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中学体育教学思考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新课程下中学体育教学思考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作为中学阶段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中学体育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我国中学教育还在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积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相关教育工作者开始提高了对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从而发挥出中学体育教学的真正优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在传统的中学教育中,体育教学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很多学校缺乏对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使得体育教学发展迟缓,也发挥不出优势。而且学校缺少对体育教师的管理和规定,教师也不会提前备课,导致体育课堂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学生课堂状态自由散漫,既起不到让学生身体得到充分锻炼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会造成阻碍。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以新课程改革为教学指导,对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彻底的改变。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经过笔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青少年中的肥胖比例逐年上涨,随之而来的就是身体抵抗力的下降。肥胖率和近视率的上涨,使得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让中学体育教学问题也变得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中学体育课的时间,让学生在体育课期间得到身体的多元化锻炼,从而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对中学体育课程进行规范和管理,掌握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模式,对体育锻炼的方式和强度进行有效把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锻炼的积极性,使中学体育教学发挥出真正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方式。目前,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学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感受不到中学体育教学的优势和意义,缺乏对体育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期间还沉浸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失去了中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得学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不到身体上的锻炼,甚至对中学体育教学产生厌恶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兴趣,才能实现以兴趣为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学体育教学中。因此,教师要借助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

2.缺少基本功训练。作为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基本功训练一直是中学体育教学经常忽视的关键内容,加之中学生本身的体育功底较为薄弱,导致中学体育教学的效率较低、质量较差。而且很多教师在基本功训练上存在着思想误区,他们认为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属于浪费课堂时间,并且没有必要,所以在实际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通常缺少基本功方面的训练。

3.培养目标缺少多样性。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多重视对“体育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使中学体育教学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就要优化中学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提高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很多学校和教师已经意识到对学生全面培养的重要性,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起步晚、起点低,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丰富对学生培养的目标,还要做好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促使体育教师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得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中,还可投身于社会体育建设事业上,参与一些与体育相关的社会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宣传先进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对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提高我国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完成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利用不够充分,很多中学都没有配置现代化信息设施。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中学体育的投入,从而为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完善体育教学方法。由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一直比较单一,从而导致很多中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当然,中学体育教学还应该考虑到中学生的兴趣问题,进而设置更加符合中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地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进行探究,及时发现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使中学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受到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晓华,陆仁东.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J].运动,2014(15).

[2]洪兴军.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4(6).

扩展:

论文格式要求

(一)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字数不超过5字。

(二)应完整扼要,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不能缺少,正文要有“结论”部分。如稿件内容不清或文章篇幅超长等原因,编辑有权删改。

(三)论文结构请按下列顺序排列:

1.大标题(第一行):三黑字体,居中排。

2.姓名(第二行):小三楷字体,居中排。

3.作者单位或通信地址(第三行):按省名、城市名、邮编顺序排列,用小三楷字体。

4.关键词。需列出4个关键词,小三楷字体。第1个关键词应为二级学科名称。学科分类标准执行国家标准;关键词后请列出作者的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个人会员的登记号。

5.正文。小四号宋体。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k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图、表体例见下表:

表;标题体例

标题 级别 字体字号 格式 说明

一级标题 三号标宋 居中 题目

二级标题 四号黑体 左空2字,单占行 汉字加顿号,如“一、”

三级标题 四号仿宋体 左空2字,单占行 汉字加括号,如“(一)”

四级标题 小四号黑体 左空2字,单占行 阿拉伯数字加下圆点,如“1.”

五级标题 小四号宋体 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如“(1)”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

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内容 字体字号 格式 说明

图题 五号宋体 排图下,居中,单占行 图号按流水排序,如“图1;“图2”

图注 小五号宋体 排图题下,居中,接排 序号按流水排序,如“1.”;“2.”

表题 五号黑体 排表上,居中,可在斜杠后接排计量单位,组合单位需加括号。如“表2几种发动机的最大功率/kW”“表5几种车辆的速度/(km/h)”表序号按流水排序,如“表1”、“表2”。

表栏头、小五号宋体、各栏居中,计量单位格式同上。

图文/表文、小五号宋体、表文首行前空1字,段中可用标点,段后不用标点。

6.参考文献。文章必须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字作为标题,字体五黑,居中,其他字体五宋。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1)著作: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年月,页码(如有两个以上作者,作者间用逗号分开)

(2)期刊:作者姓名.文章名.期刊名,年份,卷(期)、页码。

7.作者简介。请在参考文献之后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请用五黑字体左起顶格排,后空一格,接排。作者简介字体五宋,1字以内,包括姓名、参加的全国性学会名称、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号、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的问题探究论文

【摘要】 自新课程改革以后,素质教育已有所成效,其中之一就是高中体育教学的良性变化,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主动性增强,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也有所拓宽,然而高中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究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教学;问题探究;新课改;高中体育

在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里,教师的改变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的是激励思考,是引导、塑造学生发展。体育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线应用者,在课程改革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研究新课改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要从高中体育教师入手。下面我们就着重探究这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热情不高。高中体育教学更多地是为了令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身体的好习惯,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在繁重的高中学习压力中得到放松。但事实上现在的高中体育教材大多数都是着重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对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很少提及,同时体育教师的传统教学也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这样的课程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导致高中体育的教学不能顺利进行。2.学生体育水平不均衡。由于不同体育科目的难度不同,或者学生自身的喜好不同,有些学生高中时期的体育课程都只选了同一科目,那新课改的优点就并未全部发挥出来,学生自身的体育水平得不到均衡的发展,在授课时由于体育素质水平的不同而给体育教学造成了较大的困扰。3.学生体质发展差异大。正常来讲,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现在学生在体质和体育技能上的差距拉的越来越大,很多女生和部分男生在某些课程中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比如从八百米跑步成绩来看,快的很快,慢的很慢,然而还有很多人没有参与跑步,因为他们的身体素质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后,会产生两种起因不同但结果相同的负面影响,一是不能跑步的学生运动的积极性降低,二是能跑步的学生想跟他们一样休息,同样运动的积极性降低。4.学生的体育学习很被动。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都是偏重技能的直接传授,对于技能的知识和原理等存在一定的忽视现象,学生只是跟着教师被动地学习技能,但对技能本身或许一无所知,这样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挖掘不出学生的潜能。5.评定结果有失客观。上面已经提到学生个体之间有差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虽然不错,其他考核项目也都能完成,但就是跳远无论如何也无法取得合格的成绩;还有的学生也许为了八百米的考核每天都在练习跑步,但成绩出来仍是不合格。作为唯一的参评人,教师一般只根据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而以统一的标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结果是有失客观的。虽然评定标准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对于学生自身来说,这种单一的评定方式会阻碍学生的进步,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同时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

1.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就必须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可以说,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是体育教学成功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改善教学方法,尽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2.体育课程的优化。根据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制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由于高中体育教学里课程众多,有些课程难度较大,师生可以互相探讨,适当、合理地修改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教学课程的内容,以做出课程与学生兴趣的统一,保证学生可以参与进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内,最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3.提升自身水平,改变教学理念。高中体育教师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增强体育教育的责任心,尊重自身的教育事业。同时要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并改善问题,还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内容,逐渐充实自己,使自己能成为具有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教师之间应经常相互交流,吸取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共同进步,紧追学校体育改革的步伐,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4.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主动性。实践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加强实践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此过程中只作为引导者。比如让学生自行组织比赛,参与队员和裁判的筛选,以及战术的选择和分析。或者让学生自己对热身操进行编排,体验之后可以与正规的热身操进行对比,尝试讲讲感受。5.改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应该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教师不应该是唯一的成绩参评者,学生自身、同学还有家长都应参与学生的评价。学习结果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参考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而且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好”与“坏”,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并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进行自我完善。因此好的评价方式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及体育意识的增长。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进取,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使体育教学在新课改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并且笔者相信,虽然在新课改的高中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些问题终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吴永锋.解析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和改革[J].学周刊,2013,(5).

[2]相薇.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才智,2012,(35).

[3]郑锦英.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之友,2010,(12).

新课程改革下相关论文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笔者作为在政治教学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面向素质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培育的人才“高分低能”,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书的误区,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陷入了讲不雅概念、讲概念、讲理论的误区,教员把教材当成教授常识的独一载体手段,把学生算作记不雅概念、概念、理论的容器,而把育人的目的抛在一边,使学生失去了进修的乐趣,更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活力和 威信。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学科本位转向以酬报本,育酬报本,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柢使命。 二、加强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 三、巧妙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有效问题应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能悟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有效问题的设计要在“趣”“悬”“巧”“精”上下工夫,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发挥教材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新教材的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教材改革,只是内容的增减删补,而是根据素质教育制定的新课标,内容更加精炼,知识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在形式上,直观、多样、趣味性相融合,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与“相关连接”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领会教材,以人为本,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吃透教材,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只有在认清“庐山”真面目、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圆满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中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开拓,锐意进取,努力追求和谐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愉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而做出新的贡献。 新课改论文来源:

新课程改革教学浅议论文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年了,我作为一位青年物理教师,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经历者,而且是最终的实施者,怎样贯彻和落实新课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程改革的理念,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想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最终目标,在行动上要抛开自身受旧教育体制的影响,大胆以新课标要求自己,指导自己进行教学。基于“构建主义”教育方式和物理学本身的特点,我想教学中要把握好切入点,展开教学,定会事半功倍。下面就我教学中摸索出的三个切入点与大家探讨探讨:

激发广泛的兴趣,使学生想学

物理研究的对象是源于生活的,许多物理现象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学生对它们都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由于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这种好奇心是随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换而变换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从自然界中许多的现象中,提取出我们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并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还原或再现出来,以大量的感观现象为基础,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了对事物的兴趣,这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如在《探究电磁铁》时,学生已经有了“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课前,做两个相同的螺线管,在其中一个中放一个铁芯,构成一个电磁铁,教学时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分别放在两个暗箱里,让学生观察它们通电后吸引铁钉情况,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它们吸引铁钉的情况是不同的,学生此时便急于想知道暗箱内的物体,教师不要打开,可让学生先猜猜,在学生激烈的猜想后,让学生打开暗箱看看(再观察),会发现一个是螺线管,另一个是相同的螺线管+铁芯的装置,后者吸引铁钉能力强。通过上面巧妙设计的实验,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猜(猜想)--看看(再观察)的活动过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电磁铁”的好奇心,既引入了电磁铁,也为电磁铁进一步的探究创造了情景。

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使学生能学

有一句名言,告诉人们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性格;形成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包含两方面的培养:一方面是广泛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如养成准时开展学习任务和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习惯的培养等,这里就不多展开。另一方面是学科方面能力习惯的培养,这是我谈的重点。初中物理学科能力方面要求不是太高,重点是要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从中逐渐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好的科学习惯并掌握一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从以下四个阶段着手:

一、在探究实验的初始阶段,能对众多的感性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找出其共有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一步能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些共有的疑问,就达到了初中能力的要求。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事先安排了以下活动:学生弹钢尺;学生用手触摸声带,感觉发声与不发声的情况;学生击鼓,请学生观察击鼓时,鼓皮上乒乓球跳动的情况;教师弹吉他或音叉,请学生触摸发声时与不发声时音叉和琴弦的情况;在这大量活动之后,让学生就看到的和听到的谈谈,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之间的联系,就是圆满的完成了探究活动。教师在施教时,不仅要多创造这样情景而且要给足学生相互讨论的时间,鼓励他们自己讲,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二、在探究实验的实施阶段,我明确要求学生做到三点:“①没有明确实验目的,不设计实验;②没有设计好实验方案,不进行实验;③没有实验结果和数据,不进行分析和归纳。”我想这三点是一个科学习惯,既能培养初中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又能加强科学探究的条理性。通过实践,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实验混乱的状态,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在探究实验分析和归纳阶段,是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在现有初中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还欠缺的情况下,实施这一过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是有很大难度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从心理上让学生克服畏惧,在行动上能够敢于表达,因此有必要给学生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复杂的问题都是有多个简单的问题构成的,复杂的现象是由多个简单现象组成的”,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争想欲试。在学生初涉分析和归纳阶段,教师进一步的引导还是不可缺。

⑴要求学生从像的共同特征分析,可以依据不同特征分成不同类别:

从像的整体特征可分三种情况①与②倒立、缩小、实像,③与④倒立、放大、实像,⑤与⑥正立、放大、虚像;

从像的正倒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倒立、⑤与⑥正立

从像的大小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与②缩小,③、④、⑤与⑥放大

从像的虚实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实像,⑤与⑥虚像

⑵再依不同的分类,对每种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出其本质特征和规律,当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这一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后,再放手,教师逐渐过渡到不做任何提示与暗示,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和归纳。

四、在探究的评价和交流阶段,这一阶段是在新课程改革下不容忽略的阶段,正是这一阶段能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后,学生经过交流会发现实验时水的沸点并不是100℃,而且不同组别之间的沸点值也不相同,这就给学生带来了困惑,有了这样的困惑,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探究,这就延展了探究空间,这样自然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学生爱学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改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显得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性,更显得其评价的科学性,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四个方面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表现 由于受以前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单纯的接受知识不善于积极提问发言,有时即使有疑问,也不愿在课堂上提出,致使课堂氛围沉闷,因此设置此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多提问题,多分析问题。在我所教的班级实施以来,多数学生一改以往闷声不响的状态,积极发言,班级的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科学探究的评价 以实验参与程度和实验报告为主要方式,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技能培养的.主要依托点,实验探究主要经历以下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归纳→评估和交流,过程不同阶段培养不同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有了基础能力,才能有创新的源泉。

课外活动的完成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许多课外活动就是课堂内的延伸。如电学中要学生自制水果电池,热学中烧水的纸锅,光学中的小孔成像等都是易上手又有趣的小实验,即能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促进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当然物理课外活动不宜过多,以免过多占用学生课外时间。

基本技能的检测 以实验+试卷形式,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技能的水平情况,也以此进行查缺补漏,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考察实验,是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科学素质的最好手段;试卷考察,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两者组合既能夯实双基,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上面的三个教学切入点,仅是我个人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体会,这些方法也不断在我的教学中被实践的,通过新的教育方式,学生切实体会到物理现象的趣味性和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物理的负担比以前大量减少,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当然新课程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物理探究式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课时和实验器材得到必要的满足,将更有助于物理探究的展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出路论文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推广,整个教育行业逐步开始以打造“精品课”的形式展示学科建设中的成果以及教学改革中关于学科的优秀教学技能。精品课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个教学单位展示本单位教学质量和形象的主要窗口和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出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精品课 问题出路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推广,整个教育行业逐步开始以打造“精品课”的形式展示学科建设中的成果以及教学改革中关于学科的优秀教学技能。精品课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个教学单位展示本单位教学质量和形象的主要窗口和重要途径。

一、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开展精品课建设的过程中,精品课程的视频录像也随之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开放。我们看到的精品课程所体现出的教学手段各式各样,知识层次有难有易,教学风格各有千秋。从总的建设成效来看,通过精品课程的'打造,激发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从教学上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发展,精品课程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在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问题依然还是存在的。从当前各个高校推出的精品课程现状来看,许多高校打造的精品课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ソ萄Р牧虾徒萄内容的建设步伐缓慢。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前提就是有高质量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从许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多年来连续使用某一教材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学材料和内容更新步伐缓慢。许多教材的建设依然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精品课程缺乏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上的创新性。精品课程内容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与科研结合不够紧密。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学成果,体现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在建设时考虑到其成果的共享,这包括名师共享,也包括资料共享、智慧共享等方面。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出路探讨

对于以上提出的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从大的方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许多高校没有从观念上将课程改革形式下支撑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得以发展,没有将精品课程与课程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要持续的打造高质量的精品课程,避免以上问题的继续出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转变大学教育的理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大学不仅要一般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及追求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大学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以“创新”为首要理念。因此,从本质观上说,大学要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大学只有培养使人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实施“知识创新”,才能适应并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也正经历由知识载体向知识和认知载体转变。最主要的是,新时代里我们的教师、学校、学生这几个基本关系的定位要作调整。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学校的产品是服务,是教育的服务,学生是学校服务的顾客,服务的主体是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学生是我们服务的主体,教学质量就是我们提供服务的质量。

2.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标准建设精品课程

对于精品课过去有的叫重点课,有的叫一类课,有的叫优秀课,发展到21世纪初,我们提出精品课程这个概念。从精品课程的本身来讲,无论是一流高校还是高职高专等三类高校,其打造的精品课程都应该能够展示出其必须的核心内容,即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清晰的知识结构。虽然不同的专业打造出的精品课程形式内容各异,不同的学校打造出的精品课程难度各异,但是,既然精品课程是当前各个教学单位教学精神面貌和教学水平的最高体现,也就应该与当前课程改革方向一致。从内容方面来讲,精品课程应该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以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为主,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并尽可能的涉及到前沿性的知识和观点。从教学方式方面来讲,精品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应该体现出当前课程改革的特征,即体现出科学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3.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与其说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如说是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一门课程有没有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除了它的内容之外,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一门精品课程是每一位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人格的综合体现。提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各个学校在组织精品课程时,要把注意的重点放到人上面来,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前许多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客观硬性指标过于看重,反而忽视了作为精品课程打造核心的教师本身的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并不单单是高学历,高职称,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

4.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形成资源和科研上的优势互补

最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尤其是在当前国家课程改革的形式下,精品课程建设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只有学校和教师都从观念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才能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也才能持续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来。

参考文献:

[1]刘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155.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改革论文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出路论文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推广,整个教育行业逐步开始以打造“精品课”的形式展示学科建设中的成果以及教学改革中关于学科的优秀教学技能。精品课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个教学单位展示本单位教学质量和形象的主要窗口和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出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精品课 问题出路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推广,整个教育行业逐步开始以打造“精品课”的形式展示学科建设中的成果以及教学改革中关于学科的优秀教学技能。精品课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个教学单位展示本单位教学质量和形象的主要窗口和重要途径。

一、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开展精品课建设的过程中,精品课程的视频录像也随之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开放。我们看到的精品课程所体现出的教学手段各式各样,知识层次有难有易,教学风格各有千秋。从总的建设成效来看,通过精品课程的'打造,激发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从教学上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发展,精品课程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在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问题依然还是存在的。从当前各个高校推出的精品课程现状来看,许多高校打造的精品课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ソ萄Р牧虾徒萄内容的建设步伐缓慢。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前提就是有高质量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从许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多年来连续使用某一教材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学材料和内容更新步伐缓慢。许多教材的建设依然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精品课程缺乏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上的创新性。精品课程内容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与科研结合不够紧密。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学成果,体现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在建设时考虑到其成果的共享,这包括名师共享,也包括资料共享、智慧共享等方面。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出路探讨

对于以上提出的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从大的方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许多高校没有从观念上将课程改革形式下支撑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得以发展,没有将精品课程与课程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要持续的打造高质量的精品课程,避免以上问题的继续出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转变大学教育的理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大学不仅要一般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及追求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大学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以“创新”为首要理念。因此,从本质观上说,大学要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大学只有培养使人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实施“知识创新”,才能适应并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也正经历由知识载体向知识和认知载体转变。最主要的是,新时代里我们的教师、学校、学生这几个基本关系的定位要作调整。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学校的产品是服务,是教育的服务,学生是学校服务的顾客,服务的主体是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学生是我们服务的主体,教学质量就是我们提供服务的质量。

2.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标准建设精品课程

对于精品课过去有的叫重点课,有的叫一类课,有的叫优秀课,发展到21世纪初,我们提出精品课程这个概念。从精品课程的本身来讲,无论是一流高校还是高职高专等三类高校,其打造的精品课程都应该能够展示出其必须的核心内容,即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清晰的知识结构。虽然不同的专业打造出的精品课程形式内容各异,不同的学校打造出的精品课程难度各异,但是,既然精品课程是当前各个教学单位教学精神面貌和教学水平的最高体现,也就应该与当前课程改革方向一致。从内容方面来讲,精品课程应该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以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为主,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并尽可能的涉及到前沿性的知识和观点。从教学方式方面来讲,精品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应该体现出当前课程改革的特征,即体现出科学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3.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与其说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如说是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一门课程有没有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除了它的内容之外,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一门精品课程是每一位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人格的综合体现。提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各个学校在组织精品课程时,要把注意的重点放到人上面来,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前许多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客观硬性指标过于看重,反而忽视了作为精品课程打造核心的教师本身的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并不单单是高学历,高职称,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

4.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形成资源和科研上的优势互补

最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尤其是在当前国家课程改革的形式下,精品课程建设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只有学校和教师都从观念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才能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也才能持续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来。

参考文献:

[1]刘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155.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教育科学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和作用论文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为了适应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发展,各个国家在竞相展开各个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的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能够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占居主导地位,将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只有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作依据,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基础教育的改革也不例外,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开展几年的过程中有许多可喜的收获和经验;也有一些有待探索、讨论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用所学的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科学地总结自己和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从理论上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学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知活动。”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可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涵义概括如下:它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行为规则。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1.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教育必须变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相应的变革,一靠政策、二靠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这一功能集中表现在: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观念转变,从而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所谓教育观念,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见,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结构、过程及发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导向、调控的功能;而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却严重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面对21世纪我国现代化教育体制的构建,首先必须有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突破和超越的意识;而观念的转变,只能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逐步实现。正是通过近年来的教育科学研究使人们逐渐确立了新的教育观,这就是:强调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2.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不仅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涉及学校教学、德育、管理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等方方面面。比如,关于我国近十年来区域性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针对中国地域辽阔,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如何构建合理的教育结构,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应做什么样的改革来适应不同地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又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观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问题。通过教育科研,探索教育规律,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掌握,从而在教育科学中发挥出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为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快造就一代未来教育的改革家,他们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科学研究就是培养这样人才的途径。科研的过程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使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近年来,正是通过科学研究,我国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勇于探索,总结经验,认识、学习和运用教育规律,提高了教育质量。

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新时代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新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逐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教材逐渐蜕去了“圣经”的外衣,成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材资源的组成;课堂也从教室扩展到校园、社会和学生生活的空间,紧紧根植于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课堂教学从刻板、僵化、单一的传统模式与程序,逐渐走向民主、开放和富于个性的探索与创新,变得越来越鲜活和富有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出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管理等六个方面:一是改革了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改革课程结构,以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具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的功能;六是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此次改地通过在一些地区的实验已取得可喜成绩。

三、用教育科研为指导,解决新课改中的问题,全面推进课改

1.课改中的问题及教师面对的挑战。

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精神内核,已基本获得广大教师的认同与理解,但新的困惑和问题逐渐浮现:学生“自主”带给教师更多的是“轻松”还是“挑战”?面对学生“自主”后序充满挑战性、开放性的多样化思维,教师如何引领?“讨论”就是“合作”吗?怎样创设并促进学生的有效“合作学习”?“动手做”就是“探究”吗?如何解决动手“探究”与有限的“40分钟”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解决课改与“应试”的矛盾。如何解决课改与“管理”的矛盾。如何解决课改的热情与时间缺少的矛盾。等等。无疑,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知识结构不能只具备局部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教学能力也应能驾驭多种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对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课改的进行,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不须“先举手后发言”,教室里一片“热闹”,不能保证大家在一起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怎样组织才能既吸引所有学生,又做到活而不乱?因赏识,对犯错误的学生能不能给予惩罚(不是体罚)?课改后形成了良好的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老师的动力空前高涨,但期末考试却影响着学生和老师。考试的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方式),在现行机制下,高考、中考没有改革,考试就不可能取消,该注重过程还是结果?同时对老师的教学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才合理?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教师该如何应对?

首先,在课改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其次,面对新课程,教师间要紧密地合作,每位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如果原来形容“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则现在应比喻成“教师要有常流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再次,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新的技能,即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最后,面对新课程,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2.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应对挑战。

改革就是对旧观念的改革,对新观念的确立,而改革的往往是我们熟悉的东西。作为教师就是要改掉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所以教学改革是课改革的一场攻坚战,要求每位教师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科研课题要产生于课程改革实践,教育科研成果为课程改革实践服务;通过实验,让教师、教研人员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是教学问题、评价等问题,发挥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寻找对策,协同攻关。

为迎接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应大力开展学校教育科研。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教育科研,教师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同样,教师只有通过对自己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询,才有可能理解学生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这些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新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展开,我们应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在教师中掀起教育科研的热潮,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有关文章的论文

谈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今年是我们地区实施新教材的第二年,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常常使许多教师不知所措。为了给教师们指点迷津,学校进行了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做了题为《课改理念下如何做教师》的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通过学习培训,笔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课改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做教师有了较新的认识。一、明确教师的四重境界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教师要追求四重境界:“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没有这些追求,正是困扰许多教师不能继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源。1.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我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我们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整日痛苦自责。2.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3.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4.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二、树立永不放弃的教学观郑杰校长说“: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兴趣、爱好、特长。由于他们的自身素质、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刀切,不可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高中生、大学生,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有出色的地方,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友好相处,竭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让其在有规矩的校园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三、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我们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2.努力使自己变成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育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法比拟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能手。”3.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观念。有的教师虽然能从网上下载课件、素材、资料,虽然能用幻灯片自制课件独立上课,但是掌握得都是基本操作,没有研究深研究透,制作一个成功的课件既耗时又费力,利用课件上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在这方面加紧学习,尽快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的技能。做好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的几点体会,不过是沧海一粟,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课程改革是一次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的第八次大规模课改,也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教育领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创新与探索,它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托,肩负着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光荣使命。而对于新课改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对于21世纪新课改的直接承担者和受益者——教师,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这就需要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学生是明天的希望,国家的希望。国家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青年一代不断创新和发展。旧的课程关和旧的课堂以及陈旧的教学模式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从发展的时代中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将传统的死一般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碎,还学生一个自由创新,发展个性的空间。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以教学为例,我们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把学生当作一部学习的机器进行培养,生产出一些没有个性的产品来,我们应该以新课程为理念,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从各种信息工具中不断获取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的能力。我们要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以学生学为主体得到学习模式,让学生从书本上发现知识,认识知识并最终掌握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教师从信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信息中寻找答案,并在同学中相互交流,通过自主的,探究的,合作地学习,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推陈出新,通过学习知识并充分利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中,以合作的形式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学,多思,多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注重各方面的发展,由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接纳形式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准备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是教师自己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何必过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对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新课改不仅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要从实际行动中不断成长和完善自我,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具有高度的不可测性和复杂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运用,这些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从真正意义上作到:“活到老,学到老”。教书除了要多读书,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之外,还要学会交流与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打破教师之间的专业个人注意和互相 封闭的状况。现代社会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只有不断地交流与合作才能使各种知识联系更加清楚,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积极向上的新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准备随时面对新课程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和新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才能避免成为被新课改、新时代所抛弃的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要不但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育情景的创设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并要学会想学生学习,倾听学生的心声,沟通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师的权威树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知识建构的活动中,并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重塑自我。学习新课改,适应新时代,面临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作为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师,重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为实现教育的理想(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而奋斗。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笔者作为在政治教学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面向素质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培育的人才“高分低能”,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书的误区,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陷入了讲不雅概念、讲概念、讲理论的误区,教员把教材当成教授常识的独一载体手段,把学生算作记不雅概念、概念、理论的容器,而把育人的目的抛在一边,使学生失去了进修的乐趣,更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活力和 威信。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学科本位转向以酬报本,育酬报本,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柢使命。 二、加强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 三、巧妙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有效问题应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能悟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有效问题的设计要在“趣”“悬”“巧”“精”上下工夫,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发挥教材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新教材的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教材改革,只是内容的增减删补,而是根据素质教育制定的新课标,内容更加精炼,知识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在形式上,直观、多样、趣味性相融合,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与“相关连接”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领会教材,以人为本,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吃透教材,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只有在认清“庐山”真面目、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圆满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中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开拓,锐意进取,努力追求和谐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愉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而做出新的贡献。 新课改论文来源:

新课程革新下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如何将课改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在竭力探索,努力实践地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做一总结和反思。

一、以教师为魂,提升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就如同一位演员兼一名导演,课堂就是我们的舞台。一堂生动的英语课就如同一场话剧或小品。好的英语老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口语要流利,发音要标准,专业知识储备要过硬。这样,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同时作为导演,还要把场上的每个演员,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合理地分配、调度,让每个演员都参与进来。只有二者兼顾才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老师。

二、以教材为纲,超越教材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根本,是中、高考命题的依据。初中英语教材采用“话题—结构——功能”这一模式编写的。如自我介绍、购物、表达喜好、谈论天气、指路问路等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这就要求我们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进行转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删减、变通、替换等大胆的整合。例如在学习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时,课本上只给了五张图片和五组现在分词,一组对话Whatareyoudoing?I’mplayingbasketball.从导入新课起,我先描述老师自己正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的同桌在干什么,家里的爸爸妈妈在干什么,两人一组,一问一答,掌握后叫些同学到黑板前示范动作,其他同学猜一猜他正在干什么,自然而然地学生已掌握了如何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时再处理课本相关内容,效果就好多了。

新教材具有信息量大、知识复现率高,话题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脱离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就会经常性的出现一种现象:一节课就学一两个对话,老师没什么可教,学生没什么可学,最终什么也没给学生教会的尴尬境地,例如:在学习购物这一话题时,课本上只给了一个购物的对话,如何展开一节课的教学呢?简单地老师讲对话学生听了会很枯燥乏味。我采用的方法是;老师扮演售货员,叫一个学生扮演顾客,示范了两组之后,学生自然就知道怎样模仿了。两人一组,可能开始会看对话练习,换一个同伴继续练习,四人一组全部练完后,从生疏到熟练,学生自然会脱离对话材料了。接着叫上几组同学拿上简单的道具,走到讲台前,来表演自己的对话,同学之间互相点评。在笑声里,在掌声中,一位位顾客和售货员已坐在了我们中间。

三、以活动为主,落实活动

教师创设真实的语境或氛围让学生去使用英语,感受英语,而不是单纯的由老师讲知识点,灌输语法知识,是新课改应把握的一条基本原则。最直观地体现就是课堂内外老师精心设计的各种学生活动。课前活动可以是一对一freetalk,也可以是两人一组的Pairwork,或是一段英语情景表演,或直导入主题的“问题式”Brainstorm。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核心是让学生去说英语,用英语,亲身感受语言的魅力。课内活动的设计可以使用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等电教设备,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大量信息,获得感性知识,同时学生注意力会集中,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也增大了课堂容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总之,通过各种活动,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达到何种能力,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流于形式。课后活动的设计我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弥补课堂不足为主。我所带的班级从初一到初三,我坚持每天让学生利用自习前10分钟时间,听写前一天或者当天所学的.单词和短语,翻译几个重要句子,日积月累。事实证明,能够坚持这样做的班级英语总体水平良好,没有掉队的。

四、以学生为主,服务学生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教师由教学的主角变为监督者、指挥者。在教师创设的各种语言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互相合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2)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如果我们教师一味的高高在上,不能平等的对待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许多学生会逐渐对英语失去兴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语言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加以示范、指导、点拨,激活学生思维,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充分的发展。

(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以表扬、鼓励学生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外语在学习中,不犯错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和爱心。对于学生的些许进步,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也许一个Good,一张笑脸,一句中肯的评价,都会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去遨游学海。

新课改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滥,大有使用多媒体就实体现了新课改之势。如果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做基础,只是把课本内容用多媒体来简单搬个家,教师往往会被课件所左右,学生也只顾看热闹,课件又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往往会适得其反。

(2)课堂活动设计过多,但流于形式,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看起来热闹、红火,但学生没等开始讨论时间就到,学生活动成为课堂点缀,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这种重形式、轻效果现象,实不可取。

(3)学生口语表达较好,但语法学习不扎实,基本功不牢固,眼高手低,一说就会,一写就错,书写不规范,书法太差等问题层出不穷。新课改不等于全部否定传统教法,忽视学生的双基训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对待传统教法,才能让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改给了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的压力,唯有不断创新和反思,让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乐学、善学,才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新课程改革论文的总结

新课程改革教学浅议论文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年了,我作为一位青年物理教师,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经历者,而且是最终的实施者,怎样贯彻和落实新课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程改革的理念,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想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最终目标,在行动上要抛开自身受旧教育体制的影响,大胆以新课标要求自己,指导自己进行教学。基于“构建主义”教育方式和物理学本身的特点,我想教学中要把握好切入点,展开教学,定会事半功倍。下面就我教学中摸索出的三个切入点与大家探讨探讨:

激发广泛的兴趣,使学生想学

物理研究的对象是源于生活的,许多物理现象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学生对它们都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由于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这种好奇心是随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换而变换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从自然界中许多的现象中,提取出我们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并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还原或再现出来,以大量的感观现象为基础,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了对事物的兴趣,这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如在《探究电磁铁》时,学生已经有了“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课前,做两个相同的螺线管,在其中一个中放一个铁芯,构成一个电磁铁,教学时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分别放在两个暗箱里,让学生观察它们通电后吸引铁钉情况,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它们吸引铁钉的情况是不同的,学生此时便急于想知道暗箱内的物体,教师不要打开,可让学生先猜猜,在学生激烈的猜想后,让学生打开暗箱看看(再观察),会发现一个是螺线管,另一个是相同的螺线管+铁芯的装置,后者吸引铁钉能力强。通过上面巧妙设计的实验,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猜(猜想)--看看(再观察)的活动过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电磁铁”的好奇心,既引入了电磁铁,也为电磁铁进一步的探究创造了情景。

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使学生能学

有一句名言,告诉人们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性格;形成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包含两方面的培养:一方面是广泛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如养成准时开展学习任务和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习惯的培养等,这里就不多展开。另一方面是学科方面能力习惯的培养,这是我谈的重点。初中物理学科能力方面要求不是太高,重点是要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从中逐渐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好的科学习惯并掌握一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从以下四个阶段着手:

一、在探究实验的初始阶段,能对众多的感性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找出其共有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一步能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些共有的疑问,就达到了初中能力的要求。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事先安排了以下活动:学生弹钢尺;学生用手触摸声带,感觉发声与不发声的情况;学生击鼓,请学生观察击鼓时,鼓皮上乒乓球跳动的情况;教师弹吉他或音叉,请学生触摸发声时与不发声时音叉和琴弦的情况;在这大量活动之后,让学生就看到的和听到的谈谈,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之间的联系,就是圆满的完成了探究活动。教师在施教时,不仅要多创造这样情景而且要给足学生相互讨论的时间,鼓励他们自己讲,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二、在探究实验的实施阶段,我明确要求学生做到三点:“①没有明确实验目的,不设计实验;②没有设计好实验方案,不进行实验;③没有实验结果和数据,不进行分析和归纳。”我想这三点是一个科学习惯,既能培养初中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又能加强科学探究的条理性。通过实践,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实验混乱的状态,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在探究实验分析和归纳阶段,是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在现有初中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还欠缺的情况下,实施这一过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是有很大难度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从心理上让学生克服畏惧,在行动上能够敢于表达,因此有必要给学生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复杂的问题都是有多个简单的问题构成的,复杂的现象是由多个简单现象组成的”,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争想欲试。在学生初涉分析和归纳阶段,教师进一步的引导还是不可缺。

⑴要求学生从像的共同特征分析,可以依据不同特征分成不同类别:

从像的整体特征可分三种情况①与②倒立、缩小、实像,③与④倒立、放大、实像,⑤与⑥正立、放大、虚像;

从像的正倒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倒立、⑤与⑥正立

从像的大小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与②缩小,③、④、⑤与⑥放大

从像的虚实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实像,⑤与⑥虚像

⑵再依不同的分类,对每种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出其本质特征和规律,当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这一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后,再放手,教师逐渐过渡到不做任何提示与暗示,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和归纳。

四、在探究的评价和交流阶段,这一阶段是在新课程改革下不容忽略的阶段,正是这一阶段能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后,学生经过交流会发现实验时水的沸点并不是100℃,而且不同组别之间的沸点值也不相同,这就给学生带来了困惑,有了这样的困惑,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探究,这就延展了探究空间,这样自然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学生爱学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改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显得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性,更显得其评价的科学性,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四个方面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表现 由于受以前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单纯的接受知识不善于积极提问发言,有时即使有疑问,也不愿在课堂上提出,致使课堂氛围沉闷,因此设置此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多提问题,多分析问题。在我所教的班级实施以来,多数学生一改以往闷声不响的状态,积极发言,班级的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科学探究的评价 以实验参与程度和实验报告为主要方式,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技能培养的.主要依托点,实验探究主要经历以下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归纳→评估和交流,过程不同阶段培养不同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有了基础能力,才能有创新的源泉。

课外活动的完成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许多课外活动就是课堂内的延伸。如电学中要学生自制水果电池,热学中烧水的纸锅,光学中的小孔成像等都是易上手又有趣的小实验,即能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促进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当然物理课外活动不宜过多,以免过多占用学生课外时间。

基本技能的检测 以实验+试卷形式,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技能的水平情况,也以此进行查缺补漏,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考察实验,是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科学素质的最好手段;试卷考察,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两者组合既能夯实双基,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上面的三个教学切入点,仅是我个人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体会,这些方法也不断在我的教学中被实践的,通过新的教育方式,学生切实体会到物理现象的趣味性和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物理的负担比以前大量减少,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当然新课程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物理探究式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课时和实验器材得到必要的满足,将更有助于物理探究的展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对待。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笔者认为语文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辩证看待,进而扬长避短,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力具备,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小学生有八个方面的习惯需要教师着重培养:1.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3.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4.说话规范的习惯;5.爱惜书本的习惯;6.勤于发问的习惯;7.互助合作的习惯;8.写字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培养好习惯的意识,还需要教师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写字只有苦练才能出成果。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快乐教学,好习惯就存在养不成的危险。

二、学习热情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方面是家长和社会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要有学习热情。现在新课程改革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但是有时候恰恰因为过于开放、过于随意导致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笔者赞同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这从深层次点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

三、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读死书,但是新课程改革如果走了极端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读书。到底哪些是读书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其次,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第四,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课程标准专门规定了课外阅读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确实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那么学生一定会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课程改革而言,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国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语感的培养最主要就是读,学生必须下工夫来完成阅读量。但是教师也要给予引导,此时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重点段落分析,抓关键词等。

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语文教学 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奠基了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课程改革的感悟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

(1)师生的关系融洽了,教学就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我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减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受到了重视。在教学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在教学新课时能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应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都我会不同程度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学中能够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例如教识字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后,然后问学生:“你们都很聪明,能够在生活中学到这么多字,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学到这些字的?”学生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教的,有的说是看电视学会的,有的说是看报纸学会的,有的说是查字典学会的,等等。这样,就把学生引到生活中、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语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学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找机会学习汉字。这也是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学在课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宁香月中小学电教(下)

【2】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陈艳丽学周刊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理念应运而生。从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首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其次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以期通过努力,找到促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以此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首先,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一定要与新课程标准相适配,所有的改革工作都要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如果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背离,那么高中英语改革就会失去实际的意义,很可能造成高中英语改革的失败。这种情况在很多高中都曾发生过,因此应得到高中英语教师的注意,在进行改革之前一定要对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深入的理解;其次,创新是高中英语改革的第一要务。高中英语教师在对新课标进行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创新放到首要的位置,打破之前一些传统的、糟粕性的东西,让高中英语教学可以和现代英语教学发展保持在同一水平;最后,一定要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证明,以应付高考为目的的英语教学,难以培养出真正的英语人才,局限了很多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教学需要突破常规的壁垒,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综合性的提升。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暴露出的实际问题

缺乏情感激发,教学互动较少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高中在英语教学方面或多或少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并且很多问题都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笔者在这里仅就几个比较常见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问题就是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激发。通过对高中英语教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带有着一定的知识性和故事性,每一个单元都有着独立的主题,并且带有着明确的思想内涵。对教材进行这样的设计主要就是为了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并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进入学习情景之中,在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得到收获。但是现阶段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理性教学为主,将重点放在语法和单词等方面。例如,在学习friendship这一单元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在情感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是简单的在课上讲解了重点单词、对对话内容进行了分析。这不仅浪费了英语教学资源,同时也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下降,有些学生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的厌学心理。

教学内容狭窄,缺乏灵活应用

当前为了顺应新课标的需要高中英语教材已经进行了全面的改版,新教材在我国高中达到了基本的普及。这对于提升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水平,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通过实际的调查,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的观察和总结,发现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新教材的应用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过于刻板,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上,很多能够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内容都被有意识的忽略了;其次,一些高中英语教师将教材安排奉为了金科玉律,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以教材内容为主,导致教学内容相对狭窄,不能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拓展。例如,有些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的明显不足,不能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在班级中播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影像资料,以此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高中英语教师寥寥无几;最后,高中英语教学的灵活性不足。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之前,都会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案的编写。进行该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课上的教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将教案作为唯一的参照,总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往往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一些教案中不曾涉及的内容时就出现束手无策的状态,不能灵活的对教案进行应用,灵活的展开课堂教学。例如,笔者曾目睹一个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healthyeating这一单元时,学生突然问老师吃什么样的食物才能有减肥的效果?这是该教师编订教案时不曾预料到的,因此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认为学生不应该问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之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观察到这个学生的情绪一直比较低落,而全班同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似乎也受到了影响。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变革之路

改变教学模式,增加情感关注

当前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带有着新旧英语教学模式冲突的'痕迹,其中既有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有传统教学理念的残留,因此一直局限着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所以,广大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对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的梳理和构建,要进行开放式的英语教学改革,积极的吸取一些先进经验,避免进入教学改革的误区。

例如,在落实生本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提升学生的位置,又要对自身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不要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辅导作用;其次,增加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情感的激发也能够让学生形成正向的思想和健康的心理。仍以上文我们提到的friendship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在进行该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用英语谈一谈自己的好朋友,讲一讲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通过这种情感上的调动,同学们的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集中,并且也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这种班级性的讨论对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完善教学评价,进行全面落实

现阶段很多高中的教学评价流于表面,甚至一些高中根本没有在学生中间开展教学评价这一工作。这使得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很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都不能被发现。所以,笔者认为要想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不仅要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应在制度层面下功夫,强化教学评价的落实。这一工作在很多大学院校中落实的较好,因此高中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借鉴。第一,要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对学生的意见给予尊重;第二,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减少教学问题出现的可能;最后,组织教师之间进行互评和自评,让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自身工作情况进行了解。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进行新的发展,需要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对高考以及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合理的把控,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遏制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功利主义,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北刚.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

[2]游书佩.浅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

[3]丁丽.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媒体应用与高中英语教学[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2010.

  • 索引序列
  • 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新课程改革下相关论文
  • 新课程改革论文文献
  • 新课程改革有关文章的论文
  • 新课程改革论文的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