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成语类论文素材库

成语类论文素材库

发布时间:

成语类论文素材库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半夜鸡叫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日子一长,长工们对鸡叫得这样早产生了怀疑。小长工小宝为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里,他独自躲在大车后边观察院内动静,不一会儿,只见周扒皮悄悄来到鸡窝跟前,伸长脖子学鸡叫,随后又用棍子捅鸡窝,直到公鸡都叫了起来,他才离开。

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大家非常气愤,都到地里睡觉去了。天亮后,周扒皮到地里一看,长工们都在睡觉,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当天夜里,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捉贼!”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地主婆闻声赶来,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大家这才住手,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

梁上君子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百发百中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箭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出人头地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鹏程万里

传说,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种鱼,其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就是鹏,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开双翅,宛如遮天的乌云一样。

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飙盘旋向上,搏击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风,直向高飞去,扶摇直上,冲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飞出几万里。如此远的距离,大鹏鸟要过半年才能飞回到原来的住所休息。

沼泽中有只小小的雀儿,看见大鹏在高飞,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它将飞到哪里去呢?我跳跃飞腾,悠然向上,不过几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这也是极得意的飞行啊。它飞飞向几万里外的地方,是为什么呢?”

后来,人们常用“鹏程万里”作为祝贺或自勉的话。李白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一窍不通

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

释义赞扬少年聪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作文素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鞠躬尽瘁

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尽瘁:竭尽劳苦。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暴虎冯河

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用剑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据《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好胜心强的子路连忙问:“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暴虎:空手与老虎搏斗;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人们用“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从事。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释读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鱼竿与鱼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小故事大道理】: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夏雨雨人

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译文]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 “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後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释读】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

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逐鹿中原

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意思是说,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成语便由此引申而来。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晋书·石勒载记下》

【求解驿站】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通报了这件事情,范雎因此被逮捕并遭毒打。范雎被打得昏死过去,须贾便让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让人好好看守。范雎醒来之后,发现看守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并躲到好朋友郑安平家,改名张禄,准备找机会逃往国外。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出使魏国,范雎便趁机偷偷跟随秦使到了秦国。在秦国,化名张禄的范雎很快就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没多久就被任命为相国,地位十分显赫。

公元前220xx年,秦国企图攻打韩、魏两国。魏国忙派须贾去秦国求和。须贾到了秦国,首先去拜访秦国的丞相张禄,希望张禄能够说服秦王。当他来到丞相府,看见丞相张禄竟然就是当年差点被他害死的范雎时,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思是说,没想到您还活着,并且置身于青云之上,已经有了如此高的地位。

天真烂漫

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 “肖”是赵的偏旁。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 所寺庙里。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 成,把其中的“十”字 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释读】“天真”指单纯;“烂漫”自然的意思,这则成语常用来指人 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心地单纯善良。

【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大会,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明目张胆

唐朝中期,有位大臣名叫韦仁约,字思谦。因“仁约”和武则天的父亲武士矱之名偕音,为了避讳,他就废名用字,称韦思谦。他为人刚正,敢于直言。

唐高宗时,韦思谦担任监察御史,负责对各级官吏的政绩考察。有一次,他在考察中,了解到中书令褚遂良压低地价、强买他人土地一事。虽然褚遂良当时位尊官高,而且深得唐高宗信任,但韦思谦毫不畏惧,仗义执言,上书弹劾褚遂良,褚遂良因此被革去中书令的职务,贬为同州刺史。褚遂良因此怀恨在心。

时隔几年,褚遂良官复原职,重新担任中书令。他利用职权对韦思谦打击报复,把韦思谦贬到外地当一个七品小县官。

大家对韦思谦的遭遇很同情,劝他以后要圆滑世故一些,不要再得罪权贵了。但是,韦思谦态度坚决地说:“大丈夫要敢于直言,敢作敢为,遇到损害国家、危害百姓的事,就决不放过,明目张胆地报答国家的恩惠。岂能碌碌无为,只图保全妻子儿女呢!”

【释读 】明目:睁开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出处 】《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汉献帝时,曹操独揽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次,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孙权,孔融(孔子后代)反对,劝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听,孔融便在背地里发了几句牢骚。御史大夫郄虑平时与孔融不睦,得知这个情况后,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报告,并挑拨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祢衡对您无理谩骂,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听,大怒,当即下令将孔融全家抓起来一并处死。

孔融被捕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个个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却在那儿玩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家人以为孩子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们赶快逃跑。孔融也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恳求有什么用?”结果,两个孩子从容不迫地和父亲一起被抓去处死。

后人即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成语用,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如胶似漆[rú jiāo sì qī]

像胶和漆那样粘结,形容感情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学问很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一个叫陈重。

他们一块到京城去考试,结果雷义上榜了,陈重却名落孙山。

雷义觉得陈重的学问其实比他好,却没有考中,很替朋友不平,就向刺史要求把自己的功名让给陈重。

刺史当然不会答应;雷义就躲在家中装疯,不去上任,刺史只好把他除名解职了。

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去考试,这回两人同时都考中了,而且一起被皇帝选为尚书郎,而成为同事。

当然,乡人见到两人的友谊深厚,都赞叹的说:“胶和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十分的牢固,但却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情谊呀!”

知心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保持这种珍贵的友谊,更是重要。胶和漆投在一起,它的坚牢是不可言而喻的,雷义和陈重深厚的友谊,比胶漆还要坚牢,实在是令人羡慕!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胶漆相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友谊的牢固,如胶似漆,不能分离,就像古诗中曾经说道:“把胶投到漆中,有谁还能把它们分开呢?”

顾左右而言他

战国中期,有一个名叫孟子(又称孟轲)的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据说,有一次,他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即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

上面这段对话,在《孟子·梁惠王》有详细记载。原文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

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成语类论文素材

成语典故作文素材(汇编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摩肩接踵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挥袖成云。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释读】摩:摩擦。踵:脚后跟。 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所向无敌

公元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建都许昌,下令让东吴的孙权把儿子送到许都当人质。孙权召集手下商量对策,大将周瑜坚决反对送人质,说只要我们东吴军民发奋图强、团结一致,那么就能所向无敌。孙权坚定信心同曹操对抗下去。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释读】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狗尾续貂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可是司马伦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为司马伦滥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而这些官员既没有真才实学,又不为人民办事,碉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

旧病复发

薛蟠在酒席上调戏柳湘莲,遭到柳湘莲的一顿毒打后,觉得没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于是想与手下员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请示薛母,母亲没有主意,宝钗认为应该让他去试一试,如果旧病复发也没办法,如果彻底改变同性恋倒也是好事。

旧病复发的意思是: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滔滔不绝

“滔滔不绝”也作“滔滔不竭”。这个成语出自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宰相叫张九龄,以善于言谈而出名。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张九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每当他与宾客们谈论起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说话像滚滚流水连续不断。后来由于得罪权贵李林甫,张九龄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出处】 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释读】滔滔:形容流水不断。绝:完结。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说话很多,一说就是滔滔不绝,连续不断。

纵虎归山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出处】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不舞之鹤

【拼音】bù wǔ zhī hè

【解释】: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窑主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

【示例】: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竟以~为羊公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

【近义词】:无能之辈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来讥讽人无能

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释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目“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

异曲同工

西汉时期有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以词赋见长,司马相如是汉景帝时期的人,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辞藻华丽;扬雄是汉成帝时人,作品有《甘泉赋》《河东赋》,主张修政。唐朝文学家韩愈评价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出处】唐朝·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释读】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成效。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收藏。

燕雀处堂

秦兵大举攻伐赵国,赵国处在危机之中,魏国是赵国近邻,但魏国的大夫们却并不戒备,反而认为形势对他们有利。

魏国的国相子顺责问他们有什么根据?他们说:如果秦国打败了赵国,我们就同秦国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赵国打败了,我们就乘它危急之时出兵袭击,可以轻而易举取得大胜。

子顺不同意这种看法,摇着头,笑道:不见得!秦国从秦孝公上台以来,从没有打过败仗,他们的将军都是富有作战经验的优秀人才;此次秦兵肯定胜赵,你们必定无机可乘!大夫们又说:就算赵国必定要被打败吧,那对我们魏国又有什么损失?邻国倒霉,强不起来,不是正好对我国有利吗?子顺反驳说:强秦是侵略成性的贪暴之国,它灭亡了赵国,决不会就此满足,必定要继续东进,那时魏国就要遭殃了。为了教育开导这些糊涂的大夫们,子顺讲了一个故事:燕雀处屋堂,子母相哺,聚居一起,快乐逍遥,它们认为住在人家屋檐上最太平、最可靠了。不料,有一天,人家灶上的烟囱坏了,火焰突往上直冒,一会儿便烧着了屋梁,一场灾难已无法避免,而燕雀们却脸不变色,依然无忧无虑,一点儿也不想到大祸快要临头了。

子顺讲完,严肃地对那些大夫们说:你们没想到吧?赵国如被攻破,大祸即将降临到自己上,难道诸位简直像无知的燕雀一样吗?

成语故事:鞠躬尽瘁

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尽瘁:竭尽劳苦。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出处: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成语故事: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他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虚拉弓弦,就可以让那只飞鸟跌落下来。”,魏王听了,耸肩一笑:“你的射箭技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说:“能。”不一会儿,那只大雁飞到了头顶上空。只见更羸拉弓扣弦,随着嘣地一声弦响,只见大雁先是向高处猛地一窜,随后在空中无力地扑打几下,便一头栽落下来。

魏王惊奇得半天合不拢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说:“不是我的箭术高超,而是因为这只大雁身有隐伤。”魏王更奇怪了:“大雁远在天边,你怎么会知道它有隐伤呢?”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鸣声悲凉。根据我的经验,飞得慢,是因为它体内有伤;鸣声悲,是因为它长久失群。这只孤雁疮伤未愈,惊魂不定,所以一听见尖利的弓弦响声便惊逃高飞。由于急拍双翅,用力过猛,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出处:

《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负重致远

“负重致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能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处的目的地。下面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Ghdo)、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先评江东著名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上。接着,庞统又评顾劭。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都可形容有“恒心”。但是“锲而不舍”是带有比喻性,更加形象;而“持之以恒”是直陈性的。

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在《劝学》中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连金属和石头那么硬的东西都可以镂穿。其中“镂刻”是一种精细的雕刻方式。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认为自然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命,不迷信鬼神,认为人定胜天;还主张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发展。

在教育方面,他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劝学》,来阐明他的教育思想。《劝学》中记述了他在教育、学习方面的很多理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比如,他认为人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在《劝学》中,荀子还用镂刻金石来说明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他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渊博的学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人们学习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成语启示: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没有恒心,连棵树都砍不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有恒心,连金子都可磨。

2、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做就没有不成功。

3、毅力和决心是人生成功路上至关重要的。

按兵不动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成语故事:铤而走险

春秋时期,一百七十多个诸侯国互相争权夺利。到中期,晋国和楚国成了两个阵营的首领,势均力敌,难分伯仲。其中,郑国是个有道的小国。但不幸的是,郑国地处两大强国晋国与楚国之间,北面不敢得罪晋,南面更不能冷落楚。

公元前610年,晋国会聚了一部分诸侯国,一起向楚国,施加压力。晋国国君怀疑郑国与楚国暗中勾结,怀有二心,不肯与前来的郑国国君相见,弄得郑国诚惶诚恐。

郑国大臣子家,为当时的执政大夫。他见此情景,便给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写了一封信。关于赵盾,可是个在晋国历非常有名的人。赵盾的“外号”是盛服先生,这是因为赵盾每天勤于政事,天不亮就上朝,早到了就在朝堂前正襟危坐,恭侯国君。据说,当时他的仇人找了个刺客去杀他,刺客看到了正在独自等侯上朝的赵盾,竟被其忠君爱国的情操深深感动,于是不忍心加害于他。

言归正传,子家的信中说,郑国和晋国一直很尊敬友好,但仍不能使你们满意。我们现在左右为难,既怕得罪晋国,又怕得罪楚国。就像一头被猎人穷追猛赶的小鹿,本来是不愿意离开肥嫩丰腴的水草和森林的,可是一旦被猎人逼得走投无路时,再危险的悬崖绝壁也会不顾一切地跳下去。如果你们把我们逼急了,郑国也只好铤而走险,去寻求楚国的保护了。那时,你们晋国可不要后悔呀!

赵盾接到信后,认为很有道理。便说服晋国国君改变了对郑国的态度,以免他们投入楚国的怀抱。然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郑国时而依附晋国,时而追随楚国,弄得晋楚两国都哭笑不得。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出处】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释读】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不翼而飞( bù yì ér fēi):

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

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这个成语较多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看完今天的故事后大家知道它的另一层含义了吗?它也可以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中的王稽不听信士兵庄的建议,奖励士兵们这个消息传播的很快,几天后秦军发生叛乱,严重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后秦王恼羞成怒处死了王稽。

这个成语教育小朋友们,要争做一个好孩子,这样佳名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大家都会喜欢并且尊重你的。

夏雨雨人

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译文]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 “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後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释读】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

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作文素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鞠躬尽瘁

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尽瘁:竭尽劳苦。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暴虎冯河

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用剑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据《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好胜心强的子路连忙问:“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暴虎:空手与老虎搏斗;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人们用“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从事。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释读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鱼竿与鱼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小故事大道理】: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夏雨雨人

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译文]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 “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後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释读】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

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逐鹿中原

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意思是说,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成语便由此引申而来。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晋书·石勒载记下》

【求解驿站】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通报了这件事情,范雎因此被逮捕并遭毒打。范雎被打得昏死过去,须贾便让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让人好好看守。范雎醒来之后,发现看守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并躲到好朋友郑安平家,改名张禄,准备找机会逃往国外。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出使魏国,范雎便趁机偷偷跟随秦使到了秦国。在秦国,化名张禄的范雎很快就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没多久就被任命为相国,地位十分显赫。

公元前220xx年,秦国企图攻打韩、魏两国。魏国忙派须贾去秦国求和。须贾到了秦国,首先去拜访秦国的丞相张禄,希望张禄能够说服秦王。当他来到丞相府,看见丞相张禄竟然就是当年差点被他害死的范雎时,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思是说,没想到您还活着,并且置身于青云之上,已经有了如此高的地位。

天真烂漫

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 “肖”是赵的偏旁。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 所寺庙里。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 成,把其中的“十”字 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释读】“天真”指单纯;“烂漫”自然的意思,这则成语常用来指人 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心地单纯善良。

【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大会,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明目张胆

唐朝中期,有位大臣名叫韦仁约,字思谦。因“仁约”和武则天的父亲武士矱之名偕音,为了避讳,他就废名用字,称韦思谦。他为人刚正,敢于直言。

唐高宗时,韦思谦担任监察御史,负责对各级官吏的政绩考察。有一次,他在考察中,了解到中书令褚遂良压低地价、强买他人土地一事。虽然褚遂良当时位尊官高,而且深得唐高宗信任,但韦思谦毫不畏惧,仗义执言,上书弹劾褚遂良,褚遂良因此被革去中书令的职务,贬为同州刺史。褚遂良因此怀恨在心。

时隔几年,褚遂良官复原职,重新担任中书令。他利用职权对韦思谦打击报复,把韦思谦贬到外地当一个七品小县官。

大家对韦思谦的遭遇很同情,劝他以后要圆滑世故一些,不要再得罪权贵了。但是,韦思谦态度坚决地说:“大丈夫要敢于直言,敢作敢为,遇到损害国家、危害百姓的事,就决不放过,明目张胆地报答国家的恩惠。岂能碌碌无为,只图保全妻子儿女呢!”

【释读 】明目:睁开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出处 】《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汉献帝时,曹操独揽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次,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孙权,孔融(孔子后代)反对,劝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听,孔融便在背地里发了几句牢骚。御史大夫郄虑平时与孔融不睦,得知这个情况后,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报告,并挑拨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祢衡对您无理谩骂,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听,大怒,当即下令将孔融全家抓起来一并处死。

孔融被捕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个个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却在那儿玩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家人以为孩子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们赶快逃跑。孔融也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恳求有什么用?”结果,两个孩子从容不迫地和父亲一起被抓去处死。

后人即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成语用,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如胶似漆[rú jiāo sì qī]

像胶和漆那样粘结,形容感情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学问很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一个叫陈重。

他们一块到京城去考试,结果雷义上榜了,陈重却名落孙山。

雷义觉得陈重的学问其实比他好,却没有考中,很替朋友不平,就向刺史要求把自己的功名让给陈重。

刺史当然不会答应;雷义就躲在家中装疯,不去上任,刺史只好把他除名解职了。

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去考试,这回两人同时都考中了,而且一起被皇帝选为尚书郎,而成为同事。

当然,乡人见到两人的友谊深厚,都赞叹的说:“胶和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十分的牢固,但却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情谊呀!”

知心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保持这种珍贵的友谊,更是重要。胶和漆投在一起,它的坚牢是不可言而喻的,雷义和陈重深厚的友谊,比胶漆还要坚牢,实在是令人羡慕!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胶漆相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友谊的牢固,如胶似漆,不能分离,就像古诗中曾经说道:“把胶投到漆中,有谁还能把它们分开呢?”

顾左右而言他

战国中期,有一个名叫孟子(又称孟轲)的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据说,有一次,他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即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

上面这段对话,在《孟子·梁惠王》有详细记载。原文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

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作文素材议论文素材库

高中作文经常会考到议论文,所以同学们在平时应该多积累一些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写作素材。下文是议论文素材整理,一起来看吧!

1、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2、希尔顿集团在当今世界旅店业中可称是扬名五洲,200多幢巍峨壮观的高楼大厦遍布世界各都市,希尔顿集团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希尔顿集团上下团结一致,唐拉德?希尔顿曾这样说过:“我可能是得克萨斯州最幸运的,是福中之人,这种福来自于友谊,来自于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希望我的一生能永远与同僚相处愉快,合作无间,因为我的福来自于他们。”

3、懂得关爱别人的人是受世人尊敬的。以前有个加拿大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小心使两块铀移动了,并且相互冲了过去。若这两块铀相接触,其威力不亚于一颗小原子 弹的爆炸。就在这危急的时刻,科学家用自己的双手,硬是把这两块铀掰开了。一次危机渡过了,可这位科学家也因受到太多辐射,而不幸以身殉职。政府为了表彰其伟大的博爱精神,而授予了他“用手分开原子 弹的人”的称号。他用他伟大的爱,无私地关爱别人,关爱全人类,他赢得了人们对他永恒的敬佩和赞叹。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性何种的历史星河中,有一束星光从未熄灭,它只是默默的在哪里闪烁着光芒。他的光透过了重重云雾,照射入华夏民族的心房,并在此植根,永不磨灭。它便是历经岁月考验的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者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志存高远;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精神;有陶渊明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洒脱。诗词文学之精华流传至今,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诗词文化的平平仄仄跨越了千古与今人对话,彰显其情感与精神。这就是传统诗词文化在时间跨度上的价值超越。

众所周知,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传统节日是融合了各个不同时代的人民的美好祝愿与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支柱。它行走于华夏儿女心中,谁能否认它存在的价值?

说起“否认”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不由想起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对传统文化全盘否认的极端行为。他们全盘否认了传统文化,忽视了其存在的价值与精华,并且幻想全盘西化。连民族的精神与根基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又怎么会成功呢?

我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诗词文化对于所处时代的感受与表达,包含了文学界生生不息的动力,包含了中华儿女的情感,更是包含着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所以我们要肯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而对于高考中新添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我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它是以一种新的形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局限在当代星光“再现”。它以新的形式与方法,再次发挥其所包含的民族情怀的作用,再次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是再一次的弘扬中华民族难能可贵的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在当代的学生身上“再现”。

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考验在当今时代再次发挥光和热。而我们所需做的,便是秉承它的内涵并且发扬。我们要以此建立一个具有强大的,追求卓越的,境界高远的华夏民族。让我们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星光照亮更广阔的中华大地吧!

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考场作文则不能给人以新颖有现实意义的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议论文素材,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掺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平凡与不平凡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第一天可能擦六次,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三)成功之道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却拿了三块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那块?”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

富翁一笑:“那好,请吧!”富翁把那块最大的西瓜递给青年,而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

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起来。

青年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无青年的瓜大,却比青年吃得多。

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有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吃完西瓜,富翁对青年说:“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利益,才能获取长远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四)和为贵思想协调人类发展

在20世纪,人类开始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重要性。一些学者更发现已有基本理论观念存在问题,导致人类社会一系列危机的存在,民族冲突、文化冲突日益激烈,甚至有人放言,文明冲突将代替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成为世界的主题。针对这种现象,专家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生的话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一些学者认为,在道德伦理层面,孔子智慧可以起到主导作用已为大家公认。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是“和”的先决条件,同时亦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事物仅停留在多样性是不够的,还要多种事物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人类社会的发展表明,少数几个大国瓜分世界的局面是不可能长久的。

(五)苦难是道加法题

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集团老总,在40岁以前,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没有人看得起他,包括他的妻子。但他只身下海,从小本生意开始,在短短的十年内,把一家手工作坊扩张成了资产达亿元的`私营企业。

有记者采访他:“如果你出生在城市,受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你现在的成就会更大。”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也许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不是生活在农村,没有经受过那么多苦难,而像其他城市人一样有衣穿,有房住,有人看得起,我会心安理得地过下去,绝不会开办自的家庭作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感谢生活。”

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苦难,幸福也并不意味着永远幸福。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中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美国曾对一千位富翁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大都出生在普通人的家庭,甚至有一部分少年是在黑人区里度过的。生活有时真的像魔术,会变幻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认识到苦难本身蕴涵着无尽的契机,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减法题,那么答案你已经知道,它将减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加法题,那么演算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个无穷数。

(六)出庭作证的母鸡

熊审判作恶多端的狐狸,让一只幸存的母鸡出庭作证。鸡梳啄着被咬断的翅膀,想到死去的同伴,暗自发狠:“一定如实控诉……”

可走进法庭一想,狐狸终归是狐狸,诡计多端,有可能蒙混过关,于是又胆怯了。心想:“我如果放过了他,他一定会感恩戴德,将来一定会惠及我和我的子孙……”想到此便对法官说:“我是被咬伤了,我的同伴是被咬死了,可我当时吓昏了,无法肯定凶手是狐狸,也许是鼬,或者是狸子,他们都是鸡的死对头……”狐狸听了,仔细瞧看,他认准了这只肥母鸡,嘴里流下了涎水。

(七)公鸡的过错

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提出来杀了。又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又被主人提起来杀了……邻居不解,问:“这些公鸡每天报晓都挺准时的,你杀它们干什么”那人说:“早晨我有晚起的习惯,它们却吵得很早。”邻居说:“这不是它们的过错,报晓是公鸡的天职。”那人说:“这个我不管,我需要的是和母鸡交配的公鸡,而不是报晓的公鸡。”邻居说:“可公鸡是不能不报晓的,你难道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吗”“这个很难。”那人说,“我曾想割掉它们的嗓子,后来又想扎上它们的嘴,可这样太麻烦,而杀它们却很省事。”“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睡觉的习惯呢”邻居疑惑地问。“改变我的生活习惯,这怎么可能呢”那人说:“我有这个习惯已几十年了,怎么会为几只公鸡而去改变呢”

在改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你去适应别人还是别人适应你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八)猴子与狗

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猴子和一只狗,每天他带着狗和猴子到大街上跑步,狗跑得很快,人在中间追着,而他的后面又拖着那只蹒跚追赶的猴子,猴子不得不用手和脚一起跑,手脚都跑出了伤痕,结疤再磨破,再长出新的皮。

日子久了以后,猴子也跑得快了,几乎能追上前面的狗。

那人为了方便起见,每天给狗和猴子吃同样的食物,餐食有时只是两根香蕉,猴子吃香蕉吃得快,有时来抢狗的香蕉,狗为了保护香蕉,常连皮一起吞进肚里。

日子久了以后,狗也学会了剥香蕉,几乎和猴子同样速度地吃完香蕉。

那人很得意,因为他把猴子训练得像狗,把狗训练得像猴子,可是猴子到底不是狗,狗也不是猴子。到最后,他养的不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狗,而是两只“猴子与狗”。

(九)沃尔玛:不看文凭

排名全球500强之首的美国零售帝国沃尔玛,被管理界公认为最具文化特色的公司之一。《财富》杂志评价它“通过培训方面花大钱和提升内部员工而赢得雇员的忠诚和热情。管理人员中有60%的人是从小工做起的。”在沃尔玛,很多员工都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拥有一张MBA文凭,并不见得能够赢得高级主管的赏识,除非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杰出的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这并不是说公司不重视员工的素质,相反,公司在各方面鼓励员工积极进取,为每一位想提高自己的员工提供接受训练和提升的机会。在一般零售公司,没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根本不会被考虑提升为经理,而在沃尔玛,经过六个月的训练后,如果表现良好,具有管理好员工、管理好商品销售的潜力,公司就会给他们一试身手的机会。先做助理经理,或去协助开设新店,如果干得不错,就会有机会管理一个分店。因此,今天的沃尔玛公司的绝大多数经理人员,产生于公司的管理培训计划,是从公司内部提拔起来的。

(十)一加一可以大于二

一个犹太人如此教导儿子:“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别人说1加1等于2的时候,你就应该想到大于2。”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而产生的大堆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没有人应标,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

犹太人的儿子当时正在法国旅行,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终止了休假,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他一言不发,立即与政府部门签下了协议。

消息传开后,纽约的许多运输公司都在偷偷发笑,他的许多同僚也认为废料回收吃力不讨好,能回收的资源价值也实在有限,这一举动实乃愚蠢之极。

当这些人在看笑话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旧木料则加工成底座,废铜、废铝的边角料则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他甚至把从女神像身上扫下来的灰尘都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

这些废铜、边角料、灰尘都以高出它们原来价值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卖出,且供不应求。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商业化的社会永无等式可言,当你抱怨生意难做时,也许有人正在点钞票而累得气喘吁吁。这里面的奥妙在于:你认为1加1等于2,而他则坚持1加1可以大于2。

现代汉语言语交际论文素材库

口语交际灵动课堂教学中的“四多”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使口语交际走进灵动课堂,我在实践中作了“四多”的尝试。一、培育自信,多点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口语交际则起着桥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即使有问题可以回答,怕回答不到点子上而被老师否定或冷处理,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的心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密”。在教学实践中,我巧于创设问题情境,尽量选取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培育他们的自信。我们班有一对孪生兄弟,性格较为内向,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发过言。于是,我平时常主动找机会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进行情感沟通。在教学《学会请教别人》口语交际时,我鼓励双胞胎中的弟弟上台扮演“燕莉莉”,哥哥扮演老师,由燕莉莉向老师请教舅妈送的钢笔上的英文。谁知燕莉莉站在那儿憋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她”的头低下了。这时我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他一个台阶:可能“燕莉莉”同学还没考虑好,老师相信他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能让大家身临其境。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再次给了兄弟俩一次机会,这回兄弟俩由于配合比较默契:落落大方,角色到位,越表演越自信。我趁热打铁,对他们的精彩表演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找到了小有成功的感觉。 二、创设情境,多点演练仔细翻看苏教版,不难发现,单元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话题大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平时,我注意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表演,让他们自己探究,相互合作,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跃起来。1、摆擂台,挖潜能好胜是儿童的天性,以演讲对抗的形式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趣味横生。如在教口语交际“介绍校园”时,首先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以讲台为擂台,上台对学校按区划介绍,谁讲得好,谁是第一关擂主。其余同学可以向擂主挑战,只要你介绍得更精彩,便可以把擂主打下台,产生新擂主……,整个交际课,同学们情绪激昂,异彩纷呈。大家在充分挖掘口语交际潜能的同时,体验到了口语交际的快乐。2、角色换位,师生互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者和说者双方不断发出信息,接受信息,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表现欲望。儿童的这种表现欲望特别强烈,交际课上师生共同表演,更能使同学们迸发交际的灵感,闪出智慧的火花。如进行《秋游水绘园》的口语训练,我刚板书完毕,有的学生就跃跃欲试。他们可能是对水绘园太熟悉了,急于想表达,我先向大家摇了摇手,然后对同学们说:“今天这一节课由你们派人来当导游,让我当游客,相信你们会让我满意的。”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不禁欢呼起来,那场面令人难以言表,连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其中。这我惊讶不已:似乎每个同学都具有演员的素质,演说家的口才。是表演的魅力把学生引进了口语交际的乐园。三、鼓励求同存异,多点个性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语言表达不能只限于求同,求同则易人云亦云,缺乏创新。唯有各抒己见,实现个性差异互补,才能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忙于“灌”,而是让学生先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化。口语交际训练话题的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如在教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谈成语”这一话题时,大家争相举手,个个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因为暑假中大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有的专门看的是《成语故事精选》,能脱口而出,一口气可以倒出几十个。说归说,不能杂乱无章,我来个急转弯:要他们分组按标准归类讨论,(有的搞成语接龙;有的找属于寓言故事的;有的找属于历史典故的,有的围绕数字的)然后汇总。关键之处,为了各自的观念辩论起来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个性化的思维火花四处碰撞,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围绕各自的话题,一下子就能用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成语,同学们的脑袋瓜几乎成了“成语仓库”了。彼此之间领略口语交际的精彩与美妙。只有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亮出自我,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口语交际的自身价值。四、课外拓展,多点空间《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事实上,口语交际仅靠语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讲解、引导、示范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应拓展口语交际的时空,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运用的能力。一节课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应让学生带着任务回去。如在交流“今天我当家”时,我就鼓励学生去与父母换位,自己拎上菜篮,走上街头,和摊贩砍价较量。方式种种的活动,都能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应变能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想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就必须挖掘身边的素材,多种途径地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然而这样的活作业学生乐于做。不懈的努力下去,新的课程改革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实到了实处,形成“双赢”的格局何乐而不为?让灵动课堂的教育教学成为口语交际的桥梁应当是我们不懈的理想追求。(发表于2008年第五期的《教学交流》本文发表于2008年第4期的《教学交流》杂志(引自:)欲知更多有关“口语交际”的论文,请点击: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议论文素材关于成语的

成语典故作文素材(汇编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摩肩接踵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挥袖成云。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释读】摩:摩擦。踵:脚后跟。 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所向无敌

公元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建都许昌,下令让东吴的孙权把儿子送到许都当人质。孙权召集手下商量对策,大将周瑜坚决反对送人质,说只要我们东吴军民发奋图强、团结一致,那么就能所向无敌。孙权坚定信心同曹操对抗下去。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释读】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狗尾续貂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可是司马伦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为司马伦滥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而这些官员既没有真才实学,又不为人民办事,碉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

旧病复发

薛蟠在酒席上调戏柳湘莲,遭到柳湘莲的一顿毒打后,觉得没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于是想与手下员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请示薛母,母亲没有主意,宝钗认为应该让他去试一试,如果旧病复发也没办法,如果彻底改变同性恋倒也是好事。

旧病复发的意思是: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滔滔不绝

“滔滔不绝”也作“滔滔不竭”。这个成语出自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宰相叫张九龄,以善于言谈而出名。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张九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每当他与宾客们谈论起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说话像滚滚流水连续不断。后来由于得罪权贵李林甫,张九龄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出处】 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释读】滔滔:形容流水不断。绝:完结。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说话很多,一说就是滔滔不绝,连续不断。

纵虎归山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出处】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不舞之鹤

【拼音】bù wǔ zhī hè

【解释】: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窑主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

【示例】: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竟以~为羊公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

【近义词】:无能之辈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来讥讽人无能

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释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目“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

异曲同工

西汉时期有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以词赋见长,司马相如是汉景帝时期的人,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辞藻华丽;扬雄是汉成帝时人,作品有《甘泉赋》《河东赋》,主张修政。唐朝文学家韩愈评价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出处】唐朝·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释读】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成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作文素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鞠躬尽瘁

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尽瘁:竭尽劳苦。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暴虎冯河

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用剑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据《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好胜心强的子路连忙问:“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暴虎:空手与老虎搏斗;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人们用“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从事。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释读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鱼竿与鱼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小故事大道理】: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夏雨雨人

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译文]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 “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後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释读】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

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逐鹿中原

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意思是说,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成语便由此引申而来。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晋书·石勒载记下》

【求解驿站】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通报了这件事情,范雎因此被逮捕并遭毒打。范雎被打得昏死过去,须贾便让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让人好好看守。范雎醒来之后,发现看守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并躲到好朋友郑安平家,改名张禄,准备找机会逃往国外。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出使魏国,范雎便趁机偷偷跟随秦使到了秦国。在秦国,化名张禄的范雎很快就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没多久就被任命为相国,地位十分显赫。

公元前220xx年,秦国企图攻打韩、魏两国。魏国忙派须贾去秦国求和。须贾到了秦国,首先去拜访秦国的丞相张禄,希望张禄能够说服秦王。当他来到丞相府,看见丞相张禄竟然就是当年差点被他害死的范雎时,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思是说,没想到您还活着,并且置身于青云之上,已经有了如此高的地位。

天真烂漫

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 “肖”是赵的偏旁。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 所寺庙里。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 成,把其中的“十”字 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释读】“天真”指单纯;“烂漫”自然的意思,这则成语常用来指人 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心地单纯善良。

【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大会,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明目张胆

唐朝中期,有位大臣名叫韦仁约,字思谦。因“仁约”和武则天的父亲武士矱之名偕音,为了避讳,他就废名用字,称韦思谦。他为人刚正,敢于直言。

唐高宗时,韦思谦担任监察御史,负责对各级官吏的政绩考察。有一次,他在考察中,了解到中书令褚遂良压低地价、强买他人土地一事。虽然褚遂良当时位尊官高,而且深得唐高宗信任,但韦思谦毫不畏惧,仗义执言,上书弹劾褚遂良,褚遂良因此被革去中书令的职务,贬为同州刺史。褚遂良因此怀恨在心。

时隔几年,褚遂良官复原职,重新担任中书令。他利用职权对韦思谦打击报复,把韦思谦贬到外地当一个七品小县官。

大家对韦思谦的遭遇很同情,劝他以后要圆滑世故一些,不要再得罪权贵了。但是,韦思谦态度坚决地说:“大丈夫要敢于直言,敢作敢为,遇到损害国家、危害百姓的事,就决不放过,明目张胆地报答国家的恩惠。岂能碌碌无为,只图保全妻子儿女呢!”

【释读 】明目:睁开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出处 】《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汉献帝时,曹操独揽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次,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孙权,孔融(孔子后代)反对,劝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听,孔融便在背地里发了几句牢骚。御史大夫郄虑平时与孔融不睦,得知这个情况后,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报告,并挑拨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祢衡对您无理谩骂,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听,大怒,当即下令将孔融全家抓起来一并处死。

孔融被捕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个个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却在那儿玩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家人以为孩子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们赶快逃跑。孔融也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恳求有什么用?”结果,两个孩子从容不迫地和父亲一起被抓去处死。

后人即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成语用,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如胶似漆[rú jiāo sì qī]

像胶和漆那样粘结,形容感情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学问很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一个叫陈重。

他们一块到京城去考试,结果雷义上榜了,陈重却名落孙山。

雷义觉得陈重的学问其实比他好,却没有考中,很替朋友不平,就向刺史要求把自己的功名让给陈重。

刺史当然不会答应;雷义就躲在家中装疯,不去上任,刺史只好把他除名解职了。

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去考试,这回两人同时都考中了,而且一起被皇帝选为尚书郎,而成为同事。

当然,乡人见到两人的友谊深厚,都赞叹的说:“胶和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十分的牢固,但却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情谊呀!”

知心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保持这种珍贵的友谊,更是重要。胶和漆投在一起,它的坚牢是不可言而喻的,雷义和陈重深厚的友谊,比胶漆还要坚牢,实在是令人羡慕!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胶漆相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友谊的牢固,如胶似漆,不能分离,就像古诗中曾经说道:“把胶投到漆中,有谁还能把它们分开呢?”

顾左右而言他

战国中期,有一个名叫孟子(又称孟轲)的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据说,有一次,他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即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

上面这段对话,在《孟子·梁惠王》有详细记载。原文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

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一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神态的四字成语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眉开眼笑 怒气冲冲 嬉皮笑脸 满面春风 大惑不解 大惊小怪 大惊失色 大惑不解 从容不迫 毛骨悚然 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泰然自若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目瞪口呆 处之泰然 半信半疑 毕恭毕敬 自言自语 喃喃自语 全神贯注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呆若木鸡 将信将疑 含情脉脉 坐卧不安 怅然若失 忸怩作态 没精打采 沉吟不决 张口结舌 张皇失措 迟疑不决 局促不安 忍俊不禁 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 若无其事 若有所失 若有所思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垂头丧气 受宠若惊 狐疑不决 怡然自得 诚惶诚恐 勃然大怒 恼羞成怒 炯炯有神 洗耳恭听 举止失措 神气十足 神色活现 神色自若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神思恍惚 屏息凝神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怒不可遏 怒气冲天 怒火中烧 怒发冲冠 怒形于色 破涕为笑

二 求高考作文中常用的形容词性四字短语或成语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扬长避短”、“拈轻怕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厚此薄彼”,形容词作使动用法 的“丰衣足食”、“光宗耀祖”,形容词作意动用法的“不远万里”、“不耻下问”等。

三 高考时评类作文中常用的成语有哪些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版要求权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高考作文题,之所以都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说到底,就是这种“国考”本身,既是一种人才选拔的工具,更应该是一种体现特定时代社会文化品格的表征。看这些年轻的中国公民是否心智成熟,在特定时代的社会洪流下,能否有着自己的独立价值与责任使命,拷问我们的教育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会不会陷于过度工具化与技术化的误区,是否能为这个时代培养出具有健康的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公民。例如高考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的“明星代言”两道作文就属于“时评类”作文。以及近期的游客在故宫文物上刻字、流行的头上长草、中国大妈广场舞等新闻,把时评的热点题目,重新拿来作为作文题,就是期望唤起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一个对社会并不关心的人,很难写出让人叫好的时评文章;

四 高考作文中的成语

就在家看看书,缓解一下压力。 最后10天要学习什么已经谈不上了,三年知识基本定型,就内是调整好心态准备考试容就是了。 做好心理辅导,不要太有压力。 高考因为关乎人生命运的选择,所以每个人都有焦虑症状!但是我觉得这主要还是分为几个部分

五 推荐几个好的成语 用作高考作文

不管你给不给分啦,我都回答你啦,希望你高考顺利! 1. 哀鸿遍野:比喻 *** 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6.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1.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4.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5.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6.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7.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8. 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26.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27.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29.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30.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31. 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32. 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33. 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34. 沧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35. 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36. 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37. 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38. 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多含褒义。 39.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0.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41.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42.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43. 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极点,含贬义。 44. 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45.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46. 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47. 多事之秋:事变很多的时期。 48.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 49.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都能够详尽地说出来。 50. 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51. 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52.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53.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54.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55. 粉墨登场:化妆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56.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57. 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谢,如同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58. 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倾倒;瓴,水瓶。 59. 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60.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一套做。是,对,正确。 61.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62. 功亏一篑(kuì):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亏,缺少;篑,土筐。 63.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64.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 65. 管窥蠡(lí)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蠡,贝壳做的瓢。 66.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也说神工鬼斧。 67. 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68. 海市蜃楼: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虚幻的事物。 69.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却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语出《庄子》。 70. 沆瀣(hàng xiè)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71. 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72. 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73. 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74.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成消除。涣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水一样消融。 75. 讳莫如深: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76. 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萧墙,照壁,比喻内部。 77. 济济(jǐ)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含有在一起。济济,众多。 78. 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79.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程,计算。 80. 间(jiā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81. (82)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微,小,指刚显露出的苗头;著,明显。 82. 江郎才尽:比喻才思枯竭。 83.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84. 胶柱鼓瑟(sè):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柱瑟上调弦的短木,被粘住,就不能调整音高。 85. 金科玉律:必须遵守、不能改烃的信条。多含贬义。 86. 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揖,作揖,表示欢迎。 87.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88. 梁上君子:代称窃贼。语见《后汉书》。 89. 两小无猜:男女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 90. 廖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 91. 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92. 鳞次栉(zhì)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93. 令人发指:形容极度愤怒。发指,头发直竖起来。 94. 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95.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96.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 97.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椟,匣子。语出《韩非子》。 98. 满目疮痍:形容受到严重破坏的景况。疮痍,创伤。 99. 蓬荜(bì)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蓬荜,“蓬门荜户”的省略。也说“蓬荜生辉”。 100. 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披,揭开。 101. 否(pǐ)极泰来:比喻情况从极坏转好。否,凶;泰,吉。 102.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语见《史记》和《世说新语》。 103. 七手八脚:形容大家一起动手,人多手杂的样子。 104.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罄,尽。 105. 忍痛割爱:忍受痛苦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 106. 如履薄冰:如同踩在薄冰上面一样。比喻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存有戒心。履,踩,踏。 107. 如丧考妣(bǐ):像死了父母一样的伤心和着急,含贬义。考妣,(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108. 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109. 三缄(jiān)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缄,闭。举案齐眉 附: // 这个网站上成语很全,对你有帮助!

六 高考作文素材 成语大全:不自量力

【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示例】: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自己估计过高

出处

宋·范仲淹《上吕相公书》:“是则系国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岂可不自量力。”

例句

他对这个任务很感兴趣,有心主动接过来,又怕别人笑他~。

七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50个名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八 高考作文素材: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眉开眼笑 怒气冲冲 嬉皮笑脸 满面春风 大惑不解 大惊小怪 大惊失色 大惑不解 从容不迫 毛骨悚然 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泰然自若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目瞪口呆 处之泰然 半信半疑 毕恭毕敬 自言自语 喃喃自语 全神贯注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呆若木鸡 将信将疑 含情脉脉 坐卧不安 怅然若失 忸怩作态 没精打采 沉吟不决 张口结舌 张皇失措 迟疑不决 局促不安 忍俊不禁 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 若无其事 若有所失 若有所思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垂头丧气 受宠若惊 狐疑不决 怡然自得 诚惶诚恐 勃然大怒 恼羞成怒 炯炯有神 洗耳恭听 举止失措 神气十足 神色活现 神色自若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神思恍惚 屏息凝神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怒不可遏 怒气冲天 怒火中烧 怒发冲冠 怒形于色 破涕为笑

九 高考作文素材:千句中华成语分类记忆口诀

1民族神话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版朗权。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2人猿揖别 浩瀚宇宙,银河苍茫。地球生命,雨露阳光。 斗转星移,天行有常。大陆漂移,七洲四洋。 四时更替,寒来暑往。云行雨施,万物生长。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造化,大块文章。 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电闪雷鸣,狂涛巨浪。 云合雾集,千态万状。长林丰草,傲雪凌霜。 飞禽走兽,虎视鹰扬。适者生存,不主故常。 人猿揖别,挺起脊梁。劳动造人,历尽沧桑。 幕天席地,饮露餐霜。栉风沐雨,昼行夜藏。 茹毛饮血,食果为粮。穴居野处,袭叶为裳。 钻木取火,文明之光。物竞天择,万物灵长。

十 高考作文成语素材必备大全

一见钟情、情有独钟、比翼双飞、长相厮守、白头相守、情比金坚、浓情蜜意、花好月圆、山盟海誓、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天长地久、百年好合、相濡以沫、一心一意、一生一世、意乱情迷、情投意合、如胶似漆、郎才女貌、早生贵子

  • 索引序列
  • 成语类论文素材库
  • 成语类论文素材
  • 作文素材议论文素材库
  • 现代汉语言语交际论文素材库
  • 议论文素材关于成语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