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林地论文参考文献

林地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林地论文参考文献

农学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国有林场财务管理特点及对策

国有林场普遍存在对资金的使用和投入缺乏事前的规划,资金使用随意性和混乱性较为严重,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国有林场需要加强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快速、便捷的信息化管理有利用财务人员从繁重的业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更多的用在财务管理上面,使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

摘要: 林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有林场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启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国有林场财务管理的特征和重要性,通过分析当前国有林场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 国有林场;财务管理;优化对策

国有林场属于事业单位,但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生产基地。国有林场健康、快速地发展,有效的保证了我国的林业资源,对林业建设起着重要的意议。财务管理做为国有林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对保证林场健康运转、促进林场长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国有林场财务管理的特征

1.管理内容复杂

林木是国有林场的主要资产,它较于其他企业的资产相对特殊。由于林木的生长周期长,而且在林木生长期间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的投入资金,林木资产的价值和数量缺乏稳定性,而林木的市场价格也在不断的改变,造成林场的资产在财务管理上很难确定和计量。依据国家会计制度规定,林场的所有林木都要进行入账管理,对于天然林和未入账的人工林也要按照近三年人工林的实际成本估价入账,按历史成本法进行核算。如果当期物价平稳,使用历史成本法就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会计数据。可是林木的生长需要长达几十年、甚至更久,增加了财务核算的难度。而近几年,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林场也开始转变思路,扩大经营范围,依靠林场的天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种、养、采等多种经营生产方式。多种形式的经营种类,大大增加了国有林场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得林场的财务管理更加复杂。

2.财务管理的地域范围广,管理难度大

由于林场经营占地面积大,经营面积多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亩,财务管理的面积照比其他行业广,而且过于分散,使得财务人员管理起来非常困难。另外,由于林木的生长周期长,日常的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随时都有发生火灾和虫害的风险。在财务管理上很难对林木资产的价值和增值进行准确认定。

二、财务管理在国有林场的重要性

国有林场根据管理对象和内容及规模大小,对于规模大的单位,划分了生产部、技术部、质量部、物资部、人力部和财务部等很多管理部门,而规模小的单位则划分为生产科、财务科、营林科、经销科、办公室、护林队这些部门组成了国有林场的重要管理体系,每个部门都在国有林场的生产运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有林场日常的资金投放、运用、分配以及重要项目的资金筹集,都需要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的预算、分析和规划,以确保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在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中,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有林场工作效率和经营利润。只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把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渗透到国有林场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才会真正实现国有林场的利润最大化。

三、当前国有林场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

1.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国有林场的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大部分都没有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和参考国家的政策变化。多采取依照往年的财务报表进行计划性的调整。或者预算编制好后,不按预算执行,各做各的。国在林场经常为了缓解事业单位的考核指标压力,通过各种方法压缩收入预算;增加支出预算,以达到预算亏损的目标。在实际的预算执行中,又经常以各种理由随意向上级追加或变更预算,造成上级审批后的预算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变成一纸空文。由于国有林场缺乏预算目标的考核机制,没有将责任向下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责任人,使得国有林场的整体预算流于形式,预算目标形同虚设,预算结果更是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2.缺乏科学性的资金管理和使用

国有林场普遍存在对资金的使用和投入缺乏事前的规划,资金使用随意性和混乱性较为严重,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首先,在资金使用或投入前,没有严格的按照程序进行事前的调研和论证,资金使用的规定和程序简单、随意性大,存在单位或个人随意借入或借入资金现象。其次,国有林场的管理普遍存在只注重货币资金的管理,虽然大部分单位都设有仓管员管理木材的进仓和出仓,但忽视了对其他存货资产的管理。其次财务部门人手少,常将应设置的两人岗位合并成一人完成,缺少了监督环节的同时也影响了工作效率,导致资金周转缓慢,严重影响了林场的经济利益。最后,由于有些国有林场没有设置专门部门或专人对原材料、固定资产等进行管理,使得林场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管理混乱,管理者缺少责任心,林地存在当地居民盗砍盗伐现象,导致国有林场林木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强由于国有林场的财务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常常跟不上林场的经营发展速度,主要体现为:

(1)财务制度老化。国有林场依然沿用之前的会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其应用的统计方法和财务管理办法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已经远远不适用当今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另外,当前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国有林场常常由于财务人员配备不齐,繁重的工作使得财务人员根本无暇顾及财务管理,只能做些简单的日常核算工作。

(2)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强。国有林场日常管理松懈,导致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不高,出现账实不符、账表不符的现象。对于日常的资金管理不够完善,大规模的资产投入又常常出现预算、决策与执行分工不合理现象,缺少统一、民主的执行标准,财务纪律性较差。

(3)部门之间权责不明。国有林场有些管理没有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个人,影响了各部门的职能发挥。

4.财务监管存在缺陷上级部门对基层林场进行的财务检查和审计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数,审查的内容也仅限于年度经常数据指标的考核。并没有真正发挥监督审计的作用,对于财务核算管理的漏洞漠不关心,即使发现问题,也只是提出建议,没有进行相关的处罚和提出改正,检查多是走形式、走过场,导致财务监管失效。另外,内部的`审计多偏重于事后常规审计,且大多只重视日常的核算业务的审计。忽视了财务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审计,审计不全面、不具体,导致基层林场对审计报告和审计整改报告不重视、不关心,审计报告成为一纸空文,日常的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水平也很难提升。

四、国有林场财务管理优化的对策

1.加强预算管理手段,保证预算管理效果

首先,加强预算管理意识,提高领导和员工树立预算管理理念。其次,强化预算管理目标,制定专门的国有林场的预算编制办法,针对国有林场的经营生产特点,对预算编制的原则、方法、口径和内容制订统一的标准。对当年编制的年度预算,建立动态化跟踪,确保预算执行效果。最后,重视考评机制,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确保责任分明,奖惩分明。

2.抓好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国有林场需要科学的建立资金使用制度,规范资金使用程序,并对资金的投放和后续使用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资金的使用价值。对于闲置资金要注重合理投入,以便资金的价值在使用中不断放大。资金是林业企业的生命线,有效的提高资金的周转率,盘活闲置资金,可以大大的增加林场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3.加强财务信息化,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国有林场需要加强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快速、便捷的信息化管理有利用财务人员从繁重的业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更多的用在财务管理上面,使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其次,制定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减少营私舞弊和违规操作的发生。国有林场企业要根据国家的财经法纪,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财务的基本行为加以规范,确保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完整。

4.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力度

加强林场财务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林场资产的产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增加企业经营利润,实现国有林场的最终战略目标。此外,林场需要加强审计力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活动发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疏忽。而对于审计的问题,要依照情节轻重,进行限期整改或将相关违法人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参考文献:

[1]曾祥文.国有林场林木资产成本确定的思考[J].绿色财会,2010,(3):24.

[2]苟志君,程世斌.加强管理创新促进现代国有林场发展[J].陕西林业,2010,(1):24.

[3]易爱军,刘俊昌.我国国有林场政策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860-4861.

[4]王伟,庞家举,尚群松.浅谈国有林场产业的发展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0,(15):119.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是普通关注的问题,人们对于这一问题关注的目的在于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之所以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而不衰,可持续。近代工业文明以前是为农业文明。KING称以中国为中心的农业为可持续农业。探讨中国传统农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天人关系。从中得到启示。天人关系指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1]在传统的中国人心中,农业中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天、地、稼的关系。故《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之者,人也”。其中天和地是大自然的代表,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环境,人和稼生于天地之间,天人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过其中加入了稼的因素,稼同时具有自然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人按照需要与可能选择和种植作物。传统农业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过去在研究农业史时,强调人定胜天,强调人对于环境的改造,过份地强调人及其技术的作用,而技术又过分地强调土壤耕作技术。原始农业中刀耕农业和耜耕农业阶段的划分;传统农业中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南方水田技术体系的形成等,都是主要以土壤耕作技术为依据来划分的。现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重新用审视的目光看待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开始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甚至有学者重新祭起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大旗,[2]受此影响农业史研究中,一些学者过多地把目光指向环境及其变迁对于农业的影响,指向农业对于环境的破坏,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保护[3]与改造,更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这些都不符合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历史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变迁也引起过中国农业的波动,但真正决定中国农业发展的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改造。一、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环境对于农业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到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各种因素对于农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具体说来,天和地对于作物的影响是不同的。古人将它归纳为“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地,即土壤。由于在构成环境的诸多因素中,土壤与作物的关系最为直接,因而也最先为人所注意。古人认为作物的种类是由“地”来决定的。经常提到的例子是:“桔逾淮而北为枳,鸐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4]“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有将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5]前者说“此地气然也”,后者说“土地所宜”。地气和土地,指的都是土壤。土壤是导致变异的根源。[6]在土壤中首先注意到的是土壤上生长的植被。《师旷占术》曰:“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杂阴阳书》则将“五谷”和“五木”一一对应起来,有所谓:禾生于枣或杨,黍生于榆,大豆生于槐,小豆生于李,麻生于杨或荆,大麦生于杏,小麦生于桃,稻生于柳或杨。”孔子也说:“平原大蔽,瞻其草之高丰茂者,必有怪鸟兽居之,且草可财也,如艾而夷之,其地必宜五谷。”植被不仅是土壤状况的标志,同时还可以用作改善土壤的物质。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杂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并将“于草木茂盛时芟倒,就地内罨腐烂也”,称为“草粪”。还有意识地种植一些豆科植物充当绿肥。民族学调查表明,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选择林地而不是草地去作为土地,而在林地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的是林木的长势和种类,而不是土壤的质地。决定什么地种什么庄稼也是根据树木,而不是根据土壤。其次是土壤的性状(颜色、手感、水份、土壤中的生物活动等)。禹平洪水之后,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九州的土壤,各不相同,《尚书·禹贡》言之凿凿。不同的土壤进而有不同的农产品,《周礼·职方氏》记载甚详。《管子·地员》说:“九州之土,为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书中还具体指出了九州土壤性状及适宜种植的作物。被李约瑟等称为是最早的地植物学著作。由于决定适宜作物的是土壤而不是行政区划,所以元代孟祺在《论九谷风土及种莳时月》又做了这样的发挥:“苟涂泥所在,厥田中下,稻即可种,不必拘以荆、扬。土壤黄白,厥田上中,黍、稷、粱、菽即可种,不必限于雍、冀。坟、垆、黏、埴,田杂三品,麦即可种,又不必以并、青、兖、豫为定也。”再次是地势。或认为《禹贡》中的“厥田中中”、“厥田中下”等,指的就是地势。“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木。”植物的垂直分布也直接影响到了作物的分布,古人说:“三农生九谷”[7],所谓“三农”,郑司农(众)曰:“三农,平地、山、泽也。”(郑)玄谓三农,“原、隰及平地”。“三农生九谷”,正反映了环境因素中地势对于作物的制约。水流径于地。和土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水,有时水甚至是土壤的组成部分,如《禹贡》中所说的“涂泥”,其中的“泥”,实际上就是水和土的混和物[8]。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发生变异的根源,所以古人又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9]今人有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某些生物来说,水更是须臾不可或缺。如水稻,《天工开物》说:“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水成为发展水稻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于是中国历史上就有了“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的故事发生。上述因素,古人统称之为“土”,“土气”或“地气”、“水土”。不同的土壤是有不同的物产,它们之间的引种是不可能的。即使强行为之,不是死亡,就是变异。于是有“桔逾淮而北则为枳”,“芜菁南种则为菘”的说法。狭义的天,指的是环境中的气候因素。气候随季节而变化,故称之为天时,用之于农业称之为农时。《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吕氏春秋·审时》更从“得时”和“先时”、“后时”对六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不同生产效果作了细致的对比。来论证“时”对庄稼生长的极端重要性。宋人将地势引入到农时之中,提出天时有“地势高下之不同”[10],认为“高下之势既异,则寒燠肥瘠各不同。”[11]元代农学家更将时与地(纬度和海拔高度)结合起来。不仅指出了气候寒暑与纬度高低的关系,而且强调共性之间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在选择农时的时候,应当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就叫做“因地为时”。[12]古人尽管对农时重视有加,但是他们对天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就是说,古人只是注意到了气候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而没有注意到气候对于作物分布的影响,他们把各地作物不同的原因更多地认为是土壤的不同的结果,尽管元代引入了风土的概念,部分地考虑到了气候的因素,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将土壤看作是根本的原因。只是到了明末,这种认识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徐光启认为作物栽种中的地区差异性,在引种的过程中“亦有不宜者,则是寒暖相违,天气所绝,无关于地”;是以“果若尽力树艺,殆无不可宜者,就令不宜,或是天时未合,人力未至耳”。“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则必无之理”。[13]徐光启明确提出了气候是引起作物分布差异的原因的观点。

占用林地的论文参考文献

林业部国际合作司.中国林科院 第十一届世界林业大会文献选编 1998 张守攻 森林可持续经营导论 2001 蒋有绪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2001(4) 邵青还 第二次林业革命-"接近自然的林业" 1991(4) 陈鑫峰.王剑波 生态旅游与森林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实践的探讨 [期刊论文] -世界林业研究2001(4) 李吉跃 新世纪的城市林业:回顾与晨望 2001(8) 盛炜彤 恒备林及其育林体系 2001(6) 学位论文 中国林业社会化变革与发展制度研究 2006 学位论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黑龙江省社会林业研究 2005 期刊论文 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对绥化市提升林业战略地位、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的思考 - 林业经济2002(9) 学位论文 云南省林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5 学位论文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模式研究 2003 期刊论文 加速发展林业是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 - 四川林业科技2000,21(1) 期刊论文 发展立体林业繁荣山区经济 - 贵州农业科学2001,29(3) 会议论文 农用林业的概念、发展与研究 全国立体农业开发与普及研讨会1990 期刊论文 林业标准化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机理分析 -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2) 期刊论文 发展林业是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

浅析公益林规范化管理论文

1、板桥林场公益林基本情况

板桥林场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板桥镇,界于北纬32°50′~33°10′,东经113°15′~113°45′之间。东北、西北和北部分别与确山县、方城县和舞钢市接壤。森林经营总面积万hm2,公益林总面积万hm2,其中2004年经国家认定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万hm2,2006年认定的省级公益林万hm2,全部为水源涵养林,权属国有,森林覆盖率为95%。由于地域优势,林场林地植被丰富,其中有香果树、杜仲、粉椴等,辖区内分布的哺乳类、两栖类、蠕性类等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2、公益林工作开展情况

抓好护林员选聘,注重业务能力培养

护林员的素质决定着公益林管护的成败。为此,板桥林场专门成立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委派2名林业技术骨干,专职公益林管理。林场专职护林员实行聘用制,按照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原则,一年一聘。管护公益林的护林员在本场范围内,且有《森林管护》等级的正式职工中产生,并与场签订《国有板桥林场公益林护林合同》,佩证上岗。合同明确规定了护林员的护林范围、面积、期限、权利、报酬、义务及违约责任等。管护区域按《河南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在不打破林班的原则下划分管护区域,确定管护面积,结合护林员的档案工资发放护林员的管护劳务费。场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选聘的护林员进行相关的政策、法规、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有关公益林管理知识的岗位培训,使护林员具备森林管护的技能,从而更好的胜任公益林管护工作。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抓好岗位责任监督

为加强公益林管理的长效管理,板桥林场严格按照公益林管理办法,签订“二级合同”,先由板桥林场与市林业局签订《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合同》和《省级公益林管护合同》,再由板桥林场与护林员签订《河南省公益林护林员护林合同》,具体落实管护责任。为规范公益林护林员管理,评价护林员的管护效果,建立长效机制,制订了《国有板桥林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护细则》。场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选聘的护林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业务知识培训。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选聘的护林员护林绩效进行考核,护林员的劳务费与护林绩效挂钩,及时调换不称职或不合格的护林员。场公益林管理办公室每月对各林区护林员召开一次例会,随机查岗不少于2次,查验护林日志记录,上岗签到,管护区内有无盗伐林木、乱采滥挖、乱牧滥猎等毁坏公益林资源的现象。护林员请假必须经林区主任批准,以请假条为准,说明请假原因和时间,电话请假一律不予认可。护林日志要求每日记录,认真记录时间、天气、巡护路线、巡护期间发生案件记录、违章纠查记录及宣传记录。同时要求护林员做到“三必须”:必须记录好巡护日志,必须认真参加培训,必须坚持参加例会。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及时通报巡查结果,为场考评护林员提供依据,进而安排下步管护工作[1]。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公益林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和林区群众对公益林的生态作用不了解,对国家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政策不清楚,为了确保公益林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仅靠林业部门一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提高大众的认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举办了公益林学习培训班,利用广播、电视、场宣传车、印发宣传册,多种宣传途径,向广大社会人员宣传有关林业的法律、法规,森林分类经营改革政策。同时在重点公益林周边的主要路口,河流交叉口设立公益林标牌,明确公益林的管护范围、责任和进入重点公益林林区的注意事项。通过这些工作的落实,取得了社会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地预防了放牧、砍柴、违法征占用公益林情况、活林木丢失等人为破坏公益林资源行为的发生,减轻了公益林管护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公益林概念的社会认知。

完善公益林档案和数据库管理

板桥林场成立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明确专人做好公益林档案管理工作。从公益林区划界定到管护合同、有关管理方案、方法、规章制度及上级文件,分事权等级,分类别存放。档案资料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档案室及档案柜,充分发挥档案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使公益林档案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建立完善河南省生态公益林数据库,对全场生态公益林进行全面核查,核实公益林小班面积和小班相关因子,将全部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落实到具体小班,并制作shp格式的矢量数据库和河南省生态公益林小班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公益林数据库相关资料。

建立监管机制,强化科学支撑

林场按照《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和《河南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等规定,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克扣或挪作它用,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公益林管理上去。

注重管护绩效,提高生态意识

《国有板桥林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护细则》规定,护林员的管护效果和护林劳务费挂钩,护林员管护区内一年中无森林火灾发生、无乱砍滥伐、无乱占林地,优先续签护林合同,对考核不合格的护林员终止护林合同。建立宣传机制,提高职工的生态保护意识。负责公益林管理的同志不仅要自己首先学习好公益林管理规定及补偿政策,更要主动为护林员和领导提供学习材料,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手段,共同把公益林管理工作做好。

3、存在的问题

林分质量低

板桥林场为事业差供单位,经费30%来源于财政拨款,70%需要单位自筹,林场为了生存,争取了低产林改造、林木皆伐等项目,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导致林分质量下降。板桥林场树种为建场时营造的马尾松、黑松、麻栎,树种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阔叶林多,针叶林少。山上土层厚度较薄,树木生长缓慢,病虫害危害比较严重,林区立地条件不高,藤灌较多,有些树木大面积枯死,加上林区内群众封建迷信,进入林区上坟烧纸,使林区内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影响树木生长,降低了林分质量。补植补造后,管护区内牲畜过多,啃食幼苗,幼苗生长缓慢,中幼龄林多,成熟林少,造成生态林林分质量不高,起不到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屏障保护作用,生态功能等级偏低。

补偿标准低,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自2004年生态公益林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偏低。虽然各级财政投入林业资金总量逐年增加,但与林业建设的.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补偿资金只能够满足一部分护林员的护林劳务开支,远远满足不了公益林补植、补造、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等开支,国有林场尚未摆脱贫困,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管护难度大,缺乏护林经验,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林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致使林区工作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林区道路较差,加大了林业资源管护难度。在选聘管护人员队伍中,大多数是初、高中文化水平,只有少数的技术员和管理人员是大专以上学历。因此,他们对管理好生态公益林缺少清楚的认识,也缺少应有的护林知识、技巧和经验,致使公益林管护目标不明确,护林效果不好。

4、公益林管理的建议

根据生态区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综合森林质量、管护难度,对现有生态公益林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的景观资源、林下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林地保护与利用,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全面禁伐。通过中幼林抚育和大径材培育,促进保留木生长,缩短林木成熟期,提高林分质量和生长量。实行造林树种多样性(适地适树),改善树种单一结构问题。板桥林场管护面积大,各护林点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模式,亟待加强基础设施方面投入。提高管护人员素质是为了更好地管护生态公益林资源,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应对护林员进行林业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和系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培育壮大专业管护人员队伍,增强林业基础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卫.论东源县生态公益林的建设[J].广东林业科技,2004,20(2):63-66.

林木论文参考文献

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在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一些林业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林业鼠害防治技术

摘要:鼠类由于对林业的生存生长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鼠类危害林木的现象比较严重,鼠害是林中一大自然灾害,它主要啃食树干、枝叶、果实、种子危害林木,林木鼠害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林果业和林业生态工程的战略实施。文章提出了几种鼠害防治方法及提高鼠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林业 鼠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由于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郁闭度低,生物品种单一,生态环境恶化,抗有害生物侵染能力弱,加上人类活动造成的干忧和破坏活动,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鼠类天敌种群数量下降,森林害鼠种群数量上升,森林面临着严重威胁。因此,森林鼠害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一、鼠害成因

1、鼠类自身特性

由于鼠类具有体型小,环境适应能力强,食性杂,繁殖速度快的特点,在不同的森林环境中都能迅速生长繁殖,致使林业鼠害现象发生。

2、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程序中,有些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促使鼠害发生。例如大量捕杀鼠类天敌,致使食物链失去平衡,鼠类繁衍速度增快。另外,在林业建设中,人工林结构设计不合理,树种单一,也容易遭受鼠害的侵袭。在长期的鼠害防治过程中,有些地方一直是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这样就导致鼠类产生抗药性,不利于鼠害防治。而更多的地方是由于经验技术和资金欠缺,不能很好地对鼠害进行及时有效的长期防治。

3、其他原因

近年来出现全球性暖冬现象,冬天不冷,且干旱,有利于森林鼠类存活和繁殖,致使森林鼠害发生数量多、种群积累快。天然次生林和人工幼林占有比例过大,完全郁闭的林分布较少,多数林生态系统较脆弱,为森林鼠类提供较充足的阳光、食物、栖息地。首先,次生林和人工幼林年龄低,平均郁闭度较低,林内阳光较充足,适于鼠类生存,这是森林鼠类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其次,次生林和人工幼林林种单一,次生林以大面积的纯林为主,主要是落叶松、云杉、白桦三种,适合哪种林木,哪种林木就是一大片,品种的单一化,给喜食某一种林木的害鼠,提供了大量集中的场所,这是森林害鼠危害程度加重的原因;再次,在天然次生林和人工幼林内,由于人类的活动,如放牧、捕食林鼠天敌等,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系统内林鼠天敌种群数量下降,从而造成林鼠种群数量上升。

二、鼠害发生规律

林鼠种群数量,在针叶林内多于阔叶林内,森林鼠害主要危害针叶林,对于阔叶树危害则少见。按林木受害情况来划分主要林鼠取食林木顺序:樟子松,落叶松,云杉,红松,灌木。

1、人工幼林多于天然次生林

原始红松林内阴冷、潮溼、地被物稀少,不利于地栖鼠类生存。由于有大量林木种子,所以树栖鼠类一花鼠和松鼠适宜生存。天然次生林混有各种林分,所以地栖鼠和树栖鼠都有踪迹。人工幼林内郁闭度低,阳光充足,幼树韧皮部汁液多,地栖鼠类数量占绝对优势,由于人工幼林内没有林木种子,所以花鼠和松鼠就没有。

2、林鼠种群数量,郁闭度低林分多于郁闭度高林

多数鼠类喜欢栖息在阳光较充足的林分。棕背平主要生活在阳坡造林地内,红背平主要生活在地势平缓的造林地内;在天然次生林内,如果是疏林地,有成片的落叶松或云杉幼树,也会有一定数量的棕背平和红背平;如果林地内阔叶树占绝对优势,或完全郁闭,则少见鼠类。

三、危害型别及发生等级划分

危害型别根据林业害鼠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即地上危害类和地下危害类。

1、地上危害类

该类害鼠生活在地上或地下而危害只在地上,主要啃食树干及幼树的嫩枝、嫩叶、盗食林木种实。

2、地下危害类

该类害鼠主要是指高原鼢鼠,生活、危害皆在地下,主要分布在退耕还林区和天然林区,危害木本植物的根系,导致苗木死亡。受危害树种有油松、落叶松、沙棘、柠条、杏、桃、沙枣以及其他多种经济林树种。

四、鼠害防治技术措施

1、预防措施

1. 1、造林设计

在造林设计时,应合理搭配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灌灌混交,避免营造单一的纯林。要通过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实行合理密植,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的发达根系阻止地下害鼠活动。

1. 2、造林地预防处理

造林前应对造林地进行预防性处理。一是降低害鼠的种群数量,如果造林地内的害鼠数量过高,应先进行灭鼠,鼠口密度降低后再进行造林;二是在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以破坏鼠类的洞道;三是改善林地卫生条件,要将造林地内的枝娅、梢头、倒木等杂物清理干净,破坏害鼠的栖息环境。造林前整地时不要将灌木连根清除,原有灌木根系

一旦破坏,地下鼠便会很快侵入造林地危害苗木。对地下鼠活动频繁的地块,要挖掘防鼠阻隔沟,沟壁应垂直地面,以破坏励鼠的洞道。

、造林苗木处理

造林之前,要对苗木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技术措施。可用驱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对苗木进行涂干或蘸根,实施预防性处理。林木保护剂防治是对造林苗木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该项措施无毒杀作用,可保护多种林木不被害鼠啃咬,对主要造林树种、经济林树种和林木种了等防护效能显著,持效期长,操作简便易行。目前常用的有多效抗旱驱鼠剂、P-1拒避剂等。

1. 4、林地抚育管理

造林后至树木中幼龄阶段应加强抚育管理,减少害鼠造成的危害。对于地上类害鼠,在抚育伐时要搞好林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内的灌木和藤蔓植物,破坏害鼠栖息场所,减少其活动空问和食物储备。同时,控制抚育伐及修枝强度,促进中幼龄林早日有仔闭成林。

在害鼠数量较高的年份,可在林内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如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2、物理防治

对于地下鼠可用地箭、弓形夹、灭鼠弹和灭鼠雷等物理器械进行防治。对于地上鼠可设定鼠类“诱捕阱”、鼠类诱捕器等环保型捕鼠工具灭鼠;在树干基部可套置塑料、金属等套管进行防护,或在树干基部涂白、涂抹泥沙或捆扎芦苇、干草把、塑料布等物;也可用粗沙***10 ~3000环口乳漆混合后涂刷基部,或用其他物质形成驱避剂防护层,阻挡害鼠直接接触树木而防止啃咬。其中,塑料套管防护法是用硬质塑料管域其他现成材料,如去掉底部和近口较细部位的泉水瓶套住树的基部,正规套管用塑料压模制成,可分为两瓣,管的粗细以与树干保持3 ~5cm的空隙为宜。塑料布套筒防护法是用塑料布卷成筒,围在树的基部***筒内也可填充树叶、土等***应用时,要使塑料筒的基部与地面接触紧密或埋于土中。

3、生物防治

3. 1、生殖不育技术防治

应用鼠类不育剂防治是通过药剂投饵来降低雌、雄害鼠的生育能力,使害鼠种群长期保持在低鼠口密度状态,以降低危害程度。鼠类不育剂对环境无污染,对天敌动物安全,适用于大面积防治,目前在生产上使用的有贝奥类雄性不育灭鼠剂和植物性不育剂。

3. 2、天敌保护与利用

林业害鼠天敌种类很多,包括鸟类中的猫头鹰、莺、集,爬行类中的蛇,哺乳类中的黄勋、青勋、银勋,狐狸等。对害鼠天敌要加大保护力度,一是实行封山育林,保护天敌的生存环境;二是禁捕、禁猎鼠类天敌;三是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四是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以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

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人工饲养害鼠的天敌并投放到林地,人为提高天敌种群数量,以达到长期有效压制害鼠种群密度的目的。

、化学药物灭鼠

在预防措施和其他防治措施不能有效控制害鼠的情况下,可采取化学药物灭鼠。为避免化学药剂造成人畜中毒、杀伤天敌、环境污染等问题,应选择无二次中毒的杀鼠剂,并以小包装******5 ~10g***袋施药,必要时可配合毒饵保护器泡括毒饵保护瓶、罐、桶等。

“毒饵保护器”俗称“毒饵站”***是指允许害鼠白由进入并取食,而其他非靶动物不能进入的一种能盛放毒饵的容器。应用毒饵保护器投饵灭鼠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投饵点少,省药、省工,易操作;二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天敌;三是保护毒饵不变质,可常年投饵,适用于所有地上鼠防治。“毒饵保护器”可用塑料瓶或竹筒加工而成,只要能使鼠类自由进入即可;使用时将配制好的毒饵直接或用小纸袋封装后,放入毒饵保护器内,并使其开口尽量向下倾斜。一般每亩地使用毒饵保护器1个,每个毒饵保护器放置毒饵150克左右,并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补充毒饵。各地根据鼠情适当增减毒饵保护器数量,并在示范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使用。

结语:

林业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重点发展专案,保护森林健康持续的发展,不仅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相应的林木资源。因此,对于破坏林业发展的鼠害现象,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为方针,大力发展鼠类天敌的数量,尽量在不影响森林物种正常生存环境的情况下,消灭鼠患,保护林业。

参考文献:

[1] 侯坤龙,来建华.森林鼠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吉林林业科技,1991.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林业技术论文

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

导语: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造林方法和生产管理措施的施行,关系到整个林业单位的未来发展,还与我国的造林事业总体的前景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1引言

我国林业资源面积较广,但是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林业资源面积急剧减少,针对此类问题,能够采取的有效解决措施,是通过充分开发并合理配置林业资源的方式,为相关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便利,从而促进对于现代林业造林方法的进一步开发与研究,最终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健康持续发展。

2现代林业造林的方法

分殖造林法

该方法适用于小面积的林地栽种,实施过程如下:在造林区域内均匀挖出40~60m2的地穴,确保穴底平坦;栽种时要保证幼苗端正,使苗梢水平伸展;合理安排幼苗的栽种深浅度,强化幼苗根系的吸水能力。使用该造林方法,林木的幼苗往往具备较高的成活率,并且不需要对林业有过高要求,但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因而不利于造林效益的提升。

植苗造林法

所谓植苗造林法,就是在局部整地完成之后,进行挖穴,然后将树苗移栽入穴中。使用该造林法需要重点注意的是,所挖的穴坑需要足够完全容纳苗木的主根系,才能够保证移栽后的生长品质。在完成苗木的移植后,为了避免周围土壤出现下沉现象,需要在移植的过程中,严格控制土壤的掩埋深度,通常要求超出苗木根颈上原有泥土印的高度,约2~4cm。正常的况下,如果是移栽至气候潮湿地区,则应当进行浅栽,而如果移栽至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则应当深栽。

播种造林法

该方法是直接将种子播撒于林地自然生长,适用于较大面积的林业造林工程。在运用播种造林时,尤其需要注意对于林地条件的要求较高,并且对于种植后期,幼林的管理、抚育工作要求严格,因此,所栽种的树种必须具备很强的发芽力、适应力,此类植被包括核桃、山杏、栎类等。运用该方法是,需要注意严格选择地块,保持土壤的含水量,同时避免由于外界客观因素而引起的不良影响。

3营林生产管理的措施

强化管理工作,降低成本

(1)降低造林的资金投入。通过适当减少营林造林单位面积、单棵植株的资金投入,可以在有效增加成熟树苗实际产量的同时,缩短对于苗木的培育时间,从而降低成本;(2)林地的选取。注意合理选择造林的林地,从而改善小规模林地仅仅能够种植单一树种所存在的局限性。

依据市场培育树木苗种

对于集约丰产林的造林工程,需要重视树种的更新培育,因此首先需要牢牢把握市场中的林木发展动向,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生长周期较短的小径纤维材林分,从而提高林木质量,进而提高造林营林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林业营林发展需要以满足市场机制要求为首要条件,认真分析市场的实际需求,合理定位其发展的具体方向,找到最佳的林业资源调整方法,详细分析出口、内销林木资源,从而进行科学的规划。

提升林业造林的质量

(1)合理定位林业营林,转变营林的整体思路,从而重新定位营林工作的关键性、重要性与实际影响;(2)贯彻责任制,在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工作范畴的同时,落实相关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奖罚分明;(3)以现实作为基础,从而制定有效的造林方案,确保造林的`整体品质,满足营林生产基本要求。

结合经济规律管理林业生产

以不同营林类型确定林木生长指标

营林主要是通过自然划分的方式,以省、地区作为基本的划分单位,对林荒山、采伐地区等进行规划,形成不同营林类型,并依据其各自的类型确定生长指标,按照宜林的程度、产品规格等,进行合理的规划。

加强建设林木种苗基地

在选育优良林木良种时,应当充分结合林业生产的长远利益,在扩大种子园基地建设规模的同时,拓展本地树种基地的建设。同时,还需要适当加大母树林的生产比例,提高其抚育管理的力度,选择基本条件符合母树林种植标准的龄林,或者使用基本成熟的林木以替换老龄化母树林,有计划地培养母树林基地建设。

实行活苗圃运营机制

为加快苗圃运营发展,森林单位可以实行承包制度,或者私人经营模式,通过践行竞争等经营机制实现活苗圃。企业可以和苗圃生产经营者签订回收合同,确定奖罚制度,依据等级的不同决定苗木价格,使经营者能够在广泛种植的基础上,确保林木整体质量,将种子园作为种苗主要市场,从而降低育苗、造林成本,激活苗圃竞争。

加强营造林抚育管理

幼林的抚育管理

幼林的抚育,实施实现巩固造林、实现营林树种丰产速生的关键,但是幼林抚育过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积极重视。在造林完成后,注意及时检查树苗根系的裸露状况,调整扶正树干出现的歪斜现象,从而达到保证苗木正常生长的目的。为了避免土壤表层板结,幼树生长病害等问题,要经常除草松土,以利苗木健康生长。

成林的抚育管理

在营林造林过程中,树木不断生长发育,树木枝叶之间相互交错,间距减小,因此,为了能够给所有树木提供充足的光照,保证其光照营养面积,为其创造能够良好保持形态,维持正常生长速度的环境条件,需要及时开展修剪、抚育间伐等工作。在修剪枝叶和间伐的同时,需要注意不同树种,其修枝的年龄、生长旺盛期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合理选择树龄与季节,重视间伐强度的控制。

4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造林方法和生产管理措施的施行,关系到整个林业单位的未来发展,还与我国的造林事业总体的前景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营林造林中,必须依据实际的地理环境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生产及其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发挥自身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平.林业造林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3):11-11

[2]韦德佑,韦志泽.林业资源分析与林业造林方法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4,21(5):388-388

林业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需要几篇,我可以给你

建议你参考下文献吧,或者你可以看看汉斯出版社公众号之前的文章,有关于文献怎么写的

这个不难,我擅长.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参考!

学位论文:

[1]赵军.从自囿走向开放[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张锋.朱启铃与北京市政建设[D].首都师范大学,2007.

[3]李惠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王丹丹.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5]李在辉.天津租界园林与保护[D].天津大学,2006

[6]王志勇.近代保定天津城市发展比较研究(1840-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5.

[7]闫永增.以矿兴市-近代唐山城市发展研究(1878-1948年)[D].厦门大学,2007.

[8]孙媛.从城市公园看中国现代景观的产生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9.

[9]崔鹏飞.秦皇岛开 埠 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0]孙媛.从城市公园看中国现代景观的产生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9.

[11]崔鹏飞.秦皇岛开 埠 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2]薛春莹.北京近代城市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13]李珊珊.重庆中央公园: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4]王蕾.城市绿地分类信息管理系统[D].新疆农业大学,2006.

[15]杜广如.城市绿地空间系统的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16] Shi Mingzheng. Beijing Transforms: Urban Infrastructure. Public Works, and Social Change inthe Chinese Capital. 1900-1928. 1993.

专著:

[1]吴良 镛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同济大学,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王炜,闫虹.老北京公园开放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5]贾琚.北京私家园林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北京经济委员会编.北京园林绿化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7]北京动物园管理处?北京动物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8]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北海景山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9](民国)陈植编.都市与公圈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0](民国)陆衣言.南京游览指南[M]?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11]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于海漪.南通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3]陈宗藩.燕都丛考[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14]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简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5]张彤,张岩.天津历史名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6]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等编,杨大辛主编.近代天津图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7]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8]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19]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山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0]秦皇岛市城乡管理委员会地方志办公室.秦皇岛市城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1.

[21]杨淑秋,王志.保定市园林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22]李松欣,梁翔南,延凤桐,王信,潘锡章.保定市城乡建设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3]张家口市建设档案馆.张家口市城乡建设纪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24]王亚男,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5]京都市政公所编.京都市政汇览[M].北京:京都市政公所,1919.

园林类论文参考文献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5.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riu.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9.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2006.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aiola.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r.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uchalski.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olovacheva.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enturella.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1.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aoletti.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aryniak.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5. [42]A. Alfani,G. Bartoli,R. Santacroce.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5.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看一下《中国园林》,再查资料找一下一些前沿的东西,你会有新发现

园艺方面的毕业论文轻风论文网很多啊,可以看下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一部分关于园艺论文的参考题目:1、西藏园艺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致富探讨2、基于问题的园艺植物育种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3、从指导教师角度谈园艺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4、台风对浙江省设施园艺的影响及防避措施5、多倍体育种在园艺作物中的应用6、园艺专业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7、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8、复合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9、探究设施园艺中的土壤生态问题及其清洁生产10、建设高校园艺实习基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11、云斑白条天牛对园艺作物的危害及习性12、园林园艺类中高职里面课程结构衔接对策13、现代园艺专科人才分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4、园艺植物繁殖学教学改革探索15、设施园艺智能化发展趋势与路径16、果树园艺技术与果树营养诊断策略之我见17、施用外源物质对园艺作物抗逆性影响研究进展18、"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19、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20、提高"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质量的探讨

  • 索引序列
  • 林地论文参考文献
  • 占用林地的论文参考文献
  • 林木论文参考文献
  • 林业类论文参考文献
  • 园林类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