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如何突出论文主题

如何突出论文主题

发布时间:

如何突出论文主题

作者要介绍论文的主题就要找到论文的核心论点,之后的一切介绍都是围绕核心论点展开,所有的话语都是为核心论点而服务,以核心论点为中心发散出去,有层次地讲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想要介绍论文的主题,一定程度上要抓住你论文的大纲,你知道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写的方面是哪几个方面,就可以把一个摘要大致的列出来了。

是论文关键词吗?关键词跟题目是不一样的,如这篇论文,关键词是论文的一些带有总结性的核心的词语

作者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介绍了论文的主题。主题的性质和严重性会影响介绍。

一些作家以历史性的报价作为开篇,例如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诗《新石器时代》中的台词,“有九,六十种方式来构建部落阵地,/每一个都是对的。” 如果主题是大流行期间制定的规则,本杰明·富兰克林说:“那些放弃基本的自由而购买一点临时安全的人,既不应享有自由,也不应享有安全。”

另一些则以与该主题直接相关的认真引用开头,例如引用有关大流行的公共卫生官员的话。确保将引用归因于来源。老师称这是对权威的呼吁。

其他作者直接使用该话题,例如“人们必须牺牲个人自由来对抗病毒”,或“每个人都必须为了共同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选择。” 论文陈述应该是直接的(主语/动词/宾语)和一个动作动词(在这些例子中是牺牲)-避免使用被动动词“ to be”(is,are,bes,bere)。

在论题段落中写完论文陈述后,写下三个或更多的句子;每篇文章都指出了要点,这些要点将扩展为本文正文中的一个段落。在引言段落的结尾加上论文的重述,这是对正文段落的过渡。请参阅以下示例:

在大流行期间,为了共同利益,每个人都必须放弃一些个人选择。口罩可减少可能具有传染性的小滴散布,但会刺激面部和防雾眼镜。规则限制了餐厅就餐,但密切接触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父母必须监督孩子,因为学校关闭以防止社区扩散。我们大家都必须付出一点点来挽救很多生命。

然后用三个段落继续本文。在此示例中,撰写关于口罩的一段落,关于餐馆的另一段,以及关于学校停课的第三段。

最后,写一个结论段落,从文章正文开始过渡,例如:口罩,外出就餐的限制以及让孩子回家的方式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然后写一个句子,总结正文中的三个段落。通过用不同的措辞重申论文来完成本文的最后一段。

按照这些建议快速撰写一篇论文,并获得良好的成绩。打印出来并将其放在安全的地方。祝好运!

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论文

是不是这些呀“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特殊结构。它之所以成为中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因为“把“字句一直是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很难掌握的语法点。对韩国学生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他们要么回避,要么经常用错。到目前为止,就汉语本体研究而言,讨论“把”字句本身的论文已经相当多。九十年代以后,第二语言教学界也开始瞩目“把”字句的教学,许多教师从“教”和“学”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对“把”字句教学进行了探讨。但是,这些研究的对象或是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为主的,或是几个国家留学生共有的。随着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韩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近来华留学生中以韩国学生的数量为最多,非常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导韩国学生。就我们所知,专门研究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的成果还未见到。从语言分类上,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韩语是主题、主语并重的语言,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韩语语序“主语—宾语—动词”与汉语中“主语—把—宾语—动词”的语序在结构上相似。中韩两国文化的接触与交流源远流长,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些特点都会影响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同时这也是韩国学生有别于其他国家学生的地方。因此,具体到习得“把”字句,韩国学生一定会有与别的国家学生不同的情况。本文尝试通过分析韩国留学生的习作和进行问卷调查,考察韩国学生“把”字句的使用情况和影响习得的因素,还要归纳出韩国留学生习得“把”字句主要偏误的类型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以韩国学生为对象的“把”字句教学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前人研究的情况 高小平先生在《留学生“把”字句习得过程考察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一文中,运用规模问卷测试 与调查的方法,对母语背景分为英语、日语、韩语的留学生习得12大类18小类“把”字句的过程进行考察,得出了留学生“把”字句客观习得顺序:带介词补语的“把”字句(在/到)→ 带宾语(N1、N2是双宾语,动词如“告诉”“送给”)→ 带数量补语(动量/时量)→带宾语(N2 是N1的结果,动词如“当作/成”)→ 带“了”→ 带趋向补语(复合/上下+N/复嵌/来去)→带结果补语(动词/形容词)→ 带状语 → 带情态补语 → 带动词重叠 → 带“着” → 带宾语(N2是N1的部分)因为这篇文章采取留学生的母语类型对“把”字句习得顺序不构成影响的假设,因此调查对象包括了母语背景为英语、日语、韩语的留学生,其中对韩国留学生的调查量不多。我们对这个假设抱有怀疑的态度:以主语突出的印欧语为母语的学生和以主题、主语并重的韩语为母语的学生对具有双主题的“把”字句必然有不同的习得规律。尽管如此,这篇文章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仍然对我们专门以韩国学生为对象的习得“把”字句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熊文新先生的《留学生“把”字句的表现分析》 一文,运用统计方法,通过分析“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中的留学生书面表现材料,对母语背景、水平等级、性格、性别等因素可能对留学生“把”字结构学习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熊文指出语言类型即留学生的母语背景对“把”字结构的习得有明显的影响,性格、性别因素在“把”字结构地掌握上,没有显著差异。熊先生提出的母语背景对“把”字结构的习得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点使我的研究价值得到了体现。 余文青先生的《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调查报告》 ,采用情境表演的方法 ,对10名日本学生、10名韩国学生、10名欧美学生的六类句型“把”字句使用情况进行了实验,得出了不同母语的学生习得各类“把”字句有不同的表现。这篇文章采取的测试方法体现出“把”字句语用教学的重要性,对我们的研究是有启发意义的。可是因为各类句型的测试题的数量不均衡,如,句型1的测试题有9个,句型5的测试题有1个,因此测试统计上有可靠性不足的一面。 赵淑华、刘社会、胡翔先生在《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里,介绍了国家教委博士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句型统计与研究”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计算机软件系统。其中附录了“小学语文课本句型语料库”里的“把”字句句型表,该表将总共702个“把”字句按句型分为32类,也标注了各类句型的出现率。他们认为,进行“把”字句教学时,先把宾语有定的概念教给学生,同时也可较早让学生接触出现率较高的“把”字句格式,这将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好“把”字句。这篇文章为我们的“把”字句分类提供了主要依据。 吕文华先生在《“把”字句的语义类型及其教学》 一文中主张,解决“把”字句教学的根本途径是要揭示“把”字句的语义特征,对“把”字句应在结构形式和语义两个平面上进行层次切分,以合理地安排教学。她把“把”字句按语义归纳为6类,按句型分为19类 。她的分类对我们的“把”字句分类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大忠先生在《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中指出外国人对“把”字句的“处置”概念本身很难以理解,因为它太概括。他认为,外国人在“把”字句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偏误,大都是由于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造成的。他在文章中,对十几个国家的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外国学生的近五百个偏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上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借鉴。我们将综合和吸取以上的研究成果,进行专门以韩国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以便加强有针对性的“把”字句教学。 研究目的我们的研究目的,一、探明韩国学生对各类“把”字句的习得情况,分析影响习得“把”字句的因素;二、对韩国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进行归纳和分析,探讨其出现偏误的原因,为今后的以韩国学生为对象的“把”字句教学提供参考。壹. 韩国学生18类“把"字句的使用情况与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中介语分析(interlanguage analysis)等几个阶段。中介语研究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学习者的错误言语表现,还要研究其正确言语表现,从而找出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轨迹。下面我们着重探讨韩国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情况。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时存在着一定的习得顺序。为了得到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的情况,并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数量的语料,对这些语料进行分析和统计,排出了韩国学生使用“把”字句的正确率,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明学生的习得顺序,即正确率越高,说明该句式越容易,习得越快;正确率越低,难度越大,习得越慢。 “把”字句分类的依据为了尽量包含一般汉语教材中出现的主要的“把”字句句型,对“把”字句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我们从句法结构方面将“把”字句分为18类,这18类的覆盖率达到了所有“把”字句句型的90%以上。我们对“把”字句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赵淑华,刘社会,胡翔,《语言教学与研究》97年第2期。见附录1),同时还参考了《“把”字句语义类型及其教学》(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94年。见附录1)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98年3月第2次印刷版)。我们对“把”字句进行了如下分类:句 型 例 句1. 主+把+宾1+动+在+宾2 他把书放在桌子上。2. 主+把+宾1+动+到+宾2 您把箱子放到里边儿。3. 主+把+宾1+动+给+宾2 他把课程表交给他了。4. 主+把+宾1+动+成+宾2 他想把这本小说翻译成英文。5. 主+把+宾+动+复合趋向补语 他把本子拿出来了。6. 主+把+宾+动+上/下…+处所词 有的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7. 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动) 我把他叫醒了。8. 主+把+宾+动+得+情态补语(形) 大家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9. 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形) 我把衣服穿好了。10. 主+把+宾+连动词组 他把蜜蜂做上记号装进盒子里。11. 主+把+宾1 +动+宾2 她爸爸把大家知道的事情告诉我。12. 主+把+宾+状语+动 他把箱子向外拉。13. 主+把+宾+动+复嵌式趋向补语 他已经把字典带回宿舍去了。14. 主+把+宾+动+了 他把文件烧了。15. 主+把+宾+动+(一/了)+动 他把头发理了理。16. 主+把+宾+动+来/去 我把你的东西送去。17. 主+把+宾1+动+做+宾2 他把我看做眼中钉。18. 主+把+宾+动+动量补语 他把这些过程又演示了一遍。需要说明一下,我们的句型分类是先从《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一文里的‘“把”字句句型表’(以下称‘句型表’)中选出了出现率在1%以上的句型,再稍做调整后得到的。譬如,句型表中出现率最高()的一类句型是“主+把+宾+动+在/到/给/成+宾”,我们把这一类又分成4类句式,因为这4类句式分别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 。 测试与语料来源 测试方法和内容问卷由翻译题和选择题两部分组成。翻译题共18道题,每道题代表一个类型。每道题都有用汉语给出的简单的语境,而“把”字结构或小句用韩国语给出,要求学生译成汉语的“把”字句。这些句子选自《初级汉语课本》、《汉语会话301句》、《桥梁》和一些有关“把”字句的论著。单项选择题共18道题,每道题都有4个选项。问卷测试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没有时间限制,不懂的词可以借助词典。 测试对象测试对象是在中国学习中文的韩国留学生。我们按学生的水平等级将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是中级水平的学生,B组是高级水平的学生,C组的学生都是在北京学习中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划分中、高级时依据了被试者所用课本的水平等级 。由于初级水平的学生还没学过我们调查的所有“把”字句句式,而且考题的词汇量较大,对于他们来说难度过大,所以我们没有初级水平的学生作为被试对象。 语料确定我们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调查,共收回问卷261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选择题问卷90份,A、B、C组各30份;翻译题问卷90份,A、B、C组各30份。 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试结果 选择题测试结果我们将学生使用“把”字句的正确率排出顺序。每个题目所限定的某类“把”字句在某一水平等级的使用正确率=这类“把”字句在该水平等级的正确使用人数/该水平等级的总答题人数。选择题问卷测试所得百分比排序如下表 :表1 顺序句 型题号A 组 正确率B 组 正确率C 组 正确率平 均 正确率14: 主+把+宾1+动+成+宾: 主+把+宾+动+复合趋向补语: 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形): 主+把+宾1+动+在+宾: 主+把+宾+连动词组: 主+把+宾+动+来/去: 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动): 主+把+宾+动+动量补语: 主+把+宾1+动+给+宾: 主+把+宾1+动+到+宾: 主+把+宾+动+(一/了)+动: 主+把+宾1 +动+宾: 主+把+宾1+动+做+宾: 主+把+宾+动+复嵌式趋向补语: 主+把+宾+动+得+情态补语(形): 主+把+宾+状语+动: 主+把+宾+动+了: 主+把+宾+动+上/下…+处所词 翻译题测试结果翻译题问卷测试所得百分比排序如下表 :表2顺序句 型题号A 组 使 用 正确率B 组 使 用 正确率C 组 使 用 正确率平 均 使 用 正确率13: 主+把+宾1+动+给+宾: 主+把+宾1+动+成+宾: 主+把+宾1+动+到+宾: 主+把+宾+动+来/去: 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动): 主+把+宾1 +动+宾: 主+把+宾+动+动量补语: 主+把+宾+状语+动: 主+把+宾+动+复合趋向补语: 主+把+宾1+动+在+宾: 主+把+宾+动+了: 主+把+宾+连动词组: 主+把+宾1+动+做+宾: 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形): 主+把+宾+动+得+情态补语(形): 主+把+宾+动+(一/了)+动: 主+把+宾+动+复嵌式趋向补语: 主+把+宾+动+上/下…+处所词 两种测试的结果两种测试所得的顺序中的次序数相加后,按其大小排序,得出更客观的习得顺序:表3:顺 序123456689911128次序和 36101112824262727303136句 型 两种测试结果的统计检验与比较分析(1)按使用正确率进行排序的可行性进行卡方(X2)检验 。对在选择题测试中正确使用频次的卡方检验:X2= >X2(17,) = , P=<,对在翻译题测试中正确使用频次的卡方检验:X2= >X2(17,) = , P=<,对两种测试的卡方检验结果都表明拒绝各正确使用频次间无显著差异的虚无假设,统计结果表明我们可以认为韩国学生对18类“把”字句句型的正确使用频次有显著性差异,这在翻译题测试里表现得更加明显,依次对韩国学生使用各类“把”字句进行排序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两种方法得出的“把”字句准确度顺序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 P = <,可得结论:两种顺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从各类句式在两种测试里的使用正确率来看,选择题的正确率高于翻译题。选择题和翻译题分别测试两种不同的语言能力,即选择题测试学习者的理解能力,翻译题测试学习者的表达能力 。我们经常发现留学生虽然能理解听到的或者读到的东西,但是却不能说出来。这是因为理解能力的提高往往先于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所做的两种测试的结果正反映了这样的事实。(4)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两种方法得出的准确度顺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某些句式在不同的测试里占据不同的先后位置,比如句型5、9、1、10在选择题测试的排序中位于前面,可是在翻译题测试的排序中却位置偏后。结构上相似的几对句型在同样的测试里却有不同的先后位置,比如句型2和句型1都是带介词结构做补语的“把”字句,可是在两种测试中的排序差别却都比较大。这证明,以上的准确度顺序并不是学生绝对的习得顺序,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到韩国学生对“把”字句的习得顺序。下面我们主要通过对结构上类似的句型进行分析来探讨可能影响“把”字句习得的因素。 影响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因素 处置性程度处置性程度是指进行动作后受动对象发生变化的程度。受动作的处置以后受动对象的变化越明显,变化越大,越具体,学生的使用正确率就越高。比如:句型4和句型17都包含结果动词 的成分,就应该使用“把”字句,但这两类使用正确率却有较大的差异。翻译题“他想把那本小说翻译成英文”和选择题“我希望你们把我当成朋友”的使用正确率相当高,但翻译题“我们把它叫做太极拳”和选择题“我把他看做自己的老师”的使用正确率却很低。前两句中的“翻译成”,“当成”的处置性很强,进行动作后受动对象的性质变化很明显。并且由于动词后的“成”表达的“成为、变成”的意思比较浓厚,学生很容易理解在进行动作后用“成”来表示受动对象的变化结果。可是后两句的“叫做”和“看做”中的“做(或作)”表达的“当、作为”的意思较浓,学生很难想到用“做”来表示受动对象变化后的结果,因此使用正确率也就很低。句型17在翻译题测试中的平均使用正确率仅为,尤其是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生使用正确率很低,许多学生都译成:“我们把它叫太极拳”(33/90) ,没有“做”字,因而导致了正确率的下降。句型2和句型1是同样的结构,即动词后面带介词结构补语,也是必须用“把”字句的,可是学生的习得情况却有所不同。在选择题测试结果的排序中,句型1在句型2前边,但在翻译题测试结果中句型2却排在句型1前边,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测试题表达的处置性程度不同。就是说,选择题的句型1“那个人把书放在桌子上”和翻译题的句型2“我把桌子搬到外边了”都是在动词“搬”“放”的动作结束后,受动对象“桌子”和“书”有了比较明显的位置移动,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在动词后面用介词结构做补语来表示受动作后的位置变化。可是对翻译题测试的句型1“老师把考试的时间、地点写在黑板上”来说,因为受动对象“考试的时间、地点”不是具体的事物,动作“写”对它的影响不太明显,学生很难理解在动词后用介词结构来表示受动作后的变化。在测试中学生翻译出的主要的病句有:*“老师把考试的时间和地点在黑板上写”(5/90)、*“老师把考试的时间和地点在黑板上写下(或写一写、写一下、写上)”(8/90)、*“老师在黑板上把考试的时间和地点写上(或写下来)”(3/90),它们都是把介词结构放用动词前。在选择题测试中针对句型2的测试题"把信寄到留学生2号楼”的使用正确率也较低,这是因为虽然受动对象“信”是具体的事物,但是动词“寄”动作性也不太明显。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子的处置性程度与动词和事物的具体性有紧密的关系。 近义结构 句型7和句型9都是带结果补语的“把”字句,但是动词做结果补语的句型7在两种测试里使用正确率都较高,形容词做结果补语的句型9在两种测试里的使用正确率却差距很大。许多学生把句型9的翻译题“老师把黑板擦干净以后”表达为:*“老师把黑板干净(或干干净净)地擦以后”(17/90)、*“老师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或很干净)以后”(14/90),前一类病句是状语误代结果补语,主要是中、高级水平学生犯的错误,后一类病句是情态补语误代结果补语,主要是研究生水平的学生犯的错误。我们在前一章提过,韩国语里面没有与汉语的补语相对应的形式,韩国学生很容易就会按韩国语的习惯把它译成在动词前的状语。随着水平的提高,学生体会到“把”字句里状语和补语表达意义的差异,可是对于补语之间的差异还是感到费解,尤其是双音节形容词做结果补语和情态补语的时候。对句型7来说,做结果补语的动词是少数单音节动词 ,这些单音节动词一般不做状语和情态补语。比如,翻译题中的“把嘴张开” 结构上不能说“把嘴开张”或“把嘴张得很开”。 带情态补语的句型8也是因与句型7同样的原因导致使用正确率很低。翻译题“他总是把他的房间打扫得很干净”的主要病句有:*“他把房间干净地(或干干净净地)打扫(21/90)”、*“他总是把房间打扫干净(21/90)”。句型6“主+把+宾+动+上/下/进+处所词”,句型15带动词重叠的“把”字句这两类句型的使用正确率也很低。严密地说,这两类句型的回避率很高。因为句型1和句型18表达的意义分别与句型6和句型15相近,而且学生使用起来比较熟悉,因此学生常用句型1和句型18的形式来表达。比如,在翻译题测试中句型6“我把钱装进了口袋里”,强调的是“进”这个动作,可是不少人都用句型1“我把钱塞(或放)在口袋里”(45/90)代替这个句型,句型15“你把衣服洗(一)洗吧”主要被句型18“你把衣服洗一下”(33/90)所代替。 “把”字句内部结构的难度“把”字句内部的动词搭配能力不同和结构的复杂程度都影响韩国学生对“把”字句的正确使用。句型3“主+把+宾1+动+给+宾2”和句型11“主+把+宾1+动++宾2”都是带双宾语的“把”字句,句中“宾2”是“宾1”的接收对象(即一般双宾语句中的间接宾语)。但是虽然句型3的翻译题“王老师要把那本词典还给李老师”和选择题“我把最喜欢的一张相片送给他了”的使用正确率较高,句型11的翻译题“他们已经把这件事通知我了”和选择题“妈妈没有把爸爸生病的事告诉他”的使用正确率却较低,其原因主要在于韩国学生没有掌握能带双宾语动词的搭配能力。动词“还”和“送”后面可以加“给” ,尤其是用在“把”字句时后面一般都应加“给”,可是“通知”和“告诉”用在“把”字句中前面一般却不加“给”。韩国学生因受母语的影响 而较难掌握这样的规则,容易造出这样的病句:*“他们已经把这件事给我通知了”(9/90)、*“他们把这件事已经通知了”(4/90)。带不同趋向补语的“把”字句,使用正确率也不同。随着趋向补语的结构复杂程度的增加,错误率也就越来越高。尤其是句型13带复嵌式趋向补语的“把”字句因趋向补语本身的难度而导致使用正确率很低。 教材的“把”字句安排顺序语法教学能不能改变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这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大家长期讨论的话题。国外的一些研究已经证明语法教学可以影响语言的习得速度,但是却不能改变习得次序,即使出现次序上的改变也只是暂时的 。为了证实这种看法的正确性,我们考察了韩国学生较常使用的3部初级教材 中“把”字句的教学安排,与我们得出的顺序进行比较 :表4:句 型韩国学生“把”字句习得顺序。初级汉语课本汉语会话301句速成汉语初级教程T1主+把+宾1+动+在+宾281 22T2主+把+宾1+动+到+宾26121T3主+把+宾1+动+给+宾23122T4主+把+宾1+动+成+宾21T5主+把+宾+动+复合趋向补语4211T6主+把+宾+动+上/下…+处所词1821T7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动)5213T8主+把+宾+动+得+情态补语(形)1633T9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形)923T10主+把+宾+连动词组9T11主+把+宾1 +动+宾21131T12主+把+宾+状语+动12T13主+把+宾+动+复嵌式趋向补语171T14主+把+宾+动+了1513T15主+把+宾+动+(一/了)+动141T16主+把+宾+动+来/去 211T17主+把+宾1+动+做+宾213T18主+把+宾+动+动量补语63把我们得出的顺序与各部教材的安排顺序做个对比,找出完全重合的句型,按二者原有排序重新定序,分别计算习得顺序之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结果如下:表5:初级汉语课本汉语会话301句速成汉语初级教程韩国学生“把”字句习得顺序R= n=8, p=, p=, p=从上表可以看出韩国学生“把”字句的习得顺序与三部教材的“把”字句的安排顺序的相关系数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教材输入给学生的“把”字句顺序和韩国学生的习得顺序不太一致。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考察了韩国学生对“把”字句的使用情况,按使用正确率排出使用正确率顺序,并且分析了影响习得“把”字句的因素。除了处置性程度、近义结构、“把”字句内部结构的难度以外,很可能还会存在着其他的因素,比如,教师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还有待进行更多的调查与研究。贰. 韩国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类型为了考察韩国留学生出现的“把”字句的偏误,归纳出不同阶段的主要偏误类型,探讨出现偏误的原因,从而探寻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内在大纲” ,我们尽量收集学生自然语料中的“把”字句偏误,并

论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三)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行文习惯、思维模式不同。英美人强调客观,常用物、抽象概念、非人称it 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公正、客观,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较为委婉、间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常用人作主语,主语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的行为或状态。英汉翻译时,所确定的主语是否恰当,必须考虑译文是否符合汉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例如: (3)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laugh. (这位曾使全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经辛酸。) (4) It never occurred to her that he was a dishonest man. (她从来没想到他是个不诚实的人。) 例3 英文用抽象名词bitterness 作主语,汉语却用“这位曾使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作主语;例4 英文用形式主语it 作主语,汉语用“她”作主语,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是中西方思维模式不同的缘故,例4 意思是:这种念头从来没有闪过她的脑际。原句当然可以说She has never thought tha theisa dishonest man. 但两相比较,前一句强调“他是个不诚实的人”是客观事实,字里行间显露出她对这事感到惊异,后一句只强调了主观印象。译文清楚明白地写出了“她”对“他为人不诚实”这一点的认识。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英语和汉语的语序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对原文的句子成分和词语的先后顺序,必须按照译出语的语序习惯进行安排,有时需要语序转换。英汉互译中的语序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语位置的转换汉语中的定语,无论是单用还是几个词连用,通常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面。英语则不然,单词作定语时,一般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短语和从句做定语时则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在汉译英时,必须要考虑定语的位置。如:睡觉的那个婴儿看上去很可爱。The sleeping baby looks lovely.你认识操场上踢球的那些男孩吗?Do you know the boys playing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 ?这就是Polly呆的那个笼子。This is the cage that Polly lives in.需要说明的是,在英语中,不定代词的定语常后置,如:你有什么重要的事吗?Is there anything important in today's newspaper?二、状语位置的转换在英汉互译时,状语位置的变换极为复杂。因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状语的位置都不是很固定。出于强调程度、句子平衡和上下文的关联等方面的考虑,状语的位置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翻译时,首先,要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状语位置的差异,然后,按译出语的习惯来调整安排。比如说,在汉语中,状语常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有时为了强调也放在主语之前,但译成英语时则不然。如:他整天都工作。He works allday long.我非常喜欢住在中国。I like living in China very much.另外,英语的方式状语一般常放在地点状语、时间状语之前,而汉语恰恰相反。如:我们得早点去那里。We have to go there early.她每天早晨在教室里高声朗读。She reads aloud in the classroom every morning.英汉互译时,需要变换位置的绝不限于定语和状语,其它句子成分和一些词语的位置,也要按照译出语的习惯作适当的调整和变换。比如说,英汉语言中各有一些并列的固定结构,其语序各不相同,如汉语中说“南北”,而英语说north and south;汉语说“新老”,英语则说old and new。这些需要大家在翻译时格外注意。?/P>英汉翻译中的词序错位现象 Saturday, 15 September 2007 英汉翻译中的词序错位现象(Different Word 0rders) 总的来说,汉英的语序基本一致。正是因为这种语序是基本一致的,在汉英翻译时不一致的地方就容易出差错。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表述的习惯不同,形成一些固定说法的格式不同,如下面的例子,翻译时只有死记硬背。这种死记硬背非常重要,是翻译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在过去的翻译书中技巧讲得很多,但也应该重视固定说法的背诵功底。 1、英汉词序错位 例如: 水火 fire and water 贫富 rich and poor 新旧 old and new 长短 short and long 细长 long and thin 男婴 baby boy 女婴 baby girl 冷热 hot and cool 凉爽 nice and cool 物理化学 chemistry and physics 工农业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年月 month and year 田径(运动) track and field (events) 迟早 sooner or later,first and last 水土流失 soil erosion and water loss 新郎新娘 the bride and the bridegroom 手疾眼快 quick of eye and deft of hand 喜怒哀乐 anger, grief, joy and happiness 水乳交融 as well blended as milk and water 2、有一些情况汉英说法顺序差不多 例如: 上下 up and down 高低 high and low 老幼 old and young 父母 father and mother 夫妇 man and wife 来龙去脉 from beginning to end 来来往往 come and go, back and forth 3、汉语习语中常有同义重复表达。如“徘徊”、“回环”、“温暖”、“思想”、“道路”等,英语中也有这种结构 例如: time and tide 岁月 wear and tear 磨损 near and dear 亲近 lord and master 主人 wants and likes 喜好 the rank and file 百姓 论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 [ 语序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是语言的重要组合手段之一,既反映了一定的逻辑事理,又体现了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习惯,还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和汉族是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模式必然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描述也就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文章从英汉翻译过程中主语的确立、信息焦点的突出方法、汉语时间句序的特点以及语序调整的实证性分析来探讨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 (一) 确定主语,调整语序。英语为主语显著的语言,主语突出,除省略句以外,一般情况下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句法重形合,要求句子各成分特别清楚,以免结构混乱,影响句意。 而汉语则是主题显著的语言,主题突出,主语不突出;句法重意合,指代关系在形式上不明显。在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语常常可以省略,有时必须省略;有些主语难以一眼看清,需要读者用心识别。因而在英译汉过程中,确定主语,调整句序往往是一个需要动脑筋的问题。例如: (1) Night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preaching place. 这句话按原文的语序,Nightfall (夜幕) 作主语,按原语序照样翻译下去,译文会显得别扭,不自然。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应选用“他”作主语,因而正确的翻译是:夜幕降临时,他离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好多英里路。又如: (2)As is known to all ,2003 saw the successful launching ofChina’s first manned spaceship. 这句话可译为:众所周知,中国在2003 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原文主语是“2003”,但译文没有以“2003”作主语,而以“中国”这一行为主体作主语。用时间作主语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这种用法不仅强调了时间的观念,而且也使句子简洁、生动。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英语表达习惯,英语还可以用地点等名词作主语。如:Nanjing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 events. (在南京城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行文习惯、思维模式不同。英美人强调客观,常用物、抽象概念、非人称it 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公正、客观,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较为委婉、间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常用人作主语,主语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的行为或状态。英汉翻译时,所确定的主语是否恰当,必须考虑译文是否符合汉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例如: (3)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laugh. (这位曾使全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经辛酸。) (4) It never occurred to her that he was a dishonest man. (她从来没想到他是个不诚实的人。) 例3 英文用抽象名词bitterness 作主语,汉语却用“这位曾使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作主语;例4 英文用形式主语it 作主语,汉语用“她”作主语,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是中西方思维模式不同的缘故,例4 意思是:这种念头从来没有闪过她的脑际。原句当然可以说She has never thought tha theisa dishonest man. 但两相比较,前一句强调“他是个不诚实的人”是客观事实,字里行间显露出她对这事感到惊异,后一句只强调了主观印象。译文清楚明白地写出了“她”对“他为人不诚实”这一点的认识。 (二) 突出信息焦点,调整语序。信息焦点即信息单位的焦点所在,是信息单位内在主重音或调核体现的一个或多个作为信息高峰值的单元。语言现象分析常用的方法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其实这远远不够,还要进行交际分析或实义分析, 即主述位分析。主位是陈述的对象(或称话题) ,是谈话的出发点,也是读者从上下文或从语言外的知识得知的内容,表达的是已知信息;述位则是对陈述对象所作的陈述,即对已知事物说了些什么,是交际的中心,叙述的目的,是读者未知或假定读者未知的内容,表达的是新信息。通常新信息是句子内容的重点或句子的强调点。由于新信息往往需要比已知信息陈述得更详细,因此需要用更长、更重的句尾。这种结构是按句尾重心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但是,英语中有些句子成分后置,并不是因为代表新信息,而是因为太长,太复杂,若不后移就会使句子结构头重足轻。所以,英汉翻译要根据不同情况弄清原文句子的信息焦点是什么,原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突出这一焦点,而译文又应以什么方法来突出这一焦点,以达到对等效果。 在英语句子中,信息焦点总是由新信息构成的,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焦点一般出现在句末。例如: (5) I am painting my room blue. 在一般情况下,blue 应为信息焦点,因此该句可译为:我在把我的房子刷成蓝色。如果上例是回答Are you paintingJohn’s room blue ? 这一问题的话,那么句中的信息焦点就落在my 上,因为这是新信息。所以,译文也需作相应的调整,以反映信息焦点的变化。那么该句就可译为:我是在把我自己的房间刷成蓝色。 英语突出信息焦点的主要方法有三种:语序调整、强调句型和拟似分裂句。在句子中,信息单位的重要性与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有关。若要提高某一词语在句中的信息价值,办法之一就是调整语序,将其前置或后移。虽然汉语的次序在信息处理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如英语那么重要,但语序调整仍然是突出信息焦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例如: (6) This jug is difficult to pour cream out of . (这把壶里很难倒出奶油来。) (7) Cream is difficult to pour out of this jug. (奶油很难从这把壶里倒出来。) (8) 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 (9) Sitting at her desk in deep concentration was my sisterFlora. She looked as though she had spent a sleepless night . (全神贯注地坐在桌旁的是我妹妹弗洛拉,她看上去好像是通宵未睡。) 例6 将cream 置于句尾,强调奶油很稠。例7 将this jug置于句尾,强调这把壶嘴子小,奶油很难倒出来。例8 通过语序调整强调四川人不怕吃辣的东西,贵州人辣了一次后第二次仍不怕辣,湖南人辣的东西不怕,怕就怕在不辣,因为他们对辣东西已习以为常了。在这三个分句中,说话人当然在强调湖南人最不怕吃辣椒。例9 采用倒装句来调整信息焦点, 设置悬念,使文章更为生动,汉语译文也采用倒装句,收到同样的效果。 强调句型It is. . . that . . . 和拟似分裂句是英语用来突出信息焦点的重要语法手段,可以强调句中不同的成分。英译汉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适当地调整句型,把原文的信息焦点转换为汉语的“是. . . . . . 的”等信息价值较高的句子成分。例如: (10) It was Jane who played Mozart at the party last night . (昨晚在晚会上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是珍妮。) (11) It was Mozart that Jane played at the party last night . (珍妮昨晚在晚会上演奏的是莫扎特的作品。) (12) What I am doing is teaching him a lesson. (我眼下在干的是就是教训他一顿。) (三) 依据汉语时间句序特点,调整语序。句序是以句为单位,包括语段中句子的顺序和复句内分句的次序。汉语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汉语中特多流水句。我国的翻译工作者也指出:时间顺序是汉语安排动词的基本规律。功能主义语言学派则从语言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角度对汉语进行了研究,发现汉语的象似性程度很高,语言符合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强趋势。例如: (13) 华老栓忽然坐起来,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 (14)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15)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看,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 对汉语句子时间顺序进行实证性考察,发现除了现实的时间顺序原则外,还有抽象的时间顺序和心理的时间顺序。 抽象的时间顺序是指未进入现实时间流程的时间顺序,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只存在于人们的逻辑推理中。例如: (16) 你先出去,让我们起来。 上例前后两分句的动词“出去”、“起来”在说话者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没有进入现实的时间流程,还不具备实际发生的时间,但两个分句的时间先后一目了然。心理的时间顺序是指人说话时主观心理轴上的时间顺序,一种是先交待已知的、次要的,然后交待未知的、重要的信息。“已知+ 未知”的信息结构是人们主观心理轴上的时间顺序在汉语中的反映。另一种是先认识的先说,后认识的后说。例如: (17) 玫瑰花儿可爱,棘多扎手。 (18) 这句话不只说出了气候上的一条规律,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条哲理。 例17 中说话人把前一分句作为已知信息,作为铺垫,意在后一分句。在例18 中,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意思递进了一层,是信息焦点,是强调的对象。 (19) 袭人羞得脸紫胀起来,想想原是自己把话说错了。 这句话是前果后因句,句序似乎跟前两种顺序相悖,但仔细体会一下人们说这话的心理:人们在叙述中顺着上文先说出某种结果,接着想到有必要,于是又补充说出一个理由或原因。补充说明的内容是事后的想法,它置于结果句后,是因为它是说话者后来想到或意识到的。 由上观之,汉语的句序比较固定,时间顺序是复句安排分句次序的一个经常起作用的原则。在英汉翻译中,由于汉语表达的需要,常需改变原文的句序,即使很短的句子也有句序调整的问题。例如: (20) I am glad to see you. (见到你很高兴。) 在英语里,一般都是先说出个人的感受,然后再说有关的情况,说明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汉语则往往相反,先说具体情况,然后再说个人的感受。 由于英语句子是树式结构,句子成分叠床架屋,层层叠叠,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构架,英语这种构造手法使得时间顺序的格式显示不出来。而汉语则不存在一个主干结构,它是由结构上现对独立的单句连接而成的,整个复句呈现出平面线性延伸。尽管分句流放不拘,疏散铺排,但整个复句并不杂乱无章,而是贯通一气。这其中之章法就是一定的顺序:一个个事件、一层层意思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整个句子形散而神聚。因此在英汉翻译中,有时可以从源语到目的语直接传译, 如下图所示: X ————→Y但由于两种语言具有以上所述的结构差异,而译者往往要走一条曲折的路,如下图所示: X Y└—————————↑也就是说,为了顺利地进行传译,首先要对英语句子进行拆卸(unpack) 和逆转换(back - transform) ,将拆卸下来的各部分转换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 形式,然后再由核心句传译成汉语的一个个分句,最后将分句按时间顺序作句序调整,生成汉语译文。如下图所示: 英语原文 汉语译文↓ ↑切分,逆转换 句序调整↓ ↑英语核心句——————→汉语分句对这一操作步骤,下面举例说明: (21) I put on my clothes by the light of a half - moon justsetting ,whose rays streamed through the narrow window near mycrib. 首先对英语原句进行“拆卸”处理,原句可切分出三个核心句: ①I put on my clothes by the light of a half - moon. (SVOA) ②A half - moon was just setting. (SV) ③The moon rays streamed through the narrow window nearmy crib. (SVA) 经分析,三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依次为②—③—①。经过此番调整,就可以顺利地传译为: 半轮晓月渐渐西沉,月光透过小床旁边一个窄窄的窗子射进来,我趁着月光穿上衣服。 (22) It was an old woman , tall and shapely still , thoughwithered by time ,on whom his eyes fell when he stopped andturned. 首先对原句进行“拆分”处理,原句可切分为七个核心句: ①It was an old woman. ②She was tall. ③She was shapely still. ④She was withered by time. ⑤His eyes fell on her. ⑥He stopped. ⑦He turned. 经分析, 七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依次为⑥—⑦—⑤—①—②—④—③。因此我们译为: 他站住,转过身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年迈的妇女。她身材修长,虽受岁月折磨而略显憔悴,但丰韵犹存。 (四) 英汉翻译中语序调整的实证性分析。英汉翻译中, 语序调整是个复杂的问题,忽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导致翻译作品洋腔洋调、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用以上的观点审视译著《简·爱》,确实在这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 (23) It was cruel to shut me up alone without a candle. (多狠心呀,把我一个人关在里面,连支蜡烛也不点。) 本例原文句子重心应在cruel 上,不定式短语置于句末不是信息焦点,而是为了实现英语造句普遍遵循的末端重心的原则,避免头重足轻现象。按照汉语先具体再评价的原则,试改译为:把我一个儿关在里面,连支蜡烛也不点,真狠心呀! (24) I then sat with my doll on my knee , till the fire gotlow ,glancing round occasionally to make sure that nothing worsethan myself haunted the shadowy room. (随后,我把玩偶放在膝头上枯坐着,直到炉火渐渐暗淡,还不时东张西望,弄清楚除了我没有更可怕的东西光顾这昏暗的房间。) 译文与原文不符。经分析,原文至少可切分为三个核心句: ①I sat with my doll on my knee. (SVA) ②The fire got low. (SVC) ③I glanced round. . . (SVA) 切分出的三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应为①—③—②。原文中③分句是①分句的伴随行为,它置于句末,是为了符合末端重心的原则。按照汉语复句时间顺序的生成规律,原译有失原意,试改译为:随后,我把玩偶放在膝头上枯坐,还不时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什么比我更坏的东西光顾这昏暗的房间,这样直坐到炉火暗淡。 (25) This is all provoking to Miss Scatchered ,who is naturally neat ,punctual and particular. (这一桩桩都使斯卡查德小姐很恼火,她天生讲究整洁,遵守时刻,一丝不苟。) 先交待外围成分,已知信息,然后点题,提出未知信息,这是汉语行文的一般规律。原句第一分句是果,是未知信息,放在句末较好。因此原译句序应调整为:斯卡查德小姐天生讲究整洁,遵守时刻,一丝不苟;这一桩桩都使她非常恼火。 29. Have I not described a pleasant site for a dwelling ,whichI speak of it as bosomed in hill and wood , and riding from theverge of a stream ? (我不是描写了一个可爱的住所么? 我把它说成是偎依在小山和树林之中,屹立在小河之边上。) 按照“已知+ 未知”的汉语时间句序,应先有论据(已知信息) ,后有结论(未知信息) 。由于原译句序与此相悖,因此需作调整,试改译为:我说它掩映山林之中,坐临溪流之畔,不是把它描写成了一个可爱的住所么? 当然,原文的句序,即先说出结论,再给出论据的句序在汉语中也是有的,但是原译和改译却存在着文体上的差别。 先下结论再去寻找论据的句序是说话者思想不成熟的表现, 因为论据是说者事后才想到的。这种表达的顺序常出现在口语中,口语色彩比较浓。而《简·爱》的原文结构严谨,一点也不松散,是典型的书面语体。由此看来,原译与原文在文体上有出入。 通过以上英汉翻译过程中主语的确定、信息焦点的突出方法、汉语时间句序的特点以及英汉翻译的实证分析,可以了解到英汉两种语言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做到翻译忠实、通顺, 语序调整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M]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Danks ,Joseph H. . etal. Cognitive Process in Translationand Interpreting[M] . Sage Publications Inc. . 1997. [3 ]Nida ,Eugene A. . On Translation[M] . 谭载喜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 ]戴浩一.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 J ] . 国外语言学, 1988 , (1) . [5 ]戴浩一.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 ] . 国外语言学,1990 , (4) . [6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 商务印书馆,1979. [7 ]吕叔湘. 语文杂记[M]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8 ]马秉义. 英汉主语差异初探[J ] . 外国语,1995 , (5) . [9 ]谢信一. 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J ] . 国外语言学,1991 ,你再到下面看看:

[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M]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Danks ,Joseph H. . etal. Cognitive Process in Translationand Interpreting[M] . Sage Publications Inc. . 1997. [3 ]Nida ,Eugene A. . On Translation[M] . 谭载喜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 ]戴浩一.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 J ] . 国外语言学, 1988 , (1) . [5 ]戴浩一.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 ] . 国外语言学,1990 , (4) . [6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 商务印书馆,1979. [7 ]吕叔湘. 语文杂记[M]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8 ]马秉义. 英汉主语差异初探[J ] . 外国语,1995 , (5) . [9 ]谢信一. 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J ] . 国外语言学,1991 , (4) .

作文怎么突出中心思想 突出中心的三种方法首先,观点单一,明确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记叙文的主旨不能太泛;议论文的论点应始终不变。整篇文章要紧扣一个中心,防止偏离题意。而有的的学生在一篇文章中确有多个中心,这一段说的是这个理,下一段却又跑到下一个理上了。如河南一位考生的作文,题目是《放手》,第一段写面对现实要坦然对待,第二段写的是不要伪装,第三段写居里夫人有成果与人分享,第四段写外国一个孩子凭毅力学会了用筷子,第五段写虚心使人进步,最后一段总结:要放松自己。颠三倒四,忽东忽西。因此确立观点时,一定要单一。确立中心后,必须列出作文提纲,有了提纲就如同盖房子有了草图,有助于作者掌握全局,避免丢三拉四,前后重复,本末倒置。这样,既可提高写作质量,又可加快写作速度。其次,精心选材,紧扣中心。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对表现中心思想突出有力的材料就选用到习作中去,否则就舍弃。材料选好后,再从中选出最具新意的材料来。如浙江卷满分作文《醉乡》,这篇文章行文很大气。作者先以一首七绝点明世上万事本为空的道理,接着以一组整齐的句式点明醉乡二字,总领全文。正文部分,作者以李白、张若虚等为例,论述我们不要在酸甜苦辣的潮水中迷失方向,迷失心灵。收尾两段,作者以诗意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再次强调我们应放逐自己的心灵,觅得的一个最快乐最自然的醉乡。作者从名利场起笔,引出寻找“醉乡”的话题,紧契生有所息的话题。列举的人物李白、张若虚以及由此营造的空灵情境都突出了“醉乡”的主旨。精心选材,紧扣主旨,使文章中心突出。但是如果所选的材料不能紧扣话题,即使是新鲜、生动的材料,也要“忍痛割爱”。选好后,并不是把材料记录下来就行了,还要分析材料是怎样表现中心的,只有这样,所选的材料才能真正为中心服务。另外,巧用技法,凸现中心。要善于点明中心,在考场作文中,这一点更为重要。点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描写点题。全国卷满分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的结尾处“溶溶月,淡淡风,能够忘记该忘记的,留下该留下的,是我们的福分。让往事随风,看云卷云舒,闻梅花香飘万里,忆花香淡雅。”描写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点明了“忘记该忘记的,留下该留下的”这一主题。从修辞的角度看,有反复点题、设问点题、排比点题、引用点题、比喻点题。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部分:“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直接点题,引出典型事例的叙写。北京卷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中有一句话“请救救北京的符号”反复出现三次,这三句话,一句置于文首,一句置于文中,一句置于文尾。这三句话,反复点示,反复映现既突出文章的主旨,又严整了结构、渲染了感情。从点题的位置看,可以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我们知道高考作文的阅卷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你把文章主旨埋在文中,阅卷老师可不会像工兵扫地雷一样,拿着工具小心翼翼地探测,更不可能帮你去归纳。所以考场作文的中心要在醒目的位置亮出。

毕业论文如何突出中心内容

论文主要内容:

一、论文的标题部分

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

3、完成了哪些工作

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

三、论文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

四、引言

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

1、研究的理由

2、研究目的

3、背景

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

5、作用和意义

五、正文部分

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每一篇毕业论文,都离不开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毕业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  论点 是你观点  支持你观点的依据  论据 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 论点是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三者紧密联系,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   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毕业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毕业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确立论点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毕业论文的论点有以下5点要求:  1.正确。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真理、明辨是非、分清正误、区别美丑,所以,思想观点正确是首要的。  2.鲜明。作者在文章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理解。  3.严密。论点的表达必须周密严谨,无懈可击,不给持有异议的人以可乘之机。 4.集中。在一篇毕业论文中,只能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全篇文章始终围绕一个论点展开论述,把道理说深说透,解决问题。要求集中,也就是要避免发生论点转移,后文的论说跟前文的论点有变化,或者概念上混淆。  5.深刻。文中提出的论点,应该是作者对于事物的新鲜、独到的见解,能够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以便更有力地说服读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写毕业论文时,要注意把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交代清楚。中心论点是毕业论文的基本观点,它是全文的主旨和核心,在文章中起主导作用。从属论点是说明中心论点的论据,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提出论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开头提出论点。二是结尾提出论点。三是篇中提出论点。四是论点贯穿在全文中。通常的写法,以前两种为主,习作毕业论文也应以这两种方式为主,然后进而学习后两种写法。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因此,论据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事实材料中又包括正面和反面事实材料,另外,数据材料也是其中一种。选择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对于正面的事实材料,首先是真实性原则。论据真实,论点就可信;论据不真实,论点就可疑。其次是典型性原则。就是要求选用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亦即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材料作论据。一个论点,往往有许多论据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证明它。但是在可以论证它的众多论据中,总有一些是最恰当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典型的论据。此外,还要遵循新颖性原则。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容易被新颖的材料所吸引,也容易对陈旧的材料产生厌恶。因此,对事实论据的选择,也必须遵循新颖性这一原则,重新轻旧,求近舍远,在“新”字上下功夫。  对于反面事实材料应以有衬托作用为原则。毕业论文为了把道理讲深讲透,需要多角度地分析、论证论点,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去选择论据,既要选择正面的材料,从正面阐述事理;也需要选择反面材料,从相反角度剖析事理,正反对照,以反衬正,突出中心论点。反面材料补充不能说透的结果。  对于数据材料应遵循科学的原则。从表面上看,数据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其实它有丰富的内涵,往往是众多劳动的结晶、辉煌成绩的表现、不懈努力的反映,或者是浪费破坏的记录,将科学的数据引进毕业论文,能增强论证的效果,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理论材料就是选用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典理论家的名言,科学上的公理、定律以及尽人皆知的道理等等来作论据,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首先是可*性原则。作为论据的依据,被引用的理论材料一定要确凿可*,不论是引用名人的原话,还是引用大意,首先应搞清作者是谁,不可张冠李戴,把孔子的话当作他人的话来引用。如果是引用原文,一定要核对原文不要抄错;如果是引用大意,一定做到对原文内容能够正确概括,做到准确可信。其次是针对性原则。引用理论材料的目的是为论证某个观点服务的,切切不可牵强附会,无的放矢,架空议论。再次是引伸性原则。这是说在引用精当的材料作论据后,不能就此完事,不作分析,这样有引无证,不能充分发挥论据的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在引用理论材料之后,紧跟着就要对理论材料进行科学的推论,从中推导出新的含义,生发出新的思想,进而推动文章的论证。此外,还有简明性原则。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对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和推导,还要靠自己去论证。如果引用过多的理论材料,以引带论,效果会适得其反。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使论据与论点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论证的方法,一般都是先提出论题,经过论证、分析后得出结论。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有的逐层剖析,有的边分析边作结论,有的用设问引出问题进行论证。  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层次清楚,推理严密,合乎逻辑,说理透辟,不论立论还是驳论都要具有说服力。 本文转自 第一文库网 (原文链接)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下面我结合自己写论文的经验与你分享。第一,根据老师提供的选题,我先选择分析适合自己的题目。只有先选定题目,才能更好的构思。第二,根据选定的题目,到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章作为参考,或者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报刊。第三,在上述两步的基础上着手开始论文的开题报告。这个是需要导师审核的,一般会询问你这个领域的文章多不多?数据是否好搜集?你的如何构思?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就按照里面的构思展开写作。第四,在论文内容方面,为降低查重率,我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借助Eviews分析软件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分析数据的相关性展开的,注意防止数据造假。这样论文既有理有据,又能降低查重率。

想写出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给你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步:多查文献,与毕业论文课题相关领域的文献。论文对于本科生太过于陌生,所以多查文献多思索是很重要的。第二步:遇到问题,多多与导师或本领域的师兄师姐沟通,他们都是过来人,多多少少会给你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可以避免你少走弯路。第三步:论文格式排版一定要多留意,按照要求去做,细节决定成败。好的排版会给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

当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论文质量,多在这上面下功夫。对于一个本科生,会很难,尽力去做就好。综上,如何写毕业论文,需要先确定论文题目,到知网参考相关领域的文章,写好开题报告。接下来展开论文的构思与写作,为降低查重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加油,相信你是可以的。

一定要注意格式,也要注意内容,一定要在细节处把握的非常好,同时也要反复的检查。

论文主题如何写出新意

1、创新性:毕业论文选题往往被前辈多次采纳撰写,内容重复往往导致读者的视觉疲劳。因此,学生们在选择论文题目时,一定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性和独特性,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才能吸引读者将这篇文章继续进行阅读。 2、简洁性:论文题目不宜过长。一般来说,学校也要求论文题目控制在20字以内。因此,在选择论文题目时,要尽量做到简洁有力,简要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论文的主题。 3、肯定性:论文是对我们学术研究的总结和讨论,反映的内容要准确客观。所以在写论文题目的时候,也要用肯定句来体现我们对所写论文的信心,不建议用疑问句或反问句。 4、除了以上几点,小编告诉大家,在选择论文题目时,要尽量用词准确,即用词、用句在我们论文的观点上要准确,不能用夸张、宽泛的词语。对于别人已经用过的题目,不建议你直接拿来使用。

我不知道你所谓的论文题目是其他什么。如果是论文题目的话,个人觉得你的题目应该你研究的项目或老师提供给你的,不是说你个人随便写的。

笔者在编辑实践和出版编辑理论研究中发现,时下有许多作者所投论文,甚至许多学报(期刊)所刊载文章,却不同程度地存在论文大、小标题拟定的“缺憾或偏颇”,确有不...

如何取一个好的论文标题?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四年的大学生活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却好像已经渐行渐远。对于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同学们来说,毕业论文是眼下首当其冲的要紧事。那么,作为毕业论文的点睛之笔,一个好的论文标题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如果一篇学术论文的标题繁冗复杂,不知所云,即使正文部分再吸引人,也不能够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作为过来人,小编也在论文标题上在栽过许多的跟头,一次又一次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标题总是被老师连番打回,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论文写作的效率。接下来的时间,小编就为各位同学们隆重介绍一下,取一个论文标题的几个要点。1.切忌假大空。这也是同学们在论文标题选取的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毕业论文主要是对某个专业的特定领域所展开的细致研究,如果同学们选取的范围非常广泛,那么就很难对研究的领域展开详细的分析。2.加上副标题。如果一个主标题不能完整的代表所有文章的观点,就可以加上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一般来说,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以具体的主体做研究对象,也有利于同学们的理解。3.长短合适。标题太短,则难以详细表达正文的确切意思。标题太长,则令人丧失阅读的耐心。因此,标题的字数一般控制在20-35字左右,这样既可以完整的表达正文的内容,又不显冗长。4.多取几个标题。如果同学们在选取标题的过程中,摇摆不定。那么就可以一一将其罗列出来,然后根据自己正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取舍。其实,本科论文的科研水并不高。各大高校对本科论文的要求也算不上苛刻。只要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提示下,端正自己对于论文的态度,付出一定的时间与耐心,顺利通过论文查重也就不在话下。另外,屏幕前的同学们如果对论文标题的取法还有更多的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哟!也许你不经意的一个观点,就可以帮到千万人!

突出社会为主题的论文

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之风呈现蔓延、扩张趋势。 作为一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腐败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特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腐败产生的经济学根源进行了分析: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腐败的经济原因;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 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严重恶化经济环境,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阻碍经济增长。 基于此,作者认为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途径遏制、削化腐败,并且倡导建立一门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一、腐败——种病态经济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也像瘟疫一样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从1982年起,中国共发起五次“严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时至今日,全国范围的腐败之风非但没有抑制住,反而呈现出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趋势。(见图表1、图表2) 从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95818人,追回赃款、赃物计25.8亿元,涉及县处级638人,厅局级38人,省部级4人。 而从1993—1997年,全国共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侦查贪污案102467件,贿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职守案22211件。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亿元。五年中共起诉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2903人,厅局级干部265人,省部级干部7人。 1998年检查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共立案侦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级干部、103名厅局级干部和1714名县处级干部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50万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亿元。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干部2061人,厅局级干部136人,省部级干部3人。 世纪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败分子“前赴后继”、大案要案频传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行贿受贿被判处死刑,继而又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因收受3700万元巨额贿赂而被送上断头台,紧接着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被公诸于众,这是建国以来查处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案情极为复杂、危害极其严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货物价值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款人民币300亿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处死刑,25名涉案党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中包括8名厅级干部。 这些数据警醒我们:中国的腐败速度正以远远超出GDP增长速度“同步逼进”:一方面腐败主体由中低权力层向高层甚或最高权力层蔓延、渗透、扩张;另一方面,腐败数额呈现高额、巨额特征,具有惊人化、高速化发展趋势。(见图表3) 数字,令人振聋发聩;现实,更加触目惊心。 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为社会经济不稳定的“重磅定时炸弹”。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今后最有可能中断中国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来自恶性腐败。 现实的严峻和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这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与冷静思考。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腐败是指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行为。该定义的假定条件是一国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败是违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适用于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腐败是一种“制度化逃避”现象。这里,制度化是指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体系(即具体社会制度和规章制度)的程度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过程,亦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实质是“权钱交易”。马克思说,货币是特殊商品,其实在特定经济条件下权力是一种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跟着这样干,在消 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被称为“权力泛化”的社会现象。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权力上市”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进而确立了权利交换关系。在与其它商品,包括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交换时,权力具有连续的交换价值。用权力和社会做 生意,百分之百赚钱,简直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本世纪70年代,美国的泽.布坎南等学者提出一种“寻租理论”,他把种种生产要素供求差价及优惠条件,亦即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称作“租金”。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预市场的结果。“寻租活动”就是指企业为了寻求租金,向政府官员行贿以获得这些差价。通俗地讲,寻租就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泽.布坎南认为,要克服“寻租”现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权力对市场干预和管制,通过市场开展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应有明确规范,提高透明度。 腐败虽然给寻租人带来收益,但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相反却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相当部分的社会经济资源,使得资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资源严重浪费,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由于寻租活动具有示范效应,导致腐败恶性化。寻租者不需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轻而易举地获得高额甚至超高额利润,这为寻租者提供强烈激励,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寻租活动,造成更大范围的腐败蔓延。 作为通过权力上市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资源和公共财富非理性侵吞和占有的反经济行为,腐败这种病态经济现象,不是基于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会造成对经济秩序的震荡与破坏。腐败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反动。 二、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形式上,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生活腐化,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任人唯亲,兼职经商,严重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等。 从1988一1998年这10年中,在社会坐标图上,贪污贿赂案件呈曲线上升趋势,此间全国检查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立案侦查的各类职务犯罪案件共计万件,查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6100余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往往对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深恶痛绝,而对危害同样严重的官僚主义、失职渎职行为并未引导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1991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玩忽职守案件高达3189件,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多达亿元,平均每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26万余元之多。同样,经全国各级纪检部门处分犯有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错误的党员干部就有3339名之多,立案标准仅局限在10万元以上。 据有关人士最保守评估,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腐败行为,一年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也在十几亿到二十亿元,加上间接经济损失,估计约有30个亿。惊人的数字意味着全国12亿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掏出2-3元钱来填补因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所造成损失的经济“黑洞”,意味着人均3000元年收入的100万名职工一年劳动成果被付之东流。 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要比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行为给国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更多、更惨重。 三、产生腐败的经济学根源分析 (一)从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 l、欲望的无限膨胀及扩张超过“欲望满足均衡点”,此时占有欲处于强势、统驭状态。 在市场经济中,官员作为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动机,以欲望的满足为追求目标,而人的欲望是经济行为的原动力。在经济学中,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员具有自利动机并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人的欲望无限扩张趋势和社会经济满足欲望实际状态之间差别不断加剧,意味着人的“满足欲望压抑”的增强。为了弥补这种差别,人们便产生了“补充压抑”需要。于是在利益动机驱动下,腐败主体欲望逐渐逼进或超出“欲望满足均衡点”,而这种欲望的满足要通过权力上市和权钱交易的顺利完成来得以实现。 2、自利性动机扩张一(导致)公共权力异化一(获取)个人特殊利益一(诱导)寻官、跑官、要官一(形成)“权力拜物教”(“拜权主义”)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公职人员自利性动机扩张,他有可能将公共目的(利益)转变为他的个人目的(利益),当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时候,实际上的公共权力异化便出现了,其实质是将国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变为官员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员个人获得了特殊利益。这种现象诱使人们去“寻官”、“跑官”、“要官”,甚至不惜重金“买官”,然后又以官捞本。权力和官位在这里代表着名利,在权、钱的关系上,权力占居主导地位,从而使权力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和诱人光环,权力大小和职位高低成了衡量人的价值标准。于是,“权力拜物教”(“拜权主义”)在整个社会盛行开来。因为人们深信,不经济怎么改革,只要政府还管经济,权力就永远是最有价值的财富。 3、主体行为的示范效应,导致腐败恶性化。 寻租活动具有恶性循环趋势。由于寻租活动具有学习示范效应,其本身是企图获得一种垄断和特殊利益,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其他人或部门就会感到“吃亏”,进而也想“不拿白不拿”、“不干白不干”,这样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寻租活动。由此出现从上到下,从官到民,形成比以往更普遍、更广泛的腐败。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于经济特权与垄断权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造成的价格扭曲和价格双轨制,国有经济产权模糊形成产权虚置、资产流失,以及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心理等,都是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 l、权力上市形成不平等竞争。 前面讲过,权力上市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进而确立了权利交换关系。一旦这种违反公平竞争原则、超越法律和制度限制之外的经济特许权或垄断权作为市场要素投入市场,便具有连续的交换价值,并且保证百分之百赚钱。 而这一切与经济学中的“机会均等”原则是完全相悖的。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创造个人收入的机制,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所带来的收入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符合“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的第二平等原则。竞争,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在市场上的竞相争先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所谓的“竞争基础”其实是指个人参与竞争之前手中所掌握的生产要素产权的大小,个人找到和进入竞争场所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竞争过程中“裁判”的执法在每个人之间保证公正一致性的大小。人们又把竞争基础的平等称之为获胜机会的均等,即“机会均等”。 权力作为市场要素上市所形成的非经济的强暴力造成了机会不均等和不公平竞争,它使各经济主体一开始便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因此获胜机会对不同主体来说是不可能均等的。 2、价格扭曲和价格双轨制。 改革以来,在市场经济转型条件下,政府过度干预造成价格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仍存在少数商品价格双轨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扩大,商品价格双轨制正趋于向市场价格单轨制过渡。目前农副产品价格、社会商品零售额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中由国家直接控制或者计划指导的比重已经很小,然而部分租金仍然存在,这就为寻租者提供了相应的市场活动空间。 3、国有经济产权模糊,导致产权空置和资产流失。 这里产权指的是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统称,即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现实中由于国有经济产权关系的模糊,导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落空,而国有资产运营及保值、增值有效监督机制的空白或不健全,使得企业对出资者不承担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传统的国家所有是理论上的公有(所有权虚置),现实中的空有(造成经营者对生产资料的离异),这种产权责任主体模糊不清,是与现代市场“企业所有,经营者权、责、利界定明确,二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保证企业有效营运”要求相悖的。 4、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势必使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个人欲望膨胀与扩张,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心理。 (三)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 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新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导致法律空缺滞后,直接影响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化。加之受部门利益比较均衡化的驱使,司法机关一些掌权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法谋私、贪污受贿,走上执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导致司法腐败。 体制转换时期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权力制衡外部力量软化,约束机制悬空,使得权力失去有效的监督制约,从而导致权力泛化、滥用,使其作为要素进入市场,权钱交易盛行,造成寻租活动和腐败的滋生与蔓延。 四、腐败的经济破坏性与危害性 (一)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 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扭曲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破坏其执行、实施,危及政府形象,破坏改革开放声誉。而行业不正之风,又使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劳动者重负难堪,进而挫伤其生产积极性,在社会上产生动荡和不安定因素,是政府掘墓人。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中腐败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是商品化、货币化经济。一切商品是由金钱来衡量、买卖,金钱往往越界,对权力产生极大的腐蚀性。由于权力的上市,使得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扭曲,导致市场竞争一开始就处在不同的起跑线,机会均等原则在权力要素面前显得无可奈何、苍白无力。这种非经济的强暴力直接导致市场化改革步伐与进程放缓,严重恶化经济环境,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腐败的恶性化趋势甚至可以断送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已取得的成果。 (三)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资源配置低效和严重浪费,并使公共财富受到掠夺和破坏,公众利益直接受损。 腐败虽然会给寻租者带来个人收益,但却增加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相当部分社会经济资源。它不是以“看不见的手”来对经济资源进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而是通过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度干预来获得部门垄断利益,而使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在竞争中受损。经济资源配置低效和严重浪费,使得社会财富在不均等竞争中受到破坏和掠夺,而公众利益直接受损。 (四)腐败现象妨碍私人投资,阻碍经济增长。 腐败造成经济环境污染,使得投资者对市场望而却步,一些本应付诸实施的投资项目也因此“流产”。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在不平等竞争机制下显得犹豫不决,投资曲线呈左下趋势,而经济的增长也因此而受阻。 五、遏制、削化腐败的经济学途径 (一)“制度创新说” 一些学者认为,现行中国社会腐败是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相关的,包括制度缺陷、体系变动、法制不完善等,当腐败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必须以制度创新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 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包括取消价格双轨制,取消经济特权,取消经济垄断,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贸易自由,限制特殊利益,纠正政府过度干预,减少政府失效程度。通过堵塞经济体制中的漏洞,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反腐败与市场化改革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所谓“标”就是已经形成的腐败现象,所谓“本”就是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体制、机制、法制、思想、世界观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原因。治标就是惩治腐败现象,治本就是消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铲除其得以滋生的土壤。治标和治本,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而在治标与治本的着力点上,又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加大治本力度,以“预防为主”;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根据腐败现象的特点与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确定治标与治本的对策以及各工作机构的任务,做到各有侧重;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当前腐败还没有得到根治及治本措施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要继续着重治标,同时,要加大治本力度,并使两者紧密结合。 (三)“国际反腐败协议公约”说 由于腐败问题正在国际化,所以一些人士指出,要在国际上采取有力的反腐败措施,达成国际反腐败协议,对成员国国内企业贿赂外国政府官员也要进行惩罚。而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则认为,虽然谁都明白腐败在全世界造成的有害后果,但国际社会难以采取共同行动,因为在国际性腐败中存着一种经济学家所说的“囚徒困境”,所有有关方面都可以从没有腐败的世界得到好处,但是,促使一个国家单方面采取反腐败措施的刺激却非常小。 追本溯源,中国社会现阶段寻租活动的猖獗,从制度上讲,主要是源于资源分配权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与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资源配置不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承担,而是由各级政府代行市场功能来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权力这只严重变形的手介入国家资源配置,导致腐败现象丛生,寻租活动蔓延。 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途径来遏制、削化腐败。这里的‘制度创新”包含五个层面:一是经济制度创新,即推进市场化改革,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二是政府行为改革,即政治权力从经济活动中退却,或者如哈耶克所讲,社会与国家应分开;三是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即加强法制建设,真正朝“依法治国”方向迈步;四是构建强有力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新闻监督体系,对寻租活动说“不”;五是国民意识创新,即全力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树立、倡导国民“纳税人”意识、民主意识、忧患意识。 作为现代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花费上百年时间,付出巨大代价不断发展完善的制度创新经验,包括制度框架、经济体系和法律规范,为我所用,发挥所谓的“后发优势”。 六、创立“腐败经济学”的紧迫性 在当今文明社会,贪污腐败现象被人们视为公敌,称作“灰色瘟疫”。环顾全球,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也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下,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公众利益。 当中国政府高举“反腐倡廉”大旗向腐败现象毫不妥协宣战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惊呼“狼来了!”。德国《经济周刊》曾以“贿赂风行全球”为题向世人警示——腐败问题正在国际化。面对腐败的滋生与蔓延,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不无堪忧地指出,腐败现象妨碍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会在全世界造成有害后果。因此国际社会应当采取强有力的反腐败措施,进而达成国际反腐败协议,向腐败这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举起“达摩克利斯剑”。 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政策的执行、实施,是政府的掘墓人,成为社会经济不安定因素。腐败的滋生与蔓延,成为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社会经济环境。正如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一样,腐败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削化,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最低程度之内,使社会经济资源在市场化、规范化基础上得到较为公正、合理配置。因此,经济学界应该像医生那样,对处于病态的社会机体及时进行治疗,使之早日恢复健康。 由此看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已势在必行,而作为研究腐败现象产生根源、表现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径的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的创立,应该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有社会责任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套用某人的话就应该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句话强调的是每一个个体,都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当你坐在电脑前读这篇文章时,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有社会责任感?请想一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好,社会的建设我们都不用管了,统统交给“匹夫”们吧.可是,“匹夫”们又会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的”匹夫“多得是,这责任为什么非要叫给我来完成呢?于是会有这样的情景:我们的城市臭气熏天,因为我们每一个环卫工人认为别的环卫工人会替他完成他的工作;我们的乡村杂草丛生,因为我们每一个农民认为别的农民会替他们种地;同样,我们的社会将会无人建设和管理,因为我们,我们每一个人认为同龄人会承担管理国家的责任,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所以,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的成长也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一个过程.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么在社会中必定有不同的角色,也必定有不同的责任.我们对社会负责,社会也将为我们负责.那么,我们该怎样承担社会责任呢?第一,作为公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第二,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显示出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第三,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度难关.第四,我们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我们的奋斗变为现实.读者们,让我们振奋起来,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和社会而奋斗!

  • 索引序列
  • 如何突出论文主题
  • 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论文
  • 毕业论文如何突出中心内容
  • 论文主题如何写出新意
  • 突出社会为主题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