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有哪些论文运用了研究整合法

有哪些论文运用了研究整合法

发布时间:

有哪些论文运用了研究整合法

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1、调查法,调查法是最基本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资料收集,访谈等形式,对得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2、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需求,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发展历史,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的一种方法,是快速了解进展最为有效方法,也用来指导研究选题,挖掘前沿热点等。3、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设计实验证实确定条件因素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阐明自变量与某一因变量的本质关系。

论文中常用的20种研究方法如下:

1、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调查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调查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

4、比较分析法

亦称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法。是依据客观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通过同一数据的不同比较,借以对一定项目作出评价的方法。

5、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又称思想方法、认识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

6、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7、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8、功能分析法

或称结构功能分析法,西方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分析研究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根据对社会现象功能的分析研究去解释说明社会现象。

9、预测分析法

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经济效果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事先提出科学预见的一种分析方法。

摘要: 基于对思辨与实证研究范式的分析, 探讨文献综述的特点及其与研究方法的关系, 指出研究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独特性, 所谓“文献法”不属于研究方法的范畴。而研究整合法是基于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方法, 它强调系统地收集、检索与筛选文献。元分析是研究整合法中最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 旨在通过统计分析技术量化地整合相关研究主题的已有文献研究结果。研究整合法对撰写更为客观严谨的文献综述, 提升教育研究论文质量和促进教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研究整合法; 元分析; 对于教育学发展而言, 研究方法是决定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 它意味着教育学的科学性质。 当前, 在教育研究文献中, 比如, 调研报告、学位论文等, 经常看到有研究者在研究方法部分强调使用了“ 文献法 ” (也称为“文献综述法”或“文献研究法”) 。这种所谓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在撰写文献综述时, 对收集和整理的一些以往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传统意义上描述性地分析与概括, 并以此作为提出研究问题的基础。对此, 有些教育研究者提出异议, 有人指出“文献法”不是研究方法, 而有人则强调它是研究方法, 甚至有时两种观点发生激烈的争论。 从研究方法的视角来看, 这种“文献法”能称之为研究方法吗?对于这个问题的澄清,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研究方法的性质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 也有助于提升教育研究质量。 一、研究方法的范式之争 要明确“文献法”是否为一种研究方法, 有必要先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加以梳理, 了解此问题背后的研究范式之争。教育研究范式是基于相应的方法论而形成的研究规范或模式, 它指导着科学研究采用何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当前科学研究领域的基本范式可以简单概括为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 这也是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其中, 思辨研究关注解决应然问题, 强调建构概念、理论和观点, 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概念的、规范的问题, 而实证研究关注解决实然问题, 强调基于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信息来推论研究结果。 具体而言, 教育研究的思辨与实证范式有着不同哲学基础和研究取向。思辨研究强调研究者运用辩证法等哲学方法, 通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逻辑分析, 阐述思想或理论。有观点认为, 思辨研究方法有着独特的本体论价值和突出的认识论价值, 这决定了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自然科学领域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实证研究则注重直接经验的作用, 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或调查, 对收集的数据或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 以事实为证据探讨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 思辨研究范式长期占有主导地位, 不过, 近年来实证研究不断受到关注。事实上, 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不冲突对立, 实证研究往往需要思辨为依托, 思辨研究也需要实证来验证。 当前, 西方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强烈地表现出实证研究的特征, 其背后以实证论作为哲学理念支撑, 认为所有知识都源自于感官经验, 进而生成新的知识。西方教育研究方法在传统上倾向于使用量化研究, 随后质性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更倾向于把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混合研究方法。量化、质性研究以及混合研究等实证方法已经成为西方教育研究方法的主流。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 也有人强调科学研究规范的核心是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 在实证研究者看来, 撰写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综述而采用的所谓“文献法”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方法, 不具有实证研究的特征, 缺少系统规范的、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1.关于文献综述 针对一个研究主题, 人们往往从不同研究视角或基于不同理论加以探讨, 这也促使相关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因此, 每一位研究者在针对一个研究主题开展一项新的研究时, 往往需要收集、整理大量以往研究文献, 并分析、综合与新研究相关的信息, 据此为提出新研究问题做准备。文献综述往往体现着以往众多研究者的努力和成果。 具体而言, 文献综述是一种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文献进行的“再研究”, 属于“元研究”即“研究之研究”的范畴。对与研究主题有关的以往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概括, 有助于研究者充分了解以往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在新旧研究之间建立起联系。良好的文献综述通过广泛研究文献的探讨, 聚焦到研究者想探讨的研究问题上, 讨论和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新的研究, 为明确一个新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提供依据。 可见, 文献综述在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是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文献综述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献法”。 2.研究方法的特征 文献综述的撰写要服从于研究的主题和方法论。虽然从思辨研究的视角来看, “文献法”具有思辨研究的性质, 但是, 它是否能称之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值得商榷。 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包含一套程序或标准, 这套程序或标准表明研究结果是怎样获得的, 而且可以为同行重复采用, 这套程序或标准就是“科学方法”。宏观而言, 研究方法指的是研究方法的体系, 包括方法论、研究范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等。微观而言, 研究方法指具体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为了揭示事物的特点或规律, 而采用的系统的、规范的、可重复的研究程序。研究方法直接影响着研究目的的实现, 往往表现为直接服务于研究目的而采用的研究工具或技术。 概括而言, 在微观层面上, 教育研究方法一般要具有三个特性: 一是科学性。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发展,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强调研究依据相关理论或观察事实, 提出研究问题,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分析资料, 验证研究问题, 以认识和探讨事物真相。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导, 这也影响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从实证研究的视角看来, 仅仅凭借思辨方式进行研究, 其科学性很容易受到质疑。不过, 对于“科学”本身的辨析, 基于不同的哲学观, 思辨研究者仍然有理由坚称思辨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其科学性, 对此实证研究者似乎并不能从哲学观及认识论本质上彻底予以批判。 二是系统性。 研究方法应具有系统的、规范的程序或策略, 并且人们对这种研究方法的规范应达成共识。当前, 一些教育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文献综述, 采用所谓的“文献法”并不具有系统性:一方面, 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检索和收集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 对以往研究文献的分析缺乏系统性。一些文献综述并没有制定文献分析的标准和程序, 缺乏对以往文献的数据或信息进行严谨分析的技术和工具。 三是独特性。 不同性质的研究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每一种研究方法都具有不同于其他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 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研究领域中, 几乎所有的研究报告或学位论文都要撰写文献综述, 都涉及对以往文献的分析讨论和综合概括, 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即使“文献法”强调具有思辨研究的性质, 这种研究方法并不具有特殊性, 不是一种特定的研究工具, 也不能称之为研究方法。而一些受到广泛认可的具体研究方法, 比如问卷法、访谈法等, 之所以能称之为研究方法, 原因之一在于它们具有特殊性, 服务于其适用的特定研究目的。 3.“文献法”不是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方法的特征分析可见, 对于教育研究而言, 撰写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文献综述是为一个研究使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做准备或铺垫, 它是一个研究的重要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传统意义上描述性的文献综述缺乏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 它本身并不属于具体研究方法的范畴。 即便思辨研究者认为撰写文献综述就是使用了“文献法”, 这种判断本身存在着思辨的逻辑误区, 即“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之间建立起来的逻辑关系仍然缺乏充分依据。文献综述是一篇教育研究报告或论文研究框架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本身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一篇研究报告中有“文献综述”部分, 就称之为“文献法”, 这种逻辑关系显然存在不合理性。 因此, 不论从思辨研究的视角, 还是实证研究的视角, “文献法”的说法都很难成立, 而且这种说法过于模糊, 不够科学严谨, 没有表明具体的研究方法。况且, 对于大多数教育研究报告或论文而言, 不论研究者扛着实证研究的大旗, 还是走思辨研究的道路, 其研究目的往往并不是为了撰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质量并不决定研究目的的实现, 而研究方法则决定是否能实现研究目的, 因此, 也不能仅凭撰写了文献综述就强调研究使用了所谓的“文献法”。 当然, 撰写文献综述并不排斥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果一篇研究报告采用科学、系统、独特的方法来撰写文献综述, 那么这种方法就可以称为研究方法。比如, 在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 “文献研究”作为独立的研究方式主要是利用二手资料进行分析, 文献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内容分析法、二次分析法 (元分析法) 、统计资料分析方法等。在教育研究领域, 有针对以往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性的研究方法, 它探讨以往研究文献的特点和规律, 对研究文献进行科学、系统、独特地分析综合与归纳概括, 并服务于研究目的。不过, 这种情况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并不称之为所谓的“文献法”, 而被称为“研究整合法”。元分析法是研究整合法中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研究整合法: 一种文献综述的方法 1.关于研究整合法 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 人们提倡一种更为科学严谨地综述已有研究文献的方法, 即研究整合法(Research synthesis methods) 。研究整合法是一种基于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方法, 对以往的研究报告进行系统分析, 以生成新的知识或解释, 它包括拟订研究问题, 检索相关文献, 评价、分析、综合数据资料, 并解释研究结果等。研究整合法不同于所谓的“文献法”, 它强调研究要有系统的、明确的文献收集、检索与筛选的方法, 这意味着研究者对文献资料的全面收集、组织与管理。 研究整合法对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全面整体地、更为完善地认识已有研究文献, 以建立新旧科学知识的联系, 而且也有助于人们提升对已有研究的认识, 并拓展已有研究的范围。此外, 研究整合法之所以重要, 还因为其有助于人们认识已有研究的共识和冲突, 尤其针对相同的研究主题, 使用类似的研究设计而出现矛盾的研究结果时, 研究整合法有助于分析成因。对于教育科学而言, 与人的行为相关的研究情境更为复杂, 许多干扰因素难以排除, 一些自相矛盾的教育研究结果也备受质疑。而且每个研究在时间、样本、情境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每个独立的研究难以帮助人们基于研究结果作出决策, 这时研究整合法就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研究领域提倡研究整合法, 有助于对相关研究主题的各种研究结果加以整合, 并对研究结果的多样性和矛盾之处作出解释。 研究整合法强调实证研究的理念和方法, 注重以往研究者的研究事实, 而不是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或观点。研究整合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 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它是有效的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 它更为客观清晰地呈现研究现状, 更能反映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表现。研究整合法的不足在于, 它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文献资源来实施这种方法, 需要长期的实证研究及后续分析的积累。此外, 一些研究整合法的具体方法 (比如元分析法) 常常被认为分析技术上过于复杂, 因此对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和阅读者都可能具有挑战性。 概括而言, 研究整合法是运用特定的研究工具或手段对以往教育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本质上讲, 研究整合法之所以称之为研究方法, 是因为它包括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特殊的研究方法。研究整合法强调发挥方法上的优势, 尤其是统计方法的运用, 使用系统分析技术对文献进行整合和综述。在研究整合法的一系列具体研究方法中, 元分析法受到广泛关注。 2.关于元分析法 元分析 (Meta-analysis) 是研究整合法中最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文献研究中受到推崇。一些研究者把元分析界定为一种研究方法, 而另一些人更倾向于把它视为一种研究整合法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技术, 也有学者甚至把元分析作为研究整合法的同义语。有人认为元分析在变量编码等研究环节具有其独特性, 它不仅仅是一种统计技术, 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甚至元分析可以等同于研究整合法, 旨在定量地整合相关研究主题的已有研究结果, 从而确定这个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 元分析有一套量化的统计方法, 可以用来综合分析大量研究数据和资料。元分析并不对以往研究结果做预判, 而是追求整体地看待以往研究结果, 目的在于得出有意义的推论。元分析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具有规范或标准, 在分析已有研究结果的过程中, 能够对以往研究进行整合的过程做出清晰报告, 以便于公开接受审核或重复验证;而且, 元分析能够以一种更有效、更细致的方式对大量以往研究文献进行有组织地分析与概括, 有助于发现已有研究的效用和相互关系。 元分析有着细致的研究步骤, 概括而言, 主要是界定研究问题、检索收集文献、对研究结果进行编码、确定共同的测量指标、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等。 四、对教育研究报告及论文撰写的建议 1.提升文献综述的思辨研究水平 当前教育研究报告及论文中, 文献综述的撰写方式多属于思辨研究的范畴, 往往是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逻辑思辨分析, 这无可厚非。思辨与其他研究范式并不冲突, 教育研究范式应提倡多元化及各种研究范式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思辨与实证研究基于“应然”与“实然”不同视角来考察研究主题, 一些通过思辨研究方式来探讨的问题难以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来解决, 思辨研究方法有助于全面评估实证研究, 审视研究方法、概念、理论、反思和观点, 教育研究经常需要综合使用实证与思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 实证和思辨两种基本方法是互相渗透的, 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察者的解释。教育研究方法既需要基于“应然”对教育现状及其理论发展的严谨思辨, 也需要基于“实然”对教育规律及特点开展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教育研究不仅要充分关注价值判断的取向, 也要充分强调事实判断的取向。 但是, 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综述的思辨质量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比如, 有研究针对我国部分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进行分析, 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文献综述, 罗列文献, 缺乏实质的综述;参考的文献数量不够充分, 文献来源单一、缺乏精心选择;缺乏对文献的深度阅读和分析, 难以对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文献综述结构不合理, 写作不够规范。因此, 应提高撰写文献综述的思辨研究水平, 加强对已有文献的逻辑分析与概括的训练。 2.重视文献综述的实证方法 从当前教育研究论文所使用的研究范式来看, 有研究通过分析我国教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情况, 指出思辨研究仍然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方法, 量化研究比例很小, 呈现逐年略有上升趋势。当前在我国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之中, 实证研究方法越发受到重视。教育研究不断强调通过客观的、可证实的、可重复的实证方法来探讨相关教育研究问题。对于文献综述而言, 传统描述性的文献综述往往很难消除读者的种种质疑, 研究者可能会在主观上为了确保研究逻辑的一致性, 突出某种研究结论, 而回避既有研究中一些重要文献, 进而丢掉科学研究的客观公正性。 因此, 基于实证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来撰写文献综述, 有助于提升文献综述的质量, 也会更令人信服。元分析等研究整合法作为基于实证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 它们对于文献综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研究者希望提升对以往研究文献分析的质量, 那么采用元分析等研究整合法有助于撰写更为客观严谨的文献综述。 当然, 教育研究是否采用元分析等研究整合法来撰写文献综述, 要依据其研究目的。事实上, 一些教育研究报告的研究主题并不是以探讨以往研究文献为目的, 文献综述是研究的基础前提, 而不是研究的目的, 不一定要采用元分析等研究整合法来撰写文献综述。一个研究采用何种研究方法来撰写文献综述, 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方法要服务于研究目的。如果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以“研究整合法”或“元分析法”等实证方式来进行文献分析, 有助于实现研究目的, 那么使用这种研究方法就不可或缺。 元分析作为一种量化的研究整合法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不断发展起来。元分析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基本要求, 需要相关研究领域前期积累大量的研究文献, 由于我国某些教育研究领域的实证研究文献积累有限, 元分析等研究整合法的应用可能受到限制, 需要不断努力开展丰富的教育研究来加以突破。 从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来看, 通过研究整合法 (比如元分析法) 等实证研究方式进行文献综述, 对提升教育研究论文质量和促进教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论文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有哪些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

有九大研究方法,分别是: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数量研究法、话题发散法、跨学科研究法、观察法。

4、个案研究法。这种研究方法在MBA专业被广泛应用。个案研究法具有基本3个基本的类型:个人调查、团体调查和问题调查。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根据自己认定的研究对象中的一个特红豆博客定对象来进行调查和分析,弄清楚其 特点和主要的形成过程。是很实用的一种研究方法。5、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又分为 “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程度、规模等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发展趋势,以此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6、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其实就是运用归纳、演绎、分析及抽象等的方法来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加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选择对于文章论点有用的材料,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进行分析,从而使研究对象可以有“质”的提升。7、话题发散法。话题发散法就是采用话题扩散的方法就是在观点的基础上,从社会、环境、文化、家庭关系、经济等角度来切入,扩展适合自己观点的话题。8、跨学科研究法。跨科学研究法是从整体上对于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方法。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学科的研究看似是单独的一门学科,其实学科之间都是有统一的一个整体。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9、观察法。观察法就是研究人员通过自己的感官和一些辅助功能根据直接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观察,获得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感性认识,对于启发人们的思维、发现新的事物有一定的帮助。

4、个案研究法。这种研究方法在MBA专业被广泛应用。个案研究法具有基本3个基本的类型:个人调查、团体调查和问题调查。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根据自己认定的研究对象中的一个特红豆博客定对象来进行调查和分析,弄清楚其 特点和主要的形成过程。是很实用的一种研究方法。5、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又分为 “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程度、规模等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发展趋势,以此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6、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其实就是运用归纳、演绎、分析及抽象等的方法来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加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选择对于文章论点有用的材料,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进行分析,从而使研究对象可以有“质”的提升。7、话题发散法。话题发散法就是采用话题扩散的方法就是在观点的基础上,从社会、环境、文化、家庭关系、经济等角度来切入,扩展适合自己观点的话题。8、跨学科研究法。跨科学研究法是从整体上对于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方法。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学科的研究看似是单独的一门学科,其实学科之间都是有统一的一个整体。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9、观察法。观察法就是研究人员通过自己的感官和一些辅助功能根据直接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观察,获得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感性认识,对于启发人们的思维、发现新的事物有一定的帮助。

有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有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论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而论文的研究方法则是为了论文的写作去进行调查、实验等的一种研究方式,下面分享有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一般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获得大量数据,进而对调查中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典型例子

调查法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问卷调查法。它是通过书面提问收集信息的一种方法,即调查人员编制调查项目表,分发或邮寄给相关人员,询问答案,然后收集、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典型例子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就是通过观察法提炼总结出来的;儿童心理学创始人——普莱尔,也是在一次次地使用观察法后,提出了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诸多理论。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从而发现变量间因果关系以验证预定假设的研究方法。核心在于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在条件方面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自然状态下无关因素的干扰。

典型例子

采取实验法的一个典例是罗森塔尔效应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发现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期望通常可以导致他人向期望方向改变。

1、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常见的定量分析法包括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等。

典型例子

企业管理中时常采用定量分析法,比如企业信用结果的得出,就是采用定量分析法,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主要数据来源,按照某种数理方式进行加工整理的结果。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揭示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包括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典型例子

德尔菲法是最典型的定性分析法,该方法按照规定的程序,背靠背地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论,是一种主观预测方法。

论文形象研究用了哪些方法

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用到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使用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现在用户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调查法主要是通过用户系统化的搜集有关研究课题的现在状况或者历史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研究成果的方式。

2、观察法

观察法,顾名思义就是用户借助自己的感官和一些其它的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观察,记录数据内容,以此来获得研究论文课题的方式,很多大型的科研机构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3、实验法

实验法相信只有接触过化学课程的用户都是可以理解的,实验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实验对象的各方面要素来明确研究对象间的关系,这是现在很多用来发现研究对象间关系的方法之一。

4、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搜集该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此来得到研究数据的方法,但是用户一定要知道挑选的论文文献资料一定要全面,这样才能全面的分析研究成果。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 :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

论文研究方法是写论文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论文,接下来,与大家一起研究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呢?

1、调查法

调查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指有目的、计划的搜集与论文主题有关的现实状况以及历史状况的资料,并对搜集过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与归纳。调查法会用到问卷调查法,分发给有关人员,然后加以回收整理出对论文有用的信息。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或者其他的辅助工具,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可以让人们的观察的过程中,可以拥有新的发现,还可以更好的启发人们的思维。

3、文献研究法

以一定的目标,来调查文献,从而获得关于论文的更加全面、正确地了解。文献研究法有助于形成对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可以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从而获得事物的全貌。

论文研究方法最为典型的有调查法、观察法以及文献研究法,都是值得大家采用的方法。

形象学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英文:Imagology)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1],法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巴柔()将之概括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2]。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学流变,即它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第一节?形象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一、形象学的渊源与发展形象学与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同时产生于19世纪,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所偏爱的一个研究领域”[3]。20世纪40年代末,其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80年代渐趋成熟,90年代之后进入我国比较文学界。我们首先介绍几位对形象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比较文学学者,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以了解形象学的发展史。形象学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学者贝茨(Louis-PaulBetz)。1896年,贝茨在《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评研究》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4]这段话中虽然没有出现形象学这样的字眼,但对两个民族怎样借助文学形象互相观察、互相认知的描述却十分清楚。20世纪初期,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范例《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20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卡雷(é)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个原则写出了《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1947)一书。卡雷的高足基亚()把“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专辟一节,写进他的《比较文学》(1951),指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集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5],并认为这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极富前景的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6]。20世纪50年代末,以韦勒克(RenéWellek)为代表的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对形象学研究发出责难,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1958)一文中从文学性出发,批评卡雷和基亚“最近突然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以包括对民族幻象、国与国之间互相固有的看法的研究,但这种做法也很难使人信服。听听法国人对德国或英国的看法固然很好——但这还算文学研究吗?”并说其“代价是把文学研究归并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史料研究之中”[7]。此后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艾金伯勒(RenéEtiemble)在《比较不是理由》(1963)一文中也批评形象学研究与史学家、社会学家或政治家有关,而文学性不足。但形象学研究并没有因此而停步,研究者们一方面认真检讨和反思形象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吸收各种后现代理论,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如果说20世纪40—50年代是形象学研究的传统阶段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则是其当代阶段;如果说卡雷、基亚等是传统形象学的奠基者的话,让-马克·莫哈(Jean-MarcMoura)、达尼埃尔-亨利·巴柔(Daniel-HenriPageaux)等则是当代形象学的创始人。莫哈在《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1992)一文中指出:“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8]强调“形象学拒绝将文学形象看做是对一个先存于文本的异国的表现或一个异国现实的复制品。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种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9]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异国形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1989)、《形象》(1994)等论文中指出形象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形象研究不是“一味探究形象的'真实’程度及其与现实的关系”[10],而“应该注重研究支配了一种文化的所有动力线”[11],认为“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12],提出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强调了形象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双重功能,对思考形象的一个特殊形态——套话,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一国对异国文化有三种基本的态度或象征模式,即狂热、憎恶和亲善。与传统形象学相比,当代形象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注重对形象塑造“主体”——“注视者”或“观看者”的研究,即由原来只研究被注视者一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传统的形象学特别关注形象的真伪,自然把注意力集中于被注视者一方;当代形象学吸收了接受美学、保罗·利科的想象等理论,由原来单纯注重被注视者,转而重视注视者。按照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如果把被描写的异国视为一个文本,那么对异国形象的描述就可视为是对异国这一大文本的阅读和接受。另外,异国形象和想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认为想象有两类,一是休谟的再现式想象,把形象归于感知;二是萨特的创造性想象,根据缺席来对他者进行创造。当代形象学认为形象是注视者对被塑造者“接受”的结果,是创造性的想象,因而没有必要追究形象的真伪程度,研究重点自然就转到形象塑造者主体身上,研究形象塑造者是如何接受和塑造他者形象的,同时透视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欲望和需求。此外,与传统形象学相比,当代形象学还特别注重“被注视者”与“注视者”的互动性。在当代语境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他者”存在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在与“他者”的互识、互补、互证中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因而不再把异国形象看成是单纯的对异国现实的复制,而是放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研究。形象学的当代发展还从其他后现代理论中获益。如后殖民理论,美籍巴勒斯坦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其《东方学》中剖析了西方人眼中“他者化”的东方形象,指出其虚构性和背后隐藏的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内涵。另外,后殖民理论催生的族群研究重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关系、多数民族与少数族裔关系在各种文本中的复杂表现,这些研究和形象学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形象学同样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获益。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在其《比较文学》一书中研究了旅行者描述异族时的性别隐喻和想象,以及这种隐喻和想象所蕴涵的种族差异和文化冲突。如:强势的文化和种族总是男性化的、阳刚的,弱势的种族和文化总是女性化的、柔弱的,如此种族歧视和性别优越之间就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这对具体分析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二、形象学的特点与功能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有相同之处,即都是作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感情色彩和审美意义的形象,但二者也有诸多差异。首先,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只限于异国异族形象,而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既可以是异国异族形象,也可以是本国本族形象,而且大多是本国本族形象,也就是说,一般文学研究中形象的含义要比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异国形象宽泛得多。其次,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通常只局限于人物形象,而异国异族形象在文本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它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器物(比如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瓷器、丝绸的描述)、景物(如18世纪英国的中国园林),还可以是观念(如英国的培根、韦伯认为中国语言是人类的初始语言)和言辞(如西方关于中国的套话“哲人王”、“傅满洲”、“陈查理”)。而且异国异族的形象一方面注重对他者的塑造,另一方面更注重探讨隐含在他者形象背后的创造者民族的自我形象,评价的标准也不再是逼真性和独创性,而是异国形象背后的文化差异与时代需要。作者的个体行为也退居次要地位,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中介,一个承载着集体想象和时代需要的中介。在明确了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的异同之后,我们把形象学的特点归纳为投射性、互动性和跨学科性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欲望的投射性。任何一国作家对异国的观察永远不能像本土人希望他们看到的那样,作家们往往将异国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或一个乌托邦。因此,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既有客观因素,又有情感因素。从辩证的角度讲,任何一种异国形象都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对异族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异国文化在本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情况,同时也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望、需求和心理结构。异国形象有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双重功能。巴柔在对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进行定义时说:“'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13]一种文化关于另一种文化的知识和想象,经常是该文化自身结构本质的投射和反映,它意味着该文化自身的本质与现实之间出现了断裂,于是就以想象的形式投射到异域文化中去。这种异域形象实际上是渗透着自身内在本质的形象。一个社会在想象和塑造异国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异国形象对本土文化来说是一个他者,是一种外在视角。一国作家在对异域形象进行描述时,能够说出对自己的社会不便表述、不易感受、不曾想象到的某些东西。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异国这一他者是作为形象塑造者的欲望对象而存在的,形象塑造者把自我的欲望投射到他者身上,把他者当作一个舞台或场所,在其间确认自我,展示自我的隐秘渴望,表达自我的梦想、迷恋和追求,叙说自我的焦虑、恐惧与敌意。英国学者雷蒙·道森在《中国变色龙》一书中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形象在欧洲的变迁,认为欧洲人的中国观在某些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其说是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不如说更多地反映了欧洲知识史的进展”[14]。因此,构成他那本书的历史是观察者的历史,而不是观察对象的历史。二是“他者”与“自我”的互动性。异国形象的欲望投射也带来他者与自我的互动。当代形象学的重要发展是“他者”概念的确立,而“他者”概念受惠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索绪尔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差别和对立把语言中的一切成分联系了起来。这一思想后来在本弗尼斯特(EmileBenveniste)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在《一般语言学问题》中指出:“我”之为“我”是由于与“他者”的区别,“他者”之为“他者”是由于与“我”的差别。“自我”和“他者”都没有确定的本质,只能处在不断的相互指涉之中,“自我”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影响,“他者”是必不可少的参照系。当代形象学研究者以此为基础阐释了形象的基本含义,我们上文谈到的巴柔对形象的定义即是如此,他说“一切形象都源自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15]理解异族与认识自我是密不可分的。一国作家不管是出于何种动机和需要,塑造出什么样的异国形象,都是在将异国作为一个他者,一种相异性来看待的,这个他者,这种相异性是认识自身、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因而对他者的剖析也是审视自我、建构自我的一种形式。“他者”实质上是另外一个自我,有可能帮助我们回归自我,或者发现另外一个自我,这实际上是一种互动认知,即互证、互补、互察、互鉴三是总体研究的跨学科性。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研究者在文学、文化人类学、史学、社会学、民族心理学等学科交汇处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因此,形象研究涉及诸多复杂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形象场”。“形象场”这一概念是我国比较文学形象学领域的专家孟华提出来的,她受到物理学中“场论”概念的启发,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研究方法,对形象学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场论”在物理学中指各种物理场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20世纪30年代德裔美籍学者勒温()将其应用到心理学领域,用以描述人在周围环境中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将这一理论应用到社会学当中,认为在语言、文学、艺术等领域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相互作用的场,提出了语言场、文学场、艺术场等概念。孟华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形象学研究当中,认为异国形象就像物理学意义上的一个粒子,其产生是由于各种语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一认识和巴柔的见解不谋而合,巴柔说:“形象学所研究的绝不是形象真伪的程度”,“它应该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形象如何构成了某一历史时期对异国的特定描述;研究那些支配了一个社会及其文学体系、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动力线。”[16]曹顺庆还把变异性作为形象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认为“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方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17]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通常并不是异国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莫哈认为:“凡按本社会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出来的异国形象就是意识形态的;而用离心的、符合一个作者(或一个集体)对相异性独特看法的话语塑造出的异国形象则是乌托邦的。”[18]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维护和保持现实及现实秩序;而乌托邦本质上是质疑现存秩序的,具有颠覆、构建社会的功能。意识形态化的形象是将塑造者一方的社会群体价值观投射到异国形象身上,通过调解异国的现实,来符合本国群体认可的象征模式,从而消解和改造异国形象,达到归化异国的目的;而乌托邦化的形象是塑造者一方力图否定其社会的群体价值观,创造出一个根本不同于自我世界的异国形象。因此,对异国形象的意识形态化不会造成自身文化传统结构的变化,它只是在既定视野内提供一套编码符号,将异己的信息消融在自身传统之中;而乌托邦化的形象则是将他国作为一种异己力量,促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调整。百度文库VIP已帮您省78元现在恢复最低仅需元/天​​立即续费​形象学讲义形象学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英文:Imagology)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1],法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巴柔()将之概括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2]。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学流变,即它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第 1 页第一节?形象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一、形象学的渊源与发展形象学与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同时产生于19世纪,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所偏爱的一个研究领域”[3]。20世纪40年代末,其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80年代渐趋成熟,90年代之后进入我国比较文学界。我们首先介绍几位对形象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比较文学学者,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以了解形象学的发展史。形象学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学者贝茨(Louis-PaulBetz)。1896年,贝茨在《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评研究》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4]这段话中虽然没有出现形象学这样的字眼,但对两个民族怎样借助文学形象互相观察、互相认知的描述却十分清楚。20世纪初期,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范例《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20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卡雷(é)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个原则写出了《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1947)一书。卡雷的高足基亚()把“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专辟一节,写进他的《比较文学》(1951),指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集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5],并认为这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极富前景的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6]。

论文用哪些研究方法有哪些内容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

8、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

9、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10、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11、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论文运用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论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事实上,写论文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采用任何方法自己写论文,论文的最终结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下面让小编告诉你论文的写作方法。1、归纳法:也就是说归纳推理,然后总结归纳,再运用到自己的论文中,通常是通过提取一些常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然后总结出结论;2、演绎法:即推理推演,这通常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通到特殊,再把结果写进自己论文的辩证思维过程;3、对比法:通过对比不断的研究对象得出一些结论和结论,然后写进自己的论文;4、类比法:即比较两个同类的研究对象,然后从观点出发把最后的结论写进自己的论文;5、引证法:引用别人的一些论文或观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需要使用正确的引用方法,还需要在文末的参考文献中标注出处;6、阐发法:即解释和阐述自己论文的题目和论点,并说明结果是如何推断出来的;7、解剖法:把你正在研究的对象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进行相应的分析,然后把分析结果写在自己的论文里。8、比喻法:用比喻来称呼自己的论点。一般这种方法比较抽象,所以你的比喻需要更通俗才能更有说服力。

360搜索论文写作方法众趣网05-02 15:40|众趣让生活更简单1、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启发人们的思维;导致新的发现。3、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本学期我所学的金融双学位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上大四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再到论文撰写的过程,都让我受益匪浅。下面仅是我这半年来写论文的一些心得体会。在双学位论文布置后,我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选题的方向确定下来,确定了写关于我国融资融券建设方面的问题。通过对网络上和书籍上的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和论文初稿。在广泛地浏览阅读资料时,当遇到和自己所写内容相关的问题是就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接着将阅读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材料可按纲目分类,如分成:系统介绍有关问题研究发展概况的资料;对某一个问题研究情况的资料;对同一问题几种不同观点的资料;对某一问题研究最新的资料和成果等等。最后将自己在研究学习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已有,但自己对此有不同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体会是在资料基础上的深化和发挥等等。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及时捕捉住,再作进一步的思考,论文写起来也会比较得心应手。

  • 索引序列
  • 有哪些论文运用了研究整合法
  • 论文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有哪些
  • 论文形象研究用了哪些方法
  • 论文用哪些研究方法有哪些内容
  • 论文运用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