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航海教育研究杂志社

航海教育研究杂志社

发布时间:

航海教育研究杂志社

是靠谱的。《航海教育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学术期刊,航海教育研究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多年以来,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具备教育研发的匠人心态,为育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

航海技术论文范文篇二 基于航海CBT技术的航行实习教学探索 摘 要:海上航行实习一直是航海 教育 的重要环节。为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等对航海实践技能的要求,通过对航行实习教学进行系统调研,针对目前航行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CBT技术的发展及优势,分析研究航海CBT对航行实习教学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航海CBT 航行实习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4-2117(2014)20-00-02 海上航行实习是航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思想、职业素质、安全意识的必要手段。STCW78/95公约特别强调应加强对海员实际技能的培养和评估,强调实践是第一位的。2012年已生效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我国制定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简称11规则)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重点强调对提高海员实践技能的要求。[1] 1 航行实习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航运学校都对航行实践教学高度重视。上海海事大学作为国内少数几所具有独立教学实习船的本科高校,每年都对航行实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海上实践教学与原来的模式较为相近。先是在大三下学期由学校选派专门的指导教师在校船上开展航行实习教学;而后大四下学期的 毕业 实习采用提前半年毕业、进入分配单位跟船实习的模式,对于毕业不从事船员工作的学生则统一安排在校船实习。[2] 通过系统调研近几年学校航海类本科生航行实习教学计划与考核资料,与实习教师学生的座谈交流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结合自我实习带教经历,发现航行实习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①航行实习时间的增加伴随着学校人力物力投入成本的加大,师资配置压力增大,安全管理面临挑战;②在校期间(陆上)开展的实习准备工作除宣传片和动员会外,上船预前教育明显不足,导致学生上船后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认为航行实习仅仅是体验船员生活,造成教学资源浪费、难以达到预期目的;③教学方案中现场实操项目缺乏可操作性和连续性的指导,没有具体的成文教案,实践教学效果因教学人员的配置及具体人员安排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④实习结束回校后,教务部门很难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实习教学情况,反馈机制不健全。 2 CBT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计算机辅助培训CBT(Computer Based Training),是通过计算机教学软件辅助训练的一种手段,通常采用图文、音频、视频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媒体来实现。 现在计算机辅助训练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航空业培训中。国际上对航空CBT的研究和发展相当重视,已成立专业性组织――美国航空工业CBT委员会(Aviation Industry CBT Committee,AICC),为航空业建立基于计算机培训系统相关的开发、发布和评估指南。[3] 航运界也在积极探索开发计算机技术的培训手段。国外几个知名的航海软件供应商Videotel(英国唯视导海运国际公司)、挪威Seagull公司以及MGI International等开发了丰富的航海CBT训练单元模块。英国航海学会也对航海CBT进行了多年研究,并召开了多次“CBT@SEA”的专题研讨会,其在航海CBT的应用、存在的问题、标准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国内航海类院校对于CBT技术的研究也正处于发展阶段,但应用形式还比较零散,主要有模拟器培训、CAI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应用于海事局的货物积载培训和驾驶台资源管理的评估训练中。新兴的、基于视窗 操作系统 的低成本桌面化CBT技术,必将对航海实践教学形成有力支撑。 3 航海CBT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优势分析 减少培训费用 CBT系统集文本、声音、动画、图像、视频剪辑于一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替纸质海图、实物模型、训练模拟器等教学设施,甚至可以取代部分实物操作,从而大幅节省实践教学的训练费用。 提高培训效率 CBT系统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易于将复杂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充分发挥学员多感官接受信息的能力。Kongsberg Maritime(康斯伯格海事)的对比研究表明,航海CBT能提高受训者80%的 记忆力 。 提升学习兴趣 航海CBT技术是一个仿真技术和培训教学相融合的系统。使用者不只是看计算机屏幕,而是成为计算机屏幕上活动的一部分,有强烈的交互参与感,可以大大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 保证培训评估质量 航海实践教学中,学生的理解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差异显著,而航海CBT技术的可重复性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一差异。同时航海CBT因其采用标准化的评估手段,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还可以很好的保证考核结果符合统一公平的标准。 4 CBT技术对航行实习教学的推动作用 上船前准备工作方面 一般而言,学生上船前,作为学校有关领导和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都会通过实习动员会对学生进行 安全教育 ,但在实习动员会上讲到的安全纪律教育,学生常常不以为然。如果将收集到的一些有关安全方面的案例通过CBT技术做成“基本安全培训”软件包展示给学生,相信可以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使学生初步知道应该如何做才能确保实习期间的安全。 航海CBT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自由性,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生在未上船前就可了解船舶教学实习的要求和内容等,带着问题和目的去实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实习目标。航海CBT的应用更符合我国高校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 在船上教学方面 学生在船上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尽量利用实习船上的现有设备仪器、海上环境和现场情景,依照教学大纲来组织实践教学。但教学大纲覆盖面较广,实习指导教师往往只精通于本专业的知识且船上实习时间有限,导致实习任务难以圆满完成。现有的航海CBT软件大都根据STCW78/95公约针对船员船上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将船员培训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专题,与我校正在构建的《海上实践教学案例库》有很大相似性。如果基于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构建航海CBT,并利用《海上实践教学案例库》中的项目和专题加以充实,借助航海CBT开展实践教学,不但是对教学大纲的有力支撑,而且可以有效缩减由于教学人员的配置及具体人员安排的不同而造成的教学效果差异。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差异较大,船上的设备和时间有限,通常传统的教学节奏完全由教师来控制,以照顾大多数为原则来把握,这就造成小部分的学生实习效果不良,或是为了照顾少数学生要推迟教学进度。航海CBT涵盖的信息量大,可重复性强,学生可以采取“暂停”或“回放”等功能反复演练,巩固学习效果。同时航海CBT能够较好的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复杂过程及操作的理解和掌握,能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学生亦可进行反复练习。当学生同计算机对话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能充分挖掘自我的学习潜力,提高主观能动性,取得较好的学习和培训效果。 实习考核方面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船上航行实习考核都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由于船上指导教师人数有限,考核常常要占去很多的宝贵时间,而且常出现反映考核评判标准不统一、主观因素过大的问题。以上海海事大学为例,实习考核由实际操作考核,笔试和政绩表现综合确定。其中实操考试成绩占65%,笔试占20%,政绩表现占15%。一般情况下政绩表现成绩基本相同,笔试的比重较小,学生的成绩差异主要在于实操考试。实操考核一般为抽题考试、考官打分的形式,受题目难易和考官印象等因素影响较大。 航海CBT有内置的评估系统以及具有记录培训时间和培训者身份的功能,可以检验学员的培训的结果和质量。其中的自动打分功能更是量化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计算机的自动记录和评分系统还可以防止现场评估考核中考官主观因素导致评判标准不一致等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回校后 总结 反馈方面 航行实习结束返校后,学校的教务部门往往只能通过安排教师和学生座谈以及查阅 实习报告 册的方式了解航行实习情况,手段较为单一,获取信息手段较少。 航海CBT系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航行实习教学反馈机制。航海CBT中保留了大量的学生的使用以及考核数据,教学管理部门可以轻松调查和分析在船航行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考核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实习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航行实习质量。 (1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上海 201306;2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 参考文献: [1]冯德阶.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航海教育研究,2012(2):54―56. [2]王志明.基于远洋实习船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3(2):51―54. [3]杜鹤民,余隋怀,初建杰.航空智能计算机辅助训练系统的构建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1):69―76.

向阳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62-10-16 文化程度 博士 职 称 教授、博导 所在院系 武汉理工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个人经历: 1984年7月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获学士学位; 1987年5月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 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8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7月至2000年1月在香港城市大学智能设计自动化及制造研究中心作访问研究,2000年6月至2001年6月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系作访问研究,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机械系作访问研究,现为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是轮机工程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工程版)编委兼英文编辑。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省部级等研究项目5项,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以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主要从事动力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新能源开发、数字信号处理、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5篇。 教 学 情 况 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开设时间 总学时数/届 届数 学生人数 《船舶辅机》 本科专业课 2003年-2007年 88学时 2届 198人 《Marine Oily Handling Devices》 本科专业课 2003年-2007年 32/24学时 3届 408人 《轮机英语阅读》 本科专业课 2003年-2007年 56学时 2届 108人 《轮机英语会话》 本科专业课 2003年-2007年 28学时 1届 36人 《时间序列分析》 硕士专业课 2003年-2007年 40学时 3届 14人 《结构无损估计新技术》 硕士专业课 2003年-2007年 40学时 5届 11人 《机械振动学》 博士专业课 2003年-2007年 40学时 1届 1人 《现代信号分析理论》 博士专业课 2003年-2007年 40学时 2届 2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 开设时间 总学时数/届 届数 学生人数 指导硕士研究生 2003年-2006年 2-5人/届 5届 18人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2003年-2006年 2-4人/届 4届 13人 轮机评估 2003年-2007年 45人/届 5届 225人 教学相关的课题: (1) 主持世界海事大学专业教学的个案研究课题,武汉理工大学重点教学课题2005-2007; (2) 主持《船舶辅机》《轮机英语》和《信号处理技术》教材的编写; (3) 参加“轮机工程专业《船舶辅机》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武汉理工大学教学课题2002-2004; (4) 参加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在04新考试规则下提高轮机专业学生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2004-2006。 教学相关的论文: (1)向阳, 严新平,赵在理等. 遵循《04规则》培养优秀轮机人才. 教育研究与探索杂志,2007(5); (2)向阳,赵在理.《船舶辅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现代学术研究杂志,2007(6); (3)“关于轮机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航海教育研究,; (4)赵在理,张小军,向阳等. 论“04新考试规则”下的我校轮机英语教学. 中国航海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毛立群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 获得的教学奖励: (1) 《船舶辅机》获2005年湖北省精品课程称号(课程负责人); (2) 2006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指导教师); (3) 2004年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序2); (4) 2004-2005年度获教学优秀奖; (5) 2005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优秀奖(指导教师); (6) 2001-2003年度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7) 2002年考核为优秀。

你可以搜索下 核心期刊目录

江苏教育杂志社教海探航报名表

自己领教海探航是《江苏教育》杂志的重要栏目,几十年如一日,使年轻教育工作者学习、提升、锻炼的大熔炉,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青年教学骨干。

青海教育杂志社

找学报投吧一般大学教师都是投自己学校的学报的

青海省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 机构: 工作职责 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挂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省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负责普通和成人大中专学校及研究生等招生考试工作;组织实施高 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中毕业会考。 负责人: 王录伟 办公地点:五四西路33号 联系电话: 6309596 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藏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拟定全国藏文教材审查工作规划;协调和督促检查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藏文教材建设、藏文教材审查工作。承担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的交流与合作工作。 负责人: 办公地点:省教育厅办公楼6楼 联系电话: 6310542 青海省人民政府 教育督导室 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对下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贯彻落实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履行教育职责、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全省“两基”的实施和巩固提高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对全省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并向省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负责人: 钟英明 办公地点:省教育厅办公楼5楼 联系电话: 6308799 青海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承担全省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质量的检测、评估工作;指导全省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统考和教学竞赛、技能竞赛活动;负责地方配套教材和辅助教材的编写工作。 负责人: 晁海东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西侧 联系电话: 6310910 青海教育科学研究所 承担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民族教育调研工作;组织学术交流。 负责人: 王振岭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5楼 联系电话: 631055 青海省电化教育馆挂青海教育电视台牌子 承担教育电视频道及台(站)建设任务;负责校园卫星电视教育网络建设;承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任务;承担中小学信息技术软件建设和电教教材的开发研制任务;负责青海教育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播放等工作。 负责人: 杨忠 办公地点: 五四西路7号 联系电话: 6303425 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 承担部分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少儿、青年的教育及残疾康复工作,承担全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任务。 负责人: 熊英 办公地点: 五四西路37号 联系电话: 6302456 老干部管理服务所 负责离退休干部的管理与服务。 负责人: 冯洪云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4楼 联系电话: 6310553 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 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培训校办产业的管理人员。 负责人: 张忠实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6楼 联系电话: 6304801 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挂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牌子 负责大中专生的学籍、教育学历管理和毕业生资格审查、派遣工作;指导毕业生思想教育、就业和实习工作;负责统筹协调并管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负责人: 张普权 办公地点:五四西路33号 联系电话: 6300711 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挂青海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牌子 研究中小学教学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出执行课程标准的教学计划和使用建议,指导实施中小学课程改革;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质量评估。 负责人: 李亚岭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5楼 联系电话: 6310084 青海民族教材编译中心 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藏族中小学各学科的教材和配套辅助教材的编译任务;编供五省区藏族中小学藏语文、汉语文、综合实践3个学科的教科书及相关的配套辅助教材和学前教育教材;承担自编教材的教师培训任务。 负责人: 梁涛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6楼 联系电话: 6310761 青海省中小学实验图书指导中心 拟定全省中小学教学实验配制标准,承担全省基础教育实验教师的培训任务。指导中小学实验教学,编制中小学图书推荐目录 负责人: 周引民 办公地点: 高槽巷3号 联系电话: 6117134 青海省工业学校 为社会公益兼经营服务类的中专学历教育县级事业单位。 负责人: 郭辉 办公地点: 西宁市南山路建新巷2号 联系电话: 7910901 青海教育杂志社挂《中国教育报》青海记者站牌子 编辑、出版、发行《青海教育》、《藏族教育》,承担《中国教育报》青海记者站的工作;编辑、出版、发行中小学教辅读物。 负责人: 郭风波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5楼联系电话: 6304727 青海省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 重点开展中日文化交流研究和教育学术交流活动;负责全省外国文教专家的接待和生活服务。承担日语、英语、计算机等培训任务和国家外语等级水平测试及出国人员青海考点的国家外语水平考试任务。 负责人: 李智 办公地点: 五四西路35号 联系电话: 6304520 省教育信息中心 负责全省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开展社会信息服务工作。 负责人: 杨岩松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2楼 联系电话: 6303997 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承担厅机关后勤保障服务,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负责人: 孙德贤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1楼 联系电话: 6310577

全国各地教育类报刊(教师)投稿地址一览表(03年12月整理,有些可能变动,欢迎根贴指出)刊 名//地 址//电 话//电 子 信 箱《小学教学设计》 山西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 030009 《教师博览》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教学月刊》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310012) 《北京教育》 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l00088) bj** 《小学青年老师》 河南省郑州市顺河路11号(450004) 《福建教育》 福州市鼓屏路162号(350001) 7872085 《湖南教育》 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1号(410008) 《云南教育》 昆明市学府路61号(650223) 《贵州教育》 贵州市浣纱路66号(550003) 《上海教育》 上海长宁路491弄36号(200050) 《青海教育》 西宁市五四西路35号(810008) 《内蒙古教育》 nmg**@ 《河北教育》 石家庄市石岗大街18号 (050061) 《特区教育》 深圳市人民北路深中街16号(518001) 《天津教育》 天津市南开区雅安道9号(300113) tj**@ 《陕西教育》 西安市药王湖119号(710003) -8514 《山西教育》 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030009) 《黑龙江教育》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92-5号(150080) 《安徽教育》 合肥市屯溪市435号省人大8楼 《江西教育》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85186931 jx** 《辽宁教育》 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29号(110031) in** 《宁夏教育》 银川市新华东街19号(750004) 《山东教育》 济南市南圩门外街8号(250001) 《西藏教育》 拉萨市江苏路29号(85000) 《新疆教育》 乌鲁木齐胜利路169号(830001) 《中国电化教育》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312信箱(100031) 66419047 《教育研究》 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100031) 620118 ** 《中国远程教育》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100031) 66413389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新外大街19号北师大英东楼100875 62208310 《教育展望》 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四号l00810 66l22619 《中国教育学刊》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l00816 66097082 《教育艺术》 北京第804信箱100037 68902477 《中国校外教育》 北京西城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100035 66l60150 《学科核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l00875 62207968 《继续教育》 北京6304信箱编辑部102206 66366875 《上海教育报》 上海市长宁路491/36号200050 62527164 《外国教育资料》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62549677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桂林路l00号200234 64700700-2318 《开放教育杂志》 上海阜新路25号 200092 65020900-172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荣陵北路21号200032 《教育科学》 大连沙河口区黄河路851号116029 《外国教育研究》 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东北师大院内130024 wg** 《现代远距离教育》 哈尔滨市和兴路92号 150080 《教学与研究》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62521680 《教师博览》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 《教育信息报》 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 袁军 310012 -3401 ** 《教育研究》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 62011873 ** 《教育探索》 哈尔滨南岗区中兴街19号 150080 《教育理论与与实践》 太原解放路东头道巷九号 30009 《素质教育博览》 福州市东水路76号新闻出版中心大厦350001 sz** 《教育评论》 福州市梦山巷27号 350001 《湖北教育》 武汉市武昌桂园路4号 430070 hb** 《教育研究与实验》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华中师大内 430070 《小学教学参考》 南宁建政路广西教育学院 530023 《甘肃教育》 兰州滨河东路甘肃教育大厦 730000 《电化教育研究》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内 730070 《基础教育研究》 南宁市建政路37号 530023 《中国教育报》 北京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 01062243770 《教育时报》 郑州市顺河路11号 450004 《教育导报》 四川成都市陕西街26号 610012 报刊名称 编辑部地址 邮编 电子信箱作文周刊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鼓楼东路26号 041000 中国儿童画报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 100028 少年日报 长海长宁路491弄36号 200050中国少年报 北京左家庄北里5号楼 100028少年儿童故事报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路9号 310006 农村孩子报 安徽省宿州市东仙桥街南区五楼 234000 小学生阅读报 长春市人民大街173—1号 130022 少年之友报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 232001 语文辅导报 辽宁省铁岭市邮政局第58号信箱 112000少年先锋报 重庆市江北区建新北路76号 400020 EMAIL— EMAIL—少年科普报 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新华大街18号 113006 作文评点报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师院路8号(甲) 13600 少年智力开发报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822号 050081关心下一代周报 江苏省南京市梅园新村大悲巷12号 210018 江海晚报“南通教育”南通市人民中路161号 226001小龙人报 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109号 750004 语文报 山西太原市广场收投局12022信箱 030012 (低幼版) (故事版)语文报(小学版)山西太原市双塔寺街124号1107室 030012 小学生学习报 河南郑州市顺河路11号 450004 作文编辑室:小学生拼音报 北京市崇文区夕照寺中街29号 100061 小学生世界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310012 少年文学 武汉市长江日报路特1号 430015 学习方法报 山西省太原市黄陵路西巷5号 030031读写知识 北京市西城区东新开胡同67号 100035百家作文指导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央大街 163712 福建教育〔分为《福建教育》(小学教育)、《福建教育》(中等教育)〕迁址至:福州市鼓屏路162号福建教育杂志社,350003。社内另有《福建幼儿教育》以及学生刊物:《读写天地》(小学生)、《读写天地》(中学生)、《小学生周报》(中低版)、《小学生周报》(中高版)。网站:

《青海教育》是由青海省教育厅主办的综合性刊物,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国家级期刊。不是核心期刊,是国家级

《教育研究》杂志社

是中央教科所,现在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刊物,你登录到教科院网站点击出版链接,点击后就能找到教育研究杂志了。 哦,网址是: 不知道你找的是哪两个,点开目录、文章看看,真的教育研究非常难发,一般作者都是博导教授的,文章数量也不多,如果不然则必为假。

《教育研究》杂志是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杂志,百度百科上面的图片上有个投稿邮箱,是,当时我看到了以为就是以这种邮件的方式投稿,于是就投稿了,没几天就被通知接收了,后来还汇了版面费过去,但是后来发现其实对方是个。百度百科的东西真不可信,百度百科要为此负责。

属于国家级别的杂志。

教育研究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刊物,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79年。教育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教育与教学研究是成都大学主办的高等学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刊多年来,在教育界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展示高校科研及地方基础教育名师、名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平台。

《教育与教学研究》

(国内统一刊号:CN51—1720/G4 国际刊号:ISSN 1674—6120)原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创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9年2月批准更名为《教育与教学研究》,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报刊主管单位为成都市教育局,主办单位为成都大学,刊期为月刊,是教育类学术期刊。

去新闻出版总署 查,正规的都是有备案的。

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官网

有了网络,就有了黑网吧的出现;有了黑网吧,就有了青少年的加入;有了青少年的加入,悲剧喜剧相互辉映!

网络文化与弱势群体 张肇丰: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网络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交际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上海的中小学教育,现在对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也非常重视。不算计算机房的建设,单在建网、建库上的投入的资金恐怕也数以千万计,并已经在教育改革和实验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在社会上好象有一种舆论,一谈起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往往都是负面的。比如前天晚上上海电视台播出的“网络与犯罪”专题节目,顾老师也是被采访对象。各种媒体报道正面的经验或者做法的似乎不是很多,这就形成了一种悖论,就是我们要大力发展网络,但同时又讲这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不好的影响,譬如“某某人在网上被人”、“谁在网上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了”,等等。我想原意不应该是这样的。信息革命、现代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对青少年的影响,它正面的东西、积极的方面究竟在哪里?或者说,我们目前所碰到的网络发展中的问题应当怎么去解决?对此,不知你们是怎么看的? 顾晓鸣:我觉得应该这样来定位:网络这个新的文化形态来了以后,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它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它有哪些潜力可以被我们利用和发挥;然后要考虑,它肯定是有弊端的。那么,在这些弊端当中,哪些是网络自身带来的,哪些不是的?譬如说犯罪问题,利用电话犯罪比网络多得多。网络毕竟还是一个虚拟的东西。回顾历史,当年的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伴随着城市化运动,有多少女青年、“新女性”走出了家门。当时也有人认为,城市是犯罪渊源。平静的乡村生活、传统的常规都被打乱了,女孩子出去都是疯疯癫癫的,不是去搞革命的,要么是逃婚,要么就是被“小白脸”等等,这种新闻天天都有。其实,人类从小范围的、彼此认识的那种交往,发展到更广泛的交往,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进步的一个过程。网络产生以后,也是提供了一个更大范围的交往。 最近一年来,在网络上有一个倾向是大家自发地在聊天室里聊一件事。聊天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网络文学到其他的内容。譬如说,某个“网虫”碰到什么技术上的问题的话,只要他在聊天室里一讲,一下子就会有许多“网虫”来帮他出主意、帮助他。这种智慧的联网、友情的联网,是一种网上健康的因素。另外,上海有许多中学都联了网。那么,小而言之是在网上聊天;大而言之,教育的“平台”也搭在网络上了。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宽带都造好了,公路有了,但接下来车子该怎么跑。对于网络来讲,这就是一个模式问题,我们现在网络上的模式滞后了。现在的聊天室里某种比较混乱的状况,是一种不成熟的、必然的过渡,又是我们对这种状况缺乏深入的研究所造成的。我希望我们能够创造一个适合于网络平台上的模式,使得整个网络变成一个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一个新型的教育渠道。上海在这方面应当有这个能力和责任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有人问我,你搞历史的为什么去研究这样一种现象和问题。我说,正因为我们是学历史的,所以,我们目睹了一个历史的发生发展,就象我们“当时”目睹了文字的发明,书写工具、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等。这一次,计算机信息和网络的出现,同样是一场革命。历史上,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妇女解放、平民教育、大众传媒的形成等等,其实都环绕着一个现代技术发生的。一种新技术、新生事物在其初级阶段必然有其不成熟的一面,但是,我们应当抱着关注、爱护、扶持的态度去对待它们,就象我们现在的网络,我们的聊天室,在里面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平时写的东西是没有发表的资格的,也许就连学校教室里的墙报都登不上去。但是,他们能够在这里写,并且都有长进,而且他们也都有一种自律,不好的、不健康的东西一般也是登不上去的。就是说,这一群体相处在一起,只要有一定的引导,他们还是积极向上的。所以说,“万联互动”的现象产生了,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白话文时代的模式去看待他们。不然的话,就象读古文的人去评价白话文,总是看不顺眼的,而且认为,这个白话文会把中华民族文化搞垮的。但是,一百年下来,我们国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中国文学。所以,我们今天也要爱护互联网,说不定一百年之后,现在网上的一些东西也成为了优秀的作品。 张:这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原来看上去网络信息只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但是,技术最后必然影响到人的观念,就是说,你要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和运用这一种现代化技术的问题。网上的那种表达方式更适合于现代人的特点,它比较坦率、比较简洁,就象当时的白话文比起八股文来讲显示出它的简洁,而到了现在的信息时代,可能白话文在人们的生活、交流中,则又显得有些累赘了,你要是写一封信的话,可能就没有发一封Email那么直截了当、那么明白。这就看你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去理解这种事物。 黎加厚:网络是一种超文本的练习方式,就是不要太正规。顾老师是历史学家,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观察网络的发生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不过我觉得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切入,那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参与到网络中来的人千千万万,不管是老的还是小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是看得惯还是看不惯的,方方面面的人都有;大家都把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入其中,于是就产生许多新的文化现象和规律。有一个统计表明,活跃在网上的80%以上是青少年。有一个说法,就是网络把社会结构从“塔型”变成了“平面”。那么,在这个“平面”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那些平时自己写的作品得不到大家认可、得不到发表的那一大批“后进生”,是网络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从学校反映的一些情况来看,往往在传统观念上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却在网络上有了更大、更好的发展,他们在网上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姚志伟:我们有过一个统计,目前在网上的女同学比男同学的人数多。与学校里写的文章、校园文学相比较的话,学生在我们网络上发表的内容更是他们内心想说的、想要发表的东西,他们在写作、在交流的过程中所受到的约束也比较少。而且在网上一发表之后,马上就会得到信息的反馈,在这样一个交流的过程中间,他能很快地得到提高。在网上他会觉得自己很自由自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性格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于是,他们对待网上朋友的批评也是抱以一种可接纳的态度。同样的批评,如果是在平时来自于老师的话,他很可能以“这是我的性格”来顶撞,但对于网友的批评,他可能会争论,但更多的则是实实在在的交流。 顾:有些要素我们把它提炼出来就是网络的特征了,网络上的时间浓缩问题就是一个例子。譬如说,我们投稿杂志社,有时会没有反馈,有时过一段日子才有反馈。但是,如果它不是几个星期,而是几分钟就反馈过来了,而且会有来自于几个方面的反馈,这个文化范围就变了。它是两个灵魂、三个灵魂,甚至于更多的灵魂汇聚到一起交流,是更多智慧的交流。因此,这种创作过程是多人参与式的,不断地互动的,这种过程改变人的学习过程和文化内涵。 张:网络可以把人的潜能、创作智慧、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述出来、发挥出来。刚才顾老师讲到新文化运动对女性解放起到的积极作用,黎老师和小姚讲的网络对中学生作文的发表提供了积极的条件。我想,网络可能对所谓弱势群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供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空间。因为,我们的传统媒体发表的更多是正统的强势的比较权威的声音。 姚:学校教育的选拔模式是比较传统的,而网上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更加接近于社会上实际的情况。就象许多学生在国内学习很一般,但到了国外却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他的能力、智慧都体现出来了。我觉得网络也是这样,它的选拔标准更加接近于将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 个体化服务与人际互动 顾:网络还提供了一种个体化的培养和服务。它是为一个人而教的,这很接近于21世纪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当做到每个学生都在我心中。但是,通常情况下,因为科学技术没有到位,所以很难做到。当然网络现在还没有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但是,网络至少能让人以那种不自卑的、比较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同伴之间的各种交往。所以,我认为现在评什么“网络小姐”是违背网络精神的,网络不是要你老是去评谁高谁低,而是要引导大家各施所长,相互学习。网络可以把所有人的头脑都连起来,讲句俏皮话就是“WWW.大脑”,这个“大脑”不是一个人的大脑,而是所有人的大脑。我们讲“P to P”式教育,就是“伙伴对伙伴”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课堂上,要做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并不难,而每堂课上都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就难了。这里我举一个例子,美国学校的历史作业,要让学生的社区、家人共同参与,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能全部概括一个历史,要找社区的博物馆资料,家里祖传的资料、传说等,大家都读书、做项目,然后历史才“形成”了。为什么这时才“形成”历史呢?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经验,只有大家研究讨论,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发动出来了,形成了相互交流的一种状态,形成对自己的历史的认知,这门功课才能算真正地学会了。我们现在提出“项目教育”,它与网上教育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网上有实体交流,有虚拟交流。譬如某个同学的一个小发明,全校,乃至于外省市的师生都看得到,也许你的发明在你学校并不怎样,但在很遥远的地方有人觉得很好,采纳并使用了它,这样的话,我们总的人才资源、总的智力资源、总的创意资源都会增加。所以,我对网络的理解是每个人都被连接起来,使得无穷的可能性都被开发出来。这确实是有一定的革命意义的�使我们对学习、教育、创新、生活的理念都发生变化。 所谓“发挥出来”这个概念是抽象的,发挥到哪里去呢?一定要发挥到另外一个“知音”那里去。譬如说某个小朋友搞一个发明,一般人没在意,就等于没发挥出来,而另一边又被某个院士看中了,觉得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很好、很有创意,这就是发挥出来了。从另一个角度看,不也就是“聊天室”的放大吗?这种知音也许全世界没有几个,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天涯海角你到哪里去找? 姚:在谈到发挥智慧的问题,我觉得可以看一下企业管理,以前的企业管理都是集权的,而现在提倡把每一个员工的智慧都发挥出来。有时候某个部门负责人的想法并不一定要让总裁知道,但是,他在自己的工作的范围内把智慧发挥出采,就很有一种成就感。现在网络的使用就是要把最底层的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网络对我们的学习是不是也可以起到这么个作用,某个同学有了一个想法、一个发明,校长、教师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可是他在自己的学习中确确实实得到了提高,这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顾: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第一,校长会看到的,而且一定要让校长看到,像刚才黎老师讲到了校园网络的建设,这就要求校长要看、要关心。第二,网络上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输出与输入”的问题。譬如说,我们现在提出总经理要看到顾客、用户。所以,我们教育的理念、应用、发展、市场都要连接起来。 黎:互联网的实质就是人与人的互动,过去我们讨论得比较多的是网络的资源建设问题,譬如它的硬件、软件。但是,互联网最核心的,是通过一个媒介、一个环境使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能与其他人联系,这在过去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没有的。电话是“1×1”的关系,即是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关系;无线电是“1×N”的关系,即一个发射台可以有无穷多的人来收听;而网络则是“N×N”的关系,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射到任何一方,而且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接收。这就意味着在网上的信息特别快,人类的交际空间无限。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化、理论化的描述,真的要达到这样一个现实,还要有一个周期,但可以讲,21世纪的到来,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我们目前只不过是站在了这个门槛的边上,里面究竟是什么对我们来讲还是未知的,许多东西现在还没有出现。因为,大部分人群还没有这个条件,即这个物理条件现在还不具备,如果当所有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上网,就是说这个物理条件实现的时候,我们整个的社会形态,包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历史都要改写。 张:这还是一个“路”与“车”的关系问题,24小时在线,“路”都修通了,那么,这个“车”里面都装了些什么东西呢?怎么才能发挥这个“路”与“车”的效率?与同类的网站相比,你们的网站有什么特点呢? 姚:我们的网站是为学生设计的,包括我们的新闻、图片、文学作品,我们就像学生背后的一个教练,他不会做,我们去指导、去告诉他。我们网站有两个方面比较发达,一个是BBS,一个是聊天室,这两块正好可以弥补学生现在所缺少的东西。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些人感觉上好象很活泼,其实内心的压力是很大的。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一些人交流,最多的是在感情上的一种追求,网上有70%都是感情方面的文章。那么,我们现在做一些什么事情呢?需要挖掘我们认为更有意义的东西,去吸引他们参与进来。 张:那么,作为一个网络编辑,你做的事情与诸如《中学生报》、《青年报》等又有什么区别呢? 姚:报刊杂志有记者去采访,而我们只是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再放在网上。譬如,我们去年搞了一个“轻舞飞扬联合秀”,我们先通报给学校,然后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会把他们的节目报上来,全部都由学生自己操办,搞得非常成功。第二次就有五十所学校参加。网络的目的是要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包括虚拟和实地的活动。开始,我们是提出了一个设想;然后,我们每一个过程都是透明化的。我们主页上有一个活动区,“更多”里面有一条连接的是“冬舞会”,下面有三、四十个页面,最初都是我们提出的想法。第二部分是过程,包括我们的要求、人员、讨论的话题等等。比如我们准备发放1200张舞票,其中900张是通过学校发的,300张是个人在网上虚拟购买的。这样,网上就活跃起来了。所以,我觉得在网上并不是要体现我们编辑的什么,而是要把学生发动起来、体现出来。 早期我们网上文学样式的东西比较多,但现在我们主打的是BBS等。写文章的人也在不断增加,开始只有20~30人,现在双休日网上多的有5000人次。人数多了,就要改进管理。目前的问题是我们的网站与学校如何相对口、连接,有许多同学想写,但不知道怎么去发表、到哪里去发表;而我们有这样一个平台,但不知道怎么样组织学生。下一阶段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网上就可以构建一个非常生动的“情报栏”,就是非常真实、及时地把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我们的网络展现给社会。这些新闻完全由学生写出来的,我们只是把它们登出来,并在边上写些评语,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张:这个过程中是不是也有舆论导向的问题? 姚:我们一般还是比较谨慎的,也不是什么文章都发表。建网站需要经过市里有关部门的批准。去年,有一所市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去学农,一回来就给我们发了一个贴子,批评这所学校如何如何不好,措词非常激烈。当时,我也很犹豫,担心登出来会引来乱子。但又一想,如果不登出来的话只是把这位同学心头的怒火压一下而已,过一阵子也许他会忘了,但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他还是处理不好。最终我还是发了出来。结果,他的同校学生看了也上去与他争辩、理论,各讲各的。最终大家还是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讲清楚并且解决了。 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 张:你的话让我想起了校园网,好象这也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吧。但我听到的大都是谈硬件建设,那么我们的校园网到底应该用来干什么、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的回答。 黎:这个问题他很难回答,有些校领导缺乏对这方面的思考,有的是按上面要求去建的,有的则是“追风”,看到别的学校在建,那我们也建。这就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建一个校园网的投资是不小的,但这种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会贬值的。所以我们考虑建网、建库、建队伍之外,还要思考建立“游戏”的规则。现在教育部提出所有中小学在3~5年要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必修课,并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到学校教育之中。就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而言,应该包括伦理、道德、情感、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不仅是一个软件的使用。现在大部分的教材和教学过程,还是教一个软件使用说明书;有些改进,让学生做一个小板报、教一下PowerPoint等,但还是浅层次的。怎样把它作为下一代适应社会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和素养,这方面还有待于探讨和大幅度的改革。 至于说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等,这并不是网络本身的问题。如果从中反思我们的教育的话,可能我们以前的计算机教育过于偏重技术教育、偏重软件教学,脱离了学科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实践参与,种种这些现象造成我们青少年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缺乏一种比较好的精神上的、伦理上的、行为规范上的准备。但如果把出现问题的人数与上网的人数相比,这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概念。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都是很健康的。事实上,大家在网上也都很讨厌那种不良的行为,这样,虽然这是虚拟的,但实际上还是有制约的。从这一点看,网络上的行为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映和表现。校园的建网今后会越来越热,教育部有“校校通”的要求,具体实施还有许多问题。校校通是否一定要建校园网,一定要搞区域网?譬如,一所学校通过一根电话线一台计算机也就可以上网了。上网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既然如此,那就应当考虑用最少的钱发挥最大的效率。更重要的是缺资源的问题,在这点上我觉得“狐朋狗友”的做法值得借鉴的。因为,主体最感兴趣的、最活跃的资源不是他们开发的,他们公司只是提供了一种服务、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又为成千上万青少年朋友表达自己,参与、学习、交流的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表达的过程又为网站积累了资源。在这方面,学校教育也会受到启迪。现在许多学校搞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的作业放到网上去,那就成了教育资源的很大的一部分,他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比你老师做的、公司做的还要强,因为,这是同学自己做的。 现在有很多学校还把网络和学科教学整合了起来,作了不少探索。但大家习惯于过去的那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以,还有一个探讨、研究、实验的过程。目前看来,主要的问题是:第一,目前还刚起步,有待于大面积的尝试。第二是上网以后往往是急于让学生去找些资料,写报告,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第三,刚才“狐朋狗友”介绍的实际上是他们做了一个“大教育”,他们彻底打破了过去那种教师布置任务、一切按照教师指令来运作的模式,是一种让学生自己来策划题目、自己来评价,积极参与互动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对一种新教育理念的探索,很值得学校教师借鉴和参考。 张:现在学校里搞校园网、信息技术,与网站相比,好象主动性还不够强,还是围绕着老师的指令在操作,还是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延伸。可能还是没有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BBS、聊天室的最大的功能是没法在黑板上体现出来的。但是,如果像“狐朋狗友”那样做,学校领导可能又会说,我搞这么个网是让学生学习的。 姚:我觉得现在的学校已经有了一种很强的思维定势。我从1998年开始搞学生网的,从那时以来,学校除了花了许多钱办了网络以外,教师的思想并没有变多少,比较明显的区别恐怕仅在于原来教的是Basic,现在教上网而已。 讲到我们的网站,大家看上去很风光,其实我们也是很辛苦的。开始时只有我一个人,还是业余时间搞的,现在当然已经有五、六个人了。搞到一年时,有一位朋友来帮助我,到了一年半时,又得到了一家公司的资助。在一开始我们就定位在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为教师、家长。至于哪些是他们需要的,也是让他们自己在讨论过程中去发现。像刚才讲到的搞舞会,其实也不是我们想出来的,而是在与同学们聊天时发现的。因为,有些同学看到电视上的节目,自己很想参加,但在上海能组织这样舞会的学校很少。于是,我们就想为同学们创造这么一个机会。而且就现在来看,这个效果已经达到了。那么,当初网站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呢?第一,我们想这个名字好记,你一说,人家以后肯定记住了;第二,狐狸和狗是聪明和忠诚的象征,这应当是会被大家所接受的;第三,对这个词想有一个新的解释,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大家对“狐朋狗友”这一个词有一种新的理解。运转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已经找到了出路,接近于良性循环。各所中学的学生会主席、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干部都希望到我们这里来干一阵子。我们也想使我们的网站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也能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无形资产,这样我们得到的资助也会更多。 顾:目前网络上简单的模仿、缺乏创新是最大的弊端。网络文化应当更丰富,但现在还比较单调,另外在评论方面高度“追风”。而这些我看都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对网络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教育模式不改变,校园网是有问题的,社会上的青少年网也会有问题。网络枯燥单调,到时离网而去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而且更糟的是优秀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都走了,将造成网络在低层次里面不断地重复。所以,我呼吁,网络要坚持自己的优势,去关注社会,关注优秀的人才。我倒是主张包括《上海教育科研》在内的各报刊来个“网络大盘点”,看看到底有哪些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哪些优势。

接触就会有学习,有成长,有判断,有努力。 每天不论多少小时,你能制止么?即便,制止。外面还有网吧,有正的,自然会有黑的。结果,封杀到最后,悲剧还是会上演。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正确引导,正面教育 ”,才是根本。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主编:傅禄建 ISSN:1007-2020 CN:31-1059/G4 地址: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邮政编码:200032 投稿地址:

  • 索引序列
  • 航海教育研究杂志社
  • 江苏教育杂志社教海探航报名表
  • 青海教育杂志社
  • 《教育研究》杂志社
  • 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