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主管单位:忻州师范学院主办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快捷分类:教育教育综合出版地区:山西国际刊号:1671-1491国内刊号:14-1286/G创刊时间:1985发行周期:双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个月内所在栏目:社会科学II综合影响因子: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核心其月 刊 亻弋 写发 口口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

级别太低,发还不如不发

看你什么方向 每期安排方向篇数满了的话只能下期 而且我记得应该是双月刊吧 版面费大约800左右 具体你可以去师院学报网络投稿试试 而且现在也只能网络投稿 如果今年要评职称 的话 时间怕是来不急啦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王欣 女性主义操纵下的文学翻译——评《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英译本 [期刊论文] -九江学院学报2009(1)项红梅.何明烈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实践 [期刊论文]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熊婷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期刊论文] -法制与社会2009(4)朱凡希 视野期待:双性同体策略的本土翻译实践 [期刊论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李红玉.穆雷 女性主义意识的彰显——以朱虹译并非梦幻为例 [期刊论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6)郭秋香 多元系统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述评及前景探析 [期刊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梁春凤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与中国女性翻译的比较——析朱虹翻译的《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期刊论文] -怀化学院学报2008(05)李永红 我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调查与思考 [期刊论文] -东京文学2008(06)李文静.穆雷 翻译性别他/她者——论译者的双性视角 [期刊论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3)曾丽馨 性别差异与翻译——管窥《紫色》男女译者的译著特征 [期刊论文]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3)吕晓菲.杜民荣 中西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对比 [期刊论文]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杨朝燕.胡素芬 朱虹与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女性译者主体性 [期刊论文] -湖北社会科学2007(05)李红玉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在国内的发展与现状 [期刊论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01)杨朝燕.刘延秀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启示与反思 [期刊论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宋以丰.刘超先 关于后现代主义翻译观的思考 [期刊论文] -外语教学2006(03)王小兵 浅谈女性主义和翻译 [期刊论文] -甘肃农业2006(09)蒋骁华 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期刊论文] -中国翻译2004(04)

酒店业人才流失的现状与特点人员流失快,这是服务行业的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个共性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为什么这个行业人员容易流失?第二这些流失了的人员去干什么了?第三是什么吸引他们跳槽的? 我自己的认知是,服务行业专业技术的同一性让这些员工觉得在哪里干都一样;另外餐饮酒店行业员工普遍收入不高、年纪轻也是造成他们快速流失的原因。吸引他们的主要是工资福利、个人发展、成就感和工作环境。根据以上原因,要留住企业核心员工,必须从招聘源头、企业文化和制度几方面来达成目标:1、招聘留人。加大招聘的力度。我认为留人是从招聘开始的。招聘是指招的最合适的人才,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才。所谓的最合适的人才是指那些既符合酒店标准和岗位要求同时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应聘者,这样才能避免因为两者目标不一致而导致的离职行为。首先,酒店管理者要在对岗位工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对应聘者的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进行全面的了解,最后选择符合岗位要求和酒店长远发展目标的人才。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各个方面条件都要最好,不惜代价招来最优秀的人才,极有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酒店不能为这些人才提供他们想要的发展条件和机会,最终导致人才流失,这样不仅增加劳动成本,还会影响酒店的正常运行和管理。其次,招聘过程中要再次给员工进行双向选择的机会。招聘方要提供与空缺职位和酒店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这份工作的性质、以后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从事这份工作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会,信息要真实、可信,并尽可能让应聘者真正了解,使应聘者对将来的职位和环境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以便于重新审视这份工作,考量自己对这份工作的态度,最后决定去留。这样就避免了日后员工流失所造成的损失。如果工作任务时有游泳,我们宁愿招来一只乌龟,决不是招来一只雄鹰来培训。若招聘失误让不合适的人进入酒店,他不但无法贡献自己,还会影响酒店原来的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人的表现。因此,有效的挑选人是留人的第一环节。酒店的人力资源要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为留住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2、企业文化留人。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没有归宿感 酒店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酒店特有的传统和风尚,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促使员工共同遵循一样的价值观、信念、经营哲学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互相认同的企业文化。有人说过,如果一个企业能三个月不发工资而员工还不离开,那么一定是企业文化在起作用。可见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待人接物的指示灯,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具有凝聚力,不需要太多僵硬的人员教化而每个人都能各尽其责。酒店业人员的高流失率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刚起步的沈阳市酒店业对此问题也渐渐有所关注。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以保证企业的活力,可过高的人员流失就会影响行业的发展。如今,酒店业正在迅猛发展,随着人们对酒店业的认识及接触和与行业相关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相信这种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另外,要分析那些能留住员工的同行是如何做的,我们能不能做到,我们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的是什么,然后我们进行学习改进。当然,酒店在经营的过程中,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健全,努力做到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做到以制度管人,让员工感受到公平、公正,在酒店内部建立和谐的员工工作环境也可以吸引住员工。进入壁垒过低,过度重视经验,流失高素质人才。壁垒低是饭店业的一个特点,只要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外形条件达到一定的要求,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培训都能进入饭店业,一般都不需要什么较高的文化基础。重视经验,这是饭店业的又一个特点,饭店中的一些知识,只有参与了具体服务工作,才能很好的掌握和应用,大多数饭店把本专科毕业生从最低层培养。以上两个特点使得所有饭店从业人员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然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管理知识的人才,不论从心理上或者是年龄上都不能接受饭店这种从底层培养的观念,从而使得很多饭店管理专业的本专科生转而从事其他的行业。(2)薪酬水平普遍低下,缺乏行业竞争力。餐饮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每月1200到1500元;一些临时工、学徒工就更低,只有300元到600元。一些员工在寻找到了能够提供更高报酬的企业后,就有可能选择跳槽。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大饭店入住率都在50%左右,低于国际公认的保本率,为了维持生存控制成本,减少员工薪酬就是一个方面,这样造成员工大量流失,员工素质降低,服务水平相应下降,最后入住率也随之降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工作强度大。在饭店企业,淡季的工作强度员工还可承受,一到旺际工作量明显加大,员工的工作量一般在10小时以上,有时甚至到16~17个小时,这样的强体力劳动也是员工流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4)人文环境差。在一些新建饭店和一些公有制饭店,存在着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甚至相互拆台,同一部门不同领导之间相互推诿,常闹矛盾,员工之间拉帮结派搞对立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饭店业竞争激烈,一些生意不景气的饭店就要求员工无条件地服从客人。遇到一些素质差的客人,员工忍气吞声,除付出体力成本外更有精神折磨。员工中尤其一些大学毕业生忍受不了而选择离开。(5)饭店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现在大多数饭店已经意识到了人才缺乏的危机,也制定了许多留住人才的措施,如建立人才库,制定接班人计划,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等。但这只是停留在书面上,真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让进入饭店企业的员工看不到上升的空间,对于自身的前途没有信心。(6)奖惩制度不完善,目前好多饭店只重罚不重奖,翻开员工守则,罚款一条一条很是明确,而奖励却很少涉及,对于员工的贡献有很多饭店干脆视而不见。这导致员工缺少进取心,而大学生刚从学校走上社会,满怀抱负,是禁不住这些环境消磨的。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们往往另做打算。 第三,个体原因。(1)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有调查表明,饭店业中大学生流失率达66%,其主要原因在于心理预期与现实工作存在较大差距,对工作环境或发展空间不满意。(2)国有、股分制和外资等不同饭店企业的管理机制及员工薪酬差异较大,客观上为员工跳槽提供了动力和欲望。(3)为了寻求人生体验。如今伴随着体验经济产生了一种人生体验的新理念,即不断尝试新的工作,寻求一种内心的满足。在饭店专业学生中就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想法。加大企业培训管理的力度,给与员工教育培训的机会,使优秀的员工得到提升和成长,如果以三年为一个阶段的话,象部队一样,就不断会有新人进来,然后会有一批人得到提升或离开,这就形成里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中,要将关键人才,特殊人才,后备人才与一般员工进行区分。对重要的管理人员、高学历人员、特殊技能者给予重点培养,组建一批做事的中坚力量团队,自然就不会太担心员工流失了。 帮助员工发展让他们看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新员工到酒店后管理人员要和员工进行沟通,让员工对酒店的各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解除他们在新环境中的很多困惑,并根据他们具体的特点和能力结合酒店的要求,帮他们进行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和准确的定位,让他们看到目前工作的意义和未来的美好前途,这有助于增强员工对饭店的忠诚度降低离职率,并在不断发展自己的过程中为酒店创造价值。建立良好的薪酬结构体系。许多员工是以企业支付的薪资来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往往将自己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与身边的人、与外部企业同岗位人员进行比较,当感到自己付出与所得到的回报不相匹配或不尽公平时,跳槽就是必然的选择。所以饭店企业要合理调整薪酬待遇,要考虑员工工龄、岗位特殊性、增设等级,明确反映不同岗位和不同级别的区别,要完善绩效奖金制度,切实综合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以及个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量化,并与企业效益相挂钩。树立“员工第一”的思想。“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员工是饭店经济收入的直接创造者,饭店应深入贯彻“宾客至上,员工第一”的思想,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充分尊重每一名员工,使员工满意。这样既能够增强员工的自信心,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又能够提高员工对饭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大大降低员工的流动率。在饭店内部形成有效激励的氛围。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据调查显示,为实现自身发展需要而跳槽的占相当大比例。因此,先满足人才的物质需求、提供良好的待遇后,更重要的是重视、关心和尊重人才,为其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发展空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建立共同价值观。让人才在饭店有事业、有成就、有感动,形成价值认同,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文化留人、感情留人。同时,饭店应避免出现因所有权造成的“外行管内行”现象。实际上饭店业是非常有管理学问的行业,只有用好人才,给其提供用武之地,才能彻底改变人才不当流失的现状。总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饭店企业的管理者应重视员工高流失率的问题,从以上各个方面入手做切实有效的工作,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保护员工利益,以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我国本土酒店的品牌化经营与发展研究--以南京金陵饭店为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董海超 指导教师 丁晓蕾 夏如兵摘要:品牌化经营已经是当今世界饭店经营中的一种重要战略,饭店要在竞争中取得优胜地位,品牌化经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2005年我国酒店业对外资全面开放,为应对强有劲的国际市场竞争,构建符合饭店行业特点和国际惯例的市场运作主体,在我国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饭店集团十分必要。以中国知名的饭店集团品牌“金陵”为例,通过其自身品牌的经营与分析,分析我国本土酒店品牌化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探讨我国酒店品牌化经营的重要尝试。关键词:品牌;集团化;模式;策略;金陵饭店A research about the brand management of our country native hotel--Take the Jinling hotel as an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Dong HaichaoTutor Ding Xiaolei Xia RubingAbstract: The brand management has already become one kind of important strategy in the management, it is one kind of inevitable tendency. Hotel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began to be open entirely to foreign capital in 2005, build up a hotel group that has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in our country is very necessary. Take the Chinese figure brand “Jinling” as an example, through its own brand management, analyze the cabaret brand of our country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try to study our country cabaret brand words: Brand;The group turn;Mode;Strategy;Jinling hotel根据美国营销学会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识或设计,或者是他们的组合应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是赋予某种产品或服务所独有的特征,代表着消费者在心中对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体验和感觉。[1] 品牌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饭店经营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一些著名的饭店集团通过连锁规模、品牌营销、个性服务,推出品牌忠诚策略来拓展市场。截至2005年,以香格里拉、凯悦、万豪、喜达屋、洲际等为代表的31个国际饭店管理公司的47个品牌进入中国,这些国际酒店集团的进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酒店集团的发展。2006年7月美国的(HOTELS)杂志发布2005年全球前300位饭店集团统计结果, 2005年有6家中国的饭店集团进入300强,分别是锦江酒店集团、首旅建国、粤海(国际)酒店集团、海航酒店集团、金陵饭店集团和凯莱国际酒店集团。除了以上6家饭店集团外,如家酒店管理公司、中州国际、上海莫泰、岭南花园、开元国际、浙江世贸饭店管理有限公司等均可进入全球前200名。这些数据说明了中国饭店集团化已经初具整体规模。一、金陵饭店品牌化经营的现状南京金陵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利用品牌、管理、人才、文化和资金等优势,成功管理了国内37家高中档酒店,客房数量近万间套,目前在管连锁酒店18家,客房总量4506间套,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河南等地,金陵饭店集团有限公司因此名列“2004中国饭店业民族品牌先锋”,在2006年国内知名品牌酒店排名中位居第四。(一)集团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文化融合优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其核心内容就是资本配置方式的转换。市场经济下饭店集团规模的快速壮大,实质上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聚集、资本扩张的过程。通过资本运营,实现饭店间的重组,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规模经济效益。[2]金陵饭店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资本优势和文化优势,组建后的南京金陵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更是如虎添翼。2007年4月6日,全流通后旅游酒店业首发上市,第一股金陵饭店(601007)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金陵饭店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江苏省首家上市的旅游企业和江苏省第100家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介入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渠道,有利于企业明晰产权关系,进行利润管理,以实现资本增值为目标,促进集团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集团与中国招商银行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了招商银行授信额度的大力支持和全方位的衍生服务,为集团实施全国布局和走向世界的全球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同时,集团运用自身独特的“金陵文化”,通过吸收并够单体饭店,以较少的时间和资本完成企业的横向扩张,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为企业文化的整合和扩张提供了保证。(二)资源整合和国际化交流合作提升了品牌竞争力金陵饭店集团是在原金陵饭店的基础上改制成立的,拥有雄厚的饭店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其同世界著名的IBM公司研制开发了先进的集团网络系统,用于整个集团的运营,快速占领了国内的高星级市场,并且下属的酒店市场定位清晰,业务互补,有利于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随着饭店业在中国的发展,国内目前已经涌现了不少优秀的饭店管理人才。但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普通员工要想发展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都需要一个漫长的提高完善过程。中国本土饭店集团发展迅速,客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一过程,所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普渡大学,位于美国印第安那州西拉斐市,其旅游酒店管理系近两年连续在全美高校旅游系科评比中名列榜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辉煌的学术地位及教学、科研成果在全球旅游业享有盛誉;金陵饭店集团,被誉为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的标志和“全国旅游饭店的一面旗帜”,创造了融中国文化风格和国际一流水准于一炉的现代化酒店管理体系。从99年开始,迄今6年间,双方交流合作非常成功,金陵饭店集团和普渡大学联手打造现代化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创造了产业与教学跨国度合作,在互相交流中寻求国际“双赢”的成功模式,使人才培养走在了国际旅游业的前沿,即锻造了“金陵”的人才平台,提升了国际品牌形象,也有助于“普渡”培养通晓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的旅游人才,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此项目亦使两国青年人更好地了解国际旅游行业和教育发展情况加强彼此的理解和沟通,对于促进旅游教育和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美友谊和文化交流意义深远。(三)品牌延伸有效满足了消费者市场空缺品牌延伸是品牌化发展战略中一个常见且有效的手段,目的在于满足不同的需求市场。[3] “金陵”在快速发展高星级酒店品牌的同时,两年前也开始涉足备受市场欢迎的经济型酒店。已成为南京经济型酒店代表的“金陵”旗下的金一村连锁旅店,短短一年时间,“跑马圈地”,接连在南京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区域新街口、山西路、夫子庙、等繁华地段开出5家分店,目前客房总数已超过550间,已成为南京市拥有最多分店和客房数量的经济型连锁酒店经营实体。 (四)独特的管理模式和办学为“金陵”的品牌发展提供了保障金陵饭店最初是利用外资兴建的,由我们自己来经营管理,后来转制后才全权属于我国自己的酒店。20多年的发展,“金陵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就是“金陵管理模式”。金陵管理模式也即金陵管理体系,是完全由金陵饭店多年不断吸取总结出来的,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国际旅游饭店一流水准的服务和管理系统。同时金陵饭店还成立了自己的干部管理学院,为酒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证。(五)经济环境和政策优势为酒店品牌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金陵饭店是被授予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并从事省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转让、投资、资产重组等业务。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得到良好的政策支持,政府有效的推动了金陵饭店品牌化经营,利用政府力量推动行业整合,是金陵形成规模化的快捷之道。而且,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看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金陵饭店品牌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强有力的国际市场,我国酒店品牌化经营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当然也包括金陵饭店,但国内众多的酒店品牌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一)品牌扩张力度和维护不足国际品牌在市场上的信誉程度往往高于某个国家制定的标准,而且都有非常明确的市场定位。[4]例如:假日(即洲际)集团开始进人中国时,推出的只有假日品牌一种,随着酒店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目前已形成了洲际集团的多个品牌,即假日、皇冠假日、洲际、快捷等,其中前4个品牌均已登陆国内,并分别定位于不同的需求市场。金陵饭店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金陵品牌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但面对强大的其他品牌,自己横向发展的速度太慢了,只是占有了部分国内高星级酒店的市场,地域性很强,在国内虽然已是知名品牌,但在中国偌大个旅游市场中占据的份额却不是很高。要想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必须快速抢占中国市场,达到原始资金的积累,以进军国际旅游市场。长期以来,我国饭店业忽视品牌培育,普遍对自身品牌的宣传不够重视,不善于发挥知名品牌的潜力。尽管金陵饭店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品牌扩张的同时,品牌的维护做的不足。现今社会大都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来实现品牌的横向扩张,受让者向转让者支付特许经营权转让费,包括一次性转让费及继续使用费用。由于高额的使用费用再加上企业经营不景气,成员饭店难免各自为政,无法塑造统一品牌,使集团品牌形同虚设。如金陵连锁酒店长期采用大批的实习生再加自身老员工意识落后,就给自身品牌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二)企业文化改进面临较强的挑战改进企业文化是每个大型企业的首要任务。金陵具备和单体饭店相同的宏观中国文化背景,借助政府改革之机,本可以突破横向规模不足的困局,但这些单体饭店企业大都资产关系复杂,内部管理思维模式陈旧,其成熟而又陈旧的企业文化会产生较强的惯性和定势,在经营管理中往往拒绝新的行为方式,而坚持沿用他们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从而衍生缺乏盈利动力、管理模式僵化、服务观念滞后等问题。[5]对金陵来说,除了“外在”并购吸收单体饭店之外,必须尽快使这些单体饭店在管理体制上实现由事业型向企业型的转变,在管理模式上实现由接待型向经营型的转变,在管理方法上实现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包容、同化甚至必要时改变这些饭店的“内在”,在集团内建立统一的现代文化和管理模式。 (三)科学的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不健全不只是金陵饭店集团,也包括国内其他酒店集团,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集团总公司接管了一家新的旅游企业,其原先的领导层肯定会发生变化,而且都是由总公司调过去的,这里面一些中层领导大都是在总公司工作了好多年,调出来以后就属于领导了。当然不否认这里面有些人确实是适合其岗位,但这种调配出来的很多只是空壳子,只是工龄长了点,也没有什么出色的领导才能。这样不仅不能促进下属企业的发展,而且还阻碍了企业自身人才的引进和发展。还有,过分强调人才的同质性。在招聘新员工时,过分强调是否有饭店相关行业和同等级单位的工作经验等条件。业内人员在进入新岗位时能显出更强的适应性和熟练程度,但员工都以同一种思维方式或从同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企业就会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只有借助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动力。[6]过分重视工作经验导向,经验导向使用人制度存在政策偏差,造成对学历高而缺乏实践经验的人才心理上的不认同,被排斥的工作环境间接导致大学生降低投身于饭店业的从业兴趣。(四)国际著名饭店集团强有力的挑战金陵饭店的发展目标就是以“金陵”品牌为依托,构筑资本运作平台,将金陵饭店集团建设成为江苏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地区、多领域连锁发展的大型旅游集团。国内酒店业全面对外资开放以后,其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国外著名各档次酒店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阻力越来越小,除了星级酒店之外,国内经济型酒店服务供应不足的真空业很快被外资酒店填补。国际酒店品牌在资金、理念、市场网络、高新技术、品牌文化以及服务等方而都具备完善的体系和强大的实力,他们将全面参与国内市场份额的抢夺。若没有良好的应对措施,国内饭店集团依然会举步维艰。三、饭店品牌化经营的对策与建议饭店品牌化经营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我国饭店业经营管理的水平,而且还缩短了与国际同行业的差距。通过品牌化经营,可以培养大量饭店管理人才,还可以使品牌得到拓展,抢占更多的客源市场。所以,加强和改进品牌经营显得尤为重要。(一)加强品牌建设,优选品牌结构在产品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当今,品牌形象的差异正在取代传统商品本身的差异,优秀的品牌依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赢得顾客的认同。[7]品牌建设是饭店管理公司的灵魂所在,缺乏成熟的品牌建设,饭店集团不管具有多大的资产规模,都只能是金玉其外。现阶段,国内多数品牌饭店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多不高,在这种背景下,为适应集团扩张的需要,采用亚品牌的品牌结构,如洲际集团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假日快捷”就是“假日”品牌的亚品牌 。亚品牌,就是以改变主品牌的联想,增加主品牌的个性和活力,避免公司品牌延中引起的品牌模糊问题,从而使主品牌获得新的含义,同时又可以避免独立品牌塑造活动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二)凸显文化特色,创立新型现代饭店集团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客人的选择多了,酒店竞争趋于白热化。良好的市场定位是一个品牌能否立足和彰显于世的关键所在。盲从西方的一切,贪大求洋,动辄五星级,目光只集中于商务名流,己经是过时的观念。现代酒店应该根据未来客源的发展趋势以及他们的需求重点来选择酒店的品牌定位。定位思想如何传递给客人并让客人接受直至认同呢?除了表层的企业识别及价格系统外,最核心和最能打动顾客心灵的莫过于饭店的文化内涵。[8]与其说客人到饭店是去住宿、吃饭,还不如说是去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能给客人带来享受的主要是文化。因此,现代饭店要创建著名的品牌,必须研究文化性的产品,开展文化性的管理,井将这种文化体现在饭店经营的全过程。中国饭店要创建国际品牌,必须研究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井将其作为主要的文化卖点之一来认真研究。(三)人才多元化,完善人才结构国际著名的酒店集团大都管理方式先进,具备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相反,我国饭店品牌化经营过程中优秀的管理人才却相当匮乏。1.丰富员工的知识结构一个人长时间在同一行业中工作,往往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当组织中的所有员工都是这种状态时,组织也会产生一种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会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个人甚至整个组织倾向于拒绝接受与他们原来信念相矛盾的新信息,这正是企业创新的头号杀手。[9]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国际著名的通用汽车公司每年都会招收一些哲学专业的博士生,以提高团队决策中的分析能力;宝洁公司招聘大学生时,从来没有专业上的要求。我国饭店应该吸纳多元知识结构的人才,使员工群体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通过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交流撞击,寻求互补性知识,促进饭店的创新与发展。2.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国内大多酒店的员工由于长期在同一岗位工作,服务意识会逐渐的淡薄,亦即降低了自己的服务水平,软环境得不到良好保证。在丰富员工知识结构得同时,也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并能根据员工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四)抓住机遇,抢占国内经济型酒店市场份额中国城市居民已进入大规模的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阶段,因为收入限制,人们更愿意接受清洁、廉价、能够提供基本服务的酒店。虽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近两年关注经济型酒店在中国的发展,但和其他档次酒店尤其是星级酒店相比,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目前尚没有在中国经济型酒店这块“大蛋糕”上体现出优势。应该乘着国际知名经济型酒店尚未大规模布局的试探阶段,充分利用市场和人脉关系的熟悉度,实现资源共享和规模扩张。在数量扩张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质量的提高,突出经济型酒店“经济实惠”的卖点,在保证客人住宿质量的前提下,精简服务,降低成本,以价格优势形成自己忠实的顾客群。(五)加快集团化进程,实施跨国经营衡量一个品牌含金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品牌的国际化能力,即品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10]国际知名的饭店集团,无不呈现地域上的强烈扩张态势。中国饭店企业要创建国际品牌,就必须实施集团化经营,着眼于国际市场。走集团化发展道路,饭店企业一方面可自己“造船”,扩大经营活动领域,走集团化、多元化的经营之道。另一方面,也可与其他竞争对手建立横向战略联盟,组成联合舰队,携手共进。饭店企业还可与旅行社、旅游经销商、航空公司等建立纵向的战略联盟。也可以采用现代网络技术,组建相对松散的联合体。通过购买特许经营权等手段依附于某一著名的集团,借助于集团的品牌优势和营销网络优势,进行连锁经营,也是饭店企业走集团化道路的一条捷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促使国际饭店集团进一步加快在中国饭店市场的扩张速度。为了实现最优、最快的扩张目标,他们也会考虑饭店地区结构的调整,实施饭店资产的部分转移。而目前我国一些规模较大的饭店集团,相当一部分是体制改革中政企分开的产物,各省从旅游局中分离出来的旅游企业集团所属饭店数量少,且档次较高,但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区。所以,这些集团可以利用国际饭店集团急于想在中国发展的契机,实现与国际饭店集团的产权置换,直接取得一些国外饭店的产权和经营权,迅速踏上品牌经营之路。致谢衷心感谢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全体老师对我四年来的教育和培养,尤其要感谢丁晓蕾老师在我撰写论文期间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参考意见,使我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 宋明阁. 金陵饭店管理模式纵横谈[J] . 旅游学刊,1999(1).[2] 袁金明,文岚. 对我国饭店业品牌经营的思考[J] . 企业技术开发,2003(10).[3] 杨菁. 饭店集团化模式分析[J]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4] 孙萍. 饭店集团化战略探讨[J] .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2(1).[5] 潘雅芳. 饭店品牌化经营研究初探[J] .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6] 刘中艳. 中外饭店集团化发展对比研究[J] . 集团化研究,2006(5).[7] 毛湘秀. 金陵饭店集团东方的、世界的[J] . 饭店现代化,2004(9).[8] 佘伯川. 论中国饭店业的品牌管理[J]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 汪胜华,黄蓉. 浅谈中国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的竞争战略[J] . 品牌战略,2006(8).[10] 张红卫. 中国本土饭店管理集团品牌经营策略浅析[J] . 集团经济研究,2006(20).[11] 张多中. 国内酒店集团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 . 西北大学学报,2001(2).[12] 蒋志俊. 积极探索酒店集团管理运作模式[J] . 经济沙龙,2006(13).[13] Klaus . Global brand strategy in hotel[J] . Long range Planning,2006(39).[14] Markides C C. A guide to crafting break though strategy[J] . Harrard Business,2000(2).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绵阳师范学院的院校代码是1063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绵阳师范学院简介:

绵阳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位于四川省绵阳市。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高校,入选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四川省绵阳师范学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绵阳师范学院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6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1年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

办学规模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高新校区、游仙校区和丰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两千亩,建筑面积46万余平方米;有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19000余人。

学院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6个,开办本科专业52个、专科专业5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91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1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568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983人,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峨眉计划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绵州育才计划等省市级称号性人才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师德楷模”“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教学名师”等称号6人,入选四川省高校师德典型代表2人;有四川省级教学团队3个、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个。

学术期刊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绵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4、6、7、9、10、12期)主要设有专家视域、李白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博士论坛、县域经济研究、经济与管理、法律研究、历史与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文字、政治学、民族学、哲学、美学、社会学、文献学、艺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等栏目。《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8、11期)刊发内容包括数学与统计、物理与电子信息技术、化学与化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技术、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心理学、管理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等。《学报》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统计刊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学校荣誉:

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自建校以来,已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4万余人。学院多次受到教育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1988年,因办学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嘉奖,成为四川省唯一首批获此荣誉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5、1990、1996年三度荣获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1996年被国家教委评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1999被评为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1994、1996年连续两届荣获四川省地方普通高校办学水平监测评估优秀奖;1995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校园文明建设优秀单位;1998年被省教委评为两课建设优秀学校;1999年获四川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200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先进单位。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1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示范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7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应用示范课程14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教研相长,服务地方。

学校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着力打造“教育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三大品牌,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高水平研究团队2个、市级重点科研基地8个、市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4个。

截至2021年12月,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38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4项,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2021年,学校获省级哲社优秀成果奖5项,立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5项,新增立项横向项目151项,牵头实施了雪宝顶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调查等重大课题。截至2020年5月,近五年,学校获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奖4项,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完成发明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6项;2019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项。

绵阳师范学院住宿

绵阳师范学院的宿舍分为老宿舍和新宿舍。一栋和二栋为老宿舍,老宿舍采用的是3间卧室,一间客厅,一个卫生间的套间,每间卧室住6人。而新宿舍是一间卧室一个阳台一个卫生间的配置,每间卧室住8人。无论是六人间还是八人间,学校统一收费,而且均采用上下铺的结构,卫生间配套有可刷校园一卡通的淋浴设施。

优势专业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化学

省级特色专业:生态学、音乐学、化学、药学、心理学、应用经济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

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

省级应用示范专业:园林、应用化学、应用心理学、物联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英语、化学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音乐学

你去上啊!回头给我讲一下...

绵阳师范学院是二本。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高校,入选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四川省绵阳师范学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绵阳师范学院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6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1年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高新校区、游仙校区和丰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两千亩,建筑面积46万余平方米;现有16个二级学院,5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2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有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19000余人,专任教师1254人;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期刊万册。

绵阳师范学院的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截至2022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阅览室座位数6246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万册,当年新增册,生均纸质图书册;拥有电子期刊万册,学位论文万册,音视频小时。2021年图书流通量达到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万篇次。

学术期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绵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4、6、7、9、10、12期)。

主要设有专家视域、李白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博士论坛、县域经济研究、经济与管理、法律研究、历史与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文字、政治学、民族学、哲学、美学、社会学、文献学、艺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等栏目。

《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8、11期)刊发内容包括数学与统计、物理与电子信息技术、化学与化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技术、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心理学、管理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等。

《学报》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统计刊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1)、《高句丽研究文集》(合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年。(2)、《好太王碑新考》(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3)、《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研究》(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4)、《高句丽史籍会要》(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5)、《中国学者高句丽研究文献叙录》(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6)、《高句丽历史与文化》(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7)、《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8)、《中国学者高句丽研究文献目录》(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9)、《高句丽瓦当研究》(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中国高句丽史》(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1)、《好太王碑一千五百八十年祭》(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3)、《高句丽史论稿》(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4)、《高句丽考古研究》(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15)、《高句丽史简编》(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16)、《桓州集》(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7)、《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8)、《高句丽古墓壁画研究》(专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19)、《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合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20)、《桓州续集》(专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论稿》,《通化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2)、《高句丽疆域调查与研究现状》,《黑土地的古代文明》,远方出版社,2000年1月。(3)、《高句丽历史课程建设的特色与价值》,《通化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4)、《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2000年12月。(5)、《高句丽起源和建国问题探索》,《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2000年12月。(6)、《冉牟墓志与中原高句丽碑》,韩国《高句丽研究》,2000年第10期。(7)、《中原高句丽碑考释》,《通化师院学报》,2001年第1期。(8)、《高句丽釉陶器的类型与分期》,《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3期。(9)、《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研究》,中国东北历史与现状研究工作会议,2001年第6期。(10)、《王少箴好太王碑拓本及其年代》,《中国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2001年第10期。(11)、《好太王碑拓本收藏著录及其年代》,《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12)、《好太王碑文烟户、奴客诸词语补释》, ;《通化师院学报》,2002年第1期。(13)、《访高句丽霸王朝山城》,《学问》,2002年第2期。(14)、《高句丽王陵及相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15)、《近年来好太王碑研究现状》,《东北工程通讯》,2003年第2期。(16)、《高句丽文化研究与长白山区旅游资源开发》,《通化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17)、《<;中国高句丽史>;写作缘起》,《学问》,2003年第7期。(18)、《高句丽迁都国内城相关问题》,《东北史地》,2004年第1期。(19)、《集安作为高句丽都城的考古学证明》,《东北史地》,2004年第2期。(20)、《高句丽建国时间考论》,《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21)、《两汉时期高句丽的封国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22)、《高句丽历史的三大谜团》,《北京科技报》,2004年7月7日(23)、《高句丽遗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东北史地》,2004年第7期。(24)、《高句丽省称句丽考》,《高句丽渤海历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4年第8期(25)、《王莽征高句丽兵伐胡史料与高句丽王系问题》,《北方文物》,2005年第2期。(26)、《高句丽神话解析》,《吉林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27)、《好太王碑一千五百九十年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28)、《晋封高句丽官印考略》,《东北史地》,2005年第3期。(29)、《高句丽泉氏墓地调查及其价值》,《东北史地》,2005年第4期。(30)、《方起东先生对高句丽考古研究的贡献》,《东北史地》,2005年第5期。(31)、《高句丽民族起源与民族融合》,《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32)、《中国高句丽古墓壁画的研究历程》,《高句丽史新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33)、《潘祖荫藏好太王碑早期拓本刍议》, ;《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34)、《集安新出土文字瓦当释读》,《北方文物》,2006年第4期。(35)、《跋高句丽金铜佛造像》, ;《东北史地》,2006年第6期。(36)、《高句丽古墓壁画发现调查与发掘》, ;《辽东史地》,2007年第1期。(37)、《高句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化师院学报》,2007年第3期。(38)、《高句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形成与影响》,《古代文明》,2007年第4期。(39)、《集安出土卷云纹瓦当研究》, ;《东北史地》,2007年第4期。(40)、《高句丽古墓壁画的文化渊源》,《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41)、《高句丽将军坟的陪葬墓》,《北方文物》,2008年第4期。(42)、《李云从与好太王碑捶拓》,《东北史地》,2008年第4期。(43)、《好太王碑释文补字略说》, ;《通化师院学报》,2008年第9期。(44)、《改革开放三十年高句丽研究著作综述》,《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45)、《改革开放三十年高句丽研究成果统计与说明》,《东北史地》,2009年第2期。(46)、高句丽殉葬习俗初探,《北方文物》, 2009年第3期。(47)、《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的新成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48)、《东北亚视角下的高句丽历史与文化》,韩国《东亚文化》,2010年6月18日。(49)、《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高句丽词条误释说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恢复后可以曾加你的耐力

无氧运动水平要求更高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

教育政策‚教育学原理‚学校变革与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观点如下: 重点探索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机制,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制度创新;侧重从宏观层面把握中外教育政策变革趋向,透析教育政策价值嬗变,关注以教育公平为核心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主编《教育政策观察》集刊,关注、审视和反映教育政策变革的理论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和发展趋向。主持编译美国盖洛普公司跨越40年的权威教育民意调查报告。主张追求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较早提出从“跨越式发展”走向“均衡发展”、从“数量均衡”、“区域均衡”走向“内涵发展”、“过程公平”的教育变革模式,提出建立“教育财政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国家教师”制度等政策建议。 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第3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范国睿、等.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范国睿.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政策研究丛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教育周刊》.奥巴马的教育蓝图[M].范国睿,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第2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第1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范国睿‚刘涛‚王佳佳.美国公众眼中的公立学校——1969-2007卡潘/盖洛普教育民意调查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范国睿.教育系统的变革与人的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范国睿‚程灵.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导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范国睿‚赵连根‚王浩.文化变革与学校发展——历史文化名校的现代化转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2006.陈桂生‚范国睿‚丁静.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袁耀明‚范国睿.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范国睿.解读建平教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马钦荣‚范国睿.变革与创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教育改革成果巡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范国睿‚董君武.现代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范国睿.关注重量‚尊重选择‚促进公平[A].范国睿主编.教育政策观察(第2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范国睿‚何颖.中国教育政策观察:2009[A].范国睿主编.教育政策观察(第2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8。Jianping Shen‚ Sue Poppink‚ Yunhuo Cui‚ and Guorui Fan‚ LessonsPlanning: A Practice of Proc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Development[A].Greg S. Goodman (ed.)‚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ader: The Art and Science of How People Learn[C].NY: Peter Lang Pub.‚Inc‚ 2010: 460-470.范国睿.第一章当代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理论架构与实践取向[A].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61.范国睿.以实践智慧构筑诗意教育[A].崔允漷主编.课程·良方[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2-360.范国睿.西方教育学史[A].陈桂生‚范国睿‚丁静.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范国睿.复杂科学与教育组织管理研究[A]‚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科学2005[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13-319.范国睿‚王加强.教育管理学[A].叶澜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5[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9-263.范国睿‚罗刚.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教育变革[A].叶澜主编.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9-231.范国睿‚罗刚.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性评价[A].叶澜主编.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5-400.范国睿等.当代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现状:问题与对策[A].叶澜主编.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1-294.范国睿.西方学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A.熊川武等.教育研究的新视域[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范国睿等.摆脱旧教育传统束缚‚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A].陈玉琨主编.中华名校管理集萃[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范国睿.西方教育学史略[A].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范国睿.市场经济与教育[A].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738-900.范国睿等.探索集——华东师大二附中教育科研论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编委之一.范国睿.构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A].侯锁生教育思想研讨会文集[C]‚闸北区教育局‚闸北区教育基金会‚1998.范国睿.中学德育[A].叶上雄.中学教育学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5章.范国睿.论学校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改革[A].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论文选[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范国睿‚何颖.2009年我国基础教育若干政策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08)‚6-14;(CSSCI) 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0(09)‚15-23。范国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外部促进[J].基础教育‚2010‚(01)‚1-10。范国睿.提升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N].中国教育报‚2010-11-15‚(02)。范国睿.卡潘/盖洛普教育民意调查的特点、价值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6-79.(CSSCI)王加强‚范国睿.教育生态分析:教育生态研究方式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7-10.(CSSCI)孙翠香‚范国睿.学校变革成本分析---以政府主导型变革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21-26.(CSSCI)张丹‚范国睿.古巴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8‚(10):83-86.(CSSCI)范国睿.“曝光式教育”不可取[J].思想理论教育‚2008‚(4).范国睿.当代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J]‚2008‚(03/04).(CSSCI)赵瑞情‚范国睿.多元文化价值导引健康教育生态[J].教育科学研究‚2008(06).(CSSCI)王加强‚范国睿.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N].中国教育报‚ 2008-03-21‚(6).王加强‚范国睿.浦东新区历史名校学校文化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29-32.(CSSCI)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8年第3期转载。)范国睿‚王加强.当代西方教育生态问题研究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9).(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转载。)卢维兰‚范国睿.我国中小学教育宏观政策的演变[J].师资建设‚2007(5).王友文‚范国睿等.脏话曝光能否触动学生文明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7-11-14‚(2).Jianping Shen‚Sue Poppink‚ Yunhuo Cui‚ and Guorui Fan‚ LessonPlanning: A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Horizons‚ Vol.85‚ Number 4‚ Summer‚ 2007.(SSCI)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7).(CSSCI)(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G3)2007年第11期转载。)范国睿.论校长的文化使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范国睿‚赵瑞情‚王加强.历史文化名校的现代化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07‚(4A).(CSSCI)[圣卢西亚]黄凯玫(Cadelis Lane Ambrose)‚范国睿.加勒比海地区的教育改革:背景‚现状与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7‚(7).(CSSCI)[圣卢西亚]黄凯玫(Cadelia Lane Ambrose)‚范国睿.摆脱枷锁:圣卢西亚教育改革的问题与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6).(CSSCI)Fan G.R.(Fan Guorui)‚Criticalreview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education adjustments to the market economy‚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39 (5): 17-37SEP-OCT 2006.(SSCI/SCIE)范国睿.欧美主要国家的学校公民教育:基于教育政策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6).(CSSCI).范国睿.追求诗意的教师生活[J].上海教育科研‚2006‚(2).(CSSCI)范国睿.从时代需求到战略抉择:社会转型斯的学校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6(1).(CSSCI).(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6(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6年2月‚总第131期。)范国睿.感恩是生活的起点[J].教育科学研究‚2006‚(4).范国睿.略论校长的文化使命[J].上海教育科研‚2006‚(7).(CSSCI)赵瑞情‚范国睿.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6‚(7).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教育研究‚2005‚(5).(CSSCI).收入‚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科学2006[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檀传宝.发展教育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7-115.叶澜‚李家成‚杨小微‚范国睿.推进素质教育:转换思路才能打开新局面[J].人民教育‚2005‚(21).(《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题为“转换思路才能打开素质教育新局面”)。范国睿‚蒋建华.让学校组织焕发生机与活力[N].中国教育报‚2005-2-5‚(3).(专访)范国睿.政府·社会·学校——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5‚(1).(CSSCI)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G30)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范国睿.从自我评估到系统保障:行动中的学校发展规划[J].教育研究杂志‚(台湾)2005‚(9).范国睿.校本管理与学校发展规划[J].教育科学研究‚2005‚(1).Guorui‚Fan‚“Learner-Centered Approach to StudentLearning in Class Size Reduction: A Case in Shanghai”‚ Report on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ducationReform: Learner-centered Approach Towards Education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eptember 6-10‚ 2004‚The Ambassador Hotel‚ Bangkok‚ Thailand.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ducation Reform‚ The Office of the Education Council(Thailand)/ UNESCO Bangkok‚2004..范国睿.现代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4-10-15‚(2).范国睿.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及其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CSSCI)范国睿.复杂科学与教育组织管理研究[J].教育研究‚2004‚(2).(CSSCI)收入:中国教育学会编.中国教育科学2005[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范国睿.民办教育的促进与保障——解读《民办教育促进法》[J].教育发展研究‚2003‚(7).(CSSCI)范国睿.公办民办一同起跑——民办教育研究者的解读[J].社会科学报‚2003-8-28‚(2).范国睿.成长在都市边缘[J].民办教育动态‚2002‚(1).范国睿.我的教育变革观[J].福建教育‚2002‚(1);福建幼儿教育‚2002‚(1).张晓峰‚范国睿.论学习型城市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2‚(2).张晓峰‚范国睿.城市化视角下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范国睿‚陈洁.走近“网络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1‚(1).(CSSCI)范国睿.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师教育研究‚2001‚(2).(CSSCI)范国睿.走向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学校[J].教学与管理‚2001(3).英配昌‚范国睿.关于教师评价模式的个案研究——兼论传统教师评价模式的弊端及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CSSCI).范国睿.新世纪重点中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2001‚(2-3).(CSSCI)范国睿.“文化生态与教育发展”论纲[J].教育探索‚2001‚(4).范国睿‚项政‚汪一欣.在自主自律中主动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CSSCI)英配昌‚范国睿.认知区决策模式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2001(9)课题组.南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特质的研究[J].徐汇教育‚2001‚(10)‚增刊.范国睿.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CSSCI)范国睿‚王雪雁.现代成人教育与培训:新理念与新模式[J].长白学刊‚2000‚(5)(CSSCI)范国睿.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审视‘减负’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0‚(6).(CSSCI)

级别太低,发还不如不发

《四声之目是谁最早提出的》 《中州学刊》1986年4期《朱骏声著目述略》 《清华大学学报》1987年4期《〈箧中集〉与杜甫》 《中州学刊》1987年11期《新发现的一批严羽评李白诗资料摭谈》 《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通行本曲品校补》 载《文史新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关于水经注校的评价与整理问题》 《南开文学研究》1987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关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编撰方面的一些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从武力强宗到文化士族──吴兴沈氏的衰微与沈约的振起》 《浙江学刊》1990年第4期《南朝五史校点稽疑》 《出版工作》1990年第11期《吴兴沈氏考略》 《浙江方志》1991年第4期《士庶天隔 文心相通──刘勰 、沈约文学思想异同论》 《江淮论坛》1991年第5期《八病四问》 《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周顒卒年新探》 《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从古诗十九首到南朝文学谈起》《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论竟陵八友》 《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永明诗歌平议》 《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永明文学集团述论》 《浙江学刊》1992年第6期《昭明太子与梁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永明诗体辨释》 《中国诗学》第二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从沉寂走向活跃──中古文学史料出版与研究展望》 中华书局编《书品》1993年第1期《“六义”与诗教──读毛诗序臆扎》 《杭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极摹世态炎凉 曲尽人情变态──从忧庵集窥探戴名世晚年心境》《江淮论坛》1994年第1期《从洛神赋李善注看尤刻文选的版本系统》《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9期转载《全唐小说志疑》 《原学》第三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5年版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第23号1995年9月《半生心血浇注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3期《文选与“文选学”》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3期《玉台新咏杂识》 《中国诗学》第四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有关文选“苏李诗”若干问题的考察》 《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有关上古、中古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创刊四四十周年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玉台新咏版本研究》 《中国古籍研究》第1辑 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新证》 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第五卷。1998年4月版。又刊发在日本中国艺文研究会编《学林》第24号中。《关于金楼子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四 辑中华书局《道教在六朝的流传与江南民歌隐语》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七言诗渊源辑考》 《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振奋人心的考古发现——略说郭店楚墓竹简的学术史意义》 《文史知识》1998年第8期《归于平淡后的思考》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徐陵年谱简编》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俞曲园批校〈水经注释〉初读琐记》 《书品》1999年第1期《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近年永明声病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古今乐录〉辑存》 《文学与文化》第三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关于袁宏道的佚文》 《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8日《一桩未了的学术公案——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的一个推测》 《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秦汉文学研究新资料之一》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3月出版《关羽目录》 《关羽、关公和关圣》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蔡邕著述摭录》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4期《<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 《文学遗产》2002年5期《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韩国中国语文学会编《中国文学》第38辑2002年11月《班彪与两汉之际的河西文化》 《齐鲁学刊》2003年1期《蔡邕行年考略》 《文史》2003年1期总62期《贾谊<诗>学寻踪》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徘徊与突破——二十世纪先唐文学史论著概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期《班固<典引>及其旧注平议》 《<文选>与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世纪之交的文学史料研究》 《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9日《秦汉文学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东观著作的学术活动及其文学影响研究》 《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蔡邕的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的转变》 《文学评论》2004年3期《蔡文姬和她的作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期《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汉唐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1期《<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曹植创作“情兼雅怨”说略》 《光明日报》2006年1月27日“文学遗产”专刊《回归与超越——漫议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历史感问题》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贾谊的学术背景及其文章风格的形成》 《文史哲》2006年第2期《在继承中创新的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秦汉区域文化的划分及其意义》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 《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8日《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文史哲》2007年第5期《“鲁学”解》 《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释“齐气”》 《文献》2008年第1期《梁孝王集团的文学想象》 《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西谛书话的启迪》 《文学评论》第3期《秦汉时期的巴蜀文学略论》 《重庆社会科学》第2期《中华古籍在世界的传播及其意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2期《贾谊所见书蠡测》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子虚赋><上林赋>的分篇、创作时间及其意义》 《文史》2008年第2期《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发展》 《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 《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 《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纸张的广泛应用与汉魏经学的兴衰》 《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3期《<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段玉裁卷入的两次学术论争及其他》 《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刘师培及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引论》 《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展现五十年文学研究的整体风貌》 <光明日报>2007年1月2日第4版《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简评<册府元龟>中的秦汉史料价值》《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10期《寂寥的文化老人和他的书-----读王伯祥<庋榢偶识>随感》 《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8日<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咸阳碑序》 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姜亮夫先生及其楚辞研究》 与江昌合撰 《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近年来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瞥》《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1期《中古文学领域的开拓者------试述曹道衡先生的学术历程及其成就》 《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尔来倏忽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人民政协报》2003年9月30日。《<续修四库全书补编>刍议》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3年4期《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南朝佛学与文学序》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版《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序》 人民出版社2010 年5月版《明小宛堂覆宋本<玉台新咏>影印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刘向<列女传>研究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在古代文学与语言学之间徜徉──访康乃尔大学东亚系梅祖麟教授》《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分期·评价及其相关问题——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三人谈》 《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 《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走向通融:汉魏六朝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期待中的焦虑——关于古代文学研究几个问题》《东方丛刊》2007年第2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及其意义》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从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说起》《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文学研究所藏乾隆元年博学鸿词制科一等一名刘纶试卷说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楚歌声中的屈原(上)》 《文史知识》2009年第11期《楚歌声中的屈原(下)》 《文史知识》2009年第12期《画坛巨擘的心灵记录——读〈潘天寿诗存〉札记》《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退潮之后读顾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5月5日第10版《兰亭雅集与魏晋风度》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 索引序列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