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主编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主编

1.长寿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 CV. Tom Thumb) 花序芽培养及植株再生,李凤兰, 胡国富, 杜景红, 胡宝忠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2.柴胡属(Bupleurum L) 植物研究进展,杜景红, 左廷兵, 李凤兰, 胡宝忠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结合法提取棉花总DNA,孙鑫, 崔洪志, 胡宝忠, 郭三堆 - 生物技术通报, 2004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举行了教学改革与教学技能培训座谈会。胡宝忠副校长参加了会议并讲话,生命科学学院苍晶副院长主持座谈会。苍晶副院长首先简要介绍了学院的教学工作和改革情况。胡宝忠副校长针对“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如何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如何搞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加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和分析;然后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文件以及如何备战“教学技能大赛”等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同时对学院教师提出的双语课教学、多媒体教学、野外实习、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等问题,胡校长给予了悉心的解答和指导。胡校长在总结讲话中对“学院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在教学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我院教师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在和谐、务实的氛围中进行,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通过本次座谈会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教师间的交流,对于理清教学工作思路和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科研课题:已经主持完成各级各类课题40多项,包括:国际合作项目2个、国家级课题4个、省部级课题16个、横向课题20多个。现正在主持课题9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机制研究(30760048)”(2)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3S”技术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机制研究(0630050)”(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江西省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潜力评价研究”(4)省部合作项目“鄱阳湖经济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5)农业部项目“江西省耕地地力评价研究”(6)其他有关农业信息技术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横向课题5个。2、科研奖励:(1)2002,获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个:“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临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浮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排名第二)。(2)区域土地质量评价,赵小敏、郭熙等,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3)“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2007年获农业部的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3、发表论文: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近期的有59篇:(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3,(5),第1作者(2)鄱阳湖地区沙地遥感调查及治理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3,(4),第1作者(3)鄱阳湖地区湖滩草洲遥感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1),第1作者(4)基于GIS的江西中低产田等级评价和改造研究,江西农业大学,2003,(3),第1作者(5)洞庭湖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生态学杂志,2003,(6),第2作者(6)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在华北平原的适应性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3,(5),第3作者(7)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6),第二作者(8)精确农业信息系统设计及其在农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5).第2作者(9)土地整理中的土地权属调整——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李敏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0)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的途径,李敏赵小敏,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262-265(11)土地收益模型在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江立武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0-33(12)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2(3).-22-25,(13)江苏省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对策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3(4)(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思路探讨,国土资源,第二作者.2004(11).-24-27(15)GPS实时动态(RTK)技术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二作者.2005,27(1)(16)理想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第二作者.2005,21(2)(17)县域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以新建县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第二作者(18)Toxicityofcadmiumtosoilmicrobialbiomassanditsactivity:EffectofincubationtimeonCdecologicaldoseinapaddysoil,浙江大学学报:B卷英文版-2005年5期,第三作者(19)郝仕龙、李壁成、赵小敏,黄土丘陵小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年2期,第三作者(20)汤江龙、赵小敏等,我国城市用地水平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4期(21)汤江龙、赵小敏,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口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2期(22)郝仕龙、赵世伟、赵小敏,半干旱区雨水集流工程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3期(23)段萍、徐咏文、赵小敏,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遥感分析,地理空间信息-2005年4期(24)江西省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6,(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5)数理统计法在城市土地级别验证中的实践研究,江立武、赵小敏等,2006,(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6)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策研究,邓建宇、赵小敏等,2006,(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7)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夏敏、赵小敏等,2006,(4),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8)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以南京市讲宁区为例,夏敏、赵小敏等,2006,(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9)江西省50年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李江华、赵小敏等,2006,(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0)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研究,邵建英、赵小敏等,2006,(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述评,于少康、赵小敏等,2006,(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及其对策思考,郭宏慧、赵小敏等,2006,(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陈文波、赵小敏等,2006,(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4)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余敦、赵小敏,2007,(32),安徽农业科学(35)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11),生态学报(3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度研究,建平、赵小敏等,2007,(5),中国土地科学(37)南昌市郊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朱美英、赵小敏等,2007,(18),安徽农业科学(38)浅谈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黄茜、赵小敏等,2007,(3),安徽农业科学(39)补充耕地约束体系研究,任青达、赵小敏等,2007,(3),国土资源科技管理(40)农用地定级中样地法和修正法的比较研究,罗璇、赵小敏等,2007,(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1)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分析,夏敏、赵小敏等,2007,(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2)对江西省赣州市政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邓建宇、赵小敏等,2007,(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43)鄱阳湖湿地整理与可持续管理探讨,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2),人民长江(44)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2),中国农业大学学报(45)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胡国瑞、赵小敏等,2008,(9),农业工程学报(EI)(46)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的构建,孙雁、赵小敏等,2008,(1),农业工程学报(EI)(47)GIS在环保型养猪业区域规划中的应用,赵小敏等,2006,(9),农业工程学报(EI)(48)江西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余敦、赵小敏,2006,(6),农业工程学报(EI)(49)铬Cr^6+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卢志红、赵小敏等,2008,第3期,中国土壤与肥料(50)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周雪华、赵小敏,2008,(2),资源与产业(51)江西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袁芳、赵小敏等,2008,(2),生态环境(52)铅对旱地红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罗运阔、赵小敏等,2008,(14),安徽农业科学(5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54)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探讨,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55)GIS支持下的江西省地震潜在危险度评价,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6)基于GIS的江西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8,(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7)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马春花,2009,37(5),安徽农业科学赵小敏(58)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付清,200925(2),农业工程学报赵小敏(59)基于GIS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奉新县为例,龙惠芳、郭熙、赵小敏,中国园艺文摘,2009年1期(60)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若干问题探讨——以吉安市为例,张俞、赵小敏等,《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8卷第2期4.专著和教材(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主编(1)(2)农地整理项目设计及后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1)(3)区域土地质量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主编(1)(4)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地质出版社,2006,主编(1)(5)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主编(2)(6)地质与地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副主编(1)

出口型优质抗病虫蔬菜杂交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牡丹江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松花江水体硝基苯污染对农业危害的研究,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菜豆对草甘瞵抗性基因遗传及利用,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绿色食品蔬菜生态系统与开发技术研究,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胡萝卜贮藏与加工研究,大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农作物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 cs-acslg特异基因标记鉴定黄瓜雌性系技术,2007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离体保存方法,2006具平动式棚面的日光增温型畜禽舍,2005一种腌渍加工专用黄瓜品种的培育方法,2004阳光兴日光节能牛舍(ZL03 2 ),2004光皮、少刺型黄瓜品种的培育方法(CN1500379A),2002 1. 秦智伟,周秀艳,张艳菊,王新国.腌渍用小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5’.园艺学报,2008,35(10):15572. 张鹏,秦智伟,周秀艳.黄瓜果实弯曲性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321-3243. 李金鑫,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黄瓜抗霜霉病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园艺学报,2008,35(3):371-3764. 周秀艳,程立宝,秦智伟,苏绍坤.保鲜剂和低温预冷对甜瓜的保鲜效应.中国瓜菜,2008,(6):13-165. 李开盛,秦智伟,周秀艳.黄瓜分枝性遗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2):163-1676.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瓜把长度QTL定位的研究.园艺学报,2008,35(4):543-5467. 张永强,秦智伟.种子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基础建设的关键.种子世界,2008,(6):19-218. 周秀艳,金晓霞,秦智伟,王新国.航天诱变育种及其在蔬菜中的应用.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291-2959. 辛明,秦智伟,周秀艳.黄瓜植株高度遗传分析及其分子标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5):34-3810. 张永强,秦智伟.我国蔬菜种子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对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5-811. 蔡宁,张艳菊,秦智伟,周秀艳,刘艳玲.黄瓜霜霉菌ITS区序列分析反应体系的构建及优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8):25-3012. 金晓霞,秦智伟,董延龙.黄瓜性别分化研究进展.中国蔬菜,2007(2):38-4213. 丁国华,池春玉,周秀艳,秦智伟.黄瓜抗病基因类似序列(RGA)的同源性分析和Southern鉴定.园艺学报,2007,34(2):355-36014.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果瘤的遗传及SSR标记.植物学通报,2007,24(2):168-17215. 李蕊,郭长虹,丁海燕,秦智伟,郭东林.大豆微核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3):81-8216. 赵咫云,秦智伟,王桂玲.黄瓜果柄性状的SSR鉴定.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3):330-33417. 张艳菊,秦智伟,周秀艳,徐生军,苏亚非,蔡宁.黄瓜霜霉病菌保存方法.植物病理学报,2007,37(4):438-44118. 张鹏,秦智伟.黄瓜耐热性遗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4):486-49019. 王志坤,秦智伟,李艳秋,周秀艳.黄瓜果实衰老过程中果皮超微结构的变化.园艺学报,2007,34(4):889-89420. 王丽莉,秦智伟.葫芦科植物单倍体离体诱导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85-8921. 宋德颖,秦智伟,王志坤,卢京国.两品种黄瓜果实发育过程中脂氧合酶的活性变化比较.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4):71622. 徐志远,秦智伟,周秀艳.氮肥利用研究现状及培育耐低氮胁迫蔬菜品种的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5):706-71023. 丁国华,秦智伟,周秀艳,范金霞.黄瓜霜霉病抗病基因的RAPD及SCAR标记.西北植物学报,2007,27(9):1747-175124. 张南,秦智伟.低温处理对菠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中国蔬菜,2007,(11):22-2425. 赵娇红,郭东林,马军,郑琳,秦智伟,郭长虹.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自然灾害学报,2007,16(5):126-12926.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DNA提取及优化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分子植物育种,2007,5(6):196-20027. 张永强,郭翔宇,秦智伟.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11-1428. 曲丽,秦智伟.黄瓜白粉病病原菌及抗病性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6):835-84129. 郭庆勋,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果实特异启动子调控薄皮甜瓜ACC合成酶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4-3730. 丁国华,池春玉,王桂玲,秦智伟.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8-4131. 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出口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3’.园艺学报,2006,33(1):21732. 郭庆勋,秦智伟,丁国华,李景鹏.薄皮甜瓜果实ACC合成酶cDNA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1):22-2733. 范金霞,秦智伟.DNA分子标记在瓜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2):249-25334. 郭庆勋,秦智伟,李景鹏.果实特异启动子调控薄皮甜瓜ACC合成酶cDNA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果树学报,2006,23(3):411~41435. 苏绍坤,刘宏宇,秦智伟.农杆菌介导iaaM基因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3):289-29336. 王宏建,吴越,谷维,孙晓丹,秦智伟.改进的CTAB法提取黄瓜DNA.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5):124-12537. 李艳秋,王志坤,秦智伟,周秀艳.活体黄瓜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4):671-67338. 杨迪菲,秦智伟,王桂玲.黄瓜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619-62339. 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出口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3.当代蔬菜,2006,(11):2240. 程立宝,秦智伟,李淑艳,丁国华,周秀艳.与黄瓜雌性性状连锁的cs-acs1g基因特异片段克隆与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2545-255041. 邓旭红,秦智伟.黄瓜酸渍工艺的研究.中国蔬菜,2006,(12):9-1342. 王桂玲,秦智伟.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育种中的应用.世界农业,2005,309(1):45-4743. 秦智伟,怀凤涛,周秀艳,刘宏宇,王静,刘珊珊.东北大豆蛋白质功能特性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131-13544. 丁国华,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池春玉,王志坤.黄瓜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园艺学报,2005,32(4):638-64245. 秦智伟,周秀艳,刘宏宇,怀凤涛,焦光纯.东北大豆物理性状的评价.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133-13646. 程立宝,秦智伟,刘宏宇,丁国华,周秀艳.黄瓜cs-acs1g基因克隆及不同时空表达的研究.园艺学报,2005,32(5):840-84347. 周秀艳,秦智伟,王新国.黄瓜品种资源商品性的评价.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6):707-71348. 秦智伟.哈尔滨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349. 周秀艳,秦智伟.东北三省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脂肪含量比较.中国种业,2004,(1):39-4050. 周秀艳,徐志远,秦智伟.黄瓜陈种子发芽率比较及提高的方法.中国种业,2004,(3):43-4451. 孟令波,秦智伟,刘宏宇.高温对黄瓜不同品种产量及形态指标的影响.北方园艺,2004,(3):52-5352. 郭庆勋,陈柏杰,秦智伟.反义RNA技术在培育延熟保鲜蔬菜新品种上应用.北方园艺,2004,(3):88-8953. 王志坤,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及其研究进展.生物技术,2004,14(4):80-8254. 周秀艳,秦智伟.黄瓜新引品种资源适应性的比较.种子,2004,23(7)55. 王江丽,王宏燕,秦智伟.大湾村“农-牧-企”综合外向型村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5):9-1256. 孟令波,秦智伟,李淑敏,周秀艳.高温胁迫对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中国蔬菜,2004,(5):4-657. 刘宏宇,秦智伟,周秀艳.园艺作物单性结实研究进展.北方园艺,2004,(5):4-558. 丁国华,秦智伟.黄瓜的分子标记和连锁图谱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14-1859. 于静,米凯霞,秦智伟,陈晓英.植物口服疫苗的动物和临床实验.微生物学通报,2003,30(5):132-13660. 车代弟,龚束芳,秦智伟.RAPD分子标记在球根花卉上的应用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133-13661. 卢淑雯,秦智伟.大白菜不同品种酸渍适应性评价.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137-14162. 丁国华,秦智伟,周秀艳.植物低温诱导蛋白和诱导基因研究新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3,19(6):33-3763. 孟令波,秦智伟,李淑敏.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园艺学报,2003,30(6):64964. 刘珊珊,秦智伟,刘宏宇.大豆加工品质育种的发展状况.大豆科学,2002,21(2):138-14365. 车代弟,秦智伟,王金刚.仙客来(CyclamenpersicumMill.)的种质资源RAPD分析.植物研究,2002,22(3):314-31766. 王宏燕,秦智伟,郭文学,李文华,王长虹.黑龙江省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开发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18(3):183-18767. 秦智伟.发挥区域优势建设“北菜南运”基地.中国蔬菜,2002,(4):1-368. 雷虹,高忠诚,秦智伟.盐渍幼瓜的脆度研究.中国调味品,2002,(11):19-2269. 刘宏宇,秦智伟.日本黄瓜销售的分级标准.长江蔬菜,2002,(2):1070. 孟令波,褚向明,秦智伟,刘宏宇.关于甜瓜起源与分类的探讨.北方园艺,2001,139(4):20-2171. 陶波,秦智伟,向文胜,吕桂菊.外源抗草甘膦DNA导入菜豆及其抗性表达.北方园艺,2001,140(5)37-3872. 卢淑雯,秦智伟.酸渍大白菜最佳发酵条件的筛选.中国蔬菜,2001,(1):11-1373. 马光恕,廉华,秦智伟.核技术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18(3):202-20574. 刘宏宇,秦智伟.日光温室西瓜早熟栽培技术.北方园艺,2000,131(2):5075. 刘珊珊,秦智伟.甜瓜种质资源分类方法发展状况.北方园艺,2000,133(4):15-1676. 王超,吴世昌,秦智伟,刘建栋.甘蓝苗期多抗性鉴定技术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31(2):152-15977. 陈雷,秦智伟.甜瓜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研究进展.北方园艺,1999,129(6):24-2778.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影响绿菜花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华北农学报,1999,14(1):68-7279. 秦智伟.生长激素在番茄生产上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6):2380.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绿菜花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华北农学报1998,13(3):102-10681.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绿菜花双核期小孢子比例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园艺学报,1998,25(2):201-20282.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绿菜花()再生植株.华北农学报,1997,12(2):13683. 秦智伟.大棚网纹甜瓜的栽培技术.中国蔬菜,1997(5):35-3784. 郑秋鹛,秦智伟.基金申请项目选题时应注意的问题.高等农业教育,1997,73(1):72-7485. 郑秋鹛,秦智伟.现代科技管理应注重科技统一体建设.农业科技管理,1997,(3):26-2886. 秦智伟,崔崇仕,李桂英.大白菜品种纯度快速检验技术研究.北方园艺,1994,97(4):1-487. 秦智伟,王丽娟,王超,许蕊仙.甘蓝(Brassicaoleraceavar.capitata)裂球性研究──Ⅰ.品种施肥及采收期对甘蓝裂球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5(4):344-34688. 陶波,秦智伟,曲桂芹,刘宏宇.菜豆抗草甘膦基因筛选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1993,9(5):31-3389. 李永镐,秦智伟,许凤英.菜豆荚和叶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lindemuthianum)的抗性及其相关性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1):17-1990. 秦智伟,李永镐,王超,李景富,许蕊仙.甘蓝黑腐病抗病性的同工酶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1):20-2491. 许蕊仙,王超,秦智伟,李永镐.甘蓝对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黑腐病的抗病性鉴定.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3):235-23792. 沈思宁,秦智伟,许蕊仙.甘蓝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分析.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3):238-24493. 王超,许蕊仙,秦智伟.甘蓝抗TuMV遗传规律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1,22(4):328-33294. 秦智伟,许蕊仙,张慧峋,李景富,李桂英.不同药剂浸种对甘蓝一代杂种种子活力及成苗影响.北方园艺,1991,(5):8-1295. 秦智伟,许蕊仙.甘蓝数量性状杂种优势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87,18(4):328-33596. 秦智伟.生物工程在蔬菜育种上的应用.北方园艺,1987,(1):28-3097. 秦智伟.生物工程在蔬菜育种上应用.北方园艺,1987,(2):40-4298. 桂明珠,秦智伟,许蕊仙.甘蓝雄性不育花器解剖构造的观察研究.中国蔬菜,1986,(2):1-399. 许蕊仙,秦智伟,贲显明.早甘蓝自交系配合力分析.中国蔬菜,1986,(1):1-3100. 秦智伟,曲英华.日本蔬菜生产、消费及科研概况.北方园艺,1986,(3):32-34101. 许蕊仙,蒋先华,秦智伟.模糊聚类分析在甘蓝品种资源数量分类上的应用.东北农学院学报,1985,(4):64-71 饮料工艺学,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9(主编、专著)园艺学进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主编)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参编)蔬菜育种学(各论)(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参编)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轻年专家(1995)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黑龙江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1997)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

应该是国家一级

属于。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中有列明。“核心期刊”这个名号有很多机构都在用,有不同的版本。但我们通常说的,也是一般作为职称评定等所要求的核心期刊,是北大编制的,也即上文提及的。详细可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检索网上查询。

东北农业大学的双一流学科有畜牧学(自定),该校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发展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

学校设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10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2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 386人,其中教授311人、副教授47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37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65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入选者14人(含青年拔尖人才1人),“*”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1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7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3人,青年“龙江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228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 922人,其中研究生4 579人、本科生23 152人、外国留学生191人,是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4篇。学校是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设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各级各类学生24万人,其中既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也有一批遍布全国的“复合型”人才,更有一大批活跃在黑龙江省和全国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区域试验站、3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农业部科研基地,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是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首批建设院校之一。建校至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32项;先后9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和重大科技效益奖,18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次获得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2次获得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贡献奖”,并被授予黑龙江省“小康建设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设有教育部赴俄留学培训基地,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单位。建校至今,已先后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的6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初步形成了“以东北亚为主、博采众长”的国际交流特色。

学校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为首批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主办期刊《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马铃薯》《饲料博览》《中国乳品工业》《乳品与人类》《农业经济与管理》《大豆科技》,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2013年先后2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15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0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012年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14年荣获全省“十佳和谐校园”称号。

******的东北农业大学,将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时机,继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校风,满怀信心地向着“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的高水平农业大学奋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现已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第五版)三大核心期刊,应该算国家一级刊物

东北大学学报编委

张廷安,男,196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有色金属冶金学科带头人。现任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教育部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有色金属过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轻金属冶金分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理事,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会评专家,《材料与冶金学报》副主编,《东北大学学报》编委。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编:左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主编(Chief Editor):左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单玉桥男,195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技术。作为课题执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超导中心下达的熔融织构YBaCuO高温超导体镀银防护层的研究,高温超导体故障电流限制器的研究基础课题及攻关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省科委下达的熔融织构YBCO超导体水蒸气腐蚀及其表面防护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3篇,SCI和EI收录10篇。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省教委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教授课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材料化学》。 连法增男,194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从事无磁瓷封定膨胀合金、永磁合金、新型铁基晶态、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高饱和磁感铁氮化合物、非晶软磁材料及其应用等领域研究。新型稀土铁基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等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获国家授权专利两项。中国仪器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理事,辽宁省应用磁学会副理事长,《功能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杂志编委。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工程材料学》、《磁性能与应用设计》、《磁性物理学》等课程。主编出版《工程材料学》和《材料物理性能》。 刘常升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激光应用技术。承担国家“973”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出版《激光表面改性与纳米材料制备》等专译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委会委员、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材料工程分会理事长、2004年薄膜与涂层国际会议组织与技术委员会委员。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当选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课程《材料学》、《材料表面工程》。 刘春明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材料断裂的物理学与化学。一直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的基础理论和新材料开发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纯金属材料制备、钢铁材料与铝合金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设计及控制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研究课题和企业合作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次被SCI、EI或ISTP收录。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低合金钢专业委员会委员,金相与显微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属学报》、《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东北大学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编委,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教授课程《钢铁材料学》、《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原理与控制技术》。 秦高梧197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会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日本纳米学会会员。1988~1998年就读于东北大学材料系材料学专业,1998年末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初以英国皇家科学院访问学者身份在牛津大学从事三维原子探针的应用研究,1999~2006年就职于(国立)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研究员。2006年3月被东北大学聘为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包括(1)低维材料(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线和二维薄膜)的热力学、低维材料制备的新方法、低维材料的物理/化学特异性能及其相关器件设计;(2)新型大块材料的相图测定和热力学计算以及基于此的新型合金设计。近年来,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入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文章影响因子大于的6篇),SCI源刊他人引用、评价百余次。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新型超高密度磁记录媒体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2)Mg基合金相图、热力学计算与网络专家系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2010;(3)Mg-Al-Zn(Mn)系合金设计与组织控制,中-美-加三国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技部,2007-2012。教授《磁性材料》和《微观组织热力学》。茹红强男,1962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兼)。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陶瓷材料,特种耐火材料,粉末冶金新材料。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项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国家、省部级鉴定四项。目前主持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军工项目一项。首次成功合成高性能的Sialon/SiC复相材料,使这种优质材料低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开发研制的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材料和无压烧结碳化硼陶瓷材料,其材料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发表论文70多篇。兼任东北大学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教授课程《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学》、《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粉体制备技术》。 沙玉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主要从事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被收录35篇次。2000年被授予东北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1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先进磁性材料原理与应用》。 孙旭东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在英国Surrey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透明陶瓷材料,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光子晶体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多孔材料,粉末冶金技术。承担和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在Chem. Mater、Acta Mater.、J. Phys. Chem. C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30多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先后获得“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或奖励。教授课程《工程概论》、《先进陶瓷材料》。王 磊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观组织控制与强韧化,材料保证,高温材料与智能材料。主持或参加了36项国家重点、攻关科研及国际合作研究科研工作。目前正在承担的有包括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8项。其中有6项为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8篇次。出版和合著出版专著4部,其中1部获部级奖励。主编及参编教材各1部。教授课程《材料强韧学》、《材料系统工程导论》、《高温材料学》、《材料的强度与组织控制理论》、《材料断裂力学基础》、《材料保证学特论》、《材料学》。 王沿东男,196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材料,中子散射技术,功能与结构纳米材料。先后开展金属织构、金属间化合物、应力测量与分析、中子衍射与同步辐射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子课题一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篇次,收录率100%。获1996年第十一届国际材料织构会议青年科学家论文奖(唯一的理论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与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获奖人)各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晶体学会会员。教授课程《织构材料三维取向分析》。 赵 刚男,195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铝合金。主要从事高性能变形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理论、组织与性能控制的研究。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关于高强高韧铝合金研究的科技攻关项目,目前负责国家“973”计划专题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11篇。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轻合金加工技术》杂志特邀编委,中国冶金教育学会材料学科教学研究会理事。教授课程《材料工程导论》、《材料制备与加工》、《有色金属材料学》。 赵 骧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场(强磁场、电场)热处理,材料的织构与性能。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强磁场下凝固与热处理制备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场作用下金属板材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与演变机理和强磁场下铁碳合金固态相变线的演变机理和铁碳相图(固态)的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11篇;参编教材一本,合著专著1部。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教授课程《织构材料的性能预报和晶界设计》、《现代材料测试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宗亚平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计算机模拟与显微组织设计。研究颗粒复合体的应力应变分布,设计最佳显微组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制备;相场法材料显微组织演变的计算机模拟,显微组织最佳控制;构件温度场、热应力、热处理工艺模拟技术。出版教材2部,电子课件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SCI收录9篇,被引用52次,EI收录13篇。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所研究的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冶金部科技成果奖,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获国家教学成果、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工模具钢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学报编委。目前讲授课程:《材料学基础》、《材料组织与性能的计算机模拟》。 左 良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副校长,材料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结构设计、表征与模拟,高性能金属织构材料。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10余篇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博士、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沈阳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现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十五”863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东北大学学报》主编、《材料与冶金学报》主编、法国Metz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市科协副主席。教授课程《材料界面工程概论》、《织构材料性能预报与晶界设计》。 蒋 敏女,196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合金微观组织模拟与控制及新材料设计。长期从事合金相变与相平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合金的稳态化与相平衡,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合金的相转变过程,针对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如铜基、钴基和镁基合金的成分设计与组织控制,进行了有深度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家“八五”重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与日本东北大学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编写《材料科学基础》(李见主编)中“合金相图及应用”部分,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相图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和《新型材料导论》。李德新男,196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磁性材料的探索及其物理性质的研究。特别在磁性半金属/半导体材料,磁热效应材料,自旋阻挫材料,强磁性形状记忆合金以及稀土化合物新型超电导材料的研制和物性解明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99篇发表在SCI所收录的国际杂志上,被引用480余次。目前主持及参与的研究课题有:(1)三元稀土化合物新型磁性材料的创制及其新物理效应的探索;(2)极端条件(高压力,强磁场)下磁性材料的织构/量子序演变及其对磁性能的影响;(3)f电子系金属间化合物自旋阻挫效应的研究;(4)室温区磁制冷材料的研发及其磁熵变机理的研究。李继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受聘于物质材料研究机构(日本、国立),先后任研究员、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陶瓷材料,包括(1)胶体物理化学、单分散胶体粒子的软化学合成、自组装;(2)陶瓷纳米粉体的烧结现象及烧结机理、光学透明陶瓷材料的制备新工艺;(3)具有“光”功能性的纳米陶瓷材料(荧光、光催化)。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 Chem. B、Aata Mate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9篇,论文SIC他人引用610余次。2000年起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5篇,平均影响因子。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任美国陶瓷学会会员,日本陶瓷学会会员。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省部共建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农村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10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5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名称:东北农业大学 简称:东农 旧称:东北农学院 英文名: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英文缩写:neau 成立时间:1948年 地址:中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马家花园) 电话:+86-451-55190114 邮编:150030 学校主页: 东农校训:博学笃行 明德亲民 东农校风:勤奋 求实 奉献 创新 东农精神: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六十载成长壮大的历程,半个多世纪岁月长河的洗礼,几经变迁,逆境不馁,风雨兼程,守之弥坚,东北农业大学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铸造了不朽的东农校魂;以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校风陶冶了代代学人,在龙江大地上浸染着黑土地的芳香,积淀了丰厚的校园文化,激励着全校师生员工为创造东农的宏伟事业而奋斗不息。 (一)国家级重点学科 ( 3 个) 农业机械化工程 基础兽医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二)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 3 个) 临床兽医学 蔬菜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三)农业部重点学科( 2 个)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四)省级重点学科( 18 个) 农业机械化工程 食品科学 植物学 农业经济管理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作物遗传育种 蔬菜学 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土壤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预防兽医学 基础兽医学(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兽医病理学)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临床兽医学(兽医外科学 兽医内科学) (五)校“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 4 个) 种植业 养殖业 食品加工业 管理与经济 (六) 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 7 个) 畜牧学 作物学 兽医学 农业工程 农林经济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园艺学 (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八)博士学位授权点( 32 个)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生态学 农业机械化工程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生物质转化与利用工程 农业水土工程 环境水利 基础兽医学 预防兽医学 临床兽医学 动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草业科学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畜牧系统管理学 动物行为学 食品科学 畜产品加工 发酵工程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植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蔬菜学 农业经济管理 林业经济管理 农业遥感与土地利用 兽医博士 (九)硕士学位授权点( 65 个)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遗传育种 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农药学 作物生态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农业机械化工程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生物质转化与利用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基础兽医学 预防兽医学 临床兽医学 动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草业科学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畜牧系统管理学 动物行为学 食品科学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畜产品加工 发酵工程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植物学 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动物学 发育生物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生物化工 遗传学 生理学 水生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细胞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 农业水土工程 环境水利 水文学及水资源 生态学 土壤学 植物营养学 应用化学 土地资源管理 农业遥感与土地利用 蔬菜学 果树学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产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管理 金融学 英语语言文学 会计学 林业经济管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工程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 兽医硕士 高校教师 (十)本科专业( 75 个) 动物药学 动物医学 动物科学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环境科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 农学 园艺 植物保护 园林 农业资源与环境 工业工程 水产养殖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行政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金融学 法学 英语 应用化学 农村区域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生态学 保险学 社会工作 食品质量与安全 土木工程 旅游管理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设计 教育技术学 动画 广告学 农艺教育 园艺教育 畜禽生产教育 植物保护教育 校党委书记:徐梅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庆章

Want to know all kinds of standard international school

有!!!!在哈尔滨香坊区木材街,,电话。我就是东农的学生,这个学校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首先,教学来说,动科,动医,食品,农学都很好,属于国家重点项目,但是经管工程什么的就别提了吧,教学质量确实很不怎么样,不过,到哪里上学,学多少知识在大学这个环境里都是完全由自己决定的,和老师,教学质量,门子不门子关系不关系的都没一点关心,总之想学习的不论在哪里都是一级棒,不学习的在清华北大也就那么回事儿。如果你是黑龙江的,你的成绩在本科二表线左右,那报考这个学校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

东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编:左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主编(Chief Editor):左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1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为月刊,每期15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 索引序列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主编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
  • 东北大学学报编委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
  • 东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