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利润分配管理毕业论文

利润分配管理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利润分配管理毕业论文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浅谈新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也在不断扩展,从而作为公司管理体系基石的财务管理,对一个工商公司、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状况都至关重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经济走上了一条持续高速发展的道路。针对当代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为了更好地满足21世纪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将以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本文就是想通过对新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及控制策略的研究,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新环境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应该说是走过弯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不是以追求企业效益为目标,收益分配是在“按劳分配”制度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3年,党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科学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才被重视起来。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加快企业改制工作。单一的国有企业正朝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混合型经济形式发展,经营者与企业职工持股使国有企业和广大员工真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1]。 一、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并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在许多方面已显示出不适应性。目前,理论界提出的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都是新经济时代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必须与新经济的基础相适应,这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必须有新的发展。 财务管理的内容 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内容将由筹集资金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为主转向筹集知识发挥企业的知识效益为主,企业经营离不开资本,资金是资本,知识也是资本,新经济拓宽了资本的内涵,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 财务管理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主体将由实体化转向虚拟化,财务管理主体是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实体,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具有独立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这种实体是有形的、相对稳定的。但是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日益推广,出现了网上虚拟公司这样的企业形式,而这些虚拟公司往往只是一种动态的、短期的战略联盟,合作目标完成后迅速解散,从而使财务主体显得虚拟化、模糊化。 利润分配的方式 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方式将由按资、按劳分配转向按“资+知”分配,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重要的因素。现代劳动者是一种知识型的员工,他们成为企业的员工实际上是给企业带来了人力资本。所以,用“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按岗付酬”已无法度量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衡量贡献的唯一尺度就是业绩,而业绩的大小是按投入资本包括知识资本的大小来衡量的。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财务管理的观念 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观念将由经济效益观转向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新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网络来发展经济的,附着于人力资源的和以知识、信息等形态独立存在的知识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经济资源。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知识资源的拥有量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应把知识看作企业效益增长的源泉,树立知识效益观念。同时,企业只有拥有了人才,才能创造、拥有并运用知识。因此,企业要牢固地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财务管理要把“人”作为核心,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加强对人才价值的计量与信息反馈[2]。 财务管理的风险 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风险将由传统的投资风险转向投资风险和网络技术风险并存,传统的投资风险主要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从个别投资者的角度看,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公司特有风险)。从公司本身来看,有经营风险(商业凤险)和财务风险(筹资凤险)。新经济时代,“凤险”的涵义趋于复杂化,除传统投资带来的风险外,网络技术的应用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一点,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是应该充分子以重视的。 二、新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财务控制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 之所以需要对财务控制进行重新定义,是因为财务管理的理论、环境以及人们对财务管理的预期都发生了变化。首先与传统体制相比,财务管理已经游离于财政管理而独立存在,就像在政企分开后企业以法人身份独立于政府一样,换言之,财务管理的微观性是其基本属性。讨论财务控制必须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指导下,

股利分配政策是关于收益分配的策略,它涉及到多方相关者的利益.对投资者、市场以及上市公司本身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股利分配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 公司价值

[论文摘要]根据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是指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的水平,但在实践中,这一最优水平难以确定,只好寻求适度股利支付水平。适度股利支付水平应是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水平。另外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制定的,因此还要为控股股东的利益服务的。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选择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 渠道 的畅通、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适合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

一、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

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可概括为: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具体而言,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具有以下特征: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的大幅度提高。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等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实情,公司股票价值的表现形式,股票内在价值频繁波动,简单地把“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有必要对“公司价值”作进一步具体界定。

二、股利支付的效用及成本

(一)在现代股利理论中,发放现金股利带来的各种效用

(1)降低代理成本。股利分配的代理认为,股利政策实际上体现的是公司内部人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适当的股利政策有助于保证经理们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所谓适当的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的利润应当更多地支付给股东。否则,这些利润就有可能被公司内部人滥用。

(2)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提高投资者效用。因为公司现金增多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把多余的现金派发给股东,股东可另作高收益率的投资。

(3)扩大筹资渠道。股利支付显示公司有好的发展前景,公司股价提高,增发新股,配股价就可确定在较高水平。

(二)股利支付所涉及的成本

(1)税负成本。如果对现金红利和来自股票回购的资本课以不同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在存在差别税赋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政策,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2)融资成本的提高。当公司面临投资机会时,由于股利支付,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如增发新股、配股、举债等,而现代财务理论普遍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利润留成。(3)中介费用。股利发放、筹资都要聘请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而这些中介机构的参与就会涉及相关的中介费。

三、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要以控股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和目标

在大股东股权不流通的情况下,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环境下,对于中小股东来说,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太低,且极其分散,中小股东持股的目的一般不是控制性目的。投资股票的收益有资本性收益和现金股利收益。在两种收益形式当中,又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现金股利收益率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所有上市公司总体的流通股股东的加权平均现金股利收益率从1998到2004年分别为,,,,,,;投资者获得的现金股利收入相比其投资成本来说微乎其微,那么作为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由于几乎无法获取其所投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回报,那就只能转向通过在流通市场上博取差价获取投资收率,这也是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最大化行为的必然选择。非流通股东(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由于一般是大股东,所以公司重要的经营决策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主要受非流通股东意见的影响,控股股东股权不流通对于控股股东来讲有明显缺陷。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家股、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只能依法协议转让。作为一名理性的市场主体,大股东特殊的利益实现方式决定了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行为方式及特点。由于缺乏更有效的股权退出通道,大股东往往会趋向寻找一切可能提高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的 方法 ,具体来讲有如下渠道:一是提高公司业绩,业绩是公司市场价值的基础,业绩的提高必然会提高每股净资产;二是通过配股、增发或发行可转化为股票的债券(简称可转债)等形式进行再筹资,由于配股价、发价或可转债的转股价一般都远高于公司每股净资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配股或增发完成后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随之相应增加。适度股利分配政策是一个阶段性连续的概念。这就是说对于某一家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不是一个年度概念,而应在一产业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也不等于说适度股利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应随公司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作相应的调整。

在初生期,公司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只能通过理性预期加以了解,而不能对市场条件、产品销路有很精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由于 经验 的不足,不能对经营收益有准确的测定。刚建立的新公司投资目标已确定,不用立即去寻找 其它 投资机会,利润留存比例可适当小一点,利润中大部分用于分发红利,以吸引投资者关注本公司,树立公司在公众中良好的形象。所以,推行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较符合企业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从企业来说,低股利可使企业在经营收益不理想的情况下也能兑现股利,不至于破坏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而收益颇丰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鼓励公众投资热情。从投资者来说,在有固定收入保证的前提下,还有获得意外股利收入的希望。两者都会对股利政策表示满意。

在成长期,公司规模扩张的要求强烈,公司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多,如果能获得充足的资本,公司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同时,公司盈利能力增强,利润额连年增长。此阶段,公司需要集中力量,竭力以最低成本获取足够多的资金来源。最有效的 措施 便是大量留存利润,用自有资本,避免举债或多分股利。那么实行剩余股利政策的低股利是否使股利贴现模型决定的公司价值也过于低呢?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股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公司以“发展第一、兼顾股利”的政策所弱化,所以低股息不会使价格低落。相反,由于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获利能力,将导致公司股票的实际价格升高。这并不是说股息决定股价的关系完全消失了,只是股价不再直接有股利决定了。

在成熟期,公司在本行业的经营经验丰富,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公司获利能力稳定,有能力维持比较稳定的股利发放额,公司应采取稳定的股利发放政策。当然,与其余各种股利政策相比,在这种政策下,公司对留存利润要心中有数,对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参考文献

[1]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__文,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决策的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3

[摘要]根据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是指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的水平,但在实践中,这一最优水平难以确定,只好寻求适度股利支付水平。 文章 认为适度股利支付水平应是: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水平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得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适度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因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长期以来,公司管理层和金融专家致力于寻求股利政策的最佳模式,但至今未有一合理的、可以为各公司普遍接受的结论。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制约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众多,有公司内部的也有公司外部的;有市场的也有非市场的;有投资者、债权人的也有代理人的;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又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公司发展情况的不同,这些因素所占的地位又经常发生变化。所以,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本文在评析西方金融理论中最佳股利支付模式的基础上,定性研究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理论确定

西方金融理论中关于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确定主要有三派观点:第一派是以沃尔特(J、E、walter)模型为代表,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的关系来确定最佳

股利支付规模。

沃尔特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研究了股票价值同每股税后利润、股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基准折现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股票价值的公式。

如下所示:

即当公司投资受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相等时,股票价值除同基准折现率有关外,还与公司的税后利润有关,而同公司的股利政策无关。

(2)若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基准折

现率时,股利分配越少,股票价值越高。特别当股利支付率为零时,股票价值最高,换句话说,此时,最佳股利支付应为0。

(3)若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时,股利分配越多,股票价值越高。特别是股利支付率为100%时,股票价值最高,换句话说,此时,最佳股利支付为100%。据此,沃尔特认为公司最佳股利支付率完全取决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公司有许多投资收益较高的机会,则应少分配现金红利,多提成,甚至把税后利润全部用作投资。相反的,如果公司没有获利较高的投资机会,则应该把利润大部分、甚至全部分配给股东。第二派,股利显示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当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与公司股票内在价值一致时的水平,进而提出:公司前景越好,股利支付水平就应越高。股利显示理论考虑股利支付最佳水平的逻辑是:当一家公司需要为一项目筹资时,它要么增发新股(配股)要么少回购一些在外股份;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dilution)。对于前景比较好的公司,降低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的价值就比较高,如果外部投资者都认识到这一关系,其结果,代表现有股东利益的内部人(管理者)就会发放含税负的股利,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下降,公司股价上升。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不同公司支付股利的边际收益不同,而投资者获得股利收入的税负是递增的(随股利水平),因此,具有较好前景的公司就必须支付较高股利,直至股利支付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税负成本)相等,此时,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也因为最佳股利的显示升至其内在价值水平。

第三派,代理成本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股利支付降低的代理成本等于股利支付的税负成本时的水平。如图1所示

,MC1表示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它渐次递增说明随股利水平的提高,边际税率不断提高。MR1表示股利的边际收益,即因股利支付而降低的代理成本,比如管理层更加卖力

为股东利益着想;管理层更具有创新意识;管理层少“揩油”了等等。一开始,单位股利支付所降低的代理成本不断提高,说明此阶段股利支付的效用递增;当股利支付水平已达到Q0时,公司的代理问题已弱化,相应的,再提高股利的边际效用开始下降。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看成公司经营中一个投入要素,则图中MC1与MR1的交点A1所代表的股利水平Q1就是代理成本理论所认为的最佳股利支付水平。

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投资机会、市场表现和降低代理成本的角度提出了最佳股利支付水平。这些最佳股利支付水平分别就某一方面而言都是合理的,但作为一个公司整体而言,则都有以偏概全的不足。不过,上述三种关于最佳股利水平的确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若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综合起来就可以给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效用函数,同样,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成本汇总起来,就可得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我们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应存在,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水平。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包括:(1)降低代理成本。(2)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提高投资者效用。因为公司现金增多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而把这多余现金派发给股东,股东可另作高收益率投资。(3)扩大筹资渠道,股利支付可显示公司未来前景。

股利支付显示公司有一好的发展前景,公司股价提高,增发新股,配股价就可确定在较高水平。股利支付所涉及的成本包括:(1)税收成本。(2)融资成本的提高。当公司面临投资机会时,由于股利支付,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如增发新股、配股、举债等,而现代财务理论普遍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利润留存。(3)中介费用。股利发放、筹资都要聘请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而这些中介机构的参与就会涉及相关的中介费。综合这些考虑,我们也可以给出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股利支付

变量的边际效用曲线(MR)和边际成本曲线(MC),如图2。曲线MR与曲线MC的交点A相对应的股利支付水平Q为公司最优股利支付水平。

二、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根据效益最大化原理所确定股利支付水平,虽然是最优的股利水平,也是公司管理层理论上应该认可1的最优选择,但是选择这一最优方案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前述的边际效用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确定上。

图2

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中税负成本、中介费用相对较好计算,但筹资成本的提高却是因公司各方面的情况及资本市场特定环境共同引致的,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支付股利产生的就很难区分,因而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理论上存在而实际操作中真正定量确定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比而言,股利的效用函数确定难度更大,比如说因股利支付而导致的代理成本降低一项,因为代理成本降低转化为股利的效用是通过管理层更加卖力为股东财富着想而带来的公司价值的提高实现的,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管理层卖力的程度、为股东财富考虑的成份有多大、对公司投资的开创性如何等等本身极难衡量,内部人会把种种“揩油”行为解释为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其二,代理成本的降低是导致公司价值提高的各种因素之一,代理成本降低与因之而提高公司价值之间难以形成固定的定量关系。因此,前述的由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最优股利水平理论上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次优方案,寻求适度的股利支付政策。对于中国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可概括为: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具体而言,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的较大幅度提高,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等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针对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实情,公司股票价值的表现形式——股票内在价值频繁波动,简单地把“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我们有必要对“公司价值”作进一步具体界定,在操作上可选择两项财务指标来替代。

(1)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是指公司股份的当期每股实际价值,公司帐面价值即等于每股净资产与普通股发行数之积。与公司市值相比,由每股净资产套算得来的公司帐面价值更能反映公司实际投资价值,尤其是在投机很强的股票市场上,受市场信息的影响,股票价格剧烈上下震荡,若以市场价来衡量公司价值,弹性太大,显然不符合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若以每股净资产来匡算公司帐面价值,则不会使公司价值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可以真实地反映公司现在价值几何。在这一点上,以每股净资产价值最大化代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挤出”了由市值最大化产生的“泡沫”。每股净资产最大化还可以较好地综合反映公司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首先,从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每股净资产最大化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本经营效益,努力使公司价值增值。在这一点上,每股净资产最大化与市值最大化及利润最大化都是不矛盾的。因为每股净资产的较大增值意味着公司利润量较多,利润量的增加会使公司在投资者心中的价值上升,从而导致公司股票市价上涨,也达到最大化。这时的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有了公司实绩作为支撑基础,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每股净资产最大化在克服了市场价值最大化中非理性因素的同时,与市场价值最大化又取得比较好的统一。

其次,从投资者角度来讲,每股净资产最大化既体现了投资者投资回报的高低,又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每股净资产越大,说明投者本金的保值性越好、增值的可能性也越大,而投资者在做投资选择时,总是愿意投向每股净资产增值快的企业。

不过,每股净资产指标是对公司历史价值高低的判断,至于反映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可选择另一指标:利润增长率。

(2)利润增长率。企业利润取决于销售价格、制造成本、市场占有率(决定销售量)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提高又依赖于企业改善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所以说,企业利润率的提高刺激企业在上述方面积极进取。利润增长率是一个比例性指标,与利润额相比,更能动态地反映企业发展的状况。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本期利润200万元,在同行业中可能算是很高的利润额了,但若与本公司上期利润300万元相比,却是利润下降了。造成企业利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萎缩或由于经营不善导致成本提高等,而这一切又都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潜力部分丧失。可见只有纵向地比较企业利润状况,才能发现企业的发展潜力,确定其实际投资价值,使对企业价值的考虑从短期走向长期。

2.适度股利政策并非某种固定模式,它因公司而异。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因其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一种仅适合于该公司的股利政策,亦即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关于这一点美国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绝无仅有的股利政策是一个重要例证。按一般美国公司的做法,前景越好、业绩越好的公司股利水平相应也会较高,而不

分配公司往往是亏损公司。但哈斯威作为一家业绩卓著的公司长期以来坚持既不分红也不分股的股利政策,以至于1998年底该公司总股本仍仅226万股,而股价已近每股8万美元。对这样一种股利政策,哈斯威公司的董事长巴菲特作如此解释:其一,分股将使新的投资者更容易购买波克夏的股票,也便于现有持股者的抛售。因此,巴菲特认为,他并不想要波克夏的股票处于投机者的控制之下,而一个高到极端价位的股票,就是最为有效的制止投机的方式。其二,不分红避免了股东与公司被双重征税,并且也不必在支付股利上费什么精力,可以把红利重新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其三,公司投资机会众多,赢利率极高,股东们投资于波克夏公司比投资于其他领域更赚钱。同时巴菲特也表示,如果他发现他的股东们能够找到比投资于波克夏更赚钱的方式,他会在那时候临时支付红利。再比较分析中国的两家绩优公司:春兰股份、四川长虹,发现它们股利分配政策截然不同。春兰股份侧重派发红利,而四川长虹侧重高比例送红股,但两公司经营业绩都持续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如表1所示),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以四川长虹为例,如果1996年1月以元的价格持有1000股长虹作长期投资,那么到了三年后的1999年1月底,历

经了期间的送股、派息和配股后,持股数量增为3952股,持股成本为10340元,而股票市值则达到了64695元,投资回报率高达530%。同样的测算,投资春兰股份同期投资回报率高达330%。截然不同的两种股利分配政策分别支撑了两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表现,说明这两种股利分配政策对于这两公司而言都不失为一种适度的股利分配政策。

3.适度股利分配政策是一个阶段性连续的概念,亦即对于某一家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不是一个年度概念,而应是在一产业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也不等于说适度股利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应随公司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作相应的调整。(1)处于初生期企业、公司的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初生期企业、公司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只能通过理性预期加以了解,不能对市场条件、产品销路有很精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由于经验的不足,不能对经营收益有准确的测定。刚刚建立的新企业投资目标已确定,不用立即去寻找其它投资机会,利润留存比例可适当小一点,利润中大部分用于分发红利,以吸引投资者关注本企业,有利于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所以推行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较符合企业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从企业来说,低股利可使企业在经营收益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也能兑现股利,不至于破坏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而收益颇丰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鼓励公众投资热情。从投资者来说,在有固定收入保证的前提下,还

有获得意外股利收入的希望。两者都会对股利政策表示满意。

(2)成长型企业的适度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

成长型的特征是:由于经营得当,企业规模扩张的要求强烈,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多,如果能获得充足的资本,企业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同时,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利润额连年有增。此阶段企业需集中力量,竭力以最低成本获取足够多的资金来源,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大量留存利润,用自有资本,避免举债或多分股利,因为举债成本较高。那么实行剩余股利政策的低股利是否使股利贴现模型决定的公司价值也过于低呢?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成长型企业的股票价格通常是较高的,但是这与股利贴现决定的股票市值的原理并不相悖,因为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股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经被企业以“发展第一、兼顾股利”的政策所弱化了,股息作为股价形成的基础地位和作为评价水平的客观标准已经丧失,并转而为企业收益所代替,即股票价格的计算公式转化为:

由股票利息率公式可知,在企业收益中,利润留存比例十拿九稳是决定股票利息率的关键。成长型企业在获得大量利润的情况下,提高利润留存比例相应地降低了股票利息率,减少了企业利润外流。巨额利润以利润留存形式进行再投资,无疑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这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常被称为“成长股”,成长股价格的形成,主要是以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长股的市场供求为依据的,其形成机制是:投资者预见到企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潜在收益,预期企业股票收益率降低,说明该企业的股票价格将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因此预期股票投资价值大。良好的预期投资价值使该股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最终在供求均衡点形成长期股价。成长型企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预期股息收益的增加;企业向股东分配股票股利的预期;预期由股价上涨所获得的资本利得,即由于成长股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能使其价格上涨,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抛售股票获得溢价收益。

综上所述,成长型企业虽然实行适度的剩余股利政策,但由于股息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被削弱,所以低股息不会使股票价格低落。相反,由于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获利能力,将导致企业股票的实际价格升高。这并不是说股息决定股价的关系完全消失了,只是股价不再直接由股利决定了。成长型企业若因经济周期、行业竞争等原因,不得不采用其它分配政策时,则应尽量考虑股票股利分配,因为股票股利形成的股本金仍属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可以继续支配。

(3)成熟型企业的适度股利政策——稳定股利额政策成熟型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在本行业的经营经验丰富,已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获利能力稳定,有能力维持比较稳定的股利发放额。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的产品已趋成熟,企业需要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项目,以便调整经营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样企业就要保证有一定的研究发展资金投入。企业除了可从利润拨出一部分资金满足股利政策需求外,剩余资金便可满足研究发展资金需求。与其余各种股利政策相比,在这种决策下,企业对留存利润要心中有数,对公司发展规划可以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股利分配政策论文相关文章:

1. 有关股利政策毕业论文

2. 有关股利政策论文

3. 有关股利政策的论文

4. 对外贸易方面的论文

5. 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

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

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

不懂可追问

合适请采纳

给你一份,更详细回答见下方的附件,手机可能看不到,得电脑上网看

供参考,免财富值下载

利润分配机制研究论文

根据我国公司法及税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应当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利润分配: 1. 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但不得超过税法规定的弥补期限。 2. 缴纳所得税。即公司应依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3. 弥补在税前利润弥补亏损之后仍存在的亏损。4. 提取法定公积金。 5. 提取任意公积金。6. 向股东分配利润利润分配,是将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分配形式和分配顺序,在国家、企业和投资者之间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的过程与结果,是关系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利润分配的管理和核算。由于利润分配涉及各方的利益,一方多得利益必将减少其他方的利益,所以利润分配对公司而言是很棘手的决策。对此,利润分配时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即对策选择。影响利润分配政策的因素有:(1)法律因素:资本保全约束,是指企业没有股利派发的时候不能给股东派发股利,否则视为抽逃资本金。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包括:资本保全约束 、资本积累约束、偿债能力约束、超额累积利润约束。(2)股东因素:股东出于自身考虑,可能对公司的收益分配提出不同意见。包括: 控制权的考虑、避税考虑、稳定收入考虑、规避风险考虑。(3)公司因素:公司出于长期发展与短期经营考虑,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公司的偿债能力、未来的投资机会、盈余稳定状况、资产流动状况、筹资成本、其他因素(如: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多发股利导致股价的上升,促使投资者尽早的行使转换权,达到调整资本结构的目的。达到兼并,反收购的目的等)。(4)其他因素:包括债务合同限制、通货膨胀限制。利润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在利润的总体构成内容中,营业利润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及其所占比重大小是决定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可靠的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所占比重越大,利润质量越高。从营业利润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保障来看,营业净现金流量=税后营业利润+折旧等非付现成本营运资本需求增量,因而,非付现成本增多会缩小营业利润与营业净现金流量的差距,有助于提高利润质量;营运资本需求量增加会扩大营业利润与营业净现金流量的差距,从而降低利润质量。

抓住优质管理核心思想生产效率、质量、弹性等都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这个可以根据你的论文题目来写,具体看你所要论述的论点是什么,相当于对论点写个引子,如你论述的是技术资本参与利润分配的影响因素,你可以围线技术资本来写,如下:摘要:近年来,日益彰显出的技术资本在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中的作用使得如何充分发挥技术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科学地界定技术资本及其影响因素,使技术资本合理地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就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技术;技术资本;收益分配

利润分配论文研究内容

股利分配政策是关于收益分配的策略,它涉及到多方相关者的利益.对投资者、市场以及上市公司本身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股利分配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 公司价值

[论文摘要]根据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是指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的水平,但在实践中,这一最优水平难以确定,只好寻求适度股利支付水平。适度股利支付水平应是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水平。另外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制定的,因此还要为控股股东的利益服务的。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选择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 渠道 的畅通、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适合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

一、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

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可概括为: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具体而言,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具有以下特征: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的大幅度提高。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等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实情,公司股票价值的表现形式,股票内在价值频繁波动,简单地把“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有必要对“公司价值”作进一步具体界定。

二、股利支付的效用及成本

(一)在现代股利理论中,发放现金股利带来的各种效用

(1)降低代理成本。股利分配的代理认为,股利政策实际上体现的是公司内部人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适当的股利政策有助于保证经理们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所谓适当的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的利润应当更多地支付给股东。否则,这些利润就有可能被公司内部人滥用。

(2)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提高投资者效用。因为公司现金增多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把多余的现金派发给股东,股东可另作高收益率的投资。

(3)扩大筹资渠道。股利支付显示公司有好的发展前景,公司股价提高,增发新股,配股价就可确定在较高水平。

(二)股利支付所涉及的成本

(1)税负成本。如果对现金红利和来自股票回购的资本课以不同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在存在差别税赋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政策,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2)融资成本的提高。当公司面临投资机会时,由于股利支付,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如增发新股、配股、举债等,而现代财务理论普遍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利润留成。(3)中介费用。股利发放、筹资都要聘请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而这些中介机构的参与就会涉及相关的中介费。

三、上市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要以控股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和目标

在大股东股权不流通的情况下,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环境下,对于中小股东来说,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太低,且极其分散,中小股东持股的目的一般不是控制性目的。投资股票的收益有资本性收益和现金股利收益。在两种收益形式当中,又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现金股利收益率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所有上市公司总体的流通股股东的加权平均现金股利收益率从1998到2004年分别为,,,,,,;投资者获得的现金股利收入相比其投资成本来说微乎其微,那么作为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由于几乎无法获取其所投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回报,那就只能转向通过在流通市场上博取差价获取投资收率,这也是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最大化行为的必然选择。非流通股东(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由于一般是大股东,所以公司重要的经营决策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主要受非流通股东意见的影响,控股股东股权不流通对于控股股东来讲有明显缺陷。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家股、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只能依法协议转让。作为一名理性的市场主体,大股东特殊的利益实现方式决定了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行为方式及特点。由于缺乏更有效的股权退出通道,大股东往往会趋向寻找一切可能提高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的 方法 ,具体来讲有如下渠道:一是提高公司业绩,业绩是公司市场价值的基础,业绩的提高必然会提高每股净资产;二是通过配股、增发或发行可转化为股票的债券(简称可转债)等形式进行再筹资,由于配股价、发价或可转债的转股价一般都远高于公司每股净资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配股或增发完成后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随之相应增加。适度股利分配政策是一个阶段性连续的概念。这就是说对于某一家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不是一个年度概念,而应在一产业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也不等于说适度股利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应随公司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作相应的调整。

在初生期,公司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只能通过理性预期加以了解,而不能对市场条件、产品销路有很精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由于 经验 的不足,不能对经营收益有准确的测定。刚建立的新公司投资目标已确定,不用立即去寻找 其它 投资机会,利润留存比例可适当小一点,利润中大部分用于分发红利,以吸引投资者关注本公司,树立公司在公众中良好的形象。所以,推行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较符合企业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从企业来说,低股利可使企业在经营收益不理想的情况下也能兑现股利,不至于破坏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而收益颇丰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鼓励公众投资热情。从投资者来说,在有固定收入保证的前提下,还有获得意外股利收入的希望。两者都会对股利政策表示满意。

在成长期,公司规模扩张的要求强烈,公司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多,如果能获得充足的资本,公司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同时,公司盈利能力增强,利润额连年增长。此阶段,公司需要集中力量,竭力以最低成本获取足够多的资金来源。最有效的 措施 便是大量留存利润,用自有资本,避免举债或多分股利。那么实行剩余股利政策的低股利是否使股利贴现模型决定的公司价值也过于低呢?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股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公司以“发展第一、兼顾股利”的政策所弱化,所以低股息不会使价格低落。相反,由于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获利能力,将导致公司股票的实际价格升高。这并不是说股息决定股价的关系完全消失了,只是股价不再直接有股利决定了。

在成熟期,公司在本行业的经营经验丰富,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公司获利能力稳定,有能力维持比较稳定的股利发放额,公司应采取稳定的股利发放政策。当然,与其余各种股利政策相比,在这种政策下,公司对留存利润要心中有数,对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参考文献

[1]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__文,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决策的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3

[摘要]根据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是指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的水平,但在实践中,这一最优水平难以确定,只好寻求适度股利支付水平。 文章 认为适度股利支付水平应是: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水平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得合适与否关系到公司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适度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因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长期以来,公司管理层和金融专家致力于寻求股利政策的最佳模式,但至今未有一合理的、可以为各公司普遍接受的结论。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制约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众多,有公司内部的也有公司外部的;有市场的也有非市场的;有投资者、债权人的也有代理人的;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又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公司发展情况的不同,这些因素所占的地位又经常发生变化。所以,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本文在评析西方金融理论中最佳股利支付模式的基础上,定性研究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理论确定

西方金融理论中关于最优股利分配政策的确定主要有三派观点:第一派是以沃尔特(J、E、walter)模型为代表,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的关系来确定最佳

股利支付规模。

沃尔特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研究了股票价值同每股税后利润、股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基准折现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股票价值的公式。

如下所示:

即当公司投资受益率和基准折现率相等时,股票价值除同基准折现率有关外,还与公司的税后利润有关,而同公司的股利政策无关。

(2)若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基准折

现率时,股利分配越少,股票价值越高。特别当股利支付率为零时,股票价值最高,换句话说,此时,最佳股利支付应为0。

(3)若r<ρ,即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时,股利分配越多,股票价值越高。特别是股利支付率为100%时,股票价值最高,换句话说,此时,最佳股利支付为100%。据此,沃尔特认为公司最佳股利支付率完全取决于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公司有许多投资收益较高的机会,则应少分配现金红利,多提成,甚至把税后利润全部用作投资。相反的,如果公司没有获利较高的投资机会,则应该把利润大部分、甚至全部分配给股东。第二派,股利显示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当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与公司股票内在价值一致时的水平,进而提出:公司前景越好,股利支付水平就应越高。股利显示理论考虑股利支付最佳水平的逻辑是:当一家公司需要为一项目筹资时,它要么增发新股(配股)要么少回购一些在外股份;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dilution)。对于前景比较好的公司,降低现有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的价值就比较高,如果外部投资者都认识到这一关系,其结果,代表现有股东利益的内部人(管理者)就会发放含税负的股利,股东持股比率稀释程度下降,公司股价上升。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不同公司支付股利的边际收益不同,而投资者获得股利收入的税负是递增的(随股利水平),因此,具有较好前景的公司就必须支付较高股利,直至股利支付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税负成本)相等,此时,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也因为最佳股利的显示升至其内在价值水平。

第三派,代理成本理论认为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应是股利支付降低的代理成本等于股利支付的税负成本时的水平。如图1所示

,MC1表示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它渐次递增说明随股利水平的提高,边际税率不断提高。MR1表示股利的边际收益,即因股利支付而降低的代理成本,比如管理层更加卖力

为股东利益着想;管理层更具有创新意识;管理层少“揩油”了等等。一开始,单位股利支付所降低的代理成本不断提高,说明此阶段股利支付的效用递增;当股利支付水平已达到Q0时,公司的代理问题已弱化,相应的,再提高股利的边际效用开始下降。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原理,若把股利看成公司经营中一个投入要素,则图中MC1与MR1的交点A1所代表的股利水平Q1就是代理成本理论所认为的最佳股利支付水平。

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投资机会、市场表现和降低代理成本的角度提出了最佳股利支付水平。这些最佳股利支付水平分别就某一方面而言都是合理的,但作为一个公司整体而言,则都有以偏概全的不足。不过,上述三种关于最佳股利水平的确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若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综合起来就可以给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效用函数,同样,把股利支付的各种成本汇总起来,就可得出公司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我们若把股利支付作为公司经营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股利支付的最佳水平理论上应存在,处于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时水平。股利支付的各种效用包括:(1)降低代理成本。(2)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提高投资者效用。因为公司现金增多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现象,而把这多余现金派发给股东,股东可另作高收益率投资。(3)扩大筹资渠道,股利支付可显示公司未来前景。

股利支付显示公司有一好的发展前景,公司股价提高,增发新股,配股价就可确定在较高水平。股利支付所涉及的成本包括:(1)税收成本。(2)融资成本的提高。当公司面临投资机会时,由于股利支付,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如增发新股、配股、举债等,而现代财务理论普遍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利润留存。(3)中介费用。股利发放、筹资都要聘请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而这些中介机构的参与就会涉及相关的中介费。综合这些考虑,我们也可以给出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股利支付

变量的边际效用曲线(MR)和边际成本曲线(MC),如图2。曲线MR与曲线MC的交点A相对应的股利支付水平Q为公司最优股利支付水平。

二、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的内涵及其特征根据效益最大化原理所确定股利支付水平,虽然是最优的股利水平,也是公司管理层理论上应该认可1的最优选择,但是选择这一最优方案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前述的边际效用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确定上。

图2

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中税负成本、中介费用相对较好计算,但筹资成本的提高却是因公司各方面的情况及资本市场特定环境共同引致的,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支付股利产生的就很难区分,因而股利支付的成本函数理论上存在而实际操作中真正定量确定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比而言,股利的效用函数确定难度更大,比如说因股利支付而导致的代理成本降低一项,因为代理成本降低转化为股利的效用是通过管理层更加卖力为股东财富着想而带来的公司价值的提高实现的,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管理层卖力的程度、为股东财富考虑的成份有多大、对公司投资的开创性如何等等本身极难衡量,内部人会把种种“揩油”行为解释为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其二,代理成本的降低是导致公司价值提高的各种因素之一,代理成本降低与因之而提高公司价值之间难以形成固定的定量关系。因此,前述的由股利支付的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最优股利水平理论上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次优方案,寻求适度的股利支付政策。对于中国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可概括为:在目标的负债/资本比率条件下,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具体而言,中国公司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公司价值的较大幅度提高,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等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针对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实情,公司股票价值的表现形式——股票内在价值频繁波动,简单地把“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适度股利政策的目标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我们有必要对“公司价值”作进一步具体界定,在操作上可选择两项财务指标来替代。

(1)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是指公司股份的当期每股实际价值,公司帐面价值即等于每股净资产与普通股发行数之积。与公司市值相比,由每股净资产套算得来的公司帐面价值更能反映公司实际投资价值,尤其是在投机很强的股票市场上,受市场信息的影响,股票价格剧烈上下震荡,若以市场价来衡量公司价值,弹性太大,显然不符合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若以每股净资产来匡算公司帐面价值,则不会使公司价值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可以真实地反映公司现在价值几何。在这一点上,以每股净资产价值最大化代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挤出”了由市值最大化产生的“泡沫”。每股净资产最大化还可以较好地综合反映公司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首先,从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每股净资产最大化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本经营效益,努力使公司价值增值。在这一点上,每股净资产最大化与市值最大化及利润最大化都是不矛盾的。因为每股净资产的较大增值意味着公司利润量较多,利润量的增加会使公司在投资者心中的价值上升,从而导致公司股票市价上涨,也达到最大化。这时的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有了公司实绩作为支撑基础,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每股净资产最大化在克服了市场价值最大化中非理性因素的同时,与市场价值最大化又取得比较好的统一。

其次,从投资者角度来讲,每股净资产最大化既体现了投资者投资回报的高低,又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每股净资产越大,说明投者本金的保值性越好、增值的可能性也越大,而投资者在做投资选择时,总是愿意投向每股净资产增值快的企业。

不过,每股净资产指标是对公司历史价值高低的判断,至于反映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可选择另一指标:利润增长率。

(2)利润增长率。企业利润取决于销售价格、制造成本、市场占有率(决定销售量)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提高又依赖于企业改善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所以说,企业利润率的提高刺激企业在上述方面积极进取。利润增长率是一个比例性指标,与利润额相比,更能动态地反映企业发展的状况。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本期利润200万元,在同行业中可能算是很高的利润额了,但若与本公司上期利润300万元相比,却是利润下降了。造成企业利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萎缩或由于经营不善导致成本提高等,而这一切又都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潜力部分丧失。可见只有纵向地比较企业利润状况,才能发现企业的发展潜力,确定其实际投资价值,使对企业价值的考虑从短期走向长期。

2.适度股利政策并非某种固定模式,它因公司而异。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因其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一种仅适合于该公司的股利政策,亦即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关于这一点美国波克夏·哈斯威公司绝无仅有的股利政策是一个重要例证。按一般美国公司的做法,前景越好、业绩越好的公司股利水平相应也会较高,而不

分配公司往往是亏损公司。但哈斯威作为一家业绩卓著的公司长期以来坚持既不分红也不分股的股利政策,以至于1998年底该公司总股本仍仅226万股,而股价已近每股8万美元。对这样一种股利政策,哈斯威公司的董事长巴菲特作如此解释:其一,分股将使新的投资者更容易购买波克夏的股票,也便于现有持股者的抛售。因此,巴菲特认为,他并不想要波克夏的股票处于投机者的控制之下,而一个高到极端价位的股票,就是最为有效的制止投机的方式。其二,不分红避免了股东与公司被双重征税,并且也不必在支付股利上费什么精力,可以把红利重新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其三,公司投资机会众多,赢利率极高,股东们投资于波克夏公司比投资于其他领域更赚钱。同时巴菲特也表示,如果他发现他的股东们能够找到比投资于波克夏更赚钱的方式,他会在那时候临时支付红利。再比较分析中国的两家绩优公司:春兰股份、四川长虹,发现它们股利分配政策截然不同。春兰股份侧重派发红利,而四川长虹侧重高比例送红股,但两公司经营业绩都持续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如表1所示),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以四川长虹为例,如果1996年1月以元的价格持有1000股长虹作长期投资,那么到了三年后的1999年1月底,历

经了期间的送股、派息和配股后,持股数量增为3952股,持股成本为10340元,而股票市值则达到了64695元,投资回报率高达530%。同样的测算,投资春兰股份同期投资回报率高达330%。截然不同的两种股利分配政策分别支撑了两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表现,说明这两种股利分配政策对于这两公司而言都不失为一种适度的股利分配政策。

3.适度股利分配政策是一个阶段性连续的概念,亦即对于某一家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不是一个年度概念,而应是在一产业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也不等于说适度股利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应随公司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作相应的调整。(1)处于初生期企业、公司的适度股利分配政策——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初生期企业、公司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只能通过理性预期加以了解,不能对市场条件、产品销路有很精确的判断,也就是说,由于经验的不足,不能对经营收益有准确的测定。刚刚建立的新企业投资目标已确定,不用立即去寻找其它投资机会,利润留存比例可适当小一点,利润中大部分用于分发红利,以吸引投资者关注本企业,有利于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所以推行低股利加额外股利的高弹性股利政策较符合企业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从企业来说,低股利可使企业在经营收益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也能兑现股利,不至于破坏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而收益颇丰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鼓励公众投资热情。从投资者来说,在有固定收入保证的前提下,还

有获得意外股利收入的希望。两者都会对股利政策表示满意。

(2)成长型企业的适度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

成长型的特征是:由于经营得当,企业规模扩张的要求强烈,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多,如果能获得充足的资本,企业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同时,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利润额连年有增。此阶段企业需集中力量,竭力以最低成本获取足够多的资金来源,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大量留存利润,用自有资本,避免举债或多分股利,因为举债成本较高。那么实行剩余股利政策的低股利是否使股利贴现模型决定的公司价值也过于低呢?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成长型企业的股票价格通常是较高的,但是这与股利贴现决定的股票市值的原理并不相悖,因为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股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经被企业以“发展第一、兼顾股利”的政策所弱化了,股息作为股价形成的基础地位和作为评价水平的客观标准已经丧失,并转而为企业收益所代替,即股票价格的计算公式转化为:

由股票利息率公式可知,在企业收益中,利润留存比例十拿九稳是决定股票利息率的关键。成长型企业在获得大量利润的情况下,提高利润留存比例相应地降低了股票利息率,减少了企业利润外流。巨额利润以利润留存形式进行再投资,无疑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这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常被称为“成长股”,成长股价格的形成,主要是以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长股的市场供求为依据的,其形成机制是:投资者预见到企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潜在收益,预期企业股票收益率降低,说明该企业的股票价格将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因此预期股票投资价值大。良好的预期投资价值使该股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最终在供求均衡点形成长期股价。成长型企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预期股息收益的增加;企业向股东分配股票股利的预期;预期由股价上涨所获得的资本利得,即由于成长股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能使其价格上涨,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抛售股票获得溢价收益。

综上所述,成长型企业虽然实行适度的剩余股利政策,但由于股息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已被削弱,所以低股息不会使股票价格低落。相反,由于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获利能力,将导致企业股票的实际价格升高。这并不是说股息决定股价的关系完全消失了,只是股价不再直接由股利决定了。成长型企业若因经济周期、行业竞争等原因,不得不采用其它分配政策时,则应尽量考虑股票股利分配,因为股票股利形成的股本金仍属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可以继续支配。

(3)成熟型企业的适度股利政策——稳定股利额政策成熟型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在本行业的经营经验丰富,已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获利能力稳定,有能力维持比较稳定的股利发放额。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的产品已趋成熟,企业需要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项目,以便调整经营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样企业就要保证有一定的研究发展资金投入。企业除了可从利润拨出一部分资金满足股利政策需求外,剩余资金便可满足研究发展资金需求。与其余各种股利政策相比,在这种决策下,企业对留存利润要心中有数,对公司发展规划可以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股利分配政策论文相关文章:

1. 有关股利政策毕业论文

2. 有关股利政策论文

3. 有关股利政策的论文

4. 对外贸易方面的论文

5. 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

抓住优质管理核心思想生产效率、质量、弹性等都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根据我国公司法及税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应当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利润分配: 1. 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但不得超过税法规定的弥补期限。 2. 缴纳所得税。即公司应依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3. 弥补在税前利润弥补亏损之后仍存在的亏损。4. 提取法定公积金。 5. 提取任意公积金。6. 向股东分配利润利润分配,是将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分配形式和分配顺序,在国家、企业和投资者之间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的过程与结果,是关系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利润分配的管理和核算。由于利润分配涉及各方的利益,一方多得利益必将减少其他方的利益,所以利润分配对公司而言是很棘手的决策。对此,利润分配时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即对策选择。影响利润分配政策的因素有:(1)法律因素:资本保全约束,是指企业没有股利派发的时候不能给股东派发股利,否则视为抽逃资本金。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包括:资本保全约束 、资本积累约束、偿债能力约束、超额累积利润约束。(2)股东因素:股东出于自身考虑,可能对公司的收益分配提出不同意见。包括: 控制权的考虑、避税考虑、稳定收入考虑、规避风险考虑。(3)公司因素:公司出于长期发展与短期经营考虑,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公司的偿债能力、未来的投资机会、盈余稳定状况、资产流动状况、筹资成本、其他因素(如: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多发股利导致股价的上升,促使投资者尽早的行使转换权,达到调整资本结构的目的。达到兼并,反收购的目的等)。(4)其他因素:包括债务合同限制、通货膨胀限制。利润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在利润的总体构成内容中,营业利润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及其所占比重大小是决定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可靠的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所占比重越大,利润质量越高。从营业利润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保障来看,营业净现金流量=税后营业利润+折旧等非付现成本营运资本需求增量,因而,非付现成本增多会缩小营业利润与营业净现金流量的差距,有助于提高利润质量;营运资本需求量增加会扩大营业利润与营业净现金流量的差距,从而降低利润质量。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第三利润源

1、节约原材料是“第一利润源泉”。2、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第二利润源泉”3、运输是“第三利润源泉”

三大利润来源分别是资源、劳动力和物流。利润主要是从省钱和挣钱这两方面来获取的, 1、节约原材料是“第一利润源泉”。 2、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第二利润源泉”。 3、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被誉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第三利润源泉"。

三大利润来源分别是资源、劳动力和物流。利润主要是从省钱和挣钱这两方面来获取的,

1、节约原材料是“第一利润源泉”。

2、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第二利润源泉”。

3、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被誉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第三利润源泉"。

第三利润源即物流领域,第三利润源的理论基于四个方面:

(1)物流是可以完全从流通中分化出来的,自成体系,有目标有管理,因而能进行独立的总体判断。

(2)物流和其他的独立经济活动一样,它不是总体的成本构成因素,而是单独盈利因素,可以成为“利润中心”。

(3)从物流服务角度看,通过有效地物流服务,可以给接受物流服务的生产企业创造更好的盈利机会,成为生产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4)通过有效的物流服务,可以优化社会经济系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提高国民经济总效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三利润源

第一利润: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于是就大力进行装置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 第二利润:当产品充斥市场,转为供大于求,销售产生困难时,也就是第一利润达到一定极限,很难持续发展时,便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人力领域最初是廉价劳动,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第三利润源泉: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约困难的情况下,人们发现物流不仅可以帮助扩大销售,而且也是一个很好的新利润增长源泉。 简单地说,第一利润源是资源领域,第二利润源是人力领域。在这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们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

一般有两种说法。 1)把降低工资(或提高劳动强度)和减少原材料的消耗作为增加利润的手段,因而这一做法被称为第一利润源泉。在人工和材料成本降到一定限度时,企业家又通过市场营销的手段把扩大产品的销售作为第二利润源泉。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市场份额有限的情况下,于是企业家便开始注意通过降低物流成本,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因此人们又把现代物流管理称为第三利润源泉。 2)“第三个利润源”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

要加强企业物流管理,做好库存管理,货运管理,在库存方面,采用先进的冠宇物流容器,提高物流运转效率,优化对于货物的保护措施,在货物运输方面采用资讯化管理,对于货物的出库以及运输途中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一个环节物流可控。只有采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物流,才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提高效率,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教授在他的著作《物流--降低成本的关键》中谈到,企业的利润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重点的转移而变化。日本1950年因朝鲜战争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援,很快实现了企业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当时日本正处于工业化大生产时期,企业的经营重点放在了降低制造成本上,这便是日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经营的第一利润源。然而,依靠自动化生产手段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引起了市场氾滥,产生了对大量销售的需求。于是,1955年从美国引进了市场营销技术,日本迎来了市场营销时代。这一时期,企业顺应日本 *** 经济高速增长政策,把增加销售额作为企业的经营重点。这便是日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经营的第二个利润源。1965年起,日本 *** 开始重视物流,1970年开始,产业界大举向物流进军,日本又进入了物流发展时代。这一时期,降低制造成本已经有限,增加销售额也已经走到尽头,渴望寻求新的利润源,物流成本的降低使“第三利润源”的提法恰实符合当时企业经营的需要,因而“第三利润源”说一提出,就备受关注,广为流传。 这三个利润源注重于生产力的不同要素:第一个利润源的挖掘物件是生产力中的劳动物件,第二个利润的挖掘物件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个利润源则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工具的潜力,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物件和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全面性。

第三利润源即物流领域,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达到一定限度不能再扩大利润的时候,如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时候发现如果能有效降低在企业成本中占据相当高比例的物流费用,就等于说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把物流管理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第三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简单的说,在制造成本降低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希望我的回复对您有帮助,如果觉得好,希望可以采纳哦.

第一、第二利润源和第三利润源 这种说法最早是日本的一位物流学家提出的,所谓的第一物流我们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初企业是把降低人工和材料的成本当作是扩大利润的一个最重要的来源,所以这时候把降低人工和材料作为第一利润源泉。我们知道当人工和材料成本降低到一定幅度以后,这时候可能空间就不大了。这时候发现我要扩大市场销售,通过扩大市场销售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把这种途径就称为第二利润源泉。同样我们说随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这个市场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不能再扩大利润的时候,人们发现说我怎么样再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时候发现在我成本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的物流费用如果能有效的把它降低,就等于说提高了我的利润。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把服务物流称为第三利润源。希望能帮到你

它提供可以通过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也为其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它能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资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等问题。 “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相比,其服务的内容更多,覆盖的地区更广,对从事货运物流服务的公司要求更高,要求它们必须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第四方物流”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它能保证产品得以“更快、更好、更廉”地送到需求者手中。当今经济形式下,货主/托运人越来越追求供应链的全球一体化以适应跨国经营的需要,跨国公司由于要集中精力在其核心业务上因而必须更多地依赖于物流外包。基于这个道理,它们不只是在操作层面上借助外力,而且在战略层面上也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昼夜都能得到“更快、更好、更廉”的物流服务。据专家分析,第四方物流要比第三方物流利润更加丰厚,因为他们拥有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尽管这一块服务目前规模尚小,但在整个竞争激烈的中国物流市场上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部分。 那么,到底有没有第四方物流 实际上,网路经济的发展使第四方物流成为可能。首先,通过国际网际网路网路平台可以达到资讯充分共享。网路平台在资讯传递方面具有及时性、高效性、广泛性等特点,通过网际网路很容易达成资讯共享的目的。其次,通过国际网际网路网路平台减少了交易成本,实现最大物流资源的整合。由于网路平台的资讯共享的优势,减少了资讯不对称,使中小物流企业也能够获益。再次网路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也没有企业自身的利益面,容易组成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其它物流企业都认可的形式,比如联盟形式。最终实现物流产业整合。显然第四方物流企业如果实现整合三方物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第四方物流必须不是物流的利益方; 2,第四方物流必须能实现资讯共享; 3,第四方物流必须有能力整合所有物流资源。 而真正满足此条件的只有一种虚拟的物流网路平台。 从巨集观角度来看,第四方物流发展满足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要求,最大整合了社会资源,减少的货物物流时间,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物流效率,也减少环境污染。 三、第四方物流发展思路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解决企业物流的关键,第四方物流则能解决整个社会物流的主要问题,因此,发展第四方物流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第四方物流发展作为铺垫,提高上海物流产业的水平。因为第四方物流首先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整合社会资源基础上再进行整合,只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才有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比较分散,既有改制后的大型物资集团,又有生产企业延伸供应链而形成分管专业化物流公司,还有外商和民营企业,为迎接加入WTO后对现代物流业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这样既可以在不增加资本投入情况下,提高物流业的效益,又可以为协作企业创造"第三方利润源"。因此,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当前提高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措施。 2,加速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的融合,建立全国物流公共资讯平台。正如前述,发展第四方物流是解决整个社会物流资源配置问题的最有力的手段。我国目前正在推进资讯化程序,同时物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把当前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就是培育第四方物流,建立全国物流行业的公共平台,通过国际网际网路形式整合物流企业(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这样可以使我国物流产业真正有质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加入WTO后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 目前物流方面网路企业很多,能够整合一定社会资源的和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不多,目前重点培育已经具有第四方物流的雏形,在整合物流资源有一定基础的物流资讯平台,发展成为第四方物流。 3,转变 *** 管理职能,做好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规范工作。我国物流产业真正提升,必须通过第四方物流来完成。对第一方或第二方物流不能靠 *** 通过财税政策倾斜,因为目前物流资源在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如仓储和运输能力已经是供过于求。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是物流业"利润点",可以靠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就能生存。唯有第四方物流对整合社会资源,物流产业的提升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建立物流资讯公共平台,发展第四方物流应该是 *** 重点的发展的物件。为此,在物流产业政策上,应重点放在物流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规范工作。比如建立商品条形码标准,鼓励物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加大物流人才引进力度等。

利润质量分析毕业论文

利润按会计制度和税法分为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会计利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利润,来源于利润表;应税利润是按税法的要求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调整后的利润。本文所谈的利润就是会计利润。利润指标是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综合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企业同行业中的地位及其未来和前景。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报表中的利润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真正的经营成果。为了能够通过利润指标客观正确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必须对利润进行真实性、稳定性和质量性的分析。 一、利润真实性的分析 1.资产项目的分析。资产是利润的物质基础,利润的真实性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虚增或虚减的利润会伴随虚假的资产和不符合会计准则的摊销率。主要有:(1)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数额巨大,账龄太长,少提或不提坏账准备减少管理费用。(2)存货存放时间长并占用大量资金,少提存货减值准备减少管理费用。(3)在建工程已完工而不进行竣工决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借款利息按会计制度规定就可以继续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减少当期的财务费用和折旧费。(4)企业发生的部分费用应该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但转到长期待摊费用之中。(5)待处理财产损失、固定资产清理在会计报表日没有做账务处理减少营业外支出。(6)摊销类资产具体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对此应根据企业制定的会计制度并结合现金流量表附注部分所披露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项目的数额,分别与上述项目年初与年末的平均余额相比较,如果所计算出的各类资产摊销率大大低于或高于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摊销率,则说明企业的利润具有不真实性。 2.负债项目的分析。负债项目集中体现在:(1)为了延迟纳税,当期应该确认的收入未进行确认,而挂账计入预收账款或其他应付款。 (2)不按企业实际员工人数计提职工薪酬,加大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以上两项都会减少当期利润。(3)预计负债没有科学合理地估计。 3.变更会计核算方法的分析。(1)企业主观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率,同时也没有按追溯法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增加或减少当期的折旧费,造成当期会计利润不真实,而不会影响应税利润和现金流量。(2)企业对应按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而按权益法核算,则企业可以按被投资企业的股权份额核算投资收益,—方面虚增当期的利润,另一方面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因为税法按投资企业是否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红利来征税的)。(3)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企业改变发出存货核算方法,加权平均法变为先进先出法,虚增当期的利润。 4.关联方交易的分析。企业关联方交易产生的利润不是从市场上创造的利润,而是事先算出来的,具有较强的人为性。关联方交易产生的利润重点关注关联方交易的金额、条款、条件和定价政策。如许多ST上市公司是通过关联方交易实现第三年成功“扭亏”。 5.其他项目的分析。(1)任意递延和待摊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2)本期确认收入,下期初用红字冲回,制造虚假收入。(3)要注意会计报表是否规范是否有遗漏,遗漏是违背充分披露原则的,如有遗漏和不规范会计报表数字的真实性有问题。另外要注意审计报告的意见及注册会计师的信誉。 二、利润稳定性的分析 1.首先分析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比较连续几期的销售增长串和销售利润率,以及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如果销售增长率和销售利润率不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数且变化不大,说明产品处于成熟期,这一时期的利润是稳定的。 2.利润总额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构成。经验数据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全部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在70%以上,利润来源较稳定,反之不稳定。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政府补贴收入,对于—个生产企业来说是投机因素偶尔形成的,不是公司实力形成,往往本期有,下期没有。虽然在某—会计期间产生了很多利润,但实际上并没有找到利润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最终还得依靠主营业务收入。 3.关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非调整事项。如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未决诉讼形成的或有负债,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发行债券及其他巨额举债,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损失,处置重要固定资产,都可能影响企业下一年度的正常利润。 4.分析现金到期债务比和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到期债务比反映的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能力,现金债务总额比反映的是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当市场利率高于现金债务总额比时,企业就很难借到资金,同时现金到期债务比小于1,此时企业很可能陷入财务困境,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利润也就不稳定了。 三、利润质量性分析 1.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等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除以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足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数据来源于现金流量表,而净利润是按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来源于利润表。该指标能够很好地将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结合起来,弥补利润表的局限性,直接反映利润的质量,说明公司1元净利润有多少实际收到了现金。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大于1,利润质量好,介于和1之间,利润质量比较高,介于和之间利润质量—般,介于0和之间,利润质量差,小于0时,利润实质是一种潜伏财务风险的纸面利润,企业很可能破产倒闭。 2.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一个企业要上新项目,其财务行为首先应该使用留存收益;其次是举债,在耗尽举债能力之后才无奈发行新股融资。如果企业喜欢经常发行股票来融资,说明企业的利润质量很可能有问题。注意反常财务行为,当企业利润成倍增长的时候,企业的高层将其持有的股票全部变现,不看好未来前景,也说明企业的利润质量差。应收账款集中在一两个往来企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对方企业濒临破产随之企业陷入困境,此时的利润没有实际意义。 四、案例分析运用 众所周知的上市公司银广夏,1998年的每股收益为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999年其净利润为亿元,每股收益为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000年其净利润上升到亿元,每股收益为元,净资产收益率为,如果单从这些数据分析,大都会认为该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业绩优秀,收益好,值得投资。但是只要我们运用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来分析,就可以看出其本来面目。根据计算,银广厦1998年、1999年、2000年连续三年的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为,,,该数据说明银广厦的利润质量很差,后来的银广厦事件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利润的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细致的工作,要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及报表附注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多个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要看利润表的数据,而且要看利润的计算过程,不仅要看利润的金额而且要看利润的质量,以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

从宏观背景和中观背景来写。宏观背景指社会的经济趋势.国家的态度倾向引导方向等。中观就是讲的具体模式与方法。

  • 索引序列
  • 利润分配管理毕业论文
  • 利润分配机制研究论文
  • 利润分配论文研究内容
  •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第三利润源
  • 利润质量分析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