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麦的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小麦的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小麦的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农学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而食物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就拿主食来说,南方人吃稻,北方人吃麦则是最明显的区别。

我们本篇就来说说“麦”,不过该从哪说起呢,干脆就从《诗经》中的“麦”说起吧,毕竟在《诗经》中“麦”字出现了七次之多。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开端,可以说是最早的诗歌总集,不少人提到《诗经》就会想到《关雎》这首诗,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是里面的一句诗一定听过,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本著作成书的年代已经没有确切记载了,不过其中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所以成书应该是在春秋中叶,它对于现在而言,已经不单单只是一本诗歌集,更是历史的写照,更是古人生活的写照。

就拿我们现在常见的麦子来说,在《诗经》中就出现了七次,这也就是说至少在春秋时期,麦子已经开始被人们种植了,我们就挑出其中两则比较有意思的记载:

用现在的话来说,意思就是,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来,我辛辛苦苦伺候你,你却这样对待我,我现在发誓定一定要摆脱你,去那充满欢乐的国度,那里才是我所向往的。

看到这或许有些人会觉得不理解,田地里吃麦的田鼠而已,有必要让作者这么感叹吗,其实这里的硕鼠是作者用来指代统治阶级的,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反对剥削,向往乐土的心理,而麦子在这里出现不仅指代食物,也更指代一种精神食粮。

这首诗是《诗经》中为数不多的有确切作者记载的诗之一,这首诗的作者是许穆夫人,也是我国最早的有记载的女诗人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许穆夫人的祖国卫国被狄人占领之后,她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祖国的危亡而写下的。

意思是说,我在田野中缓缓行驶,垄上的麦子密密麻麻,很多大臣想要去大国去陈诉心中的苦闷,但是没人能来救援,朝中的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在这考虑上百次,还不如我亲自跑一趟。

由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许穆夫人不仅有才,还心系国家危亡,是当之无愧的巾帼女诗人,而在这里密密麻麻的麦田虽是许穆夫人在赶路途中看到的景象,但亦代表了她紊乱和复杂的心情。

此外《诗经》中其它的关于“麦”的记载,我们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不过《诗经》出现的麦,究竟是不是北方人现在的主食原料小麦呢?

这点没有定论,不过从上面两首诗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人们对于麦的重视程度,还是播种面积,都和现在的小麦类似,由此可以推论,诗经中出现的麦其实指的应该就是小麦,因为在当时小麦已经成为了麦类的主要的粮食之一。

不过小麦并不是我国本土的粮食,而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小麦原产于两河流域,距今1万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栽培小麦了,而我国小麦的种植就很可能经历了从西亚经过中亚,然后再到我国西部地区的过程。

在我国小麦的种植上大体也经历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发展历程,而现今最早的麦作遗存都发现在西北地区,《诗经》之外的其它一些古籍中也记载了西部民族种麦食麦的情况,比如说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中就记载了周穆王西游时,西部一些部落馈赠给周穆王的食品中就有麦。

麦子在我国的种植,丰富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于土地开发利用和人口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麦作为一种外来或是后来的主食作物,在中国的大范围推广,其实还是克服了重重障碍的,最终凭借着人们的认可,使得自己在粮食供应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环。

那么小麦究竟什么时候才被大面积种植呢,应该是在汉朝。

小麦被大面积种植这事,由于相关文献的记载较少,所以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日本学者西嶋定生认为实在唐代,即:

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学者的不断研究和考古的发现,这一说法逐渐无法站稳脚跟,而逐渐被人们认可的是在汉朝就已经开始被大面积种植了,这点在班固的《汉书》中也有佐证:

这段话是董仲舒看到了汉朝对外战争不断,民众讲求功名利欲,各种劳役和费用一同兴起,而百姓却很多放弃了本业而导致汉朝矛盾重重,于是就上书给皇帝提了一个建议。

意思是说:《春秋》这本书不记载其它的谷物,但却记载了还没有成熟的麦子和稻子,由此可见,古人最重视的五谷就是麦子和稻子,不过现在关中民众不喜欢种麦子,这就损害了使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质器具,希望陛能够向大司农下令,使关中的百姓增加隔年熟的麦子的种植,让他们不要误了季节。

从这句话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则信息:

1、在汉朝时期,麦子已经成“本”。董仲舒提出这一建议就是在不少农民放弃了本业的情况下提出的。

2、在汉朝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十分重视麦子的种植,并且出现了隔年熟的“宿麦”。

3、在汉朝时期,麦子在粮食供应中,已经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然董仲舒也不可能直接上书皇帝,让皇帝直接向大司农下达命令,监督百姓种植麦子。

所以,从这些消息中,我们不难看出,汉代小麦的种植相比较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而促使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因为麦子的品种有了变化,而是人们对于麦子的食用方法发生了变化。

说到这,我们就有必要再来说说另外一种物品,即石磨,正是石磨的出现,才促使人们对小麦的食用方法从煮着吃向“深加工(磨成面)、再食用”的转变。

现在人食用的麦子,其实是经过了深加工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面食,而面食的主要构成就是小麦磨成的面粉,不少北方人或许对“打面”一词十分熟悉,这两个字的背后,就代表了小麦到面粉的“进化”过程。

我还在记得小时候,跟随长辈打面去小作坊的场景,小麦倒进机器里,不一会就出来了面粉和麦麸,感觉还挺神奇,现在这些打面的小作坊也已经快成为了历史。

不过在古代人们并没有打面的机器,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这一过程的呢,这就用到了石磨,而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也是以石磨的推广使用为标志的。

石磨大概是战国时期出现的,而普及使用则是在汉代,当然这也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近年来不断出土的石磨,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经出土的汉代石磨和陶磨大约在80件以上,涉及到了十余个省份,五十多个县区。

而这些石磨的出土,其实也正是小麦在汉代已经被大面积种植的最有力的佐证。

既然在汉代小麦的食用方法有了变化,那么面粉做成的食物又有哪些呢?

在石磨出现之前,人们对于小麦的食用是和大豆一样的,即用来煮着吃,现在大豆依然还有煮着吃的方法,但是煮着吃小麦,这对于现在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我小时候就吃过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小麦,但是煮着吃小麦,还真没尝试过。

或许也正是因为小麦煮着吃真不好吃,所以石磨出现之前,小麦在农作物中的地位一直不靠前,石磨出现之后,小麦就可以用来磨成面粉,于是古人对于小麦的食用,就从粒食转变成了面食,这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

时至如今,面食已经是大众所喜爱的食物,那么在汉代都有哪些面食呢?

细细数来有:饼、面条、馒头、包子、水饺等,这些面食中就流行程度而言,饼无疑是位居首位的。

在汉朝时期,饼的种类已经有很多了,烹制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蒸、烤等等,做饼之前先将麦子磨成面,去掉麦皮,然后掺水捏成饼状。

蒸的话,就直接放入釜中蒸熟即可,《急就篇》中颜注曰:溲面而蒸熟,则为饼。

而这种制作饼的办法,依然被人们沿用,不过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面的发酵方法,所以这时候的饼多为“死面饼”,这种食物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吃到。

烤的饼又叫做“胡饼”,《太平御览》引《汉书》中云:灵帝始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可见胡饼在汉代还比较受欢迎,如果用现在的一种食物形容的话,其实就是烧饼。

其实这些用面粉做成的食物,我们现在大多依然还在食用,就拿包子来说,现在就是很多北方人首选的早餐,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惊叹。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汉代开始,小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古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经过汉代的大力推广,麦子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也提高了,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也上升了,并且逐渐成为了一种极其重要的战备物资,而在汉朝及之后的战争史上,小麦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史书中。

就拿东汉末年的曹操来说,他就把盛产麦子的兖州作为大后方,而把对手的小麦产地作为主要进攻目标,后来曹操在攻打张鲁时,向百姓征调军粮就是麦子,后来因为麦田常被兵马所践踏,曹操还专门下了“士卒无败麦,犯者死”的军令。

有一次,曹操自己的马踏进了麦田,曹操还以身作则,割了自己的头发,代替死刑,虽然只是一个形式,但也表现了曹操对于麦子的重视。

而曹操只是重视麦子种植和生产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统治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统治者也越来越重视麦,时至如今,麦子在我们的饮食生活中已经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喜欢面食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由此可见,麦作为外来作物,无疑是本土化最为成功的一种农作物,不过它毕竟是外来的主食作物,不可能完全取代我们原有的土生土长的作物,也不可能完全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

比如说在食麦的北方,虽然人们接受了小麦带来的饮食结构的变化,但并没有选择以面包作为主食,再比如说在食稻的南方,小麦自始至终都没能撼动稻子的地位。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汉书》、《诗经》、《春秋》、《穆天子传》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小麦基本的制粉工艺包括清理、着水、润麦、入磨、研磨筛理、配粉、包装等工序。清理:主要是清理小麦的中的桔秆,石头,破损麦等影响小麦出粉率的杂质。主要设备有:打麦机,去石机,风选,精选等,根据小麦的品质及制粉要求,各种小麦粉厂会有些区别。着水:小麦清理好后需要着水,使小麦的水分达到一定含量,可以提高麦皮的韧性,降低小麦胚乳的机械强度。这样在研磨时,使麦皮不宜磨得很碎从而影响小麦粉品质,而调质后的胚乳使得磨粉机的磨辊磨损降低,同时降低能耗。一般高筋麦着水要多一些,低筋麦相对少一些。润麦:着水的小麦在麦仓里要存放一定时间,一般在8~24小时,根据小麦品种,温度而异。高筋麦一般时间要长一些,冬天润麦时间也长一些。着水和润麦后的小麦称为入磨麦,入磨小麦的水分控制在14%~16%。水分太高会影响后道筛理。

小麦吸浆虫的论文参考文献

昆虫与人类昆虫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大家一起繁殖一起发展。随着人类科技的日益进步,人类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他们想要深入的地方,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活生产对于地球的影响日益深远,人类以无可争议的态度成为了地球的主宰。有些人认为人类是最高无上的,为了我们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它们的生命。人类把昆虫逐出它们的家园,并在那里建起了城市,建起了工厂…. 可是这样是对的吗?无数次的教训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不得不重新为自己定位。到底人类是地球的其中一员还是高与一切的主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和昆虫等一切自然物和睦共处,我们人类才能谋得更大的发展。因为人类只是地球村中的一员,我们并不比那些昆虫高明很多。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的一瞬,在人类都还没诞生的千百万年里,昆虫就已经是地球的主宰。昆虫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中包括了有利的因素,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包括了有害的因素。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来阐述昆虫对人类的影响。首先我们来谈谈昆虫对我们人类的害处。一, 农业的大敌。据报导,全世界为害庄稼的害虫约六千多种。我国水稻害虫就有二百五十多种,果树害虫一千多种,玉米害虫五十多种,仓库害虫三百多种。像粘虫、蝗虫、稻螟虫、玉米螟、地老虎、棉蚜虫,小麦吸浆虫、蚜虫、叶蝉、飞虱、介壳虫等等,都是重要的害虫。害虫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是相当惊人的,据估计,对野外生长的作物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串为l0%,室内贮藏物平均损失率为5%。就我国稻作害虫一项来说,1950年损失四千余万担。因此与害虫作斗争,从害虫口里夺回粮食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要的措施。例如松毛虫是毁坏森林的元凶。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其幼虫周身长满了长毛,专门取食松叶,故名。松毛虫是针叶林l0余种松树的大敌。我国从南到北都有松毛虫的危害,主要的松毛虫有6种,分别以其取食的松树命名,如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等。已有浙江、山东、河北、广西等20余个省(区)市遭到其严重危害,大发生时,数日间即能将青山绿林变为秃枝残梗,远望如火烧,近看虫满树,虫粪盖满地。松树受害后,长势受损,甚至衰萎枯死。据1952年湖南零陵林管处调查,仅零陵、祁东等五县,被马尾松毛虫为害的面积即达253万余亩。l953年辽东长白山西部天然落叶松林,受害面积达43万余亩。松毛虫不但严重破坏森林资源,也使收割松脂的副业生产受到损失。改革开放前林区人民常靠松脂收入换取油盐粮米,那时林农常皱眉长叹说:"松毛虫把我们的油筒、盐壶、米瓮都给敲掉了"。近期每年发生面积仍有3000万一4000万亩,仅木材一项约损失500万立方米。二, 居家生活的大敌。每个家庭居室或多或少都有害虫。那些隐藏于居室各个角落的害虫由于个体小或者数量少,因而没有引起你的注意。不然,只要你在久藏不常翻动的书籍或纸张里检查一下,你就会见到有小虫在爬动。请你再检查一下不常穿的毛呢衣服里有没有蛀孔?如果有的话,那肯定有蛀虫藏在衣箱里。甚至在久藏未食的白糖里也有虫,这种虫是肉眼难以看到的。至于庭园花木上有虫,那更是大家所常见的。例如我们所熟悉的蚊子,就是传播病源的罪魁祸首。 (1)疟疾 疟疾这种病是由疟蚊传染的。 疟疾又称瘴气。据1935年卫生署的调查,在瘴气盛行的区域里,居民血液内有疟原虫的占50%,患恶性疟疾的占72%。1936年江苏皋县因患疟疾死亡二万人左右,1876年开凿巴拿马运河时曾因黄热病及疟原死了无数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后经昆虫学家解决了蚊子的问题才得以继续完成运河工程。1930年远东热带病医学会的报告指出:泰国每年死于虎口约50人,而死于疟疾者达五万人。(2)流行性乙型脑炎 这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是由蚊子传带的,这种病又叫日本乙型脑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脑炎。患者有发烧、头疼、呕吐,抽风、昏睡、昏迷等现象。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品,所以病死率相当高。所以消灭蚊子是保证人的身体健康,避免疾病传播的关键。其次我们来谈谈昆虫对人类的益处。昆虫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原料。例如(1)紫胶,它在工业上的用途很广,可制成胶片供工艺使用。它是一种高档的涂料,把胶片溶解在95%的酒精中,用以油刷高级家具和木制品以及装饰品。除此之外,紫胶还是塑料、导电绝缘体、橡胶填充剂、防湿剂等重要工业产品的原料,广泛应用于军工、电器、橡胶、油墨、皮革、塑料、钢铁、冶金、机械等工业以及木器、食品、医药等行业。例如(2)白蜡,它具有密闭、防潮、防锈、经久不腐、着光、生肌、止血止痛、补虚、续筋接骨等作用,是军工、轻工、化工、手工和医药生产上的重要原料。如金属品的防腐抛光,精密仪表机械的防潮、防锈及润滑。由于它融点高,制出的模型、教具在夏季高温情况下不软化、不变形。纺织工业上用于着光剂,造纸工业上的填充和上光剂,电容器的防腐,汽车蜡,地板蜡,化妆品的原料,名贵家具的抛光等,特别是军工、航天、科研等部门对白蜡的需求更是日益激增。 昆虫作为动物界中的一个纲,在中药材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传世的文献中,最早记载昆虫药用价值的医学书籍首推《神农本草经》,它是中国古代研究药学时所用的药典。《神农本草》中有药365种,记载作为药用的“虫”(广义的)29种,其中属于昆虫的为21种。这21种虫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有:石蜜、蜂子、蜜蜡、桑螵蛸;中品无毒或中毒,包括露蜂房、蚱蝉、白僵蚕;下品多毒,有:蛴螬、石蚕、雀瓮、樗鸡、斑蝥、蝼蛄、地胆、萤火、衣鱼、木虻、蜚虻、蜚蠊、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又补充动物药32种,其中属于昆虫的11种。 总计在动物药中,真正属于昆虫及其产品的,有l00余种,有些昆虫的药用价值还很高,对人类医病防病、滋补健身以及延年益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冬虫夏草。它是指蝙蝠蛾科昆虫的幼虫在秋冬季被虫草属的一种真菌感染死亡后,第2年夏天从幼虫头上长出一根虫草属的真菌角状子座,即为冬虫夏草。夏至前后挖取,去泥土后晒干或烘干。生用。具益肾补肺、止血化痰之功效。用于久咳虚喘、劳嗽痰血、阳屡遗精、腰膝酸痛等症。可单用浸酒服,也可以本品与鸡、鸭、猪肉等一起炖食,对病后体虚不复、自汗畏寒等有补虚功效。对肺癌等肿瘤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同时昆虫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包括的有机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还有大量人体所需的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无机物质:各种盐类、钾、钠、磷、铁;钙等。据分析,每100毫升人的血浆,含有游离氨基酸24.4-34.4毫克,而每100毫升昆虫的血液中,含有游离氨基酸高达293.毫克,高出人血几倍。蚕蛹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均高于大豆。昆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也很高,据分析,烤干的蝉含有72.02%的蛋白质;黄蜂含有81%的蛋白质;白蚁体内的蛋白质含量比牛肉高,100克白蚁能产生500卡(2090焦)热量,100克牛肉只能产生130卡(544焦)热量。由此可见,昆虫才是名副其实的高蛋白食品。除了丰富的营养外,不少昆虫还有独特的保健作用,例如蝗虫可暖胃助阳、健脾运食,蝉可清热、息风、镇惊等。开发昆虫食品大有前途,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有些国家正在开展研究、筛选、培养一些营养价值高的昆虫食品,作为补充人类食物的一个来源。据统计,目前世界食用的昆虫包括8类、63属373种。有一则新闻是这样说苍蝇的。你能想象要叫苍蝇成为人类的免疫保健食品吗? 在营养学家的测定下,发现蝇蛆干粉中粗蛋白质含量高达61.2%,粗脂肪含量23%,还含有丰富的钙、镁、磷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良的人类食品。而蝇蛆的生产又有价格低廉的优势。因为苍蝇生育周期短,繁殖力强。一对苍蝇一个夏季能生育出2660亿个蛆。人们可从蛆体内提取纯蛋白和脂肪,制成高级食品供人食用。据报道,经中国科学院50年人工驯化培养的小个体苍蝇,正在武汉一座"苍蝇工厂"内被利用来提取具有免疫作用的营养品。我国这一高科技项目,已处于国际领先之列。如今在"苍蝇工厂"里,人们用奶粉、豆粉喂养着数以亿计的"工程蝇",大量的蝇蛆在用麦麸调制的营养基中,长得白白胖胖。科研人员可以从这些胖蛆身上,提取抗茵活性蛋白、复合氨基酸、蛆油、几丁质等具有广泛用途的物质。"抗茵活性蛋白"杀菌力特强,只要有万分之一的浓度,就足以杀灭各种病菌,这为研制高效抗菌素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线索。昆虫还与我们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很多科技发明的灵感都来源于昆虫。首先是蝇眼照相机的发明。昆虫的复眼是由千万个小眼组成的,由于小眼之间的相互抑制,使眼具有突出影像的边框、增大清晰度的功能。人们仿效苍蝇腹眼中小眼的蜂窝型结构制成了用于科研的“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拍摄1329张照片, 其分辩率达4千条线。其次日光灯的发明也是来源于萤火虫。萤火虫的发光器官,生长在腹部的第六节和第七节之间;从外表看只是层银灰色的透明薄膜,如果把这层薄膜揭开在放大镜下观察,便可见到数以千计的发光细胞,再下面是反光层,在发光细胞周围密布着小气管和密密麻麻的纤细神经分支。发光细胞中的主要物质是荧光素和荧光酶。当萤火虫开始活动时,呼吸加快,体内吸进大量氧气,氧气通过小气管进入发光细胞,荧光素在细胞内与起着催化剂作用的荧光酶互相作用时,荧光素就会活化,产生生物氧化反应,导致萤火虫的腹下发出碧莹莹的光亮来。又由于萤火虫不同的呼吸节律,便形成时明时暗的"闪光信号"。人们经过研究,把其发光的过程,列一简单的公式,最终研制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日光灯。昆虫还是侦破案件的好帮手,其中有一种昆虫的名字就叫做“法医昆虫”。 用法医昆虫"侦破"案例的典型实例不胜枚举。据报道,1984年11月25日这天,在一个僻静处,发现了加州一大学生被害。当时,难以判明确切的被害时间。然而,尸体上出现的昆虫使案情出现了转机。法医昆虫学家根据尸体上发现的丽蝇卵,确定被害人是在气温20℃以上的温暖天气被害的,因为丽蝇只有在气温高于20℃时才产卵。核查气象部门的报告,发现这名女学生失踪的第一天气温正好高于20℃。由此并汇集其他线索分析判断,该女生失踪当天即被害。随之案情真相大白,凶犯难逃法网。这起案例当时不仅引起了昆虫学界的关注,也震动了司法当局。从此,法医昆虫被美国司法部确立为判断人体死亡时间的有效工具之一。近期,发生在美国的另一起枪杀疑难案件,也由昆虫"告破"。有人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乡间平房中发现一具女尸,解剖证明被害人死于头部的小口径来福枪伤,同时发现尸体上有大量的蝇类幼虫,即蝇蛆。调查人员在取样中收集到142只蝇蛆和10只蝇蛹,经鉴定是红兴丽蝇和裸芒综蝇。研究人员根据这两种蝇的发育生物学和当地气象情况分析确定,被害人死亡时间是10月24日或25日。依据这个至关重要的判定进行排查,很快找到了嫌疑犯。最后凶犯招供,是10月24日下午用来福枪杀死被害人。小小昆虫被誉为"破案"小英雄,真是名不虚传。最后我们来谈谈昆虫与人类文化的关系。(1) 世界的地名与昆虫 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地名多如牛毛,而地名的产生、命名及变更也各有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很多地名都来源于当地独具的自然风貌、经济特征、传统的民族文化或宗教信仰,还有美妙的神话传说等等。当然,其中也不乏以珍奇的禽兽和花草来命名的,更有趣的是有些地名还确实与昆虫结下了不解之缘哩! 巴拿马是中美洲东南部的一个国家。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贯穿于该国境内中部的加通湖。据说很早以前,加通湖畔到处都是翩翩起舞的蝴蝶,又因其形态美丽,色泽鲜艳,远远看去,飞舞的蝶群恰似一片花的海洋 一一 蝶海!所以巴拿马有“蝴蝶国”之美称。此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地名也是与昆虫有关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2) 昆虫与民俗风情 在众多的昆虫种类中,有一些种类被喻为向往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其中蜜蜂和蚕是典型的代表。因为蜜蜂可酿蜜、产蜂蜡,蚕能吐丝织茧,是人们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耐人寻味,常吟常新。因此,人们常将蜜蜂视为甜蜜和勤劳的化身,将蚕喻为无私的奉献者,并将两虫视为婚礼中的吉祥虫。如我国拉古族人有捕蜂制成蜂蜡烛的习俗,在举行婚礼时,一对新人一定要点燃两支蜂蜡烛,以喻示他们婚后生活充满光明、甜蜜与幸福。蜂蜡灯在拉古族人的婚礼中之所以不可缺少,据说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对恋人因双方父母有矛盾而不同意他们的婚恋,无奈二人为情爱双双自杀而亡。后来二人坟上长出一棵七里香花树。不知为何两家长辈所养的蜜蜂都到这棵花树下来采蜜。双方家长吃了蜂蜜,又想念起亡故的儿女,悲悔莫及,不约而同来到这棵花树下握手言和了”。从此往后,晚辈们的婚恋不再受干涉了。人们把蜂蜡烛视为自由、光明和美好的象征。我国的另一少数民族京族人在举行婚礼之日,要有一系列的“歌宴”来欢庆,据说其中最精彩的是“结义歌”,其中男女对唱段“我俩犹如蚕虫,共吃一张桑叶,共一簇草吐丝”(男);“我俩犹如蜜蜂,一在窝内一在窝外(女)”……,将象征婚姻的和和美美与甜甜蜜蜜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增加了婚礼的情趣与热闹。(3) 为艺术添彩蝴蝶、甲虫、蜻蜓等昆虫由于色彩鲜艳,深受人民的喜爱。在历代艺术作品中,以蝶为题材的很多,如在明、清二代,蝶和瓜构成的图案代表吉祥。蝶和花卉配合使画面生动而自然,成对的蝴蝶代表爱情的象征。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不少的祖国历代名画,其中有一张宋代名画叫做《睦春蝶戏》图的。画面清晰生动,十多只彩蝶,色彩鲜艳,风姿秀丽。这幅画据说为南宋画家李安忠所作,画上的各种蝴蝶的大小比例、形态特征以及色彩斑纹等,大都酷似实物,栩栩如生。虽然时隔千年,仍然能辨明都是属于南宋产于国都临安(今杭州)附近的蝶种,个别种类还可明显无误地识别其雌雄。至于在织物、刺绣、邮票以及工艺品中能看到的蝴蝶图案就更多了。凤蝶是工艺美术品的最好材料,凤蝶标本可以展姿成各种形态与花草搭配后装入玻罩或相框中,做为茶几上的摆设及墙壁上的装饰,在欧美市场颇受欢迎。艺术家们利用美丽多姿的蝶翅拼贴成艺术价值很高的蝶翅画。有一幅仿照名画《百骏图》制做的蝶翅画 ,价值高达16700美元。 利用各种蝴蝶翅膀为原料,采取国画、油画及雕刻等表现艺术的长处,利用蝴蝶自燃天生的花纹而贴拼出山水、风景、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图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昆虫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对自己的定位,我们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我们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第一篇 农业昆虫学基础第一章 绪论一、农业昆虫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二、农业昆虫学的发展概况三、我国农业昆虫学的发展及其成就四、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五、昆虫的特征及其与近缘动物的区别六、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思考题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第一节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一、昆虫的大小、形态与体向二、昆虫的体躯第二节 昆虫的头部一、头壳的基本构造二、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三、头部的取食器官第三节 昆虫的胸部一、胸部的基本构造二、胸足的构造和类型三、昆虫的翅第四节 昆虫的腹部一、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二、外生殖器第五节 昆虫的体壁一、体壁的构造二、体壁的衍生物三、昆虫体壁的色彩四、体壁与防治的关系思考题第三章 昆虫内部解剖及生理第一节 昆虫体腔和内部器官第二节 消化排泄系统一、昆虫消化系统构造和功能二、昆虫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三、昆虫排泄系统构造和功能四、消化系统与害虫防治第三节 呼吸系统一、呼吸系统的一般构造二、呼吸作用与害虫防治第四节 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二、昆虫的感觉器三、神经系统的传导作用四、神经系统功能与害虫防治第五节 循环系统一、背血管的构造与血液循环二、昆虫的血液及其功能三、循环系统与害虫防治第六节 生殖系统一、雌性内生殖器官的基本构造二、雄性内生殖器官的基本构造三、交尾、授精和受精四、生殖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第七节 分泌系统一、内激素二、信息激素三、昆虫内激素、信息激素与害虫防治思考题第四章 昆虫的生物学第一节 昆虫的生殖和变态一、昆虫的生殖方式二、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概念三、昆虫的变态及类型第二节 昆虫各发育期的生物学特性一、卵期二、幼虫期三、蛹四、成虫期第三节 昆虫的行为和习性一、停育二、食性三、昆虫的群集性四、昆虫的趋性五、迁移习性六、保护习性七、本能八、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第四节 昆虫的生活史一、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二、昆虫生活史的多样性思考题第五章 昆虫生态学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一、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二、湿度、降水对昆虫的作用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四、光对昆虫活动中的影响五、风对昆虫的影响第二节 土壤环境对昆虫的影响一、土壤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二、土壤湿度对昆虫的影响三、土壤理化性质对昆虫的影响四、土壤中的昆虫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一、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二、天敌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第四节 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影响第五节 昆虫种群的概念及量变分析一、种群的概念二、昆虫种群的结构三、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动四、昆虫种群分布类型思考题第六章 昆虫的分类第一节 昆虫分类概说一、分类的途径和任务二、分类的意义和依据三、分类的阶元四、昆虫的命名法与命名规则五、昆虫纲分目第二节 农业上主要目科简介一、缨翅目二、半翅目三、同翅目四、直翅目五、脉翅目六、鳞翅目七、鞘翅目八、膜翅目九、双翅目附:蜘蛛和螨类简介思考题第七章 农业昆虫的调查和预测预报第一节 农业昆虫调查一、调查的意义二、昆虫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方法三、田间调查(虫情)的表示方法四、调查应注意的事项第二节 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一、害虫测报的意义、任务和原则二、预报的种类三、发生期的预测四、发生量的预测五、分布蔓延地区的预测思考题第八章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及方法第一节 植物检疫一、植物检疫的内容和任务二、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和疫区、保护区的划分三、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第二节 农业防治方法一、种植制度二、耕翻整地三、播种四、田间管理五、收获六、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育种的选育第三节 化学防治方法一、农药的使用方法二、合理使用农药三、化学防治的优、缺点第四节 生物防治方法一、天敌昆虫二、昆虫病原微生物三、其他有益动物四、昆虫激素的利用五、杀虫活性植物的利用第五节 物理机械防治方法一、人工机械捕杀二、诱杀三、汰选法四、温湿度的应用第六节 综合防治的概念及发展一、初期防治阶段二、化学防治阶段三、害虫综合管理阶段四、有害生物生态管理(EPM)和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M)思考题第二篇 主要农业害虫第九章 地下害虫第一节 地老虎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调查测报五、防治方法第二节 蛴螬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调查测报五、防治方法第三节 蝼蛄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四节 蟋蟀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五节 金针虫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六节 种蝇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调查测报五、防治方法思考题第十章 粮食作物害虫第一节 小麦害虫一、麦蚜二、小麦害螨三、小麦吸浆虫四、麦叶蜂第二节 水稻害虫一、水稻螟虫二、稻飞虱三、稻叶蝉四、稻纵卷叶螟五、稻弄蝶六、稻蓟马第三节 杂粮害虫一、黏虫二、玉米螟三、粟灰螟四、高粱条螟五、高粱蚜六、飞蝗附:土蝗简介思考题第十一章 棉花害虫第一节 棉蚜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调查与测报五、防治方法第二节 棉铃虫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调查与测报五、防治方法第三节 棉红铃虫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四节 棉花害螨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棉花害螨的调查五、防治方法第五节 棉盲蝽一、种类、分布与为害二、生活史与习性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第六节 棉花害虫的综合防治一、播种前和播种期二、苗期三、蕾铃期思考题第十二章 油料作物害虫第一节 大豆食心虫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二节 豆天蛾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三节 大豆小夜蛾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四节 油菜潜叶蝇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思考题第十三章 蔬菜害虫第一节 菜粉蝶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二节 温室白粉虱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三节 豌豆潜叶蝇一、发生及危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四节 叶甲类一、黄曲条跳甲二、小猿叶虫第五节 夜蛾类一、斜纹夜蛾二、甜菜夜蛾三、银纹夜蛾第六节 茶黄螨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思考题第十四章 果树害虫第一节 食心虫类一、桃小食心虫二、苹果小食心虫三、梨大食心虫四、桃蛀螟第二节 卷叶蛾类一、苹果小卷叶蛾二、黄斑卷叶蛾三、顶梢卷叶蛾第三节 潜叶蛾类一、金纹细蛾二、桃潜叶蛾第四节 叶螨类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五节 蚜虫类一、绣线菊蚜、苹果瘤蚜、苹果绵蚜二、梨二叉蚜三、梨黄粉蚜第六节 蚧壳虫类一、康氏粉蚧二、朝鲜球坚蚧三、桑白蚧第七节 钻蛀类一、桃红颈天牛二、星天牛三、葡萄透翅蛾第八节 其他害虫一、金龟甲类二、中国梨木虱三、梨网蝽四、绿盲蝽五、柑橘瘤皮红蜘蛛六、荔枝蝽七、香蕉象虫思考题第十五章 薯类害虫第一节 甘薯叶甲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二节 甘薯小象甲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三节 马铃薯块茎蛾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思考题第十六章 园林花卉害虫第一节 蛀干害虫一、天牛类二、吉丁虫类第二节 食叶类害虫一、黄刺蛾二、杨毒蛾三、大蓑蛾四、天幕毛虫五、柑橘凤蝶六、槐尺蛾七、人纹污灯蛾八、大叶黄杨长毛斑蛾第三节 刺吸类害虫一、柳瘿蚊二、柳厚壁瘿叶蜂三、柳尖胸沫蝉思考题第十七章 贮粮害虫第一节 玉米象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虫情调查与测报五、防治方法第二节 麦蛾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三节 绿豆象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四节 其他贮粮害虫一、蚕豆象二、谷蠹三、赤拟谷盗四、锯谷盗思考题第十八章 桑茶糖烟等害虫第一节 桑象虫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二节 茶毛虫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调查与测报五、防治方法第三节 草地螟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四节 二点螟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五节 黄螟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第六节 烟夜蛾一、发生及为害情况二、形态特征三、发生规律四、防治方法思考题第三篇 实验实训实验实训实验实训一 昆虫的外部形态观察实验实训二 昆虫内脏解剖实验实训三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实训四 昆虫纲主要目的特征观察实验实训五 麦类害虫种类识别及为害状观察实验实训六 水稻害虫种类识别及为害状观察实验实训七 杂粮害虫种类识别及为害状观察实验实训八 油料作物害虫的识别实验实训九 蔬菜害虫的识别实验实训十 食心虫类、卷叶蛾类形态和为害状观察实验实训十一 蚜虫类、潜叶蛾、害螨类形态和为害状观察实验实训十二 观察园林蛀干类害虫实验实训十三 观察园林食叶类害虫实验实训十四 仓库害虫的识别实验实训十五 薯类害虫形态观察实验实训十六 地下害虫形态观察实验实训十七 地下害虫田间调查实验实训十八 桑茶糖烟害虫形态观察实验实训十九 棉花害虫形态观察参考文献……

小麦期货论文参考文献

哎呦我去。都真都是晋州一中的人们。好好好。好鸡冻。

由于现货市场形成的价格具有滞后性和不完整性,只根据现货价格来调整种植结构容易陷入“蛛网周期”。期货市场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缺陷,由于期货价格基本上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由供求各方对未来的预测形成的,所有影响未来供求的信息都被有机地、动态地反映到了期货价格上,并不断得到修正。因此,期货价格的预见性比政府或专家定价更有效、更具有超前性和权威性,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调整种植结构。郑州商品交易所硬麦期货合约以国标二等硬冬白小麦为交割标准,只有优质品种小麦才能达到交割要求。因此,小麦期货价格比农民种植的低品质混合小麦价格每吨高200元左右,体现了优质优价。在小麦期货价格信号的引导下,河南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1500万亩,扩大到2003年的2523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0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的县(市)已达32个;优质专用小麦由当初的几个品种,迅速扩大到郑麦9023、豫麦34、高优503等十几个品种。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品种的相对集中、商品量的快速增加,使河南省优质小麦的规模优势得以发挥,比较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订单农业是目前农业生产所推行的有效方式,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订单农业常常面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致使订单农业履约率较低(据统计,2000年我国农村订单农业的整体合同履约率不到20%),严重制约了订单农业数量和规模的发展。这些问题单靠现货市场是无法解决的,而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操作可以很好地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分散风险。参加套期保值的农户和企业只需在期货市场上买(卖)一个与现货市场上交易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同种商品期货合约,过一段时间后进行对冲,以了结履行期货合同的义务,最终能获得在一个市场亏损的同时而在另一个市场上盈利的效果,并且盈亏大致相等。对于多数农户和粮食企业来说,利用期货市场来规避价格风险仍有一些制约因素。因为他们普遍资金实力单薄,期货市场实行逐日盯市制度,期货价格的剧烈波动会导致保证金的相应变动,使得市场风险部分转化为保证金追加的风险。迫于追加保证金的压力,影响了农户与粮食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利用期权这一交易工具规避现货市场风险则更具优势,它可以克服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弊端。因为期权工具成本小、操作灵活、风险可控,买入期权不用交纳保证金,只需交纳少量的期权费。对于农民和粮食经营企业等非专业投资者来说,通过买入期权合约来规避粮价的波动风险,不仅能够防范价格不利变动的风险,还能保留价格有利变动带来的好处,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期货交易所,自1982年以来陆续推出大豆、玉米、小麦等期权交易,为交易者提供了更多的价格保护形式。此后,很多现货商用期权代替期货进行保值交易。由于期权交易的买方在支付少量的权利金后,不必随时追加保证金,起到了规避风险的作用,一些规模较小的现货商、农场主以及对期货交易不太了解的企业更愿意利用农产品期权实现保值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市场说了算,农民种地种什么,应关注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农民既要考虑种什么,更要考虑怎么卖的问题,农民应该把握国内外市场价格的发展趋势,在了解市场价格和供求情况方面多下些功夫。只有对市场供求形势做到了心中有数,预测准确,才不会在价格上吃亏,也才能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发家致富。2003年10月9日,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写了一封《关于确保种豆农民增收的紧急建议》的信,信中介绍了国际、国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的趋势,建议让农民参照期货价格在卖豆环节增收。此信引起了黑龙江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论证,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及时将国内外有关大豆的现货、期货价格信息传递给农民,农民获得信息后,很快调整了大豆价格。10月上旬,黑龙江的大豆每公斤收购价尚在元~元之间;到10月中旬,农民卖出大豆的价格已涨到了每公斤元。后经专家计算,按全省500万吨大豆中有20%卖出,农民就多增收4亿元;如按400万吨的流通量计算,农民增收可达数十亿元。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市交易仅有十几个品种,而交易活跃的只有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等几个品种。虽然2004年大连、上海、郑州三家交易所分别上市了玉米、燃料油、棉花,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分别于2006年1月6日、1月9日上市了白糖、豆油的期货合约,但这只是“量变”,并没有发生 “质变”,中国期货市场的品种依然太少。过少的上市品种已严重制约了期货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贸易也逐年发展,目前的期货市场规模和交易品种数量已不能满足大量增加的市场需求,急需开发新品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较大波动,其面临较大经营风险,这一风险可以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来降低。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转移风险的功能,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在农产品期货上通过套期保值交易回避价格风险;或者参考农产品期货价格,进行农产品的购买或出售,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化解农产品加工业的价格波动风险,可以锁定经营成本,获得稳定的利润。但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发挥上述功能,是以上市相关品种为前提的,如果迟迟不上市相关品种,必然会制约这些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市交易仅有十几个品种,而交易活跃的只有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等几个品种。虽然2004年大连、上海、郑州三家交易所分别上市了玉米、燃料油、棉花,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分别于2006年1月6日、1月9日上市了白糖、豆油的期货合约,但这只是“量变”,并没有发生 “质变”,中国期货市场的品种依然太少。过少的上市品种已严重制约了期货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贸易也逐年发展,目前的期货市场规模和交易品种数量已不能满足大量增加的市场需求,急需开发新品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较大波动,其面临较大经营风险,这一风险可以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来降低。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转移风险的功能,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在农产品期货上通过套期保值交易回避价格风险;或者参考农产品期货价格,进行农产品的购买或出售,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化解农产品加工业的价格波动风险,可以锁定经营成本,获得稳定的利润。但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发挥上述功能,是以上市相关品种为前提的,如果迟迟不上市相关品种,必然会制约这些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市交易仅有十几个品种,而交易活跃的只有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等几个品种。虽然2004年大连、上海、郑州三家交易所分别上市了玉米、燃料油、棉花,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分别于2006年1月6日、1月9日上市了白糖、豆油的期货合约,但这只是“量变”,并没有发生 “质变”,中国期货市场的品种依然太少。过少的上市品种已严重制约了期货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贸易也逐年发展,目前的期货市场规模和交易品种数量已不能满足大量增加的市场需求,急需开发新品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较大波动,其面临较大经营风险,这一风险可以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来降低。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转移风险的功能,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在农产品期货上通过套期保值交易回避价格风险;或者参考农产品期货价格,进行农产品的购买或出售,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化解农产品加工业的价格波动风险,可以锁定经营成本,获得稳定的利润。但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发挥上述功能,是以上市相关品种为前提的,如果迟迟不上市相关品种,必然会制约这些行业的发展。(一)改革期货新品种上市机制,逐步推出大宗农产品期货合约我国期货市场上品种过少,制约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新品种上市机制。目前,我国采用的是非市场化的两级审批制,交易所想上市某一新品种,首先要向中国证监会申请,中国证监会再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则需要征询国家相关部委、现货管理部门以及有关省区市意见,综合各方面反馈后,再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批示。期货品种上市地点、上市时间也由证监会一手协调或安排。总体来看,我国新品种上市机制体现了政府对交易品种的实质性要求,搀杂政府的主观愿望,任何政策意图都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贯彻到期货市场中,可以说是政府干预最深的审批制度之一。正如一位期货市场资深人士所说:“如果说中国股市背着体制的十字架,那么期货则背着产品的十字架。”由此可见,期货新品种开发机制的扭曲与不到位,已成为制约期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改革新品种上市机制。目前,在市场价值取向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将核准制和注册制作为期货新品种上市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适宜的。但鉴于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体制转型现状,改良审批制应是目前的最佳选择。在我国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下,应该加紧研究推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品种,如大米、油菜籽等,并在时机成熟时尽快推出相关的农产品期权合约。(二)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进入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中的高级形态,成立农民合作组织更是农民进入这个市场的关键所在。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对于分散耕作的农户,可以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通过农户入股的形式,由农民自发成立合作社,集中产品和资金,进入期货市场,回避价格风险。对于具备产销条件、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有农场、农业企业,政府应鼓励其通过交易所会员经纪公司代理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完成保值交易。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和农经站等机构改制成农业合作社。(三)建立畅通的期货信息传播渠道,加强市场培训工作期货信息的准确及时传播渠道,对于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把握售粮时机和价格都非常重要。因此,首先应对国家相关部门农产品信息统计和发布环节进行整合,形成全国统一的集生产、消费、流通、期货等各类信息于一体的信息系统,保证价格的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其次,建立省、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和传播渠道,应建立以网络、媒体为主渠道,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传导为带动的信息发布渠道,将信息送到农户。结合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解决农产品价格信息工作的正常经费和设备投入,改善农产品信息服务条件。再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期货市场、运用期货市场,增强他们对市场信息的分析能力,切实将期货市场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大家好 大家好 我也是一中的 你们查出来了吗 查出来告诉我一声 我也要

找出来了么?我也要写

小麦的组成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小麦 的营养成分列表 (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可食部 100 水分(克) 10 能量(千卡) 317 能量(千焦) 1326 蛋白.

小麦的成分:1,小麦蛋白质的组成小麦中所含蛋白质主要可分为麦白蛋白(清蛋白质类:Albumin)、球蛋白(Globulin)、麦胶蛋白(麸蛋白:Gliadin)、麦谷蛋白(Glutenin)等四种。2,前两者易溶于水而流失,后两者不溶于水。这两种蛋白与其他动、植物蛋白不同,最大特点是能互相粘聚在一起成为面筋(Gluten),因此也称面筋蛋白。麦谷蛋白和麦胶蛋白占小麦中蛋白质含量的80%左右小麦的营养价值:1,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不同环境对小麦的影响:1,从蛋白质的含量看,生长在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的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适宜烤面包;2,生于潮湿条件下的麦粒含蛋白质8~10%,麦粒软,面筋差,可见地理气候对产物形成过程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小麦的构成是?写回答 小麦的构成是?写回答有奖励共6个回答高能答主 2021-12-30 最想被夸「你懂的真多」关注小麦粒由表皮、糊粉层、胚乳和胚4部分构成。表皮占小麦麦粒干重(麦粒除去水分后的质量)的8%~10%;糊粉层占小麦粒干重的3%~9%;胚乳是小麦粒的主要部分,占小麦粒干重的~84%;胚占小麦粒干重的2%~4%。小麦的表皮主要由纤维素组成,食用价值不高;糊粉层中除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外,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营养价值较高;胚乳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少量蛋白质;胚内除含有蛋白质、糖、脂肪和纤维素外,还含有多量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酶。由于小麦各部分的成分不同,因而磨制精度不同的面粉,其营养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面粉中主要成分是糖类,占70%~80%。小麦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钾、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烟酸等成分,还有一种尿囊素的成分。此外,小麦胚芽里还富含食物纤维和维生素E,心脏少量的精氨酸、淀粉酶、谷甾醇、卵磷脂和蛋白分解酶。小麦的主要成份是淀粉,大约占75%左右,其次是蛋白质,占15%。小麦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小麦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等。小麦的主要成份是淀粉和蛋白质。小麦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风。小麦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钾、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烟酸等成分,还有一种尿囊素的成分。

小麦 的营养成分列表(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可食部 100 水分(克) 10 能量(千卡) 317 能量(千焦) 1326 蛋白质(克) 脂肪(克) 碳水化合物(克) 膳食纤维(克) 胆固醇(毫克) 0 灰份(克) 维生素A(毫克) 0 胡萝卜素(毫克) 0 视黄醇(毫克) 0 硫胺素(微克) 核黄素(毫克) 尼克酸(毫克) 4 维生素C(毫克) 0 维生素E(T)毫克 a-E (β-γ)-E δ-E 钙(毫克) 34 磷(毫克) 325 钾(毫克) 289 钠(毫克) 镁(毫克) 4 铁(毫克) 锌(毫克) 硒(微克) 铜(毫克) 锰(毫克) 碘(毫克) 0

小麦育种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着丝粒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导染色体与微管的连接,并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在种属间远缘杂种中,通常只有来自双亲一方的 着 丝粒特异组蛋白 CENH3 (centromere-specific histone 3) 基因表达并形成功能蛋白,整合到染色体特定的区域,形成有功能的着丝粒。双亲着丝粒序列差异过大,可能引起受体物种CENH3蛋白不能正常整合到外源染色体上形成功能着丝粒区,导致外源染色体的丢失(Sanei et al. 2011)。近日,张学勇团队在小麦族着丝粒DNA序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着丝粒反转录转座子 CRW 和 Quinta 是小麦着丝粒DNA组成的核心序列,与CENH3蛋白向小麦染色体的整合密切相关(Liu et al . 2008; Li et al . 2013)。

远缘杂交是作物品种改良的重要育种方法,在过去的100年里,科学家将小麦与许多近缘种属植物进行了杂交,其中十倍体长穗偃麦草( Thinopyrum ponticum )是小麦育种中利用最成功的多年生物种,从其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多个易位系和新品种,并培育出部分双二倍体(Partial amphiploids, 也称八倍体小偃麦)。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小麦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容易出品种的机制并不清楚,为了揭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容易产生易位系的原因,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李振声院士团队合作,以着丝粒为切入点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小麦着丝粒关键序列 CRW 和 Quinta 的同源序列广泛存在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着丝粒区,但后者也有一些比较特异的着丝粒序列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基因组复杂,其着丝粒序列也不清楚。研究人员首先通过Southern杂交发现小麦着丝粒反转录转座子 CRW 和 Quinta 广泛存在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及可能的祖先种中,但在大麦中确极少(图1)。随后,通过筛选着丝粒区特异BAC和ChIP-seq技术分别对二倍体拟鹅观草(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供体之一, St )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着丝粒分析。发现除 CRW 和 Quinta 外,还有三类反转录转座子( Abigail , Abia 和 CL135 )和卫星重复序列( CentSt )也是偃麦草着丝粒特异序列(图2、图3)。                                    图1. CRW (A)和 Quinta (B)在小麦、偃麦草及其近缘野生种中的分布(上标代表不同小麦族植物的基因组)

图 2 .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A)、中国春(B)、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小偃693(C)和小偃784(D) ChIP-seq着丝粒相关序列富集图

2.八倍体小偃麦中着丝粒DNA序列处于快速进化之中

为了探究从长穗偃麦草到八倍体小偃麦中着丝粒是否发生变化,研究人员通过免疫染色和DNA原位杂交对20世纪70年代培育的小偃693和小偃784进行了着丝粒序列分析,发现在小偃693中, CentSt 、 Abigail 和 Abia 仍保持与CENH3蛋白的结合能力,而在小偃784中 CentSt 和 Abia 基本丧失了这种能力,说明在 新物种中着丝粒DNA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和调整,着丝粒DNA序列组成并非是永恒不变的(图3)。

图3. CRW , Quinta , Abigail , CentSt , Abia 和 CL135 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中国春、小偃693和小偃784细胞核中与CENH3的共定位分析

3 .研究进一步证实E和St是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两个基本基因组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基本基因组组成是一个争论了很久的问题。 张学勇等(Zhang et al. 1996)在GISH、八倍体杂种F1染色体配对、同工酶及分子标记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 StStEeEbEx 作为其基本基因组组成,但陈勤等认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只有 St 基因组片段,而无完整的 St 基因组, 并用 JJJJsJs 表示( J≈E,S=St )(Chen et al. 1998)。 通过同一细胞的多重原位杂交分析,张学勇团队发现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中, St 基因组染色体富含 Abigail 和 CentSt ,而 E 基因组染色体富含 CRW 和 Quinta ,进一步说明以 StStEeEbEx作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基因组更为合理,也说明着丝粒区域是多倍体中亚基因组分化的核心区域 (图4)。

图4. Abigail , Quinta , CentSt 和 CRW 在十倍体 长穗偃麦草基因组中的分布

2019年6月30日国际著名植物学刊物《 The Pant Journal 》以题为“ Plasticity in Triticeae centromere DNA sequences: a wheat × tall wheatgrass (decaploid) model ” 在线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说明供体和受体着丝粒序列的同源性可能更有利于外源基因的成功转移,为今后远缘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思路。 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赵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郝薇薇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张学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1622的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Chen, Q., Conner, ., Laroche, A. and Thomas, . (1998) Genome analysis of Thinopyrum intermedium and Thinopyrum ponticum using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enome , 41 , 580-586.

Li, B., Choulet, F., Heng, Y., Hao, W., Paux, E., Liu, Z., Yue, W., Jin, W., Feuillet, C. and Zhang, X. (2013) Wheat centromeric retrotransposons: the new ones take a major role in centromeric structure. Plant J , 73 , 952-965.

Liu, Z., Yue, W., Li, D., Wang, ., Kong, X., Lu, K., Wang, G., Dong, Y., Jin, W. and Zhang, X. (2008)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retrotransposons at wheat centromeres and pericentromeres. Chromosoma , 117 , 445-456.

Sanei, M., Pickering, R., Kumke, K., Nasuda, S. and Houben, A. (2011) Loss of centromeric histone H3 (CENH3) from centromeres precedes uniparental chromosome elimination in interspecific barley hybrid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108 , E498-505

Zhang, X., Dong, Y. and Wang, . (1996) Characterization of genomes and chromosomes in partial amphiploids of the hybrid Triticum aestivum x Thinopyrum ponticum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ozyme analysis, and RAPD. Genome , 39 , 1062-1071.

1、首先应用改进的“3414”试验方案,设置梯度土壤肥力试验。2、其次研究氮磷钾配合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3、最后施用氮、磷、钾肥料与缺素区相比相对增产效果。

有12篇参考文献,分别是:1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现代小麦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李守谦. 地膜小麦栽培技术及品种[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Komariah,Hiroki U,Afandi. The influence of organic mulch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pineapple(Ananas comosus) plantation under tropical monsoon climate[J].Gifu Prefecture Larnpung Univesity, Odjugo P A O. The effect of tillage systems and mulching on soil microclimate,growth and yield of yellow yam(Dioscorea cayenensis) in Midwestern Nigeria[J].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Vol,2008,(24): Mbah C 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n ultisol under plastic film and no-mulches and theireffect on the yield of maize[J].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2009,(05):25-30. 7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办公室,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Li F M,Guo A H,Wer A. Effects of plastic film mulch on yield of spring wheat[J].Field Crops Research,1999,(1):(99) 温晓霞. 旱作小麦地膜覆盖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04): 施万喜,宋迁新,李加宽. 陇东旱塬区晚播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增产机理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7,(03): 徐兆飞. 山西小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Zaogo C G L,Wendt C W,Lascano RJ. Interactions of water,mulch and nitrogen on sorghum in Niger[J].Plant and Soil,1997,(01):119-126.

  • 索引序列
  • 小麦的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小麦吸浆虫的论文参考文献
  • 小麦期货论文参考文献
  • 小麦的组成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小麦育种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