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岩石力学5000论文

岩石力学5000论文

发布时间:

岩石力学5000论文

[1]叶金汉主编.岩石力学参数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501

[2]李华晔,黄志全,刘汉东等.岩基抗剪参数随机——模糊法和小浪底工程 C、 φ 值计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2):155~161

[3]夏明诚.抗剪强度统计方法的现状与讨论.岩土力学,1998,19(1):90~93

[4]周维垣,杨若琼.岩石力学数学模拟的现状与发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增):937~939

[5]尤明庆,华安增,李玉寿.缺陷岩样强度和变形特性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1998,20(2):97~101

[6]尤明庆,华安增.岩石试样的强度准则及内摩擦系数.地质力学学报,2001,7(1):53~60

[7]尤明庆.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 强度准则.地质力学学报,2002,8(2):179~185

[8]尤明庆,李化敏.试验数据回归结果的评价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91~1195

[9]尤明庆,苏承东,周英.不同煤块的强度特性及回归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2):2081~2085

[10]胡宣达.数理统计初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

[11]黄国民,周廷振,顾士亮等.徐州矿山压力规律及控制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38

[12]尤明庆,苏承东.对砂岩试样室内试验结果的分析.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82

[13]Jaeger J failure at lower confining ,1960,189:283~284

[14]尤明庆,苏承东.具有沉积弱面试样的剪切拉伸破坏及强度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2):3618~3622

[15]李银平,王元汉,肖四喜.岩石类材料中压剪裂纹的相互作用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4):552~555

[16]郭少华,孙宗颀,谢晓晴.压缩条件下岩石断裂模式与断裂判据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2,24(3):304~308

[17]李新平,刘金焕,彭元平,等.压应力作用下裂隙岩体的断裂模式与强度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增):1942~1945

[18]尤明庆.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 强度准则.地质力学学报,2002,8(2):179~185

[19]李东旭,周济元.地质力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84

[20]钟嘉猷.实验构造地质学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59

[21]许江,鲜学福,王宏图.关于岩石基本力学参数关系的一些讨论.见:第六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46

[22]吴玉山,李记鼎.确定岩石强度包络线的新方法——单块法.岩土工程学报,1985,7(2):85~91

[23]苏承东,尤明庆.单一试样确定大理岩和砂岩强度参数的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8):3055~3058

[24]尤明庆.两种晶粒大理岩力学性质的研究.岩土力学,2005,26(1):91~96

[25]周国林,谭国焕,李启光等.剪切破坏模式下岩石的强度准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6):753~762

[26]陈卫忠,李术才,朱维申等.考虑裂隙闭合和摩擦效应的节理岩体能量损伤理论与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2):131~135

[27]尤明庆.岩石非均匀变形破坏和承载能力的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66

[28]尤明庆.复杂路径下岩样的强度、 变形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23~28

[29]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30

[30]尤明庆,李化敏,纪多辙.试验数据回归结果的评价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91~1195

[31]尤明庆,苏承东.大理岩试样的长度对三轴压缩试验的影响.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337

[32]尤明庆.基于粘结和摩擦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5,11(3):286~292

[33]刘允芳.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见:夏熙伦编.工程岩石力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7

[34]徐芝纶.弹性力学(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4

[35]蔡美峰.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46,234~244

[36]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99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8]Haimson B C,Cornet F Suggested Methods for rock stress estimation—Part3:hydraulic fracturing(HF)and/or hydraulic testing of pre-existing fractures(HTPF). .,2003,40(7/8):1011~1020

[39]Lee M Y,Haimson B evalu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stress measurement .,1989,26(6):447~56

[40]Rutqvist J,Tsang Chin-Fu,Stephansson in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estimated from hydraulic fracturing measurement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induced .,2000,37:107~120

[41]Cappa F,Guglielmi F,Rutqvist J,Tsang Chin-Fu,Thoraval modelling of pulse tests that measure fluid pressure and fracture normal displacement at the Coaraze Laboratory site, .,2006,43:1062~1082

[42]陈群策,毛吉震,侯砚和.利用地应力实测数据讨论地形对地应力的影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90~3995

[43]谭成轩,石玲,孙炜锋等.构造应力面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70~3978

[44]张彦山,梁国平,丁建民等.由井壁崩落估算水平主应力量值的研究.见: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39

[45]谢富仁,孟宪梁,祁英男.内昆线天星场至仙水段构造应力场分析.见: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69

[46]Pine R J,Tunbridge L W,Keakwa stress measurement in the Carmenellis test at South Crofty mine at a depth of 790 .,1983,20(2):51~62

[47]Anderson C,Christians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rock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comparison of triaxial overcoring results made in the same :Katsuhiko Sugawara et :A A Balkema,~320

[48]陈颙,黄庭芳.岩石物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37

[49]陈庆宣,王维襄,孙叶等.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05

[50]Rummel F.断裂力学应用于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见:阿特金森 B K 编.岩石断裂力学.尹祥础,修济刚等译.北京:地震出版社,~253

[51]范天佑,断裂理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83

[52]尤明庆.水压致裂法测量地应力方法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5,27(3):350~353

[53]Amadei B,Stephansson stress and its :Chapman & Hall,~173

[54]刘允芳.在同一钻孔中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与套钻孔应力解除法测量成果的比较.见:夏熙伦.工程岩石力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21

[55]尤明庆,周少统,苏承东.岩石试样在围压下直接拉伸试验.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5(4):255~261

[56]郭启良,丁立丰.岩体力学参数的原地综合测试技术与应用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28~3931

[1]赵成刚等(2004),土力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李宏男,赵成刚等(1996),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建筑工业出版社。 [1]Zhao Chenggang,Li Weihua et al, (2005),A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dynamic analysis in three-medium coupled 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Issues3-5,PP1169-1181。(SCI、EI检索)[2]Zhao Chenggang,Li Weihua et al, (2005), A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biot dynamic formulation in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rigid found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Issues3-5,PP1155-1168 。(SCI、EI检索)[3]Zhao Chenggang,Yang Zhenmao et al, (2005),INFLUENTIAL FACTORS OF LOESS LIQUEFACTION AND PORE PRESSURE DEVELOPMENT,ACTA MECHANICS SINICA,.(SCI、EI检索)[4]赵成刚、闫华林、李伟华、李亮(2005), 考虑耦合质量影响的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计算力学学报,(EI检索)[5]赵成刚、李伟华(2003),三种介质耦联系统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及其应用,地震学报, ..(EI检索)[6]赵成刚,曾巧玲(2002),如何用好土力学—对青年土木工程师谈土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与实践,.[7]赵成刚,尤昌龙(2001),饱和砂土液化与稳态强度,土木工程学报, 。[8]赵成刚、李伟华等(2001),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岩土工程学报, 。[9]赵成刚,于子忠(1999),关于饱和砂土的稳态强度:概念与试验的讨论, 岩土工程学报, 。[10]赵成刚,高福平(1999),波在饱和多孔介质与弹性固体介质交界面上的界面效应,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卷11期。[11]赵成刚等,(1998),固体、流体多相孔隙介质中的波动理论及其数值模拟进展,力学进展,28卷,1期。[12]赵成刚、高福平,(1998),波从单项介质向两相饱和多孔介质入射时在交界面上的反射于透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8卷1期,pp。131-139。[13]赵成刚、高福平(1996),波在单相介质向两相饱和多孔介质入射考虑能量耗散时在交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增刊。[14]赵成刚等(1995),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道路系统震害预测,华南地震,15卷3期。[15]Zhao Chenggang et al.(1994),Substructure method of semi-analytic boundary element and application to seismic scatter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 .[16] 赵成刚(1993),生命线地震工程的几个基本问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3卷2期。[17] 赵成刚等(1993),给定烈度下供水系统受灾程度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卷1期。[18] 赵成刚(1993),以概率为基础的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组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6卷2期。[19] 赵成刚等(1993),用三位半解析边界元法分析凸起山包对地震波的散射,中国地震,9卷2期。[20] 赵成刚等(1992), 地下管线的模糊随机动力可靠性分析,土木工程学报, 25卷6期。[21] 赵成刚等(1992),管网系统抗震问题述评,自然灾害学报,1卷2期。[22] 赵成刚等(1991),关于加权残值法的充要条件及其权函数的选择,力学学报,23卷3期。[23] 赵成刚等(1991),三维半解析边界元法及其在波动问题中的应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1卷2期。[24] 赵成刚等(1991),边界元在地震波动问题中的应用简介,世界地震工程,7卷3期。[25]赵成刚等(1988),地下管线抗震问题评述,世界地震工程,4卷4期。[26] 赵成刚等(1987),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的组合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7卷3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会议上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27] Zhao Chenggang and Yang Qingshan. (1996), Some basic studies o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of traffic and trasport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ISTP检索)[28] 赵成刚等(1995),地下管道地震反应分析与应用研究综述,第三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9] 赵成刚等(1994),道路系统地震经济损失和拱桥的震害预测,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论文集。[30] 赵成刚等(1993),地震波作用下地下管道的模糊随机反应和可靠性分析,全国首届结构与介质互相作用会议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31] 赵成刚等(1992),弹性动力学和静力学中边界积分方程的充要性,第三届边界元法学术会议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32] 赵成刚等(1991),管网系统抗震问题,首届结构工程会议论文集,〈结构工程专刊〉。以指导的在读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赵成刚为第二作者的公开发表的论文[33]李亮,赵成刚(2005),基于SMP破坏准则的土体弹塑性动力本构模型,工程力学,22卷3期, PP. 139-143。(EI检索)[34]杨振茂,赵成刚(2005),饱和黄土液化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EI检索)[35]陈俊生(硕士生),赵成刚(2005),论对称与非对称的Biot固结有限元方程组间的一致性,工程力学,, ..(EI检索)[35]贾其军,赵成刚(2005),低饱和度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及其应用,岩土力学,, . (EI检索)[36]张志宏,赵成刚(2005),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及粘土层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水土保持学报,19卷1期。[37]董俊(硕士生),赵成刚(2005),三维半球形凹陷饱和土场地对平面P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地球物理学报,..(SCIE检索)[38]李伟华,赵成刚(2004),饱和土沉积谷场地对平面SV波的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地球物理学报,。(SCIE检索)[39]李伟华,赵成刚(2003),圆弧形凹陷饱和土场地对平面P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地球物理学报,.(SCIE检索)[40]李亮,赵成刚(2004),基于SMP破坏准则的饱和砂土弹塑性模型,应用力学学报,21卷4期。(EI检索)[41]李伟华,赵成刚(2004),饱和土半空间中圆柱空洞对平面P波的散射,岩土力学,(EI检索)[42]GUO Xuan & ZHAO ChengGang(2004), Case Study On Effect of Ground Lateral Flow On Piles Foundation Due to Soil Liquefaction,Progress In Saf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 A,p950-956,(EI和ISTP检索),科学出版社,BeiJing /NewYork,[43]杨振茂,赵成刚(2004),饱和黄土液化与稳态强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EI检索)[44]李亮,赵成刚(2004),饱和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研究进展,世界地震工程,.[45]杨振茂,赵成刚(2004),黄土与砂土液化特性的对比——土液化与防灾减灾,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46]杨振茂,赵成刚(2003),饱和黄土液化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土木工程学报,.[47]李伟华,赵成刚(2003),沉积谷场地对平面P波的散射,岩土工程学报,.[48] 李亮,赵成刚(2003),考虑质量耦合效应的流体饱和孔隙介质波动方程,固体力学学报, 。[49] 贾其军,赵成刚(2003),河滩相软土实验工程观测成果分析,工程地质学报,.[50] 饶为国,赵成刚(2002),桩-网复合地基应力比分析与计算,土木工程学报, 。[51] 饶为国,赵成刚(2002),一个可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土体本构模型,固体力学学报,。[52] 饶为国,赵成刚(2002),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的薄板变形模拟,应用力学学报,19卷2期。[53] 饶为国,赵成刚(2002),高速铁路高填复合路堤边坡安全问题探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54]尤昌龙,赵成刚(2002), 高原斜坡软土地区路基施工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 。[55]李亮,赵成刚(2002),斜撑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计算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56] 李伟华,赵成刚(2001),关于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的讨论,岩土工程学报, 。[57] Shi Peixin, Zhao Chenggang,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dynamic analysis in three medium coupling 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rn concrete composites infrastructures, Nov. 2000. Beijing .(ISTP检索)[58] LI Liang,Zhao Chenggang, Study on elasto-plastic seismic response of frame structure with brac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affic induced vibrations & controls, Nov., 2001, Beijing. (ISTP检索)[59] 高福平 , 赵成刚 (1998), 饱和多孔介质与固体单项介质界面上波的反射与透射, 第五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土动力学理论与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其他非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60] 陈文化,赵成刚(2000),地基温度场和湿度场数值模拟及人工边界问题,岩土工程学报, 。(EI检索)[61] 曾巧玲,赵成刚(1997),隧道火灾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试验,铁道学报,19卷3期。(EI检索)[62] Zeng Qiapling, Zhao Chenggang, Application of a semi-analytic element method for analyzing transient three-dimension temperature field in tunnel after fire,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e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Beijing, China.[63] 王东伟,赵成刚(1995),生命线工程可靠性分析,自然灾害学报,增刊。[64] 朱昱,赵成刚(1995),神经元网络在桥梁震害预测中的应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增刊。[65] 袁晓铭,赵成刚(1994),地表下介质的横向非均匀对埋置管道地震反应的影响,中国青年科学技术论文精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66] 周贵荣,赵成刚(1993),日本道路系统震後对策简介,世界地震工程,9卷3期。[67] 杜修力,赵成刚(1990),边界积分方程的充要性,计算数学,增刊。[68] 王进廷,杜修力,赵成刚(2002),液固两相饱和介质波动分析的一种显式有限元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1卷7期。[69] 王进廷,杜修力,赵成刚(2003),分层介质中波动传播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3卷1期。[70] 张兴强,阎树旺,赵成刚(2002),台背填土受交通荷载反复作用和桥台影响分析,公路,2002年,5期。[71] 杜修力,张锐,赵成刚(1995),广东珠江三角洲电力系统震害预测,华南地震,15卷3期。[72] 张锐,杜修力,赵成刚(1995),广东珠江三角洲通信系统震害预测,华南地震,15卷3期。[73] 陈文化,崔杰,门福录,赵成刚(2000),建筑物非均质地基的地震液化有效应力判别法,水利学报,2000年10期。(EI检索)[74] 张兴强,阎树旺,邓卫东,赵成刚(2000),交通荷载作用下加筋路基的变形分析,固体力学学报,23卷增刊[75]蒲军平,刘岩,王元丰,赵成刚,(2002),基于精细时程积分的结构动力响应降维分析,清华大学学报,.(EI检索)

我写过,但要求和你的不一样。建议你在图书馆找点有关土木的资料。抄抄就行。这门课是考查课。没事的,有帮助的话给我加分哦!

写作思路: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结合自身感受,真实得描述,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正文:

写作思路: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结合自身感受,真实得描述,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正文:

同时,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能把建设项目的投资用在各工程项目、各单位以至各分部分项工程之间。在各投资项目之间进行均衡而合理的分配,能使建设单位的投资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益。控制成本费用,有利于我国建筑业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我国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着“三超”现象相当普遍,建设工程周期长、消耗量大, 不但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常常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问题,通常称为“三超”现象。

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

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才能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岩石力学学报

高等水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面向发行的的统计源期刊(月刊),是高等水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获得荣誉情况: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总编审定录用的概率不大。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是1982年在国际著名岩石力学专家陈宗基先生倡导下创办的科技期刊,审定录用非常严格,正刊录用率百分之十四到十五,增刊录用率百分之十四到十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总编审定录用的概率不大。

有《岩石力学学报》么?我只知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哦,它与《岩土工程学报》都为EI检索,且均不是SCI。。。。前者基本是关于岩的文章,后者岩、土皆有,侧重于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均为EI收录期刊,但没有被SCI收录。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RMGE) 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为中科院武汉岩土所三大期刊,而且JRMGE于2019年2月已经被SCI收录。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期刊

国内的话力学杂志有《力学进展》、《力学与实践》等。给lz一些国际的期刊。国际知名的力学期刊 刊名 原文名 创刊年 附注《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Ma 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 《热应力杂志》(美)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 1978 美国 Hemispheres Publishing Co. 《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1966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65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多相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1973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 (英)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tructural Dynamics 1972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国际热与热流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Flow 1979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Ltd.《国际地震工程与土壤动力学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oil Dynamics1981 英国 CML Publications《工程断裂力学》(英)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国际压力容器与管道杂 志》(英)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ureVessels Piping 1973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 《国际工程数值方法杂志》 (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in Engineering 1969 英国John Wiley Sons Ltd.《工程材料与结构的疲劳》 (英) Fatigu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1978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国际疲劳杂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1979 英国 IP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学及地 质力学文摘》(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MiningScienc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64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水利》(法) La Houille Blanche 1902 法国《理论与应用力学杂志》(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Theorique et Appliquee(Le) 1962 法国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Gauthier-Villars《工程师文献》(联邦德国) Ingenieur-Archiv 1929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 (奥地利) Rock Mechanics Rock Engineering1929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固体力学文献》(荷兰) Solid Mechanics Archives 1976 荷兰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应用力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计算机方法》(荷兰)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72 荷兰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杂志》(荷兰)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原名为Journal of Industrial Aerodynamics,1980年改为 现名)《国际断裂杂志》(荷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965 荷兰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水利学研究杂志》(荷兰)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1963 荷兰International Assiciation for Hydraulic Research《非牛顿流体力学杂志》 (荷兰) Journal of Non-Newtonian Flluid Mechanics 1975 荷兰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波动》(荷兰) Wave Motion 1979 荷兰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土木工程学报》(中国)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1954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ubuca 1957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The Editorial Board of ACTAMECHANIC A SINICA,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力学译丛》(中国) 1964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力学进展》(中国) 198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应用力学》(中国) 1982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所《固体力学学报》(中国)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80 《固体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员《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 《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委员会《建筑结构学报》(中国)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1980 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力学》(中国) 1980 《上海力学》编辑部 《爆炸与冲击》(中国) 1981 《爆炸与冲击》编辑部 《振动与冲击》(中国) 1982 《振动与冲击》编辑委员会《空气动力学学报》(中国) 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1983 《空气动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数学物理学报》(中国) 1981 《数学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实验应力分析学会会报》 (美)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Analysis 1943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实验力学》(美) Experimental Mechanics 1961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结构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1972 美国Marcel Dekker Ine.《流变学杂志》(美) Journal of Rheology 1957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 《液压与气体力学》 (美) Hydraulics Pneumatics; Magazine of Fluid Powerand Control Systems 1948 美国Penton/IPC 《流体物理学》(美) Physics of Fluids 1958 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流体力学年评》(美)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1969 美国Annual Review Inc.《应用力学杂志》(美) Journal of AppliedMechanics 1935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实验应力分析学会年度春 季会议录》(美) Proceedingsof the SESA Annual Spring Meeting 美国实验应力分析学会(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聚合物科学杂志》(美)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1946 美国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生物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Engineering 1977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复合材料杂志》(美)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1967 美国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流体工程学杂志》(美) Journal of FluidsEngineering 19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报--工程力学组杂志》(美)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Engineers- Journal of the Engineer Mechanics Division 187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自动车工程师学会汇刊》 (美) SAE Transactions 1906 自动车工程师学会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船舶研究杂志》(美) Journal of ShipResearch 1893 造船与轮机工程师协会 (Society of NavalArchitects Marine Engineers)《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志》 (美) AIAA Journal 1930 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苏联流体力学研究》(美) Fluid Mechanics-Soviet Research 1972 美国 Scripta Publishing Co. 《流体动力学》(美) Fluid Dynamics 1966 美国 Plenum Publishing Co.《伦敦皇家学会会报,A辑: 数学及物理科学》(英)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A: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A 辑数学与物理科学》(英)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Society of London,SeriesA:Mathematical PhysicalSciences 1854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887年(第178卷)起分A,B两辑出版《力学研究通讯》(英)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74 英国Pergamon Press Ltd《生物流变学》(英) Biorheology 1963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生物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68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材料科学杂志》(英)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966 英国 Chapman and Hall Ltd.《应变》(英) Strain 1964 英国应变测量学会 (British Society for Strain Measurement)《工程设计应变分析杂志》 (英) Journal of Strain Analysis for EngineeringDesign 1965 英国 Mechanical EngineeringPublications Ltd.《力学研究》(英) Research Mechanica 1980 英国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计算机与结构》(英) Computers Structures 1971 英国 《计算机与流体》(英) Computers Fluid 1971 英国 Pergamon Press Ltd. 《水力气体机械动力》(英) Hydraulic Pneumatic Mechanical Power 1955 英国Trade Technical Press Ltd. Ltd. 《飞机工程》(英) Aircraft Engineering 1929 英国 Bunhill Publications Ltd.《航空季刊》(英) Aeronautical Quarterly 1949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航空杂志》(英) Aeronautical Journal 1897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星际航行学报》(英) ActaAstronautica 1955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c.《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Mechanics1958 英国1974年改为现名,1955~ 1973年刊名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d《理性力学与分析文 献》(联邦德国) 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1957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流变学学报》(联邦德国) Rheologica Acta 1958 联邦德国 Dr. Dietrich Steinkopff Verlag 《流体力学实验》(联邦德国) Experiments in Fluid 1983 联邦德国springer-Verlag 《油压力学与气体力学》 (联邦德国) Olhydraulik und Pneumatik 1957 联邦德国 Krausskopf Verlagsgruppe 《数学生物学杂志》(联邦德国)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1974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热力学与流体力学》 (联邦德国) Warme-und Stoffubertragung 1968 联邦德国 springer-Verlag 《法国流变学小组手册》 《通报》(法) Cahiers et Bulletin du Groupe Franais de rheologie 1965 法国《法国科学院会议周报,A-B辑:数理科学》(法) Comptes 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eances deL’Academie des Sciences, Series A et B:”Sciences Mathematiques,SciencesPhysiques” 1835 法国 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应用力学纪事》(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Appliquee 1977 法国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力学》(意) Mechanica 1966 意大利 Pitagora Editrice《力学学报》(奥地利) Acta Mechanica 1965 奥地利 Springer-Verlag 《弹性体杂志》(荷) Journal of Elasticity 1971 荷兰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天体力学》(荷) Celestial Mechanics 1969 荷兰 Publishing Co.《工程数学杂志》(荷)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1966 荷兰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材料力学》(荷)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81 荷兰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澳大利亚地质力学杂志》 (澳) The Australian Geomechanics Journal 1971 澳大利亚《加拿大航空与空间杂志》 (加) Canadian Aeronautics SpaceJournal 1955 加拿大,1962年改为现名,1955~1961年刊名为:Canadian Aeronautics Journal.《核工程与设计》(瑞士)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65 瑞士Elsevier Sequoia . 《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 (民主德国) ZAMM-Zeitschrift fur Angewandt Mathematikund Mechanik 1921 民主德国 Akademic-Verlag 《理论与应用力学》(波兰) Mechanika Teoretyczna i Stosowana 1964 波兰 PWN 《工程汇刊》(波兰) Rozprawy Inzynierskie 1953 波兰 PWN 《力学文献集》(波兰) Archives of Mechanics 1849 波兰 PWN 《罗马尼亚技术科学杂志, 应用力学辑》(罗) Revue Roumaine des sciencesTechniques,Serie Mecanique Appliquee1956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应用力学研究》(罗) Studii si Cerctari de Mecanica Applicata 1942 罗马尼亚科学出版社《日本应用力学全国会议 录》(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Mechanics 1953 日本中央科学社 《材料》(日)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Materials Science 1952 日本材料学会《日本机械学会论文集》(日) Transaction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 1935 日本机械学会 《土木协会论文报告集》(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44 日本土木工学会《日本造船协会志》(日)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ects of Japan 1915 日本造船协会《流体工程学》(日) 流体工学 1965 日本产业开发社(原名:学, 1965~)《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志 1967 日本材料强度学会《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力学研究所报告 1967 日本力学研究所《日本流变学会志》(日) 日本一学会志 1973 日本流变学会《应用数学与力学》(苏联) 1936 苏联《苏联科学院通报:固体力 学》(苏) 1966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磁流体力学》(苏) 1965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燃烧与爆炸物理学》(苏) 1965 苏联《应用力学与物理学杂志》 (苏) 1960 苏联,美国出版有英译本《应用力学》(苏) 1955 苏联《复合材料力学》(苏) 1965 苏联《建筑力学与建筑物计算》 (苏) 1959 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通报》(美) Moscow University Mechanics Bulletin 1969 美国 Allerton Press Inc (译自俄文) 《得克萨斯大学巴尔科研究 中心年报》(美) Annual Repoet-Balcones Research Center, Texas at Austin 美国《剑桥哲学会数学汇刊》(英) Re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7 英国Cambridge ,1977年改为现名,1843~1976 年名为Proceedings of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力学与应用数学季刊》(英) Quarterly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948 英国 《流体力学杂志》(英)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56 英国 Cambridge 《应用力学研究所报告》(日) Reports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pplied Mathematics 1952 日本九州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 《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报告》 ISAS (Institute of Space Aeronautical Science,Univ. Tokyo) 日本东京大学航天研究所 《布加勒斯特乔治乌德治工 学院通报:力学辑》(罗) Buletinul Institutului Politehnic“Gheorghe Gheorghiu-Dij” 1949 罗马尼亚《列宁格勒大学通报:数学, 力学和天文学类》(苏) 1946 苏联《莫斯科大学通报:数学力学类》(苏) 1946 苏联《国外科技资料馆藏目录━ 数学,力学》(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力学文摘━流体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报 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力学文摘━一般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力学文摘━弹性力学部分》 (中国) 1958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 分所翻译,苏联科学院科学情 报研究所文摘编辑委员会编辑《数学文摘》(美) Mathematical Reviewswith Index toMathematicalReviews 1940 美国数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冲击与振动研究辑要》(美) Shock and Vibration Digest 1969 美国冲击与振动情报中心《流变学通报》(美) Rheology Bulletin 1937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Physics《应用力学文摘》(美)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1948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地震工程文摘杂志》(美) Abstracts Journal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68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Univ. of California,Berkele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工程索引》(美) Engineering Index (Annual) 1884 美国 Engineering Index Inc.《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汇 刊》(美)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Engineering 1852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科学引文索引》 (美) Science Citation Index 1961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土木工程水利文摘》(英) Civil Engineering HydraulicsAbstracts 1968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流变学文摘》(英) Rheology Abstracts 1940 英国 Pergamon Press《固体-液体流文摘》(英) Solid-Liquid FlowAbstracts 1973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Research Association《工业空气动力学文摘》(英)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Abstracts 1970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British Hydromechanics《流体动力学文摘》(英) Fluid Power Abstracts 1965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文 摘》(英) ICE Abstracts 1972 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1974 年改为现名(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文摘通报,第130辑:数学, 物理,光学,声学,力学, 热学》(法) Bulletin Signaletique du 130 hysique Mathematique, Optique, Acoustique, Mecanique, Chaleur 1961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机 械工学编》(日) Currdnt Bibliography on Science Technology 1975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文摘杂志:力学(综合本) 》(苏) 1953 苏联全苏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力学与实践》(中国) 1979 《力学与实践》编辑委员会 《美国物理学杂志》(美)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33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高等水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面向发行的的统计源期刊(月刊),是高等水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获得荣誉情况: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本学报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内物理力学与工程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国家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2001年为双月刊,2001年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反映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促进我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和岩石工程实践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宗旨。本刊也发表部分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土力学方面的文章。为尽快交流最新的学术信息,本刊还发表近期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会议简讯、新书简介与相关的学术动态。 38

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

1 岩土工程学报2 建筑结构学报3 土木工程学报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 建筑结构6 工业建筑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8 中国给水排水9 岩土力学10 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改名为:给水排水)11 施工技术12 建筑技术13 世界建筑14 建筑科学15 世界地震工程16 建筑学报17 混凝土18 工程勘察19 城市规划20 暖通空调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3 建筑机械24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5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6 新型建筑材料27 空间结构28 城市规划汇刊

这个需要等影响力上来以后,才能被EI收录,需要时间的积累。

如下图所示:

1、岩土工程学报。

2、建筑结构学报。

3、土木工程学报。

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建筑结构。

6、工业建筑。

7、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8、中国给水排水。

9、岩土力学。

10、建筑技术通讯。

11、施工技术。

12、建筑技术。

13、世界建筑。

14、建筑科学。

15、世界地震工程。

16、建筑学报。

按规模分类

1、大量性建筑

大量性建筑主要是指量大面广、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建筑,如住宅、学校、商店、医院、中小型办公楼等。

2、大型性建筑

大型性建筑主要是指建筑规模大、耗资多、影响较大的建筑,与大量性建筑相比,其修建数量有限,但这些建筑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具有代表性,对城市的面貌影响很大,如大型火车站、航空站、大型体育馆、博物馆、大会堂等。

相对来说 ,两者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更好一些哦, 但这个领域更好的是综合性的《岩石学报》,属于SCI收录。 应该是:《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属于EI收录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学报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内物理力学与工程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国家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2006~今为月刊,为中文核心期刊,现被EI和国内外较多收录机构收录。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类 - 第1位 《岩土工程学报》也属于EI收录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六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岩土工程学报》创办于1979年,在江苏南京登记,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岩土工程学报》已是我国岩土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是岩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论坛,是我国从事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的勘测、设计、施工、研究和教学人员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实践经验的重要园地。《岩土工程学报》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战线上岩土工程学科的带头人,为我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建设事业,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类 - 第2位

岩石力学1500字论文

理论源于实践,并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试验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岩石力学的研究也是从试验开始的,尽管古代有关的试验记录尚未发现,但数千年前埃及和希腊人在修建金字塔及寺庙时,已确实考虑到岩石的强度问题[3]。秦昭王(公元前306~前251年)时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西汉楚襄王刘注(公元前128~前116年)的墓室——徐州龟山汉墓,隋开皇大业(公元581~618年)年间李春修建的赵州桥,1230年建成的英国Wells 大教堂等,都是古代岩体工程的杰出代表,显示了古代人民对岩石力学性质的良好理解。时至今日,利用Google等搜索工具,不难在INTERNET上得到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当然,没有成功的古代工程也为数不少。正如文献[4]所说,All of the earlier activity was,of course,conducted without the benefit of modern some case the projects were successful,often dramatically so;but,in other case,we know that they were cathedrals were not so fortunate as that at Wells and collapsed during or shortly after construction。

文艺复兴时期Da Vinci的“不同长度铁丝的强度试验”[3],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力学试验记录(大约公元1500年)。Galielo G在1638年报告了空心梁和实心梁的直接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在研究弯曲强度时采用了悬臂梁端头加载的方式[5]。

有记载的第一台岩石力学试验机大约是1770年由制造的,其目的是设计Sainte Genevieve教堂的立柱。该试验机利用杠杆系统加载,得到了边长5cm立方体岩石的压缩强度,并注意到长柱体岩石的强度小于立方体岩石的强度。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由于桥梁(石桥和铁桥)的大量兴建,激发了试验机的设计和制造;而每一试验机的设计和制造都将当时的技术水平发挥到极限。19世纪80年代的试验机已经能够自动记录试样的载荷-位移曲线。1865年,第一个商业实验室在伦敦开业,拥有一台载荷1000000 lb的设备,压缩试验的最大试样可以达到长,断面边长32 in。1910年,在Pittsburgh 的兵工厂(Arsenal Ground),后移至 Washington 的标准局(Bureau of Standards),安装了最大压缩载荷10000000 lb的试验机,试样的最大长度也增大到30ft[6]。

图1-1 大理岩常规三轴压缩全程曲线

曲线上数字是围压,单位MPa

在试验机载荷不断增加的同时,试验机的加载方式也在改进完善。由机械加载变为液压加载,由单向加载变为准三向加载(Pseudo-triaxial compression)。即将圆柱体岩样放置在液压腔中,利用油压对岩样进行侧向加载,在维持侧限压力(也称围压Confining pressure or ambient pressure)的同时,对岩样进行轴向压缩。Von Karman 于1911年发表的大理岩(Carvala marble)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曲线是标志性的工作(图1-1),最高围压达到326MPa[7]。试验结果表明,对大理岩而言,脆性只是应力较低时的表现;而在较高应力状态(如地质条件)下,岩石完全可以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而显示出延性。对某些粗晶大理岩围压达到3MPa时,即可显示延性变形特征[8]。

茂木清夫设计了对长方柱体试样进行三向不等压加载的真三轴试验机,从1967年开始发表了一系列文章[9],论述中间主应力对岩样强度、变形、脆性和延性的作用。图1-2是典型的一组试验结果。随着中间主应力的增加,白云岩(Dunham dolomite)试样的强度有所增加,而屈服过程的塑性变形减小,岩石趋于脆性。脆性破坏消耗的能量小,而延性破坏消耗的能量大。图1-2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最小主应力一定时,增加中间主应力对维持岩石的完好并没有多大作用。无疑实际岩体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其破坏方式需要研究。

真三轴试验可以在三个方向利用固体承压板进行加载[10],为了减少加载板之间的干涉和摩擦的影响,真三轴试验机后来多采用液压加载最小主应力[11]。

文献[12]介绍了高温高压三轴加载试验机的发展过程、主要特征以及相应的岩石力学试验成果。Griggs 型装置,以固体铅(Pb)或盐(NaCl)作为围压介质,利用两个活塞分别产生围压和主应力差,围压达到3GPa,温度达到1500℃,可以进行长达数月的高温蠕变试验[13,14]。立方加压(Cubic press)系统,利用6个液压缸在3个方向对立方体试样进行真三轴加载,如文献[15,16]利用2MN(200 tons)的立方加压系统对边长42mm的岩样进行试验,700℃的温度从压头传入岩样。如果将圆柱试样置入固体介质内,也可以利用立方加压系统进行高围压、高温试验。文献[17]对直径、长~的石英试样进行围压 7GPa、温度2000℃的三轴压缩试验;文献[18]的立方加压系统,700MPa 的工作压力可以使液压缸载荷达到5 MN(500 tons),可以对直径8mm、长16mm的试样进行围压、主应力差4GPa、温度1000℃的三轴压缩试验,围压介质是叶蜡石(pyrophyllite)。

图1-2 中间主应力对白云岩试样强度和变形的影响

最小主应力σ3=125MPa,曲线上数字是中间主应力σ2,单位:MPa

图1-3 岩石试样单轴压缩的全程曲线[20]

1—查尔考灰色花岗岩Ⅰ;2—印第安纳石灰岩;3—田纳西大理岩;4—查尔考灰色花岗岩Ⅱ;5—玄武岩;6—佐伦霍芬石灰岩

1935年,Spaceth W提出刚性试验机的设想之后,开始了对混凝土全程曲线的研究。此后的30余年,为提高试验机刚度采取了各种措施,主要有提高试验机支架刚度、与岩样并联安装附加刚性设施、减小加载油缸长度等,最后甚至利用水银作为加载液压缸的工作介质。但直到1966年,Cook N G W才在液压-热力混合加载的刚性试验机上,得到岩石试样单轴压缩的全程曲线[19]。全程曲线的获得表明,岩石爆炸式的破坏是由试验机刚度不足引起的,岩石达到强度之后仍然可以承载。标志性的工作是,1968年Wawersik W R对该试验机作了改进,采取人工伺服控制的方法,得到了一系列岩石试样单轴压缩的全程曲线(图1-3),并指出,根据岩样单轴压缩破坏的稳定与否,可以将岩石分为Ⅰ类和Ⅱ类材料[20]。这一观点至今仍存在争论。

近代力学试验机以加载控制和数据采集的计算机处理为主要特征。试验机的刚性支架和反馈控制实现了脆性材料的可控破坏,从而对岩石达到强度极限之后的破坏过程有所认识,并研究岩石破坏过程中的承载、变形特性,开创了岩石力学研究的新纪元。图1-4a是在伺服试验机MTS上得到的煤试样单轴压缩过程中的轴向应力、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图1-4b对局部曲线作了5:1的放大。试验过程中以试样环向变形增加速率4mm/3600sec控制轴向加载[21],试验机每秒采样一次,共3600组数据。在加载过程中,煤试样局部会产生脆性破坏,使环向变形突然增大;为维持环向变形的恒定速率,试验机会伺服控制轴向卸载,减小环向变形后再继续进行轴向加载。

图1-4 伺服试验机上得到的煤试样单轴压缩过程

a—试验的全过程;b—局部的放大图

现在,岩石变形引起颗粒结构的细观变化,已经利用电镜扫描、CT技术等进行研究;岩石破坏过程中声音、电磁现象也利用各种设备进行测试[22~27]。

你们应该买了土木工程概论这本书吧,上面什么都有,我当时就是从上面找的,好多呢,1500字算什么,怕啥

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工程力学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方法 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与计算两个方面。但两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互相促进。实验研究 工程力学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结构的现场测试还有其他的目的: ①验证结构的机能与安全性是否符合结构的计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②对结构在使用阶段中的健全性的鉴定,并得到维修及加固的资料。理论分析与计算 结构理论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方法。 土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即逐淅形成,并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其形成以及发展的初期,泰尔扎吉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专题学术讨沦,其后并已由对具有不连续面的硬岩性质的研究扩展到对软岩性质的研究。岩体力学是以工程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而发展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连续体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各个物体的性质,如梁的刚度与强度,柱的稳定性,变形与力的关系,弹性模量,粘性模量等。这一时期的连续体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研究物体的各种性质。它是由质点力学的定律推广到连续体力学的定律,因而自然也出现一些矛盾。 于是基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物理学的进展 ,并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理性力学。1945年,赖纳提出了关于粘性流体分析的论文,1948年,里夫林提出了关于弹性固体分析的论文,逐步奠定了所谓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刚体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固体,其大小及形状是固定的,不因外来作用而改变,即质点系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绝对不变的。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定律,它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的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尤其是前三门力学在土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广泛,习惯上把这三门学科统称为建筑力学,以表示这是一门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各种作用对各种形式的土木建筑物的影响的学科。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计算力学。计算力学又分为基础计算力学及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 ,后者应用于建筑力学时,它的四大支柱是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其任务是利用离散化技术和工程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结构优化方法和结构分析图像显示等。 如按使结构产生反应的作用性质分类,工程力学的许多分支都可以 再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例如结构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后者主要包括:结构振动理论、波动力学、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由于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几乎都是随机的,而材料强度在本质上也具有非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概率统计理论在工程力学上的应用愈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分支和方法,如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编辑本段《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系承办的以工程应用为特点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力学在工程及结构中的应用,刊登力学在科研、设计、施工、教学和生产方面具有学术水平、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包括力学在土木建筑、水工港工、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矿山冶金、机械化工、国防军工、防灾减灾、能源环保等工程中的应用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所以,它是力学刊物中专业覆盖面最宽、行业涉及面最广的期刊之一。《工程力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土木系 出版单位:《工程力学》杂志社[1] 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0-4750 国内统一刊号:CN11-2595/O3 国际刊名代码:(CODEN)GOLIEB 性质及等级:EI全刊收录的一级学会主办的O3力学类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在各类科技期刊排名中,载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位居前列。其中1999年在力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一位,2002年名列第二 年期数:月刊。每年另有两期正规增刊(审批、Ei收录) 印张及版面:16个印张256页,大16K双栏 邮发代号:82-862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作 者: 宋本超,卞西文 主编《工程力学》 出 版 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2] 出版时间: 2010-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8063950 定价:¥内容简介 本书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编写。本书共20章,由静力学、材料力学以及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组成。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简单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内容,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和刚体的平衡问题,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部分包括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弯曲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运动合成、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以及动静法等内容。为了便于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答案。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教材。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时的安排和专业需要选讲部分内容。目录 第一篇 静力学 引言 第1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刚体的概念 力的概念 集中力与均布载荷 力系 平衡 静力学公理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公理一) 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公理四) 约束和约束反力 约束相关概念 常见的约束类型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简单力系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合力投影定理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合力矩定理 平面力偶理论 力偶的概念 力偶的性质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力的平移定理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物体系统的平衡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物体系统的平衡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空间力系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合力投影定理 力对轴的矩 力对轴之矩 合力矩定理 空间力系的平衡及其应用 空间力系的简化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法 重心与形心 物体的重心 平面图形的形心 用组合法确定平面组合图形的形心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引言 第5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第6章 剪切与挤压 第7章 圆轴扭转 第8章 弯曲内力 第9章 弯曲应力 第10章 弯曲变形 第11章 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第12章 组合变形 第13章 压杆稳定 第三篇 运动学与动力学 引言 第14章 点的运动 第15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第16章 点的合成运动 第17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18章 质点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第19章 动能定理 第20章 动静法 附录Ⅰ 常用图形的几何性质 附录Ⅱ 型钢表 附录Ⅲ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书 名: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作 者:赵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1266075 开本: 16开 定价: 元内容简介 本教材适用于工科非机类各专业本科生,机械类各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生,机类各专业专科生,参考学时40-90学时。学时安排可分为三种:少学时(40学时)讲授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平衡方程、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强度设计和压杆稳定设计;中学时(65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全部内容;多学时(90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全部内容。 本教材内容编排以够用为度,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全部插图具有三维效果。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每章配有附录,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小结;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讨论、讲解;总结解题方法;设置思考题供学生学习。为降低学生购书成本,此部分附于随书光盘中。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第二节 力矩的计算 第三节 力偶的计算 第四节 约束与约束力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章 平面力系的简化 第一节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力偶系的简化 第三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三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第一节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二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三节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第四节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四章 重心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第一节 物体的重心坐标公式 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篇 材料学 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变形固体的概念 第二节 杆件的内力和应力 第三节 杆件的基本变形和应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六章 杆件的内力和内力图 第一节 直杆轴向拉伸(压缩)时的轴力与轴力图 第二节 轴扭转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三节 梁弯曲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七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 第一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 第二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 第三节 拉(压)杆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 材料受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八章 剪切挤压实用计算 第一节 剪切与挤压 第二节 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九章 圆轴的扭转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 第一节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 第二节 圆轴扭转强度设计 第三节 圆轴扭转变形与相对扭转角 第四节 扭转时圆轴的剐度设计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十章 梁的强度 第一节 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 第三篇 运动力学 附录 参考文献 [3]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武昭晖 张淑娟 葛序风 主编 16开 2008年8月出版 定价:元 ISBN 978-7-301-13653-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3篇12章,第1篇为静力学部分,第2篇为材料力学部分,第3篇为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 本书文字简明,内容精练,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理论应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60~70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目录 第1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 受力分析 第2章 平面力系 第3章 空间力系 第2篇 材料力学 第4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5章 剪切与挤压 第6章 圆轴扭转 第7章 平面弯曲 第8 章 强度理论与组合 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第3篇 运动学和动力学 第9章 点的运动 第10章 刚体的运动 第11章 动能定理 第12章 动静法编辑本段相关院校 很多理工科学校都开设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研究生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排名依据中国研究生院分专业排名): 1、大连理工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同济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清华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浙江大学 9、西安交通大学 10、重庆大学

我写过,但要求和你的不一样。建议你在图书馆找点有关土木的资料。抄抄就行。这门课是考查课。没事的,有帮助的话给我加分哦!

  • 索引序列
  • 岩石力学5000论文
  • 岩石力学学报
  •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期刊
  • 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
  • 岩石力学1500字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