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巴蜀文学投稿

巴蜀文学投稿

发布时间:

巴蜀文学投稿

魏青锋

小时候的乡下,想要痛快淋漓地吃顿西瓜并不容易,那时候刚包产到户,没有谁家有钱买西瓜,家家都是粮食换,可也没有哪家粮食宽裕,一年能吃上一两次西瓜那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村里谁家若种了西瓜,绿油油的瓜地便格外引人注目,我们每天挎着篮子在旁边的荒地里装模作样的割猪草或挖野蒜,心急火燎的盼着西瓜赶快成熟。可等到西瓜成熟了,种瓜人却把铺盖卷搬到了高处的瓜棚里,日夜守候,甚至地头还栓上一条龇牙咧嘴的狼狗,一有风吹草动就狂吠不停。

经过侦查,发现村南那片圆滚滚的西瓜地,竟意外地没有瓜棚,我们蹲在硷上的苞谷地里连着刺探了几天军情,连半个人影都没看见。决定动手那天,我们还是非常谨慎地在地头设了暗哨,然后蹑手蹑脚进了瓜地,每个人就近挑一个最大的西瓜抱到地边,随后民站在膀大腰圆的小军的肩膀上,把西瓜一个一个递到硷上,放哨的人都撤了回来,把西瓜转运到苞谷地中间。

我们迫不及待地把西瓜在地上摔裂了,如饥似渴地捧起一块啃了起来,“咋不甜呢?有股酸味”,大家都很纳闷,这才发现西瓜瓤全是淡粉红的,还有两个是黄瓤的,“哎,没熟、没熟!”大家失望极了,都草草地扒拉了几口,把碎西瓜掩埋在苞谷地里,心有不甘地溜回了村。约定好半个月后等西瓜成熟了再行动。

可我们还是耐不住诱惑,煎熬到第九天就摸到了瓜地里,这次我们还学着大人的样子,边摸边敲。可瓜瓤还是粉红的,味道仍是淡淡的甜味,后味一股寡酸:“这什么西瓜呀,难吃死了!”正当我们发牢骚时,亚军兄弟俩,还有亚军爹、亚军伯父和叔父,围拢到了苞谷地里,奇怪的是亚军爹却没有发脾气,他把我们都带到亚军叔父家里,每人写了一个保证书,其中有两条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保证不再偷瓜,以后随叫随到,不然不仅要告诉家里开学后还要反映到学校。

随叫随到的意思,我们后来才明白,就是瓜熟以后,亚军把我们都喊去,从刨开的瓜瓤里面扣黑瓜籽,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这压根就不是西瓜,是产瓜籽的打瓜,那个暑假我们就挤坐在亚军家的院子里没日没夜地扣瓜籽,扣得手上的皮肤都皴巴巴的。

上初一时,学了大半年西瓜栽培的父亲,终于决定腾出村南那块好地,点种西瓜,碰上那年风调雨顺,加上父亲掌握了技术,满地的西瓜几乎没有歪瓜,个个饱满圆润。我放了暑假就跟父亲挤在瓜棚里,饿了渴了,父亲就进西瓜地里挑个熟透的西瓜切开,我拿着勺子掏着吃,红色的沙瓤,一直甜到了心里头。

来了几拨客商找父亲,给两毛钱一斤,父亲嫌价格低一直在观望,最后来了个省城客商,给两毛六,本来说好了,可父亲后来反悔了,父亲跟客商的司机聊天,打听到省城的西瓜一块多一斤:“啧啧,如果卖一块钱,这几万斤西瓜那要好厚一沓钱呢!”父亲用手比划着,“到时候,就给你买个飞鸽轻便自行车!”父亲联系了跑运输的远方表叔的小舅子陈叔,陈叔开着他的跃进卡车,拉了满车的西瓜去了省城,可父亲没有门路,西瓜进不了水果市场和商场,只得在背街叫卖,还要被穿制服的撵着跑,后来车还让交通执法给收走了,好说歹说送了二十几个西瓜,才把车开出来,可刚摆开卖,交通执法的又来了,虎着脸说:“你们这些乡下人,送人送些坏瓜!”

父亲和陈叔赶紧切开瓜看,熟透了的西瓜折腾来折腾去,很多化了瓤,部分已发出难闻的馊味,无可奈何,父亲和陈叔只得趁夜色把满车西瓜翻倒在垃圾堆。

陈叔每年上门来讨要运费,父亲都要想办法出门给借一点,可还是有大半的运费没有给。父亲去世那年,陈叔又来了,看到父亲的遗像愣了半天,随后出门买了一沓纸给父亲烧了。又过了好几年,我们终于还清了父亲治病的欠款后,我陪着母亲把剩下的运费给陈叔送了去。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西瓜早已是生活中常见水果之一。可每次吃,却总没有儿时那种甜透了心的感觉,可惜岁月难以追回,那些绿莹莹圆滚滚的西瓜往事,只能永远沉淀在童年的记忆中。

作者简介:

魏青锋 ,陕西省安康市作协会员汉滨区作协会员。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星星诗刊》《微型小说选刊》《中国建设报》《中国审计报》《中国应急管理报》《陕西日报》《天津日报》《河南日报》《羊城晚报》等发表文章200余篇。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陈保峰

窗外,偶尔飘过一片泛黄的叶子,就像一段破碎的时光从眼前划过,消散在远去的过往。静坐窗前,凝望深邃的天际,感到心也是空落落的,突然想起,这应该就是秋天到了吧。

喜欢很久的一本书捧在手里,暖阳从窗口倾泄在身后的墙上,呼吸带着丹桂飘香的空气,一股湿润和清新感沁入肺腑,忘却了喧嚣的尘世,让灵魂走近色彩斑斓的秋,看层林尽染,听鸟雀歌唱,感受枫叶低吟。顷刻间心醉了,醉眼朦胧,眼中只有你,心中只有你,只有这醉人的清秋才会有的魅力。

一阵风儿吹过,一片落叶飘了进来,落在摊开的书页上。仔细端详,叶片的脉络清晰可见,经过了春与夏,一片叶子就是时间的见证者。树叶上,写满了诗韵,色泽浸润了秋的湛蓝,飘逸而洒脱,没有喧嚣和功利,悄然又轻盈,写满了岁月的痕迹,浓浓的秋意。

有人说,秋是寂寥和凄凉的。也有人说,秋天是一种美丽和希望。在这个季节,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懂得了生命的责任和美丽,这种美丽不是表象的,而且根植到灵魂深处的丰硕,这种美丽是庄稼地里沉甸甸的收获,是枝头挂满的果实,是经历了风雨后对人生深深的感悟。

风儿渐渐有了微凉,树上的叶子也在悄然泛黄。秋天,没有了夏的酷热和烦躁,静静地坐在窗前,任思绪飘扬。秋天,又来得这样快,仿佛是一刹之间,大地变了颜色,大自然换上了绚丽的外衣。田野里,那一片片的金黄,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张辉煌的地毯,果树在风中向我们撒娇欢笑,父亲的身影又在田野间忙碌穿梭,挥舞着手中的镰刀,丰收的喜悦溢满脸庞。

秋月朗朗,洒不尽的银辉笼罩着夜空,抹不去的相思布满心田。月光里,映出了家乡的山川,家乡的河水,家乡的亲人,映出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安慰,映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挂牵。读不尽的秋月,读不尽的思念,把思念系在大雁的翅膀上,捎给远方的亲人,留一份真情去品味秋天,弹一曲山高水长,任凭思念化作汩汩清溪流向远方,让爱随流水歌唱。

时过境迁,看过一个个的秋天来来往往,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人间绝句,折服了多少人。抛开春的轻狂,夏的张扬,秋让人变得沉稳睿智,汲取了岁月的精华,经历过风霜与坎坷的磨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秋多会勾起一些淡淡的伤感,这是一种心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会有些不尽如人意的经历,欢笑悲伤都在这一季里冷却。

风雨过后,坦然面对人生,在平静中感悟人生,收起烦恼,把所有的不快都抛到云霄,只享受这份难得的淡雅与美好。站在红尘路口,季节轮回,时光不老,岁月可掬。惟愿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每个人都能够像这一片落叶,带着洒脱,带着美丽的心情,在时光的荒野上无拘无束地奔跑。

作者简介:

陈保峰 ,笔名凡尘。七零后草根文学爱好者,善于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写作。中国先锋诗派仿古体新诗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特约作家。文字多发于报纸刊物和媒体平台。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马庆民

三伏天,阳光炽盛,酷暑难耐,行走于户外,燥热烦闷,此时若能撞见一大片树荫,无疑会令人顿生欢喜。

夏天就是这样,虽热烈炙烤,但只要用心寻找,也总会遇见闲逸与清凉。无论多么炎热,只要端坐在树荫下,微闭双眼,调整呼吸,心便能静下来,清凉之气也自会从胸中溢出,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在已经逝去的岁月里,我能记住的季节,仿佛只有夏天,而夏天里的种种美好,又都与树荫有关。曾几何时,无忧无虑的我,在树荫下 游戏 ,读书,睡觉,听故事……纵然夏日悠长,但因为有树荫,日子里却从来不缺少快乐,也不缺少清凉。

儿时,村子里有很多树。家家户户的院内、墙外,甚至街角、田间地头,都长满了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树。每到夏天,绿叶叠翠,树荫满地,给我们带来一派清凉。

我家门口就有两棵树上了年纪的梧桐树,树干粗到三个小伙伴手拉手才能抱住它。这两棵高大的梧桐树到底有多老呢?其实连父亲都说不清楚它的年龄,反正每次抬头望着它,我们都会满是敬畏。想象着这两棵树真是不易,经历了大自然那么多的沧海桑田,见证了人世间那么多的荣枯沉浮,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一个个夏天里,依然枝繁叶茂地挺立着,用一片片浓密的枝叶遮盖住刺眼的耀日,撒下满地树荫。

夏日午后,梧桐树荫下满是纳凉的人。年老的爷爷们悠闲地躺在躺椅上,一把蒲扇,摇晃起多少听不尽的故事;勤劳的奶奶们,盘腿坐在凉席上,纳鞋底,剪鞋样儿,缝补着多少留不住的光影;孩子们疯跑追逐,嬉笑打闹,回荡着多少童真乐趣……有树荫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蝉,往往是蝉在高处鸣,人在低处语。树荫下有说不完的方言俚语,有聊不完的家长里短。伴着若有若无的风,和着树梢的沙沙响声,日子就这样在树阴下悠悠划过,最终绽放成岁月里的花儿。

那时的我,喜欢躺在树荫下,任由密密麻麻的树叶把筛碎的阳光铺在黝黑的皮肤上,时不时吹来发烫的风,夹杂着瓜果蔬菜的香,一切美好而惬意。我就像漂浮在童年的童话世界里,随着掠过树荫下的风,恣意游荡。

到了晚上,皎洁的月光透过浓密的树荫,撒下梦幻般的斑影。微风婆娑着树叶,撩动起不倦的蝉鸣,悦耳的虫吟,此起彼伏的蛙声……俨然构成了一幅最美的乡村夏日图。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躺在树荫下的凉席上数星星,数着数着,就跟明明灭灭的萤火虫数混了,之后便昏昏然进入梦乡。

从外出求学再到工作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树,每到夏日,我依然沉迷那些大大小小的树荫,依然喜欢在树荫下静坐,在树荫下回忆,在树荫下读一本好书。无论是读到“槐阴初静,藕花凉湿”的一袭清凉,还是读到“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得淋漓畅快,亦或是读到“桑柘荫下,卧读陶诗”的恬淡悠然……都令我心驰神往,消暑解忧。树荫下,藏着畅享不尽的山野风光,藏着爽爽的沁心凉意,也藏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的悠悠情怀。

树荫下享受清凉的我,常常会想到那些栽树的人,也常常想到我应该为这个世界有更多树荫做些什么。毕竟,树荫是一道别样的风景,让每一个炎炎夏日多了几分诗意,更多了几分凉意。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巴楚医学投稿须知

三峡大学是重点一本的,因为他非常好,他所提供的教育环境也非常好,教学质量也是非常好的

三峡大学是重点一本。

三峡大学(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5月25日合并组建的,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共建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科研台、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省级校企研发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60多个校级科研机构。

《巴楚医学》

2017年12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三峡大学主办的《巴楚医学》正式创刊。办刊宗旨为:立足宜昌,面向全国,反映巴楚地区医疗卫生科研水平,加强与国内外医学科技的传播与交流,服务中西部人民健康,提升中西部医疗技术水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峡大学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研究论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共建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充分挖掘文化 旅游 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 旅游 胜地。

谈机遇:赋予川渝两地文旅发展新时代使命

戴允康:《规划纲要》提出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两中心两地”。文化 旅游 一直是四川资源的比较优势,建设“两中心两地”中特别明确要求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级休闲 旅游 胜地,提出打造城市消费品牌、共建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等多项具体任务要求,赋予了川渝两地文旅发展新的时代使命。

戴允康:川渝山水相依、 历史 同脉、文化同源、人文相亲,互为最重要的 旅游 目的地和客源地,每年互访游客超过1亿人次。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建设为两地文旅进一步做大区域 旅游 市场、做强区域 旅游 品牌、提升区域 旅游 品质,提供了重大 历史 机遇。

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建设要坚持统筹共建、协同联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文旅融合、成果共享,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推进巴蜀地区文化和 旅游 高质量发展。

谈合作:签订各层级文化 旅游 战略合作协议63份

戴允康:两地建立了共推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合办公、协调会议和信息报送4项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建设工作方案。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形成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等“四重”清单,目前国家发改委、文旅部共同编制的《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建设规划》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四川区域)建设实施方案》也已编制形成。

两年来川渝文旅合作在项目建设、线路设计、宣传推介、品牌打造、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签订各层级文化 旅游 战略合作协议63份,成立文化 旅游 合作联盟11个,文化 旅游 公共服务协作13项,文物保护利用联动11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15项,发布跨省区精品 旅游 联线70余条等。

推动文旅合作走深走实,一批重点文旅项目有望落地。两地将合作培育“巴蜀脊梁”红色 旅游 、“巴山蜀水”生态康养等十大巴蜀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立文旅“绿色通道”,加快推进三星堆保护展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等重点文博项目建设。

此外,两地还积极开展文旅宣传推广活动。

谈未来:打造全国跨区域文旅合作新典范

戴允康:我们将持续深化川渝两地文旅合作,着力共建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打造全国跨区域文旅合作新典范。

规划引领方面,积极配合国家《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好四川、重庆两个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建设实施方案,做好2022年度走廊建设重点工作谋划,进一步提升川渝文化 旅游 战略位势、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

推进重点任务方面,不断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区域协同带动力、文旅产业竞争力、优质产品供给力、文旅综合支撑力,加快形成川渝之间文旅空间布局、文旅产业发展、文旅市场开放、文旅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格局。两地将着力打造贯通四川、重庆的文化遗产探秘、自然生态体验、红色文化体验等一批精品 旅游 线路,扩大长江三峡、九寨沟、武隆喀斯特等国际 旅游 品牌影响力。规划建设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四川段)。依托特色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事活动等,发展巴蜀乡村 旅游 。推动黔江与周边区县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和 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创新打造消费新场景新载体

对话

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

刘祥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激发市场消费活力,不断增强巴蜀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四点发力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刘祥超:近年来,我省大力支持成都建设充分体现天府文化特色和国际 时尚 魅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围绕4方面发力:

加强统筹谋划,聚力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工作。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7个区域中心城市和2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省级财政连续3年对每个消费中心城市每年予以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激励。

着力改造提升,创新打造消费新场景新载体。支持成都重点推进春熙路、交子公园2个都市级商圈和成都蓉北商圈等3个新商圈规划建设;启动161条特色商业街区和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打造;支持成都打造八类消费场景“一场景一示范”,构建农商文旅体多产业、多领域、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消费服务体系。

推动消费升级,扩大优质消费供给。支持成都建设跨境电商全球服务资源中心;支持成都发展首店经济,2020年全市引进首店386家,数量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做强直播电商,推动设立四川成都电商直播产业园,依托5大电商直播基地,开展直播活动10万余场,2020年网络零售额突破4000亿元。

优化国际消费环境,有效激发消费活力。一方面,强化国际门户枢纽功能,目前国际(地区)航线达130条,居全国第4位,中西部第一。同时,持续完善国际班列网络布局和境内外服务节点。另一方面,不断优化离境退税服务,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达149家。此外,持续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

创新工作举措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刘祥超:一是培育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去年开始,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支持成都、泸州等10市,围绕提升服务消费、集聚消费资源、创新促销方式等7个方面,培育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消费中心,成为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有力载体。

二是改造提升步行街。我们制定出台了四川省步行街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宽窄巷子全国示范步行街标杆建设、25条省级特色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累计改造商业体200余万平方米。

三是组织参加进博会、消博会等重大展会,加大中高端消费品和服务进口。

第一,打造国际 美食 中心。传承发展巴蜀 美食 文化,推广川菜品牌、打造“川菜渝味” 美食 品牌。支持成都建设各具特色的 美食 地标,打造“国际 美食 名城”“国际 美食 之都”。开展“川菜 美食 之旅”营销活动,举办“川派餐饮汇”、“味美四川”全国行、全球行,培育推广“天府名菜”品牌。支持川菜申报各级非遗名录。

第二,发展数字信息消费。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搭建5G全景应用生态体系,升级重构教育、医疗、健身等消费新场景。扩大视频直播、视频社交、在线教育等信息服务消费,开展信息消费进商圈、进社区、进企业等体验活动,打造一批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第三,加快零售转型发展。鼓励零售企业、电商平台利用新技术构建智慧零售新模式新场景和新业态,完善新消费供给生态。鼓励发展智慧门店、自助终端等“无接触”零售。鼓励发展更多参与式、体验式消费模式和业态。支持线下企业拓展线上业务。

第四,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具有巴蜀特色的假日经济、夜间经济,丰富夜间经济产品,建设夜间消费核心区、示范区、集聚区,呈现国际 时尚 范、巴蜀慢生活。

原标题:对话关键人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巴蜀文化

巴山蜀水多奇观,自古文人多入蜀,川江号子、秦岭山歌唤起悠远的历史回忆,数千年的灿烂文化装点出秀美的巴蜀风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从川北神秘幽美的九寨沟到川南碧波万顷的竹海;从川东风清月白的大宁河到川西那跑马溜溜的山上;有被誉为世界之最的乐山大佛,有历史悠久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有能与敦煌、龙门、云岗等石窟媲美的大足石刻,以及诗圣的故居杜甫草堂等等。四川到处是绚丽的自然风光,到处是知名的历史古迹……

四川地形复杂,其西部是高原区,东部为四川盆地,两者之间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过渡地带。这是由于数亿年以来地质运动、沧桑巨变的结果。“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峨眉山时留下了这样的名句。它也是对以峨眉山为代表的四川名山的雄伟磅礴,秀丽多姿、幽深、奇特的赞颂。四川各大名山由于自然地质运动和地理条件影响形成了各异的特点。如位于川西的“蜀山之王”贡嘎山,在三十公里内高差达六千余米,形成九个带谱,上面冰川发育,成为罕见的晶莹剔透的固体水景观。峨眉山因断裂活动强烈形成重重山岳,奇峰突起,绝壁千丈,又因高差悬殊的立体气候条件形成了云海、佛光等万千景象。青城山山峦起伏,奇秀异常,翠柏参天,以幽雅著称。兴文石海洞乡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善的地区之一,石灰岩经地下水溶解而形成千奇古怪的地下宫殿,出露在地表的石灰岩山峰受亿万年雨水的溶蚀,形成了兴文石林等名胜奇景。四川水景资源也相当丰富。四川地处内陆,虽无海洋水景景观,但水系发达。全省境内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长江及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沱江、涪江、渠江、乌江等大小支流。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山势险峻,因此,四川的江河大多穿切山岭造成峡谷,水流湍急。如川江自奉节以下切穿巫山山脉,造成近二百公里的长江三峡,两岸高峰壁立,水光山色,浑然一体,犹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四川西南部,地壳褶皱剧烈,河流深切,山高谷深。泸沽湖、邛海等天然大湖,水光潋滟,山色葱茏,绚丽多姿,是四川著名的风景胜地之一。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层峦叠障,高差悬殊,气候复杂多样,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正当太平洋气流前进的迎风坡,号称“华西雨屏”,降水丰沛,植物繁多,其中有不少珍稀植物,因此成了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动物的乐园。国家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物种,在这一带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早已世界闻名。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基地,也是一所又一所极为丰富的天然生物物种博物馆,天然动物园和天然植物园,成为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风景区。

地灵人杰的四川又是著名的文化之邦。它地处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多年来既有利于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了巴蜀地区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众多历史人物或出生于四川,或成长于四川,或在蜀为官,或游览于蜀地,多有遗址或纪念物留存,并留下了千古佳句与著名诗篇。李太白曾从这里杖剑远行;杜工部曾在此地望月怀乡;陈子昂、白居易、苏东坡、陆放翁、黄庭坚、杨升庵、张大千、郭沫若等恰若灿烂的明星,辉耀着这片浪漫的大地。刘皇叔白帝托孤,诸葛亮七出歧山,武则天皇泽“相会”,唐玄宗剑阁闻铃,元宪宗“上帝折鞭”,多少忠臣怨主,几许盛衰欢悲,都留在了这里的森森翠柏、茫茫白波、重重殿宇之间,留给了风雨楼台,暮鼓晨钟……

四川宗教十分发达,主要教种有佛教、道教。因而四川有上千座保存较好的宗教寺庙,在历史古迹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相传四川乃道教的发祥地,自魏晋以来道教便开始在四川盛行,传播较广,四川境内的主要道观有:成都的青羊宫、青城山的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等。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四川传播得很快。明代,特别是万历年间佛教盛行,四川兴建了大量的寺庙、宝塔和古建筑。目前保存较好的上千座寺庙中,绝大部分为佛教庙宇,经历代培修,许多庙宇至今保存完好。其中新都宝光寺、梁平双桂堂、成都文殊院、广元皇泽寺、乐山大佛寺、平武报恩寺,及峨眉山的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金顶等规模较大,较为著名。四川庙宇大多雕柱飞檐,金壁辉煌,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而且寺庙内众多的匾额楹联,古碑石刻,记载着古代不少诗人墨客的诗文,是考察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与宗教发展相联系的是四川众多的石窟、造像、石刻与绘画艺术。四川石窟规模宏大,有的摩崖造像上万尊,大多为佛教造像,也有道教和儒家造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中人物摩崖造像以唐、宋大足石刻规模最为巨大,最为完整。其他规模宏大的石窟还有:唐、宋时期的乐山石刻、荣县石刻,唐代的夹江千佛岩,南北朝和唐代的广元千佛崖以及新近开发的安岳石窟等。此外,四川石刻造像的又一大特色是佛像高大,依山而凿。如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始建于唐,高71米;四川第二大佛为荣县大佛,始建于北宋,高米;还有潼南大佛,始建于明代,高27米。安岳石窟则是以石刻文字为主,称为“经窟”(指经文石刻)。四川石刻之精湛,完整,集我国石刻艺术之大成,创建于唐的成都大慈寺、剑阁昭觉寺和创建于宋的蓬溪宝梵寺,还保存有不少古代壁画。据史书记载,其中大慈寺壁画最为壮观,苏轼誉之为“精妙冠世”,无奈明清时已毁于战火。

四川境内还有不少帝王陵墓。陵墓中规模较大的有位于成都南郊的三国时刘备(161—223)之“汉昭烈皇帝之陵”,史称惠陵。位于成都西郊的五代前蜀皇帝王建(847—918)墓,又称永陵。位于成都北郊磨盘山麓的五代后蜀主孟之祥(893—934)陵墓,史称和陵。这些陵墓中藏有不少文物,其中以王建墓墓室和文物保存最为完好,为研究五代时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另外,四川是三国历史文物最多的省份,体现出四川文化遗迹的又一大特色。古今史家认为,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刘备、诸葛亮及其继任者蒋琬、费祎,给蜀地带来过短暂的安宁和繁荣,蜀地百姓尊敬他们,乐于为他们修祠建庙。故三国之中,魏国、吴国保留的遗迹少,而蜀国则多。四川是蜀国的中心,当然三国遗迹就多在四川了。从历史记载和目前的文物保护单位数字来看,四川的三国遗迹,与其他各省比较,的确是最多的。著名的有成都武侯祠、奉节白帝城、云阳和阆中的张飞庙、汶州姜维城、剑门蜀道、庞统墓、子龙墓、蒋琬墓等,他们为热衷于三国故迹的专家、游客提供了探访、参观的场所,对于三国历史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川地区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这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或者揭开了罩在这一地区历史上的迷雾,或者丰富和印证了史籍上已有的记载。四川地区的考古发现,其时间包括了从远古的侏罗纪地质年代到晚清时期,数亿年时间,以其时间长和特色鲜明著称。

四川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因而对于产生和繁荣于这个地区的早期的人类文明,史籍记载很少。人们知道四川曾有过灿烂的文明,但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的诗句,正是这种状况的极好说明。

青铜时代蜀国都城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揭开了这一历史上的千古之谜。三星堆文明不仅以其迥然不同于同时期中原文明的特色,印证了关于中华民族起源于全国若干地区的“满天星斗说”,而且以其明显的西亚文化特征,说明四川地区是最早开始对外文化交流的地区之一。加之三星堆文明本身的发达程度令人震惊、它的发掘成果震惊了世界。

恐龙是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曾经生存在地球上的一种庞大的生物。它曾经是地球的主宰。(专家们称之为“优势动物”)。这一时期四川地区由于气候温和、森林茂密、河沼密布而成为恐龙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自贡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以其数目巨大,(恐龙)种类繁多,埋藏集中和保存完好而在世界同时期的恐龙化石中首屈一指,对于研究恐龙这种突然从地球上消失,因而显得十分神秘的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居于世界的前列。对此,诸多的史籍如《史记》、前后《汉书》等都有详尽的文字记载,汉代发达的文学艺术也有生动的描绘,但有关这一时期的形象资料却不多见,尤其是关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形象资料,更是十分少见。

汉画像砖只在四川地区有出土,它是一种刻有图画的墓砖。图画的内容除宗教和民间传说外,大量的是反映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画面。由于墓主人的身份涵盖了从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的各个阶层,这些画像砖也就成了广泛研究汉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四川地区民族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少数民族在这里生存、迁徙,素有“民族走廊”之称。各个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为这一地区的文化增添了异彩,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焚人悬棺。

由于悬棺高高地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又由于它的主人已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消失,悬棺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迷雾。四川地区的悬棺不仅分布广泛,而且以其时代延续长、类型丰富和保存完好的特点,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系统而丰富的资料。揭开悬棺之谜,对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诞生、发展和消亡,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旅游业做为新兴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然后,这种新兴的“绿色产业”正在是益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由于一些地方过于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过度,盲目开发旅游资源,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得一些地方的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衰退危机。因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一个旅游界面临的极其迫切的课题了。

而充分发掘“文化旅游资源”可是说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文化旅游实现旅游资源多元化

文化旅游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游客可以对自然物的观赏,从中探寻人类的发展历程。比如,游客在登上泰山之巅时,回首望望那苍茫的齐鲁大地,想想当年,多少帝王泰山封禅,召告天下,那种君临天下的威武,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气势与威严。也会感到,这样一个大国所受的专制的桎梏。从中,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体味与感悟。再比如游客去西安秦始皇陵兵马甬,在观看那气势宏伟的石人石马时,那种沙场点兵的古战场仿佛就在眼前。我们在感受气势宏大之时,怎能不慷慨大秦帝国经济的发达与国力的强盛,还有工匠数量之多,技艺之精湛?文化旅游是对旧时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人文观照。比如,在民族众多的云南省,你会处处感受到不同民族,民俗的风情,不论是婚俗,还是节俗,都会让各地的游客感到新鲜,现在,这种民俗游已经日益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而中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回家,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各自风格的民族特色文化,从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些,已经是中国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现代都市人感到好奇和新鲜的旅游点,如果加以合理开发,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效益。

2文化资源具有传承性和可持续性旅游资源

按其特点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植物、动物、矿产、山川地貌及美丽风景等。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而人文旅游资源则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及文化性。与自然资源相比,他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其传承性和可持续性。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史学极其发达的国度,文化的传承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无论是文化遗址,还是民风民俗,或是古代建筑,亦或是民间艺术。这些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都得到充分完好的保留。这就为中国的旅游资源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拓宽开发的空间。

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以为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给游客带来了无限的文化感染和艺术熏陶。而且,这种文化旅游资源,不会因为游客数量的增加而受到破坏,相反,却会因为游客的`日益增加而丰富他的内涵,同时,通过游客之间的口耳相传,会扩大其辐射范围。如果能对其合理的进行开发与挖掘,这种文化资源会越来越厚重。比如,帝王陵可能会因年久失修而残破甚至倒掉,但其中的故事却会因年代的久远而历久弥新,更具吸引力。因此,这种文化资源的传承性与可持续性应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给以足够的重视。

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还表现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再创造。历史文化是可以再加工,再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旅客的文化需求,每一名旅游人都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原来的历史文化,历史典故进行再加工,进行合理的演义,付以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历史文化真正的鲜活起来,比如可以借鉴《百家讲坛》那样的方式和内容,对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新的阐述和理解。从而,提升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度与厚度。

3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

可以提高景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旅游的本质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就是在一定区域生活的人到另一个区域去感受不同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差异。因此,旅游的核心就是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只有不同的特色文化才是吸引游客四处奔波浏览的关键。各个景点也只有尽量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以致胜利。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欧洲各国的入境旅游者,进行文化旅游的占65%;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在文化旅游的消费总额达数十亿美元。日本人来华旅游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其他占。可见,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这种意义来讲,如何打造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是每一个旅游区工作人员好好研究的课题之一。

反观当下的旅游市场在这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不同的旅游景点,文化的趋同越来越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抄袭的现象。比如,到处都可以见到的有些牵强的“一线天”景点,让旅客越来越觉得旅游文化资源的单一与匮乏。还有那只在有山有水就有的商业味十足的“放生池”已经让游客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如果旅游景点再不能拿出自己的特色,也许真的有一天这些土方就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总之,文化旅游,现在已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已经日益显示出了文化旅游的极大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奔向他们的怀抱。还有,近几年正在兴起的红色文化之旅,也都是因为,这种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使旅游资源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可见,要想让旅游这种“无烟的绿色产业”真正在永葆青春,可持续发展,好好发掘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已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了。

4、经济波动与建筑材料价格相关性分析

表1预警指数与建筑材料价格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变量相关系数变量相关系数变量相关系数圆钢镀锌管汽油螺纹钢镀锌板电线材普通硅酸盐水泥水中厚板矿渣硅酸盐水泥沪铝薄板柴油沪铜相关性分析(1)根据以上计算结果,不难发现,经济波动与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是有相互关系的。

(2)将不同的建筑材料与预警指数的相关系数值用柱形图表示,见图1。

图1建筑材料价格与预警指数相关系数值对照图我们发现不同的材料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的强弱不同。总体而言,金属类及原油的衍生物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表现的比较强,而水泥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相对比较弱,水、电做为国家宏观经济所控制的材料,伴随着经济的长期趋势发展,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相关性,但由于其市场经济程度化不高,故不做详细分析。

(3)在价格波动的过程中,由于生产材料的工厂兴建的时间长短不同,不同材料的上涨幅度与回落方式不一样。在水利工程中钢材及水泥所占的建筑材料总成本最大,故着重分析钢材及水泥的价格走势。就钢材市场而言,当供需矛盾发生,产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由于兴建一个炼钢厂需要1~2 a的时间,所以价格会持续上升,且上升空间大,利润会促使更多炼钢厂的兴建,直至出现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此时钢材价格便会回落,但由于受成本的支撑,钢材价格回落缓慢,表现出了较弱的供给弹性及相当强的需求弹性。而水泥厂的兴建周期很短,180 d即可。当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时,水泥价格会急剧上涨,但同样利润会促使更多工厂的兴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导致水泥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上升幅度不大而且能迅速回落。

(4)经济的复苏会拉动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而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则超前于经济的滑落。以钢材为例,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从2002年8月份复苏,突破前期高点,而钢材价格则到2003年2月份才突破前期高点。2004年4月份钢材价格大幅度下跌,2004年8月经济回落。

[参考文献]

[1]李洁明,祁新娥.经济统计学简明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于俊年.计量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厉以宁.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4]丁世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吴翊,李永乐,胡庆军.应用数理统计[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6]王立九,李振荣.建筑材料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7]李世蓉,邓铁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巴啦啦小魔仙投稿

魔仙堡梗是指的动画片《巴拉拉小魔仙》中魔仙的家,内存有魔仙彩石、彩虹之花宝物,现任女王姬丝美莎。

魔仙堡是芭芭拉小魔仙的家,根据原剧,魔仙女王从第一部到第五部都并没有亲身来到过人类世界,小蓝和美琪美雪她们见到的魔仙女王,根据原剧,不过是女王自身的能量罢了。而根据巴拉拉小魔仙之彩虹心石对于魔仙变身、还原的说明,只有在人类世界的魔仙。

魔仙堡为了让他们在人类世界看起来和周围的环境更为融合,魔仙女王才会给他们还原咒语和变身咒语,变身咒语用于还原后变身对付敌人及飞回魔仙堡用。

魔仙堡口音的梗

这一系列口音梗的视频广泛流传,甚至网友们总结出了这些口音的通俗教程,出现了模仿魔仙堡口音的视频,当听到嘴瓢口胡的口音时,也会调侃你来自魔仙堡吗为什么有魔仙堡口音。

指巴啦啦小魔仙中以游乐王子为代表的魔仙堡地域角色的口误、口齿不清和特殊发音,目前也用来调侃口齿不清、读音错误。 最初来源于B站投稿的游乐王子口胡视频,如雨女无瓜、你怎么这个亚子等魔性搞笑的口音,接着大家发现剧中其他角色如魔仙女王、占星魔仙的口音也十分奇特有趣。

孙侨璐没有结婚,前段时间她因为过量饮酒猝死,还上了微博热搜,年纪轻轻非常可惜。

没有的.............

assddd

巴中日报怎么投稿

巴中日报登报声明地址是巴州镇文庙街4号。

《巴州日报》 是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巴州日报》坚持“党报性质、晚报风格、巴中特色”的办报路子,弘扬“求实敬业”的社风,提倡精品意识,狠抓质量提高,在全省党报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

巴州日报登报范围

1、各类公司个人证件遗失登报 ,营业执照、 税务登记证、 银行开户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正副、IC卡及数字证书 公章、 各类发票、身份证、会计证、 毕业证、 报到证、 导游证、 教师证、 警察证、各类工作证。

2、各类公司开业公告、注销公告、减资公告、变更公告、合并公告、招标公告 、拆迁公Q告、迁坟公告、公司免责公告、解除公告、启事、通知、各类公告。

刘桂华

季节如一女子,从青春少女走向卓卓少妇,更见韵姿。

走过春的多姿,夏的热情,迎来秋的成熟。此时的乡村,生机勃勃中处处有流动的欢喜,有丰收的甘甜。

地里的玉米,在一片绿荫葱浓的玉米杆上,住着一个个黄色带胡子的老人。肥胖的衣服裹不住金色的胴体。一层层剥开它的外衣,在阳光的抚照下,是金色的诗章。看吧,那掰玉米棒子的叔伯婶娘,一边掰着棒子,一边互相说着荤话,调剂着辛苦的乡村生活。他们中偶尔一人的妙语如珠,赢来了一串串笑声,在田间飞扬。

土地是最慈爱的慈善家,它最公平,对于勤劳的人,它总给予最丰厚的回报。梨树挂满了果子,一个个挂在树梢,果农或爬在树上,或地上伸手采摘。随着一背篓一背篓的丰收,那脸上羕开的笑像一朵开放的花,有掩饰不住的美。一串串紫色的水晶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每一串葡萄外面还给它们穿了白色的塑料衣,背一些到集市换钱,装一些送东邻右舍尝鲜。人与人之间的情意在一袋梨一袋葡萄一篮鸡蛋中深厚。

初秋的稻田,稻子并未成熟,是一田田的翠绿,铺在田间,这绿,是一首首田园诗,生机而有生命,这绿,希望而有活力。看着秋阳抚照,看着秋风吹动秧苗,一浪一浪的绿像波浪一浪一浪翻滚着。乡村虽无车马喧,却有着一份宁静的踏实。当你的脚步踩在乡村的每一块田埂上,望见秧苗绿,红薯苗的绿,玉米的黄绿相间,心是充实而又平静的。

秋天的菜园,也是收获的季节。长长的丝瓜,胖胖的冬瓜,圆圆的茄子,绿绿的空心菜,翠翠的生菜……越勤劳的人,越用心的乡人,地里的瓜果长得更欢更诱人。老人常说,土地是宝,它最公平,你用心侍弄,它回报你硕果。你忽悠它,它就忽悠你的肚皮。

一池红莲在蛙声鸟鸣里,是画家写生的画,诗人笔下的诗,音乐家的歌。硕大的碧叶托着那一朵朵不染纤尘的莲,那莲,以一种忘我之姿捧出压倒众生的美,或含苞待放,或盛开其华。每一朵都有语言无法描绘的美。我常觉得语言是世间最苍白的文字,是表达不出某些美的。只是挪不动脚步,只想枕着这一池的莲入梦。

一座座砖房的农家小院,铺了满地金黄的玉米,黄狗卧在屋檐下喘粗气,一群黄的白的黑的鸡在草丛间觅食,门前的晾衣绳上,是色彩各异的衣服,短衣,裙子,旗袍,外套…写满了乡村人生活的殷实。

当你厌倦了城市,来乡村走走吧,乡人虽不能大鱼大肉招待您,却也能做一桌精致的家常小菜,临走还会送一袋土鸡蛋,一些时新的蔬菜爪果。让你感受到最朴素的乡情。

作者简介:

刘桂华 ,女,生于1973年9月。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作家协会会员,巴中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科教新闻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东方散文》《微篇小说》《东昌月刊》《四川科教通讯》《精短小说》《巴中文学》《广州日报》《巴中日报》《雪魂》《中国诗影响》《成都高新》等刊发。散文《回不去的故乡》获得《巴州文化》2018年散文三等奖,闪小说《傻丈夫》获得2018年《巴州文化》小说三等奖;2019年获得巴中市巴州区杜鹃奖。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刘桂华

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独特魅力。对于乡村的夏日来说,风景更有一番独特。

夏天,是热情的。阳光的热烈,让人感受到它的威力无穷。夏天的风,即使吹,也给人一股热浪的感觉,远没有春风和熏,秋风凉爽。

夏天的乡村,是朝气勃勃,是生机盎然,是绿色统治的世界。柏树、桉树、梨树、李树、枇杷树、白果、柳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这绿,是清新、是嫩绿、是翠绿。一树树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泽。还有那一田田的秧苗,是绿色的。风吹,一轮轮的绿浪翻滚着,席卷着。看着,内心勃发出无尽的活力,身上仿佛有无尽的力气可以挥洒。而那一田田的玉米苗,长得那么欢。尤其一场大雨后,你到田野一走,昨天还矮矮的苗,只是一个夜晚,仿佛长高了一截。让人内心涌起无数的欢喜。

红薯苗也不甘心落后,赶忙捧出无尽的绿,招待走到田野的你。让你的视野内都是绿意。最美的却是农家的菜园。夏天的菜园,是色彩的盛宴。红红的西红柿,一个个一串串挂在苗梢。为了不让果实压弯果苗,勤劳的农人给每株苗还搭了攀附物,让每一株苗稳稳当当地矗立。长长的线椒密密地挂在辣椒树上,绿得晶莹。紫色的长茄让你一见心生欢喜。胖乎乎的冬瓜像一个个幼小的孩童,让人疼爱。绿油油的空心菜蓬蓬勃勃地生长,一根根豇豆像长长的项链……而那盛开的红色大丽花,一朵朵,像燃烧的火焰。层层的花瓣,让你看到它的极致芳华。有的盎然盛开,有的垂下半边花朵,有的才鼓起花骨朵。

那不是荷花吗?此刻的荷塘,是一副秀丽的风景画。被高明的画家画出来的。高高低低碧绿的荷叶,托出一池的荷花。一朵朵粉色的花,仿佛不染纤尘的仙子,降落到凡尘。盛开的开得招摇,含苞的仿佛怀春的女子,不胜娇羞。阳光将金色的光照耀在那花那叶上,泛出的光泽给整个荷塘都添了几分诗意。此刻,蜜蜂赶来了,蝴蝶追来了。它们在花间追逐着,说着它们才懂的情话。而到乡下看风景的城里人,有的拍着照,有的试图双手去采摘荷花。

“买西瓜,又甜又大的西瓜。”西瓜田旁,一位大爷正在吆喝着自己的西瓜。“我没有带现金,微信可以吗?”年轻人问。“没带现金,我就送你免费吃。”大爷说。“怎么好意思?”“出产之地,你们也难得到农村走走,”大爷边说,双手托起一个西瓜,递给年轻人。年轻人推辞着,大爷却坚持要免费送。

“这菜卖吗?我买些。”看到地里长得欢欢的丝瓜、茄子、大葱。过路的主妇忍不住询问在地里忙活的我。“卖。你自己看上什么采摘什么,然后秤给你。”对于城市人来说,地里采摘的菜,又新鲜价格也会比集市便宜,顺路带菜,多好。放心又美味。而我,省时省力,也是好事一桩。

乡村,当越来越多的人逃离乡村,奔赴城市时。我却独独喜欢乡村。走在田野,是叶的香草的香植物的香泥土的香,满眼都是植物鲜活的生命,体会的是生命勃勃的生机。面对脚下的土地,是一份踏实的充实。

作者简介:

刘桂华 ,女,生于1973年9月。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作家协会会员,巴中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科教新闻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东方散文》《微篇小说》《东昌月刊》《四川科教通讯》《精短小说》《巴中文学》《广州日报》《巴中日报》《雪魂》《中国诗影响》《成都高新》《巴中新报》《作家文苑》《新青羊报》《忻州晚报》《晋中晚报》《河南经济报》《高要报》《双鸭山日报》《内江日报》等刊发。散文《回不去的故乡》获得《巴州文化》2018年散文三等奖,闪小说《傻丈夫》获得2018年《巴州文化》小说三等奖;2019年获得巴中市巴州区杜鹃奖。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 索引序列
  • 巴蜀文学投稿
  • 巴楚医学投稿须知
  •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研究论文
  • 巴啦啦小魔仙投稿
  • 巴中日报怎么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