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古代萨满教研究论文

古代萨满教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古代萨满教研究论文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某些遗俗。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 满族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他们有跑火池和上刀梯等特殊本领,人们相信他们具有神灵附体的能力,也就能够医治百病、驱邪祈福和预测占卜,所以在社会上很受尊敬。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萨满跳神的服饰用具虽大致相同,但依部族之不同也有区别。萨满神帽上的装饰有鸟类、兽类、鱼类,穿彩色神衣,用手鼓、腰铃、神刀,以及其他乐器。萨满不但要表演各种动作,还会唱满语的萨满祝辞,这更使萨满具有了神秘色彩。 满族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是不取报酬的,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他们可以结婚生子。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等随葬。新萨满要经过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 萨满教是满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现象,在其中保留了许多满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萨满教信仰在解放以后随着科学文化普及,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很快淡化下来。萨满教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在今天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宗教观念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又音译为“佛托妈妈”)。 。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 萨满分类 萨满教的各种活动是由萨满来主持的。在各姓氏部落中,都有自己的萨满,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姓萨满祭祀的程序和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各有自己的特点。满族建立政权尤其是入关之后,萨满教活动并没有停止,乾隆年间制定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主要有堂子祭和坤宁宫祭,不过祭祀的程序内容已不同于民间萨满祭祀。 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清代乃至民国期间萨满教还很流行,解放以后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萨满教已经逐渐消亡。

萨满教是一个鲜为人知而神秘的宗教,它的历史在史前时代就存在而遍布全世界。人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对于我们未知的东西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这神秘的宗教,想必很多人都希望知道它的起源和由来,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去扒一扒这个 萨满教文化 的历史。一般认为,萨满教起于原始渔猎时代。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但是,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独占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它在我国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间的影响根深蒂固。直到后来,甚至在佛教或伊斯兰教成为主流信仰的我国北方一些民族当中,仍可明显见到萨满教的遗留。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朝鲜、以及大和等民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萨满教信仰活动。 但是,相对地说,在三江流域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以及在部分锡伯族当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继承。萨满教在韩国保存的最为完整,日本的神道教也是萨满教的变体。近存晚期原始宗教的一种。曾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族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 通常泛指东起白令海峡、西迄斯堪的纳维亚拉普兰地区之间整个亚、欧两洲北部乌拉尔一阿尔泰语系各族人民信仰的该类宗教;也有广义地借指今天世界各地原始社会土着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特别是北美爱斯基摩、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着人的原始宗教。十二世纪中叶,中国南宋徐梦莘所撰《三朝北盟会编》中己用“珊蛮”一词,记述了女真人信奉的萨满教。 萨满教建立在认为可见的世界充满影响生物体生活的不可见的力量或者灵魂的前提上。与其他任何的(通常是全部社会成员笃信的)万物有灵论或称泛灵论(animism)不同,成为萨满要求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但是,萨满们不会像牧师那样组成全职的仪式或者精神类组织。哈萨克人中间有一种名为巴克什的人,即是巫医。 他们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萨满,就连保加尔汗国也有这种人与俄罗斯东正教也有圣愚,证明萨满教的影响无远弗至。有些萨满是一夜之间成为,有些是要拜师。萨满与世界其他地区巫医不同之处是他们的意识可随时进入癫狂状态。 “萨满”来自女真语和其他通古斯语族语言。这字在通古斯语中是“智者”、“晓彻”的意思。蒙古语为孛额,回纥牟羽可汗是此字转音。至于这个词的来源,学术界众说纷纭,一部分学者认为“萨满”来自梵语的sramana“沙门”,并可能是通过汉语被借入通古斯语言中,而其他学者则认为这个词是通古斯语族的本土词,和动词sa-mbi“知道”的词根同源。 不少学者通过综合地质考古的资料、历代文献的记载、以及各地区民间传说,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萨满教源自东夷-九黎-蚩尤部落,阪泉大战之后,南迁为蛮,北迁为胡,至今南北少数民族风俗都有有萨满文化遗存。佛教在14世纪后在相信萨满教的族群例如藏族人(藏人称之为苯教)、蒙古人、满洲人中变得流行。 萨满教仪式与藏传佛教结合在一起的宗教形式被中国的元代和清代制度化为国教。虽然在中华民国推翻清朝统治之后的一个世纪里,萨满教几乎销声匿迹,但是现今仍然可在北京故宫里找到当年皇族供奉萨满教及举行仪式的神殿(坤宁宫)。

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研究论文

萨满文化景观的核心是史前神话,这种神话充满了英雄主义,凝聚着族人的理想、愿望,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实际上它是原始社会时期氏族或部落的宪章。其重要的人文科学价值在于——它以一种鲜活的文化形态形象地记录了北方人类童年时代心灵与情感的发展轨迹,反映了祖先对世界的认知过程,表达了他们与自然进行斗争的意志与力量,也揭示了他们的迷惘与失误 我国东北部地区地处世界萨满文化流布的核心区域,满族作为我国信仰萨满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至今仍为这一文化的延续发挥着作用。 黑龙江省宁安市伊兰岗村位于宁安市郊牡丹江畔,主要住着满族关姓家族。其满姓是瓜尔佳氏,正黄旗,在这里居住已有300多年了。先祖尼雅哈那曾随努尔哈赤征战,屡立战功。为崇敬祖先的功德,这个家族一直以“三年小祭,五年大祭”的方式举行萨满祭祀活动。关姓满族家祭历时3天,基本程序是:第一天晚上“星祭”;第二天白天祭祖,晚上“背灯祭”;第三天上午祭天,下午“换锁”。这是一种原生态的满族祭祀,既保持了古朴的形式,又有关姓家族独特的个性。 星祭:对自然的崇拜图 整个祭祀是从“挂草把”开始的。中午1点半,在伊兰岗村满族文化室的院门前,关姓家族的穆昆达(族长)关君泰用绳子将一束用红线绳扎着的谷草挂到高高的杆子上。整个祭祀的象征意义由此展开——这个“草把”将在祭祀结束后烧掉或扔到牡丹江里,以此宣告家祭的顺利结束,亦祈祝吉庆有余的新生活的开始。 据传,每次家祭都会恰逢一场大雪,我们去的这一次也不例外。祭祀活动刚刚开始,天空中就飘落起雪花。 这个祭祀的场所——伊兰岗满族文化室,祖宗匣子、族谱高高地挂在墙上,沿着墙修了两扇木门,上面雕刻着关姓先人的生活图景。平时木门关着,只有祭祀时才打开。 下午5点,此时的伊兰岗村已经完全黑下来,关姓族人们在大萨满的率领下,挑着灯笼,捧着祭品去村口的大柳树下进行“星祭”。星祭是对自然的崇拜,它表现了满族人对北斗、北极星的尊敬。族人们向夜空中的那丹纳拉乎、蒙温乌西哈、图门乌西哈等星辰行祭祀礼。参与整个活动的人很多,但井然有序,来去的路上都悄然无声。 归来以后,在大萨满的主持下,在院子里宰杀第一头黑猪,猎神祭礼开始了。案子上摆着酒和刚刚从猪身上割下的一块肉。此后,整只猪被切割开来,由锅头按礼将煮熟的肉恭恭敬敬地摆好,供于祖先及天神地祇。随后,院子里的气氛热烈起来,大人、孩子围在院子中的篝火旁,从刚宰杀的猪身上割下小块肉,用枝条串着,伸到火中烤熟了吃。老萨满关玉林介绍说,当年满族人在山林里就是这样吃肉的,通过这样的仪式,族人们回忆先人的生活,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背灯祭:最具神秘色彩 第二天早上8点,祭祀仪式开始。首先是请祖先神。他们来到文化室旁边的屋子里,将祖先的画像展开,在墙上挂起来,摆上案子,供奉面点。然后,男女萨满轮番唱拜,口中念的都是大段大段的满语唱词。 很快,祭祀活动转移到祭祀大厅里。大萨满带着几个人从西墙上请下祖宗匣子,取出赤橙黄绿蓝白等彩色带子挂在杆上,把供桌摆好。3名女萨满恭恭敬敬地把头一天做好的打糕摆到案上,并倒上供酒。地上铺起了红地毯,数十名关姓族人按辈份在案前跪下。男女萨满开始分别手持供酒,边唱边拜,然后族人再次跪拜。连拜3次后,跳神开始。跳神时,3对男女萨满轮番上场,他们手持抓鼓,身系腰铃,在神鼓的伴奏下跳了起来,周围的人们也沉浸在庄严的祭祀气氛中。从第一天晚上的“星祭”开始,只有萨满上场跳腰铃舞,族人们只在一旁敲抓鼓助威。 “背灯祭”是萨满祭祀活动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项。晚上6点,主持祭祀的大萨满郑重地指挥族人将祭祀房间的门锸插上,将窗帘拉上,开始“背灯祭”。屋里的灯一盏盏地熄灭,最终漆黑一片。3对男女萨满开始轮流唱神曲。他们用满语反复吟唱,将缀满腰铃的兽皮铺在膝上做响器,边唱边敲击出音节。每唱完一曲,前排的萨满就起身向后,后排的萨满依次向前。3番轮唱终了,“背灯祭”结束。 祭天·换锁:美好祝愿 祭祀的第三天早上祭天。祭天也称院祭,在露天的庭院里进行。 族人们首先在院子里用3根木棍、一块布和一根草绳支起一顶帐篷。他们说,先祖是在帐篷里生活的,所以要象征性地做顶帐篷。 祭天时,在萨满的指挥下,族人们在庭院中宰杀第三口黑猪。第三口猪可以是“还愿猪”。所谓“还愿猪”,是指有的族人遇到病、灾时祈求祖宗保佑,并许诺在下一次祭祀时献上一口猪作祭品。这样的诺言是一定要兑现的。 第三天下午举行的“换锁”仪式表达了对青少年成长的期盼。换锁时,选出一个身体健壮的男孩,脖颈上系着彩条,跪在一棵挂满彩条的松树旁。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给他象征性地“换锁”,这样他会茁壮成长。随之的祭神树结束后,文化室里存放祖宗匣子那面墙上的木门也被关上了,只有等到下一次祭祀才能打开。穆昆达将门口挂的“草把”降了下来,扔进牡丹江,表明晦气已经全部扔掉。到此,这次关姓家族萨满祭祀活动全部结束。

满族很早就信仰原始性很强的萨满教。萨满教是在满族及其先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原始理解下产生的,并逐渐形成一种信仰。清代乃至民国期间萨满教还很流行,解放以后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萨满教已经逐渐消亡。满族萨满教崇祀祖先神、英雄神和各种自然神、动物神。萨满教是满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现象,在其中保留了许多满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萨满教信仰在解放以后随着科学文化普及,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很快淡化下来。萨满教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在今天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已出版了数十种有关萨满教研究的著作。使人们对满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一般满族家中除供观世音、关公、楚霸王神位外,还喜欢供“锁头妈妈”,用麻线栓一支箭在门头,一年祭三、四次,祭时。一般在晚上把箭头拿下来,摸黑磕头,祈求“锁头妈妈”保祜一家平安。堂子祭。堂子是清朝皇族爱新觉罗家族的萨满祭祀场所,所以堂子祭又叫国祭,凡官员庶民,禁止设堂子。入关前和入关后,清朝的帝王在各地修了许多的堂子。堂子祭典礼各不相同:元旦拜天及出征、凯旋祭堂子,是国家大典,由皇帝主祭,王公大臣陪祭。日祭、月祭、立杆祭、则是皇室或皇帝个人的祭典,属于家祭,无须陪祀。堂子祭祀,首先要立神杆。立完神杆的堂子祭祀,分为朝祭与夕祭。朝祭神有三位,即释迦牟尼、观世音、关帝圣君。从朝祭神的设立,我们可以看出,满族的宗教信仰显然深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夕祭神为七星神等家庭诸神。此外,还要祭祀佛多妈妈,她是掌管人丁兴旺的神灵,由于是裸体形态女神,因此,对她祭祀时,不显露神像,只设神位,夕祭时需背灯祭祀。 家祭。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因为多在春秋时节进行,所以又称为"春秋祭"。在祭祀前的一段时间里,从环境到物质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此期间,一是不允许争吵、打斗,借债、不允许嬉笑,二是不允许孕妇及各种不洁的人参加,三是要准备好各种食品和供祭祀使用的器具。 家祭的第一天是祭神,分为朝祭和夕祭。神位设在正西墙上的神龛里,所祭之神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关帝圣君。西炕设供桌,摆放糕、酒、饼等各种食品。萨满头戴神具,摇铃持鼓,口念吉词,款款起舞,众人也击鼓相和。夕祭的神位在西北角,所祭之神都是部落之神和祖先;需要背灯祭的是佛多妈妈,希望她保佑家族人丁兴旺。 家祭的第二天是祭索伦杆,也叫神杆。索伦杆高约米,上有锡斗。祭杆时将猪的各种内脏放在里面,如果三天之内,被鸦鹊吃完,便是大吉大利。因为每次的大祭都要重新更换索伦杆,所以这种祭杆大典是十分隆重的,参加的人,甚至路过此地的陌生人,都可进去分食祭肉,并且不必向主人致谢,只向神杆磕头便可。第三天是"换索"的仪式,要在院内插柳,并将孩子脖子上或腕上的线圈取下,再把柳枝上的新锁为其戴上,这就是换锁,目的是想求得神灵的保佑。这个祭祀仪式体现了萨满教的植物图腾。主要禁忌 满族人以西为贵,一般满族家庭都在西屋西炕墙高处置一木架,叫祖宗板,上供一个木匣,装有家谱和神书,每逢家祭,此处便是挂神位的地方。所以,西炕上不准堆放杂物,也不许坐人。 满族人敬狗,不杀狗,不吃狗肉,到满族家中做客,不能把狗皮帽子放在西坑上;此外满族人也敬乌鸦,不许打骂乌鸦。这些禁忌都与满族的宗教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在日常习俗中的表现。满族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佛教、喇嘛教。其中萨满教最具代表性。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满族崇拜的神灵很多,大致可分为自然神祗,动植物神祗,英雄祖先神祗。自然神祗有日、月、星辰、雷、雨、山、河等,以火神为首神。火神是一位舍己救人的品质崇高的女神,因而满族的火祭十分壮观。动植物神祗中动物神(俗称野神)有虎、狼、水獭、蛇、鹰 、喜鹊、乌鸦等,以鹰神为首神。鹰神与萨满有着某种渊源关系,据神谕中载,女萨满是由鹰魂化成。满族萨满教的灵禽崇拜很突出,其他神兽则多为氏族部落守护神。植物神灵常见的有柳、柞、榆、 桦等,以柳崇拜最为重要,它和女性崇拜紧密相连,神话中柳生育了万物。英雄祖先神祗崇拜的是有丰功伟绩或重大创造的英雄和祖先,如套掉七个太阳的三音贝子,凿山开湖的恩图色阿,教人射箭的兵肯色夫,等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女神,她们可谓古代满族萨满教神灵的中心。萨满在《三朝北盟会编》中为“珊蛮”,满语为“乌达元”。女真语中意为“天使”、“天仆”。最初是由女人担任,说明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来渐多由男人充当。萨满分为“大萨满”,即“跳神萨满”和“二萨满”即“家萨满”。他们常见的服饰有神帽、神裙、七星褂、铜镜等。萨满教很早便对女真人产生影响。清代满族对萨满教的信仰可分为宫廷和民间两种。比较完整的萨满祭祀可分为祭家神和放大神。家神多指天神、农神等;放大神多指本姓已故的萨满神,俗称“太爷”。宫廷祭祀内有家祭(包括磕头祭和猪祭)、日祭(分朝、夕祭)、背灯祭、月祭、四季献神祭、元旦祭、出征凯旋告祭、日祭、杆祭等;民间祭祀有春、夏、秋、冬四时祭,清明、七月中、岁暮的暮祭。春、夏和暮祭为小祭,秋、冬为大祭。啰嗦了一些,看留言上的网址。

5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典礼 清代宫廷萨满祭祀作为典礼仪式,严格限制在宫廷、堂子和宗室各姓家中,汉族官员和一般百姓并不参加,这 种封闭的祭祀仪礼,当然很少为人所知。具体仪礼也只是凭借典籍和宫中行事保存下来。从这些典籍和宫中行事中 可知,清代官延的萨满祭祀保持了满族民间古俗并与皇权结合起来,变得十分神圣。其中以祭天典礼最为隆重,其 次,夕祭、背灯祭、献鲜背灯祭、树柳树枝求福祭、马神祭等,不仅保持萨满祭祀古俗,而且一一程式化,萨满在 整个祭祀中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试举几例来说明。 夕祭神仪 清代宫廷的夕祭在坤宁宫进行,祭以申时。所祭神祗全是萨满信仰中的神灵,即满族神。 举行夕祭时预先要将镶片金青缎神幔系于黑漆架上,用黄色皮条,穿大小铃七枚,系于桦木杆稍,悬于架梁之 西,恭请穆哩罕神,自西按序安奉架上,画像神安放于神幔正中。设蒙古神座于左,皆于北炕南向,炕上设红漆大 低桌二,桌上供香碟五个,醴酒五盏(月祭用醴酒,大祭用清酒,均宫中自酿。常祭与报祭用净水),时果九碟, 洒糕十盘,九盘供桌上,一盘供桌下西边。炕沿下供醴酒一罇。 届时进猪(按满族习俗,敬神所用之猪,必须纯黑,无一杂毛)置于常放之处。司香点香,司香妇人以司祝祝 祷时所坐黑漆凳置神位前。司祝系闪缎裙束腰铃、执手鼓,先向神位,坐于凳上,击手鼓,诵请神歌祈祷。然后拱 立,初次向后,盘旋蹡踏步祈祷,复盘蹡踏步,前进祈祷;三次祈祷、诵神歌毕,解下腰铃。整个过程由司俎太监 二人击鼓、鸣拍板,以和手鼓。然后以酒或净水灌猪耳,省之(避宰割),取血,解牲熟之,司祝献肉,致祝于神, 撤香碟内火并灯,掩灶内之火,展背灯青幕,关上门,司祝执神铃,振摇鼓,诵神歌以祷。击鼓,拍板和之,凡四 次。然后卷青幕,开门,点灯撤肉,将神像收藏起来。如遇皇帝、皇后亲诣行礼,司祝先跪,并诵祝词。 堂子立杆大祭神仪 堂子立杆大祭,是清代宫廷祭天大典,仪礼十分隆重。立杆大祭之松木神杆,要提前一个月,派副管领一员, 带催领三人,披甲二十人,前往直隶延庆州(今北京延庆县),会同地方官,于洁净之山内,砍取松树一枝,长二 丈,围径五寸,树稍留枝叶九节,余俱削去,制为神杆,用黄布包裹,运回堂子,置于近南墙所设红漆木架中间, 斜依安置,大祭前一日,立杆子亭式殿中间石上。 其次,是堂子飨殿内的布置。要挂神幔,供打糕、搓条饽饽、清酒等。坤宁宫则于大祭前40日,在宫内西炕神 位前置缸一口,以盛清酒。司香等用槐子煎水,染白净高丽布,裁为敬神布条。用黄绿色棉线拧成敬神索绳,以各 色绸条夹于其内,又用染色纸接成钱文,司俎妇做搓条饽饽,并将一应供物,按规定摆设好。这些活动,均由司祝 萨满参加祝祷。春秋立杆大祭前一二日,先于坤宁宫举行报祭,然后祭神于堂子飨殿。 大祭之日,先在亭式殿祭祀,有两名司机萨满参加,一在亭式殿,一在飨殿。在飨殿内,司香举授神刀,司祝 授受神刀前进,司俎官赞鸣拍板,奏三弦、琵琶,司祝叩头,司俎官赞歌“鄂啰啰”(有音无意),侍卫等唱“卾 啰啰”。司祝擎神刀,祷祝三次,?/div>

坤宁宫在故宫内庭的最后边,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改为祭神场所。每 天的朝祭、夕祭、月祭、报祭、大祭,均在坤宁宫举行。吴振棫《养吉斋从录》载:“坤宁宫广九楹,每岁正月、 十月、祀神于此。赐王公大臣吃肉,至朝祭夕祭,则每日皆然。宫内西大炕供朝祭神位,此炕供夕祭神位”[15]. 堂子是清代专门建立的祭天或出师告祗、祭马神、田苗神的地方。《大清会典事例。堂子规制》载:“顺治元 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祭神殿五间,南向;上覆黄琉璃瓦,前为拜天圆殿,八面棂扉,北向;东南 上殿三间,南向。内垣一重,门三间,西向。门外西南,祭神房三间,北向。门西直北,为街门三,闲以朱栅。外 垣一重,乾隆三年准奏,增设堂子祭神殿。黄纱灯四座,圆殿黄纱灯四座,大门红灯四座,甬道红灯二十八座。昭 梿《啸亭杂录》载:”国家起自辽沈,有设竿祭天之礼,又总祀社稷诸神祗于静空,名曰:“堂子‘……既定鼎中 原,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建祭神殿于正中,既汇祀诸神祗者,南向前为拜天圆殿,殿南正中第一重为设大内致祭 立杆石座次。”吴振棫《养吉斋从录》也说:“顺治元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元旦必先致祭于此, 其祭为国朝循用旧制,历代祀典所无。又康熙年间,定祭堂子,汉官不随往,故汉官无知者。询之满洲官,亦不能 言其详,惟会典诸书所载。……祭神殿南向,拜天圆殿北向,上神殿南向,上神殿即尚锡神亭。”堂子建制洋见 “堂子图”。 3 、清代宫廷祭神祭天时间 清代宫廷萨满祭祀既承袭民间传统,循用旧制,又根据需要对祭祀时间加以相对的固定,一般分常祭、月祭、 报祭、大祭几种,还有些祭祀时间不固定,临时变通。 元旦。皇帝亲诣堂子圆殿行拜天礼。明末皇太极崇德元年规定:“每年元旦,躬率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外 藩来朝王等,诣堂子上香。行三跪九拜礼。”[16]之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均规定元旦祭天,仪礼更加完备, 堂子祀典,载入内务府会典。 常祭。指朝祭和夕祭。每天早晚由司祝主持祭祀。地点在坤宁宫。朝祭以寅时,夕祭以申时。 月祭。正月初二,其余各月在初一日。崇德元年规定,亲王以下,贝子以上,每府委官一人,前期斋戒,是日 诣堂子供献,皇帝不亲往。月祭翌日,即每月初二日于坤宁宫举行祭天礼。 报祭。每岁春秋二季立杆大祭前期二日,于坤宁宫举行。 大祭。又称立杆大祭。时间在每年季春、季秋月朔日,或二、四、八、十月朔日,或上旬诹吉,在堂子祭天神。 四月八日,又称浴佛日,奉神于堂子,大内及各旗佐领,军民人等,不祈祷、不祭神、禁屠宰、不理刑名。 此外,春夏秋冬四季举行献神祭,春秋二季举行马神祭,共祭两天,正日为御马祭,次日为御马场牧群繁息祭。 祈福祭祭佛立佛多,鄂漠锡玛玛,时间在朝夕,与朝祭、夕祭同。皇帝亲征或派大将出征,告祭堂子,时间并不固 定。 4 、清代宫廷祭祀中的神职人员。 清代宫廷祭祀主要由司祝萨满担任,而且主要用女萨满,保留了满族古老的习俗。据《满洲祭神家天典祀。汇 记满洲祭祀故事》载,满洲各姓祭神,或用女萨满,也有用男萨满的。自大内以下,闲散宗室觉罗,以至伊尔根觉 罗,锡林觉罗姓之满族人,俱用女萨满主持祭祀。清初,内廷主位及王等福晋,皆有为萨满者。今大内祭祀,仍选 择觉罗大臣官员之命妇为萨满,以承祭祀。至于居住在宫内的皇子,居住在紫禁城里的皇子,或已分府之皇子,也 都要选择女萨满主持祭祀。其中,宫内皇子,在坤宁宫祭神,用觉罗萨满。紫禁城皇子,则于上三旗包衣,佐领管 领下之觉罗或异姓大臣官员,闲散满族人等妻室内选择萨满,主持祭祀。分府皇子及王贝勒贝子公等,俱于各该属 旗包衣、住领管领下之觉罗,或异姓大臣官员,闲散满族人等妻室内选择萨满,主持祭祀。如属下并无承担萨满的 人,也可从管辖内的满族妇女中选择。自公侯伯大臣官员以下,以致闲散满洲用女萨满祭祀者,俱从本族内选择。 如实在不能选出,也可不用萨满,只仿照萨满祭神之例,由本家家长叩头以祭。 清代对于家神员役也有一定规定,所有这些员役,都是萨满的助手。顺治元年规定,坤宁官家神殿设司俎官五 人,司俎执事十八人,宰牲十人,掌籍三人,服役二十人,赞祀女官长(即萨满)二人,赞祀女官(均于上三旗觉 罗命妇内选取)十人,司香妇长六人,司香妇二十四人,掌爨妇长三人,掌爨妇十六人,碓房妇长六人,碓房妇三 十一人,首领太监三人,内正八品二人,未八流(今改正八品)一人,太监二十六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规定 赞祀女官增加至十二人。另外,堂子员役,主要是守护,由礼部选补。从这些员役配备中,可知清代宫廷的祭神、 祭天活动,主要由妇女担任,沿习了女真以来的古俗,女萨满的地位远高手男萨满。 萨满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仪并诵祷神词。萨满神词在祭祀中又是最重要的。乾隆降旨编篡《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的目的也在于保存赞祝之词,怕其失传和淆舛。经过整理、翻译的萨满词同作为《祝词篇》保存下来,其中包括 了:一、堂子亭式殿祭祀祝词(正月初一日,每月初三日,大祭、浴佛、为所乘马祭祀时用)。 二、尚锡神享管领祝词(每月初一日,大祭、浴佛时用) 三、坤宁宫祭祀祝词(月祭、常祭、报祭、大祭、祈福祭、为所乘马祭,为牧群繁息祭用)。其中包括: 朝祭诵神歌祷词 朝祭灌酒于猪耳祷词 朝祭供肉祷词 夕祭坐于杌上诵神歌祈请词 初次诵神歌祷词 二次诵神歌祷词 末次诵神歌祷词 诵神歌祷祝后跪祝词 夕祭灌酒于猪耳祷词 夕祭供肉祝词 背灯祭初次向神铃诵神歌祈请词 二次摇神铃诵神歌祭词 二次向腰铃诵神歌祈请词 四次摇腰铃诵神歌诗词 四、月祭及大祭翌日祭天赞词 五、每岁春夏秋冬献神祝词 其中包括: 朝祭神前祷词 夕祭神前祷词 六、献鲜背灯祭祈祝词 七、树杨柳枝求福祝词,为婴儿求福祝词, 户外对柳枝举扬神箭诵神歌祷词 八、堂子立杆大祭祷词 堂子飨殿内祝词 堂子亭式殿内祝词 九、四月初八浴佛祝词 堂子飨殿内祝词 堂子亭式殿内祝词 十、祭马神室内祭祀祝词 以上萨满神词包括了祝词、赞词、诗词,用于不同的神祗、场合和目的。以往熟练和有经验的萨满,都能根据 祭神、祭天等的需要,即兴编著诗词和祝赞词,但因原来的萨满神词系口耳相传,难免产生误传和变异,“字音渐 消,转异其本”[17]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连那些所供奉的神祗也只知其音,不知其为何神。

东方学中的萨满仪式音乐研究论文

萨满是在清王朝建立的初期出现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满洲跳神还愿典礼》 《恭 祭神杆礼节之册》《四 库全书》等文献中都有关于萨满的记载。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轻快愉悦的风格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灵,有人则宣称艺术可以取代宗教,并达到宗教的功能。于是我决定「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对萨尔兹堡的宗教气氛,莫札特曾写信给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实一直周旋在创作渴望与维持家计的现实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宗教压力与自由的艺术生命之间挣扎不已。和谐中隐藏的突兀莫札特六岁时的画像,此时的他是人所周知的神童。莫札特的父亲 Leopold Mozart莫札特的母亲莫札特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轻快愉悦,这简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乐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乐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岁就已充分显出其音乐的才华,七岁就以神童之名周游欧洲演奏钢琴,这时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贵族们宠爱,其音乐中的欢快愉悦是很能被理解的。这种欢快性质,也深深著莫札特的宗教音乐。他最早的宗教音乐 Kyrie(KV33)创作时年仅十岁,Kyrie的内涵是「求主垂怜我的生命」,其实应当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这绝非被人视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宝爱,开始在撒尔兹堡跟主教折冲郁郁不得志以后,其音乐竟然还是有著愉悦欢快的特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莫札特又必须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尔兹堡作管风琴师以后。譬如莫札特的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V364),此曲作于 1779,此时母亲已过世,莫札特回到萨尔兹堡,跟主教仍旧不合,(一年后终于彻底决裂),此曲就在一向欢愉轻快的风格中,间杂有半音阶的快速回旋上升音符,给人很焦虑不安的、彷佛想离开逃跑的感觉,此外还数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对应,好像是在不安的质问著什么。但是这种音符的出现,都是突兀的过渡,不知何来何去的在和谐声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虽然这种焦虑感,严厉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许莫札特将其放入宗教音乐的。但若仔细聆听同期的宗教音乐C大调庄严弥撒(KV337),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间杂半音阶的上升,与突然出现嘎然而止的不谐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给人「提出没有答案」的不确定感十分的明显。这种宗教音乐的表达,已经是十分露骨了。不管莫札特最终是如何的以欢快否定忧郁与焦虑,其音乐呈现出来的真实心灵,却还是可以被聆听音乐者感觉出来: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对当时的生命处境并不满意。莫札特于 1781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灵魂深处的信仰告白莫札特离开撒尔兹堡后,于 1783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调弥撒」(KV427),这曲弥撒因为没有教堂仪式肯用,终于没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将之与巴哈「B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弥撒曲。这首弥撒曲的 Kyrie,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赋格。

“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12世纪南宋人徐梦莘编著的《三朝北盟会编》中,这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珊蛮(萨满)”一词的最早记录。

萨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哪些文献中有关于萨满的记载?

1.清王朝初期。萨满并不总是以部落祭祀的形式出现。早在清朝初期,宫中的萨满多由通晓艾辛乔罗氏族方言的聪慧女子所占据,称为萨满夫人,掌管皇帝捧着各种圣书,吟诵满语敬神,与民间用以待人接物的萨满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萨满在清初有很大机会成为“萨满宗教”。直到密宗入驻朝廷,“萨满”才结束了“萨满教”的过程。“人的职业追求也是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生命形式的秘密和能力。获得这些秘密和神力,就是一种萨满的人生修行内容。

2.萨满宗教是在原始信仰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民间信仰活动。它很早就出现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它的历史可能和现代人类一样久远,甚至在文明诞生之前,也就是人们用石器狩猎的时候,这个宗教就已经存在了。曾经在中国北方各民族中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萨满教学始于原始渔猎时代。萨满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万物有灵论。但是,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萨满宗教几乎垄断了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古代祭坛。

3.我国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萨满宗教”的书,是18世纪(1747年)乾隆十二年出版的《帝国满洲祭天大典》。这本书记录了大量的萨满神歌、萨满仪式、萨满祭祀仪式和众多的萨满宗教神灵。中国南宋徐的《三朝北盟》中已经用“山人”一词来形容女真所信仰的萨满宗教。男子气概的前提是,可见的世界充满了影响生物体生命的无形力量或灵魂。与其他任何万物有灵论或万物有灵论(通常社会全体成员都相信)不同,做萨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但是,萨满的学生并没有像牧师那样形成全职的仪式或精神组织。

萨卡时代杂志

阿森纳萨卡是英国人。

布卡约·萨卡2001年9月5日出生于英格兰伦敦,国籍英国,尼日利亚,目前效力于阿森纳足球俱乐部,司职左前卫,阿森纳赛季最佳第一名,被称为枪手动荡时代当中的唯一曙光。

自从萨卡代表阿森纳一线队征战英超以来,依靠他非常稳定出色的发挥让他常常在赛后获得高分,并且多次获奖。阿森纳萨卡在英超联赛中是一名非常出名的一名球员,他在英超联赛中的精彩表现的得到了很多球迷的和球队的认可。

萨卡虽然个人突破技术不是很强,但胜在冲击力以及爆发力都非常厉害,能依靠他的速度来硬爆对手,并且他的传中球非常优秀,让他不论是踢边后卫还是边锋都能完美胜任,总能以精准的传中球找到伏兵禁区的队友,更是被喻为后温格时代最出色的枪手青训产品。

萨卡个人荣誉:

2021-22赛季 英格兰最佳男子足球运动员。

2021-22赛季 阿森纳最佳球员。

2020-21赛季 阿森纳最佳球员。

2021年 伦敦足球奖最佳年轻球员。

2020年 英格兰社区盾冠军。

2019-20赛季 英格兰足总杯冠军

阿森纳萨卡为啥有三个国籍因尼日利亚籍父母的原因,萨卡拥有尼日利亚和英格兰双重国籍·萨卡2001年9月5日出生于英格兰伦敦,国籍英国,尼日利亚,目前效力于阿森纳足球俱乐部,司职左前卫,阿森纳赛季最佳第一名,被称为枪手动荡时代当中的唯一曙光。

古代公文研究论文

诗庄词媚这一点上入手吧唐诗的盛起是什么时候,宋的词起又是什么时候唐灭时安史之乱,唐起时有玄武之变,几乎注定了诗的兵伐之气浓郁而宋时渐腐,程朱理学的当道,文人眠花宿柳自认风流……另,后人受这四个字影响,做诗便做得庄严,做曲则香浓艳丽,就好比现在网上,一人持正调发贴,一面又弄个马甲持反对意见,当然,古代文人是没什么马甲穿的,我们知道,词最初都是拿来唱的,由谁唱?伎者歌女这一派居多,是故这也是词媚的一个因素,即使有辛弃疾苏轼等做的豪迈战歌,也不过渺渺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一家之言,笑笑无妨——————————————参考一下,网上找到的东西————词,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因其独具的文化因子而呈现出特有的柔媚香艳的风格特征。所谓"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等等,都是在强调"词别是一家",与传统的诗歌不同,婉约派也因此而被视为词坛之正宗。虽然在艳情诗中同样也存在着"浓艳香软"的内容,但"诗庄词媚"的事实却依然存在。可见问题不在于诗歌是否能写媚艳的内容,而在于诗歌是否具有如同词一样的能够充分展现那种特有的媚艳情趣的"功能"。结构是功能的积淀。通过对结构的分析来把握诗词的表现功能,并进而阐释"诗庄词媚"的成因,应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整齐的五七言为代表的"齐言"是最典型的形式。因为它是以整齐规范的外观与灵活多变的内在结构相结合而建构起的既具有稳定的形态又具有活泼的生命的艺术形式。稳定的形态与活泼的生命构成的对立统一正与"中庸"的人生宗旨相一致。因而它也就成为最能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态的艺术形式。在诗歌中,每押一次韵便意味着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的获得。但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古体诗歌中,只有四个诗句,即两个韵脚,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诗歌结构单位,并在诗歌的整体背景上被"凸现"出来。这是因为:第一,自诗经时代开始,大部分民歌便是以四句歌词为一个独立的结构单位的。因为这种结构形式最易于被民间歌手掌握。过短,难以表述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过长,则难以驾驭。文人诗歌从一开始便自觉地继承了这种传统。第二,在远古,歌乐本是一体。演唱四句歌词的长度正应该是乐曲的基本长度。因而诗歌又必然地要受到乐曲长度的限制,维护从四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传统。第三,通过对比来说明抽象的情感与事物,是远古时期最常见的语言表述形式之一。表现在诗歌中便形成了前二句比兴,后二句叙事或抒情的基本模式。古代诗大都是以四个诗句为一个单位来结构作品的,而四个诗句往往又能完整地表述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这不仅使得诗歌的内容变得丰厚,而且也使得诗歌的过渡只能在各结构单位之间进行,因而在内容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形式的规范与内涵的丰厚使得古体诗的风格浑厚典雅,境界阔大。结构上的鲜明的阶段性又使其难以象散文一样细细地描述事件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而只能使抒情成为基本内容。在格律诗中,绝句本身只有四句,前两句写景或叙事,后两句抒情,或颠倒过来,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或叙事,是其基本结构方式。这正是远古时期通过对比来表述事理与情感的艺术手法的翻版。律诗则因有对仗的要求而使结构有了变化。对仗不仅要求上下两句的平仄、词性相对,还要求内容相对,既要能表现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或两种特征。这种通过两个方面或两种特征的对举来表现对象的本质的做法,必然会大大增加诗句的容量。因而律诗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构方式而以两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来结构作品,并在起承转合之间,存有明显的阶段性。二词诞生于民间,香艳俚俗是其早期特征,后经文人染指,步入艺术殿堂,经历了由俗向雅的转化。但与南朝、唐代的艳情诗相比,艳情词"俗"的特征仍很明显。艳情诗受传统诗风的影响,写男女之情重在"雅",表现的是一种"情趣"和对女性情感的"品味"。作者与表现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近似一种"欣赏"。艳情词则具有很强的世俗色彩,写男女之情重在"俗",表现的是爱恋的"过程"和对女性体态的"观赏"。作者与表现对象之间的距离较近,近似一种"把玩"。当然,这只是就整体而言,因为在雅俗之间,往往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雅的情趣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艳情诗可以成功地使用传统的抒情手法来表现其内容。但传统诗歌的结构模式和对仗要求却使得诗风趋于典雅、厚重。可以用它来写刻骨的相思,却难以用它来表现细腻的爱恋过程与女性体态的婉转流动。即使是南朝的宫体诗也比不上温柳词的婉曲细腻,便是一个证明。俗的把玩则重在感官感受,所以艳情词追求的是过程与细节的逼真、生动,是对女性体态(包括心灵感受)的细细描摹与层层铺叙。诗歌结构中存在的以四个诗句或一联对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较为固定的承转模式,对于表现词所追求的内容与风格显然具有较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词的描摹与铺叙非常细密婉曲,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限定,加上乐曲的限制,词便只能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重新结构作品。其结构单位因此而变得不再确定。以贺铸的《薄幸》为例:淡妆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便认得、琴心先许,欲绾合欢双带。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向睡鸭炉边,翔鸾屏里,羞把香罗暗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此词为怀人之作。上片写往事,下片写相思。写往事细腻媚艳,工笔描摹,重在人的形态与事的过程。写相思曲折婉转,通过种种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正是对事与物的观赏与把玩。如将其变为诗的结构形式,七言为:淡妆多态频回睐,琴心欲绾合欢带。风月逢迎轻浅笑,翔鸾屏里解罗带。烧灯不见人踏青,双燕丁宁何时再?春浓酒困闲昼永,睡起花梢日犹在。五言则为:淡妆偏多态,的的频回睐。认得琴心许,欲绾合欢带。画堂风月迎,轻笑娇无奈。炉边鸾屏里,羞解香罗带。过了烧灯后,不见踏青来。双燕丁宁意,往来重帘碍。春浓酒困时,昼永无聊赖。厌厌懒睡起,花梢日犹在。写同样的艳情,风格却大不一样。第一,文字减了许多,不能如词那样曲曲描摹。第二,形式规整,情感也就显得较为典雅,对事与物的"观赏"与"把玩"明显减弱。很明显,整齐的五七言与以四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结构形式是难以形成艳情词的那种媚艳婉转的风格的。其实,文人词从一开始便在音乐的影响下努力摆脱着以四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传统模式,并因此而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韵味。如《浣溪沙》上下片各三句,《临江仙》、《蝶恋花》上下片各五句,《望江南》共有五句,它们都是以三句或五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这些词牌,不仅为晚唐五代文人所喜爱,也为后人所喜爱。而《竹枝词》、《生查子》、《菩萨蛮》《浪淘沙》、《虞美人》等词牌,虽然在早期也曾被广泛使用着,但因其在结构上与诗歌并无太大的差异,所以在词牌渐渐增多之后便不大被使用了。从整体形式上看,诗词最明显的不同便是词分片而诗不分片。因为词分片,所以只要是"过片不断了曲意",作者便可在各片之中放开手脚去尽力描摹铺陈,而不用担心失去了内在的一致与含蓄的韵味,便可以不再担心过渡的困难而在各片内部普遍地表现出不受拘束的层层翻进,有如剥蕉,并由此而形成与诗歌不同的另一特征。仍以前述贺词为例。上片由初见、倾心再写到言笑、合欢,完全是直叙其事,却写十分地婉转曲折。下片则写眼前,以不见伊人写起,再由阻隔归到相思之苦。虽是在写相思,却由自身行为写出,整个过程亦写得非常曲折婉转。这种一事接一事,一句连一句,细细描摹,层层翻进的写法,正是前人所评之"有如剥蕉",也是词重视"过程"的具体体现。而这正是诗歌的结构模式难以完成的。三自古诗十九首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五七言便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形式。因为五七言是奇字句,音节上的不平衡便是必然的。格式塔心理学指出,在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种简化外界事物,使之趋于简洁、对称、平衡的倾向。五七言诗句在音节上的不平衡,使得读者在阅读,尤其是在吟诵诗句时具有了一种心理上的紧张感。读者只能通过延长某一音节的阅读或吟诵时间,才能获得一种新的心理平衡,即动态的平衡。其结果,表现在语言结构上,便是"三字尾"的形成。三字尾是构成五七言诗句音乐美的关键,也是五七言诗句在语法结构上最明显的标志。即使是在杂言体诗歌中也不例外。五七言诗句也因此而只能随着音乐的节奏与固定的结构去融铸合于节拍的内容,而难以象散文语言那样因较少形式的束缚可以去自由地描摹与陈述。平衡协调的音乐节奏最利于表现温柔敦厚的情感,再加上描写性与陈述性的减弱,便使得抒情而不是叙事,成为以五七言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的最基本内容。因为艳情词非常注重对女性体态与爱恋过程的描摹与陈述,描写性大于抒情性,因而它必然地要去寻求一种能更为自由、逼真地描述男欢女爱的过程与女性体态的婉转流动的语言形式。只有这种语言写出来的词,才称得上是"词人之词",否则便依然是"诗客曲子词"。在柳永之后,这种语言便得以形成。其特征,首先是以口语、俗语入词。一方面,因为口语俗语比文人诗歌语言更为自由灵活,具有更强的陈述性与描写性,所以它们既可以更有效地表现"俗"的内容,又可以更形象生动地描摹男欢女爱的"过程"。另一方面,因为词是要演唱的,只有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在演唱中被人们轻易地理解并获得人们的喜爱。"有井水处皆可歌柳词"正是因为柳词的浅近通俗。其次,是以大量的"骈体语言"入词。骈文虽然亦重音律,但远不如格律诗那么严格。它更注重语意、语气的连贯性、陈述性,而不是跳跃性。这正是它能够成为古代公文基本格式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骈体语言入词,既可改变诗歌单一的音乐节奏,也可在"美文"的基础上强化词的陈述与描写功能。第三,在词中仍保留着大量的诗歌语言,因而亦能如诗一样抒情,亦可获得与传统诗歌同样的抒情效果。这种在结构与形式上更加灵活的语言,配合着词的整体结构的更新,便使得词人们能更为成功地捕捉、描写事物与情感的细微变化,真实地展现恋情的"过程",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叙事、写景、抒情。因而能给读者展示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择其片段,柳永的《平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如将其改为诗句,则为:雨收云断处,凭栏送秋光。晚景渐萧疏,宋玉动悲凉。明显地失去了原作中的铺叙与婉曲,而表现出特有的典雅与厚重。再如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此段可分三层,铺叙描摹层层翻进,却无法改为整齐的五七言诗句。若硬改,只能将三个层次变为两个,大失原作意蕴。虽然词的语言的结构方式的形成亦是因为音乐的限制,但因为这种语言能够更准确、更精彩地表现曲折复杂、委婉含蓄的情感与心理特征,描摹铺叙各种景物、事件与复杂的过程所以一经形成,便获得了人们普遍的喜爱并成为词人们刻意追求的形式。也正是在这种语言和音乐的共同作用下,词律才得以形成。豪放词人们固然可以"以诗入词",也就是以诗的语言来写词,因为诗句表现的境界较为阔大,甚至可以构成如李白歌行体诗歌一样的风格,但因为有词律的限制,豪放词人们只能使用有限的词牌,因而也只能提供有限的词作而不能在词坛上与婉约词人展开全面的较量与竞争。后世欲为豪放词"翻案"者代有其人,最终都草草收兵。究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还在于诗词结构的不同。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不同的功能又要求着不同的表现内容。反过来说,词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特定的表现内容,特定的表现内容需要特定的表现功能,特定的表现功能又来自特定的结构(词体结构与语言结构)。词的语言结构一经形成,便成为词律的基础,豪放词人欲改变其内容而不改变其语言结构便处处感到困难,只能听任婉约词居于正宗。四在诗歌中,每押一次韵便意味着一个独立的内容的获得。通常所说的诗歌的跳跃、意义空白也大都是在韵脚之后出现或存在的。因此,在阅读或吟诵时,每一个读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等待下一个韵脚出现。只有在下一个韵脚出现时,读者才会舒一口气,才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宿感,才会充分审视全句的内容。在传统诗歌中,隔句押韵是常格。韵位排列均匀,节奏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也以较为舒缓的平声为主。一般来说,隔句押平声韵的诗歌宜于表达那种舒缓大度、平稳庄重、典雅正统的内容与情感,宜于表达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句句押韵给人造成的则是一种急迫感,因为每一个诗句都是一个表述内容的获得,故尔显得语气急迫,利于表达那种激昂不平或凄怨悲楚的情感。骈文则可以根据内容与表述的需要自由地安排韵脚的位置,还可以引入散文句式来调解语气,因而能够较为自由地对"事与物"进行详切的描述与说明。词的押韵充分吸取了诗与骈文的长处,构成了一种既有严整的规范,又有极大的自由度的押韵模式。在每一具体的词牌之下,韵位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程度不亚于格律诗。但因为各个词牌都有自己特定的韵位规定,所以在众多的词牌之下又呈现出极为多样的押韵模式。作者完全可以根据内容与写作的需要选定自己所需的词牌。以周邦彦《忆旧游》为例: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楼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蛩夜泣,乱雨萧萧。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花摇,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晓,两地魂消。 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上片写往事,凄凉而深沉。前二句为"记"字领起的两个四字句,写女主人公的相思模样。但韵脚并没有被安排在这里,使语气未足。在诗歌应押韵的地方没有押韵,读者只能憋着劲再往下读,从而增加心理紧张力。另外,前二句写人,后一句写景,前二对后一,内容的对映与结构的不平衡也在强化着读者的心理紧张力。直到第三句的末尾,韵脚出现,心理紧张力才得以释放,从而获得更大的美感。很明显,这种感受是在阅读隔句押韵的工稳格式时无法获得的。第四、五、六句也同样是三句一韵,在内容上却是前一对后二。这种前二对后一和前一对后二的交替变更使作品充满了变化,也更富于表现力,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七、八两句隔句押韵,使心理紧张得以舒缓,最后又是三句一韵,再次造成读者的心理紧张。这种利用韵脚的不同间隔而造成的心理上的起伏与缓急变化,非常符合苦苦相思而又自惭形秽的女性的曲折复杂的心理感受。下片由回忆转到眼前,情感更加激烈。开首便是四句押一韵,造成极大的心理紧张,接着三句一韵,心理紧张略有缓解,最后四句皆为隔句押韵,恢复到心理的平稳状态,极出色地表现出那种苦苦相思后的无奈。再看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藉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清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上片第一句即入韵,然后是隔一句押韵,再次是隔两句押韵。下片结构完全相同。韵脚的每一次出现都在时间上得到一定的延缓,同时也提示着内容的转折。这种节奏,不仅非常符合处于低沉的情绪中的人的心理的起伏变化,而且也使读者的心情步步紧迫,从而更真切地体味出作者的闲愁与无奈。张炎在《词源》中曾说:"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所谓"先择曲名"便是根据题目,即要表现的内容选择词牌。各个词牌的成熟与格律的建立是词人们经过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果,是艺术规律的结晶。一方面,严格的格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作者创作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在最能表现特定情感与内容的词牌下,作者又可借着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关键是要选择得当。"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在数以百计的词牌中进行选择,其间的自由度还是很大的。综上所述,造成"诗庄词媚"的原因,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诸种因素之外,诗词在结构上的不同也在功能上保证着这种差异。正是因为此,词才在脱离了音乐与市民阶层之后仍然保持着与诗歌的距离。因为这一点很少有人提及,故撰此文,以期引起同行们的注意。(作者单位:甘肃教育学院)——————————————引用完———————————————

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文献丰富闻名于世。中国古代公文发展的历史, 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在原来记事用的图画符号基础上创造了文 字。文字的出现为公务文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据传说,黄帝以前的氏 族首领,多以口头语言来发布指令,所谓“神农无制令而民从”(《淮南 子·氾论训》),“自五帝始有书契。”(《后汉书·祭祀志》)“五帝”之 首是黄帝,因此,我国公文的最初萌芽当出现于黄帝时期。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是“誓”。《尚书》中以“誓”为名者 共五篇,其中《甘誓》是夏开国帝王启讨伐有扈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汤 誓》是商汤讨伐夏桀前发布的军事动员令,《牧誓》是武王讨伐商纣至商都 城牧野郊外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从写法上看,它们大多中心突出,要言不 烦,富于气势和鼓动力。这些“誓”具有相同的名称,相同的功用,相同的 格式,已经具备了公文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公文。秘书史研究专 家多认为夏启的《甘誓》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公文,依此说,我国公文的产生和国家政权的出现是同步的,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由公文的本质和功 用决定的。《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收录的是“上古帝王之书”。自 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是帝王和贵 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功课。因此对后世公文的写作有很大影响。《尚书》中的文章,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完整严谨,有一定的层 次,已注意在立意谋篇上用工夫。《无逸》、《盘庚》、《秦誓》等篇章尤 称典范,条理分明,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而且具有一定的文采。如 《盘庚》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 “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活动频繁,变法革新运动兴起,文化教育事业繁 荣,公文的体裁和文风出现了多样化倾向。当时的外交文书、法令文书以及 士大夫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上书”,散见于《左传》、《国语》、《战国 策》以及后来的《史记》中,出现了李斯这样的公文写作大家。这一时期公 文写作有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口语化的特点。秦代国祚短暂,二世而夭,在为数很少的公文中,大皆具有“尚质而不 文”的特点,即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尚 质而不文”是符合公文写作要求的。西汉初期,出现了一批公文写作大家和一些堪称典范的公文名作。如贾 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司马相如的《上 疏谏猎》等。这些公文的主要特点是政论性强,写作者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 展,面对现实,分析形势,针砭时弊,总结秦王朝短期覆亡的原因,借古喻 今,写得深切晓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 指出:贾、晁的疏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从西汉后期开始,公文文风受赋和骈文的影响,出现了忽视内容、过分 追求形式的不良倾向。赋是盛行于汉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以铺叙描 写为主,讲究辞彩,语句整齐,半散半韵,似诗而实文。它的行文特点根本 不适合于公文写作,自西汉中期开始,有人用赋体来撰写章、疏之类公文, 致使部分公文丽词满篇而内容不实。如东方朔一篇上书竟达十万余字,而汉 武帝却大加赞美,这势必助长公文写作过分注重文采而又崇尚繁冗的不良之 风。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产生了骈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通篇句法结构对 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 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骈文比赋文更加不适 合于公文写作。骈文对公文写作的影响有一个发展过程。三国时一些著名政治家比较务 实,公文写作也以散文为主,出现一些公文佳作,如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 令》、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西晋时,骈文渐成气候,与散文分离,但两 晋公文仍是散文为主;南北朝时,骈文达到鼎盛时期,尤其是南朝,多数朝 廷的公务文书,几乎全是用骈体撰写。受赋体和骈体文的影响,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虽然三国时期有公文佳 作面世,但公文文风总的发展趋势是日益追求词藻华美,形式奇巧,而忽视 公文的内容。这种文风不符合公文务实的要求,是公文发展史上的一股逆 流。隋代初年,几乎完全继承了梁、陈讲求文辞华美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文风,一些有识之士看出这种文风不仅影响了行政效率,而且影响到整个社 会风气,提出了改革文风的建议。首发倡议者是大臣李愕,他于开皇三年 (583年)呈《上高帝革文华书》,历陈浮华文风之害,请求朝廷“屏黜轻 浮,遏止华伪”。隋文帝杨坚采纳了李愕的建议,于次年“普诏天下,公私 文翰,并宜实录”,违者治罪。自此拉开了隋唐文风改革的序幕。唐代立国之初,高祖李渊就于武德元年(618年)发布了改革文风的《诫 表疏不实诏》,严厉批评了“表疏因循,尚多虚诞。申请盗贼,不肯直 陈”,“乱语细书,动盈数纸,非直乖于体用,固亦失于事情”的现象。初唐时期,唐太宗和魏徵、陈子昂等都发表过改革文风的言论,魏徵、 陈子昂还在写作实践上作出表率,写出了许多朴实直言、不加雕饰的公文, 对文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中期,骈体文又有所抬头,中唐时期韩 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把文风改革推向高潮。经过几辈人的努力, 唐代公文总体上呈现出词强理直、质朴务实的文风。唐代文风改革一直延续到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不仅从理论 上倡导文风改革,而且写作了大量文风朴实而又长于说理的公文。宋代公文 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我国公文写作的繁荣期。元代统治者重武轻文,机要多由蒙古、色目族官吏掌管,公文写作不重 章法,缺乏规范,因此元代缺少精采典范的公文篇章。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行文宜朴实简明,而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明代 和清代,却是文牍主义盛行,长而空的公文比比皆是。其中最值得人们思考 玩味的,莫过于明代屡次严禁繁文而终无收效的史实。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亲自处理朝政,对公文动辄数千言上万言非常反 感。洪武二年(1369年),他对翰林侍读学士詹同说:“古人为文章„„皆 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 而诚意溢出,至今使人诵之,自然忠义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 达当世之务,立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 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洪武九年(1376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呈一篇政事建言,竟达一万七 千字。朱元璋让中书郎中王敏念给他听,念到六千三百多字时,还不知讲些 什么,朱元璋大怒,命人将茹太素打了一百大板;次日又命王敏接着念,念 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时,才讲到要谈的五件事,可见,后五百字足可说明问 题,而前边一万六千多字,多属浮文。朱元璋感叹道:“朕所以求言者,欲 其切于事情,而有益于天下国家,彼浮词者,徒乱听耳。”于是命令中书省 定立了建言格式,“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当时对于克服繁文之弊确实起过不小作用,但由于 朝政日趋衰败,繁文之弊在整个明代虽一禁再禁而终于未能禁止。文风是政 治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反映,文牍主义与政治腐败相伴而生,封建社会后期政 治日趋腐败的现实,决定了少数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努力无法改变公文写作的 这种趋势。以上都是对公文文风的总体风貌而言的,在文风颓败的朝代,也有少量 公文佳作产生,多出于清廉务实的有为之士,如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清代名 臣林则徐等人,都有公文佳作留世。

“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魏。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在中国繁多的研究学科中,公文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一是认为古代公文有强烈的封建思想。二是认为古代公文在艺术上不及文学作品,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对中国公文的研究,也是对传统儒学观念的回顾,是真正儒家思想的精髓。就起源来说,公文是文章早期惟一的表现形式。公文古代称为“公牍”或“简牍”。“公”与“文”揭示了公文产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正是国家的产生,才使得公文有了政治性、实用性和规范性等现代公文意义上的诸种功能。甲骨文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产生最早而又最为完整的公文,它比较准确地显示出了公文创作初期的原始面貌。甲骨文书是商代公文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是散文创作的最早形式,其内容单一,缺乏议论性言辞,并初步表现出历代公文“一文一事”的撰写原则。《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和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选集,在公文发展的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尚书》被列为古典“六经”之一,也称《书》或《书经》。历时1300多年,故又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常识历史篇。

  • 索引序列
  • 古代萨满教研究论文
  • 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研究论文
  • 东方学中的萨满仪式音乐研究论文
  • 萨卡时代杂志
  • 古代公文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