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化学信息学作业论文

化学信息学作业论文

发布时间:

化学信息学作业论文

是化学信息学的论文吗?感兴趣可以留言把邮箱给我,把我的发给你,呵呵

化学信息学是一门应用信息学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的学科。20世纪中后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化学家开始意识到,多年来所积累的大量信息,只有通过计算机技术才能让科学界容易获得和处理,换言之,这些信息必须通过数据库的形式存在,才能为科学界所用。这一新领化学信息学域出现以后,没有一个恰当的名称。活跃在这个领域的化学家总是说他们在“化学信息”领域工作。然而,因为这一名称难以将处理化学文献的工作和发展计算机方法来处理化学信息的研究分别开来。所以,一些化学家就称之为“计算机化学”,以强调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化学信息工作的重要性。但是,这个名称容易与理论化学计算,即“计算化学”混淆。1973年,由NATO高级研究所夏季学校在荷兰Noordwijkerhout举办的一次研讨班,首次将在在不同化学领域工作,但都是采用计算机方法处理化学信息,或是用计算机技术从化学数据中获取知识的科学家集中在一起。这次研讨班的名称就定为“化学信息学的计算机表征与处理”。参加这次会议的科学家主要从事化学结构数据库,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设计,光谱信息分析和化学计量学等方面的研究,或者开发分子模拟软件。研讨班期间,这些化学家意识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已经形成,而且,它隐含在化学各分支之间。从那之后,应用于解决化学问题的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方法悄然进入了化学的各个领域。而“化学信息学”这一名词的出现还是最近的事情。以下是几个最早的定义:“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方法已成为药物发现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化学信息学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源的混合体。它可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再由信息转换为知识,从而使我们在药物先导化合物的识别和组织过程的决策变得更有效。”——Brown Medicinal, Chemistry,1998,33,375-384。“化学信息学——一个老问题的新名词”——. Chemical Biology,1999,33,375-384。“化学信息学是一个广义性的名词,它将包含化学信息的设计,制造,组织,处理,检索,分析,传播,和使用。”—— (美国化学会 1999年8月会议)。编辑本段研究内容1、化合物登记(compound registration)。这包括将每一个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参数,相关光谱数据(如NMR)、纯度数据(如HPLC)、各种生物活性测定数据等各种相关数据动态组合在数据库中。2、构效关系的研究工具和技术。这包括应用各种软件建立各种构效关系模型,其中使用了各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如多元统计回归分析等)。构效关系模型就是关联用数值表征的分子结构与其生物活性间的相关性。传统的QSAR研究是通过自由能将各种独立变量联系起来,即相似性是通过简单的数值来度量的。但是,化学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度量相对比较复杂,化学结构只有在一定描述的空间中才能被度量和比较。如何描述一个化学分子是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只有在一个正确有效的描述空间内才有可能客观度量分子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并得到一个理想的目标分子库。现在很多人在研究通过二维、三维甚至更高维的药效团指纹图谱来表征分子,它与传统的自由能表述完全不同,其效果更为直观,新的描述方法如特征树(feature tree)等也被广泛应用。3、虚拟数据库组装技术(virtual database assembly)。它通过计算化学方法组合各种基元化学分子结构和片段,虚拟合成大量的候选化合物,然后在这样一个虚拟化合物库中筛选目标化学信息学药物分子。上述工作包括采用合适的描述因子和相应的算法进行计算库设计(computational library design)。值得指出,有效的计算库在分子设计中往往起关键作用。遗传算法已成为计算库设计的重要工具,它能对一个虚拟库中各个计算化学性质特性值进行优化,从而最优地接近目标。Crame等对库设计的背景和外延问题作了阐述,Drewry和Young对库设计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一种基于已知活性片段(对于目标受体)的方法被应用在单体选择中。经验表明,库的设计应建立在产品空间的计算化学特性值基础上,而不是在单体空间中。这需要有效的化合物虚拟合成技术,包括:1.片段标记(fragment marking),2.合成反应模拟技术。合成化学家一般偏爱后一种,但在分子的各片段都已定义好的情况下,使用前者更加快速。杂交系统(hybrid system)也被用来进行库设计。这些方法都需要通过模型计算得到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值。James F Blake[18]对药物的各种性能值,如吸附性、渗透性、水溶性等预测模型进行了评述。4.数据库挖掘技术(database mining)。这主要是从大量的候选类药分子中寻找出所需要的药物分子,一般通过亚结构(substructure)、2D或3D相似性度量、分子形状(shape)、框架(framework)、药效团等来进行搜索,或者根据受体和配体之间的三维结构进行药物三维空间筛选。挖掘技术的效果既依赖于对目标分子的认识,如分子三维结构、化学特性等;也依赖于挖掘工具,如计算速度等。从一个多维特征描述空间中选择一个子集作为代表集就是所谓分子的虚拟筛选。通过对数据集合的研究,Bayada等得出结论:Ward的二维指纹图谱对于随机选择有最大的改善;但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分割的化学结构(partitioned chemical descriptor)描述空间适用于不同的子集筛选,解决了有关化学信息学聚类的技术。Deborah K.等使用回归分类法(recursive partition)进行药物筛选,并将其运用到14 G-protein 双受体检验中。5、统计方法和技术。统计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被广泛地用来进行分子描述因子(descriptor)的减维,从而可以更加简单有效地表述分子信息并降低计算的复杂程度。6.大型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在化学信息学的研究中需要对成千上万个分子的构效关系模型进行表达,若通过图表的方式用计算机程序自动地进行数据的过滤和表达有利于分析。编辑本段学科应用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使得各学科所面对的化学物质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辨识研究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既有复杂成分定性定量分析问题,又有不确定性的化学模式识别问题;不但有大型数据库管理问题,还有数据规律的发现问题等等。化学信息学(chmoinformatics) 就是为解决化学领域中大量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任务而结合其他相关学科所形成的一门新学科。这门新学科是在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 和计算化学(computational chemistry) [3]的基础上演化和发展起来的,吸收与融合了许多学科的精华。化学计量学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使化学家获得大量的化学数据成为易事。例如,人们可以在对样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从分析仪器的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获得诸如峰高、峰位、峰面积等一系列数据。然而,数据并非等同于信息,尤其是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如何利用现代计算工具与信息处理方法快速地处理和解析化学量测数据,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将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化学的化学计量学。作为在80年代蓬勃兴起的新技术,它运用数学化学信息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工具设计或选择化学量测的最优方法,处理与解析化学量测数据,试图最大限度地提取待测物质体系的化学相关信息。在分析化学研究方面,高鸿曾预言分析化学与统计学、数学结合的年代将会到来。作为化学量测科学,分析化学从采样、实验设计到分析信号的数据处理和解析、化学信息的提取与利用,无一不涉及到化学计量学所研究的统计与数学方法。化学计量学对现代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基本形成了分析信息理论、分析采样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与优化理论、分析检测理论、分析校正理论、分析误差理论、分析仪器信号处理技术、化学数据库及专家系统技术等,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分析化学的理论与技术工具。此外,化学计量学在工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多元校正方法已经在啤酒生产和药物制造中成为常规的监控手段;在造纸、化工、食品、饮料、化妆品等行业中,也被用于过程监测(process monitoring);近来,这些方法还被用于生化发酵、半导体晶片等间歇操作生产过程的监测。到目前为止,化学计量学应用最成功的领域是:多元校正、定量构效关系的建模、化学模式识别、多元过程仿真与监测等。但是,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研究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所要处理的数据维数越来越高,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例如,在药物设计领域的先导化合物虚拟筛选中,需要处理的化合物达到1040。显然,传统的化学计量学已经难以胜任药物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所提出的化学复杂问题计算和解析,由此迫切需要派生和发展一门包容化学计量学本身的新学科。这就是化学信息学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计算化学的发展计算化学是应化学数据定量分析的需求而产生的,它为化学信息学提供数据计算和信息解析工具。随着认识层次的深入,化学领域中的各种对象大部分可以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抽象和表征;而模型的求解需要借助于各种数学的手段来进行。因此,化学学科对科学计算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各种化学反应可以用一定的微分方程来建模,通过数学模型仿真其反应、传递等各种过程。但是,求解微分方程带来了更高的计算要求。通常,大量的微分方程无法通过理论推导方法求解,这就需要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来求近似解。同样,在微观世界中,随着对分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数学模型来模拟分子的状态,如通过薛定谔方程可以模拟电子云的运动状态;通过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统计力学等各种方法可以准确地完成分子的模拟;这就意味着现代化学研究中需要建立更多的模型,并需要解决更多的科学计算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各研究领域中的规律性知识不断地被总结出来,从而使得各种模型的建立成为可能。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已越来越倾向于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计算化学的问世极大地推进了化学及其各相关学科的现代发展,已经成为解决化学领域中复杂问题的技术支撑和有力工具。一般而言,计算化学需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1.准确求解问题;2.快速求解问题。因此计算化学一直向着这两个方向在不断发展。一方面,它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PLS、PCA、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及人工智能方法(如模式识别、ANN、遗传算法、专家系统等)等各类计算手段包容进来,以完成对化学领域对象的准确建模任务;另一方面,它将数据库技术、快速搜索算法、并行计算技术等各种提高计算速度的方法包容化学信息学进来,完成数据库快速搜索任务,实现药物虚拟筛选等应用目标。由于在表面科学、药学和材料科学中需要对延展分子系统(extended molecular system)进行定量描述,而这一类化学体系的实验信息又很少,这就需要通过计算化学的手段来解决。通常这类科学计算的计算量非常大,以现有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按一般的算法难以快速地给出计算结果,无法实现人机交互。并行计算机及其并行算法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使很多问题的计算求解成为可能。由此可见,计算化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高性能科学计算工具,为化学领域问题求解提供途径。编辑本段发展现状伴随着药物发现和制造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化学信息学最早是由Frank Brown 用下述简洁语言定义的:综合信息资源,将数据(data)转化为信息(information),将信息转化为知识(knowledge),并将它用于特定药物先导化合物的辨识和优化领域的一门学科。众所周知,由于组合化学的出现使得药物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药物设计可以利用计算化学的方法,通过分子建模和仿真虚拟合成各种化合物(solid phase synthesis)。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可供筛选的化合物库非常庞大,理论上可以合成的类药分子超过1040个。显然,如果去实际合成每一个药物来进行筛选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从大量的数据中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进行虚拟的高通量筛选(HTS),以减少需要实际合成的化合物,同时尽可能地接近目标化合物。面对如此大量的数据,需要将原本独立的化学、数学及计算机等学科融合起来,构建一系列计算技术工具,以便完成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的整个化学信息处理过程。这些技术工具不仅包括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同时也包括分子各种性质的计算、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分子的虚拟合成、QSAR的研究、化学结构和性质数据库的建立、基于三维结构的分子设计、统计方法的研究等。化学信息学正是在上述需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综合了数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计算机应用、药物学等学科知识,主要研究如何适当地选取化合物库(library)的多样性(diversity)、如何表征药物分子特征、如何度量不同分子间的差异性、如何识别类药(drug like)分子、分子结构和生物性能(bioactivity)关系、如何研发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等,这就包括了化学计量学及计算化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化学信息学方法与传统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相比,更注重于有用信息的提取和更注重计算速度的提高。为满足信息提取的需要,它大量采用了人工智能领域和信息科学领域的先进方法和工具。例如,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去发现大量原始数据中的隐含规则;运用特征提取技术和编码技术进行模式的表达;运用数据库技术完成大型数据的储存和搜索;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分子的合成,以及受体和配体之间的匹配等。而为满足计算速度方面的要求,它一方面采用更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如并行计算机等;另一方面研究设计更为高效的算法,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硬件所能提供的计算能力。显然,化学信息学所研究的问题已经超越了传统化学计量学所研究的范畴,现有的化学计量学方法难以解决分子设计研究领域大量出现的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学信息学的创立和发展是化学学科拓展的历史必然。化学信息学在化学领域、化工领域、药物设计领域、材料科学领域等许多领域中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化工领域中,化学信息学被用来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和筛选催化剂等,这主要是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建模,然后使用该预测模型实现对实验工作的指导;在药物设计领域,主要被用来进行分子模拟、虚拟合成、构效关系分析、虚拟筛选等;在材料科学领域,化学信息学被用于分子模拟和分子设计,并在分子性能预测的基础上,从所设计的分子中筛选出进行实际合成的分子,以便得到经过性能优化的材料。编辑本段重要意义当前课程建设的新任务近年来国外部分大学正尝试在化学教育中系统地增加化学信息学课程。化学信息学的发展将推动传统的化学教育模式的改革。2003年德国的Johann Gasteiger出版了“Chemoinformatics A Textbook”一书,该教科书系统、全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化学信息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及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动向。在国内,中国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将化学信息学列入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目前,化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的教学课程,其课程的要求、内容、教学方式和教材等已经是课程建设的一项新任务。国外化学信息学的教学侧重于专业方向教学,交叉性强,涵盖广。而中国化学信息学的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其教学内容多侧重于化学文献学。这种传统的信息获取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们的发展眼光,束缚了学生们获取新信息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是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甚至在高职院校化学专业,认为化学信息学是可有可无的课程。他们认为只要教会学生们基本的技能,让学生短期内找到工学是最重要,而个人长期的发展被严重的忽视了。这种教育思想是与高等教育的初衷格格不入的,是应该改变并及时得到修正的。高职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化学研究中主要面对的三大研究对象是:结构确定、分子设计和合成设计。化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将主要针对化。学的三大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的计算机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计算机辅助结构确定、计算辅助分子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合成设计。并有其独特的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基于数据、基于逻辑和基于原理。第一类主要是指建立多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利用其中的数据;第二类主要是利用已有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归纳、推理和分类等方法将数据转化成知识,并对知识实施有效的管理,以便于知识得到广泛的应用。最终,能用于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第三类主要是利用已有的量子化学的理论,对相关的化学问题开展研究。其中,前两类方法而言,它们注重于适用大量的化学信息(整体)的分析处理,其核心在于化学结构的分析比较、相关物化性质的分析处理的方法和应用研究。而第三类方法主要注重化合物个体的相关性质精确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这三类方法的合理组合将促进化学界的研究方法和工业界的生产方式不断革新。同时它是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工的基础,是联系化学化工为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服务的桥梁,是实现化学创新的有效方法之一。从三类方法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前两方面的应用将会得到十分重要的帮助。提高学生整合信息内容当今时代信息具有四大特点:信息量大、延伸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交叉性能强。这些信息的记载、组织与交流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信息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化学物质的化学信息和媒体形式的化学信息。前者是利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测量得到的化学成分的相关信息,如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物质中各成分的定性、定量以及结构信息等。后者是化学信息的记录形式,如图书、期刊、专利等。化学信息的传播使化学工作者们共享测量的原理、方法及测量结果。学生们要想充分利用有益的测量数据和结果,必须首先学会整合信息内容,提高自己整合信息的综合能力。既不能丢掉有用信息,又不能使用虚假信息。其次,还要学会表示、管理、变换和使用化学信息。当前最先进的手段是利用计算机表示和管理化学信息,因为计算机能方便地将数据信息的数字符号保存、读入、计算和输出。同时,计算机也可以把化学信息中的结构信息用线性编码等方式表示出来。并能保证结构信息的“惟一性”和“无二义性”。化学信息学从计算机与Internet基础开始,到联机文献检索、到数据库的资源与使用、再到信息的表示方式以及小波分析等方面作了详细地介绍和阐述,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狭义的信息检索等方面的内容。这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势必能使学生具备完善的分析、处理、变换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即综合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一种涉及信息内容、传播、分析、信息检索以及评价各方面的综合能力。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全民尤其是大学生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信息意识和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信息能力等基本信息素质,才能把民族潜能转化为民族智能,全面提高民族的竞争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化学信息学可以提高其自觉筛选吸收信息的能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自觉具有课题查新的意识,具备渴求知识的欲望,掌握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力,适应日后深造和社会终身学习的客观要求。培养创新人格化学信息学首先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信息素质,良好的信息素质会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具备较好的独立性、坚持性、合作性以及自信心和责任心等,而这五个要素是学生创新人格的具体体现。有了良好的独立性,学生在智力活动和实际活动中能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了良好的坚持性,学生会在创新活动中冷静面对和睿智的思考他所面临的一切困难。会在诸多困难中寻找到一丝曙光,为自己找到达到创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化学信息学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本身就特别强调广域的合作性,有了良好信息素质的学生一定不会为了独立的个性素质而舍弃合作。相反,会更乐于接触更多的人,也会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合作者共享。良好的信息素质当然也加强了学生们的责任心和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反过来,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广域合作或广泛获取有用信息的基础上,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不仅不会消磨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反而会更加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使得他在工作中表现的更加尽善尽美,创造性地完成创新任务。编辑本段同名图书你自己选择抄一些

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篇一 实用化学应用教学 摘要:化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决定于化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化学教育里的价值研究,成了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必备基础.近年来,在试题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化学知识应用的命题,越来越接近化学教学价值取向.化学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密切关系,会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化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两面性;实用性;化学教学 一、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近些年来,化学物质好象成了有毒、有害的代名词,一提到某化学药品,总跟污染,健康的杀手扯到一起,但这不是化学物质的本质特点.任何化学物质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带给我们不利的地方,另一方面,他承担了一定的功能.王佛松院士等主编的“展望21世纪的化学”一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任何物质和能量以至于生物,对于人类来说都具有两面性.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夸大化学药品的有害性,却忽略其有用性的一面,造成了一种不好的形象,它需要我们去纠正这种片面的看法.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给全国人民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但三聚氰胺无罪,它与甲醛缩合聚合可制得三聚氰胺树脂,可用于塑料及涂料工业,也可作纺织物防摺、防缩处理剂.其改性树脂可做色泽鲜艳、耐久、硬度好的金属涂料.其还可用于坚固、耐热装饰薄板,防潮纸及灰色皮革鞣皮剂,合成防火层板的粘接剂,防水剂的固定剂或硬化剂,可用作阻燃剂等.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东西都跟化学有关,处理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同样是污染,最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点化学常识的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我们每天都在跟化学知识打交道.没有化学知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衣食住行都不可能得到发展.没有它,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无法保证.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二、实用化学知识教育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控制者, 同时也是教学信息的发送者和评判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合理组织、设计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自已必须先认识到化学教学理念,我们教学生学习化学,是让学生去感受的化学知识的用途,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我们很多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不能仅侧重于化学知识的学术性,要让所有学生能从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东西去学习知识,或者学完知识能去解决一些能触摸到的问题.不要让很实用知识,变成纯理论化的知识,反而让学生无法去应用.在不同的教学思想下,学生的地位、活动及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是不同的.掌握学科的知识是一件可喜的事,但让学生学会各种有用的东西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当学生能尝试从生活应用中学习化学知识,或者能把刚学会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时候,我们还会怕学生学不好化学吗?学生就会对化学产生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素材选择很重要,只要我们认真关注生活中知识的应用,教学就会信息丰富、科学、先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是教条,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应用性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去研究生活,在生活的应用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对学生的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实用化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学生容易对新颖的、能引起好奇的事物产生兴趣,进而诱发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意愿.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也会引导学生进入自我学习的状态.(1)合理使用教材中的资源,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课题教学中,我们教材先谈腐蚀再研究原理,根据原理实施防护.从发现问题到研究化学知识,再谈化学知识应用,合情合理,但书本知识金属腐蚀仅从物质角度来加以研究,我们认真关注一下这节内容的课后题,就会发现当铁吸氧腐蚀的一个实用案例,利用吸氧腐蚀所释放的能量生产的取暖设备,这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素材,也有利于学生能正确认识化学知识的两面性.(2)适当拓展教学资源.如,在高中化学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该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 学生很易于发挥,是把学生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培养的较好内容.在学习醇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家中的食用酒拿出来作为引题,再结合医用酒精,还能联系到工业酒精(甲醇).从用途到危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研究之中.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灭火器中进入问题的思考,学生就能接受到灭火器的相关常识教育.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重金属中毒的时候,为什么一碗豆浆能解决问题呢,如果没有豆浆,能不能找出替代品呢?当我们进入蛋白质的学习之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3)合理引入课外资源.门捷列夫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它对我们处理日常繁杂的事务有什么样的帮助呢,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学生会发现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是相通的,积累了人生的智慧.学习不能仅仅为了考试,学习后能应用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2.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我们其实就是让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并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去应用已经知道的东西,还要让学生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理解并能尝试着找到新的使用方法.首先,学生要去认识物质使用并不是单方面的,当我们让学生认识CO2的温室效应的同时,在解析原理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小范围的温室——大棚种植,如何应有是我们在学习过程要深刻去加以体会的.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去认识一下它在多方面的应用,比如,我们都要碰到的灭火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完善学生心目中的CO2的形象.当我们认识到CO煤气中毒的同时,解析原理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它在生理病理的调节作用.当我们为有O2存在而庆幸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去认识到氧中毒.其次,化学最初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经验的总结,这些知识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就用于实践.当我们学习到中和水解的时候,让学生去认识肥料的搭配.当我们了解了化学反应速速率之后,我们就应当让学生清楚如何确实有效的保存家中的食物. 3.一堂课完成以后,我们不希望看到学生作业只有习题.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得到巩固、发展.只有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它恐怕只是其中一种比较无奈的选择.当我们学完醇类之后,假酒就是学生学有所用的一个舞台,如何去检测酒中甲醇的含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我们学会醛类之后,室内装潢的气体污染会成学生关注的一个方面.当我们学完电化学之后,小小的电池会吸引很多学生的眼球.当我们面临着更多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应当相信化学能解决这些问题的. 参考文献: [1]王佛松,等.展望21世纪的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 (317000)] 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绿色”化学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突出社会问题,作为与环境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中学化学,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之职责。在中学阶段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是培养具有绿色意识和环保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绿色化学化学教育绿色化学教育 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了当代世界共同面临的两难选择,成了对21世纪人类最严峻的挑战,人类不得不面临新的环境问题。为了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必须依靠近年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的化学领域——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y)。 一、“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内涵 “绿色化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环保局的官方文件中,以突出化学对环境的友好。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专设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推动社会各界进行化学污染预防和工业生态学研究,鼓励支持重大的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化学污染源。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绿色化学”这个名称广为传播。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原子经济性)。原子的利用率越高,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量越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小。 把绿色化学融合于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便绿色化学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应该抓住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多角度的进行环保教育。 1.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向学生介绍环保的相关知识。如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空气污染,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结合磷肥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结合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等。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2.在实验教学中推进环保教育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从小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 3.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强化环保教育 近年来,环境保护试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都有出现。这些题有的落点仍在化学的基础知识上,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我觉得,中考中环保试题应向着综合型发展,难度有所提高,范围更加广泛,促进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多了解环保常识,多把书本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我们化学教师要在平时就注重把身边实际与知识相结合,在日常考试练习中给学生营造一个重视环境保护的外部环境。 4.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 根据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仅靠在课堂上的培养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环保活动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认真有效的实施。 ① 专题讲座。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重大的环保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如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向学生介绍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结合9月16 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的相关知识及其被破坏的原因和氟里昂的应用及其替代技术;结合我国提倡消除白色垃圾活动谈谈白色垃圾的起源及其危害。 ② 组织学生参观活动。我们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附近典型的污染工厂(如焦化厂、水泥厂和镀锌厂)和受污染河流等处参观,与厂里工人和技术人员及河流周围的居民交谈,明确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保的紧迫性。③ 组织学生进行小课题调查研究 a.组织学生对雨水、江水和工厂废水、民用废水的pH值测定后进行比较;b.了解空气质量是怎样评估的,API值与空气质量级别的对应关系,调查繁忙公路上二氧化碳及空气污染气体的含量;,c.调查目前各品牌冰箱中氟里昂的使用情况,与以前情况对比如何;d.对比小白鼠在不同空气质量、不同酸度的饮用水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e.从环保角度改进课本上一些实验,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这样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活动在环保第一线,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处,亲身参与环保活动,真真切切体会到环保任务的艰巨性,有利于学生把被动的培养环保意识转为自发的主动的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场绿色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二十一世纪将成为绿色世纪。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绿色化教育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学化学必须体现绿色化学教育,要让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真正做到绿色无所不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充满生机,绿意盎然。 参考文献: (1) 《十万个为什么—环境化学分册》 (2)《化学教育》 郑长龙、李得才、 (3)《科技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王秀红看了"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大学化学科技论文范文 2. 初中化学科技论文范文 3. 大学化学小论文范文 4. 关于化学论文范文 5.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当代,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已经发生改变,从过去的培养“接班人”向培养“劳动者”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在培养目标上不仅要培养一批拨尖人才,更要体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普通公民。下面笔者就中学化学中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的教育谈一些认识。

一、低碳经济和绿色化学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社会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产、消费模式。以碳为主的能源物质在被人类利用之后,都变成了以CO2为主要物质的气体,造成了温室效应、蝴蝶效应。在多哈提出低碳经济理念之后,全国乃至全球都在倡导低碳模式经济。Lowcarbon是低碳的英文诠释,是指排放更少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而低碳经济是一种高效的、环保的经济模式,其特点是耗能更低、污染更少、排放减少等,要求在利用能源时提高使用效率,且着重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从碳到低碳是一个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它与我国的化学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绿色化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通过清洁能源、原子经济等内容的学习,可实现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对化学原理的转化,通过化学方法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弱化有害、有毒作用,强化其绿色作用,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分析,绿色化学能够从源头、生产过程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减少并降低污染。因此,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贯彻“低碳经济”的观念,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化学教育中重视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以及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化学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学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利用化学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能够从化学教育中了解化学物品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影响,且能够借助化学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开发并且利用化学资源。另外,化学教育中要强调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心,当学生在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时,能够利用化学知识科学地解决问题。由此可知,我国新课程对中学化学有了全新的诠释和要求,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对中学生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的基本策略

中学化学教学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突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主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教育与人性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在平时的化学教育中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观念

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思想,把绿色化学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初中和高中的化学课本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绿色化学都有涉及,但仅是停留在书本的概念之上。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绿色化学的理解。如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到化学工业园进行参观、实践,亲身接触化学物质的转变和生产过程,形象地说明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影响力。介绍空气污染及防治,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及其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渗透、强化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例如教授温室效应及其危害与防治,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同时通过绿色化学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二)建立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意识

人教版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着重于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内涵、概念。例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述了酸雨、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的关联;介绍了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介绍了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再生、使用替代产品、回收以及重复使用的工业化学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低碳经济的理念,例如:以海水为原料提取镁、接触法制硫酸……这些绿色化学技术充分说明了低碳经济并不一定需要极高的成本,也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好自己,就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为地球尽一份力量。

(三)从实验中体验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

绿色化学实验具有基本的5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ycling(回收)、reuse(循环使用)、rejection(拒绝使用)、regeneration(再生)。从化学试剂的选择、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学反应结束后三废的处理等,充分体现了能源、化学试基础教育剂、化学反应、反应产物、剂量等的低碳化等特点。这些具体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化学实验微型化,实现绿色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要避免出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实验应在小烧杯或小试管中进行,在点滴板上观察。由于实验药品剂量的普遍减少,既节约了药品资源,又减少了化学污染,同时还能够直观地观察实验结果,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实验内容、装置和方法。化学实验离不开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产物,部分实验产物具备毒性或者对环境、人体有害的特点,因此,实验中既要保证实验的效果,还要对实验的内容和仪器、方法进行改善,尽可能在密闭条件下或在通风橱中进行,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3.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化学实验为了能够得到科学、真实的实验数据,往往要产生许多废弃物,而这些产物却没有较好地得到处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洗涤、吸收或转化,将有害产物回收利用。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绿色环保和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还能给学生及早灌输低碳经济的观念,将普通的化学实验最终提升为绿色化学实验。

(四)实践低碳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如何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可让学生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市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让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实的了解,懂得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又如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居民的燃料使用种类和大约日消耗量;走访加油站和煤炭加工厂,调查了解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和消耗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结构的严峻形势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在化学教育中,课外活动可以组织绿色化学、低碳化学的主题内容,为学生讲解绿色化学的历史、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目标等,而教师则将这些内容与教材结合,设置与环保、绿色化学以及低碳相关的课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绿色化学意识,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践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写出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的建议。通过绿色化学教育,增强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动手能力,增强同学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使同学对绿色化学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自己更好地履行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社会责任。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对开发能源的技术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1996年将“煤化工”等专业列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促进我国煤化这一特色专业发展。加强煤化工特色建设,可以扩大煤化工产业,推广清洁能源,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煤化工特色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提高就业机会。

发扬创新精神

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够彰显特色。特色专业是经过改革后被确定的内容,它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但煤化工专业发展中,以往的教学经验仍然会对创新有所阻碍,因此在建设有特色的煤化工专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

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始终坚持煤化工人才培养方向,也有着自身的特色,毕业后学生主要面对钢铁冶金系统,能源方向,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是,也要立足根本,找准发现,坚持稳定发展的原则。煤化工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此稳定发展,才能适应不确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2建设煤化工特色的对策

创新教育观念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其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过程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理念指导[1]。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发展与市场分不开,煤化工专业与能源安全与供应、钢铁冶金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能源问题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摄入,煤化工专业发展也要将观念进行创新,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通过实现教育活动,将教育观点和教学理念进行谈论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教学理念偏差,要及时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指导。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煤化工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定期考核,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这种观念融入教育,这也是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措施。

创新课程体系

煤化工特色专业要突出特色,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在基础教学中突出特色,从而培养有特色的专业性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煤化工特色,根据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定课程体系,使本专业的教学能够有序进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煤化工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但特色建设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因此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要与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而能够在以往的经验中,发挥教学成果的理念,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课程体系要反应时代的特征,但也要与学校的特色向结合,建设出使用社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煤化工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例如开展“焦化特色课程”、“清洁能源课程”等,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将基础必修课和辅修课程想结合,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发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工程与艺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建设特色煤化工专业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将最前沿的煤化工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才能够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学生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锻炼,整体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的质量体系建设是有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保障,在科学的监督机制中,促进煤化工专业发展。高校要保证特色专业有效进行,就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及教学条件,这些物质保障是实施特色专业的前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课程实施不佳,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会阻碍课程目标的实现。做好特色专业,离不开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要制定质量责任制,包括学生评价、教学反馈、教务系统质量检测等,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查重毕业论文时是否需要填写作者信息? 毕业论文时需要填写论文的作者。填写作者后会影响学校论文查重吗?现在paperfree小编来回答你的问题: 1.论文全文内容。 完整的论文信息有利于论文检测系统的多维检测,完整的数据更有利于准确性。 2.参考相关文献原始数据进行信息。 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论文系统将比较已发表的论文和学校和个人的自建库。其参考文献是原始数据的第一作者,也是判断学术不端行为的基本数据。 因此,在查重论文时,填写作者栏的信息非常重要。根据作者的姓名捕获作者的信息,并快速识别论文是否有不端行为。

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格式如下:

XXX(姓名)(单位名称 省市 单位所在地邮编 )

正规论文的格式:论文题目--作者名字---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论文种类:

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这是系统的要求,实现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时,知网需要用户提供以下资源:1.论文全文内容论文全文内容是检测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基础数据。知网论文检测系统是对提交的论文全文内容进行分析,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生成各项检测指标。因此,全文数据是知网系统所需要的必要资源。2.元数据信息元数据指论文相应的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时间、支持基金项目等信息。元数据是知网论文检测系统对学术不端类型进行判断所需的基础数据,为了更准确的便于系统做出预判,用户可以在提交检测文献的同时,一并提交文献的元数据信息。

看毕业论文的具体要求吧,通常是要填写的

化学化工信息论文格式

一.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二.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既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

化学论文格式及要求7.在关键词的下一行,标著本文的中图分类号。请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中的分类号。(可上网查询) 8.请写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县)、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可写在论文首页地脚处或文末) 9. 特别注意:外文字母的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和上下角标的表示。 ① 外文正体的常用场合: a.计量单位的符号和SI词头符号。如:牛顿N、安培A、毫安mA等; b.数学式中的运算符号和编写号,如:微分号d,极限lim,行列式det,极大值max,极小值min, 对数号ln, 三角函数号sin, cos,等。又如:其它运算符号∑,∏,∪,∩,∈ 等; c.其值不变的数学常数符号,如圆角率π,自然对数的底e,虚数单位i(电工中常用j); d.仪器、元件、样品等的型号、代号; e.生物学中表示拉丁文学名的定名人和亚族以上(含亚族)的拉丁文学名; f.下角标如为说明性符号; g.化学元素、粒子、射线符号,如:H(氢)、Cu(铜)、e(电子)、α射线等。 ② 外文斜体的常用场合: a.用字母代表的数、一般函数式以及统计学符号等,如x,f(x)=4x-5; b.量符号、量符号中代表量或变动性数字、坐标符号的角标字。如力F、电流I、力的分量Fx等; c.文中及公式中的矩阵和矢量,其符号字母用“黑斜体”表示; d.下角标如为变量则用斜体; e.化学物的旋光性、分子构型和取代基位置等符号用斜体,d- (右旋)、L-(左型)、Z-(顺式)、p-(对位)等 ③ 正确使用有关符号: a.有关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例如:sin-1应为arcsin, ctg应为cot, tg应为tan等; b.停止使用废弃的符号,如 ∵ , ∴ , ppm等; c.除Re, Ma(其中e, a不是下标)等几个特征数外,变量应使用单个字母表示(或带下标的单字母,否则由多个字母表示单个变量,易被误解为多个变量相乘)。 10. 图、表描述应标准化。 ①所有的插图均需标注中英文图序和图题。对于函数曲线图,请注意检查横纵坐标的变量符号、单位、刻度值是否完整(对于无量纲或无单位的,请注明“无单位”)。特别注意说明坐标轴物理意义的标目,要求由物理量的名称或符号和相应的单位组成。物理量的符号用斜体字母标注,尽量避免使用中、外文的文字段 (或缩写字母) 来代替符号。单位符号应该使用正体字母标注。量与单位之间用斜线“/’’隔开,如I/A,p/Pa,V/ms-1,等。标目应该与被标注的坐标轴平行,居中放置在坐标轴与标值的外侧。 ②所有的表均需标注中英文表序和表题,表中的各栏均应标明“量和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的符号及单位”。尽量用三线表。 ③图、表的宽度尽可能小于8cm,以满足分栏排版的要求。图、表若通栏排版,其宽度要小于16 cm。 11.参考文献代表论文的起点和层次,请严格参照以下格式将所有项目著录完全,并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排列,且在正文中标注出各自的引证地。各类文献的著录格式(含标点)为: ①期刊论文——[序号]作者. 题名[J]. 刊名,出版年,卷(期)号:引文起止页码. 示例: [1]叶晓东,朱兆达. 一种分块处理斜视SAR成像方法[J]. 现代雷达,1997,19(5): 23-29. [2]Moustafa G H. Interaction of axisymmetric supersonic twin jets[J]. AIAA J, 1995,3(5): 871-875. ②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止页码. 示例: [1]刘谋 佶 , 吕志咏, 丘成昊, 等. 边条翼与旋涡分离流[M]. 北京: 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 1988. 24-27. [2]Isidori A.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M]. New York: Springer Press,1989:32-33. ③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A]. 文集编者. 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止页码. 示例: [1]陈永康,李素循,李玉林. 高超声速流绕双椭球的实验研究[A]. 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 第九届高超声速气动力会议论文集[C]. 北京: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1997:9-14. [2]Peng Jin, Luo Xiang Zeng, Jin Cong Jing. The study about the dynamics of the approach glide-down path control of the carrier aircraft[A]. Gong Yaonan .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sian-Pacific Conference on Aerospace Technology and Science[C]. Beijing: Chinese Socie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1997. 236-241. ④会议论文——[序号]作者.题名[A]. 文集编者(主办单位).文集名[C],会议名称,会议地点,会议日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起止页码. 示例: [1]辛希孟. 基于局部 熵 的红外图像小目标检测[A].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⑤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 题名[D].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 [1]朱刚. 新型流体有限元法及叶轮机械正反混合问题[D]. 北京:清华大学,1996. [2]Sun Ming. A study of helicopter rotor aerodynamics in ground effect[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1983. ⑥科技报告——[序号]作者.题名[R].报告名称及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示例: [1]孔祥福. FD-09风洞带地面板条件下的流场校测报告[R]. 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技术报告 BG7-270,北京: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1989. [2]Carl E J. Analysis of fatigue, fatigue-crack propagation and fracture data[R]. NASA CR-132332, 1973. ⑦专利——[序号]专利权人.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公告或公开日期. 示例: [1]黎志华,黎志军. 反馈声抵消器[P].中国专利:85100748, 1986-09-24. ⑧标准——[序号]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

1.论文格式——题目:题目应当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题目语意未尽,用副题补充说明。2.论文格式——作者:署名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贡献,并了解论文报告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他参加工作的人员,可列入附注或致谢部分。3.论文格式——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4.论文格式——正文: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图2-1;表2,表3-2;附注:1);文献[4];式(5),式(3-5)等.具体要求如下:论文格式——图: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无量纲可以省略),坐标上采用的缩略词或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论文格式——表:表应有表题,表内附注序号标注于右上角,如“XXX1)”(读者注意:前面“”引号中的实际排版表示方式应该是“1)”在“XXX”的右上角),不用“﹡”号作附注序码,表内数据,空白代表未测,“一”代表无此项或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论文格式——数学、物理和化学式:一律用“.”表示小数点符号,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擞“,”,小于1的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应特别注意区分拉丁文、希腊文、俄文、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标明字符的正体、斜体、黑体及大小写、上下角,以免混同。论文格式——计量单位:论文中使用的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标准GB3100-82, GB3101-82,GB3102/1-13-82等的规定.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没有相应符号的非物理量单位可使用中文(如“件”、“台”、“人”等),它们可以与其他单位的符号构成组合单位(如“件每秒”的符号为“件/S”)。

信息化与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问题探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科学问题探究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

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信息量极大、知识面极宽的基础性课程。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科学课本是以单元编排为特征的教材,系统性、针对性较强,那么如何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如何提供网络资源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激活课堂,使科学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呢?

一、依据教学内容,丰富网站材料,营造学习环境

通常的专题站一般由“教材知识”、“拓展资源”、“讨论协作”和“评价检测”四个模块组成。在实践中,我们从学科“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教材为基础线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网站建设中突出内容的丰富性和有序性,以达到资源、平台、工具的优化合理组合。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搭建自主互动学习的平台。

1、选择材料,丰富内容,创设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使科学教材信息与学生之间产生作用,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提供的教材信息更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展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针对性地寻找选择丰富网站内容的资源。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在网站中除了提供动植物繁殖后代过程性资料之外还针对学生平时能接近菊花培植的特点,单独增加了繁殖后代具体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并指导其实践操作。同时,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的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者在网站中增加了一位医生的介说并配上图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有兴趣又比较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我是怎样出生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应珍惜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优化结构,丰富内容,营造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如果将搜集到的信息和科学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堆砌在文本上,自主学习时随时点击,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比较乱,其认知过程就缺少一个有序的进程。那么,就会影响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者认为必须对其内容依据问题进行排序,突出资源的主题性、序列性。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教者设计了“导读台”提供学习问题序列,以激发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将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制作成导航图,指点学生阅读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学生在整体浏览中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在部分品读中围绕重点问题自主探究,在独立思考中围绕解答问题阅读信息,在自主学习中围绕解决问题处理信息提高发展。

二、依据学生需求,丰富网站形式,细化学习流程

科学教材编排单元性比较强,因而就为网络环境下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提供了主题性明显的特点,教者如何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再根据教材特点,编排呈现网站形式非常重要。总体上其网站内容形式的呈现上可归纳为三种形式:学前浏览、学中导航和学后延伸。

1、学前浏览,拓展概念,激发兴趣。

科学课导入新课时,由于学生学前概念比较肤浅,对新的学习内容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好奇心,因此,教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整体学前浏览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已有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教者提供了的主题的内容,以丰富的地球信息与呈现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快速浏览,然后再让学生提出更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问题,为本单元或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中导航,提供信息,培养能力。

科学课堂教学中教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习形态,适当提供有助于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探索学习信息,解答学习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中心问题,这实际上为本单元的教学建构了一个知识体系,形成了知识网络,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航,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引路。

3、学后延伸,丰富概念,陶冶情操。

学生通过学前浏览和学中导航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其知识更加丰富、兴趣更加浓厚,但脑海中所产生的问题可能也更多,这就更需教者在此时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去搜寻,以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探索未来的精神。例如《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学习后,教者认为,可依据学生的所提出的问题再次提供一些网站信息让学生再去浏览学习,也可编排一些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信息,让学生永远做学习的主人,研究的主人。

三、依据学科特点,丰富网站途径,优化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着问题设置、资源提供、内容设计、任务提出以及组织协调等学习导航的工作,而学生作为探究者,则进行着明确任务、围绕问题、探索实践、自主学习等实践的任务。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途径与方法。教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别于常规性的课堂,特别是科学课也有别于其它学科。因而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依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将网络环境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归纳为“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及“主题探究”教学方式两种。

1、问题探究,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根据科学教学内容,相当一部分教材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实验活动,那么这样的课型就可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折形状》一课的教学,教者在网站中提供了关于形状方面的模型、建筑以动植物的外形等,让学生点击浏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各种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最后组织讨论,再次点击进入网络,说一说,网络中的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围绕本节课的学习中心,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而教师则是课前作好准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适时进行个别指导,及时捕捉动态信息,调控教学进程。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和探究的成果。

2、主题探究,拓展知识,增强意识。

科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而只要进行主题式学习与讨论,就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教者建议这一类型的课堂教学可选用“主题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中《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一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矿物资源对人类有何作用,你对地球上的矿物资源有何思考,并出示开采、提炼、运用的相关图片,确定本节的学习主题是:矿物资源日益减少,人类怎么办?围绕这一主题组织的探究活动。接着组织小组讨论。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前还可以上学生对资源开发与保护,新能源研发等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课后进一步打开网站,搜集相关信息。这样的教学活动自然而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丰富了科学教学内容,拓展了课堂教学时空,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尝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东部与西部教育平衡发展的桥梁,实现东部与西部的教育信息化均衡是我国教育的关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与科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多媒体信息提供了多种外部刺激,如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他们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以及教学需要,恰当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情境,更好地体验学习。优美直观的情境,不但能有利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建构,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既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又感受到学习综合实践的乐趣。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使学生敢于创新。而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极易扼杀学生的创新行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对教学很重要,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提出质疑,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和机会;尊重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确保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归属感,表现出创新的意识。

2.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任何人只有在不断地思考、设计、创作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探究再交流中,获得知识、获得自信、取得进步、培养能力,才能逐步的良性循环向更高更强的方面发展。所以我们在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给学生一个大胆展示的机会,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虚拟实验给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实验展示探究结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中发现问题,这一举措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更肯定了他们辛勤创作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拘泥一种表现成果。在八年级教材《网页制作》一课中,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大胆实践,不要求使用固定的模式和内容镜来完成作品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网页图片。

4.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才能达到学习知识的最佳效果。所以,教师应注重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通过分层教学的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交流,使学生在个体思维的冲突中开拓自身的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力。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究和学习,获得各自的成功,产生更强的创新热情和欲望。

5.给学生多留些想像的空间。如在开展“失重现象”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在存在重力而产生的现象中逆向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假设若干情况,不限定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既巩固了他们重力的理解,又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变通,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受益终生。

三、激发思维兴趣,培育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源泉,只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强烈的兴趣,那么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为培养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1.开展竞赛。好胜是人的天性,孩子尤为突出。在教学总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分层知识抢答、主题活动设计等活动,发挥学生不同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找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共通之处,培养创新的乐趣。

2.目标驱动。合理的任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围绕既定任务展开活动,激励学生为完成任务努力。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原则,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讲幻灯片制作时,可以将带有时尚动画的文档向学生进行展示,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想动手尝试。

3.创设情境。创设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如在学习《人体的应激反应》时,教师设计学习蜈蚣爬行和模仿秀让学生体验,这样学生便会将自己融入情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既是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又是有效实施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媒体技术手段,拓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时空范围,提高科学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思维创新意识的强化作用,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推进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必经途径,是保障当前成人教育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进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指出,大力推动成人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成人教育受众能够获得全面、完备、均衡和完善的教育资源,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现代远程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成人教育;信息化;策略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却一直未能得到重视,关于成人教育的信息化方式和途径一直存在较为模糊的认知,在制定成人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方案时,也未能与国家的整体规划或地方的统筹规划相调配,在政策层面上没有凸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在服务和政策支持上缺乏一定的力度。

高校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

各级地方高校在响应信息化的同时积极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指导机构,职业院校也将信息化进程搬上日程,然而很大一部分高校却缺失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异常不顺,相对于其他同类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成人教育信息化存在师资力量缺乏、教育经费不足、中高端人才短缺和规划方案缺失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的软硬件环境相关,在注重网络资源、计算机设备等硬件设备的前提下,又会忽视信息化教程、多媒体信息化软资源的配套跟进,未能形成有效的保障体制和机制,难以满足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要求。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各级教育部门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等原因,成人教育的信息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成人高校信息化设施建设不平衡,信息资源匮乏,使用率低下,导致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能不高,工作进度相对缓慢。

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有限

教师队伍是推动成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原动力,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不高,严重制约成人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首先是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调性等方面认识还不够。很多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认识不足,不敢大胆尝试。这种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导致了思想和行动上的偏差。认识的不足、信息化概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成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初级层次,有些信息化设施设备成为摆设,给信息技术的推动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其次是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偏低。多数教师应用的主要软件是Word,Excel和IE的操作,像数据库、网页制作、图象处理、课件制作等更深层次的软件使用能力更欠一筹。这就直接导致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平台的操作等方面的欠缺。造成成人教育教学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一个是大多数教师均来自非计算机专业而对信息化设备驾驭不够好。另一个就是成人高校对教师在信息化培训方面不系统。只有解决教师自身驾驭信息化设备的能力,才能推动成人教育课程教学的信息化,从而推动整个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

成人院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教学、科研和实验等多个环境的契合度不高,整体而言,当前很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仍然停留在将课本中内容照搬到多媒体平台上,传统的课本宣读方式仍是成人教育信息化的主流方式,将大量的优质资源排斥在外,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未能与学生的实际操作平台和实验平台相结合。

2研究策略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将信息化技术与当前实际的成人教育课程相结合,以课程教育来驱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信息化的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在教学中使成人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教材学习方式转换为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提升成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全面提升成人教育的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为此,应着重以下几点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加大力度建设成人教育教学资源库及其平台,实现成人教育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共享

成人院校的教育教学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构建教育资源教学库时,要时刻保持以《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蓝本,以实际教学、媒体化方法、实验仿真教学和在线学习为重心,推进课程资源的优质优化,在优化教育资源库统筹建设的同时,推动信息资源的平滑转化,从当前结构化的离散型数据资源向结构化的主题丰富性资源进行平滑过渡,在知识形态上从单一不变的技术性资源向动态智慧型资源迁移,整体的管理方式由集中性资源收缩方式转而向开发性资源共享方式进行平稳过渡,力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生动性、灵活性和共享性。构建多门类多元素的课程学习资源,保证成人学生能够获得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成人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当务之急是做好师资的信息化培养和培训。从根本上讲,教师队伍的素质深刻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成人教育事业的成败。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无论教育政策如何要求加快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成人教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的能力都是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动力。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的师资力量是一所成人院校成功和进步的标志,在保障当前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和发展一支具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加快推动成人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是当前成人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成人教育应当更加贴近实际,深入调查和分析,在教学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按照专业教师的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要义首先要对教师的认知理念进行培训,使得教师认可当前的成人教育信息化方式是一种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方式,是更加适合成人学生的方式,能够推动成人教育的整体事业全新的发展,打消他们对计算机的偏见。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认知、能力能否跟上设施设备更新的步伐,适应操作软件升级的节奏,是开展成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在成人教育教师有了信息化服务教学的意识以后,逐步进行专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这时就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成人教育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并逐步更新培训内容,组织部分基础好、专业对口的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与学习,强调学以致用,加强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学习成果的展现,加强技术交流与研讨。最后,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行为规范、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护、学校管理系统应用等培训,不断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成人教育信息化办公平台

信息化建设最依赖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支持。硬件资源是指信息化中需要的一些必须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是指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师资力量。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兼顾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以可靠的硬件资源作为支持,同时吸纳更新鲜的互联网资源和信息化资源作为成人学生的实践资源,构建以多媒体设备、教学实践设备和互联网在线学习为主流的信息化硬件平台。在推动信息化软实力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原有师资力量的稳定提升,一方面要吸收外来新鲜的资源作为提升,为当前的环境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血液,在进步中前进,在前进中进步。成人教育的信息化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的信息化,还包括所有的用户界面。在加强硬件管理和资源库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建设用户平台。最终应以成人院校的网络平台主页为轴心逐步建成对外宣传界面、对内教学资源库、在线教学系统、在线测试系统、行政办公系统等子系统群。逐步开展各教研组、各学科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大力提倡成人教育教师建设个人课程教学网站,链接到网络学习的平台,随时可以浏览课程相关学习内容和信息。部分成人院校已经在使用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成绩等信息进行科学管理,而学生学籍管理几乎是各个学校的缺口,成人学生都要登录到学信网查询学籍、学历,而成人院校也没有对学信网的使用规则和流程给出相应的指导性和说明性文件,校园网和学信网没有达到有效链接,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学籍、学历查询的需求。因此,成人院校还要逐步实现和完善成人院校的教务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招生信息管理、学籍学历管理、政教管理、教研管理、后勤总务管理等综合性信息化应用,达到成人教育工作业务的综合性、共享性信息化管理,各部门实时共享信息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成人院校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的效率。

3问题与展望

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成人院校往往独立于总校的自动化办公系统而自成体系地单独管理。具体体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投入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总校下属的成人教育部门往往没有参与其中,而是有自己的管理方法,这可能是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导致的。其次是在教学平台上,师生互动模块使用率较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更喜欢使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平台上的互动模块不具备即时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能及时看到并回复,不如微信等通讯工具直接、便捷。第三是成人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差距。这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总体情况是青年教师比中老年教师有优势,接受新事物快,信息化掌控能力强。计算机专业教师比其他专业教师更容易掌握专业的应用软件和工具,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设计更得心应手。虽然在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把影响减到最小,不仅不会影响成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局,更有利于激发新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使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向更高要求迈进。

未来展望

成人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它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改变了教育者的思维定势,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和教学形态。这场革命将成人教育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积极参与其中是教师的历史使命,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的自觉,以深化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课程的整合,加强信息化建设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指导,建立信息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推动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终身学习。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全力以赴,以提升办学质量为己任,倾力打造一个装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思想现

[参考文献]

[1]罗佰绥.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现代教学[J].农业网络信息,2009(3):69-71.

[2]王诚,李璐,唐治中.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24-25.

[3]陈光海,韩晋川,黄华.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5(1):21-22.

学位论文作者信息表

会有你们学校的格式的。

如果您的论文中有添加通讯作者,需要把您以及通讯作者的个人详细信息添加到文章的题目 的作者的下面,或者是文章的最下面,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联系方式,邮箱,籍贯,研究方向,专业,科室,职位,单位级别,工作单位,邮寄地址等,希望能帮到您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及撰写规范

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位(毕业)论文不仅在内容上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形式上也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为进一步提高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提高论文的水准,使我校研究生的学术观点、学术研究得到科学、准确地反映,参考我国高校学位(毕业)论文和学报论文编排规范,特制定如下规定。

学位申请者应严格按照本规范撰写。凡不符合本规范的论文,研究生学院将退回作者修改后再做形式审查。

一、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一)学位(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与排列顺序

学位(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及版权授权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主要符号表)、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作者简历、致谢等部分组成,其中带括号部分根据论文类型不同可选。学位(毕业)论文按以上顺序书写编排。

1.封面:

中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学位申请人;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专业学位除外):专业名称、专业领域名称严格按照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填写;

学位类别:按照专业所属门类填写: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专业学位类别;

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答辩日期;

2、扉页:

分类号: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要求填写;

密级:涉密论文,由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国家规定的密级范围和法定程序审查确定密级,并注明相应保密年限;不需保密的论文不用填写;

单位代码:10086;

学号;

中英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其余项目同封面(2)~(7);

3、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需研究生和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4、中文摘要:论文摘要内容字数不少于800字,关键词4~6个。

5、英文摘要: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专业、指导教师、摘要内容、关键词。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中文摘要一致。

6、目录:目录最多列至三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分级标出。

7、插图和附表清单:论文中如果图、表较多,可以另起一页分别列出清单列于目录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8、符号、标志、缩略词、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注释说明,可以集中列于图表的清单之后。

9、引言

10、正文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河北农业大学名义发表的.文章):

署名为第一作者的已发表论文复印件,包括刊物封面、目录、版权页和论文全文及被索引的相关证明。

15、作者简历:内容一般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最后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工作经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奖情况等。学术论文应正式发表,或有正式录用函。罗列作者著作及学术论文应与参考文献所列格式相同。

16、致谢:致谢对象限于对课题研究、学位(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二)学位(毕业)论文排版要求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左侧装订,装订后的尺寸为205×287。版芯要求(指A4纸):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

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2、  论文用中文撰写(可附相应英文副本)。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5~10万字,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3万字以上,用计算机打印,字迹要清楚,标点符号要正确,错别字率不得超过1‰。

3、封面和扉页:按研究生学院要求进行制作。

4、  目录:建议使用自动生成目录,格式为:“目 录”黑体三号,字符间距为一个字符,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目录中中文字体为宋体、页码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自定。

5、  中文摘要:“摘要”字体为黑体小四号,水平居中;内容另起一行,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另起一行,字体为黑体小四号,词条为宋体小四号,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6、  英文摘要:字体均为Times New Roman;论文题目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作者、专业、指导教师字号为;“Abstract”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内容字号为12pt;“Key words:”字号为加粗12pt,词条字号为12pt,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7、标题:论文一般分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居中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空小四号字大小),左对齐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左对齐

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臵。 8、  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或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为字体调整字间距11磅;

9、  页眉、页脚:均采用五号宋体,从“引言”开始添加页眉。“引言”、“正文”、“结论”部分奇数页页眉居中为论文题名,偶数页页眉居中为“河北农业大学博(或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页眉下横线为单直线,粗度磅;论文页码从“引言”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奇数页码居右下侧,偶数页码居左下侧。

10、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图例说明和表格中文字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图序及图名臵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臵于表的上方,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如注a,注b,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文中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线条,文中的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表格一律用三线表,所有表格、图的标题、中文文字均要求有对应英文标注。

11、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JEPG)形式插入。

12、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二、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题名

 题名是以简明、具体、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亦有助于选定关键词。

 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如题名语义未尽,需作补充、引申和说明者或是系列文章,需用副题区别其特定内容的,均可加副题。副题应另起一行。

 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相吻合。

 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诠释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论文摘要应尽量反映文章的主要信息,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炼,注意不要与结论雷同。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保持内容一致。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采用第三人称。一般不分段表达,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和术语,也不宜引用文章中的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摘要中若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以标注形式予以说明。

关键词

  标示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便于作索引,便于检索,而从论文选取出来,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

  凡学位(毕业)论文均应具备中文和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下方。

  关键词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MeSH词表》、《中医药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应作为关键词标出。

  两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引言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依据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作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特点、存在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

  • 索引序列
  • 化学信息学作业论文
  • 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化学化工信息论文格式
  • 信息化与小学科学论文
  • 学位论文作者信息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