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论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的确我们的学生正是借助于我们安排的各种练习题的刺激,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进而完成其学习任务的,它对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课堂内容起关键作用。练习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设计好练习,也就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要使课堂练习真正起作用,教师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特有的、有效的练习需要我们精力地设计。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练起来才会更省时更有成效。 在平常的教学中,有好多的老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认识上有误区,第一认为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如学生哪个字写错了,就罚他抄十遍。在听一次公开课中,有位老师布置的作业(1)、4小时行8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2)、6小时行3千米,1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第一题学生很快就做出 8÷4 =2的正确答案;第二题学生一看与第一题一样的,没多想就说是6÷3=2的错误答案。第二是认为要形成技能,越多越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形成技能,不是越多越好,它有一个衰退点。如六年级的复习考试,考多了,他不投入,相反是越考越差。我们试想一下:一节新授课下来,给学生布置同类型10道练习题做,如果学生会做,做这么多只是机械的重复,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如果连一题都不会做,让他做更多的题又有何意义?数学课应该是重“质”而不是“量”!为什么有的学生不需要课下做很多的习题,照样会做,而有的学生每天徜徉在题海中,却没有什么提高?原因就是“质”和“量”区别。所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练习是非常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一、练习要重算理。 如在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42÷3时,师可以利用画小棒给学生讲明算理,先一人一捆(10根),然后拆开一捆再进行分配。学生在明白天算理后,再引入竖式除法,学生就能轻松接受。二、练习要突出重点。 数学教学是分单元进行的,每一单元可划分为几个“知识块”,同一“知识块”的几个教学课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或叫“知识点”。课堂练习就是要围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例如,教学“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前两课时,重点、难点是试商。新课前的练习应为学习试商方法作知识铺垫,可这样设计: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24×()<89; 2、估算:7 9×8=□、490×3=□。 讲授中的练习要为理解试商方法服务。 三、练习要有层次。 每堂课的练习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例如,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7 3 =( )% 、 80%=( )填小数。综合练习:从小到大43 、 、 创新练习:(5 4 -45%)×(40%-4%)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四、练习要有创新。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要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设置创新的情境。 1、设计联想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如看到“a是b的5/6”,要求学生联想到:(1)a与b的比是5∶6(横向);(2)b与a的比是6∶5(逆向);(3)b是a的1 1/5倍(横向、逆向);(4)a比b少它的1/6(纵向);(5)b比a多它的1/5(纵向、逆向);(6)a增加它的1/5与b相等(纵向);(7)b减少它的1/6与a相等(纵向)。 2、设计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出示应用题:“一根长64米的铁丝,剪去总长的5/8做了20个周长相等的方框架,余下的还可以做同样的方框架多少个?”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1)用分数应用题解法求解:①20÷5/8-20=12;②64×(1-5/8)÷(64×5/8÷20)=12;③64 ÷(64×5/8÷20)-20=12;④20÷〔5/8÷(1-5/8)〕=12;⑤20÷(5/8÷1)-20=12;⑥20×〔 (1-5/8)÷5/8〕=12;⑦20×(1÷5/8)-20=12。 (2)用比例方法求解:设还可以做x个方框架,得5/8∶20 =(1-5/8)∶x。 (3)用工程问题解法求解:①(1-5/8)÷(5/8÷20)=12;②1÷(5/8÷20)-20=12。 3、设计多变题(或多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 (1)、公鸡有12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3 1 ,母鸡有多少只? (2)、公鸡有120只,是母鸡只数的31 ,母鸡有多少只? (3)、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多31 ,母鸡有多少只? (4)、公鸡有120只,比母鸡多3 1 ,母鸡有多少只? (5)、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少31 ,母鸡有多少只? (6)、公鸡有120只,比母鸡少3 1 ,母鸡有多少只? (7)、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多31 ,公鸡比母鸡少几分之几? (8)、公鸡有120只,公鸡比母鸡少3 1 ,母鸡比公鸡多几分之几?4.设计开放式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在下面式中的()内填上适当的数,要求连续进位:235×( )。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最后得到只要看数字2,能进位就可以连续进位了。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每堂课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和兴趣爱好等,通过谈话、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竞赛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课堂教学之中。练习课也不例外,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使他们乐于积极参与,自主进行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对数学的持久兴趣,就会一直处于积极兴奋地学习状态,任何有关数学的学习活动都会乐此不疲。二、巩固基础,强化技能,适度拓展。练习课首先要面向基础,让所学新的基础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形成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过在有意义的练习情境启发下,引领学生对基础练习题中的新知识、新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合作交流等途径进行回顾整理,说清基础知识内容的重点和注意点,为下面具体的练习做好准备。然后根据知识点的整理进行基本能力的练习。练习时,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练习重点,达到让每一个学生基础巩固、技能强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其次,练习课要加强学生的对新知的辨析和质疑能力。组织练习时,教师要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对一些比较意义的题目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新知的本质,增强辨析能力;通过对一些题目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抽象概括出抽象概括出自己的独特发现;通过师生的频繁交流对话,逐步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充分交流,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再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自我的认知,从而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第三,练习课不应仅停留在练习层次,更应该多让学生去体会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所以,练习课还应将主要时间用在问题解决上,着力于不断帮助学生去领悟并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三、练习目的要明确,形式要多样,评价要多元。首先练习的目的要明确。要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之处,突出每节课练习的重点,即本节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题型多样和方式多变等来引导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要尽量避免单一重复、没有明确要求的机械练习。第三,评价要多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语言评价是教师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合理、恰当,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掌握方面,还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切忌虚伪廉价表扬和长期物质奖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生的评价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有可能建立起优质高效课堂。四、重视教学过程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反馈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对后面的教学过程进行干预,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在依靠反馈信息,采取最优措施,进行最优调控,取得最优效果的同时,必须正确把握反馈的及时性,层次性和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反馈效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如果课堂中实时获取的反馈与事先的预设有不一致时,我们应当立即对原先教学策略作出及时调整,以适应学生实际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争取赢得课堂效益最佳化。

论文学生有效学习训练研究

学生良好 这边可帮助,给你帮助,给搞定的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 (1)教与学中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不会用; (2)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取齐的方法要求两头学生向中等生看齐,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而苦恼厌学; (3)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以致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数学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新课的设计,对课堂练习重视的不够,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一般对新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就不能预测了,针对这个问题对练习的研究尤为重要。二、过程设计我校为了推进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参加了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指导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校课题启动后,我们根据低中高年级成立了课题小组,认真学习了区学校的总课题方案,对照新的课程理念,经过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反复了思考,最后确立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研究》子课题。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搜集资料,查找理论依据。由董国洪校长拟稿,制定了课题方案,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组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有关书籍和文章;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观看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统计中的平均数》等课例的录象,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组内定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深入研究文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学习内容的组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为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努力上好展示课,力求做到提高课堂实效性为目标,探索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的课堂练习教学模式。三、研究成果一年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一)理论成果:1、设计时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2、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是使学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使课堂练习丰富起来,活起来,开放起来,生活起来,生动有趣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化的练习。3、练习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4、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1)树立起现代数学教学观。(2)改变了传统的练习方式。(3)、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5、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1)我们从教学中的“练习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练习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2)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课题成员先后写了反思,论文。2.实验成果课堂教学练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练习的生活化趣味化 要使课堂练习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地实践到生活中去,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前提就是要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使学生感兴趣,要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兴趣。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如:在二年级《分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设计是以日记形式,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先让学生利用知识独立思考,日记的问题使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尔后交流发现的问题,并改正过来。2.练习的多样化比如在计算上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做到教、学、做合一;在练习多样化上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练习的多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按照学习过程来设计练习。1.准备性练习。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 2 .形成性练习。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 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 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 ) ×( ) ×(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2898 ×=2898 ×=2898 (3) ×26=( ) ×=( ) ×=(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比如:应用题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三)、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对比练习 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 2.判断练习 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1)(350-210+220)÷3(2)(350×2+210+220)÷4(3)(350+210+220)÷4从辨错、改错中,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设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以求最佳的效果。3.练习的层次化 层次练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练习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4.练习的兴趣化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数学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四.问题与思考1、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难度掌握不好,尤其是拔高题的难度,有时会设计的很难,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容易。2 、还需要加强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3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老师练习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练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难以突破,总是习惯按题型练习。

1 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在指导中学孩子学习习惯上,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随着中学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及时改错的习惯。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6.认真书写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孩子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7.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进人中学后,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力。语文的写作训练就不用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学生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物理的实验和化学的演示都离不开精确的观察;生物则要求学生对生命现象和动植物进行持久的观察。这些观察要求学生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光看不想难以得出结论,因此,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家长要引导孩子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开始观察,经常向孩子提出问题并与之讨论,促使他去观察思索,并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8.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家长要为他们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积极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家长可要求孩子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 9.养成有条理的习惯。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一步一步来,争取都能做到,勤思勤习,会好的。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反复学习,这样效果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的过程。缺乏对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作用,高效地教与学。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这一课题的研究,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通过研究提高本校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 通过研究提高本校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学会把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从而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研究现状 在查阅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①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 (2)趋势分析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校整体教学现状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关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实验研究,了解不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及实施策略的构建,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 1.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2.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 4.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相互影响和交织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复合主体。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为当代教师合理的运用心理规律去组织课堂教学,是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通过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组织、实施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有效的多元对话策略、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各要素和环节充分发挥作用,教与学的效率自然能提高。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教学: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2.支撑性理论 : (1)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发展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引组教材,自行发现知识,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实践研究,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实验研究,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七、研究内容设计(含子课题的设计)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五个部分: 1.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2.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多元对话策略的研究。 3.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的研究。 4.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的研究。 5.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的研究。 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八、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1)准备阶段:(2007年1月——4月)调研本校数学教学存在现状,撰写开题报告,申请立项,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 (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9年12月)加强理论学习、进行课题实验教学,收集研究资料、掌握实验数据。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分析整理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九、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上级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推进研究为本课题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科研力量强,有一批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教科研人员为课题的具体实验提供保障。 3.学校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完善管理制度。 (1)读书交流制度,通过读书交流,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教学理念。 (2)教学反思制度,要求教师每课之后要进行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3)论文制度,每学期要撰写一篇论文,积累研究资料。 (4)集体备课制度。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市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课例 争取在市级以上教学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 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摘要: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了计算机教学的方法,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属于机械方面的操作,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只需要输入公式便能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产生对教学策略的忽视,形成小学数学教学“高投资低效能”的结果,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计算速度较慢,且准确度也不高,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效率低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策略的探索,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生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理解,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较为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违背,不利于小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理解。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生疏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教学,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工具,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数学计算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归纳计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然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长期的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学题目,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数点的转换,两个相乘的因素同时扩大倍数,去掉小数点,然后所获得的结果再去掉所扩大倍数的乘积即可。此外,针对不同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题目联系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理解,在不断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数学计算的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数学计算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训练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估算的计算方法运用得较多,然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精确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在估算能力上非常薄弱,造成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实践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估算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估算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再进行精细的计算,检验估算的数字与实际数值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能检验学生的精细计算技能,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此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对自身的计算方法与同学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不断地检验,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的题目进行计算,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身心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课后很容易遗忘。例如,在数学计算过程中经常涉及加减法计算,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多加少减的现象,或者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些数字忘了书写,从而造成计算中的错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错题的集中分析,掌握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从而针对这些错误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教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小学生的计算书写形式,避免学生由于书写潦草而出现答案上的错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首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戴阳.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2012(15).

[2]武清芳.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在线,2013(10).

摘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高效准确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计算能力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而小学阶段,正是我们培养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符合现代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并以此来提高小学生普遍较差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现代小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而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同样也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要求,但计算能力对学生所体现出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无法被改变的。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老师的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传统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算教学与生活不够密切。题海战术和大量题库的机械练习让学生失去对计算的兴趣,很多教师只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将计算教学同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这无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根本问题。第二,课堂讲解同练习相分离。传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通常缺乏合理性,前半节课运算法则的讲解加上后半节课学生自己做练习的单一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第三,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现实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变化,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无法提高计算能力。第四,单一的`题海战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具体教学策略

1、教材内容是重点

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深刻了解教材背后隐藏含义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教学活动。第一,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系统总结教材知识,完整构建知识网络。第二,合理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第三,根据现代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预测、做出准备。例如,关于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领导学生多做常见题型,并结合应用题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巧。教师应以课本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培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举一反三的能力。

2、注意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他们自制力差,好奇心重,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教学环境,不能直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合实际,将数学知识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如苹果或者梨子来进行教学演示,请同学上台将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得到9÷3=3的结果,实践中的学习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的理解和记忆,这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逐步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广泛应用,也能达到提高学生主动计算、积极计算的目的。首先,增强学生主动将实际生活与计算教学内容联系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以下教学场景:“假期某某学生计划与妈妈去看电影,儿童票半价,成人票售价35元一张,同时购买了一些零食,请同学计算此次看电影总共消费多少钱?”例如此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计算问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

3、引导同学之间的计算交流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小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专业技巧。首先,布置一定复杂性的练习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前按照一定条件合理分配好学习小组。其次,在学生自己完成计算习题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提出意见、总结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通过学习小组,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理解和认识,既能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技巧进行计算,又能吸取借鉴别人的计算技巧和思维方式,并最终将别人的高效学习技巧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计算能力的目的。

4、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面对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应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以下是具体的几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具体方式:第一个,做游戏。通常情况下,儿童的专注力很难投入到课堂中去,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而没有哪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这种做游戏的形式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第二个,会表演。例如,在讲到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文章中的小白兔和小乌龟,老师可以充当解说员,这样一来,台上表演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堂表演,而台下的同学也认真观看表演。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比赛式,小学生争强好胜,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比赛,这种比赛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说具体奖励发纪念章或小红花,效果会更好。

5、重视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一方面,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数学计算来说,这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而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科学评估学生的易错点,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并进行及时的练习检测,期间,教师应主动讲解做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第二,课后练习题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结果有针对地布置巩固练习习题。例如,如果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通分和约分认识的不够透彻,掌握的不够牢固,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以此来达到巩固练习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小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只有在发现和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完善创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巩固练习,才能达到提高小学计算能力的目的。

作者:

李淑珍

单位:

宁夏西吉县将台乡将台小学

参考文献:

[1]倪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12):78.

[2]孔祥红.也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关爱明天,2015,(7):379-379.

[3]王艳.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07-207.

小学数学有效性的研究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的确我们的学生正是借助于我们安排的各种练习题的刺激,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进而完成其学习任务的,它对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课堂内容起关键作用。练习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设计好练习,也就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要使课堂练习真正起作用,教师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特有的、有效的练习需要我们精力地设计。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练起来才会更省时更有成效。 在平常的教学中,有好多的老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认识上有误区,第一认为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如学生哪个字写错了,就罚他抄十遍。在听一次公开课中,有位老师布置的作业(1)、4小时行8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2)、6小时行3千米,1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第一题学生很快就做出 8÷4 =2的正确答案;第二题学生一看与第一题一样的,没多想就说是6÷3=2的错误答案。第二是认为要形成技能,越多越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形成技能,不是越多越好,它有一个衰退点。如六年级的复习考试,考多了,他不投入,相反是越考越差。我们试想一下:一节新授课下来,给学生布置同类型10道练习题做,如果学生会做,做这么多只是机械的重复,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如果连一题都不会做,让他做更多的题又有何意义?数学课应该是重“质”而不是“量”!为什么有的学生不需要课下做很多的习题,照样会做,而有的学生每天徜徉在题海中,却没有什么提高?原因就是“质”和“量”区别。所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练习是非常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一、练习要重算理。 如在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42÷3时,师可以利用画小棒给学生讲明算理,先一人一捆(10根),然后拆开一捆再进行分配。学生在明白天算理后,再引入竖式除法,学生就能轻松接受。二、练习要突出重点。 数学教学是分单元进行的,每一单元可划分为几个“知识块”,同一“知识块”的几个教学课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或叫“知识点”。课堂练习就是要围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例如,教学“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前两课时,重点、难点是试商。新课前的练习应为学习试商方法作知识铺垫,可这样设计: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24×()<89; 2、估算:7 9×8=□、490×3=□。 讲授中的练习要为理解试商方法服务。 三、练习要有层次。 每堂课的练习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例如,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7 3 =( )% 、 80%=( )填小数。综合练习:从小到大43 、 、 创新练习:(5 4 -45%)×(40%-4%)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四、练习要有创新。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要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设置创新的情境。 1、设计联想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如看到“a是b的5/6”,要求学生联想到:(1)a与b的比是5∶6(横向);(2)b与a的比是6∶5(逆向);(3)b是a的1 1/5倍(横向、逆向);(4)a比b少它的1/6(纵向);(5)b比a多它的1/5(纵向、逆向);(6)a增加它的1/5与b相等(纵向);(7)b减少它的1/6与a相等(纵向)。 2、设计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出示应用题:“一根长64米的铁丝,剪去总长的5/8做了20个周长相等的方框架,余下的还可以做同样的方框架多少个?”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1)用分数应用题解法求解:①20÷5/8-20=12;②64×(1-5/8)÷(64×5/8÷20)=12;③64 ÷(64×5/8÷20)-20=12;④20÷〔5/8÷(1-5/8)〕=12;⑤20÷(5/8÷1)-20=12;⑥20×〔 (1-5/8)÷5/8〕=12;⑦20×(1÷5/8)-20=12。 (2)用比例方法求解:设还可以做x个方框架,得5/8∶20 =(1-5/8)∶x。 (3)用工程问题解法求解:①(1-5/8)÷(5/8÷20)=12;②1÷(5/8÷20)-20=12。 3、设计多变题(或多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 (1)、公鸡有12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3 1 ,母鸡有多少只? (2)、公鸡有120只,是母鸡只数的31 ,母鸡有多少只? (3)、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多31 ,母鸡有多少只? (4)、公鸡有120只,比母鸡多3 1 ,母鸡有多少只? (5)、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少31 ,母鸡有多少只? (6)、公鸡有120只,比母鸡少3 1 ,母鸡有多少只? (7)、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多31 ,公鸡比母鸡少几分之几? (8)、公鸡有120只,公鸡比母鸡少3 1 ,母鸡比公鸡多几分之几?4.设计开放式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在下面式中的()内填上适当的数,要求连续进位:235×( )。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最后得到只要看数字2,能进位就可以连续进位了。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 (1)教与学中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不会用; (2)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取齐的方法要求两头学生向中等生看齐,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而苦恼厌学; (3)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以致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数学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新课的设计,对课堂练习重视的不够,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一般对新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就不能预测了,针对这个问题对练习的研究尤为重要。二、过程设计我校为了推进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参加了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指导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校课题启动后,我们根据低中高年级成立了课题小组,认真学习了区学校的总课题方案,对照新的课程理念,经过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反复了思考,最后确立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研究》子课题。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搜集资料,查找理论依据。由董国洪校长拟稿,制定了课题方案,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组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有关书籍和文章;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观看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统计中的平均数》等课例的录象,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组内定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深入研究文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学习内容的组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为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努力上好展示课,力求做到提高课堂实效性为目标,探索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的课堂练习教学模式。三、研究成果一年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一)理论成果:1、设计时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2、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是使学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使课堂练习丰富起来,活起来,开放起来,生活起来,生动有趣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化的练习。3、练习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4、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1)树立起现代数学教学观。(2)改变了传统的练习方式。(3)、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5、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1)我们从教学中的“练习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练习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2)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课题成员先后写了反思,论文。2.实验成果课堂教学练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练习的生活化趣味化 要使课堂练习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地实践到生活中去,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前提就是要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使学生感兴趣,要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兴趣。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如:在二年级《分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设计是以日记形式,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先让学生利用知识独立思考,日记的问题使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尔后交流发现的问题,并改正过来。2.练习的多样化比如在计算上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做到教、学、做合一;在练习多样化上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练习的多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按照学习过程来设计练习。1.准备性练习。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 2 .形成性练习。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 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 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 ) ×( ) ×(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2898 ×=2898 ×=2898 (3) ×26=( ) ×=( ) ×=(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比如:应用题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三)、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对比练习 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 2.判断练习 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1)(350-210+220)÷3(2)(350×2+210+220)÷4(3)(350+210+220)÷4从辨错、改错中,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设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以求最佳的效果。3.练习的层次化 层次练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练习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4.练习的兴趣化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数学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四.问题与思考1、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难度掌握不好,尤其是拔高题的难度,有时会设计的很难,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容易。2 、还需要加强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3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老师练习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练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难以突破,总是习惯按题型练习。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让四年级的学生写数学的小论文,对于学生的成绩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四年级数学 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要:新课改出台后,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也作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之下采取有效的 教学 方法 和策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问题。本文以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为对象,深入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转换身份角色、注重学生数学 逻辑思维 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角色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突出地体现出义务 教育 所具有的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也呈现出蓬勃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逐渐对“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示认可和推崇,切实践行了新课程改革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小学四年级起着连接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作用,是学生能否建立起学习的兴趣,顺利向小学高年级过度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是摆在所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要敢于并善于做出教师角色转换

长期以来,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作为小学教师,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要的是敢于做出自身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上要进行创新,重视学生能力、 学习态度 以及 创新思维 的培养。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探讨,实际动手操作,相互帮助,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核心的观念。

具体而言,要实现教师角色转化,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切实转变数学教学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和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指导,教学效果必定会有显著的改变。二是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素养,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数学教师不能针对数学教学而只讲数学教学,实际上,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当包括专业知识素养、 文化 知识素养和教育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也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要求。为此,数学教师要以继续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拓宽自身获取文化知识资源载体的 渠道 ,提升自我的知识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综合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快速成长。三是要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向引导者,作知识平等的交流者和朋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敢于改变传统高高在上的身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合作学习。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通过教师主导者向引导者身份的转变,逐渐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四是要由教学的灌输者转变为服务者。为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去。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要善于倾听与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质疑,建立起批判性思维。

通过笔者的试验,教师经过上述角色转化后,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课堂参与性更强。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四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体现了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是切实符合新课改要求和改革理念的。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和重要任务,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之一。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就开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一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各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阶段都担负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尤其是作为承上启下的四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训更显重要。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进行,例如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可以从认识物体大小、长短、多少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则可以从学习十以内数的加、减着手等等。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等方式,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二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数学思维能力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不管是在开始的复习中,还是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或是在组织学生练习习题中,都要结合具体教授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这是比单纯得出答案更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三是要在数学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贯穿思维能力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等内容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从数学教学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在教授每一个数学概念时,都要注重通过实例或者实物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寻找出共同点、不同点,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的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又显得极为重要。思维能力一旦较好的建立起来,对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创新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实践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和创造,有力地摆脱了数学的枯燥乏味,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始,马玲译.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姚艳琼.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4)

[3]周洪伟.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J].成功:教育,2010(8)

【摘 要】作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 学习方法 之一,合作学习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在课堂上,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着形式化、泛化的倾向,因此,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及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特点,给合作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目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功效,仅流于形式,如何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功效,本文结合现状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况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相关文献表明,合作学习按照主要取向归结为四类: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数学合作学习是指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下,课堂上遵循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互动等方式,共同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情感等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指:从结果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显著进步;从过程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长远影响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说过: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他充分肯定了实施合作学习的意义:一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 相学 习、互相帮助,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生氛围,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展现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及和谐的学生氛围等,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都是根据座位进行分组的,教师在座位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性格差异等,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给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基础,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综合考虑课程类型、所涉及知识领域及学生当时的学习氛围等因素。学生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通过互相讨论实现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真正参与其中,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独立进行思考。

(四)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

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把合作学习简单的看成是小组学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找准定位,要么是过多干预,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要么是不给予适当的指导,导致部分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效率不高。此外,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合作意识及合作技巧的掌握也是影响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

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

合作学习要想有效的开展,要保障有良好的环境,包括开展合作学习所取得的认可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需要有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学校和社会要为合作学习投入一些教学设备,保障物质需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配合,完成学生合作学习的预习及复习任务。

(二)教师和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

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把握合作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具备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分组策略等因素。学生要想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进行 课前预习 ,搜集相关资料,提前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倾听、思考、质疑的能力。

(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才能融入讨论,参与合作探究,才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学生只有真正的独立思考,才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才能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从而实现共享成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

合作学习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感受集体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就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个性、背景等差异,努力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实力相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还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操控能力,小组讨论气氛不热烈时,及时予以指导,发现有“搭车”的成员,及时给予个别帮助,小组讨论气氛过于热烈时,及时予以提醒,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技巧,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并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的出现,一定能够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阐述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6.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2.

[3]杜和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J].教育艺术,2007(6):68.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学四年级为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年级 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

1 引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支点,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楔合点。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却一直是众多教师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小学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小学四年级数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内容量和难度上都有所增加,极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起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本文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浅要的探讨。

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

相对于小学1~3年级的数学教材来说,四年级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注重算法的多样化,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丰富、系统、逻辑严密的数学知道需要学生有更好的知识基础与 抽象思维 能力,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通过迁移类推来探索新的知识,逐步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加强了数学知识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借助于实际活动和生活情境来理解、感受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灵活活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第八册教材,则将小数的相关知识作为了重点,逐步引起入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和计算理解能力,整体来看困难程度与复杂程度都有所提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与判断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从年龄特征来看,小学四年级学生是个性差别最大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接近中学生指标,一部分学生则还稍显迟缓同一二年级学生相当。在生理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心理发育较快开始变得老成,其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成熟,已经开始阅读成人书籍,而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还明显落后。这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呈现整体增强趋势,开始根据自己的 兴趣 爱好 做出自主的选择,独立自主能力更强,但其爱好还不够稳定,并不如成人一样具有稳定的自主选择能力。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四年级数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环境改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生理与心理日渐成熟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注意多从平等、民主、和谐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教师教育观,让自己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设计数学活动,包括如制作班级学习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让优生帮助差生等,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其次,要从整个学习氛围上下功夫,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注意思想教育不是讲大道理,只有学生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的道理,才会真正对学生思想造成影响。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数学学科的知识显得较为枯燥泛味,极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在内容、难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使得学生学习压力更大,更容易失去兴趣。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情境创设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不良习性,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设计教学时就充分考虑,如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中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枯燥单调的讲解中去接受知识。此外,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可操作、熟悉的情境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去动手测量、亲自演示,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极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成功壮大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小学四年级学生更是如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竞争心理不断加强,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能极好的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多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中主动积极的投入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以是在课堂上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各个角度去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也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区别对待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 结束语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其影响不仅是在校期间,还影响着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终身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深入的把握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深入的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并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王莹.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之我见[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09)

[2] 张飞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2011(06)

[3] 秦福秀.对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几点探讨[J].学苑教育,2011(05)

1. 数学小论文范文

2. 数学小论文的范文

3. 小学生数学日记优秀范文 四年级

4. 小学生数学教学小论文范文

5.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

学生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小练笔”也走进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谓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进行课堂小练笔的有效训练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迁移仿写时练笔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这些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方法。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这样的文章,给学生比较合适的角度或适于迁移的局部进行模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知道学生进行“小练笔”。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课后练习5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作者通过写“成片的大豆发出笑声”、“挺拔的高粱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榛树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这些事物来表现原野很热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这一段的写作方法,即作者是先总写原野很热闹,再通过不同的事物来分写原野是如何热闹。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来写一段话。如:公园里百花盛开,美丽极了。然后问学生:你打算写哪些花,从哪几个方面写,学生从各个角度描绘了花的多和美。之后,老师又问:除了写花,你还想写什么?显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写的内容丰富了。学生有写花的、有写操场热闹的、有写晚餐丰盛的,而且写得都比较具体,达到了训练要求。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又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我先指导学生品味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再让学生去想象并模仿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大自然还有哪些景物像她的什么呢?学生的练笔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句子,有学生这样写到:“奔腾的长江,是她流动的血液,洁白的云朵是她神秘的面纱,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当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富有个性的“小练笔”时,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二、空白悬念处练笔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常留有一些留白之处,有时出现在故事情节中,有时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这些空白是文章内容的深化,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课文写到四十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来中国看望当年照顾她的聂将军。对于两人见面的情景,课文只字未写。我让学生对两人见面的情景,特别是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补白,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聂将军至仁至义的高尚品质,以及对中日友谊的重大意义。《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中,结尾这样写道:“克勒松,你现在可以安息了……”这个省略号是一个难得的训练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当皮埃尔看到报纸,了解到昨天没有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后,他还对妻子说了些什么?”让学生对“……”进行补白。学生对于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自然有很多话要说。有学生这样写道:“亲爱的,真对不起,没能救下你,请你原谅我。可是你一个人的死却换回千万条生命,相信你在天堂听到这个消息也会高兴的。等着我,有一天,我会去找你的。亲爱的,我爱你。安息吧!”一个舍己为人、充满爱与责任的英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此刻的皮埃尔不仅是一位英雄,更是一个爱妻子的好丈夫。这样的补白,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三、放飞想象时练笔在教学《望月》一课,可以先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眼中的月亮,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受小外甥的聪明、爱幻想的特点。然后问道:“在你的眼中,月亮像什么?”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眼中的月亮,写成一段话。学生用童心碰童心,用童言引发童言,他们在想象中,感受到月光下优美的意境和作者诗一般美的语言。这样,学生的读与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而且使“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在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对谈迁这一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从两句中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开头,想象谈迁在北京的遭遇并写下来。(1)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谈迁……(2) 那是一个黄沙弥漫的早晨,谈迁……(3) 谈迁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可是他……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根据提供的开头进行想象描写,他们在想象中体会到谈迁重写《国榷》的异常艰辛,感受到谈迁面对厄运不屈服,不低头,坚定信念的高贵品质。有学生这样写到:“谈迁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可是他仍在奋笔疾书。夜深人静,昏黄的灯光下,他在和时间赛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争分夺秒地完成这部史书。夜晚是孤独的,没有人陪伴这位老人,更没有人给予他支持和帮助;夜晚是残酷的,寒冷和饥饿常常侵袭着这位老人;夜晚是短暂的,当老人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时,天已经亮了……谈迁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日夜不停,一遍遍地补充,一次次地校对,努力使自己编的史书更加完备、准确。”从学生的练笔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文中人物的形象已把握得相当精准,写作已经成了他们倾吐自己心声的主渠道了。四、搜集资料练笔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在指导学生理解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构造精巧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埃及人是充满智慧的,我们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不可思议的圆明园,有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等等,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历史古迹,收集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查找资料,资料搜集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形成练笔。这样的小练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情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让笔尖的滑动,从容地记录学生自己思想的轨迹,审视揣摩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创造和延伸。让课堂小练笔留驻课堂的无限精彩,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选入教材的课文多是典范之作,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语言系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只是上课时读读、讲讲,那未免太可惜了。其中不少的经典段落是仿写的好材料。由仿写到创作是一条客观规律,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处在写作的起步阶段,有个样子让他们参照,写起来自然觉得容易许多。经常性的仿写练习,学生会受益无穷。但是,模仿不能拘泥,仿笔不可生搬硬套。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尽量创造机会,建立起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纽带”。仿片断,亦称点仿。这种方法就是从局部上模仿范文的方式。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写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美丽景色。这两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一样的,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习之后,我先运用媒体神奇的魅力,把收集的桂林的另外一绝:溶洞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动笔写一写桂林的洞。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如《黄山怪石》一文中,关于“仙女指路”、“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这些怪石作者简略写了,教学中抓住机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模仿上文作者介绍的几种怪石的写法,把这三种怪石的奇特景观写具体,孩子们思维活跃,写得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 索引序列
  •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论文
  • 论文学生有效学习训练研究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有效性的研究论文
  • 学生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