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唯物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唯物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唯物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列宁选集》,1960年、1975年,人民出版社。《斯大林选集》,1979年,人民出版社。

浅议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对比

马克思从现实的生活,现实的人出发,更多从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这个角度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指出了思维与存在的真实关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所在,即人不是脱离于社会现实,生活于理性主义所笼罩的光环之下,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社会关系之中根据客观规律开展人类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恩格斯因与马克思在理解新旧唯物主义区别时有哲学视角上的差值,着重强调从辩证法与唯物论相结合的角度,去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特别是在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旧哲学的批判上,他曾明确的说到,机械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技术没有在各个领域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折射在人们认识论领域的必然结果。恩格斯选择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合理内核,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将之放置于唯物主义的框架内,最终在《费尔巴哈论》中系统的论述了唯物史观。

这里能发现两者在哲学层面上的差异性,一个侧重于从社会存在,一个重视历史进程中的辨证法,主要是因为两者所面临的历史背景以及出发的哲学视角不同。马克思面对历史唯心主义的盛行,需要破除理性主义的虚假性,指出现实生活才是历史的来源,人是历史的主体,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漩涡之中,无法理解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恩格斯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许多现实利益歪曲化利用的情况下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目的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持马克思主义队伍的团结性,增强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因此,恩格斯不仅突出强调历史的辩证法,以及历史规律存在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他看来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每个事物都是历史发展链条上暂时的一环而不是永恒化的全部,历史是社会各种力量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给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马克思与恩格斯政治经济层面的侧重差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在政治经济层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托于各自所处的客观历史背景,对历史观的阐述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两人的合着中,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论述了近代以来阶级斗争和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他们所面临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盛行的旧哲学时代,为了克服思想上的颠倒化,还原历史的本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那个阶段将主要精力放在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从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出发,指出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虚假性即资产阶级的暂时性和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强调从资本主义政治社会背后的市民社会去寻找解开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秩序之谜的钥匙,市民社会才是影响外在的国家机器和政治体制的决定性因素。并进一步肯定要打破阻碍生产力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政治制约因素,他们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落在寻求社会中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之上。

但恩格斯在后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说到:“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是基础,但对历史过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这里,恩格斯不仅强调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更突出说明上层建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在马克思生前虽然已经被提出,但一直隐藏于他们理论的某个角落里,在恩格斯所着的《费尔巴哈论》一书中则是被提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恩格斯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时,克服之前忽视对阶级动力以及政治上层建筑等方面作用的强调,指出经济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不科学性,重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作用。

通过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文本,特别是对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的深度剖析,能发现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初期两人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但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改变,恩格斯面对新时期工人运动的新需要,在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时将论述重点放在历史辩证法以及历史规律上面,而马克思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存在的研究,以回击历史唯心主义的虚伪性。两者虽然在一些方面存在着的差异性,但更多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合理内核的阐发。我们要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个层面入手,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着作之上,厘清两者的学术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奎良。恩格斯与历史唯物主义[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2,(11):15-2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4]莱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比较[C].杜章智,编译。马列着作编译资料:第14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8.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逄锦聚,陶得麟等。本书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4、参考文献有以下这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导读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论文1500字

用唯物辩证法谈谈自己的学习学习中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科学的实践是它的基础。 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基本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延伸和发展。下面就我们以本小组的名义谈谈学习中的辩证法。 在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一些困难,经常面临着失败和成功的考验.有些人碰到困难就恢心了,没有勇气了.又有一些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以为了不起,从此就骄傲自满起来.这些人之所以会产生这两种错误倾向,这是没有学好唯物辩证法的缘故.可见学好辩证法,对于我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是有着重大作用的。现在仅就个人在学习中的点滴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 每个人都会有许多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自己的一个学法体系,因此,只要优化了自己的学法体系,必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使学习真正快速有效。我们吸收各种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总结了优秀的学习经验 ,就可以在各种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 我们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再走进大学,在小学时,老师对我们而言,是传道的人,而在初中,我们渐渐不满足于老师,不局限在课堂,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当然我们也变得叛逆,高中时初中的不断延伸,在高中,对我们而言,没有太多自主的机会,可是我们向往自主,终于,高中升入了大学,我们否定了高中的题海战术,否定了高中的早出晚归的辛苦作息,我们开始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我们的作息时间,我们终于可以选择自己想上的课,选自己想选的老师,但同样地,我们保留了前些阶段的东西,就像无论在哪个阶段,我们都为了学习,目标一致。我们的学习系统也在这期间慢慢完善。 中国有句老话:“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绝。”贪多务得、样样不精,如同“花拳绣腿”,不经用、不管用,这样的学习,多也是少;学习的领域和范围相对较少,但学一桩懂一桩,学一样精一样,能派得上用场,这样的学习,少就是多。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即便是只与工作相关的各类资讯、政策、法律等,就可以用“海量”二字来形容。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对繁若星辰的各种书籍、各种知识,不可能全部学完,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必须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 要懂得书本知识的取舍。有的人读的是精品,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有的人读的是废品,使自己变得更加糟糕。我们应当择优汰劣,多读好书,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好的学习效益。 要懂得网络知识的取舍。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宽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的学习平台。但网上的东西多而复杂,必须具有正确辨析的“火眼金睛”,不为表象所惑,不为杂音所迷。 要懂得社会知识的取舍。我们要重视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社会是个大熔炉,也是个大染缸,五味俱全,七色并存。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要清醒认识自我,保持定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只是个“存储器”,还要当好“处理器”,要过滤,要沉淀,正确取舍在社会历练中得到的各种知识。 (['wkcommon:widget/ui/lib/sio/'], function(sio) { var url = ''; (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学习,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急躁冒进、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在学习上根本行不通。细嚼慢咽、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才是学习的常态和正道。要端正态度,不功利。现在有少数干部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个“非我”的层次,没有把自己真正放进去,而是把学习当敲门砖、垫脚石,当一块个人升迁的跳板,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务必端正学习态度,彻底抛弃功利思想,立足于提高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能力,着眼于提升个人品位、素质与修养,真正实现学习由“非我”到“有我”,最后进入“忘我”境界的飞跃。要脚踏实地,不浮躁。走路要脚踏实地,如果一只脚没踩实,另一只脚就抬了起来,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多了就难免会摔跟头。学习也同样如此,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实实在在地学,虽然速度慢一些,但却记得牢靠,过得长久。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心无旁骛,聚精会神,真正感受遨游知识海洋的快乐。要善于积累,会消化。学习,是把别人的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间接经验的过程,是一个把别人的智慧装进自己脑袋的过程,既有可能学“生”,也有可能学“死”。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细细消化,努力把“别人的”转化成“自己的”,将外在“知识”转化成内在“智慧”。 总有人说自己工作忙,没时间学习。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是会有的。如果每天挤出1个小时用来学习,一年就是365个小时,日积月累,就会集腋成裘,用这些点滴的时间就能创造奇迹。 要求真知,必须要钻到知识中去,并且要钻入到知识的精髓和灵魂中去。特别是对于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必须要钻进去学,反复读、仔细品。 深厚学识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终身学习。我们求学,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学常新的态度、百学不厌的劲头。 学习唯物辩证法是要求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的含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用唯物辩证法来解释工作、生活及学习的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把所得的经验应用到学习和实践生活工作当中去,我相信一定能成就一个成功的人生。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47~148页)。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归根结柢决定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社会历史也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的各个侧面,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各个环节。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斗争与统一、质与量、肯定与否定,以及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全面的认识。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 "细胞" 入手,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列宁指出这种方法是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析等,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范例。 认识是辩证过程 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出来,并使它为人们的目的服务时,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从而创造了认识的物质器官。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不能自然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改造客观世界,而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必须回到实践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实践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实践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和感知越来越多的现象,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只有通过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拨开笼罩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迷雾而暴露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在人类长时期的实践发展的历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仪器,扩大和增强了人感知现象的能力,人类还在实践中创造了电子计算机作为人们理论思维的得力助手。正是实践才使人类有了动物所没有的认识能力,离开了实践既无法感知事物的现象也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也不可能有认识及其发展。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即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是不可穷尽的。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 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一致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又是认识的规律,也是思维辩证发展的规律。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外部世界的辩证发展的规律,而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的辩证法则是主观辩证法,是对前者的反映,即辩证的思维规律。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认识发展的规律和逻辑理论思维的规律是人们对客观辩证规律的自觉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领域的理论,它在认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反映客观辩证法。而认识既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又是通过一系列逻辑思维的抽象过程进行的,即通过概念的矛盾运动进行的。逻辑的主要内容就是概念的矛盾运动。因此,逻辑学同时又是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它们在内容上一致的基础是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即客观辩证法;自觉地实现三者一致,把它们统一起来的基础是社会实践。人类在认识过程和逻辑思维中自觉地反映客观辩证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结束了从原则出发构造体系、建立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包括一切专门科学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在总结各门科学优秀成果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它把唯物主义的路线贯彻到社会历史的领域,科学地解释了实践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发展中的基本作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直观性。它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发展真理。辩证唯物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哲学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特别强调哲学在人类从私有制、剥削制度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斗争中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它是彻底革命的、批判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现已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我们要全面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疫情防控,审时度势,正确看待疫情的发展变化,以变应变,准确地识别疫情的变化,采取科学的应变方法与手段、主动谋求应变的制高点,努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双胜利。实践是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实现方式“生态”一词是外来语,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的栖息之地。现代意义的生态不仅指人们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渗透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在我国的古代就崇尚“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期就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源于自然又依赖自然生存和发展,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实现方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将人类以外的整个自然界划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个范畴。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关于人与自然共同体关系的思想至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必须充分认识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交融和相互制约的共同体关系,尤其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单向“生存依赖”,必须对自然怀抱充分的尊重、敬畏和感恩之心。地球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从宇宙视角来看,这颗星球璀璨、伟大。我们的生存之路路是客观存在的,应遵从自然法则,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要限抑物本倾向,复归人本精神和“道法自然”。然而现代社会发展往往背离此道,自近三百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无数的原始森林遭到肆意砍伐,水源地遭到破坏污染。近100年来,有110种哺乳动物、139 种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互联网时代后,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宇宙探索、人工智能、生化工程等尖端技术,仿佛人类似乎可以“改造自然”,背离人类源于自然依赖自然生存和发展是法则,其结果如同恩格斯所警告的 “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辩证看待当前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也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我们用辩证的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这个“黑天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短期内固然会造成不小的短期冲击,尤其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济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再加之我国又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为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阵以待采取国家宏观调控等手段,应对经济下行的各种挑战。但从长期来看,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冲击是短期的,它能使我们把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并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赢得这场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运用这一观点深入分析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到疫情的影响是有限的并带有阶段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尽管我国疫情防控还处于关键时期,但有一种经济现象值得关注,除了全国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外,线上消费、线上娱乐、线上教育、外卖日益火爆,推动新业态、新商业、新模式发展得更加壮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学会“弹钢琴”。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可能冲击和影响,关注民生,做好“六稳”工作,以应对各种复杂困难的局面。坚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战胜SARS疫情的成功经验,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社会全面发展。

唯物主义的论文题目

而没有凸显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历史的文明内涵。正因如此我们不赞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认同以实践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谓和定位为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今新历史下的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之中岿然不动带着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又开始了新世纪的长征。这一景象与发生在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它们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是否坚持和全面准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与我们能否正确坚持和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密切相关。 面对新的世纪首先需要科学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尤其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个总的经验性的结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果。而诸如搞个人迷信、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错误、片面否定市场经济而把计划经济奉为唯一经济体制的错误还有脱离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绝对平均从而导致平均主义和贫穷普遍化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系列错误和过失的产生则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

l,形而上学问题是哲学问题。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有其在哲学史中的起源。当哲学作为对知识的反思,在古希腊成为知识形式以后,由于所形成的哲学决定于其思维方式,就是对存在之为存在的形式化的理解——对追寻独立于人的客观基本存在的目的而导致对存在之形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尽管柏拉图曾告诫应注意理念的作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还是把存在归结于形式,并以此使哲学集于形式化之大成,建立了持久而影响西方哲学进程的古希腊哲学体系。这一把存在形式化的思想,始终推进着西方的哲学的研究,直至当代的西方哲学。笛卡尔---培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形而上学而创知性论形而上学2,形而上学才能产生逻辑学。在对世界的存在有可能以实证的方法进行认识时,实证的内容和实证的形式的区别导致对存在的形式化,把存在的形式化,使亚里士多德对哲学作了相应的形式的区分,产生了形而上学的哲学形式,即把存在形式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传统,产生逻辑学。3,哲学的本质是逻辑学。罗素最早对数学产生兴趣,然后才逐渐转向哲学方面,因此他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树。在数理逻辑方面,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罗素在1900年便认识到,数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1910年,他和他的老师阿弗烈·诺夫·怀海德一起发表了三卷本的《数学原理》,在其中对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统整理。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4,逻辑实证主义是科学。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故此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非逻辑实证主义。物质与辩证法具有科学性质的什么?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非科学是迷信。

建议选第三个题目,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审题,理解关键的一点,什么是实践,实践包括了什么属性,然后写上去,然后有一点很必要写上去,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怎么对待实践的,(先得到感性认识,再得到理性认识,然后通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反复循环)然后说说历史上的其他认识论,着重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行对比,辩证否定其他认识论,凸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正确性,例如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康德的认识论,怀疑论的认识论,百科全书学派的认识论等等,再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比,得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等等;然后就要谈存在方式,先写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精神等等写上去,目的是要凸出世界的物质性,然后再举一个两个例子进行补充说明;然后就写上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等,写上去,同样举一两个例子进行论证,最后总结一下,人的存在方式。最后,就是要结合上面的两方面做一个大综合,综合论述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你所说的那个命题。当然要有推理过程,这里不说,看你自己怎么说,例子就没有必要再举了。

关于唯物主义的论文2500字

而没有凸显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历史的文明内涵。正因如此我们不赞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认同以实践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谓和定位为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今新历史下的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之中岿然不动带着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又开始了新世纪的长征。这一景象与发生在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它们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是否坚持和全面准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与我们能否正确坚持和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密切相关。 面对新的世纪首先需要科学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尤其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个总的经验性的结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果。而诸如搞个人迷信、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错误、片面否定市场经济而把计划经济奉为唯一经济体制的错误还有脱离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绝对平均从而导致平均主义和贫穷普遍化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系列错误和过失的产生则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

你也是交作业的 同题同题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诞生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的意义,正如恩格斯1888年《单行本》序言所说“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的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哲学家都大。所以,当《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可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历史光芒普照着哲学之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这个哲学脉络中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扮演了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哲学引产功能。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展到临近革命高潮时期的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产生主要是科技进步和实业推动作为基础,在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状态下逼迫出哲学的摧枯纳新及其理论实践的碰撞中哲学的自我扬弃。一、生产实践奠基了哲学创新恩格思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指出了生产实践对于唯物主义产生的重大现实意义。他说:“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呈现的迅猛进步。” 从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看,任何一种新的理论产生都离不开人类实践活动的基奠。理论先行于实践,就像闪电先于雷声,但理论又离不开实践。因此,如果要为德国唯心主义终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寻找一个简洁的原因,“实践”这个词是答案了。可以看出,每一门科学理论的出现都是要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的,而生产实践又往往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点。实践检验理论的真理性从而验证交感着思想家的思想体系及思维方式。正如: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莱茵河畔出现了许多工业城市中心,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进一步加强。正如恩格斯所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这是恩格斯对近代哲学发展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概括和总结,从而揭示了哲学发展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符合了生产实践的要求,即科技和生产工业的要求。科技的发展本身就是对唯物主义光辉思想的确证,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同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相一致的。二、理论扬弃催生了哲学变革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按其本质来说是哲学上的两个对立党派,但哲学的碰撞总会相互作出宽容的吸纳, 众所周知,黑格尔宏伟谨严的“绝对精神”的理论体系以及可以渗透万物的辩证法思维无疑还是接受了德国历史上诸位哲学大师的影响,譬如康德。可以说“黑格尔主义”仍然是在对以往哲学理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被扬弃的命运在“黑格尔主义”这里依然成立。只是因为黑格尔本身所具备的那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促使黑格尔的理论显得更为深刻而广阔。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深刻和广阔”为接下来的理论实践提供了更为广袤的土壤。正如恩格斯所言:“黑格尔的整个学说,为容纳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党派观点留下了空旷的场所”。“唯心主义也越来越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造成这种复杂现象的原因是唯心主义也作为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环节,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和唯物主义一起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同特定阶级之间的斗争相联系的。正如四十年代以后,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公开提出了反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费尔巴哈哲学就是德国阶级斗争进入这一新的阶段的产物。他的哲学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要求,预示了革命风暴即将来临,是德国资产阶级进军的号角。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发展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自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在唯心主义里,我们无可置疑的是黑格尔的哲学达到了由康德起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同时也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的思想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黑格尔主义”就代表着十九世纪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以至于甘斯在悼念黑格尔的一份讣告中写道:“哲学现在已经达到圆满的境界,人们认为它的发展只是根据它的题材按以往已经这样明确表示过的方式进行有创见的工作而已”。但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出现是黑格尔学派解体的积极成果。在信奉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有些青年黑格尔分子由于反宗教的需要曾对自己的学说感到迷惑不解:一方面唯物主义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的现实,是本原;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则把思维及其思想产物即观念看作本原,而把自然界看作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在两种对立观点的面前,在对自己的学说不能解释的情况下,必然迫使新的观念来打破这种沉默的困惑。 黑格尔曾把基督教称为“绝对的”和“完美的”宗教。“他认为哲学和宗教的内容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哲学把宗教用想象和形象的方式所领悟的东西阐明了”。然而,却正因为“黑格尔主义”中辩证方法的存在使得一些人们并没有选择围拢在黑格尔宗教哲学体系的周围,而是倾心于更加激进的思想方法。由此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保守派与激进派。尽管黑格尔生前似乎更趋向于保守,“他在体系上所花费的‘艰苦的劳动’倒比他在方法上所花费的要多得多”。但是,激进派的代表人物却偏偏来自黑格尔的弟子们,也就是所谓的“青年黑格尔学派”。这个表面令人费解而实际上符合逻辑的现象,向人们表明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一种理论,才能更为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的优点与缺陷,才有可能实现理论的变革与更新,也正是因为“黑格尔主义”的“左翼”与“右翼”在理论实践中发生的磨擦乃至斗争,促进了德国哲学分歧或分支的更加明朗化。三、历史变迁对其哲学的催动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历史车轮的变迁对德国哲学的理论实践过程起到的催情作用。就像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到:“到了1840年,正统教派的虔诚和封建专制的反动随着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登上王座,这时人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公开站在这一派或那一派方面了”。“保守派”倾向于其“绝对精神”的思想体系。而“激进派”则更倾慕于辩证的思想方法。这种分歧似乎给“黑格尔主义”的最终哲学理论破开了一道裂缝,也预示着旧的哲学理论必将为新的哲学理论所替代的事实。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化,反对宗教神学和现存封建制度的现实需要,一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他们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返回到英法的唯物主义。其中费尔巴哈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费尔巴哈对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是这样概括的:“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1823年费尔巴哈进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一年的学习生活使他对神学感到失望,于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这是第二个阶段。此时,费尔巴哈由信仰上帝变为信仰理性。费尔巴哈虽然赞赏黑格尔,但他并不满意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这种不满随着他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而日益加深。他对黑格尔哲学不满的主要问题是:“绝对观念是怎么演变成自然界的?从1836年起,费尔巴哈开始批判神学,转向唯物主义。1839年问世的《黑格尔哲学批判》,标志着他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最后分裂,形成了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他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1841年,出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标志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彻底胜利,从此,他以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者载入史册。由此,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产生的心路历程,这是哲学批判和集成中的前进,是自我不断哲思,痛苦嬗变的产儿,是伟大的扬弃。他指出“上帝是一个彻头彻尾属人的本质”。这是一个对“绝对观念”伟大而决绝的粉碎。是唯物主义从娘胎里分娩出的背叛。这是崭新而深刻,必然解脱后的豁然开朗。“以清醒的哲学来对抗醉醺醺的思辨”。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当黑格尔造就了“绝对精神”与辩证法试图完成所有的哲学时,其本身就已陷入了他的理论必将为后人所扬弃的旋涡。正如黑格尔本人的论断:“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一样。终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成为“现实的”,这种“现实的”就是“必然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在这儿得到了“合理性”证明。四、结语综上所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产生归因于德国生产领域的实践及阶级斗争需求和理论领域实践的联袂统一,生产实践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走向终结,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继而产生的基本条件;理论实践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走向终结,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继而产生的根本动力。而这样的统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过程是必然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更加证明了在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产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费尔巴哈在用唯物主义打破了黑格尔体系时,只是简单把它抛在一旁,存在着批判地继承上的局限性。当然应该指出的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并没有克服德国资产阶级软弱的两面性,这个特点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来。费尔巴哈哲学下半截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上半截即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这当然可以视为哲学在承前启后的创新中必然会出现的缺失和转型的遗憾,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突破点和提升面。预证了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总会有后来者打破或弥补其理论,完成进一步替代与螺旋式发展上升的规律。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编写要点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详细提纲举例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关毕业论文

要做一篇十分重要的论文了,其重要程度等同于毕业论文。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历史学就是研究政治史和经济史,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的思路可以说是开阔了一些。历史,从广义上说,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因此无论是什么问题,其实都可以纳入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只是“术业有专攻”,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因此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和历史,主要由理工科类去研究,而“历史”作为一个学科,主要或是说完全转向了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 除了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其他的诸如服装、各种文化现象、思想发展潮流等等都可以成为历史学科的研究范围。我个人现在更对文化史感兴趣。这部分历史和问题,与社会学、心态学、哲学、思想潮流都有极其紧密的联系。而且研究的问题也都更有趣,更轻松。但要做成学术论文的样子还是很难。 这次要做的论文,我想写写“八大胡同与娼妓文化”的相关事情,想把自己从政治史和经济史中解放出来。这个题目挺变态,但老师没说存在什么道德上的问题。这只是正常的学术讨论和写作,只是了解我们不知道的历史。老师还说让我实地考查。但我现在对历史非常的排斥,论文也许写起来会很痛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心情翻阅资料和书籍…… 对历史研究认识的狭隘,也是现行中学教育的一个的弊病。迫于各种考试,我们的历史课几乎是只将政治、经济和军事,这就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误区。而孰知,历史也许就隐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中……

而没有凸显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历史的文明内涵。正因如此我们不赞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认同以实践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谓和定位为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今新历史下的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之中岿然不动带着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又开始了新世纪的长征。这一景象与发生在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它们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是否坚持和全面准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与我们能否正确坚持和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密切相关。 面对新的世纪首先需要科学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尤其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个总的经验性的结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果。而诸如搞个人迷信、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错误、片面否定市场经济而把计划经济奉为唯一经济体制的错误还有脱离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绝对平均从而导致平均主义和贫穷普遍化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系列错误和过失的产生则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

你也是交作业的 同题同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我们的感觉、表象和概念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一方面认为,物质决定精神。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垢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的大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现点,从而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另一方面还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精神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反过来对物质发展进程起巨大的作用。即人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精神对物质发展进程能起促进和阻碍作用。正确的思想对客观世界物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不管精神的能动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在客观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受客观规律制约。归根结底是由客观存在所决定的。承认精神鲍能动作用就和机械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3、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唯意志论,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我国三十一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几个时期工作指导上的失误,主要是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上处理不好。实践反复证明,不论进行政治斗争,进行经济建设或从事其它工作,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搞唯意忘论,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必须调查研究,正确地估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客观事物了角得越全面、准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就越符合客观实际,人们的行动就越能达到预期目的。其次,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尊重客现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的统一起来。凡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够掌握主动权,取得预期的效果。凡是违背客观规律,搞唯意志论,按主观意志办事,就受到客观规律惩罚。如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提出的“只怕想不到,不怕办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并提出“七、八年又再来一次”等等,都是错误的估计了客观情况,违背了客观规律,因而遭到挫折。再次,要勇于实践,勇子革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 索引序列
  • 唯物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唯物主义论文1500字
  • 唯物主义的论文题目
  • 关于唯物主义的论文2500字
  • 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关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