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科普文化产业模式研究论文

科普文化产业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科普文化产业模式研究论文

找你的毕业导师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有关于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热衷于短期利益,长远职业培养难以完成

这种现象在职业培养中十分常见,一般学生在接触一段时间的专业教育之后,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把这个兴趣迅速的安排在实践上,学生在进行实践时,一般不会选择难度太大的进行,而且这些实践一般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并且有一定的报酬,这部分实践学校是无法进行阻拦的,从短期利益来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获取了一定的酬劳,但是学生一旦发觉这种实践行为的短期利益,会利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学生将所有的课余时间用来进行实践活动,这将严重影响学校的课业规划。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培养计划中不仅有时间过程,还需要大量的理论来做支撑,学生利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将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够进行理论学习,这对学生的长远职业规划是百害无一利的。

(二)教师和学生地位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在校期间教师应该注意理论知识的讲授,这种理论知识将手上必定要将教师放在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位置,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接受能力差,教学效果不好,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那么理论知识将会被严重压缩,这将会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教学重点的划分问题

专业教育中,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上,教学重点也会放在这些专业知识中。在专业教育中也会有一些公共课的部分,这些部分不可取代,但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影响不大,如果对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必将会影响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认知,造成学校对专业知识的混乱,学生无法在校期间完成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那么培养期间内实践课程过少,也不利于计划的开展。

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

(一)建立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教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学时,任何一门学科建设中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式的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有目的了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向和应用方向。教师在进行培养人才时应该注意了解文化企业的规律,了解企业对文化产业的要求,充当学生学习的总策划师,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产业。学生应该注意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动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主动进行实习,了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

(二)以培养经营管理能力为培养重点

在进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公共课的培养,为了更好的精简课程突出重点,在进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比例制定时,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应该以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为重点,专业方向要划定明确,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专业和学习重点,我们培养的就是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校内开设的一切的课程都应该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教育就应该有重点的进行培养。推行素质教育,不仅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抓住一切有可能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学习和锻炼。

(三)实践课程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在进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上,应该注意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进行教学,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培养出来的,只有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文化产业,学生才能更准确的判断今后的工作方向和自身的能力。在理论课堂上进行讲授时,应该注意将一些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锻炼能够准确判断文化产业前进方向的能力。与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学生进行实习,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

(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者需要促进和引导文化企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培养时,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接触文化产业,校内可提供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一体化培养,也可以按照实际的文化产业企业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一种更加接近现实工作的场景下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类似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评判,帮助学生更快进入状态,促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三、结语

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要投入精力也不言而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出更多探索。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产业孵化运营模式研究论文

运营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经营中的核心内容,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一个企业的繁荣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运营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住房更要求“高品质”“高质量”。房地产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投资于房地产行业。这对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既是良好的机遇又是极大的挑战。而房地产企业作为建筑的开发商,其运营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能否高质高量地按时完成。若国有房地产想要在激烈竞争中保持欣欣向荣的景象,则必须以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做好企业运营管理。该文主要阐述了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

关键词:房地产;运营管理;问题策略

最近几年,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拉升了百姓的房产购买力,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迅猛。同时,具有无限潜力的行业与偌大的市场,使得更多人投资于房地产行业。在这背景之下,民营房地产企业迅速崛起,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发生明显的动摇,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地位发生动摇。面对激烈的竞争,为了更长远的发展,良好的运营管理才是国有房地产企业屹立于建筑行业不败之地的前提,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效的运营管理制度,并对出现过的危机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发展中将会遇见的问题,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企业又稳又好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1国有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所存问题

无论什么企业都存在企业危机,如若处理不当则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甚至使该企业不复存在。所以企业应该做到认清形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房地产企业在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财务问题

首先管理者自身缺乏运营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有的企业管理者由包工头逐渐发展起来,缺乏专业素养与意识,在企业管理中更是凭借自身以往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的认知系统做出判断。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企业财务核算等资料出现不真实性和不完整性,结果企业内部资金容易被盗用或流失。管理者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奠,决策分析缺乏科学依据。该状况给房地产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与进步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然后是融资问题。房地产企业承包项目时,建设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那么必须通过融资来筹集大量的资金。多数企业自身由于内部财务比列无法达到银行贷款标准,既无中介担保,又无抵押贷款缺乏信资,只好转向民间高息贷款。但此举存在风险更大,而且这种融资方式极大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经营业务成本和财务费用。而对于偿还筹措的资金,只有保证项目成功竣工,并且商品房得到许可证开始预售后,资金才可能慢慢地回笼。倘若未能获取回笼资金,后果可想而知,企业的命运将不堪设想。融资完成、项目开始建设后,又受大幅波动的利率汇率及证券市场的影响,那么房产企业极有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问题,资金出现断接,则最终致使项目中止更甚者企业走向破产。接着为企业日常资金管理问题。目前多数企业忽视了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资金严重沉淀。企业急于获取回笼资金,对产品进行促销,一味认为只要商品房售出,则有利润获得。在出售商品房时忽略了客户的经济实力以及信用额度;为客户购房进行担保甚至还帮助客户偿还银行贷款等。此举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原有资金空缺。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不乐观、房产贬值时,企业财政则难以恢复,日渐空虚。

运营成本管理问题

目前许多房地产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水平粗放,因其缺少组织架构支撑,欠缺运营成本管理意识。在运营成本管理意识上与“财务成本”“造价成本”的概念混淆,没有透彻地理解全过程、全成本的管理思想。并存在有的房地产企业在开展运营成本管理工作之前,并没有设置负责成本工作的专职部门,更没有建立运营成本管理平台与保障体系。许多房地产公司开始运营成本的管理,但并没有“目标成本”以及“动态成本”概念,更别说有完整的成本管理系统。所谓房地产企业运营成本管理过程是一个PDCA过程,包括了:目标成本的形成,成本控制,如何得到动态成本,如何调整异常成本。运营成本管理是以精细化管理的房地产业务,这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运营成本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也正是人才市场中所缺少的。同时合同变更导致不及时测算成本。时效性强、难以衡量的变化往往无法准确计算成本,造成运营成本控制风险。并且由于合同在执行过称中变化的发生,使付款金额的计算和审核难度很大,所以少数企业最后超合同付款时有发生,导致后续工作十分被动,但是该情况却难以有效杜绝。

2国有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经营之道

提高企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无论企业的大小,也无论一个企业的什么岗位,上到高成管理者下到一线业务员,都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并且企业应该定期组织企业上下各层人员进行培训,不管能力大小都应该接受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培训,还有风险意识的培训;对于管理者进行企业管理知识的普及与强化,加强对风险的预测,让企业管理与运行更加合理、科学。只有将企业全体人员的素质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综合素质才会有所提高,企业运转才会更加高效。

加强房地产管理者投资决策

风险管理意识经济形势变动和政策法规是影响房地产行业的两大外部因素。经济形势的变化将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因为房地产项目周期长,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产品上市时间,市场需求的可能性大有变化,可能导致产品的销售期延长,融资成本提高。而金融政策直接影响开发商和购买者的资本,影响项目的开发与销售。所以种种存在的风险要求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必须做到统筹全局,掌握一定的管理经营知识必不可少,而且还要时刻掌握熟悉政府的政策与市场的导向,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分,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风险管理,也许一个决策就让整个公司不复存在。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投资管理系统以及风险管理系统,并配以相应的专业管理者。

建立运营成本管理平台和保障体系

房地产建设项目基本特点: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涉及内容多等,这些特点都需要企业管理者做到面面细微,处处谨慎,否则极易给企业带来危机。而运营成本是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实施中的的重要工作之一,贯穿于实施项目的整个过程,不容小觑。如若开发商想要保障开发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则必须重视运营成本管理工作,切实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动态的成本相当复杂,房地产企业必须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经营成本管理水平来获得实时数据的动态成本,实现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目标。运营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实时地反应工程造价信息平台,它可以帮助建立成本结构,规范流程,核心业务的实时跟踪,实现业务与金融、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大大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加快决策过程,让决策更加准确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结语

房地产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国有房地产企业面对种种挑战,要想在新经济时代保持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么就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不管是财务管理还是运营成本的管理,都需要结合切身实际完善机制。企业应该做到从多方面做好风险预测与控制,在保证有效化解市场危机的同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外,国有房地产企业作为开发商,其运营健康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房产企业必须保证高效、高品质、健康发展,打造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李爱红.房地产集团多项目运营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5):20.

[2]孔浩.国有大型房地产企业转型期企业内部管理研究——以泰达集团为例[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

[3]文小波.探讨商业综合体的成功之道[J].城市开发,2014(6):84-85.

[4]陈卫中.加强国企管理应坚持走群众路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6):33.

摘要:在考虑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在何处时,还应当充分考虑该项投资的期限问题。投资期限过长,可能会限制养老保险基金功能的发挥;投资期限过短,其收益性可能会比较低。

关键词:运营管理;养老保险制度

一、引言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其中,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环节,对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及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也在逐步加重。将养老保险这一公共服务问题可以归入运营管理中的服务性运营系统,引入运营管理的思想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养老保险的压力来源问题明晰化,更易对症下药。

二、相关概念阐述

一个企业的流程能力指在给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它由资源中最小的资源能力决定。这一最小的资源即可称为瓶颈,是决定整个流程的流程能力的约束力。因此,首先需要明确养老保险体制的运营流程,在此基础上根据流程的约束情况找到流程的瓶颈所在。需要指出的是,瓶颈不等同于问题。问题是流程中的缺陷,而瓶颈则是流程中的约束条件。在同一流程中,必然会存在瓶颈,却不一定会存在问题。同时,在一个流程中,只会有一个瓶颈,但可以存在多个问题。问题可以被逐一解决,但解决旧的瓶颈的同时又会诞生新的瓶颈。从供需角度出发,倘若供过于求,流程就会按照需求的速度进行生产或服务,进而与流程能力无关,这种情形下,瓶颈属于需求约束;倘若供不应求,流程就变成了供应约束,本文中的瓶颈都将是供应约束的,因为养老保险金的供应必然会小于需求。同时,根据不同的限制,供应约束流程又可分能力约束或者输入约束,如果有充足的输入,供应约束就体现为能力约束。

三、通用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一共有三种模式,可概括为传统型、国家统筹型和强制储蓄型。而各个国家在运营养老保险制度时主要采用的理念或方式有两种: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

1.现收现付制度流程分析

在现收现付模式下,按需制定缴费水平,当年在职一代的养老保险征缴收入全部用来支付已退休一代的养老金支出,以支定收,不留结余。展示了现收现付制模式下的养老保险收支流程情况。

2.完全积累制度流程分析

在完全积累模式下,职工个人和企业将资金存入职工在专门机构的个人账户中,职工退休以后,提取个人账户中缴纳总额和增值资金来维持自己的养老开支。展示了完全积累模式下的养老保险收支流程情况。其中各个符号代表的含义与其在现收现付制下的含义相同,X1’、X2’……Xn’代表第1年、第2年……第n年社会整体养老保险金的支付情况。之所以不通用中的Y来表示而用X’来表示,代表完全积累制下个人所收到的养老保险金都源于个人自身的缴费积累。换句话说,个人原先的缴费金额将决定未来领取的养老保险金额。在该模式下,为个体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包括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和国家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全部进入到了个人账户,经过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的一系列的流程,最终个体可以在未来需要养老保险金的时候从自己的个人账户中提取这笔资金。该流程充分体现了个体多缴多得的原则。个人多缴多得的原则还可以激励在职人员多缴费储蓄养老金,同时又不会给财政带来养老负担。但该流程同样存在瓶颈,因为保险基金会面临利率,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管理风险。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来说,一方面要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即其年收益率至少应该能跑赢通货膨胀率;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要确保其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基金的保值增值环节是该流程的瓶颈,该流程约束属于能力约束。此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若是采用完全积累制会出现一些实际问题,一方面,倘若部分人因为历史原因没有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话便无法享受养老保险福利。因为在该流程下,没有缴费就没有个人账户,就更加不会有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这无疑与我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初衷相背离;另一方面,在于不经过社会统筹的环节,政府无法实现转移支付,这使得收入群体会成为最大的收益者,低收入者无法获得保障,也就无法促进社会公平。尤其对于基尼系数较高或者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而言,完全积累模式的弊端将会更加明显。

四、中国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1995年之前一直实行现收现付制的模式,缴费责任主要由企业承担。一方面,为缓解“银色浪潮”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不会单独实行只重效率忽视公平的完全积累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展示了部分积累模式下的养老保险收支流程情况。从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个体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分为两部分分别流入到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其中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会进入到个人账户,而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和国家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分别进入到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而个人领取养老保险金时,也同样是有两部分来源,一部分来自个人账户的积累,另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统筹的分配。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有机地将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结合起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的流程不会存在瓶颈。瓶颈的产生和解决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反复的过程。通过制度的改革虽然可以解决原有制度的瓶颈,但旧的瓶颈的消失会带来新的瓶颈。部分积累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收现付制度和完全积累制度的瓶颈,但部分积累制并不能完全规避或解决。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当前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金数额庞大,同时要面对我国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以及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很大。因此部分积累制下的运营流程瓶颈依然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环节。目前来看,我国养老保险需求大于供给的现状会长期存在,供给的约束将会一直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动力。而在部分积累制下的供给约束,既有输入的约束,也有能力的约束。其中能力约束将是流程的主要约束条件。

五、提高中国养老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本文就如何应对瓶颈、实现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进而提高新制度养老保障能力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健全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有关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比较权威的是由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1年发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一方面是法律体系不健全,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且大多是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强制性较弱。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大多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欠缺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应尽快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营进行相关立法,使其在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比如,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管中的基本职责、行政部门没有很好履行职责的责任如何承担、投资运营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等。

(2)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和平稳定的投资环境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运作环境。但是,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投资的投机性、公司运作的不规范性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为此,可以适当引入市场竞争的因素,通过投标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高投资市场的运行效率。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可持续发展,还应当发挥政府监管和掌控等宏观调控的作用。2014年6月16日,我国正式发布实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信托贷款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养老保险基金可用于投资银行、国债、抵押性贷款以及信托性投资等渠道,这是我国不断探索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成果。2015年8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同时,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养老基金可以进行股权投资。这是政府在探索过程中的瓶颈突破,但对运营的基金比例仍反映出政府对资金安全性的审慎态度。但是,在考虑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在何处时,还应当充分考虑该项投资的期限问题。投资期限过长,可能会限制养老保险基金功能的发挥;投资期限过短,其收益性可能会比较低。总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需要依靠专业的投资队伍,应当在充分考虑基金的流动性和基金收益率的前提下,确定合适的投资期限和安全合理的投资比例,提高基金的效率,分散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ERP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代碧波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04-01

1985年,Campbell,Kendrick& Samuelson,模型结构全部展示(白箱),重过程管理和操作模式 模型的目的:展现孵化器的关键增值活动 模型的种类:过程类 其模型结构:白箱(机制和架构完全明晰的系统) 资源:风险资金、商业孵化器人员 实践:4个关键 1)项目研判、诊断的能力 2)对项目进行选择,并对入孵项目进行监督和提供服务 3)资本的投资 4)孵化器资源网络的对接 有效性:创业孵化服务是主要功能和该孵化器的主要成立原因。把有效的商业理念和企业以及企业家的成长作为服务的主旨 企业家-孵化器-创新生态系统三者之间的联系:没有连接到外部环境、没有连接到每个创业阶段 主要贡献:孵化过程至关重要 Campbell, Kendrick, &Samuelson于1985年设计了该孵化模型,用来说明“增值型孵化”应提供的4个关键: *项目研判、诊断的能力 *对项目进行选择,并对入孵项目进行监督和提供服务 *资本的投资 *孵化器资源网络的对接 该模型强调孵化器的孵化过程作为主要业务,即可将点子转化为实践的商业模式 然而,这个模式并没有将以下几点弄清晰: * 孵化过程: 如何去界定?(这个孵化过程是迭代型的还是阶梯式的?)在这个过程需要什么样的资源? * 企业家的潜能和能力: 本模型忽略了---将当前缺乏能力但有潜质的企业家或者初创公司纳入考虑的范围 * 没有与创业生命周期和外部环境相联系: 孵化过程、创业生命周期、外部环境三者之间没有相互联系,这可能会与外界形成隔阂并提升创业失败的风险 * 4 个关键要素表达不明确: 举例说明,该模型没有明确的说明如何选择孵化对象。选择孵化项目的标准是什么?这4个关键要素中出现的错误是否对项目的新业务的可行性和未来增长形成影响?以这个思路来思考 Merrifield对这个模型进行了一定的创新(1987)。他设计出了一个在选择孵化对象上的几点建议,包括三个主要问题: 1.该项目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 2.该项目在该孵化器是不是可以对接到需要的资源并帮助项目成长? 3.企业进行业务领域的最佳方法是?第二个孵化器模型---Smilor’s(1987)模型该模型为Smilor在模型一的基础上于发展出来的。Smilor建立了具有分支机构的模型框架:支持系统以及描述了模型过程中的主要产出。他认为模型是一个用于帮助企业家在创业中转化的机器。尽管该模型的代表不对外公开孵化器向租户提供的服务等其他信息,Smilor也通过四个方面对孵化器提供的服务(帮助)进行了分类。 这四个方面为: 1.信用的发展(可信度) 2.缩减学习曲线 3.更快的解决问题 4.为企业家接入资源网络 Smilor是八十年代孵化器的先驱者之一,他将理论转化为了孵化器模型。(进化:从提供物质资源到提供商务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 Smilor(1987)强调,企业孵化器是一个由不同的构建块(支持系统)组成的系统,它皆在识别新的孵化过程的不同组成部分。典型的创新型企业家是该模型设计和被推荐的主要考虑因素(这里单一指该模型,其他模型的定位不一样)。它把孵化器作为一个系统,为企业创造新的企业的结构和信誉,同时为新企业的建立提供一套直接的、关键的资源。然而在Smilor(1987)模型中,缺乏一种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的系统性方法,这个意思类似于描述一个企业转型的过程 模型的特征 模型的目的:说明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产业、政府、高校相互关联的转化机制 模型的种类:重结构(结构模型) 其模型结构: 混合(白箱和黑箱的混合:有一部分公开、有一部分不公开的) 理论背景:Campbell的孵化模型(模型一) 资源:支持系统(秘书,业务专长,行政,设施),以及与孵化器联盟的关系 实践:比较成功的做法(被认可的): 1.信用的发展(可信度) 2.缩减学习曲线 3.更快的解决问题 4.为企业家接入资源网络 有效性:明确了企业孵化器的成果:租户的利润、区域的经济发展、就业创造、企业孵化器的利润、成功的产品、技术的多样化等 企业家-孵化器-创新生态系统三者之间的联系:强调外部视角,忽视内部的视角(企业家的过程和孵化过程) 主要贡献:企业孵化器是一种在产业、政府、大学之间提供联系的转换机制。 清晰了孵化器孵化过程中的终端结果 在我看来,这个模型对行业来说仍然是非常有关系且很重要的。主要原因是,它集中于孵化过程(企业家)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他/她的需求。企业家的信誉、更快的学习和产品研发是创业生活开始的最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孵化器在这个领域(创业领域)的支持是非常的重要的。以一些孵化器作为列子(在现今非常热门的),我们可以找到非常多这类的孵化器:TechStars, Y Combinator, DreamIt Ventures, 500 Startups.这类的大多数都围绕其创业导师和自身广泛的资源建立起了与产业(行业)、创业企业之间联系的一套程序(机制)。这些程序(机制),都是在Smilor所提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突破的。 除了Smilor所提到的企业家利益外,我坚持孵化器的管理应该考虑根据企业家主要需要来组织项目。此列表包括在风险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也就是这些都是作者认为需要考虑的因素) *知识与信息 *集中与专注,自我激励 *致力于集中个人资源去冒险(时间,金钱,意志,亲戚的支持) *个人辅导 *对一个想法的市场验证 *相关的联系(行业,专家,投资者等) *专门解决特定问题的专业知识(访问创业导师、专家、投资者、企业家) *自我学习的反馈机制 *机会(问题)识别 *团队建设(寻找相关的团队成员,选择高素质的人,形成最佳的团队规模并维持好(根据创业阶段去实时适应的))

企业创新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决定公司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的关键要素。从整个公司管理,到具体业务运行,企业的创新贯穿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细节中。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各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一方面的创新,而是要全盘考虑整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各方面创新是有较强的关联度的。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0-12-0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平台属性"是孵化器的第一战略 移动互联网平台与入口权是生态系统竞争的焦点,操作系统、浏览器、搜索、电子商务等都是控制入口权的典型方式。平台与入口除了连接功能,还可以聚集各种移动应用和内容,并获得数据、用户资源和流量。 同样的事情在创新孵化器生态系统中也在发生,越来越多的孵化器开始构建自己的平台战略,如DHL数据六合实验室、中国电信创新创业基地---张江基地、上海复容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沃众众创空间等,亦在依托内生资源构建创新孵化生态,服务于为自己的主营业务战略。如何定义平台属性,怎样选择导流入口,正在成为创新型孵化器取得生存权的第一战略。当今,创业服务的模式每天都在创新,所需的人才和资源无穷无尽,有限的资源如何发挥出效用,这就需要创新型孵化器在精准自我定义的基础上,围绕平台战略的原则,实施资源配置。 瞻云科技基于创业者特点以及孵化器当前特征,推出云孵平台。致力于为孵化器招商、运营、为创业者提供各种跟创业关系密切的活动,为创业者之间、创业者和投资人、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之间搭建业务或资本合作的桥梁。它能大大能满足孵化器与创业者的业务需求。云孵平台是瞻云科技推出的智能化众创空间管理系统,是面向联合办公及孵化器的一体化信息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微信或者APP提供办公室/工位申请,会议室预定,手机门禁,在线支付,账单管理等等,达到帮助运营方提高运营效率的目的,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品牌效应。平台上还提供第三方服务商入驻,更好更快捷更精确的为入驻企业服务。还及时帮助入驻企业申请一些优惠政策;这些都是入驻的初创企业急需的。"偶像经济"是维系孵化器生命力的源泉 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偶像经济"的完美展现,与传统产业不同,一家移动互联网巨头的背后,往往有一位明星级的大咖在"为自己代言"。如果一家创新孵化企业的发展希望借助互联网思维,那么打造属于自己的明星,不能不说是一项重大工程。历数中关村的着名创业孵化机构,包括创新工场的李开复、厚德创新谷的秦君、优客工场的毛大庆、车库咖啡的苏菂等,有时我们甚至用他们的名字代替其机构的称谓。因此孵化器的造星运动不仅能够让科技服务这个干涩的字眼变得鲜活,也能够让明星的拥趸趋之若鹜,将关注度变现为实际的流量进行导入。云孵平台可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强化自己的品牌形象,打造自己的“偶像经济”。 偶像经济还体现在其服务的个性上。如今的创新型孵化器正在走上一条企业品牌化,产品服务化,策略互动化,迭代快速化的道路,粉丝不仅是被服务对象,同时也是业务设计的参与者。因此创新型孵化器应该尽早厘清服务对象,不求尽善尽美,而只需要服务自己的粉丝,做有个性的产品,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大数据"是凸显孵化器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互联网思维的又一力作是大数据的运用能力,在当今硬件软件化、软件服务化的趋势下,科技服务业如何运用大数据能力则显得异常重要。2010-2015年间,中国创业投资案例数量和融资规模均呈现加速上升态势。然而,在投资方面,90%的投资机构依然习惯于通过线下渠道获取项目信息,而云孵平台可依托大数据优势,让靠谱的项目找到靠谱的钱,让靠谱的园区找到靠谱的团队,打造孵化器核心竞争力,提高资本与运营效率。 在可以实现大数据化的资源方面,总体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项目资源;二是资本资源;三是研发服务资源;四是空间载体资源。项目资源上,孵化器应统筹各期申报团队、入驻团队、训练营以及创业大赛中沉淀的大量项目资源,基于项目多维度描述和项目价值评估的数据挖掘,有效对接创投资本,达到高效率、多维度、可视化展现项目的目的,为股权交易和项目融资提供平台;资本资源方面,孵化器应尽可能地汇聚海量的投资资源,包括涉及不同行业、不同偏好、不同周期的投资大咖和投资经理,利用大数据拉近供需双方的物理距离,利用数据分析选择高契合度的资金与项目对接;研发服务资源方面,大学科技园和具有行业背景的孵化器最为擅长,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层面的专业能力,一是对于项目研发需求的理解与判断,二是对于孵化领域的专注,谋定一两个行业做专做精,在垂直领域形成相对比较优势;最后,在空间载体方面,科技地产型孵化器如能在前期孵化过程中对项目企业形成粘性,同时具备丰富的自有载体可供选择。那么应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对接适合的空间给相应的项目,同时让企业在初创期、孵化期、加速期和成熟期均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楼宇和园区,形成针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服务。"变现出口"是孵化器体现存在价值的终极路径 变现出口是移动互联网思维中,价值由纸上财富变为真金白银的商业过程,也是商业模式中的要务之一。当今孵化器的收益渠道日益多元化,变现出口也呈现出由前向收益向后向收益逐步渗透的态势,同时开始不断研发出属于创新孵化业的LBS和O2O业务。云孵平台上提供第三方服务商入驻,更好更快捷更精确的为入驻企业服务。简单来说,变现出口首先要在"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中作出选择。研究院发现,前向收费模式包括载体租金收入、基础服务收入、增值服务收入、中介佣金收入、会员费收入等;后向收入包括股权转让收入、IPO退出收入、产业链协同效益、活动赞助收入、媒体广告收入、咨询服务收入、政策补贴收入、品牌输出收入等。云孵平台让孵化器不再选择是单一变现出口,而是多种业务收入共同构成其盈利模式;此外在孵化器所处的不同阶段,业务收入的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孵化器变现出口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可通过对战略路径的选择,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艺术产业商业模式研究论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本文将通过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分析商业模式的定义、特点、类型、重要性、变迁的轨迹,并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经济大环境,探讨当前中国企业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意义:

现实意义:

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挂在创业者、风险投资者、企业家、学者嘴边的一个名词,几乎每一个人都确信,有了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成功就有了一半的保证。寻找商业模式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何降低创新的不确定因素,走正确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这将是本文要回答的实际问题,也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将具有更大的现实价值。

必要性:

好的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但商业模式却不能保证企业永远盈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今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耳熟能详的国际大企业纷纷倒闭或濒临破产,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很大影响,大量企业开始裁员收编,众多中小企业倒闭破产。面对危机,成熟的大型企业开始对原有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当前的局势,稳固已由的市场份额和地位,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也跃跃欲试,企图找到一套新的商业模式,维持生存,并希望通过这次市场的洗礼和考验,占领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飞跃。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成果将成为企业改革的必要理论依据。

理论意义:

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尽管它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其理论分析框架尚未构建起来,有关模式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探索性初级阶段。同时对于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国内外学者也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和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业模式的界定、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寻找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理论依,供广大学者研究考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商业模式这个名词在90年代才开始为人所熟知,现有文献中,很多学者也对商业模式的含义、结构体系、理论解释和模式创新机制等方面虽有所研究,但由于研究者站的视角不同,因而对商业模式的.基本概念、结构体系、理论范畴缺乏统一的认识,其理论分析框架尚未构建起来,有关模式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探索性初级阶段。

很多学者和文章研究的重点在:什么是商业模式?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对于商业模式如何创新,老企业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自己的商业模式,新生企业如何创造出新的模式以避开激烈的竞争,还没有一套成型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也很少。

很多学者对特定领域、行业、典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展开探讨,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构建和创新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但对于商业模式的共性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还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概括,这不免使得当前的研究局限在局部和表面。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商业模式的含义及特点是要说明商业模式是什么或什么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它揭示了商业模式的核心意义,企业主明白了这些,就知道自己现在的商业模式是好是坏,是落后还是先进,是否需要创新。

2.将通过对比不同时代典型的商业模式和同一时代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各自成效,分析商业模式的发展轨迹、多样性及不可轻易复制性。商业模式没有对错之分,我们需要在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的前提,运用创新思维,适时构建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且不可照抄别的企业的商业模式。

3.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将进一步地说明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和路径及应该遵循的基本理论依据,通过对几种商业模式路径分析,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4.创新就会有风险,特别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其不确定很大,对企业的发展有生死相关的联系。我将分析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的不确定性因素有那些,以及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将商业模式创新的失败率降到最低。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陈苏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7月号上6-7页。

[2]魏炜、朱武祥,什么是商业模式,创富志73-83页。

[3]刘艳巧,探析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企业活力。

[4]张鸿电信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08年24期99-100页。

[5]韩庆祥营销制胜的商业模式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08第10期/上20-24页。

[6]王光丽对PPG商业模式的思考山东纺织经济2008年第5期60-61页。

[7]鲁培康模式创新是营销战略之本销售与市场/营销版6页

[8]王冉中国将会出现引领全球的商业模式经济管理文摘2008第18期40页

[9]阳佳耘基于商业模式的小企业战略创新企业活力经营谋略2008第9期/上06-07页。

[10]杨昆视频服务亟待创新商业模式观点20088/中国电信11页

[11]符星华新媒体产业呈现三种商业模式中国新通信52-53页

[12]汪旭晖中外大型零售企业中国市场商业模式的对比分析中外企业25-30页

[13]钱志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战略管理论坛-江苏科技信息30-33页

[14]杨敏丽手机广告基本商业营销模式探析《当代经济》2008年第6期(下)64-65页

[15]王廉,商业模式是第一生产力,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16]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11期

[17]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8]杨洵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一个分析框架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13卷第2期2-4页

[19]陈键以创新的商业模式走出自主创新之路——朗科的专利运营模式深交所2008年8月26-30页

[20]吴俊、陈静电信增值业务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生产力研究》页

[21]田溯宁投身中国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解读前30年预测后30年》63页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产业化研究论文

文化产业视域中的民族声乐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 文化产业化给我们文化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的民族声乐教育,在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应当居于什么地位?有什么职能?有何种发展机遇?本文从民族声乐教育与文化艺术生产者、当代科技、文化资源、文化市场四个方面,以文化产业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了发展民族声乐教育的新思路。

关 键 词: 民族声乐教育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 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是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集中代表了现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全球化新兴产业,因此,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实践与理论的勃兴,为各项文化艺术事业提出了若干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讨,将有利于我们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辨清方向,明确目的,增加动力,取得实效。

一、民族声乐教育与文化艺术生产者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竞争力成为了综合国力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文化竞争力的载体和直接体现,发展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全面提高艺术生产力。

艺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文化艺术生产者。民族声乐教育是培养文化艺术生产者(歌唱者)的具体手段。中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为当代中国培养了众多的歌唱人才,一批优秀的歌唱者创造了一个民族声乐的时代,但这却没有构成相应的艺术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有多少打入国际市场?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每年有多少人能在世界各地巡演?这些国际性演出又有多少经济回报?即使是在国内,问题也很严重:民族声乐的唱片出版远不如“通俗”畅销;民族声乐的专场演出很少且影响不大;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手法单一且题材近似;而整个声乐教育界更为尴尬的是大多数声乐学生毕业后要改行……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现实性的课题——我们到底该培养怎样的文化艺术生产者!

当今社会,在全球文化产业的环境下,作为文化生产力基本因素而显现出巨大能量的人已经不再仅仅特指歌唱艺术家群体,而是包括与之相关的策划者、制作者、管理者、经营者、传播者、批评者等等。正是由于众多从事文化艺术生产各个环节的人们的合力,才推动了艺术产业繁荣兴盛。民族声乐教育要成为综合国力发展的强大促进力,就要改变现行的教育理念:其一,民族声乐教育要培养具有声音控制表达能力的歌唱者,更要培养民族声乐艺术的歌唱家,他们作为艺术生产者,应能够完成某些特殊时代或地域文化风格的表达;其二,民族声乐教育在以培养歌唱技能为主的基础上,还要拓展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歌唱者懂得艺术价值的实现途径与手段——策划、制作、经营管理、传播等,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去,改变目前民族声乐艺术产业的外行化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操作模式,使民族声乐学习者在文化市场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更为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民族声乐教育与当代科技

当代科技的发展决定着现代文明具有技术品格,从而也决定着民族声乐艺术的生产传播方式的技术化特征。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手段和方法在文化艺术生产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也给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如何使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课题。

面对激烈竞争的文化艺术市场,唯有能掌握科技手段进行艺术生产、积累和传播的艺术工作者,才能够脱颖而出。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在科技时代已不再是人际传播方式为主,而多为大众传播(广播、电视、网络,CD、VCD、DVD等)方式。现代数字技术为歌唱者创造了无处不在而又简便易用的各种录音、录像、制作加工、编辑合成等设备,每一位歌唱者首先都应该学会怎样使用录音、扩音设备,让自己的歌声符合常规的拾音效果(尤其是那些特别轻柔或特别强烈的声音的表达)。通过录音手段反复磨练具有自己特质的声音,让声乐的传播更富有准确、流畅、细腻、动人的魅力。另外,民族声乐的表演特征可通过数字录像设备得到深刻而丰富的锤炼。歌唱者面对镜头和面对镜子是完全不同的感觉,通过录像,客观地审视自己,才能准确地把握表演的要领和分寸,创造感人的视听效果。这自然需要对声乐教学设备的投入。一架钢琴作为声乐教学设备的全部家当,已显得原始和落后。培养现代化人才需要先进的思想,更需要现代化的设备。学校应对声乐教学提供高科技的教学设备,为培养新时期现代化科技含量高的声乐人才奠定物质基础。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由传播媒体结构而成的信息化世界,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把它称作“地球村”。由于传播技术的发达与普及,人们对于传播媒体普遍具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性:信息、知识、文化娱乐等,都依赖于媒体的传播。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毫无选择地依托于传媒。因此,掌握传媒技术方法,提高传播意识和传播能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切文化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当下的网络媒体已经造成了音乐传播的火爆态势,网络不仅传播速度快,且传播面广,影响力之大已超过广播电视。在此情势下,民族声乐为什么要沉默?为什么不去传播自己而甘当受众?是自以为清高吗?不是!这一方面是传播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则是对当代技术比较陌生。声乐教师应熟悉并掌握当代科学技术,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实践。但事实却相反,有些教师对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不去主动了解,沉醉于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不思进取,有的甚至落后于学生,造成了教与学的被动局面。教师队伍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落后,是培养文化艺术生产者的一大障碍。其实,网络艺术传播手段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各类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应用十分便捷且效果丰富,流媒体压缩格式的播放效率也越来越高,网络艺术传播已形成了强劲的潮流,冲击着传统的主流媒体。鉴于此,民族声乐教育应当开阔科学教学理念,开拓技术教学内容,加大技术设备建设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而在人才培养、文化积累、艺术交流、媒体传播、产业提升等各个方面作出新尝试、新探索和新贡献。

三、民族声乐教育与文化资源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但要使文化产业取得强大的竞争力,还必须注重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艺术资源。在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过程中,文化艺术资源可以超越时间、地域、国家、民族等条件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以求得开发利用,同时促进世界范围文化消费、文化交流、文化贸易。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是当今文化产业的巨大宝藏,如能开发得好,不仅能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同时又能实现良好的社会价值;既能够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同时又能创造出新的文化艺术品类,从而全面加强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在这方面,民族声乐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是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先决条件。人类的音乐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宋朝以前的音乐主要是在歌舞形式中发展的,宋朝以后的音乐主要是在戏剧形式中发展的,显然,这些都与歌唱有关。所以说,在当今文化产业的环境中,民族声乐教育有着保护音乐文化资源的责任,这种保护不是封存或遮盖,相反,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将它们展现起来并沿传下去。每一位民族声乐的学习者都应该掌握大量的中国民歌文献和唱法技巧(甚至包括原生态唱法),以使文化物种尽可能持久保留,从而保留住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之源。这或许是民族声乐教育的艰深课题,但却是历史的使命与时代的责任!

有人质疑,现今有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这虽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现象,但它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引起人们反思的社会问题。著名音乐教育家谢嘉幸老师在《寻找家乡的歌——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观念之三》一文中提到:“如果一种文化一开始就丧失它的个性,它的性格,它的‘灵魂’,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11期)这应当引起所有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注意。“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它融进了人们的情感,倾诉着人的喜怒哀乐,反映着民族的心理与性格,是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提倡重视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并不是封闭保守,是要为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保留一份美丽的风景;如果作为文化灵魂的音乐有一天“进化”得没了个性与民族特色,带给人们无限欢乐的音乐将变得索然无味;我们曾经“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而惆怅,如果不保护“文化生态环境”,中国在多元文化世界里将处于什么位置?谢嘉幸老师倡议,“为了使每一个学生拥有最优化的音乐素质结构”,音乐教育应该“先学乡土音乐,再学民族音乐,再了解外国音乐”。我们的学生既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者、表演者,又是欣赏者和创造者,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中缺乏文化观念,我们的民族音乐观念一直很糊涂”的现象依然存在。

其次是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的主要竞争力,来源于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之物化为精神产品,传播于世。所谓“合理”的开发利用,主要是禁止一切破坏性的开发。对于民歌艺术的开发而言,一方面,忠诚于历史,保护其原貌;另一方面,尽可能全面地开发,让非物质文化渐渐长大。关于民歌艺术的利用。我们主要从民歌艺术所蕴含的历史特征、文化韵味和民族精神方面加以利用——现代戏剧、歌剧、舞蹈、电影、电视剧、电视小品、民族史诗等。一切艺术传播样式都能承载大量的音乐文化资源,只要利用得好,增值同时又能实现社会价值。大型现代吕剧《补天》以史诗的气魄、酣畅的叙事结构和精巧的选材,生动再现了建国初期8000名山东籍赴疆垦荒女兵为改造西北荒原奉献青春、汗水和泪水书写的悲壮历史,弘扬了人性的宽容、坚忍、和谐之美。现代吕剧《补天》的创作汇集了三位国家一级编剧、全国著名青年导演、获得梅花奖的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等。艺术表演、舞美、灯光和音乐创作一起创造了入选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之一,实现了艺术创作上的历史性突破,为传统吕剧增添了时代特色,震撼了到场观众的心灵。但它的经济效益又如何呢?此剧在广大爱好艺术的人群中知之又是多少?这样一部优秀的、大投入的戏剧为什么没有产生巨大的艺术与经济效应?是我们的戏不够优秀,还是我们对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强?拿大型现代吕剧《补天》2004年11月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的`演出和李宇春2006年5月在上海大舞台的演出票价来比较,吕剧《补天》的最高票价是280元一张,而李宇春的最高票价则是980元。“超女”现象应当承认是文化产业成功运作的范例,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多样的。我们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应有文化产业手段的积极保护,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也应把保护、开发和利用音乐文化资源并使其充分增值作为自己的分内之责,因为只有民族声乐教育具有这种功能——培养民族音乐艺术的生产者。

四、民族声乐教育与文化市场

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只有形成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才会有文化艺术的大规模生产。文化消费的需求促成市场的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空间对于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不再以物质资源为核心,而是以知识、智力等精神性资源为核心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制约,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人的主体地位普遍显现和提升,使个体能够自觉地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自我的实现,这才是人们精神的最终消费需求。

民族声乐教育应面向市场,这或许不是个新话题,但却是个新课题。市场在哪里?怎样去面对?实际上,艺术生产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文艺作品,满足了艺术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满足又形成并提高了艺术消费者的审美能力和新的审美需求,反过来推动艺术生产向着更高、更美的境界发展。对此,马克思曾经作过一番形象的解释,他说:“钢琴演奏者生产了音乐,满足了我们的音乐感,不也是在某种意义上生产了音乐感吗?……钢琴演奏者刺激生产;部分地是由于他使我们的个性更加精力充沛,更加生气勃勃,或者在通常意义上说,他唤起了新的需要,而为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用更大的努力来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64页)由此可见,文化生产力作用于人的影响远大于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它对人的心理、情感甚至对人的生理都会产生影响。

培养具有现代市场意识的民族声乐人才,不仅要使他们在理论上了解市场循环的规律,更要锻炼他们具体的市场操作能力。文化产业是专门为大众消费而生产产品的现代产业部门,它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供市场销售的可互换物而加以生产的。因而其中包含两层生产关系:一个层面是艺术创造者——艺术家、制作者、管理者、传播者及批评者之间的关系。在这当中,艺术的个性表现或风格寻求与把握占主导地位。另一层面是产业生产——包含文化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艺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等等。在这当中,文化的命运与资本的命运紧密相连,一切要按市场规律运转,制造需求、占领市场、获取利润成为文化艺术生产的重要方向。要使民族声乐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市场意识的人才,就要不断地让学生观察市场、调查市场、策划市场,摸清创造需求的路径和方法,探索营销手段,计算生产成本,锻炼市场意志,从而以专业的技术、全面的能力和全新的姿态,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者应有的风采。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浅思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提要:新疆拥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积极探索新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疆文化 文化产业 产业发展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等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风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重大举措。 一、新疆文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全国各省区市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大。通过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建设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疆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年均演出9000余场。艺术门类从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发展到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各类艺术平衡发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话剧《吴登云》等2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杂技“高空钢丝”等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分获“金狮奖”、“银狮奖”。 新闻出版行业异彩纷呈。新疆现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文字年出版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3000种。650余种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国家、省部级奖项。报纸98种,较1978年增加了58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42%,有国内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克孜勒苏报》、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疆县以上新华书店有96家,其他书店1500多家,较1988年增长了7倍。各类印刷企业4000多家,印刷业年工业产值近11亿元。 广播影视事业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兵团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各1座,地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8座。开办广播节目121套,用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全年播出52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开办电视节目141套,用维、汉、哈、蒙、柯、英6种语言全年播出57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2003年以来,新疆有328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6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6件获“中国新闻奖”,《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名栏目。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四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买买提的2008》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奥运献礼影片。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1998年以来,新疆出版物陆续走入中亚、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福乐智慧箴言选粹》、《新疆自然保护区》等40多种图书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目录”。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美国蒙勒克好莱坞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神秘中国—丝路之谜》一片在全球在线播放,其DVD销往欧美地区。仅2000年至2006年,新疆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25个。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和新疆的广播电视节目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五国落地播出。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的管理、服务和规划工作有序展开。自2002年起,新疆先后组织歌舞团、歌剧团等演出单位及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文博会,2007年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参展单位达48家,涉及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艺品、精品图书、影视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内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亿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力促产业项目与市场接轨。随着新疆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新疆文化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据统计,2008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万余个,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国家、集体、私营、个体等所有制并存,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和田国玉等文化品牌声名鹊起。 当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显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新疆文化事业的投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基数小、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成效难以显现。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缺失严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的缺失,一些民间文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急需拯救、恢复与传承。而因自然环境、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事业队伍中人才外流严重。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呈现,但因受到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产值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偏弱,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其拥有的地缘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如杂技、歌舞、音乐等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展示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为经济或宣传形象“搭台”的层面。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于亚洲中心腹地,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环形布局,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通达率不断提高的交通网络格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新疆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形态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处处展现着文化的独特、神秘与魅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是多教汇集地,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享誉中外。《十二木卡姆》获联合国“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英雄史诗《玛纳斯》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优秀的文化底蕴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民族的异域风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地区,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发展素材,13个世居民族就使用着10种语言,我国四大史诗在新疆就有《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三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歌谣曲赋、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载体与形式,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独特神秘,魅力无限。 三、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途径 新疆独具特色、丰厚质朴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在深度开发和挖掘保护中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一是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经营,使文化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建设。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其做大做强。重视文化产品的销售推介,加大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目标市场的营销,开发市场潜力。建立新疆文化产业网站,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围绕和阗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民族饰品开发、民族饮食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并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潜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努力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机制,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立新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对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异域风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内涵。如在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努力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统一起来,形成不同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风景带。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中,将新疆的胡杨树、沙枣树、红柳等特色植物与现代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相结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线,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植态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智慧。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参考文献: 1、张运德:《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第3期。 2、《文化产业政策汇编》,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4年。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筹委会办公室:《新疆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文化产业研究论文

高雅艺术进校园(有场地,有需求)虽然这几年有一些进展,但蜓蜓点水,时有时无,节日有平时无。这既不利于艺术的普及和传承,也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切入,一定能写出一篇好论文。不过,需要你进行一些调查,用数据完善论点。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产业视域中的民族声乐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 文化产业化给我们文化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的民族声乐教育,在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应当居于什么地位?有什么职能?有何种发展机遇?本文从民族声乐教育与文化艺术生产者、当代科技、文化资源、文化市场四个方面,以文化产业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了发展民族声乐教育的新思路。

关 键 词: 民族声乐教育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 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是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集中代表了现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全球化新兴产业,因此,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实践与理论的勃兴,为各项文化艺术事业提出了若干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讨,将有利于我们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辨清方向,明确目的,增加动力,取得实效。

一、民族声乐教育与文化艺术生产者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竞争力成为了综合国力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文化竞争力的载体和直接体现,发展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全面提高艺术生产力。

艺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文化艺术生产者。民族声乐教育是培养文化艺术生产者(歌唱者)的具体手段。中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为当代中国培养了众多的歌唱人才,一批优秀的歌唱者创造了一个民族声乐的时代,但这却没有构成相应的艺术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有多少打入国际市场?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每年有多少人能在世界各地巡演?这些国际性演出又有多少经济回报?即使是在国内,问题也很严重:民族声乐的唱片出版远不如“通俗”畅销;民族声乐的专场演出很少且影响不大;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手法单一且题材近似;而整个声乐教育界更为尴尬的是大多数声乐学生毕业后要改行……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现实性的课题——我们到底该培养怎样的文化艺术生产者!

当今社会,在全球文化产业的环境下,作为文化生产力基本因素而显现出巨大能量的人已经不再仅仅特指歌唱艺术家群体,而是包括与之相关的策划者、制作者、管理者、经营者、传播者、批评者等等。正是由于众多从事文化艺术生产各个环节的人们的合力,才推动了艺术产业繁荣兴盛。民族声乐教育要成为综合国力发展的强大促进力,就要改变现行的教育理念:其一,民族声乐教育要培养具有声音控制表达能力的歌唱者,更要培养民族声乐艺术的歌唱家,他们作为艺术生产者,应能够完成某些特殊时代或地域文化风格的表达;其二,民族声乐教育在以培养歌唱技能为主的基础上,还要拓展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歌唱者懂得艺术价值的实现途径与手段——策划、制作、经营管理、传播等,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去,改变目前民族声乐艺术产业的外行化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操作模式,使民族声乐学习者在文化市场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更为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民族声乐教育与当代科技

当代科技的发展决定着现代文明具有技术品格,从而也决定着民族声乐艺术的生产传播方式的技术化特征。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手段和方法在文化艺术生产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也给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如何使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课题。

面对激烈竞争的文化艺术市场,唯有能掌握科技手段进行艺术生产、积累和传播的艺术工作者,才能够脱颖而出。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在科技时代已不再是人际传播方式为主,而多为大众传播(广播、电视、网络,CD、VCD、DVD等)方式。现代数字技术为歌唱者创造了无处不在而又简便易用的各种录音、录像、制作加工、编辑合成等设备,每一位歌唱者首先都应该学会怎样使用录音、扩音设备,让自己的歌声符合常规的拾音效果(尤其是那些特别轻柔或特别强烈的声音的表达)。通过录音手段反复磨练具有自己特质的声音,让声乐的传播更富有准确、流畅、细腻、动人的魅力。另外,民族声乐的表演特征可通过数字录像设备得到深刻而丰富的锤炼。歌唱者面对镜头和面对镜子是完全不同的感觉,通过录像,客观地审视自己,才能准确地把握表演的要领和分寸,创造感人的视听效果。这自然需要对声乐教学设备的投入。一架钢琴作为声乐教学设备的全部家当,已显得原始和落后。培养现代化人才需要先进的思想,更需要现代化的设备。学校应对声乐教学提供高科技的教学设备,为培养新时期现代化科技含量高的声乐人才奠定物质基础。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由传播媒体结构而成的信息化世界,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把它称作“地球村”。由于传播技术的发达与普及,人们对于传播媒体普遍具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性:信息、知识、文化娱乐等,都依赖于媒体的传播。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毫无选择地依托于传媒。因此,掌握传媒技术方法,提高传播意识和传播能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切文化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当下的网络媒体已经造成了音乐传播的火爆态势,网络不仅传播速度快,且传播面广,影响力之大已超过广播电视。在此情势下,民族声乐为什么要沉默?为什么不去传播自己而甘当受众?是自以为清高吗?不是!这一方面是传播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则是对当代技术比较陌生。声乐教师应熟悉并掌握当代科学技术,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实践。但事实却相反,有些教师对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不去主动了解,沉醉于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不思进取,有的甚至落后于学生,造成了教与学的被动局面。教师队伍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落后,是培养文化艺术生产者的一大障碍。其实,网络艺术传播手段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各类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应用十分便捷且效果丰富,流媒体压缩格式的播放效率也越来越高,网络艺术传播已形成了强劲的潮流,冲击着传统的主流媒体。鉴于此,民族声乐教育应当开阔科学教学理念,开拓技术教学内容,加大技术设备建设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而在人才培养、文化积累、艺术交流、媒体传播、产业提升等各个方面作出新尝试、新探索和新贡献。

三、民族声乐教育与文化资源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但要使文化产业取得强大的竞争力,还必须注重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艺术资源。在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过程中,文化艺术资源可以超越时间、地域、国家、民族等条件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以求得开发利用,同时促进世界范围文化消费、文化交流、文化贸易。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是当今文化产业的巨大宝藏,如能开发得好,不仅能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同时又能实现良好的社会价值;既能够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同时又能创造出新的文化艺术品类,从而全面加强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在这方面,民族声乐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是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先决条件。人类的音乐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宋朝以前的音乐主要是在歌舞形式中发展的,宋朝以后的音乐主要是在戏剧形式中发展的,显然,这些都与歌唱有关。所以说,在当今文化产业的环境中,民族声乐教育有着保护音乐文化资源的责任,这种保护不是封存或遮盖,相反,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将它们展现起来并沿传下去。每一位民族声乐的学习者都应该掌握大量的中国民歌文献和唱法技巧(甚至包括原生态唱法),以使文化物种尽可能持久保留,从而保留住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之源。这或许是民族声乐教育的艰深课题,但却是历史的使命与时代的责任!

有人质疑,现今有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这虽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现象,但它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引起人们反思的社会问题。著名音乐教育家谢嘉幸老师在《寻找家乡的歌——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观念之三》一文中提到:“如果一种文化一开始就丧失它的个性,它的性格,它的‘灵魂’,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11期)这应当引起所有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注意。“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它融进了人们的情感,倾诉着人的喜怒哀乐,反映着民族的心理与性格,是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提倡重视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并不是封闭保守,是要为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保留一份美丽的风景;如果作为文化灵魂的音乐有一天“进化”得没了个性与民族特色,带给人们无限欢乐的音乐将变得索然无味;我们曾经“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而惆怅,如果不保护“文化生态环境”,中国在多元文化世界里将处于什么位置?谢嘉幸老师倡议,“为了使每一个学生拥有最优化的音乐素质结构”,音乐教育应该“先学乡土音乐,再学民族音乐,再了解外国音乐”。我们的学生既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者、表演者,又是欣赏者和创造者,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中缺乏文化观念,我们的民族音乐观念一直很糊涂”的现象依然存在。

其次是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的主要竞争力,来源于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之物化为精神产品,传播于世。所谓“合理”的开发利用,主要是禁止一切破坏性的开发。对于民歌艺术的开发而言,一方面,忠诚于历史,保护其原貌;另一方面,尽可能全面地开发,让非物质文化渐渐长大。关于民歌艺术的利用。我们主要从民歌艺术所蕴含的历史特征、文化韵味和民族精神方面加以利用——现代戏剧、歌剧、舞蹈、电影、电视剧、电视小品、民族史诗等。一切艺术传播样式都能承载大量的音乐文化资源,只要利用得好,增值同时又能实现社会价值。大型现代吕剧《补天》以史诗的气魄、酣畅的叙事结构和精巧的选材,生动再现了建国初期8000名山东籍赴疆垦荒女兵为改造西北荒原奉献青春、汗水和泪水书写的悲壮历史,弘扬了人性的宽容、坚忍、和谐之美。现代吕剧《补天》的创作汇集了三位国家一级编剧、全国著名青年导演、获得梅花奖的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等。艺术表演、舞美、灯光和音乐创作一起创造了入选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之一,实现了艺术创作上的历史性突破,为传统吕剧增添了时代特色,震撼了到场观众的心灵。但它的经济效益又如何呢?此剧在广大爱好艺术的人群中知之又是多少?这样一部优秀的、大投入的戏剧为什么没有产生巨大的艺术与经济效应?是我们的戏不够优秀,还是我们对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强?拿大型现代吕剧《补天》2004年11月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的`演出和李宇春2006年5月在上海大舞台的演出票价来比较,吕剧《补天》的最高票价是280元一张,而李宇春的最高票价则是980元。“超女”现象应当承认是文化产业成功运作的范例,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多样的。我们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应有文化产业手段的积极保护,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也应把保护、开发和利用音乐文化资源并使其充分增值作为自己的分内之责,因为只有民族声乐教育具有这种功能——培养民族音乐艺术的生产者。

四、民族声乐教育与文化市场

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只有形成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才会有文化艺术的大规模生产。文化消费的需求促成市场的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空间对于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不再以物质资源为核心,而是以知识、智力等精神性资源为核心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制约,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人的主体地位普遍显现和提升,使个体能够自觉地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自我的实现,这才是人们精神的最终消费需求。

民族声乐教育应面向市场,这或许不是个新话题,但却是个新课题。市场在哪里?怎样去面对?实际上,艺术生产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文艺作品,满足了艺术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满足又形成并提高了艺术消费者的审美能力和新的审美需求,反过来推动艺术生产向着更高、更美的境界发展。对此,马克思曾经作过一番形象的解释,他说:“钢琴演奏者生产了音乐,满足了我们的音乐感,不也是在某种意义上生产了音乐感吗?……钢琴演奏者刺激生产;部分地是由于他使我们的个性更加精力充沛,更加生气勃勃,或者在通常意义上说,他唤起了新的需要,而为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用更大的努力来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64页)由此可见,文化生产力作用于人的影响远大于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它对人的心理、情感甚至对人的生理都会产生影响。

培养具有现代市场意识的民族声乐人才,不仅要使他们在理论上了解市场循环的规律,更要锻炼他们具体的市场操作能力。文化产业是专门为大众消费而生产产品的现代产业部门,它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供市场销售的可互换物而加以生产的。因而其中包含两层生产关系:一个层面是艺术创造者——艺术家、制作者、管理者、传播者及批评者之间的关系。在这当中,艺术的个性表现或风格寻求与把握占主导地位。另一层面是产业生产——包含文化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艺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等等。在这当中,文化的命运与资本的命运紧密相连,一切要按市场规律运转,制造需求、占领市场、获取利润成为文化艺术生产的重要方向。要使民族声乐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市场意识的人才,就要不断地让学生观察市场、调查市场、策划市场,摸清创造需求的路径和方法,探索营销手段,计算生产成本,锻炼市场意志,从而以专业的技术、全面的能力和全新的姿态,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者应有的风采。

  • 索引序列
  • 科普文化产业模式研究论文
  • 产业孵化运营模式研究论文
  • 文化艺术产业商业模式研究论文
  • 文化产业化研究论文
  • 文化产业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