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活性检测论文

活性检测论文

发布时间:

活性检测论文

1. 王增, 陈尚武, 张文, 马会勤. 2009. 包涵体蛋白的分离纯化和色谱法体外复性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已接收)2. 孙卉卉; 陈尚武; 李德美; 李曙; 马会勤. 2009. 云南弥勒产区水晶葡萄醪中酵母菌多样性的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103-1083. 李建慧, 马会勤, 陈尚武(2008). 葡萄多酚抑菌效果的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8(2): 100-1074. 孙卉卉,马会勤,陈尚武(2007).冰冻浓缩对低糖葡萄汁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食品科学.28(5):86-895. 冯彩平,任发政,陈尚武,于艳琴,高平(2007). 活性氧催促低盐腊肉成熟的初步研究.中国食品学报. 7(3):116-1216. 于莹; 陈尚武; Herve Remond; 马会勤(2007). 对北京葡萄酒市场和大学生葡萄酒消费群体的调查. 酿酒科技, 154(4): 126-1307. 郝佳,马会勤,陈尚武(2007). 利用SMART方法快速克隆异黄酮代谢途径多基因的研究.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7 (6) : 66~708. 郝佳,马会勤,代茹,陈尚武(2007).大豆异黄酮代谢途径在大肠杆菌中的构建及表达. 生物工程学报, 23 (6) : 1022~10289. 张江巍,陈尚武,马会勤(2007). 植物膜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7(5):131-13610. 牛天敏, 马会勤, 陈尚武(2007). 大豆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雪莲提取液中的代谢产物分析.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 58-6311. 刘爱萍, 陈尚武, 苗颖, 任发政(2007). 绿豆酸奶发酵工艺的研究, 食品科学, (2):108-11112. 郝美玲, 陈尚武, 张文, 马会勤(2006). 不同浓度SO_2处理对低度番茄酒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食品科学, Food Science (5): 147-15212. 车黎猛, 任发政, 陈尚武(2006). 抗后酸化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紫外诱变选育[J].食品科学, 27(6):109-11214. 宋柬, 马会勤, 陈尚武(2006). SOE法对大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拼接的应用研究。大豆科学 (3):228-23315. 宋柬, 马会勤, 郝佳, 任发政, 陈尚武(2006).大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及活性鉴定. 食品科学, (7): 29-3516. 郝美玲,陈尚武,张文,马会勤(2006). 不同浓度SO2处理对低度番茄酒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27): 147-15217. 冯彩平, 任发政, 陈尚武 2006. 降低传统腊肉中食盐含量对其贮藏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食品科技,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5): 42-4418. 罗红霞, 郭慧媛, 林少华, 陈尚武, 任发政(2005). 鲁西黄牛乳铁蛋白N-末端多肽基因的表达与活性检测[J]. 中国乳品工业, 33 (12): 4-719. 郑立红,任发政, 陈尚武(2005). 猪血亚硝基血红蛋白坚牢度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 5 (4): 5-1020. 郑立红, 陈尚武, 任发政(2005). 猪血亚硝基血红蛋白在肉品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科学, 26 (12): 257-26021. 陈尚武,张维一,李学文(2000).预合成抗菌物质抑制甜瓜的两种潜伏侵染性病害. 植物病理学报,18922. 陈尚武,张大鹏 (1999). 脱落酸、Fluridone 调控苹果果实成熟。植物生理学报, 26 (2): 123-12923. 宋国庆,肖兴国,李绍华, 陈尚武, 甘孟侯(1999).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 B抗原基因在烟草中的初步表达。生物工程技术学报,8(2): 143-146

《海洋药物》 中国药学会主办的,1981年5月创刊,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编辑出版,读者对象为从事海洋、医药、卫生、临床、营养、水产的科研、教学和生产等科学技术人员及其他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专业人员, 栏目有:研究论文、临床应用、综述、资源考察、知识介绍、科研方法、译文文摘、动态消息等。 这个比较对的课题,至于审稿快不快,我就不知道了。还有就是药学学报、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等。

海洋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摘要】海洋生物中活性物质丰富,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近3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归纳,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些新发现的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以及一些海洋真菌等海洋生物中,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结构型式存在;而糖苷类化合物在海藻、海绵、海参、海星等海洋生物中发现大部分以糖苷脂、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型式存在。【关键词】海洋生物萜类化合物糖苷类生物活性【Abstract】.【Keywords】Marineorganism;terpenoid;glycoside;bioactivity海洋是生命之源,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具有高压、低营养、低温(特别是深海)、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高盐等生命极限环境,海洋生物适应了海洋独特的生活环境,必然造就了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遗传背景,必定也会有新的、在许多陆地生物中未曾发现过的新结构类型和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萜类物质是一类天然的烃类物质,其分子中具有异戊二烯(C5H8)的基本单位。故凡由异戊二烯衍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均称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或异戊二烯类化合物(isopenoids)。但有些情况下,在分子合成过程中由于正碳离子引起的甲基迁移或碳架重排以及烷基化、降解等原因,分子的某一片断会不完全遵照异戊二烯规律产生出一些变形碳架,它们仍属于萜类化合物。海洋生物中萜类化合物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为主,三萜和四萜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且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萜类化合物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中,具有细胞毒性、抗肿瘤活性、杀菌止痛等活性作用。糖苷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照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其分为原生糖苷和次生糖苷(从原生糖苷中脱掉一个以上的苷称为次生苷或次级苷);按照糖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糖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等;按照糖苷的某些特殊化学性质或生理活性可将糖苷分为皂苷、强心苷等;按照苷元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黄酮糖苷、蒽醌糖苷、生物碱糖苷、三萜糖苷等,海洋类的糖苷大部分是按照此特点分类的,主要包括鞘脂类糖苷、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和大环内酯糖苷等,在很多海洋生物如海藻、珊瑚、海参、海绵等中均发现有糖苷类化合物存在。已有的研究表明海洋糖苷类成分大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抗白血病和艾氏癌药物阿糖胞苷Ara-C(D-arabinosylcytosine)1、抗病毒药物的Ara-A2以及Ara-C的N4-C16-19饱和脂肪酰基化衍生物3是海洋糖苷类药物成功开发的典范〔1〕。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自2005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总结。1萜类化合物单萜2005年等人〔2〕对从红藻Plo

细胞活性检测论文

免疫细胞功能试验包括体内和体外试验。免疫细胞功能体外试验主要根据免疫细胞的增殖活性、分泌活杀伤活性等特性而进行实验设计。具体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内容包括:①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包括T细胞增殖试验、T细胞分泌功能测定、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以及体内试验;B细胞增殖试验、溶血空斑试验、酶联免疫斑点法以及体内试验;NK细胞活性检测方法:酶释放法、放射性核素释放法、化学发光法、流式细胞术法等。②吞噬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有趋化功能检测、吞噬和杀菌功能测定等。

免疫学的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免疫学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

摘要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是一门探索人类心身健康奥秘的新型边缘学科。它研究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是否真正存在联系一直有争论,我们实验室围绕高级神经活动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开展了研究。工作包括: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情绪应激与免疫、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等。这些工作不仅证实了心理调控,比如信号刺激、情绪和意念想象等,确实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对有关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心理神经免疫学,条件反射性免疫,情绪应激,心理行为干预。

分类号B845

有人统计,人类疾病有2/3与心理刺激、生活境遇有关,其中心身疾病占1/3。实际上,心理因素可以影响生理因素的观点是各国文化群体都普遍认可的。也就是说,精神和躯体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然而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健康和疾病却一直是个谜。随着科学的发展,一门新兴交叉型边缘学科,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 immunology)诞生了。它融合了心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行为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的。这些研究对认识精神活动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打开了科学之窗。人们看到了免疫系统,这一保护机体免受传染病和肿瘤侵袭的防御系统,是精神和躯体之间的桥梁[1,2]。但是,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可以影响免疫系统,依然有不少生理学家认为免疫系统是独立的自我调节系统。实际上这涉及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议问题,即心身分离还是心身交互作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依据我们自己的工作,阐明心理行为因素在调节免疫功能中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机制。这些工作包括了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情绪应激的免疫效应、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等。

1心理神经免疫调节的研究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

条件反射性免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重要证据。自从Ader和Cohen在1975年第一次发表关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conditioned immunosuppression, CIS)的工作以来,这一实验范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种实验范式中,一种对于实验动物来说在味觉上新异的溶液,比如糖精水,被用作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霉素A等具胃肠道毒副效应的药物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CS),二者配对呈现。随后再次给与条件刺激,则发现实验对象出现了条件性味觉厌恶的行为现象,而且免疫功能也受到了显著的抑制。针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这是条件反射性的调节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功能的重要证据之一。另一些则认为可能是应激的作用。动物对糖精水的厌恶行为也即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不能排除某种程度的应激的存在,而应激则会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升高,从而抑制免疫功能[3]。为弄清条件性免疫抑制的实质,我们分别采用一次性和两次性的CS-UCS结合训练方式,并在不同时程呈现条件刺激,观察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味觉厌恶性行为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关系,发现两者的表现方式和表现程度并不同步,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并非是厌恶行为反应或情绪应激的伴随产物 [3,4]。并进一步发现不具明显毒性作用的生物免疫抑制剂作为UCS时,也能建立条件性的免疫抑制效应[5]。条件刺激不仅可诱发动物的细胞免疫抑制反应而且可诱发体液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强化水平的增加,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效应增强[6]。这些实验证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是条件刺激的作用,而不是应激效应。对CIS的合理的解释是脑中CS―UCS的联想学习过程,中枢神经系统储存了对条件刺激(CS)的知觉信息,该条件刺激与UCS的免疫抑制反应相偶联,CS再次呈现时就产生一个直接信号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反应。

利用联想学习原理,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条件刺激可以产生免疫抑制效应,也就可以产生免疫增强效应。建立起条件反射性免疫增强(conditioned immuno-enhancement, CIE)的模式将更有利于证明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系统的结果。而且由于CIE所用药物的免疫效应与CIS有所不同,CIE模式将为脑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次,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尝试以卵清白蛋白(ovalbumin, OVA)抗原作为非条件刺激,糖精水作为条件刺激,经过一次配对,在初次抗体反应曲线的上升阶段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时,诱导出条件反射性抗OVA抗体生成的增加[7]。虽然该条件性抗体增强的幅度较低,但从统计学上看,条件反射组和非条件反射组之间有了临界值差异。但该模式最初没有得到完全成功的验证[8]。为重复检验条件性抗体增强效应,再次分别用糖精水和电针作为条件刺激,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条件性抗体增强的动态反应,对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的发生发展过程做一完整的描述。

在用糖精水作为条件刺激的重复实验中[9],不同于先前工作的是,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的时间是放在初次抗体反应的下降段,而不是放在初次抗体反应曲线的上升段。这是考虑到在基础抗体值比较低时,条件反射本身的效应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统计学数据表明,抗体水平在条件反射组和其他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p<甚至的水平。

我们还发现,条件刺激诱发的抗体生成曲线在动力学上与抗原再次进入体内引起的二次抗体反应曲线很相似。单独给予条件刺激后约15天左右出现明显的抗OVA抗体水平增高,20、25天左右达到峰值,以后明显下降并逐渐接近正常水平[10]。这一结果不仅仅证明了联想学习可以调节免疫功能,而且发现了条件反射性免疫过程与抗原引发免疫应答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类似的。这些工作从免疫增强的方向论证了信号刺激的免疫调节作用,建立了稳定可靠的CIE模型。

从临床角度出发,条件反射性免疫增强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脑的调控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考虑到CIE模式在人类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寻找合适的条件刺激很重要。因为甜味饮料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从新异性的角度考虑,糖精水或甜味饮料都不太适用于人类。因此尝试将一种躯体感觉信号――外周电针刺激――作为条件刺激,考察它能否诱发特异性抗体增强反应。 电刺激信号是通过两支刺入肌肉5mm的细钢针发送的。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选择传统医学中的穴位足三里作为针刺的位置,因此这种条件刺激物也可以称为电针。在这个研究中我们选择的电压强度分别为2伏特和4伏特[11]。

在本研究中,先是将电针刺激和腹腔注射OVA进行一次配对。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再次对动物实施电针。然后分别在第二次电针后的第10,17,24和31天经尾静脉取血,检测抗体值。结果发现,不管是2伏特还是4伏特的电针,均能显著提高抗体浓度,在第10和第17天时最为明显。研究还发现,甚至在麻醉状态下,电针和卵清白蛋白也可以实现配对,也就是说,在条件反射训练时麻醉的动物也出现了反射性抗体生成增加。没有发现电针本身对抗体生成有任何影响。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仅需经过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一次配对,再次呈现的条件刺激即可诱发出条件反射性免疫反应。验证了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的客观存在性和普遍性。而且,电针被用作为一个有效的条件刺激物,将为把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神经机制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效应和免疫增强效应都表明与免疫无关的信号刺激能转变为具有触发免疫反应的非条件刺激的性质,这种转换必然发生在脑内,因而可以说这是脑对免疫系统调控的直接证据,但脑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清楚,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相关神经回路和脑机制还远远没有弄清[2]。为了直接洞察脑的变化,探讨脑内中枢整合机理,找寻直接观察脑内活动的指标是必要的。

C-fos蛋白是神经元激活的一个标志物。它通常处于不活动或表达很低的状态,但在受刺激时能作出短暂而迅速的反应,可成为神经元兴奋水平的客观指标。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我们发现,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可以导致包括脑干,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在内的区域大量c-fos蛋白的表达。其中有一些脑区尤为重要。不论是条件性抑制范式还是条件性增强范式,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都可以引起岛叶皮质、杏仁中央核和下丘脑室旁核c-fos蛋白的大量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条件性免疫反应是和大脑的活动相关联的[10,12,13]。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我们和其他作者报道的关于脑机制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条件刺激物都是糖精水。我们的实验已经证实,以电针作为条件刺激也可以很好地诱发出条件性免疫改变,而电针和糖精水所激活的脑区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阐明以电针为条件刺激所激活的大脑区域将有助于进一步确定与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有关的共同脑机制,排除刺激引起的非特异性相关。

目前关于条件反射性免疫的神经化学机制研究也很缺乏。由于中枢胆碱能系统被认为与学习记忆有很密切的关系,该系统的这些功能主要是由毒蕈样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M受体)介导的。为再次验证条件反射性免疫与学习过程有关,实验采用对M受体具有阻断作用的药物东莨菪碱作为工具药,考察整个M受体系统在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以电针为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模式的学习阶段是中枢胆碱能M受体依赖的,但在条件反射的唤起阶段是非胆碱能受体依赖的。在条件反射训练前阻断M受体,条件反射性免疫不再发生。但在条件反射训练完成后再抑制乙酰胆碱的合成,则不会影响条件刺激诱发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表明中枢乙酰胆碱参与了学习阶段的记忆形成过程,但不影响已经形成的记忆的再提取。这从神经生化的角度论证了条件反射性抗体生成的增加与学习记忆有关[14]。

2情绪应激与免疫

除条件反射性免疫的研究外,应激与免疫的研究是进行精神行为因素对免疫功能作用研究的另一热点[2]。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应激可以导致免疫功能改变。但是,相关的动物研究大多采用电击或束缚的方式来引起应激效应。尽管这些模型也含有心理应激的成分,但其主要成分是生理性的。为了考察情绪应激对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采用两种情绪应激的动物模型:一种是传统的,以电击装置为信号刺激诱发曾有过电击经历大鼠的情绪应激。另一种是本实验室新建的,用空瓶刺激诱发定时喂水大鼠的情绪应激。这两种类型情绪应激源激活的脑区有许多共同点[15]。

在传统的电击信号刺激模式中[16],动物分成4组:电击组、情绪应激组、装置对照组A1和装置对照组A2。电击组动物用OVA免疫后2周内无规律给予10分钟/日,共6日的足电击,其余时间内无处置;情绪应激组动物除给予电击组动物电击的当天同样强度和频率的足电击外,在2周内的其余时间将其每天置于电击装置内10分钟而无电击(恐惧的情绪应激);对照组A1动物仅在给予电击组动物电击的当天被置于电击装置中10分钟而无电击;对照组A2的动物则每天被置于电击装置中10分钟而无电击。结果发现情绪应激组动物的呆滞行为和排泄行为显著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皮质酮水平均显著提高。在抗OVA 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上, 情绪应激组动物较装置对照组A2动物显著降低,而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并发现脾脏指数分别与肾上腺素含量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在空瓶刺激诱发的情绪应激模式中[17],动物先进行一周2次/日的定时饮水训练,然后腹腔注射OVA抗原以激发特异性抗体反应。此后动物被分成3组:分别为情绪应激组、生理应激组、和对照组。情绪应激组的动物每天只有一次饮水的机会,而另一次则给予一只空的饮水瓶,持续14天,以产生情绪应激。生理应激组的动物也是只有一次饮水的机会,但并不另外再给一次空瓶的刺激。这种设置的目的是控制缺水本身可能造成的生理应激的影响。对照组保持每天两次饮水不变。结果发现情绪应激产生了很显著的行为改变,即攻击行为和探究行为显著增加;血浆皮质酮、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显著提高;白细胞计数和抗OVA抗体浓度显著下降。抗体水平和脾脏的重量与儿茶酚胺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情绪应激的时间作用点和时程对应激的免疫效应有影响 。与此相对的是,缺水导致的生理应激只能诱发探究行为,升高皮质酮水平,降低白细胞计数。但它不诱发攻击行为,不影响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也不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这些结果进行了反复的验证 [18~20]。

上述两种模式的研究结果都证明,情绪应激对免疫功能产生了抑制效应,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由于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与儿茶酚胺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皮质酮水平无关,提示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可能及情绪应激对体液免疫功能调节的中介机制。而皮质酮水平可能只是应激的一种反应。

为了进一步澄清HPA轴与SNS在情绪应激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我们分别采用糖皮质激素合成抑制剂美替拉酮阻断HPA轴,外周交感神经末梢的6-OHDA损毁SNS的活动。结果发现,对SNS的阻断能消除情绪应激对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而HPA轴的阻断没有这种作用。这些实验证明是交感神经系统介导了情绪应激所致的体液免疫抑制。进一步的证据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 β-ADR)拮抗剂心得安可以逆转情绪应激诱发的体液免疫抑制作用,表明SNS是通过b-ADR介导情绪应激导致的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参与的受体亚型是选择性的b2-ADR而非b1-ADR[21,22]。

尽管以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应激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主要是因为应激可以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换句话说,免疫功能的抑制与应激激活的HPA轴有关。但采用我们的情绪应激模型,发现情绪应激引起的体液免疫功能抑制主要是由交感神经系统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这为阐明情绪应激的免疫抑制效应的机理提供了新资料。

3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

正如上述研究发现的,心理因素比如情绪或者条件性学习可以引起动物的行为和免疫功能的改变。我们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心理行为干预手段来影响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虽然有研究报道,癌症可以通过将心理、情绪等多种因素整合起来影响病人的整个机体,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23]。为此,我们打算通过两个研究来考察行为干预对于癌症病人的作用。纳入第一个研究的是40个正在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根据年龄、教育程度、癌症分期和接受治疗的状况,她们被随机而匹配地分成两个组:一组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另一组作为对照。首先指导干预组病人学会渐进性肌肉放松,然后对她们进行想象训练。想象自己漫步在海滩上,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海水轻柔地漫过脚面等等。然后想象免疫细胞如何杀死癌细胞,被杀死的癌细胞又是如何被海水冲刷掉。在干预的前后,分别采取病人的唾液和血液,测定NK细胞的活性。结果发现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而且需通过服药来克服放疗引起的白细胞计数降低的副作用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24]。该研究表明,心理行为干预对免疫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第二个研究纳入120名正在接受放化疗的癌症患者。同样的,依据匹配原则他们被分为一个干预组和一个控制组。除了干预的时间延长到3个月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与上述研究基本相同。所测定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NK细胞活性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结果发现,干预组在所有免疫功能参数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NK细胞活性显著提高[25],生活质量也都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缓解。不论是乳腺癌还是肺癌患者,不论是放疗患者还是化疗患者,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上都显著高于控制组。同时干预组的症状评分,包括疲劳、呕吐、疼痛和食欲不振等都有显著下降[26~28]。而且,通过行为干预,患者学会运用更为积极的认知方式来应对癌症,摒弃原先的逃避心理,从而使得情绪状态、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都得到很好的改善[29,30]。成长策略和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癌症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正性情感[31]。这些结果反复证明了,NK细胞的活性对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相当敏感,心理行为干预确实改善了癌症患者及其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免疫功能的提高, 特别是NK细胞活性的增强可能在心理行为干预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4结语

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证明某些心理过程,比如联想性学习、情绪、行为想象、和认知策略等确实可以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也即高级神经精神活动能调节免疫功能。但免疫系统的变化也能影响高级神经精神活动的功能。免疫系统的紊乱不仅导致疾病,也与衰老、性格和行为变化有关。如抑郁症或“病态行为”就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有关[32,33]。但这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入展开。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在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上将会有新的前景。

致谢:作者感谢曾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研究助手,他们是王建平、李杰、邵枫、黄景新、陈极寰、王玮雯、刘艳、郑丽、李波、吕倩、卫星、郭友军。

参考文献

[1] 林文娟. 精神与免疫.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编.《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吉林出版社,1998. 693~701

[2] 林文娟. 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及其思路问题. 心理学报,1997, 3: 301~305

[3] 林文娟,卫星, 郭友军,汤慈美,刘艳. 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8,30(4): 418~422

[4] 李杰, 林文娟,李波,卫星. 条件反射性细胞免疫抑制及其作用时程的实验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5): 481~483

[5] 林文娟, 陈极寰, Husband A J. 以兔抗鼠淋巴细胞血清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性免疫抑制. 心理学报, 2002, 34 (2): 259~300

[6] 郑丽,林文娟, 邵枫, 王玮雯. 对体液免疫反应的条件反射性调节. 心理科学, 2002, 25(1):27~30

[7] Lin Wenjuan, King M, Husband A. Conditioned behavioral learning activated antibody response to ovalbumin: New evidence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NS and immunit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fro-Asian Psychological Congress, 1993, 788~793

[8] 李波, 林文娟,卫星,汤慈美,郭友军. 以抗原作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7, 29(sup):34~38

[9] 陈极寰,林文娟, 王玮雯,杨杰,邵枫. 条件反射性抗体反应增强的动态分析――以OVA为非条件刺激物. 心理学报,2003, 35(2): 261~265

[10] Chen Jihuan, Lin Wenjuan, Wan Weiwen, Shao Feng, Yang Jie, Wang Bairen, Kuang Fang, Duan Xiaoli and Ju Gong. Enhancement of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c-Fos in the insular cotex in response to a conditioned stimulus after a single-trial learning paradigm.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2004, 154 (2): 557~565.

[11] Huang Jingxin, Lin Wenjuan, Chen Jihuan. Antibody response can be conditioned using electroacupuncture as conditioned stimulus. Neuroreport, 2004, 15(9): 1475~1478

[12] Lin Wenjuan, Li Jie, Zheng Li, Wang Weiwen, Chen Jihuan. Expression of c-fos in amygdala and conditioned immunosuppressi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4, 36(4): 500~505

[13] 李杰, 林文娟,郑丽,李波.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激活过程中下丘脑核团c-fos的表达. 心理学报, 2004, 36: 201~207

[14] 黄景新. 电针信号诱发的条件性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

[15] 邵枫,林文娟,王玮雯,陈极寰. 情绪应激对不同脑区c-Fos表达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3, 35(5): 685~689

[16] 邵枫,林文娟,王玮雯, 郑丽. 电击信号对大鼠体液免疫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0, 32(4): 428~432

[17] 林文娟,王玮文,邵枫. 慢性情绪应激对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反应的影响:一个新的情绪应激模型.科学通报,2003, 48(9): 926~929

[18] 邵枫, 林文娟, Washington Welton Craig, 王玮雯. 心理应激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反应的相关性.心理学报, 2001, 33(1): 43~47

[19] 邵枫,林文娟. 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心理学报, 2001, 33(6): 543~547

[20] Shao Feng, Lin Wenjuan, Weiwen Wang, Washinton Jr WC and Zheng Li.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stress on the primary humoral immunity of rats.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2003, 17 ( 2 ) : 153~157

[21] 邵枫,林文娟. 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401~404

[22] 王玮雯.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所致体液免疫功能改变中的作用.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

[23] 刘艳,林文娟. 肿瘤与心理神经免疫. 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8, 2(1): 21~22

[24] 刘艳, 林文娟, 刘新帆, 张冀岗. 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1, 33: 437~441

[25] 王建平,林文娟, 梁耀坚, 秀云.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12): 841~844

[26] 王建平, 林文娟, 崔俊南. 心理干预在放患者中的应用.应用心理学,2001, 7(3): 13~17

[27] 王建平, 林文娟, 陈仲庚. 心理干预在化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 2002, 25(5): 517~519

[28] 王建平, 林文娟, 孙宏伟. 中国癌症患者心理干预研究. 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3): 305~309

[29] 王建平, 林文娟, 孙宏伟. 癌症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 2002, 34(2): 200~204

[30] 王建平,林文娟, 梁耀坚, 秀云. 应对策略在癌症患者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1): 1~4

[31] Lu Q, Lin W, Ziltzer L. Quality of life and coping resources among Chinese cancer survivors. Psycho- oncology, 2003, 12 (4): 197~197

[32] 杨宏宇, 林文娟. 白细胞介素-1在病态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2): 290~295

[33] 迟松,林文娟.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心理治疗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1): 77~8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免疫学技术论文

论文菌种的活性检测

菌种使用前不需要进行以下检测:1. 食品安全检测:如果菌种用于食品生产,需要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确保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2. 纯度检测:菌种应该进行纯度检测,确保菌种中不含有其他有害微生物。3. 活性检测:菌种应该进行活性检测,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活性符合生产要求。因此,菌种在使用前需要进行上述检测,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一般来讲,在使用任何菌种前,最好进行以下几种检测:1. 纯度测试:用于确定菌种是否纯净、无杂质。2. 活性测试:用于测定菌种的活性水平,以及它对特定物质的反应情况。3. 安全性测试:用于确定菌种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潜在危险性。因此,以上三种检测都应该进行,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安全性。

1 不需要进行人体安全性检测2 因为菌种的使用不会对人体产生直接威胁,而是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领域,所以不需要进行人体安全性检测。3 但是菌种使用前需要进行微生物学检测、污染物检测等,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质量,保证实验或生产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简介】活性菌株及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即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根据菌株的定义,菌株实际上是某一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一旦菌株发生变异,均应标上新的菌株名称。当进行菌种保藏、筛选或科学研究时,在进行学术交流或发表论文时,在利用菌种进行生产时,都必须同时标明该菌种及菌株名称。菌株间在某些特性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有一定的编号.如生产蛋白酶的为枯草杆菌1398,生产淀粉酶的为枯草杆菌7658,同M属枯草杆菌,但其作用不同.具有典型特征的菌株为标准株,是国际和国内所公认的.可供细菌鉴定或研究、生产上对比使用,如筛选青霉素的标准株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09P;结核杆菌强毒标准株是H37RV等。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的菌落、发酵方式。

蛋白活性检测的论文

由于以蛋白激酶作为靶点的一系列药物的成功开发,各个试剂公司竞相开发相关的激酶检测方法和试剂盒,用于筛选和优化新的化合物作为新药候选者。其中以蛋白激酶的生化检测方法最为繁多,表3给出了一些常用检测方法、激酶抑制剂筛选试剂服务以及检测设备提供商。

蛋白激酶的生化检测方法有2种不同的分类:

按照检测目标分类或者按照检测的方法学进行分类。

按照检测目标,可以分为检测ATP的消耗量、检测ADP的生成量、检测多肽底物以及检测激酶本身;

而按照检测的方法学分类,则有同位素标记分析法、质谱、核磁共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生化检测方法等诸多手段。

虽然上述方法早已经见诸报道并被广泛应用,然而,现在最经常使用的还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ATP,荧光标记(包括荧光偏振\荧光共轭能量转移\时间分辨荧光以及化学发光等)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均以微孔板作为载体,具有试剂消耗量低,检测速度快,通量高的优点,成为较普遍应用的一些蛋白激酶检测方法。

免疫学的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免疫学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

摘要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是一门探索人类心身健康奥秘的新型边缘学科。它研究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是否真正存在联系一直有争论,我们实验室围绕高级神经活动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开展了研究。工作包括: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情绪应激与免疫、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等。这些工作不仅证实了心理调控,比如信号刺激、情绪和意念想象等,确实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对有关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心理神经免疫学,条件反射性免疫,情绪应激,心理行为干预。

分类号B845

有人统计,人类疾病有2/3与心理刺激、生活境遇有关,其中心身疾病占1/3。实际上,心理因素可以影响生理因素的观点是各国文化群体都普遍认可的。也就是说,精神和躯体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然而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健康和疾病却一直是个谜。随着科学的发展,一门新兴交叉型边缘学科,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 immunology)诞生了。它融合了心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行为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的。这些研究对认识精神活动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打开了科学之窗。人们看到了免疫系统,这一保护机体免受传染病和肿瘤侵袭的防御系统,是精神和躯体之间的桥梁[1,2]。但是,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可以影响免疫系统,依然有不少生理学家认为免疫系统是独立的自我调节系统。实际上这涉及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议问题,即心身分离还是心身交互作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依据我们自己的工作,阐明心理行为因素在调节免疫功能中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机制。这些工作包括了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情绪应激的免疫效应、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等。

1心理神经免疫调节的研究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

条件反射性免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重要证据。自从Ader和Cohen在1975年第一次发表关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conditioned immunosuppression, CIS)的工作以来,这一实验范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种实验范式中,一种对于实验动物来说在味觉上新异的溶液,比如糖精水,被用作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霉素A等具胃肠道毒副效应的药物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CS),二者配对呈现。随后再次给与条件刺激,则发现实验对象出现了条件性味觉厌恶的行为现象,而且免疫功能也受到了显著的抑制。针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这是条件反射性的调节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功能的重要证据之一。另一些则认为可能是应激的作用。动物对糖精水的厌恶行为也即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不能排除某种程度的应激的存在,而应激则会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升高,从而抑制免疫功能[3]。为弄清条件性免疫抑制的实质,我们分别采用一次性和两次性的CS-UCS结合训练方式,并在不同时程呈现条件刺激,观察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味觉厌恶性行为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关系,发现两者的表现方式和表现程度并不同步,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并非是厌恶行为反应或情绪应激的伴随产物 [3,4]。并进一步发现不具明显毒性作用的生物免疫抑制剂作为UCS时,也能建立条件性的免疫抑制效应[5]。条件刺激不仅可诱发动物的细胞免疫抑制反应而且可诱发体液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强化水平的增加,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效应增强[6]。这些实验证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是条件刺激的作用,而不是应激效应。对CIS的合理的解释是脑中CS―UCS的联想学习过程,中枢神经系统储存了对条件刺激(CS)的知觉信息,该条件刺激与UCS的免疫抑制反应相偶联,CS再次呈现时就产生一个直接信号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反应。

利用联想学习原理,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条件刺激可以产生免疫抑制效应,也就可以产生免疫增强效应。建立起条件反射性免疫增强(conditioned immuno-enhancement, CIE)的模式将更有利于证明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系统的结果。而且由于CIE所用药物的免疫效应与CIS有所不同,CIE模式将为脑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次,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尝试以卵清白蛋白(ovalbumin, OVA)抗原作为非条件刺激,糖精水作为条件刺激,经过一次配对,在初次抗体反应曲线的上升阶段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时,诱导出条件反射性抗OVA抗体生成的增加[7]。虽然该条件性抗体增强的幅度较低,但从统计学上看,条件反射组和非条件反射组之间有了临界值差异。但该模式最初没有得到完全成功的验证[8]。为重复检验条件性抗体增强效应,再次分别用糖精水和电针作为条件刺激,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条件性抗体增强的动态反应,对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的发生发展过程做一完整的描述。

在用糖精水作为条件刺激的重复实验中[9],不同于先前工作的是,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的时间是放在初次抗体反应的下降段,而不是放在初次抗体反应曲线的上升段。这是考虑到在基础抗体值比较低时,条件反射本身的效应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统计学数据表明,抗体水平在条件反射组和其他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p<甚至的水平。

我们还发现,条件刺激诱发的抗体生成曲线在动力学上与抗原再次进入体内引起的二次抗体反应曲线很相似。单独给予条件刺激后约15天左右出现明显的抗OVA抗体水平增高,20、25天左右达到峰值,以后明显下降并逐渐接近正常水平[10]。这一结果不仅仅证明了联想学习可以调节免疫功能,而且发现了条件反射性免疫过程与抗原引发免疫应答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类似的。这些工作从免疫增强的方向论证了信号刺激的免疫调节作用,建立了稳定可靠的CIE模型。

从临床角度出发,条件反射性免疫增强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脑的调控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考虑到CIE模式在人类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寻找合适的条件刺激很重要。因为甜味饮料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从新异性的角度考虑,糖精水或甜味饮料都不太适用于人类。因此尝试将一种躯体感觉信号――外周电针刺激――作为条件刺激,考察它能否诱发特异性抗体增强反应。 电刺激信号是通过两支刺入肌肉5mm的细钢针发送的。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选择传统医学中的穴位足三里作为针刺的位置,因此这种条件刺激物也可以称为电针。在这个研究中我们选择的电压强度分别为2伏特和4伏特[11]。

在本研究中,先是将电针刺激和腹腔注射OVA进行一次配对。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再次对动物实施电针。然后分别在第二次电针后的第10,17,24和31天经尾静脉取血,检测抗体值。结果发现,不管是2伏特还是4伏特的电针,均能显著提高抗体浓度,在第10和第17天时最为明显。研究还发现,甚至在麻醉状态下,电针和卵清白蛋白也可以实现配对,也就是说,在条件反射训练时麻醉的动物也出现了反射性抗体生成增加。没有发现电针本身对抗体生成有任何影响。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仅需经过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一次配对,再次呈现的条件刺激即可诱发出条件反射性免疫反应。验证了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的客观存在性和普遍性。而且,电针被用作为一个有效的条件刺激物,将为把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神经机制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效应和免疫增强效应都表明与免疫无关的信号刺激能转变为具有触发免疫反应的非条件刺激的性质,这种转换必然发生在脑内,因而可以说这是脑对免疫系统调控的直接证据,但脑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清楚,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相关神经回路和脑机制还远远没有弄清[2]。为了直接洞察脑的变化,探讨脑内中枢整合机理,找寻直接观察脑内活动的指标是必要的。

C-fos蛋白是神经元激活的一个标志物。它通常处于不活动或表达很低的状态,但在受刺激时能作出短暂而迅速的反应,可成为神经元兴奋水平的客观指标。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我们发现,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可以导致包括脑干,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在内的区域大量c-fos蛋白的表达。其中有一些脑区尤为重要。不论是条件性抑制范式还是条件性增强范式,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都可以引起岛叶皮质、杏仁中央核和下丘脑室旁核c-fos蛋白的大量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条件性免疫反应是和大脑的活动相关联的[10,12,13]。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我们和其他作者报道的关于脑机制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条件刺激物都是糖精水。我们的实验已经证实,以电针作为条件刺激也可以很好地诱发出条件性免疫改变,而电针和糖精水所激活的脑区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阐明以电针为条件刺激所激活的大脑区域将有助于进一步确定与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有关的共同脑机制,排除刺激引起的非特异性相关。

目前关于条件反射性免疫的神经化学机制研究也很缺乏。由于中枢胆碱能系统被认为与学习记忆有很密切的关系,该系统的这些功能主要是由毒蕈样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M受体)介导的。为再次验证条件反射性免疫与学习过程有关,实验采用对M受体具有阻断作用的药物东莨菪碱作为工具药,考察整个M受体系统在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以电针为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模式的学习阶段是中枢胆碱能M受体依赖的,但在条件反射的唤起阶段是非胆碱能受体依赖的。在条件反射训练前阻断M受体,条件反射性免疫不再发生。但在条件反射训练完成后再抑制乙酰胆碱的合成,则不会影响条件刺激诱发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表明中枢乙酰胆碱参与了学习阶段的记忆形成过程,但不影响已经形成的记忆的再提取。这从神经生化的角度论证了条件反射性抗体生成的增加与学习记忆有关[14]。

2情绪应激与免疫

除条件反射性免疫的研究外,应激与免疫的研究是进行精神行为因素对免疫功能作用研究的另一热点[2]。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应激可以导致免疫功能改变。但是,相关的动物研究大多采用电击或束缚的方式来引起应激效应。尽管这些模型也含有心理应激的成分,但其主要成分是生理性的。为了考察情绪应激对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采用两种情绪应激的动物模型:一种是传统的,以电击装置为信号刺激诱发曾有过电击经历大鼠的情绪应激。另一种是本实验室新建的,用空瓶刺激诱发定时喂水大鼠的情绪应激。这两种类型情绪应激源激活的脑区有许多共同点[15]。

在传统的电击信号刺激模式中[16],动物分成4组:电击组、情绪应激组、装置对照组A1和装置对照组A2。电击组动物用OVA免疫后2周内无规律给予10分钟/日,共6日的足电击,其余时间内无处置;情绪应激组动物除给予电击组动物电击的当天同样强度和频率的足电击外,在2周内的其余时间将其每天置于电击装置内10分钟而无电击(恐惧的情绪应激);对照组A1动物仅在给予电击组动物电击的当天被置于电击装置中10分钟而无电击;对照组A2的动物则每天被置于电击装置中10分钟而无电击。结果发现情绪应激组动物的呆滞行为和排泄行为显著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皮质酮水平均显著提高。在抗OVA 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上, 情绪应激组动物较装置对照组A2动物显著降低,而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并发现脾脏指数分别与肾上腺素含量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在空瓶刺激诱发的情绪应激模式中[17],动物先进行一周2次/日的定时饮水训练,然后腹腔注射OVA抗原以激发特异性抗体反应。此后动物被分成3组:分别为情绪应激组、生理应激组、和对照组。情绪应激组的动物每天只有一次饮水的机会,而另一次则给予一只空的饮水瓶,持续14天,以产生情绪应激。生理应激组的动物也是只有一次饮水的机会,但并不另外再给一次空瓶的刺激。这种设置的目的是控制缺水本身可能造成的生理应激的影响。对照组保持每天两次饮水不变。结果发现情绪应激产生了很显著的行为改变,即攻击行为和探究行为显著增加;血浆皮质酮、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显著提高;白细胞计数和抗OVA抗体浓度显著下降。抗体水平和脾脏的重量与儿茶酚胺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情绪应激的时间作用点和时程对应激的免疫效应有影响 。与此相对的是,缺水导致的生理应激只能诱发探究行为,升高皮质酮水平,降低白细胞计数。但它不诱发攻击行为,不影响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也不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这些结果进行了反复的验证 [18~20]。

上述两种模式的研究结果都证明,情绪应激对免疫功能产生了抑制效应,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由于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与儿茶酚胺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皮质酮水平无关,提示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可能及情绪应激对体液免疫功能调节的中介机制。而皮质酮水平可能只是应激的一种反应。

为了进一步澄清HPA轴与SNS在情绪应激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我们分别采用糖皮质激素合成抑制剂美替拉酮阻断HPA轴,外周交感神经末梢的6-OHDA损毁SNS的活动。结果发现,对SNS的阻断能消除情绪应激对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而HPA轴的阻断没有这种作用。这些实验证明是交感神经系统介导了情绪应激所致的体液免疫抑制。进一步的证据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 β-ADR)拮抗剂心得安可以逆转情绪应激诱发的体液免疫抑制作用,表明SNS是通过b-ADR介导情绪应激导致的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参与的受体亚型是选择性的b2-ADR而非b1-ADR[21,22]。

尽管以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应激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主要是因为应激可以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换句话说,免疫功能的抑制与应激激活的HPA轴有关。但采用我们的情绪应激模型,发现情绪应激引起的体液免疫功能抑制主要是由交感神经系统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这为阐明情绪应激的免疫抑制效应的机理提供了新资料。

3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

正如上述研究发现的,心理因素比如情绪或者条件性学习可以引起动物的行为和免疫功能的改变。我们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心理行为干预手段来影响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虽然有研究报道,癌症可以通过将心理、情绪等多种因素整合起来影响病人的整个机体,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23]。为此,我们打算通过两个研究来考察行为干预对于癌症病人的作用。纳入第一个研究的是40个正在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根据年龄、教育程度、癌症分期和接受治疗的状况,她们被随机而匹配地分成两个组:一组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另一组作为对照。首先指导干预组病人学会渐进性肌肉放松,然后对她们进行想象训练。想象自己漫步在海滩上,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海水轻柔地漫过脚面等等。然后想象免疫细胞如何杀死癌细胞,被杀死的癌细胞又是如何被海水冲刷掉。在干预的前后,分别采取病人的唾液和血液,测定NK细胞的活性。结果发现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而且需通过服药来克服放疗引起的白细胞计数降低的副作用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24]。该研究表明,心理行为干预对免疫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第二个研究纳入120名正在接受放化疗的癌症患者。同样的,依据匹配原则他们被分为一个干预组和一个控制组。除了干预的时间延长到3个月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与上述研究基本相同。所测定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NK细胞活性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结果发现,干预组在所有免疫功能参数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NK细胞活性显著提高[25],生活质量也都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缓解。不论是乳腺癌还是肺癌患者,不论是放疗患者还是化疗患者,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上都显著高于控制组。同时干预组的症状评分,包括疲劳、呕吐、疼痛和食欲不振等都有显著下降[26~28]。而且,通过行为干预,患者学会运用更为积极的认知方式来应对癌症,摒弃原先的逃避心理,从而使得情绪状态、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都得到很好的改善[29,30]。成长策略和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癌症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正性情感[31]。这些结果反复证明了,NK细胞的活性对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相当敏感,心理行为干预确实改善了癌症患者及其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免疫功能的提高, 特别是NK细胞活性的增强可能在心理行为干预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4结语

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证明某些心理过程,比如联想性学习、情绪、行为想象、和认知策略等确实可以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也即高级神经精神活动能调节免疫功能。但免疫系统的变化也能影响高级神经精神活动的功能。免疫系统的紊乱不仅导致疾病,也与衰老、性格和行为变化有关。如抑郁症或“病态行为”就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有关[32,33]。但这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入展开。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在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上将会有新的前景。

致谢:作者感谢曾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研究助手,他们是王建平、李杰、邵枫、黄景新、陈极寰、王玮雯、刘艳、郑丽、李波、吕倩、卫星、郭友军。

参考文献

[1] 林文娟. 精神与免疫.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编.《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吉林出版社,1998. 693~701

[2] 林文娟. 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及其思路问题. 心理学报,1997, 3: 301~305

[3] 林文娟,卫星, 郭友军,汤慈美,刘艳. 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8,30(4): 418~422

[4] 李杰, 林文娟,李波,卫星. 条件反射性细胞免疫抑制及其作用时程的实验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5): 481~483

[5] 林文娟, 陈极寰, Husband A J. 以兔抗鼠淋巴细胞血清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性免疫抑制. 心理学报, 2002, 34 (2): 259~300

[6] 郑丽,林文娟, 邵枫, 王玮雯. 对体液免疫反应的条件反射性调节. 心理科学, 2002, 25(1):27~30

[7] Lin Wenjuan, King M, Husband A. Conditioned behavioral learning activated antibody response to ovalbumin: New evidence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NS and immunit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fro-Asian Psychological Congress, 1993, 788~793

[8] 李波, 林文娟,卫星,汤慈美,郭友军. 以抗原作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7, 29(sup):34~38

[9] 陈极寰,林文娟, 王玮雯,杨杰,邵枫. 条件反射性抗体反应增强的动态分析――以OVA为非条件刺激物. 心理学报,2003, 35(2): 261~265

[10] Chen Jihuan, Lin Wenjuan, Wan Weiwen, Shao Feng, Yang Jie, Wang Bairen, Kuang Fang, Duan Xiaoli and Ju Gong. Enhancement of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c-Fos in the insular cotex in response to a conditioned stimulus after a single-trial learning paradigm.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2004, 154 (2): 557~565.

[11] Huang Jingxin, Lin Wenjuan, Chen Jihuan. Antibody response can be conditioned using electroacupuncture as conditioned stimulus. Neuroreport, 2004, 15(9): 1475~1478

[12] Lin Wenjuan, Li Jie, Zheng Li, Wang Weiwen, Chen Jihuan. Expression of c-fos in amygdala and conditioned immunosuppressi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4, 36(4): 500~505

[13] 李杰, 林文娟,郑丽,李波.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激活过程中下丘脑核团c-fos的表达. 心理学报, 2004, 36: 201~207

[14] 黄景新. 电针信号诱发的条件性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

[15] 邵枫,林文娟,王玮雯,陈极寰. 情绪应激对不同脑区c-Fos表达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3, 35(5): 685~689

[16] 邵枫,林文娟,王玮雯, 郑丽. 电击信号对大鼠体液免疫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0, 32(4): 428~432

[17] 林文娟,王玮文,邵枫. 慢性情绪应激对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反应的影响:一个新的情绪应激模型.科学通报,2003, 48(9): 926~929

[18] 邵枫, 林文娟, Washington Welton Craig, 王玮雯. 心理应激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反应的相关性.心理学报, 2001, 33(1): 43~47

[19] 邵枫,林文娟. 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心理学报, 2001, 33(6): 543~547

[20] Shao Feng, Lin Wenjuan, Weiwen Wang, Washinton Jr WC and Zheng Li.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stress on the primary humoral immunity of rats.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2003, 17 ( 2 ) : 153~157

[21] 邵枫,林文娟. 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401~404

[22] 王玮雯.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所致体液免疫功能改变中的作用.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

[23] 刘艳,林文娟. 肿瘤与心理神经免疫. 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8, 2(1): 21~22

[24] 刘艳, 林文娟, 刘新帆, 张冀岗. 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1, 33: 437~441

[25] 王建平,林文娟, 梁耀坚, 秀云.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12): 841~844

[26] 王建平, 林文娟, 崔俊南. 心理干预在放患者中的应用.应用心理学,2001, 7(3): 13~17

[27] 王建平, 林文娟, 陈仲庚. 心理干预在化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 2002, 25(5): 517~519

[28] 王建平, 林文娟, 孙宏伟. 中国癌症患者心理干预研究. 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3): 305~309

[29] 王建平, 林文娟, 孙宏伟. 癌症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 2002, 34(2): 200~204

[30] 王建平,林文娟, 梁耀坚, 秀云. 应对策略在癌症患者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1): 1~4

[31] Lu Q, Lin W, Ziltzer L. Quality of life and coping resources among Chinese cancer survivors. Psycho- oncology, 2003, 12 (4): 197~197

[32] 杨宏宇, 林文娟. 白细胞介素-1在病态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2): 290~295

[33] 迟松,林文娟.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心理治疗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1): 77~8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免疫学技术论文

根据每个细胞有一定的重量而设计的。它可以用于单细胞、多细胞以及丝状体微生物生长的测定。将一定体积的样品通过离心或过滤将菌体分离出来,经洗涤,再离心后直接称重,求出湿重,如果是丝状体微生物,过滤后用滤纸吸去菌丝之间的自由水,再称重求出湿重。不论是细菌样品还是丝状菌样品,可以将它们放在已知重量的平皿或烧杯内,于105℃烘干至恒重,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再称量,求出微生物干重。如果要测定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放线菌或丝状真菌,可先加热至50℃,使琼脂熔化,过滤得菌丝体,再用50℃的生理盐水洗涤菌丝,然后按上述方法求出菌丝体的湿重或干重。除了干重、湿重反映细胞物质重量外,还可以通过测定细胞中蛋白质或DNA的含量反映细胞物质的量。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也比较稳定,其中氮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从一定体积的样品中分离出细胞,洗涤后,按凯氏定氮法测出总氮量。蛋白质含氮量为16%,细菌中蛋白质含量占细菌固形物的50%一80%,一般以65%为代表,有些细菌则只占13%一14%,这种变化是由菌龄和培养条件不同所产生的。因此总含氮量与蛋白质总量之间的关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蛋白质总量=含氮量×核酸DNA是微生物的重要遗传物质,每个细菌的DNA含量相当恒定,平均为×`10^(-5)`NG。因此从一定体积的细菌悬液中所含的细菌中提取DNA,求得DNA含量,再计算出这一定体积的细菌悬液所含的细菌总数。

啤酒蔗糖转化酶活性检测综述论文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食品生物技术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食品生物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食品分析中的生物技术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食品检测领域的快速检测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该技术领域,生物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现在,生物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这必将促成生物检测方法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食品分析 生物技术 应用分析

食品分析是食物营养评价和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贯穿于食物资源的开发、食品加工与销售的全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食品走向世界的关税壁垒将逐渐被技术壁垒所取代,一方面,食品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对食品品质的控制则要求能实现现场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而对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因此,食品分析技术正向着省时、省力、廉价、减少溶剂、减少环境污染、微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1 生物检测技术种类

生物酶技术。基于生物酶的食品安全生物检测技术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该技术是非常常用的生物检测技术,能够从代建样本中成功检测出残留农药和毒性微生物的准确含量。不仅如此,该技术还可跟其他技术相结合产生先进的检测技术,如,将该技术跟免检测技术,由于其优异的特性,已在食品安全领域检测的各个领域广泛使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准确度和敏感度都非常高,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检测技术对蔬菜和瓜果类食品样本中的农药残留的检测限为0,对奶制品中各种除草剂残留的检测限为0。所以,世界粮农组织(FAO)已经向许多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部门大力推广该技术,美国的食品安全部门也将基于酶联免疫分析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作为检测农药残留的主要技术。

PCR技术。PCR(Polymemse Chain Reaction)的中文意思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该技术最初的应用领域为基因克隆领域和转基因检测领域。但是,由于该技术具有众多优点,比如具有微量性、精确性等,使得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其他领域。特别是随着对食品中微生物性质的了解,该技术在主要食品安全检测中显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技术最早应用于生物检测领域是在1992年,而应用于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则要更晚,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直到2002年国内才见相关技术应用干食品检测的文献报道。通过建立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检测体系,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肉类、奶类和水产类食品中容易感染的致病性小肠耶尔森氏菌进行了检测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检测结果。研究人员进行不断改进,希望通过将基于PCR技术的生物检测技术跟其他方法相结合,找到一种全新的更加有效地食品检测方法。

生物芯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对进出口食品的卫生检疫已经成为各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壁垒。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相继开展了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食品检测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基于生物芯片的检测技术采用光导原位等方法,能够将检测样本中的生物大分子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表面,进而构成密集的分子排列,然后与已经过标记的待测样品中的靶分子进行杂交,最后通过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分析,能够非常快速、高效、准确地对待测样品中的中靶分子数量进行判断,因此可说,基于生物芯片的食品检测技术是现有检验、检疫领域中速度最快、适用范围最广的高新技术。所以,基于该技术的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对食品的安全状态有一个科学、快速的了解。

生物传感器。基于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是通过具有较高选择性的生物材料对各种有毒分子进行识别,当待检测样品中的毒性物质分子与识别材料结合后,把所产生的复合物通过信号转换器转变为光电信号后输出,进而得到对检测样品的检验结果。该项检测技术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的的优点,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各种要求。因此,该项检测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和病原菌检测等众多领域。当然,基于该项技术的食品检测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该技术的使用寿命和检测稳定性还不尽如人意,使得该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的制约。

2 具体应用实例的分析

食品中的药物残留检测。对于食品中残留的药物成分对人体的危害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因而对农产品中残留药物成分的分析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在农产品中成功应用的药物残留检测技术是生物酶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用生物技术对药物残留进行检测的方式出现的更早,早在1989年,人们就开始用电流式生物传感器来测定检测样本中的有机磷杀虫剂,其中使用的就是人造酶,该技术可以对样本中的硝基酚和二乙基酚进行有效检测,且时间较短。

有害微生物的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也不容忽视,所以,采用快速有效地检测方法是限制有害微生物扩大传播的有效途径。生物检测技术在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我国一些学者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对奶制品样本中的沙门氏菌进行了成功检测,证明了该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转基因食品检测。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各种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能对各类转墓因产品进行有效检测技术也随之出现,现在,应用于该检测领域的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酸检测方法、酶活性检测方法以及蛋白质检测方法等。

样本成分和品质的检测。最早应用于食品样本成分和品质检测的生物检测方法,是基于生物传感器的食品检测技术,只不过开始的检测种类较少,如最早的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主要是葡萄糖传感器,只针对食品样本中的含糖量进行检测。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用于对样本成分和品质检测的技术也越来越多。

3 结束语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重要作用。生物技术检测方法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食品分析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其应用几乎涉及到食品分析的各个方面,包括食品的品质评价、食品的质量监督、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及食品科学研究等,尤其是它能够对许多过去难于检测的成分进行分析。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还不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孙秀兰.生物芯片技术与食品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2-25

[2] 刘荣.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纯生啤酒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世界上较早开始生产纯生啤酒的国家是日本, 它们的啤酒厂已完全放弃了传统的巴氏灭菌过程, 而采用不经高温灭菌的纯生啤酒生产技术。在德国, 大多数啤酒厂也不进行巴氏灭菌处理, 啤酒过滤后只经过瞬时灭菌, 就灌装到瓶、易拉罐或啤酒桶中, 只有出口啤酒才进行巴氏灭菌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4927- 2001 规定生啤酒是不经巴氏灭菌或瞬时高温灭菌, 而采用物理过滤方法除菌, 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国标中的“生啤酒” , 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讲的“纯生啤酒” , “纯”并无实质性的意义, 商家只是于宣传目的在“生啤酒”前加了个“纯”字, 来满足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某种要求或者以区别其他酒可以这样说, 纯生啤酒是经过纯净化酿造、无菌过滤、无菌灌装和未经巴氏灭菌技术生产的啤酒。纯生啤酒自日本推出以来, 以其高端的无菌酿造技术和独特的产品口感而赢得各国消费者欢迎, 发展势头强劲, 成为国际啤酒市场最受欢迎的啤酒品种。从 20 世纪 90 年代的 45 %上升到现代的 95 %。欧洲国家纯生啤酒也呈上升趋势, 约为 50 %。而我国纯生啤酒生产量仅为总产量的 5 %, 这与啤酒产量占世界第一位的啤酒大国很不相称。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我国打开国际啤酒市场的障碍, 为适应国内外啤酒市场的竞争, 我国啤酒企业应迎头赶上, 推行国际啤酒最新酿造技术, 生产纯生啤酒, 形成企业自己的一整套纯生啤酒生产酿造法及其管理程序。目前, 我国多数啤酒厂仍然使用隧道式巴氏灭菌机对啤酒进行灭菌处理, 这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啤酒的原有口味。而纯生啤酒则未经过巴氏灭菌的高温处理, 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啤酒原有的新鲜口味和营养物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越来越青睐口感新鲜、口味纯正、营养丰富的纯生啤酒。 纯生啤酒的特点 口感更新鲜因为纯生啤酒不经过热杀菌, 极大地避免了影响啤酒口感的风味物质的进一步氧化, 减少并降低了醛类、醇类、酯类、双乙酰等羰基化合物和硫化物质的产生, 而使纯生啤酒口感更新鲜, 避免成品啤酒产生过多的老化味。这正是人们钟情于纯生啤酒的主要原因 口味更纯正纯生啤酒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是纯净工艺法, 即无菌酿造和无氧酿造法, 使整个酿造包装系统中不得有杂菌污染和氧的侵入, 从而避免产生一些不利于啤酒口味的不良代谢产物, 因而纯生啤酒口感更加纯正、无异味。 生物稳定性与非生物稳定性更好由于整个生产线采用无氧和无菌化生产以及无氧和无菌化管理与操作, 避免了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而破坏胶体平衡, 而发生早期混浊或沉淀, 保质期与熟啤酒相同, 高达 120~240 d。 营养价值更高啤酒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类、多种维生素及多种活性酶类, 而被俗称为液体面包, 是世界公认的营养饮品。由于不经过高温热杀菌, 而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 特别是多种维生素和多种酶类。因此营养价值更高, 更利于人体消化吸收这些营养物质。 纯生啤酒与熟啤酒的区别纯生啤含有可检测的活性蔗糖转化酶, 而经巴氏杀菌的熟啤酒不含有活性转化酶, 通过这一区别可鉴别市场所售啤酒是否为纯生啤酒。 生产管理的重点纯生啤酒酿造的管理重点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原料到糖化发酵工艺的控制; 二是啤酒的无菌过滤控制; 三是啤酒无菌灌装控制。 原料控制与工艺控制 用水要求一般用水指糖化投料水、洗糟水、溶解各种洗涤剂所用水, 一般不需要严格无菌, 只要相对纯净、透明、无污染或达到饮用水标准即可。无菌水指酵母洗涤用水、啤酒管道和各种容器的最后冲洗用水、高浓酿造稀释脱氧水、啤酒过滤预涂用水、洗瓶机最后一次冲瓶水等, 必须达到严格的无菌要求,细菌数应小于 10 个/ 100 mL。无菌水一般要经过三级过滤, 第一级使用砂滤棒过滤(除菌率 85 %~95 %) ; 第二级采用 μ m 微孔除菌(除菌率 99 %); 第三级一般采用高压汞灯紫外线杀菌。 大米要求大米必须新鲜、粒整。 大麦芽大麦芽质地均匀, 溶解性能良好。麦芽中 β -葡聚糖的含量要尽可能低, 外购麦芽的 β - 葡聚糖含量要小于80 mg/L。 合理的糖化工艺浓醪糖化(料水比为 1∶ ~)有利于 β - 葡聚糖酶的作用, 综合其他方面的因素, 糖化时料水比为 1∶~ 为佳。内、外 β - 葡聚糖酶的最适 pH 值为 ~。在糖化时, 醪液的理想 pH 值为 ~, 可以用乳酸、磷酸或酸麦芽来进行调节。一般采用 35~40 ℃的低温投料, 以利于 β - 葡聚糖的分解,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 β -葡聚糖酶。蛋白休止时间要长, 麦汁粘度低。酿造纯生啤酒, 40~50 ℃的蛋白休止时间一般应保证不少于 30 min。整个糖化工艺注意隔氧, 现代糖化设备一般都具有防氧设计要求, 糖化过程在密闭隔氧下操作。原料粉碎尤其是麦芽粉碎要在封闭除尘、能够实现惰性气体保护的空间进行。糖化锅、麦汁过滤槽和煮沸锅均采用密闭式, 从底部进出料, 糖化、过滤或麦汁煮沸时表面用 CO2或 N2 掩盖, 减少空气与醪液的接触面积, 以防止氧化。麦汁在回旋沉淀槽内的静置时间不宜超过 20 min。薄板冷却器的冷却面积要求是将麦汁在 40 min 内冷却至接种温度。总之, 采取必要的措施, 加强 β - 葡聚糖的分解, 保证麦汁、啤酒良好的过滤性能以及啤酒的醇厚性和泡持性, 并尽量降低纯生啤酒的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发酵工艺控制实际生产中酵母都是重复使用的。为避免污染, 必须将酵母回收、保藏, 因此必须对添加系统进行彻底杀菌。酵母保藏应置于低温( 0~3 ℃)短时间存放; 回收后的酵母保存时用无菌水洗涤, 并时常更换无菌水, 添加前用酸洗涤, 以确保微生物安全, 或缩短酵母的使用代数, 使用不超过 4 代, 即重新扩培酵母, 以保证酵母菌种微生物的安全性。酿造设备及仪器也是较大的污染源, 特别是不易注意的部位, 其清洁卫生更为重要。重要的是确保酿造设备在设计、安装、施工时, 避免形成死角, 不安装不必要的辅助配件, 对接头口、取样口各种仪器安装座(泵、流量计)、阀门以及配管等部件, 必须定期拆卸清洗。对于酿造设备的清洗应用 CIP 洗涤系统, 合理选用CIP 系统中的喷嘴(固定式、旋转式)和安装位置, 掌握供给水压和方法, 必须保证系统内无杀菌剂清洗液残留。对污垢多的糖化锅、发酵罐等设备清洗时配制洗涤剂浓度要偏高些。可用几种杀菌剂交替使用。 啤酒过滤的控制纯生啤酒的过滤采用硅藻土过滤与无菌膜过滤相结合的过滤系统。硅藻土过滤作为纯生啤酒的粗过滤,以去除大部分酵母及杂质等悬浮颗粒, 使啤酒的浊度降至 EBC 以下。因此, 过滤时硅藻土的预涂、用土量、过滤压力、流量必须严格按工艺要求执行。无菌膜过滤是纯生啤酒的最后除菌工序, 是关系到纯生啤酒质量的关键工序, 无菌膜必须认真清洗, 防止微生物滋生穿透薄膜进入清酒。膜过滤是纯生啤酒生产的关键技术, 膜过滤后清酒的细菌数关系到最终纯生啤酒的生物稳定性。膜过滤的膜孔径一般有 μ m 和 μ m两种, 如此小的孔径是能够把清酒中的细菌和酵母细胞全部滤除干净, 达到纯生啤酒在一定保质期内的 生物稳定性要求目前的膜过滤主要采用低温膜过滤技术, 借助于过滤膜, 将啤酒中的微生物滤除。但由于构成膜的材料极其细微, 啤酒中的一些杂质和高分子物质, 如高分子蛋白质和糖类, 尤其是 β - 葡聚糖会堵塞过滤膜, 影响啤酒过滤, 降低过滤膜的使用寿命, 增加过滤成本。因此, 生产纯生啤酒, 首先要严格控制原料质量, 精心制定糖化工艺, 促进半纤维素和麦胶物质彻底分解。膜过滤系统可采用全自动双套过滤系统, 每一套又分为两级过滤, 一级为预过滤; 二级为终端过滤。每套系统工作至一定时间, 如 8~10 h就自动再生。同时另一套系统开始工作, 可以实现 24 h 连续过滤。有的啤酒膜过滤系统为三级过滤, 其实, 只要实现除菌的目的, 又不大幅增加成本, 采用何种形式并不重要。膜过滤的滤芯的寿命主要取决于过滤啤酒的量及再生情况, 一般情况下可于使用前对滤芯进行完整性测试, 以防止微生物滋生穿透薄膜进入清酒。目前, 国内啤酒厂配备的膜过滤系统以德国SARTORIUS 公司和SEITZ 公司的产品较多。 灌装车间的控制 洗瓶建议使用新瓶灌装纯生啤酒。当瓶子运到啤酒厂后, 需进行最少 2 min 的碱液清洗。洗瓶机应选择双端式的生产纯生啤酒所用的洗瓶机, 选用双端式更具有微生物的安全性, 因为单端式洗瓶机对脏瓶与洗净的空瓶是在同侧进出, 进出瓶易交叉污染, 只有双端式洗瓶机才能在空间上将干瓶与湿瓶分开, 且在双端洗瓶机的出口到压盖机出口, 将这一部分隔成无菌间, 无菌间级别为 10000 级, 局部达 100 级。洗瓶机采用双端式, 具有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功能, 如无菌清水喷淋、蒸汽排空及出瓶端机体消毒等。 空瓶检测纯生啤酒生产线上要求配备全自动的空瓶检测机,它不得带有定瓶头装置, 以防止瓶口受到感染。瓶子被洗净后, 在洗瓶机的出端至冲瓶机入口端的输送链区间, 要设有防护顶罩, 输送链所用润滑剂要添加抑菌剂, 同时保证输送链定时清洗、消毒。 冲瓶在灌酒机前安装冲瓶机, 是中国生产纯生啤酒生产线的标准配置。冲瓶机可使用蒸汽、二氧化氯水(ClO2)或热水进行冲瓶, 各有其利弊, 应视生产要求而决定选用哪种方法为佳。使用蒸汽冲洗时, 每个 640 mL 的瓶需要 5~10 g蒸汽。此外, 还要配置一个大容量的通风系统, 将这些蒸汽排出灌装区域, 以降低灌装区域内的湿度和温度, 从而防止有害菌滋生, 避免瓶子在从灌酒机输送到封盖机期间受到感染。使用二氧化氯水对瓶子进行冲洗时, 只有在其浓度大于 mg/L 时才能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另一方面,瓶内还不可避免地会留有残留液, 这将氧化瓶中的啤酒。冲瓶机使用热水可以保证将一些固体颗粒, 如从洗瓶机至灌酒机的输送过程中落入瓶中的灰尘颗粒冲洗出来, 还可将滴入瓶内的水滴中所带有的细菌群冲刷掉, 或将其冲成单一体。若热水处理的时间不足, 为了杀菌, 往往需在灌酒机上作进一步的蒸汽处理。 灌酒在灌酒机中对瓶子进行消毒较有效的方法是将抽真空与蒸汽处理相结合。为保证纯生啤酒的无菌灌装,灌装压盖机应能够实现 3 次抽真空, 2 次蒸汽灭菌, 1 次CO2 背压功能。具有 3 次预抽真空的灌酒机, 由于采用了蒸汽背压杀菌, 二氧化碳的用量只需 120 g/100 L, 增氧量更降至。蒸汽在瓶内的温度是依据真空过程或蒸汽背压过程中饱和压力而逐渐变化的, 每个 640 mL 的瓶约需要7 g 蒸汽, 这些蒸汽将通过真空通道排出。由于瓶内的温度是逐渐变化的, 因而降低了瓶子发生破裂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蒸汽会被冷凝在真空通道中并排放到真空泵, 因此必须增大通风量将蒸汽排出。激沫引泡装置采用膜过滤孔径为 μ m, 压力达到~ MPa, 从而既达到引泡效果又达到无菌的要求。 瓶盖消毒瓶盖生产厂的卫生条件和最后的真空包装, 都保证了瓶盖运送到啤酒厂后即具有无菌的条件, 啤酒厂同时要将这些瓶盖存放在干燥的房间里。生产结束后, 输盖箱里不得存放剩余瓶盖; 而瓶盖输送带可考虑采用紫外线杀菌。 灌酒车间的消毒纯生啤酒生产能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是灌酒车间的环境卫生。瓶装啤酒在从灌酒机传送到封盖机的过程中, 最容易受到乳酸杆菌和果胶型啤酒细菌等细菌的感染。这些细菌通常在溢出的啤酒泡沫中生长, 温度在25~28 ℃之间时, 其繁殖速度最快。当不断有啤酒泡沫溢出, 加上高温、高湿的环境, 使这些细菌在灌酒机的区域内高度集中。同时, 由于灌酒机的高速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动, 使这些细菌有可能感染尚未灌装的空瓶。因此, 在生产纯生啤酒时, 必须将溢出的啤酒泡沫迅速清洁, 并清除由此而产生的酒泥。此外, 灌酒机要采用圆滑的表面设计, 这将有助于啤酒泡沫和清洗剂从灌酒机表面迅速流走。对灌酒机前台及周围环境进行定时消毒清洗和定时泡沫清洗或胶体清洗, 也是绝对必要的。从生产的安全角度出发, 还应考虑对灌酒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自动 CIP 清洗。在生产前后除了采用人工清洗无菌间外, 还用紫外灯进行照射灭菌, 使无菌间的空气质量始终控制在理想状态。而考虑将灌酒机隔离在一间温度为 12~17 ℃、湿度在 55%~65 %、空气净滤为 μ m 的房间内, 将有助于生产优质的纯生啤酒。 啤酒过滤、灌装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纯生啤酒的特色在于啤酒新鲜的口味和爽口的感觉, 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求生产设备卫生状况极好, 达到“纯净化”生产。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清洗杀菌达到“纯净化”生产; 二是用微生物检测来衡量是否达到“纯净化”生产。 样品的检测方法 纯生啤酒的生产将微生物控制技术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 才能保证纯生啤酒生产的安全, 才能保证提供给消费者高质量的产品。如果纯生啤酒最终检测不合格, 啤酒必须进行热杀菌, 按普通啤酒出售。从人员、设备、原材料等各个方面来说, 生产纯生啤酒成本较高, 如果产品不合格, 按普通啤酒销售, 成本太高。所以, 生产纯生啤酒, 必须加强员工的卫生意识, 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让员工从思想上明确微生物的危害, 使卫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真正具备无菌操作概念, 建立起一支具有丰富微生物知识和无菌生产经验的高素质团队, 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纯生啤酒。

  • 索引序列
  • 活性检测论文
  • 细胞活性检测论文
  • 论文菌种的活性检测
  • 蛋白活性检测的论文
  • 啤酒蔗糖转化酶活性检测综述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