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和谐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和谐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和谐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社会环园4061 王露 构建和谐社会,大学有着培养和谐人才的重大责任。和谐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心理和谐是和谐人才的基础。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和谐人才是一个需要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构建心理健康和谐的长效机制,即一个主阵地的课程教育、三级大平台的工作网络、五条大通道的服务机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内涵 心理和谐反映的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和谐的基础,而和谐更是心理健康的完美形态和目标。世界心理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其具体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人内在的体验稳定感、主观幸福感和价值获得感。而心理和谐不仅反映的是人自身的和谐,还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反映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的、社会的需要的关系,反映个体心理和谐与社会整体中间的和谐的关系,人的心理和谐涵盖的面更宽泛,更全面,层次更高,要求更高。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在对人对已对事上达到的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平衡状态。和谐首先是人的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进而达到心理环境的内部和谐,在人格、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协调统一,做到善于“自调”;其次是人与事的和谐,在知识、能力、兴趣、言行和处事方式方面的协调统一,保持积极、冷静、适度与乐观,做到善于“处事”;再次是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是主动积极地交往交流与沟通,在人际关系上适时适度、默契融洽,做到善于“为人”。这种对内协调、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 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人因素很多,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人的心理是否和谐,取决于直接刺激人们心理活动的客观事件、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和谐度,既有客观原因,又取决于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心理健康与和谐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必然强调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重视心理健康才可以促进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校园的和谐决定了学生的心理和谐,学生的心理和谐又反作用于大学校园和谐。心理和谐可以使校园充满活力、焕发朝气、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培养和塑造和谐人才,同时又可促进教育各项工作开展及教育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心理和谐与大学校园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校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重视人的心理和谐和校园和谐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的课题。 二、全方位落实教育为主面向全体的原则,构建一个主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应该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形式和途径,它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课程教育的普及性特点就是向广大学生传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树立健康意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其次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既是素质的成分又是其他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心理健康的课程教育正是这种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现。再次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所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更强调对正常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好各方面的困惑,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最后这是由现实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势所决定的。学生面对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且带有普遍性。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指导学生自己调适和解决一般的心理困扰,也预防心理问题的障碍化发展。 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综合省内各校发展的基本状况,大多数学校都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课程:《心理健康指导》或《大学生心理卫生》,还有一些学校开课门数已达到了3门以上,少数学校上升为必修课,学校对课程的管理比较规范。我校1993年开始开设《心理学》全校选修课,1996年增设《心理学专题》、《管理心理学》全校选修课。1998年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卫生》,此课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导课程。2000起,相继开设了《成功心理与潜能开发》、《艾滋病与性教育》、《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针对问题人群的专题性课程,开设了拓展训练、自信性训练、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训练等团体活动,课外拓展训练已成功举办6期,每期有200余人次参加训练,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这些课程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达到课程效果的延伸和巩固效果,从而推进课程教育从广度到深度的发展,每学年选修人数都超过2000人。2006年学校面向全体新生正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1个学分。实现了每个在校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上到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形成了1门必修课、9门选修课和若干团体训练活动相配套的、覆盖所有年级和学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显现了“三大模块”的特点和“三大注重”的发展趋势。“三大模块”:主干课程模块――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或主干课程为主导;支撑课程模块――以心理学原理课程为支撑;活动课程模块――以专题活动类课程为补充。三大模块互为对应、有机联系、各具特色。“三大注重”:注重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让学生理解心理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注重改善学生的行为――调动学生改善自我的强烈愿望和动机,继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重新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发展自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创了一条新路子,课程效果受到肯定。 三、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的原则,建立学校领导、教师指导、学生自助成长的三大平台的工作网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成才成长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要达到这样教育目标,有必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工作网络,建立三大工作平台,有效整合全校资源。 (一)一级工作平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处于领导地位 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校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指导、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督导检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在全校整合力量,激励和保障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学生工作处、校医院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构成,具体落实和实施教育工作。 (二)二级工作平台:学院(系部)心理辅导站,处于中介地位 专职心理辅导员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学科背景,接受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指导,开展经常性的业务交流,提高心理问题的辨别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具体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一安排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有关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活动等等。 (三)三级工作平台:学生的自助组织为最基础的一级,由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构成,处于基础地位 班级心理委员由班级和学院推荐、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按照考核培训的要求产生,一般任期为四年,主要职责是宣传有关知识、关注重点人群、反馈相关信息。心理协会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组成,以自身素质提高、开展各类宣传服务活动为主,一般一年纳新换届一次。学生自助组织的工作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共同指导。 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工作平台管理,使各部门相互协调各有归属各负其责。在全校范围建设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教师和管理队伍,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骨干队伍,保证了人员全过程参与、管理全方位覆盖、工作全环节展开。 。 四、全过程落实积极指导关注个别的原则,建立宣传教育、团体辅导、个别咨询、测量建档、跟踪转介的五大通道的服务体系 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必须树立起服务与指导并重的理念,服务与指导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服务与指导,心理监控干预也是服务与指导。服务到位就有可能促成指导,而指导本身又是一种超前的服务,当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者,不仅能以其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而且能够成为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高尚人格的楷模,这本身就是高等教育服务与指导功能的一种体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好障碍性指导、适应性指导和发展性指导三个层次,即突出发展性指导的中心地位,又及时为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解决好问题。因此学校的指导与服务机制必须包涵五大通道:宣传教育、团体辅导、个别咨询、测量建档、跟踪转介等渠道。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已开始探索并建立了这些通道,指导与服务的功能得到了大大增强。 (一)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包括三大内容,一是传统的报纸、广播、橱窗、展览等,二是宣传的专项活动,如宣传月等,三就是网络信息阵地。我们建立了“第一健康频道”心理网站,在网上开设了现场答疑、在线咨询、小知识宣传等多个栏目。并在网上设有心理测查软件,可以自行测试,也方便老师对全校学生情况的了解和管理。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和咨询。许多教师还通过电子邮件开展心理咨询。 (二)团体辅导 近年来,团体辅导在各校受到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推进。马建青教授讲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训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相对于个别咨询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对障碍性、适应性和发展性三个层次的指导均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个别咨询 采用一对一的面谈、信件往来、电话交流等方式进行,是最早进入高校的基本手段,现在仍是最有效和必然的方式之一。(四)测量建档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在它可以用数学加以精确描述时才能称之为科学。”心理测量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目的是通过量化手段使心理学的分析日益精确,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五)跟踪转介 这是对心理疾患的最人文的关怀,从教育模式转向医学模式,帮助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尽早减轻症状,恢复健康,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我们应该重点通过网络宣传等阵地加强教育指导,通过心理测量等手段及早发现偏差积极介入,通过日常值班制度做好来访学生的心理矫正,通过及时转介让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得到专业医院的治疗。学校建立一个有序高效的对应机制和应急机制,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共管和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事实证明,服务机制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化解了心理矛盾,促进心智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曹成刚.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忍

如果说生活是一块调色板,那么,和谐就是充满活力的七彩色。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和谐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1

和谐犹如一幅画,和谐好像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产生力量。天空的和谐,是身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身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版耀眼;落日的和谐,是留下了最后灿烂的美丽。

其实,和谐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他就像我们的家人,朋友一样,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社会中,学校中,家庭中,大自然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美丽的身影······一支红梅,傲雪独立,美在它的独立寒冬,美在它增添了风景的画面;一只雄鹰,冲上云天,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冲破云端的刹那间。有人说:“和谐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也有人说:“和谐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我说:“和谐就是生活的快乐”。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衬托,才显得格外动人;宁静的天空,因为有了云朵的依偎才显得更加安详;辽阔的大地,因为有了外物的爱护,才变得更加富饶。在我看来和谐很简单,爸妈之间没有冲突就和谐了!社会没有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就是和谐。和不认识的人见面说声“你好”,这更是和谐。

和谐之美绝不容忍名利的束缚,只有淡泊才可以称之为美,老鹰是为了搏击长空而在天空自由翱翔,它是需要真正的获得快乐的空间;风帆只为乘风破浪闯出一片天地,它是需要真正拥有一片辽阔的海面广阔的天空。

和谐是一种美,和谐给我们带来了亲善的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友谊带来和谐,让和谐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和谐吧!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2

那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和安详;那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和馨香。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互相依存,互相映衬,互相促进,一起共同发展,才呈现出那五彩斑斓的和谐吗?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就举个例子吧!在大街上,有两个男人在打架,因为其中一个人不小心把另一个人碰了一下,不过这碰一下不要紧。但是他们却吵了起来,因为谁都认为自己有理:一个认为是他自己走路不看,要他道歉。

另一个认为他不是故意的,就不道歉。让我们想一想,如果没人都倒退一步,互相道歉,这件事情不久结束了吗?可是,就因为谁也不想吃亏,就争得面红耳赤,还打了起来,直到警察来了,才把他们强行分开。在许多人看来,扫大街的那些叔叔,阿姨们都是没有工作,才扫大街的。

可是,如果仔细想一想,没有他们,我们的城市不久变得十分脏乱了吗?塑料袋满天飞,垃圾堆成山也没有人来打扫。其实,只要有一颗和谐的心,这个世界就会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肮脏,多一点美好。

有一种美,给生命带来温暖,和谐之美――无时无刻与我们现在,只是没有人留意到,承载一份爱的重量,我们应该付出同样一份爱;承载一份竞争的重量,我们应该勇往直前去接受挑战;承载一份挫折的重量,我们可以付出同样重量的决心和汗水……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永不超载,永远和谐。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3

经常听得朋友的抱怨,无非就是说现在人际关系复杂,即便在同学之间也难以和对方产生信赖感,我只是笑,不做回答。

就我所见,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能欣赏对方,本质就在于不能发现对方的优点。而不能发现对方优点的原因,还得从自身找起。

我曾经一度自大过,认为天地万物还不是如手旁的课本一样唾手可得。但这种日子并未维持多久。这段日子里,我不停地努力,试图作成什么。但失败却如密集的雨点一样接踵而至,可又偏逢屋漏。于是失败残留的阴影便经久不散地弥绕在我心头。那时的天空似乎都是阴沉的,于是我便躲在不起眼的角落反思。长久的反思并未使我认识到错误的根源。知识心头上的哀伤如同大雾一般,再大也会散。而越来越多的事物如流水般拥在我的生活中。然后悲哀就沉到了湖底。只是我不再年少张狂,多了些成熟稳重。小四说这是青春成长,我只记得当年柳叶落得一地彷徨。

在晚近的日子里,岁月将人雕得雄壮刚毅,而内在却是更加地细微柔韧了。百炼钢成饶指柔。只是命运之锤煅烧你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抱怨和感慨呢?

后来朋友就开始向我抱怨,说现在的人们难以接触。我笑而不答,并非是学佛祖在灵山之上捻花微笑以示众妙,而是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他。

静夜,月色升起,我沉淀已酒的心底之事也被打捞起来。人与人之间为何不能更加贴金呢?夜风缓缓袭来,夏天大开的窗户来回回荡。污浊的窗户,透明的月光。冥思苦想,我想我明白了。我们总是隔着渲染的心态去看待一个人,这样我们所了解的对方并不是真正的对方而这道渲染的情绪,便是人与人之间尴尬羞涩的根源,也便是人们之间的隔阂。这就不是泰戈尔意义上无法逾越的鸿沟了,而是一道由万千巨石堆砌而成的苏堤。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朋友,他沉默了很久。然后孩提般地笑了。然后我就把意义扩展于人生之上,人们若是能打开窗户,虚怀若谷。那么到时自然是海纳百川,百川归海。更不会发生嘲笑别人但最终错误是自己的笑话了。

打开窗户,便是和谐的亮光。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4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

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

我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

我们遨游在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和老师一起编织梦想。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一回,我和我的好朋友闹别扭了。看到我的好朋友和别的同学玩得那么开心,又是做游戏,又是谈心的!看得我心里很后悔。觉得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呢?可是,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嘛!她要是没有错,我也就不会和她打心理战了。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索,我觉得如果我们俩都那么倔强的话,那老师说的什么“同学之间应该团结互助”之类的话不都是白讲了吗?所以后来我还是很主动地去向她道歉。就这样,一声“对不起”换回了一片真诚的友谊。通过这件事后,我第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和谐”二字的重要性。

和谐,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家庭、学校。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铭记在心,时时刻刻把它放在心上。构建和谐社会,是要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手拉起手,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共创一个文明的校园吧!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5

有时候,真的很烦。

在这个世上真的有去多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东西,心头那重深厚的幕下究竟隐藏着怎样一个世界?是一弘清泉,抑或是一潭死水?

心灵深处渴望有一方净土,渴望净土上姹紫嫣红,香飘十里。为什么望着风中的一片落叶都可以生出千万感慨的脑子对这着这一大堆课本却一片空白?

我不需要聪明的智慧,不需要纷扰的思绪,我甚至不需要斑斓的世界。我只要自己是一只小鸟,一只灰色的鸟儿,高高地站在树枝上,抬头仰望蓝蓝的天空,尽情地唱着自己喜爱的歌。

可是我不能改变我是人的事实,但我可以奢求一块绿草地,奢求几朵野花和白云。我就这样仰面躺在野花和野草之中,静静地看着天上变幻的白云,我要让自己的思想游离于生命之外,任意追寻,摆脱肉体这沉重的枷锁。甚至,我什么也不用想,仅仅只是躺着,任自己的躯体慢慢地融入整个大地!

这样的想法让我平静,也让我的心冰凉……

我问过了天上的星星,它告诉我和谐最重要,它要我向一切和谐的东西学习。

是的,一朵娇嫩的,鲜艳欲滴的花放在茫茫沙漠中当然不和谐。注定了沙漠,那么只有漫天飞舞的沙石或移动的沙丘才是本色,偶尔,一块小小的绿洲会更加适合。总之,沙石,大风,绿洲的组合一定是快乐的,是美妙的。

是草原,就约定了只有珍珠般的牛羊与之相伴,只有漂浮的云朵与之共舞。你能强求老虎以之为家,瀑布与之为邻吗?

……

是的,心不也一样吗?心也需要和谐。

撅一杈树枝,驱赶着这些和我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要来到这世界的小昆虫。史铁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最终不也从迷茫中走出来了吗?不也将自己的心灵置之和谐之中了吗?

我也曾迷茫,也曾徘徊,也曾否定过自己的出生是这个世界的需要。但今天,我懂了,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心没有归于和谐。

让烦恼远去,让和谐伴随美妙的生命吧!

写此作文,我们可以有三种基本的立意:①和谐促发展,只有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②共同发展创造和谐,只有各方面充分的发展才能形成和谐的局面,和谐是发展的目标;③和谐和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我们要和谐、也要发展或要发展、也要和谐。 写作的范围可选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国际关系等方面:对个人而言,可从生活、学习、工作、健康等方面去谈;对一个家庭而言,可从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各尽其责等方面去谈;对社会和国家而言,可从农民工待遇、社会保险、再就业、教育不公平、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调和干群关系、科教兴国、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等方面去谈;……“和谐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大课题,可以见人见智。对我们中学生而言,可根据自己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和身边的人或事上去寻找着陆点。观点与时俱进,叙述力求真切生动,议论力求辩证深入,讲究文采。 文体不限,考生可选擅长的议论文、散文、寓言、书信、电视栏目主持、辩论记录、人物专访等文体形式,但不宜瞎编故事、逆向唱反调求新等。 寻找和谐 我整理好背包,出门去寻找和谐。大雁在天空自由地翱翔。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生生不息,也许,这就是一种和谐。 我来到幽谷深处。老子正带着宁静安详的微笑,在绿荫深处漫步。我走上前去,请教老子什么是和谐。老子说:“和谐者,乃小国寡民、清静无为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此乃和谐者也。”我顿时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平和与宁静。 我带着微笑,辞别老子,继续前行。孟子流连在清澈的小河边。我再次前去请教什么是和谐。孟子答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和谐。”是啊,如此友爱、关怀的社会,确实是一种和谐。 一片竹林,一间茅屋,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挥着羽扇,抚着瑶琴,诸葛亮怀着一颗谦卑的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明白了,宽广与博大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和谐。 我继续向前走,在汨罗江边,我看到屈原在江风中对天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饱含无奈与坚定的叹息声中,屈原带着怨恨与不舍沉入汨罗江中,他以自己的死昭示天下:永不停息的探索也是一种和谐。 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中,我遇到了陶渊明。他带着悠然自得的神情对我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乃和谐也;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此仍为和谐也。”是的,悠闲的生活,与自然友好相处,这当然是一种和谐。 我回到现实,朋友问我是否找到了和谐,我平静地告诉他:“和谐其实无处不在,大到宇宙中的恒星、行星、彗星,都在和谐中相互绕转,小至我们身边的一切,花、草、鸟、兽,也都在自然中互存共生、和谐相处。只要怀着一颗宽广、博大、包容、宁静的心,那么就能发现,和谐就在我们身边。” 采撷幸福,走进和谐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 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在心中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 和谐,便是不和谐中的完美。 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谐,此时已悄然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而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找到了幸福,我便看到了和谐的微笑。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 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 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离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谐。 请给我一个和谐的家 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白鹭,生活在美丽的湖畔。 每天早晨我闻着清香的空气醒来,然后和我的兄弟姐妹结伴飞向郁郁葱葱的丛林,飞向炊烟袅袅的乡村,飞向波光粼粼的湖面。那里有我们数不清的好朋友,我们天天相聚。在蓝天白云下,我们或觅食充饥,或曲颈饮水,或展翅比武,或嬉戏打闹,过着悠闲自在、其乐融融的生活。我经常想:这是一个多么和谐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偶尔也有旅行观光者或摄影爱好者进入我们的天地,不过他们都很友好,总是站得远远的,静静地观赏着我们,或用镜头拍下我们翩翩起舞的身姿,然后悄悄地离开。 但是,有一天,突然闯进来一群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带着自制的土枪向我们射击,我刚学会展翅飞翔的小兄弟被打中了,“咕咕”地哀叫了一声,扑腾了一下就倒地了,那些人欢呼着掳去了我的兄弟。我们来不及为兄弟的命运哭泣,就四下散开逃命去了。等暮色降临之时我们才胆战心惊地回来,妈妈们却伤心地发现她们刚下的蛋几乎全被掏走了,她们凄惨的哭泣声让我的心都碎了。 从此以后,我们和谐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我们害怕在飞翔盘旋的时候被土枪击中,我们害怕在离巢的时候白鹭蛋会遭殃,我们害怕…… 善良的人们啊,请给我们一方和谐的家园吧!请给我们一个自由的世界吧!我们会以曼妙的舞姿和清丽宛转的歌声报答你们的。 参考资料:

与社会和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当中引用的学术内容是作者对文献作者研究成果的肯定和认可,它的写作也是对前人劳动成果道德尊重,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的重要部分,它表明了文献和论文之间的继承性。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1]凯特林?泽鲁姆.金融网络的时间、空间及技术[J].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C].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布鲁斯?G?卡拉瑟斯.货币与信贷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C].斯梅尔瑟,斯威德伯格,罗教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3]许文彬,张亦春.信息结构、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演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刘世定.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9,(2).

[5]史晋川,孙福国,严谷军.浙江民营金融业的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1998,(5).

[6]张翔.合会的信息汇聚机制——来自温州和台州等地区的初步证据[J].社会学研究,2006,(4).

[7]王水雄.金融工具、信用能力分化与社会不平等[J].社会,2007,(1).

[8]赵琼.制度嵌入与关系嵌入:银行信贷交易的经济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1][2][美]威廉·维尔斯马,斯蒂芬·G.于尔斯.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59,361.

[3]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胡涤非,陈海勇,孙亚莉.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

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1]周桂林.“实践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实践教学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43~144

[2]张红主编.社会学专业综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冯波、季蕾、陈文玲等.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效果[EB/OL].

[4]〔法〕图海纳.行动者的归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沈原.“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J].社会学研究,2006(5)

[6]刘勤.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创新:围绕社会调查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19):238~239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周海春:《武汉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李训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黄铁苗:《论节约、消费和浪费》,《学术研究》2009年第8期。 [5]黄铁苗:《节约型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周海春:《武汉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列出如下,你可以自行选择几篇写上。1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王起钧 河北大学 【硕士】河北大学 2006-05-01 0 2822 传媒引领和谐社会建设途径之探析 洪和根 嘉兴市广播电视总台 【期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06-30 0 463 传媒转型的逻辑与使命 张伟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青岛 【期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10 0 54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下传媒与司法的和谐关系 郑玉洁 华东政法大学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04-25 0 515 试论广播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 王蔚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期刊】党史博采(理论) 2006-01-20 0 236 和谐社会和传媒的社会责任 【期刊】新闻传播 2006-01-30 0 857 旅游传媒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五大角色 《江南游报》 陈鹰 【报纸】中国旅游报 2007-09-21 0 108 传媒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 袁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期刊】新闻爱好者 2009-09-10 789 和谐难题与传媒责任新论 杨建宇 郑州大学 【硕士】郑州大学 2006-05-01 0 13010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传媒责任研究 任慧静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南京师范大学 2008-06-30 0 15511 大众传媒视角下的犯罪控制 张心向; 辛欣 南开大学法学院 【期刊】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15 7812 网络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青岛传媒网《百姓说事》栏目说开去 王瑶; 韩丽楠; 朱凯 青岛传媒网 【期刊】青年记者 2008-09-20 0 6113 论和谐社会中“传媒力”的构建要素研究 张志君; 张婧莹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电视台 博士后 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 【期刊】现代视听 2007-01-30 0 4914 网络时代下的传媒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李娜 郑州大学 【硕士】郑州大学 2006-04-18 0 19915 论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陈世昌 武汉科技大学 【硕士】武汉科技大学 2010-04-30 1716 传媒法制报道的三个理论问题 梁衡 人民日报 副总编辑邮编: 【期刊】当代传播 2007-05-15 3 12917 和谐社会建设与媒体角色定位 骆正林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期刊】现代视听 2007-01-30 0 13518 论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 申思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中央民族大学 2008-04-01 0 16419 论现代传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董姝 长春理工大学 【硕士】长春理工大学 2007-06-01 0 137

和谐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 :《道德经》 “和谐 ”思想 自然 小国寡民 冲气 文化资源 论文摘要:老子《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极其丰富,极其高明。文章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和谐 ”的哲理来弘扬老子的“和谐 ”思想 ,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文化资源。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 出的伟大 目标。构建和谐世界 ,是胡锦涛主席在 2005年联合 国成立 6O周年首脑会议上提 出的伟 大 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把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作为我 国战略发展的基本“国策”。 而今国内与国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他人)、人的身与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与不和谐的问题,急需我们各方面的努力,以使生态 、世态和心态都能健康地 、正常地 向前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贯彻落实对内构建和谐社会与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需要很多资源 。我们应努力从中华文化传统里挖掘、弘扬优秀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软实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 、追求和谐的民族在传统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不仅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具有“和谐”思想,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同样也具有珍贵的“和谐”理念与“和谐”智慧。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地、天、道法自然的和谐 老子关于“和谐”的智慧与思想最精深的理论就是他的“四大”学说。老子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 中有 四大 ,而人 居其一焉。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德经 ·二十五章》)这一著名的判断里 ,全面精当地 回答了人 与 自然界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 的问题。其 中人代表“人”,内含“人”与“人”、人的“身”与 “心”;“天”与 “地”代 表 “自然 界”。“人 ”、 “地”、“天”以及“人”与“人”、人的“身”与“心”,加上作为它们以及其他万物的本原与起源的“道”,本来都是各不相同的东西。而各 自独立的东西之间,是存在着差异、对立、甚至矛盾的。但是,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又都离不开彼此之间所应具有 的“和谐”状态。那么,这“和谐”状态如何才能出现并保持呢? 对于这一重大问题 ,儒家与道家作为我国最早的两大思想体系,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 儒家的回答集中体现于《论语》里所提 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之说。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意思是说 ,“和谐”是“礼”的各种各样的作用 中最为重要 的一种 。这是因为,古代君王在治理国家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都由于做到了“和谐”,从而取得了成功。但是,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而不知道用“礼”去节制它 ,那也是行不通的。可见,有子认为“礼”与“和谐”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礼”是“体”,“和谐”是“用”;是“礼”决定着 “和谐”,而不是“和谐”制约着“礼”;“和谐”必须从属于“礼”。不难发现 ,有子把他的老师孔子关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原则作为更基本的原则。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一方面在“礼”的指导与制约下 ,使得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呈现并保持了“和谐”的状态,从而使我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另一方面 ,在“礼”的指导与制约下 ,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和谐”关系,被破坏殆尽 ,“礼教”与“天理”,正如戴震所揭露出的,竟然成了杀人的残酷工具。他义正词严地指出 :“尊者 以理责卑 ,长者以理责幼 ,贵者以理责贱 ,虽失 ,谓之顺 ;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 ,虽得 ,谓之逆 ……上 以理责其下 ,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 。”最后,他愤慨地鸣不平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 ,其谁怜之?”由上述可见,儒家“和为贵”的“和谐”思想 ,其依据仅仅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和宗法制 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礼”与“理”,其作用仅仅是或主要是关系到人与人这一层面而已。而道家老子“四大”的“和谐”学说 ,则截然不同。它深深地扎根于“自然”之上 ,并且全方位地作用于“和谐”的各个层面。 那么 ,究竟什么是老子所说的“自然”呢?这无疑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道德经》全书一共使用了五次“自然”一词。例如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 我 自然”(《道德经 ·十七章》),“希言 自然”(《道德经 ·二十三章》),“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 。是 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夫 道之尊 ,德 之贵 ,夫莫 之命 而常 自然”(《道德经 ·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 ·六十 四章》)。显然,这五处“自然”,没有一处是指“自然界”,完全都是专指“自然而然”而言的。这是大多数注者的共识。最早 的注者之一 ,西汉的河上公在其所著 的《老子章句》一 书中注道 :“道性 自然 ,无所法也 。”意思是说,“道”的本性或本质是 自然而然的,“道”正是以其 自然的本性或本质的存在为法的,此外则别无所法 了。又如最著名的注者之一 ,三国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在其所著《道德真经注》一书中注道:“法 自然者,在方而法方 ,在圆而法圆,于 自然无所违也。”王弼在这里是通过“方”与“圆”二者所法的应是也只能是“自然”的本性或本质的存在 自身,这 当然 就更具体而易解 了这些诠释是完全符合老子 的本意的。可见,“道”与“自然”,实乃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自然”作为原则 ,乃是“道”最基本 的最高的原则 。而“人”、“地”“天”三者既然都是要效法、遵循“道”的,那么也就是要效法 、遵循“自然”了。这是非如此不可的,也是概莫能外的。“人”、“地”、“天”、“道”与“自然”,虽有五个名称,但其实只有 四个单元 ,所以老子不说“域 中有五大”,而说“域 中有 四大”。 老子正 是通过这“道”、这 “自然”、这“自然而然”,启发并要求人们在从事一切活动时,无论 是思想 ,还是语言以及行动 ,都必须 自觉做到“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既坚决反对任何超客观事物的主宰力量 ,也坚决反对人们的一切 主观臆想与盲动 。只有这样,人们在实践中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走向成功 。所 以,这“自然而然”,乃人生获得智慧与成功的“大道”。 拿“环保”来说 。自然环境已经受到并继续遭受人类更严重的破坏 ,生态平衡每况愈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所以,我们必须牢 固地树立环保意识 ,并大力采取措施 ,以恢复 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但是 ,无论我们如何发动广大群众 ,群策群力 地去搞好环境保护,也无论我们如何动用财力 ,投入巨资,采用高新技术去搞好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恢 复 、保护 、发展 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最行之有效的原则 与方法,是切实遵循 自然环境生态平衡 的规律 。而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法 自然”的奥义与妙用。 为了创造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老子十分强调对进行统治与教化的“侯王”与“圣人”应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 他们一定要 自觉遵循“法自然”的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他们违背了“法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 ,随心所欲 ,胡作非 为,就 必定会破坏国 家与人民应有的“和谐”局面,使得“国家滋昏”(《道德经 ·五十七章》),“其民缺缺”(《道德经 ·五十八章》),“而民弥贫”(《道德经 ·五十七章 》)。与此相反,如果“侯王”与“圣人”能恪守“法 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原则,去信任群众 、关心群众 、保护群众 、尊重群众,而不瞎指挥群众、横加干涉群众、越俎代庖 ,对群众采取“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态度,就一定会“天下将 自定”(《道德经 ·三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 ·五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四十八章》),人 民就会“白化”、“自正”、“自富”、“自朴”(《道德经 ·五十七章》)。 可见 ,老子在解决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问题时,把全部责任至少是 主要责 任指 向 了“侯 王”与 “圣人”,而这与儒家 的责任指向,岂不是正相反吗?所以,我们说,在老子 的名著《道德经 》里,不仅含有许多“君人南面之术”,而且也含有很厚重 的“重 民思想”或“民本思想”。如果用 一句话来概括老子五千言的主旨,那就是他 自己所说的“爱民治国”四个字。总之 ,老子关于“和谐”的“四大”学说及其“法自然”的主张 ,言简意赅 ,充满了智慧之光 ,含有 巨大的价值 ,具有无穷的力量 ,对我们全面彻底地解决所面临的 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问题,无疑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小国寡民式的保民利民乐民的社会和谐 老子的“和谐”智慧还表现在他所精心设计的“小国寡民”说中。该说全文是:“小国寡 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阵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八十章》) 老子的“小国寡民”说 ,话虽不多 ,但说得却很明白。概而言之,包括了“要”与“不要”两个层面:所要的,是五点 ;所不要的,也是五点 。 相对于老子“小国寡 民”的社会,现实社会往往是“大国众 民”的社会。这“大国众 民”的社会 ,正是统治者所梦寐以求 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宾 ,莫非王臣”的疆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强大的帝国统治者为了实现“大 国众民”的野心,千方百计地使用各种各样的“什佰之器”,甚至奇技淫巧。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 ,人 民难以安身立命 ,为逃避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劳役 ,而不得不离乡背井,四处逃亡 。统治者之所 以热衷于发展“舟舆 ”以利交通运输 ,其用意之所在 ,根本上还是为了便于并加强他们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最甚者,则是统治者不择手段地使用那些最先进的杀伤力最大的“甲兵”,去频繁地发动争城夺地和掳掠人民的侵略战争。 老子对这种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国众民”的社会 ,感到非常愤怒与痛恨,所以给予 了无情的揭露与彻底的批判,并针锋相对地提 出了他认 为可以保民利民乐民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在其社会理想中,坚决地对“什佰之器”、“远徙”、“舟舆”、“甲兵”、“往来”五种引起社会不安与危机的现象,予以一一否定。 老子“小国寡民”社会中的“五不要”的提 出,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一贯思想 的继续与发展。他 曾断言:“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道德经 ·十八章》)又断言:“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并且 ,老子还强调指出:“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绝学无犹。”(《道德经 ·十九章》)意思是说 ,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还要使他们 的思想有所从属 ,即一定要保持淳朴的本性 ,减少私心杂念以及抛弃文化学问,才能免 于忧患。因此 ,老子在“小国寡 民”的社会里,又提出了“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邻 国相望 ,鸡犬之声 相 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 事实已一再证实,文明发展不仅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社会进步不仅有合理之处 ,也有不合理之处。老子独具慧眼,能清醒地看到文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和社会进步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对此感到极大的愤 懑,予 以猛烈 的揭批。但是,全面而论,老子的批判“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然是过了头。甚至还是“因噎废食”。我们认为文明与文化的进步对推动社会 向前发展的巨大贡献,是决不可抹杀的,也是不可以低估的。 老子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则是他“小 国寡民”理想社会中的核心与实质之所在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如果切实做到了人民有甜美的饮食,漂亮 的衣服,安适的住房 ,欢 乐的习俗 ,那他“小国寡民”的社会 ,岂止是温饱有余,简直还是超越小康呢!毫无疑问,他这样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人民生活在其中也必定是和谐的。 但是,众所周知,这样高度和谐 的社会,是一定要 以科技进步,生产发展 ,经济繁荣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化昌盛,道德高尚……为前提与基础的。所以,对这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否定态度,务必采取足够的重视的态度。否则,老子的“小 国寡民”的社会,就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的社会或者保守的、落后的、开历史倒车的社会。 总之,老子 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 中的“五不要”,可以启发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问题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克服片面性,一分为二地、全面地去看待 。其 中的“五要”,则可以大力弘扬,作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的宝贵思想资源。 三 、“和谐”的哲理:万物生于和谐 如上文所述 ,老子在《道德经》中,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的精辟论述,以独创性的“自然”理念全面地阐释了人 、地 、天、道 的和谐。而其实质与重点则在于阐释了人与自然(即天与地)的和谐。同时,老子在《道德经》中通过设计“小 国寡民”的理想国,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自然”,是事物 ;“社会”,也是事物;其余现象,也都是事物。而所有的事物 ,无疑都是有矛盾的 ,都是需要用和谐去化解它们的矛盾的。有无这种可能性?老子作为大哲学家,《道德经》作为哲学经典 ,明确告诉了人们这是完全 可 以 的。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极其深刻地揭示出万事万物产生的秘密及其根源就在于“和谐”。他这样说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四十二章》) 老子的这一名言,是由两小句组成 的。第一小句说明“万物”是由“道”生出来 的。这充分彰显了道家的特色。因为,老子及其道家 ,是以“道”这个独创的理念作为其哲学体系中最高的和最基本 的范畴。 这里的“万”字 ,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 ,是代表“无穷”数 、“无限”的。人们都熟知,“万”位数是 由“千”位数相加而构成的,“千”位数是由“百”位数相加 而构成的,“百位”数是 由“个 ”位数相加而构成 的。所以,老子在这里就借用 了常识来加以说明“道”生“万物”的大道理。这充分表明了老子的大智慧。一般人 ,往往对第一小句津津乐道 ,也就此打住 ,而忽略了第二小句 ,这是很可惜的。因为 ,老子的第二小句更有深意 ,其智慧更 大更高 ,它极 其深刻地揭示 出“和谐生万物”或者“万物生于和谐”的大道理。老子认为,“万物”的每一物都是 由“阴气”和“阳气”共 同构成 的。所 以,他 说 :“万 物 负 阴而 抱 阳。”那 么,“阴”、“阳”二气又是如何构成“万物”的呢?老子进一步认为,只有 当“阴”、“阳”二气在相互发生“冲突”而又达到了“和”(即“平衡”、“和谐”)的状态时 ,才能产生“万物”。所 以,老子说 :“冲气 以为和 。”这样就可以解说“道”所生的“一”,指的是尚未分化的一元之气 ,即“元气”;“一”所生的“二”,即指“阴阳二气”;“二”所生的“三”,即指“和气”;“三”生“万物”,即指“万物”由“和气”而生。概而言之 ,即是“道”生“元气”,“元气”生“阴阳”,“阴阳”生“和气”,“和气”生“万物”。可见,第一小句是第二小句的前提与基础,第二小句是对第一小句的补充与深化。两句具有 内在的有机联系,共同说明了“道”通过“和气”生出“万物”。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老子的哲学是“和”的哲学或“和生”的哲学。 老子的“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说 ,是对早他二三百 年的西周 末年 的史伯 于公元前 781一前771年所说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语》)的继承与发展 。发展主要在于把史伯的“和”上升为“和气”,并从属于“道”。 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的学说 。他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 天,赫赫出乎地 ,两者交通成 和,而物生焉。”(《庄子 ·田子方》)庄子这段话说明了“阴阳”二气的状态与特色 ,“阴阳”二气源于何处,而关键则是说明了“阴阳”二气“交通成和”,即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交通成和”的“和气”就可以生成万物了。 《淮南子》对老子“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在于,强调“和气”、“和谐之气”是天下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气”中“最大”的“气”。他鲜明地指出:“天地之气 ,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生与之成 ,必得和之精 。”(《淮南子 ·汜论训》) 我们的祖先在 日常生活 中体认 到史伯 、老子、庄子、淮南子等所说的“和 (气)生万物”的大道理。所以,他们早就承认“心平气和”,乃长寿之道;“家和”乃“万事兴”之道。 参考文献 : 1]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理[M]//戴震全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161.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里面都有 不过是收费的。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我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和谐是人类永恒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两者共同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其中,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事物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我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作用的具体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这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就不是强调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强调用缓和、化解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互利共赢。 一、和谐是我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 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1、运用矛盾同一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民主革命的胜利 运用矛盾同一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党战胜一切困难,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1](P60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为了推翻三座大山,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团结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了政治联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推翻军阀的黑暗统治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反封建的民主统一战线,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国民党的大一统,形成了工农民主的民主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为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口号,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最广泛的,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一切赞成革命的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其他中间力量、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获得广大的同盟者,抗日武装力量得到很大发展,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运用同一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使我们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从而建立了新中国。 2、运用矛盾同一性实行以人为本,保持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革,不仅带来了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且也带来了利益要求的复杂化。特别是由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譬如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事业滞后问题等相继出现或加重,已经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的负面效应。运用矛盾同一性,坚持“以民为本”,从广大群众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一共性出发,关注弱势群体,解决三农问题,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改善就业环境,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逐步缩小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权益,帮助落后的部门,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每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时,享有法定的权益、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调动每个社会成员、每个部门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使经济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党的一系列亲民、爱民、帮民的人性化政策,深得人心,一种五十六个民族心连心的大团结的局面日益加强,使人震憾。 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依靠人(但绝不仅仅是单个的人)来实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心情愉快,干劲十足,才能形成合力,也才能不断发挥创造能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相互提防、互不信任,甚至发生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人们就会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应付这些矛盾或冲突上,哪还有心情做好工作、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只靠少数人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又和谐相处于一个大家庭中的局面。 3、运用矛盾同一性锚定“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为我国取得了社会快速发展的和平外部环境 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国内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在外交上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和谐世界的主张主要包括:第一,“和而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同的文化、种族之间和谐相处。各国人民有权决定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能“同而不和”,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人,将自己的价值观、政治体制和社会文明强加在别的民族和强行移植到不同社会中去。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保持全球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之多样性,要承认和接受世界多极化,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继续遵守“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借鉴,相互包容,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第二,通过对话求安全、通过合作谋发展。武力不能建立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和平。无论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带来的都只是灾难。人类只有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追求幸福生活。不同文化、地域、民族与国家之间应进行对话和加深理解,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纷争,通过合作与发展缩小差距、隔阂,求同存异。2005年中国与美国、欧盟关于纺织品的争端最终得以解决就是一个例证;第三,执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我们与俄罗斯、越南解决了边境纠纷问题,建议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南亚国家与我国联合勘察、开发中国南海的石油并已进入了实质性的行动,我们与东盟十国结成了战略伙伴,与非洲四十余国成了兄弟。地理位置虽然相距遥远,但已成了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和谐世界初露端倪,令人振奋;第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第五,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各国应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消除贫困,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积极推进区域和国家经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维护经济安全;以相互开放取代彼此封闭,努力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使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 二、和谐是人类永恒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的科学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只有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有序性,增加“负熵流”,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的方向演化。如果系统不与环境交流,处于封闭状态,系统内部的“熵”就会增大,系统就会无序化。 1、国与国的和谐相处,是各国求发展、谋和平之必需 从各国的发展来看,每个国家都必须对外开放,相互利用。邓小平一再提出,封闭必然导致停滞、落后,“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一国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国。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但是双方利益仍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或交叉性,完全可以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相互利用对方的优势发展、完善自己。经济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优势等有利的方面,加快发展。 国与国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肯定会产生矛盾。但是,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当代国际社会中,和平模式是解决国际争端的首选的和最基本的模式。从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开始,现代国际法逐步地、同时也是坚定不移地确立了这样一个毫不动摇的基本原则:世界上的一切国家一律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地享受国际权利和承担国际义务,如果遇到争端,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禁止任何国家将争端诉诸战争或违背《联合国宪章》规定非法使用武力。世界和平是世界和谐的前提。只有世界各国都安宁了,然后加快经济与社会建设,和谐、幸福也就随之而至了! 因此,不同的国家、民族、人种,只有互视对方为地球村的村民,从大局出发,“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世代友好相处,才会维持世界的长久和平,共同消灭贫穷,使整个世界变成和谐的世界,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其乐融融。有政治家认为,这可能是真正消除恐怖主义的途径。 2、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之必需 首先,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2](P167-168)人的存在首要的就是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不管是哪一个方面,都得依靠自然界。如人类食物的90%来自自然界中的20多种动植物,人类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等是自然界给予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生产的对象来源最初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资源,人类的生产空间也是自然界提供的。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95)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界才能得以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也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前提。 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只有一个适宜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但今天的人类社会发展时期,正是物种灭绝的高峰期,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界死亡的100-1000倍,一个物种消灭之后,就永远不能恢复了,它还导致邻近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3](P110)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能不作用于自然界,但是要想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在作用于自然界的同时,考虑自然界的持续发展问题。因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界持续不断地供应物质资源为基础。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自然界就能持续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人类的生产就能持续不断地进行,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才有可能。如果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和谐相处,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过量获取各种资源或者不顾后果的破坏自然,超出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或再生产的能力,自然界就不再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人类的生产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无法进行,社会的持续发展就会受阻甚至不可能。所以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要意识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积极的、占主导地位的是人,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化的是人,扭转人与自然紧张趋势的也只能是人。人们曾认为“人定胜天”,自然界完全受人类的支配,因此亳无顾虑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规模无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对大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结果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如土地沙化、河流断流,沙尘暴频繁发生,这实际上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4](P304-305)今天,我们已经无法为自己的为所欲为而沾沾自喜了,人类已清醒的认识到人在自然界面前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破坏自然原有的平衡状态时,一定要保护好自然,使自然恢复平衡;二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用科学的认识指导我们的行动,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人类再也不能胡乱行动、不遵循自然规律。恩格斯说过:“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P305)自然界的很多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是不能再生的,一旦用完,人类就无法继续开发了,即使是可再生的资源,多数都需要有一个很长的恢复时期。所以,人类不能把自然作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一定要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三是人类已经对自然造成了太多的破坏,单靠自然的自我恢复是很难的,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手段,科学地恢复自然。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和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5]总之,各种和谐的实现,有赖于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同一性的运用,有了人、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的每个系统才能得到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其他系统的良性发展。 和谐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矛盾同一性推动我国的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落实科学发展观20题》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 转引自曾迎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科学中国人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素材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会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高考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因此,“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优美语段一幅画的美就在于它色调、构图、背景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美就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各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的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 和谐是一种调配,和谐是一种力量,和谐是一种境界,和谐是一种胸怀。 自我和谐的人,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心理平衡,不抱怨,不攀高,积极对待人生,对名利地位旷达以待、泰然处之。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等诸方面的和谐,才能构成和谐的乐章。和谐是春风里百鸟的鸣唱;和谐是晚秋里静待的风荷;和谐是夕阳照耀下的康河柔波;和谐是苏州园林的小桥流水、回廊九曲;和谐是贝多芬手指间流淌出来的美妙的旋律;和谐是李白独坐敬亭云山静看两相不厌的意境。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和谐”不仅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人类生存的法则。和谐的社会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名人名言1.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马克思2.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3.美在和谐。 ——赫拉克利特4.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歌德5.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 6.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和谐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和谐社会和谐人生一切美好以和谐为首和谐让人类更加文明雨果曾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我们要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幸福一生

和谐,一个多么美丽而又熟悉的字眼。成为一个更好的团体,需要和谐;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需要和谐;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我们每个都可以做到的,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地点的限制,更没有距离的限制。我们对家人嘘寒问暖,我们对朋友真诚友爱,我们对邻居互帮互助,我们对老师尊敬有礼,我们对陌生人热心帮助,这一些生活上的小细节,小举动都在证明我们渴望和谐,更渴望一种由和谐形成的“和谐之美”。在我小小的记忆库里,一件件生活中的往事如同一朵朵小小的浪花,时时刻刻徘徊在我的脑海里.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许多事已经淡忘了,有一件事却时时跳跃到我记忆的闸门口······那是在一个酷热的夏天,放了暑假。那天,天气热的很,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让阳光火辣辣地洒向大地。知了仿佛也很热,爬在树上不停地叫着。我穿了一条短裤,照“母亲大人”的吩咐去奶奶家送衣物。我忽然看到前面的花丛里开了一朵很漂亮的太阳花,忙凑过去看。正当我往前迈步时,一块小小的石头把我拌倒了,我一下子扑进了花丛里,一刹那花丛里枝折花落,我也被花枝划破了手臂,鲜血顿时流了出来,我疼痛难忍,起都起不来了。恰好这时,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出现在我眼前,她看到我这般模样,立刻不顾被花枝划破手臂的危险,用手慢慢拔开花枝,把我扶了起来,并从她的身上掏出了一块小手帕,细心地为我包扎好流血的手,这时我看到她的右手衣服袖口被花枝划开了一个小口子,额头也渗出了汗珠,我急忙说:“谢谢你!”她却微微一笑:“不客气。”然后匆匆离开了。此后,不论是在街上,还是在家里、学校,遇到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会去积极地做,去保护环境,去帮助别人,给别人带去温馨和快乐,共建和谐社会。如果人人都做到了和谐,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和谐了。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人们的穿戴也越来越时尚,关心、爱护别人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样的社会才会让我感觉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优美,那么的温馨!

这个很简单的啊!!!比如说:世博会,奥运会都是可以做为和谐的材料的啊!!!

和谐社会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河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卢风,肖葳.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

[6]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07(1):97-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9]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5.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究:

我市生态禀赋优越,当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一方面筑牢沿黄控导工程连接线、黄河大堤、幸福渠及幸福路“三条防线”,大力实施黄河河道与滩区综合修复提升治理工程,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并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域内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国家公园,打造黄河文化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确保黄河安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共赢目标。

二要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示范城市。深入践行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生态保护,聚焦大气、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精准防治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统筹推进造林绿化、空气质量、水土环境等全域提升,美化城市环境,将新乡建设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生态之城。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绿色发展,通过构建高端平台,引进尖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加强清洁绿色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推进静脉产业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新乡建设为国内重要的绿色低碳能源基地。

三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渐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同时结合我市各地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无污染、环境友好、可循环利用的特色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等,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切实提高农村人民群众收入,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要做精、振兴文旅产业,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融合有机发展。依托我市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牧野文化、比干文化、书院文化、宰相文化等文化资源,利用我市当地的共工、姜尚、毛遂、张苍、邵雍、孙奇逢等历史名人资源以及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裴春亮等先进群体资源,构建新乡文化体系,并将其融入黄河故道、湿地以及南太行山水风光等自然生态资源之中,讲好新乡大地上的“黄河故事”“太行故事”,进行综合深度系统开发,树立我市文旅、生态品牌,培育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在网上搜一些和题目相关的书籍,报刊即可。写出版社,日期等内容。例如: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索引序列
  • 和谐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社会和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和谐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有关和谐的议论文素材
  • 和谐社会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