二部分《各种看法和原则》,1880年出版了第三部分《流浪者及其阴影》。三个部分一起在1886年以《人性,太人性的:自由灵魂之书》(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为名出版。这本书代表了尼采创作生涯中的“中期作品”的开端,抛弃了德国浪漫主义和瓦格纳的影响,开始显现出完全的实证主义的倾向。这个时期的写作风格在于很少提出一套建设性的哲学体系,这些作品都是以数百条格言边汇而成,有时只有一句话,有时则长达一页或两页之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揭发出许多错误的假设,而不是对这些假设提出解释,虽然尼采也在许多论点中使用了一些他的思想:他使用实证主义以及权力意志的概念作为解释问题的手段,虽然权力意志的概念在这时还没有发展成熟。善恶的彼岸 在尼采的“晚期作品”中,1886年出版的《善恶的彼岸:未来哲学的序曲》(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最接近于他的中期作品的风格。在这本书里尼采定义了真正的哲学应该具备的条件:想像力、自我主张、危险、创意、以及“价值的创造”—其他的他都认为是附带的条件。从这里出发尼采质疑了一些哲学传统上的重要假设,例如许多哲学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识”、“知识”、“真理”、以及“自由意志”等概念。尼采批评这些传统概念是没有足够证据的,他改提出力量意志(the will to power)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尼采在书中提出了他对“生命的观点”,并且认为那是“超越善与恶的”,否定了人类世上存在着一套普世的道德。在知名的主人-奴隶道德说里尼采重新评价了称霸西方哲学已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他主张即使是对于弱者施加支配、占有、或伤害,这也不见得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指摘的。尼采在这本书里贯彻了道德相对主义以及观点主义的论点。偶像的黄昏 同在1888年出版的《偶像的黄昏:如何以一支铁槌进行哲学思考》(Götzen-Dä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ert)是极具争议性的一本书,书名是取自瓦格纳的同名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中第四部“诸神的黄昏”(Die Götterdämmerung)。在这本篇幅不多的书里,尼采重新提出并且总结了对于许多主要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学家)的批评。他在“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章节里指出没有人可以计算生命的价值为何,任何试图计算人命价值的人都只是证明了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他认为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发展都是“堕落的”,因为那些哲学家们企图以辩证法作为自我辩护的工具,而传统思想的权威则被毁灭了。他也批评当时的德国文化相当单纯而幼稚,并且批评了许多主要的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文化代表人物。与这些堕落文化的代表相对照的另一方,则是尼采所提出的凯萨、拿破仑、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修昔底德、以及古希腊时期的诡辩家们,尼采认为后者比起前者要来的健康而强壮多了。这本书的最后告诉读者们尼采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人类价值观的重要计划,并且提及古罗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来看要比古希腊高得多了。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无非是把流动的历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结果是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扼杀了生命。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动荡不定的,从而无法捉摸的世界。他说,实况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抓不住的,躲闪的。哲学家的第二个特性是“拒绝感官的证据”,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证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只是对它们加工时才塞进了谎言。哲学家的第三个特性是混淆始末,他们否认生长过程,进化过程。哲学家的第四个特性是运用语言中的“理性”强制人们犯错误。“是”与“存在”混为一谈,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无知的人们。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的诉诸理性,是很荒谬的。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带来的谬误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硕果。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理性本身没有错,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没有理性,人类就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没有理性,人类将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历史与文化是少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 尼采还提出他的超人哲学,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藐视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弱者、群氓来实现自我。同时,他特别反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来,人们对待妇女的方式就是“别忘了你的鞭子”。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 意义问题。这与尼采所读叔本华的著作有一定关系。还有一点看法,尼采认为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回事。所以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哲学不是纯学术。尼采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关注人生。他认为传统哲学造成的后果是虚无主义。尼采认为现象背后是没有本质的。 尼采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还有我们熟悉的鲁迅。 路·莎乐美、保罗·瑞与尼采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患病与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与著作都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当然,这里面也夹杂了夸张和神经质式的自我陶醉。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尼采并没有建立一个封闭而庞大的哲学体系,他只写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间并不证明什么,只是预告和启示;但恰恰不是凭借逻辑推理而是凭借神奇的想象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历程太短暂,阅历太简单,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发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励,也许他会把自己那粗糙混乱的观念梳理成和谐优美的哲学。 无论如何,尼采思想是现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耸立的里程碑。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里尔克、赫塞、托玛斯?曼、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 尼采漫画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哲学形而上学及其在认识论方面的绝对优势;反对千百年来哲学以纯理性观察宇宙、运用逻辑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为中心的庞大思辩体系;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视自然界为唯一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编辑本段其他尼采的妹妹 如果说马克思的大幸在于他有个知己,尼采之不幸就在于他有个崇尚沙文主义的妹妹伊丽莎白。作为一个沙文主义狂热的支持者、以及尼采的妹妹,她深知他哥哥理论的价值。事实上,一个别有用心的人可以非常轻松地从尼采的著作中断章取义。于是这个妹妹在尼采在世时就一直试图将其哥哥打扮为沙文主义分子。但问题是,尼采还活着,可以制止。 然而,1900年,尼采,这个伟大的天才,离开了。事情变得微妙起来。首先,伊丽莎白手头上有尼采的全部遗稿,包括那部尼采已经放弃成书的《权利意志》。伊丽莎白显然不会放弃这个绝佳的好机会。于是纳粹执政后,她与纳粹政府便合作完成了《权利意志》。在此过程中,伊丽莎白从〈权利意志〉遗稿中挑选对宣传纳粹有利的格言,还对一部分格言进行了篡改。由此,尼采逐渐传入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意识形态领导一切,因此在我国长期的宣传和教学中尼采一直遭到全盘否定,被简单归结为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反动的唯心意志论。八十年代中期,虽然开始出现了正面评价的研究尼采的零星文章。但是都没有系统的鲜明的著作,第一部旗帜鲜明的著作是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把一个面目狰狞的政治狂人还原成了一个真诚思考人生问题的个性鲜明的哲学家。相关研究专著

综述:叔本华的三大悲剧理论出自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著作:

著作是汉语词汇,拼音zhù zuò,按照古代的要求,“著作”是专指创造性的文章而言的。前人没有阐发过或没有记载过的,第一次出现的文章或书籍,才算是“著作”。因为它是针对某专一题材的,所以也叫做“专著”。古老的著作是用竹简编辑,质地是竹,后来纸的发明,著作质地变成了纸。计算机出现,著作又进了一步,从原来的纸质形式,扩大到了计算机软件形式。

已经发到你邮箱~~

1850年,叔本华一生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和补遗》终于完成。叔本华封笔之作《附录与补遗》之前的,所有住著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叔本华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一文获得博士学位,该文于1813年问世,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理论根据。这篇论文,从物理、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立场,分析因果律原则。叔本华这部杰作的第一版,知道的人相当少。181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出版一年多后,仅仅售出一百多本,其余都被当作废纸处理。而直到1920年,学术界才有了该书的第一篇书评;1836年的《自然界中的意志》,1841年的《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1846年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这些都没有引起任何轰动。1850年,叔本华一生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和补遗》终于完成。在费尽周折、耽误和失望以后,叔本华的密友和崇拜者弗劳恩斯塔德终于成功说服柏林一家出版商,出版了这两册著作,印数只有750本,叔本华获赠10本,却没有稿酬。叔本华本应该像一个普通人,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在他死后不会有人记得他,即使他继承了巨额的财富,游历过很多地方,拿到博士学位。叔本华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壮举,没有像其他伟人一样为人民、民族、社会、国家而奔走呼号,也没有可歌可泣的遭遇。说起叔本华人们只能讲一些鸡毛蒜皮的事。1832年,叔本华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定居,并且一住就是28年。直至去世,他都过着隐居的生活。 叔本华没有什么可以让人称道的事迹,甚至很多人的一生都比他要过得精彩。 “ 我不会活着看到自己赢得世俗的声誉。 ”——叔本华 这句话是叔本华无数期待落空后的失望,是对世人有眼无珠的无奈,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悲叹。是那个时代配不上他!叔本华之所以籍籍无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所处的时代到处都是视荣誉重于生命的“荣誉人士”,所以必然产生许多靠荣誉生存的蛀虫,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也对他们进行了批判。荣誉的蛋糕就那么大,如果任由叔本华拿走一大块,“荣誉人士”分到手的就少得可怜,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叔本华的著作,绝口不提,甚至给他的学说贴上“悲观”的标签,让人敬而远之。当然,读过叔本著作的都知道,不论是《论充足理由的四重根》还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都是非常深奥难懂的。叔本华的作品是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世界上找不到相类似的作品。人们对此闻所未闻。世人粗浅的理解能力,根本无法触及叔本华的哲学。没读过叔本华的作品的人,只能用道听途说的词——即“悲观”,来形容叔本华。此外,电视剧里、小说里、学校里都在强烈地传递一个信息,世界是美好的,乐观才正确的态度。对“悲观”相关的东西,人们自动排斥,所以被贴上“悲观”标贴的叔本华的哲学永远不会成为主流。 当人开始独立生活时,才恍然大悟,乐观只是一层糖衣,为的是让我们把生活的苦吃下去。 而世人“趋利避害”的心态,是对叔本华“悲观”标贴的推波助澜。这是两个问题,但人们往往将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除了对动物的仁慈之外,在叔本华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他完全是自私的。罗素当然可以这么评价叔本华。两个人分别从村里去城里,几天后回来,别人问他们,去城里要怎么去,路上要注意些什么。一个人说,要带足够的干粮和一双足够坚韧的鞋子,最好带把防身武器,要注意有些地方有强盗出没,有些地方有猛兽,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可能会有小偷盯上你……另一个人说,不用带太多东西,只要几件衣服就够了,路上有旅馆、饭馆,经过一些地方的时候要注意看车窗外,观赏野生动物,此外还要多和车上的人交流,以便留下美好的记忆……人们更乐意相信后一个人说的话,对于前者选择视而不见。后一个人听到前一个人说的话时,觉得很荒唐。当人们的鞋子磨烂,被强盗、猛兽盯上时,才想起,似乎有人提醒过他们,要做好防范。前一个是穷人家的孩子,后一个是富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孩子当然可以嘲笑穷人家的孩子,因为他一辈子都用不上穷人家的孩子说的经验。叔本华就是“穷人家的孩子”,罗素当然可以对叔本华的哲学嗤之以鼻。要了解叔本华,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与他同时代,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对他的评价,比如歌德对叔本华的评价。某一天有一个聚会,大家围着一张茶几闲聊,唯独这位年轻的哲学博士,独自退到窗边,神情很肃穆地在沉思,几个女孩子便开叔本华的玩笑,歌德刚好走进来,问大家有什么好笑的事情,众人一齐指着叔本华,歌德责备道:“不要取笑这位少年,将来他会比我们都更了不起。”歌德还曾请叔本华替他完成《论视觉与色彩》一书,一个作家放心的让另一个作家替他完成作品,这就是歌德对叔本华最大的肯定。受歌德委托,叔本华研究色彩问题,并在1816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论视觉与色彩》。在《人生的智慧》里,叔本华说过“乐观的性格对幸福最有直接帮助”、“开朗的性格对健康的贡献是根本性的”,教导别人要乐观的人,怎会悲观?在生活中,许多贫苦的亲朋、穷困的邻居找叔本华帮忙,他从不推辞,他还是德国“爱护动物”的提倡者。同时,叔本华的遗嘱中也指明,他的财产继承人是1848年革命后,组织救助“残废军人和孤儿寡妇”的协会。此外,用人和狗都得到一笔丰厚的财富。由此可见,叔本华宅心仁厚。宇宙的意志是邪恶的,进而又说意志都是邪恶的,因此,无论如何变化,意志都是人类无穷无尽的苦难的源泉。意志的本性是恶性循环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而偏偏不如意事又十有八九,所以,人生大多数时候是痛苦的。其次,纵使欲望得到满足,满足感也无法长久维持,其结果不是产生新的欲望而带来新的痛苦,就是造成厌烦感。所以,人生永远在痛苦和厌烦之间徘徊,所谓快乐只是暂时现象,只是痛苦的间歇:因此,快乐是消极意义上的。 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挣脱金钱的束缚,只能四处奔波劳累;人的一生没有谁可以避开疾病的袭扰;很多人到老都无法遇到灵魂伴侣,即使遇到了,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相爱相守;人生路上布满荆棘,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人们无法预料,更无力阻挡…… 生活就像是一位暴君,谁若轻视他的统治,必将引来血腥的报复。生存不易,众生皆苦。叔本华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把这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化为平和虚幻的和谐,相反,他直面这种真切的感觉,建立他的哲学思想。叔本华对事物的本质比任何的哲学家都要执着,他只相信事物的原本样子。世界如果是悲观的,那它就是悲观的,不会抱有一丝幻想。叔本华执拗的探求世界的本源,而求知必先求真,“谎言”必须勒破,所以他对一些“吹牛者”深恶痛绝。把一生都献给真理的人,绝不会允许有人玷污他的真理,哪怕一丝一毫,而在世人眼中,只看到了一个偏激、不好相处的人。叔本华始终以具有穿透力的目光把握现象,以揭示事物本质的基本观点解释现象,他的哲学是客观观察的结果。 世界是悲观的,这是一个客观的说法,叔本华是悲观的,却是一个主观的说法,两者很容易混为一谈 。因“悲观”的标贴而拒绝叔本华的哲学是不妥当的,正如把报告前线不幸消息的士兵枪毙一样,改变不了事情的本质,还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明白世界是悲观的,自然懂要获得幸福不是追求快乐,而是避免痛苦。叔本华的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叔本华说,谁要是完全承认了我的哲学的教导,并因此也就知道,我们的整个生存不会变得更好,并且,最伟大的智慧就是去否认、拒绝这种生存。这样,他就不会对任何事物或者状态抱有希望,也不会辛苦追求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更不会因一件事的过失而痛苦哀号。这段话的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注释。叔本华说过,我们绝不要以痛苦为代价去换取享乐,即使只是受制于招致痛苦的风险,也万万不可;否则,我们就以积极而实在的东西,去为消极并因此虚幻的东西埋单——这不正是提醒我们小心“乐极生悲”吗?尼采说:“读完叔本华著作的第一页以后,我就很清楚地知道,我要把他所有文字都要读完,他所说的每一个词我都要听。” 托尔斯泰说:“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是我所从来不曾体验过的。”契诃夫也是叔本华的崇拜者,在他的一个剧本里,还出现了叔本华的名字。受叔本华哲学影响的人很多,读过他的著作的人,都受益匪浅。叔本华著作不会让人怨天尤人,对生活失去希望,他的著作是让人从虚幻的快乐中走出来,接受现实的悲观,更豁达大度地生活。盲目的乐观,就像一个空中花园,随时会被现实压垮。叔本华说过,年轻人草率地认为,这个世界是供我们享受的,它是一个肯定的幸福的乐园,只有那些不擅于去克服自身缺陷的人,才会失去它。对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希望,必将招徕诸多失望,痛苦就在此间产生。叔本华的哲学,提出的观点是远离欲望,力求寂灭,这正是一条可以长久执行的中庸之道。叔本华说过,倘若一个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在别人眼中的样子,那么,他的一生甚为可怜。人有两种价值:一个是人们自身并为了自身的价值,另一个是人们纯粹在他人眼中的价值。人们往往轻易被别人决定自身的价值。你是什么学历?以前做过什么工作?你还会什么……简单的几个问题过后,人就像过过称的商品,明码标价,绝不轻易更改。别人的评价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一个人说你悲观时,你可能不会在意,一群人说你悲观时,你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悲观。当某个标签贴上时,人就会按照别人设计的角色,塑造相应的自己。《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出版后,叔本华回到魏玛,并送给母亲这本著作,他母亲不仅不感兴趣,反而讥诮说,他的书根本卖不出去。母亲对自己的书的评价,让叔本华很失望,但他明白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面对母亲的讥诮,叔本华说道:“你的著作,连堆破烂儿的屋子都不藏一本的时候,我的著作还会有人读它。”叔本华说的,如今都应验了,他的著作还有很多人在读,而她母亲的作品没有一本是可以流传下来的。叔本华母亲可以讥诮叔本华的书卖不出去,世人也可以嘲笑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可以笑话叔本华在与黑格尔一较高下时的“凄惨”,可以笑话他神经质(他在睡觉时身边放着实弹手枪,他更不放心把自己的脑袋交给理发匠的剃刀。只要听到传染病的传言,他便吓得往外飞奔。在公共场所宴饮的时候,他都随身带着皮质杯子,以免被传染。他把票据藏在旧信封里,把金子藏在墨水瓶底下),笑他尖酸刻薄孤僻、与人为恶,笑他无妻无子…… 但是啊,没有人可以笑他一事无成,没有人可以笑他谎话连篇,没有人可以笑他人执迷不悟 !老子语:“不笑,不足为道!” 人们对别人的评价往往是带着利己的眼光,如果你对别人没有用,那么别人对你评价就会很低。叔本华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颠倒错乱、错误数不胜数,我们应该学会泰然处之。别人的评价是发生在其意识当中,影响的是别人对事物的判断,我们不必心怀芥蒂。人要做成一件事情,主要看他自身的价值有多大。当人清楚自身的价值,并努力发挥作用时,就会改变别人眼中自己的价值。人如果不清楚自身的价值,往往会被别人的评价牵着走。叔本华说过,谁要是把别人的意见看得过高,他就太抬举他们了。叔本华一直清楚自身的价值,在叔本华奠定名声之前的长达六十多年不获承认的沉寂时期,他从来不曾怀疑过自己的天赋使命。即便如此,在六十多年的沉寂岁月里,仍然让他痛苦不堪,他自我激励到:“ 不要忘记你是一个哲学家,上苍叫你从事这种工作,切不可心有旁骛,也不要走别人的路子。要保持高尚的心志,培养超俗的见地,痛苦和失败也是必要的,正像一艘船,必须要有压舱货一般,否则,船就成了风的玩具,很容易倾覆。痛苦是天才灵感的泉源。假如在生活中处处都能随心所欲,过得舒坦,莎士比亚、歌德的诗剧又怎么会诞生?柏拉图还会有哲学思想、康德还会有《纯粹理性批判》传世吗?” 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在自我肯定和别人否定,这场敌众我寡的斗争中胜出的强者;败了,只能淹没在平凡中。叔本华的哲学之所以流传于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哲学是扎根于现实的,是客观观察的结果,实用性非常强。 最能体现现这一点的是叔本华独特的财富观。叔本华说过,人们应该把他们的现有财富视为各种可能灾祸与不幸的防护墙,而非一张借此花天酒地的许可证,一个荒淫放荡的乐园。叔本华是一个受到命运眷顾的人,他的一生都不用为金钱发愁。叔本华也认为拥有一笔巨款财富是非常幸运的,金钱可以“解除人生穷困忧愁的特权,可以从人类宿命般的奴隶生活中求得解放。”遗产若是遇到品德高尚的人,便可发挥其最大作用。拥有巨大财富的叔本华可以拥有许多的选择,他可以周游世界、可以建立一个商业帝国、可以荒淫奢靡地过完一生……但他选择了一个“富二代”最不可能做的选择——献身哲学。他深知自己使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流于世俗,也不要走别人的路子,拾人牙慧并非他的事业。叔本华没有许多文人“视金钱如粪土”的毛病,他对财富的态度不偏不倚,既清楚地知道金钱的重要性,也明白金钱不可能买到一切。他很善于经营他的财产,到临终时,财产几乎增加了一倍。虽然他认为挥霍比贪婪更可恶,但生活中的叔本华却并不吝啬。叔本华的一生是幸福的,却不是因为他拥有巨额财富。我在某本译作中,看到译者序言写到:“除偶尔受点奚落之外(据传他在柏林大学上课时被黑格尔占了上风,以及打官司输给了一位女人),纵观其一生,有吃有喝,可谓完满。但就是他,却把人生描绘得那样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不值一钱!这也许说明了一个道理:过腻味了的人生即为痛苦!”如果那位译者愿意多翻几页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就会明白幸福为何物。译者认为不愁吃穿,就是完美,应该生活得很幸福。而叔本华说过,无论在任何年龄段,人自身所拥有的东西才是、并一直是幸福的真实而唯一的源泉。叔本华认为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苦难与无聊。困境与贫穷产生痛苦,相反,安逸与富余产生无聊。在叔本华的幸福哲学里,财富并不是最重要的,财富与幸福与否,并无绝对关系。穷人也可以过得幸福,富人不一定就会过得幸福。 钱财不是幸福的等价交换物,它只是人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的保障。 如今,在商业繁荣的世界,几乎每个人都要对别人销售些什么,对金钱有些狂热的追求。而叔本华对金钱的态度,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冷却剂。

汤姆叔叔小屋论文题目

读过美国近代史后,我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美国总统,他就是废除奴隶制维护美国统一的一代伟人——林肯。但是大多数人肯定不知道,在林肯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时候,还有另一股力量也在掀起美国废奴运动的高潮,它来自斯托夫人的一部书,一部反映黑奴制度的巨著——《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犹如平地一声霹雳,震撼了美国社会。 书中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笃信宗教的汤姆叔叔;有勇有谋、聪明好学的混血奴隶乔治;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奴隶贩子黑利;人性泯灭、天良丧尽的雷格里;有正义感、但随波逐流的圣克莱尔等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全文读完,我的心也为之阵阵震颤,泪水已镶嵌在了眼角,说真的,这种滋味和上次读《悲惨世界》时候的感觉是如此相似,是深深烙刻于心底的疼痛,不好受。虽说结尾是快乐美好的,但我对主人公汤姆的去世感到无比伤感。的确,黑奴的遭遇是多么悲惨。文中描述了像烈格雷这种残暴凶恶的奴隶主,经常殴打黑奴,强迫黑奴做不愿做的事情。也有运气好的,可能会遇到像圣克莱尔和小乔治这样宽容博爱的主人,但他们的身份仍然只是奴隶。可悲啊!拥有白色皮肤的人为何心却狠得像黑色的恶魔?他们只知道自己是个人,需要他人的尊重,但却把黑人当作了一件任人买卖欺凌的商品。为什么不过是肤色不一样,他们的命运就要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呢?黑人与白人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距,为何黑人就要成为白人的奴隶呢?从书中主人公汤姆——一个可敬的黑人身上,我丝毫没有看出白人与黑人的差距,反而看出了汤姆的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可以说他比任何一个白人都能干。同样是人,为什么白人就可以随意凌驾于黑人之上,白人有什么理由剥夺黑人的自由?总之我没有找到能证明这一切的理由。相反我又一次从汤姆大叔身上看到了一些白人所没有的宽容、博爱的思想和一颗充满爱的心。可见黑人与白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低下和高尚之分。就像法布尔曾在他的《昆虫记》里写到他对生命的看法,“万物都是平等的,不管它是多么微小,至少它是生命。”不知不觉又想起了林肯总统,那个曾经的鞋匠的儿子,当他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那些自以为上流社会所谓优越的的人对他不屑一顾,鄙视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并且在他当上总统时,有人扔鞋子侮辱他,认为他不配,但林肯宽容大度,最终以自己的宽容与智慧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不仅这样,林肯还解放了黑奴,揭露和控诉了蓄奴制的罪恶,而且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可见,出身卑微的不一定低下,出身高贵不一定就高尚,从这儿就反映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你是什么肤色的人,无论你是什么出身,无论你是什么种族,都是一样的,在这大千世界中没有高贵和低下,没有最好和最差,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奴隶社会。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汤姆的壮年黑奴,他聪明、老实、虔诚、能干,但主人还是因为债台高筑,把他卖给了奴隶贩子黑利。好景不长,汤姆的新主人不久便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身亡。于是,他又被卖到了凶残的种植园主雷格尔手里,最后惨死在他的毒打之下。汤姆品德高尚、心地善良,最后依然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我有时在想,汤姆就像唐代梅妃江采萍一样是生错了朝代的:唐爱牡丹,宋爱梅,梅妃似乎更应该出生在几百年后的宋代。可能汤姆也应该把自己出生的日子往后推些年,在奴隶制被废除之后,在那些被鄙视的黑奴们受到与他人平等的待遇之后。奴隶们生来就不被当做人来看,通常是按照马匹的价格来衡量他们人身的价值!表面上,那些可怕的罪行都是残暴的奴隶主所为,但归根结底,最终导致一个个黑奴家破人亡的凶手,恐怕是早已被废除了的奴隶制度。《汤姆叔叔的小屋》揭露了奴隶制度的黑暗与邪恶,许多像汤姆这样善良的人们都只能拥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可能汤姆也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罢了!就像书中圣·克莱尔对奥菲利亚说的那样:“这只是你从窗帘缝里看到的一个例子罢了。” -------------------------------------《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这本书之所以令我感动,是因为它真实地描写出当时美国旧社会的黑奴悲惨况,故事中的汤姆叔叔无论身在何处、什么情况都非常乐于助人,而且汤姆叔叔除了乐于助人这个优点外,他还十分善良、忠诚、能干、精明……还任劳任恕地替谢尔比先生管理庄园。还有伊丽莎,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哈里不被谢尔比先生买掉,只好连夜逃走。不惜为了儿子选择了一条既遥远又艰辛的道路,天天都要担心受吓,并且还要逃避一路上奴隶主的疯狂追捕,况且丽莎的本性就是善良、胆小怕事,所以丽莎为了儿子将母爱发挥到了极点。还有最值一提的善良、天真、纯洁,汤姆叔叔的好朋友吉琳。吉琳她有着天使一般的美丽的脸庞、纯洁的心灵,能够不分彼此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白人、黑人、好人、坏人、或其他人,要是他们有困难或需要帮助,她就会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他们。看了这本书后,我从汤姆叔叔身上看到了善良、能干、精明,还有吉琳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和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同时也看到了世界上的假丑恶。对美国历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世界不是到处阳光一片,还有很多的阴暗面,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在现代社会重演。-------------------------------前些日子,我拜读了斯托夫人的成名之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感人泪下的故事,更是两个民族、两个地域之间的精神斗争。 一个,来自于异域的种族,他们的祖先生长于赤道烈日之下,从本土带来迥异专横的性格,并将其遗传给子孙;另一个,是一个文明而信奉基督的社会,有这所谓的绅士和上等血统,高声呼喊“仁义道德”,其实连他们所谓真正的基督徒也在干着摧毁他们圣经的事。 非洲,在人类早期蒙昧时代,开创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近几百年来,却倒在文明而信奉基督的人类脚下,流含流泪,徒劳地乞求怜悯。在她宽大的臂膀里,曾经怀抱过最早的文明时代;如今,在她乌黑的大眼睛中,却透过无情铁蹄践踏的影子。 想想吧!那些可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沦为奴隶,他们的一切只属于他们的主人,那些所谓主宰着他们命运的主人。乌黑的眸子变得浑浊,忍受着主人的随意摆布,似乎生下来丑一点还幸运些,那样,或许就不会被努力贩子们看上,从而成为他们利益的牺牲品,但是,孩子丑了,主人就会像看待怪物一样看待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把他们买了,不管怎样,都免不了一场骨肉分离,黑人的命运就是那样地悲惨。而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也将为自己的身强力壮、机灵灵活而付出代价,被买到南方去,奴隶主们像野狗一样,吸蚀着他们的鲜血,知道生命的最后一刻。人们像买家具或狗一样买他们,可能还不如那样珍惜和怜爱。 或许,有些人自认为已经领悟到了奴隶们的痛苦与所受的不公,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习惯了有奴隶的日子,是啊,他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了对奴隶的呼风唤雨,习惯了对奴隶的掌控,一旦没有了奴隶他们就会像丢失了奶嘴的孩子,失去了允吸,也就失去了活力。他们已经紧紧依靠与奴隶,是那种一旦不对他们进行残暴就会失去很多。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真正心地善良的人。小伊娃——她是个真正的天使,在她心里,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时候,为了给予他们不同,将他们的皮肤划分成不同的颜色并放在不同的区域,人和人是平等的,人和人的灵魂更应该是平等。她真正了解到黑人的痛、黑人的悲惨,甚至是那些他们自己都还没意识到的,小伊娃确实是个天使,一个美丽的天使。她爱身边的一切,爱上帝,爱所有的人,她的心纯洁无杂质,她的心只懂得怎样去解救别人,上帝却亲手杀死了自己女儿,她终于无情地离开了这个需要她来解救的世界。 我们似乎应该想一想汤姆大叔的悲惨遭遇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和躯体,残酷的奴隶制社会就是要我们交出自己的躯体乃至灵魂,汤姆大叔宁肯自己的躯体受到残暴地折磨,也不愿像奴隶主屈服,交出自己的灵魂。在我们的生命里,自己的灵魂是一定属于自己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是我们的意志,汤姆大叔的悲惨遭遇,或者在白人意义上的错,不就是没有拿出不属于别人而属于自己的东西吗?为什么不想想,抢或强占别人的东西是属于不道德的! 不过,作为那所谓的征服者和狠心的主人,那个强势民族终于对广阔的非洲上的人民发了善心;人们已经意识到,对一切国家而言,保护弱小比欺凌弱小高尚得多。感谢上帝,奴隶贸易终于在这个世界上寿终正寝了! -------------------------------------最近,我读了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其中,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笃信宗教的汤姆叔叔;有勇有谋、聪明好学的混血奴隶乔治;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奴隶贩子黑利;人性泯灭、天良丧尽的雷格里;有正义感、但随波逐流的圣克莱尔等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使我最难以忘怀的是聪明活泼但野性十足,后来被调教得自尊爱人得黑奴小姑娘托普西。 托普西是黑人里最黑得了,一双圆圆的明亮的眼睛像玻璃珠子一样闪闪发光,外貌有点怪,脸上的表情是精明与狡吉的奇妙组合,像个小妖精似的。她爱偷东西,偷了之后还撒谎,摆出一副无辜的表情;她品行不端,对所有惹她的人实施报复,恶作剧;她会趁着主人出去,疯闹几个小时,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她的主人想尽了一切办法惩罚她,教育她,试图改变她的不良习惯,但没有用,这只是因为没有爱! 想想吧!这原本可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沦为奴隶,她的一切只属于他们的主人,那些所谓主宰着她命运的主人。她从小就在奴隶主的打骂中成长,令她养成了说谎、偷东西的坏习惯,把她原来那美好、纯洁的心灵玷污了。在这种毫无尊严,经历着骨肉分离,整天遭受鞭打的情况下,怎么才能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呢?只有纯洁,美好,无私的爱才能拯救她的心灵!当天使般的伊娃对她说爱她的时候,托普西的眼睛里蒙上了泪水,她的心灵受到了一缕爱的阳光。果然,托普西以后变好了,她努力争取关爱别人。这是打骂,说教永远达不到的效果,充满爱的一句话超越了一切!这就是爱的力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托普西一样的孩子。他们品行不良,没有爱心,不可理喻,那么千万不要厌恶他,用爱去理解,宽容,剥去绿色嫩芽外的一层枯黄的东西,用爱来感化麻木的心灵。要永远记住: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至高无上的!--------------------------------【备注】以上文章仅作参考,给你一些灵感。希望你会满意。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抗战女作家:哈利特·比彻·斯托夫人的出名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不用那么慌张的,开题报告答辩就是说一下自己选题的目的、总结下前人的研究综述、选题的价值就可以了。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重要的废奴小说和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其中黑奴遭受的虐待惨不忍睹,除此之外,斯托夫人还刻画了另一个弱势群体白人妇女,她们和黑人妇女一样都是父权压迫的受害者。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四位典型白人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遭遇的不平等待遇及其面对奴隶制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我不知道啊,怎么办啊

毕业论文凌叔华

关于凌叔华的论文怎么写,相关资料

他妈妈、姐妹、两个夫人、情人。

题目:写论文首先就是写论文的题目,有的时候,老师会将论文题目发到每个学生手里;有时需要自己来写,自己来写就要注意论文题目要明确简洁有概括性,并能准确的反映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字数不要太长,20字左右即可。)摘要和关键词:论文题目拟好后就需要写摘要和关键词(有时不需要写)。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关键词是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条。关键词一般写3—5个。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等部分。 绪论应包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对问题的认识及主要研究内容。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要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文字简练通顺。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的成果的总结。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研究内容的成果,见解和观点。致谢:一般是对指导教师个人和同学们的帮助表示感谢。内容要实事求是, 简洁明了。参考文献:所引用的文献必须是本人真正阅读过的与论文直接有关的文献。(学年论文一般不需要写参考文献)附录 :是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直接反映完成工作的成果内容。如图片﹑实验数据﹑计算机程序等。

原配夫人 张幼仪 婚外恋人 林徽因再婚夫人 陆小曼

  • 索引序列
  •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题目
  • 叔叔的故事毕业论文题目
  • 叔本华论文范文素材
  • 汤姆叔叔小屋论文题目
  • 毕业论文凌叔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