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晋中学院学学报主编

晋中学院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晋中学院学学报主编

摘要:忠义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其不仅深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更对现今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并分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提出了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忠义价值观的建议,以希望从传统忠义精神的角度出发,萃取有益的文化品质,以为和谐社会忠义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三国演义》;《水浒传》;忠义精神前言:《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在这两部著作中,最为人们广为传颂的就是其中的忠义精神。同时,在这两部著作中,关羽和宋江是忠义精神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新时期,和谐忠义价值观的构建,借鉴《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 一、《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忠义精神概述 (一)《三国演义》中的忠义精神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忠义精神的重要代表。在《三国演义》中,其中有许多生动的情节是对关羽忠义的体现。例如,在第一回,“桃园三结义”中,其誓词中就包含了忠义观念。在第一回中,其包含了对国家的忠义,也包含了对对百姓的仁义和侠义。再如,华容道释放曹操等等均是忠义精神的体现。总之,关羽在这一生中,无不体现出忠义观念。 (二)《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 《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宋江是这部著作中忠义精神的重要代表。在这部著作中,也有诸多关于宋江仁义情节的描述,如放走晁盖,是重义气的一种体现。另外,宋江在教导下属的过程中,其将仗义疏财作为重要的教导内容,这也是忠义精神的一种体现。除此之外,宋江与梁山兄弟的关系一直都是平等的,这也是忠义精神的一种体现。但是,宋江的忠义精神中,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如封建愚忠君的思想等。 二、《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精神的比较与分析 (一)忠义精神的相同之处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两部著作均体现出了忠义精神。这种忠义精神存在诸多的共同点,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核心思想相同。《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关羽和宋江的忠义精神的核心思想都是封建伦理道德,即主要是对君主的忠,对朋友和百姓的义。但在实际的行为中,其却很难做到两全。因此,《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都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第二,都体现了作者的追求。《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关羽和宋江所体现出的忠义精神都是作为极力歌颂的,因而与作者的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追求是一致的。 (二)忠义精神的不同之处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虽然均具有忠义精神的体现,但其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形成基础不同。《三国演义》忠义精神的形成基础是报效国家,而《水浒传》忠义精神的形成基础则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相比于《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忠义精神所体现出的内容更加广泛。第二,忠义思想深刻程度不同。《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精神较为简单,仅仅是对某个人尽忠,而《水浒传》中宋江的忠义精神则是对国家尽忠,对百姓尽忠以及对朋友尽忠。相比于《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忠义精神,其思想更为深刻。最后,忠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同的。《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精神一直被清朝统治者歌颂,并为其立庙、塑像等等。而《水浒传》中的宋江却备受诬蔑和诋毁。 三、基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忠义价值观的建议 (一)注重传统忠义精神与时代特征的结合 在比较和分析《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精神的过程中可知,两部著作中关于忠义精神有共同点,但也存在差异。从共同点这一角度来说,两部著作中忠义精神的产物都是封建社会关系和伦理观念的产物。在社会主义背景下,在构建和谐忠义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将传统的忠义精神与时代特征进行紧密的结合。为此,可通过加强道德建设和信用立法等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忠义价值观。 (二)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并发扬忠义精神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忠义精神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例如,通过政府信用制度、商业信用制度以及个人信用制度等方式,继承并弘扬忠义精神。 结论: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可知,《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都对忠义精神进行了宣传。然而,《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精神其虽然有共同点,但也存在区别。其中,有的忠义精神是值得广为传颂和弘扬的,有的则是需要给予摒弃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忠义价值观的过程中,应给予辩证的对待。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构建出适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忠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穆延柯.试谈《三国演义》中的忠义思想[J].同行,2016,18(8):125-129. [2]李建武,郭艺术.《三国演义》的成就与汉代“大一统”“仁忠义”思想文化的关系[J].晋中学院学报,2018,21(1):87-91. [3]李欣.论《水浒传》的忠义观[J].青年文学家,2016,13(18):32-33.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哈萨克语: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简称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国名来自其主体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在1991年12月16日宣布独立。与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接壤,并与伊朗、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九位。16世纪之前,哈萨克斯坦境内生活的是游牧的突厥民族,直到18世纪初期,俄罗斯帝国将哈全境吞并,哈萨克并入沙皇俄国,并成为其一部分。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加强了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一体化,2015年1月1日将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等国家成立欧亚经济联盟。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哈萨克语: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wblïkası / قازاقستان رەسپۋبلىيكاسى;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简称哈萨克斯坦,国名取自其最大民族哈萨克族,是中亚国家之一,独立前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苏联解体后独立。原首都位于阿拉木图,在1997年迁到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北与俄罗斯、东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接壤。全国面积达2,727,300平方公里,是中亚地区一个大国家,亦是全世界最大的内陆国。简史:公元前五世纪这里是塞种的地方,公元前3世纪-前1世纪,哈萨克境内出现了乌孙,康居与奄蔡国。公元6世纪-8世纪建立过西突厥汗国、突骑施、葛逻禄(766建国)等封建国家。8世纪南部被阿拉伯人与萨曼王朝占领,9世纪-12世纪,西部和西南部、南部和北部先后加入乌古斯、黑汗和基马克,钦察等国。12世纪上半叶,遭契丹人的入侵。13世纪初,被蒙古人征服成立白帐汗国。15世纪由术赤系的苏丹克烈汗与贾尼别克前往蒙兀儿斯坦成立哈萨克汗国。16世纪初,哈萨克族基本形成。其后与乌兹别克人及叶尔羌汗国争战。18世纪初,进行了反对准噶尔人(即卫拉特蒙古)入侵的斗争——两百年战争。从1830年代至1840年代开始,逐步被俄罗斯帝国占领。东部巴尔喀什湖及其以东和斋桑泊一带原为中国领土,19世纪下半叶,被俄罗斯帝国侵占。在侵占哈萨克后,在地方行政上实际阿卡苏丹制,即是年长苏丹制,由哈萨克的长老担任,二年一任,无限制连任,是俄罗斯人的助手。也按职务给予一定的釆邑。1917年11月,哈萨克境内民族主义团体趁十月革命之机,宣布脱离俄罗斯管辖,于1917年12月13日成立阿拉什自治共和国。随后追剿白军的俄罗斯红军入境阿拉什,并开始与之谈判。1919-1920年间,哈萨克境内的白军被全部消灭后,布尔什维克党于1920年8月26日解散了阿拉什自治共和国,改称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1925年4月19日,中亚各国按民族划界,改称哈萨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1936年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1990年10月25日,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12月16日,宣布独立,改称哈萨克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立国协。2007年1月10日,卡里姆·马西莫夫被批准为总理。

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主要讲授经济法学、法学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已在《法学研究》、《法学评论》、《新华文摘》、《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已出版《市场规制法研究》(独著)、《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与汪渊智等合著)、《新编经济法》(主编)等著作;主持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委托研究项目共11项。 1、矿产资源有偿取得法律问题研究,《政法论坛》,2008年第6期;2、论公法与私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3、社会安全与法律安全浅论,《山西政法》,2008年第8期;4、研究性理念与法学本科教育的模式创新,《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复健与发展,《三晋法学》2008年第3辑;6、国有企业市场退出问题的物权法考察,《三晋法学》2007年第2辑;7、论中部崛起与竞争法律秩序,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论公法私法的划分与区别,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9、物权法草案的社会主义性质与违宪性辨析,《三晋法学》2006年第1辑10、 公用企业改革与市场规制法,《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12、对新《对外贸易法》中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条款基本问题的思考《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6期1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法制环境建设,《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3期14、新《对外贸易法》中关于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条款的规定,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规则解析,2004年8月15、电信业反行政垄断的反思——从国际长途话费提高谈起,《生产力研究》,2004年1期。16、高等法学教育现代化的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3期。17、论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3期。18、锻造警察法学教育的学术界石——评陈晋胜教授的《警察法学概论》《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2期。19、入世后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协调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5期。20、试论地方大学法学教育模式,《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JM教育论坛论文汇编》,2002年4月。21、晋商诚实信用法律文化特点研究,《理论探索》,2002年第4期22、传统法律文化与山西票号的兴衰, 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2年11期(全文转载),《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23、试论商业秘密交存制度,《经济问题》,2002年第3期。24、关于我国反垄断法的几个问题,《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1期25、对加入WTO后中国大陆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5期(全文转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26、 公司董事表见代表制度之我见,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1年11期(全文转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27、对加入WTO后中国大陆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第7届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 促进法学研究创新,《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29、论特别取回权—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新创设研究,《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30、反经济垄断中的豁免问题研究—中国垄断性企业集团立法的合理性分析,《经济问题》,2000年第8期31、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3期(全文转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32、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立法完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33、股份有限公司累积投票制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1期(全文转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34、附赠式有奖销售的若干法律问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35、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制经济,《新华文摘》,1998年6期(全文转载),《经济问题》1998年第1期。36、邓小平法制思想论纲,《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37、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累积投票制度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38、不动产、企业集合财产转移占有担保债权研究,《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39、解决我国若干经济问题的法律对策,《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40、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41、对我国刑法修改和解释的思考,《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6期(全文转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42、未构成犯罪的人在被关押期间逃跑是否构成逃脱罪,《中国法制报》, 1、《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主编2、《国际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主编3、《市场规制法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商法与经济法》(合著,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5、《新编经济法》(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1、市场规制法理论问题研究 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O509030 、反行政垄断研究 山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53203 、市场规制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01JA820022 、山西法制环境建设研究 山西省教育厅A0401 、山西企业竞争力培养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研究 山西省科技厅 031032-1 、公用企业与市场规制法研究 山西省电力公司 0306025 、民法、商法、经济法的功能、作用与相互关系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0bfx011 20008、山西地方经济立法及民主政治问题研究——山西企业竞争力培育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研究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03056 20039、太原市地方法规与城市竞争培育法律问题研究 太原市科技局 031108 200310、法学理论教学队伍建设问题与实践 山西省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0205726 200211、山西市场经济法治环境研究 省市自治区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99003 199912、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研究 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9409 199413、山西市场经济法治对策研究 山西省社科规划项目 93051 199314、市场经济行政管理法律规范问题 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9309 199315、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研究 山西省社科规划项目 93051 199316、市场规制法理论问题研究 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0509030 200517、市场规制法研究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 0109031 200118、强化预算监督的有关法律问题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0108059 200119、国有企业财产权制度研究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9908026 199920、附赠式有奖销售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 9808020 199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行政管理研究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9711002 199722、我国经济法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及对策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9109 1991 1、2006年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2004——2005年度先进社科工作者2、2006年《市场规制法研究》一书荣获二00五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3、2005年山西省首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4、2005年“光荣从事律师工作二十周年”“光荣从事律师工作二十周年”荣誉称号5、2005年山西省高校法学师资理论队伍建设问题与实践 山西省2005年优秀高教研究成果三等奖6、2005年 尊老敬老先进个人荣誉证书7、2005年为政之道 山西省社科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峰论坛优秀论文奖8、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优秀共产党员9、2005年社会安全与法律安全—公安机关执法目标研究山西省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特别奖10、2004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山西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一等奖11、2003年《传统法律文化与山西票号的兴衰》获2002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12、2002年《对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获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3、2002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14、2001年《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培育高素质法律人才》获山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 一等奖15、2001年《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获山西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16、奖2000年《对新世纪发展律师业的几点思考》获山西律师2000年大会一等奖17、1999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1998年度“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奖18、1998年《关于中美瑞合资建立长治铝厂项目法律咨询意见书》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奖二等奖19、1998年《关于中美瑞合资建立长治铝厂的法律咨询意见》(咨询报告)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二等奖20、1997年《不动产、企业集合财产转移与有担保债权研究》获1996年度“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 优秀成果奖21、1997年《试论依法治省与山西市场经济法制对策》获山西省依法治省理论研讨会 一等奖22、1995年《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获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3、1994年《庭审制度改革研究》(研究报告)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推广应用奖二等奖24、1993年《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获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佳作

晋中学院编辑部

计算机组02年从数学组分离,开始成立太谷师范学校计算机组。计算机组现有教师6人。至今,我们召收了计算机专业四个班。目前在校计算机专业班有200名学生。晋中学院师范分院主要职能:1、承担学校计算机教学任务,包括专业班学生和非专业班学生的学习。2、学校教师和外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3、对校内教师和学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制作的培养和指导工作。4、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开发教学的应用软件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5、配合各学科进行科研活动。师资力量:教研组长张维山,高级讲师,硕士。主攻方向网络、CAI,承担的教学课程:VB、FoxPro、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信息技术基础等。组员:李秀香,讲师,主攻方向程序设计。承担的教学课程:VB、数据结构、Flash基础应用等。武志平,讲师,主攻方向多媒体课件制作,承担的教学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王晓芳,助讲,主攻方向:Autherware多媒体课件制作。承担的教学课程:VB、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郭琼,助讲,主攻方向:现代教育技术,承担的教学课程: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教程等。 该中心设4个网络微机教室、1个多媒体语言室、一套校园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2个多功能电教室、1个教师电子课件制作室、1个微格控制室、4个微格教室、1个科技制作室、1个广播室、1 个演播室、1个编辑室、2个电教资料室、2个电教器材室及电教管理人员办公室等。该中心功能齐全、设备高档,不仅能适应现有的中师教学,而且具备了大专层次教学的条件。4个微机教室所配的计算机均为联想品牌机,其中学生机有奔月2000PIII800六十一台,奔月2000PIII933七十一台,启天一百一十二台。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可同时输出10路信号,并与45个教室终端相连。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装备水平步入了向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为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23卷第5期 2006年10月 晋中学院学报 JournalofJinzhongUniversity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 康健 (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榆次030600) 摘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从词汇和句法层面来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美学价值;词汇;句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1808(2006)05-0055-02 一、关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一书中借助Buhler的语言三大功能首次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内容限制在原文文化范围内,色彩的概念,式,,接近原文;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对象,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时能尽可能地接近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因此,交际翻译会把原文中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转化为符合目的语言和文化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合乎译语规范。在翻译过程中,两种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但在不同的文本类型中各有侧重。 二、语义翻译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应用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代表性的译作,它原为清朝沈复的一篇题材较为广泛的自传体散文集,全篇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作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闲情记趣、家庭变故、山水游记等,深刻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价值观念。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表达类型的文本应采用语义翻译才能展示作品的个人魅力,彰显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异域文化色彩,才能使原文的语义及要表达的感情传达出来,而自传属于表达类型文本的一种,因此译文中处处可见语义翻译的痕迹。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纽马克提倡的语义翻译应再现原文美学价值的三个方面来讨论语义翻译在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应用。 (一)再现原文的结构美 ,衔接紧密,现存的四,,,通过。在句与句的衔接方面,无论写景、抒情还是记事都给人以身临其境、浑然一体的感觉。林语堂的译文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这种结构特点,不仅考虑到了句子之间的结构平衡,而且也考虑到了文本的整体连贯性。由于译文在翻译过程中侧重语义翻译,所以全篇的整体布局在此不做探讨,下面主要从原文的句子结构特点来说明: ①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 Astotheplanningofgardenpavilions,towers,windingcorridorsandout-houses,thedesigningofrockeryandthetrainingofflower-trees,oneshouldtrytoshowthesmallinthebig,andthebiginthesmall,. 原文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表明了作者营造园林风景的主张。中间六个并列短语连用,更增加了句子的气势。译文也抓住了原文句式结构的特点,采用简单的复合句和并列句来译,但由于英汉表达方式的不同,译文将原文的整句话分译为三个分句。对于原文中的并列结构译文变换了不同的句式“,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对 结构是组成文本的框架,它不仅包括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构成文本的各段落及各篇章的组合方式。 [收稿日期]2006-02-20 [作者简介]康健(1980-),女,山西寿阳人,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山西大学外语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英语语言文学。 康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译,动词“show”和“providefor”并列使用,搭配恰当“;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句式的调换避免了译文的单调重复,副词“alternatively”和“sometimes”与原文对应,从而使译文在句子结构安排上和原文保持了最大的一致,适当地再现了原文句子的结构美,总之译文读后也如同原文一样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 (二)再现原文的比喻美 不同方面描写了古代文人著书立说之特点,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畅达,译文也保留了原文特点,采用简洁、明快的句式,流畅自然,读起来琅琅上口,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句③、句④象声词chirp和humming的使用,能使人感受到事物的生动性,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上述声调谐美、富于节奏的语言给译文增添了色彩。 语义翻译有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增强译入语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但语义翻译如果超出了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范围,就会造成理解的障碍,达不到翻译的理想效果,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译者必须采用交际翻译来补充。 三、交际翻译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应用 (一)词汇层面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人们获得形象思维,能够以形传神,培养与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文中许多地方的比喻都揭示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译文中也对其进行了保留,能够激发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并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①仰视长空,琼花风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民族特色的词汇往往需译者在翻译时做出适当的调整。 ①惜乎明珠暗投… …butthiswaslikecastingpearlsbeforeswine.②拇战辄北,大醉而卧。 beingloser,Iasleepdrunklikeafish.,译文套用英语,不仅有效地传达了原文意义,而且便于。“拇战”指喝酒时划拳“,北”在此有败退之意,汉语中有“败北”之说“,大醉”在译文中采用简单通俗的译法也避免了按字面翻译时的晦涩难懂。 (二)句法层面 。美好的事物,作者用“;玉”在中“,覆盖“;瑶”也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所以这儿“瑶台”即美好的令人神往的地方。第二句话中作者把江中的被波浪冲击的小艇比作残叶,原文比喻形象生动,译文也如实地保留了这种形象性,从而不仅准确地传递了原文信息,也使西方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原文的比喻美。 (三)再现原文的声音美 奈达曾指出汉英两种语言的本质区别莫过于形合和意合,汉语重意合,句子是通过意义连接的,表面结构显得松散;而英语重形合,句子用连词连接,结构紧凑。并且汉语多为主题句,每个句子都有表达的重心,而英语多为主语句,语法关系完整。 ①黄山仅见其脚,惜未一瞻面目。 IalsogotaglimpseofthefootofHuangshan,ortheYel2lowMountains,butunfortunatelycouldnotgoupandexplodethewholeplace. 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包含范围广,既包括头韵、半韵的使用,也包括句子的节奏或拟声词的使用等。汉语自古以来就重视声音之美,陆机《文赋》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可见声音在文本中有重要作用。《浮生六记》原文为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形式,声音之美自然随处可见,诵读时琅琅上口,令人百读不厌。林语堂凭借深厚的英文功底将原文的声音之美也再现得淋漓尽致。 ①…且共倒金樽… …let’stogetheremptythegoldengoblet…②…更谁吹玉笛… …andwhowillplaythejadeflute…③…虫声四起… …Insectsbegantochirpallround…④…夏蚊如雷… …mosquitoeswerehummingroundinsummer…句①、句②为原文中引用的诗词,译文中“goldengoblet”与“playthejade”分别压了头韵和半韵;句③采用类比法从 原文中未出现主语,而英语的基本句子结构是主语加谓语,所以译文中补充了主语“I”,并用连词“but”将两个意合句连接为一个形合句。 由此可见,在词汇层面,选词应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句法层面应顾及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上述交际翻译的例子使译文简洁、流畅,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四、结论 正如纽马克所言,翻译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使用单一的理论做支持,也不可能使用单一的技巧,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也是如此。在翻译实践中,两者并非单一运行,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林语堂《浮生六记》中两种方法的巧妙使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转第66页) 赵娟汉字与现代标志设计地北京。同时它又巧妙地幻化成一个人形,在向前奔跑、在热烈地舞动,这不仅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也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它将中国特色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不失为中为洋用的典范。 汉字标志的个性特征使它在标志设计中独具魅力。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商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将更加重视运用标志设计来塑名牌,塑企业自身形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政治、文化全球化,海外设计必将进军中国市场,中国设计也将走向国际市场,设计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局面。面对文化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加入全球化的进程我们责无旁贷,别无选择,但我们的加入必须是冷静而清醒的,国际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取消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我们应与之沟通而非“拿来主义”,在不损害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对话,吸取外来文化的优势来扩大我们本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全球化”带给我 (责任编辑杨乐中) [参考文献] [1]曹方.现代汉字艺术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2]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3]林西莉.汉字王国[M].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1998.[4]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和美学[M].北京:中国人 们的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我们的设计既不能停滞守旧,也不能全盘西化,既不能简单地抗拒,也不能简单地认同,应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地融合世界艺术文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 民大学出版社,2000. (上接第6页) Yao”RhymesinSouthShanxiDialect GAOJian-hong (SchoolofChineseLinguisticsandCulture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TherearemanydifferencesbetweenthepronunciationofthoseKaikousandengcharactersbelongingto“yao”“yao”rhymeswiththeirdiachronicpronunci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phenomenon,andwecanarriveatthisconclusion:thepronunciationofKaikousandeng“yao”rhymesinmodernSouthShanxidialectistheresultoftherisingofmainvowelsof“guo”groupafterthestopsuffixesof“yao”rhymesdisappearedandmergedintothe“guo”group. Keywords:Kaikaucandeay;“yao”rhymes;therisingofvouels (责任编辑郭继荣) (上接第56页) [参考文献] [1][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2][M].Shang2 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责任编辑张莺) [3]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1999.

读书会主要存在于广大高校之中,例如:晋中学院越界读书会,该会成立于2009年12月,是由晋中学院在校大学生自主创办的学生文化组织。旨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跃开放的读书交流平台,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越界读书会有自己的会刊《越读者》,同时征收全校师生对于书籍、人生、社会的品评、见解及感悟,集结成册。以读书会为平台,可以交高朋,寻益友,慕贤师,同品经典子集;可以表见解,汲菁华,去无知,同论世之兴盛。一同读书,一同进步。越界读书会共设四个部门,分别是秘书部、编辑部、策划部、外联部。且有自己独立的藏书和活动室,为书友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成立以来,历经彭春亮、鲁瑞、韩霄、范智慧、李垠俊五任会长,成功举办2010、2011、2012、2013四届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有较好的影响。读书,是人类最美的姿势;越界读书,是充实自我的最重要的跨越。博古通今,文理兼容,中西交汇,识有字书,品无字书。 除此之外读书会在民间传播也比较多,但坚持下来不断丰富的就少了,在2011年,温州清月读书会在举办了一年多读书活动(几乎每个星期一次的读书交流),包括国学文化传播,国学微讲堂,当代书评,感悟,致力于读书生活化,吸引了大批会员。 读书会联盟(以下简称“读联”或“书盟”)是有温州市的大多数读书会联合起来形成的读书组织。她由苍南、乐清、瑞安、以及温州市区的读书会,吟诵协会,传统文化促进会等读书爱好者共同发起的公益组织。 读书会联盟以“搭建读书平台,推进读书交流、营造读书氛围”为宗旨,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高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开拓视野,增加阅历,促进会员的个人发展,推进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发挥团队作用,让读书会联盟成为地方的一个文化制高点,引导和形成全民学习的氛围,为各读书会之间的交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自2012年10月份以来,温州读书会联盟先后开展了多起读书活动,其中纪念南老的儒道佛三章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读书会联盟的下属组织华易国方,清月读书会,已经开始读书活动常规化,每星期都有一些市民和书友参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和生活气息的读书活动,在提升个人知识含量和精神素养之余,还把书融进了个人的普通生活,成为城市中一道精致的精神小菜。

山西晋中学院学报

1.中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制度构架.《决策与信息》2012年第6期.1/12.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湘西产业扶贫为例.《决策与信息》2012年第6期.1/23.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决策与信息》2012年第5期.课题组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的调查.《决策与信息》2012年第4期.3/45.事业单位转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合理性分析.《决策与信息》2012年第3期.1/26.深化区域合作明确主导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决策与信息》2012年第3期.1/17.明确战略定位,突出自身特点,强化政企合作.《决策与信息》2012年第3期.1/18.城镇化过程中的行政区划改革——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特大镇”为例.《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11期.1/19.习水“三关工程”的长效机制:基金会模式.《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9期.1/110.城镇化:成果显著 任重道远.《经济》杂志2010年第11期,1/111.质量兼备的公共服务成就城市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导报》2010-7-31,1/112.广东省特大镇责任政府的制度创新与机构编制的改革,《县域经济论坛》2009年第9期,1/113.广东特大镇责任政府的制度创新.《改革内参》2009-8,1/114.小商人,大就业.《改革内参》2009-5,1/115.艳照门事件:网络媒体社会责任之思考. 《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第5期,1/1.人民网全文转载16.两个操作示范与执法改革.《山西经济日报》2008-3-21第2版,1/117.我国国家所有制之回溯: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进的视角.《兰州学刊》2008第3期,1/118.我国公共服务改革政策探析.《中国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1/119.中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制度分析.《中国法学》(英文版2008),1/120.事业单位营利性行为的制度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期,1/121.事业单位的概念辨析.《生产力研究》2007,23期,1/122.所有权与所有制概念探析.《晋阳学刊》2007,6期,1/1(本文被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8年第7期索引)23.论我国传媒业集团化整合的制度问题.《晋中学院学报》2007,6期:1/124.对文化行业普遍职业准入制度的几点思考. 中国民商法律网2007年5月13日,1/125.中国事业单位泛商化的法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第4期:1/126.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法律对策.载史际春//袁达松主编:经济法学评论(第7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127.奥运志愿者刍议. 载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博士后奥运研究》2007,1/128.论证券业协会与投资者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2007物权法与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高层论坛论文集》,1/129.民办非企业单位治理刍议.载入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问题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1/130.论保证人的抗辩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等5期,2/231.试谈事业单位的制度沿革.《中国合作经济》2006,4期:1/132.法学视角的“票贩子”.中国民商法律网2006年4月2日,1/133.事业单位法人制度改革的五大法律问题.《检察日报》第3版:1/134.也说命题老师办班热.《改革内参》2005年第10期,1/235.大一统国有制局限性刍议.《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6期,1/236.中小企业发展法律环境的国际比较.载《生产力研究》2005,3期,1/237.中国新闻传媒准入制度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2期:1/1(本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宪法与行政法》2005年第9期和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媒》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38.光大银行身份之谜.《中国改革》2005年第4期,1/239.土地征用:公共利益还是商业利益.《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11期,2/240.论公共性传媒与营利性传媒的分类法律规制.《晋阳学刊》2004,6期:1/1,(本文被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收入“篇目辑览”)41.关于陪审制的法律思考《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2/242.认真对待概念法学.《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2/243.新闻传媒的分类管理和市场准入.《经济法学评论》2003,三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版,1/144.西方国家对传媒业放松法律规制的趋势.《理论探索》2002年135期,1/145.平面媒体有比较优势.《中国证券报》2002年3月9日B13版,1/246.略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山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2期,1/247.管理层收购的若干实证分析.《山西律师》,2002年第1期,1/248.论免责条款的限制.《三晋工商报》2001年12月,1/249.浅析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山西律师》2000年第4期,1/1

中亚基本上说的就是突厥语,他们就是历史上的突厥民族,其实很容易理解,只不过,欧洲历史文化经济发达而已,人们向着那边靠拢

长江大学学报,赤峰学院学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洛阳理工学院学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新乡学院学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韶关学院学报,晋中学院学报,重庆文理学院学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淮海工学院学报,湖北二师学院学报,南阳理工学院学报。如果要发表的话,可以具体商量下。

哈萨克斯坦城市化的历史与发展特点作  者 : 马晓云;李宁刊  名 :  晋中学院学报出版日期 : 2019期  号 :  第5期ISSN : 1673-1808影响因子 : (2018)参考文献格式 : 马晓云,李宁.哈萨克斯坦城市化的历史与发展特点[J].晋中学院学报,2019,(第5期).

晋中学院学报是cssci吗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

cssci是核心期刊的一种,是南大核心期刊。

简称为南核,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国内有七大核心期刊,在国内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各不相同,南大核心期刊可以算是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方向的顶尖刊物,是位于核心期刊体系之首的期刊。

南大核心期刊的发表门槛多是对作者学历、职务的限制,比如有的南大核心期刊只接受副教授职称及以上作者的文章,这样的门槛无疑大大限制了文章来源。对作者来说可能门槛过高,但对于期刊来说,可以有效保证期刊的质量和水平。

期刊简介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截至2008年10月,我国共有期刊98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CSSCI期刊都属于核心期刊,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00年该项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

国内共有7大核心期刊体系,其中被广泛认可的有四种,分别是:

北大核心(中文核心期刊)

南大核心(CSSCI)

中国科技核心(CSTP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其中南大核心来源期刊,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组织评定,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属于国内最权威的期刊等级。

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CSSCI是南大版核心,是在各高校认可度最高的一个核心目录。A类、B类、C类是不同高校自己对期刊的分类,一般A类是最顶级的期刊,数量很少,比CSSCI目录中的还要少。核心期刊就是笼统的说法,如果不说哪个版本的核心期刊,则不能确定核心期刊的范围。

滁州学院学报主编

法律论文的撰写需要很多参考文献,你知道有哪些文献可以参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法律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石广生主编《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乌拉圭回合协议导读》,索必成胡盈之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H Jackson著《GATT/WTO法理与实践》,张玉卿、李成刚、杨国华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周忠海等著《国际法学述评》,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居迁著《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8.宣增益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梁西著《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国家外国专家科教文卫司编《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篇二:参考文献

1. 郑成良主编:《现代法理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

2. 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3. 潘维大,刘文琦编著:《英美法导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4. 陈舜著:《权利及其维护:一种交易成本观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

5. 刘湘廉主编:《刑法学总论论点要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6. 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

7. 阿计著:《法治备忘:共和国立法、执法实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8. 陈建新著:《依法治国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

9. 黄文艺著:《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模式、传统与过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

10. 公丕祥主编:《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2.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13.公丕祥主编:《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郭成伟主编:《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5.〔德〕Karl Larenz:《法学方法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

16.孙晓楼:《法律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7.刘旺洪 刘敏主编:《中国公民现代法律观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8.靳诺主编:《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19.郝铁川著:《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治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0.谷春德主编:《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三:参考文献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法学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法律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最近我在写毕业论文,想得最多的就是参考文献不知道在哪找?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也有这样是问题呢?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法律思维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期刊论文类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0.杨建军:《逻辑思维在法律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1.孙光宁:《法律思维模式及其选择》,《长白学报》2008年第2期。

22.张瑞峰、巴尔:《论法律思维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第1期。

2、学位论文类

1.卞叶:《论法律类型及其类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

2.黄笑君:《论法官的法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2年。

3.郎盛科:《论我国司法审判中的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施榕娜:《法律规则与道德评价对法律推理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张林波:《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王建荣:《论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胡媛:《试论中国法律逻辑及其发展方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杨冠祥:《法律逻辑研究的新视角》,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付云云:《法律推理之路》,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王萍:《论法律思维的概念》,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11.胡桂哲:《形式法律推理与实质法律推理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0年。

12.蔡勇:《论法律推理中的实质推导》,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3.邢杰:《从法官裁判视角看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4.王亮亮:《法律逻辑的生命源》,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5.范春莹:《法律思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6.罗冰:《民法教学中法律思维的培养》,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著作类

1.郑永流(译):《法律思维导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张斌峰著:《法律逻辑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李静著:《法律思维训练与法律文书写作——推理、结构与修辞》,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4.杨力著:《法律思维与法学经典阅读——以哈特〈法律的概念〉为样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范春莹著:《法律思维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6.缪四平著:《法律逻辑——关于法律逻辑理论与应用分析的思考与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关老健著:《法律逻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郑智航著:《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陈瑞华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0.黄伟力著:《法律逻辑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穆晓军著:《经理人必备的法律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焦宝乾著:《法律论证:思维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赵利、黄金华著:《法律逻辑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龙卫球著:《法学的日常思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张大松主编:《法律逻辑学案例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2、《“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3、《口述词学史研究构想》,陈水云、潘碧华主编《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唐宋卷),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2012年8月出版,国际书号:-02-4。4、《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6000字。5、《近代词学师承论》,《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6、《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词学范畴研究的回顾及宏观体系建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9、《叶申芗词学述论》,《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10、《叶申芗〈小庚词〉论略》,《词学》第二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11、《词人邓廷桢及其〈双砚斋词话〉》,《词学》第二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12、《地域性词派研究的新写法》,《词学》第二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13、《论吴世昌对王国维词学的“扬弃”》,《词学》第二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4、《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5、《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接受史解析》,《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16、《从花间词看晚唐五代女性闺中生活》,第一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17、《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析》,《文史知识》2010年第5期。18、《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19、《“词中杜甫”说总检讨》,《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20、《吴世昌词体观述评》,《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21、《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22、《论词体观念的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摘录。23、《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24、《“唐诗宋词”说评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5、《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26、《论明代的“花间热”》,《福建论坛》1997年增刊。27、《李清照〈词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8年8月版。28、《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诗学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9、《花间词风格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0、《宋词雅化规范化之宏观透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放翁隐逸词初探》,《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要。32、《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33、《论王世贞的词学观》,第一作者,《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6期。34、《“应歌”——花间词的原生态及其价值重估》,《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35、《鹿虔扆〈临江仙〉并非伤蜀亡之作》,《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6、《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2期。37、《词学研究的又一硕果──评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0年12月。38、《词学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书品 》2001年第4期。39、《评〈饮水词笺校〉》,《 书品 》2006年第1期。40、《后出转精 嘉惠学林——评周明初、叶晔合著〈全明词补编〉》,《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41、《唐宋词艺术的“总账式”研究——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读后》,《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42、《略论文学史的写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43、《清词中的离乱书写》,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行旅、离乱、贬谪与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大会报告。44、《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词学》第二十七辑,2012年6月。45、《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第一作者,《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46、《论欧阳修的词学观》,第一作者,《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47、《文天祥词综论》,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48、《论苏轼词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49、《读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文自修》1994年第5期。50、《历代词曲异同论总检讨》,第一作者,载《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版。51、《历代词曲异同论再检讨》,第一作者,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8年8月陕西榆林。52、《晚明散曲漫议》,《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53、《秦观词研究之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54、《刘永济〈词论〉对现代词学体系建构的贡献》,刘亮主编《第五届中国韵文学暨海南诗词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6月版。55、《辛弃疾研究之反思》,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编《词学新视野——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56、《孙维城著〈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第一作者,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57、《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文学文体,还是文化文体?——古代散文界说之总检讨》,《文史哲》201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5期转载6000字。2、《论晚明人的“小品”观》,《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3、《“宋文”为“一代之文学”说评议》,《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4、《“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录。5、《古代散文的“前理解”或遮蔽文学史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1日第6版《文学》。6、《从新发现的96通书简看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7、《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8、《论近代散文观念的新变与传统》,韩国《中国散文研究集刊》第1辑,2011年12月。9、《古代散文史撰写新构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0、《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遮蔽”问题——拜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心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11、《易学与晚明小品》,《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12、《明清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4期。13、《明清清言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11期。14、《明清的尺牍小品》,《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15、《明清的笔记小品》(上),《文史知识》2001年第3期。16、《明清的笔记小品》(下),《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17、《王晫和他的小品》,《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18、《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19、《韩愈〈毛颖传〉接受史述论》,第二作者,《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0、《吕祖谦〈入越录〉赏读》,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21、《明清游记概说》,《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4期22、《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23、《自然的“生命化”和“人格化”──易学与明清小品研究之一》,载《中国易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4、《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第二作者,《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2期。25、《“欧苏”散文合论评议》,第一作者,《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26、《欧阳修与蔡襄》:《福建论坛》1998年第4期。27、《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28、《现代小品笔法章法论》,《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9、《俞平伯散文理论的古典资源》,载黄科安主编《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30、《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载体——〈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评介》,《文艺报》2013年5月29日第2版《理论与争鸣》。31、《欧阳修〈秋声赋〉的传播与接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32、《论苏轼〈前赤壁赋〉的“跨体”传播与“跨国”传播》,《苏东坡研究》2014年第4期。33、《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34、《还原:学术的气度与品格》,第二作者,《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35、《朱熹论欧阳修》,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2期。36、《朱熹论苏轼散文》,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3期。 1、《古代文体价值论之再估价》,(香港)《文学论衡》总第24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14年6月版。2、《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3、《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4、《古代诗体界说之清理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5、《〈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6、《古诗十九首作者、作年问题再检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30日第6版《文学》。7、《谢灵运山水诗历代评价之再评价》,《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8、《古代文学研究要摒弃“唯文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B01版《文学》。9、《从斋名变更看陆游的心态历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2期。11、《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2、《长安——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第一作者,《长安学丛书·文学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13、《“诗从对面飞来”》,《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14、《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4期,4000字。15、《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作》,《学语文》,1993年第2期。16、《“一篇全在尾句”——唐宋诗词的结句艺术》,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2期。17、《苏轼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18、《宋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二作者,载《200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19、《严复〈王荆公诗〉批语辑录》,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版。20、《蔡襄写景纪游诗综论》,第二作者,林贻瑞主编《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21、《我与中国韵文学会的“缘分”》,《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2期。22、《读蔡厚示先生〈玉雪轩文论集〉》,《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之沟通》,(韩国)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第56辑, 2013年12月版。2、《重新认识和评价“乾嘉学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第6版《文学》。3、《“新子学”概念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8日B01版《文学》。4、《“新子学”界说之我见》,《诸子学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又载叶蓓卿编《“新子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5、《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6、《藏书家陆游》,《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7、《陆游的读书与治学》,《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8、《学者陆游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师承》,第一作者,《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9、《陆游与易学》,第一作者,张善文等主编《中国易学》(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10、《陆游三山故居修复中的斋居亭阁命名问题》,载《陆游与鉴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1、《再论陆游的“家风”》,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2、《陆游家世藏书、刻书与著书》,第二作者,《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3、《文天祥与汪元量》,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14、《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15、《多面神仙吕洞宾》,《文史知识》2001年第12期。16、《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第二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17、《吴芝瑛与秋瑾》,《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18、《竹与民俗文化》,笔名竺颂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1年第4期。19、《松文化散论》,笔名宋竹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2年第1期。20、《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21、《谈谈古代汉语词汇部分的学习》,《现代中文学刊》(原《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3期。22、《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知识》,笔名欧阳,《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3、《辨认异体字的现实意义》,《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4、《古今词义差异例谈》,《语文世界》2001年第5期。25、《胡适论鲁迅》,《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2期,1991年9月。26、《鲁迅对家教问题的论述》,《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5期,1994年12月。27、《陶行知论家庭教育》,第二作者,《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28、《智慧老人蔡厚示先生》,《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4期。

  • 索引序列
  • 晋中学院学学报主编
  • 晋中学院编辑部
  • 山西晋中学院学报
  • 晋中学院学报是cssci吗
  • 滁州学院学报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