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功能对等理论文献综述

功能对等理论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功能对等理论文献综述

这是一篇非常理论难啃的文~可以直接跳到文末读一读,哈哈哈哈哈哈哈╭(╯ε╰)╮ 翻译理论家简介 尤金·A·奈达 Eugene ,翻译理论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功能对等理论 是美国翻译家 尤金奈达 提出的翻译理论,其定义是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to the source language(在目的语中产生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从而再现源语的文化。 功能对等这个概念是奈达在提出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后提出来的,其定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强调了“功能”这一概念。 与形式对等不同的是,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源语读者对源语文本的反应一致。译者应努力追求同时体现原文语义和原文文化两个目标,若原文意义和文化无法得兼,则舍弃形式,通过改变原文形式来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若舍弃形式也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我们只能通过“重创”来实现,即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我们现在划重点! 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而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差不多,可以放在一起,形式对等强调的是原文的形式特征被一成不变地复制到目的语文本,尽量再现原文的形式与内容(主要通过语法单位、用词的一致性体现)。 我们今天讲的是 功能对等,即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 简化一下功能对等的定义,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其实就是要追求自然的表达,而要做到自然的表达,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 五个因素 : 1)word classes词性 2)grammatical categories 语法范畴 3)semantic classes 语义范畴 4)discourse types 语篇类型 5)cultural contexts文化背景从而实现自然的表达(natural expression)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实现3)语义对等,再现5)原文文化背景 做笔记:功能对等=追求自然表达=考虑五个因素=实现语义对等和再现原文文化 这里我将通过一则商业信函的翻译,讲解语义对等、句子层面上的对等和原文文化背景的体现 语义对等就是在翻译时把意义放在第一位 ,这是无可厚非的,由于存在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所以语义对等往往需要通过语义上的调整得以实现。 商务英语的翻译非常讲究词汇意义的准确翻译,其特点是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译文中的on the attached slip恰当翻译成了“附件”, me翻译成了“本公司” 而不是“我,”firm翻译成了“公司”而不是“商行”或者“市场”, 这些准确翻译有利于实现语义上的对等。 光有语义对等还不够, 在商务信函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结构复杂的句子,这时候译者需要理清原文结构,在译文中以适当结构翻译出来。 仍以本句为例,如果按照原文的语法结构(主谓宾+by引导方式状语+named做firm的后置定语)翻译,则会译成:你会让我心怀感激,通过…。 这样不符合句子层面上的对等。因为 汉语习惯是将背景放前面,主要事情放后面。 译文中的“有幸”、“不胜感激”都是汉语书面语中的“敬语”,体现了汉语的文化背景,也符合用与源语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的文化这一要求。 我很久以前写的一篇小文章,发出来分享一下~                            尤金 奈达 参考资料:《中外翻译理论教程》 黎倡抱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马会娟 欢迎关注~不定期更新翻译相关的文章!╭(╯ε╰)╮

最佳答案翻译思想史表明,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20世纪中叶以来,建立在语言... 而起作用的只是语言的工具理性及其规律性。翻译理论由于长期受语言学的影响,形...

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扩展资料

功能对等理论由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的尤金·奈达提出的,被看作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衡量标准。 “功能对等”原则未在翻译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功能对等原则关注的不再只是原文、译文,而更加关注译文读者,即读者对译文信息的领悟和反应,力求使译文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与原文读者和原文的关系相一致。译文要求在最大限度上再次呈现语言形式、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文相吻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研究

最佳答案翻译思想史表明,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20世纪中叶以来,建立在语言... 而起作用的只是语言的工具理性及其规律性。翻译理论由于长期受语言学的影响,形...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论文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日益密切。企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献。作为一种非文学翻译,科技翻译逐渐成为很多翻译工作者的主要任务。科学家钱三强先生也曾提出:“科技英语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些合资或外资公司甚至专门设有技术翻译(Technical Translation)的职位,可见科技翻译正在逐步占据着翻译市场。

二、功能对等理论与科技翻译的特点

从1953年里乌(. Rieu) 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到1965年,卡特福德(Catford)提出 “篇章对等”概念。即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在所有潜在的对等译语中寻找与原语最匹配的对等语。原语和译语只要在所涉情景中可以互换,就可以视为翻译对等。“对等”一直都作为一种重要理念存在于西方现代翻译界。对于翻译对等概念做出较为全面论述的是奈达(Eugene Nida),他认为所谓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主要指的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是修辞和语言风格上的对等。

无论是汽车英语还是机械英语,都具备着科技英语的普遍特点,即选词和翻译都需要极其准确和严密。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非常明显,英语科技文献中多充斥着大量的术语。句式多为长句,无主句或被动语态

因而,科技翻译的难点在于原文巨大的信息量,译者专业知识的限制以及一些专有名词的处理。“英汉两种语言的行文结构、行文习惯完全+—样。英文是形合结构(hypotaxis),汉语则是意合结构(parataxis),两者在句法层面上往往很难兼容。”(何刚强)要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不仅要在句式和词汇上做必要的调整,一些必要的增删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都是在科技翻译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增词与减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反映在语言上。例如,有很多概念或事物在中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无需解释,但对外国人来讲就有必要加以说明。更重要的原因是,如同傅雷先生曾经说过,汉民族与西方民族的"mentality"相差太远。“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科技翻译中,运用增词和减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两种语言的差异。由于英文是形合结构,而汉语则是意合结构,翻译时需要补足一些词,或是删去一些词,才能更好的理解原文的意思。在增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即是对等。例如,

⑴ 原文: For successful customer negotiations

译文: 与客户进行价格谈判

⑵ 原文: Independent

译文: 独立性

例一中的 for successful 是修饰性词语,这在汉语的技术文献中是不必要的,所以译文中删减掉了这一意思而添加了“价格”一词,以实现译文的完整。例二的译文在独立后面加了“性”,用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实现表意上的对等。

四、专业术语的处理

专业术语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另一个难点。专业术语指的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惯例性统一固定的词汇。有一些专业术语在国际上是通用的,即其译文是固定统一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能任意翻译。如:在科技领域中的“panel”通常表示“仪表板”的意思,而该词在法律领域则表示“陪审员”。又如同为机械领域, “Plant”在某些公司指下设工厂,而在另一些公司却指车间,所指范畴有大小的差异。要清楚文中专业词汇所属的学科领域以及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才能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表意功能上的对等。

小型术语库的建立和平行文本的`使用,是实现专业术语翻译功能对等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根据原语言文本的来源,在同一领域搜集相关或相似的平行文本,建立小型术语库或进行平行文本的比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原文与译文的偏差,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

五、结语

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样的文化差异也同样反映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在严谨的科技文献中,如何在不影响原文的严谨性的前提下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对于译者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译者应遵循奈达与纽马克所提出的翻译理论,了解隐藏在科技文本中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使译入语与原语的主要信息和功能对等,消除文化差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译文的优化。

[1]范瑜等.科技英语文体的演变[J]. 中国翻译,2004, 25(5): 86-87.

[2]王传英,闫栗丽,张颖丽. 2011. 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训练[J]. 中国翻译 (1):55-59.

[3]韩子满.应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翻译思想史表明,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20世纪中叶以来,建立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或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理论成果,在翻译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独具“范式”的语言学派。由于语言学派的努力,翻译研究在学科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也使得翻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经验陈述”的模式而更具有科学的特性。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所作介绍或论述,虽说不是汗牛充栋,却也是林林总总,举不胜举,在此就不赘述了。然而,在对语言学派的研究文献作详尽的观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学派的翻译研究还存在着理论偏向。虽然交际理论、社会符号学等的引入使得这一理论偏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正。比如,纽马克(Peter Newmark)运用语义学理论分析了思维、言语与翻译的关系,阐述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特点,在其成名作《翻译研究途径》中所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至今仍为人们所引用(Newmark,1981,1998)。但是,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偏向始终存在着。纵观语言学派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关于翻译的论述;另一类是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专门从事翻译问题研究的学者的论述。前者立足于结构主义语言学自身的研究,仅将翻译问题作为语言结构分析的个例或个别途径,其有关翻译的论述与其说是翻译研究,不如说是借助翻译来探索语言研究的方法论;而后者在前者范式的指导下,对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等范畴进行描述,以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翻译模式——语言学模式。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较早注意到翻译问题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关系。他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将一种符号翻译为另一种的符号,翻译实际上就是语符和信息的诠释,因此翻译是语言学方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雅可布逊在其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中列举了诠释语符的三种方式: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其中,语际翻译涉及到一般意义上的翻译概念。在此雅可布逊意在强调在诠释语言现象时语言学对翻译行为的依赖性。同样,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 R. Firth)在《语言分析和翻译》一文中详尽地阐述了结合翻译进行语言分析的观点。弗斯肯定了翻译理论本身在语言学中的地位。他认为,把翻译作为语言分析的一种形式,用来阐明语义,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弗斯指出,在英国语言学史上马林诺夫斯基首次系统地把翻译用于阐明某些民族话语的意义,并把这种方法称之为“语言分析”。弗斯提出了“全面翻译(total translation)”的概念,既要全面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传达意义,在语法、词汇、词的搭配和语境等四个层次上进行语言分析。弗斯将翻译的意义归纳为:其存在这一事实的本身就是对语言理论和语言哲学的挑战;语言分析与翻译结合可以为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在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第一类文献中,韩礼德(M. A. Halliday)的观点较为著名。他指出句子是翻译的基本单位,翻译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寻找等值物、检验等值物以及调整译语结构。然而,韩礼德对翻译的论述,其出发点是外语教学。他认为利用母语进行语言对比可以使学生注意到两种语言的异同,因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对比形式,它包括两个方面:语际等值和语法结构的全面对比。因此,他得出结论:翻译理论是普通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语言学家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首先将翻译研究纳入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框架,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描述翻译现象。他们研究翻译的根本目的在于将翻译研究作为语言研究的重要途径。因此,将翻译研究作为个例以补证语言学理论、突出翻译研究的工具性功能是第一类翻译研究的共同特征。这类翻译研究由于其语言研究功利的前设性,直接导致其研究的理论偏向——研究的工具性目的,因而影响了其分析结论的普适性,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海德格尔认为,前设和前有、前见一样,是任何解释的基础,它们一起构成了理解的前结构,事物的作为结构出自理解的前结构。前设即运用一个观念来弄清作为结构。当我们面对研究对象时,总是对它预先做出假设,然后才能把它解释成“作为”某物(刘放桐等,1990:759—760)。前设就是研究翻译前我们预先已有的假设。任何解释都包含了某种假设,问题在于这种前设的客观性。上述语言学家从普通语言学出发,以结构主义范式观照翻译问题,其理论视角本身无可厚非。然而,这种研究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将翻译研究视为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结论的补证,将翻译理论视为语言学研究的途径或手段。这种以工具性为目的的翻译研究必然导致研究结论的理论偏向,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翻译理论作为学科的建构。或许法国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穆南(G. Mounin)从另一侧面揭示出语言学翻译研究第一类文献的特性:他主张研究翻译问题的语言学家至少在最初阶段不要将翻译作为弄清某些普通语言学问题的手段,而应该运用语言学,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译者解决翻译问题提出可能性(许钧、袁筱一,2001)。如果说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第一类文献是基于语言学自身研究的需要,即功利性目的而对翻译现象进行分析,其结论给翻译研究带来极大的局限,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翻译理论作为学科的地位;那么,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第二类文献则是基于又一功利性:为实现译文“等值”或“等效”的实用性目标的观照下,同样得出具有理论偏向的模式。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第二类文献,其理论基础是普通语言学理论或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该理论基础的选定是根据这样一个常识:翻译是特定形式的言语行为,而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能够提供关于语言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因此翻译理论无法回避语言学。对翻译性质、过程和方法的分析和描述必然要用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方法。从广义上看,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语言是一个体系(或系统),即一种结构。语言的特点并非由语音和意义本身所构成,而是由语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即成为一个体系,也就是语言的结构。这种语言体系被视为一个符号体系。索绪尔认为,一切符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语言的研究可分为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是对特定时期语言横断面的研究。索绪尔十分重视语言的共时性研究。他还指出,由词结合成一个结构有两种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总之,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式是以共时性研究为基础的、将语言与言语加以区别的语言体系,这个体系由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构成语言中的差别体系(索绪尔,高名凯译,1982:100—176)。继索绪尔之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则强调语言学研究对象为语言能力而非语言现象。它将语言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乔姆斯基提出的短句结构规则和推导模式说明了他的结构与转换的方法。短语结构规则是形成句子的一整套规则。这个规则先有一整套短语结构改写规则。在实践上,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第二类文献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某种语言模式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如奈达(E. A. Nida)就以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提出由原语结构转换成译语结构的核心句模式,而卡特福德(J. C. Catford)则以韩礼德的系统语法理论为其翻译研究的基础的。奈达认为,一般意义上翻译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分析、转移和重组(analysis, transfer, and reconstruct),即首先分析原作语言的信息,将其剖析成结构上最简单明了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转移,然后再重新组织成正常的译作语言。分析阶段包括三个方面,即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语义单位的外延意义以及语法结构和语义单位的内涵值。转移阶段:将事件名词从一种语言转移成另一种语言时,一般先将它转换成动词形式;同理,通常先将抽象名词转换成形容词和副词。奈达认为,在将表层结构的各种表达形式转换成核心结构时,产生了四种基本的结构单位,即事物单位(thing)、事件单位(event)、抽象单位(abstract)和表示关系的单位(relation)。另外,奈达提出了限制和确立词汇单位在特定上下文含义的方法,即通过句法结构限定词义,以及通过语义结构辨别含义。词义相近的的关系有三种,即邻近关系、内涵关系和重迭关系。奈达强调,对原语语言进行分析时,不能局限于研究语言单位间的句法关系和这些语言单位的外延意义,文体风格在传达信息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转移阶段,奈达就语言的意义非对应现象——喻体差异、喻体缺省、语义缺省等现象提出了翻译对策。翻译时应注意内涵结构和外延结构,为此奈达提出了转移外延内容的三种方法:全新组合、分解组合和综合组合。奈达认为,重组过程涉及到两个主要范畴:形式范畴和功能范畴。前者要求根据文体风格和文学体裁进行重组,后者则要求译者关注读者的接受效果。由此可见,奈达所谓的翻译时对原、译语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语义单位、文体风格进行分析,在传达风格、功能的基础上为处理语义非对应现象设定语义层面上的对策,其核心在于语言对比分析和寻找语义对应(谭载喜,2002)。卡特福德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述同样遵循与奈达相同的研究模式。他在其《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翻译是用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把一种语言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因此,任何翻译理论都必然利用语言理论普通语言学理论。”他还认为,翻译的中心问题是在译语中寻找等值物,而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则是描述翻译等值的本质以及达到翻译等值的条件。卡特福德的理论核心在于它提出实现等值关系的途径:等值关系可以由“层面”(语法形式和词汇形式、语音实体和字形实体、语境)到“等级”(句子、子句、词组、单词、词素)在任何一个交叉点上建立。如果在较低的某一等级上不能确立等值关系,可以在较高等级上求得。与奈达相同,卡特福德翻译研究的中心仍然立足于语言分析,即界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Catford,1965)。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第二类文献表明,这种研究一般始于语言(双语)的结构分析,诸如语言各层次的划分、话语实用关系类别以及话语功能类别的确定,经由翻译单位的选定,最终规定翻译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方法在语言学翻译研究中通常表述为模式、方法和步骤等。然而,我们应当指出,首先,翻译作为特定形式的文化活动,是以双语(原语和译语)的互动性转换为其表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仅仅局限于某种语言操作或语言活动。这种以语言为中介的双语互动或文化互动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语音、语词、语法、文体等变异现象,决非语言学理论所能涵盖的。所以,现代语言学理论必然为翻译研究带来空白,从而造成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理论偏向。翻译研究的基点应为语言的差异性,亦即双语的非等值性。结构主义语言学对翻译中原语和译语之间并合现象(不同语言的共同之处)的认同表明,该研究偏离了翻译研究的本质问题;同时,它对原、译语这一现象及其对策的解释和选定则又使该理论由于强烈的功利性而成为教学研究或应用研究。对一个学科而言,舍弃基础理论研究而进行应用研究,其结论的偏向性是不言而喻的。包括语言学翻译研究在内,世界范围内多数学派对翻译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实现等值或等效。这表明,翻译研究始终停留在对翻译方法(翻译模式)的探索和选定上。语言学翻译研究以其对翻译过程的描述而获得了科学性或客观性,因为“过程”与“现象”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应当指出,这种对“过程”的考察,其实质是对方法以及模式的操作程序的设定,和所有规范选择一样,它的研究结论带有浓重的经验色彩。其次,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第二类文献认为,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翻译家对原语本文接受的结果——深层结构的表述最初是由核心结构(核心句)来实现的。而所谓核心结构则指对特定深层结构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形式。这类研究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核心结构在其完形的初始,已经导致意义的缺省。事实上,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对深层结构的把握是通过“统觉”来实现的。然后,翻译家直接在译语中找寻与这种“非语言”或“超语言”的结构相对应的译语表层结构。再后,根据原文的深层结构对译语表层结构进行语义修正,以完成译语本文的建构。所谓的语体风格在此应列为语义构成。而“非语言”或“超语言”的结构通常表现为意义指向(在应用性文本中)和心理意象(在艺术性文本中)。总之,翻译家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译语语言对意义指向和心理意象进行表述和修正。因此,对于奈达所谓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说,尽管他在分析阶段和转移阶段表现出结构特性——层级性或步骤性,然而,这并未使翻译过程得到客观的、经验性的描述,同时也使得这种翻译模式即使作为教学型模式也失去了可操作性。同样,卡特福德的理论也缺乏得以实现翻译等值的可操作性。他的翻译模式的核心在于界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认为,等值关系可以在由“层面”到“等级”的任何交叉点上建立。这表明:他的论述与其说是对翻译模式的设定,不如说是在比较语言学范式中探求原、译语双语对应的可能性,只是卡特福德在此将双语对应表述为等值而已。换句话说,卡特福德虽然在主观上力求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对翻译问题进行详尽的探讨,但是,实际上在探讨翻译的过程中,他不自觉地偏离了翻译研究,而展开了原、译语双语的静态分析与比较。所以,卡特福德的翻译模式又可以界定为以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第二类文献为表征的第一类文献。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第一类文献以及建立在这种范式基础上的第二类文献,他们或以翻译研究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研究自身的途径和手段,或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照下对翻译过程作语言学的静态分析。特别是由后者设定的翻译模式,他们或由于其层级性或步骤性使得自身失去了应用价值(可操作性),或以对双语言静态比较分析为转移,最终偏离了翻译研究而归于对比语言学范畴。综上所述,17世纪以来,随着当时社会的文化转型,在逻辑实证主义和唯理论的刺激和推动之下,新兴的语言理论受到青睐,西方译学的语言学范式亦随之渐露雏形。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对语言分析、语篇分析产生浓厚兴趣,对从前一些零散的争论也开始了系统的整体性思考,既关注文本的结构层次,又重视形式本身,从而破除了语文学式的“得意忘言”的陈规。语言学范式强调意义的构成特征和语言结构,努力制定对等转换的规则,以语言分析代替直觉感受,克服了语文学派的主观主义,使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此,根茨勒把翻译的语言学派也称之为翻译的“科学派”。布龙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等为翻译语言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以雅可布逊、奈达、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斯坦纳、弗斯、弗米尔、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等为代表的翻译语言学派筚路蓝缕,为现代翻译研究奠定了学科和学理基础,翻译理论也开始走上了系统化、科学化、客观化的研究道路。然而,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认为翻译只能是一门语言学学科,翻译活动就其实质来说是语言学的任务,重要的是对比原作和译作语言单位意义上的相同,以达到内容上的等值;认为语言是透明的,翻译是一种纯语言的转换过程,所涉及的只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两个对等信息;把翻译视为一门精确的科学,集中研究语言系统的差异和语言形式的转换,注意寻找语言转换规律以及语义的对等模式,迷信语言的共性;译者的任务只是按照语言规律去解码与编码。这样一来,整个翻译过程被简单化、机械化、程式化了,而起作用的只是语言的工具理性及其规律性。翻译理论由于长期受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语言是一个规范的、同一的和稳定的符号系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工具,因此,语言被类比为数学符号系统,成了理性和规律性的象征。翻译的语言学研究范式给人们带来了理性思维,破除了原来语文学研究范式的神秘性和主观直觉的研究方式,从主观性走向客观性使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语言学范式使译者过多依赖于语言的规律性,忽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排除言语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和规定性,从而突出了原文文本的中心性,追求同一性和一致性,最终堕入语言逻各斯中心。由此可见,语言学范式的翻译研究太拘泥于原文的信息层,不甚注意作品的美学功能,忽视文艺作品的艺术再现,忽视文本主题结构以及文本的话语和语篇结构,忽视更大范围的文化与这些因素对译文的生成和接受所产生的影响;没有考虑语用维度、语用意义和文本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对这些方面的理论描述比较薄弱。其范式是封闭、静止的和自足的。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语言的研究也由语言本身扩大到语言与社会、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生理等方面,后期的语言学翻译思想把原作、原作者、原文读者等因素都考虑了进去,所以也就更科学、更完整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突破了微观语言学的文本模式,开始关注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上述封闭的、静止的和自足的翻译研究范式被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所打破。参考文献: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and London: Pergamon Press, 1981. Reprint in 1998.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刘放桐等. 现代西方哲学(下),修订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许钧 袁筱一.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索绪尔,高名凯译.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谭载喜编译.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Catford.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穆雷译.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论文题目

商务英语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商务英语更多地是向学员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下面学术堂精选了20个商务英语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语境分析2、旅游业中商务英语重要性分析3、在对外贸易谈判过程中商务英语的应用与技巧4、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技巧与应用5、浅析商业文化传播中商务英语的应用6、基于商务英语写作的反馈研究7、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信函多维度对比分析8、论商务英语语篇阅读中的语块效应9、英语商务文本翻译策略总结性研究10、基于语言经济价值的商务英语研究11、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汉译方法研究12、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广告翻译的运用13、基于语用连贯的商务函电谋篇探析14、跨文化情境下商务英语口译研究--从释义理论解析文化意象处理策略15、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探究商务英语翻译16、论译者隐喻能力与商务英语翻译17、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18、商务谈判中的英语委婉语的运用及其表达方法19、商务英语口译能力要素的基本构成20、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在“互联网+”新常态下的需求分析

商务英语的选题有很多,你具体是熟悉按个方面的来说,尽量选自己熟悉的方面去写,千万不要盲目的去选题。我给些选题,你自己参考参考。1.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 2.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4. 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5. 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 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7. 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8. 浅谈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9. 中国退税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0. 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11.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12. 2010年外资银行在我国本土注册探讨 13. 我国利用国际贷款/国际援助现状分析 14. WTO与我国反倾销探讨 1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现状 16. 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17. 中印两国两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 18.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9.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20.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21. 外商直接在华投资探讨 22. 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23.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24. 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探讨 25.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6. 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27. 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28. 入世商务英语写作的研究29. 制单工作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 30.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探讨 31. 浅谈实质利益谈判法 32.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3.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34. 清算所在期货市场上的地位 35.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36. 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37. 英汉互译中词义的不对应(文化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等) 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反倾销 38. 如何防范信用证 39. 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之探讨 40. "10+1"自由贸易区未来前景展望 41. 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42. 商务英语的特征与翻译 43. 珠江三角洲外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4. 武汉市现利用外资纵谈 45. 广州/深圳等地区三资企业结构分析 46. 浅谈广州等地区外贸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47. 浅谈广州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市场分布 48.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之探讨 49. 单证员跟单员等资格证书现状思考 50.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1.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52.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54. 中国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55. 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56. 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之探讨 57.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论文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日益密切。企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献。作为一种非文学翻译,科技翻译逐渐成为很多翻译工作者的主要任务。科学家钱三强先生也曾提出:“科技英语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些合资或外资公司甚至专门设有技术翻译(Technical Translation)的职位,可见科技翻译正在逐步占据着翻译市场。

二、功能对等理论与科技翻译的特点

从1953年里乌(. Rieu) 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到1965年,卡特福德(Catford)提出 “篇章对等”概念。即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在所有潜在的对等译语中寻找与原语最匹配的对等语。原语和译语只要在所涉情景中可以互换,就可以视为翻译对等。“对等”一直都作为一种重要理念存在于西方现代翻译界。对于翻译对等概念做出较为全面论述的是奈达(Eugene Nida),他认为所谓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主要指的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是修辞和语言风格上的对等。

无论是汽车英语还是机械英语,都具备着科技英语的普遍特点,即选词和翻译都需要极其准确和严密。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非常明显,英语科技文献中多充斥着大量的术语。句式多为长句,无主句或被动语态

因而,科技翻译的难点在于原文巨大的信息量,译者专业知识的限制以及一些专有名词的处理。“英汉两种语言的行文结构、行文习惯完全+—样。英文是形合结构(hypotaxis),汉语则是意合结构(parataxis),两者在句法层面上往往很难兼容。”(何刚强)要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不仅要在句式和词汇上做必要的调整,一些必要的增删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都是在科技翻译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增词与减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反映在语言上。例如,有很多概念或事物在中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无需解释,但对外国人来讲就有必要加以说明。更重要的原因是,如同傅雷先生曾经说过,汉民族与西方民族的"mentality"相差太远。“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科技翻译中,运用增词和减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两种语言的差异。由于英文是形合结构,而汉语则是意合结构,翻译时需要补足一些词,或是删去一些词,才能更好的理解原文的意思。在增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即是对等。例如,

⑴ 原文: For successful customer negotiations

译文: 与客户进行价格谈判

⑵ 原文: Independent

译文: 独立性

例一中的 for successful 是修饰性词语,这在汉语的技术文献中是不必要的,所以译文中删减掉了这一意思而添加了“价格”一词,以实现译文的完整。例二的译文在独立后面加了“性”,用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实现表意上的对等。

四、专业术语的处理

专业术语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另一个难点。专业术语指的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惯例性统一固定的词汇。有一些专业术语在国际上是通用的,即其译文是固定统一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能任意翻译。如:在科技领域中的“panel”通常表示“仪表板”的意思,而该词在法律领域则表示“陪审员”。又如同为机械领域, “Plant”在某些公司指下设工厂,而在另一些公司却指车间,所指范畴有大小的差异。要清楚文中专业词汇所属的学科领域以及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才能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表意功能上的对等。

小型术语库的建立和平行文本的`使用,是实现专业术语翻译功能对等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根据原语言文本的来源,在同一领域搜集相关或相似的平行文本,建立小型术语库或进行平行文本的比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原文与译文的偏差,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

五、结语

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样的文化差异也同样反映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在严谨的科技文献中,如何在不影响原文的严谨性的前提下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对于译者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译者应遵循奈达与纽马克所提出的翻译理论,了解隐藏在科技文本中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使译入语与原语的主要信息和功能对等,消除文化差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译文的优化。

[1]范瑜等.科技英语文体的演变[J]. 中国翻译,2004, 25(5): 86-87.

[2]王传英,闫栗丽,张颖丽. 2011. 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训练[J]. 中国翻译 (1):55-59.

[3]韩子满.应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我也在写这个 问一下这是毕业论文?

功能对等论文开题报告

按照自己内容的研究方向和进度写,具体如下:

20xx-3-01~20xx-3-19:确定论文方向,写出开题报告。

20xx-3-22~20xx-3-26:实习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

20xx-3-29~20xx-4-04:完成论文第一章。

20xx-4-05~20xx-4-18:完成论文第二章。

20xx-4-19~20xx-5-02:完成论文第三章。

20xx-5-02~20xx-5-09:完成论文第四、五章。

20xx-5-10~20xx-5-16:检查修改完成一次论文初稿。

20xx-5-17~20xx-5-29:根据指导老师的讲评及意见,修改并提交二次论文草稿。

20xx-5-30~20xx-5-31:讲评第二次论文草稿、集中解决有关论文漏洞问题并及时修改 20xx-6-01~20xx-6-11:基本完成论文大纲要求,论文成型,指导老师讲评修改并定稿 20xx-6-12~20xx-6-18:整理打印论文、装订论文。

20xx-6-19~20xx-6-30:准备参加答辩。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内容:

一、制作开题报告封面。

每个学校提供的格式可能不一样,一般包括学校标记、论文题目、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完成时间等信息。

二、介绍课程来源。

课题来源主要有导师提供,学生自选,科研项目等等。这个并不重要,实在不知道怎么写,可以写学校自主命题。

三、说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这其实是开题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最应该花时间去思考的。这部分主要说明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而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自己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是否适合研究。

四、说明文献综述。

有些学校要求写文献综述,有些学校只要求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其实就是说说别人已经做了什么,是对参考文献的高度概括和综合阐述。写作思路包括简要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关于什么问题的。

国内、国外的专家学者们已经就相关课题取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性及价值,可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 足球 》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 标语 读者为导向的 广告 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 文化 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 英语 散文 120篇汉译项目 报告

11、徐州景点 导游词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 说明书 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 方法 的运用

16、《苏斯 儿童 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 财经 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翻译方向题目

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2、 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

3、 《围城》英译研究

4、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

5、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

6、 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

7、 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

8、 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

9、 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

10、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

11、 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

13、 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

15、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16、 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17、 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18、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

19、 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

20、 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

21、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22、 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

23、 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2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25、 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

26、 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

27、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8、 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0、 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

32、 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

33、 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

34、 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

37、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

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9、 文章 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

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

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

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1、近代中国 留学 生 教育 翻泽研究(1895~1937)

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

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

30、从《哥儿》林译本的 句子 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

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

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文章: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2021英语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

功能对等理论字幕翻译毕业论文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功能对等”理论 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 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从种族主义角度分析电影《弱点》

从生态批评视角看《瓦尔登湖》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女权主义对《到灯塔去》中莉莉·布里斯库的分析

《动物农场》中猪的象征形象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人命运

《所罗门之歌》之女性主义

从合作原则解析《破产姐妹》中的言语幽默

《霍比特人》一书中比尔博.巴金斯所体现的伊壁鸠鲁主义

电影《纳尼亚传奇:黎明踏浪号》字幕的汉译分析

个人英雄主义视角下布鲁斯·韦恩的分析

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运用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越狱》字幕英汉翻译研究

从合作原则的视角分析TED演讲中的幽默

《宠物公墓》的哥特式特征研究

《生死疲劳》中的隐喻英译技巧

英语专业四级语法选择题效度研究——以2004年至2013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的语法选择题为例

从会话原则看《生活大爆炸》中的幽默表达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

《夜色温柔》中“美国梦”的幻灭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懦弱性格

1. A Brief Comment on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2. Hamlet: His Characters as a Humanist 5. On the Structure of Dickens’s Hard Times 6. Jane Austen’s Art of Irony and Its Rhetoric Effects7.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of Pride and Prejudice8. An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Emma

  • 索引序列
  • 功能对等理论文献综述
  •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研究
  •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论文题目
  • 功能对等论文开题报告
  • 功能对等理论字幕翻译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