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公务员激励研究论文

公务员激励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公务员激励研究论文

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总结,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在走向成熟,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也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短,社会又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公务员激励机制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激励机制的效力,阻碍了激励机制的运行,影响了激励机制的创新。因此,探索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和方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我国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因而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作为激励制度,在这方面我国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在激励制度这方面我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究竟如何呢?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薪酬激励机制的缺陷:适当水平的薪酬能保障公务员的生活,体现公务员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自1997 年以来,我国对公务员主要采取普遍加薪的手段进行激励,其薪酬水平已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使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我国公务员目前的薪酬体制来看,问题主要表现为当前薪酬设计过于死板,业绩性薪酬在总薪酬中比重较低;不同级别公务员之间的薪酬差异小,不能反映各种级别、职位人员的劳动价值含量;公共部门内部科技型人员与普通型人员、政务类与事务类人员的薪酬差距也未拉开。种种形式上的公平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公平,导致公务员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体现,难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考核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大多只是做作样子,岗位目标设定不够明确,职责分工的不够详细,考核指标的难以量化,政府部门与党政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并不强。同时,年终考核评比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物质激励往往是象征性的,缺乏物质的刺激性,因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优秀等次“轮流坐庄”的现象。现实的考核评比结果大多比较温和,不称职或基本职称的人几乎没有。如,绍兴市二万多名公务员在近两年的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也就二十多位,约占总数的1‰。可见,考核激励机制对多数公务员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性和激励性考核激励是对公务员的工作业绩通过量化方式进行全面的评价,涉及到公务员的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和职务升迁等诸多切身利益。 晋升激励机制的缺陷:职务晋升是公务员个人成就的集中体现。在轻视物质激励的年代,晋升激励机制作为精神激励的主要方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实社会关系中,我国传统的亲缘、血缘关系构成了晋升激励机制的最大障碍,其破坏性主要表现在权力交接的集团垄断性导致权力配置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影响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在我国子袭父职、裙带关系、帮派之分古已有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晋升都是添加了人为的因素。 竞争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公务员的职业一方面稳定性高,采用终身雇佣制,无外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无异于进了保险箱;另一方面竞争过程暗箱操作,人才选拔上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缺乏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并且鉴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对公务员的激励必须按国家的统一条文执行,激励方式缺乏灵活性等,诸多因素都削弱了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监督激励机制的缺陷:虽然我国公共部门的权力监督主体已相当全面,但监督意识淡薄、监督动力缺乏;各监督机构职责交叉;专门的监督机关难以发挥监督职能;法、检两院的监督职权不能真正独立行使等原因导致监督不力,这些因素应该是不能有效遏制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在我国监督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三鹿奶粉”事件,如江苏省某市公安局长公然要挟监督人等等,使得我国的监督只是摆设。2 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 通过完善考核体系来完善激励制度:首先,应该制定出一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考核要从德、能、勤、绩这四个方面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制定评估实施细则和测评表,把德、能、勤、绩这四项细化,这样的考核制度才可以管理者容易实施,对公务员的评价才能公平公正,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激励。其次,确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改变我国以前考核中之划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考核方法,对每一项每一个进行打分量化,进行区别,通过这样才能使考核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评定出一个公务员到底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不足,对不足的方面进行加强,考核制度也才能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再次,健全、完善评估方法。在我国考核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评估方法单一,使得下级的升迁、嘉奖全掌握在上司手中,随之而产生的便是行贿受贿。因而,在评估中我们应该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评估方法,,如图表示评估方法、排列式评估方法、强制性选择的评估法、述职评估法、目标评估法等。同时我们还应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比如英国它们成立了专门的评估部门-国家审计办公室,同时还启用大量的私人顾问在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深入市民中进行评估,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建立这样的独立机构,相信这样的评估才会是公开、公正、有说服力的。 优化晋升制度,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要增加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竞争性。我国应该建立竞争性考试考核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对于内部低级职务的公务员如想升到高级职务,应该进行公务员考试考核来确定是否升迁,对于一个岗位通过对社会全面开放的竞争性考试来录取,努力避免“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让机关全员参与竞争上岗。其次,增加公务员的级别设置。在我国,高级职务是有限的,而公务员对高级职务的需求是无限的,对每一职务我们的公务员相对应的级别设置比较少,这就使得很多公务员对晋升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我们应该在慎重考虑部门、岗位的特殊性之后,结合我国的国情适当的增加某一职务的级别使受到客观因素限制得不到晋升的公务员得到晋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优化公务员队伍。我们应该从公务员结构上进行改变,首先,要对不同的岗位又不同的规定,不同的职务进行年龄、性别、专业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积极疏通与“下”的途径,健全试用期制、免职、降职和引咎辞职等制度,实行最高任职年龄限制,强化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大胆提拔和选用那些成绩突出的年轻公务员,使公务员不在受年龄的限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监督制度入手,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公务员的奖励应该公开,加强奖励监督。目前法律法规对公务员奖励的事中监督,即评奖过程的监督没有做出规定。虽然法律规定了奖励撤销制度,明确了撤销情形,但是仅仅从受奖者可能违法的角度进行规范,而对于授奖者的违法行为没有进行法律规制。同时对于撤销奖励只规定了撤销机关、撤销后果,没有进一步规定撤销时限、撤销方式、如何监督撤销权的行使过程等内容。为了保证奖励的公正性,我们应该赋予其他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异议权,评奖中应当条件公开,名额公开,程序公开,事迹公开来让竞争者和公众监督,在评奖中,要有专人负责监督,处理公众的 反馈信息,对于有决定权的人要严格监督,让他成为公众和舆论监督的焦点不 敢贪污受贿,是公务员的公平感增加,从而增加公务吉利的效果。其次,调整监督思路,深化竞争监督制度。公务员的竞争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在我国公务员的竞争监督多是在竞争中进行,而对于竞争的前期控制,后期控制以及全程反馈很少甚至是不监督,使得竞争监督漏洞百出。因此,为了增加对公务员的竞争监督,我们应该做好竞争的前期控制、事中控制、后期控制和全程反馈这四个环节的任何一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们可以在竞争监督中引入先进的仪器,保证监督手段的科学,制度的透明、公开,同时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舆论部门和竞争者的作用,赋予他们广泛的监督权,对公开的内容、方式、时间、程序以及接受监督的方式也应当明确,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使公务员在公开、公正的环境里竞争,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竞争激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我国公务员的激励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核定的编制,制定相应职级工资,奖金基本上靠自己创收,所以有的单位对外业务多就能多得一些,剩下的就是类似阳光工资之类的和各地方的普调工资。激励作用不明显,公务员编制较大(另外还有很多编外人员),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各级单位都想方设法多套出财政的钱,造成三公经费过高,这也是中国政府行政成本高的原因。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认真核查各级机关的人员编制,制定每年的经费和人员编制递减指标,上级政府每年不仅要给下级政府下达指标,明确任务,更要严格考核,落实责任,并切实调查各项工作的群众满意度,群众不满意的要坚决追查。业绩突出的人员必须拿出经费予以奖励,考核成绩差的要有淘汰机制。争取用十年时间打造一支精干高效、为群众服务的公务员队伍。

近年来,为了提高公务员素质,我国开始建立公务员录用、考试、考核制度,加强了公务员有关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的知识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务员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但与实施电子政务所需的人才结构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一、加强办公自动化人才培训的必要性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信息化人才。然而,由于公共部门是一个具有相对封闭的、财政资源上具有硬约束的系统,人才流动较慢,致使公共部门成为信息人才的“低地”。有很多公务员并没有受过正规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因此远远不能适应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新发展的要求,新技术在政府工作的应用和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由于人才匮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受阻。这是快速发展信息时代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高素质公共服务人才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起点和终点。“政府上网”是对行政人员的一个挑战,对于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行为倾向、知识结构、知识储量、应用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电子政务建设要求行政人员转变观念,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综合应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知识存量,熟练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身吸收与借鉴、消化与转化先进知识能力,使自己成为“集成型行政人才”。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养公务员是一个肩负着较大社会工作责任的群体,提高其全面素质,尤其是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信息素质,必须对公务员进行大量的培养训练工作。当前,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广开门路,拓展公务员的培养途径,努力造就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高素质公务员。1.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培养的特点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养,是指学习和掌握与电子政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与传统的公务员培养相比,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务员培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培养的主要内容是电子政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培养内容具有特定性;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培养具有部门性、多样性。目前,90%的办公室都配备有电脑,许多公务员都拥有了便利的学习条件,有些公务员是在自学和同事下逐步掌握电脑基本操作,因此,从总体上看,公务员的电子政务培养工作具有分散性、局部性、随机性的特点。2.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制度、统一标准和培训大纲,编制一批高质量、实用的培训教材;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学计划,举办各个短期培训班,对公务员进行在岗培训,充分利用院校的教育资源开展相关培训;制定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等级考试制度,将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纳入公务员业务考核范畴。3.加强和改善公务员培养工作(1)注重公务员信息观念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治理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有赖于适时、准确的信息。也就是说,信息及信息网络已成为现代政府的神经系统,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公务员信息观念的培养,使他们强烈意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力量”。(2)加强对公务员信息能力的培养。应在公务员中开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熟练应用、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赋予他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本领,利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进行现代管理、提供全新服务、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3)加强公务员信息道德的培养。只有强化公务员的信息道德教育,使信息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信息道德品质,使他们能够严格自律、自觉践行信息道德义务,才能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保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使用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公务员的合理使用。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应紧紧抓住公务员的招、选、用、留等关键环节,精心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各种人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关心爱护公务员的成长。要充分发挥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关心爱护人才;要吸引保留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各级领导要有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眼光,要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容人之过。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激励鞭策公务员队伍中的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要坚持用贤任能的原则,不唯上,不唯亲,不唯顺,不唯全。要不唯文凭论水平,不唯年龄看本领,不唯资历看实绩。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中青年人才,要提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来,让中青年人才担重任,挑大梁,增才干,出成果,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根据人才特点和工作能力,合理使用各种人才。要解放思想,坚持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对于敢做敢为政绩卓著的人才,要敢于破格提拔,破格使用。要善于激发人才的活力,对选拔出来的中青年优秀人才,要大胆启用,以诚相待。既要让人放手拼搏,又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既要多压担子,又要释疑解惑,诚心诚意搞好传帮带,消除前进中的障碍。根据工作需要,对公务员进行动态管理。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使用,要打破部门界限,对各类人才要实行动态管理,注重人才交流,用活用好人才。人才交流应当依据一定的原则,有计划稳妥地进行。进行人才交流要注意适度;进行人才交流要注意适时。要把握好交流时机,一般应在完成一项重要工作或年度始末进行为宜。对交流后一时不适应工作的人才,应允许有一个熟悉期和考察期,切忌“走马灯”式的调来调去。进行人才交流要注意流向。要鼓励和提倡机关和基层之间的人才交流,城市和边远艰苦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进行人才交流要方式灵活。可采取换位式、代职式、实习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多单位、多部门、多岗位的人才交流。

你可以去以下网站寻找:

公务员激励模式的研究论文

推拉理论”在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有效运作 肖正秀 谢宝富 【该文章阅读量:743次】【字号:大 中 小】 自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今,公务员制度已在中华大地上走过了近十一个年头。经过十一年努力,国家公务员制度已逐步建立起了考试录用、竞争上岗、交流培训、考核奖惩以及管理监督制度。同时,这些制度又反过来促进了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人们也不能不注意到一些长期存在于干部管理体制中的不良现象。如,急功近利,捞取“政绩”,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作风飘浮,愚弄群众,朝令夕改,言而无信,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并没有因为公务员制度的深入推广而有所改善。对此,理论界和实践中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干部任前公示制的实行,“高薪养廉”的推行,都体现了政策制定者的良好愿望。但是,一项项设计初衷良好的制度很难避免长期积习的侵蚀。究竟应该如何克服现实干部管理中的弊病呢?本文中,笔者引入“推拉理论”,并据此探寻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有效构架,以期对正在进行的廉政建设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一、“推拉理论”及其与人员激励的关系 “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最早是由伯格()提出来的。乔治()进一步细化了推拉理论的研究。①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方面力量的作用下完成的。②若把人口迁移这一活动纳入行为学领域,那么“推力”和“拉力”当成为促成“迁移”这一行为发生的激励因素,只是“推力”起的是一种反向的激励作用,而“拉力”起到的则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③大部分激励理论都符合“需求-激励-行为-目标”的模型,但“推拉理论”可以为激励理论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即在对人员进行激励时,不仅要通过对其需求的满足施以正向的激励,而且要通过杜绝其不良行为的发生施以反向的激励。 当然,对反向激励的重视也是基于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独特之处的考虑。在罗豪才先生主编的《行政法学》中,对公务员的双重身份问题进行了阐释。一方面,作为一名公务员,它与国家构成了一种行政职务关系,享有一定超出普通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另一方面,作为芸芸众生之一,他也有普通公民的各种要求需要满足。不同的是,公务员在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可以通过将与公务员身份相伴生的权利异化为自己手中的权力,并进一步利用这种权力来获取更多的满足自身需求的利益。这就相应要求在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构建中必须包含有预防“权力异化”的措施。从这个角度看,公务员激励机制不仅包含《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的“奖惩”,还应涵盖“考核、纪律、职务升降、职务任免、工资福利保险、管理和监督”等项内容。 二、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拉力”因素 “拉力”因素即促使其行为符合职位要求的诱导力量,主要包括目标、表率激励及利益驱动机制。后者又可进一步细化为工资福利保险、奖励、职务升迁三方面。 1、目标、表率激励 作为政府管理人员,公务员比普通公民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公共责任,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受到更多关注,同时人们也对他们给予了更高的期望。如何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社会的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公共环境,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对公务员制定工作目标时既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同时也要注意目标的可行性,使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避免因目标过高过大而导致悲观情绪。 在制定了可行目标之后,还应积极发挥表率激励作用。孔子曾言: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因此,部门的领导者定要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对其他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部门风气。从近几年所查腐败案件看,集体腐败是一个显著特点,这与部门风气的败坏有很大关系。 2、利益驱动机制 前面提到,公务员并不会因为其公职人员身份而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他们仍然具有普通“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一面。由于受长期“道德泛化”的影响,我国在对公务员激励中片面强调精神激励,而相对忽视了物质激励的作用,这是在以后的公务员激励中要认真弥补的。 首先,进一步落实“高薪养廉”。“高薪养廉”自提出至今,引起了许多争议,褒贬不一。在此,笔者不想探讨“高薪”能否“养廉”的问题,这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是,既然我们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并将继续完善它,既然我们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公务员制度,那么,我们就应按市场规律办事,就应把公务员视为一种职业,因此,就应该遵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原则,根据人才价值、供求状况及其能给社会带来的收益来确定薪金,并使公务员的报酬规范化、透明化以便于接受监督。这样不但可以消除因与非公务人员之间的工资比较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保证公务员可以安心工作,还可以有效杜绝福利保险发放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以及实际工资发放过程中“明一份,暗一份”的现象。此外,与市场机制接轨的工资制度还可为政府部门吸引优秀人才提供更大可能。正如李光耀先生所说:“在现时代,在这种客观现实环境里,要吸引最好的人才加入政府的方法,就是以接近他们市场的价值来酬报他们。”因此,“公平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以道德价值来制定薪酬,只是对介绍社会主义的教科书,以及谈论社会公平的政治小册子有用罢了。”④ 其次,进一步规范奖励机制,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相结合。奖励要以客观、具体的贡献为依据,并将有关规定及具体操作程序向全体人员公开:鼓励公众参与受奖励人员的评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表现的情况下决定受奖人员及奖励等次,明确奖励目的和原则,防止“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现象出现,明确奖励评选过程中的责任机制,坚持“谁管理,谁负责”,提高领导对奖励严肃性的认识,一旦出现违规现象,严格追究管理者责任。此外,为了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班子内部的团结合作精神及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对集体效率高、凝聚力强、风气良好、受到群众普遍好评的领导班子应给予适当的集体奖励。 再次,严格竞争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平等竞争,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在公务员的录用、提升中,要提高竞争质量。到目前为止,我国公务员录用、晋升中的笔试制度已相对比较健全。但面试中的竞争性就值得怀疑了,因为面试过程弹性较大,比较容易动手脚。长期以来,在公务员晋升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针对这种不规范现象,笔者认为,不妨尝试在公务员面试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即允许非利益相关者旁听面试过程。当然,为防止其中的串通作弊行为,可制定相应的技术规定,比如规定旁听者在面试过程中只许进不许出;不许携带通信工具等。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程序,使竞争者对竞争过程充满信心,也可真正保证能者能上、庸者能下,并使“上者”从一开始就可获得他人的认可,而不会因其“来路不明”而遭嗤之以鼻的冷遇。 三、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推力”因素 所谓“推力”因素,即对公务员正常行为的发生起推动作用或对其不良行为的出现起预防作用的因素,包括考核、监督和惩罚。那么,应如何切实发挥其“推力”呢? 1、制定可操作的考核程序 首先,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形成文件,公之于众。在具体考核中,要贯彻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并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同时,注重被考核人的素质和潜力;然后,由人事部门统计考核结果,最后,将考核结果返回公务员本人,保障公务员的申诉权利,并使考核结果真正与培训、晋升、奖惩挂钩,使领导者和公务员本人重视考核过程和结果,避免考核流于形式。还要在考核过程中实行责任连带机制,出现考核违规现象要严格追究考核人的连带责任。 2、综合发挥多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 首先,保障权力机关监督。据宪法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和组织法规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并接受它的监督。可见,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权具有当然的、绝对的监督制约权。但实践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却明显力不从心。其中原因很多,如各级人大代表构成中掌握行政权的人数过多,人大会期短,监督权不能经常行使等。同时,这还与人大代表只有监督权力,而缺少对权力行使的保障有关。对此,要尽快制定监督法,赋予人大代表监督权的行使以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健全法律监督体系,提高司法监督水平。宪法明确规定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但由于各级人民法院及检察院经费由财政全额拨给,而财政权又隶属于行政权,导致司法权在实际运行中不得不屈从于行政权,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基于此,应在保证人民代表大会的至上权力的前提下,使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相对独立,司法权、财政权只接受垂直领导,“变行政权对司法权的财权制约为职权制约,形成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⑤ 再次,要培育和健全社会监督。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变传统的机关大院板报式政务公开为网上政务公开,并使公开内容制度化、明确化,可使公民更好地了解政府动态,并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为公民监督提供保障措施,提高公民监督积极性、可行性、有效性;建立网上个人信用档案,测算并公布个人信用指数,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3、严格惩罚 “惩罚从严”是指对公务员的违规行为,一经查处,严惩不贷。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对公职人员的不当行为的惩罚范围仅限于查出的几起大案要案,许多不利于人民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无法可依,或者由于有法不依,依然得不到有效遏制。各级人大应加快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条文,力求具体且容易操作,并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使渎职者、腐败者望而生畏;利用网上个人信用档案,增加无形惩罚成本。在一个诚信日益受到重视的国家中,“信誉将会影响人一生的前途,个人信誉差将会受到一种现实的歧视或不平等的对待,使人有难以立足于社会之感。”⑥传统的违纪惩罚文件尽管也会装在档案袋里,但换到一个新的单位里,所有劣迹除了领导之外不会有其他人知道,会大大降低惩罚的震慑力。而信用档案的建立却会使公务员在要实施违规违纪行为时“三思而后行”。因为一旦信用档案里出现污点,网络的公开透明化会使其无法隐藏。 四、激励机制有效运作的关键:“推拉力”协调作用 正如“推拉理论”所提到的,人口迁移是在流入地“拉力”和流出地“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伯格在1961年人口大会上提交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如下假设:就流出地而言,如果是在强大的推力作用下产生的流动,那么流动的选择性将要比强大的拉力作用下形成的流动的选择性要小的多。⑦依此可作一推断:只有“推力”或只有“拉力”的流动的理性程度会低于合力作用下的流动。不过,对于人口的流动,两者协调作用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但对于公务员激励机制,却可以通过人为的制度设计促成两者协调发挥作用。 其一、要从观念上摆脱“各执一端”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正向激励、“高薪养廉”,而放松了对考核、监督和惩罚的要求,或片面强调后者,而不能给公务员的劳动以合理的报酬,对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都是不利的。 其二、无论“推力”还是“拉力”都要考虑公务员的自身利益。并要保证两者的方向一致:使行为者利益最大化。⑧“拉力”可增加不良行为的积极成本,“推力”可增加其消极成本,公务员基于对自身利益的理性分析,会选择符合规则的行为方式。注释: ①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59页。 ②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③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2版,第307页。 ④李光耀语,见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533页。 ⑤张尤佳、周实:《防止领导职公务员权力腐败的对策分析》,《当代法学》2003年第8期。 ⑥庞廉:《关于美国政府高层公务员选拔管理机制的考察》,《公共行政人力资源》2002年第5期。 ⑦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59页。 ⑧蒋硕亮:《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

我国公务员的激励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核定的编制,制定相应职级工资,奖金基本上靠自己创收,所以有的单位对外业务多就能多得一些,剩下的就是类似阳光工资之类的和各地方的普调工资。激励作用不明显,公务员编制较大(另外还有很多编外人员),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各级单位都想方设法多套出财政的钱,造成三公经费过高,这也是中国政府行政成本高的原因。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认真核查各级机关的人员编制,制定每年的经费和人员编制递减指标,上级政府每年不仅要给下级政府下达指标,明确任务,更要严格考核,落实责任,并切实调查各项工作的群众满意度,群众不满意的要坚决追查。业绩突出的人员必须拿出经费予以奖励,考核成绩差的要有淘汰机制。争取用十年时间打造一支精干高效、为群众服务的公务员队伍。

(一)建立富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制度人都有需要,国家公务员也不例外。在研究基层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时,首先要把他们看作是一个自然人,一个普通人,从一个人的基础需要入手考虑。扩大公务员工资的统筹力度,切实发挥工资在保障公务生活水平上基本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公务员的工资薪酬必然也应当成为其主要,甚至唯一收入。首先,应当更加坚定的优化工资的构成比例,按现在的增加基本工资的占比,缩小地域差异化作为工资改革的重要手段。其次,建立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工资变动机制。应建立起公务员薪资待遇定期调整机制,让“死工资不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发展面长期向好,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良性通货膨胀将会有平稳持续的物价上涨,建立定期的工资调整制度有利于保障公务员薪资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从而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会下降。最后,应尽快融汇各类改革性补贴,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下足功夫。公车补贴等改革性补贴实施以来,大力推动各类改革事业的发展,许多地方暂时保留改革性补贴,也一定程度缓解了改革的阻力,并为下一步的工资改革争取时间。但随着职务职级并行政策的实施,各种新旧改革产物的交叉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应当尽快将津补贴的部分统一合并划入,减少工资内名目,使之更有利于规范化管理,减少工资中的不稳定性,更有利于稳定住基本面。(二)改进晋升制度晋升往往是公务员工作成绩的直接体现,往往被公务员所看重。通过晋升可以使公务员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带来巨大的愉悦感,再加之当前的薪酬往往与行政级别挂钩,晋升后可以直接带来收入的提高,而基层公务员本身相对晋升机会就比较少,对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来说,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干部晋升制度是事业上最基本的需求,而调查表明当前公务员群体对于晋升制度还有不满,必须要对现有的干部晋升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发挥它应有的目的。首先,提高晋升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克服我国传统思维和现实情况中的人际网、关系网和裙带关系网等外在因素,必须立足各地实际,在职数、岗位、制度和组织人事等限制条件下,尽可能从制度上完善晋升考核机制的公开透明,积极为公务员晋升制度答疑解惑,消除大家的不公平的感觉。其次,适当向基层倾斜,尽可能增加基层公务员晋升的空间,尽可能在顶层设计中考虑到基层的现状,在适当的空间范围内,给予基层更多晋升空间。2019年6月实施的新《公务员法》,将公务员晋升分为了职务、职级两个部分,就是为了更好拓宽公务员晋升的空间,让更多肯干、苦干、实干、能干的公务员得以更多的晋升空间。(三)建立针对性培训机制调查发现,公务员得到的培训机会往往较少,但如果培训内容不是公务员所期望的,就会导致学习积极性低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务员有其自身的能力特点和特殊的成长规律,其培训需求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培训课程应更有针对性地设计,以提高公务员处理工作和生活的技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在培训方法上,可以将常规课程学习与短期特色培训相结合,将案例教学与交流分享相结合。而不是坚持训练方法、案例、经验和交互式方法引入培训课程,和新方法,如场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辩论也可以采用提高兴趣和实用性,以吸引更多的公务员参加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灵活性明显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需要从制度设计上加以完善,另一方面也必须从社会性别观念上进行变革,要完善激励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开、差异化、同步激励的原则,从改革工资、晋升、培训、考核制度和退休制度等五个方面完善基层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来源:看世界学术 下半月

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总结,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在走向成熟,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也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短,社会又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公务员激励机制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激励机制的效力,阻碍了激励机制的运行,影响了激励机制的创新。因此,探索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和方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我国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因而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作为激励制度,在这方面我国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在激励制度这方面我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究竟如何呢?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薪酬激励机制的缺陷:适当水平的薪酬能保障公务员的生活,体现公务员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自1997 年以来,我国对公务员主要采取普遍加薪的手段进行激励,其薪酬水平已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使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我国公务员目前的薪酬体制来看,问题主要表现为当前薪酬设计过于死板,业绩性薪酬在总薪酬中比重较低;不同级别公务员之间的薪酬差异小,不能反映各种级别、职位人员的劳动价值含量;公共部门内部科技型人员与普通型人员、政务类与事务类人员的薪酬差距也未拉开。种种形式上的公平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公平,导致公务员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体现,难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考核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大多只是做作样子,岗位目标设定不够明确,职责分工的不够详细,考核指标的难以量化,政府部门与党政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并不强。同时,年终考核评比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物质激励往往是象征性的,缺乏物质的刺激性,因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优秀等次“轮流坐庄”的现象。现实的考核评比结果大多比较温和,不称职或基本职称的人几乎没有。如,绍兴市二万多名公务员在近两年的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也就二十多位,约占总数的1‰。可见,考核激励机制对多数公务员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性和激励性考核激励是对公务员的工作业绩通过量化方式进行全面的评价,涉及到公务员的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和职务升迁等诸多切身利益。 晋升激励机制的缺陷:职务晋升是公务员个人成就的集中体现。在轻视物质激励的年代,晋升激励机制作为精神激励的主要方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实社会关系中,我国传统的亲缘、血缘关系构成了晋升激励机制的最大障碍,其破坏性主要表现在权力交接的集团垄断性导致权力配置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影响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在我国子袭父职、裙带关系、帮派之分古已有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晋升都是添加了人为的因素。 竞争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公务员的职业一方面稳定性高,采用终身雇佣制,无外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无异于进了保险箱;另一方面竞争过程暗箱操作,人才选拔上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缺乏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并且鉴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对公务员的激励必须按国家的统一条文执行,激励方式缺乏灵活性等,诸多因素都削弱了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监督激励机制的缺陷:虽然我国公共部门的权力监督主体已相当全面,但监督意识淡薄、监督动力缺乏;各监督机构职责交叉;专门的监督机关难以发挥监督职能;法、检两院的监督职权不能真正独立行使等原因导致监督不力,这些因素应该是不能有效遏制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在我国监督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三鹿奶粉”事件,如江苏省某市公安局长公然要挟监督人等等,使得我国的监督只是摆设。2 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 通过完善考核体系来完善激励制度:首先,应该制定出一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考核要从德、能、勤、绩这四个方面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制定评估实施细则和测评表,把德、能、勤、绩这四项细化,这样的考核制度才可以管理者容易实施,对公务员的评价才能公平公正,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激励。其次,确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改变我国以前考核中之划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考核方法,对每一项每一个进行打分量化,进行区别,通过这样才能使考核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评定出一个公务员到底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不足,对不足的方面进行加强,考核制度也才能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再次,健全、完善评估方法。在我国考核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评估方法单一,使得下级的升迁、嘉奖全掌握在上司手中,随之而产生的便是行贿受贿。因而,在评估中我们应该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评估方法,,如图表示评估方法、排列式评估方法、强制性选择的评估法、述职评估法、目标评估法等。同时我们还应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比如英国它们成立了专门的评估部门-国家审计办公室,同时还启用大量的私人顾问在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深入市民中进行评估,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建立这样的独立机构,相信这样的评估才会是公开、公正、有说服力的。 优化晋升制度,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要增加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竞争性。我国应该建立竞争性考试考核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对于内部低级职务的公务员如想升到高级职务,应该进行公务员考试考核来确定是否升迁,对于一个岗位通过对社会全面开放的竞争性考试来录取,努力避免“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让机关全员参与竞争上岗。其次,增加公务员的级别设置。在我国,高级职务是有限的,而公务员对高级职务的需求是无限的,对每一职务我们的公务员相对应的级别设置比较少,这就使得很多公务员对晋升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我们应该在慎重考虑部门、岗位的特殊性之后,结合我国的国情适当的增加某一职务的级别使受到客观因素限制得不到晋升的公务员得到晋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优化公务员队伍。我们应该从公务员结构上进行改变,首先,要对不同的岗位又不同的规定,不同的职务进行年龄、性别、专业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积极疏通与“下”的途径,健全试用期制、免职、降职和引咎辞职等制度,实行最高任职年龄限制,强化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大胆提拔和选用那些成绩突出的年轻公务员,使公务员不在受年龄的限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监督制度入手,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公务员的奖励应该公开,加强奖励监督。目前法律法规对公务员奖励的事中监督,即评奖过程的监督没有做出规定。虽然法律规定了奖励撤销制度,明确了撤销情形,但是仅仅从受奖者可能违法的角度进行规范,而对于授奖者的违法行为没有进行法律规制。同时对于撤销奖励只规定了撤销机关、撤销后果,没有进一步规定撤销时限、撤销方式、如何监督撤销权的行使过程等内容。为了保证奖励的公正性,我们应该赋予其他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异议权,评奖中应当条件公开,名额公开,程序公开,事迹公开来让竞争者和公众监督,在评奖中,要有专人负责监督,处理公众的 反馈信息,对于有决定权的人要严格监督,让他成为公众和舆论监督的焦点不 敢贪污受贿,是公务员的公平感增加,从而增加公务吉利的效果。其次,调整监督思路,深化竞争监督制度。公务员的竞争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在我国公务员的竞争监督多是在竞争中进行,而对于竞争的前期控制,后期控制以及全程反馈很少甚至是不监督,使得竞争监督漏洞百出。因此,为了增加对公务员的竞争监督,我们应该做好竞争的前期控制、事中控制、后期控制和全程反馈这四个环节的任何一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们可以在竞争监督中引入先进的仪器,保证监督手段的科学,制度的透明、公开,同时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舆论部门和竞争者的作用,赋予他们广泛的监督权,对公开的内容、方式、时间、程序以及接受监督的方式也应当明确,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使公务员在公开、公正的环境里竞争,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竞争激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公务员激励机制改革研究论文

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总结,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在走向成熟,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也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短,社会又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公务员激励机制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激励机制的效力,阻碍了激励机制的运行,影响了激励机制的创新。因此,探索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和方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我国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因而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作为激励制度,在这方面我国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在激励制度这方面我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究竟如何呢?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薪酬激励机制的缺陷:适当水平的薪酬能保障公务员的生活,体现公务员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自1997 年以来,我国对公务员主要采取普遍加薪的手段进行激励,其薪酬水平已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使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我国公务员目前的薪酬体制来看,问题主要表现为当前薪酬设计过于死板,业绩性薪酬在总薪酬中比重较低;不同级别公务员之间的薪酬差异小,不能反映各种级别、职位人员的劳动价值含量;公共部门内部科技型人员与普通型人员、政务类与事务类人员的薪酬差距也未拉开。种种形式上的公平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公平,导致公务员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体现,难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考核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大多只是做作样子,岗位目标设定不够明确,职责分工的不够详细,考核指标的难以量化,政府部门与党政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并不强。同时,年终考核评比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物质激励往往是象征性的,缺乏物质的刺激性,因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优秀等次“轮流坐庄”的现象。现实的考核评比结果大多比较温和,不称职或基本职称的人几乎没有。如,绍兴市二万多名公务员在近两年的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也就二十多位,约占总数的1‰。可见,考核激励机制对多数公务员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性和激励性考核激励是对公务员的工作业绩通过量化方式进行全面的评价,涉及到公务员的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和职务升迁等诸多切身利益。 晋升激励机制的缺陷:职务晋升是公务员个人成就的集中体现。在轻视物质激励的年代,晋升激励机制作为精神激励的主要方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实社会关系中,我国传统的亲缘、血缘关系构成了晋升激励机制的最大障碍,其破坏性主要表现在权力交接的集团垄断性导致权力配置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影响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在我国子袭父职、裙带关系、帮派之分古已有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晋升都是添加了人为的因素。 竞争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公务员的职业一方面稳定性高,采用终身雇佣制,无外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无异于进了保险箱;另一方面竞争过程暗箱操作,人才选拔上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缺乏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并且鉴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对公务员的激励必须按国家的统一条文执行,激励方式缺乏灵活性等,诸多因素都削弱了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监督激励机制的缺陷:虽然我国公共部门的权力监督主体已相当全面,但监督意识淡薄、监督动力缺乏;各监督机构职责交叉;专门的监督机关难以发挥监督职能;法、检两院的监督职权不能真正独立行使等原因导致监督不力,这些因素应该是不能有效遏制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在我国监督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三鹿奶粉”事件,如江苏省某市公安局长公然要挟监督人等等,使得我国的监督只是摆设。2 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 通过完善考核体系来完善激励制度:首先,应该制定出一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考核要从德、能、勤、绩这四个方面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制定评估实施细则和测评表,把德、能、勤、绩这四项细化,这样的考核制度才可以管理者容易实施,对公务员的评价才能公平公正,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激励。其次,确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改变我国以前考核中之划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考核方法,对每一项每一个进行打分量化,进行区别,通过这样才能使考核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评定出一个公务员到底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不足,对不足的方面进行加强,考核制度也才能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再次,健全、完善评估方法。在我国考核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评估方法单一,使得下级的升迁、嘉奖全掌握在上司手中,随之而产生的便是行贿受贿。因而,在评估中我们应该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评估方法,,如图表示评估方法、排列式评估方法、强制性选择的评估法、述职评估法、目标评估法等。同时我们还应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比如英国它们成立了专门的评估部门-国家审计办公室,同时还启用大量的私人顾问在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深入市民中进行评估,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建立这样的独立机构,相信这样的评估才会是公开、公正、有说服力的。 优化晋升制度,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要增加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竞争性。我国应该建立竞争性考试考核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对于内部低级职务的公务员如想升到高级职务,应该进行公务员考试考核来确定是否升迁,对于一个岗位通过对社会全面开放的竞争性考试来录取,努力避免“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让机关全员参与竞争上岗。其次,增加公务员的级别设置。在我国,高级职务是有限的,而公务员对高级职务的需求是无限的,对每一职务我们的公务员相对应的级别设置比较少,这就使得很多公务员对晋升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我们应该在慎重考虑部门、岗位的特殊性之后,结合我国的国情适当的增加某一职务的级别使受到客观因素限制得不到晋升的公务员得到晋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优化公务员队伍。我们应该从公务员结构上进行改变,首先,要对不同的岗位又不同的规定,不同的职务进行年龄、性别、专业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积极疏通与“下”的途径,健全试用期制、免职、降职和引咎辞职等制度,实行最高任职年龄限制,强化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大胆提拔和选用那些成绩突出的年轻公务员,使公务员不在受年龄的限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监督制度入手,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公务员的奖励应该公开,加强奖励监督。目前法律法规对公务员奖励的事中监督,即评奖过程的监督没有做出规定。虽然法律规定了奖励撤销制度,明确了撤销情形,但是仅仅从受奖者可能违法的角度进行规范,而对于授奖者的违法行为没有进行法律规制。同时对于撤销奖励只规定了撤销机关、撤销后果,没有进一步规定撤销时限、撤销方式、如何监督撤销权的行使过程等内容。为了保证奖励的公正性,我们应该赋予其他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异议权,评奖中应当条件公开,名额公开,程序公开,事迹公开来让竞争者和公众监督,在评奖中,要有专人负责监督,处理公众的 反馈信息,对于有决定权的人要严格监督,让他成为公众和舆论监督的焦点不 敢贪污受贿,是公务员的公平感增加,从而增加公务吉利的效果。其次,调整监督思路,深化竞争监督制度。公务员的竞争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在我国公务员的竞争监督多是在竞争中进行,而对于竞争的前期控制,后期控制以及全程反馈很少甚至是不监督,使得竞争监督漏洞百出。因此,为了增加对公务员的竞争监督,我们应该做好竞争的前期控制、事中控制、后期控制和全程反馈这四个环节的任何一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们可以在竞争监督中引入先进的仪器,保证监督手段的科学,制度的透明、公开,同时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舆论部门和竞争者的作用,赋予他们广泛的监督权,对公开的内容、方式、时间、程序以及接受监督的方式也应当明确,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使公务员在公开、公正的环境里竞争,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竞争激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推拉理论”在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有效运作 肖正秀 谢宝富 【该文章阅读量:743次】【字号:大 中 小】 自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今,公务员制度已在中华大地上走过了近十一个年头。经过十一年努力,国家公务员制度已逐步建立起了考试录用、竞争上岗、交流培训、考核奖惩以及管理监督制度。同时,这些制度又反过来促进了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人们也不能不注意到一些长期存在于干部管理体制中的不良现象。如,急功近利,捞取“政绩”,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作风飘浮,愚弄群众,朝令夕改,言而无信,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并没有因为公务员制度的深入推广而有所改善。对此,理论界和实践中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干部任前公示制的实行,“高薪养廉”的推行,都体现了政策制定者的良好愿望。但是,一项项设计初衷良好的制度很难避免长期积习的侵蚀。究竟应该如何克服现实干部管理中的弊病呢?本文中,笔者引入“推拉理论”,并据此探寻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有效构架,以期对正在进行的廉政建设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一、“推拉理论”及其与人员激励的关系 “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最早是由伯格()提出来的。乔治()进一步细化了推拉理论的研究。①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方面力量的作用下完成的。②若把人口迁移这一活动纳入行为学领域,那么“推力”和“拉力”当成为促成“迁移”这一行为发生的激励因素,只是“推力”起的是一种反向的激励作用,而“拉力”起到的则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③大部分激励理论都符合“需求-激励-行为-目标”的模型,但“推拉理论”可以为激励理论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即在对人员进行激励时,不仅要通过对其需求的满足施以正向的激励,而且要通过杜绝其不良行为的发生施以反向的激励。 当然,对反向激励的重视也是基于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独特之处的考虑。在罗豪才先生主编的《行政法学》中,对公务员的双重身份问题进行了阐释。一方面,作为一名公务员,它与国家构成了一种行政职务关系,享有一定超出普通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另一方面,作为芸芸众生之一,他也有普通公民的各种要求需要满足。不同的是,公务员在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可以通过将与公务员身份相伴生的权利异化为自己手中的权力,并进一步利用这种权力来获取更多的满足自身需求的利益。这就相应要求在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构建中必须包含有预防“权力异化”的措施。从这个角度看,公务员激励机制不仅包含《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的“奖惩”,还应涵盖“考核、纪律、职务升降、职务任免、工资福利保险、管理和监督”等项内容。 二、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拉力”因素 “拉力”因素即促使其行为符合职位要求的诱导力量,主要包括目标、表率激励及利益驱动机制。后者又可进一步细化为工资福利保险、奖励、职务升迁三方面。 1、目标、表率激励 作为政府管理人员,公务员比普通公民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公共责任,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受到更多关注,同时人们也对他们给予了更高的期望。如何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社会的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公共环境,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对公务员制定工作目标时既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同时也要注意目标的可行性,使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避免因目标过高过大而导致悲观情绪。 在制定了可行目标之后,还应积极发挥表率激励作用。孔子曾言: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因此,部门的领导者定要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对其他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部门风气。从近几年所查腐败案件看,集体腐败是一个显著特点,这与部门风气的败坏有很大关系。 2、利益驱动机制 前面提到,公务员并不会因为其公职人员身份而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他们仍然具有普通“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一面。由于受长期“道德泛化”的影响,我国在对公务员激励中片面强调精神激励,而相对忽视了物质激励的作用,这是在以后的公务员激励中要认真弥补的。 首先,进一步落实“高薪养廉”。“高薪养廉”自提出至今,引起了许多争议,褒贬不一。在此,笔者不想探讨“高薪”能否“养廉”的问题,这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是,既然我们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并将继续完善它,既然我们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公务员制度,那么,我们就应按市场规律办事,就应把公务员视为一种职业,因此,就应该遵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原则,根据人才价值、供求状况及其能给社会带来的收益来确定薪金,并使公务员的报酬规范化、透明化以便于接受监督。这样不但可以消除因与非公务人员之间的工资比较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保证公务员可以安心工作,还可以有效杜绝福利保险发放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以及实际工资发放过程中“明一份,暗一份”的现象。此外,与市场机制接轨的工资制度还可为政府部门吸引优秀人才提供更大可能。正如李光耀先生所说:“在现时代,在这种客观现实环境里,要吸引最好的人才加入政府的方法,就是以接近他们市场的价值来酬报他们。”因此,“公平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以道德价值来制定薪酬,只是对介绍社会主义的教科书,以及谈论社会公平的政治小册子有用罢了。”④ 其次,进一步规范奖励机制,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相结合。奖励要以客观、具体的贡献为依据,并将有关规定及具体操作程序向全体人员公开:鼓励公众参与受奖励人员的评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表现的情况下决定受奖人员及奖励等次,明确奖励目的和原则,防止“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现象出现,明确奖励评选过程中的责任机制,坚持“谁管理,谁负责”,提高领导对奖励严肃性的认识,一旦出现违规现象,严格追究管理者责任。此外,为了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班子内部的团结合作精神及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对集体效率高、凝聚力强、风气良好、受到群众普遍好评的领导班子应给予适当的集体奖励。 再次,严格竞争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平等竞争,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在公务员的录用、提升中,要提高竞争质量。到目前为止,我国公务员录用、晋升中的笔试制度已相对比较健全。但面试中的竞争性就值得怀疑了,因为面试过程弹性较大,比较容易动手脚。长期以来,在公务员晋升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针对这种不规范现象,笔者认为,不妨尝试在公务员面试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即允许非利益相关者旁听面试过程。当然,为防止其中的串通作弊行为,可制定相应的技术规定,比如规定旁听者在面试过程中只许进不许出;不许携带通信工具等。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程序,使竞争者对竞争过程充满信心,也可真正保证能者能上、庸者能下,并使“上者”从一开始就可获得他人的认可,而不会因其“来路不明”而遭嗤之以鼻的冷遇。 三、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推力”因素 所谓“推力”因素,即对公务员正常行为的发生起推动作用或对其不良行为的出现起预防作用的因素,包括考核、监督和惩罚。那么,应如何切实发挥其“推力”呢? 1、制定可操作的考核程序 首先,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形成文件,公之于众。在具体考核中,要贯彻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并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同时,注重被考核人的素质和潜力;然后,由人事部门统计考核结果,最后,将考核结果返回公务员本人,保障公务员的申诉权利,并使考核结果真正与培训、晋升、奖惩挂钩,使领导者和公务员本人重视考核过程和结果,避免考核流于形式。还要在考核过程中实行责任连带机制,出现考核违规现象要严格追究考核人的连带责任。 2、综合发挥多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 首先,保障权力机关监督。据宪法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和组织法规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并接受它的监督。可见,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权具有当然的、绝对的监督制约权。但实践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却明显力不从心。其中原因很多,如各级人大代表构成中掌握行政权的人数过多,人大会期短,监督权不能经常行使等。同时,这还与人大代表只有监督权力,而缺少对权力行使的保障有关。对此,要尽快制定监督法,赋予人大代表监督权的行使以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健全法律监督体系,提高司法监督水平。宪法明确规定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但由于各级人民法院及检察院经费由财政全额拨给,而财政权又隶属于行政权,导致司法权在实际运行中不得不屈从于行政权,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基于此,应在保证人民代表大会的至上权力的前提下,使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相对独立,司法权、财政权只接受垂直领导,“变行政权对司法权的财权制约为职权制约,形成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⑤ 再次,要培育和健全社会监督。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变传统的机关大院板报式政务公开为网上政务公开,并使公开内容制度化、明确化,可使公民更好地了解政府动态,并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为公民监督提供保障措施,提高公民监督积极性、可行性、有效性;建立网上个人信用档案,测算并公布个人信用指数,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3、严格惩罚 “惩罚从严”是指对公务员的违规行为,一经查处,严惩不贷。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对公职人员的不当行为的惩罚范围仅限于查出的几起大案要案,许多不利于人民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无法可依,或者由于有法不依,依然得不到有效遏制。各级人大应加快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条文,力求具体且容易操作,并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使渎职者、腐败者望而生畏;利用网上个人信用档案,增加无形惩罚成本。在一个诚信日益受到重视的国家中,“信誉将会影响人一生的前途,个人信誉差将会受到一种现实的歧视或不平等的对待,使人有难以立足于社会之感。”⑥传统的违纪惩罚文件尽管也会装在档案袋里,但换到一个新的单位里,所有劣迹除了领导之外不会有其他人知道,会大大降低惩罚的震慑力。而信用档案的建立却会使公务员在要实施违规违纪行为时“三思而后行”。因为一旦信用档案里出现污点,网络的公开透明化会使其无法隐藏。 四、激励机制有效运作的关键:“推拉力”协调作用 正如“推拉理论”所提到的,人口迁移是在流入地“拉力”和流出地“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伯格在1961年人口大会上提交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如下假设:就流出地而言,如果是在强大的推力作用下产生的流动,那么流动的选择性将要比强大的拉力作用下形成的流动的选择性要小的多。⑦依此可作一推断:只有“推力”或只有“拉力”的流动的理性程度会低于合力作用下的流动。不过,对于人口的流动,两者协调作用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但对于公务员激励机制,却可以通过人为的制度设计促成两者协调发挥作用。 其一、要从观念上摆脱“各执一端”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正向激励、“高薪养廉”,而放松了对考核、监督和惩罚的要求,或片面强调后者,而不能给公务员的劳动以合理的报酬,对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都是不利的。 其二、无论“推力”还是“拉力”都要考虑公务员的自身利益。并要保证两者的方向一致:使行为者利益最大化。⑧“拉力”可增加不良行为的积极成本,“推力”可增加其消极成本,公务员基于对自身利益的理性分析,会选择符合规则的行为方式。注释: ①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59页。 ②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③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2版,第307页。 ④李光耀语,见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533页。 ⑤张尤佳、周实:《防止领导职公务员权力腐败的对策分析》,《当代法学》2003年第8期。 ⑥庞廉:《关于美国政府高层公务员选拔管理机制的考察》,《公共行政人力资源》2002年第5期。 ⑦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59页。 ⑧蒋硕亮:《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

毕业论文不能抄袭的!!!

行政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二、 选题方向:公共关系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1、 论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2、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3、 论跨世纪城市文化形象战略4、 论受众社会心理与城市对外宣传5、 论新闻策划的原则和方法6、 新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品味7、 试论未来行政领导的形象塑造8、 浅析组织文化创新走向9、 论中国IC策划的定位10、上海或广州城市国际形象的确立与推广三、 选题方向:行政管理论与行政、领导、行政组织学1、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2、 论当代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3、 论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传递中的作用4、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运动”评析5、 论行政权力及其制约6、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制7、 论邓小平的行政改革思想8、 论政务公开9、 论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中的民主价值取向10、论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的市场取向四、 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与行政领导、人力资源管理1、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比较(细分问题论述)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3、 政府与制度变迁4、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细分问题论述)5、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6、 考核制度比较研究7、 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8、 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9、 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五、 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公关传播法规1、 依法治国重点在治“吏”2、 依法治国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3、 加速政府体制改革,适应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特点的要求4、 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考5、 论地方政府与公共管理6、 依法治国与治吏7、 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8、 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六、 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监督学1、 论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是反腐败的根本措施3、 在社会主义时期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4、 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监督的一些设想5、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监督制度6、 舆论监督的作用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七、 选题方向: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组织与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组织学、西方行政学说1、 当代中国行政模式研究2、 当代中国法治行政研究3、 当代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规模研究4、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研究5、 加入WTO与政府制度创新研究6、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八、 选题方向: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管理学、市政学1、 公共管理论的经济学分析2、 市场经济与政府体制改革3、 市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4、 政府责任研究5、 市场经济与非赢利组织的发展6、 依法行政研究7、 城市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8、 城市政府与法治9、 政府公开与民主行政10、现代科技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11、法治与德治12、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九、 选题方向: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西方行政史1、 1994年后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膨胀的原因分析2、 论西蒙的决策思想评新公共管理理论3、 论西方公共行政的民主管理思想4、 中美行政监督体系比较5、 中美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问题分析6、 素质教育与政府教育体制问题分析7、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8、 关于外来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9、 中国公民政治人格的转型:从权威人格到民主人格十、 选题方向: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政府经济学1、 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政策选择2、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共政策选择3、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政府间关系的协调4、 非盈利性组织管理研究5、 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顶性6、 中国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7、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十一、城市行政管理(市政学研究)、市政学1、 城市政府规模的讨论2、 公共人力资源讨论3、 城市社区管理讨论4、 城市管理讨论5、 户籍管理讨论6、 城市公共管理专题讨论7、 市政体制比较讨论8、 社会网络与城市发展讨论十二、选题方向:市政学、管理学1、 论城市的本质2、 市政学研究的内容、界限及意义3、 西方市政学研究4、 比较市政学研究5、 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与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6、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7、 撤退设市可否作为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8、 外国城市管理体系的变迁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9、 第三部门研究综述10、制度变迁与城市管理十三、选题方向:政治理论与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基础1、 西方政治理念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细分问题论述)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细分问题论述)3、 公共伦理分析(细分问题论述)十四、选题方向:宪法学、中国当代政治制度1、 试论人大代表的作用2、 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3、 论权力制约技术十五、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西方各国政治制度1、 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政府间合作研究2、 市场经济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3、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研究4、 西方式民主及其影响研究5、 政治参与、行政参与问题研究6、电子政府与电子民主建设十六、选题方向:政治制度、地方政府与地方政策、政治学基础、中国公共政策概论1、 国家建设理论视野中的地方政府建构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系 ( 中国、外国或中外比较;历史演变或法理分析 )3、 中国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特别是广东的改革经验 )4、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分析5、WTO与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十七、选题方向:政治制度、 思想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党政制度1、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体制研究(从中拟一题目)2、地方政府体制中的条块关系3、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4、党政关系(中国、外国或中外比较研究)5、 城乡社区自制制度建设6、 香港、澳门与台湾的地方政府体制(任选一个地区或进行比较分析)7、 关于政党政治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8、 关于政府体制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9、 关于行政法制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10、 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建设(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十八、选题方向:行政决策、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1、 从统治到自治:公共政策范式如何转换?2、 第三部门: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体3、 听证制度与公共政策论证的公民参与——以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村与街道治理为例4、 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地方政府治理机制下的政策制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5、 公共政策制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6、 试论公共政府的基本价值标准7、 试论公共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8、 试论政策问题建构中的程序约束十九、选题方向: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比较政治学、当代国际关系分析1、 比较分析行政集权民主制与传统代仪民主制的异同2、 古罗马政治制度对西方民主制的影响3、 西方民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形成4、 比较英法革命及其对各自政治的不同影响5、比较英美政党结构及其功能的异同5、论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的形成二十、新增题目(一)行政管理、管理学 1.以行政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个社会问题2.依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的几点探讨3.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4.提升政府公共行政职能 适应社会快速发展(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5.关于社会发展中的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6.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7.浅论企事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途径8.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9.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10.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11.谈谈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的策略建议12.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13.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14.城市化建设中的信访问题及其对策措施15.论某地区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16.浅谈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建设17.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18.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19.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20.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21.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考22.关于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23.浅析国有资产流失及管理体制的完善24.试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25.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某一方面)26.试论依法行政(某一侧面和具体化)27.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28.浅谈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化29.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30.谈谈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31.略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32.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3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34.浅谈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35.略论遏制吏治腐败的治本之策36.创新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之我见37.浅谈现阶段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38.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38.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40.关于当前**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41.浅谈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其要求42.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43.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44.浅谈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若干措施45.浅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措施46.浅谈我市(**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工作措施47.正确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想法48.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市农村社保体系的理由分析49.浅析干部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50.行政效率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51.社区工作践与探索52.当前行政违法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与矫治53.坚持人本管理,尊重员工价值54.农村教育、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建议55.我市政府优化发展环境的对策探讨56.我市目前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现状与措施5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58.浅谈当前我市社区民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59.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60.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61.行政违法状况及其相关分析62.浅议我国政府采购制度63.中国“电子化政府”的现状及对策初探64.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优先的原则65.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城中村”改造与管理的几点思考66.公用事业民营化中的政府管制67.谈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68.浅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69.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之我见70.进一步推进我市依法行政工作的思考7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析72.浅论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及其改革策略73.浅论提高我市农民收入的××对策74.浅论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75.谈我市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措施(某一侧面和具体化)76.论政府作风的制度化建设77.政府提高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思考(某一侧面和具体化)78.关于中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的思考79.论社会公正与公共政策(某一侧面和具体化)80.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某一侧面和具体化)81.税收征管改革后如何有效实施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82.谈行政监督体制改革中的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83.当前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84.行政领导廉洁自律的现实意义与途径85.我国现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问题与对策)86.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某一侧面和具体化)87. “协调”功能在行政运行中充分发挥之案例分析88.信息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89.建立行政信息网络的研究90.行政信息的管理与应用91.行政法规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就某一侧面)92.行政监督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与发挥93.反腐败斗争与政府职能的实现(就某一侧面)9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就某一地区)95.试论行政监督(就某一侧面)96.浅析××单位行政管理的现状及改革(可泛论或就某一侧面)97.寻租行为研究与治理(具体化)98.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的探索99.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100.各种市场行为的规范与监督(某一侧面和具体化)101.当前**地区城管行政执法问题研究102.人口流动与户籍管理制度关系及改革研究103.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城中村、城市治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培训、土地政策等)问题研究104.**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05.地方政府问责制研究106.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的影响研究107.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108.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109.试析危机管理中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某一侧面和具体化)110.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111.政府税费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112.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的问题113.***事件(例如:武汉“禁麻”成功等)之政府管理分析114.***政策(例如:烟台市实施农村饮水等)评估115.***省(例如江苏)公共财政改革措施与成效分析116.***市(例如:襄樊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117.***地区(例如:泰州)民办教育发展策略研究118.重大事故危机决策与应急体系建设:***案例分析(例如:山东枣庄矿难)119.***市(例如:上海市)轨道交通融资体制改革与政策研究120.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研究121.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122.城市拆迁的移民权益保护与政府责任分析123.我国行政问责制探析124.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125.我国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政策研究126.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二)社区管理1.试论当前北京城市社区面临的挑战2.关于**社区治理中现存问题的思考3.关于当前社区志愿者工作存在的问题思考4.试论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5.试论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6.试论社区的公共事业管理7.试论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物业公司的关系8.对北京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几点趋势研究9、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10、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三)其它1. 论当代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的基础与特征2.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3.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架构及现代价值4.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和特征5. 儒家人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6. 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民本思想7. 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8. 孔子政治思想剖析9. 老子政治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10.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现代转换11. 谈传统社会中公共伦理缺失的深层根源12. 谈公共伦理建设的新走向13. 公共伦理与诚信14. 公共伦理的理性基础15. 谈转型期公共伦理的缺失16. 公共伦理规范基础的重建17. 环境资源保护的公共政策分析18. 地方政府财政绩效评估19.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分析-----以某个省份为例20.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收入比较21. 渔业产权结构构建的经济学分析22. 公共养老金安全运营监督机制分析23. 企业年金发展国际比较24. 企业年金投资模式研究25. 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26. 改革进程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27. 政治信用论28. 区级政府财政29. 西方政治哲学研究30. 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31. 转型国家的政治发展32.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研究33. 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34. 传统文化与制度构建35.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36.危机管理37.论领导过程38.论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39.公私部门差异分析——基于管理的视角;40.公共部门战略管理;41.发展战略研究;42.市民社会研究;43.官僚制研究;44.论行政学的产生45.公私伙伴关系研究46.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47.城市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48.城市经营的实证研究 49.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50.第三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角色研究51.城市管理问题研究(细分选题,如城市流动人口研究,城市社会保障体制研究等)52.官僚制在现代国家(我国政府中的作用和影响)政治与行政角度研究;53.论公民行政执行权的保障(论行政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行政和政治学的角度研究;54.论行政执法的合法性(行政法和法理角度研究);55.论行政执法的合理性(行政法,行政哲学,法理学角度研究);56.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的角度研究);57.论地方保护主义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行政和行政哲学的角度研究);58.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务员素质(行政伦理,公务员制度的角度研究)59.关于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的若干思考;60.在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怎样做好班集体的管理?6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62.大学的考核体系研究63.论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64.绩效技术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65.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66.大学管理人员考核制度的研究67.新时期行政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研究68.工作团队的激励机制和绩效测评体系69.团队激励研究70.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71.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问题72.大学的考核体系研究73.论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74.绩效技术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75.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76.我国当前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77.(机构)考核制度的研究78.论转轨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重塑——从传统到现代79.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想80.新时期行政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研究81工作团队的激励机制和绩效测评体系1、提高县级机关行政办事效率之我见2、浅谈乡镇行政管理改革3、对××县解决“三农”服务问题的思考4、如何使人才合理流动,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应5、浅析行政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6、关于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探讨7、论行政生态环境与公共政策的方向8、行政管理中的民主化理论研究9、政府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研究10、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究11、转变职能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地位研究12、试论政府机构改革13、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14、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15、论社会主义行政领导的角色16、论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17、民治型领导与专制型领导的比较研究18、论县(市)宏观决策中党政关系研究19、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20、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研究21、标本兼治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22、论舆论监督23、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职能是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11.论行政赔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12.试论行政诉讼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及作用13.试论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完善及其途径14.论我国行政许可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15.试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16.试论行政立法的民主原则及其理论意义17.建设学习型政府的动力分析18.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障碍分析19.论政府危机管理20.论政府绩效管理21.论责任政府建设22.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23.论行政文化建设24.政府采购的问题与对策25.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26.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思考27.论政府行政管理的民主化28.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的思考29.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30.论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趋向31.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32.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33.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34.完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考35.论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36.论公车改革的难点与途径37.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协调机制38.论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39.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40.论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监督41.试论现代领导者的影响力42.论行政领导艺术43.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4.试析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及问题45.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6.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47.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廉政建设问题48.公共权力寻租行为分析49.健全完善公务员考评机制50.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51.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52.论构建诚信政府的途径53.论公共管理中的听证制度54.论绩效考核的方法与应用55.论双因素理论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56.试析利益团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57.中外利益集团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比较5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59.论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60.公民社会影响政策制定的利弊分析61.政策执行中的博弈现象分析62.论公共政策评估的困难与创新63.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分析64.政策变形的成因与对策65.论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66.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67.论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政策制定的影响68.当前我国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69. 试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70.试析我国养老保险政策71.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72.信息不对称下大学生就业制度安排73.中国封建监察体制的特点及启示74.试论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75.试论《论语》中的管理原则76.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77.试析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78.“无为而治”与现代行政管理79.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述论80.试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81.杰佛逊人民民主思想分析82.洛克政治思想分析83.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分析1.论服务型政府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分析3.论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动力4.论公共管理创新的阻力5.论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条件6.论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特点7.论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8.论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9.论政府管理创新10.论诚信政府建设1.论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2.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3.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4.当前我国反腐败问题研究5.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几个主要理论6.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转变7.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适度9.论公务员的行政道德规范10.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11.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12.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13.政府公共形象设计14.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15.机关后勤管理问题研究16.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17.我国所有制理论的突破与发展18.论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19.民主问题研究20.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21.依法行政问题研究22.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问题研究23.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24.当代中国改革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25.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26.行政决策体制中咨询权力问题研究27.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28.政府能力问题研究(包括财政、协调等)29.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个问题30.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31.村民“自治”问题研究32.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新谈33.中俄体制转型问题的比较研究34.中国人力资源开放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35.中国法治文化培育问题研究36.浅谈腐败的成因37.论中国的依法行政38.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39.加入贸易世界组织与我国政府行为的适度40.关于民主问题之研究41.行政体制改革多领导者素质的要求42.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43.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44.浅议行政财务管理45.浅论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46.论中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47.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48.论行政立法与廉政建设49.WTO与中国人力资本的开发50.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51.浅谈创新管理52.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53.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县乡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

在中国公务员架构体系中,乡镇基层公务员数量最为庞大,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群体。通常说来,乡镇基层公务员处于中国公务员体系中的最底层,工资少、待遇差、级别低成为了乡镇基层公务员的真实写照。乡镇基层公务员直接与民众打交道,其工作作风、工作水平等直接关乎党和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因而,找到当前乡镇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乡镇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善党和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作用。乡镇公务员获得的激励与实际付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断档薪酬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平问题,包括外部公平性和内部公平性。从外部公平性看,乡镇基层公务员与城镇基层公务员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多不相同,虽然基本工资差别不大,但总的薪酬收入却与城镇基层公务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一些市级单位是省级文明单位,而乡镇却很难获此殊荣,仅此一项,乡镇基层公务员就会与这些省级文明单位的基层公务员有600元的收入差距。这一不公平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乡镇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心里的落差感和不平衡感。从内部公平性看,乡镇基层公务员的薪酬收入多由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构成,其中这两项收入高低又与级别和职务高低有密切关联,容易造成不公平感。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标准笼统、范围狭窄、搞平均主义。标准笼统指的是定性不定量,无法引用科学的量化标准去衡量公务员的工作,有些时候只是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衡量。范围狭窄指的是考核主体单一,多是由单位的领导班子对一般公务员进行考核,没有引入人民群众相关评判。平均主义指的是考核结果采取“优秀轮流转”的模式,假如某公务员去年年度考核“优秀”,今年即使事实上考核优秀,领导班子会与其谈话,让其讲“大局”意识,进而将本年度“优秀”让与他人。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不公正的体现。晋升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晋升通道狭窄、按资排辈现象等。受体制机制的影响,我国乡镇一级是最基层的地方政府,机构规格多为正科级。由于机构规格不高,领导职数不多,再加上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之间存在着一些隐性门槛,大大限制了公务员的晋升通道。而且这里面存在着“以年龄谈资历”的现象,新晋公务员要想进入科级领导干部序列,所耗用的时间少则8年、10年,多则20年、30年。奖励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物质奖励匮乏、精神奖励偏多,二是奖励以部门负责人居多、具体干事人员较少。就前者而言,对基层公务员奖励往往注重精神方面,比如授予荣誉称号、评为先进典型等,物质奖励方面做得相对不够。就后者而言,通常如果某项工作做得好,率先受到表扬,或者最终受到表扬的多是部门负责人,而一般具体干事人员则多成为“幕后英雄”。乡镇基层公务员获得的奖励与实际付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断档,这一问题势必会影响一般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着力完善乡镇基层公务员晋升制度,改进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切实增强物质激励,就要从奖励、工资等方面入手。一是要改变重精神轻物质的激励模式。客观地说,精神激励在某种情况下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但如果过于重视精神激励而轻视了物质激励,恐怕效果也会打折扣。当前,乡镇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其中有不少是80后或90后的年轻公务员,这一群体对于物质激励普遍具有强烈需要。二是要尽力完善乡镇基层公务员工资制度。探索建立分类工资管理模式,科学区分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的工资待遇,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就乡镇基层公务员的基本工资、级别工资、职务工资和工龄工资进行灵活的、客观的区别管理。创新乡镇基层公务员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一套与地方实际相符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切实制定出具有现实针对性、量化性的考核标准。三是要重视乡镇基层公务员工资的内外部公平性。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建构对各层级公务员和社会其他行业工资水平的定期调查机制,适度地对乡镇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进行动态调整,尽可能确保津贴及待遇福利的发放规范化、制度化。着力完善乡镇基层公务员晋升制度。一是要拓宽乡镇基层公务员晋升渠道。可以建立或委托相关部门建立一个专门负责乡镇基层公务员晋升的独立机构,制定出切实可行、客观公正的基层公务员选拔机制,将有关基层公务员晋升的过程、程序等信息公布于众。建立乡镇基层公务员职务升迁考核制,为乡镇基层公务员公正平等地获得提拔机会筑牢机制保障。二是要拓宽职务与职级并行层面。根据中央《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规定,在乡镇办事员干满八年没有被提拔,可直接享受科员待遇;任满十二年科员没有被晋升的,可享受副科待遇;副乡科级干满十五年的、没有被晋升的,可享受正科级待遇。在乡镇基层公务员中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职级晋升必然会成为乡镇基层公务员的晋升新渠道,使得职务晋升通道狭窄的局面得以改观。丰富完善乡镇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一是要丰富考核方法。按照乡镇基层公务员职位类别不同,进一步明确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不混编混岗,结合有关文件精神和单位实际科学地确定德、能、勤、绩、廉等要素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在此基础上量化上述各要素并确定各个方面所占的分值。二是要明确考核标准。完善绩效考核就要规范化工作标准,需要在时间标准、数量标准、质量标准、资源标准四方面下足力气、做好文章。时间标准即明确指出目标任务的完成时间,可按周期“每日”“每周”“每月”表达;数量标准即在单位时间内目标任务的完成数量;质量标准指的是目标任务完成得如何;资源标准指的是成功地完成目标任务需要什么资源。明确此四项标准,就可因地制宜地制定各项工作的具体量化指标,有助于最大程度保证考察结果公正、公平。健全乡镇基层公务员监督约束机制。一是要创新监督理念。对于乡镇基层公务员而言,自觉接受来自于社会各界的监督是公务员法明确规定的应尽义务,工资待遇、职务升迁、绩效考核、审批过程等,只要是公共行政行为和活动就都应受到公开监督。同时,要积极调动起人大、媒体、公众等各种监督力量,使得乡镇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行为真正在阳光下运行。二是要理顺监督体系。监督主体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非常有助于推动“多维监督”的协同作用。三是要畅通反馈渠道。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还需要在“人民的名义”下,畅通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信息反馈渠道。对于人民群众而言,要切实保障其知情权,进一步细化、完善举报、信访制度,健全举报信、电话投诉、新媒体平台揭发及批评建议等反馈渠道,让乡镇基层公务员彻底摒弃滥用职权现象;对于乡镇领导而言,不论是建议、指责还是表扬,都要及时并且客观作出回应;对于乡镇基层公务员而言,同事之间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从而优化基层组织的形象,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行政效能。(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行政管理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监督机制的完善研究-以某地方政府为例企业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应对措施研究3.行政管理中行政合同的应用现状及完善策略研究4.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5.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研究6.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7.建设学习型政府的策略分析-以某地方政府为例8.营销管理和关系营销研究9.大数据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10.社区行政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南宁市A街道为例11.我国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决策机制探讨-以某地方政府为例12.广西A学院编制管理问题研究13.我国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问题研究--以A镇为例14.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村民自治的困境及对策15.服务型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转型研究--以a县为例

“高薪养廉”政策倾向的出现,是对腐败的妥协,是政府的堕落行为。古今中外,没有那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度采取这一措施藉此来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就是全球最发达的美国,政府官员的收入也处在全社会的中下层。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6倍,可官员数量是美国的几十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采取高薪养廉,中国财政将完全变为官员财政,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职能将完全丧失。现在的官员不是不作为,而是忙于权力寻租,高薪发放难填欲壑,只会加重财政负担。因此,用效率工资的理论分析政府高薪养廉无异于自欺欺人。腐败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彻底根治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从现实角度看,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对其加以抑制以减少腐败现象则是较为理性的考虑。我们之所以提出高薪养廉的对策,其根本目标就在于此。我们认为推动高薪养廉政策的一些具体做法可以是:1、必须改革目前公务员的工资制度,使政府公务员有合理和合法的途径来实现其贡献与收入的相对平衡。首先是要改变公务员目前收入偏低的状况,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的收入水平,其主要政策目标在于增强激励效果,推动廉政建设。其次是彻底打破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模式,使公务员的工资能够拉大档次。在计划体制下,社会缺少竞争,工资报酬近乎平均的分配往往被视为是社会公正的最好体现。平均主义思想左右了当时工资政策的制定取向。而在市场体制下,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引起了社会公平观发生转移。人们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心安理得地领取平均的报酬,他们要求自己应得的份额且能够接受别人应得的份额(当然,这是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看来,把"按劳取酬"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的年代已经结束了。2、公务员涨薪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利益的敏感话题,决不可急功近利,必须要渐进而行。渐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学习、不断反馈和检验的过程。决策者必须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手段,借鉴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地调整政策目标,以期取得满意的效果。渐进的形式有利于社会形势的稳定,可以避免政策激变带来的重大风险和严重失误引起的重大损失。因此,高薪的政策选择应稳步实施。当然,公务员涨薪确有必要,但一定要把握好次序。目前,职工的社会保障体制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一些企业长期欠薪严重影响了职工的个人生活,如果这?quot;旧帐"不还,公务员的高薪制则将付出过高的社会成本。此外,冗员造成的问题是公务员加薪的又一障碍。因此,涨薪必须与机构改革并行,以提高工资作为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从这个角度看,公务员高薪制应在3-5年的时间内分阶段实施,指望一次到位是不现实的。3、建议在工资分配的体制上进行一定的调整。目前在上海的一些居民住宅小区里建立起了业主委员会,它们有权决定小区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能够拿到高薪还是低薪。这是一种谁出钱谁决策的管理模式。受此启发,我们可以考虑在国内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率先打破按行政级别取酬的传统分配方式,由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使公务员队伍中一部分人的工资先高起来。这种做法对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无疑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能够有力地推动高薪养廉政策的贯彻实施。当然,这需要中央制定相关的政策并下放一定的权力。4、公务员加薪无疑会对中央财政构成很大的压力,怎样缓解这种压力,确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目前全国公务员的人数在8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加薪200元计算,大约需要16个亿。这笔钱的筹措现在看来还不是太难的事情。目前的难点关键在于全国2800万左右同吃"皇粮"的事业编制人员。他们与公务员构成的公职人员加起来一共有3600万之多,这的确是一个让人眼晕的数字。高薪养廉的政策能不能得到贯彻执行,关键的问题还是要看事业这块能不能处理好。在目前已经进行、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尽可能使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事业部门脱离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争取做到最大限度的剥离,从总体上缩小公职人员队伍的规模,为高薪养廉铺平道路。5、在奖励制度方面应加强对一线公务员(如国务院部委机关中的处级以下公务员)特殊贡献的特殊奖励,这将成为高薪制的有利辅助手段,对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反腐败斗争中,人们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政府部门的中下级官员拥有很多减少欺诈的机会,但却缺乏这样去做的刺激;而对高级官员来说,情况则恰恰相反,刺激有余而机会不足。要改变这种刺激与机会之间的不协调,就必须对刺激机制进行必要的调整。即对一线公务员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刺激程度。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措施就是延迟付给他们所应得到的部分奖励,如退休金或保证金等,如果搞腐败这笔钱就会失去,那么他们保持廉洁的刺激动机将会大幅提高。6、我们提出高薪的主张并不只是单纯出于养廉的考虑,而是还考虑到要为政府部门吸收最优秀的人才。人才乃立国之本。政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国家就没有高效率的行政。庸夫治国的结果人们不难想象。国家需要精英去管理,公务员应该是社会成员中最优秀的一部分。李光耀就曾经直截了当地讲:"如果不给政府官员一笔可与私人企业相当的报酬,那么,就得把物色人才的范围局限在才能较差或成就较小的范围内,国家将为此蒙受损失"。

你可以去以下网站寻找:

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那我们写公共管理的论文可以有哪些选题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本科公共管理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写论文必看的公共管理论文题目

1、公共决策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

2、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3、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

4、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

5、公共事业民营化问题研究

6、中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7、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的特色与发展

8、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初探

9、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

10、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初探

11、国家公务员制度考核研究

12、强化公务员绩效考评的思考

13、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14、以人为本在国家公务员管理中的作用

15、论公共部门内部治理中的公平问题

16、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思考

17、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18、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19、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

20、以企业精神打造公共事业组织

21、试论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2、提高企业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23、论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4、浅议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25、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理论探讨

26、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27、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

28、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

29、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30、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

31、论政府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

32、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33、拯救“志愿失灵”

34、培育志愿精神,奠定公共事业组织发展基础

35、牵手合作,共建和谐--市场经济添加下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

36、优化制度环境,发展公共事业

37、公共责任监督机制研究

38、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39、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研究

40、社会团体治理结构研究

41、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42、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

43、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

44、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分析研究

45、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

46、西方行政改革的研究

47、我国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

48、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49、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要素分析

50、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探讨

5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5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5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基础 教育 管理、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4、我国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5、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

56、关于中国农民“离土”问题研究

57、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58、试述农业保护政策

59、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

60、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研究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GIS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40、浅谈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区警务

41、“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

42、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生态化管理的优化路径探析

43、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44、法治视角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45、档案部门参与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实现路径探析

46、公共品视角的创客空间分类管理研究

47、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

48、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重塑政府形象的思考

49、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50、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公共关系与 商务礼仪 论文题目

1、 基于跨 文化 视角的中国-东盟商务礼仪对比分析

2、 当代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完善

3、 新媒体时代警察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4、 城管执法部门公共关系危机应对研究

5、 浅析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及其提升途径

6、 浅谈商务礼仪与商务活动

7、 警察公共关系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的应用研究

8、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9、 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应用浅析

10、 政府网络公共关系研究

11、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完善研究

12、 商务礼仪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影响和应用

13、 政府机构官方微博在政府公共关系中的运用研究

14、 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

15、 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研究

16、 高速铁路运营中公共关系危机的管理困境及应对

17、 媒体传播方式的比较及其在警察公共关系中的具体运用

18、 商务礼仪在商务交往中的应用研究

19、 大学生商务礼仪中的个人形象维护

20、 自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危机公共关系研究

21、 媒介融合进程中体育公共关系的发展研究

22、 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的关系研究

23、 姚基金慈善赛公共关系研究

24、 论公共关系的真善美价值观

25、 公共关系的公共性本质研究

26、 自媒体背景下政府公共关系治理能力的研究

27、 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分析

28、 商务礼仪--人与人艺术的洗礼

29、 中国古代准公共关系探析

30、 国家治理新要求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关系研究

31、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探析

32、 影响政务微博在政府公共关系建构中有效传播的因素研究

33、 新媒体环境下深圳海关公共关系建设研究

34、 商务谈判的着装礼仪

35、 公共关系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对策研究

36、 基于公共关系理论的上海国际 马拉松 赛形象塑造

37、 近现代东吴大学外部公共关系实践及其特点研究

38、 危机事件处置中的警察公共关系研究

39、 公共关系意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40、 警察公共关系构建研究

本科公共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公共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综述

★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题目

★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 公共管理类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 管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

★ 公共管理论文题目

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总结,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在走向成熟,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也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短,社会又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公务员激励机制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激励机制的效力,阻碍了激励机制的运行,影响了激励机制的创新。因此,探索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和方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我国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因而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作为激励制度,在这方面我国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在激励制度这方面我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究竟如何呢?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薪酬激励机制的缺陷:适当水平的薪酬能保障公务员的生活,体现公务员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自1997 年以来,我国对公务员主要采取普遍加薪的手段进行激励,其薪酬水平已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使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我国公务员目前的薪酬体制来看,问题主要表现为当前薪酬设计过于死板,业绩性薪酬在总薪酬中比重较低;不同级别公务员之间的薪酬差异小,不能反映各种级别、职位人员的劳动价值含量;公共部门内部科技型人员与普通型人员、政务类与事务类人员的薪酬差距也未拉开。种种形式上的公平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公平,导致公务员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体现,难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考核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大多只是做作样子,岗位目标设定不够明确,职责分工的不够详细,考核指标的难以量化,政府部门与党政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并不强。同时,年终考核评比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物质激励往往是象征性的,缺乏物质的刺激性,因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优秀等次“轮流坐庄”的现象。现实的考核评比结果大多比较温和,不称职或基本职称的人几乎没有。如,绍兴市二万多名公务员在近两年的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也就二十多位,约占总数的1‰。可见,考核激励机制对多数公务员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性和激励性考核激励是对公务员的工作业绩通过量化方式进行全面的评价,涉及到公务员的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和职务升迁等诸多切身利益。 晋升激励机制的缺陷:职务晋升是公务员个人成就的集中体现。在轻视物质激励的年代,晋升激励机制作为精神激励的主要方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实社会关系中,我国传统的亲缘、血缘关系构成了晋升激励机制的最大障碍,其破坏性主要表现在权力交接的集团垄断性导致权力配置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影响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在我国子袭父职、裙带关系、帮派之分古已有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晋升都是添加了人为的因素。 竞争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公务员的职业一方面稳定性高,采用终身雇佣制,无外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无异于进了保险箱;另一方面竞争过程暗箱操作,人才选拔上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缺乏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并且鉴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对公务员的激励必须按国家的统一条文执行,激励方式缺乏灵活性等,诸多因素都削弱了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监督激励机制的缺陷:虽然我国公共部门的权力监督主体已相当全面,但监督意识淡薄、监督动力缺乏;各监督机构职责交叉;专门的监督机关难以发挥监督职能;法、检两院的监督职权不能真正独立行使等原因导致监督不力,这些因素应该是不能有效遏制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在我国监督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三鹿奶粉”事件,如江苏省某市公安局长公然要挟监督人等等,使得我国的监督只是摆设。2 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 通过完善考核体系来完善激励制度:首先,应该制定出一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考核要从德、能、勤、绩这四个方面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制定评估实施细则和测评表,把德、能、勤、绩这四项细化,这样的考核制度才可以管理者容易实施,对公务员的评价才能公平公正,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激励。其次,确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改变我国以前考核中之划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考核方法,对每一项每一个进行打分量化,进行区别,通过这样才能使考核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评定出一个公务员到底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不足,对不足的方面进行加强,考核制度也才能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再次,健全、完善评估方法。在我国考核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评估方法单一,使得下级的升迁、嘉奖全掌握在上司手中,随之而产生的便是行贿受贿。因而,在评估中我们应该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评估方法,,如图表示评估方法、排列式评估方法、强制性选择的评估法、述职评估法、目标评估法等。同时我们还应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比如英国它们成立了专门的评估部门-国家审计办公室,同时还启用大量的私人顾问在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深入市民中进行评估,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建立这样的独立机构,相信这样的评估才会是公开、公正、有说服力的。 优化晋升制度,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要增加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竞争性。我国应该建立竞争性考试考核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对于内部低级职务的公务员如想升到高级职务,应该进行公务员考试考核来确定是否升迁,对于一个岗位通过对社会全面开放的竞争性考试来录取,努力避免“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让机关全员参与竞争上岗。其次,增加公务员的级别设置。在我国,高级职务是有限的,而公务员对高级职务的需求是无限的,对每一职务我们的公务员相对应的级别设置比较少,这就使得很多公务员对晋升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我们应该在慎重考虑部门、岗位的特殊性之后,结合我国的国情适当的增加某一职务的级别使受到客观因素限制得不到晋升的公务员得到晋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优化公务员队伍。我们应该从公务员结构上进行改变,首先,要对不同的岗位又不同的规定,不同的职务进行年龄、性别、专业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积极疏通与“下”的途径,健全试用期制、免职、降职和引咎辞职等制度,实行最高任职年龄限制,强化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大胆提拔和选用那些成绩突出的年轻公务员,使公务员不在受年龄的限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监督制度入手,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公务员的奖励应该公开,加强奖励监督。目前法律法规对公务员奖励的事中监督,即评奖过程的监督没有做出规定。虽然法律规定了奖励撤销制度,明确了撤销情形,但是仅仅从受奖者可能违法的角度进行规范,而对于授奖者的违法行为没有进行法律规制。同时对于撤销奖励只规定了撤销机关、撤销后果,没有进一步规定撤销时限、撤销方式、如何监督撤销权的行使过程等内容。为了保证奖励的公正性,我们应该赋予其他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异议权,评奖中应当条件公开,名额公开,程序公开,事迹公开来让竞争者和公众监督,在评奖中,要有专人负责监督,处理公众的 反馈信息,对于有决定权的人要严格监督,让他成为公众和舆论监督的焦点不 敢贪污受贿,是公务员的公平感增加,从而增加公务吉利的效果。其次,调整监督思路,深化竞争监督制度。公务员的竞争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在我国公务员的竞争监督多是在竞争中进行,而对于竞争的前期控制,后期控制以及全程反馈很少甚至是不监督,使得竞争监督漏洞百出。因此,为了增加对公务员的竞争监督,我们应该做好竞争的前期控制、事中控制、后期控制和全程反馈这四个环节的任何一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们可以在竞争监督中引入先进的仪器,保证监督手段的科学,制度的透明、公开,同时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舆论部门和竞争者的作用,赋予他们广泛的监督权,对公开的内容、方式、时间、程序以及接受监督的方式也应当明确,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使公务员在公开、公正的环境里竞争,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竞争激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高薪养廉”政策倾向的出现,是对腐败的妥协,是政府的堕落行为。古今中外,没有那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度采取这一措施藉此来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就是全球最发达的美国,政府官员的收入也处在全社会的中下层。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6倍,可官员数量是美国的几十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采取高薪养廉,中国财政将完全变为官员财政,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职能将完全丧失。现在的官员不是不作为,而是忙于权力寻租,高薪发放难填欲壑,只会加重财政负担。因此,用效率工资的理论分析政府高薪养廉无异于自欺欺人。腐败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彻底根治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从现实角度看,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对其加以抑制以减少腐败现象则是较为理性的考虑。我们之所以提出高薪养廉的对策,其根本目标就在于此。我们认为推动高薪养廉政策的一些具体做法可以是:1、必须改革目前公务员的工资制度,使政府公务员有合理和合法的途径来实现其贡献与收入的相对平衡。首先是要改变公务员目前收入偏低的状况,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的收入水平,其主要政策目标在于增强激励效果,推动廉政建设。其次是彻底打破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模式,使公务员的工资能够拉大档次。在计划体制下,社会缺少竞争,工资报酬近乎平均的分配往往被视为是社会公正的最好体现。平均主义思想左右了当时工资政策的制定取向。而在市场体制下,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引起了社会公平观发生转移。人们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心安理得地领取平均的报酬,他们要求自己应得的份额且能够接受别人应得的份额(当然,这是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看来,把"按劳取酬"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的年代已经结束了。2、公务员涨薪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利益的敏感话题,决不可急功近利,必须要渐进而行。渐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学习、不断反馈和检验的过程。决策者必须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手段,借鉴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地调整政策目标,以期取得满意的效果。渐进的形式有利于社会形势的稳定,可以避免政策激变带来的重大风险和严重失误引起的重大损失。因此,高薪的政策选择应稳步实施。当然,公务员涨薪确有必要,但一定要把握好次序。目前,职工的社会保障体制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一些企业长期欠薪严重影响了职工的个人生活,如果这?quot;旧帐"不还,公务员的高薪制则将付出过高的社会成本。此外,冗员造成的问题是公务员加薪的又一障碍。因此,涨薪必须与机构改革并行,以提高工资作为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从这个角度看,公务员高薪制应在3-5年的时间内分阶段实施,指望一次到位是不现实的。3、建议在工资分配的体制上进行一定的调整。目前在上海的一些居民住宅小区里建立起了业主委员会,它们有权决定小区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能够拿到高薪还是低薪。这是一种谁出钱谁决策的管理模式。受此启发,我们可以考虑在国内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率先打破按行政级别取酬的传统分配方式,由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使公务员队伍中一部分人的工资先高起来。这种做法对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无疑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能够有力地推动高薪养廉政策的贯彻实施。当然,这需要中央制定相关的政策并下放一定的权力。4、公务员加薪无疑会对中央财政构成很大的压力,怎样缓解这种压力,确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目前全国公务员的人数在8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加薪200元计算,大约需要16个亿。这笔钱的筹措现在看来还不是太难的事情。目前的难点关键在于全国2800万左右同吃"皇粮"的事业编制人员。他们与公务员构成的公职人员加起来一共有3600万之多,这的确是一个让人眼晕的数字。高薪养廉的政策能不能得到贯彻执行,关键的问题还是要看事业这块能不能处理好。在目前已经进行、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尽可能使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事业部门脱离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争取做到最大限度的剥离,从总体上缩小公职人员队伍的规模,为高薪养廉铺平道路。5、在奖励制度方面应加强对一线公务员(如国务院部委机关中的处级以下公务员)特殊贡献的特殊奖励,这将成为高薪制的有利辅助手段,对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反腐败斗争中,人们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政府部门的中下级官员拥有很多减少欺诈的机会,但却缺乏这样去做的刺激;而对高级官员来说,情况则恰恰相反,刺激有余而机会不足。要改变这种刺激与机会之间的不协调,就必须对刺激机制进行必要的调整。即对一线公务员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刺激程度。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措施就是延迟付给他们所应得到的部分奖励,如退休金或保证金等,如果搞腐败这笔钱就会失去,那么他们保持廉洁的刺激动机将会大幅提高。6、我们提出高薪的主张并不只是单纯出于养廉的考虑,而是还考虑到要为政府部门吸收最优秀的人才。人才乃立国之本。政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国家就没有高效率的行政。庸夫治国的结果人们不难想象。国家需要精英去管理,公务员应该是社会成员中最优秀的一部分。李光耀就曾经直截了当地讲:"如果不给政府官员一笔可与私人企业相当的报酬,那么,就得把物色人才的范围局限在才能较差或成就较小的范围内,国家将为此蒙受损失"。

论文参考题目: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一步扩大政治参与研究3、对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思考4、进一步完善现在选举制度研究5、村民自治研究6、进一步改革行政监督体制研究7、行政公开化研究8、行政信息化研究9、行政改革动力系统研究10、浅议如何改革我国公务员的监督系统11、对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探析12、浅议知识经济时代公务员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途径13、试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14、对强化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思考15、知识经济时代行政领导者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16、浅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新思路17、加强财政工作廉政建设的对策19、行政职权滥用的危害与防范措施20、对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分析21、如何强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22、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调控模式的转变23、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24、试析行政权力与政府效能25、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6、西部大开发中小城镇建设的政府管理 27、WTO的透明度原则与我国行政公开制度改革28、电子政府建设的标准化参考模式初探29、政府信息化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30、制约政府网络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 索引序列
  • 公务员激励研究论文
  • 公务员激励模式的研究论文
  • 公务员激励机制改革研究论文
  • 县乡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
  • 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