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双相情感障碍论文文献怎么写

双相情感障碍论文文献怎么写

发布时间:

双相情感障碍论文文献怎么写

论文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如下:

1.参考文献需要顶格书写。开始换行的时候,第二行必须有空格,汉语必须要两个汉字空格。

2. 原则上,要有15条以上的参考文献。英语放在前面,中文放在后面。英语按姓氏的首字母顺序排列,中文用姓氏的音序排列。

3. 一级标题要加粗,其他的标题不要加粗。

4. 外文文献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学,其他都是小写。

5. 如果引用超过4行以上,就需要另起一行。

6. 正文和正文的小标题之间不要留空行。段落之间也不要留空行。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

1、注重论文的严谨性、严肃性,尽量不出现“我”这个词,建议用“本文”等词汇代替;同时要少使用感叹号,以陈述句为主要句式。

2、对论文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比例要合理控制,引用参考文献等内容时,要对该内容进行格式设置,避免在查重时出现文字复制比过高的情况。

3、论文全文结构要严谨、完整,目录、摘要、致谢等内容应按学校要求进行撰写,并按校方要求修改论文的格式。

4、论文所用标点符号要规范,逗号、句号、分号、冒号、引号等符号需要正确使用。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 由于情感障碍的覆盖面太广,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双相情感障碍,这里就特地详细写一下双相情感障碍。 内容大部分是从研究论文上(Anderson, Haddad & Scott., 2012)翻译摘录,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家想要了解的各个方面(我手都打断了,而且用了一大半下午看论文的时间和部分晚上疯狂打牌的时间_(┐「ε:)_),希望对想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或想解决对双相情感疑惑的人们有帮助。 正题 双相情感障碍,最初也被称为躁狂抑郁症,是最难控制的精神类疾病之一。 尽管它也被与天才,创造力相联系,但是它对病人生活的负影响是巨大的,近20年来超过6%的病人死于自杀。 躁狂 (mania) 通常在情绪上升严重并且维持或者伴随着其他精神症状,引起明显的行为功能混乱的时候被使用。轻躁狂则在病状相对较轻的时候使用,并且病人通常不会注意到需要寻求治疗,但是,轻躁狂可以发展为躁狂。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是反复阶段性发作的情绪波动以及抑郁,同时伴随着行为方式以及能量的变化,影响着认知,生理以及行为症状。 I型双相情感障碍中表现为情绪的起伏(抑郁)以及持续性的躁狂,II型双相情感障碍则主要为抑郁症状,伴随症状较轻的躁狂(轻躁狂)。 抑郁症状通常在情绪起伏时更常见并且持续时间更长,同时伴随内源性的轻度症状,是引发大部分消极情绪的原因。 其他的精神疾病,比如焦虑症,酒精和药物的滥用或错用也很常见。 自杀以及各种自然因素(比如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 治疗通常为药物和相辅的精神治疗相结合。不管是严重发作阶段或者是维持恢复阶段,治疗都会根据躁狂或抑郁情绪哪方占据主导来制定方案。 谁会患双相情感障碍? 最近的覆盖11个国家的全球性调查3表明患病人群的年龄中位数为25岁3,患病率则为 (I型双相情感障碍,男性人数居多)和(II型双相情感障碍,女性人群居多)。轻微症状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位。美国的患病率最高,一次为,和。 青春期前的躁狂较为少年,通常来说,青年时期的情绪障碍会在成年后发展为抑郁以及躁狂 (Duffy et al, 2010)。 什么导致了双相情感障碍? I型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率为,大部分为常见等位基因变异导致,并且一部分基因与精神分裂的基因相重合 (Sullivan, Daly & O'Donovan, 2012)。 基因的显性是由基因与环境因素相影响导致。儿童时期遭受物理或者性虐待的话发病率为正常人群的2倍,并且发病更早症状更为严重 (Etain et al., 2008)。生活经历或者长期的压力也是引发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 (Martinowich, Schicesser., & Manji, 2009)。 什么使得双相情感障碍如此具有挑战性? 同时伴随其他精神类疾病,其中以焦虑症最为常见。超过1/3的病患,尤其是发病较早的病人,同时有酒精或者药物紊乱障碍。 并且,相较于其他疾病阶段,严重的病患通常对患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而且易拒绝治疗,这给治疗增加了极大难度。躁狂时的暴力行为也会对他们造成危险并会引发犯罪行为。 相反,轻躁狂却经常逃出了医疗系统的注意,即使被发现,也易被拒绝接收治疗。因为病患易将这种轻躁狂看做是积极的并与个人充沛的精力和创造力相联系。 当病患因为抑郁症状寻求治疗时,之前的躁狂发作经常不背发现。因此确切的诊断可能会被推迟数年,这间接导致了无效的,有危害的治疗。从抑郁症到双相情感障碍的“转变几率(conversion rate)" 大约为每年1%, 而且未被发现的双相情感障碍在对抗抑郁药物无效的抑郁患者中发生的概率更高。 快速循环状态(rapid cycling, 每年4次或者更多的情绪发作)是病情严重性与治疗反应不佳的标识。 即使病人处于正常状态,轻微到重度的认知能力减退,比如语言学习,记忆力,和行为能力也会出现并且引起功能缺陷。 蓄意自残行为-- 与抑郁,混合症状,精神错乱,物质滥用联系尤为密切,在30-40%的病患中出现。在最近的大型调查中,在中位年龄18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的自杀率为,女性的自杀率为,比抑郁症以及精神分裂还高。 双相情感障碍如何被诊断? 最关键的诊断因素为轻躁狂或躁狂的发病历史。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易怒情绪可能被躁狂覆盖,精神症状也可能被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状。所以诊断需要极仔细的过往病史了解并且进行精神测试,并且与其他相关资料相结合。同时,情绪的波动可能被忽视或者不被上报。 轻躁狂也可能被忽视,病人可能只会在反复发作或者有不良影响,他人施压的情况下菜去寻求医疗帮助。双相情感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状共同点也会导致其被误诊,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双相情感障碍症状非常相近,由于ADHD更为普遍,所以在确诊双相情感障碍时必须确定病人有明显的情绪发作(躁狂,欣快)阶段。精神分裂也是如此,因为其病症与情绪波动联系很大。 为了避免误诊,在儿童和青年的诊断过程中,需要有明确地躁狂发作并且有明显的欣快情况(不只是易怒)和发病阶段 (Novick, Swartz., & Frank., 2010)。 对于大多数人群,个人量表,比如情绪障碍问卷,或者轻躁狂量表可以帮助了解之前的轻躁狂和躁狂症状。 怎么分辨双相和单相情感障碍? 如果不考虑病史,个人因素的话两者很难被区分。一个研究总结了两者的特点,如下(Mitchell, Goodwin., & Johnson., 2008). I型双相情感障碍特征:不寻常的抑郁症状(轻躁狂,食欲增强,感到虚弱麻痹无法行动);情绪不稳定;精神病特征或者病例上的愧疚感;心理行为上的迟缓;较早的发病时间(<25岁);多次发作的抑郁;具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家庭病史。 单相情感障碍特征:睡眠减少或是失眠;食欲减退,体重减低;正常或增加的活动频率;身体出现问题;较迟的抑郁发病(>25岁);抑郁发病阶段较长(>6个月);没有家庭病史。 如何控制双相情感障碍? 急诊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并且减少病患对自己或是他人的伤害行为。长期治疗目的在于预防未来的发作并且帮助病人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增强身体健康,减少自杀几率。在躁狂或轻躁狂与抑郁症之间循环的病人尤其难治疗,在急诊中,稳定情绪是最为关键的治疗要素。 药物在轻度病症中的药效并未很好的被证实。特殊的精神疗法在减少复发,治疗抑郁情绪和增强机体功能方面非常重要。其他重要的方面包括与治疗医生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持续的治疗与关注,记录病情状况等等。 由于在如何治疗同时发作的精神类疾病(如焦虑症)方面缺乏足够的证据,通常的流程为稳定情绪然后仔细的治疗特定的疾病。 什么药有效呢? 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治疗躁狂和双相情感障碍上,在轻躁狂和轻微情绪波动上证据则较少。大部分药物对某一极的病状更为有效,所以病人在“情绪稳定”阶段时(通常会被推荐使用锂或者一种抗惊厥剂)可能不会被同时治疗其他病症。 精神心理疗法扮演了什么角色? 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表明选择哪一种疗法。各种疗法都有其特定的疗效,但是都需要与医生的了解程度,病情状况,病人是否遵守疗程,病人的生活作息等等来具体确定。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病人认识和解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家庭疗法则注重于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应对方法上;人际关系与社会疗法则注重于解决人际关系以及日常交际的问题;心理知识教育则给病人提供了了解自己病情的机会,有益于病人自我调整与治疗。同时有证据表明认知矫正(通过行为训练来增强认知表现)不仅对双相情感障碍有作用,对精神分裂患者也有作用 (Anaya et al., 2012)。现今的挑战为如何去根据病人的需求来结合合适的治疗方式。 什么时候应该去寻求医疗帮助? 在出现严重病情的时候,需要去寻求专业的情感障碍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帮助,以治疗严重的病状,控制以及减小危害,进行确诊,提出或者审视长期的治疗计划。 在以下情况中,病人需要接受专业看护:当病人在医疗服务或治疗过程中出现困难;有频繁的复发,对病情掌控力弱,或者持续的症状发作;有严重的其他精神症状发作,比如焦虑,酒精或药物滥用;需要控制自杀情况或者控制对他们的危害性。 病情稳定的病人需要在以下情况寻求专业看护:准备怀孕或者已经怀孕;对于治疗产生副作用或者需要更换药品;准备更换或者停止治疗;要求与专业医生进行接触。 情绪的波动如何控制? 躁狂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以减轻危害并且提供治疗。这有时需要强制性的介入,严重的行为紊乱可能需要被使用抗精神药物或者苯二氮或者两者并用。安静的环境需要被提供以排除外界刺激。轻度的躁狂可能通过专业机构的互助小组来治疗。 第一步需要了解任何发病原因比如药物停用,突然的生活刺激等等。处方的抗抑郁药需要被停用因为可能导致情绪波动。任何疗法在过往病史中的效果和耐受性需要被审视 (Goodwin, 2009)。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躁狂的第一方案,尤其是在严重的情况下。一个多重治疗的元分析研究表明 (Cipriani, et al., 2011),抗精神病药物,锂,抗惊厥和癫痫药和立痛定的药效比安慰剂更强。最有效的药物为氟哌丁苯(haloperidol),利培酮(risperidone)和奥氮平(olanzapine);所有的都比抗惊厥药物有效,同时氟哌丁苯也比锂更有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有更少的弃药可能。 如果将药物相结合疗效也会更好。研究表明 (Smith et al., 2007) 抗精神病药物与锂或者抗惊厥要相结合比单一的锂,抗惊厥药物或者精神病类药物疗效要好很多。苯二氮(Benzodiazepines)可能在短期会被用于治疗冲动行为以及失眠,但其本身缺乏抗躁狂的特性。 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抑郁如何被控制? 对于躁狂来说,需要解除处方药并且审视治疗病史。从病史中选取合适的药物并且防止药物导致的情绪波动。研究表明25, 奥氮平和奥氮平与氟西汀(fluoxetine)的混合疗法是非常有效的。并且有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病患中药效与安慰剂差不多 (Sidor & Macqueen., 2011)。 抗抑郁药物需要与抗躁狂药物相结合来减少情绪波动的几率。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也是一种选择因为其不易引起躁狂发作。除非病史表明持续使用抗抑郁药物对病人有疗效,建议考虑在抑郁症状解决后停用抗抑郁药物 (Goodwin, 2009)。 同时,考虑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治疗。 在分娩阶段的双相情感障碍女性有什么不同? 如上文提到,分娩阶段患者需要去寻求专业看护。一个大型研究发现23%的女性患者在分娩阶段会发生复发, 在产后几率更高,为52%,大部分复发症状为抑郁 (Sharma & Pope, 2012)。 如果情绪稳定剂停用,几率还会上升,研究表明相较于继续服用情绪稳定剂的孕妇复发概率为30-37%,未继续服用稳定剂的女性复发概率高达85-100%。锂和抗惊厥药物会提高婴儿畸形的概率,抗惊厥药物导致畸形的概率最大,并且会导致神经发育的延缓。所以这类药物在孕期是被禁止使用的,如果使用,需要考虑避孕措施。其他药物也相似,如锂需要在产科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如果可能,在前3个月避免服用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是孕期的一个用药选项,并且认知疗法在抑郁患者中是最被提倡的 (NIHCE, 2006)。同时,在哺乳阶段,锂,奥氮平,拉莫三嗪是被禁用的。 如果治疗没有作用怎么办? 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审视诊断并且尝试去了解并发疾病,比如药物或酒精滥用,不配合治疗(将近半数双相情感障碍没有按医嘱进行治疗)。同时,根据专业医生指导加大药物剂量或者更换替代药物。同时配合配合精神治疗并且将环境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有研究表明ECT(电击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以及单项情感障碍具有疗效,ECT也是抑制躁狂的方法之一,在药物治疗无用或者病情相当严重时可以采用ECT。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预期是什么样的? 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后第一阶段康复,但是大约80%在5到7年内复发,大部分病人在20年内有过3次以上的发病经历 (Wittchen, Mhlig & Pezawas, 2003),同时有持续到老年的危险性。在长期的跟踪研究中,26-32%的时间中,病人经历中度到重度的功能缺失。病情加剧与功能缺失在病状严重,发病较早并且有认知功能减退的病人中更为明显 (Treuer & Tohen, 2010)。治疗会在发病的早期更有效果,早期的干预和长期的治疗尤为重要。尽管如此,大部分病人还是有很好的疗效并且有完整的健康的生活,但是同时,他们也需要关注并且控制会引起复发的因素。 关于对于是否应该使用精神类药物的疑惑,请看我之前的一个相关回答。 怎样评价抗抑郁药以及它的安慰剂效应? - 叶赌徒的回答 谢谢阅读:)。这篇文章可作为参考了解用,具体的治疗以及诊断还是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 References Anderson, ., Haddad, P. M., & Scott, J. (2012). Bipolar Disorder. BMJ. 345: e8508. (原文) Duffy A, Alda M, Hajek T, Sherry SB, Grof P. Early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J Affect Disord 2010;121:127-35. Sullivan PF, Daly MJ, O’Donovan M. Genetic architecture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the emerging pic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Nat Rev Genet 2012;13:537-51. Etain B, Henry C, Bellivier F, Mathieu F, Leboyer M. Beyond genetics: childhood affective trauma in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 2008;10:867-76. Martinowich K, Schloesser RJ, Manji HK. Bipolar disorder: from genes to behavior pathways. J Clin Invest 2009;119:726-36. Novick DM, Swartz HA, Frank E. Suicide attempts in bipolar I and bipolar II disorder: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vidence. Bipolar Disord 2010;12:1-9. Mitchell PB, Goodwin GM, Johnson GF, Hirschfeld RM.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bipolar depression: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Bipolar Disord 2008;10:144-52. Anaya C, Martinez AA, Ayuso-Mateos JL, Wykes T, Vieta E, Scott J.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gnitive remediation for schizo-affective and affective disorders. J Affect Disord 2012;142:13-21. Goodwin GM.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bipolar disorder: revised second edition—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sychopharmacology. J Psychopharmacol 2009;23:346-88. Cipriani A, Barbui C, Salanti G, Rendell J, Brown R, Stockton S,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antimanic drugs in acute mania: a multiple-treatments meta-analysis. Lancet 2011;378:1306-15. Smith LA, Cornelius V, Warnock A, Tacchi MJ, Taylor D. Acute bipolar ma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therapy vs. monotherapy. Acta Psychiatr Scand 2007;115:12-20. Sidor MM, Macqueen GM. Antidepressants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bipola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lin Psychiatry 2011;72:156-67. Sharma V, Pope CJ. Pregnancy and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Psychiatry 2012;73:1447-55.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Bipolar disorder: the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 CG38. 2006. Bipolar disorder: The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 Wittchen HU, Mhlig S, Pezawas L. Natural course and burden of bipolar disorders.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03;6:145-54. Treuer T, Tohen M. Predicting the course and outcome of bipolar disorder: a review. Eur Psychiatry 2010;25:328-33.

双相情感障碍研究论文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特点是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近年在国外改称心境(mood)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或两者交替出现。情感障碍严重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 诊断要点 一、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二、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三、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四、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五、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1984年10月修订) 一、躁狂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 ①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 ⑨意念飘忽,思维奔逸。 ②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 ④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⑤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 ⑥对睡眠的需要减少。 ⑦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 ⑧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1.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2.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 3.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4.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 ①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 ②怪异行为。 ②“一级症状”。 ④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 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二、抑郁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 ①对曰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 ②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 ③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④自责或内疚感。 ⑤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 ⑧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 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1.社会能力明显受损。 2.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3.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 三、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①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②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编辑本段]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 (一)药物治疗原则 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 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 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 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 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 (二)心境稳定剂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1)碳酸锂 (2)丙戊酸盐(3)卡马西平 2、候选的心境稳定剂:(1)拉莫三嗪(2)托吡酯(3)加巴喷丁(4)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与奎硫平 心境稳定剂的选择:对双相Ⅰ型急性躁狂或双相Ⅱ型轻躁狂发作,可首选锂盐治疗。如果即往对联锂盐缺乏疗效,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锂盐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如果不能耐受锂盐治疗,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 对快速循环以作或混合以作,因其对锂盐缺乏理想的反应,则应首先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与候选的心境稳定剂联合用药治疗。对双相抑郁障碍,可首选拉莫三嗪,必要时也可短期合用抗抑郁剂。 对难治性病例,可联合应用锂盐和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若仍无效,可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候选的心境稳定剂,或根据情况加用增效果剂。 3、苯二氮卓类药物: 氯羟西泮、氯硝西泮 4、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对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者,伴有精神症性症状的抑郁以作者也可在治疗早期阶段短期联用心境稳定剂与第一代抗精神症药。 5、增效剂的应用与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难治性双相障碍患者,特别是难治性快速循环发作患者,候选的心境稳定剂、钙通道拮抗剂(异博定80-120mg/d,2/d、尼莫地平40-90mg/d,2-3/d)甲状腺激素(T325-50ug/d、T480-200ug/d用4-6周)、5-HT1A受体拮抗剂(如丁螺环酮、心得静)可考虑做为增效剂与经典心境稳定剂联合试用。 6、抗抑郁剂在双相障碍中的使用用问题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应用抗抑郁剂可能诱发转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或使循环频率增加,或促发快速循环发作而使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应慎用抗抑郁剂。如抑郁症状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超过4周以上,既往发作以抑郁为主要临床相,则可以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前提下,合用抗抑郁剂。一般可首选几无转躁作用的丁胺苯丙酮,其次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尽量不选转躁作用强的TCAs。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书 名: 双相情感障碍 作 者:(美)麦克洛维茨 ,陈幼堂 译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ISBN: 9787562452119 开本: 16开 定价: 元 内容简介 本书可以帮助双相障碍患者有效地处理双相障碍引起的各种问题、掌控自己的疾病和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书中介绍了双相障碍的病因、治疗以及自我管理,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和自我管理工具,从而避免因病症导致的极度的情感混乱和重大的钱财损失,并保持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 作者简介 戴维·米克罗维兹博士是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双相障碍研究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和临床专家。他与迈克尔·戈尔茨坦合著的《燥郁症:家族聚焦治疗方法》获得了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颁发的杰出出版物奖(1988年)。他还曾获美国国立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研究联盟颁发的杰出研究者奖(2001年)。他在《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神经病与精神病杂志》、《生理精神病学》、《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以及《变态心理学》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患者母亲教养方式和孤独感特点以及两者关系,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入住某精神专科医院的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患者46例为研究组,随机选取某中学无精神病史学生54例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对象的人口学信息、母亲教养方式情况和孤独感情况。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研究组患者的孤独感与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教养相关性更强。结论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患者的孤独感与母亲不良教养方式有关,对于孤独感较强的患儿,建议评估其母亲教养方式,采取措施干预不良教养方式。

有的抑郁症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可能某天突然发现情绪开始好转,甚至活力四射、精力旺盛,以为抑郁症痊愈了。 殊不知,这种情绪异常的起伏波动未必是一个好的信号。 可能是你的 单相抑郁“转为”双相 了,其危险程度甚至更高。 双相全称为 双相情感障碍 ,也叫做躁郁症。除了具有抑郁发作期的明显特征以外,也会表现出躁狂特征。 两种状态呈周期性变化: 时而抑郁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暴自弃 时而躁狂 ——自信心爆棚,行动力超强,透支生命力 这就导致双相患者抑郁时,求生能力相对更低,求死意愿也远高于抑郁症。 一项瑞典的大范围研究表明—— 9%的双相患者死于自杀,大部分非自然死亡发生在诊断的五年后,自杀未遂风险也远高于单相抑郁患者(42% vs 16%)。 有调查说明:双相的明确诊断周期长、存在一定的误诊可能性。 有60%的双相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单纯的抑郁症, 而正确诊断的时间跨度可能长达十年。 另一个十年的随访评估发现: 大约10%单相抑郁的患者最后发展为双相。 还有百分之十的人,在十年间也有过轻躁狂发作。 临床工作中,每两位抑郁症患者中可能有一位会被识别出双相或呈现双相谱系障碍特征。 因此,每一位抑郁症患者都需要了解双相的相关知识,并且做到以下几点: 1.首次发作遵医嘱进行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 2.周期性复诊 3.重视心理治疗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了解双相抑郁易感人群,为身心安全再加上一把锁。 符合下面特征的抑郁患者要注意及时自查、复诊。 一、心境障碍发作时未成年的患者 双相抑郁的起病年龄通常早于单相抑郁,所以家长在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时,除了重视抑郁症,也要对孩子是否表现出躁狂状态加以关注。 二、女性抑郁症患者 女性在双相障碍 I 型起病时的躁狂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更需要警惕。 三、首次抑郁发作时为秋天 季节对情绪的影响或许比我们想象大的多。 Sato等人发现,单相抑郁症患者首次抑郁发作多为春季,而双相的抑郁发作,多在秋季。 四、入睡困难的抑郁症患者 睡眠问题是心境障碍的常见表现,只不过单相抑郁更多表现为早醒,双相抑郁则更常出现 睡眠时相的延迟。 五、精神疾病史 如社交恐怖症、焦虑症患者更容易被二次诊断为双相障碍,双相患者共病酒精使用障碍及惊恐障碍的比例也更高。 六、经历过应激事件的人 童年期虐待、丧失亲友或家人、分居或离婚、重大生活变故.....都可能导致双相抑郁。 七、具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 八、抗抑郁药物治疗不佳者 如果抗抑郁药的治疗反应不佳,很可能你患有的是双相障碍。请及时复诊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双相抑郁的患者面临着诸多困境与考验,这需要家人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家人可以与其一起: 1. 制定应对紧急事件(如突发应激事件)的预案。 2. 共同讨论症状、疾病以及它对家庭的影响,沟通本质上也是一种家庭治疗。 3. 家中确保足够的药物以及至少一位心理医生的联系电话。 4. 最重要的是,家人要懂得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情绪。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提供切实的帮助, 也能避免怨气滋生,这对精神心理疾病的在家庭中的康复极为关键。 最后, 在应该求助的时候,不要羞于求助, 患者、亲友、社会、尤其是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所有人缔结成治疗联盟,才能共同度过这次挑战。 审核医生: 徐唯 责任编辑:海鱼 插画:李大姑娘

进食障碍研究现状论文怎么写

一、进食障碍概述与背景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症状不同一般可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进食障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瘦为美的风潮就在西方贵族小姐们之间流行起来,原因是维多利亚风格的欧式宫廷裙会显得腰粗,所以束腰、节食等减肥方法应运而生,进食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进食障碍属心理疾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本人认为进食障碍的流行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将进食障碍的普及列入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之内。 二、中国进食障碍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加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以“胖”为有福相、忠厚的观念,进食障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近二十年来“进食障碍”这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2013年在中国中部城市武汉对女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中国的进食障碍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当,该调查被认为是对中国进食障碍发生率进行的最准确评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988 年 12 月至 2000 年 12 月的 13 年间收治进食障碍患者 51 例,平均收治 例/年;2001 年后进食障碍住院患者迅速攀升,由每年几十例增加到百例左右,到 2014 年住院患者达 150 例以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近 10 年(2004-2013 年)收住院的进食障碍患者为 134 例,前 10 年(1994-2003 年)仅为 49 例,前者为 倍。 神经性厌食症在精神障碍中死亡率最高:Steinhausen 等(2002)报告成人神经性厌食症的平均死亡率为 5%,Treasure(2005)报告神经性厌食症的死亡率约为 。进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约 5%。三、进食障碍易患病人群 从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发表的论文可得根据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维度划分,进食障碍高发病人群聚焦于青少年、女性、白人和亚裔、模特与舞蹈生这类对体重要求严格的工作中。 四、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此部分将结合“进食障碍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一文中的进食障碍调查现状,根据具有不同特点的患病人群及部分临床病例来分析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1.个人 (1)遗传因素 在ed的基因学研究中,遗传因素可能达28%~83%,影响ED的基因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情绪基因、代谢基因和性别。在ED表观遗传机制中,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的ED症状与母亲孕期和分娩时所处的环境和情绪以及硬件条件(以营养摄入为主)有关。具体表现为环境恶劣、情绪低落和营养缺乏对胎儿的表观遗传产生负面影响。 (2)性格特点与个人经历 通过本人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身边病友的采访归纳出进食障碍患者的相似的性格特点与经历: 一、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较为优秀 二、有特定的诱因导致患者对体型极度不满意 三、都通过极度节食的方法来减少体重 2.社会因素 (1)经济:经济发展与进食障碍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繁荣让越来越多的人的消费类型从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一对应并逐级向上推进,我们可发现在社会文化的作用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往上的需求层次与这个时代“以瘦为美的观点均有联系,且随着需求等级的上升,体型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增加。在情感和归属需要这层,你还不需要“瘦”来维持友情和爱情,交友与恋爱更注重的是性格和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外貌与之相比显的就不太重要了。但是在尊重需求和审美需求中,外貌的姣好就比较有优势了。古语有言:相由心生。虽然这句话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外貌条件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是很重要的。除去被他人羡慕的满足感和优越感,通过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也会让人上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带给人高度的精神满足感,而精神满足往往是钱所无法带来的。 (2)文化:文化可以说是造成进食障碍流行的罪魁祸首了。以瘦为美的观点始于西方,主要归结于宗教,物质和政治三个因素。首先说宗教。宗教在欧洲有着极高的地位。基督教中,很多教派提倡苦修行,少吃少喝,忍受饥饿的煎熬。教皇甚至把把"暴食"列为七宗罪之一。其次是物质,欧洲开辟新航路后,大量财富流入了欧洲,穷人的温饱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胖”不再只是富人的专利,人们也就不再羡慕那些身材肥胖的人了。最后一点就是政治对审美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是肥胖的代表,革命群众把胖和腐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就不会以胖为美了。 除了美,健康也是促使瘦成为主流的一个原因。诚然,超重和肥胖是不健康的表现,然而健康要求的“瘦”并不是真正的“瘦”,而是BMI在到24之间的适中体重。在个体完美主义和“害怕反弹”的想法与社会传媒、营销的大肆宣传下双重作用下,部分的减肥者走了极端,演变成了“进食障碍”。 随着“以瘦为美”观点的普及,体重管理的产业应运而生:减肥药、薄荷健康app、keep……除去减肥药不说,健康监测、运动健身的app既然能合法进入手机的应用市场就说明合理使用它对人是无害的。但是根据进食障碍的年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14岁到19岁是进食障碍的高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一般都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三观未定型,情绪不稳定,受外界影响大,而由于国内对进食障碍了解相对较少,此类app也没有相对的使用指南和年龄限制,部分孩子可能会突破最低体重的红线从此掉进进食障碍的深渊。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患病的几率更大。根据我国大学生活现状,第一,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空闲时间多,花在“抖音”“快手”和各类综艺节目的时间更长,会在网红和各类偶像团体的视频里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一种“瘦即是美”的观念。第二,不管是通过兼职还是家庭支持,大部分大学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就为神经性贪食提供了基础,即大量进食然后通过泻药、催吐的方式来防止发胖。第三,除了个别走读生,大学生基本上都是采取住校模式的,家长的管控难以触碰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ED提供了可乘之机。 传媒对进食障碍的传播起了重要影响。首先是传媒内容。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男孩对体型的管理没有女性那么苛刻。但是近些年来男孩患进食障碍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考虑到男性在此问题上更倾向于隐瞒,进食障碍女性与男性之比可能高于2:1,此现象与近年韩流文化的入侵导致男性“娘化”的现象有着一定的关联。 虽然进食障碍的男性比例在提升,但在整体上女性的患病率仍然高于男性。 其次是传媒手段。当今的传媒手段愈发丰富,报纸、广播的功能性在逐渐减弱,电视、互联网和手机这几种信息传递媒介在当下极为火热。传媒手段的丰富开阔了人们各种各样的信息的通道,大众在媒体的宣传下潜移默化地被“瘦就是美、就是好、就是优秀”的观念影响。但由于“减肥”在社会大观念下只是女孩子追求美丽的一种方式,且健康的瘦是对人有利的,所以薄荷app、keep在合法的范围内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除了减肥产业的发展,小视频领域的网红也市场通过秀身材而吸引流量——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这些“热点”只是网红哗众取宠的噱头,一开始人们也只是处于觉得好玩和跟风的心理去模仿,但是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被洗脑,观念发生扭曲,觉得这样才是“好”,是“优秀”,是炫耀的资本,这样的影响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 五、预防措施 由于发病率逐年增高,近些年进食障碍逐渐走入了公众视野,国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央视发文整治吃播不良现象、广电开展“扫娘”行动,由此估计进食障碍的发病率速度会小幅减缓,除此之外,作者对进食障碍的预防提出以下建议: 1.坚决执行国家现有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 2.规范身材管理行业的标准,设置体重下限,对于app要求企业发布科学的使用指南,限制适用年龄。 拿薄荷app来说,里面不少用户反映有个别营养师和教练也是进食障碍患者,所以要严格限制从业人员标准,不能让有害之风传播。 3.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监测,将心理健康包括进食情况纳入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不良的苗头要专业人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4.国家对进食障碍的危害进行宣传,发布政策让学校、公司组织进行有关进食障碍疾病的学习,让更多人了解到它的危害与严重后果。 六、结语 进食障碍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但由于国内对此方面缺少关注导致患病率逐年增高,很多没有意识到饮食异常行为是一种病的患者最后会被活活饿死。但现在不少专家已经认识到此问题严重性,国家也开始采取相对措施,相信通过国家辅助人们改变对于体型和饮食的认知和相关政策的加持,进食障碍致死的情况将得到有效控制,进食障碍导致的悲剧有一天将不再重演。

中学生饮食健康的调查研究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今天,中学生饮食和健康问题已成为了现代人们一道难题。我们小组从当代中学生的饮食现状、饮食误区以及学校食堂的膳食搭配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以下是结题报告。(一)当代中学生的饮食现状及误区1、“饱比饿好。”基于本能需要,人们都认为“饱比饿好”,许多家长唯恐孩子挨饿,总是劝孩子多吃。有的孩子都上高中了,妈妈还端着饭碗,追着拒绝在进食的孩子,求他再多吃一点;在家中会客时,客人们已经吃得酒足饭饱,还要劝他们再吃一点,唯恐人家吃不饱。结果是顿顿吃饱,天天吃饱,吃得肚满肠肥,爷爷奶奶吃胖了,爸爸妈妈吃胖了,孩子也吃胖了。吃胖后,再减肥都很难,因为长期球吃饱的习惯已养成了。2、三餐不合理地搭配这是最应该引起家长和孩子们重视的现实问题,是造成学生健康状况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现在中学生是家中的“小皇帝”,他们想要得到什么就能得到,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但是对于一日三餐却缺乏科学的认识,在进餐方面存在许多不正确的做法,导致许多家庭的一日三餐的质量很不理想。一日之际在于晨。早餐质量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但是学生的早餐状况很不理想。有人曾对1000余名学生进行早餐状况调查,结果是60%~80%的学生吃不上合理的早餐;其中约有40%的学生不吃早餐;有些学生虽然吃了早餐,但多数早餐食品来源于街头早餐摊点上的油条、包子,品种单一,卫生质量很差。进食早餐对提高学生的血色素水平有较好的作用,早餐对孩子们太重要了,我们都应该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午餐的问题也甚为严重。许多女孩子为了减肥,根本不吃午饭,而是到街上买油炸小食品或巧克力充饥;有的男同学不吃午饭,却用爸爸妈妈给的午餐钱买烟抽;有的学校饭菜质量不好,学生不爱吃,把学校的饭菜倒掉自己拿钱到校外摊上买东西吃;有的同学挑食,学校的饭菜不合自己口味,就送给别人吃……诸如此类的事实使我们看到普及学生营养午餐势在必行,这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如果学校有营养午餐,家长应动员孩子坚持在校内食用营养午餐,不要到处乱买着吃。如果学校没有营养午餐,应尽快设法解决学生的午餐问题。晚餐是一天中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的一顿饭。许多家长都认为,“一家人早饭没好好吃,午餐在外面瞎凑合,晚饭应该好好补一补。”于是,多数家庭晚餐比较丰盛,有鱼、有肉,四菜一汤。其实这样的晚餐是不合理的,按照营养科学的观点,晚餐要吃少,晚餐饭菜要清淡可口,才有利于晚饭几小时后的睡眠。如果晚饭吃得过饱过多,油腻过大,晚饭后食物来不及消化吸收,人就睡了。睡眠时,因胃肠系统仍要消化吸收食物而使大脑得不到完全休息。胃肠负担过重,夜里睡觉容易做噩梦,导致夜间睡眠不好。还有的家庭晚饭吃得太迟,孩子吃饭后没有什么活动就入睡了,这会使人因热能蓄积而发胖。3、“情感”消费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不太重视,而对孩子吃营养品、买进口食品,却毫不吝惜。孩子手中有了钱,饮食上的消费自然加大,于是出现了许多既超前消费又有害健康的做法。例如有些中学生过早的饮酒酗酒。学生们爱把洋餐确定为请客聚会的首选目标,家长们也以“带你去吃肯德基”、“得100分去吃麦当劳”等许诺作为奖励孩子的方式。洋快餐店高超的经营策略和促销手段,不断的诱导着中国孩子逐步由多次品尝发展到喜欢吃洋快餐。(二)合理膳食搭配1、蛋白质蛋白质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成分,可以修补和更新人体组织;蛋白质可以供给热能,从食物中摄取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不足时它可以被当作热能消耗利用;蛋白质可以调节生理机能,高蛋白的食物可以保护内脏,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尤其是紧张学习的学生们,摄入的蛋白质数量足质量高,则他们的神经系统功能强,脑细胞活跃,理解力、记忆力都随之增强。另外,人体内酸碱平衡的维持、水分的正常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营养物质的运输等,无不与蛋白质有着密切关系。由于鱼类富含蛋白质,专家建议我们青少年多吃鱼。豆腐及豆制品的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因此我们还应多吃些豆腐和豆制品。2、脂质脂质是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能供给人体热能,构成人体组织,可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还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皮肤和毛细血管的健康,减轻由于放射线照射所造成的皮肤损伤,对皮肤有保护作用。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的原料,是合成体内类固醇激素的原料,尤其是性激素,也是合成维生素D3的原料,还是人脑和神经组织的成分。它们主要指的是我们平时说的油,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在日常膳食搭配中选择油脂时,营养学家建议要将动物油和植物油混合搭配食用,搭配的比例以1份动物油、2份植物油为宜。3、糖类糖类对人体主要的作用是提供热能,它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中学生为了减肥而不吃主食,这样会使人的大脑因缺乏能量来源而变得迟钝,影响学习效果。糖类还具有节约蛋白质和保肝解毒的功用。有的中学生早饭只吃牛奶和鸡蛋,不吃主食,鸡蛋牛奶中的蛋白质在上午的学习和活动中被当作米饭馒头消耗掉了,不能起到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的作用,这其实是对蛋白质的浪费。如果在早餐中有主食,就会把这些作为热能消耗的蛋白质节约出来,让它在机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4、无机盐与中学生饮食密切相关的常量元素有钙、磷、钾、钠,微量元素有铁、锌、碘、硒。钙是动物骨骼的牙齿的主要成分,并对血液的凝固和肌肉收缩具有调节作用。奶和奶制品是最好的含钙食品,鲜奶中的钙在人体内的吸收率很高,因而我们提倡多喝牛奶。另外,蔬菜和豆类含钙也很丰富。磷在能量和物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钙一起构成骨骼和牙齿。磷是人体中的高能物质——三磷酸腺苷的组成成分。磷还有一个作用是帮助营养素的吸收和转运。但是,过多的摄入磷是对身体有害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中学生喜欢喝饮料,经常以饮料带水,汽水、可口可乐等饮料含磷高,会引起人体内的钙丢失,这应该引起中学生和家长们的注意。铁——人体易缺乏的微量元素,却是不可或缺的。人体中的铁大部分存在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如何提高铁的消化吸收率呢?可以在补铁同时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用铁锅炒菜铁容易被吸收;食物中蛋白质的分解产物能和铁形成可溶性的化合物而使铁容易被吸收;高钙膳食有利于铁的吸收。碘在人体内的需要量微乎其微,但它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是人生殖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与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缺碘,易患上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病症。海产品如龙虾、牡蛎、海带和紫菜是含碘最丰富的食物,植物性食物中菜叶含碘比菜根多,菠菜叶是植物中含碘最高的食物。锌是人体18种酶的组成部分,还与许多酶的活性有关。青少年若缺锌,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出现障碍。那么吃什么食物能补锌呢?牡蛎是含锌最高的食物,瘦肉、肝脏、蛋黄是孩子们从食物中获取新的主要食物来源,鱼类和海产品也含有丰富的锌。5、维生素维生素类型 维生素A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C 维生素D 维生素E主要存在的食物 动物肝脏、菠菜、胡萝卜等 粗粮、豆制品小麦胚芽等 动物内脏、奶类、蛋制品等 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动物肝脏、海鱼、蛋类等 植物油、鱼肝油等6、水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日常生活中饮水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造成水中毒,严重者会引起人体循环衰竭。我们的问卷中,发现有许多同学喜欢吃冷食,殊不知这些冷食中的水与食品添加剂混合在一起,溶解时需要更多的热能,过量的使用会造成脾胃虚寒,使人体代谢功能失调。据调查,近20%的学生在学校不喝水,50%左右的学生在学校饮用自来水,20%以上的学生每天以饮料代水。由此可见,饮水问题正严重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7、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由于它对人体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被定为人体的第七类营养素。许多学生由于喝水少,吃动物性食物多,经常出现大便干燥的症状。应在一日三餐中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保证大便通畅。膳食纤维虽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它可以帮助胃肠蠕动,促进排泄。还能减缓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它还能与胆汁酸结合,是胆盐排出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三)中学生参考营养食谱食谱一早餐:牛奶250ml、全麦面包、煮鸡蛋1个。午餐:米饭(粳米200克)、蘑菇炒肉片(鲜蘑菇50克、猪肉50克、植物油5克、料酒、淀粉、蛋清、味精)、炒青菜(青菜200克、植物油5克,味精、盐适量)。晚餐:馒头(面粉150克)、百合虾(虾仁50克、胡萝卜25克、柿子椒25克、植物油5克、百合、淀粉、味精、盐适量)、牛肉菜汤(卷心菜50克、豆腐干50克、胡萝卜50克、土豆50克、牛肉50克、植物油5克、番茄50克,味精、盐适量)。加餐:时令水果。食谱二早餐:小米粥(小米100克)、牛奶250ml、荷包蛋(鸡蛋1个)。午餐:米饭(粳米150克)、鱼香三丝(猪瘦肉50克、胡萝卜50克、土豆100克、植物油5克,姜丝、泡椒、酱油、醋、白糖、味精、盐适量)、香菇炒青菜(绿叶菜200克、香菇50克、植物油5克,味精、盐适量)、炝花菜。晚餐:金银卷(面粉100克、玉米粉100克,麻酱、盐适量)、清蒸鲜鱼(各种鲜鱼150克、植物油5克,葱段、姜丝、盐适量)、蒜茸茼蒿(茼蒿150克、植物油5克,大蒜、味精、盐适量)、青菜虾米汤(青菜50克、植物油5克、虾米,味精、盐适量)。加餐:时令水果。食谱三早餐:粳米发糕(面粉150克)、牛奶250ml、皮蛋拌豆腐(无铅松花蛋50克、内脂豆腐50克)。午餐:米饭(粳米150克)、蒜苗炒蛋(蒜苗100克、鸡蛋50克、植物油5克,调味品适量)、西芹牛柳(牛瘦肉50克、芹菜茎100克、植物油5克,调味品适量)、菠菜粉丝汤。晚餐:黑米粥(粳米40克、黑米10克)、馒头(面粉150克)、炒猪肝、猪肝50克、豌豆苗50克、植物油5克,胡椒粉、黄酒、味精、盐适量)、芸豆炖土豆(猪瘦肉25克、芸豆100克、土豆50克、植物油5克,味精、盐适量)。加餐:时令水果。食谱四早餐:虾肉馄饨(虾仁50克、菜100克、面粉100克,调味品适量)、牛奶250ml。午餐:米饭(粳米150克)、木须肉(猪瘦肉丝30克、鸡蛋50克、植物油5克,木耳、调味品适量)、酱焖茄子(猪瘦肉30克、茄子150克、植物油5克,大豆酱、调味品适量)、绿豆汤(绿豆、冰糖适量)。晚餐:黑米馒头(黑米面粉150克)、糖醋排骨(排骨300克、植物油5克,调味品适量)、海蛎子炖豆腐(海蛎子100克、豆腐100克、植物油5克,香菜、葱、姜、蒜、盐少许)、银耳蛋花汤(鸡蛋50克,银耳、调味品适量)。加餐:时令水果。(四)小结中学时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增强体质的最重要、最有利的时期。良好的营养、适当的锻炼和合理的作息是影响其身心发育的三个重要因素。青春期体格发育极为迅猛,各个器官都在增大,脑、心、肝、肾等功能增强,加上学习紧张、活动量大,也需要更多的热量和营养素。 热量主要来自主食米、面和脂肪、蛋白质,因此中学生应首先吃好三顿正餐。要多吃鱼、瘦肉、蛋、牛奶和豆制品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同时要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青少年代谢旺盛,骨骼生长快,肌肉组织细胞数量直线上升,要特别注意钙、磷、镁和维生素A、D的供给。大量组织的形成需要铁,供给不足则可发生贫血,特别是少女由于月经来潮,每次要损失一定量的血,因此铁质的补充更为重要。此外,随着甲状腺机能加强需要更多的碘;体格发育和性器官的逐渐成熟都需要锌;维持正常代谢和生长,离不开充足维生素的供给。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各类营养素的均衡搭配。

毋庸置疑,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祖国未来的希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营养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篇1 大学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具备热血青年的朝气蓬勃,才能成为国家栋梁,那么,关注自我,关注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本问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从大学生饮食营养概况,大学生平衡饮食的作用以及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当前的饮食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增强大学生对平衡营养方面的意识。 关键字:饮食营养 将康 概况 措施 前言: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须物质,而健康的饮食显得更为重要,大多数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和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是为了第一个目的而吃饭。大多数达到小康或富裕的人,是为了第二个目的而吃饭,即重视美食。殊不知,美味和美食绝对不等于营养。很少有人是明明白白的为了第三个目的而吃饭,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5%的人完全健康的根本原因。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如果想维持一个真正健康的身体,已经不是一个需不需要营养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在专业指导下尽快树立正确饮食观念的问题。正确的饮食和正确的生活习惯,并结合正确的身体与大脑运动和乐观的心态与情绪,是一种最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健康 教育 工作者肩负着非常沉重的历史任务。 对大学生饮食状况研究的目的: 1.帮助大学生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认识如何科学合理地食用各种食物,从中获取种类齐全、数量适宜的营养素,能够预防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消除健康危险因素,从而保持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营养知识,在食物选择消费、膳食行为等存在着不少误区,这会对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面向大学生全面开展营养教育和宣传,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正确营养观念可以促使大学生将营养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营养对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营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膳食结构,使每个人都做到自己可能达到的最好水平。 3.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明智地进行食物消费,努力帮助他们逐步改掉不利于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优化膳食结构。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篇2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无论是老年、中年、还是少年,在追求健康的同时,饮食营养就是追求健康的必要条件。毋庸置疑,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祖国未来的希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营养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有关调查也表明近些年来我国人们群众的营养情况在逐年改善,相关疾病也在逐年降低。但因为学生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针对学生群体的营养调查文献很多,都认为科学的饮食结构才是保障营养的前提,对学生的健康有促进效果。 大学生营养健康现状随着每天早上第一节上课铃声响起,一手拿着早餐,一手抱着书的大学生们快步地穿梭在教学楼里,草草几口下去,算是结束了早餐的饮用。这种现象几乎在每个高校都存在着。营养学家表示,进食的时候,人体内负责后勤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于是消化道和消化腺功能活跃起来,供血增加,运动增强,分泌增多。在这个时候做运动,大量血液就会供应骨骼肌,以至于消化系统供血不足,会造成消化和吸收障碍。尤其是早上,体内能量水平很低,更应该有一个好的用餐环境和气氛,不能边走边吃。大学生们尽可能在食堂或者宿舍用早餐,切勿囫囵吞枣式进餐。长期草草饮用早餐,不仅会导致胃的不适,还会造成营养不良。专家还表示,人们群众的营养情况可以整体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各项情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物质等发展的体现。故对人们群众实施营养监测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其是国家今后的发展,应予以重视。 饮食无规律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饮食无规律成为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现状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对饮合理膳食平衡营养食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而无规律的饮食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日常饮食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分别占。长期无规律的饮食,不仅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001年营养学家孙建华在上海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显示挑食、偏食,对某些食物有嗜好者较多。女生的蛋白质摄取量较低,尤其是动物性蛋白的食用量低。2005年营养学家辛碧芬对中南大学营养状况调查的结果是:中南大学学生营养不良率为,肥胖率为,膳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B2、C、钙等摄入与标准相当。2005年邓杰对南京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中显示:营养良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好者占,营养不良者占,营养过剩者占。查阅了近几年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等的问卷调查研究资料。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营养知识缺乏,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营养行为,如不吃早餐,常吃零食等。应付用餐者比比皆是为了能多睡一会,许多学生都有不吃早餐的习惯,中午和晚上多吃些就认为能把早餐的营养补回来。而有些女大学生,考虑到要保持身材,也养成了长期不吃早餐的习惯,中午还能按时吃饭,但晚饭也是担心发胖,随便应付一口。熟不知,长期下去,这种营养流失,缺乏最基本的营养食物带来的危害可是非常大的。首先,一、对大脑的危害。虽说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3%,但脑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800ml,耗氧量每分钟约为45ml,耗糖量每小时约为5g。二、对消化系统的危害。正常情况下,头天晚上吃的食物经过六小时左右就从胃里排空进入肠道。第二天若吃不好早餐,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粘膜层。长此以往,细胞分泌粘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胃溃疡及十二指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三、更靠近肥胖族:人体一旦意识到营养匮乏,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最后消耗的才是脂肪,所以不要以为不吃早饭会有助于脂肪的消耗。相反,不吃早饭,还会使午饭和晚饭吃得更多,瘦身不成反而更胖。饮食营养是大学生身体发育的先决条件专家建议,必须按时吃早餐,并且进食速度不能过快。尽量去食堂进餐,相对于学校周围的餐馆,食堂的就餐环境要好很多。另外,早餐不吃反误瘦身大计不要以为不吃早餐就可以少吸收热量而因此减肥,根据营养学家们的证实,早餐是每个人一天中最不容易转变成脂肪的一餐。如果每天不吃早餐只会让午餐吃得更多。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最好是3:2:1,这样子就能让你在一天内所吃的精华在体力最旺盛的时间内消耗掉。 高校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而良好的校园 文化 氛围,形成宽松有序的业余生活环境,提高大学生耐受挫折及适应生活的能力,利用体育科学知识及相关科学知识教育,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的 方法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与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杜绝不良嗜食品营养与检测论文好,学会自我医务监督检查手段,建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习惯。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康意识为目标,开设一些有关体育文化、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专题讲座,进行体育知识、饮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培训,增设大学生开展健康体育的专业指导教师。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篇3 【摘 要】 大学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具备热血青年的朝气蓬勃,才能成为国家栋梁,那么,关注自我,关注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从大学生饮食营养概况、大学生平衡饮食的作用以及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的饮食营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增强大学生对平衡饮食营养方面的意识。 【关键词】饮食营养 健康 概况 大学生 【前 言】 “营养”一词源自于拉丁语,其原意为“授乳”。营养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满足机体生存、学习和工作能量需要的物质基础。在营养学界,通常是将人体对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整个过程称为营养。营养素则是指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和维持健康生活的物质,其中最主要的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矿物质和维生素。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活泼好动,运动量大,加上繁重的脑力劳动和紧张的学习等,是一生中各种营养素需要量最大的时期。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对营养素的来源和食物分类了解较少,不懂得如何搭配营养,存在着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正 文】 一、衡量自我健康的标准 健康: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了。健康的标准: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脸不易发炎,牙齿清洁,无龋齿及疼痛,牙龈色正常,无出血,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二、大学生健康饮食的现状调查 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不同区域大学生的饮食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所得结果令人深思。孙建华等[1]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大学生的饮食处于自发行为,缺乏科学指导,体格状况不容乐观;主食量不够,种类单调,缺乏身体健康发育所必须的粗粮;不重视早餐的情况严重,挑食、偏食等现象也令人担忧。 谢佩娜[2]通过对浙江省985名大学生调查结果发现,在30 d内有的男生和的女生 报告 有10次或10以上重度饮酒;在最近6个月内饮酒后曾有过恶心、头痛等感觉情况的有216人次,酒后曾呕吐过的有170人次,酒后曾伤害过自己或他人有22人次,酒后曾有过损害物品、谎报火警或类似行为的有15人次,暴饮的大学生还面临着无防护的性行为等其他危险。 张有平等[3]对我国西南地区的28个少数民族的1 386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食以米饭为主,且存在挑食行为、偏食行为和按自己嗜好饮食; %的大学生经常伴有牙龈红肿和瘀血,的女生经期不正常,的学生存在缺铁性贫血。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在珍惜健康和为健康投资上很不理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不吸烟和饮酒不过量的健康生活方式还得不到大学生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科学饮食教育,增强科学营养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营养水平;提高学生的饮食、营养及 健康知识 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大学生饮食营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会长杜玉侠指出,我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缺乏营养知识,饮食习惯不科学。二是饮食结构不合理。

精神障碍论文文献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以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精神病 精神病人 预防和对策 近年来我国精神病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精神病人犯罪作案手段残忍,人身危险性大,危害后果严重,对其周围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个个惨案的发生,使很多人对刑法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相关规定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认为刑法应该与时俱进,平等对待精神病人,包括与常人同等的刑罚。 一、精神病人犯罪现状 2004年4月29日上午,宕昌县秦峪乡羊骨堆村小学发生一起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成年男子双手各持一把菜刀冲进教室,将15名学生及两名农民砍成重伤,行凶者袁某后被诊断患有精神病;2004年7月26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发生了一起劫机事件,事后证实劫机者杨劲松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并有精神病史;同年7月27日,长春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犯罪嫌疑人崔显海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51岁的门卫徐和平持菜刀将15名 儿童 和3名老师砍伤,事后查明,徐患有严重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而就在同一天,四川崇州发生了“犯病孙儿手刃祖母”的惨剧: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的村民沈奇龙将85岁的奶奶杀死。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曾到某县调研,听说该县今年以来共发生16起杀人案件,其中30%为精神病人所为。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超过8300万人。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一些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他们的无助和挫折,往往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子”。一个“导火索”的不期而至,就会在瞬间点燃这个“炸药包”。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正进入到无情的“精神疾病时代”,正面临着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的现象必然有增无减。 二、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重大恶性杀人案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面对一个个鲜活无辜的生命被无缘无故的剥夺,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不适用刑罚,刑罚的报应和预防目的如何实现?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三、精神病及其病理 精神病是大脑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机能紊乱,并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具体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智能障碍、行为障碍等不同表征。人类精神活动的正常标志是精神活动的完整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如果这种完整性和统一性被不同程度地阻隔和破坏,个体的精神活动就会存在缺陷,进而出现精神病态的反映,也就是个体的正常心理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在这种状态下,受心理指导的行为必然会出项异常。 (一)精神医学中的“精神病”概念 1.广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精神医学中,人们曾广义地将“精神病”一词用以泛指各种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即把各种精神活动障碍均称为“精神病”,在涵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只是从程度上将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等这类严重的精神障碍称为“重性精神病”,而把神经症、人格障碍等较轻的精神障碍称为“轻性精神病”。 2.狭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精神病”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是不同的概念。“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为总类概念,是各种由于大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按其性质和程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组疾病:(1)精神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病和其他精神病);(2)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3)精神发育不全。而“精神病”则为属类概念,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组疾病,即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础,精神活动异常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并且持续达一定时间的精神障碍。 (二)刑法中的“精神病”概念 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界的通行证观点认为,精神障碍又称为精神疾病、精神疾患,它包括两大类疾病:一是精神病,包括以下几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这些明确诊断的精神病;严重智力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痴愚)或者更为严重程度(如白痴);精神病系统状态,其中包括癔症性精神错乱和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激情、一过性精神模糊这四种罕见的例外状态。二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性变态等。 精神病的形成一般与个体的经历、生活处境、遭遇以及遗传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其行为有时会给自己及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社会造成伤害,甚至违法犯罪。实际上就是个体与社会环境适应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割裂。精神病人在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且多数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四、精神病人犯罪的基本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如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传统的和外来的低级文化、不良的社会风气、传媒的误导、他人的落后言行,都可与精神病人的犯罪发生密切的联系。首先,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对精神病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形成易于犯罪的素质。其次,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培养、早就精神病人的犯罪意识,成为精神病人犯罪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条件的原因 有的精神病人工作能力差,不容易找到职业,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微薄,也有些本身有工作的精神病人因精神疾病而失去工作。其中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可能会发生盗窃、抢劫。经济地位的低下还可能使一些精神病人产生不满情绪和反社会意识。有些人形成较强的逆反心理,蔑视社会秩序,常常寻衅滋事。还有些人为人冷酷,情感淡漠,遇到激惹容易发怒,经常使用暴力,而且手段凶狠。 (三)文化程度的原因 一些研究报告发现,精神病犯罪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文化程度比较低。精神病人由于学习机会少,或者天生智力低下,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低的情况比常人多见。而文化程度低必然使精神病人的辨别是非、利弊的能力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容易在社会上不良因素的熏染下失足堕落。文化程度低也使精神病人难以形成较高层次的趣味,偏好感官刺激和物质利益,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采取非法的、不道德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欲望。 五、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深层原因 (一)主要特点 第一,侵害目标随意:精神病人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非常随意,经常是见谁打谁,受害人往往猝不及防,突遭横祸。 第二,报复心理极强: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与自己稍有矛盾的人都可能进行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报复,而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第三,人身危险性大:有关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人,最多的杀死7人。 第四,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多: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在犯罪后,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并没有被送到指定的医院强制治疗,而是重新回到社会上,致使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日益增多。 (二)深层原因 第一,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从笔者了解的情况:一个家庭中出现精神病人,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将背负沉重的包袱象掉进深渊一样,生活质量和心理的痛苦不必说了,经济和人身的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精神病治疗费用的庞大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治疗后病情稍微控制便停药会引起病情的反复发作,再治疗起来更难时间更长。还有病人的不配合,几乎所有精神病的病人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一旦脱离医院的强制治疗和吃药,要让他们自觉的吃药很甚至会对给予他治疗的亲人有报复行为,使亲人产生恐惧心理,惧怕再次治疗后病情复发对他们人身的伤害。精神病人拒绝治疗,犯病会越来越频繁。此时出现了两种困境:精神病人去医院治疗没有钱,在家治疗病人不配合。从而形成了种种隐患。 现在的精神病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们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甚至有的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体面的工作,混杂在我们正常人中,如果不出现比较明显的侵害行为,人们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往往等到结果出现时悲剧已经发生。 第二,政府的责任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没有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给予足够的重视;财力不足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给精神病人提供足够的治疗费用。 第三,我国对精神病人进行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完善,缺少实施细则。因为对精神病人采取强制治疗措施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剥夺问题,还有采取强制治疗措施的条件、程序的启动、案件的审理机关等等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因此,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在处理精神病人违法犯罪问题时往往面临着制度性的困境。 六、关于精神病人犯罪刑罚和预防的理论基础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观点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因为自由意志不能行使,精神迷乱状态下的行为非但不是犯罪,根本不算一种理性意义的行为,因而精神病与犯罪是严格区分的,处置手段也不同。在他们看来,危害行为的实施者要么是一个精神病人,要么是一个罪犯。如果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就不能再把他当作罪犯,对他的处置便与刑事司法无关,不应强制他们进精神病院;如果他是一个罪犯,那么对他的处置就与精神病院无关,他应当进监狱。 (二)刑事实证学派的观点 刑事实证学派则认为,精神病人和其他人一样,行为受到生理状况、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的支配。他的行为完全是由心理上的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的。因而犯了罪的精神病人应该属于罪犯的一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和菲利。 1.龙勃罗梭 通过实证研究,龙勃罗梭认为尽管部分精神病犯在犯罪前后可能了解自己行为的犯罪性质,甚至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所处的特殊地位,但那些在精神病发作时受病变因素的刺激而犯罪的精神病犯是缺乏或部分缺乏责任能力的。他认为在犯罪人和那些被认为犯了罪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精神失常者,对于这些人,监禁是不正当的,释放又是危险的,而采取的一些有损于道德和安全的中间措施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龙勃罗梭认为只有建立刑事精神病院才能克服审判与正义以及与社会安全之间的不断冲突。通过刑事精神病院中的永久监禁,可以制止犯罪的遗传、犯罪结伙,防止匪帮的形成;可以防止累犯,减少诉讼开支,从而减少那些经常产生于模仿的新犯罪;可以使那些想假装精神病人的罪犯打消装假的念头,也不让那些辩护律师有机可乘。龙勃罗梭建议:“当出现精神失常的嫌疑时,陪审团应当由公民、法官和精神病医生共同组成”。龙勃罗梭这样构建改革措施:“应当根据法律尽快建立两个至少能容纳300个床位的刑事精神病院,并且在我国主要地区的监狱设立7个关押精神病人的区域。” 2.菲利 菲利认为,尽管法律认为精神病犯没有道义责任,但仍然建立监管精神病犯的精神病院。在对防范具有犯罪倾向的精神病人没有任何保证的现行制度之下,对其予以管理的费用比这些人造成的损失要大的多。菲利在对有些人针对残暴情景提出的其他批评置之不理,经验已经表明,在精神病院中,在具有专业知识并能够防止残暴行为爆发的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罪犯的倾向性对其进行分类,所以认为犯罪精神病院难以避免犯人暴行的预言是没有根据的。菲利的社会防卫受到了高度重视,以至于绝大多数古典派犯罪学家现在都接受了设置犯罪精神病院的提议。 两派的争论以刑事实证学派的胜利而告结束。随后更多的国家设置了犯罪精神病院。到20世纪初,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强制收容进犯罪精神病院已经成为保安处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的处遇中,更强调对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医学控制。在一些国家的保安处分制度中,强制收容的概念已经被强制医疗这个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概念所取代。 七、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一)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第一,在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国家应当投入较大的财力和人力,建设一批具有较好软件和硬件设施的精神医疗场所,凡收进此类场所的精神病人,一律实行国家免费治疗,并要在专门的心理、生理医生专家小组给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评估结果后方可准许其出院。这种投入时完全值得的,是收益大于支出的。 第二,虽然此类医疗场所是高度人道化的,但毕竟由于涉及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原则上应以精神病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的。对于那些有严重肇事倾向和苗头的,应责令其家人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如其家人或监护人做不到这一点,或者此类精神病人没有家人或适当的监护人,流落街头,则应考虑将其收进此类场所加以治疗。 第三,决定某个精神病人是否进入此类场所,或者可否离开此类场所,应由专门的心理、生理专家小组提出意见,经法院司法裁决。 第四,对于监狱等其他场所发现的精神病人,应及时转入此类场所,对其进行治疗。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这一法律条款明确了政府对精神病人在危害社会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在政府性质的卫生防治机制中,并不包含对精神病人的调查统计,实质上政府本身也没有具体职能部门管理精神病人,更说不上治疗了。所以,法律的这一规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意义并不大。要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就需要政府做到: 1.加快立法进程,保障病人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并不意味着精神病人犯罪在法律上不被认定为犯罪,而只是表明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责任能力从而不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人由于意识及意志方面的缺陷,法律对其进行保护,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符合刑法罪责相适应的原则。但是,一概将行为人放回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这种作法的缺陷可见一斑。首先,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都很大,法律采取一味的"放任"态度将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次,法律对精神病人的保护仅仅停留在事后不承担责任的程度,是无法根本保护精神病人合法权益的,使得精神病人犯罪的严峻性问题的解决失去了有力的保障机制;最后,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实践中很难把握,缺乏操作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把对精神病的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对精神病人的政治权利、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加以保护,同时,对政府医疗措施、费用等相关方面,以及法律责任加以规定,切实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2.健全保障体系,提供良好治疗条件 精神病人病情的性质决定了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患者家属根本无能力给病人治疗,而且法律规定的政府"强制"医疗,由谁出钱?到哪里治?这些问题不解决,精神病人得不到彻底治疗,就很难防止伤人事件再次发生,悲剧再次重演。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机制上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条件和治疗环境,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和长期治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庭无法承担,而医院也不可能全部支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或者设立专门的精神病患者救助基金,解决治疗的经费。 (三)社会应大力帮扶,开展爱心救助行动 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高、时间长,单靠家庭和政府的力量进行全面康复治疗难度很大,社会也应发挥其囊括范围广、组织发动易获支持的优势,开展爱心救助行动,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或者组织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精神病患者康复,让精神病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更感到社会的关爱,加快康复进程。 如此,则精神病人幸甚,社会幸甚,人民幸甚。 注释: 刘仁文.对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一放了之.省略cn/zywn44/. 黄辛.我国应加强严重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科学时报.2006(6). 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高铭喧.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刘白驹.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法正居士.犯罪精神病院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前景.http://blog.省略/fzhjsh/.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第376页,第392页. [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刘仁文.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猜你喜欢: 1. 精神病院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4. 精神病见习心得

我知道的国内的有中华神经科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等,国外的也比较多,如Stroke,neurosurgery等等。你自己可以多看看相关的神经科方面的文章,看别人引用比较的多的参考文献就知道了中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 出版地 主办单位 0 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上海 中国科学院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广州 中山医科大学2 中华精神科杂志 北京 中华医学会3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4 中华神经科杂志 北京 中华医学会5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长春 白求恩医科大学6 上海精神医学 上海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7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英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核心期刊NPG Journals in neuroscience Featured Articles 《Nature Neuroscience 》Featured Articles :cAMP oscillations and retinal actiity are permissie for ephrin signaling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tinotopic map 《Nature Reiews Neuroscience 》Featured Articles :Lipid raft microdomains and neurotransmitter signalling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Featured Articles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is an upstream regulator of mitochondrial fission during neuronal apoptosis 《Oncogene 》Featured Articles :Targeting SPARC expression decreases glioma cellular surial and inasion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actiities of FAK and ILK kinases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Featured Articles Featured Articles :Stroke induces ependymal cell transformation into radial glia in the subentricular zone of the adult rodent brain 《Cell Research》Featured Articles : Getting the right stuff: Controlling neural stem cell state and fate in io and in itro with biomaterials 《Molecular Therapy》Featured Articles : iral Clostridial Light Chain Gene-based Control of Penicillin-induced Neocortical Seizures 《Molecular Psychiatry 》Featured Articles :Gene-gene effects on central processing of aersie stimuli 《Neuropsychopharmacology》Featured Articles : The Abused Inhalant Toluene Increases Dopamine Release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by Directly Stimulating entral Tegmental Area Neurons 《The Pharmacogenomics Journal 》Featured Articles :Nucleotide sequence ariation within the human tyrosine kinase B neurotrophin receptor gene: association with antisocial alcohol dependence 《EMBO Reports》Featured Articles : A fruitfly's guide to keeping the brain wired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Featured Articles : Transporters for L-glutamate: An update on their molecular pharmacology and pathological inolement 《Spinal Cord》Featured Articles : International spinal research trust research strategy. III: A discussion document Acta PsychologicaAcute PainAdances in NeuroimmunologyAlcoholAlzheimer's & DementiaAnimal BehaiourAnnual Reports in Medicinal ChemistryAppetiteAPS JournalAutonomic Neuroscience等以上是我所知道的一些,还有一些没有找到,不知道对你是否有帮助。感谢两位,对我很有帮助。2006年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脑与神经疾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神经科学通报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此外,中国脑血管病杂志(证书编号G422-2006)、国际脑血管病杂志(证书编号G939-2006)、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南京)等封面上也都标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空闲时间,

也不要懒惰呀!

来和小喵一起看看文献吧!

今天这篇文献主要是说

MiRNA调控异常及其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论文:Dysregulation of miRNA and its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in schizophrenia(MiRNA调控异常及其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遗传和发育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机制尚不清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miRNAs已经成为基因表达调控中必不可少的转录后调节因子。

MiRNA在脑发育和神经可塑性中的重要性已经被证实。 MiRNAs的异常表达和功能异常参与了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的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本文综述了精神分裂症相关miRNA调控异常的最新发现及其在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还讨论了miRNA调控在疾病中的潜在治疗意义。

许多研究使用死后脑样本分析miRNA的表达谱。 Perkins等人使用定制微阵列()检测了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死后前额叶皮质(PFC)的miRNA谱。 与21名精神上未受影响的个体相比,他们发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15种miRNAs的差异表达,其中14种miRNAs被下调,1种miRNA(miR-106b)被上调。

在颞叶上回(STG)皮层灰质中也有miR-181 b的显著上调,STG是参与精神分裂症幻听产生的脑区。 鉴定了miR-181 b的两个靶基因: 钙 传感器基因粘蛋白样1(VSNL 1)和嗜离子谷氨酸受体亚基(GRIA 2)。

同一组进一步观察到,STG和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在死后组织中的整体miRNA表达明显增加。 这种miRNA的高表达被认为是由于微处理机元件Dgcr 8的初级miRNA处理和上调所致。

然而,来自Berveridge的研究的数据与Perkin的报告不一致。 一些miRNAs,如miR-26b,miR-29c和miR-195,据报道在珀金斯的研究中被下调,但在Berveridge的结果中被发现被上调。 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miRNA表达改变的报道不断积累。

然而,miRNA表达谱的结果有些争议。 MiRNA表达数据的差异可通过样本大小、治疗方案、性别因素和技术应用的差异(如不同的miRNA提取方法和miRBase测试版本)来解释。 此外,miRNAs在人脑中的时间表达模式也可能导致冲突的发生。

为了探讨miRNA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作用,一些研究集中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miRNA的表达上。 Gardiner等人检测了11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76名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NA的表达。他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83个miRNAs明显减少。

赖等人同时,分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对照组单个核白细胞的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 7种miRNAs(上调:MIR-34a,miR-449a,miR-564,miR-548d,miR-572 miR-652;下调:MIR-432)被确定为精神分裂症的预测生物标志物。 有趣的是,他们发现7个miRNAs在PBMC中的表达不受住院2个月的影响,即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我们还注意到,hsa-miR-34a和hsa-miR-548 d在脑样本中的表达没有改变。 魏等人在较大样本中筛选出血浆miRNA谱,并鉴定了8种差异表达的miRNAs(miR-122、miR-130 a、miR-130 b、miR-193 a-3p、miR-193 B、miR-502-3p、miR-652、miR-886-5p)。

他们还发现,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1年后,患者血浆中miR-130b和miR-193a-3p水平的升高消失, 并提出了作为精神分裂症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作用。

此外,Galleo等人还比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脑脊液(CSF)和全血的miRNA表达谱。 而脑脊液和血液中miRNA的表达水平相关性较差。 尽管miRNAs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已经被提出,但显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事实上,血清miRNAs的测定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包括治疗反应)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或拷贝数变异(CNVS)是人群中常见的DNA序列变异,在非编码区发生频率较高,与人类疾病易感性有关。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报告了几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miRNA基因的SNPs。

SNP在miR-206中的rs17578796与斯堪的纳维亚(丹麦和挪威)样本中的精神分裂症有显著的相关性。 变异体ss178077483位于前米尔-30e,与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有强烈的相关性(等位基因)。

P=;基因型P = ). Watanabe等人在日本人口中复制了这种联系。 成熟miR-30e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PFC表达增加相一致。

同时, 对2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32例正常人进行了SNP基因分型(hsa-pre-mir-146 a rs2910164 G>C和hsa-mir-499 rs3746444 T>C)。 Rs3746444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幻觉,缺乏动机。

然而,这两个SNPs与精神分裂症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 SNP rs 7289941也有阴性关联。

最近,Yu等人对精神分裂症进行了两阶段GWAS,包括4384例和5770例对照, 然后对另外43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7043名汉族对照者进行了1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独立复制。

他们证实3个位点,分别位于VRK 2外显子 (Rs 1051061)、(GABBR 1内含 子 rs 115070292)和(AS3MT内含子rs10883795;ARL 3内含子rs10883765)与精神分裂症有显著关联。 这三个位点参与了GABA能和多巴胺能信号、细胞粘附分子和髓鞘化通路的调控。

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疾病。大量证据表明,几种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和谷氨酸)的功能紊乱是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过程。 N-甲基-D-天冬氨酸-谷氨酸(NMDA)受体是突触可塑性的重要调节因子。

NMDA受体信号传导的高功能可改变皮层回路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并产生类似精神分裂症症状的行为。 Kocerha等人利用NMDA受体拮抗剂地佐西平快速诱发精神分裂症样行为,检测了小鼠不同脑区miRNA的表达。

他们发现,用急性而非慢性地唑西林治疗的小鼠在pfc中的脑特异性miRNA miR-219明显减少。 在亚纯GRN 1(NR1)突变小鼠中,miR-219的表达也明显降低。 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和氯氮平)预处理可预防地唑西林所致miR-219的减少。

MiR-219的靶点之一是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γ亚基(CaMKIIγ),这是NMDA谷氨酸受体信号级联的一个组成部分。 抑制小鼠脑内miR-219可减少地佐西林诱导的行为反应,如多动和刻板印象,提示miR-219在NMDA受体功能中起调节作用。

作为支持,据报道miR-219在死后脑组织的DLPFC中显著上调。 此外,miR-129还参与了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和髓鞘维持的调控,提示miR-219在突触结构和疾病相关功能中的重要性。

张等对10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5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NMDAR信号通路基因3‘UTR(GRIN2A/2B/3A和CAMK2G)中3个SNPs的关联分析,证实GRIN2B rs 890与精神分裂症有显著相关性。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生长因子, 在脑发育和神经元可塑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DNF的失调与多种神经精神障碍有关。

死后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某些脑区BDNF表达水平改变。 Mellios等人60两种miRNAs miR-30a和miR-195直接靶向BDNF 3‘UTR,抑制BDNF的表达。

他们进一步报道,miR-195与BDNF的相互作用可以调控精神分裂症相关的γ-氨基丁酸(GABA),即GABA能基因的表达,包括神经肽Y(NPY)和生长抑素。 MIR-30a-5p还通过调节BDNF信号通路来控制酒精摄入。

作为医学生医学微生物

是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

(细菌、病毒、真菌等)的基本生物学性状、

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为学习相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怎么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呢?

今天小喵给大家分享的是非常详细的医学微生物课程

1.医学微生物学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3.细菌的生理

4.消毒与灭菌

5.噬菌体

6.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7.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8.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9.病原性球菌

10.肠道杆菌

11.弧菌属

12.厌氧性杆菌

13.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

14.螺旋体、真菌、病毒的基本 性态

15.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6.肠道病毒、肝炎病毒、黄病毒

17.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其他病毒、亚病毒

.白喉棒状杆菌 G+、分枝杆菌属

19.放线菌和诺卡氏菌属、动物源性细菌、其他细菌

抑郁症性功能障碍相关文献论文

大学生抑郁心理主要缘于:家庭境况;学习压力;认知偏差;能力困扰;目标缺失;失恋;悲观心境。对抑郁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廓清原委,把准“脉象”;真情实意,精心关爱;循序渐进,持之不懈。对抑郁大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策略:顺应——打开心扉;劝慰——平稳情绪;开导——扩展思维;指导——转变认知;勉励——唤起自信。对抑郁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艺术:精选方式;寻觅兴致;注重赞赏;多方配合大学生抑郁心理陈笑丽 付彩云【摘要】:抑郁心理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情绪表现。其诱发原因主要是大学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矛盾、家庭贫困及失恋等。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和心理调适等手段进行矫治和积极的自我情绪调理。这是防止有抑郁倾向的人发展成心理异常的关键。【关键词】:大学生抑郁心理、矫治、调适西方国家把抑郁症称为“世纪之病”,也有学者称它为“心灵感冒”。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全球每年约有亿的人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抑郁,若将轻型抑郁包括在内,抑郁症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而目前全球约有亿的精神抑郁患者,相当于精神分裂症的7倍多,而且这个数字不断上升。又据2002精神卫生局高层会议的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身亡。其中,中国有25万人身亡,中国自杀未遂者更高达100万人。《沈阳晚报》记者康科峰从沈阳精神卫生中心获悉,名牌大学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达到学校总人数的35%,抑郁症越来越“偏爱”高学历、高智商人群。笔者在2005年对我区新生1600余人进行的大学生UPI人格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人数较之2003年高出个百分点,呈继续上升趋势。对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也由%上升到%。其中16题(常常失眠)占心理问题学生的16.52%.这两项均是鉴别抑郁状态的有效项目。一、大生抑郁心理表现及特点大学生的抑郁心理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情绪表现,是负性情感的增强。悲观、自卑、心灰意懒,悲伤、抑郁的情绪经常占优势,什么事都不能令其高兴。较轻的抑郁情绪,仅表现为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少兴趣,不愿和人来往,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不明显。严重抑郁情绪则表现苦闷、悲伤、面带愁容、行动减少等抑郁症的症状。它是大学生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抑郁心理的主要表现:在情绪上忧愁、伤感,心情压抑和苦闷;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我是班里最差的、最笨的、最无能的);兴趣减退,逃避校园的各种活动;在学习上缺少信心及主动性,成绩下降;在身体上出现疲惫感、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记忆力差,失眠、多梦等。偶尔有轻生念头出现,觉得活着太累。大学生抑郁心理特点:从流行病学调查统计表明,大学生容易存在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性障碍,相当数量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学生甚至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因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休学、退学人数占患病总人数的30%左右。其中抑郁症占12%。有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发病率高于男性。2005年笔者在我区某高校1200余人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中发现,女生抑郁的单因子分比男生高。二、大学生抑郁心理诱发原因(一)、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的是新的环境,它包括学校的软硬件,学校的内部及周边的环境。新的日常活动环境是指宽松与自律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组织环境;新的人际交往环境表现在与老师、父母、社会及网络交往中出现的新特点。这些环境给人生经验不足、思想游移不定、是非观念薄弱、情感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面对这些压力,一时较难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失衡,从而导致心理紧张、烦闷、抑郁,甚至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对人不感激(有敌意),对物不爱惜,对生活不满意,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心理障碍。笔者咨询过一位来自哈尔滨的男生,因吃不惯学校食堂的饭而在学校附近的小饭店包伙,离开了家长的束缚,还经常喝点酒。一次酒后,因打开水加塞与一男生大打出手,受到了留校查看的处分。(二)、人际关系矛盾大学校园属人群密集型场所,面对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不尽相同又具有鲜活个性的学子们,人际关系矛盾尤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深感人际关系复杂而孤独压抑。在图书馆、自习室食堂、水房,因抢座、占座、买饭、打水时的加塞而造成人际摩擦屡见不鲜。也有一些学生因缺乏交往的经验、技巧和方法,为找不到真正的知己而烦恼,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学生,以及儿童时受虐有过家庭暴力经历的人,均在人际关系中显露出性格内向、孤僻与同学格格不入。另外,个别沉迷于网络交往的网瘾者,也表现出了厌学自闭、情绪低落、精力不足、神情呆滞等抑郁心理症状。我曾接待了一位来自东北单亲家庭有抑郁情绪的女学生。开学第一天就因一点小事与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发生口角,母亲当时送她还没有走,她就跟母亲哭闹,要求换班或者退学,无奈母亲托人花钱换了班。接下来学习没有兴趣,经常以头疼为借口逃课,也很少与同学交往,即便是老乡也回避。咨询中得知她父母离异前,父亲经常打她,后来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经常教育她,这个社会好人少,只能相信自己。笔者在前述的SCL—90分类统计表也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最困扰的问题”,选择“人际关系”的为161人,占测试总数的。(三)、家庭贫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内蒙古自治区属于西部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的比例相对较高。就高校的贫困生而言,尽管谁也不愿贴上“贫困生”的标签,但他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却是:在生活条件方面,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除了学习上的竞争外,还要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导致有些学生因缺乏经济保障而忧郁不安。有位贫困的女大学生向笔者哭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朋友那里得到一个和自己有同样家境贫寒的本院男学生的QQ号,本想与之探讨贷款和打工等情况,当她发出了“我们不是李嘉诚的儿女,贫穷不是我的过错”时,对方马上挂了线,从此拒绝与之聊天。她因此情绪郁闷而求助于笔者。(四)、失恋有位学者说:“爱有多消魂,就有多伤人”。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恋爱现象逐年增多,但恋爱的成功率却比较低。据某大学调查,90对低年级谈恋爱的学生,到毕业时正式确定关系的仅有17对,占%。由此可见,有许多大学生经受过恋爱挫折,有过失恋的心理体验。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有的学生出现了失恋后情绪低沉,精神萎靡不振,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及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笔者在工作中接待的心理问题学生当中,情感问题占很大一部分。三、 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和调适(一)、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方位的、自始至终的、各年级侧重点不同的教育。首先,优化校园环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外,环境也是教育者。特别是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不仅影响人的情绪、智力、思想、行为,而且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激发人的毅力和斗志,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第二,思想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各级领导、各科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对学生抑郁心理的教育也是义不容辞的。如在在教师和辅导员中选拔了心理教育信息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重要作用。对个案咨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年级多发的心理问题以讲座、集体咨询等形式进行辅导(对新生入学的环境适应教育,大四学生就业前心理准备指导)。对心理健康档案中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要给予高度关注,并做好回访工作。同时在学生中招募自愿者,培训朋辈咨询员。他们对身边的问题学生做情绪疏导效果更佳。另外,可专门对失恋和人际矛盾的学生,分别采取6-8人团体咨询。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矫治大学生抑郁心理的重要手段。首先,抑郁心理最常用的就是支持性的心理治疗,通过倾听、共情、解释、反复保证和指导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抑郁心理的性质,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配合治疗,这当中支持和鼓励占重要地位。第二,认知疗法对于人际关系不良、抑扬、焦虑等症状的缓解帮助较好。通过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抑制和改变那种过分的、狭隘的情绪反应,使学生对人对事对己从新建立一个新的认识结构,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恢复,心理状态达到平衡。第三,还可以采用娱乐疗法、色彩疗法、音乐疗法等来陶冶性情,消除抑郁情绪。在治疗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意运用语言和行为策略,采用系统的、活跃的能使学生充分合作的调整干预方式,帮助他们改变对外界信息所做的不良反应,增强适应能力。(二)、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调适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调适主要是指抑郁情绪的自我调理。第一,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及时向亲友、同学、心理医生、心理热线倾诉淤积在心头的苦闷和烦恼,则可以排淤化结,使受挫的心灵得以平抚,感情的伤口得以愈合。第二,面对现实,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可以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第三,主动转换自己生活环境和内容,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尽量多参加一些校园的活动和社团组织,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及文体艺术等活动。抑郁苦闷时,在校园里或郊外散散步,看看电视、电影,或听听音乐、写写日记等,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或人,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稳定情绪,调整心境的目的。第四,自己创造好心境,学会快乐的生活。积极的自我暗示,热爱生活,宽容、幽默,关心他人,善于倾诉,巧妙遗忘等,都可以使自己创造良好的心境,实现快乐的人生。总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可能承担生活压力的程度也不同,进行积极的自我身心调适,是防止有抑郁倾向的人发展成心理异常的关键。参考文献: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巨天中主编《跨越心灵的7大障碍》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1月李幼辉 王志铭主编《精神病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抑郁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引导患者进行认知的改变与心灵的重建,化解不良认知产生的悲观与失望情绪,唤起患者自己积极的信念,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是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

[摘要] 抑郁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来的无力感、绝望感甚至自杀的倾向,都缘于抑郁症患者消极的看待自我、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经验,而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和思维,加上生活中的突发与应激事件又加速与巩固着他们的认知模式,给心理带来了难以遏制的冲突。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由此活在功能失调性判断中而不能自拔。这样的恶性循环使患者游走于情绪失调引领的迷城中。引导患者进行认知的改变与心灵的重建,化解不良认知产生的悲观与失望情绪,唤起患者自己积极的信念,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是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上的感冒;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85-01

1 正确认识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轻型病人外表如常,内心有痛苦体验。稍重的人可表现为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卑等,有些患者常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和失眠多梦等症状。

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还不十分清楚,上个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了抑郁症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含量下降导致功能不足,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忧郁情绪与病理性抑郁的区分:

正常人的情绪忧郁是基于一定客观事物为背景的,即“事出有因”的。而病理忧郁,通常无缘无故地产生,缺乏客观精神应激的条件。或者虽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题大做”。

一般人情绪变化有一定时限性。通常是短期性的,人们通常通过自我调适,充分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重新保持心理平稳。心理医学规定一般忧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数月或半年以上,则肯定是病理性忧郁症状。

前者忧郁程度较轻,后者程度严重,并且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无法适应社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更有甚者可以产生严重的消极自杀言行。

抑郁症可以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基本症状大致相似,有既往史可资印证。

典型抑郁症有节律性症状特征,表现为晨重夜轻。许多病人常说,每天清晨时心境特别恶劣,痛苦不堪,因而不少病人在此时时常有自杀身亡的念头。至下午3~4时以后,患者的心境逐渐好转,到了傍晚,似乎感到没有毛病了。次晨又陷入病态忧郁的难熬时光。

抑郁症的家族中常有精神病史或类似的情感障碍的发作史。

持续性顽固失眠,多种心理行为同时受到阻滞抑郁、生理功能低下,体重、食欲和性欲下降,全身多处出现难以定位定性的功能性不适和整体性的症状关系,检查又无异常,以上这些均是抑郁症的常见征象。

2 治疗与护理:

心理治疗、饮食治疗、睡眠剥夺治疗、光疗和电痉挛治疗等。当然,严重的抑郁症,首先是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然后配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倘若与药物治疗合用,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叠加效用。

心理护理

虽然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状,但停药后相当一部分病人仍会复发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抑郁。心理护理不会产生像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所致的生理副反应、药物副反应等,另外,还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绝大多数的抑郁症病人病前有一定的诱因(挫折、遭受不幸等),出现情绪抑郁、低落,产生悲观、失望和孤独、无助感的情况。心理护理采用耐心、细心的安慰,适时并及时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情绪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

用开放式、启发式提问引导患者倾述内心烦恼和痛苦,帮助分析面临的生活及心理问题,适时给予安慰性语言,用同情、理解的心态和关心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开解,与患者共同分析是受到哪种情绪干扰(潜在焦虑的情绪干扰、自我防卫机制相互作用影响行为的情绪干扰、非理性想法的情绪干扰)找到原因制定措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如果病人表现为不善交际,与领导和同事关系相处不好,孤僻、退缩和与社会隔离,可以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消除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同时认识到人是社会性的,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生活,每日要与人打交道,从而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交往能力。

如果病人因为婚姻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现的抑郁、悲观和绝望,可以考虑采取夫妻指导、家庭关系咨询协调,以及性心理等方面的心理治疗,解决处理婚姻和家庭问题,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饮食护理:已有的研究表明,缺乏神经传递素很容易导致抑郁症。

抵抗抑郁症的饮食:

喝玫瑰花茶可抗抑郁,玫瑰花最好不要与茶叶泡在一起喝。因为茶叶中有大量鞣酸,会影响玫瑰花舒肝解郁的功效。

鱼肉减轻心理焦虑,因为鱼肉中所含的Ω-3脂肪酸能产生相当于抗抑郁药的类似作用,使人的心理焦虑减轻。

含锌铜量高食物缓解抑郁,体内缺铜也会使神经细胞的内抑制过程失调,使内分泌系统处于兴奋状态而失眠。食物中含锌量最高的是牡蛎,动物肝肾、奶制品中也有分布。乌贼、虾、羊肉、蘑菇等均含铜丰富。

含硒高食物可改善情绪,含硒的食物同样可以治疗精神抑郁问题。硒的丰富来源有干果、鸡肉、海鲜、谷类等。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苏打饼干也能改善情绪。

另外,长期的失眠消耗大量的能量,及时补充营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建议高蛋白、高纤维、高热能饮食为主,并注意服食润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的通畅;补充足量的水分,维持脏腑的正常需要,润滑肠道,利二便,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忌食过量辛、辣、腌、熏类等有刺激性食物,因引发失眠的病因较多,所以患者应按自己的体质有选择地选用适合自己的食物。

抑郁症离我们很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在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下,此病的发生率很高。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目前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重视抑郁病,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是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论文

昨天,笔者走路的时候在漫无目的地想,想到了村上春树地《挪威的森林》。村上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认同:我们的村上和他们的村上。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有的人只把这册数当作一个色情读物来看。村上非常推崇莱蒙的·钱德勒,后者写作的小说被归类到“硬汉小说”,实际上,村上所有的小说(一部不落),统统都追随硬汉小说的精神:独自面对孤独,独自解决问题。但是,在知乎和豆瓣这样的地方,对于“孤独”这两个字眼,我得闭嘴。 直子屡次同渡边尝试做爱,但都没有成功,唯独的一次是她生日的那晚。这篇文章是谈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两种疾病对性功能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治疗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所以恕我冒昧,我就直接描述病状。直子后来到一家远郊的疗养机构治疗修养,在那里遇到了玲子。玲子本是钢琴演奏者,因为一次剧烈的情感应激,手指无法正常使唤,只好放弃钢琴事业。这两位可爱的女性都带有神经质的人格,而且玲子手指的问题可以认定是神经症。至于直子,最后终于自戕,回顾她的生命轨迹,我想应该是抑郁症。直子同木月君青梅竹马,然而直到木月死亡的时候,仍然没有过性关系,是因为直子缺乏润滑。 性功能障碍,我们通常的理解是男性性功能障碍,并且给它冠了一个相当耻辱的名字:阳@(英文简称ED)。偏偏它在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中又是高发症状。而且,女性患者同样会受到性功能的困扰。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性”。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患者,最有可能的共性是性欲缺失。 这件事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在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本身会有性欲缺失的症状,而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也会造成性欲缺失。 其实同样的现象,还包括失眠有可能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抗抑郁药/情感稳定剂也有可能造成失眠。甚至同一种药,对不同的患者,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举个例子: 度洛西汀(礼来制药,商品名欣百达,国内有仿制药)是一种同时具有5-HT能(五羟色胺)和NE能(去甲肾上腺素)的抗抑郁药。 那些年,我们都知道了多巴胺这个递质,科普小鸡汤和养生保健小短文常提倡跑步:”跑步会让我们脑中分泌一种快乐物质多巴胺“,还能定量分析,说跑半小时步效果等同于喝两杯咖啡云云。这些年抑郁症被广泛重视,大家又都知道了五羟色胺这个递质,取而代之的说法是:”抑郁症就是大脑中缺乏五羟色胺“,笔者的一位朋友有一段时间因为失恋,情绪非常悲痛,就问我哪里能买到五羟色胺。 图片来自知乎某位有情趣的人士,他主张“男人需要多巴胺,女人需要血清素” 中枢递质系统非常复杂,绝非加加减减这么简单。一种递质可以影响另一种递质,从而发挥直接作用之外的间接作用。在额叶,有DA能(多巴胺)神经元,它们的沟通是靠多巴胺这种递质。但是,多巴胺的释放是受这个神经元上的五羟色胺受体(5-HT2a)所调控。 如何调控呢,如果五羟色胺水平升高,激动上述5-HT2a受体,那么这个多巴胺能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将降低。如果用不严谨的大白话讲,就是: 在这个通路上,增加五羟色胺(5-HT)引起多巴胺(DA)的降低。 我简单画了个图: 五羟色胺(5-HT)激动突触前膜的2a受体,减少该突触前膜多巴胺(DA)的释放 事实上,这种 负反馈机制 在精神药理学中广泛存在。理解负反馈也是理解抗抑郁药的一个台阶。DA水平的降低,能解释很多事情,比如,有些患者,服抗抑郁药之后, 反而精神活力降低,反而看上去更加抑郁 ;具体到这篇文章的话题“性”,那就是: 在男性, 射精缺乏快感 ,在女性, 性爱不能到达高潮 。两者都有的是, 性欲降低,性唤醒困难 。 瞧,这就是抗抑郁药降低性功能的一个典型例子。 下面,我们看看同样的药物(杜洛西汀)是如何增加性欲的: 前面提到,这个药物同时具有五羟色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去甲肾上腺素(NE)在中枢可以引起性唤醒,增加性欲。如果这位患者对药物的这个性能较为敏感,胜过5-HT能性能时,他/她甚至可能性欲亢进。我检索到这么一个病例报告: 36岁男性患者,MDD,服杜洛西汀60mg ,性欲增加,以至于丧失羞耻心,每天傍晚手淫3-4次,甚至当着妻子和孩子的面。后换用艾斯西酞普兰20mg,手淫次数降低到每周3-4次。 总的来说,杜洛西汀这个药物,造成性功能障碍的数据是这样的: 40-120mg治疗8-9周,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6%,较安慰剂28%显著为高。 好,我们再看一个小分析。刚才提到杜洛西汀的 去甲肾上腺素能 ,就是说,它可以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量。如何增加呢?五羟色胺或者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之后会被重新吸收(譬如百优解是一种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药物会抑制这个重新吸收的过程。 去甲肾上腺素有何功能?需要知道,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这些递质,都需要同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产生作用。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分为α和β两种,每种又区分不同亚型:α1、α2,这些咱们不表。只需要知道去甲肾上腺素同受体结合,可以有抗抑郁的作用(当然它的抗抑郁同五羟色胺能的药物针对不同的靶症状)。 但是,回到性功能。在这个方面,去甲肾上腺素除了有上面提到的增加性唤醒的功能外,还有不利影响。 分别表述: (一) 背景知识:去甲肾上腺素(以下简称NE),在血管,激动其α1受体,引起血管收缩。 血管收缩,直接的结果就是血压升高。文拉法辛(惠氏制药制,商品名怡诺思)这个抗抑郁药因为这个机制,会导致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慎用。 而在男性来说,勃起的基础是 阴茎血管舒张 ,血液才能大量流入(这么表述姑为方便,不严谨),如果抗抑郁药或者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有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就有可能导致 去甲肾上腺素→激动阴茎血管α2受体→血管收缩→血液不能充分涌入→不能勃起或者勃起不充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紧张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勃起不能的状况: 紧张→交感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增加→激动阴茎血管→不能勃起或者勃起不充分 (二) 射精的时间,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 精液进入尿道球的时间 ,精液一旦到达尿道球,那么回天乏力,只能射出(无可奈何花落去;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精液进入尿道球是通过输精管、精囊、精液管平滑肌的蠕动。不严谨地简单表述,NE增多,激动α2受体,导致平滑肌蠕动增加,精液到达尿道球的时间提前,射精提前。 这种症状,同样被冠了一个羞耻的名字,叫做“早@”(抱歉,我还是没法说出口)。英文简称叫做PE。 那么,只要是有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能的药物,都有增加PE的潜能。曾经有患者咨询我,说他的penis平时会缩得像个花生米一样大小(请原谅这么直白),ml的时间只能有十秒钟。问,他服用的药物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丹麦灵北制,商品名黛力新),这个药物具有NE能,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 索引序列
  • 双相情感障碍论文文献怎么写
  • 双相情感障碍研究论文
  • 进食障碍研究现状论文怎么写
  • 精神障碍论文文献
  • 抑郁症性功能障碍相关文献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