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到其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了解其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日本饮食,作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其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但同时也给日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饮食即和食也分为主食、副食。主食是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海产品,饮食时常配以独特的日本酒。在日本的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天妇罗、火锅、石烧等。

一、日本的饮食特征

(一)生鲜海味

日本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新鲜。日本人的观念是新鲜的东西是营养价值最丰富的,最适合食用的。日本人喜欢生吃食物,无论是新鲜的蔬菜和植物还是生鱼、肉、鸡蛋等,认为食物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鲜期。在日本料理中有一条原则就是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所有的食物都应该保持它原有滋味,日本人喜欢吃海味,而生鲜海味则是日本饮食最大的特征,这也主要是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相关,四面环海,海鲜产品丰富多样,成就了日本的生鲜海味饮食。

(二)杂食性

杂食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特质,是人类维持生存的重要的手段,日本的饮食同样的也体现了杂食这一特征。在二战前,日本的饮食一般都是以稻米、蔬菜、鱼虾为主,这主要是受日本的地理环境与日本当时的思想观念影响的,但是在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他们的饮食更加的丰富多彩,畜牧产品逐渐出现了日本人的餐桌上,而且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深厚,认为食物要阴阳平衡,并且日本人始终坚持杂食的阴阳平衡,使杂食成为了日本的又一大因素特征。

(三)注重形

日本饮食的另外一个特设就是日本的菜讲究它的艺术性,注重的是色、形、味不同于中国的注重口味,讲究色、香、味日本的饮食更加偏向于食物制作的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大多数的菜肴都是以自然景观相关的,食品的名称很多都是直接采用景物的名称命名的。所以对于日本的菜肴一般都是赏心悦目的。

二、日本的饮食习惯

日本人的饮食注重的是保全食物的营养与减少毒素的产生,她们宁愿每天去买新鲜的食材保证营养,也不愿多买预存,因为她们认为冰箱只能保险,并不能防止食物中营养的流失。日本十分注重家庭饮食,注重营养之间的搭配,关注家人身体体重,对菜类的选择上要求高。

1、日本以黑为贵,黑豆、黑米、黑木耳、黑枣、乌鸡等只要食物与黑挂钩,一般价格都比较高。

2、日本的料理以鱼、虾等海海鲜为主料,口味清淡,稍带酸甜和辣味,主食是白米饭,日本人爱吃鱼、海鲜、鸡、鸭以及蔬菜、豆腐等,但是不吃羊肉、猪内脏及肥猪油,有冷、热、生、熟各种食用方法。

3、日本人喜欢喝茶,无论是餐前餐后都喜欢饮茶,一般以清茶为主。

4、日本人习惯吃咸的东西,甜的东西部普遍。

三、日本和食中的代表性食物

(一)刺身

1、刺身的由来。很久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的时候,由于鱼在去皮后,品种辨认比较困难,所以一般渔民会取出一些鱼皮,用竹签刺在鱼身上,方便辨认,于是被称为刺身。在日本饮食的发展中,虽然刺身的制作方法不一样了,但是仍以刺身为名。

2、刺身的材料。刺身的主要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但是刺身并不是只以于为材料,有:螺蛤类、虾、蟹、海参、海胆还有鸡肉,甚至会出现鹿肉和马肉等。

3、刺身的形状。刺身的形状一般根据材料而定,选择片、条、块。如:鱼肉细腻可以切成薄片,一些比较大的鱼,肉质粗糙的可以切成块状,而如牡蛎、螺肉这种尺寸小的类别,一般直接整个食用。

4、刺身的佐料。刺身的佐料有:酱油、山葵泥、醋、姜末、萝卜泥、煎酒。

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味道偏清淡,以新鲜的鱼。贝、肉类为原料,根据相应的刀法加工,然后培养佐料使用,简单方便。一般都是一菜一碟,是日本用餐里的一小部分。

(二)寿司

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据记载,寿司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后来在外邦中发扬光大,但是却从中国的菜谱中消失。寿司和其它的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都非常鲜明,把新鲜的材料如: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金枪鱼、三文鱼等切片放在醋调过的冷饭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在使用的时候要整个吞进去,将寿司的饭香与配料味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寿司的美味。

(三)天妇罗

天妇罗不是单指某一种食品,而是对油炸食品的总称。制作方法是将面粉、鸡蛋、水等材料合成浆,然后将这些浆包裹在食材上,放入油锅中炸。天妇罗又分为蔬菜天妇罗、海鲜天妇罗、什锦天妇罗等,在食用时蘸调制好的酱料,味道鲜美,香而不腻。

天妇罗的烹制方法也是来自于中国,名称来自于荷兰,一般以鸡蛋面糊最为普遍,炸法多样化,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标准是:挂糊要薄,沥油要净,要又脆又香。

(四)面食料理

日本面条主要有切面、荞麦面条、龙须面条以及拉面等。日本全国各个地方有代表性具有特色的面条有:山梨县的地方菜甲州名产面条秋田县的道庭面条等,其中荞麦面条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是日本关东地区最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分冷食、热食两种,冷食主要是夏天使用。龙须面细而长,在夏天制作成凉面,是日本人在夏天受欢迎的面条之一。而拉面,则是日本面食料理中最据代表性的,据说日本拉面是在中华街的中国餐厅发祥的,后来逐步的演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拉面。

日本对饮食的质量要求高,在饮食制作和选择上就能体现日本对饮食的重视度。对调料的选择谨慎,追求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同时,一般料理色泽和味道都保持原始纯正,而且对于器材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当时的季节与环境,护饮食的平衡,日本人对饮食的追求完全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对艺术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美和自然的向往。

四、日本的餐桌礼仪

日本重视和尊重饮食也可以从日本餐桌礼仪上看出。首先在用餐前,要先表示对食品的欣赏,用餐后要觉得满足,感谢款待者;其次,在用餐期间,要注重用餐顺序,不能单一的挑选一样菜品吃,而是依次的,应顺序循环的吃每道菜,保证菜吃完的时间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再次,用餐方式,日本的用餐方式并不像其它国家一样细声细语,而是允许吃饭发出声音,因为这表达对厨师的一种赞赏,同时也可以用手拿寿司蘸酱,直接放入口中等。依次,日本人喜欢饮酒,一般比较正式的日式饭都备有米酒,通常在相互祝酒后才开始用餐,而且就算客人不想喝,也希望其假装喝一小口;最后,日本人喜欢饮茶,饭前喝绿茶,饭后喝煎茶。

五、总结

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两个之间的饮食文化都发生了差异,日本善于吸收外来的事物,通过借鉴和引用,形成具有日本独有特色的文化,日本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界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以其特色,向全世界传达日本的思想和文化,日本的饮食特征和饮食习惯,都是由日本地理环境、思想观念和自然资源影响的,了解日本饮食文化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了解,从而加深对日本的物质、经济、政治和思想的认识,尊重彼此的文化,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对于两国之间的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长寿的国家,现在的平均寿命居位居世界首位,除了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外,追求健康而绿色的饮食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日本饮食特点的浅析和几个代表性料理的介绍,体现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的饮食是很特别的拥有自己的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色彩。这也许和日本善于吸取他国长处的原因有关。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点、日本料理

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自古以来从南方、北方和西方引进文化,经过不断的沉积、融合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日本列岛的文化基础,而日本饮食文化就是这些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可见饮食在文化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在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时,有必要先去研究它的饮食文化。

一、日本饮食的特点

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是生鲜海味。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能够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所以,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谷物、果蔬、水产品等的生长期和品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基于对食物新鲜程度和品质因素的考虑,日本料理的选材也是四季分明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合理地选择应季的食物。日本人在料理的烹调方式上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少用调料,以清淡的口味为主,生食便成为保持食物原味最好的食用方式。

日本料理是一种用眼睛和鼻子来品尝的食物,其外观造型甚是精美,配合食物,每一道菜都犹如中国的工笔画。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凡是去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所以日本人对料理的形状和色彩的搭配是极其讲究的。在日本,一个厨师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点:刀工和一双装菜的筷子。日本料理给予我们的是日本人审美观的表达,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体现。

日本料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少”。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要吃好,并且还要吃饱。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6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在日本花400日元买的便当,也就是盒饭,往往里面就是3块炸鸡和一片黄瓜,几片腌萝卜。可别以为有3块鸡肉就很合算了,鸡肉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白菜都比它贵。正因为蔬菜价格很高,所以日本料理里蔬菜的分量不多,我是这么认为的。也不光蔬菜,其它的东西一样很少,往往一样菜是一小口就结束了。不实惠,这也是我的感觉。

对食器的讲究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在餐具上都是很用心的。这也说明了容器在料理中的地位。美器不仅仅是对美食表层的烘托,更是对美食内涵的诠释。日餐器皿的材质多为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等,丰富多彩,既实用又具观赏性,使就餐者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对饮食环境的考究,也反映了日本人在饮食文化上的美学追求。

“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的清淡有关。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下锅之前都要先往锅里倒油,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可是油吃多了有什么后果大家都很清楚。而传统的日本料理则很少用油,寿司,生鱼片,都是十分清淡的食品。刚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精淡无味,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很爽口,和中国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不过就健康角度来说,我认为还是日本料理更好一些。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饮食中也普及了面包等面食类。随着经济的成长,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肉类和乳制品等的摄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愈发多样化。

二、日本料理

(一)酱汤

酱汤在日本也有着悠久的历史。8世纪初,随着佛教从中国的传入,酱也从中国传入日本。它先在寺庙与宫廷中兴起,后在民间被广泛食用。现在日本研制生产了各种速成酱汤,可用开水冲食,并且便于携带。由于酱汤制作容易又富有营养,日本军队也很重视这种传统食品。酱汤以酱为主,主要原料是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营养丰富,味道较咸。在日本,人们把酱汤视为“母亲的手艺”,可见它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米饭就酱汤吃,是日本传统式的早餐。作为从小时就养成的饮食习惯,就更适合日本人了。

(二)生鱼片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有代表性,它堪称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作。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等为材料。明治以后,金枪鱼、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贵。吃生鱼片必须要以芥末和酱油作调料。

(三)寿司

寿司又称“四喜饭”,是日本料理的代表。寿司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寿司是日本料理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种类很多。现代日本寿司大多采用醋拌米饭的方法来加工其主料。日本四周环海,各类时鲜鱼类为寿司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宗的寿司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现在寿司的品种根据人们的口味增加了许多,色彩也是绚丽多彩。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每一块寿司都是一个精美的小艺术品。

(四)纳豆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大部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纳豆是以大豆为原料,其营养成分容易为人体吸收,是一种很具价值的营养食品。最新的研究还表明,纳豆对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五)卓袱料理。

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

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由于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料理师在佛门素食内采用了当地产的水产肉类,便创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鱼翅清汤、茶、大盘、中盘、小菜、炖品、年糕小豆汤和水果。小菜又分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开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边吃边将鱼翅清汤及其他菜肴摆上桌。

三、日本饮食和中国的一些区别

在中国,中国的主食是谷物,北方为面、饭等大米、小麦加工出的食物,而南方为米饭。菜肴的原材料也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差异很大。

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餐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很明显的,中国人虽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对食欲有影响,在评价一道菜时也会用“色、香、味”来作为标准,烹饪理论上还有“五色、五味”等的说法,但主要评分点还是在食物本身上。而日本则不同,对餐具的选择会因季节、节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予。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I,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四、结语

总之,从日本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日本人之所以长寿,与他们的合理、健康、营养的饮食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文化透过饮食文化,体现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优点,值得我们今后思考与学习。日本饮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日语中,料理一词就是菜肴、烹调的意思。日本人注重菜肴的味道更注重菜肴的美感。因此烹饪在日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既日本料理文化。

一、日本地理位置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日本由九洲、本州、四国、北海道四个大岛及周围数十余小岛组成。由于处在西太平洋寒暖流交替的地带,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海鱼是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鱼类料理中,生鱼片最为常见。日本人好吃生食也与其文化观念有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因此尤其具有环保和崇尚自然的意识。日本人认为生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鱼类的鲜味,只有新鲜、未经加工的食品,才具有天然的色泽,红是红,绿是绿,黄是黄,从色彩学讲,它们都是原色,原色最具色彩生机,搭配到一起,互相衬托,格外提神,叫人欲罢不能。这令人联想到赏心悦目的日本自然景观:放眼望去,整个东瀛列岛沐浴在大自然丰沛的阳光雨露中,蓝天、绿海、白云,到处郁郁葱葱,那里的每一片树叶绿得发亮,一切都显得那样本色,堪称一个“自然”的乐园。除了生食之外,日本寿司也是一大特色。日本地处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大米的生长,因此饭团和寿司得以发展。将生鱼、生蔬菜等放入寿司卷中,又用芥末去腥,用酱油调味,便做成了美味的寿司。

二、禅文化与视觉的艺术

日本料理十分清淡,最忌讳油腻,同时日本料理讲究摆放的艺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这样的理念与日本的禅文化有关,尤其是日本的怀石料理。怀石料理最早是从日本京都的寺庙中传出来,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规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简单清淡,但却有些饥饿难耐,于是想到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些许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演变到后来,怀石料理将最初简单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传了下来,发展出一套精致讲究的用餐规矩,从器皿到摆盘都充满禅意及气氛。怀石料理的摆放给予食用者无限的现象,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除了怀石料理,寿司也同样讲究摆放。摆放寿司时会充分考虑到颜色的搭配以及形状的美感。许多饭团还被做成了各种动漫卡通形象,增添了不少情趣。

三、介绍日本料理文化的意义

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亲临那里去体验。而吃是旅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日本料理文化名声远扬,是日本文化的精华之一。把料理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够更好的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等。料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契机,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兴趣,更能以交流料理来促进对日本的理解。

一、日本饮食量少质高体现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

日本料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细致精美、品种繁多、分量很少。从感官角度来讲,精美的加工和设计,可以引起人们的食欲;从食用角度上讲,一种食物再好吃也不会一下子吃很多,但是很多种食物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就会每一种都想品尝;份量和种类上的控制可以培养人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至于过分偏食和挑食,也不会过多的浪费。日本的传统点心,制作时均控制在45克左右,以方便拿取和食用;点心的形状和颜色往往与当时的季节和环境相对应,是浓缩型的季节象征。食物的精巧、极具效能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浓缩是为了更好更合理的利用空间和资源,浓缩意识中包含着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独立岛国,自然灾害多且频繁,每年大约发生一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能达到几千次左右,极具破坏性;又常常被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领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促使了日本民族生活上的严格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上需要做到最低限度的节约,以精细小巧为导向,以精细小巧为美。

日本民族把传统的精巧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将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凡事都能做到节约,合理利用一切做到充分的自我保护。生活在岛国上的人们时刻具有危机感,不仅是日本,诸如英国这样的岛国也应该如此。日本民族生活在危机感中不只是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同样面临资源匮乏,虽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无力改变的,但是面对资源问题,日本人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在分类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去过日本的人都感慨日本很干净,那是因为他们可以为了丢弃一个瓶盖而排起长队,把其放到指定的回收地点。强烈的危机意识告诉他们,现在放回去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瓶盖,但将来会带给他们生存希望的源泉。

二、日本饮食文化的食肉历史发展反映出民族的矛盾性特征

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纳贡,在生活上谦虚谨慎至极,可以说到了自卑的程度;也曾经向中国发动过战争,战争永远印记在我们的记忆中。有的人认为很难把战争中杀戮的日本人与谦和地说着对不起的日本人联系起来,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民族自身矛盾性。现如今,日本的科技和经济仍然居于世界的前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表现出日本民族的自信。从日语语言的角度上来看,针对不同的人物对象,语言的使用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语体上分简体和敬体,除此之外日语的敬语表达更是发达,敬语的表达又被分为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时间地点,说的语言都有所不同,可见礼貌要求极为严格。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之前,日本长期向中国朝拜,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原来日本本土文化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但明治维新以后,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日本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经济能力跃然升至世界前列。西方文化强调人的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日本的自然和谐观念是相对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日本这个国家里发生了碰撞,日本民族性格上的兼收并蓄使两种文化实现了融合,使得日本成为矛盾的统一体,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徘徊,成为国民性格矛盾性的主要原因。这种矛盾性,体现在日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结语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意指对待事物要批判地继承和批判地吸收。日本民族的思想中存在浓厚的“拿来主义”,或者说是借鉴学习,日本人善于学习,曾经一度热衷学习外来饮食文化,但并不只是停留在学习的第一层面,而是不断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的日本饮食文化,在这一文化的背后深藏着大和民族的特点,在饮食文化中也能看到大和民族矛盾、隐忍、细腻、精致的缩影。

有两个选题楼主可以考虑看看。日本的便当文化,主要针对两类人。一类是上学的学生,主要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虽然一般学校也有小的食堂,但是,学生们习惯自己带妈妈做的便当上学。为了让孩子们更有食欲,日本的妈妈还会把便当做成各种可爱的样子,比如多拉爱梦,KITTY猫之类的样子。同时也会注意便当的色彩和营养。如果选择这个课题,可以从妈妈对孩子们的爱这个角度来写,从便当可以看出日本妈妈们为了孩子们所做的努力。还有一类是上班族。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爱妻便当】了。一般老公去公司上班,都会带着老婆亲手做的便当。这个习惯是从日本战后重建的时候开始的,当时的日本年青一代为了重建国家,恢复经济,拼命努力。为了感谢在公司拼命努力的上班族,【爱妻便当】流行开来。这一代人也是日本人中最为努力的一代。两个选题都可以打感情牌,写出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吧。入手的时候从这两种现象入手,然后写出背后隐含的不同含义。应该就很不错了。即使是论文也不建议楼主写的过于生硬,所以先写故事,再写背后日本人的感情,亲情,一定会是一篇从小处着眼,让人想读下去的文章的。

刚开始写论文吧?选题呢,就看你对日本便当文化的了解程度,如果对某一方面确实很有了解,可以就这一方面深度挖掘,比如写它的社会基础,历史渊源;如果你对便当的制作过程之类的比较了解,就可以选择一些现实的题目,比如日本便当的特征等等;如果了解确实不深,也可以搜集文献,把这些文献的信息提取出来,写一些综述类的论文,比如日本便当文化探析一类的论文。具体些的话,找个类似的论文,比如日本茶道文化,然后模仿着写,可以从中借鉴出他人的一些方法论和行文逻辑。注意,一定要找一些比较严谨的学术论文,否则方法论和行文逻辑可能会一开始就走上歧路。很鄙视论文里提什么意义之类的东西,中国文人太务虚了。目的和意义就是加深中日文化交流啊,填补国内相关领域日本文化研究空白啦……诸如此类的吧

这个,应该很难吧,日本的贵族还是很有钱的,人家的那才是 真正的混杂文化和餐食。最后,你的切入点很难找吧。我估计也就是能找到 日本贫富差距在餐食上的体现吧。中日对比 餐食 文化 还可以吧。虽然,本人,没写过论文,没文化,见笑了。

中日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这个,应该很难吧,日本的贵族还是很有钱的,人家的那才是 真正的混杂文化和餐食。最后,你的切入点很难找吧。我估计也就是能找到 日本贫富差距在餐食上的体现吧。中日对比 餐食 文化 还可以吧。虽然,本人,没写过论文,没文化,见笑了。

日语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中日饮食文化の相违について课题を研究する目的:中国と日本は隣国ですから、多くの习惯や文化が近いと思う。でも、位置、歴史的な背景と宗教思想の差别によって、両国文化の多く方面に区别がはっきりに见える。ここで両国の饮食文化の比较を通じて、両国饮食の共通性と差别性を探索したい。そして両国人民の思想の上の差别を调べたい。课题を研究する内容:一饮食自身の比较1 料理の食材2 调理法3食べ方の违いニ饮食観の相违1饮食観の形成2饮食観の原因三结论方法:比较研究ほ法文献研究法分析法资料:[1] 谭玲著.『饮食文化対比』[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 胡智锋.『日中饮食発展史』[J].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4:1-10[3] 张惠临著.『日本と中国の食文化』[M]. 山西: 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4]蔡毅编,《日本における中国伝统文化》[M],勉诚出版社,2002[5] 高宫和彦著,《色から见た食品のサイエンス》[M],纪伊国屋书店,2004[6] 张竞著,《中华料理の文化史》[M],筑摩书房,1997 [7] 芳贺登、石川寛子编.「日本の食文化」[M]. 雄山阁出版社,1998[8] 贾蕙萱著.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相距并不是很遥远,但是却也是隔海相望。由于中国是属于大陆,而日本四面环海,在气候与地理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在饮食文化上却相去甚远。 气候(干冷地区重油腻,潮湿地方喜辛辣)地理(内陆地区喜食猪牛羊,沿海区域鱼贝海物大善)历史(中国是以内陆汉人为主在不断和各民族融合过程中综合了各家所长,日本是四面环海以海产为长,并在明治时期受到了美国的饮食文化侵袭......)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交代式。开头交代论文的写作背景、缘由和目的意义。(2)提问式。一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在简要交代明了写作背景之后随即提出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3)示观点式。绪论开宗明义,将本文的基本观点或主要内容揭示出来。(4)提示范围式。绪论部分提示本文的论述范围。(5)用释概念式。绪论先释题,闸释题目中和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相距并不是很遥远,但是却也是隔海相望。由于中国是属于大陆,而日本四面环海,在气候与地理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在饮食文化上却相去甚远。 气候(干冷地区重油腻,潮湿地方喜辛辣)地理(内陆地区喜食猪牛羊,沿海区域鱼贝海物大善)历史(中国是以内陆汉人为主在不断和各民族融合过程中综合了各家所长,日本是四面环海以海产为长,并在明治时期受到了美国的饮食文化侵袭......)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到其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了解其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日本饮食,作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其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但同时也给日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饮食即和食也分为主食、副食。主食是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海产品,饮食时常配以独特的日本酒。在日本的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天妇罗、火锅、石烧等。

一、日本的饮食特征

(一)生鲜海味

日本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新鲜。日本人的观念是新鲜的东西是营养价值最丰富的,最适合食用的。日本人喜欢生吃食物,无论是新鲜的蔬菜和植物还是生鱼、肉、鸡蛋等,认为食物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鲜期。在日本料理中有一条原则就是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所有的食物都应该保持它原有滋味,日本人喜欢吃海味,而生鲜海味则是日本饮食最大的特征,这也主要是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相关,四面环海,海鲜产品丰富多样,成就了日本的生鲜海味饮食。

(二)杂食性

杂食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特质,是人类维持生存的重要的手段,日本的饮食同样的也体现了杂食这一特征。在二战前,日本的饮食一般都是以稻米、蔬菜、鱼虾为主,这主要是受日本的地理环境与日本当时的思想观念影响的,但是在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他们的饮食更加的丰富多彩,畜牧产品逐渐出现了日本人的餐桌上,而且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深厚,认为食物要阴阳平衡,并且日本人始终坚持杂食的阴阳平衡,使杂食成为了日本的又一大因素特征。

(三)注重形

日本饮食的另外一个特设就是日本的菜讲究它的艺术性,注重的是色、形、味不同于中国的注重口味,讲究色、香、味日本的饮食更加偏向于食物制作的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大多数的菜肴都是以自然景观相关的,食品的名称很多都是直接采用景物的名称命名的。所以对于日本的菜肴一般都是赏心悦目的。

二、日本的饮食习惯

日本人的饮食注重的是保全食物的营养与减少毒素的产生,她们宁愿每天去买新鲜的食材保证营养,也不愿多买预存,因为她们认为冰箱只能保险,并不能防止食物中营养的流失。日本十分注重家庭饮食,注重营养之间的搭配,关注家人身体体重,对菜类的选择上要求高。

1、日本以黑为贵,黑豆、黑米、黑木耳、黑枣、乌鸡等只要食物与黑挂钩,一般价格都比较高。

2、日本的料理以鱼、虾等海海鲜为主料,口味清淡,稍带酸甜和辣味,主食是白米饭,日本人爱吃鱼、海鲜、鸡、鸭以及蔬菜、豆腐等,但是不吃羊肉、猪内脏及肥猪油,有冷、热、生、熟各种食用方法。

3、日本人喜欢喝茶,无论是餐前餐后都喜欢饮茶,一般以清茶为主。

4、日本人习惯吃咸的东西,甜的东西部普遍。

三、日本和食中的代表性食物

(一)刺身

1、刺身的由来。很久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的时候,由于鱼在去皮后,品种辨认比较困难,所以一般渔民会取出一些鱼皮,用竹签刺在鱼身上,方便辨认,于是被称为刺身。在日本饮食的发展中,虽然刺身的制作方法不一样了,但是仍以刺身为名。

2、刺身的材料。刺身的主要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但是刺身并不是只以于为材料,有:螺蛤类、虾、蟹、海参、海胆还有鸡肉,甚至会出现鹿肉和马肉等。

3、刺身的形状。刺身的形状一般根据材料而定,选择片、条、块。如:鱼肉细腻可以切成薄片,一些比较大的鱼,肉质粗糙的可以切成块状,而如牡蛎、螺肉这种尺寸小的类别,一般直接整个食用。

4、刺身的佐料。刺身的佐料有:酱油、山葵泥、醋、姜末、萝卜泥、煎酒。

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味道偏清淡,以新鲜的鱼。贝、肉类为原料,根据相应的刀法加工,然后培养佐料使用,简单方便。一般都是一菜一碟,是日本用餐里的一小部分。

(二)寿司

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据记载,寿司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后来在外邦中发扬光大,但是却从中国的菜谱中消失。寿司和其它的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都非常鲜明,把新鲜的材料如: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金枪鱼、三文鱼等切片放在醋调过的冷饭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在使用的时候要整个吞进去,将寿司的饭香与配料味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寿司的美味。

(三)天妇罗

天妇罗不是单指某一种食品,而是对油炸食品的总称。制作方法是将面粉、鸡蛋、水等材料合成浆,然后将这些浆包裹在食材上,放入油锅中炸。天妇罗又分为蔬菜天妇罗、海鲜天妇罗、什锦天妇罗等,在食用时蘸调制好的酱料,味道鲜美,香而不腻。

天妇罗的烹制方法也是来自于中国,名称来自于荷兰,一般以鸡蛋面糊最为普遍,炸法多样化,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标准是:挂糊要薄,沥油要净,要又脆又香。

(四)面食料理

日本面条主要有切面、荞麦面条、龙须面条以及拉面等。日本全国各个地方有代表性具有特色的面条有:山梨县的地方菜甲州名产面条秋田县的道庭面条等,其中荞麦面条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是日本关东地区最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分冷食、热食两种,冷食主要是夏天使用。龙须面细而长,在夏天制作成凉面,是日本人在夏天受欢迎的面条之一。而拉面,则是日本面食料理中最据代表性的,据说日本拉面是在中华街的中国餐厅发祥的,后来逐步的演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拉面。

日本对饮食的质量要求高,在饮食制作和选择上就能体现日本对饮食的重视度。对调料的选择谨慎,追求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同时,一般料理色泽和味道都保持原始纯正,而且对于器材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当时的季节与环境,护饮食的平衡,日本人对饮食的追求完全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对艺术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美和自然的向往。

四、日本的餐桌礼仪

日本重视和尊重饮食也可以从日本餐桌礼仪上看出。首先在用餐前,要先表示对食品的欣赏,用餐后要觉得满足,感谢款待者;其次,在用餐期间,要注重用餐顺序,不能单一的挑选一样菜品吃,而是依次的,应顺序循环的吃每道菜,保证菜吃完的时间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再次,用餐方式,日本的用餐方式并不像其它国家一样细声细语,而是允许吃饭发出声音,因为这表达对厨师的一种赞赏,同时也可以用手拿寿司蘸酱,直接放入口中等。依次,日本人喜欢饮酒,一般比较正式的日式饭都备有米酒,通常在相互祝酒后才开始用餐,而且就算客人不想喝,也希望其假装喝一小口;最后,日本人喜欢饮茶,饭前喝绿茶,饭后喝煎茶。

五、总结

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两个之间的饮食文化都发生了差异,日本善于吸收外来的事物,通过借鉴和引用,形成具有日本独有特色的文化,日本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界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以其特色,向全世界传达日本的思想和文化,日本的饮食特征和饮食习惯,都是由日本地理环境、思想观念和自然资源影响的,了解日本饮食文化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了解,从而加深对日本的物质、经济、政治和思想的认识,尊重彼此的文化,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对于两国之间的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长寿的国家,现在的平均寿命居位居世界首位,除了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外,追求健康而绿色的饮食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日本饮食特点的浅析和几个代表性料理的介绍,体现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的饮食是很特别的拥有自己的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色彩。这也许和日本善于吸取他国长处的原因有关。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点、日本料理

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自古以来从南方、北方和西方引进文化,经过不断的沉积、融合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日本列岛的文化基础,而日本饮食文化就是这些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可见饮食在文化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在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时,有必要先去研究它的饮食文化。

一、日本饮食的特点

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是生鲜海味。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能够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所以,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谷物、果蔬、水产品等的生长期和品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基于对食物新鲜程度和品质因素的考虑,日本料理的选材也是四季分明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合理地选择应季的食物。日本人在料理的烹调方式上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少用调料,以清淡的口味为主,生食便成为保持食物原味最好的食用方式。

日本料理是一种用眼睛和鼻子来品尝的食物,其外观造型甚是精美,配合食物,每一道菜都犹如中国的工笔画。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凡是去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所以日本人对料理的形状和色彩的搭配是极其讲究的。在日本,一个厨师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点:刀工和一双装菜的筷子。日本料理给予我们的是日本人审美观的表达,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体现。

日本料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少”。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要吃好,并且还要吃饱。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6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在日本花400日元买的便当,也就是盒饭,往往里面就是3块炸鸡和一片黄瓜,几片腌萝卜。可别以为有3块鸡肉就很合算了,鸡肉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白菜都比它贵。正因为蔬菜价格很高,所以日本料理里蔬菜的分量不多,我是这么认为的。也不光蔬菜,其它的东西一样很少,往往一样菜是一小口就结束了。不实惠,这也是我的感觉。

对食器的讲究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在餐具上都是很用心的。这也说明了容器在料理中的地位。美器不仅仅是对美食表层的烘托,更是对美食内涵的诠释。日餐器皿的材质多为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等,丰富多彩,既实用又具观赏性,使就餐者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对饮食环境的考究,也反映了日本人在饮食文化上的美学追求。

“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的清淡有关。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下锅之前都要先往锅里倒油,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可是油吃多了有什么后果大家都很清楚。而传统的日本料理则很少用油,寿司,生鱼片,都是十分清淡的食品。刚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精淡无味,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很爽口,和中国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不过就健康角度来说,我认为还是日本料理更好一些。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饮食中也普及了面包等面食类。随着经济的成长,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肉类和乳制品等的摄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愈发多样化。

二、日本料理

(一)酱汤

酱汤在日本也有着悠久的历史。8世纪初,随着佛教从中国的传入,酱也从中国传入日本。它先在寺庙与宫廷中兴起,后在民间被广泛食用。现在日本研制生产了各种速成酱汤,可用开水冲食,并且便于携带。由于酱汤制作容易又富有营养,日本军队也很重视这种传统食品。酱汤以酱为主,主要原料是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营养丰富,味道较咸。在日本,人们把酱汤视为“母亲的手艺”,可见它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米饭就酱汤吃,是日本传统式的早餐。作为从小时就养成的饮食习惯,就更适合日本人了。

(二)生鱼片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有代表性,它堪称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作。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等为材料。明治以后,金枪鱼、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贵。吃生鱼片必须要以芥末和酱油作调料。

(三)寿司

寿司又称“四喜饭”,是日本料理的代表。寿司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寿司是日本料理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种类很多。现代日本寿司大多采用醋拌米饭的方法来加工其主料。日本四周环海,各类时鲜鱼类为寿司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宗的寿司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现在寿司的品种根据人们的口味增加了许多,色彩也是绚丽多彩。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每一块寿司都是一个精美的小艺术品。

(四)纳豆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大部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纳豆是以大豆为原料,其营养成分容易为人体吸收,是一种很具价值的营养食品。最新的研究还表明,纳豆对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五)卓袱料理。

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

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由于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料理师在佛门素食内采用了当地产的水产肉类,便创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鱼翅清汤、茶、大盘、中盘、小菜、炖品、年糕小豆汤和水果。小菜又分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开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边吃边将鱼翅清汤及其他菜肴摆上桌。

三、日本饮食和中国的一些区别

在中国,中国的主食是谷物,北方为面、饭等大米、小麦加工出的食物,而南方为米饭。菜肴的原材料也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差异很大。

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餐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很明显的,中国人虽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对食欲有影响,在评价一道菜时也会用“色、香、味”来作为标准,烹饪理论上还有“五色、五味”等的说法,但主要评分点还是在食物本身上。而日本则不同,对餐具的选择会因季节、节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予。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I,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四、结语

总之,从日本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日本人之所以长寿,与他们的合理、健康、营养的饮食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文化透过饮食文化,体现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优点,值得我们今后思考与学习。日本饮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日语中,料理一词就是菜肴、烹调的意思。日本人注重菜肴的味道更注重菜肴的美感。因此烹饪在日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既日本料理文化。

一、日本地理位置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日本由九洲、本州、四国、北海道四个大岛及周围数十余小岛组成。由于处在西太平洋寒暖流交替的地带,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海鱼是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鱼类料理中,生鱼片最为常见。日本人好吃生食也与其文化观念有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因此尤其具有环保和崇尚自然的意识。日本人认为生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鱼类的鲜味,只有新鲜、未经加工的食品,才具有天然的色泽,红是红,绿是绿,黄是黄,从色彩学讲,它们都是原色,原色最具色彩生机,搭配到一起,互相衬托,格外提神,叫人欲罢不能。这令人联想到赏心悦目的日本自然景观:放眼望去,整个东瀛列岛沐浴在大自然丰沛的阳光雨露中,蓝天、绿海、白云,到处郁郁葱葱,那里的每一片树叶绿得发亮,一切都显得那样本色,堪称一个“自然”的乐园。除了生食之外,日本寿司也是一大特色。日本地处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大米的生长,因此饭团和寿司得以发展。将生鱼、生蔬菜等放入寿司卷中,又用芥末去腥,用酱油调味,便做成了美味的寿司。

二、禅文化与视觉的艺术

日本料理十分清淡,最忌讳油腻,同时日本料理讲究摆放的艺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这样的理念与日本的禅文化有关,尤其是日本的怀石料理。怀石料理最早是从日本京都的寺庙中传出来,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规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简单清淡,但却有些饥饿难耐,于是想到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些许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演变到后来,怀石料理将最初简单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传了下来,发展出一套精致讲究的用餐规矩,从器皿到摆盘都充满禅意及气氛。怀石料理的摆放给予食用者无限的现象,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除了怀石料理,寿司也同样讲究摆放。摆放寿司时会充分考虑到颜色的搭配以及形状的美感。许多饭团还被做成了各种动漫卡通形象,增添了不少情趣。

三、介绍日本料理文化的意义

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亲临那里去体验。而吃是旅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日本料理文化名声远扬,是日本文化的精华之一。把料理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够更好的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等。料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契机,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兴趣,更能以交流料理来促进对日本的理解。

一、日本饮食量少质高体现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

日本料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细致精美、品种繁多、分量很少。从感官角度来讲,精美的加工和设计,可以引起人们的食欲;从食用角度上讲,一种食物再好吃也不会一下子吃很多,但是很多种食物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就会每一种都想品尝;份量和种类上的控制可以培养人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至于过分偏食和挑食,也不会过多的浪费。日本的传统点心,制作时均控制在45克左右,以方便拿取和食用;点心的形状和颜色往往与当时的季节和环境相对应,是浓缩型的季节象征。食物的精巧、极具效能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浓缩是为了更好更合理的利用空间和资源,浓缩意识中包含着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独立岛国,自然灾害多且频繁,每年大约发生一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能达到几千次左右,极具破坏性;又常常被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领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促使了日本民族生活上的严格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上需要做到最低限度的节约,以精细小巧为导向,以精细小巧为美。

日本民族把传统的精巧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将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凡事都能做到节约,合理利用一切做到充分的自我保护。生活在岛国上的人们时刻具有危机感,不仅是日本,诸如英国这样的岛国也应该如此。日本民族生活在危机感中不只是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同样面临资源匮乏,虽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无力改变的,但是面对资源问题,日本人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在分类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去过日本的人都感慨日本很干净,那是因为他们可以为了丢弃一个瓶盖而排起长队,把其放到指定的回收地点。强烈的危机意识告诉他们,现在放回去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瓶盖,但将来会带给他们生存希望的源泉。

二、日本饮食文化的食肉历史发展反映出民族的矛盾性特征

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纳贡,在生活上谦虚谨慎至极,可以说到了自卑的程度;也曾经向中国发动过战争,战争永远印记在我们的记忆中。有的人认为很难把战争中杀戮的日本人与谦和地说着对不起的日本人联系起来,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民族自身矛盾性。现如今,日本的科技和经济仍然居于世界的前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表现出日本民族的自信。从日语语言的角度上来看,针对不同的人物对象,语言的使用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语体上分简体和敬体,除此之外日语的敬语表达更是发达,敬语的表达又被分为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时间地点,说的语言都有所不同,可见礼貌要求极为严格。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之前,日本长期向中国朝拜,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原来日本本土文化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但明治维新以后,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日本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经济能力跃然升至世界前列。西方文化强调人的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日本的自然和谐观念是相对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日本这个国家里发生了碰撞,日本民族性格上的兼收并蓄使两种文化实现了融合,使得日本成为矛盾的统一体,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徘徊,成为国民性格矛盾性的主要原因。这种矛盾性,体现在日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结语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意指对待事物要批判地继承和批判地吸收。日本民族的思想中存在浓厚的“拿来主义”,或者说是借鉴学习,日本人善于学习,曾经一度热衷学习外来饮食文化,但并不只是停留在学习的第一层面,而是不断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的日本饮食文化,在这一文化的背后深藏着大和民族的特点,在饮食文化中也能看到大和民族矛盾、隐忍、细腻、精致的缩影。

同学,你好,我就是会计本科专业的,写论文,首先是选题,题目选好了,论文就可以构思了,再次是为你的论文列个提纲,那样你的论文几乎就出来了,再根据你的提纲找资料什么的,然后是开题报告,你的论文封面、目录设计及论文的写作要求等等,会计专业的论文,我觉得 还好写。。。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相距并不是很遥远,但是却也是隔海相望。由于中国是属于大陆,而日本四面环海,在气候与地理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在饮食文化上却相去甚远。 气候(干冷地区重油腻,潮湿地方喜辛辣)地理(内陆地区喜食猪牛羊,沿海区域鱼贝海物大善)历史(中国是以内陆汉人为主在不断和各民族融合过程中综合了各家所长,日本是四面环海以海产为长,并在明治时期受到了美国的饮食文化侵袭......)

格式如下: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学 生:一、 选题意义1、 理论意义2、 现实意义二、 论文综述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3、 国内研究的综述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三、论文提纲前言、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该填的就可以在网上自己搜了的。

英文的还是中文的呢?

金陵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南京饮食文化论文

引导语: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相比很多人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去过南京,那么相关的南京饮食文化论文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我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南京的饮食以京苏菜和清真菜著名。南京菜称为京苏大菜,又叫京苏菜、金陵菜,厨师则自称“京苏帮”,是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金陵菜是指以南京为中心,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地方风味。金陵菜起源于先秦,隋唐已负盛名,至明清成流派。金陵菜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刀功精细,善用炖、焖、烤、煨等烹调方法,口味平和,鲜香酥嫩。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金陵菜讲究刀工,擅长火功,富于变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

南京鸭肴:南京的制鸭技术久负盛名,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时期就有记载。南京的鸭肴是闻名全国的,除金陵烤鸭外,板鸭、盐水鸭、烧鸭、金陵酱鸭、香酥鸭、八宝珍珠鸭、咸鸭肫、金陵片皮鸭、鸭血粉丝汤等也各具特色。

据史料记载,约在清朝时,南京就已经出现京苏大菜。所谓“京”,是指南京乃六朝和明初的京都;“苏”是指清代南京乃江苏省会之意。“大菜”是形容南京菜的名贵、典雅、华美、大方。正是大江南北鱼米之乡丰盛的物产,水陆交通商贸的交流,人文荟萃的文化熏陶,精致细腻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南京的美食文化。

我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大量记载吴楚肴馔的特色,有牛筋、叉烧羊羔、清炖甲鱼、焖乌龟、煮天鹅、烩水鸭等。吴,孙权定都建邺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快。作为全国最大商埠,金陵豪客“珠服玉馔”,秦淮两岸,炊烟袅袅,酒醇肴香。六朝天厨的代表南齐的虞悰,善于调味,所制菜肴非常鲜美,胜过宫中太官膳食。南唐后主李煜派顾宏中考察韩熙载的夜宴,画了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正是当时金陵家宴的真实写照。

唐宋时期,饮食业方兴未艾,杜牧《泊秦淮》诗中有“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句。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以金陵为背景写成的。大诗人李白四次畅游南京,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等不朽的诗篇。宋代王安石,筑半山园于紫金山脚下,寓居金陵数十载,写下慷慨悲壮的《金陵怀古》名作。清代江南才子袁枚,赋诗论文,于南京小仓山撰写了一部烹饪巨著《随园食单》,该书于清乾隆57年(1792年)出版,均以京苏大菜为原型。曹雪芹更以《红楼梦》巨著中名菜佳宴的实录为京苏大菜鼎立于全国提供了雄辩的依据。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带,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物产富饶,交通便利,经济强盛,市场繁华,大大地促进了餐饮业的发达。不仅有许多和外地相同的烹饪原料,还有许多为本地所特有的烹饪资源,如:头小、背黑、肉厚的龙池鲫鱼;茎短,叶肥的矮脚黄青菜;肉质细嫩的湖熟麻鸭;乌龙潭的青鱼;钟山的云雾茶;南乡的薄皮猪;长江的刀鱼、鲥鱼……这些资源有的产于近郊,有的就在市内,为制作京苏大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民国时期,南京本帮的菜馆集聚在夫子庙周边一带。第一春、海洞春、共和春、老万全、长松东号、嘉宾楼、大集成、老宝新、金陵春等都打出京苏大菜的招幌,以招徕食客,显示和外地菜肴有所区别,南京本地厨师皆自称是“京苏帮”。据统计,600年以上历史的有蒸鲥鱼、酥鲫鱼、凤鱼、凤菜心;200年历史的有镶丝豆腐、葵花圆子、火腿炖黄芽菜等。传统的名菜有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

解放后,邵复兴(现江苏酒家)、马祥兴、华乐园、六华春、绿柳居、永和园等菜馆也推出近代的京苏大菜,如:黄澄澄的“桂花虾饼”,玩偶似的“双尾虾托”,精细的“苹果鸡”,艳丽的“兰花肉卷”,高雅的“彩色鱼夹”,清鲜爽口的“瓢儿鸭舌”、洁白芙蓉镶嵌翡翠的“火茸豆瓣”、酥皮原盅汤汁里的`“清炖鸡孚”、鲜透肌理的“蟹粉扒白菜”等。

历史上,京苏大菜是由官府菜、市肆菜、民间菜、清真菜、素菜、船菜构成。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制作精细、讲究刀工,考究原汁原味,注重季节分明,咸而不淡,淡而不薄,辣而不烈,肥而不腻,酥烂脱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生。在制作上,擅长野菜和缔子菜(即花色菜);烹调方法上,一年四季炖、焖交替更换,叉烤肥鸭、叉烤鮰鱼、叉烤酥方组合成“金陵三叉”。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是鸭类菜肴和全鸭席、燕翅烤鸭席、鱼翅烤鸭席,享有“金陵鸭馔甲天下”之美誉。

一般来说民国大菜即是京苏大菜。民国大菜是以本帮京苏大菜为主体,外帮菜肴为辅,包含浙绍、广东、广西、湖南并融入了清真等一些在民国期间流行于南京的风味菜肴。同时民国大菜与京苏大菜等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选材精致、做工考究、费时费工,甚至连餐桌的摆台造型、上菜的时机顺序、服务员的服务技巧都有一定的规矩。

回眸历史,京苏大菜名声很响,多少名门望族设宴无不以京苏盛宴为傲。然而有人笑称京苏大菜不过是“纸上富贵”。南京餐饮市场从粤菜、海派菜、杭帮菜到川菜;从家常菜、江湖菜,再到新概念私房菜,就连外来的火锅也发动强势,可谓烹饪舞台上名角庸角轮番登台,唯有京苏大菜默默地看着其他地方菜反客为主。

2007年十一黄金周,南京酒店餐饮销售超2亿元,与06年相比增长30%。这充分说明,京苏大菜并没有没落,只是一种散落。由于南京领航式的主营京苏菜的餐饮载体势单力薄,更多的京苏菜讲究刀工,擅长火功,富于变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隐含在其他流派中热销。

其实多年来,京苏大菜在吸收外帮菜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出新派的王府鸡包翅、双味葫芦鸭、火筒大排翅、蟹粉炖鸡孚、金牛鸭子、雨花凤尾虾、芦蒿烤鸭卷、荷叶夹锅烧肉、蒿香炖母鸡、鲍汁浸油藤、红透龙虾等名菜。金陵饭店、狮王府、东郊宾馆、金鹰大酒楼、马祥兴、绿柳居、安乐园、金陵人、名满天下大酒店等,传承正宗的京苏大菜,还研制出南京民俗风味宴、秦淮风情宴、金陵全鸭宴、芦蒿席、江南水乡席、固城湖蟹席、金牛湖湖鲜宴、民国精品宴。京苏大菜在众多烹饪流派中,使历史悠久的南京,越来越显示出“天下美食之都”的辉煌。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格式如下: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学 生:一、 选题意义1、 理论意义2、 现实意义二、 论文综述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3、 国内研究的综述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三、论文提纲前言、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该填的就可以在网上自己搜了的。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们在课题讨论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 索引序列
  •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 中日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 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 金陵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