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关于中国台湾为主题的论文

关于中国台湾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中国台湾为主题的论文

对于台海危机的启示,可从两岸军事,经济,历史,民生等问题来讨论。从军事上说,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和大陆大搞军备竞赛,每每花大价钱从美国那里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给台海安全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大陆虽谴责美方,但是毫无效果,只得自己加紧武器研发工作。从陈水扁时的兵棋推演,到现在马英九的“不武”,一直在军费开支上居高不下,这是他们用来对抗大陆的手段。从大陆的战略角度看,台湾是出入太平洋的关口,若不能收回,将严重制约我们的发展。从经济上看,台湾的GDP比大陆任何一个省的都要高出许多,我们的贫穷使得台湾人不屑与我们统一,但是现在台湾要把经济搞上去,还是得和大陆合作,加强交流,所以马英九才“不独”,现在大陆的经济比之三十年前以天壤之别,有经济实力和台湾来一场战争,但是我们不能以改革三十年的成就都拼在这场战争上,如果打,我们的经济起码倒退三十年,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会越来越艰难。从近代历史上看台湾,自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开始,台湾人民就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辱,怀着回归祖国的心从未减弱,直到半世纪后的1945年台湾才光复,但是到了1949年蒋介石“劫收”台湾,台湾人民本怀着期盼的心情欢迎他,但是蒋介石一到台湾,就肃清了本土人士。但蒋介石毕竟从大陆带来了许多金银,并实行土地,教育,军事,经济,政治改革,使得台湾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蒋介石扬言反攻大陆的资本。就他对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一直持着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与现在台湾领导人的原则是有本质区别的。马英九现在提出的政策就是“不统”。从民生来看,就其制度与大陆的不同,比较接近西方的民主制度,如果就业,教育,保障问题搞不好的话,这个执政党就很可能会下台。其实台湾一直秉承的三民主义,到现在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很难说清楚,这也是台海的矛盾所在。就这几个方面,我们如果要实现统一,必先在经济上远胜台湾,虽然美国一直在制衡,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危机下,美国并不想被台湾托下水。这正是我们发展的好时机,真到了我们国富民强的时候,台湾自然统一。危机只是一时,但这个危机是中国有能力解决的。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我也里仁的,呵呵

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在发言时指出,1945年10月25日是值得海峡两岸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经过长期斗争、以牺牲65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而进行的斗争是全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他说,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于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在发言时说,纪念台湾光复,回顾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的斗争历史,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当前,中华民族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发展也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天,两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座谈会上,当年参加过抗战的老台胞何标表示:“对于台胞抗日的英勇史实,我们必永志不忘,使子子孙孙保存住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何标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岸同胞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台湾光复活动,他非常希望有机会回到故土去参加岛内的纪念活动.他说:“当年,为了民族的解放,两岸同胞的鲜血是流淌在一起的.今天,两岸同胞更应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双赢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台湾的论文3000字

台湾问题论文-中国免费论文网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是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从远处举目眺望,像一把撑开的雨伞,像一个胖乎乎的鸭梨……台湾与庙岛群岛、海南岛,构成了海上美不胜收的长城,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东南锁钥”、“七省藩篱”的绝世美称! 台湾还生产水果.因为这里的水热条件得天独厚,使盛产出的水果个个是肥肥胖胖,像个个小南海在唱歌呢!香蕉、菠萝、龙眼等水果最为好吃,咬一口,使人心中激起了那鲜美的滋味,使人心旷神怡,不肯“善罢甘休”! 台湾的水果好,石油、金等矿材也十分丰富.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加工出口区. 台湾,你真伟大!你不仅是个美丽富饶的岛屿,还是个经历过无数战火的老人! 每当敌人来到台湾,向人们疯狂掠夺时,人民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对待敌人是坚贞不屈,毫无畏惧,以自己的力量去与敌人抗争,直到把自己的家园保守好,才放开手,去创造财富.一次又一次,你们灿烂的古代军事文化给我们中国增添了一笔.这一笔辉煌、灿烂,让人赞不绝口! 可爱的台湾,那神圣的台湾!当你与祖国母亲分别时,我急,我哭,我更绝望!为什么你要与我们分开?为什么你要一个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惋惜,但我又明白,不是你,不是你,这是你的被迫无奈.虽然,你现在还没有与我们相聚,但是我深深地希望:你终究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祖国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当我们过着节,牵着手,快快乐乐时,不时地想起了你们远在他乡的同胞,不禁背起了诗:“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你们当初是我们的兄弟,现在,虽然你们人在台湾,但我们的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我们是姐妹是兄弟啊! 回归吧!台湾!你是祖国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你是我们希望的象征,你是我们心中的牵挂!回归吧!台湾!你们看香港不是也平安归来了吗?

关于台湾的论文1500字

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在发言时指出,1945年10月25日是值得海峡两岸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经过长期斗争、以牺牲65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而进行的斗争是全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他说,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于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在发言时说,纪念台湾光复,回顾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的斗争历史,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当前,中华民族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发展也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天,两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座谈会上,当年参加过抗战的老台胞何标表示:“对于台胞抗日的英勇史实,我们必永志不忘,使子子孙孙保存住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何标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岸同胞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台湾光复活动,他非常希望有机会回到故土去参加岛内的纪念活动.他说:“当年,为了民族的解放,两岸同胞的鲜血是流淌在一起的.今天,两岸同胞更应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双赢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是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从远处举目眺望,像一把撑开的雨伞,像一个胖乎乎的鸭梨……台湾与庙岛群岛、海南岛,构成了海上美不胜收的长城,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东南锁钥”、“七省藩篱”的绝世美称! 台湾还生产水果.因为这里的水热条件得天独厚,使盛产出的水果个个是肥肥胖胖,像个个小南海在唱歌呢!香蕉、菠萝、龙眼等水果最为好吃,咬一口,使人心中激起了那鲜美的滋味,使人心旷神怡,不肯“善罢甘休”! 台湾的水果好,石油、金等矿材也十分丰富.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加工出口区. 台湾,你真伟大!你不仅是个美丽富饶的岛屿,还是个经历过无数战火的老人! 每当敌人来到台湾,向人们疯狂掠夺时,人民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对待敌人是坚贞不屈,毫无畏惧,以自己的力量去与敌人抗争,直到把自己的家园保守好,才放开手,去创造财富.一次又一次,你们灿烂的古代军事文化给我们中国增添了一笔.这一笔辉煌、灿烂,让人赞不绝口! 可爱的台湾,那神圣的台湾!当你与祖国母亲分别时,我急,我哭,我更绝望!为什么你要与我们分开?为什么你要一个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惋惜,但我又明白,不是你,不是你,这是你的被迫无奈.虽然,你现在还没有与我们相聚,但是我深深地希望:你终究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祖国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当我们过着节,牵着手,快快乐乐时,不时地想起了你们远在他乡的同胞,不禁背起了诗:“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你们当初是我们的兄弟,现在,虽然你们人在台湾,但我们的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我们是姐妹是兄弟啊! 回归吧!台湾!你是祖国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你是我们希望的象征,你是我们心中的牵挂!回归吧!台湾!你们看香港不是也平安归来了吗?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表示,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他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有利条件。首先,当今的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潮流,国际大环境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目前,国际安全形势出现许多新的特点,非传统安全因素持续上升,并与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国际恐怖主义出现新的态势,局部热点冲突仍然存在。但是,世界局势从总体上看仍然趋向缓和,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仍在增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成为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当前,重视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政策取向。“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共同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最高利益。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利益诉求。在此背景下,世界和平以及中国的安全环境要比冷战时期好得多。总体和平、总体缓和的国际局势和较好的周边环境,给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和平崛起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矛盾突显的严峻考验。目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几大挑战:首先是美国“重返亚洲”引发周边地缘政治震动,如何与美国共处成为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实际上,就是在美国“重返亚洲”的大背景下,中美关系也有很大的转圜余地。事实上,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已经越来越高。就目前而言,美国有求于中国的地方多于中国有求于美国。美国现在可谓问题缠身,国内高失业率、高赤字、低增长率等经济难题待解,国际领域仍身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反恐进展不顺,伊拉克善后工作艰巨,在朝核、伊核等问题上也陷入僵局,需要中国配合。美国面临的问题大得很、多得很。这些问题不解决,美国很难与中国全面对抗。美国政府也不会这么愚蠢。事实上,中美双方在应对争拗时均有所节制。中美关系虽有深层次的矛盾和各种问题,但大的战略碰撞和战略冲突是可以、也是应当避免的。因为中美利益相互交织的格局不会改变。中美之间在反恐、气候变化、防止核扩散、应对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上仍然需要合作。美国政界中主张与中国全面对抗的少,奥巴马决策团队有不少“中国通”,这对客观判断中国也有好处。即便在负面声音最多的美国国会,对中国持客观认识的议员也在逐渐增多。因此,美国方面目前不存在与中国全面对抗的驱动力。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中美关系仍有继续改善的空间。总而言之,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仍然存在,关键是两国的政治家、战略家应从大局出发,加强沟通,避免误判,同时要减少麻烦,不搞对抗。今后,中国仍将进一步谋求改善中美关系,维护东北亚的安全与稳定,以增加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回旋余地。其次,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不会很快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症也不会很快过去。如何处理好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使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更容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是急待解决的大问题。中国人民热爱和珍惜来之不易和平的国际环境,愿意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此,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国内角度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首先如何处理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特别是能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问题。这只能是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其次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中国已开始关注如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东西中部共同发展,逐步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下,合理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中国和平发展将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必然会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和进步事业的。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台湾统一主题的论文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 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 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政府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 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中国政府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来源: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1)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2)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1)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2)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如何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日前,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暨“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市委台办和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台港澳局,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近70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与会专家指出,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论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也表明了党的对台政策的连续性。这一论断要求统筹兼顾团结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与瓦解“台独”势力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社会精英交流与普通民众交流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向前发展,做到行稳致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1)提出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共两党应该共同把握和用好这一机遇;(2)指出两岸关系发展有其发展趋向和内在规律,国共两党应该共同体认趋向,把握规律;(3)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两岸双方必须积极建立和始终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4)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两岸和平发展是“和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6)深化互得双赢的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7)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海协、海基两会合理规划、推进制度化协商,又要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发挥平台功能;(8)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维护台胞权益,加强交往,融合亲情,实现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和平发展”应当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形式与政策论文关于台湾题目

ryhftjuygkgykihjlui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 工作 报告 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论文摘要:回首“十一五”辉煌成就,令人倍感欢欣鼓舞;展望“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人民生活将更幸福。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圆满的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十一五 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和,“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年均降幅为。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 总结 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累计实现节能量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 保险 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和。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下降到2009年的,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下降到。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促进“十一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十一五”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3] 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辉煌十一五·2006-2010);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1500字相关 文章 :

★ 2017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2017年

★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精选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掌握最新动态

★ 形势与政策论文及写作指导

★ 2017年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论文2000字范文

★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论文2000字范文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范文模板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掌握最新动态(2)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思想 2、公平正义与社会体制改革创新 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国家战略 5、户籍制度改革与推进城镇化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现状(劳动报酬、生活成本、子女教育等问题) 7、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8、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与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 9、"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 10、持续推进台湾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11、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12、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3、中日关系及钓鱼岛争端 14、南海争端的新动向 15、中印关系 16、"一带一路"建设 二、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范例 1、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 2、西方制裁下的俄罗斯经济形势与政策 3、当前中国经济内外均衡问题的探讨 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 5、关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的探究 6、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 7、经济结构优化下的财政政策要点 8、新形势下提升宁波外贸财政政策绩效的路径选择 9、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 10、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初显与中国创新驱动战略 11、"新常态"经济形势下的财政政策探讨 12、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方向研究 13、探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 14、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相关政策的思考苗志芹 15、国内外货币与金融政策分析 16、当前中国经济内外均衡问题的探讨 17、国际形势新变化下的中国关税政策运用研究 18、-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19、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重点分析 20、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21、新形势下中国铁路物流货运组织改革的政策驱动 22、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转变与政策选择分析 23、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 24、当前中国的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分析 25、生育政策调整后的人口探讨与反思 26、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战略选择 27、"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与政策方向 28、中国棉花贸易形势特点分析 29、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的几点看法--兼谈新的增长点 30、浅议就业形势的影响因素 31、当前形势下某企业PPP项目风险分析 32、租购并举形势下金融政策支持物业行业路径研究 33、当前中国经济内外均衡问题的探讨 34、宏观经济形势与供给侧框架下的金融协同 35、关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的探究 36、当前金融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37、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支持探微 38、美国经济当前形势及全年走势 39、中国的货币电子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40、当前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 41、当前经济形势判断与调控技术 42、房贷利率政策对海南省房地产形势影响及建议 43、国内外货币与金融政策分析 44、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5、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与当前国际金融形势 46、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与中国经济形势刍议 47、目前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调控 48、央行沟通的股票市场稳定效应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 49、稳中有变形势下加强货币政策预期引导和管理的思考 50、新时期经济形势基本导向与财政金融政策有效组合的探究 51、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取向分析 52、新形势下的中国货币政策 53、构建新宏观形势下的财政政策分析框架 54、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支持相关探讨

  • 索引序列
  • 关于中国台湾为主题的论文
  • 关于台湾的论文3000字
  • 关于台湾的论文1500字
  • 台湾统一主题的论文
  • 形式与政策论文关于台湾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