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植物生理的毕业论文下载

植物生理的毕业论文下载

发布时间:

植物生理的毕业论文下载

1. 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2. 全球变暖与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关系3. 植物气孔开关的机理4.二氧化碳施肥的应用5.无土栽培的发展与应用

1.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教材中用萌发的和未萌发种子作对比,实验结果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以为萌发的种子才能呼吸,而未萌发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尽管教材作了说明,即未萌发的种子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只是很微弱,不容易观测到,但通过对比的实验给学生的直观印象很深。为此,我们把作为对比乙瓶内未萌发的种子改为浸泡过的已煮沸的种子,使结论更加明确无误。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实验前可补充一个实验,把澄清石灰水装入一试管,叫一位学生用玻璃管向内吹气,使学生明确人呼出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演示萌发种子放出的CO2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这样更能说明问题。3.演示叶的呼吸作用取一透明塑料袋,装入适量的白菜叶或其它新鲜叶片,口袋上方插一根连有橡皮管的玻璃弯管,扎紧口袋,将玻璃管的一端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挤压口袋,石灰水无变化;重新装气后扎紧口袋,夹住橡皮管,放入黑暗处10~15min之后拿出,将玻璃管插入澄清石灰水,打开夹子,挤压口袋,可见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叶也能呼吸,释放CO2。上述实验将白菜叶放入暗处,为避免学生产生呼吸作用只在暗处(或晚上)的片面认识,所以还要补充下面的实验。4.植物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课前用广口瓶培养黄化苗(麦苗或韭黄),用一透明塑料袋连瓶装好,并扎紧口袋和夹住袋上连的一根橡皮管,橡皮管另一端套在玻璃管上。实验前一小时把此实验装置拿到室外进行光照,实验时移入室内,将玻璃管通入澄清石灰水内,松开夹子,并挤压口袋,可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使学生明白,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条件都可进行。植物体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并存,各自行使着生物学功能和使命,互相协同。表观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光合作用的强弱决定了植物体释放氧气的多少,但并不是说光合作用能够决定呼吸作用,二者并不存在绝对的依存关系。光合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光照,而呼吸作用主要的控制因素是温度。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直存在的,包括白天和夜晚,而白天的温度比晚上高,所以白天的呼吸作用比晚上强。

PDF不是很清楚  彩色的太大了,只能这样

植物生理方面的毕业论文

1.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教材中用萌发的和未萌发种子作对比,实验结果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以为萌发的种子才能呼吸,而未萌发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尽管教材作了说明,即未萌发的种子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只是很微弱,不容易观测到,但通过对比的实验给学生的直观印象很深。为此,我们把作为对比乙瓶内未萌发的种子改为浸泡过的已煮沸的种子,使结论更加明确无误。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实验前可补充一个实验,把澄清石灰水装入一试管,叫一位学生用玻璃管向内吹气,使学生明确人呼出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演示萌发种子放出的CO2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这样更能说明问题。3.演示叶的呼吸作用取一透明塑料袋,装入适量的白菜叶或其它新鲜叶片,口袋上方插一根连有橡皮管的玻璃弯管,扎紧口袋,将玻璃管的一端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挤压口袋,石灰水无变化;重新装气后扎紧口袋,夹住橡皮管,放入黑暗处10~15min之后拿出,将玻璃管插入澄清石灰水,打开夹子,挤压口袋,可见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叶也能呼吸,释放CO2。上述实验将白菜叶放入暗处,为避免学生产生呼吸作用只在暗处(或晚上)的片面认识,所以还要补充下面的实验。4.植物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课前用广口瓶培养黄化苗(麦苗或韭黄),用一透明塑料袋连瓶装好,并扎紧口袋和夹住袋上连的一根橡皮管,橡皮管另一端套在玻璃管上。实验前一小时把此实验装置拿到室外进行光照,实验时移入室内,将玻璃管通入澄清石灰水内,松开夹子,并挤压口袋,可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使学生明白,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条件都可进行。植物体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并存,各自行使着生物学功能和使命,互相协同。表观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光合作用的强弱决定了植物体释放氧气的多少,但并不是说光合作用能够决定呼吸作用,二者并不存在绝对的依存关系。光合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光照,而呼吸作用主要的控制因素是温度。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直存在的,包括白天和夜晚,而白天的温度比晚上高,所以白天的呼吸作用比晚上强。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对光的需求无论是采用太阳光还是人工光进行植物生产,最终都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完成产物的积累。光合作用是通过植物叶绿素等光合器官,在光能作用下将CO2和水转化为糖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理过程;与光合作用相对应的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通^植物线粒体等呼吸器官,吸收氧气和分解有机物而释放CO2与能量的生理过程,是植物把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用来形成根、茎、叶等形态建成的重要生理活动。呼吸作用包括与光合作用毫无关系的暗呼吸以及与光合作用同时进行的光呼吸2个部分。作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有一个相互平衡的过程,随着生长阶段的不同,其平衡点也不同。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控制作物的光合速度和呼吸速度来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对平衡,达到提高目标产量或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植物的光合作用与CO2的吸收、释放关系密切,光合时吸收CO2,呼吸时排放CO2,这2种生理活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光合器官的叶片内外的CO2交换速度也就等于光合速度减去呼吸速度。通常把该CO2交换速度也叫做净光合速度,其中的呼吸速度则是暗呼吸速度与光呼吸速度的总和。一般而言,C3植物光呼吸速度高,C4植物光呼吸速度低。因此,净光合速度为0时,光合速度等于光呼吸速度。光合速度的单位为kg/cm2・s)或mol/cm2・s)(以CO2计),表示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排放或交换量。光强对作物光合的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与光照的强度及其累积的时间密切相关。光照的强弱一方面影响着光合强度,同时还能改变作物形态,如开花、节间长短、茎的粗细及叶片的大与厚薄等。在某一CO2浓度和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超过光饱和点时,净光合速度不但不会增加,反而还会形成抑制作用,使叶绿素分解而导致作物的生理障碍。不同类型植物的光饱和点的差异较大,光饱和点一般会随着环境中CO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因此,植物生产中给予光饱和点以上的光照强度毫无意义;而另一方面,当光照强度长时间处于光补偿点之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了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多于积累,作物生长缓慢,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枯死,因此对植物生长也极为不利。通常情况下,耐荫植物的光补偿点为200~1000 lx,喜阳植物的光补偿点为1000~2000 lx。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分为喜光型、喜中光型、耐弱光型植物。蔬菜多数属于喜光型植物,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比较高,在人工光植物工厂中作物对光照强度的相关要求是选择人工光源的最重要依据,了解不同植物的光照需求对设计人工光源、提高系统的生产性能都是极为必要的。光质对作物光合的影响光质或光谱分布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形态建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地球上的植物都是在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来不断适应太阳辐射,并依据种类不同而具有光选择性吸收特征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为300~2000 nm,而以500 nm处能量最高。太阳辐射中,波长380nm以下的成为紫外线,380~760 nm的叫可见光,760 nm以上的是红外线也称为长波辐射或热辐射。太阳辐射总能量中,可见光或光合有效辐射占45%~50%,紫外线占1%~2%,其余为红外线。波长400~700 nm的部分是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利用的能量区间,称为光合有效辐射;波长700~760 nm的部分称为远红光,它对植物的光形态建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植物光合过程中,植物吸收最多的是红、橙光(600~680 nm),其次是蓝紫光和紫外线(300~500nm),绿光(500~600 nm)吸收的很少。紫外线波长较短的部分,能抑制作物的生长,杀死病菌孢子、波长较长的部分,可促进种子芽、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和糖的含量;红外线还对植物的萌芽和生长有刺激作用,并产生热效应。不同的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表1),强光条件下蓝色光可促进叶绿素的合成,而红色光则阻碍其合成。虽然红色光是植物光合作用重要的能量源,但如果没有蓝色光配合则会造成植物形态的异常。大量的光谱实验表明,适当的红色光(600~700 nm)/蓝色光(400~500 nm)比(R/B比)才能保证培育出形态健全的植物,红色光过多会引起植物徒长,蓝色光过多会抑制植物生长。适当的红色光(600~700 nm)/远红色光(700~800 nm)比(R/FR比)能够调节植物的形态形成,大的R/FR比能够缩短茎节间距而起到矮化植物的效果,相反小的R/FR比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所有这些特征都是植物工厂选择人工光源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节能光源,如LED、LD以及冷阴极管等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光源需要通过不同光谱的单色光组合构成作物最适直的光质配比,以保障高效生产和节能的需求。光周期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与日长(或光期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称其为植物的光周性。光周性与光照时数密切相关,光照时数是指作物被光照射的时间。不同的作物,完成光周期需要一定的光照时数才能开花结实。长日照作物,如白菜、芜青、芭英菜等,在其生育的某一阶段需要12~14 h以上的光照时数;短日照作物,如洋葱、大豆等,需要12~14h一下的光照时数;中日照作物,如黄瓜、番茄、辣椒等,在较长或较短的光照时数下,都能开花结实。

植物光合作用的多样性光合作用既是生物学中最古老的问题,也是当前生物学的前沿之一,因为它不仅在农业,能源,生态等问题中具有重大实际意义,而且在生命起源,进化与光能转换等生物学基本理论问题中也很重要。但自1771年Priestley发现光合作用以来,光合作用的原初过程仍不很清楚,而对光合作用碳素同化的化学过程却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总的来讲,绿色植物(尤其是高等植物)在不同自然环境中不仅表现广泛的适应性,而且表现光合作用方式的多样性。1.光合作用的多种途径据目前所知,所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包括光物理和光化学)都是通过捕获光能产生ATP和NADPH(即同化力),但随后发生的CO2固定还原过程则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研究表明,所有绿色植物都具有一种最基本的光合碳代谢方式,即著名的卡尔文循环(因其发现者而得名)或光合碳还原循环,亦称C3途径或C3方式。该途径的生化过程十分复杂,在此不予赘述。由于有的植物同时具有多种光合方式,通常称只利用这一方式的植物为C3植物。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其同化CO2的最适日温是15-25℃。光合作用的另两种变异途径是C4途径和景天科酸代谢(CAM)途径。具有C4途径的植物通常生长在热带地区,其同化CO2的最适温度是25-35℃,光合效率显著提高,称为C4植物;具有CAM途径的植物通常生长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且白天进行光反应,晚上固定CO2合成有机酸,使有机酸含量表现明显的日变化,称为CAM植物。这两类植物与C3植物在叶片解剖结构及某些生理特性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此外,C4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有三种变式,即PEP-CK型C4植物,NAD-ME型C4植物和NADP-ME型C4植物,这三类C4植物都具有相似的叶片解剖结构,即花环状维管束和具叶绿体的维管束鞘,其主要差别是产生的中间产物和脱羧酶不同。PEP-CK型C4植物在叶肉细胞内固定CO2形成草酰乙酸,然后转变为天冬氨酸传导至维管束鞘细胞,经丙酮酸磷酸双羧酶脱羧,其碳架以丙酮酸或丙氨酸重新返回到叶肉细胞;NAD-ME型C4植物在叶肉细胞中固定CO2形成天冬氨酸并传导至维管束鞘细胞,然后转化为苹果酸.并在线粒体内脱羧,其碳架再以丙酮酸或丙氨酸转回到叶肉细胞;NADP-ME型C4植物在叶肉细胞固定CO2形成草酰乙酸,而后转化为苹果酸,并被输送到维管束鞘细胞中,在叶绿体内经苹果酸脱羧酶氧化脱羧,产生的碳架以丙氨酸重新返回叶肉细胞。以上三类C4植物在维管束鞘细胞内脱羧后,产生的CO2最终还是通过C3途径被还原,C4途径实际上只起“CO2泵”的作用,以增加反应位置CO2的浓度,从而显著提高光合效率。2.不同光合途径的判定叶片的解剖学特征通常可用来区分C3,C4和CAM植物,但由于光合作用主要是生化反应过程,因此时有例外发生。鉴于此,目前已发明了数种用以区分植物不同光合类型的其他方法,如δ13C(13C/12C同位素比),光呼吸,光照后CO2的猝发以及相对光合效率等,其中以δ13C的测定最为可靠。δ13C是近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主要依据是C3途径中的 RuBP羧化酶比C4途径中的PEP羧化酶对13CO2具有更大的排斥性,即在13CO2和12CO2中C4植物比C3植物更易消耗13CO2,因此,C4植物有机质中的13C/12C要比C3植物有机质中的13C/12C更大。13CO2和12CO2含量的测定是以国际标样(即普通石灰岩CaCO3)为对照,通过焚烧干燥的植物材料测定的。最后根据下式计算出δ13C(‰)值,即: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在光合作用的碳固定期间13C/12C没有变化,δ13C(‰)将等于零;如果对13CO2有排斥,δ13C(‰)将是一个负数,排斥能力愈大,δ13C(‰)负值也越大。实验证明,在25℃和条件下,PEP羧化酶的δ13C(‰)是-3‰,而在24℃和条件下,RuBP羧化酶的δ13C(‰)是%,这清楚地表明,RuBP羧化酶对13CO2具有比PEP羧化酶更大的排斥性。当温度升高(37℃,)时,RuBP羧化酶的δ13C(‰)显著变负的程度要小一些(‰),这与C3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偏低(15-25℃)相一致。应用此法目前已测得C3植物的δ13C(‰)在-23到-34‰之间,C4植物的δ13C(‰)在-10到一18‰之间,并据此发现了一些δ13C(‰)居于C3植物与C4植物之间的C3/C4中间类型植物。对于CAM植物来说,得到的δ13C(‰)在-14到-33%之间,显然较低的值落在C4植物的δ13C(‰)范围内,而较高的值则落在C3植物的δ13C(‰)范围内。对此种情况的解释是,许多CAM植物在变化着的环境条件中,能够从光合作用的C3方式转变到CAM,反之亦然。从上新世到二叠纪的代表性化石植物材料中得到的δ13C(0/00),都在现代典型的C3植物范围内,并且目前古老植物中也很少发现有CAM植物存在,这表明植物自来到陆上以来,C3途径就作为一个固定空气中CO2的主要方式进行着。而C4途径和CAM途径似乎比C3途径进化较晚,是C3途径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3 光合作用多样性与植物系统演化的关系在当今纷繁众多的植物世界中,要理出一条清晰合理的植物系统演化线索是很困难的。除了传统的研究手段外,唯一可凭藉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埋在不同地层中的植物化石材料。目前普遍认为,太古代和元古代是细菌,蓝藻繁生的单细胞生物时代;右碳纪是羊齿植物隆盛的时代,三叠纪和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的出现则更要晚得多。显然,在不向地质时代中植物进化的等级是显而易见的。植物的系统演化无不伴随着一系列生理结构和代谢机能的重大改变和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光合作用的多样性反应。光合细菌和蓝藻可谓最低等的光合生物,其光合结构和光合方式较之高等植物要原始简单得多。就光合碳代谢而言,C3途径最早是在单细胞真核绿藻中发现的,后来被证明是光合生物中碳转化的普遍过程,但同时发现包括现代海藻在内的许多绿色植物还存在其他光合途径,如目前人所供知的C4,CAM等。单子叶禾本科被认为是进化程度很高的被子植物类群,其适应性特强,分布极广是众所周知的。研究表明,该科差不多存在几乎所有的光合作用类型,并且公认较原始的竹亚科只有C3型,而进化较高级的虎耳草亚科和须芒草亚科等均为C4型,有些亚科如芦竹亚科等既有C3型,又有C4型。因此,在这种“高级进化科”中研究光合作用的多样性及其进化关系是很有代表意义的。4 结束语据有关地质资料,地球自形成以来,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地质地层结构已发生了多次剧烈的变化。不难想象,定居于各个地质时代的绿色植物也会发生相应的代谢改变与适应。Hallersley和Watson(1992)曾分析不同光合作用途径与过去气候变化的关系。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大气中的CO2浓度的持续增加已达一个世纪之久,全球气温升高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面临种种变化,尤其是CO2和温度这两个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的改变,绿色植物的光合代谢将作出怎样的响应?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回答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不仅在理论上对生理学工作者将有所启示,并可能对现代农业的增收提供有益的指导。

植物生理学的论文

半个多世纪以来,汤佩松在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发表了3本著作和逾200篇论文,在植物呼吸代谢方面提出系统的观点,独树一帜,而且培养了大批植物生理学家。他是我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为我国植物生理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汤佩松是一位蜚声国际的植物生理学家。由于他在植物呼吸代谢和光合作用方面的贡献,1975年被美国植物生理学会选为名誉会员,后又被美国植物学会选为名誉会员,还被邀请担任国际性杂志《光化学和光生物学》(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的编委。尤其值得指出的是:1983年当他满80岁的时候,国际性刊物《植物生理学年鉴》(AnnualReviewofPlantPhysiology)特约他撰写了一篇回忆录式的文章,刊于该杂志34卷之首。该刊从6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都特约一位在植物生理学方面贡献卓著、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写一篇这样的论文,作为首篇,并在扉页上登载作者的照片,以资纪念。到现在为止,我国只有汤佩松一人得到这种殊荣。

1. 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2. 全球变暖与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关系3. 植物气孔开关的机理4.二氧化碳施肥的应用5.无土栽培的发展与应用

植物生理生态学毕业论文

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学和化学,生态学被看作是系统性的科学,所以普遍认为生态学是反还原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教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 方法 》

摘要

受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当前的园林生态学教学中还存着很多弊端,阻碍了教学进步,急需改革。在此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包括教学观念和内容的更新、先进 教学方法 的应用、实践课的增加,以及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园林生态学

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园林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等领域,因实用性较为突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传统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如缺少实践锻炼、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园林建设、室内装潢等行业备受重视,这就对环境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针对以往教学方法太过单一的缺陷,应进行改革,掌握多种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1]。

1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

理念更新

现代 教育 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首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坚持生本理念,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突显其主体性。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起积极主动性,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要敢于接受新知识,并进行新的尝试。环境设计专业经常需要人工绘图、搭配色彩、提出新创意,并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而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性,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兴趣和心理规律,真正地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其次,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应用,环境设计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所以要重视实践。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需要学生掌握辨别装饰材料、熟悉施工流程的能力,若只传输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但若是带领学生在材料市场或施工场地学习,将会取得更好效果。

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同样重要,首先,课程要和专业紧密结合,环境设计的范围其实很广,涉及领域较多,尤其是在基础课上,必须结合专业设计,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2]。如在学习色彩搭配时,不妨增加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在今后设计时如何根据光线选择颜色;而在设计 素描 课上,应增加室内空间、家具结构等写生内容,使学生尽早适应实际生活,而不是仅仅在学习理论。其次,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而加以调整,不可与实际相脱节。例如,环保节约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建筑设计或者室内设计教学上上都要突出绿色生态这一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形成健全的内容体系。

2积极引进新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方法不能过于单一,而且一定要有效,能够取得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新方法都经受住了考验,应用越来越多,在此主要介绍以下2种方法。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把课堂教学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要求逐步完成。通常要经过项目选择、项目实施、能力转化、能力提高几个阶段,部分高校采取此方法,结合现代化技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项目,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合适的项目。接下来的设计、实施工作就要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展示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园林植物景观规划项目,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既是景观,又起着绿色环保的作用[3]。实际中的规划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首先是要对项目进行策划,考虑其可行性和合理性;确定项目后,需初步规划方案,根据其用途、性质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效益综合考虑;然后对方案进行修改,直到满意后,开始施工图的设计;最后一步是对施工图进行变更。在此过程中,尽量遵循实际岗位要求,提前熟悉岗位环境,使自己的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实例教学法

上面已经说到,环境设计是针对的具体项目、具体工程,理论知识必然是要用到实际案例中的,而且具体案例不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要求等也有差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部分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需要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世界上有很多经典的建筑、雕塑、室内格局,都是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国内也有很多案例值得借鉴,如植物对污水具有净化作用。那么如何净化,具体如何操作,又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此时不妨以石家庄“清源节流行动”为例,通过分析洨河水污染的处理方案和具体 措施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除了提供实践 经验 ,案例教学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反映行业最新动态、可以提高学生科学设计的意识、发挥模范作用引导学生进步等。

其他方法

目前,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还有很多优秀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法,试着让学生扮演教师讲课;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其创新意识,集思广益,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创意;实践-理论-实践法,即先通过实践让学生初步了解理论知识,并主动去 总结 探究,然后针对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再把整个理论知识串起来,加深记忆。课堂结束后,再次应用于实践,操作技能会有很大的提升[4]。

3提高实践实训课比重

为了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增加实践实训课的比重,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创意无比关键,所以实践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为主。加大投资,建立起专业的实训室,除了实训中常用的画板、画笔等基础物,还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和整体结构的设计,包括选材、形状和风格等,都要结合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考虑,尽量保持一致。除了动手操作区域,实训室内还应有材料存储区、教学示范区、作品展示区、现代化信息技术区等。当确定一个项目后,搜集材料、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作品展示、最终评价等工作最好都能在实训室内完成,一来可充分利用资源,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部分学生 想象力 很丰富,经常能想出很新颖的创意,但缺乏平台展示。所以,学校要经常办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举办校级技能大赛、原创作品比赛、模拟实践设计活动等,在寒暑假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际教学证明,很多优秀设计师都是在此类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而且对市场需求更加了解,所以设计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学生。

4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师生的努力。教师在新的教育环境中退居幕后,其实责任更重,要真正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就必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与研讨会,吸收新知识与新理念;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职称评定;有目的的让专业教师进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技能与经验,确保其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最新、最好、最实际的技能传授给学生;鼓励专业教师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并以实际项目为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授,在亲身经历项目过程的同时,把实际工作的经验与技能同学生一起分享,达到务实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目的[5]。学生亦是如此,除了深入理解环境设计专业,了解该专业的社会现状,还要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总结的习惯,强化自身创新意识,学习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同时,要完善自身道德素质,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5结语

环境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一个专业,在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包括室内设计、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快速吸收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技能,需对以往的教学进行科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袁方.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魅力中国,2010,22(27):154-155.

[2]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2012,24(10):170-172.

[3]吴玉琴.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J]绿色科技,2011,20(7):245-246.

[4]季玲.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时代教育,2013,22(15):173.

[5]高松伟,刘力扬.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改革及对策[J].教育,2014,15(8):85-86.

《 珠子参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

摘要:

目的调查研究珠子参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对珠子参生态环境的调查,栽培珠子参物候期及生长发育的观测,种子沙藏处理,定期对根状茎的切片观察等。结果珠子参适生于年均温12~16℃、年降水量800~1200mm、荫蔽度70%~80%的阔叶林下,土壤肥沃疏松pH5~的微酸性土壤中。珠子参的生长随着叶数目的增多,株高、根茎粗、叶面积、株冠均增大。整个植株完成一年的生长发育约需190d。种胚属高低温型。在15℃下发育最好,满胚后再转入5℃低温处理60d即裂口。裂口种子10℃培养5d就开始萌发。5月20日~8月15日为地下根茎的快速生长期,8月16日~9月30日为地下根茎的分化期。开花植株与不开花植株的根茎发育不同。结论本研究为珠子参的规范化 种植 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珠子参;生态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叶数目

珠子参(Burk.)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濒危药用植物[1]。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皂苷类,还含有糖类、挥发油类、微量元素等多种类型化合物[2-6]。其根状茎入药为珠子参,有补肺,养阴,活络,止血、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抗炎镇痛、提高免疫力等功能[7,8];其地上部分入药称参叶,能清热、生津、利咽,有滋补强壮之效[9]。也有人进行了珠子参的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及植物生长特性的研究[10-12]。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日渐枯竭,满足不了用药的需要。为此,笔者在地处巴山区的陕西省镇坪县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并对其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对其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材料

试验地设在陕西省镇坪县海拔为840m和1300m的两个地块,栽培面积分别为700m2和600m2。以野生珠子参根状茎为繁殖材料,以根状茎的节结大小进行简单分类,分畦栽植,密度25cm×20cm。搭棚遮阴,透光率30%。选用栽培两年的植株为实验材料。

方法

调查研究珠子参在陕西的野生分布及生态环境条件。

在珠子参生长期内每日用湿度计和温度计对栽培地的温湿度及10cm处地温进行测量记录。

在栽培地里,以叶的数目为类群划分的依据,各选30株,定株定点观测。用直尺和游标卡尺对植株的植物学性状进行测量。

采集8月上中旬成熟的种子,水浸泡24h后取下沉者。将种子与湿砂混合,每个处理600粒。先放25~32℃室温下10d后分别转入5、10、15、20、25℃及实验室等6种条件下培养。每10d取种子观察胚的发育情况。

观察移栽植株根茎形态变化,并定时切取根茎尖端固定;切片观察根茎发育情况。

2结果与分析

生态环境的调查

珠子参是人参属中分布较广的种,我国的甘肃、陕西、安徽、浙江、贵州、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均有分布。在陕西省分布于关山林区和秦巴山区各县,主产于宁陕、洋县、陇县、石泉、镇坪、平利、汉阴、南郑、宁强、佛坪等县。生于海拔1000~2200m间的林下或草丛中。

该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温带温热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16℃,元月份平均气温0~℃,七月份平均气温19~28℃,日均温≥10℃,稳定持续180d,无霜期210~240d,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mm,森林荫蔽度70%~80%,相对湿度75%~85%。本区群峰突兀,沟壑纵横,山大谷深,地势复杂,气候多异,水热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自然条件优越,为珠子参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珠子参为阴生植物,对光敏感,要求荫蔽度为70%~80%,处于不同生长年限和发育阶段的植株对光照的反应有差异。

珠子参1~2枚复叶的幼苗,要求照光量小,若直光照射,则生长缓慢,植株矮化,叶片衰老,叶缘变黄变红,而搭棚遮荫后,此病理现象逐渐消失;3~5批复叶的植株可耐受一定强度的直光照射;在野生条件下荫蔽度大的林下,珠子参植株纤细,叶片薄而淡黄绿,生长发育迟缓,叶子易产生锈病等病斑,所以人工栽培珠子参时一定要搭荫棚,让透光率达20%~30%。珠子参喜冬暖夏凉,四季温度变化较小的气候。

出苗期到营养生长快速期气温在℃,10cm处地温在℃之间,此时地下根茎处于休眠期;从开花期到枯萎期气温在℃,10cm处地温15~℃之间,地下根茎进入生长分化期;当气温降至℃以下,10cm处地温低于℃时,地上部分枯萎,地下根茎也进入休眠期。

降水不仅为珠子参的生长提供水分,而且也能调节温湿度,对其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陕西省镇坪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015mm,年平均自由水面蒸发量为,自然植被蒸发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所以气候呈现湿润多雨的特点。满足了珠子参的生长要求,但夏季多暴雨,并有短暂的大风,秋雨连绵,对珠子参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暴雨冲刷地面土壤,使根状茎裸露,打落了未成熟的果实,打破叶片,折断或冲走植株,特别是6~9月气温较高,若 雨水 较多,湿度过大,可造成植株生病,根茎腐烂等现象。

珠子参适宜生长在山区林下,土壤为山地棕壤或黄棕壤。土层较厚,腐殖质丰富,含水量高,质地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pH5~的微酸性土壤中。如果土壤粘性过大,易使植株发病,土壤中石块较多时,则架空植株,影响生长,甚至造成死亡。不同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地貌条件所造成的小气候,对珠子参的栽培、生长发育、田间管理,质量和产量都有影响。珠子参在秦岭分布在海拔1000~2200m间,而在大巴山的分布下限为1200m。随着海拔的升高,由于气候各因子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使高海拔处的珠子参生长发育明显的推迟。珠子参的生长坡度不定,一般在10°~45°之间;坡向一般为阴坡或半阴坡,在林缘或谷底也有生长。人工栽培应选坡度在15°左右,坡向阴坡或半阴坡的山地、林下,过陡则操作不便,水土流失严重,过缓则积水泡根。珠子参植物群落复杂,乔、灌、草种类丰富,荫蔽度70~80%。

产区调查表明主要伴生的木本植物有:毛叶五加、红茴香、蜀五加、米面翁、火棘、铁扫帚、含笑、常春藤、短枝六道木、尖叶绣线菊、漆树、茅栗、栓皮栎、辽东栎、白桦、川鄂小檗、蔷薇、盐肤木、荚蒾、忍冬、华桔竹、马桑等。主要伴生的草本植物有:吉祥草、羊齿天门冬、大花糙苏、重楼、鬼灯擎、白酒草、粗齿天南星、玉竹、开口箭、陕西鳞毛蕨、贯众、宁陕耳蕨、珍珠菜、腺药珍珠菜、缬草、山酢酱草、三肋虾脊兰、窝儿七、八角莲、红三七、黄水枝、大叶金腰子、城口唐松草、细辛、对叶细辛、红毛七、汉中防己、铁筷子、大花绣球藤、鱼腥草等。地被植物为茂密的苔类和藓类植物。从野外调查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分布区、海拔高度,珠子参的伴生植物有一定的差别,攀缘的藤本植物占有一定的优势。

生长发育特性

珠子参为多年生宿根直立草本,高5~68cm。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小叶片阔椭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笔者对大量栽培的珠子参的形态观察表明:珠子参的叶形变异颇大,同一植株上叶的形状、数目也有差异;根状茎变化多样,有的根茎前端呈竹鞭状,后面又呈串珠状。

珠子参的生长发育与叶数目有一定关系。随着叶数目的增多,株高、根茎粗、叶面积、株冠均增大。除未见一批叶植株开花外,其余均开花结实,但开花结实率随叶数目的增多而相应提高,地下根茎则变得粗短。栽培珠子参的物候变化:在日均温低于10℃时越冬芽已开始萌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芽的活动加速。

当日均温超过10℃,在3月25日越冬芽就露出地表。4月上旬叶片由皱至平滑,叶色由浅绿转至黄绿色;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地上茎叶的快速生长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花梗开始快速伸长;5月12日第一朵花开放,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开花期;5月27日结出第一个果实,直至7月1日,果实逐渐发育,进入绿果期;7月2日第一个红果出现,以后逐渐红熟;8月21日始叶片枯黄脱落,茎中空倒伏,开始调萎,到9月13日几乎全部倒苗。5月20日~8月15日为地下根茎的延伸期,8月16日~9月30日地下根茎进入分化阶段。

10月1日以后越冬芽进入缓慢的活动阶段,可视为进入休眠期。地上部分完成一年的生长约需173d,地下根茎形成分化约需133d,整个植株完成一年的生长发育约需190d。

发育生物学特性

珠子参的开花结实与叶的批数有关。一批叶均未见开花,二批叶有部分植株开花结实,但花的败育率较高,三批叶以上植株均开花,其结实率多为10%左右,一般情况下,叶批数越多,开花结实率越高。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或数个聚成复伞形花序。全株的开花方式由外向内逐渐开放,约需4~7d全部开放。

每日开花时间为8~19h,盛花期12~15h。开花时,第一瓣先向外裂后,以后第2~5瓣依次向外裂开,开花后花药逐个裂开,自交异交均可孕,第3天花药枯萎,花瓣脱落,第12~14d柱头开裂变成紫红色并枯萎,进入果实发育期。开花第9天子房开始明显膨大,第12~14天为幼果快速发育期,半月后即形成绿色果实,由浅绿转至深绿,再变为紫色,不久即转为鲜红色,熟时紫红色,顶端1/3为黑色,内含种子2(1~3)粒。浆果扁球形,直径5~8mm,果肉厚2~3mm。种子肾形,乳白色,直径3~5mm,千粒重约。种子外种皮坚硬,内种皮呈薄膜状,尖端为脐孔,沿脐孔有结合缝,裂口时从结合缝处裂开,胚根由脐孔处萌发。种子为胚后熟类型,属高低温型。

刚收获的种子胚仅为一团很少分化的细胞。若将采收的种子直播,需要经过20~22个月之久才能解除休眠。因此,掌握种子休眠规律,缩短种胚后熟时间,是珠子参栽培技术研究的关键和重点之一。通过对6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种胚发育情况的观测,在15℃下种胚发育最好,培养120d就有满胚者,约160d多数种子达到满胚,平均胚率为。再转入5℃低温处理60d开始裂口。将已裂口种子放10℃培养5d就开始萌发。而培养160d时,20℃有个别种子达满胚,多数种子胚为满胚的2/3,5、10、25℃及实验室等条件下胚发育较差,仅为满胚的1/5~1/6。

地下部分的生物学特性

珠子参的地下部分包含根和根状茎。根是由根状茎节上形成的不定根。根状茎横走,为5~17节组成的串珠状,每个节上多有休眠芽存在。着生地上茎叶的节上常生2~9条根,老节上生根或无。根状茎呈不规则球形或略呈纺锤形,直径5~45mm;节间直径3~5mm,长约2~10cm,最长可达40cm。茎叶倒苗后至出苗期间,根茎顶端是一个略膨大的越冬芽。越冬芽在地上茎叶着生的根节上形成。3月底至4月初芽萌发,茎叶先抽出地面并迅速生长。

5月17日地下根茎未见明显的形态变化。5月20日地下根茎先形成突起,其大小约。5月20日~8月15日为地下根茎的快速生长期,8月下旬地上茎叶开始枯萎倒苗,幼根茎直径1~5mm,长约,并在顶端又形成一个新的芽;8月16日~9月30日为地下根茎的分化期,在这段时间内地下根茎的长度变化较小,直径有所增加,且到距顶端3~5mm处节间形成层活动,使该处膨大成节,前端分化成第二年生长的地上部分的各个器官。

次年春该芽又萌发,再形成一个膨大的部分,如此下去,根茎每年伸长一节并形成一个膨大,不断伸长,同时,在膨大处具有次生生长能力,使膨大部分再增大。这样串珠状根茎便形成并不断发展。10月1日以后地下根茎进入缓慢的活动,可视为进入休眠期。地下根茎分化期,开花植株与不开花植株的根茎发育不同。后者根茎的顶端发育成芽,前者根茎的顶端发育成花芽,顶端芽的中间包着的小花序较大,由休眠的腋芽活动形成幼根茎,再继续增加根茎的节数与长度。根状茎的长度、直径与叶的数目有关,一般叶的数目越多,根茎的节间则越加短粗。开花植株的根茎较未开花植株的更短更细。

根状茎的生长与土壤肥力有关,土壤越贫瘠,根状茎就越长;地上茎叶愈小,地下根状茎就愈细愈长;处在土层3~5cm处的根茎的越冬芽比处在较深或较浅土层中的发育快;土温在15~25℃时发育较快,温度偏高或偏低,根状茎的发育就会减慢。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一个节上偶尔可形成2~3个越冬芽,第二年均可正常生长发育。在根茎受损后,同一串根茎节上可形成多个正常发育的越冬芽。若越冬芽受损,其根茎并不死亡,而继续在土壤中休眠,竖年6~9月可形成新的越冬芽。竖年植株地上部分生长叶的批数与当年形成越冬芽的大小成正比,与根茎的直径近乎成正比关系,但与根茎的长短无关。地上茎叶生长的强弱与地上茎着生的节上的须根数目有关,一般须根数目越多,地上茎生长越好;同时与移栽时间、当年的气候、土壤的肥力有关。一般秋季移栽优于春季移栽,一般在土壤肥沃的地方可适当延长珠子参的生长时间。

3结论

珠子参适生于年均温12~16℃,无霜期210~240d,年降水量800~1200mm,相对湿度75~85%,荫蔽度70~80%的阔叶林下,pH5~的微酸性肥沃疏松土壤中。栽培时应根据其生态学特性,选择较为适宜的生长发育小环境进行栽培。山地栽培中应采用遮阴搭棚的办法调节透光度。

根据其种子、根茎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解决繁殖方法问题,是栽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种子沙藏先在15℃下培养约160d,再转入5℃低温处理60d后,取出播种出苗率可达91%以上。根状茎的节上有数个休眠芽,可采用适当的方法解除休眠,促其萌发形成新植株,该法可作为提高繁殖系数的优良繁殖方式。同时注意根茎切段不宜少于两节,并注意防腐处理,否则易发生烂根烂芽的现象。总之,进行珠子参的生态与生物学特性研究,可为其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毅,赵仁,宋亮,等.珠子参药材品种概述及资源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11-17.

[2]宋小妹,蔡宝昌.珠子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4.

[3]赵仁,赵毅,李东明,等.珠子参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7):3-6.

[4]李利霞,赵厚涛,朱虹,等.珍稀濒危植物珠子参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2):59-61.

[5]陈涛,陈茂华,胡月琴,等.珠子参多糖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329-1331.

[6]王薇,郭琳,冯改利,等.竹节参与珠子参质量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5):833-836.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54-255.

[8]王辉,郭天康,胡鹏斌,等.珠子参临床药理研究进展[J].甘肃医药,2015(2):99-101.

[9]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1977年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21.

[10]刘万里,刘婷,何忠军,等.珠子参规范化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8):127-128.

有关生态学教学论文范文推荐:

1. 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3. 大学教育类论文范文

4. 马克思主义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本科结业论文

6.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本科论文

1985年以来共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出现的核心刊物论文46篇,学报级论文35篇,SCI论文5篇。论文发表后, 已有十几个国家的同行近40人来函索要论文。 1 Jiang Gaoming, Tang Haiping, Yu Mei, Dong Ming & Zhang Xinshi. 1999. Response of photosynthesis of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type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long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Trees, 14: Jiang ., Hao ., Bai ., Zhang ., Sun ., Guo ., Ge . & Kuang . 2000. Chain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ables of gas exchange and yield potential in different winter wheat cultivars. Photosynthetica, 38(2).3 蒋高明、林光辉. 1997. 生物圈二号内几种生长在很高CO2浓度下的植物光反应曲线的变化. 科学通报, 42(4): 434~ Gaoming & Lin Guanghui. 1997. Changes of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some plant species under very high CO2 concentrations in Biosphere 2.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2(10): 859~ Jiang Gaoming, Huang Yinxiao & Lin Shunhua. 1992. Designing for nature in cities: a case study of the Hill Area of the Summer Villa estate, Chengde, China.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3): Jiang Gaoming & He Weiming. 1999. Species- and habitat- variations in the ecophysiological variables of different sandy plant species in an arid shrub ecosystem. Chines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 (American) 12(2):159~ Jiang Gaoming & Zhu Guijie. 2000.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synthesis of some desert species under strong light intensity and high temperat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Environmental Botany (submitted).7 蒋高明、Putwain . & Bradshaw . 1993. 英国圣·海伦斯 Bold Moss Tip 煤矿废弃地植 被 恢复实验研究. 植物学报, 35(12): 蒋高明. 1994. 运用气孔阻力监测大气TSP污染及其监测机理研究. 植物学报, 36(9): 683~ Jiang Gaoming, Putwain . & Bradshaw .. 1994. Response of Agrostis stonlonifera to limestone and fertilizer in restoration of colliery spoils. Chinese Journal of Botany, 6(2): 155~ Jiang Gaoming & Lin Guanghui. 1996.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to light intensity in intact leaves of some desert and tropical rain forest plant species in atmospheres with different CO2 concentrations. Acta Botanica Sinica, 38(12): 972~蒋高明、林光辉 & Bruno BV Marino. 1997. 美国生物圈二号内生长在高CO2浓度下的10种植物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植物学报, 39(6): 546~ Jiang Gaoming, Han Xingguo & Zhou Guangsheng. 1997. Changes of atmospheric CO2, photosynthesis of the grass layer and soil CO2 evolution in a typical temperate forest stan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 Acta Botanica Sinica, 39(7): 653~ Jiang Gaoming & He Weiming. 1999. Species and Habitat-variability of photosynthesis, transpiratio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in Maowusu Sand Area. Acta Botanica Sinica, 41(10): 1114~ Jiang Gaoming & Dong Ming. 200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synthesis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between clonal and non-clonal plant species along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Acta Botanica Sinica (in printing).15 唐海萍、蒋高明、张新时. 1999. 判别分析方法在鉴别C3、C4植物中的应用---以中国东北样带(NECT)为例. 植物学报, 41(10): 1132~ 蒋高明、黄银晓. 1990. 承德市避暑山庄植被生态规划有关问题的探讨. 植物生态学报, 14(2): 蒋高明.1994. 运用油松年轮揭示承德市硫及重金属污染的历史. 植物生态学报, 18(2): 314~ Gaoming. 1996. Tree analysis for determination of pollution history of Chengde City, North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8(1): 77~ 蒋高明、黄银晓、林舜华、韩荣庄、高雷明.1995. 海河流域14种农作物对土壤库中磷的输出量和输入量初步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19(3): 236~ 蒋高明、韩荣庄、孙建中. 1995. 闪电河流域6种农作物磷元素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19(4): 329~ 蒋高明、黄银晓、万国江、陈业材、耿龙年、曾毅强、王宏卫. 1997. 树木年轮C13d 值及其对我国北方地区大气CO2 浓度变化的指示意义. 植物生态学报, 21(2): 155~ 蒋高明、韩兴国、林光辉. 1997.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植物生态学报, 21(6): 489~ 蒋高明、渠春梅. 2000.北京山区落叶阔叶林几种木本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短期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24(2): 204~ 蒋高明. 1995. 油松针叶硫及重金属含量动态特征及其对大气污染的指示作用. 生态学报, 15(4): 407~ 蒋高明、黄银晓. 1997. 北京山区辽东栎林土壤释放CO2 的模拟实验研究. 生态学报, 17(5): 477~ 蒋高明、林光辉、Bruno D. V. Marion. 1998. 几种热带雨林与荒漠植物暗呼吸作用对高CO2浓度的响应. 生态学报, 19(4): 黄银晓、林舜华、蒋高明、韩荣庄、高雷明. 1994. 海河流域植物土壤中氮碳的含量特征. 生态学报, 14(3): 227~ 黄银晓、林舜华、蒋高明、韩荣庄、高雷明. 1995. 海河流域作物- 土壤系统中作物氮的输出. 生态学报, 15(4): 427~ 林舜华、黄银晓、蒋高明、韩荣庄、高雷明. 1994. 海河流域植物硫素含量特征的研究. 生态学报, 14(3); 235~ Jiang Gaoming, Huang Yinxiao, Lin shunhua, Han Ronzhuang & Gao Leiming. 1995. Chracteristics of phosphorus chemistry and its geographocal distribution in the Haihe River Valley, North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7(1):12~ 蒋高明、黄银晓、林舜华、韩荣庄、高雷明. 1998. 海河流域不同植物磷含量、地域分异及其输入、输出量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13(2): 244~ 蒋高明、黄银晓、韩兴国. 1998. 城市与山地森林地区夏秋季大气CO2浓度变化初探. 环境科学学报, 18(1): 108~ 蒋高明. 1995. 植物硫含量法监测大气污染数量模型. 中国环境科学, 15(3): 208~ 蒋高明. 1995. 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椉娼槊拦?/FONT>MINK和英国TIGER研究计划. 应用生态学报, 6(增刊): 143~ 蒋高明. 1996. 城市木本植物不同部位硫及重金属含量的PCA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7(3): 310~ 蒋高明、黄银晓. 1990. 旅游与城市化对避暑山庄植物和土壤的影响. 环境科学, 11(1): 35~ 黄银晓、林舜华、蒋高明、韩荣庄、高雷明. 1995. 海河流域植物中碳的输出(或存留)量和土壤中的库存量. 环境科学, 16(5): 14~ 蒋高明、黄银晓、林舜华、韩荣庄、高雷明. 1995. 海河流域61种植物磷元素化学特征及地理分异. 植物资源与环境, 4(1): 47~ 蒋高明. 1995. 陆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植物资源与环境, 4(4): 53~ 蒋高明. 1996. 树皮pH值的变化及其对大气酸性气体污染的指示作用. 植物资源与环境, 5(2): 28~ 蒋高明. 1997. 植物暗呼吸作用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植物资源与环境, 6(3): 54~ 王献溥、蒋高明. 2000. 广西常绿阔叶林的分类和地理分布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8(3): 195~ 蒋高明. 1989. 城市中的伴人植物. 植物学通报, 6(2); 116~ 蒋高明. 1993. 城市植被:类型、特点与功能. 植物学通报, 10(3): 21~ 蒋高明. 1994. 承德市城市植被历史变迁、现状特点及其经营保护方向. 植物学通报, 11(4); 33~ 蒋高明、耿龙年、陈业材. 1995. 植物样品中碳、硫稳定同位素的测定. 植物学通报,12(生态学专辑): 230~ 蒋高明. 1995.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学通报, 12(4): 1~ 蒋高明. 1996. 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 原理、性能、基本操作与常见故障的排除. 植物学通报, 13(增刊): 70~ 蒋高明. 1999. 一种在野外自然状态下快速测定光反应曲线的方法. 植物学通报16(4): 蒋高明. 1996.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 生态学杂志, 15(2): 49~ 蒋高明、韩志兴. 1990. 避暑山庄古松死亡原因的初步探讨.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3(1): 17~ 蒋高明. 1992. 大气污染指示植物的研究.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5(4):40~ 蒋高明. 1994. 树木年轮对大气污染历史过程的指示作用.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7(2): 17~ 蒋高明. 1995. 应用油松针叶监测承德市大气二氧化硫的污染.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8(1):19~ 高雷明、黄银晓、蒋高明、项斌. 同化箱装置在温带落叶阔叶林CO2交换研究中的应用.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8(2): 5~ 蒋高明. 1994. 试论生物监测的任务及其在实际中的意义. 贵州环保科技, 16(2): 20~ 蒋高明. 1995. 闪电河流域植物磷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在估算磷肥施用量中的应用. 贵州环保科技, 17(3); 1~ 蒋高明. 1995. “生物圈二号”亲历记. 现代化, (218); 9~ 蒋高明. 1995. “生物圈二号”: “地球村的警示”.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 (3); 44~ 蒋高明. 1997. 旅美杂记. 森林与人类, (3): 蒋高明. 1998. 植物的温度及其测定. 植物杂志, (1): 蒋高明. 1989. 避暑山庄植物考察记. 植物杂志, (4): 29-3062 蒋高明. 1996. 植物气孔阻力及其测定. 植物杂志, (6): 蒋高明. 1994. 英国的国家公园. 植物杂志, (3): 45-46. 64 蒋高明、黄银晓、林舜华. 1994. 城市中的自然设计: 中国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山峦区研究实例. 见: pp. 89~97. 避暑山庄生态环境及其规划研究(杨本津主编、蒋高明等副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 vi + 黄银晓、林舜华、蒋高明. 1994. 承德市植被特征、生态学评价及其恢复利用途径. 见: pp. 106~114. 避暑山庄生态环境及其规划研究 (杨本津主编、蒋高明等副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 vi + 蒋高明、黄银晓. 1994. 承德市自然植被的变迁. 见: pp. 603~614. 绿满东亚: 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 (李渤生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 iv + 蒋高明. 1994. 植物对大气污染生物指示与监测研究-回顾、进展与展望. 见: pp. 255~265. 植物科学综论(林金安主编),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哈尔滨, vi + 蒋高明、黄银晓. 1995. 海河流域主要植物中的磷的含量. 见: pp. 81~87. 复合生态系统元素循环椇:恿饔虬咐?芯?/FONT>(庄亚辉、李长生、高拯民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xviii + 黄银晓、林舜华、蒋高明、高雷明. 1995. 海河流域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见: pp. 16~ 20. 复合生态系统元素循环椇:恿饔虬咐?芯?/FONT>(庄亚辉、李长生、高拯民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xviii + 黄银晓、林舜华、蒋高明、高雷明. 1995. 碳氮硫磷在植物中的含量特征. 见: pp. 58~71. 复合生态系统元素循环椇:恿饔虬咐?芯?/FONT>(庄亚辉、李长生、高拯民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xviii + 林舜华、黄银晓、蒋高明、高雷明. 1995. 植物中硫含量特征. 见: pp. 71~81. 复合生态系统元素循环椇:恿饔虬咐?芯?/FONT>(庄亚辉、李长生、高拯民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xviii + 蒋高明、黄银晓. 1995. 海河流域主要植物中的磷的含量. 见: pp. 81~87. 复合生态系统元素循环椇:恿饔虬咐?芯?/FONT>(庄亚辉、李长生、高拯民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xviii + 蒋高明. 1996. 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 见: pp193~204 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陈灵芝等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74 蒋高明. 1996. 生态学原理在塌陷环境整治中的作用. 见: pp. 134~177. 塌陷与生态学(纪万斌主编、蒋高明等副主编), 地震出版社, 北京, vi + 蒋高明. 1996. 塌陷环境中的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 见: pp. 178~228. 塌陷与生态学 (纪万斌主编、蒋高明等副主编), 地震出版社, 北京, vi + 蒋高明. 1999. 污染生态与网络生态等40条(万字). 现代植物学大词典(林金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印刷中).77 蒋高明. 1996.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的方法(样地法、随机成对法、徘徊四分法). 见: pp. 10~13. 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标准方法(中国生态系统研究标准方法编辑委员会编,系6本丛书编委,本丛书副主编,下同), 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78 蒋高明. 1996. 植物群落光合与呼吸作用的测定. 见: pp. 51~56. 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标准方法(中国生态系统研究标准方法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79 蒋高明. 1996. 背景区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见: pp. 146~147. 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标准方法(中国生态系统研究标准方法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80 蒋高明. 1996. 污染区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见: pp. 147~148. 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标准方法(中国生态系统研究标准方法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81蒋高明、王献溥. 1999. 生物、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见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编. 绿色家园: 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指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蒋高明. 1999. 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见韩兴国等主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蒋高明. 1999. 磷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见韩兴国等主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Francesco, T. N., Jiang Gaoming, Lin Guanghui, Rosenthal Y. & Marino .. 1996. Changes in whole-system daily water-use efficiency for two biomes of Biosphere 2 under different CO2 concentrations. The 81th Confenrence of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l, New Lin Guanghui, Jiang Gaoming & Bruno . Marino. 1996. Comparative study of foliar respiration response to elevated CO2 in twenty-eight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grow in Biosphere 2. The 2nd IGBP-GCTE Workshop (May 19-23, Lake Tahoe, California, .)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2个——动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相关的下级研究机构3个——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珍稀动植物研究所,道地中药材研究所;拥有本科专业5个——生物教育、园林、环境科学,生物技术,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动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环境科学、生态学、遗传学,农业推广硕士(动物养殖专业);所属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27名,博士生导师2名(在四川农业大学兼职招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在读博士生3名;先后培养研究生300余人。此外,还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四川农业大学联合招生、独立培养博士生。目前正在积极申报“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博士点。 目前,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已具备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系列研究设备,如Olympus多功能系统显微镜、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超声波细胞破碎机、日本电子X-100透射电子显微镜、Eppendorf高速冷冻离心机、Thremo超低温冰箱、Leica 切片机、旋转蒸发仪、GBC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可以满足从个体、组织到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等科研工作的需要。为实现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对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促进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为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事业提供理论、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平台。在标本资源和数据资料方面:该学院现有动植物标本及昆虫标本达10万余份,其中珍稀动植物标本数量居全国各类高校之首,基本囊括省内所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不仅是西南地区珍稀动植物活化石的“档案馆”,而且也是资源生物研究的历史档案和基因库支持系统;生命科学学院拥有全省所有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物区域的全部资源环境数据资料,为资源生物动态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人员资料查询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系统。生命科学学院分管实验室主要方向和研究内容如下:(1)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针对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野生动物和昆虫资源,逐步建立完善的物种信息数据库。从群落、种群、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我国西部地区野生动物的行为、生殖和生态机制;从物种资源、系统进化、区系形成与演变、当今分布格局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角度对中国隐翅虫科进行全面研究。重点探索大熊猫、岩羊、矮岩羊、梅花鹿、扭角羚、金丝猴、桃花水母等特产珍稀动物的濒危机制和相应的保护对策;研究野生动物就地和迁地保护、探索重要经济动物和药用动物的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重点开展的工作:全面调查西南地区动物资源,收集标本,初步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数据和信息库,提出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对策,重点突破大熊猫、矮岩羊、扭角羚、四川梅花鹿等濒危动物的濒危机制;着眼于中国隐翅虫科异形、巨须、大眼隐翅虫亚科的分类,揭示中国隐翅虫科的区系形成与演变;探索桃化水母的生活史及系统发育。(2)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针对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珍稀濒危植物、代表性木本树种以及野生药用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从系统演化、种群生态、生殖生态、群落生态以及药物化学成分等层次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等珍稀濒危植物的致濒或致稀机制以及受胁机理,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研究野生药用植物淫羊藿、半夏、扯根菜、岩白菜、白簕、五味子等的资源分布、种质DNA分子标记鉴别技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和分离纯化技术、药物成分开发加工技术、快速繁育与悬浮培养等细胞工程技术。重点开展的工作:继续从群落、种群、个体以及分子层面深入研究西南地区特有的野生珍稀植物如珙桐、红豆杉、水青树和连香树等物种的致濒或致稀原因,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种群的繁衍发展趋势,建立资源数据库和探究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从木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出发,继续深入推进以青杨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代表性木本植物的资源、生理生态、胁迫生态研究,揭示其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对策,分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条件;从合理利用野生药用资源的角度出发,继续深入推进以半夏、淫羊藿、扯根菜、岩白菜等为代表的川产道地中草药的引种驯化、有效成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其日益严峻的资源匮乏问题和合理开发利用策略。(3)野生动植物环境保护与评价针对当前嘉陵江流域、雅砻江流域、大渡河流域等主要江河流域的工程项目对当地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带来的潜在影响,从陆生、水生生物以及植被景观特征等层次对其进行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破碎化影响评价。重点研究和评价中大型水电工程、矿产资源开采、高速公路修筑等带来的生态影响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恢复与生境重建的措施,从而达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目的。重点开展的工作:建立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示范基础,探索资源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技术;对雅砻江流域以及大渡河流域的水电工程导致的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从而探索水电工程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在上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大型的建设工程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恢复以及重建技术。最终形成一套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的技术系统。 (1)、动物学硕士点简介动物学硕士点始建于1983年,是我校首批获批建设的硕士点之一,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10名,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并在大熊猫、小熊猫、四川梅花鹿、金丝猴以及矮岩羊等研究领域内在国内、外拥有较高声誉。目前,该硕士点上已建成一支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搭配均甚合理的科研队伍,近年来在国内、外众多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该硕士点已建有大熊猫研究室、灵长类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室、岩羊属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室、珍稀动物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室、动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水生生物实验室以及脊椎动物标本室等,具有满足开展硕士研究生教学、科研工作的各种设备和条件。2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100多名,其中部分已成长为国际、国内著名的动物学家,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科学家杨光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1. 珍稀动物行为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旨在阐明重点保护物种行为进化的生态机制及其适应意义,在此基础上发展适应性的保护管理措施(Adap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2. 动物系统地理学:结合形态与分子标记,阐明物种内部不同地理单位之间的分化及其进化机制,确定进化显著单元(ESUs)与管理单元(MUs)。部分导师简介张泽钧:男,博士,研究员,现为西华师范大学动物学硕士点负责人、省重点学科动物学负责人,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专家组成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及熊类专家组成员,国际熊类研究与管理协会成员。于2005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10月-2007年9月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CRES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从事大熊猫、小熊猫等珍稀动物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10多年,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多篇,参编专著7部。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陕西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并在第四届全国野生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曾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10大新闻”。郭延蜀:男,三级教授,动物学硕士点和省重点学科动物学前任负责人,中国鹿科动物专家组成员,从事四川梅花鹿、淡水鱼类、鸟类鸣声研究25年,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70篇,其中SCI论文多篇,参编专著3部。胡刚:男, 博士,教授。中国兽类学会理事,中国灵长类专家组成员。2007年于澳洲国立大学(ANU)获生物人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灵长类行为生态与行为进化。自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亚洲疣猴行为生态、行为进化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在云南、广西、贵州等省主持完成了多项研究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1项。现主持在研项目4项(国际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部级项目),分别以四川唐家河与贵州麻阳河为研究基地对金丝猴和黑叶猴开展行为生态研究。胡杰:男,博士,教授, 2006年于浙江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羚牛、金丝猴等珍稀兽类的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参编专著5部。主持或主研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在研2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周材权:男,博士,教授。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所长,“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负责人。中国兽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四川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四川水产学会理事,《四川动物》、《四川水产》编委,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2001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岩羊和矮岩羊比较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以及鼢鼠亚科的分子系统地理地理学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1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他项目10余项。(2)、生态学硕士点简介 我校“生态学”硕士点批准于2005年,2006年开始招生。本学位点依托于省部共建“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科学”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近年来,先后投入240余万建设生态科研实验室,购置了野外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等所需的仪器设备,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本硕士点以宏观水平研究与分子水平研究相结合、野外研究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等方式,重点开展西南地区珍稀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理生态等研究,也开展了亚热带资源动植物的开发利用和亚热带地区环境生态学研究。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博士6人。研究方向a、植物生态学:物种群与进化生态学 导师:黎云祥、王 琼植物生理生态学 导师:胥 晓、刘金平b、动物生态学 导师:周材权、张泽钧c、资源与环境生态学 导师:严贤春、张 烈(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简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建于1998年,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21名,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在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生物学与驯养繁殖研究领域有很高的声誉。主要依托珍稀动植物研究所、“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动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动植物标本馆等科研平台,开展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工作。1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60多名。研究方向、导师简介及招生名额a、动物保护生物学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昆虫区系分类与系统进化导师:周材权、郭延蜀、侯万儒、张泽钧、胡杰、胡刚、张君、杨志松b、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导师:彭正松、李林辉、王琼、刘金平、甘小洪、刘小红、伍春莲、黎云祥、胥晓、杨军、严贤春、唐赟c、生物环境保护与评价导师:周材权、黎云祥、胥晓d、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与营养研究导师:周材权、袁施彬、张君、张烈(4)、环境科学硕士点硕士点硕士点简介“环境科学”硕士点批准于1996年,是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国土资源学院联合申请和报批。现有硕士生导师14人,主要依托“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始建于1991年)开展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环境化学。目前具有生殖生态学实验室、分子生态学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1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80名。研究方向、导师简介a、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导师:苏智先(兼)、黎云祥b、生殖生态学导师:苏智先(兼)、王琼c、分子生态学导师:黎云祥d、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导师:苏智先(兼)、严贤春、冯明义、张斌e、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导师:胥晓、张斌、李铁松、许武成、刘守江f、环境化学导师:陈中兰、杨秀培(5)、遗传学硕士点简介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培养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条件:具有供研究生培养用的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植物体细胞遗传学3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500m2,实验室具有从事细胞及分子水平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成套设备。研究生可选择去兼职导师所在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和访学。研究领域:a、新基因发掘与评价b、基因克隆与比较基因组分析c、植物细胞培养与转基因体系构建研究方向a、植物遗传学b、动物遗传学c、微生物遗传学导师详间学院网页(6)、农业推广硕士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教研室教学团队(带头人:彭正松)动物学教研室教学团队(带头人:周材权)

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细胞。植物分子生物学。

这些植物类的期刊都可以投。这些都是中文核心期刊。 植物生态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植物学报 植物研究 植物科学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菌物学报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广西植物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那你有没有听过这类的开源型期刊?有本(植物学研究),这里面的论文同样在万方知网上面能搜到的

以下期刊可供你参考:1.植物病理学报;2.中国生物防治(改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3.植物保护学报;4.植物保护;5.农药学学报;6.农药;7.环境昆虫学报;8.植物检疫;9.中国植保导刊

  • 索引序列
  • 植物生理的毕业论文下载
  • 植物生理方面的毕业论文
  • 植物生理学的论文
  • 植物生理生态学毕业论文
  • 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态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