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武当山论文文献

武当山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武当山论文文献

人文历史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迁:"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当县。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诏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祈雨而应。敕建“五龙祠”。唐乾宁年间(896~897年),武当山列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武当山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师张留孙向世祖忽必烈奏报武当山后,忽必烈大信其道。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当福地”。明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等率20余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历时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宫观33处落成。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陆杰提督重修武当山宫观。1961年,金殿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2日,紫霄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11月8日,武当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8年1月,“治世玄岳”石牌坊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15日,南岩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17日,“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7月,玉虚宫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山2007年5月,启动武当山玉虚宫修缮工程。2012年,武当山特区启动武当大兴600年20余项大型系列活动。2012年7月25日,五龙宫景区正式投入开发建设。2012年8月1日,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遇真宫顶升工程正式启动。2012年9月27日,武当山玉虚宫修缮落成。

武当地名源于先秦,汉袭秦制设武当县。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山上的武当派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迁:"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为它以后的显荣尊贵打下了基础,入明以后,由于统治者对真武的尊崇,武当山被封为"太岳"、"玄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后,武当山的地位大为下降,它对周边地区和区域社会的影响,主要通过朝山进香等民俗活动来体现。武当神话传说,明朝时候,辽东有个道士,叫张三丰,到河南方城炼真宫出家。张三丰又穷又脏,早晨不洗脸,晚上不洗脚;一年到头不换衣裳,两年到尾不晒被子,人们叫他邋遢张。别看邋遢张邋遢,他却有一身好武艺,会玩大把戏(杂技),也会玩小把戏(魔术)。说话、做事,疯疯癫癫的,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叫人琢磨不透。所以有人称张三丰为张三疯,也有人说邋遢张是半仙之体。那年冬天,炼真宫当家的病了,大小道士都到师傅床前问安,邋遢张也来了。师傅瞧不起他,翻身把脸扭向床里,邋遢张问:“师傅,师傅,病好些吗?”师傅只装睡着了,邋遢张又大声喊:“师傅,师傅,病好些吗?”他喊了一遍又一遍,喊得师傅不耐烦了,用嘴“哼”一声,意思是:快走开!“好哇,师傅想吃‘哼(杏)’(均州土语,“哼”与“杏”同音)我上山给你摘。”邋遢张一边说一边走出庙门。这时,大雪纷纷下,北风呼呼吹,满山遍野什么也看不清,他在雪地里鬼混了一会,真的摘回两个黄杏子,杏把上还带着两片青丝丝的叶子。当家的一看见杏子,病好了一半,一吃杏子,病全好了。从这以后,大家才佩服张三丰的道行。过些天,邋遢张对师傅说:“永乐皇帝正修武当山,我要去给真武祖师帮把力。”师傅说:“你医好了我的病,我舍不得你走。”“我给你脱双草鞋,你想我的时候,穿着草鞋就到我面前了。”邋遢张说罢,将草鞋放在神桌上的香炉里。第二天,道士娃来上香,见香炉里放着一双又脏又臭的烂草鞋,就对师傅说了。当家的跑来一看,臭气难闻,伸手拽出朝院子里一摔,烂草鞋变成一对雪白的鸽子,“扑楞楞”飞上天空,落在云彩上。当家的后悔极了,失声叫喊:“邋遢张又玩把戏了,这原来是一双‘踏云靴’呀!”[7]

一、杨立志自幼生活在武当山脚下,时常能见到山上各种道教建筑,完整的、残破的甚至残垣断壁……从小,他的生命中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那就是神秘的武当文化。上大学时,杨立志开始翻阅各种历史典籍,在其中寻找武当的痕迹。1986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时,他在图书馆查到了日本学者间野潜龙研究武当山历史的论文目录。间野先生于1958年开始发表与武当山有关的论文,其研究专题非常精细、专业。此外,他还仔细查阅了美国、法国、澳洲的学者对武当文化、武当道教人物研究的著述。读到这些,杨立志想到了陈寅恪先生的一首诗句:“群驱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国外学者研究武当历史的学术成果,激起了杨立志的民族自尊心,激活了一个青年史学者的文化激情。二、在后来的岁月里,当杨立志看到国内一些权威书刊对武当山的种种误解、误传时,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产生了一种去伪存真的执着。这就有了日后他为青微铺、九渡涧的正名,有了对青阳桥、天津桥、老营等地名的重新释义,有了对元和观功能的澄清,有了对权威工具书关于“天下第一山”误解的批驳。杨立志在通读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及各时期的府志、州志等5000余卷,翻阅 《正统道藏》等道教文献6000余卷的同时,长期坚持在武当山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对武当山的古代碑刻资料每遇必录。有一次,他一个人到武当山上徒步考察,在五龙宫附近发现了很多被当地人称为 “石垫子”的石挡墙,这让他恍然大悟,困扰他多年的 “修山”概念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兴奋之余,他继续往前寻找,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下来,山路崎岖难走,继续前行恐有坠崖的危险,退回去又不可能,最后被困在一处岩石上。因为怕夜间野兽出没,不敢入眠,杨立志在这块石头上坐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1993年9月,署名作者为王光德、杨立志的中国第一部武当山专著 《武当道教史略》问世了。这部书对武当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内容涉及道教理论、历史、建筑、文学、艺术、民俗、武术、医药、科技等极其广阔的领域。1995年,该书获湖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奖。“武当文化”的概念是由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提出的,而湖北省官方文件开始正式使用 “武当文化”的概念是在1991年11月。三、在发掘研究武当文化的道路上,杨立志并不是一个人。为了整合研究力量,发挥团队优势,1988年,郧阳师专成立了郧阳师专武当文化研究室;1995年更名为郧阳师专武当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十堰市成立了湖北省社科院十堰分院武当文化研究所,挂靠郧阳师专,成员遍布十堰市大专院校、地方志办公室、文化局、文管所等部门,共50余人。2004年11月,省级研究机构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成立,挂靠郧阳师专,杨立志教授当选为会长,标志着武当文化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多年来,郧阳师专将武当文化研究工作作为科研重点与品牌学科来抓,积极组织和广泛参与学术活动,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人才致力于该项目的研究。这支队伍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迅速成长、壮大,他们编著出版专著、古籍整理等研究成果,如《武当道教史略》、《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沧桑与瑰丽——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武当山游记译注》、《武当仙谱》、《历代名人与武当》、《武当山志》、《道教大辞典》、《武当山诗集》等,这支队伍在国内知名刊物、专业核心期刊、学报等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200余篇,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宣传和推介武当文化和旅游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武当武术是武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十堰举办,作为郧阳师专校长、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的杨立志也格外忙碌,除了本身行政、授课、科研工作外,他也成了武当文化的推广者,为市民、志愿者、中外来宾介绍武当文化,为各路媒体讲解武当文化。他认为:“武当山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道教圣地,是全世界武当武术习练者景仰的祖庭。这次世界性武术盛会在武当山下举办,为我们全面展示武当文化提供了机遇。因此,这次武术节应该提倡 ‘人文武术节’、‘文化武当’的理念。”虽然是学者,但杨立志更希望武当文化能成为一个产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谈到武当武术的发展时,杨立志认为,武当武术的传承、发展、兴旺是靠武术人物来实现的。遗憾的是,近50年来,大师级的人物已凤毛麟角。他认为,武当武术的复兴和长远发展,必须注重培养一批堪当大任的武术人才,而且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十堰举办,可能是继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杨立志认为,在这个国际性舞台上,展示武当山的秀丽和神奇,展示武当文化的博大和深邃,对于武当山旅游业乃至整个十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属大巴山东段。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 武当地名源于先秦,汉袭秦制设武当县。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山上的武当派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迁:"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为它以后的显荣尊贵打下了基础,入明以后,由于统治者对真武的尊崇,武当山被封为"太岳"、"玄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后,武当山的地位大为下降,它对周边地区和区域社会的影响,主要通过朝山进香等民俗活动来体现。华中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先生在《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一文中说:"明朝称武当为'太岳',名位在五岳之上……我们若试将武当山的建筑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尽管历史悠久,建筑却非一气呵成,在总体上就先逊一筹。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当山玄岳门,东岳庙比之玉虚宫,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宫,南天门比之太和宫,玉皇顶比之金顶,亦都要输分。其余四岳,远让泰山,更难与武当颉颃。"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 南岩 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在此修炼。 武当山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清秀和奇异的风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云端,所有尘世烦忧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俨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 武当山的宫观、道院、亭台、楼阁等宏伟的古建筑群,遍布峰峦幽壑,历经千年,沐风雨而不蚀,迎雷电竟未损,似是岁月无痕,堪称人间奇绝。 武当道乐“戛玉撞金,鸣丝吹竹,飘飘云端”,但凡亲耳聆听者皆肃然起敬,尊之为“仙乐”、“梵音”。 武当山武术以“内家功夫”而著称,是中国武术中与少林齐名的重要流派,誉为“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传说有的道士曾练成在万丈悬崖上步履如飞的功夫,其卓绝处令人景仰。 武当山以天机生化的旨趣和透脱通达的胸怀,将山的雄奇与妩媚,水的流荡与静谧,雾的生腾与凄婉,人生意态的高远与宽阔,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千百年来,令游子心荡神迷,令神仙留连忘返……在北宋尚未出现玄武神话以前,[2]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名山。武当山的名称在后汉时(126-221)已有之。《后汉书》记载有朱穆隐居于武当山。 南北朝时(386-582)郦道元(?-527)撰《水经注》,记载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谢罗山等。 道教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为洞天福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647-735)编的《洞天福地》尚未把武当山列入其中。 到了杜光庭(850-933)在901年编《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则将武当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由此可见最迟在第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圣地之一了。 宋代以前有关武当山的文献并不多见。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后汉书》、《水经注》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外,另有唐代李吉甫(758-814)撰《元和郡县图志》, 都没有提到玄武。在北宋初期李昉(925-996)编《太平御览》卷四十三「武当山」条,引用的资料有《武当山记》、《南雍州记》、《阴君内传》,《甄异传》,记载历代在武当山修道成仙者有尹喜、阴长生、戴生、谢允等人,未提及玄武事迹。 乐史(925-1002)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武当山」条也没有关于玄武的记载。 此可以作为北宋初期人们尚未把武当山与玄武牵上关系的左证。 武当山成为祀奉玄武的圣地应该是在《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出现以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在武当山大顶之北创建紫霄宫祭祀玄武, 可能是武当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为主的 天柱峰金殿 宫观。到了南宋,玄武的信仰已经非常普遍,玄武修道武当山的传说已经深入民心。董素皇的《玄帝实录》对太和山,即武当山有较详细的描述,说明了武当山的地理位置是在海外,位于翼轸二星的下方。而且增加了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玄武道法,命他到武当山修行的情节。《玄帝实录》记载﹕「王子(玄武)十五岁辞父母,离宫寻访幽谷。于是感动玉清圣祖紫元君授无极上道。元君曰﹕子可越海往东,在翼轸之下有山……子可入是山,择众峰之中冲高紫霄者居之。……王子乃依师语,越海东,果见师告之山。山水藏没,有七十二峰,一峰耸翠,上凌云霄,当阳虚寂。于是采师之诫,目山曰太和山,峰曰紫霄峰。岩曰紫霄岩,因卜居焉。潜虚玄一,默会万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宋元交兵之际,均州也遭兵灾, 武当山的宫观受到严重的破坏。例如紫霄宫在1260年以后已杳无人迹。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于燕京。1269年冬天,有龟蛇出现在燕京西郊高梁河,众人以为是玄武显灵,象征元王朝国运兴隆, 元帝室因而崇奉玄武。1270年在高梁河筑昭应宫以祭祀玄武。 道士汪贞常入武当山,于1275年率领徒众鲁大宥等人重建五龙观。 1278年以道法术数著名于世的道士赵守节,领其徒重修武当佑圣观。 1286年世祖忽必烈命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充任武当山都提点,并屡降御香至武当山祝愿祈福。元代,武当山因帝王的崇拜及诸道士的经营使香火更加兴盛,玄武与武当山的关系传说也有新的发展。刘道明撰《武当福地总真集》对武当山名称的由来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武当山原名太和山,由于玄武在此修道成功,飞升之后,此山非玄武不足以当之,而改名为武当。 其书中充满了玄武在武当山修道降魔的遗迹。兹以五龙观为例,说明元代将武当山的风物附会玄武的情形。据可能是董素皇撰的〈五龙观记碑〉所载, 五龙观兴建的原因是由于姚简到武当山祷雨有验,将此灵异奏闻唐太宗(627-649在位)。太宗降旨就武当山建观以表其圣迹。 南宋末,王象之等附会五龙观为玄武隐居的地方。刘道明更据此而编造出玄武得道飞升的时候,有五条龙掖驾上升,所以在他旧隐的地方建五龙观以祭祀之。成书稍后于《武当福地总真集》的《玄天上帝启圣录》,在修道武当山的故事,添饰了历经考验的情节,使玄武的传记更符合道教神仙传记的惯用结构,即修道者从开始修道,历经考验,最后升登仙界。 而且新增加的情节都注明有遗迹。例如玄武离家修行时,父王派五百人追寻,到武当山时,遇涧受阻,后来这五百人决心随玄武修行,此涧即今九渡涧,此五百人即五百灵官。玄武修炼时曾经想半途而废,他的师父化为一老妇女在磨铁杵以勉励他有志竟成,今有磨针涧。玄武感悟磨针的话后,折梅枝寄于榔梅树,发誓若道成,此树开花结果。此树即今榔梅树。玄武修炼时,曾经有蓬莱仙侣化成九美人来诱惑,其地即今仙侣岩。 道教徒之所以选择武当山为玄武修道的圣地,乃由于武当山在唐末五代以来,已成为道教的仙境福地之一,再加上武当山的名字与玄武都有「武」字,便附会玄武曾修炼于武当山。 刘道明所说武当山一名的由来乃是因为玄武的缘故,显然不是事实,然而却得到普遍的认同。 元代武当山的风物大量附会为玄武的遗迹,一方面表现了地方风物的情趣,一方面也表明了玄武信仰的流传,武当山为祭奉玄武的圣地。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 多平方米。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净乐宫: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2米,阔14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 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坐落在老营以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厢房50余间,面积1700平方米。太子坡:又名复真观。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9Jr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游龙。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 南岩: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琼台观: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公里,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现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客运索道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gd 紫霄宫: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为禹迹池、宝珠峰。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 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金殿: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 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隐仙岩:隐仙岩位于竹关之上,五龙宫之北。高耸云烟,石如玉壁,呈瑰纳奇。

武当杂志电子版下载

武当历代杂志社驻zz的书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经典的武当武术书籍,比如《武当太极拳秘籍》、《武当太极剑法》、《武当六合拳秘籍》、《武当八卦拳秘籍》等,还有一些是关于武当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武当武术的研究论文,比如《武当古今》、《武当传统文化》、《武当武术研究》等。此外,武当历代杂志社还出版了一些关于武当武术的教程,比如《武当太极拳教程》、《武当六合拳教程》、《武当八卦拳教程》等。

没有停 正常出刊呢,这个是月刊 每月一期这种期刊 市场上本来就不好买吧 主要是为了搞科研

★★★★★武当杂志社★★★★★

与傅山武功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

傅山,字青主,阳曲人。六岁时,吃黄精,不吃五谷杂粮,被强迫才肯吃饭,读书的时候过目不忘。

明朝时天下大乱,那些号称捂绅先生的,很多都是迂腐的,是不值一提的,傅山愤怒,于是坚苦的保持气节,不违背本心。提学袁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欺,孙振,是阉党。

山约同学曹良值等到通政使,三次上书控告的,巡抚吴牲也直直,结果雪。山用这个名字听说下一次,甲申后,山改黄帽子装,穿红色的衣服,在土洞,以奉养母亲。随后都从九江拿归燕王府,因难中诗遗山,并且说:“不敢对不起朋友的!“山省书,痛哭,说:“唉!!我又怎么敢辜负你呢!”

顺治十一年,以河南案件牵连被逮捕,言词不屈服,绝食九天,几乎死。学生中有以妙计救他,幸免。但山深深叹息遗憾,对不如早点死为安,而他抬头看天,低头看地的人,没有一天停下来。等到天下大定,开始从与人接触。

康熙十七年,下诏推举鸿广,给事中李宗孔推荐,坚决推辞。有司强迫,至于让役夫抬着他床是用行。到京城二十里,誓死不入。

大学士冯溥首过的,公卿大臣都来,山躺在床上不具迎送礼节。魏象枢因年老有病报告,下诏免除考试,加上内阁中书表示的。冯普强他入朝谢恩,使人抬来进入,看到大清门,泪涟涟下,我在地上。魏象枢进说:“停止,停止,这就是谢了!”

第二天回来,杨溥以下都出城送他。山感叹地说:“从今以后他摆脱不累吗!”然后说:“让后代的人错误的认为许衡、刘乘人比我,而且死也瞑目了!”听到的人吃惊。

回到家里,大臣们都上门请参见。山四季著一个平民,自称为“人民”。有人说:“你不是舍人吗?”不应该的。用红色的衣服、黄帽子收敛。

山擅长书画,对:“书宁拙毋巧,宁丑不讨好,宁支离不要轻滑,难道真率领不要安排。”

人们说这句话并不是只说写的。刚学韩愈诗文,崛强自喜,后来信笔抒写,俳调俗语,都

进入下笔,不原认为这名家了。著作有霜红龛集》十二卷。儿子眉,先去世,诗也附了。

扩展资料:

傅山(  -)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合与作品中反复强调、自陈:“老夫学老庄者也”、“我本徒蒙庄”、“吾师庄先生”、“吾漆园家学”。

自觉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他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 ,常以老庄之徒自居。

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傅山的草书圈眼多,繁而不乱,于郁勃浑脱之中,又有逸岩之态”。 著有《霜红龛集》等。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

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清史稿》卷五百一有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傅山

傅山,字青主,他是阳曲人,时年六岁,常常大口地吞食黄精,不以五谷为食粮,强迫他才肯吃饭。读过的书过目不忘。明季年代天大大乱,大多数号称为先生的人都迂腐,没有资历称之。斩首的有几千人,活捉了赵公政。鲁康祖连人带马掉进淮河里,早晨找到了他的尸体,斩下脑袋后连同赵公政一起送到了京师。

裴叔业又围困涡阳,当时皇帝正在豫州,派遣傅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一起解围。傅永说:“挖很深的沟壑,筑坚固的壁垒,然后图谋解救涡阳之围。”高聪等人不听从他的意见,结果一交锋就失败了。高聪等丢盔弃甲逃到悬浮瓦壶的地方,傅永独自收拾了散兵慢慢地返回,贼兵追来,他又设下埋伏还击,打击了敌军的锐气。后来刘藻充军边远地区,傅永仅仅是被免官而已。还没过十天,傅永被诏为汝阴镇将,兼任汝阴太守。

中山王元英征讨义阳,傅永是宁朔将军、统军,他担当包围任务来阻遏义阳的南门。齐将马仙琕扎营相连,逐渐挺进,谋划着解救围困。傅永于是分出一部分军队给长史贾思祖,命令他坚守兵营堡垒,自己率领骑兵和步兵一千多人,向南迎击马仙琕。贼人从上面用箭射傅永,射穿了他的左腿,傅永拔出箭再次冲进敌阵,于是大败敌军,马仙琕烧毁营寨卷起盔甲逃跑。

中山王说:“您受伤了!还是回营寨吧。”傅永说:“以前汉高祖摸着脚趾头,是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受伤了。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统领,怎能给贼寇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声呢!”于是和众将士一起追赶敌人,深夜才回。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三军将士没有不认为这件事情是豪壮的。

后来他担任恒农太守,但这不是他心里所喜欢的职务。当时,中山王元英向东征伐钟离,上奏请求让傅永担任将军,朝廷没有接受。傅永常常说:“东汉的马援、西汉的赵充国,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唯独我这老将被拘束在这里!”但他在管理人方面不太擅长,所以在任时没有特别好的名声。后来担任南衮州刺史。年纪已经过了八十,还能驰骋射箭,骑马挺矛,经常避讳说老。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经历了跌宕起伏、如歌如泣的人生历程,他集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书画家于一身。桀骜不驯,侠肝义胆,他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却遭受了接踵而至的打击,他作为医生,把悲悯之心无私地给予患者。几经曲折,留下了《女科》、《男科》等辉煌的著作,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傅青主。

作者简介:吴中云,北京人,为老中医吴兆祥之女,其父吴兆祥曾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中的施今墨、汪逢春二位医家。吴中云自1978年开始从事医务工作,198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多年来致力于中医文化和中医心理养生研究,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医文化谈》、《中医心理养生谈》等专著,发表文章数十篇。傅青主作为一位著名医家,为中医人士广泛称道。其实,他的成就决不仅限于此。

吴中云女士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系统地勾画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医学家、书法家傅青主的传奇人生。他生逢乱世,侠肝义胆,敢于向命运挑战。其人格魅力和医学成就一样,值得当代人品味和借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努力兼顾主人公各方面的成就,既突出其文学、书法地位,又结合当今养生热点,通俗地演绎了相关的中医理念,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 传奇傅青主

傅山傅山,(1607-1684),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阳曲人。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读书过目成诵。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搢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少媕冘。提学袁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阉党也。山约同学曹良直等诣通政使,三上书讼之,巡抚吴甡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闻一下,甲申后,山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且曰:“不敢愧友生也!”山省书,恸哭,曰:“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顺治十一年,以河南狱牵连被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中有以奇计救之,得免。然山深自咤恨,谓不若速死为安,而其仰视天、俯视地者,未尝一日止。比天下大定,始出与人接。康熙十七年,诏举鸿博,给事中李宗孔荐,固辞。有司强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京师二十里,誓死不入。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魏象枢以老病上闻,诏免试,加内阁中书以宠之。冯溥强其入谢,使人舁以入,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仆於地。魏象枢进曰:“止,止,是即谢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山叹曰:“今而后其脱然无累哉!”既而曰:“使后世或妄以许衡、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至家,大吏咸造庐请谒。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或曰:“君非舍人乎?”不应也。卒,以朱衣、黄冠敛。山工书画,谓:“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人谓此言非止言书也。诗文初学韩昌黎,崛强自喜,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不原以此名家矣。著有霜红龛集十二卷。子眉,先卒,诗亦附焉。眉,字寿髦。每日出樵,置书担上,休则把读。山常卖药四方,与眉共挽一车,暮抵逆旅,篝灯课经,力学,继父志。与客谈中州文献,滔滔不尽。山喜苦酒,自称老糵禅,眉乃称小糵禅。明末清初之际,地处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今太原市),出了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他的事迹生平,不见于正史记载,甚至连专门记载地方历史陈迹的县志、府志,也只见廖廖数语。然而他的声誉和影响却是相当之大,相当之深,毫不夸张地说,在太原地区乃至三晋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颇受人民群众拥戴。在整个山西乃至于全国也称得上声名遐迩,彪柄于后。他就是明清之际的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治学。傅山少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博闻强记,读书数遍,即能背诵。15岁补博士弟子员,2O岁试高等廪饩。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是袁氏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袁继咸,是明末海内咸知的耿直之臣,提学山西时,以“立法严而用意宽”的精神宗旨,整顿三立书院学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极重于文章、气节的教育,对傅山影响颇深,傅山亦以学业精湛、重节气得意于袁氏门下。袁继咸曾在朝为兵部侍郎,因为官清廉,为人耿直,敢于直言,得罪权贵魏忠贤之流,被贬为山西提学。崇祯九年(1636年),魏忠贤死党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捏造罪名诬告袁继咸,陷其京师狱中,傅山为袁鸣不平,与薛宗周等联络生员百余名,联名上疏,步行赴京为袁诉冤请愿。他领众生员在京城北京四处印发揭贴,申明真相,并两次出堂作证。经过长达七八个月的斗争,方使袁继咸冤案得以昭雪,官复武昌道。袁继咸得雪之日,魏忠贤的走卒——张孙振,亦以诬陷罪受到谪戍的惩罚。这次斗争的胜利,震动全国,傅山得到了崇高的荣誉和赞扬,名扬京师乃至全国。袁案结束后,傅山返回太原。他无意官场仕途,寻城西北一所寺庙,辟为书斋,悉心博极群书,除经、子、史、集外,甚至连佛经、道经都精心览读,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未几,李自成起义军进发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辗转于平定嘉山。不久,起义军、清军先后攻占北京,明亡。傅山闻讯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土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可见,傅山出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寄托和掩护。清军入关建都北京之初,全国抗清之潮此伏彼起,气势颇高,傅山渴望南明王朝日益强大,早日北上驱逐清王朝匡复明室,并积极同桂王派来山西的总兵官宋谦联系,密谋策划,积蓄力量,初定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五日从河南武安五汲镇起义,向北发展势力。然而,机事不密,宋谦潜往武安不久,即被清军捕获,并供出了傅山。于是傅山被捕,关押太原府监狱。羁拘期间,傅山矢口否认与宋谦政治上的关系,即便是严刑逼供,也只说宋曾求他医病,遭到拒绝,遂怀恨在心。一年之后,清廷不得傅山口供,遂以“傅山的确诬报,相应释宥”的判语,将他释放。傅山出狱后,反清之心不改。大约在顺治十四至十六年间,曾南下江淮察看了解反清形势。当确感清室日趋巩固,复明无望时,遂返回太原,隐居于城郊僻壤,自谓侨公,那些“松乔”、“侨黄”的别号就取之于此后,寓意明亡之后,自己已无国无家,只是到处做客罢了。他的“太原人作太原侨”的诗句,正是这种痛苦心情的写照。康熙二年(1663年),参加南明政权的昆山顾炎武寻访英雄豪杰,来太原找到傅山,两人抗清志趣相投,结为同志,自此过从甚密。他们商定组织票号,作为反清的经济机构。以后傅山又先后与申涵光、孙奇逢、李因笃、屈大筠以及王显祚、阎若璩等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和学者,多有交往。尤其是曾在山东领导起义的阎尔梅也来太原与傅山会晤,并与傅山结为“岁寒之盟”。王显祚见傅山常住土窑,特为他买了一所房院,即今太原傅家巷四号院。清初,为了笼络人心,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清政府日益巩固的康熙十七年(1678)颁诏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联将亲试录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山应博学宏词试。傅山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强行将傅山招往北京。至北京后,傅山继续称病,卧床不起。清廷宰相冯溥并一干满汉大员隆重礼遇,多次拜望诱劝,傅山靠坐床头淡然处之。他既以病而拒绝参加考试,又在皇帝思准免试,授封“内阁中书’”之职时仍不叩头谢恩。康熙皇帝面对傅山如此之举并不恼怒,反而表示要“优礼处士”,诏令“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傅山由京返并后,地方诸官闻讯都去拜望,并以内阁中书称呼。对此,傅山低头闭目不语不应,泰然处之。阳曲知县戴氏奉命在他家门首悬挂“凤阁蒲轮”的额匾,傅山凛然拒绝,毫不客气。他仍自称为民,避居乡间,同官府若水火,表现了自己“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在学术和学术思想上,傅山的学问文章,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时,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的进步倾向,不重视当时学者重理学的倾向。他赞扬具有革命新精神,被明朝统治者视作洪水猛兽的李贽学术思想和刘辰翁、杨慎、钟星等节高和寡之士的文风。对明末的政治腐败,官场龌龊,是有清醒的认识。清军入关明王朝灭亡后,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学者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而是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冲破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清之后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至于傅山的诗赋,则是继承了屈原、杜甫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傅山一生著述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画征录》就说:“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术,而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婉词谢绝。对此他解释为:““好人害好病,自有好医与好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药,正经者不能治。”傅山作为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生中处处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气节,毫不愧对“志士仁人”的评价。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正统思想的作梗,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夹杂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无不打着大汉族主义的烙印,这些则应引起当今学者和研究者的注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傅山的爱子傅眉忽逝,年愈古稀进入风烛残年的傅山悲痛异常,再也经受不得如此打击,不久则撒手人寰,与世长辞,时年77岁。 三联出过一本 《傅山的世界》可以参考

傅山在山西一世情缘位于晋冀交界处的平定县,历史上曾以“文献名邦”的美誉而闻名。太原人傅山对平定情有独钟,一生中频繁地往来此地。有据可考的是,傅山一生中有4次到平定寓居。第一次是在38岁,第二次是在43岁,第三次是在48岁,第四次来平定,已是75岁高龄。据记载,傅山为儿子傅眉娶的妻子朱氏就是平定人。傅山为何与平定结下不解之缘?走进平定,我们听到了一段被当地人传为佳话的故事——傅山与平定人白孕彩的终生情缘,感人至深。白孕彩字居实,自幼聪慧过人,是当时平定州有名的高才生。明崇祯七年,他被选拔到太原三立书院学习。当时在书院学习的是来自全省各地的300多名优秀人才。正是在那里,他与傅山相识相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因为志同道合而结为密友。后来,傅山组织学子为恩师袁继咸的冤案赴京讼冤,白孕彩是积极的参与者。傅山因为此事而名震大江南北,“义”名远扬,而白孕彩又何尝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书生呢?明亡之后,白孕彩遁迹荒村,在平定七亘教书。表面上与布衣野老无异,吟咏自娱,实际却胸怀大志,与傅山等人共酿反抗清廷暴政的大业。当傅山因牵涉到反清的案子中而被捕入狱时,白孕彩闻听讯息,便为他多方奔走,设法营救。狱中的傅山坚强不屈,为抗争而绝食九天,导致身患重病。白孕彩就住在狱中陪伴他,照料他,前后达三个月之久。当时在狱中陪伴傅山的还有一位木公先生。出狱后,傅山为感谢二位挚友的相伴而写诗相送:“皆违老母久,吾所不忍留。生死事只尔,友朋意何休。”好一个“生死事只尔,友朋意何休”,傅山与白孕彩之间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情谊使人闻之动容。更多的时候,他们作为隐士逍遥于尘世之外,他们之间亲密、和谐的相处让人羡慕不已。傅山说白孕彩“居实白子嗜酒鼻渣红,又尽秃其发曰白秃”,口无遮拦的诙谐中显示了二人的亲密无间。在平定隐居的日子里,有白孕彩的相伴,傅山为村民看病,与朋友围棋赢酒,享受田园生活,十分惬意。有时,傅山与老友避居深山老林中,携酒入山林,骑驴游农家,饮酒作诗,抒发胸臆。他们或居山崖,或过乡野,写下许多即兴诗章,感人肺腑。《同居实楼寓数日》写道:“小楼才许借,白秃可来过,静对昂昂鹤,悲怀究究罗,日食恬盐米,夜语淡星河。将子且潦倒,盂山鬼见阿。”两位好友几日不见,就会捎书寄信,互相牵挂。有一次,傅山收到白孕彩的诗,泪下如雨,写道:“读诗何故尔莫测,泪从吟者见真性。”(《古城读居实诗泪下如雨率而作》)不知道当时白孕彩写了怎样的一首诗,可能透露了他生活的窘境、心情的落寞吧,我们只从傅山的诗句中,就看到了这对老友之间真诚的关怀、真挚的情谊。除了白孕彩,傅山在平定期间,与当地的其他名人志士也有很多交往。比如,明朝老臣张三谟和傅山是忘年之交。傅山第一次来平定寓居,先住在他家,后住在白孕彩家里。最后一次来平定的时候,75岁高龄的傅山住在张家,那时,张三谟已去世32年了,接待他的是张三谟的孙子张植。傅山与平定的情缘延续在他的后半生。他与平定人的友好交往成为当地百姓传诵的佳话。

武夷山茶叶商务研究论文

啊!我爱武夷山的茶叶~~~~~~~~~~~!

我爱唯武夷山的茶叶,那茶叶无比幽香.在离茶山100米远的地方,都能闻见茶叶的阵阵芳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左右5里的人家,没有一个是不沉浸在茶香里的.我爱武夷山,更爱武夷山的茶叶!写的不太好,但求赞和采纳

产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巖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 “乌龙”、“肉桂”等。武夷巖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 “百病之药”美誉。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欢迎借鉴参考。

茶 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茶,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既可意会,又能言传,不需技巧、不溯渊源,不分高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这或许也是一种禅意。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品茶,可以在喧哗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可以几人对坐,高谈阔论,古今付之于笑谈;可以两人相对,或轻言细语,或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更可以一杯在手,独自品茗,茶洗尘埃,不觉心静如水,物我两忘。

茶,这一叶承载中华五千年智慧的文化方舟,随着中国这一东方睡狮的觉醒,将拉起昨日的铁锚、扬起万众一心的风帆,驶离历史的港湾,远航未来的彼岸。

万里茶道:从武夷山走向世界

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将于11月15日至17日在武夷山市举行,这是弘扬“万里茶道”文明,促进“万里茶道”中蒙俄三国沿线城市文化传承、经济合作、共赢发展的一大盛事。

就本届峰会的筹备情况,本报记者10日采访了武夷山市市长徐春晖。

问: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为什么选择在武夷山举办?

徐春晖:“万里茶道”是始于17世纪、繁荣两个半世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古商贸通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齐名,被高度评价为保障中、蒙、俄三国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世纪动脉”。

历史上海陆“万里茶道”起点都在武夷山,陆上“万里茶道”南起武夷山,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向北延伸,贯通亚欧大陆,抵达俄罗斯恰克图;海上“万里茶道”从武夷山出发,沿着信江、鄱阳湖到赣州,跨越梅岭进入广州,经马来西亚吉隆坡、南非好望角等地,抵达英国利物浦。鉴于武夷山市在“万里茶道”中拥有特殊的文化地位、起点优势,在第二届市长峰会上,与会31个沿线城市和地区代表一致认同,共同推选武夷山为第三届市长峰会的举办城市,武夷山因而从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接过了市长峰会会旗,承担起举办新一届市长峰会的大任。

问: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城市,近年来武夷山的发展情况如何?

徐春晖: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碧水丹山”之美誉。境内拥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人文底蕴丰厚,拥有朱子文化、宗教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时,武夷山还拥有“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全国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品牌。

近年来,武夷山充分发挥生态、人文、品牌三大发展优势,主动对接高铁时代到来,突出“专案建设年”工作主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亿元,比增12%;财政总收入亿元,比增,县域经济实力提升到全省县市第12位,经济发展质量在全省县市中排第16位。今年1-8月,财政总收入亿元,比增;上半年,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城乡居民收入等10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南平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排在南平市第一。

问: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筹备情况有何进展?

徐春晖:2013年9月,武夷山市长峰会的会旗之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展筹备工作,上下联动、全力运作,目前峰会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武夷山成立了以中华文化促进会领导为主任,武夷山市主要领导为副主任的峰会组委会,组委会下设执行委员会。根据具体活动内容,设立筹备办公室、专案工作组、后勤保障组、宣传工作组、外事翻译组,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市长峰会将与茶博会同期举办,既做到节俭办会,又使两场盛会充分融合、相得益彰,更好地向海内外及沿线城市嘉宾展示武夷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积极开展邀请工作,既突出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又兼顾海上沿线城市和关联城市,使参会嘉宾具有广泛代表性。截至10月8日,已有38个城市回函确定参会。同时,配套建设扎实推进。突出“万里茶道”起点下梅村文化旅游综合体专案的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序推进古村落修复、城市雕塑及广场、景隆码头、邹氏家祠等八项工程建设。

问:本届市长峰会在武夷山举办,对武夷山而言具有什么意义?

徐春晖:我们认为,办好此次市长峰会,将为武夷山增创四个方面新优势。

一是新创一个“万里茶道”文化品牌。通过前两届市长峰会,特别是今年5月在武夷山举办的八省“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座谈会,沿线城市已形成共识——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二是开辟一条国际观光旅游线路。“万里茶道”沿线分布著众多历史古迹,沿线城市和地区具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市场、客源、服务和管理优势。通过深度合作、互相补充,有望将“万里茶道”打造成为一条国际旅游黄金带。

三是赢得一批友好交流合作城市。“万里茶道”以茶为媒,将沿线200多个城市和地区串联在一起,互惠共赢延续两个半世纪。如今,越来越多沿线城市和地区有意借复兴“万里茶道”文化之机,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举办峰会,有助于推动武夷山走向世界。

四是获得一次国际活动举办经验。“万里茶道”市长峰会是一次综合性国际会议,本届市长峰会预计有超过50个城市和地区参加,经过多届茶博会考验的武夷山,将迎来涉外翻译、民族习俗等新挑战新磨练,为未来举办更多国际会议积累经验。

当武夷巖茶遇上艺术文化

茶文化指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而其中品饮武夷巖茶一直是一种诗意雅兴之事。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择一雅静之处,三五好友一聚,细啜慢饮,谈天说地;或自斟自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有的人认为品茶就是品评茶味,不过在我看来品茶也是在喝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一种境界。

以前大家喝茶就是规规矩矩的喝茶,

今天,我们来玩玩不一样的。

当武夷巖茶与抽象水墨画与书法艺术,一品味,一新颖,一传统,如何相伴相生?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巖韵巖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巖缝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有“乌龙中的明珠”“茶中之王”的美誉。武夷巖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武夷巖茶的形态特征是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巖骨花香。

茶,渗透和融合了自然与中国文化的精华,在历史演变中,武夷巖茶是唯一一款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茶类,常饮武夷巖茶,不仅是在喝茶,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上的享受。

抽象水墨

张强教授 的“隐逸栖息三十二立意之图”采用大处方面着手的方法,颇有些像站在远处来观赏黛色云雾缥缈之中的群峰,不仅可以清楚地欣赏到无数山峰的形态特色、形体气势、朝云暮雨的无穷流变意趣,也可以浏览到更多的群峰整体变化意趣,这样叙述出来的内容,形成一种远观群山天地间,山色空濛雨亦奇,使读者能够通过作者的叙述阅读后,了解更多的整体变化意境。

笔墨是水墨画的主要“语言”。作为传递绘画内涵的媒介与手段,它本身也具有文化符号性和精神意义;作为特殊的传达方式和接受方式,它凝聚著中国文化独有的意味与气质。

“儒、道、禅、玄”精神内涵与现今时代审美情趣糅和为一体后,胸有成竹的畅达抒发呈现,是一种绘画艺术与艺术思想精神结合后的释放,也是一种艺术情感绽放的过程。

武夷巖茶“香”的世界与文化图式

上述巖茶和红茶的空间结构,即茶叶的等级与山场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其等级排序依据的仍主要是茶叶的口感和香气。也就是说,茶叶的品质优劣取决于人们的感官体味。武夷茶种类繁多,品性各异,自唐宋以来,文人雅士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从不同角度阐发了他们对“茶香”的理解。以下三段文字分别选自清代董天工的《武夷山志》、梁章钜的《归田琐记》与郭柏苍的《闽产异录》:

采摘以清明后、谷雨前为头春,立夏后为二春,夏至后为三春。头春香浓、味厚,二春无香、味薄,三春颇香而味薄。种处宜日、宜风而畏多风。日多则茶不嫩;采时宜晴不宜雨,雨则香味减。各巖著名者:白云、天游、接笋、金谷洞、玉华、东华等处。采摘烘焙须得其宜,然后香、味两绝。第巖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崇境东南山谷、平原无不有之。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脉所产,甲于东南。至于莲子心、白毫、紫毫、雀舌,皆外山洲茶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而味实浅薄。若夫宋树,尤为稀有。又有名三味茶,别是一种,能解酲、消胀,巖山、外山各皆有之,然亦不多也。

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今城中州府官廨及富豪人家竞尚武夷茶,最著者日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日小种而已。山中以小种为常品,其等而上者日名种,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厦门人所讲功夫茶,号称名种者,实仅得小种也。又等而上之日奇种,如雪梅、木瓜之类,即山中亦不可多得。大约茶树与梅花相近者,即引得梅花之味;与木瓜相近者,即引得木瓜之味。他可类推。此亦必须山中之水,方能发其精英,阅时稍久,而其味亦即消退。三十六峰中,不过数峰有之。各寺观所藏,每种不能满一斤,用极小之锡瓶贮之,装在各种大瓶中间,遇贵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许,郑重瀹之。其用小瓶装赠者,亦题奇种,实皆名种,杂以木瓜、梅花等物以助其香,非真奇种也。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再等而上之,则日甘。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日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木,方能悟此讯息。

凡茶,他郡产者,性微寒;武夷九十九巖产者,性独温。其品分“巖茶”、“洲茶”。附山为“巖”;沿“溪”为洲。“巖”为上品;“洲”为次品。九十九巖,皆特拔挺起。凡风、日、雨、露,无一息之背;水泉之甘洁,又胜他山;草且芳烈,何况茗柯。其茶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受东南晨日之光也。“巖茶”、“洲茶”之外,为“外山”,清浊不同矣。九十九巖可三瀹;“外山”两瀹即淡。武夷各巖著名者,“白云”、“仙游”、“折笋”、“金谷洞”、“玉华”、“东华”;余则崇南之“曹墩”,乃武夷一脉,所产甲于东南。凡树茶,宜日、宜风,而厌多风。日多则茶不嫩。采时宜晴,不宜雨;雨则香味减。武夷采摘以清明后、谷雨前,为“头春”,香浓、味厚。立夏后为“二春”,无香、味薄。夏至后为“三春”,颇香而味薄;至秋则采为“秋露”。

梁章钜游武夷时夜宿天游观,与道士静参品茶,将武夷巖茶的特征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依次递进,并强调“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梁是举人,爱做笔记小说,算是才子,又官至巡抚,所以他的这段评价影响极大。今人概括武夷巖茶的特征为“活、甘、清、香”四个字,并以此作为“巖韵”的标准,就是源自《归田琐记》。从三篇文章出现的时间来看,董天工的《武夷山志》成书最早,其次是粱章钜的《归田琐记》及郭柏苍的《闽产录异》。从内容来看,三篇文章都依据茶香、茶味的淡薄将茶叶分为了几等,如花香、小种、巖茶/洲茶、内山/外山、山南/山北,以及采摘时间上的头春、二春、三春之分……

武器论文文献

再论战争与和平经济贸易法学院 2010级9班邢丹丹摘要:逼近眼前的生死抉择 和平是人类最持久最朴实的追求。和平意味着生存的机会。人只有在和平的状态下才能正常从事一切有利于生存、发展的建设性活动,生命的尊严也只能在和平状态下才有条件得以普遍展现。然而对和平的持久追求本身也表明了人类长期被战争所伴随的不幸事实。 战争,是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最大灾难之一。无论战争因何而起,它都不仅是手执武器的人互相残杀,更是平民的无辜受难。战争造成的惨烈后果——生灵涂炭、村庄被焚毁、城市成废墟……——从来就是要由人民来承受的。对于人民来说,战争意味着动荡、恐怖和死亡阴影。但战争却总在发生,人民防不胜防。 在人类历史上,和平与战争犹如一对连体儿。第 1 页关键词:广岛 核爆炸 战争 和平 发展 正文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选至《战争与和平》回顾广岛展开全文限免导长图转存到网盘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 隐私政策 权限说明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专属归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第 2 页为您精选会员文档976篇战争与和平议论文800字2702人阅读战争与和平论文人阅读和平_论文范文1526人阅读战争与和平议论文1476人阅读获取全部文档9875人在看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论文:再论战争与和平文件夹战争与和平议论文 - 百度文库分2476阅读85%用户都在看大一军事论文1500字《相互依赖理论视野中的战争与和平》 - 百度文库分1547阅读近期下载量飙升《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形象浅析 - 百度文库分1060阅读剩余10篇精选文档前往APP一键获取全部合集相关文档战争与和平议论文800字免费获取全文战争与和平论文免费获取全文和平_论文范文免费获取全文战争与和平议论文免费获取全文正确认识当今的战争与和平-论文1509人已阅读TOP超赞战争,武器与和平论文1045人已阅读绝绝子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议论文范文2682人已阅读高三评论作文:战争与和平1201人已阅读论战争与和平1605人已阅读战争与和平高中议论文1000人已阅读最新优秀议论文:珍爱和平远离战争1000人已阅读[专题范文]战争与和平作者2191人已阅读试论当代战争与和平问题2061人已阅读和平 论文范文3527人已阅读《战争与和平》作文讲评2523人已阅读查看更多APP打开推荐文档集(32篇)

这个不好回答~!!因为全世界都不知道以色列的核武到底有多大的实力。他也没有正式的公开他们有核武器,就算有也不是大规模毁灭性的,个人判断可能也就是微型当量的冲击波核弹类似的武器。华社耶路撒冷6 月1 8 日电(记者谭新木)以色列地震局局长夏皮洛1 8 日断然否认有关以曾于上月底在其南部埃拉特湾进行过核试验的传闻。夏皮洛当天在接受以色列电台采访时说,如果以色列确实进行了核试验,不仅本国的地震仪能监测到,周边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也会监测到,因为目前的地震监测仪十分敏感,数千公里之外的震动都会被监测到。据以色列媒体1 8 日披露,以议会工党议员埃拉尔和联合阿拉伯党议员达瓦舍1 7 日晚在议会会议上说,他们从国际原子能机构获悉,以色列于5 月2 8 日在埃拉特湾进行了核试验,并在该地区引发了一次地震。他们质问国防部副部长夏龙是否知道此事。夏龙拒绝回答两位议员的问题,但他在随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驳斥他们的说法“毫无根据”。他表示,以色列是核禁试签字国之一,并一直遵守条约的有关规定。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发言人也表示,以色列从来没有进行过核试验,也没有接到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报告。为了保持一种模糊的威慑力,长期以来以色列官方既不公开承认也不公开否认拥有核武器。[法新社-南非新闻联合社2006年5月19日电]据以色列《新消息报》5月19日的消息,根据美国最新解密的一份文件,以色列和南非曾于1979年在南极北部的海上平台进行过一次核试验。没有1000字的

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在大约180万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1)。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

  • 索引序列
  • 武当山论文文献
  • 武当杂志电子版下载
  • 与傅山武功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武夷山茶叶商务研究论文
  • 武器论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