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观赏石斛研究的论文

观赏石斛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观赏石斛研究的论文

青春与责任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丘吉尔【英】一位哲人曾说:“强烈的责任感能战胜一切”。 有责任感的人,生命是奔跑的、燃烧的,永远腾跃的,永远年轻的。年轻的圣农中就有这样的一群让我们感动的人,他们正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圣农的脊梁,正用他们如火般燃烧着的心向我们诠释着什么叫责任!当你走进圣农霍山石斛栽培基地的时候,你总会看到一个背影,他时而扛着一个大麻袋,时而驮着一个灭菌箱,穿着雨靴穿梭于大棚之间。他的身影总是那么的强健有力,他总是充满着朝气和活力,他的名字叫黄跃华。他是个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大学生,期待着用自己所学的换来一份高薪,快乐而又让人羡慕的职业,来体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于是一年前他背着行囊毅然来到了圣农,当了一名无菌操作车间的技术员。可是突然有一天接到上级领导下发的选调单,从无菌操作车间的技术员中挑选一名男生去筹建霍山石斛栽培基地。这是一条充满艰辛与荆刺的道路,去了栽培基地就意味着整天与那些沟沟壑壑打交道,面对的是那些树皮、泥巴和毒辣的烈日。当大家都在思虑着是否能承受这份重担时,该不该接受这份挑战时,黄跃华却毅然站出来:“我来,我可以,我一定会做的很好”。领导问他:“你能吃得了这个苦吗?”他坚定的回答:“请领导放心,我以后一定以基地为家,石斛在人在。”一年多过去了,看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棚,看着一片片长势喜人的石斛苗,我们知道,他做到了,他实现了对领导、对圣农的承诺,他在用他的行动诠释着责任的真谛!从被调到栽培基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将一切精力全部投入栽培基地,他开始起早贪黑的穿梭于大棚之间,他顶着烈日将一袋又一袋的树皮扛进大棚;让一株株幼小的霍山石斛苗住进了新家,在炎热的夏日他每天坚持给小苗浇水,冰天雪地他就将一捆一捆的稻草扛进大棚轻轻的铺在小苗身上让它们冬眠,他用他年轻的肩膀撑起了整片栽培基地。如今霍山石斛正在园区茁壮的成长着,每一株苗都充满着顽强的生命力。如今他正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开辟另一个战场——黑石渡基地,如今他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履行着对圣农的承诺。在圣农,在精工这样的大家庭里面有多少像这样的员工,他们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霍山石斛的基础研究,他们跑遍全国各地,向资深的石斛专家请教,在实验室一遍又一遍的做实验,当万家灯火点亮时,他们在研究,他们在思考!当夜晚恢复沉寂时,他们仍然在思考,在构思!因为在他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只是写一篇论文,不仅仅是研究石斛组培配方,而是为了日后圣农公司的知名度提高,产品可信度提高,为了霍山石斛品牌体系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曾几何时,办公室留下他们的身影,厂区有他们的汗水,实验室里有他们不屈不挠的执着!他们没忘记他们的责任,没忘记他们的使命!更没忘记精工的誓言!这就是我们的圣农人,这就是我们年轻的精工人。他们用青春燃烧着年轻的梦想,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在圣农的这片土壤上撒下了自己的汗水,履行着对精工的承诺,用激情描绘着精工明天美好的蓝图。带着自己的责任,踏着青春的步子,走自己的路吧!

他也是一种日本的一种中药 你强壮身体

石斛是一个被誉为“仙草”的草药 1、养颜润肺。食用石斛可以增加我们肺部的细胞弹性,对于提升身体免疫力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有经常抽烟的人群,肺部受损比较严重,可以在生活中多吃一些石斛来改善。吃石斛有利于排出肺部毒素,起到很不错的润肺效果。2、降低血糖。石斛有很好的养阴清热效果,从古时候开始就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之一。有研究表示,石斛不仅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活性,并且可以起到明显的降血糖效果,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是很有利的。3、抑制肿瘤。石斛对于肺癌、卵巢癌以及白血病等一些恶性的肿瘤细胞可以起到一定的杀灭作用,它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在临床上很经常用它来辅助治疗肿瘤,食用石斛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症状,对于放化疗给身体产生的副作用,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的时间。4、调节阴阳平衡。在中医上是非常讲究阴阳平衡的,在调理身体的时候需注重保持阴阳平衡,不能过于阴寒。现在的生活条件普遍都比较好,很多年轻人都因为营养过剩而导致体内的阳气过重,这对于身体而言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对于这类人群而言,在日常可以多食用石斛,可以有效的生津补阴,去除体内的燥热,恢复身体本身的阴阳平衡

石斛的药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石斛兰的“斛”字,普通话读“胡”,粤语读“合”音,以前是一种计量器,五斗为一斛。古人把石制兰当作药材。据《本草备至》叙述,它对人体有驱解虚热,益精强阴等疗效。诸如“石斛夜光丸”就是用“美花石斛”等制成的,历来远销国内外。随着花卉产业的兴起,人们发现它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而归入洋兰的范畴,逐渐从草药圃跨进到大花园中去,成为当今非常时兴的新花。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石斛的药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石斛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兰科植物。

它花色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比如串珠石斛,形似佛珠和珍珠项链,开花时又以似多新疆姑娘的小辫;鼓鎚石斛丛生如石林,花期如石中花。石斛中不乏兰中珍品,为野趣圣贤。目前在花卉市场仍是少见的。野生石斛由于长期采挖,有些品种已面临灭绝的境地。植物界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医学界称为“药界大熊猫”。1987年后,药用石斛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等名单中。国内有些客商开始人工培植。现已有一些台商进入内地进行开发利用。

二、石斛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它在中国传统中医中被列为“九大仙草”之首。又有“千金草”、“软黄金”之称。许多具有影响的医学专著和药典中将它收入其中,并阐述了其神奇的作用。

石斛对咽喉、肠胃、心血管等疾病及抑制肿瘤均有显著疗效,在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延缓衰老等方面有明显作用。

石斛对眼科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半乳糖性白内障不仅有延缓作用,而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保持晶状体的百分率为。

目前有,糖尿病逐渐成为人类的第一号杀手。而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石斛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胰高血糖素,增加胰岛素、C肽的分泌,抑制胰岛素降解,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抑制游离脂肪酸的分泌并能显著降低肥胖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肿瘤坏死因子α。这无疑是件巨大的`喜讯。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一直有饮用石斛的习惯。用于泡茶的枫斗就是中国人独创的一种保健茶。民间还流传着各种药膳的做法。

三、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是一个理想的种植和商品花卉新品种。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石斛是个传奇的植物,它溶于中国医学和饮食文化之中。对于许多花商来讲,这无疑是致富的门路。目前政府也大力支持农民种植。

四、实际上药用植物是众多植物中的一种,能赏花又能治病的花卉很多,如蕨类等。这里只向大家介绍一点,想必大家都知道。

石斛:铁皮石斛(含组培苗)、紫皮石斛(紫瓣-实际叫齿瓣,其药用价值和价格仅次于铁皮石斛,现在有的铁皮枫斗实际上就是它做的。)、金钗石斛、霍山石斛、细茎石斛、鼓鎚石斛、密花石斛、美花石斛、黑毛石斛、串珠石斛、喉红石斛、聚石斛、苏瓣石斛、肿节石斛、束花石斛、矮石斛、报春石斛、杯销石斛、滇桂石斛、虫草石斛,以及不明品种的石斛(其中有来自缅甸的),等几十个品种。现在上述许多品种已经进入抽花和开花时期。

蕨类:铁角蕨、狗脊、贯中、金毛狗、石韦、凤尾蕨、光叶蕨、桫椤、凤尾草、乌韮、红毛蕨。等多种蕨类植物。

兰花:蜈公兰、石头兰(有整片,十分漂亮)、春兰、红柱兰、虎头兰、蟹脊兰、独蒜兰等多种

另有地涌金莲、白及、黄精、玉竹和药用百合等。

观赏石论文研究

——记赏石家刘水先生

Giving expression to the feeling of Yu Hua stone

—Record of an expert of Shui,the expert in the visual stone

刘水先生,年过七旬,因患中风,半身不遂,现客居在临江的燕子矶公园内,伴着峭壁悬岩和奔腾不息的长江,健身、读书、赏石、写作,笔耕不辍,过着一种陶潜式的隐士生活。初识刘水先生,和常人一样,无特别之处。然而当我们走近刘水先生心灵世界,你会感受到一个平淡如水、波澜不惊的赏石大家背后,涌动着的生命激情与勤奋的活力。

如果你去问刘水先生,这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美?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雨花石最美;如果有人间他,你为雨花石事业呕心沥血,不图名利,是否值得和后悔?他会坦然地说,我很高兴,因为我从事的是一项值得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美好事业。

是呀,多好的回答。这是一个赏石家的胸怀,也是一个事业家的痴情!对雨花石文化的探求,对雨花石事业的执著,是他人生奋斗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六合是雨花石的故乡,刘水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六合人。少年时代,他就爱上的美丽的雨花石。参加工作后,走南闯北,但始终不忘故乡情雨花缘。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上20世纪80年代,他几乎舍弃一切,与老伴李菊荣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雨花石王国,为弘扬雨花石文化,历经各种艰难,冲破阻力,扎实工作,无私奉献。1987年,他和几个志同道合者,征集雨花石收藏者的藏石,拍成照片,分为山水、花卉、人物、动物、抽象、奇巧6大类,送到江苏古籍出版社,得到当时高纪言社长的支持,当即聘请他为特约编辑,与该社美编郭宝林、章跃达合作,经过两年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89年国庆40周年前,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大型图集《雨花石珍品集》,此书先后在香港、华东和江苏三次获奖,并被文化部外联局选为对外文化交流图书。

1989年,在南京博物院举办“雨花石收藏家珍品暨雨花石艺术家作品联展”开幕新闻发布会上,刘水首次提出弘扬“雨花石文化”这一主题。1990年,他与主办单位工作人员一道,到北京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艺术节“中国雨花石展”,他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文字工作;这次石展观众络绎不绝,好评如潮,享誉京华。

刘水先生藏石

为了使自己真正成为雨花石赏石园地的行家里手,他既注重理论学习,又重视收藏研究,从实践到理论去发现和探求雨花石的审美价值。他认真学习一系列美学、文学、地质学等相关书籍,走访王朝闻等美学大师,加强与地质教授和全国石友的交流,拓宽视野,博采众长;而且还与石农打成一片,成为好朋友,注意与他们进行赏石心得体会的交流,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积于时日,他的收藏和研究达到较高水平。

1990年,在首届全国观赏石研讨会上,他宣读了《雨花石的观赏价值》论文,首次提出了雨花石“六美”,即质地美、形态美、纹理美、色彩美、呈像美、意境美;此后,他又提出了“雨花石三胜”的观念:不是艺术品胜似艺术品,不是宝石胜似宝石,不是文物胜似文物;继而又提出赏石“十德”:为仁、益智、砺志、怡情、养性、寻乐、交友、弘文、健身、悟禅。1992年,他把多年的赏石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了《雨花石鉴赏》一书,这是一本研究雨花石成因、文化历史和审美特征的学术著作,特别是他提出的“六美”、“三胜”、“十德”和“天为艺术、人为艺术、天人合一艺术”三类艺术的观念很快在观赏石界流行,并在赏石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美学家王朝闻题字褒扬他“对美学提供新贡献”、“对群众美育提供独特贡献”;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武中奇赠他“雨花魂”墨宝;著名人士廖静文题字称他是“研究雨花石的专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均刊专文介绍他的事迹。1995年,他撰写《雨花石》电影剧本,由文化部投资,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译成10种外国语言,由文化部外联局,发至驻外使领馆宣传。1989年,他在《南京日报》刊文,建议创办“雨花石节”;1999年,应雨花台烈士陵管理局邀请,起草了“南京首届雨花石艺术节方案”,参与策划在南京雨花台举办的“南京首届雨花石艺术节”;此后,每年举办一次,形成节日化。长期以来,他还为中国观赏石协会的成立,做了一系列有效的促进工作。

由于他为弘扬石文化尤其是雨花石文化,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因而荣获中国石文化专家研讨会贡献奖。先后被中国观赏石协会、江苏省观赏石协会、南京雨花石协会、北京大学奇石协会聘请为顾问。

刘水先生,历经沧海,保持本色,任凭乱云飞渡,坚守矢志不移。目前他正在撰写一本观赏石专著,用一颗赤子之心,孜孜不倦为观赏石事业作贡献,在润物细无声的悄无声息中,诠释着观赏石那无言而坦诚的旷世之美和奋斗不息的永恒信念。

刘水先生工作、生活的地方——南京雨花石文化研究院

中国观赏石.5

Blending of cultur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

文/杨松年

by Yang Songnian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孤台清江水

【取材】山水盆景

【规格】盆长150cm

【作者】符灿章

东西方赏石文化由于双方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有着许多差异之处。但是,东西方赏石文化也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相同点在不断扩大,差异点在不断缩小。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冲撞中得到交融,在发展中得到交融。不断扩大东西方赏石文化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是双方赏石文化交融的切入点。

从东西方赏石文化的异同中看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有很多差异之处,例如东方赏石以岩石为主,注重主观体验、形象思维,讲求诗情画意;而西方赏石以矿物晶体及古生物化石为主,强调远观陈列。

东方赏石文化诞生于中国魏晋,成熟于唐宋,并影响到东南亚等国;它是一种文人、士大夫感性的文化活动,追求其形似、神似,甚至把赏石神秘化;它是一种个性化、个体化的审美体验。

西方赏石文化诞生距今已有200年的时间,基于工业革命时诞生的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科学理论而产生的,所以一开始就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更注重赏石本身的科学内涵,强调美感与科学的统一,容易普及并建立通行的鉴评标准。

东西方赏石文化从本质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欣赏的对象都是天然的岩石、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关注的是天然性和独特性,强调天然成趣、原始完整,不允许拼凑嵌接,刻意加工。而西方赏石则以矿物晶体、化石为主。中国至少从宋代起,矿物晶体中的玛瑙、化石中的硅化木等早已成为特定的赏石对象,一直延续至今。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欧美国家也开始对东方赏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出现了许多赏石组织和爱好者;而东方赏石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赏石者对矿物晶体和化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东西方赏石相互具有渗透性与亲和力。

东方赏石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与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是相通的。上述这些相同之处,也是东西方赏石文化相融之基础。

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冲撞中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存在很多的差异,必然带来相互的冲撞。西方人虽然接受了中国的庭园艺术,但从来没有接受过中国的供石艺术。直到20世纪60年代,继承了中国传统供石的日本赏石家,有独创性地发展了日本的盆栽、水石艺术,并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推广,为东西方赏石文化交融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赏石文化在冲击中继承传统赏石文化的精华和吸收日本、韩国及欧美的赏石理念,最终才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与西方赏石文化互相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发展中交融

中国的赏石文化要发扬光大,不但要古为今用,而且还要洋为中用,东西方赏石文化必须在发展中得到交融。

1985年,美国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赏石为主题的展览并发表了相关论文,这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赏石所做的研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伴随收藏、展览和出版,以美国学界为主的对中国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功能、地质诸方面的研究,将有关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相比之下我们在赏石理论研究方面尚不够深入。

自唐宋以来,涌现了不少关于赏石方面的书评论著,但是流传下来的甚少。直到199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观赏石观摩研讨会”,是观赏石理论研究的新纪元,会上共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这些论文虽有一定的广度,但其深度尚不够。近年来对观赏石鉴评标准的研究,为推动观赏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拓发展观赏石品种,能有效促进东西方赏石文化的交融。随着爱石、觅石、玩石、藏石者不断增加、发展,越来越多的赏石新品种不断涌现。如今,东方赏石已不再局限于古代的“五大名石”、“四大玩石”,所谓东方国家喜欢造型石、纹理石,西方国家推崇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传统观念,开始趋于淡化,二者已有逐步交融的趋势。

发展与创建国际性的赏石组织、举办国际赏石博览会,对我国观赏石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发展中交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中国的赏石文化要得以发展与创新,必须走向世界。

1990年7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观赏石观摩研讨会图片提供/蔺红婴

On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Art of stone appreciation and non-art

文/马鸿斌

by Ma Hongbin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家在呼唤

【石种】对节白腊石 龟纹石

【规格】盆长150cm

【收藏】冯连生

众所周知,尽管“赏石”(也称观赏石、奇石、雅石等)的概念与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赏石”的概念与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大自然天然形成的(而非人为加工制作的)岩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本文探讨的领域只局限在“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岩石类的赏石”这个范围,未包括对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赏石界关于“赏石艺术与非艺术”的论述,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赏石学术理论的研究现状,以便开阔视野,并期待在今后的东西方赏石理论比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美国主流赏石界的多元化观点: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赞成水石是一门艺术认为具有底座的赏石整体是艺术品;以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为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中国观赏石.3

西方世界称中国古典赏石、中国文人石为“Spirit Stones of China”或者“Chinese Scholars Rocks”,而称呼现代奇石为“Rock”或“Enjoying Rock”。笔者认为,目前,美国主流赏石界对赏石文化与艺术方面的研究呈现多元化,主要分为以下四支:

水石是艺术,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

根据2002年秋季出版的欧洲水石协会英文版《水石期刊》报道,2002年5月17日至19日,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植物园举办了一场盆栽与水石的专题研讨会,论坛的主题是盆栽和水石这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举办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更加深入的有关盆栽科学和水石艺术,以及相关艺术形式的历史与发展的各种资讯。美国国家植物园理事Thomas Elias博士、Petedel Tredici博士、Bill Valavanis先生、Robert D Mowry先生和Larry Ragel先生分别以《盆栽:西方的发现与传入》《Larz Andersen及其盆栽》《盆景介绍》《中国传统供石》和《美国加州景观石欣赏的发展》为题做了演讲。盆栽与水石历史学家Hideo Marushima先生讲述了盆栽与水石两种艺术形式。Arishige Mstsuura先生认为:“没有一件东西比得上自然的石头,但是有可以允许的人为加工的范围……水石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石头,美石(优美的石头)就是这些没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石头。因此,我认为石头是可以使之成为水石的,除此之外,人为加工石头顶部或者加工太多而使石头成为了人造制品。在天然石头与人为加工石头两者之间,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石头。因此,我认为一些石头可以切割某一部分而且也应该切割和加工才更好看。”显然,美国部分赏石家认为水石是一门艺术。遗憾的是,对于水石是否是艺术品,他们没有做深入的论证。

中国观赏石.3

赏石整体是艺术品

1 996年开始,美国雕塑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的文人赏石收藏开始在纽约、波士顿、西雅图、苏黎世、柏林等欧美的大博物馆、美术馆巡回展出。1997年,他出版了研究专著《Worlds Within Worlds:The Richard Rosenbl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Rocks》(《世界中的世界:理查德·罗森布鲁姆的中国传统供石收藏》笔者译,下同)。该书汇集了文物、历史、绘画、雕塑、地质诸方面的专家为本次展览所撰写的论文。该书被认为是代表了近期西方学界将赏石作为艺术,并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对赏石所做的研究。罗森布鲁姆认为,奇石底座是文化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拿走底座,奇石还原为自然物体;把它放回座子上,它又从石头变成了艺术品。”罗森布鲁姆逝世后,他生前捐赠给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数方藏石,至今还在该博物馆亚洲馆展出,供游人参观。

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

根据丁文父著《中国古代赏石》(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绪论”,他对中国古典赏石与现代西方世界赏石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有一种艺术”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悠久的绘画、雕塑、园林以及工艺历史,但又突显于西方的艺术学界并引起强烈的震撼,它就是“中国的古典赏石”。美国主流赏石界对中国古典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雕刻、功能、地质诸方面的深入研究,不仅将中国古典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国际赏石界有关赏石与艺术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启示。

中国观赏石.3

美国赏石界关于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85年,美国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古典赏石为题的展览。这次展览的副标题是关于“艺术中的赏石”(Rock in art),而非“作为艺术的赏石”(Rock as art)。美国美术史学者John Hay先生撰写的论文《Kernels of Energy, Bones of Earth》(《精神之魂 地球之骨》),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古典赏石所做的研究,论述了赏石在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95年,John Hay先生发表了《The Culture of Rocks in China and Japan:Meaning and Context》(《中国和日本的石文化:内涵与联系》)一文,以东西方以及中国和日本不同的宗教体系为背景,通过比较,再次阐述了古典赏石的文化涵义。这一次的研究,作者径直把赏石作为文化现象(Rock as culture)。因此,可以说美国赏石家将“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二、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也有美国赏石家认为,赏石“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比如:1997年,美国学者Claudia B rown在论文《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d the Land of Immortals: Some In Sight from Painting》(《中国人文石及其永恒主题:绘画之我见》)中认为,虽然中国的赏石不全然是象征的,至少也是具有很强的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

Robert D Mowry所撰写的《Chinese Scholars Rocks:An Overview》(《中国人文石概论》)文章认为,以灵璧石和英石为主的、供文人在室内欣赏的所谓文人石充满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三、关于中国古典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研究

Jan Stuart在其论文《Where Chinese Art Stands:A History of Display Pedestal S for Rocks》(《中国艺术的底座:人文石陈列几座的历史》)中,首次全面地阐述了底座在赏石展示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底座成为附属赏石而又独具一格的艺术品。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 (1940-2000)在《An Artist Collects》(《艺术收藏》)中强调,赏石曾经雕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对于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把一直到Auguste Rodin仍在争论的艺术创作问题引申到中国古典赏石的评介中。

中国观赏石.3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检测,恐怕是美国人最先的研究。比如:美国哈佛大学Eugene Farrell等人运用扫描电镜(SEM)、X光衍射法(XRD)、散能光谱电子微探分析(EMPA-EDS)以及傅立叶转换光谱(FT-IR)技术对中国古典赏石进行研究,证明有多种雕琢、打磨、涂色手段。但是,自然和人为作用的痕迹通常很难准确区分。Alan Jay Kaufman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还表明,灵璧石和英石的碳氧比率变动很大,比较而言,灵璧石可能有单一产地而英石可能是多源的。美国赏石界对中国的古典赏石进行技术研究,有助于鉴定人为和天成的赏石,以便于理解历史上的赏石文化和赏石艺术及其流变历程。

五、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根据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的介绍,日本移民盆景大师Yuji Yoshimura与美国学者Vince Covello合著的《日本观赏石艺术》一书于1 984年出版,被认为是西方玩石的入门书籍,影响了西方人的赏石观念。可以认为,它影响了一些西方赏石家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的观念。

英国、德国及其欧洲赏石界的观点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95年,英国文物专家Paul Moss和Brian Harkins出版了《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Chinese and Japan Spirit Rocks》(《人与景观的对话: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一书,该书著录了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各大约三十件以及其他三十余件与赏石相关的作品,并就赏石的形象、种类以及底座的样式和年代做了简要说明。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介绍,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将两件体积庞大的中国文人石“作为中国艺术品收藏整体的组成部分”(见上海《环球赏石盆景》创刊号)。

根据《赏石文化》(总第7期)刊登的德国水石协会主席、欧洲赏石协会副主席Willi Benz (威廉·本茨)在所撰写的《水石——亚洲美石的艺术》中指出“在许多远东国家,这样作为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价值的石头具有不同的称谓。”德国赏石家指出:具有很高价值的石头可以作为艺术品。

意大利赏石家Marco Favero也指出:“在欧洲,石头当作水石来欣赏的主要是那些美丽的石头,除了很少的石头外,我还没有见到过任何有灵性的盆石。无论如何,在欧洲,我可以作证,对水石的痴迷令我感到疑惑。”

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的局限,也由于英国、德国和欧洲赏石界涉入赏石文化的时间还很短,他们对赏石是否是艺术的观点的论述,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是中国与世界接轨,还是世界与中国接轨

2006年5月3日,在云南昆明“第七届中国赏石展暨国际赏石展”上举办了“国际赏石高峰论坛”。欧洲赏石联合会主席、国际赏石博物馆副主席、国际赏石收藏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名誉顾问威廉·本茨先生在“论坛”上介绍了欧洲赏石文化的历史、分类以及艺术鉴赏等内容。他说,赏石文化在欧洲最大的困难有两点:一是欧洲没有赏石文化的背景,二是不懂中文。在欧洲,将赏石分为四类:景观类、象形类、抽象类和色彩类。欧洲人赏石受日本人的影响最大,他本人最喜欢景观类的赏石。他们后来了解到日本很多文化艺术(包括赏石文化)的根源在中国。笔者联想起1997年10月31日在上海“第四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及展览会”上举办的“赏石研讨会”,当时的欧洲赏石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主席威廉·本茨先生也介绍了欧洲水石文化的情况,认为赏石在欧洲还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形式。令人遗憾的是,威廉·本茨先生在1997年10月的演讲和9年以后的2006年5月的演讲内容,除了承认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之外,两次演讲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赏石界在学术性研究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创新与突破。相比之下,北美洲赏石界似乎在赏石学术研究方面做得更深入。

中国观赏石.3

【名称】腾飞

【品名】附英德石榔榆盆景

【规格】树高45cm

【作者】薛平

目睹了目前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的状况,反观中国赏石界理论研究出现的空前活跃状况和中国赏石界取得的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佐藤观石先生发出了“果然我充分地领会中国是汉字之国、语言之国”和“在中国赏石的观赏态度实在是‘美学般的’且‘哲学般的’”的感慨。然而,笔者曾认为,就算在中国,相对于当代的主流文化而言,赏石文化是介于“主流文化”“亚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亚主流文化”或“准主流文化”。

笔者认为,赏石是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无可非议,然而“赏石是艺术”似乎没有完全得到认同。“赏石是否是艺术”,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赏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重要的是,我们对赏石文化的应有态度以及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日本赏石史上曾经出现的认为赏石不是艺术而不租给展览场地的做法以及“赏石非理论”态度或者将赏石视为一般文化行为等做法不应该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再重演,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也不应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发生。

我们认为,中国作为赏石文化的发源地,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侧重于科学性的矿物晶体类赏石文化而言,与世界接轨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侧重于审美艺术性的岩石类赏石文化而言,不是中国要与世界接轨,而是世界在与中国接轨!

东西方赏石文化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把21世纪中国赏石文化和世界赏石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高峰!

中药石斛的研究进程论文

a. 首先一般要讲所研究问题在这一领域内的重要性或者提供背景信息 b. 其次要叙述所研究地区能够解决的诸多问题 c. 在这一地区已经开展的前人工作。 一般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列出前人工作的重点石斛的鉴定与应用我刚好有你要的,现成的,。拿去参考,是姐姐自己的

当代观赏石审美研究论文

我们所说的石文化;简言之,石头离开了文,就无所谓化了。虽说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点东西,但比起我们今天的需求来,那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古代的达官贵人,权贵富商所把玩的石种也远没有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么丰富。而他们所创造的理论也不过是一种历史的局限,完全不能左右今天的奇石文化。这就需要我们的美学家,理论家和评论家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指导和适应时代的文化食粮。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散落在深山老林,河沟渠坝,长眠于地下,是因为有了现代的文明,才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它并给了它生命。众所周知,社会进步的文明程度越高,奇石的地位就逾加显赫。人类的物质生活越富裕,奇石领域的流通就越活跃。 搞书法的强调字外工夫,搞绘画的强调画外工夫,写诗词的讲究古文工底,唱歌跳舞也离不开台下的十年磨砺。那么玩石呢?应该同样离不开文、史、哲的文化修养。比喻题名,配坐、赋诗,评估,论价,品赏都需要文的水份和文的含量,只有加上了文化的内含才可称之为石文化,才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那种文人精神。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发现风砺石的粗旷豪放和傲骨铮铮的性格,就不会认识太湖石的斑剥古朴和历经沧桑的亘古情怀,也不可能青徕雨花玛瑙楚楚动人的姿色和令人陶醉的娇柔。更不可能体会到顽石中那种坚韧不跋,不屈不侥的英雄气慨和象征中华民族的傲然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把奇石和普通石区别开来,就象人们区分雅和俗一样,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含量在质上的反映。如果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低下,那就很难说清他在玩石方面有多大的来性?一种低品味的把玩与一种高质量的精神获得是玩石中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观赏石的类似的论文我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就上面这类的介绍有一点,另外如果是只要写法的话,你可以参考下面这个,这个是观赏树木的写法,石头的也应该是类似的结构。

Blending of cultur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

文/杨松年

by Yang Songnian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孤台清江水

【取材】山水盆景

【规格】盆长150cm

【作者】符灿章

东西方赏石文化由于双方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有着许多差异之处。但是,东西方赏石文化也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相同点在不断扩大,差异点在不断缩小。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冲撞中得到交融,在发展中得到交融。不断扩大东西方赏石文化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是双方赏石文化交融的切入点。

从东西方赏石文化的异同中看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有很多差异之处,例如东方赏石以岩石为主,注重主观体验、形象思维,讲求诗情画意;而西方赏石以矿物晶体及古生物化石为主,强调远观陈列。

东方赏石文化诞生于中国魏晋,成熟于唐宋,并影响到东南亚等国;它是一种文人、士大夫感性的文化活动,追求其形似、神似,甚至把赏石神秘化;它是一种个性化、个体化的审美体验。

西方赏石文化诞生距今已有200年的时间,基于工业革命时诞生的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科学理论而产生的,所以一开始就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更注重赏石本身的科学内涵,强调美感与科学的统一,容易普及并建立通行的鉴评标准。

东西方赏石文化从本质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欣赏的对象都是天然的岩石、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关注的是天然性和独特性,强调天然成趣、原始完整,不允许拼凑嵌接,刻意加工。而西方赏石则以矿物晶体、化石为主。中国至少从宋代起,矿物晶体中的玛瑙、化石中的硅化木等早已成为特定的赏石对象,一直延续至今。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欧美国家也开始对东方赏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出现了许多赏石组织和爱好者;而东方赏石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赏石者对矿物晶体和化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东西方赏石相互具有渗透性与亲和力。

东方赏石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与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是相通的。上述这些相同之处,也是东西方赏石文化相融之基础。

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冲撞中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存在很多的差异,必然带来相互的冲撞。西方人虽然接受了中国的庭园艺术,但从来没有接受过中国的供石艺术。直到20世纪60年代,继承了中国传统供石的日本赏石家,有独创性地发展了日本的盆栽、水石艺术,并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推广,为东西方赏石文化交融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赏石文化在冲击中继承传统赏石文化的精华和吸收日本、韩国及欧美的赏石理念,最终才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与西方赏石文化互相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发展中交融

中国的赏石文化要发扬光大,不但要古为今用,而且还要洋为中用,东西方赏石文化必须在发展中得到交融。

1985年,美国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赏石为主题的展览并发表了相关论文,这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赏石所做的研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伴随收藏、展览和出版,以美国学界为主的对中国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功能、地质诸方面的研究,将有关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相比之下我们在赏石理论研究方面尚不够深入。

自唐宋以来,涌现了不少关于赏石方面的书评论著,但是流传下来的甚少。直到199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观赏石观摩研讨会”,是观赏石理论研究的新纪元,会上共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这些论文虽有一定的广度,但其深度尚不够。近年来对观赏石鉴评标准的研究,为推动观赏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拓发展观赏石品种,能有效促进东西方赏石文化的交融。随着爱石、觅石、玩石、藏石者不断增加、发展,越来越多的赏石新品种不断涌现。如今,东方赏石已不再局限于古代的“五大名石”、“四大玩石”,所谓东方国家喜欢造型石、纹理石,西方国家推崇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传统观念,开始趋于淡化,二者已有逐步交融的趋势。

发展与创建国际性的赏石组织、举办国际赏石博览会,对我国观赏石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发展中交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中国的赏石文化要得以发展与创新,必须走向世界。

1990年7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观赏石观摩研讨会图片提供/蔺红婴

On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Art of stone appreciation and non-art

文/马鸿斌

by Ma Hongbin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家在呼唤

【石种】对节白腊石 龟纹石

【规格】盆长150cm

【收藏】冯连生

众所周知,尽管“赏石”(也称观赏石、奇石、雅石等)的概念与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赏石”的概念与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大自然天然形成的(而非人为加工制作的)岩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本文探讨的领域只局限在“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岩石类的赏石”这个范围,未包括对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赏石界关于“赏石艺术与非艺术”的论述,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赏石学术理论的研究现状,以便开阔视野,并期待在今后的东西方赏石理论比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美国主流赏石界的多元化观点: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赞成水石是一门艺术认为具有底座的赏石整体是艺术品;以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为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中国观赏石.3

西方世界称中国古典赏石、中国文人石为“Spirit Stones of China”或者“Chinese Scholars Rocks”,而称呼现代奇石为“Rock”或“Enjoying Rock”。笔者认为,目前,美国主流赏石界对赏石文化与艺术方面的研究呈现多元化,主要分为以下四支:

水石是艺术,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

根据2002年秋季出版的欧洲水石协会英文版《水石期刊》报道,2002年5月17日至19日,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植物园举办了一场盆栽与水石的专题研讨会,论坛的主题是盆栽和水石这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举办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更加深入的有关盆栽科学和水石艺术,以及相关艺术形式的历史与发展的各种资讯。美国国家植物园理事Thomas Elias博士、Petedel Tredici博士、Bill Valavanis先生、Robert D Mowry先生和Larry Ragel先生分别以《盆栽:西方的发现与传入》《Larz Andersen及其盆栽》《盆景介绍》《中国传统供石》和《美国加州景观石欣赏的发展》为题做了演讲。盆栽与水石历史学家Hideo Marushima先生讲述了盆栽与水石两种艺术形式。Arishige Mstsuura先生认为:“没有一件东西比得上自然的石头,但是有可以允许的人为加工的范围……水石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石头,美石(优美的石头)就是这些没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石头。因此,我认为石头是可以使之成为水石的,除此之外,人为加工石头顶部或者加工太多而使石头成为了人造制品。在天然石头与人为加工石头两者之间,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石头。因此,我认为一些石头可以切割某一部分而且也应该切割和加工才更好看。”显然,美国部分赏石家认为水石是一门艺术。遗憾的是,对于水石是否是艺术品,他们没有做深入的论证。

中国观赏石.3

赏石整体是艺术品

1 996年开始,美国雕塑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的文人赏石收藏开始在纽约、波士顿、西雅图、苏黎世、柏林等欧美的大博物馆、美术馆巡回展出。1997年,他出版了研究专著《Worlds Within Worlds:The Richard Rosenbl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Rocks》(《世界中的世界:理查德·罗森布鲁姆的中国传统供石收藏》笔者译,下同)。该书汇集了文物、历史、绘画、雕塑、地质诸方面的专家为本次展览所撰写的论文。该书被认为是代表了近期西方学界将赏石作为艺术,并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对赏石所做的研究。罗森布鲁姆认为,奇石底座是文化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拿走底座,奇石还原为自然物体;把它放回座子上,它又从石头变成了艺术品。”罗森布鲁姆逝世后,他生前捐赠给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数方藏石,至今还在该博物馆亚洲馆展出,供游人参观。

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

根据丁文父著《中国古代赏石》(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绪论”,他对中国古典赏石与现代西方世界赏石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有一种艺术”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悠久的绘画、雕塑、园林以及工艺历史,但又突显于西方的艺术学界并引起强烈的震撼,它就是“中国的古典赏石”。美国主流赏石界对中国古典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雕刻、功能、地质诸方面的深入研究,不仅将中国古典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国际赏石界有关赏石与艺术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启示。

中国观赏石.3

美国赏石界关于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85年,美国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古典赏石为题的展览。这次展览的副标题是关于“艺术中的赏石”(Rock in art),而非“作为艺术的赏石”(Rock as art)。美国美术史学者John Hay先生撰写的论文《Kernels of Energy, Bones of Earth》(《精神之魂 地球之骨》),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古典赏石所做的研究,论述了赏石在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95年,John Hay先生发表了《The Culture of Rocks in China and Japan:Meaning and Context》(《中国和日本的石文化:内涵与联系》)一文,以东西方以及中国和日本不同的宗教体系为背景,通过比较,再次阐述了古典赏石的文化涵义。这一次的研究,作者径直把赏石作为文化现象(Rock as culture)。因此,可以说美国赏石家将“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二、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也有美国赏石家认为,赏石“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比如:1997年,美国学者Claudia B rown在论文《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d the Land of Immortals: Some In Sight from Painting》(《中国人文石及其永恒主题:绘画之我见》)中认为,虽然中国的赏石不全然是象征的,至少也是具有很强的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

Robert D Mowry所撰写的《Chinese Scholars Rocks:An Overview》(《中国人文石概论》)文章认为,以灵璧石和英石为主的、供文人在室内欣赏的所谓文人石充满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三、关于中国古典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研究

Jan Stuart在其论文《Where Chinese Art Stands:A History of Display Pedestal S for Rocks》(《中国艺术的底座:人文石陈列几座的历史》)中,首次全面地阐述了底座在赏石展示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底座成为附属赏石而又独具一格的艺术品。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 (1940-2000)在《An Artist Collects》(《艺术收藏》)中强调,赏石曾经雕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对于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把一直到Auguste Rodin仍在争论的艺术创作问题引申到中国古典赏石的评介中。

中国观赏石.3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检测,恐怕是美国人最先的研究。比如:美国哈佛大学Eugene Farrell等人运用扫描电镜(SEM)、X光衍射法(XRD)、散能光谱电子微探分析(EMPA-EDS)以及傅立叶转换光谱(FT-IR)技术对中国古典赏石进行研究,证明有多种雕琢、打磨、涂色手段。但是,自然和人为作用的痕迹通常很难准确区分。Alan Jay Kaufman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还表明,灵璧石和英石的碳氧比率变动很大,比较而言,灵璧石可能有单一产地而英石可能是多源的。美国赏石界对中国的古典赏石进行技术研究,有助于鉴定人为和天成的赏石,以便于理解历史上的赏石文化和赏石艺术及其流变历程。

五、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根据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的介绍,日本移民盆景大师Yuji Yoshimura与美国学者Vince Covello合著的《日本观赏石艺术》一书于1 984年出版,被认为是西方玩石的入门书籍,影响了西方人的赏石观念。可以认为,它影响了一些西方赏石家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的观念。

英国、德国及其欧洲赏石界的观点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95年,英国文物专家Paul Moss和Brian Harkins出版了《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Chinese and Japan Spirit Rocks》(《人与景观的对话: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一书,该书著录了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各大约三十件以及其他三十余件与赏石相关的作品,并就赏石的形象、种类以及底座的样式和年代做了简要说明。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介绍,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将两件体积庞大的中国文人石“作为中国艺术品收藏整体的组成部分”(见上海《环球赏石盆景》创刊号)。

根据《赏石文化》(总第7期)刊登的德国水石协会主席、欧洲赏石协会副主席Willi Benz (威廉·本茨)在所撰写的《水石——亚洲美石的艺术》中指出“在许多远东国家,这样作为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价值的石头具有不同的称谓。”德国赏石家指出:具有很高价值的石头可以作为艺术品。

意大利赏石家Marco Favero也指出:“在欧洲,石头当作水石来欣赏的主要是那些美丽的石头,除了很少的石头外,我还没有见到过任何有灵性的盆石。无论如何,在欧洲,我可以作证,对水石的痴迷令我感到疑惑。”

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的局限,也由于英国、德国和欧洲赏石界涉入赏石文化的时间还很短,他们对赏石是否是艺术的观点的论述,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是中国与世界接轨,还是世界与中国接轨

2006年5月3日,在云南昆明“第七届中国赏石展暨国际赏石展”上举办了“国际赏石高峰论坛”。欧洲赏石联合会主席、国际赏石博物馆副主席、国际赏石收藏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名誉顾问威廉·本茨先生在“论坛”上介绍了欧洲赏石文化的历史、分类以及艺术鉴赏等内容。他说,赏石文化在欧洲最大的困难有两点:一是欧洲没有赏石文化的背景,二是不懂中文。在欧洲,将赏石分为四类:景观类、象形类、抽象类和色彩类。欧洲人赏石受日本人的影响最大,他本人最喜欢景观类的赏石。他们后来了解到日本很多文化艺术(包括赏石文化)的根源在中国。笔者联想起1997年10月31日在上海“第四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及展览会”上举办的“赏石研讨会”,当时的欧洲赏石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主席威廉·本茨先生也介绍了欧洲水石文化的情况,认为赏石在欧洲还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形式。令人遗憾的是,威廉·本茨先生在1997年10月的演讲和9年以后的2006年5月的演讲内容,除了承认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之外,两次演讲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赏石界在学术性研究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创新与突破。相比之下,北美洲赏石界似乎在赏石学术研究方面做得更深入。

中国观赏石.3

【名称】腾飞

【品名】附英德石榔榆盆景

【规格】树高45cm

【作者】薛平

目睹了目前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的状况,反观中国赏石界理论研究出现的空前活跃状况和中国赏石界取得的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佐藤观石先生发出了“果然我充分地领会中国是汉字之国、语言之国”和“在中国赏石的观赏态度实在是‘美学般的’且‘哲学般的’”的感慨。然而,笔者曾认为,就算在中国,相对于当代的主流文化而言,赏石文化是介于“主流文化”“亚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亚主流文化”或“准主流文化”。

笔者认为,赏石是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无可非议,然而“赏石是艺术”似乎没有完全得到认同。“赏石是否是艺术”,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赏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重要的是,我们对赏石文化的应有态度以及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日本赏石史上曾经出现的认为赏石不是艺术而不租给展览场地的做法以及“赏石非理论”态度或者将赏石视为一般文化行为等做法不应该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再重演,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也不应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发生。

我们认为,中国作为赏石文化的发源地,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侧重于科学性的矿物晶体类赏石文化而言,与世界接轨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侧重于审美艺术性的岩石类赏石文化而言,不是中国要与世界接轨,而是世界在与中国接轨!

东西方赏石文化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把21世纪中国赏石文化和世界赏石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高峰!

石斛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论文

1.外植体切取

选长3~6厘米的新芽,从母体切下,用自来水冲洗30分钟,剥去最外面一层叶鞘,在75%酒精中浸2~3秒钟,立即放到1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5分钟,不时用手轻摇,取出剥去多余的东西,再放到5%次氯酸钠溶液浸5~10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在无菌条件下剥取顶芽或侧芽作外植体。每个培养瓶放一个外植体,在振荡培养机上液体振荡培养,温度26℃,光照2千勒克斯,每天照明时间16~24小时,液体培养基每2周更换1次,外植体产生原球茎繁殖很快,到达一定数量后转移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2.培养基

外植体增殖培养用VW培养基加15%椰乳。VW培养基为Ca3(PO4)克,KNO3 克,KH2PO4 克,MgSO4·7H2O 克,(NH4)2SO4 克,Fe(C4H4O6)·3H2O 克,MnSO4·4H2O 克,蔗糖20克,琼脂16克,水1000毫升,pH5~。原球茎分化芽和根的培养基为VW+椰乳+香蕉浆+马铃薯提取液,椰乳用量15%~50%均可以。

石斛类茎尖培养亦可用KC培养基加萘乙酸1毫克/升或KC液体培养基,腋芽以KC固体培养基生长好,亦可用MS培养基加萘乙酸(NAA)1毫克/升,激动素毫克/升。

KC培养基:KH2PO4 克,Ca(NO3)·4H2O 1克,(NH4)2SO4 克,MgSO4·7H2O 克,MnSO4·4H2O 5克,FeSO4、7H2O 克,蔗糖20克,琼脂克,水1000毫升。

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我国古代在本草学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到16世纪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以后发展比较缓慢。本世纪初期,开始结合分类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进行学名考订。我国生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到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赵氏于1934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药学课程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发展,药学院系的生药学课程得到加强,各省市先后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并在药品检验所内成立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质量检验工作。5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资源调查及整理1949~1979年间,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和广西的降香、苏木、土沉香、萝芙木、羊角拗,东北地区的缬草、鼠李皮、野生麦角等,其中不少品种过去是依靠进口的。此外,对作为甾体激素类和避孕药物合成原料的薯蓣属植物,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数量续有增加。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栽培与饲养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重要的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已引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中药材达150余种。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浙贝、元胡、地黄、吴茱萸、薄菏、枸杞、乌头、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建成。一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有关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学著作:《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一些珍贵的动物性药材,已研究了它们的饲养方法:例如麝、熊、蝎子、蛤蚧、中华鳖等。已成功地进行了饲鹿锯茸、养麝取香、活熊引胆、河蚌育珠等工作。一些近代的生物技术方法也开始使用,例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及山莨菪等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一些菌类来源的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及蜜环菌等,研究了它们发酵培养技术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近年来,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绿色中药材已在山楂、金银花等中药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药鉴定和质量研究中药品种繁多,产地广阔。由于历代本草记载、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的不断出现,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所以对来源复杂的常用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对多来源药材的比较研究,也可为开发利用新药源提高科学依据。六·五期间(1980~198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列为局级课题,其中贝母、金银花、大黄、石斛类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种类,扩展研究深度、广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经论证将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列入七·五(1986~1990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课题分南、北两个协作组,共研究常用中药材123类(专题)。各类专题统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为目标,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多来源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即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作分类学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和理化分析;并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质评价。经过5年的研究,已经完成,大多数专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该项研究规模之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项成果已以《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专著陆续出版发行。在七·五攻关课题工作的基础上,经论证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继续列入八·五(1991~19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另外100种类(专题)常用中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完成,专著即将出版发行。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1996~2000年),最终建立8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2000年1月又开始启动后期70种。提倡生产和使用到地药材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用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疗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选择赤芍、金银花等7种公认具有道地性的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手段,对同一物种道地及非道地产区的药材,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识别特征以及药效与质量关系进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综合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将于2002年完成。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种植资源在优良中药材生产中的调控机理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的同时,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多种中药进行了资源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研究(详见徐国钧院士的系列综述-我国近年来生药学研究进展)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大约已对200种中草药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并鉴定了600余种药理活性成分。近年还从常用生药和民间药中分离到多个治疗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进等活性成分。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大意义。中药炮制研究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或减少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药物的疗效。大约有7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已经研究,揭示了许多加工炮制的原理。例如,乌头炮制减毒是由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相应的单酯型生物碱及胺醇。乌头子根经过加工便是常用中药附子,它的毒性已经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对心血管系统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发挥效能。又如许多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常常采用醋制的炮制法,是由于碱与酸中和形成了生物碱的盐,其能增加水溶性并增加煎剂的疗效。目前已对500余种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编写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近年来,采用化学、药理学等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对比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改变,不但对改革炮制工艺、制定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有意义,而且将通过此种研究,逐步建立起临床炮制学、炮制工艺学、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等中药炮制学的新型分支学科,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与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的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用于中药质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实验室首次报告利用AP-PCR技术对人参及西洋参的鉴定,次年他们又报道利用RAPD技术对人参及伪品的鉴定。随后中国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相继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进化、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4种甘草(RAPD)、铁线莲属7种植物(RAPD)、木蓝属8种植物(RAPD)、淫羊藿属8种植物(RAPD及PCR-RFLP)、黄芪属14种植物(PCR-RFLP)、人参属12种植物(PCR-RFLP、测序)、橘属9种植物(测序、探针)。二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人参、西洋参及伪品(RAPD、测序、探针)、地胆草及混淆品(RAPD)、蛇类(RAPD)、海马类(测序)、龟板、鳖甲(测序)、甘草(RAPD)、鸡内金类(测序)、紫河车(测序)、鹿鞭及伪品(测序)、贝母类(测序、PCR-RFLP、探针)。三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研究种内变异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冬虫夏草(RAPD)、苍术、白术(RAPD)、当归(测序)等。新药开发近年来,大约有200多种新药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药开发而来。其中有近半数是单个中药或从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衍生物或中药的有效成分部位,或甚至中药的全提取物;另有超过半数是从中药复方中开发出的新药。海洋药物研究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约有50万种动物,13000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例如从10种珊瑚中发现43种新化合物,10种海绵中发现39种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结构新颖、复杂,常具有较强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药的原料基地。此外,对民族药研究开发利用,也取得不少成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的医药事业都作出了自已的特殊贡献(详见教科书第十一章)。如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10余年来,我国生药科学的发展较快,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中药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泛,涉及学科多,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突出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系统化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开发更多的中药合法进入欧美国际市场,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可以上QQ搜索相关的QQ群~然后寻找帮助~~

  • 索引序列
  • 观赏石斛研究的论文
  • 观赏石论文研究
  • 中药石斛的研究进程论文
  • 当代观赏石审美研究论文
  • 石斛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