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下面是一篇会议论文,参考一下吧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教授 今天,我讲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纯属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同志们研究参考。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8.2%,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1.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速加快了4.9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其中出口增长%,进口增长37.4%,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1.4倍,亏损下降16.3%。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8%,1999年为1.6%。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0.2%。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 对于下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目标重点,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一个轮廓的建议。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具体规划,准备在明年初举行的全国人代会上通过后实施。其主要的任务和发展趋势是: 1、坚持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求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每年平均增长达到7.2%左右,其中前五年可能略高一些,后五年可能略低一些。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居民收入,使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提高。 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实施西部大开发,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步解决城镇化水平长期过低问题,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既迅速而又持续的发展。 3.深化经济改革,搞好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重点是:进一步放开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转换政府职能,尽可能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与此同时,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把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大胆吸收借鉴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法律体系与对外经贸体制。 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方法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总结经验,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办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更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办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总起来说,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落后的主要是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必须下决心加快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使其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大体相衔接。因为体制就是一种制度,作为制度就应该是规范的和互相之间大体平衡的。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混乱现象就很难解决,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也很难根除。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要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制,使各方面都依法办事,这是实行市场经济所绝对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改革,争取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会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中国经济现状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8-21 16:01 | 提问者:金79 | 检举下面是我偶然看到的对2005年中国经济的一篇文章的一些部分.且不论积极或者消极,就一事实的角度.谁有没有对于现在的2007年的经济情况的文章?很想知道中国经济现状,就在物价飞涨的现在几点评论是:1、这无非是说,世界人口第一、国土面积第三、矿产资源第三的国家,总产值不过名列第7,比意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实际居于世界后列;3、所谓综合国力指针与人民福祉无关,仅能满足统治者的霸权欲望和民众的大国心态;4、增长速度存在统计上不实;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式的高速增长得不偿失,除了维持就业换取政权稳定外,实为中国经济之痼疾。在内部,控制速度一直是历届政府的努力目标,对外宣传时才变成自我炫耀的成就。令人绝望的数字却很关键:1、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递减。200年前,大清帝国极盛时期(1800年),中国的产品占全球总量的33%,欧洲占28%,美国只占;100年前清朝崩溃前夕(1900年),中国占全球生产总量的;经历二战、内战、韩战连续破坏之后,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占世界总数;97年,占全球GDP的比例跌至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干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GDP占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远不及衰败的晚清。数字传递的信息是,赶超半世纪,与先进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国经济效益极差,无论是与世界横比,还是与不同时期的纵比,无论实物、资金、还是劳动力等各方面,投入产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来越差。2、人均财富居于世界后列:人均所得为世界第81名,以购买力计算,也只占第65名,比拉脱维亚少、牙买加多。用联合国“人发展指针”综合比较,中国落到107名,在阿尔巴尼亚之后。据WB研究,全球参加评估的120个国家中,中国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经费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NP比例分别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国家财富的新计算法(把自然资源货币化列入财富总量),中国的人均财富仅名列世界第162,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组数字说明,中国人仍是当今世界的穷人;后一组数字说,由于资源奇缺,中国人未来可能更穷。把以上数字综合起来,可归结为三句话:1、中国是一个处于世界后列的贫穷大国,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因而后劲严重不足的贫穷大国;2、经过长达半世纪的高速赶超,中国和自己所曾达到过的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越拉越远;3、如果再考虑到人口、资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国将永无出头之日。问题补充:崩溃,要怎么做啊最佳答案 2005年---中国经济之现状--------------------------------------------------------------------------------近年来,至少在中文媒体上,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似乎已成为唾手可得的现实。这种使中国人热血沸腾的预言,不完全是出口转内销式的炒作。中国的经济改革20多年来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国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93年5月10日《时代》在《中国:下一个世界强权》总标题下的14篇文章。周刊总编热情洋溢地写道,艾默生曾称中国为木乃伊与纪念碑,而今天,这一古迹正显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可以说,20世纪最后的10多年间,中国崛起的论调席卷世界。在这只开始起跳的超级老虎(德国《趋势》杂志语)面前,许多对*****政治和自由市场保持坚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缄口难言。官方经济学界更是一片乐观。权威的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2020-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21世纪末,人均GDP和人均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报告作者以坚定而豪迈的口吻宣告,21世纪将是中国兴起和腾飞的世纪。只有少数研究者指出:中国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虚假繁荣。事实上,一个问题就令人看法实质所在:能源、资源与环境容量能否支撑起一个中国世纪?中科院的预测是,2050年GDP为89万亿,是90年的50倍。但难以逾越的障碍是资源不足。权威人士证实,建国后40多年来,GNP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量却增长40多倍。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可谓举世无双,假设GNP再增长50倍,就必须消耗200倍的资源。中科院学者的预测全部建立在资源低耗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之上,这当然不是事实,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讲,即便发生某种奇迹,真的建立了资源低耗型经济,但中国,甚至全球的资源能否支持中国的经济规模再增长50倍?最深刻的悲剧可能是---中国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试验之后,惊骇地发现本国的资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的资源总量已所剩无几。据“世界观察环保组织的《1998年世界现状》报告指出,如不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资源将不敷中国对谷物的需求,石油资源也不够用。世界再也无法依目前的发展脚步继续走下去了。再谈谈中国日趋紧迫的环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长的污染。学者证实,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间,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说社会总产值增长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来,中国经济总量再增长50倍,污染要增长300倍。就算污染率随经济发展而减轻,GNP增长50倍污染量仅增长100倍,中国也绝不是人类可以存活的国度。或者,奇迹般地赶上高科技列车,经济结构转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环境也不再适宜人类生存。简化地说,如果超过了几个主要的生态指针---森林覆盖率警戒线20%、人均淡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亩等,生态系统便可视为突破了生态环境容量,超载运行,趋于崩溃---这正是中国面临的噩梦。事实上,中国的当务之急并非讨论如何赶超,实现强国梦,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经济学界常夸耀的数字有两个---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长速度世界第一。几点评论是:1、这无非是说,世界人口第一、国土面积第三、矿产资源第三的国家,总产值不过名列第7,比意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实际居于世界后列;3、所谓综合国力指针与人民福祉无关,仅能满足统治者的霸权欲望和民众的大国心态;4、增长速度存在统计上不实;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式的高速增长得不偿失,除了维持就业换取政权稳定外,实为中国经济之痼疾。在内部,控制速度一直是历届政府的努力目标,对外宣传时才变成自我炫耀的成就。令人绝望的数字却很关键:1、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递减。200年前,大清帝国极盛时期(1800年),中国的产品占全球总量的33%,欧洲占28%,美国只占;100年前清朝崩溃前夕(1900年),中国占全球生产总量的;经历二战、内战、韩战连续破坏之后,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占世界总数;97年,占全球GDP的比例跌至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干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GDP占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远不及衰败的晚清。数字传递的信息是,赶超半世纪,与先进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国经济效益极差,无论是与世界横比,还是与不同时期的纵比,无论实物、资金、还是劳动力等各方面,投入产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来越差。2、人均财富居于世界后列:人均所得为世界第81名,以购买力计算,也只占第65名,比拉脱维亚少、牙买加多。用联合国“人发展指针”综合比较,中国落到107名,在阿尔巴尼亚之后。据WB研究,全球参加评估的120个国家中,中国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经费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NP比例分别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国家财富的新计算法(把自然资源货币化列入财富总量),中国的人均财富仅名列世界第162,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组数字说明,中国人仍是当今世界的穷人;后一组数字说,由于资源奇缺,中国人未来可能更穷。把以上数字综合起来,可归结为三句话:1、中国是一个处于世界后列的贫穷大国,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因而后劲严重不足的贫穷大国;2、经过长达半世纪的高速赶超,中国和自己所曾达到过的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越拉越远;3、如果再考虑到人口、资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国将永无出头之日。对洋溢于官方媒体上的乐观,有经济学家如此解释,少数经济学家与权力资本和外国资本结合,获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国繁荣(不管是真繁荣还是假繁荣)时可以分享大份额,在危机发生时却不必分担成本。他们乐观得很,并为人民描绘了一幅玫瑰色的图案---增长速度就是一切,经济发展可以自动解决一切社会矛盾。 经济学家海耶克曾说,他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忽视了时间因素。他认为,学术界对时间的领会迟钝,远不像政客、运动员和演员那样深知适当的时机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经济学著作都试图引入时间的因素,而一般经济学著作中,时间的关键作用却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时发生?因果之间可能有多长时间?这同样是中国人将深感痛切的教训。我们知道,许多事情可能会发生,如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可能到来之类,但却忽视了时间---我们还有多长时间?梦想成为现实之际,我们还剩下什么?以沉船为例,到全体乘客可以投票表决、立即抢修之际,我们还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态崩溃的关键同样是时间---在国土承载力耗尽之前,我们能否扭转资源与环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趋势?从资源超载的角度看,国土承载力的最大极限大约为15-16亿人,没有官员或学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长趋势,距离这一经济-生态总崩溃的临界点还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长而言,政府采取了世界上最严厉的政策,今后怕已无能为力了。从污染超载的角度,美国派驻北京的环保官员估算,如果96年开始投入巨资,04年前须紧急投入3万亿美元,才能彻底解决环保问题。数字相当于建政后前40年财政收入总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亿美元---这种规模的投入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虑到每年国有资产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绝望。这也是在说时间---可能来不及了。我们甚至用不着去讨论21世纪是否是中国的世纪,那是一种奢侈。我们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纪中国有没有水喝?中国人均淡水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严重透支。没有争议的事实是,半数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数以上严重缺水,特大城市几乎全部缺水,50个城市已进入危机状态,情况还在继续恶化。以中国人特别能忍受的国民素质,渐进、常规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并非必定导致社会解体。而渐进灾变中的急性爆发将是社会承受力崩塌的关节点。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在今日的严重水危机上,只要加上一个持续数年的大旱,就可能导致社会解体。历史上,1638-1641年发生在中原地区的持续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会动荡不宁,饥民组成军队,终于推翻了强大的明朝政府。如果发生一个持续三年的大旱,其打击点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华北地区,后果难以设想,京、津、唐、保等地区是贫水中国的特贫水区。外来观光者只看见高楼大厦林立,却不知道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国际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的1/3以下,为世界人均数的1/30,比世界著名的干旱区阿拉伯半岛还要低,也低于以色列(人均水资源370立方米)---可以这样概括,以北京市为圆心,800公里半径之内(200万平方公里,超过1/5国土)已没有一条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严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达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国昌就发出警讯:如果供水问题未有改善,只要再来一次大的旱灾,华北地区的经济都可能崩溃。目前,大北京地区完全具备了被水危机摧毁的必要条件;为使首都脱离险境,专家正在紧张讨论从1000公里之遥的南方调水的种种应急方案,甚至会迁都。为数众多的生态学家是悲观的:一切应急的工程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危机,21世纪将是中国无水可喝的世纪。水仅仅是资源环境灾难的一个侧面,21世纪将是中国走向崩溃的世纪。大难临头之际,就可能爆发实行世界范围内资源再分配的战争。难道没有挽救之途了吗?当然有,比如尽快实行私有制,让每一块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矿山都有自己的主人;比如尽快实行市场经济,用市场的力量限制资源(包括环境资源)无节制的挥霍;比如放弃狂妄的赶超战略,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人均资源极为贫乏、环境容量极为窄小等国情出发,走一条有限增长的道路等。但问题仍然是:还有时间吗?也许还有一点时间,也许一切都太晚了。任何一个中国政府都很难在这种创造性的毁灭之上重组社会,重建家园。退一步讲,即便奇迹式的完成较为彻底的制度转型,生态灾难也有其巨大的惯性。如俄国、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交替时期,生态加速恶化。而且,生态平衡的恢复也需要漫长的周期。更何况,我们所谈到的仅仅是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容量危机。而中国早已陷入全面危机:腐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通货膨胀、股市畸形、泡沫经济、国企破产、工人失业、农民贫苦、金融混乱、治安失控;在社会的大系统中,任何一环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断裂。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引发整个大系统的雪崩,堵无可堵,防不胜防---一些中国人已预感形势危如累卵。21世纪梦精神胜利的另一面是,官宦豪强早已把不义之财转移国外,外国护照在手,随时准备开溜。知情有限的升斗小民则把血汗钱存入早已资不抵债的国有银行,以备大难临头时保命之需。大船将倾人人都想抢块大点的船板,只苦了那些什么都抢不到手的黎民百姓。看今日之中国,短视气息弥漫,人们及时行乐,无一不创当今世界之最。这是末日之前最后的盛宴,是灾难的直觉。公有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两权分离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是毁灭中国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度性根源。公有制使山河土地失去了守护者,给破坏性使用大开方便之门。在完全公有制下,劳动者没有生产的动力,一般也没有破坏的动力。 以种种承包制为代表的两权分离制不仅同样剥夺人民对山河土地森林矿山的所有权,还为破坏性使用注入了内驱力。正如公用的自行车,注定损坏最严重、最迅速。邓小 平创造的史所未见的公有私营制,自行车仍然公有,不同者是使用者可以合法地带私货。这样一来,可以想见破坏性使用之烈!帝王时代,江山社稷为帝王所有,传之万世,无人敢破坏,每一具体的土地森林作坊工场,也有具人格的主人守护。经典社会主义时代,资源财产完全公有,虽然难以避免经济学上公有财产悲剧,但劳动者没有破坏性使用的动力。最坏的是公有私营制,山河无主且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这样的制度条件下,增长就意味着破坏,高速增长就意味着高速破坏。既然损失巨痛,何以还要不惜代价地追求高速增长?政府和经济学界并不弱智。虽然在公开宣传中对高速增长沾沾自喜,私下却不断要求控制速度。官员早就明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式的高速增长不是好事,而是经济的灾难,因此并非一味追求高速,而仅仅要求适当的高速---速度越高,损失越惨重;速度不高,优越性则无从体现,且失业激增,政权不稳。看来,其中的秘密是,高速增长是政权稳定的唯一可能。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后,经济学界摸索出一条规律,必须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长,才能解决每年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长就成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证明,现在更成了政权稳定的保证。速度问题不光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只能高速度,才能战胜资本主义;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加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优越性的论证似乎开始受到普遍怀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动经济繁荣,花钱买稳定。这种局势下,人民和政权之间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可以放弃长子继承权,但总得给碗红豆粥。新的实践证明,只能维持(统计意义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长,才能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和维持繁荣景像,8%增长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线。经济学家深谙个中的奥妙。杨帆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一定要达到8%?经济学家说是为了保证就业、维持信心。经济增长速度在国际上本来一个预测数字,到中国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怀疑,因与现实反差太大,反而强化到人人谈论的程度。这也证明,经济增长速度已成为政权稳定的主要源泉。经济学家程晓农说,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国家还鼓励企事业单位一味增加工资奖金、扩大福利,掏空国家财政和企业的积累,旨在用高收入、高福利来换取民众的支持。为维持一个政府的稳定,我们所付出的成本是否过于高昂?谁能告诉我,代价是必须支付的?令人倍感沉痛的是,为产生合法性而投入的高昂成本,并非人民币、美元或黄金,而是我们民族的基本生存条件。

浅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计量经济学分析一、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特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呈两个趋势特征:第一,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危机后持久的全球结构调整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各国为了适应数字经济,迎接信息时代到来从而进行的一个战略性选择。整个全球调整重点是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重心由第二产业慢慢的向第三产业转移,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从而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人们对知识型服务业的需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催生了一系列的边缘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促进了“新”“旧”产业的融合。信息产业将继续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从现阶段各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美国在发展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中遥遥领先,北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东亚地区紧随其后,另外欧盟与日本正从落后状态中奋起直追。21世纪初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持续加快,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目前全球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内,经济的增长肯定会放缓甚至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例如之前的欧债危机)。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决定了未来的经济增速将逐渐趋缓。我国在之前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经济体系,是以政府主导型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制。在这个经济体制中,一方面政府通过投资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这就可能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浪费当前有限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资源价改革、工资成本上升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出口产业在竞争优势上已经明显减弱,再加上一直作为拉动我国经济的支柱之一的房地产也有走向泡沫化的趋势。所以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过去高增长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于此同时,我国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又是货币多、物价上涨等大量周期性矛盾和结构不顺的矛盾交错、重叠,是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积累的时期。例如在当前物价压力中,结构转型中存在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转移,工资上升、资源价格等改革措施,价格目前又处于温和上涨的大环境万外又口道夫国网人觉么政束的影啊,以父别两牛技国自身货币过多投放的影响。因此,政府落实调控物价、货币稍紧,这样经济增速就会出现下滑的状态。二、GDP的历史回顾研究从我国目前GDP的季度同比增长率来看,2013年我国 GDP增长率第一季度回落到了81%,之前社会上对我国 GDP增长率第一季度的普遍预期值为或者。从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决定了未来的经济增速将逐渐趋缓。我国在之前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经济体系,是以政府主导型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制。在这个经济体制中,一方面政府通过投资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这就可能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浪费当前有限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资源价改革、工资成本上升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出口产业在竞争优势上已经明显减弱,再加上一直作为拉动我国经济的支柱之一的房地产也有走向泡沫化的趋势。所以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过去高增长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于此同时,我国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又是货币多、物价上涨等大量周期性矛盾和结构不顺的矛盾交错、重叠,是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积累的时期。例如在当前物价压力中,结构转型中存在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转移,工资上升、资源价格等改革措施,价格目前又处于温和上涨的大环境万外又口道夫国网人觉么政束的影啊,以父别两牛技国自身货币过多投放的影响。因此,政府落实调控物价、货币稍紧,这样经济增速就会出现下滑的状态。二、GDP的历史回顾研究从我国目前GDP的季度同比增长率来看,2013年我国 GDP增长率第一季度回落到了81%,之前社会上对我国 GDP增长率第一季度的普遍预期值为或者。从由图2可知,潜在GDP增长率经历了稳定增长、趋于平稳再到现阶段的略有下降的过程。自我国2000年以来,滤波后的趋势增长率大致处于8%~10%区间,属于一个稳定高速的增长状态。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最合适的经济增长率底线应当为8%。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8%,企业生产问题和就业问题将会凸显出来,尤其是就业问题。由于经济增速放慢,导致企业生产受制约,社会的整体的就业需求就会降低,就业岗位减少,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就业问题。换句话说,就业问题如果被凸显出来,部分失业人员无法保证基本的饮食起居,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属于产能过剩的情况,经济增长率的降低将会影响整个生产,最严重的可能出现全国财政收入呈现负增长。此外,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潜在GDP增长率曲线上端的波动会显著大于下端的变化。总体来看,经济受曾策影响向上波动冲出稳定范围的可能性更大。应更加注意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偏快或过热的状况而难以为继的可能,如表1所示。目前,在潜在经济增长率缓慢下移的过程中,有条件实现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平滑下移。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侧重点先后经历了四次调整。目前为了扭转经济下滑的趋势以及促进经济形势回升,其侧重点是以“保增长”为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实施一系列的刺激经济回升的计划,直到2011年7月物价涨幅攀升到的峰值。这个期间,我国经济走势以一个“V”形回归正常良好的经济态在此背景下,经过一系列稳定物价措施出台后,CPI指数逐月回落,到2011年12月回落至。与物价涨幅的回落相伴随,2011年经济增长率回落至,比上年低12个百分点。进入2012年,物价涨幅继续回落,5月份回落至3%,这就为防止经济增速过度下滑、宏观调控实施适度宽松的微调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到2012年5月,当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以及进出口增长等经济指标出现明显下降之时,又提出宏观调控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由此,一系列相关措施出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鼓励投资,推进“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实施,结构性减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等。与2008-2010年的“一揽子”刺激计划相比,这次的刺激力度没有那么大。下半年经济增速进入小幅回升通道。从年度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看,2010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第11轮周期)。到2013年年底,本轮周期已进行3年。2010年、2011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和,2012年预计为。本轮周期不会像第9轮周期那样走出一个“2+7”周期,即2年上升期加上7年平稳回落期也不会像第10轮周期那样走出一个“8+2”周期。本轮周期有可能走出一个新的轨迹,即锯齿形的缓升缓降轨迹。四、PMI分析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的综合性经济指标检测体系,另外世界制造业PMI体系和服务业PMI体系也已经建立完成。PMI体系目前分为服务业PMI、建筑业PMI、制造业PMI,他是一套按月发布的综合性经济指标检测体系。势。

经济体制改革杂志

权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在改革研究宣传方面具有专业权威性,在改革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东信愿与杂志社建立长期交流沟通机制,共同探讨企业改革方略,以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于1986年创办,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唯一承担改革宣传任务的国家级刊社。

中国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达到如此程度,不是偶然的。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与主流学者的看法有所不同。如所谓这是“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见《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7日经济新闻版,樊纲短文《收入差距为何拉大》)试问经济体制改革二十多年了,把改革后出现的现在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归罪于旧体制,这怎么说得过去呢?还有所谓产生的原因,是“发展问题”。如樊纲此文认为,只有通过持续长久地发展,才能解决差距拉大的问题。也有人说:“只要抓总量增加,不必管分配。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切问题都会解决。”(北大教授张维迎)把当前严峻的分配问题,推拖到未来的发展,这是不负责任,不想解决问题。事实是,从1978年至2006年,28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2倍多,在世界上的位置由第10名上升为第4名。试问发展的时间,还不够持续长久吗?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吗?在世界上排名的地位,还不够高吗?只追求发展,不管分配,蛋糕即使做得再大,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试问这样下去,要拖到哪年哪月才解决问题呢? 我认为,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西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误导了我国的改革。我国著名的已故老一辈经济学家陈岱孙,曾经指出:“在 我国经济学界,这些年又渐渐滋长了一种对西方经济学盲目崇拜、一概肯定的倾向。…我们面临的危险有两个方面,一是西方经济学对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心灵的毒害,二是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方向的误导。弄得不好, 西方经济学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都可能产生悲剧性的后果。”(为丁冰主编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说》所写的序言,此书1995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我认为,陈岱老的估计不幸而言中。由于西方经济学对我国改革的误导,当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就是这种悲剧性后果的一种表现。 面对西方经济学盲目崇拜的汹涌浪潮,我国的正派学者 和有关部门也曾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高校理论战线杂志社,1994年起组织召开了多次西方经济学学术报告会,出版了《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两本书(高鸿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和1996年出版),收集了与会学者包括陈岱孙、陶大镛、高鸿业、吴易风、胡代光、范家骧、李成瑞、奚兆永、杨德明、丁冰等学者几十篇文章,也有本人三篇文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与产权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这两本书破除对西方经济学的迷信及其对改革的干扰,起了一定作用。 中宣部1990年5月出版的《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尖锐地指出:“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极力反对我们揭露和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甚至主张加剧两极分化,期望中国出现更多的百万富翁以至亿万富翁,培植出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即他们所谓的中产阶级,认为这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他们宣称:“中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民主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中产阶级的形成。没有中产阶级,就没有真正的民主。其实,以所谓的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主和民主社会,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和资本主义社会。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的目的就是要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培植社会基础和依靠力量。”这里把我国那些信奉西方经济学搞自由化的人,他们要加剧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政治目的,说得再清楚不过的了。由于高层领导的自由化倾向,反对这种正确意见,不择手段把它压下去了,结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态势愈演愈烈。 2、最为严重的是假经济体制改革之名,加速推行 私有化,加剧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态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原来本意是要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下放管理权限,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调动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更快发展。这在全会的公报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时的著作中都讲得很清楚。 但后来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西方经济学传入我国,与资本主义改革派结合起来,把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弯曲为经济制度的改革,大搞西化、私有化,变公有制为私有制。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分配的经济基础。

不是核心期刊刊名: 经济师 China Economist主办: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4-4914CN: 14-1069/F邮发代号: 22-10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经济师创刊时间:1986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0)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

教材:1、〈西方货币银行学〉(主编之一),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2、《货币金融学》(主编之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学术论文:1 、“边际分析法的科学内与经济学的变革”,《经济学动态》,1987年第4期2、“西方银行资产投资行为的理论与模型”,《国际金融研究》,1987年第4期3、“金融深化论及对我们的启示”,《经济学动态》,1988年第5期4、“购买力平价论与利率平价论的综合及应用”,《国际金融研究》,1989年第11期5、“论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的恶性循环”,《世界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1990年第2期转载。6、“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困境及对策”,《财贸经济》,1990年第2期7、“土地税与经济发展”,《财政研究》,1990年第6期8、“九十年代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金融研究》,1991年第1期9、“90年代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世界经济研究》,1991年第2期10、“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问题”,《经济评论》,1992年第4期11、“产权改革与银行企业化”,《财贸经济》,1994年第1期12、“劳动力市场的开放与人力资本的增长”,《咨询与决策》,1993年1期13、“经济增长中的产权问题”,《经济学家》,1994年第1期;论文被人大《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1994年第4期转载,14、“产权与通货膨胀”,《金融体制改革》,1994年第第6期;本文被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保险》1994年第11期转摘。15、“我国银行资产负债状况恶化的根本原因及对策”,《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第4期。16、“我国宏观经济的矛盾及根本的解决措施”,《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1995年第6期转摘。17、“我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原因及对策”,《经济评论》,1995年第4期18、“中国转轨时期金融改革与企业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经济研究》,1995年11期;人大复印报刊《金融保险》转载,1996年第2期19、“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约束激励机制”,《经济学家》,1995年第4期20、“导致我国银行债务危机的赶本原因在于传统和产权制度”,《经济科学》,1996年第2期21、“债务、债权与产权”,《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8期22、“利率合理化的理论与实践”,《经济体制改革》,1997年第4期23、“中国国债市场的产权问题”,《金融体制改革》,1997年第8期;本文被《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转载24、“我国股票市场的产权问题”,《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2期;本文被人大报刊《投资》1998年第6期转载,25、“论金融市场的微观基础”,《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26、“我国民间信用活动中的产权问题”,《经济科学》,1998年1期;本文被人大复印报刊《金融保险》1998年第4期转载。27、“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评价”,《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28、“利息理论与利率政策”,《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29、“我国的商业信用及商业票据中的产权问题”,《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30、“优化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的基础条件”,《金融时报》,1999年4月3日31、“再论金融资产的定义及制度性质”,《金融时报》,1999年5月15日32、“产权改革、市场主体与市场规则”,《经济评论》,1999年第4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计划》1999年10期转摘,33、“中国利率实践中的产权问题”,《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6期34、“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产权问题”,《金融与经济》,1999,6;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9年第10期转摘。35、“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分析中的产权问题”,《银行与企业》,1999,7;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1999年第10期转载。36、“论金融的实质及制度前提”,《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37、“产权改革为中国金融市场化创造制度前提”,《金融时报》,1999年8月7日38、“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创造制度前提”,《金融时报》,2000年5月7日39、《产权改革: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根本措施》,《金融时报》,2000年6月14日40、《产权改革、人民币自由兑换与WTO》,《金融研究》,2000年第8期41、《产权改革与中国的投资需求》,《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7期42、《中国信用不规范的制度根源》,《经济学消息报》,2001年10月12日43、《中国汇率市场化的产权问题”,《财贸经济》,2002年第2期44、WTO与人民币自由兑换”,《武大学报》,2000年第4期45、《多重视角看外汇储备规模》,《经济学消息报》,2002年5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转摘。46、《新制度金融学探索》,《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6期。47、《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福建论坛》2002年第4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2年第11期转摘。48、《中国价格问题的产权分析》,(美)《中国经济评论》2002年第2卷,第3期。49、《中国产业问题的制度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全文转摘。50、《中国货币政策中的产权问题》,《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6期。51、《论货币自由兑换的制度基础》,《管理世界》杂志2003年第9期。52、《对市场经济的新认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2期。P77-8253、《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新制度金融学探讨》,《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54、《中国超额货币的制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55、《产权,法律制度与中国金融发展之谜》,《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8期。56、《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几点重新认识》,《福建论坛》2004年第9期。57、《人民币升值之争的理论反思:新制度金融学的解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本文分别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保险》2005年第2期全文转摘58、《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59、Robin Hang Luo and Chun Jiang, 2005. Currency Convertibility, Cost of Capital Control and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United States), , , 、江春,许立成:《法与金融学的文献综述》,《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5期。6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顺序》,《经济学消息报》2005年7月29日。62、江春,许立成:《法律与金融中介的发展:一个再检验》,《制度经济学研究》第八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63、《中国远期外汇市场的发展:新制度金融学的解释》,《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0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保险》2006年第1期全文转摘64、江春:《超额货币与人民币汇率》,《经济科学》2006年第1期。65、江春,刘春华:《经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5期转摘。66、江春,刘春华:《货币政策的利率效应:来自中国过去20年的实证》,《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67、江春,许立成:《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财经科学》2006年第5期。68、江春,《中国外汇市场的新制度金融学分析》,《经济评论》2006年第3期。69.江春:《产权制度与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经济学消息报》2006年9月15日。70、江春,许立成:《法律制度、金融发展与经济转轨》,《南大商学评论》第九辑(2006年6月版)。71、江春,李征:《中国货币内生性原因新探》,《经济评论》2007年第1期。72、江春,许立成:《金融发展中的制度因素:理论框架与国际经验》,《财经科学》2007年4期。73、江春,许立成:《制度安排,金融发展与社会公平》,《金融研究》2007年第7期。74、江春,许立成:《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8期。75、江春,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 2007年第10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2007年第12期转摘76、江春,王鸾风:《制度与金融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4期77、江春:《论人民币汇率政策思路的重大转变》,《财经科学》2008年第1期p1-9。本文分别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2期、《经济研究参考》第十八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8年第6期转摘。78、江春《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变革与经济转型》,《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江春,杜颖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8期 p95-9980、江春,许立成:《中国金融发展与转型:从政府到市场》,《福建论坛》2008年第10期。81、江春,王鸾风:《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制度分析》,《财经科学》年2009第4期。P1-9.国际期刊论文· Robin Hang Luo and Chun Jiang, 2005. Currency Convertibility, Cost of Capital Control and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United States), , , · Chun,Jiang,Hsu, L.,and Chi, W.,2012: “Does Real Output Converge? A Regional Study in China”, Economic Computation and Economic Cybernetics and Research, Vol.,2(2012),. (SSCI)· Lin , Hsu-Ling Changb, Chi-Wei Suc, Chun Jiangd,2013: ”Real Interest Rate Parity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Based on China with Flexible Fourier Stationary Test”,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5–26 (2013) 52–58(SSCI)· Chun Jiang , Xiao-Lin Li , Hsu-Ling Chang , Chi-Wei Su, 2013: “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 and risk premium convergenc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Economic Modelling ,Vol. 33 (2013) July, –208(SSCI)· Chih-Wei SU, Hsu-Ling CHANG, Chun JIANG(Corresponding author),2013: “Does Wealth or Credit Effect Exist in China?”, Romanian Journal of Economic Forecasting .Volume 16, Issue 3, .(SSCI)· Chun Jiang, Tsangyao Chang, Xiao-Lin Li, 2015: “Money Growth and Inflation in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a Wavelet Analysi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ume 35, January 2015, pp. 249–261(SSCI).· Chun Jiang, Mohsen Bahmani-Oskooee, Tsangyao Chang,2015: “Revisiting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OECD”, Applied Economics, 2105, June, 47, 40, pp4323-4334· Chun Jiang, Yi Wang, Tsangyao Chang, and Chi-Wei Su 2015:“Are there Bubbles in Chinese RMB-Dollar Exchange Rate? Evidence from Generalized Sup ADF Tests”, Applied Economics (forthcoming, SSCI )

《经济体制改革》投稿

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扩展到城市。1992年,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中国政府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方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997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贫困和落后,充满活力,正阔步走向繁荣富强。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中国进步的改革开放也不曾停息。截止2008年,中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重视从制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企、市场、财税、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继续深化,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中国就电信行业重组作出部署,竞争性市场格局进一步形成。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调整至149家。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问题正在逐步缓解。2008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产值6.58万亿元,实现利润6258亿元,同比增长30.8%。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纺织行业销售额增长17.4%,利润增长8.4%。尽管同期中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但同时又新增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98万户。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出口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由于中国一些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有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近期又受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和进口要求减弱、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出现了困难。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大背景和中国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上述现象是正常的。目前,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并正在研究拟订相应的财政、货币等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比如,国家调升了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央行最近增加了对中小企业信贷额度。东部沿海省份也在采取有力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有关部门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产品。全面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企业债、公司债发行规模扩大,债券管理体制、市场化发行机制和发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不断完善。 继推出能繁母猪险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浙江、湖北等地大面积推开,范围不断扩大。通过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完善经营性土地出让制度,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出让制度,国有土地招拍挂出让比例明显提高。山西、内蒙古等8个省份开展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山东、贵州等8个省份开展了建立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试点。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清理整合力度加大。省以下财政体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近70个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改制改革后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得到提升。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突破,近期将挂牌成立股份公司。以培育Shibor(报价制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半年来,人民币汇率继续双向浮动、有贬有升。境内外汇流动性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民生领域的改革取得新成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2008年上半年全国又有18个地区执行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共有16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目前多数省份已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各地加快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欠薪报告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及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享受了免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格局基本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6月底,31个省份全部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提前实现了今年全覆盖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今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顺利完成;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天津等6个省份做实个人账户比例提高到4%;省级统筹工作加快推进,目前已有18个省份实现省级统筹;在5个省份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方面,国家继续推动东部地区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扩大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试点,全国出台地方生育保险规定的省市达到28个。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574万人、4539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积极推进。有关部门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国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省份启动试点工作;北京等21个省份开始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村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试点积极推进。国务院对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作出安排,要求通过改革,使海南农垦的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海南省华侨农场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省5个华侨农场全部实现了属地管理,华侨农场办社会职能已全部分离,归难侨危房改造工作全面启动,华侨农场归难侨社保问题解决方案出台,澄迈大丰镇(由华侨农场改制设立)正式挂牌成立。行政管理体制和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国务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新一轮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重点是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为27个。各部门按照改革要求,进一步理顺职能。党中央、国务院研究通过了《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5月1日正式实施,对保障经济社会主体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和群众生活的服务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亮点纷呈。云南省从3月1日起,正式实行行政问责制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四项制度,进一步强化行政责任,规范执政行为和公务员职业操守,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湖南省颁布了全国首部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职权法定、职能管辖、创新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作出明确要求。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开展3年来,已在行政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务院批准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滨海新区的金融、土地、涉外经济体制等改革逐步展开。深圳市在社会体制、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创造了特区的新优势。武汉城市圈的改革方案已经报送国务院。重庆市、成都市和长株潭城市群正在抓紧完善改革方案。

副高级和高级经济师的职称论文,要选择核心级期刊。根据查询,筛选了经济领域核心期刊,现在国内有150本左右的核心经济期刊,在平台内,编辑将经济类期刊归纳在“经济期刊”栏目下,经济从业人员可找到版块并进入查看。

杂志编辑摘选了部分核心的经济期刊,在此参考:

《经济学家》、 《经济纵横》、 《经济研究》、 《经济问题》、 《经济科学》、 《经济管理》、 《当代经济研究》、 《当代经济科学》、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现代日本经济》、 《亚太经济》、 《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问题探索》、 《技术经济》、 《南方经济》、 《上海经济研究》、 《现代经济探讨》、 《消费经济》、 《中国经济问题》、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流通经济》

《财会月刊》、 《财务与会计》、 《会计研究》、 《会计之友》、 《审计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 《中国审计》

《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

《产业经济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企业经济》、 《现代管理科学》、 《中国工业经济》

《财贸经济》、 《财贸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财经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问题》、 《价格月刊》、 《商业经济研究》、 《商业经济与管理》、 《国际经济评论》

《税务研究》、 《税务与经济》、 《金融经济学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 《金融发展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投稿不好投。经济体制改革期刊是一本双核期刊,投稿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经济体制改革》原稿必须提供200位以内的论文摘要。摘要要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在文本中选择重要、新颖的任何观点或两个观点,只能客观地提出文本的观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彭森陈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

豆瓣评分:

作者: 彭森 / 陈立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8-1-1页数: 811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套装上下册)》记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了1 978至2004年间经济体制改革中重大政策、举措的酝酿、出台、实施过程,客观呈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脉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套装上下册)》以年份为序,生动翔实地再现了从改革之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城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放开重要产品价格的改革,到邓小平理论的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史实。在向世人展示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果的同时,也展现了改革者艰辛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作者简介

彭森,1951年4月出生,经济学学士,博士生导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长期在政府部门从事政策研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工作。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3月5日,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1.《国富论》,亚当〃斯密著,樊冰译,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著,李欣全 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 3.《微观经济学》,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高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国际经济学》(上、下),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经济学原理》(宏、微观),曼昆著,梁小民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国际贸易》,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阎志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8.《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瑞典)俄林 著;逯宇铎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8年;9.《国际技术贸易: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王玉清,赵承璧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10.《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博斌,袁晓娜主编,戴瑾,刘伟,曾伟,高翔 副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石玉川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12.《进出口合同条款与案例分析》,黎孝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13.《商务英语900句》王伟,周树玲 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14.《国际贸易单证精讲》,田运银主编,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15.《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第二版),吴国新,李元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6.《国际服务贸易概论》,刘东升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7.《国际贸易结算》(第二版),李晓洁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全程通》,赵小凡主编,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 19.《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characteristics, trends and strategies》,高新民、安筱鹏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0.《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以)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美) 保罗·R.克鲁格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1.《贸易与投资战略整合研究》,邢建国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2.《再见吧, 美国:后金融危机的全球趋势》,(日) 大前研一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23.《2010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出版社,2010;24.《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蔡林海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5.《大国的衰落:金融危机启示录》,(美)弗雷德里克·艾伦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26.《世界经济解读:2010:危机、对策与效果》,何新华, 刘仕国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27.《危机应对之策与经济转型之道》,辜胜阻著,科学出版社,2010; 28.《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thought, strategy, and viability》,林毅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9.《中国进出口贸易分析与预测》,郑桂环等著,科学出版社,2010; 30.《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美)罗塞尔·罗伯茨(Russell Roberts)著,中信出版社,2009;31.《经济英语》,陈建平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32.《经济学、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范存会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3.《国际货物贸易/胡涵钧》,李凌主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2009; 34.《中国信心:“改革开放”与金融危机下的33张面孔》,经济观察报编,青岛出版社,2009;35.《经济热点面对面Ⅰ》,《经济热点面对面》编委会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6.《经济热点面对面II》,《经济热点面对面》编委会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7.《经济学:基本原理与热点问题》,罗伯特·C. 盖尔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8.《第二次革命:全球100名专家献策中国改革:Global 100 top experts offer suggestions on China's reform》,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39.《这才是经济学:经济学的误解与真相》,(美) 纳瑞蒙·贝尔拉夫什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0.《哈佛看中国:全球顶级中国问题专家谈中国问题.经济与社会卷》,主编张冠梓,人民出版社,2010;41.《博弈论及其应用》,李帮义, 王玉燕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2.《商务与经济统计》,Paul Newbold, William L. Carlson, Betty M. Thorn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3.《计量经济分析》,(美) 威廉·H·格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4.《国际商务:环境与运作:Environment and Operations》,John D. Daniels, Lee H. Radebaugh, Daniel P. Suliva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5.《经济管理专业英语》,唐宇, 张米良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6.《经济文化英语》,杜耀梅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7.《经济法概论》,李正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8.《经济法实用教程》,陈亚平,满广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9.《经济文书写作概论》,陈登报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0.《新编经济应用文实用写作》,蒋意春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李德伟先后在国家经委、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工商总局从事政策研究,曾任柳州市副市长、广西工学院院长,2007年8月底开始任国家工商总局行政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理事会理事、国家发改委中国科技投资杂志主编。兼任国家发改委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研究员,美国莫海德大学、辛辛那提大学经济系、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从改革启动,即直接参与中国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提出多项重大政策建议,被决策者采纳,其成果被中央新闻媒介多次报道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应邀担任亚太发展中心企业改革研究网研究员,与OECD、法国工业研究中心等国际研究机构进行多次合作。发表过200多篇论文,10多本著作,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著作,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议上宣读、发表,并被收入国外专著。2014年7月起担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创意产业委员会主席。 1、1987年在国家经委提出“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相结合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信息化是上帝给中国崛起准备的礼物”,被采纳 。2、1987年在国家经委提出“民营化”发展方案,被采纳,在全国实施。3、1991年在国家计委提出“微观改革为主,宏观调控为辅;存量调节为主,增量调节为辅;结构调节为主,总量调节为辅”的宏观调控方案,为国家计委采纳。4、1986—1997年承担国家经委、计委政研课题,提出“股份合作制(泛股制)”方案,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赏,在湖南、四川等地试点,获成功,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其基本方案“人力资本股份化”、“国有资产优先股化”、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等,已在全国企业推广,得到十四届党的代表大会肯定。国际著名经济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简·莱特、厉以宁等称之为“可与分享经济、职工股权制媲美,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可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形式的创新思路”。5、1994年应国家工商局党组邀请,组建“研究中心”,提出并建立我国“市场秩序监测指标信息系统”,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采纳。6、策划全国1999-2000年“限制糖精、启动食糖市场”的活动,得到朱总理批示支持,促使全国糖业扭亏为盈。7、制定广西经济结构调整方案,取得显著成绩。8、策划大型资本运作项目,推动广西企业上市。9、1999年主持制订“广西国有企业改革整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在广西全面推广,获重大贡献。10、2000年主持制订“广西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在广西全面推广,获重大贡献。11、2001年主持制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若干规定”,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在广西全面推广,获重大贡献。12、2001年主持制订“关于加快广西信息产业发展课题研究”,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在广西全面推广,获重大贡献。13、2001年主持制订“广西信息网络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在广西全面推广,获重大贡献。14、2002年主持制订“西南六省区经济协调会议/西南地区经济合作政策”时提出建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区,举办论坛、博览会”,现被采纳。15、2009年,向中央提出“实施南海国家战略”,关于人民币区域国际化,已被中央接受。16、2010年与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消费者报合作,建立“中国企业诚信与消费品市场监测评价信息系统”,对引导消费,启动市场产生重大作用。17、2010年,在斯坦福大学,向中央提出“加快开发信息主动搜索与检索系统 建议”,得到中央重视。28、2012年,向中央提出“重视大数据研究”,直接推动大数据事业。成立第一个大数据应用研发中心。29、2014年7月起担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创意产业委员会主席 。 1、社会经济效益、反映与报刊、电台有关李德伟政策研究投入实践效果的报道:试行泛股制 体改文摘 88年1月8日实行泛股制,人人是股东 湖南日报 88年3月30日长沙实行泛股制 经济日报 88年4月21日湖南实行新型股份制 全国人大办公厅调研资料 88年7月6日泛股制试点成功 新华社消息 88年9月8日我国一些企业实行泛股制 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电视台 88年9月8日企业改革的新尝试 光明日报 88年9月27日泛股制在长沙开花结果 长沙晚报 88年9月28日泛股制,企业改革的最佳模式 工人日报 88年10月20日李德伟谈国有企业改革 文摘报 88年10月27日泛股制——企业改革的方向——访青年学者李德伟 光明日报 88年10月28日深化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与选择湖南日报 88年11月17日李德伟谈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 财政 88年12月泛股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最佳模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89年1月泛股制带来的新面貌 工人日报 89年2月22日李德伟的理论得到国内外经济学界重视新华社消息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 89年3月30日实行泛股制之后 长沙体改 89年4月涪陵试行泛股制 体改信息 89年10月泛股制——企业改革的新思路访青年经济学家李德伟 企业导报 89年9月21日泛股制显威力 湖南日报 91年1月28日让泛股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小城市经济 91年3月泛股制,企业模式的新探索 小城市经济 91年3月泛股制在涪陵 西南信息报 91年11月26日泛股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最佳模式经济管理文摘 92年5月企业的困惑与出路 经济参考 92年1月28日泛股制,企业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经济参考 92年4月21日企业改革要有新思路 经济日报 92年7月21人李德伟谈泛股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93年4月论泛股制的意义 金融时报 96年11月21日连载理顺市场秩序是从总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基本条件--访李德伟教授 中国经济时报 97年8月21日关于股份合作制的问答------访李德伟博士经济参考报 97年11月4日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对中国的启示 --------访李德伟教授人民日报“中国质量万里行”专访 98年6月金融危机──亚洲模式的转折 --------访李德伟教授中国经济时报 98年7月访副市长李德伟—— 柳州日报 98年12月16日结构调整已成关键——访广西柳州市副市长李德伟中国经济时报 99年4月2日改革大潮育新人——记中国经济学家李德伟中国职工教育 99年2月国际英才 99年国庆特刊工业化、现代化与结构调整 ——访中国经济学家李德伟光明日报 2000年11月9日改革大潮弄潮人——记中国经济学家李德伟 光明日报 01年1月人物杂志 01年1月封面人物理论的价值在于创新——访广西工学院院长李德伟中国信息报 04年11月4日开拓创新的广西工学院 光明日报 05年3月10日记广西工学院 人民日报 05年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记中国经济学家李德伟广西工人报 06年7月4日智慧的追求 爱尔兰时报 06年8月19日访著名经济学家李德伟 科学中国人 07年年1月2、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和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 Looking Back and Ahead (回顾和展望——关于中国企业改革)1988年 4月2—6日应亚太发展中心的邀请,由国家经委派出,出席该中心在吉隆坡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国际研讨会”的宣读论文。(2) Reform in Shangyang (关于沈阳企业改革)1989年 3月26—30日应印度国有企业研究所与亚太发展中心的邀请,由国家经委派出,出席在印度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国际研讨会”的宣读论文。(3) The Trend of Enterprise Reform (企业改革的方向)1989年10月23—25日应菲律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亚太发展中心的邀请,由国家计委派出,出席在马尼拉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研讨会”的宣读论文。(4) Reform of Enterprise in China (中国企业改革)(5) Difficulties and Ways on Reform of Enterprise (论企业改革的困难与途径)(6) Problems and Solution After Contracting (承包之后的问题和解决办法)(7) 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论企业改革与发展)(8) Share Trial in Shanghai (上海股份制试点)以上(4)--(8)五篇论文是在国家经委和国家计委时应邀参加国有企业改革合作研究课题的成果,被收入Geeta Gouri主编的《国有企业与改革》一书,OXFORD & IBH PUBLISHING 91年10月出版。(9)Yousuo Zou &Dewei Li(2005):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ffect on China’s EnvironmentalStudies, presented at 200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ST HOME Program,Septenber 25-29,2005Being, China. Paper abstracts published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0)Yousuo Zou &Dewei Li(2006): Consideration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SecurityIssues, presented at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ST HOME Program, Changchun,Jilin, China. Paper Abstract published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11)中国经济运行现状与趋势-—在美国欣欣那提市的演讲, 2007年12月(12)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起源、特点与趋---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论文, 2010年7月 《世纪末的变革--现代市场经济的困惑与变革》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出版《现状、难点与出路-中国股份制实况剖析》 中国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年出版《走向新世纪--发展中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译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世界范围的非国有经济》 主编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世界经济200年回顾》 译著 改革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股份合作制—理论、实践与操作》 工商出版社97年10月《世界经济与亚洲的未来》 译著 新华出版社 98年12月《世纪的反思-李德伟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文选》 工商出版社 2000年10月《领导是什么》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2月《影响改革进程的十次创新》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柔性应变战略》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交易异化管理》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绿色壁垒攻略》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头脑经济开发》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旧牖残梦》长篇小说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10月《东西方现代化发展比较》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管理学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大国崛起的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中国发展模式与失衡预警机制》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 企业管理者收入与三位一体体制给国家体改委的课题报告 84,12赣江经济 85,6山西劳动 85,8实行生产要素联营制 经济日报 87,5,16建议推行生产要素联营制 世经导报 87,5,25决策过程的结构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 未定稿) 87,7论生产要素联营制 中国机械报 87,9,17实行高技术导向发展战略 世经导报 87,9,28我国工资改革——1987年中国百科年鉴条目 87,12企业改革新思路 现代企业导刊 87,12决策过程的创造性 光明日报 88,2,21新华文摘 88,4生产要素联营制实施方案 中国企业家 88,3New Trend of Enterprise Reform(企业改革新方向)北京周报 88,4,3亚太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趋势 经济改革内部资料 88,16国家体改委资料 88,23工人日报 88,10,17亚太地区国有企业发展状况 经济学周报 88,7,2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 世经导报 88,7,25新经济体制的趋势 世界经济导报 88,8,29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学周报 88,12,11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发展 工人日报 88,10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 经济体改内部参考 88,23按劳参与制 经济日报 88,4,21经济改革内部资料 88,8生产要素联营制实施细则 经济研究参考资料 88,94多元生产函数型经济与生产要素联营体制广州研究 88,7—8多元导向经济与泛股制 经济研究参考资料 88,120价格工资与企业改革 经济日报 88,4,21生产要素联营制初探 光明日报 88,5,21长沙市泛股制试行方案 经济改革内部资料 88,8深化企业、价格、工资改革的最佳模式辽宁经济 88,9,22从三位一体到泛股制 现代企业导刊 88,12推行股份制的困境的出路 金融时报 89,2,26当前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及对策 技术经济研究 89,20当代股份公司发展的方向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89,2十年改革的回顾和反思 管理世界 89,3双向协调发展战略 技术经济研究 89,19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 财政 89,9经济学文摘 89,11治理整顿要与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 经济参考 90,1,22抓好企业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科技日报 90,9,22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结构刚性 经济改革内部参考 90经济参考 90,7,22创造性决策的基本要素 哲学研究 90,5当前政策环境企业发展的困难及对策 中国技术经济 90,1决策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 理论与改革 91,1如何实现企业外向型发展 中国技术经济 91,2国有经济如何实现有效管理 经济参考 91,10,23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经济改革内部参考 91,23四川省涪陵市泛股制试点章程 涪陵体改 91,11经济改革内部参考 92,4股份制的困境与出路 计划经济研究 92,4环境、比例、权利——关于政府如何管好企业 经济日报 92,2,18决策与认识 决策理论与实践 92,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节下的市场经济社会科学参考 9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经济改革内部参考 93,2市场经济与非国有经济 经济日报 93,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中国技术经济 93,3当代西方股份制的新发展 经济论坛 93,15当代西方股份制的新发展 理论探讨 93,5泛股制与我国企业改革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93,11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研讨会纪要经济学动态 93,12应该正确认识非国有经济 经济参考 93,11,8非国有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93,11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改革内参 93,22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剖析 经济参考 94,3,29中国改革的必然趋势 改革内参 94,7宏观调控与产业政策 中国投资与建设 94,2财政政策与微观基础的摩擦 管理世界 94,2宏观调控在微观层次的实现形式 中国技术经济 94,2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的调查 调查与探索 94,5对非国有经济的一种认识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94,6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 中国技术经济 94,5-6当前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参考资料 95,1我国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管理世界 95,1走出改革陷阱的对策 改革内参 95,1中国市场体系发展状况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96,1中国市场体系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96,3关于市场秩序的考察报告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96,4我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路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96,2市场与管理 96,重庆工商 96,关于我国市场监管政策研究的讲话 工商行政管理 97,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中国改革报 97,8,21股份合作制的意义与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 97,9论股份合作制 中国经济时报 97,11,4来自基层的启示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97,11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笔名) 人民日报系列特约稿 98,1,8切实抓好再就业工程 人民日报系列特约稿 98,1,25实施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笔名) 人民日报系列特 98,股份合作制与企业制度创新 工商行政管理 98,我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原则 中国纺织报 98,股份合作制问题答读者问 工商管理杂志 98,谈下岗待业 人民日报专稿 笔名 98,6,2名牌与知识经济 经济日报 98,6,4论我国经济增长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 98,7,15论市场障碍 中国经济时报 98,10,25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98,名牌是知识经济的结晶 人民日报质量万里行卷首语 98,我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措施 工商行政管理 98,消费与经济增长 人民日报专稿 99,1,7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政策选择 柳州日报 99,2,20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若干问题 广西经济 99,中国现代经济增长与大国封闭模型 管理世界 99,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政策问题 领导广角 99,湖北经济报 99,4,27中西方发展道路的比较 市长论坛 99,论经济结构调整 经贸导刊 99,论所有制及其实现形辩证关系 广西经济 99,增刊论旅游资源的开发 柳州日报 00,10论工业化 广西经济 01, 7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广西经济 03,4依托地方 服务社会育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 05年第20期经济学发展必须坚持实践标准 光明日报 06年12月17日马列主义研究 07年1月全要素资本化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出与发展学术论坛 08年3月信息化是上帝为中国崛起准备的礼品 学术论坛 08年 5 月中国参与泛北部湾经贸合作区的研究 学术论坛 08年6月关于中国南向崛起的政策建议 光明日报内参 09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参 09年1月信息化即将升级到智能化,应当从国家战略出发未雨绸缪中国经济社会论坛 10年5月低碳经济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社会论坛 10年6月目前我国通胀的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光明日报内参 11年5月13日通胀反映结构问题,减税是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社会论坛 11年5月中国经济时报社 11年7月6日关于通胀原因的误判和对策的纠偏 领导者 11年第41期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结构失衡 人民日报 11年8月3日实践检验:民营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和讯网 11年6月21日减税才能过好冬 中国青年报 11年11月7日民营化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点 领导者 12年第45期应当纠正盲从西学现象 中国经济社会论坛 12年第1期经济学界应避免盲从西学 光明日报 12年2月17日羽绒业:饱含民族工业底蕴 中国科技投资 12年第15期“民营化”“私有化”及其他 共识网 12年5月28日福建依靠618平台推动发展方式改革 人民日报内参 12年6月15日中国改革:民营化不等于私有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 12年6月18日理解凯恩斯比简单埋葬更有意义 共识网 12年7月10日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偏见 共识网 12年7月17日中国改革开放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 共识网 12年7月24日关于民营经济答辛程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 12年8月13日大数据的数理哲学原理 光明日报理论版 12年12月25日中国增长之谜与中国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社会论坛 13年1月创刊号

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

中国统计   就不错。

新华文摘 月 刊主管:新闻出版署;主办:人民出版社;地址: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6号;邮编:100706;电话:、65255159;E-mail: ;网址: 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中国社会科学 双月刊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建内大街5号);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E-mail: zbs@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经济体制改革 双月刊主管、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省社科院内;电话、传真:;电挂:6755; 邮编:610072;E-mail: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经济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主办:辽宁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地址: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邮编:110031;电话:;E-mail: jikan 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双月刊主办:中南财经大学;编辑:中南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地址:武汉武昌武珞路114号;邮编:430060;电话:全国社科类核心期刊;首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双月刊主办:东北财经大学;编辑出版:《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尖山街217号;邮编:116025;电话:、4710514;E-mail: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双月刊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编辑出版:本院学报杂志社;社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1号;邮编:100102;电话:64722354、64753231-2416经济纵横 月 刊主办:吉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编辑:经济纵横编辑部;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187号;邮编:130031;电话:、4638416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经济学动态 月 刊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邮编:100836;电话:68051607;传真:68034152;E-mail: 全国政治经济学类核心期刊第一名;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经济师 月 刊主办: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经济师杂志社;社址: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167号;邮编:030002;电话:、4077509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世界经济研究 双月刊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编辑:《世界经济研究》编辑部;地址:淮海中路622弄7号485室;邮编:200020;电话:-2485,63845104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经济类中文核心期刊经济问题探索 月 刊主管主办:云南省计划委员会;编辑出版:《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社;地址:昆明市东二环路685号;电话:3849950,3810303;邮编:650216;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全国经济学核心期刊;中国城市经济十佳期刊;全国企业管理优秀期刊经济问题 月 刊主办: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经济问题》编辑部;地址: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邮编:030006;电话:;网址: 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心期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中国经济问题 双月刊主办: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编辑出版:《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电话:;邮编:36100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市场经济研究 双月刊主办:宁夏发展计划委员会;编辑:《市场经济研究》编辑部;地址:银川市湖滨东街83号;邮编:750001;电话:;网址: 外国经济与管理 月 刊~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出版:上海财经大学《外国经济与管理》编辑部;地址: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邮编:200434;电话:;电子信箱: 经济管理 半月刊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出版:经济管理杂志社;社址:北京月坛北小街2号;邮编:100836;电话:68039094、68768091;E-mail: 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组委会“管理培训工程”指导刊物经济管理文摘 半月刊编辑出版:《经济管理文摘》杂志社;通讯地址:北京市黄寺大街人定湖北巷11号;邮编:100011;电话、传真:经济与管理研究 双月刊联合出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编辑出版:经济与管理研究编辑部;地址:北京朝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邮编:100026;电话:65976484;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管理科学文摘 月 刊主管:国家科学技术部;主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4号2143信箱;邮编:100045;电话:、68511133-1200;E-mail: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管理现代化 双月刊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一区13号楼,求实饭店212#;邮编:100011;电话:64249510、64263335-3212;E-mail: 农业经济问题 月 刊主办: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出版者: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电话:;E-mail: 农村生态环境 季 刊主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辑:《农村生态环境》编辑委员会(江苏省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邮编:210042,电话:5412926-3052);出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村经济 月 刊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辑部: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电话:65137744-5649;邮编:100732;E-mail: 中国农村观察双月刊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辑:《中国农村观察》编辑部;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电话:65137744-5649或5650; E-mail: 农业经济 月 刊主管:辽宁省农业厅;主办: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编辑出版:农业经济编辑部;地址:沈阳市东陵区马官桥;邮编:110161;电话:、23448828;E-mail: 发行部: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省农业厅内(邮编:110001)全国农经类核心期刊农业环境保护 双月刊主办: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编辑出版:《农业环境保护》编辑部;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邮编:300191;电话:; 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财经研究 月 刊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出版单位: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编辑部;地址: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邮编:200434;电话: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财经问题研究 月 刊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办:东北财经大学;编辑出版:《财经问题研究》编辑部;地址:大连黑石礁;邮编:116025;电话:、4710524;E-mail: 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全国首届百强社科学报国际贸易 月 刊主管: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主办: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编辑出版:《国际贸易》杂志社;地址:北京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邮编:100710;电话:64241423、64241425;网址: ; E-mail: ; 农村金融研究 月 刊主办: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金融学会;编辑出版:《农村金融研究》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23号;邮编:100036;电话:68297432、68162205; E-mail: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际交流刊物税务与经济 双月刊主管:国家税务总局;主办:长春税务学院;编辑出版:《税务与经济》编辑部;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02号;邮编:130021;电话:-3406、3407、3408、3410;网址: ; E-mail: , 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湖南大学;编辑:《财经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地址:长沙市岳麓区石佳冲;电话:、8684821、8684822;邮编:410079中国经济学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统计研究 月 刊主管:国家统计局;主办: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编辑:《统计研究》编辑部;地址:北京月坛南街75号;邮编:100826;电话:63266600-25081,25141统计与信息论坛 双月刊主管:陕西省教育厅;主办:西安统计学院、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编辑出版:《统计与信息论坛》编辑部;地址:西安市小寨东路64号;邮编:710061;电话:,2348371,2348374; E-mail: 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统计 月 刊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通信地址:北京西城区月坛南街75号 中国统计杂志社;邮编:100826;办公地址:北京丰台区西三环南路甲6号;编辑部电话:;E-mail: 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中国会计电算化 月 刊主办: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中国会计电算化》编辑部;出版:中国会计电算化杂志社;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24号出版大厦8层;邮编:130021;电话:;传真:;E-mail: ; 网址 会计研究 月 刊出版:中国会计学会;编辑:《会计研究》编辑部;电话:68528922;通讯地址: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邮编:100820;E-mail: 财会研究 月 刊主办: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财政学会、甘肃省会计学会;编辑出版:《财会研究》编辑部;地址:兰州市小沟头157号;邮编:730030;电话: 、8875932全国财政类核心期刊;全国财政系统优秀期刊;全国会计类核心期刊审计与经济研究 双月刊主管: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审计学院;编辑出版:《审计与经济研究》编辑部;地址:南京市北圩路77号;邮编:210029;电话:;全国中文会计类核心期刊财政与税务 月 刊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地址:北京张自忠路3号;邮编:100007;电话:;E-mail: 复印报刊资料F61金融与保险 月 刊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地址:北京张自忠路3号;邮编:100007;通讯地址:北京1122信箱编辑部;电话:;E-mail: 复印报刊资料F62

经济管理文摘 半月刊

yixia dou jieshou tongji gaojian统计研究 月 刊 主管:国家统计局;主办: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编辑:《统计研究》编辑部;地址:北京月坛南街75号;邮编:100826;电话:63266600-25081,25141统计与信息论坛 双月刊 主管:陕西省教育厅;主办:西安统计学院、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编辑出版:《统计与信息论坛》编辑部;地址:西安市小寨东路64号;邮编:710061;电话:,2348371,2348374; E-mail: 统计与决策 月刊 地址:武汉市水果湖东一路19-2号;邮编:430071;电话:;E-mail: 中国统计 月 刊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通信地址:北京西城区月坛南街75号 中国统计杂志社;邮编:100826;办公地址:北京丰台区西三环南路甲6号;编辑部电话:;E-mail: 经济与管理研究 双月刊 地址:北京朝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邮编:100026;电话:65976484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月刊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编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编辑部;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31号;邮编:100080;电话:;E-mail: 中国管理科学 双月刊 地址:北京8712信箱;邮编:100080中国社会科学 双月刊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建内大街5号);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E-mail: 经济体制改革 双月刊 主管、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省社科院内;电话、传真:;电挂:6755; 邮编:610072;E-mail: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双月刊 主办:中南财经大学;编辑:中南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地址:武汉武昌武珞路114号;邮编:430060;电话: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双月刊 主办:东北财经大学;编辑出版:《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尖山街217号;邮编:116025;电话:、4710514;E-mail: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双月刊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编辑出版:本院学报杂志社;社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1号;邮编:100102;电话:64722354、64753231-2416经济管理 半月刊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出版:经济管理杂志社;社址:北京月坛北小街2号;邮编:100836;电话:68039094、68768091;E-mail: 管理现代化 双月刊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一区13号楼,求实饭店212#;邮编:100011;电话:64249510、64263335-3212;E-mail: 社会科学研究 双月刊 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地址:成都市青羊宫;电话:7013623;邮编:610072;E-mail:  社会科学战线 双月刊 编辑出版:《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187号;邮编:130031社会科学 月刊 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编辑: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科学》编辑部;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邮编:200020;电话: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双月刊 主办:贵州财经学院;编辑出版:贵州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地址:贵阳市鹿冲关路276号;邮编:550004;电话:;E-mail: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双月刊 主办:山西财经大学;编辑出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地址:太原市坞城路696号;邮编:030006;电话:;网址:; E-mail: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双月刊 主办:江西财经大学;编辑:《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当代财经杂志社;地址:南昌市庐山中大道;邮编:330013;网址: ; E-mail: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主办:北京工商大学;编辑出版: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编:100037;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双月刊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31号;邮编:100080;电话:62511499;E-mail: 统计研究 统计与决策 ;中国统计 ;经济与管理

  • 索引序列
  • 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 经济体制改革杂志
  • 《经济体制改革》投稿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编
  • 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