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被遗忘权论文参考文献

被遗忘权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被遗忘权论文参考文献

在写文章以前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想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想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是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想通过捷径投机取巧不是长久的办法,因为文章发表前都是要经过审核的,严格的要经过三审三校,而论文的内容是否有深度,有创新,逻辑论证是否扎实等,审核人一看就能知道,而这些在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速成的。

论文参考文献:

1、传统参考文献的查找方式就是通过图书馆,图书馆图书是查找传统参考文献的主要途径,而且相对其他方式来说,具有方便实惠的优点。

2、通过中国知网,中国知网(CNKI)是比较权威的网络文献来源,大多数高校都有和中国知网的合作,所以在学校可以享受免费下载文献的待遇,其他方式部分文献是需要收费的。而且查找起来十分方便,在中国知网官网的分类目录或者检索区域输入文献标题,就可以了。

3、通过维普期刊,在维普期刊中使用高级检索,可以十分精确查找到所需文章。

4、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方法就是点击首页然后搜索旁边的高级检索,进入检索区域就好。

5、通过百度学术,检索方法也是大同小异,搜索栏输入名称即可。

6、其他文献来源:以上是常用的查文献途径,如果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检索:①开世览文;②超星图书;③E线图情;④读秀中文;⑤百链云;⑥全球索索等。

文献类型

1.期刊类,用[J]表示,一般篇幅不长,大概2000字左右,内容教浅,但是可以了解你的课题研究情况。

2.博硕士论文,用[D]代表,这些论文一般3万字起,对于本科生来说可以参考博硕士论文,借鉴他们章节的布局方式以及排版,可以给自己的论文一些基础思路。

3.书籍,用[M]代表,指书籍专著,大家可以根据论文研究需要去参考相应的书籍。

4.报纸类文献资料,[N]表示。

5.报告类文献资料,[R]表示。

填直接引用的而不是原始的,毕竟所有的期刊资料都会参考其他文献的

原标题:论文写作的“套路”和“模式”核心提示:论文写作有没有好的“套路”和“模式”?要说有,即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进行创作。谈到论文写作这个话题,我实际上身兼三重身份:第一重身份是作者,从读硕士研究生到现在,近15年来,我一直在写论文、投论文、改论文、发论文;第二重身份是教师,开始工作后,我陆陆续续指导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写论文;第三重身份是编者,《北外法学》创刊后,我一直承担编辑工作,有幸阅读了许多优秀论文,也见识了一些“奇文”。于是,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怎样才能把论文写好?我通常会先问他,到现在为止,你写了多少篇论文?字数超过5万字没有?许多人回答不上来。我经常和自己带的研究生说,每写20万字的论文,你就会有一个自己能感觉到的提高。当然,如果有老师指导,特别是很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提升可能会更快一些。因此,要想写好论文,首先要多写多练。也有学生常常问我:老师,论文写作有没有好的“套路”和“模式”?我会告诉他,要说有,基本上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的。发现问题,即找到好选题;分析问题,即在一定逻辑性基础上深入分析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即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或提出解决方案等。如何找到好选题广泛阅读,带着问题去调研,并提出问题要想写好论文,在多写多练基础上,关键要找到好选题。比如,有一次,我们编辑部收到某学生写的一篇6000多字的论文,但仔细一看题目是:解决台湾问题之路径。还有一次,一名本科生找到我说,他想写一篇论文。我问:你想写什么?他说,论法治。类似这样的论文选题大而空泛,很难出彩。因此,找好恰当的选题十分重要。如何找到恰当的选题?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带着问题去调研。调研本学科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哪些问题?大家都在想什么、写什么、关注什么。其中一个捷径是,找到22种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简称为CLSCI)看看这两年大家都在研究哪些问题?本学科有哪些前沿动态?以防止好不容易选了一个话题,发现前面已有许多篇论文谈论过这个话题了。第二,通过广泛阅读,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比如,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关注侦查讯问制度等传统刑诉法问题,但通过阅读发现,行政法和民法学者都研究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这让我想到能否从刑诉法角度探讨个人信息保护。机缘巧合,有一次,我在翻看案例时偶然发现欧盟有一个关于被遗忘权的判例,也就是众人皆知的谷歌诉冈萨雷斯案,遂对被遗忘权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大量阅读,我发现被遗忘权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法国刑事诉讼法上的删除犯罪记录制度,但当时在刑事诉讼领域还鲜有人关注,反而被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用于保护个人信息。基于此,我对刑事诉讼领域的被遗忘权问题进行研究,从刑事诉讼角度探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并将此确定为我近5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因此,要在自己喜欢、熟悉的范畴内,探讨什么问题值得研究,什么问题还没有人研究。第三,恰当提出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现有学科体系、理论体系以外提出新问题,即纯原创,这个难度比较大。第二种是在这个体系以内提出新问题,即这个问题其他人也研究过,但还可以再讨论。比如证据证明标准问题,过去讨论很多,但有的问题现在还可以再讨论。这种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使用的相对比较多。论文写作的创新窍门论文写作创新要一步一步渐进而行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当下,创新大潮滚滚向前,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成为影响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的重要因素。论文写作,同样需要创新。论文写作创新要一步一步渐进而行,它是建立在掌握比较扎实基础知识之上的。我认为,论文写作创新有以下几个方法:第一,比较法。在拥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一些制度的共同特点或独特之处,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术创新。比如,我在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时发现,警察的盘查、留置等权利有一个共同特点:持续时间短,对公民自由限制时间不长、强度不大,因此,以“警察暂时性人身限制权”为主题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同时,坚持“中国的问题、国际的视角”,比如,研究个人信息保护法,不知道欧盟情况如何?美国情况如何?那么视野会相对比较狭窄,也很难提出更多新问题。第二,找到真问题。有的学生常常追问我:到底是选一个老话题还是一个新话题,或者说是用一个经典理论,还是用一个新兴的理论。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哪一个理论或者哪一个话题,而是先真正提炼出来“我想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真问题还是想象的问题,或者是一个已经被解决掉的问题。如果是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即人们所具有共识的问题,那么就很难有所创新。对新话题要有敏感性但也要有所警惕,即这个新话题到底是不是一个真问题,一定要仔细考量。同时,还要考虑自己做的研究到底是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或者说解决的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第三,恰当的方法意识。论文写作、创新绕不开发现问题,如何找到真问题?我认为,一定要有方法意识,也就是寻找、确定研究问题的恰当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收集大量文献、看大量实际判例。刑事诉讼法学界有些学者特别擅长收集资料、运用案例,他们通过这些资料或案例,运用比较法或实证法开展研究,写出了高水平的论文,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好论文的修改与发表写作和投稿需要有韧性,也要有点“厚脸皮”好论文是改出来的。记得我刚读博士研究生那年,写了一篇文章呈交导师陈光中先生审阅,结果陈先生指导我来来回回改了十几遍,每一稿都被陈先生用红笔改“花”了,但是通过那次修改,我明显感觉到写作能力有所提升。因此,好的论文一定需要反复修改、打磨。过去,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至少修改五遍以后,我们才会交给导师,导师再多次修改后才会对外投稿,这就是因为好论文需要精心打磨。一篇论文多次修改,通常作者认为已经十分成熟后,会向报刊投稿。期刊方面,目前有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但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可以优先考虑向一些普通刊物投稿,等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投稿。我在读本科时开始给普通刊物投稿,但到硕士研究生阶段才在普通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对研究生而言,论文写作发表通常都有一个过程,可以从普刊开始,慢慢尝试CSSCI扩展版刊物,再投CSSCI期刊,然后再投法学类CSSCI期刊,甚至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实际也符合研究生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水平提升的规律。需要注意的是,论文投稿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之后,可以多考虑法学类CSSCI刊物,这是因为普通CSSCI刊物是综合类刊物,涉及文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刊登法学论文数量有限,但是法学类CSSCI核心期刊则不同。一方面,法学类CSSCI核心期刊收稿量大,另一方面,这些刊物大多同行会看,文章刊发后会出现评论甚至批评,而这些评论和批评能够促进自己的研究。除此之外,写作和投稿需要有韧性,也要有点“厚脸皮”。我常常开玩笑说,拒稿是常态、中稿才有惊喜。圈内流传一则笑话说,国外某女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把拒稿信打印出来做成了裙子。我一个朋友说,他的拒稿信能装成一床被子。因此,所谓的“厚脸皮”,就是要在文章被拒之后,还要保持良好心态。每个人收到拒稿信时都会觉得失望、沮丧、难过,但不能因此就丧失写作、投稿热情,应该越挫越勇,继续写、继续投,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收到令人开心的录用通知邮件。

论文被遗忘权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论文作者对某项著作或论文的整体进行借鉴或参考。它们不仅反映了论文的学术接受度和作者的科学态度和素质,也反映了论文本身的内涵和价值。它们还可以指导读者的进一步研究,避免重复工作,有重要的信息价值和学术价值。①体现研究者研究的基础。参考文献既可以反映论文的真实性与广泛性的研究依据,也可以反映论文的出发点。论文研究工作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都是对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成果的延续、深化和发展。所以,在论文中所涉及到的研究背景、原因和目的等进行的阐述,有必要对以往的工作进行评价。为读者评价论文价值和水平提供客观依据。②反应研究的差异。参考文献可以很容易地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区分开来。虽然论文的研究成果是作者自己写的,但是在解释和论证中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方法、观点、数据和其他资料,如果将引用部分进行标记,那么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就会非常清楚。体现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创新和价值。③尊重他人的知识成果。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记录参考文献是法律义务。引用前人的数据时应列出引用的参考文献。正确引用参考文献不仅表明论文作者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也避免了抄袭和剽窃他人的嫌疑。如果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资料、结论等,但是又不真实、准确、规范的标明出处,作者就会被认为缺乏学术道德修养,被认为是剽窃或剽窃。④体现科学态度和索引作用。在撰写论文时引用和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是正常的,这是任何严谨的科研人员都无法回避的。对参考文献的真实、规范的标注可以说是所有作者都应该具备的素养。这不仅表明作者尊重知识和科学的态度和素质,而且为同一研究方向的人提供了参考信息。方便检索和查找相关书籍和资料。对论文中的引文有较为详细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便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⑤节省论文的篇幅。在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他人的方法和观点来支持他将要展开的论点。如果他把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写下来,有时很容易使论文的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所有引用的参考文献,在论文中所有表述的内容凡是已有文献作者,则不需要详细描述,只需要标注参考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缩短了篇幅,还可以避免陈述和材料的堆积,使论文容易满足篇幅短、内容细的要求。⑥为读者推荐一批精选文献。参考文献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问题线索,帮助査阅原创文献,进一步研究作者引用的内容,从而验证自己的观点,解决自己的需要。

原标题:论文写作的“套路”和“模式”核心提示:论文写作有没有好的“套路”和“模式”?要说有,即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进行创作。谈到论文写作这个话题,我实际上身兼三重身份:第一重身份是作者,从读硕士研究生到现在,近15年来,我一直在写论文、投论文、改论文、发论文;第二重身份是教师,开始工作后,我陆陆续续指导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写论文;第三重身份是编者,《北外法学》创刊后,我一直承担编辑工作,有幸阅读了许多优秀论文,也见识了一些“奇文”。于是,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怎样才能把论文写好?我通常会先问他,到现在为止,你写了多少篇论文?字数超过5万字没有?许多人回答不上来。我经常和自己带的研究生说,每写20万字的论文,你就会有一个自己能感觉到的提高。当然,如果有老师指导,特别是很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提升可能会更快一些。因此,要想写好论文,首先要多写多练。也有学生常常问我:老师,论文写作有没有好的“套路”和“模式”?我会告诉他,要说有,基本上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的。发现问题,即找到好选题;分析问题,即在一定逻辑性基础上深入分析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即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或提出解决方案等。如何找到好选题广泛阅读,带着问题去调研,并提出问题要想写好论文,在多写多练基础上,关键要找到好选题。比如,有一次,我们编辑部收到某学生写的一篇6000多字的论文,但仔细一看题目是:解决台湾问题之路径。还有一次,一名本科生找到我说,他想写一篇论文。我问:你想写什么?他说,论法治。类似这样的论文选题大而空泛,很难出彩。因此,找好恰当的选题十分重要。如何找到恰当的选题?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带着问题去调研。调研本学科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哪些问题?大家都在想什么、写什么、关注什么。其中一个捷径是,找到22种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简称为CLSCI)看看这两年大家都在研究哪些问题?本学科有哪些前沿动态?以防止好不容易选了一个话题,发现前面已有许多篇论文谈论过这个话题了。第二,通过广泛阅读,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比如,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关注侦查讯问制度等传统刑诉法问题,但通过阅读发现,行政法和民法学者都研究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这让我想到能否从刑诉法角度探讨个人信息保护。机缘巧合,有一次,我在翻看案例时偶然发现欧盟有一个关于被遗忘权的判例,也就是众人皆知的谷歌诉冈萨雷斯案,遂对被遗忘权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大量阅读,我发现被遗忘权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法国刑事诉讼法上的删除犯罪记录制度,但当时在刑事诉讼领域还鲜有人关注,反而被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用于保护个人信息。基于此,我对刑事诉讼领域的被遗忘权问题进行研究,从刑事诉讼角度探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并将此确定为我近5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因此,要在自己喜欢、熟悉的范畴内,探讨什么问题值得研究,什么问题还没有人研究。第三,恰当提出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现有学科体系、理论体系以外提出新问题,即纯原创,这个难度比较大。第二种是在这个体系以内提出新问题,即这个问题其他人也研究过,但还可以再讨论。比如证据证明标准问题,过去讨论很多,但有的问题现在还可以再讨论。这种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使用的相对比较多。论文写作的创新窍门论文写作创新要一步一步渐进而行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当下,创新大潮滚滚向前,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成为影响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的重要因素。论文写作,同样需要创新。论文写作创新要一步一步渐进而行,它是建立在掌握比较扎实基础知识之上的。我认为,论文写作创新有以下几个方法:第一,比较法。在拥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一些制度的共同特点或独特之处,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术创新。比如,我在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时发现,警察的盘查、留置等权利有一个共同特点:持续时间短,对公民自由限制时间不长、强度不大,因此,以“警察暂时性人身限制权”为主题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同时,坚持“中国的问题、国际的视角”,比如,研究个人信息保护法,不知道欧盟情况如何?美国情况如何?那么视野会相对比较狭窄,也很难提出更多新问题。第二,找到真问题。有的学生常常追问我:到底是选一个老话题还是一个新话题,或者说是用一个经典理论,还是用一个新兴的理论。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哪一个理论或者哪一个话题,而是先真正提炼出来“我想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真问题还是想象的问题,或者是一个已经被解决掉的问题。如果是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即人们所具有共识的问题,那么就很难有所创新。对新话题要有敏感性但也要有所警惕,即这个新话题到底是不是一个真问题,一定要仔细考量。同时,还要考虑自己做的研究到底是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或者说解决的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第三,恰当的方法意识。论文写作、创新绕不开发现问题,如何找到真问题?我认为,一定要有方法意识,也就是寻找、确定研究问题的恰当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收集大量文献、看大量实际判例。刑事诉讼法学界有些学者特别擅长收集资料、运用案例,他们通过这些资料或案例,运用比较法或实证法开展研究,写出了高水平的论文,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好论文的修改与发表写作和投稿需要有韧性,也要有点“厚脸皮”好论文是改出来的。记得我刚读博士研究生那年,写了一篇文章呈交导师陈光中先生审阅,结果陈先生指导我来来回回改了十几遍,每一稿都被陈先生用红笔改“花”了,但是通过那次修改,我明显感觉到写作能力有所提升。因此,好的论文一定需要反复修改、打磨。过去,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至少修改五遍以后,我们才会交给导师,导师再多次修改后才会对外投稿,这就是因为好论文需要精心打磨。一篇论文多次修改,通常作者认为已经十分成熟后,会向报刊投稿。期刊方面,目前有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但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可以优先考虑向一些普通刊物投稿,等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投稿。我在读本科时开始给普通刊物投稿,但到硕士研究生阶段才在普通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对研究生而言,论文写作发表通常都有一个过程,可以从普刊开始,慢慢尝试CSSCI扩展版刊物,再投CSSCI期刊,然后再投法学类CSSCI期刊,甚至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实际也符合研究生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水平提升的规律。需要注意的是,论文投稿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之后,可以多考虑法学类CSSCI刊物,这是因为普通CSSCI刊物是综合类刊物,涉及文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刊登法学论文数量有限,但是法学类CSSCI核心期刊则不同。一方面,法学类CSSCI核心期刊收稿量大,另一方面,这些刊物大多同行会看,文章刊发后会出现评论甚至批评,而这些评论和批评能够促进自己的研究。除此之外,写作和投稿需要有韧性,也要有点“厚脸皮”。我常常开玩笑说,拒稿是常态、中稿才有惊喜。圈内流传一则笑话说,国外某女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把拒稿信打印出来做成了裙子。我一个朋友说,他的拒稿信能装成一床被子。因此,所谓的“厚脸皮”,就是要在文章被拒之后,还要保持良好心态。每个人收到拒稿信时都会觉得失望、沮丧、难过,但不能因此就丧失写作、投稿热情,应该越挫越勇,继续写、继续投,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收到令人开心的录用通知邮件。

第一:确定研究范围和收集资料写论文之前要定下来你这篇文章究竟要研究什么,也就是确定你的研究范围。首先你需要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整理参考文献,这一步花的时间可大可小,选定一个好写一点的方向,真的写起来日后没什么痛苦。想法和文献资料都能决定你的论文方向和范围,一旦确定范围,后续写论文会轻松很多。第二:梳理参考文章,确立框架当你给论文提纲时,你对内容的结构有很多选择。然而,要明白,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排除了许多其他的选择。你的目标是提出一个大纲,在这个大纲中,你的所有选择都支持你的论点。换句话说,你的目标是为你的论点找到“最佳结构”。

1、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是对前人学术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在论文中引用了别人的学术观点、材料、数据等。没有标注出处,会被认为是抄袭,剽窃行为。

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都需要参阅和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只要我们引用了的资料,都需要列出来,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也避免了自己抄袭,剽窃别人成果的嫌疑。

2、节约篇幅

我们在论文中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论点,如果把涉及的内容全部写下来的话。会导致论文内不精简,看上去比较乱。所以我们只需要标注参考文献即可。这样不仅精炼文字,节约篇幅,也增加了论文的信息量和学术价值。

3、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反映了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借鉴、参考、应用他人的学术成果,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如实标注参考文献,这表明我们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品质。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应视为论文写作者忽略了科学工作的继承性,也反映了作者态度的欠缺和科学学风。

4、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性和研究依据,也反映出改论文的起点。我们论文中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表明了自己论文中的研究是有价值水平和依据的。

5、研究区别

标注参考文献,也是为了把前人的成果区分开来。这能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是自己写的,虽然引用了前人的观点、数据或其他资料。 但是标注出参考文献,这样不仅能体现出自己的研究能力,也能体现自己的创新和价值。

6、方便检索

在论文中添加参考文献,这样给读者很审稿人提供了与论文相关的文献题录,方便查阅,找到信息资源共享。

关于遗忘的论文题目

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我开始模糊,开始彷徨,开始犹豫,开始忧伤。我傻傻地呆在原地,呆呆地望着前方,却停留在以前的记忆里,只会回忆以前的种种美好。但是我一直很清楚,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我绝望了,我感觉自己堕落了,我感觉自己离原来的路越来越远了,我变了,变得不再像我了。我真的真的很希望,可以不用长大;我真的真的很希望,永远可以生活在甜甜的棒棒糖,香浓的巧克力里,好看的漫画里;我真的真的很希望,可以没有那么多压力,永远停留在那个嘴里念着“a,o,e”的时期里;我真的真的很希望,真诚的朋友可以不分开,可以永远在一起……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可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心愿,却得不到实现?为什么他们只自私地想到自己?为什么他们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利益能抛弃掉最真诚的朋友?我不懂,真的不懂……我们都在慢慢长大,我们都在慢慢变化,我们开始为了理想,为了个人各奔东西,开始把自己放在心里,把别人清除出去。我真的很伤心,昔日信誓旦旦,说好永不分离的好朋友,如今却已经成了平凡的同学。碰了面,偶尔一笑而过,更多的时候,却像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如果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那依然是可以做好朋友的不是吗?难道我们已经自私到连朋友也不在乎,也不理睬了吗?我记得,那次上体育课的时候,我被拌倒,双膝擦破了皮,还流血了。那时候,你们一个比一个紧张。那时,我就决定,要把你们当成最最要好的朋友,不仅仅是小学,还有中学,还有以后!我多么幸福,拥有你们这么多的好朋友,你们那么关心我,那么在乎我。但是现在呢?现在呢?现在的你们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你了。你变了,可是我一直坚信,我不会变,所以我也没有变。可是为什么你们变成这样了呢?动不动就吵架,动不动就说要绝交,动不动就说这个不好,那个差劲。我伤了,我的决心动摇了,我深深怀疑,你们是否真的是能永远陪着我的好朋友。你们不再关心我了,也不再在乎我了,你们现在只懂得去奉承现在的同学!他们又有什么呢?他们很有势力,是的。他们很富有,是的。可是他们也很嚣张,他们也很叛逆,你们知道吗?他们总是把粗话挂在嘴边,一个不顺心就说要打架。这样的朋友又有什么用呢?你们怎么宁愿抛弃掉以前的同学,只为了结交这些人呢?难道你们也想变得叛逆?也想变得有钱有势?就算真的这样,又有什么好的?你们真的快乐吗?真的幸福吗?如果你们真的快乐,真的幸福,那么,随便你们了。反正这事,我也无能为力。我现在什么也没有了。我只拥有那份曾经最真挚最单纯的会议。说好不分离的朋友,至少在我的记忆里还是那么真诚。可是,可是说好不分离的,怎么可以变成这样?这到底是谁的错呢?真正的友谊是不会变质的,但是我们的友谊却已经发霉了。现在开始,我也要自私,我也要遗忘。

被遗忘的土地一匹马儿自由自在地奔跑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看上去多么恬静,多么和谐, 芬芳篇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这片土地就开始了他的工作---孕育千千万万个鲜活活的生命.人类这个生物便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后代,这里的泥土是他们"母亲''的血肉,成为了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的几百年,人和土相依相伴,人为土地的繁茂而卜辞辛苦地美化它,土地也为人提供各种自然资源.渐渐地,人开始遗忘,遗忘过去,遗忘曾养育过人的泥土...... 呻吟篇 春去春又来,花落花又开,大地轮回,又是几千载,泥土经过自然的洗礼和鞭打,以是伤痕累累的它无力再去抵抗,它似一根琴弦,任凭岁月的弹拨.人还会想到这片曾芬芳的泥土吗?不,他们开始遗忘.看,泥土在滴血.听,泥土在呻吟.或许,在将来的哪一天,人会再次醒悟,但那也太迟了.只有失去了,才会觉得心痛.人总是这样,难道真的只有"母亲''离去,人彩绘意识到这片曾养育过他们的土地吗? 悔悟篇 土地一天一天地在变老,人在一天一天地在变猖狂.上天看不过眼,替土地报仇,这意味着什么?---人类的灾难即将来临.这是复仇的开始:那天,大雨倾盆,上天在怒吼,土地在哭泣,风在吹,雨在下,雷在闪,人在怕......天地万物都不得安宁.北方的沙尘暴,南方的泥石流,一时并发.人有所悔悟.之后,上天的怒气消了,人醒了,噩梦结束了.人和土地约定,一声一世相依相拌.此时,天地间挂上了一道彩虹,连接人和土地. 天空好蓝,云好白,马儿依然在跑,看上去还是那么恬静,那么和谐!

论文的参考文献忘了

在论文最下面写上,引用了某某某文献,注明就行

如果论文是用来:1、参加考核,要严格评分的;2、投向正规专业刊物,要正式发表的。那就只有从新翻书,一篇篇查证核实。如果论文只是应付之作,可以在文末注明:本文曾参考以下文献,一并道谢。

不大。很多人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会参考一些网上的素材,选举里面的文章,很多学校规定可以参考网上毕业资料,所以忘记删除参考文献的DOI标识符,是不会有影响的,导师还会觉得你是诚实的学生。

不大。导师是不会因为这个而驳回毕业论文的,给你说了只需要删除DOI格式就好了,数字对象识别号简称DOI是一套识别数字资源的机制,包括的对象有视频、报告或书籍等等。

遗产税论文参考文献

打回吧。。。。。

论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探讨财政税收政策

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配置效率提升,不仅需要从上之下坚决贯彻法制规则,也需要各层级组织和从业者具备专业的能力和必要的工具。税收结构和水平的问题已经很明显,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影响。

摘要: 财政税收政策关系经济、政治、民生,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经济体中,财政税收政策在很多时候对市场机制有更多的干预和影响。财政税收不仅支配者国家主导领域的资源配置,更对私有经济领域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国家经济影响力不断提升,新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与全球经济命脉更加紧密相连,财政税收政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神经。本文首先从时代变迁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现有财政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财政税收;问题;深化改革

引言

严格意义上说,财政税收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定义,税收应该是财政政策的一部分,财政政策还包括财政投资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多个方面。但由于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与财政支出一起构成了同一个问题的两面。近年来,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社会巨变已经辐射到各个角落,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各群体之间的收入和分配也发生了绝大变化。国家不仅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稳保经济发展的软着陆和转型升级,更要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如区域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等。如何主次兼顾、有序推进,需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对当前财政税收政策面临的问题要有务实的正视,进而才能科学地研究如何进行制度和政策的创新。

一、社会经济巨变给财政税收政策带来的挑战

财政税收包括税收征收和支出两个两面,税收收入不仅是国家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分配,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无论是税收的征收,还是税收的配置利用,都必须以不断促进国家竞争力提升为终级目标,其中包括产业竞争力、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和谐保障等等。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科研投入、公共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建设来实现,在不同的时期下,如何让持续这些影响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至于因短缺或过度供给而带来国家机器整体的健康运转,是财政税收政策的核心人物。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无形的大手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同样带来了副作用,我们同西方国家一样无法避免。

诸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收入差距扩大、产能过剩、资产泡沫等等问题,就需要财政税收政策来制衡。而在不同时期,这些问题所呈现的.状态以及解决的途径不同。近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层面的几轮刺激计划,买下的隐患已经完全暴露,一是如房地产泡沫、大宗商品产能过剩、要素价格飞升等问题,导致大量传统实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以及海外发展中国家基础产业的成熟,大量产业转移到了国外,国内的传统就业机会减少;二是高房价、高物价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压力,而同时收入因为实体经济的疲软而得不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三是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再一次拉大,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受到的冲击更加严重,持续的时间更长。面对这些“副产品”,财政税收政策必须主动进行调整,逐步消除不健康的发展方式,促进和扶持新兴的发展方式。此外,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也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问题。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发展潮流,不仅重新组织了社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大量新业态、新岗位、新模式的出现。财政税收政策面对这些新生事物,需要及时得更新版本,与时俱进。

二、现有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税收水平和结构不合理

现象仍普遍存在首先,我国税收水平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匹配,明显较高。从实际购买力上看,我国仍然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根据全球水平统计数据看,我国目前的税收水平已经超过了中上等收入国家。尽管我国在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但税收重头还是在于名目繁多的流转税。而这些流转税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因此最终会反映在群众的收入上。税收种类多,征收总体比例高,最终导致群众的工资收入得不到有效提高。而面对泡沫化的房地产市场,进而引发的物价上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迟迟得不到显著提高也是情理之中了。其次,税制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一方面是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比例不合理,营业税、增值税等流转税占到税收的七成,而各类所得税仅占两成。

因此,虽然流转税有利于国家财政的资金筹集,但在更深层次的分配领域,所得税的作用被抑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来源于分配领域,劳务和资本收入分配、城乡之间的分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分配、区域之间的分配问题,直接关系到各利益主体的收入水平以及后续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税种设置不合理,税种交叉问题仍较为严峻。例如财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等涉及分配领域的税种迟迟得不到应用,而部分流转税的税种重合和交叉问题又得不到及时得解决。最终,主要税种与经济结构变化不匹配适应。例如增值税为例中的生产型增值税带来的行业间税负不均,资本比重高的生产型企业,大量的固定资产那购置税不能抵扣。资本的沉没成本很高,因而限制了资本在各行业之间的灵活流动,降低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消费税对高档消费品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没有纳入到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中,或者征收的比例很小,起不到调节的作用。

2.财税支出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科学

从支出方面看,财政税收政策在资源配置上比税收征缴面临更大的挑战,用好每一分钱是财政税收政策的责任。从上文提到的诸多“副产品”可以看出,我国现有财政税收政策在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严峻。受到时代背景的约束,财政政策的实施周期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脚步,加上许多积累多年的问题暴露,使得原来优选的财政政策在如今看来并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在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和人才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升,确保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能够灵活调整,跟上脚步;此外,财政支出的权、责、利关系协调和监督体制建设需要完善。诸如财政公开、省直管县等措施实施需要加大力度推行落地。

三、财政税收政策创新的措施建议

1.推进财政税收政策管理的技术和能力水平提升

任何一个财政税收政策的问题,都不是单方面的思考和解决的。财政税收的系统涉及领域十分复杂而又在不断变化。因此,如何为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需要有强大的管理技术和能力做支撑。财政税收的每一个动作都涉及大量的数据,包括资金数据、经济活动内容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问题就隐藏在这些数据和关系中。如何高效地从这些活动和数据中挖掘出规律和本质,是财政税收政策创新最根本和最科学的依据。随着ICT技术的高度成熟,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普及,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以及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应该借助这些高科技能力,去观察和分析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来看,一方面财政税收相关的组织应积极应用现代化的办公和管理工具,数字化和互联互通。将数据公开、流通和共享,背后的真相挖掘数来,并将成果分享出来。另一方面,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尤其是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优化税收结构和水平

税收结构和水平的问题已经很明显,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因此,对于明显的缺陷,需要及时地进行改进创新。首先,可以调整或合并性质类似或者存在交叉的税种。例如印花税与货物、劳务交易、证照合同相关,可以将其纳入行政事业收费,或者纳入房地产税等税种中;其次,开征必要的新税种,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国家主导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完全公平合理的在各个群体中得到分配。大量的垄断、资本优势拥有者,获取了经济发展最丰厚的果实,而作为基础的建设者的群众,不但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却因为资本和垄断需要在支出领域为既得利益群体买单。例如遗产税、财产税等税种应当不遗余力地推广,才能从长远上协调社会问题。

3.加强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配置效率

区域间发展差异、群体间的发展差距的协调,最直接快速的方法是通过扶持和补贴的方式。落地地区和落后群体需要发展的资本,而一些需要淘汰的产业和组织也必须坚决地淘汰。将财政扶持从落后的领域从解脱出来,用于落后而又有潜力的地区的发展动力培育、用于新兴行业的支持,以及公共民生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同样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配置效率提升,不仅需要从上之下坚决贯彻法制规则,也需要各层级组织和从业者具备专业的能力和必要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白庆敏.当前财政税收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4).

[2]张敏等.财政分权、企业税负与税收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学动态,2015(1).

[3]赵丰.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思考[J].北方经贸,2014(11).

[4]杨得前.经济发展、财政自给与税收努力: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税务研究,2014(6).

———纳税意识与现代税法作为一个公民,我们为什么要纳税?这常常是一个看似肤浅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总是宣传”纳税光荣”,”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却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为什么要纳税”这个关键问题。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开始,帝王向他的臣民收取各种各样的赋税瑶役,以满足自己享受及统治国家的需要,成了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事,这种加于庶民百姓身上的赋税是单方向的、义务性的、强迫性的,帝王及他庞大的国家机器是税收权利的无条件享受者。纳税人与国家机器的关系是纳贡和索贡的关系。在现代民主国家,政权来源于公民选举产生,民选政府代表所有国民管理国家,维系政府费用支出、支持政府正常运作的依然是税收,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征税作为公民个人和法人团体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强制性捐献或让渡,实际上是压低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去满足政府开支的需要,但这是纳税人整体利益所要求的。而这整体利益既应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上,也应体现在政府通过良好的税收制度去参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以矫正市场运作中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财富分配上的不公正,避免贫富两极分化而引发剧烈的社会冲突。这一公认的现代税收原理涉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二是税制与公正的关系。政府与纳税人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通俗而言是,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应能让纳税人感受得出,我花钱纳税是为了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而不是请人来高踞于自己头上逞凶扬威。政府应该提供的服务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是保护每个公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与行为自由,不受任何人、任何组织的无端侵扰,陀思妥也夫斯基在《少年》一书中说:“我向社会缴纳捐税,是为了让我不被人盗窃,不挨打,不被人杀害,没有人再敢对我提要求。”第二是提供公民良好的生存及发展环境,威尔。杜兰在《希腊生活》中谈及古雅典税收时说,黄金时代的雅典人原谅国家的苛征,因为国家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疑,广泛的发展机遇必须以安全为前提。由此观之,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雅典虽然谈不上有精深的税法理论,但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社会,政府服务于人民的性质是明晰可感的,因为她的人民可以感性地体会到由政府提供的消极性保护和积极性发展机遇——后者除了要求社会有广泛的自由和广泛的参与权,还要求有发达的教育、文化及其设施等公共产品——这两类服务。在当代民主国家,安全保护和发展机遇更是每个公民可以明确地作为自己的权利来要求于国家的。因此,国家向每个公民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和公共产品,保障每个公民有广泛的权利,作为这种服务的回报,公民自觉承担纳税的义务是应当和正当的,权利和义务应当一致,不纳税就好象当一名”逃票的乘客”一样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所谓的纳税意识,实际上是权利与义务完整结合于一体的,而我国通常讲的纳税意识只强调公民应尽纳税义务,却并不含有公民应享有权利的意思。一字之差,透露的社会格局和观念上的差异却是巨大的。纳税人意识折射出公民花钱购买政府服务的真相,单纯强调纳税意识,反映的却是一种跟索贡与纳贡无大区别的社会关系格局;纳税人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础,脱离权利的纳税意识却还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之间连着一条脐带。撇开残缺不全的纳税意识,立足于纳税人意识,政府征税是必要的。但对于掏钱的人民来说,既有成本高低问题,也有个税收负担在各个人和各阶层的分配是否公正的问题。此外,政府征税除了满足财政需要外,还要通过征税去参与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也涉及公正。优良的税制既可以把人民购买政府服务的代价降到最低,又可矫正财富分配不公;恶劣的税制则增加人民负担和加剧分配不公。亚当斯密提出优良税制四原则:”个人纳税能力、确实、方便和节约”早已成了现代税法的法理基石。”个人纳税能力”指必须以纳税人自身的负担能力为依据确定纳税额,体现公平,不得苛征、少征,“确实”指征税必须以确定不移的法律为依据,使纳税人明确应缴哪些、缴多少、怎样缴,明确什么机构有权征税,以避免任意专断的征收和税吏的勒索。“方便”指纳税手续简便。“节约”要求把征税过程的耗费降到最低,避免因税吏过多、薪俸开支过大以及贪污、中饱私囊、随意加征等腐败行为而造成税款流失,使人民付出的高于国家所收入的。这几点主要影响人民负担的高低,同时也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公正。而最直接影响公正的是如何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确定征税额。现今,任何国家的税收都包括间接税和直接税。间接税是从消费品征收的增值税,任何人每购买一次消费品,就纳了一次税。适合消费者纳税能力,可起到矫正分配不公的对消费品征税是从价计征而不是从量课征,即对高档商品征高税,对大众化、平民化的日常用品征低税。直接税主要有所得税、遗产税、馈赠税。基于个人纳税能力并有抑制和矫正财富分配不公之作用的征税方式是分级累进税,而累退税则背离个人纳税能力和加剧分配不公。西方国家的税制以分级累进的所得税为主,财富基数越大,征税比例越高,因此越有钱就纳税越多,这样有助于抑制贫富两极分化,克服市场经济造成的资源过分集中。我国实行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所得税的征收比重一直低于流转税,造成税收调节市场经济资源配置,遏制两极分化的功能大大弱化;在最终要转嫁到每个消费者身上的间接税征收上,发达国家实行从价计征,对只有高收入者能问津的高档品征高税,对大众的生活必需品征低税,这就减少了低收入者的间接负担。而我国虽一定程度上实行对高档品征高税,但同时“对盐等生活必需品征税具有累退性质”,这意味着我国部分间接税有加重低收入者负担从而加深其生存窘况的性质。近几年一而再,再而三大幅提价的邮资费便有此性质。第三,在发达国家,遗产税和馈赠税之类税种的征收目的不是提高财政收入,而是为了抑制不劳而获和矫正不公,用罗尔斯的话来说,是为了“逐渐地、持续地纠正财富分配中的错误,并避免有害于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和机会公正平等的权力集中。”为此,实行的是高额征税。而我国却没有实行高额遗产税和馈赠税。还莫说我国权钱结合的现实使富人得到无数好处,仅就现行税制这几方面而言,如果要说现在的中国是“富人的天堂”,一点也不过份。而且现行税制的下一个特点更为这个判断提供了证据。第四,我国对广大农民征收的税带有人头税性质。还在18世纪,休漠就指出“人头税是一种横征暴敛”。稍后,亚当。斯密也指出,人头税不是流为任意的、不确定的,就是完全不公平的;在不把社会底层的福利和安全放在眼中的国家,人头税极其普通(5 )。从18世纪至今,视人头税为最不公正,是税法学界的普遍看法,各发达国家不仅早就废除人头税,还宣布人头税非法。而我国对农民的征税,不光是亚当。斯密批评的任意性与不公平性兼而有之,而且我国农村金钱与权力往往合一的现实还使得富者既有手段也有力量把自己应纳的税转嫁到贫者头上,甚至搜刮贫者以肥已,形成“劫贫济富”的颠倒格局。法律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能解决问题的法律就不是好法律,我国的法律家总是忽视这一点,过时的法律就如恐龙,而恐龙是注定要消亡的,一个完善的市场法律促成了它的消亡。

  • 索引序列
  • 被遗忘权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被遗忘权的参考文献
  • 关于遗忘的论文题目
  • 论文的参考文献忘了
  • 遗产税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