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光波分复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光波分复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光波分复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自动化论文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来源是被著录的文献本身。专著、连续出版物等可依次按题名页、封面、刊头等著录。缩微制品、录音制品等非书资料可依据题名帧、片头、容器上的标签、附件等著录。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机械自动化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

篇一:参考文献

[1] 王飞,刘洪才,潘立冬. 分层式结构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研究综述[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2] 周文瑜,温刚,王钇,苏迪. SCL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J]. 继电器. 2007(15)

[3] 郭嘉,韩力,罗建,高仕红. SCL在变电站智能电子装置通信配置中的应用[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12)

[4] 谢志迅,邓素碧,臧德扬. 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冗余技术[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09)

[5] 刘洋,罗毅,易秀成,涂光瑜,陈维莉,江伟.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软件可靠性研究[J]. 继电器. 2006(18)

[6] 唐富华,郭银景,杨阳. 基于IEC61850和嵌入式以太网的变电站网络通信系统[J]. 电气自动化. 2006(03)

[7] 李俊刚,宋小会,狄军峰,魏勇. 基于IEC 62439-3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冗余设计[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10)

[8] 王凤祥,方春恩,李伟. 基于IEC61850的SCL配置研究与工具开发[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10)

[9] 于敏,何正友,钱清泉. 基于Markov过程的硬/软件综合系统可靠性分析[J]. 电子学报. 2010(02)

[10] 窦晓波,胡敏强,吴在军,杜炎森,闵涛. 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的组建与冗余方案[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8(01)

[11] 唐富华,郭银景,杨阳. 基于IEC61850和嵌入式以太网的变电站网络通信系统[J]. 电气自动化. 2006(03)

[12] 张沛超,高翔. 全数字化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及元件重要度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01)

[13] 许铁峰,徐习东. 高可用性无缝环网在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应用[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10)

[14] 童晓阳,廖晨淞,周立龙,李映川,章力,王晓茹,许克崃. 基于IEC 61850-9-2的变电站通信网络仿真[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02)

[15] 王丽华,马君华,王传启,马长武,江涛,韩明峰,王志华,张丽胜,种惠敏. 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CL的应用研究[J]. 电网技术. 2006(S1)

[16] 陈原子,徐习东. 基于并行冗余网络的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构架[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01)

[17] 方晓洁,季夏轶,卢志刚. 基于OPNET的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通信网络仿真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23)

篇二:参考文献

[1] 杜厚鹏. 基于监控视频的`运动车辆检测与违章分析[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2] 尹雪雯. 中波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实践和完善[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16)

[3] 李宗辰. 基于Android的多路视频监控用户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4] 孙娜. 中波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实践和完善[J]. 视听. 2013(05)

[5] 朱少坡. 视频监控中目标的空间定位优化技术研究[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6] 沈忱. 视频监控中的预处理、目标检测和跟踪方法研究[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7] 高滨,孙长海. 论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监控桌系统[J]. 西部广播电视. 2013(Z2)

[8] 邬雪梅. 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J]. 科技传播. 2013(02)

[9] 张琦等编着.数字电视制播技术[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10] 曹金泉. 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J]. 电子世界. 2012(19)

[11] 廖楚加. 自动化监控技术在电视发射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信息通信. 2012(04)

[12] 王涛. 基于OMAP的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13] 朱兴华. 中波发射台实现自动化监控如何解决干扰问题[J]. 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01)

[14] 刘剑波等编着.有线电视网络[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15] 张红波. 嵌入式系统视频会议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16] 李松. 天网高清视频监控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D]. 南昌大学 2015

[17] 刘翔. 城市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南京邮电大学 2013

[18] 李森. 在广播发射台中实现监控自动化设计[J]. 信息通信. 2013(08)

[19] 赵栖平. 监控视频中基于在线学习的车辆跟踪检测算法与实现[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篇三:参考文献

[1] 吴莹. 基于Selenium的Web自动化测试框架[J]. 科技传播. 2011(18)

[2] 顾国庆. 移动图书馆的研发与实现[D]. 南昌大学 2015

[3] 高凌琴. 基于STAF的自动化测试框架的研究[J].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4] 王玉蓉. 青南村村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浙江农林大学 2013

[5] 李斌. 工控软件的层次化设计及应用[D]. 苏州大学 2014

[6] 李首文,何贵兵. 自动技术在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研究与实施[J]. 科技信息. 2011(15)

[7] 周宁. 移动考勤管理的应用与研究[D]. 南昌大学 2014

[8] 姚砺,束永安. 软件测试自动化关键技术的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9] 张永梅,陈立潮,马礼,郭韶升. 软件测试技术研究[J]. 测试技术学报. 2002(02)

[10] 吕诚昭,孟洛明. 一个软件测试自动化系统:TSBAG[J]. 北京邮电学院学报. 1993(01)

[11] 徐磊. 烟草行业商零物流在途监管信息系统设计[D]. 南昌大学 2014

[12] 黄彪贤,熊建斌,李振坤. 金融软件功能自动化测试的分析及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2(02)

[13] 兰欣. 微信公众平台CMS的设计与实现[D]. 南昌大学 2015

[14] 刘腾. 软件测试技术与自动化测试框架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26)

[15]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南通市分行课题组. 银行软件自动化测试技术的应用[J]. 中国金融电脑. 2009(12)

[16] 郭巍,龚兵,张武光. 基于数据操作的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J]. 飞行器测控学报. 2009(04)

[17] 赵杰,张晶,高继森. 基于XML的测试用例复用[J].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9)

[18] 刘星,蔡勉,李燕,郭颖. 基于关键字驱动机制的安全操作系统的测评系统[J]. 计算机安全. 2009(10)

[19] 蒋云,赵佳宝. 自动化测试脚本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7(07)

舞台灯光是在演员活动的舞台范围内,根据剧情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灯光组合,创造出充满生动而又灵魂的空间,让观众展现戏剧的全部含义并得到圆满的视觉艺术效果。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舞台灯光的科学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舞台灯光解析

〔摘要〕光的概念为大家所熟知。在现代表演舞台上,光的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元素。舞台灯光的千变万化展现出了他的魅力。舞台效果只有在灯光的辅助下,才具有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本文就怎样设计和运用舞台灯光来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做了独特的解析。

〔关键词〕舞台灯光灯光效果灯光塑造

在现代舞台表演中,光线的合理设计和运用使整个剧情层次分明、充满活力,富有灵气、富有生命力。舞台灯光是在演员活动的舞台范围内,根据剧情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灯光组合,创造出充满生动而又灵魂的空间,让观众展现戏剧的全部含义并得到圆满的视觉艺术效果。而要达到这种视觉效果,灯光的强度、灯光的色彩、灯光的分布区域和灯光的运动变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灯光强度

最初舞台灯光的核心作用就是照明。随着舞台艺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灯光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舞台灯光的作用和技术日趋完善,已经成为现代舞台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舞台灯光给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光的强弱以及色彩的合理变化让观众根据剧情产生一种联想和暗示,随着剧情的变化设计出舞台灯光随之发生变化,让观众心理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感情上的变化,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

舞台灯光在观众视觉中所感受的明暗程度我们称之为―――光强。光强对舞台演出的照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有着重要的造型功能。它也对舞台剧情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物和景物的造型起着引导性作用。

在舞台灯光设计和运用中,光强的不同对观众的心理和情感产生冲击。明亮的灯光给带来观众轻松和欢快氛围,而暗淡的灯光给观众一种悲凉和凄苦暗示,如果灯光全部熄灭,整个舞台一片黑暗,观众就会有一种紧张压抑的感受。可以说舞台上有光才能显现表演中的人物和景物的造型。光愈亮、那么形象愈突出;光渐暗,那么形象也会渐隐。观众们在欣赏习惯上肯定是将视线及注意力朝向明亮处观看。运用光强效果,起到引导和集中观众的主要视线;同时利用光的强弱和对比,可以增强舞台画面的立体感、空间感及深远感。灯光的灵活设计及运用主要以观众感受到的光线来确定。主观性效果关系更多的是观众。

二、灯光色彩

在舞台灯光的设计运用中,根据光源、光强和光色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带给观众深入其境的画面感和时空感,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舞台烘染效果。灯光的颜色给观众一种最为直观的情感印象,观众从舞台灯光色彩的变化中感知心理的情感诉求。虽然灯光和色彩物理现象,但通过灯光和色彩的变化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情的心理反射。在舞台灯光的设计和运用中,考虑色彩的要素将对舞台剧情有直接影响。通过色彩的变化,可以营造不同的舞台环境和情景模式,为舞台剧情人物表演提供氛围支持。

舞台上光的色彩我们称之为“光色”。光色在渲染剧情、气氛及表现情感的造型要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最复杂的舞台因素之一。舞台灯光是舞台色彩的主要来源,对灯光色彩的运用来渲染不同场景所需要的情感诉求。温暖的颜色可以让观众感觉较为温和的情感,而较为阴暗的色彩又让观众的情绪较为低沉。所以灯光色彩的合理设计和运用对于舞台剧情及人物和景物都极为重要。通过灯光颜色的变化,营造出不同剧情所需要的舞台氛围,给观众带来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剧情得到完美展现。

在舞台剧情演绎过程中,色彩可以引发观众丰富的联想和审美体验。如红色能够让人想到火、血、太阳、战争等等,也可以体现出热烈、喜庆以及温暖的气氛,也可以让人感到恐怖、死亡和疼痛。但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及民族习惯的人所联想的色彩及审美体验有所不同,因此灯光色彩要灵活运用。在设计舞台灯光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光色来展示色彩效果。也可以运用光色的象征或含义,进而来烘托气氛和渲染剧情,这样就可以展示出人物形象的情绪变化,很好地烘托演出气氛。在设计舞台场景的灯光色彩中,首先要设计好总体布局,然后要设计好所营造色彩效果的主调。在表演区运用色光的过程中,色光要简练、鲜明,显示出它的主要特征。此外,还要利用色光技巧来把握它的艺术效果,确保主调明确,更为鲜明地展示剧情主体,才能很好地烘托剧情,凸显人物形象的表现。此外,还要把握好全剧色调,变换场次之间的主调,这样也可以形成起伏变化的全剧光色。

三、灯光运用

在灯光的运用中,如何发挥光强和光色对舞台整体效果的烘托和整个剧情的熏染作用,是我们为之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灯光设计时,根据剧情的需要,首先要确定灯光的主色,然后再确定什么颜色作为辅色。即要保证每个场景的光强和光采都具有明显的色彩和气氛倾向,又要在整体的设计与运用中形成的色彩效果上具有突出的主调。在表演区的灯光设计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简练鲜明、特征突出。在光色的运用技巧上,要把控好舞台剧情艺术效果,使色彩的主调明确,那么剧情就能够更加个性鲜明。

在现代舞台灯光的设计和运用中,要重视用对比手法来营造出独具匠心的舞台气氛,使舞台色彩的效果更加明快、更加鲜明。在具体的设计中,最常用字的对比手法主要有:一是明暗对比;二是不同色调的对比;三是冷暖光的对比等等。运用这些手法可以有效提高舞台灯光的色彩效果。

为了更好突出舞台剧情的主题等要素,在光色的应用中,除了运用对比手法外,还要有色彩的变化来烘托剧情及人物和景色特点。在灯光设计时,要从整个剧情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整体色调的运用。根据场次主调的变化来调整剧情光色的起伏变化,使整个剧情更加丰富多彩。

在舞台灯光的设计运用中,要充分考虑整体画面色彩及尺寸,要让观众观赏剧情时对光色的选择及变化能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享受。为了达到这种满意的效果,在灯光设计和运用时,要将每场次剧情融入设计中,让光色的选择以及光强的变化能够更好的为人物和景物服务,这样灯光的设计将更加具视觉效果和表演效果。

在舞台灯光设计时,光色和光强的运用也要考虑到舞台和剧情的整体风格。要以剧情的发展来考虑设计光色和光强,根据不同的场景、人物造型等要素,通过不同的光色和光强的运用来实现所需要的效果。另外,在设计时可以融入更多现代化技术元素,以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艺术追求。 四、灯光效果

舞台灯光最重要的效果是创设剧情气氛、体现出舞美的张力、塑造舞台时人物、形象,突出剧情主题,体现艺术时尚。在舞台剧情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灯光效果的不断变换,让其灯光色彩和变换明暗组合,可以形成如日出、日落、闪烁湖光、夜中灯影以及雷雨闪电等场景效果。

为使舞台灯光达到剧情所需要的理想效果,在设计中要充分运用光强、光采和光色等技术来营造一种让观众感觉到一种真实的舞台表演氛围。结合剧情的需要设计出光线和色彩的不断变化给观众心理带来难忘的情绪起伏,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以增强。

在舞台灯光设计中,最具效果的灯光运用应该是光色,光色能够实现较为理想的舞台艺术效果。

其一,光色可以构成一个完成的画面。光色具有灵性,可以把观众的视觉维度拉深、拉宽,制造一种视觉上的三维空间感觉。光色具有的这种要素,表达了色彩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由性。光色可以从多维度对舞台剧情进行雕刻及修饰,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性、整体性和统一性。

其二,光色的运用所起到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激活舞台空间,可以让观众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感受到一种空间层次和时间远近的层次变化,让观众从色彩的变化来进行联想从而感受到剧情的变化,灵活多样的色彩变化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冲击,使舞台的剧情具有丰富层次感。

其三,光色的运用所起到的效果能够更好的刻划剧情人物的心理状态,调节剧情气氛,突出舞台主题,变化多端的色彩运用技巧使舞台剧情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视觉及情感效果。在灯光的设计运用中,可以综合考虑剧情人物及场景变化的需要,设计出合理的光色对比计划,让观众在光色的运用中体会到舞台人物形象和感情色彩的变化,享受光色给舞台剧情带来的魅力。

结语

在现代舞台表演中,灯光对剧情、人物和景物的塑造影响深远。灯光是舞台艺术的灵魂,是舞台艺术重要的构成元素。在舞台艺术中,舞台灯光设计和运用可以改变剧情的时空概念,塑造出剧情所需要的人物形象与心理预期。(责任编辑:谭博薇)

参考文献:

[1]贾一明.解析舞台灯光设计艺术[J].科技风,2013(13):37

[2]董庆华.论述舞台灯光设计中光色的运用[J].人资社科,2014(6):286

[3]刘会清.舞台灯光设计的色彩调控[J].戏剧之家,2015(5):47

[4]周建华.舞台灯光设计中的光与色运用[J].艺术科技,2015(2):70

浅析舞台灯光技术

摘要:本文笔者介绍了舞台灯光的 发展 ,组成,舞台灯光控制系统结构及设备安装的位置与功能,并阐述了舞台灯光的配电、控制以及工程设计中相关的技术知识。

关键字:舞台灯光,控制系统,通讯模块

自从舞台产生,舞台照明随之成为舞台组成的部分。舞台照明,贵在突出视觉、写实、审美和表现四大要素。经历了多年演变。逐渐发展成今天比较完善和先进的照明系统。戏剧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剧场都是露天或半露天的。 舞台的照明都靠天上那巨大无比的“灯”— — 太阳, 所以只能在白天演出。而夜晚休息娱乐的需要、露天演出易受天气 影响 等客观弊端及戏剧的发展使舞台灯光成了人们必须解决的 问题 。

剧场照明设计是否成功,是以舞台灯光的处理是否得当为标志。舞台灯光不仅要照亮演员,让观众看清面部表情、神态和动作,更重要的是充分运用照明技术,调动灯光操作等手段来强化 艺术 效果,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舞台灯光的安装部位、功能及灯具配置舞台灯光按其使用功能主要分为两种:可调光的调光回路;不可调光的直放回路。舞台照明方式一般分为三种:

a。一般照明。指顶光和伸出式舞台作为部分顶光的吊点灯环,以及葡萄架上、天桥上的照明。

b。重点照明。指面光、耳光、柱光、侧光、脚光、流动光和伸出式舞台的低角度面光、内(外)侧光、转台流动光以及乐池内设置的供接乐谱灯的低压插座。

c。装饰照明。指天排光、地排光和舞台上使用的激光效果器、追光、流动 音乐 喷泉以及各式电脑灯。

舞台灯光如此重要上面的叙述比较简单,下面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剖析:

舞台灯光控制系统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人机界面模块,主控机模块和底层控制模块。三大模块相互间利用RS485总线通讯,以固定的波特率传输数据。

人机界面模块的功能主要是接收控制人员的控制指令,一般可以用简单的工控面板实现。该模块接收到指令以后不作指令的翻译,直接通过RS485总线传输按键信息到主控机模块。

主控机是整个布光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上层控制界面和底层硬件控制模块的联系。主控机在收到控制模块发来的按键信息后经过翻译, 形成二进制的控制的指令; 然后主控机依据收的指令和相关的控制模块地址组成一帧完整的数据,并通过RS485总线传输到下行总线上, 各底层控制模块再按地址匹配获取属于自己的数据。

底层控制模块是直接控制舞台灯光动作的硬件设备。由于舞台灯光的数目一般比较多,因此控制模块的数量一般也在10~ 20之间, 所有的控制模块都挂靠在同一总线上,相互之间独立编程。当主控机向总线上发送数据时, 所有控制模块都接收到数据信息,并根据帧结构所包含的地址信息解析出属于自己的指令并执行之。

舞台灯光控制系统控制模块其主要的功能有2方面: 一是和主控机的通讯, 接收来自上层的指令。二是根据指令控制硬件电路实现对灯光动作的控制。下面分别就这两个模块进行介绍。

下面介绍一下接收通讯模块:

① 通讯方式选择

由于控制信号相对简单,这里采用的是串行通讯方式。这种方式运用起来比较方便, 对外围器件要求不高, 半/全双功方式可自由选择。在异步 方法 中最重要的是波特率的设置。太高, 会增加单片机的负担,甚至不可实现;太低,会影响整个操作的响应速度。

② 传输标准选择

目前 各种传输标准很多,但各有优缺点。由于布光系统作于演播厅,各种音响,电器的干扰会很多,因此,所选的传输方式应是抗干扰比较强的。由此考虑,在通讯距离为几十米到上千米时,选用RS485总线传输是比较理想的。485总线利用两条传输线,采取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因此具有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加上接收器具有高的灵敏度,能检测低达200mV 的电压, 因此可以大大增强传输时的抗干扰能力,传输信号在千米以外可得到恢复。

RS485总线使用方便,用一对双绞线即可实现多站联网构成分布式系统。它设备简单,价格低廉,能进行长距离通信,故在工程项目中获得了广泛的 应用 。

③ 收发器选择及使用

在485总线上传输的是485电平,而单片机和主控微机只能识别TTL电平。这样,在两者间就必须有专用芯片设计转换电路,这就是收发器。收发器的种类很多,可根据需要转换不同的电平,这里只需要485一一TTL 电平间的转换。比较-g。用的是M ax48x系列, 和带隔离的Max148x系列。在 应用 中, 为减少通讯电路与其他电路间的干扰,必须要有隔离级。虽然可以直接使用较高档的带隔离级的485收发器, 但从价格考虑, 还是自行设计隔离电路更好。这里运用光电耦合器件,单独电源供给等手段实现隔离。在使用M ax483是要注意使能端的控制。收发器处于接收状态只有在/RE =0, 并且可移植性, 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图2 中的模块功能管理层和硬件驱动和基本功能函数接口层同属于Opentv中间件。模块功能管理层是为方便编写用户应用程序, 按照一定的中间件函数接口标准编写的有关于音频、视频和频道操作管理和控制的函数。驱动与基本函数接口层是OpenTV 中间件的底层部分。这一层次的软件编写要根据具体的硬件驱动来进行相应的改动,目的是提供给模块功能管理层统一的驱动接口函数。

③ 操作系统和硬件驱动层

本系统所采用的操作系统是pSOS;硬件驱动层主要针对各硬件模块, 提供相应的驱动程序。主要的驱动包括:Kernel模块,主要负责提供对进程的操作,诸如进程的创建和删除等;接口模块,包括I C接口操作控制,RS一232 串口通信,智能卡的控制等;音频模块;视频模块;OSD 模块;解复用模块;解码模块;Flash 驱动模块;TUNER 驱动模块。

最后一步是机顶盒系统的调试:本系统的软件是在pSOS编译器的基础上编译完成的。整个测试框图如图3所示。系统利用了一个TS 码流发生器作为机顶盒的调试TS 源。TS 流通过QAM 调制器调制到信道中,QAM 信号送到机顶盒的前端进行QAM 解调, 再送入系统板中进行信源解码。TS流也可以直接通过系统板中的接口送入以对信源解码进行单独调试。系统个人电脑的测试是在PC + WINDOWS2000平台上进行的。而系统运行软件则在pSOS 实时操作系统环境下执行。编译好的可执行文件通过仿真RoM 从串口下装到硬件平台上的RAM 中, 然后系统将从RAM 中的某一固定地址读出并执行程序。由于本硬件平台没有提供网口, 所以pSOS 自带的在线调试功能并不能实现,调试信息只能通过执行程序过程中的输出信息得到。

因此, 将硬件上的串口与个人 计算 机串口相连,程序运行过程中的调试信息可以显示在个人电脑的屏幕上,从而, 编程人员可以得到所需要的调试信息。

[ 总结 语]

如今灯光系统控制已经由原来的人工操作进化为计算机管控。对舞美工作者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现实的要求。相信随着灯光照明系统的不断更新完善和舞美工作者素质的日益提高将使我们的舞台更具 时代 气息。更具诱惑力,更加精彩。

参考 文献 :

[1]李海东《建筑电气》 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2

[2]金长烈、柳得安、姚涵 《舞台灯光》机械 工业 出版社 2004

[3]窦维平、马英俊《视觉设计色彩》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4]张文杰《影视照明》 科技 技术出版社 2005

光纤通信毕业论文波分复用

光纤通信光源技术论文篇二 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综述 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大幅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使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 我国光纤光缆发展的现状 普通光纤 普通单模光纤是最常用的一种光纤。随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光中继距离和单一波长信道容量增大,光纤的性能还有可能进一步优化,表现在1550rim区的低衰减系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光纤的最低衰减系数和零色散点不在同一区域。符合规定的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和符合规定的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实现了这样的改进。 核心网光缆 我国已在干线(包括国家干线、省内干线和区内干线)上全面采用光缆,其中多模光纤已被淘汰,全部采用单模光纤,包括光纤和光纤。光纤虽然在我国曾经采用过,但今后不会再发展。光纤因其不能很大幅度地增加光纤系统容量,它在我国的陆地光缆中没有使用过。干线光缆中采用分立的光纤,不采用光纤带。干线光缆主要用于室外,在这些光缆中,曾经使用过的紧套层绞式和骨架式结构,目前已停止使用。 接入网光缆 接入网中的光缆距离短,分支多,分插频繁,为了增加网的容量,通常是增加光纤芯数。特别是在市内管道中,由于管道内径有限,在增加光纤芯数的同时增加光缆的光纤集装密度、减小光缆直径和重量,是很重要的。接入网使用普通单模光纤和低水峰单模光纤。低水峰单模光纤适合于密集波分复用,目前在我国已有少量的使用。 室内光缆 室内光缆往往需要同时用于话音、数据和视频信号的传输。并目还可能用于遥测与传感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光缆分类中所指的室内光缆,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局内光缆和综合布线用光缆两大部分。局用光缆布放在中心局或其他电信机房内,布放紧密有序和位置相对固定。综合布线光缆布放在用户端的室内,主要由用户使用,因此对其易损性应比局用光缆有更严格的考虑。 电力线路中的通信光缆 光纤是介电质,光缆也可作成全介质,完全无金属。这样的全介质光缆将是电力系统最理想的通信线路。用于电力线杆路敷设的全介质光缆有两种结构:即全介质自承式(ADSS)结构和用于架空地线上的缠绕式结构。ADSS光缆因其可以单独布放,适应范围广,在当前我国电力输电系统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已能生产多种ADSS光缆满足市场需要。但在产品结构和性能方面,例如大志数光缆结构、光缆蠕变和耐电弧性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ADSS光缆在国内的近期需求量较大,是目前的一种热门产品。 2.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传输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梦想。 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技术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在未来跨海光传输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波分复用系统发展迅猛,目前的WDM系统已经大量商用,同时全光传输距离也在大幅扩展。提高传输容量的另一种途径是采用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与WDM通过增加单根光纤中传输的信道数来提高其传输容量不同,OTDM技术是通过提高单信道速率来提高传输容量,其实现的单信道最高速率达640Gbit/s。 仅靠OTDM和WDM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容量毕竟有限,可以把多个OTDM信号进行波分复用,从而大幅提高传输容量。偏振复用(PDM)技术可以明显减弱相邻信道的相互作用。由于归零(RZ)编码信号在超高速通信系统中占空较小,降低了对色散管理分布的要求,且RZ编码方式对光纤的非线性和偏振模色散(PMD)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现在的超大容量WDM/OTDM通信系统基本上都采用RZ编码传输方式。WDM/OTDM混合传输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基本上都包括在OTDM和WDM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中。 光孤子通信 光孤子是一种特殊的ps数量级的超短光脉冲,由于它在光纤的反常色散区,群速度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相互平衡,因而经过光纤长距离传输后,波形和速度都保持不变。光孤子通信就是利用光孤子作为载体实现长距离无畸变的通信,在零误码的情况下信息传递可达万里之遥。 光孤子技术未来的前景是:在传输速度方面采用超长距离的高速通信,时域和频域的超短脉冲控制技术以及超短脉冲的产生和应用技术使现行速率10~20Gbit/s提高到100Gbit/s以上;在增大传输距离方面采用重定时、整形、再生技术和减少ASE,光学滤波使传输距离提高到100000km以上;在高性能EDFA方面是获得低噪声高输出EDFA。当然实际的光孤子通信仍然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但目前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人们相信,光孤子通信在超长距离、高速、大容量的全光通信中,尤其在海底光通信系统中,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全光网络 未来的高速通信网将是全光网。全光网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理想阶段。传统的光网络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采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全光网络以光节点代替电节点,节点之间也是全光化,信息始终以光的形式进行传输与交换,交换机对用户信息的处理不再按比特进行,而是根据其波长来决定路由。 目前,全光网络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它已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发展趋势上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WDM技术与光交换技术为主的光网络层,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消除电光瓶颈已成为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信息网络的核心,也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级别,更是理想级别。 结语 光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起到重要作用。虽然经历了全球光通信的"冬天"但今后光通信市场仍然将呈现上升趋势。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也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人们期望的真正的全光网络的时代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如愿到来。 看了“光纤通信光源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光通信技术论文 2. 光纤技术论文 3. 光纤传感技术论文 4. 光通信技术论文(2) 5. 电力系统光纤通信技术论文

随着通信工程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通信工程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研究

摘要: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是两种常见的通信技术。有线传输利用的是光电信号,借助光缆或电缆进行信号传送,而无线传输则使用电波进行信号传送。相对来说,有线传输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线传输发挥特有的功效为人们提供信息传输服务,有效地实现业务传输和对接。文中论述了通信工程有线传输技术改进。

关键词:通信工程;有线传输;改进研究

1通信工程的概述

如今的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专业性的通信方式。利用这种通信技术,能够实现点到点之间的连接,且还可逐级复用与比特间插,传输的速度可达到140Mbit/s。至今为止,PDH设备仍旧在使用。随着SDH的出现,且建立在光路的基础上,有线传输已经成为通信网络传输的主题。在ASON技术出现后,人们就逐渐步入通信网络时代。传输网络技术与方式在不断更新,更能够适应人们的使用要求。

2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分析

架空明线传输

技术架空明线传输指的是,在电线杆上方的恰当部位布置导线,每对导线中都会构成一条信道,达到信号传输目的的一种传输技术。通常情况下,这条信道的频带地段是300hz,它的高端频率视线径需要考虑到其具体的大小来决定,通常是1hz。许多工程实践表明,这种信道有利于促进单路电话与多路载波的传输,并且还能够运用和传输相关的传真、电报以及数据信息。在实际设置中,还需要根据实际线径尺寸决定。这种传输技术能够实现单路电话等的传输,架空明线的传输速度比别的传输技术更低,传输距离也不够长。因此,应用的范围不太广。

同轴电缆传输

同轴电缆传输指的是,将一根铜线作为芯线,同时在外部肤上一根同轴钢管,这样可以用来替代另一根铜线,从而组成一个信道。这条信道有利于促进电磁波的同轴传输,而且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外界因素的影响。同轴电缆自身具备很宽的频带,高端可以超过10Ghz,可以被广泛运用在信号馈线以及电视信号的传递中。同轴电缆传输属于当前应用范围较大的传输技术。

双绞线电缆传输

这种有线传输技术又称为对称电缆,主要是由低频率与高率电缆组成的。像通信工程中常见的双绞线,本质上是一种高频对称电缆,在信号传输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双绞线中所包含的屏蔽双绞线,由于其具有性能可靠、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强等特点,客观地加大了实际应用中的造价成本,限制了具体应用范围的扩大。而低频对称电缆的实际应用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在于这种电缆的频带宽度窄、信道容量小。相对而言,绞合电缆传输技术市场推广中具有较大的潜力,将会成为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光纤有线传输

光纤技术现在已经是有线通信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光纤技术采用的光信号,所以对所有常规干扰免疫,同时光纤的通信能力极大,另外光纤还具有极高的保密性,不法分子截断光纤时能后第一时间报警,同时光信号有着不同的密码,所以极难的破解和分析出结果。同时光纤材料中不敢有金属物质,所以很轻,利于安装和铺设工作。但是光纤通信还不能直接与用户的通信设备相连,因为除了少数的高科技概念产品,市场中很少存在能直接识别光信号的设备,所以在需要进行一次数据的载体的转换,但是如果数据装换的设备不好,就会大大影响光纤传输的质量。

3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

波分复用技术

所谓的波分复用技术,主要是指在不同波长的光波能够在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在一根光纤中的正常传输,扩大光纤通信信道容量的可靠技术。波分复用技术使用中各种信号可以通过光发送端转换器的实际作用,转换为符合实际要求的不同波长的光波,并在性能可靠的合波器的作用下将所有的光波汇聚为一条光波,进而完成光线的正常传输。与之相关的光接收端可以在分离器的作用下得到不同波长的光载波,确保所有信号的传输能够满足光纤通信的具体要求。在未来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过程中,波分复用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逐渐地扩大:在满足通信容量的基础上,提高了信号的传输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根据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具体要求,合理地使用波分复用技术,将会更好地发挥有线传输技术的优势,推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光线送网技术

就当前通信工程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技术将会成为有线传输技术和媒介的发展主流。光线送网技术主要分为两大部分:①波分复用技术;②光信道技术,其优势在于传送容量大,能够实现对路由的保护,该技术将客户信号封装有效转变为透明传输,再加上复用、交叉、配置颗粒使用率的提升,无论是带宽数据客户业务的分配或是传输的效率均得以提高。

超长波长光纤通信技术

当前,我国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对于传输距离、容量的要求均在提高,尤其是光损耗、色散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在实际应用需尽可能采用低色散、低损耗的单模光纤。

相干光通信技术

这种有线传输技术实际应用中所涉及的相干光来源于光发送端。实践中的相干光具有频率稳定、相位基本保持不变的特点,并通过ASK、SK等技术进行有效地调制,结合光接收端中光混频器与光耦合器的实际作用,促使相干光满足了混频的实际要求,最后在信号放大器与其它设备的支持下,实现了信号的有效传输。相干光通信技术的合理使用,将会增强光纤通信发展中信号传输量的合理性,为光接收器灵敏度的提高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传输距离方面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水平。而此时对通信有线传输相关技术的要求更加苛刻。即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深入,国与国的距离不断缩短。而这对通信工程中传输距离和传输技术均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相关技术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方向[J].信息通信,2014(2):155-156.

[2]李龙.浅议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34-235.

[3]王建旭.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应用分析[J].硅谷,2013(5).

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到来,互联网和计算机已经深入人们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信息、数据的安全传输,而要实现这点,则依赖于通信工程中的传输技术。目前,我国的传输技术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本文将重点分析探讨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因专业知识所限,难免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专家批评、指正。

关键字:通信工程;传输技术;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增多,通信工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发展前景非常好。而通信技术作为通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据信息高速、安全传递的重要保障,只有通信技术过硬,才能充分发挥通信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1 传输技术的历史演变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有多种多样的信息传递方法,从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快马传报,甚至是战争中所使用的烽火,这种种方法,都是古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发明的信息传递方式。随着文明的进步、发展,人类发明了文字、印刷,知识得以在一个特定范围内传播。到了近代,工业革命揭开了信息传递方式的新篇章,电的发现催生了电报、电话的出现。当时间的脚步迈进了现代,则传输技术实现了飞跃,电磁波、声、光、电等皆被人类用来作为信息传输的介质,信息传播的方式真可谓百花齐放,信息传播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人们要随时与世界打个招呼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宽带、可视频电话、传真等,不但实现了文字、图形图片的传播,还使人们可以即时通讯,即时联系沟通,人们的生活、工作以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的方式在前进着。

2 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作用

非常重要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面越来越广,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信息传输的速度必须加快,并且其准确性、正确性和安全性必须有保障,这就要求通信系统必须是稳定的、优良的。而信息的传输则离不开信息传输系统,信息的传输离不开传输通道,即传输介质,而要想使传输介质发挥作用,则离不开传输技术,因而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需的一种一种手段,然而,这种单一的传输渠道并不能满足多节点业务的多元化、多样性要求,因而,传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实现通信工程取得质的飞跃的关键和重要突破口。另外,减少信息传输中所产生的信息错误率,确保信息安全、高速的传播,这都仰赖于传输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传输技术的先进性程度决定了通信工程的发展状况。因此,要想加快通信工程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改进传输设备的性能,加快传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在整体上推动通信工程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并实现三者的良性循环发展。当前我国通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争夺用户群体,在国家进行行业调整后,这种现象越演越烈,三大通信巨头通过优惠、赠送等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将触角伸向了通信设备,资金流的进入使得通信设备市场空前繁荣。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改变不了通信工程的核心工作,那就是信息传输。而要使信息传输能满足更多用户群体的需求,那么传输技术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3 传输媒介的分类

所谓传输媒介,就是信息赖以传递的载体,简单来说就是无形的信息是通过什么来传递的。目前,通信工程中常用的传输介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线的,一种是无线的。传输媒介的不同,其特性也不相同,而这种特性也将对数据信息的传输速度和质量产生不同影响。有线传输,就是数据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线缆来实现的,即两个通讯设备通过线缆连接起来,利用线缆通过信号将信息从这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有线传输的主要特性是抗干扰能力强,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便宜。无线传输,则是利用电波、激光、红外线等,将信息附加在电磁波上,通过传输电磁波实现信息的传输,其主要特点就是安装方便、通信自由,不受空间、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但是其首次安装费用较高。信息传输的载体不论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两者要实现传输信息的功能,都离不开传输技术的同步发展。传输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通信工程整个行业的发展。

4 传输技术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的通信工程发展较快,很多科研部门和相关专家为了传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投入了很多,当然也取得了不菲成绩,带动了整个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传输技术在整个通信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其良好的发展前景,传输技术在未来必然发展得更稳定、更快速。虽然传输技术目前仍有难关尚未攻克,但是我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发展,这些技术难题必然会被解决掉,而通信工程必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通信工程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而要实现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则离不开通信工程的两大要素——传输介质和传输技术。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信息传输技术就随之诞生,古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信息传输方式。信息传输技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现代信息传输不论是技术还是方式,都是前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应该满足于现状,应该以更高的热情和更积极的态度,为推动通信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雷浩丹.浅谈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重要性[J].电子世界,2013

[2]宋永志.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重要性与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5

[3]鞠巧慧.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2

[4]纪义鹏.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重要性与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4

[5]廖旭波.论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科技资讯,2013

[6]师向群.独立学院通信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及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

[7]梁飞.浅谈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

波分复用是把多路光转换为一路光信号传输,这样可以节省远距离传输的光纤。

波动光学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以波动理论研究光的传播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学分支。17世纪,R.胡克和C.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惠更斯曾利用波前概念正确解释了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

单缝衍射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光波会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一种现象。如果波长与缝、孔或障碍物尺寸相当或者更大时,衍射现象最明显。

扩展资料:

波动光学内容包括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等,无论理论还是应用都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粒子在光场或其他交变电场的作用下,形成振荡的偶极子,发出次波。

利用这种观点来说明光的色散、吸收、散射、磁光效应、电光效应等现象,甚至光的发射也是一般波动光学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波动光学

百度百科-单缝衍射

光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光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怎么写?下面我以《在胡克参考球观念下诞生的新理论》论文提纲为例,为大家介绍论文提纲的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 在胡克参考球观念下诞生的新理论

在光学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几位学者做出过杰出贡献。其中,依萨克-牛顿(I. Newton1642--1727)[1] 认为,光是发光体发射的一种微粒,人们通常说的粒子性。 到公元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等人[2] 认为,光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被称为光量子。综合牛顿与爱因斯坦的研究思想,作者经过详细思考后认为,一份光量子为一个独立的能量体,它是由更细微的能量颗粒按照某种方式集合而成的一个能量体,是一个具有空间形态的几何体。作者为了不再引进更多的新名称而称它为基本能量单元体。这种能量单元体颗粒也有学者称它为亚光子[3]。波动性代表人物惠更斯()[4] 提出了光的球面波观点,作者不能理解的是:一个光粒子是怎样产生的一个球面波,一个子波的能量又是多少?恐怕科学巨匠和高手也不理解他的具体描述。

1 自然条件下的光辐射

一份光量子能量的大小,我们不可能将一份光量子的内部结构分拆开进行测量和计算至少在当前这个时代是这样。接下来我们只有间接地使它与粒子(实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效应进行描述。

如示,设想,这些实物粒子在常温下处于稳定状态(只有温度处在绝对零度或附近时的实物粒子才可能处于基态),当它没有吸收外来能量时,也就不存在能量的外泻(辐射),这时它处于临时稳定状态。在中,从S 发出的光经透镜L 后照射一透明物质,光子-1从实物粒子之间的狭小空隙(真空区域)中穿刺而过,光子-2 被实物粒子所吸收;我们构想,这个理想化粒子具有吸收一切能量段光子的能力,将吸收的每份光子又完全彻底地辐射出去(在粒子中不作任何残留)。即是,认为实物粒子辐射出去的光子与它所吸入光子的能量完全相同。显然,粒子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它吸收一份光子便从初始的稳定状态跃升至高的能量状态,这过程即为能量的上涨阶段;而高能态的它是极不稳定的,?即开始泻能,从高能态辐射光子而回落到原有的初始状态。粒子所经历吸能和泻能这一过程的两个阶段,就认为是粒子完成了一次能量的上涨和回落,简称粒子能量的一次涨落。粒子能量的一次涨落总会经历一段时间过程(哪怕很短)。

在中我们假设粒子在发射光子-1 后又吸收相同能量的光子,然后再辐射出光子-2;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称为粒子能量的一次涨落(称为一个周期),用符号T 表示。 在这个涨落周期内光子(在真空中)所运动的路程为CT, 即是:光子-1 和光子-2 之间的距离就称为一个涨落光程(为了直观,这里假定两份光子是在同一直线上),用符号λ0 表示。

为了与经典理论相对应,便将涨落光程另名为涨落长度,光的涨落长度对照成经典概念的光波[5] 波长λ0 。 由于不同能量光子与实物粒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涨落周期各异,因而涨落长度λ也不相同。显然,光子能量与涨落长度成为一一对应。涨落周期T 的倒数称为涨落频率(将光的涨落频率对照理解成经典概念光波频率), 用符号у表示, у = 1?T 。为此,作者将新旧概念对照列表:

显然,不同颜色(或称为能量)的光,它涨落一次的时间不相同,涨落光程也不相同。即是,光的涨落长度不相同。光子能量与涨落长度成为单值对应。

2 新建概念和观点

胡克参考球

当一份光子从粒子中辐射出去以后,作者假想,光量子是沿实物粒子的自旋切线方向辐射出去的,所以它离开粒子时刻就具有一速度C 。在科学史上,胡克()[6] 认为:光是由快的振动所组成, 可于刹那之间,或者说以非常大的速度,传播过任何距离;在均匀媒质中每一个振动都将产生一个圆球,这个圆球将恒稳地向外扩大。 胡克认为,光的行为如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而现代研究认为,光是一种粒子,光子的运动方向是任意地自由取向, 即是:光子的运动方向有可能是OA、OB、OE 和 OF … 等方向的任意一个。 一份光子不可能同时射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个方向,由于光子运动方向的不确定性,所以,作者为此设计一个数学模型半径为R = Ct 的参考球,并坚信它(光子)肯定会出现在这个圆球球面上的某一点,这个光子参考球如所示。

作为一个向外辐射能量(光子)的实物粒子O ,它不可能同时辐射出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多份光子,因此,一个参考球的球面上就只有一份光子出现。由于它是不受我们的具体操控,也就不能确定它的具体方向,所以,它的运动方向是自由取向。经考证,最先提出扩散圆球概念的是胡克,作者构想的这个数学模型虽然与胡克所描述的物理意义大不相同,但提议将这个光子参考球命名为光子胡克参考球,简称为胡克参考球或胡克球。

惠更斯包络面

惠更斯()提出的包络面概念及惠更斯原理:波所到达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波源,从这些点发出的波叫做子波;而新的波面就是这些子波在同一时刻所到达位置的包迹。 惠更斯所称的子波,其实应该理解成胡克提出的扩散圆球 [6] 。

但惠更斯原理对客观?物的描述是不准确的,比如,在真空中运动的光子,是以发射源为参考点的。它不是按照惠更斯包络面形式向外部空间扩散, 而是以胡克参考球方式向外部空间扩散,如所示。只有当这份光子被空间某一实物粒子完全吸收以后,又被完全辐射出去并产生了一个胡克圆球,实物粒子就是这个胡克参考球的中心。显然,包络面是由很多个胡克参考球包络而形成的,于是我们得到:

跟包络面相互作用的每一个质点,都可以看着是新的'发射源或扰动中心,从这些点发出的胡克球叫做次圆球; 而新的包迹就是这些次圆球在同一时刻所到达位置的重叠。

3 综述与讨论

早期的胡克和惠更斯理论说的都是一个一个脉冲,而不是具有一定波长的波列。后来,数学家欧勒(L. Euler,1707-1783)[5]认为, 光谱里每一种颜色必与某一定光波波长相对应。这就是最早提出波动光学的基本模式。不难看出,光波一词,是人为的一种假设。

虽然后来有实验支持,但本文作者应用胡克参考球模型和惠更斯包络面概念相结合,同样对光的干涉、衍射、折射、反射、偏振及全息[7-11]等实验结果作出了更合理的解释。

包络面的物理意义:作者对惠更斯包络面的分析,设有包络面从点O 以速度C 向四周扩散,已知t 时刻的包络面是半径为R1 的球面S1。 用惠更斯原理杨发成理论来求(t + T )时刻的包络面。S1 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新的扰动源,它们在T 时间内发出半径为Ct 的胡克球,这些胡克参考球的包迹, 便成为新的包络面S2 和S3 ,并且S2 和S3的扩展方向相反(由于光子能量作用在粒子上的涨落时间非常小,在此处讨论可以忽略它)。

4 结论

在真空中,一份光粒子出现在以源点为中心、半径为光速与时间乘积的球面上,这个数学模型称为胡克参考球;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胡克参考球球面在同一时刻所到达位置的包迹,称著包络面。

参考文献

[1] I . Newton , Phil . Trans . No .80 (Feb .1672) , 3075 .

[2] A . Einstein , Ann .d . Physik . (4) .17 (1905) , 132 ;20 (1906) , 199 .

[3] Chong An Zhang, Wide Existence of Wave with the Non- Medium Transmission in the Nature, MatterRegularity 12 (3) 207-214 (2003).

[4] Chr . Huygens , Traite de La Lumiere , Brighton Press, 1690 .

[5] L. Euler, Opuscula varii argumenti, Berlin (1746), 169 .

[6] R . Hooke , Micrographia . (1665) , 47 .

[7] D. Gabor, Nature, 161(1948),777; Proc. Roy. Soc., A, 197(1949),454; Proc. Roy. Soc., B, 64(1951),449.

[8] D. Gabor, Rev. Mod. Phys., 28(1956), 260.

第 k 级亮条纹,狭缝分为 (2k+1) 个半波带,做贡献的只是一个半波带。所以,对于第 k 级亮条纹起贡献的狭缝宽度是 a / (2k+1) 附注:我的回答常常被“百度知道”判定为违反“回答规范”,但是我一直不知道哪里违规,也不知道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否违规。

高分辨率光学显微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摘要】 提高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利用经典方法提高各种条件下的空间分辨率,如用于厚样品研究的SPIM技术,用于快速测量的SHG技术以及用于活细胞研究的MPM技术等。二是将最新的非线性技术与高数值孔径测量技术(如STED和SSIM技术)相结合。生物科学研究离不开超高分辨率显微术的技术支撑,人们迫切需要更新显微术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年来研究表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已经成功突破200nm横向分辨率和400nm轴向分辨率的衍射极限。高分辨率乃至超高分辨率光学显微术的发展不仅在于技术本身的进步,而且它将会极大促进生物样品的研究,为亚细胞级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关键词】 光学显微镜;高分辨率;非线性技术;纳米水平在生物学发展的历程中显微镜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早期显微术领域的某些重要发现,直接促成了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突破性发展。对固定样品和活体样品的生物结构和过程的观察,使得光学显微镜成为绝大多数生命科学研究的必备仪器。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由整个物种发展到分子水平,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及鉴别精微细节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问题。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挑战分辨率极限的历史。在400~760nm的可见光范围内,显微镜的分辨极限大约是光波的半个波长,约为200nm,而最新取得的研究成果所能达到的极限值为20~30nm。本文主要从高分辨率三维显微术和高分辨率表面显微术两个方面,综述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的各种技术原理以及近年来在突破光的衍射极限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1 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光学显微镜图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光线的波长和显微镜物镜的有限尺寸。类似点源的物体在像空间的亮度分布称为光学系统的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因为光学系统的特点和发射光的性质决定了光学显微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线性移不变系统,所以PSF通常在垂直于光轴的x-y平面上呈径向对称分布,但沿z光轴方向具有明显的扩展。由Rayleigh判据可知,两点间能够分辨的最小间距大约等于PSF的宽度。根据Rayleigh判据,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由以下公式表示[1]:横向分辨率(x-y平面):dx,y=■轴向分辨率(沿z光轴):dz=■可见,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提高受到光波波长λ和显微镜的数值孔径等因素的制约;PSF越窄,光学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就越高。为提高分辨率,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1)选择更短的波长;(2)为提高数值孔径, 用折射率很高的材料。Rayleigh判据是建立在传播波的假设上的,若能够探测非辐射场,就有可能突破Rayleigh判据关于衍射壁垒的限制。2 高分辨率三维显微术在提高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研究中,显微镜物镜的像差和色差校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一般的透镜组合方式到利用光阑限制非近轴光线,从稳定消色差到复消色差再到超消色差,都明显提高了光学显微镜的成像质量。最近Kam等[2]和Booth等[3]应用自适应光学原理,在显微镜像差校正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自适应光学系统由波前传感器、可变形透镜、计算机、控制硬件和特定的软件组成,用于连续测量显微镜系统的像差并进行自动校正。 一般可将现有的高分辨率三维显微术分为3类:共聚焦与去卷积显微术、干涉成像显微术和非线性显微术。 共聚焦显微术与去卷积显微术 解决厚的生物样品显微成像较为成熟的方法是使用共聚焦显微术(confocal microscopy) [4]和三维去卷积显微术(three-dimensional deconvolution microscopy, 3-DDM) [5],它们都能在无需制备样品物理切片的前提下,仅利用光学切片就获得样品的三维荧光显微图像。共聚焦显微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应用探测针孔去除非共焦平面荧光目标产生的荧光来改善图像反差。共聚焦显微镜的PSF与常规显微镜的PSF呈平方关系,分辨率的改善约为■倍。为获得满意的图像,三维共聚焦技术常需使用高强度的激发光,从而导致染料漂白,对活生物样品产生光毒性。加之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从而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3-DDM采用软件方式处理整个光学切片序列,与共聚焦显微镜相比,该技术采用低强度激发光,减少了光漂白和光毒性,适合对活生物样品进行较长时间的研究。利用科学级冷却型CCD传感器同时探测焦平面与邻近离焦平面的光子,具有宽的动态范围和较长的可曝光时间,提高了光学效率和图像信噪比。3-DDM拓展了传统宽场荧光显微镜的应用领域受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6]。 选择性平面照明显微术 针对较大的活生物样品对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Huisken[7]等开发了选择性平面照明显微术(selective plan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PIM)。与通常需要将样品切割并固定在载玻片上的方式不同,SPIM能在一种近似自然的状态下观察2~3mm的较大活生物样品。SPIM通过柱面透镜和薄型光学窗口形成超薄层光,移动样品获得超薄层照明下切片图像,还可通过可旋转载物台对样品以不同的观察角度扫描成像,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三维图像重建。因为使用超薄层光,SPIM降低了光线对活生物样品造成的损伤,使完整的样品可继续存活生长,这是目前其他光学显微术无法实现的。SPIM技术的出现为观察较大活样品的瞬间生物现象提供了合适的显微工具,对于发育生物学研究和观察细胞的三维结构具有特别意义。 结构照明技术和干涉成像 当荧光显微镜以高数值孔径的物镜对较厚生物样品成像时,采用光学切片是一种获得高分辨3D数据的理想方法,包括共聚焦显微镜、3D去卷积显微镜和Nipkow 盘显微镜等。1997年由Neil等报道的基于结构照明的显微术,是一种利用常规荧光显微镜实现光学切片的新技术,并可获得与共聚焦显微镜一样的轴向分辨率。干涉成像技术在光学显微镜方面的应用1993年最早由Lanni等提出,随着I5M、HELM和4Pi显微镜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常规荧光显微镜所观察的荧光相比,干涉成像技术所记录的发射荧光携带了更高分辨率的信息。(1)结构照明技术:结合了特殊设计的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包括内含栅格结构的滑板及其控制器,软件实现对硬件系统的控制和图像计算。为产生光学切片,利用CCD采集根据栅格线的不同位置所对应的原始投影图像,通过软件计算,获得不含非在焦平面杂散荧光的清晰图像,同时图像的反差和锐利度得到了明显改善。利用结构照明的光学切片技术,解决了2D和3D荧光成像中获得光学切片的非在焦平面杂散荧光的干扰、费时的重建以及长时间的计算等问题。结构照明技术的光学切片厚度可达,轴向分辨率较常规荧光显微镜提高2倍,3D成像速度较共聚焦显微镜提高3倍。(2)4Pi 显微镜:基于干涉原理的4Pi显微镜是共聚焦/双光子显微镜技术的扩展。4Pi显微镜在标本的前、后方各设置1个具有公共焦点的物镜,通过3种方式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①样品由两个波前产生的干涉光照明;②探测器探测2个发射波前产生的干涉光;③照明和探测波前均为干涉光。4Pi显微镜利用激光作为共聚焦模式中的照明光源,可以给出小于100nm的空间横向分辨率,轴向分辨率比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提高4~7倍。利用4Pi显微镜技术,能够实现活细胞的超高分辨率成像。Egner等[8,9]利用多束平行光束和1个双光子装置,观测活细胞体内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精微细节。Carl[10]首次应用4Pi显微镜对哺乳动物HEK293细胞的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类别进行了测量。研究表明,4Pi显微镜可用于对细胞膜结构纳米级分辨率的形态学研究。(3)成像干涉显微镜(image interference microscopy, I2M):使用2个高数值孔径的物镜以及光束分离器,收集相同焦平面上的荧光图像,并使它们在CCD平面上产生干涉。1996年Gustaffson等用这样的双物镜从两个侧面用非相干光源(如汞灯)照明样品,发明了I3M显微镜技术(incoherent, interferenc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I3M),并将它与I2M联合构成了I5M显微镜技术。测量过程中,通过逐层扫描共聚焦平面的样品获得一系列图像,再对数据适当去卷积,即可得到高分辨率的三维信息。I5M的分辨范围在100nm内。 非线性高分辨率显微术 非线性现象可用于检测极少量的荧光甚至是无标记物的样品。虽有的技术还处在物理实验室阶段,但与现有的三维显微镜技术融合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1)多光子激发显微术:(multiphoton excitation microscope,MPEM)是一种结合了共聚焦显微镜与多光子激发荧光技术的显微术,不但能够产生样品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而且基本解决了光漂白和光毒性问题。在多光子激发过程中,吸收几率是非线性的[11]。荧光由同时吸收的两个甚至3个光子产生,荧光强度与激发光强度的平方成比例。对于聚焦光束产生的对角锥形激光分布,只有在标本的中心多光子激发才能进行,具有固有的三维成像能力。通过吸收有害的短波激发能量,明显地降低对周围细胞和组织的损害,这一特点使得MPEM成为厚生物样品成像的有力手段。MPEM轴向分辨率高于共聚焦显微镜和3D去卷积荧光显微镜。(2)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术:Westphal[12]最近实现了Hell等在1994年前提出的受激发射损耗(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STED)成像的有关概念。STED成像利用了荧光饱和与激发态荧光受激损耗的非线性关系。STED技术通过2个脉冲激光以确保样品中发射荧光的体积非常小。第1个激光作为激发光激发荧光分子;第2个激光照明样品,其波长可使发光物质的分子被激发后立即返回到基态,焦点光斑上那些受STED光损耗的荧光分子失去发射荧光光子的能力,而剩下的可发射荧光区被限制在小于衍射极限区域内,于是获得了一个小于衍射极限的光点。Hell等已获得了28nm的横向分辨率和33nm的轴向分辨率[12,13],且完全分开相距62nm的2个同类的分子。近来将STED和4Pi显微镜互补性地结合,已获得最低为28nm的轴向分辨率,还首次证明了免疫荧光蛋白图像的轴向分辨率可以达到50nm[14]。(3)饱和结构照明显微术:Heintzmann等[15]提出了与STED概念相反的饱和结构照明显微镜的理论设想,最近由Gustafsson等[16]成功地进行了测试。当光强度增加时,这些体积会变得非常小,小于任何PSF的宽度。使用该技术,已经达到小于50nm的分辨率。(4)二次谐波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成像利用超快激光脉冲与介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倍频相干辐射作为图像信号来源。SHG一般为非共振过程,光子在生物样品中只发生非线性散射不被吸收,故不会产生伴随的光化学过程,可减小对生物样品的损伤。SHG成像不需要进行染色,可避免使用染料带来的光毒性。因其对活生物样品无损测量或长时间动态观察显示出独特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视[17]。3 表面高分辨率显微术表面高分辨率显微术是指一些不能用于三维测量只适用于表面二维高分辨率测量的显微技术。主要包括近场扫描光学显微术、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表面等离子共振显微术等。 近场扫描光学显微术 近场扫描学光显微术(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e, NSOM)是一种具有亚波长分辨率的光学显微镜。由于光源与样品的间距接近到纳米水平,因此分辨率由光探针口径和探针与样品之间的间距决定,而与光源的波长无关。NSOM的横向分辨率小于100nm,Lewis[18]则通过控制在一定针尖振动频率上采样,获得了小于10nm的分辨率。NSOM具有非常高的图像信噪比,能够进行每秒100帧图像的快速测量[19],NSOM已经在细胞膜上单个荧光团成像和波谱分析中获得应用。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衍生物被发现后,全内反射荧光(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TIRF)技术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和应用。TIRF采用特有的样品光学照明装置可提供高轴向分辨率。当样品附着在离棱镜很近的盖玻片上,伴随着全内反射现象的出现,避免了光对生物样品的直接照明。但因为波动效应,有小部分的能量仍然会穿过玻片与液体介质的界面而照明样品,这些光线的亮度足以在近玻片约100nm的薄层形成1个光的隐失区,并且激发这一浅层内的荧光分子[20]。激发的荧光由物镜获取从而得到接近100nm的高轴向分辨率。TIRF近来与干涉照明技术结合应用在分子马达步态的动力学研究领域, 分辨率达到8nm,时间分辨率达到100μs[21]。 表面等离子共振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22]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当入射角以临界角入射到两种不同透明介质的界面时将发生全反射,且反射光强度在各个角度上都应相同,但若在介质表面镀上一层金属薄膜后,由于入射光被耦合入表面等离子体内可引起电子发生共振,从而导致反射光在一定角度内大大减弱,其中使反射光完全消失的角度称为共振角。共振角会随金属薄膜表面流过的液相的折射率而改变,折射率的改变又与结合在金属表面的生物分子质量成正比。表面折射率的细微变化可以通过测量涂层表面折射光线强度的改变而获得。1992年Fagerstan等用于生物特异相互作用分析以来,SPR技术在DNA-DNA生物特异相互作用分析检测、微生物细胞的监测、蛋白质折叠机制的研究,以及细菌毒素对糖脂受体亲和力和特异性的定量分析等方面已获得应用[23]。当SPR信息通过纳米级孔道[24]传递而提供一种卓越的光学性能时,将SPR技术与纳米结构设备相结合,该技术的深入研究将有可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成像原理显微镜。【参考文献】[1] 汤乐民,丁 斐.生物科学图像处理与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05.[2] Kam Z, Hanser B, Gustafsson MGL, et adaptive optics for live three-dimensional biological imaging[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1,98:3790-3795.[3] Booth MJ, Neil MAA, Juskaitis R, et al. Adaptive aberration correction in a confocal microscop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2, 99:5788-5792.[4] Goldman RD,Spector cell imaging a laboratory manual[J].G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2005.[5] Monvel JB,Scarfone E,Calvez SL,et deconvolution for three-dimensional deep biological imaging[J].Biophys,2003,85:3991-4001.[6] 李栋栋,郭学彬,瞿安连.以三维荧光反卷

微波杀菌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微波杀菌机特点:是利用了电磁场的热效应和生物效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微波对细菌的热效应是使蛋白质变化,使细菌失去营养,繁殖和生存的条件而死亡。微波对细菌的生物效应是微波电场改变细胞膜断面的电位分布,影响细胞膜周围电子和离子浓度,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能,细菌因此,不能正常,细胞结构功能紊乱,受到抑制而死亡。此外,微波能使细菌正常生长和稳定遗传繁殖的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由若干氢键松弛,断裂和重组,从而诱发遗传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甚至断裂。微波杀菌机的应用范围:微波杀菌机用于粉状、颗粒、片状等食品、药品、营养品、粮食制品、农副产品、牛肉、肉脯、方便面、速食品、米粉的干燥、杀菌,杏仁、花生、红枣、桃仁、板栗的烘烤、膨化、杀菌、脱皮,酱菜、卤味、各种肉制品小包装的防霉、杀菌、保鲜,还用于科研院校的研究。(南京金佰力微波设备有限公司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微波能应用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新发展南京三乐微波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目录0 前言1 微波真空(冷冻)干燥2 微波保鲜、杀菌新技术3 微波与传统加热技术的结合4 微波膨化技术5 微波设备现状0 前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机械迅猛发展,微波食品加工设备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家用微波炉已进入千家万户,人们越来越多的了解并感觉到微波加热特性。这为微波能应用发展的打下良好的基础。九十年代后,我国微波食品机械已成为微波应用领域主流,取得可观的效益。本文仅从微波技术应用的一个侧面,介绍近几年微波在食品工业的技术发展1 微波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冷冻干燥(FD脱水)最早产生于1909年,用于生物材料及生物组织的研究。微波真空冷冻升华干燥(MD脱水)源于二战期间,当时战争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制品,而在储存、运输环节存在许多棘手问题无法克服;另外,抗生素的生产也需要采用冻干技术。为此,因战争需要,科学家提出一项研究工程,即“血浆不变性冷冻真空微波升华脱水研究工程”,简称“血浆工程”。把刚抽出的新鲜血浆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冻成冰块,然后在真空条件下,施以微波升华干燥、脱水成干血粉(含水量约1%),用铝箔复合袋避光密封,保质期可达两年以上,运到前方加定量的无菌蒸馏水稀释即可当新鲜血浆注射。这项工程开创了微波升华脱水干燥步入实用的先河。南京三乐微波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于87年开始微波真空干燥和微波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研究,93年研制出了大型微波真空冷冻设备投入蔬菜的冷冻干燥,近几年技术上不断创新,又攻克了微波在低真空状态下易拉弧放电技术难点,现在实用性微波真空冷冻干燥已推上市场。同时微波真空干燥机也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与其它干燥方法比较的优越性:1、最好地保存原物料的色、香、口味和营养成份;因冻干食品是在低温真空(缺氧)条件下完成,酶和细菌不滋生,食品不变质、不氧化,营养成份特别是那些遇高温会分解的维生素、化冻时与水一起流失的水溶性营养成份损失少。据美国陆军委托食品容器研究所测定:冻干干燥法对肉、蛋、豆类、青菜、甜玉米等食品中的蛋白质无损害,Vc、β胡萝卜素和其它水溶性维生素仅损失5%,对脂溶性维生素(Va,D,E,K)则完全不受损失。微波升华脱水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物料中原有的营养成份。例如:晒干青菜的维生素、叶绿素等营养成份只能保留原有的3%;阴干可以保留17%;热片快速干燥可保留40%;FD真空冷冻干燥可以保留到70%以上;微波升华干燥的有效成份可以保留到97%。因此称为不变性脱水。2、干燥速度快,不受形状、厚度影响:微波的穿透性加热和选择性加热能均匀地、快速干燥物料。微波处理5~10cm厚度制品时,干燥时间可节省原来的30%;若厚度增加到20~30cm时,则可节省时间60%以上。例如:用常规热传导给小香葱做冷冻干燥,需18~21小时;而用微波仅8~9小时。3、 能最好的保持原物料形状、口感与风味、复水性好4、节能降耗:热效率高,理论计算可达94%。5、产品品质高:常规热传导升华脱水时,有用温度载热油,或用密封增压技术把水加热,在加热板中强制循环,传递热量给盛料盘和物料,底部物料中热敏物质因长时间过热而变性、变色、变味,严重的变焦黄,就是进口设备正品率也不超过90%,国产只达60%上下,而微波独特的加热方式使物料内外同时升温汽化,脱水后的产品上、下质量一致,可达到100%合格率。产品保存期可达3至5年,最长10年。而一般的保鲜冷藏至多几个月,最多不会超过1年。微波兼有杀菌、灭酶功效。6、干燥温度低,适合加工高档、热敏性产品:目前广泛应用在对温度敏感的药物、饮料、果汁或富含维生素的物料上。微波真空干燥速溶橘粉装置,真空室直径为,长12m,微波功率48Kw,使用玻璃增强聚乙烯传送带连续传递,具有膨化作用。它先将含有63%固形物的橘浆抽吸并涂抹在宽的传送带上,堆高厚度为3~7mm,在~(80~100mmHg)的低压下输入微波能量,加热40min,可膨化到厚度为80~100mm,制成含水率为20%的速溶橘粉,生产能力50kg/h。产品不仅保持橘汁原有色、香、味,而且所保留的维生素C量是喷雾干燥法不可能达到的。2 微波保鲜、杀菌新技术为了防止食品早期变质以便储存,通常使用紫外灯、蒸气、高压、钴60、臭氧、充氮、添防腐剂等方法进行杀菌,微波技术则又开辟了一种理想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对物料内外同时杀菌,又不破坏营养成分。在过去30年,对食品特别是袋装、瓶装食品进行了大量研究,采用微波短时间照射,可快速升温杀菌。与常规方法相比,可保持更好的口味、颜色和营养成份。在我国食品的微波杀菌保鲜技术已被越来越多食品生产厂家所采用。利用脉冲调制的微波能进行杀菌试验,证实可以用较小的温升达到杀菌的目的。这也说明微波杀菌不只是热力杀菌,还有非热力致死细菌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非热效应。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采用高于常规微波场能量密度的数倍或数十倍的脉冲微波能量照射食品,不但可以可靠杀死细菌,还可大大降低食品温升、降低设备的能耗。降低杀菌的成本。目前廉价的915MHz、2450MHz大功率微波脉冲源已开发出来,实用性整机近期可以推出。3 微波与传统加热技术的结合众所周知微波能可将被加热物质内外同时加热,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物体周边流动空气的影响,外表面散热较为容易,使得物体内部温升往往高于外表面。而热风系统中,物体加热是从外向内进行热的传导,故外表面温度往往大于内部。可以设想若将两种加热方法结合在一起可有几点好处:1、可真正实现内外同时加热;2、环境温度上升加大系统抽湿能力,避免水蒸气在加热器内部结露;3、由于微波设备一次性投资高于常规设备,合理的分配两者之间比例,可降低系统造价,起事半功倍效果。4、发挥各自的工艺优势。国外的许多食品干燥项目采用此技术。日本研制的一种微波膨化干燥蛋黄粉设备使用16只2450MHz,5kw的磁控管,总输出功率90kW,其方法是先将蛋黄浆料涂布在传送带上,用远红外预热到80℃,然后用微波加热,膨化至3~5cm厚,再急速冷却到40℃,切碎后继续用常规方法制成蛋黄粉,日产1吨。瑞典采用2450MHz 30kw的微波装置生产肉馅饼。由自动机械生产的肉馅饼,经微波完成烹制过程,最后用电热丝加热使表面褐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每块饼的处理时间为2分钟,每小时16000只。近几年国内许多微波食品工程采用综合加热技术,将微波加热分别与电热风、蒸汽、红外、喷雾、火焰、冷干风等常规加热方法联合使用,取得良好效果。4 微波膨化技术膨化食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今几年发展较快。微波可迅速加热食品,并使得内部压差急剧变化,这种特性使得微波在食品的膨化干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微波苹果膨化生产技术,是一重大科技创新技术。 通过对苹果进行系列加工和微波膨化干燥,制成一种新颖独特的休闲食品――苹果脆片。它保持了原有水果的风味和色泽,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是地道的天然绿色食品,该产品口感酥脆、酸甜适口、风味独特浓郁、营养丰富、复水性好,且便于贮存、运输携带,是老少皆宜的高级休闲食品及边防、海防、高山、高原上士兵们及野外、水下人员的必需食品。它的研制成功是苹果加工技术上一个重大突破,本技术还可生产其它果蔬酥产品。薯条、薯片的膨化过去都是用油炸,这不但增加了食品的热量、还破坏了其原有的营养成分。用微波膨化薯条、薯片,不但保持了食品原汁原味,还省去油炸工艺、口感极好、风味独特,加工成本较低。是农副产品深加工极好项目。微波加工方便面的技术近来又有所突破,用高场强微波使方便面在加工中产生膨化,生产出的产品复水性极好,对冲泡方便面的水温要求降低,冲泡时间缩短,口感上升。此技术还降低了棕榈油的损耗。此设备采用2450MHz频率、功率35KW,班产量3~4吨。可24小时连续工作。5 微波设备现状微波应用技术在我国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虽然它还属新兴的应用领域,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近几年微波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不断提高。微波专业生产厂家制造技术也趋于成熟,制造成本大副下降。许多微波食品加工设备均具有操作简单、可连续稳定工作、可抗空载、维修方便等特点。微波技术发展初期,微波设备有许多典型缺点:加热不均匀、故障率高、可靠性差、难以操作和维护等,现均得到彻底改善。常规微波食品加工设备用于脱水干燥时,每一度电耗可脱~1公斤水份;用于灭菌保鲜时每一度电耗可处理7~12公斤物料。用于解冻、膨化物料时每一度电耗可处理物料12~24公斤。定购微波食品加工设备不但要注意外观造型、价格与质量。作为微波设备,有三个重要性能指标必须了解:1、微波泄漏量:微波设备的微波能量泄漏有害人体健康,设备进、出料口、炉门、操作区等地方,微波泄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2、整机效率:微波设备应是节能高效设备,专业厂家生产的整机热转换总效率应在50%以上。3、均匀性:不管微波设备是用于加热、干燥还是杀菌,其设备加热物料的温升差值应小于±5℃。这样才能保证微波加热效果的一致性。微波设备的设计是以电磁波传输理论为基础的。从事设备设计的技术人员一般不了解食品的工艺、特性,而食品工艺研究人员积累的大量常规食品加热的经验又不能全部移植在微波加热系统,两者的结合需要一定时间,这就是目前微波技术在食品业推广所遇到的障碍。好在我们已跨入信息时代,行业之间合作将很快打破这个瓶颈。与国外微波设备相比,国内微波技术本身并无逊色,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控制水平、整机运行可靠性程度和生产线配套能力存在明显差距,这是今后国内从事微波应用技术工作的科研人员急需化大力量解决的课题。

食品冷链企业发展分析论文

【 摘要 】文章研究了新零售趋势下冷链的发展模式;以食品安全、食品营养构建起聚焦产前管理、发展流通加工技术等,并通过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以及采取高效的轻资产运营技术等关键经营要素,探讨了冷链企业的发展模型。

【 关键词 】冷链;新零售;冷网;食品安全;流通

加工从国家发布《“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至今,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仍然存在自动化水平低、物流成本较高、冷链流通率低、尚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与居民消费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出口需求扩大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高品质低温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爆发式的增长,网购平台打通了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通道,冷链物流链被拉长,市场对冷链的需求迅速增加。明显,发展冷链物流正当其时,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作为冷运企业的运营策略成为冷链企业经营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聚焦客户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新型冷链企业往往在盈利模式不清的时候,为了构建进入壁垒采取了规模化,但无法通过短期的业务增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使得回报周期过长,甚至会为此影响了战略判断。因此,冷链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恰当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型。1.分两阶段实现发展目标与传统的冷链运输企业相比,新型冷链企业会更加关注与物产区农户的合作,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运输需求。新型冷链企业会从农户到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产”、销、配一体,从源头引入物美价优的产品,全环节把控产品质量,提高与物产区农户及消费者的黏性。从与物产区联盟到定制会耕种,从品质配送到建立全链条商业伙伴关系等,新型冷链企业将通过产区战略合作以及线上线下平台的伙伴合作定位发展目标,并通过分阶段实施以达成战略目标。2.仓网、店网一体化,构建伙伴型冷链平台新型冷链企业的仓网和店网是一体化的,建立仓网首先从功能上区分出产地仓和销售仓。对于产地仓应该与产地特产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门店建立起伙伴关系[1],以此成为宣传的基础窗口;销售仓则与各类社区门店建立合作联盟,以此作为销售延伸。同时,社区门店也将成为承载最后一公里保鲜的主要资源。对于新型冷链店网,将会是一个开放的伙伴平台,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个体工商户中只要添置专门的三温冷藏陈列装置即有可能成为店网伙伴。平台化的操作不仅能迅速成为销售的延伸、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低成本利用重要的目的地段资源。3.发展流通生产加工技术,拓展发展空间中央冷库将成为未来冷链发展的神经中枢,农产品初深加工后再流通将可以逐步解决应季农产品销售期短、储存运输紧张、配送难等流通难题。此外,发展流通生产加工技术,可以高度融合线上平台以及仓网,提高与农户、终端销售商的黏度,有利于冷链企业削峰平谷、均衡化生产。随着生物技术、食品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速,高新加工技术如微波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瞬间高温杀菌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依托杀灭菌新技术的发展,产品流通对于低温抑菌保鲜的包装技术的依赖程度也将会降低,流通难度将会降低。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在果蔬加工中,为了保证果蔬的营养、新鲜、可口,除了传统的速冻、脱水、罐头产品之外,切割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2];农产品加工开始向节能、环保、高效方面发展。在农产品深加工前沿,正在向分子水平发展,通过对原料功能成分、分子水平提取的利用,研制一些符合人体所需营养的保健食品,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此外,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加工设备越来越高新化,如无菌包装设备、多功能饮料罐装设备、速冻设备、膜分离设备等。当然,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发达国家相较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恰好是新型冷链企业发展的机会。4.聚焦产前管理,打造基于国内物产的食品安全领军冷链企业食品安全已成为食品消费的首要关注要素,聚焦产前管理将会成为未来冷链发展的突破方向。以供港蔬菜为例,深圳检验检疫局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地区全年运送供港蔬菜万批,共万吨,同比上升10%。相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以供港食品模式打造的食品产前管理将逐渐普遍,能在产前管理获得先机资源将会为冷链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图1尝试从业务发展的驱动因素,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了发展策略。关键点体现在:与前端的种养殖农户建立生产合作伙伴关系,基于流通加工技术,以特产店、社区商店以及线上平台结盟等建立起全渠道的销售网络,从而建立起绿色健康的全新冷链生态。

二、立足具体、简单的实践理念

实施运营策略具体、简单的运营策略是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里主要给出了以“产”定“销”,即通过将产地仓包干以及销售仓包销相互促进的方式,建立基本的运营的模型。然后通过项目型组织以产地(区别于客户和行业)的模式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最终建立起围绕仓经营的营运体系。当然,所有运营策略的成功都离不开高效、灵活的平台技术。图2描述了基于仓营销体系的运营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五力”(借用外力、发展新力、整合能力、激发能力以及优化内力)模型等管理技术实现经营目标。

三、结束语

冷链物流企业依靠提供运输服务的发展空间有限,具备依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服务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带动产区经济发展的新型冷链企业将会成为冷链企业获得未来发展空间的关键。因此,选择合适经营模式,提高冷链配送的质量,实施完善的冷链配送的技术,让冷链配送变得更简单、更实惠或许是一个正确有效的发展模式;无疑,本文为冷链企业发展策略、营运策略以及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田华,周瑞琪,朱柏青.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价格月刊,2016,(04):68-71.

[2]陈广,罗岚.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12):81-83.

光电生物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怎么找介绍如下:

检索头牌:Pubmed

Pubmed作为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属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开发的一款论文搜索引擎,凭借其海量的文献数据和简便快捷的搜索方式,成为了网上使用最广泛的生物医学方面的文献搜索工具。我们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在标题和摘要中搜寻相关的关键词或相关公式,来寻找相关的文章。

用之不易的Google学术

这个其实并不能算是文献检索工具,但其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对全文进行搜索,而不是像上面说的那两个只是搜索标题和摘要。因此当要搜索事实型依据的时候,比如,要搜索“某病的发病率为36%”这样的出处,在摘要中可能没有具体的数据,所以需要google来进行全文搜索。

Google学术的功能还是挺强大的,不过在天朝却被封了,要是想用还得翻墙。不过不知道是应广大学者的呼唤,据说,最近Google又可以用了,这机会可是来自不易,小伙伴们还是抓紧时机享受这一福利吧。

关联检索:Web of Science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研究机构,因为Web of Science的数据库是要收费的,但其搜索引擎比Pubmed更高级,不但能够限定文章的学科,还能限定作者的国籍单位等等,非常好用。值得一提的是它里面的逻辑连接词比Pubmed多了一个很实用词——Near,这个能在相邻的两个句子中寻找关键词。

比方说要搜索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关系,如果使用一般”AND“来连接,可能会出现头一句是说的糖尿病,然后结尾出来个高血压,其实并无联系。但用”Near”的话,由于两个词之间的距离被限定了,因此相关的概率也会高的多。

近日,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nophotonics上以 Nanowires for 2D material-based photonic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为题发表综述文章,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各种纳米线在光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的应用,以及纳米线与二维材料的结合。这篇综述文章介绍了纳米线作为谐振器或/和波导,以提高光子集成电路中用于光增强和引导的二维材料的性能。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在光电子领域研究的纳米线和二维材料的混合。本文综述了纳米线与二维材料在光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的杂交,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图1. 二维材料和纳米线耦合的示意图

图源:Advanced Materials 33, 2101589 (2021).

几十年来,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欢迎。最近的重点是提高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强度,以实现紧凑的集成光子电路、高效的光子器件和多功能光电子系统。二维材料是现代科学中研究最活跃的材料之一。使用二维材料进行研究有很多优点。例如,二维材料提供了良好的机械性能,例如高度可弯曲和可拉伸,而不会造成损坏。此外,通过简单地使用胶带从大块晶体中剥离二维材料,可以轻松创建原子级光滑、单层或几层样品,这增加了实验室研究中二维材料的使用。通过剥离方法,二维材料可以转移或堆叠到任何材料上,而无需考虑晶格失配问题。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个二维材料库,其特性从金属到绝缘体不等,这些材料有时表现出独特的特性,如高导电性、高非线性或依赖谷值的电/光响应。

纳米线与二维材料的杂交使二维材料能够更好地作为光子和电子器件发挥作用。纳米线可以由金属、半导体或绝缘体制成。金属纳米线用途广泛,因为它们既可以用作电极,也可以用作光子元件。银因其高透射率、低电阻和高柔韧性而经常被用作电极材料。通过加入MXene、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可以解决阻碍其实际使用的一些瓶颈问题。例如,二维导电层连接纳米线并使表面光滑,从而降低电阻。此外,二维绝缘材料保护金属纳米线免受氧化。这些异质结构可以是图1所示的各种配置。除电极外,金属纳米线还起到波导、开放纳米腔和控制发光性能的作用。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进步,半导体纳米线被广泛应用,并作为集成光子电路的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半导体纳米线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它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兼容,同时还提供了先进的电气和光学功能。当这些纳米线以核壳或纳米线的形式与单层结构上的二维材料结合时,预计会产生协同效应。

图2. 将金属纳米线与二维材料结合用于柔性透明电极

图源:Advanced Materials 33, 2101589 (2021).

柔性和透明电极适用于各种应用,并有望在光电子学中广泛使用。这种电极已用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Folders)、太阳能电池和许多其他光电应用。金属纳米线因其高透射率和低片电阻而对柔性透明电极(FTE)的开发特别有吸引力。传统上,氧化铟锡(ITO)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柔性透明电极材料。ITO具有高导电性,同时在可见光波长下透明。然而,使用ITO有几个缺点,包括机械稳定性差,弯曲基板时由于裂纹导致电阻增加。此外,铟是地壳中稀缺的原材料,因此需要使用替代材料。金属纳米线因其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而成为很有前途的候选者。它们展示了诱人的特性,有望在商业应用中取代ITO。这是因为纳米结构增加了弹性,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导电性和光学透明度,因此它们对弯曲和折叠裂纹具有弹性。

然而,金属纳米线仍然存在一些固有的缺点,包括表面粗糙度高,与基底的附着力低,纳米线界面之间的不连续结构,以及快速降解。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添加额外的材料来克服,即创建一个混合系统。这些混合系统由二维材料组成,其特性适用于克服这些问题。例如,MXene是一种二维材料,由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和碳氮化物组成,经常用于缓解问题。MXene因其高导电性和大表面积等特点,在传感器和透明电极领域被广泛 探索 。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电学和光学性质,也是这方面很有前途的二维材料之一。

图3. 纳米线与二维材料耦合以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图源:Advanced Materials 33, 2101589 (2021).

同样,石墨烯也被用于改善混合系统中电极的导电性。已经有研究工作实验实现了由银纳米线和电化学剥离石墨烯(EG)组成的透明电极。详细地说,首先将含有银纳米线的溶液喷涂到柔性基底上,即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然后进行电化学剥离石墨烯分散。研究人员比较了不同体积的带有电化学剥离石墨烯层的银纳米线与原始银纳米线的薄片电阻和透射率。此外,为了长期稳定性,样品在空气中暴露120天。在此期间,混合材料的薄片电阻保持不变,而原始样品的薄片电阻在暴露10天后增加。研究报告说,通过部署电化学剥离石墨烯层,他们能够在不显著降低透射率的情况下降低薄片电阻,同时将粗糙度分别从78Ω/sq降低到Ω/sq,从 nm降低到 nm。由于分散层使Ag-纳米线结和孔的表面变平,因此EG涂层降低了薄板电阻和粗糙度。本文进一步展示了该电极作为阳极在有机太阳能电池和聚合物LED中的应用。

二维材料不仅可以降低表面粗糙度,而且可以作为保护层防止金属纳米线氧化。银纳米线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VSC)最常用的底部电极金属线之一,由于钙钛矿层中卤化物的释放而导致腐蚀问题。最近有研究人员提出采用大尺寸氧化石墨烯(LGO)片作为银纳米线透明电极的保护层。作为保护层的大尺寸氧化石墨烯片对于减少整体边界面积至关重要,因为片之间的边界允许卤化物物种进入。在这项工作中,采用离心法分离不同尺寸的氧化石墨烯板。将减少的大尺寸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滴在Ag-纳米线电极上,并使用稳定的热风流进行干燥。电极保持其初始电阻超过45小时,而原始样品在 V偏压下10小时后电阻呈指数增长。本研究证明了构建高稳定性PVSC的可能性。

通过增加发光二维材料的自发辐射率,可以产生更亮的光源。有腔和无腔的自发辐射率速率之比称为Purcell因子,它与Q因子成正比,与光模体积成反比。已经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高的光致发光强度,这可以通过纳米线与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杂交来实现。利用纳米线也是解决光学各向异性的常用方法。通过调整纳米结构的形态,可以控制共振频率和质量因子。随着二维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与等离子体或光学纳米线的结合,光的有效控制和增强可以应用于实际。

图4. 将半导体纳米线与二维材料结合可用于高性能光探测器

图源:Advanced Materials 33, 2101589 (2021).

总结与展望

如前所述,本文介绍了贵金属纳米线、半导体纳米线和钙钛矿纳米线,以及它们在传统应用、集成光子电路、光增强、路径控制和光电子学中的最新应用。此外,在综述中还介绍了通过加入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层、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等二维材料而取得的显著改进。研究表明,对这些二维材料的结构特征进行优化至关重要,比如尺寸或纳米线之间的距离。因此,对优化这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是有希望的。

本综述回顾了用于基于二维材料的光子和光电子器件的纳米线。纳米线在光子集成电路中具有作为谐振器和波导的潜在用途。介绍了利用纳米线的特性以及纳米线与二维材料的混合。不同类型的纳米线和二维材料的特性和用途有望为 探索 新的杂交材料提供新的视角,并最终改变现有设计,提高性能。

然而,文章认为,这些耦合仍然有一些缺点需要克服。例如,由于它们是纳米材料的混合,因此应该研究简便的合成方法。复杂的合成方法可能导致产率低、耗时且成本相对较高。此外,它们的长期稳定性仍需研究。高湿度、极高或极低的工作温度等恶劣环境可能会导致性能不佳。因此,提高它们的重复性、再现性,并在恶劣环境中对其性能进行试验,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目前正在努力提高这些材料的性能。例如,已经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用于超灵敏光电探测器的钙钛矿纳米线结晶度增加的制造方法。同样,未来的应用预计将通过提高材料的结晶度和研究设备的最佳布局来实现可扩展和集成的系统,从而提高结果。

参考文献:

XSoumyabrata Roy, Xiang Zhang, Anand B. Puthirath et al. ,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Advanced Materials 33 , 2101589 (2021).

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发展,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人类关注的重点话题,其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面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生物科学逐渐运用于现代医疗领域、农学领域和工业领域,它对基因遗传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是关乎生活的重要话题。本文从生物科学的应用、研究成果进展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生物科学;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科学是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认识自然的有利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和基因重组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使得现代的生物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医学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码,解开生命的奥秘是基因破译的主要目的。目前,科学研究人员对遗传图、物理图和转录图的制作工作已由相关的制作单位完成,这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高的商业价值。2013年的1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历时三年的研究,终于得出了小菜蛾的基因组图谱,科学家指出,将进一步与国内外人员合作交流,在小菜蛾基因组的研发完成后,将继续开展研究与抗药性和食性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为小菜蛾的有效防御、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生物模式经重要的动植物基因组将不断被揭露。细胞全能技术是一项快速纯合创造新品种的先进技术。21世纪后,生物的起源、原始细胞的产生和新生物的形式与改造等重大理论问题在我国已经得到重大的发展。人类对生物生命本质的'认识将会进一步的提高,这对生物细胞全能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新品种作物的选育具有指导性因素。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依据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而进行识别的一种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包括有: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高、不易被盗、便于携带等特点,容易和电脑配套使用,从而增强在使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管理,已广泛用于胜负、军队、银行等地。但生物识别技术中由于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生物科学的应用

(一)农业领域的生物科学技术

20世纪以来,在生物科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已然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基因组学的突破性研究推动了生物技术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动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已对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抗病虫、除草剂的使用推进了转基因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等的商业化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的动植物育种学催生了新型的分子育种学。

(二)生物科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药品领域的开发对生物科学的运用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改革开放后,生物技术制药受到了相对高度的重视,为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达到国际水平。2013年7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亚洲癌症研究组织合作完成干细胞癌基因研究项目,这是继乙肝病毒整合机制研究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对88例癌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些列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找到了肝细胞癌发生的两条关键性途径,从而为日后肝细胞癌治疗法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生物科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不断突破。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公众认可。在工业化和商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总结得出,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高校或科研组的科研项目加大人力财力的扶持,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技术专家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并为他们提供多学科的培训,使得多学科科学的发展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从而推进多领域的融合,促进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应用研究的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种学科的融合发展,生物科学逐渐从单一化发展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由宏观逐步发展到微观的可操作性。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中不断突破,研究成果已遍布全世界,相信如此下去,将会赢得生物科学的巨大成果。加大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进程,促进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良性有利发展,以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宜君,张淑萍,杨林等.民族高校生物科学类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央民族大学实验基地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5):18-22.

[2]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等.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14-16.

[3]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5):148-151.

[4]李朝晖,周峰,华春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5(5):66-68.

[5]叶辉,丁斐,王兆慧等.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与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85-11887.

格式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 索引序列
  • 光波分复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光纤通信毕业论文波分复用
  • 波动光学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微波杀菌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光电生物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