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母语语法负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母语语法负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母语语法负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论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三)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行文习惯、思维模式不同。英美人强调客观,常用物、抽象概念、非人称it 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公正、客观,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较为委婉、间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常用人作主语,主语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的行为或状态。英汉翻译时,所确定的主语是否恰当,必须考虑译文是否符合汉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例如: (3)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laugh. (这位曾使全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经辛酸。) (4) It never occurred to her that he was a dishonest man. (她从来没想到他是个不诚实的人。) 例3 英文用抽象名词bitterness 作主语,汉语却用“这位曾使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作主语;例4 英文用形式主语it 作主语,汉语用“她”作主语,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是中西方思维模式不同的缘故,例4 意思是:这种念头从来没有闪过她的脑际。原句当然可以说She has never thought tha theisa dishonest man. 但两相比较,前一句强调“他是个不诚实的人”是客观事实,字里行间显露出她对这事感到惊异,后一句只强调了主观印象。译文清楚明白地写出了“她”对“他为人不诚实”这一点的认识。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英语和汉语的语序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对原文的句子成分和词语的先后顺序,必须按照译出语的语序习惯进行安排,有时需要语序转换。英汉互译中的语序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语位置的转换汉语中的定语,无论是单用还是几个词连用,通常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面。英语则不然,单词作定语时,一般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短语和从句做定语时则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在汉译英时,必须要考虑定语的位置。如:睡觉的那个婴儿看上去很可爱。The sleeping baby looks lovely.你认识操场上踢球的那些男孩吗?Do you know the boys playing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 ?这就是Polly呆的那个笼子。This is the cage that Polly lives in.需要说明的是,在英语中,不定代词的定语常后置,如:你有什么重要的事吗?Is there anything important in today's newspaper?二、状语位置的转换在英汉互译时,状语位置的变换极为复杂。因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状语的位置都不是很固定。出于强调程度、句子平衡和上下文的关联等方面的考虑,状语的位置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翻译时,首先,要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状语位置的差异,然后,按译出语的习惯来调整安排。比如说,在汉语中,状语常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有时为了强调也放在主语之前,但译成英语时则不然。如:他整天都工作。He works allday long.我非常喜欢住在中国。I like living in China very much.另外,英语的方式状语一般常放在地点状语、时间状语之前,而汉语恰恰相反。如:我们得早点去那里。We have to go there early.她每天早晨在教室里高声朗读。She reads aloud in the classroom every morning.英汉互译时,需要变换位置的绝不限于定语和状语,其它句子成分和一些词语的位置,也要按照译出语的习惯作适当的调整和变换。比如说,英汉语言中各有一些并列的固定结构,其语序各不相同,如汉语中说“南北”,而英语说north and south;汉语说“新老”,英语则说old and new。这些需要大家在翻译时格外注意。?/P>英汉翻译中的词序错位现象 Saturday, 15 September 2007 英汉翻译中的词序错位现象(Different Word 0rders) 总的来说,汉英的语序基本一致。正是因为这种语序是基本一致的,在汉英翻译时不一致的地方就容易出差错。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表述的习惯不同,形成一些固定说法的格式不同,如下面的例子,翻译时只有死记硬背。这种死记硬背非常重要,是翻译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在过去的翻译书中技巧讲得很多,但也应该重视固定说法的背诵功底。 1、英汉词序错位 例如: 水火 fire and water 贫富 rich and poor 新旧 old and new 长短 short and long 细长 long and thin 男婴 baby boy 女婴 baby girl 冷热 hot and cool 凉爽 nice and cool 物理化学 chemistry and physics 工农业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年月 month and year 田径(运动) track and field (events) 迟早 sooner or later,first and last 水土流失 soil erosion and water loss 新郎新娘 the bride and the bridegroom 手疾眼快 quick of eye and deft of hand 喜怒哀乐 anger, grief, joy and happiness 水乳交融 as well blended as milk and water 2、有一些情况汉英说法顺序差不多 例如: 上下 up and down 高低 high and low 老幼 old and young 父母 father and mother 夫妇 man and wife 来龙去脉 from beginning to end 来来往往 come and go, back and forth 3、汉语习语中常有同义重复表达。如“徘徊”、“回环”、“温暖”、“思想”、“道路”等,英语中也有这种结构 例如: time and tide 岁月 wear and tear 磨损 near and dear 亲近 lord and master 主人 wants and likes 喜好 the rank and file 百姓 论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 [ 语序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是语言的重要组合手段之一,既反映了一定的逻辑事理,又体现了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习惯,还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和汉族是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模式必然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描述也就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文章从英汉翻译过程中主语的确立、信息焦点的突出方法、汉语时间句序的特点以及语序调整的实证性分析来探讨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 (一) 确定主语,调整语序。英语为主语显著的语言,主语突出,除省略句以外,一般情况下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句法重形合,要求句子各成分特别清楚,以免结构混乱,影响句意。 而汉语则是主题显著的语言,主题突出,主语不突出;句法重意合,指代关系在形式上不明显。在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语常常可以省略,有时必须省略;有些主语难以一眼看清,需要读者用心识别。因而在英译汉过程中,确定主语,调整句序往往是一个需要动脑筋的问题。例如: (1) Night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preaching place. 这句话按原文的语序,Nightfall (夜幕) 作主语,按原语序照样翻译下去,译文会显得别扭,不自然。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应选用“他”作主语,因而正确的翻译是:夜幕降临时,他离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好多英里路。又如: (2)As is known to all ,2003 saw the successful launching ofChina’s first manned spaceship. 这句话可译为:众所周知,中国在2003 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原文主语是“2003”,但译文没有以“2003”作主语,而以“中国”这一行为主体作主语。用时间作主语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这种用法不仅强调了时间的观念,而且也使句子简洁、生动。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英语表达习惯,英语还可以用地点等名词作主语。如:Nanjing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 events. (在南京城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行文习惯、思维模式不同。英美人强调客观,常用物、抽象概念、非人称it 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公正、客观,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较为委婉、间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常用人作主语,主语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的行为或状态。英汉翻译时,所确定的主语是否恰当,必须考虑译文是否符合汉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例如: (3)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laugh. (这位曾使全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经辛酸。) (4) It never occurred to her that he was a dishonest man. (她从来没想到他是个不诚实的人。) 例3 英文用抽象名词bitterness 作主语,汉语却用“这位曾使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作主语;例4 英文用形式主语it 作主语,汉语用“她”作主语,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是中西方思维模式不同的缘故,例4 意思是:这种念头从来没有闪过她的脑际。原句当然可以说She has never thought tha theisa dishonest man. 但两相比较,前一句强调“他是个不诚实的人”是客观事实,字里行间显露出她对这事感到惊异,后一句只强调了主观印象。译文清楚明白地写出了“她”对“他为人不诚实”这一点的认识。 (二) 突出信息焦点,调整语序。信息焦点即信息单位的焦点所在,是信息单位内在主重音或调核体现的一个或多个作为信息高峰值的单元。语言现象分析常用的方法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其实这远远不够,还要进行交际分析或实义分析, 即主述位分析。主位是陈述的对象(或称话题) ,是谈话的出发点,也是读者从上下文或从语言外的知识得知的内容,表达的是已知信息;述位则是对陈述对象所作的陈述,即对已知事物说了些什么,是交际的中心,叙述的目的,是读者未知或假定读者未知的内容,表达的是新信息。通常新信息是句子内容的重点或句子的强调点。由于新信息往往需要比已知信息陈述得更详细,因此需要用更长、更重的句尾。这种结构是按句尾重心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但是,英语中有些句子成分后置,并不是因为代表新信息,而是因为太长,太复杂,若不后移就会使句子结构头重足轻。所以,英汉翻译要根据不同情况弄清原文句子的信息焦点是什么,原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突出这一焦点,而译文又应以什么方法来突出这一焦点,以达到对等效果。 在英语句子中,信息焦点总是由新信息构成的,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焦点一般出现在句末。例如: (5) I am painting my room blue. 在一般情况下,blue 应为信息焦点,因此该句可译为:我在把我的房子刷成蓝色。如果上例是回答Are you paintingJohn’s room blue ? 这一问题的话,那么句中的信息焦点就落在my 上,因为这是新信息。所以,译文也需作相应的调整,以反映信息焦点的变化。那么该句就可译为:我是在把我自己的房间刷成蓝色。 英语突出信息焦点的主要方法有三种:语序调整、强调句型和拟似分裂句。在句子中,信息单位的重要性与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有关。若要提高某一词语在句中的信息价值,办法之一就是调整语序,将其前置或后移。虽然汉语的次序在信息处理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如英语那么重要,但语序调整仍然是突出信息焦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例如: (6) This jug is difficult to pour cream out of . (这把壶里很难倒出奶油来。) (7) Cream is difficult to pour out of this jug. (奶油很难从这把壶里倒出来。) (8) 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 (9) Sitting at her desk in deep concentration was my sisterFlora. She looked as though she had spent a sleepless night . (全神贯注地坐在桌旁的是我妹妹弗洛拉,她看上去好像是通宵未睡。) 例6 将cream 置于句尾,强调奶油很稠。例7 将this jug置于句尾,强调这把壶嘴子小,奶油很难倒出来。例8 通过语序调整强调四川人不怕吃辣的东西,贵州人辣了一次后第二次仍不怕辣,湖南人辣的东西不怕,怕就怕在不辣,因为他们对辣东西已习以为常了。在这三个分句中,说话人当然在强调湖南人最不怕吃辣椒。例9 采用倒装句来调整信息焦点, 设置悬念,使文章更为生动,汉语译文也采用倒装句,收到同样的效果。 强调句型It is. . . that . . . 和拟似分裂句是英语用来突出信息焦点的重要语法手段,可以强调句中不同的成分。英译汉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适当地调整句型,把原文的信息焦点转换为汉语的“是. . . . . . 的”等信息价值较高的句子成分。例如: (10) It was Jane who played Mozart at the party last night . (昨晚在晚会上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是珍妮。) (11) It was Mozart that Jane played at the party last night . (珍妮昨晚在晚会上演奏的是莫扎特的作品。) (12) What I am doing is teaching him a lesson. (我眼下在干的是就是教训他一顿。) (三) 依据汉语时间句序特点,调整语序。句序是以句为单位,包括语段中句子的顺序和复句内分句的次序。汉语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汉语中特多流水句。我国的翻译工作者也指出:时间顺序是汉语安排动词的基本规律。功能主义语言学派则从语言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角度对汉语进行了研究,发现汉语的象似性程度很高,语言符合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强趋势。例如: (13) 华老栓忽然坐起来,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 (14)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15)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看,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 对汉语句子时间顺序进行实证性考察,发现除了现实的时间顺序原则外,还有抽象的时间顺序和心理的时间顺序。 抽象的时间顺序是指未进入现实时间流程的时间顺序,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只存在于人们的逻辑推理中。例如: (16) 你先出去,让我们起来。 上例前后两分句的动词“出去”、“起来”在说话者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没有进入现实的时间流程,还不具备实际发生的时间,但两个分句的时间先后一目了然。心理的时间顺序是指人说话时主观心理轴上的时间顺序,一种是先交待已知的、次要的,然后交待未知的、重要的信息。“已知+ 未知”的信息结构是人们主观心理轴上的时间顺序在汉语中的反映。另一种是先认识的先说,后认识的后说。例如: (17) 玫瑰花儿可爱,棘多扎手。 (18) 这句话不只说出了气候上的一条规律,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条哲理。 例17 中说话人把前一分句作为已知信息,作为铺垫,意在后一分句。在例18 中,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意思递进了一层,是信息焦点,是强调的对象。 (19) 袭人羞得脸紫胀起来,想想原是自己把话说错了。 这句话是前果后因句,句序似乎跟前两种顺序相悖,但仔细体会一下人们说这话的心理:人们在叙述中顺着上文先说出某种结果,接着想到有必要,于是又补充说出一个理由或原因。补充说明的内容是事后的想法,它置于结果句后,是因为它是说话者后来想到或意识到的。 由上观之,汉语的句序比较固定,时间顺序是复句安排分句次序的一个经常起作用的原则。在英汉翻译中,由于汉语表达的需要,常需改变原文的句序,即使很短的句子也有句序调整的问题。例如: (20) I am glad to see you. (见到你很高兴。) 在英语里,一般都是先说出个人的感受,然后再说有关的情况,说明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汉语则往往相反,先说具体情况,然后再说个人的感受。 由于英语句子是树式结构,句子成分叠床架屋,层层叠叠,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构架,英语这种构造手法使得时间顺序的格式显示不出来。而汉语则不存在一个主干结构,它是由结构上现对独立的单句连接而成的,整个复句呈现出平面线性延伸。尽管分句流放不拘,疏散铺排,但整个复句并不杂乱无章,而是贯通一气。这其中之章法就是一定的顺序:一个个事件、一层层意思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整个句子形散而神聚。因此在英汉翻译中,有时可以从源语到目的语直接传译, 如下图所示: X ————→Y但由于两种语言具有以上所述的结构差异,而译者往往要走一条曲折的路,如下图所示: X Y└—————————↑也就是说,为了顺利地进行传译,首先要对英语句子进行拆卸(unpack) 和逆转换(back - transform) ,将拆卸下来的各部分转换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 形式,然后再由核心句传译成汉语的一个个分句,最后将分句按时间顺序作句序调整,生成汉语译文。如下图所示: 英语原文 汉语译文↓ ↑切分,逆转换 句序调整↓ ↑英语核心句——————→汉语分句对这一操作步骤,下面举例说明: (21) I put on my clothes by the light of a half - moon justsetting ,whose rays streamed through the narrow window near mycrib. 首先对英语原句进行“拆卸”处理,原句可切分出三个核心句: ①I put on my clothes by the light of a half - moon. (SVOA) ②A half - moon was just setting. (SV) ③The moon rays streamed through the narrow window nearmy crib. (SVA) 经分析,三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依次为②—③—①。经过此番调整,就可以顺利地传译为: 半轮晓月渐渐西沉,月光透过小床旁边一个窄窄的窗子射进来,我趁着月光穿上衣服。 (22) It was an old woman , tall and shapely still , thoughwithered by time ,on whom his eyes fell when he stopped andturned. 首先对原句进行“拆分”处理,原句可切分为七个核心句: ①It was an old woman. ②She was tall. ③She was shapely still. ④She was withered by time. ⑤His eyes fell on her. ⑥He stopped. ⑦He turned. 经分析, 七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依次为⑥—⑦—⑤—①—②—④—③。因此我们译为: 他站住,转过身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年迈的妇女。她身材修长,虽受岁月折磨而略显憔悴,但丰韵犹存。 (四) 英汉翻译中语序调整的实证性分析。英汉翻译中, 语序调整是个复杂的问题,忽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导致翻译作品洋腔洋调、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用以上的观点审视译著《简·爱》,确实在这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 (23) It was cruel to shut me up alone without a candle. (多狠心呀,把我一个人关在里面,连支蜡烛也不点。) 本例原文句子重心应在cruel 上,不定式短语置于句末不是信息焦点,而是为了实现英语造句普遍遵循的末端重心的原则,避免头重足轻现象。按照汉语先具体再评价的原则,试改译为:把我一个儿关在里面,连支蜡烛也不点,真狠心呀! (24) I then sat with my doll on my knee , till the fire gotlow ,glancing round occasionally to make sure that nothing worsethan myself haunted the shadowy room. (随后,我把玩偶放在膝头上枯坐着,直到炉火渐渐暗淡,还不时东张西望,弄清楚除了我没有更可怕的东西光顾这昏暗的房间。) 译文与原文不符。经分析,原文至少可切分为三个核心句: ①I sat with my doll on my knee. (SVA) ②The fire got low. (SVC) ③I glanced round. . . (SVA) 切分出的三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应为①—③—②。原文中③分句是①分句的伴随行为,它置于句末,是为了符合末端重心的原则。按照汉语复句时间顺序的生成规律,原译有失原意,试改译为:随后,我把玩偶放在膝头上枯坐,还不时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什么比我更坏的东西光顾这昏暗的房间,这样直坐到炉火暗淡。 (25) This is all provoking to Miss Scatchered ,who is naturally neat ,punctual and particular. (这一桩桩都使斯卡查德小姐很恼火,她天生讲究整洁,遵守时刻,一丝不苟。) 先交待外围成分,已知信息,然后点题,提出未知信息,这是汉语行文的一般规律。原句第一分句是果,是未知信息,放在句末较好。因此原译句序应调整为:斯卡查德小姐天生讲究整洁,遵守时刻,一丝不苟;这一桩桩都使她非常恼火。 29. Have I not described a pleasant site for a dwelling ,whichI speak of it as bosomed in hill and wood , and riding from theverge of a stream ? (我不是描写了一个可爱的住所么? 我把它说成是偎依在小山和树林之中,屹立在小河之边上。) 按照“已知+ 未知”的汉语时间句序,应先有论据(已知信息) ,后有结论(未知信息) 。由于原译句序与此相悖,因此需作调整,试改译为:我说它掩映山林之中,坐临溪流之畔,不是把它描写成了一个可爱的住所么? 当然,原文的句序,即先说出结论,再给出论据的句序在汉语中也是有的,但是原译和改译却存在着文体上的差别。 先下结论再去寻找论据的句序是说话者思想不成熟的表现, 因为论据是说者事后才想到的。这种表达的顺序常出现在口语中,口语色彩比较浓。而《简·爱》的原文结构严谨,一点也不松散,是典型的书面语体。由此看来,原译与原文在文体上有出入。 通过以上英汉翻译过程中主语的确定、信息焦点的突出方法、汉语时间句序的特点以及英汉翻译的实证分析,可以了解到英汉两种语言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做到翻译忠实、通顺, 语序调整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M]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Danks ,Joseph H. . etal. Cognitive Process in Translationand Interpreting[M] . Sage Publications Inc. . 1997. [3 ]Nida ,Eugene A. . On Translation[M] . 谭载喜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 ]戴浩一.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 J ] . 国外语言学, 1988 , (1) . [5 ]戴浩一.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 ] . 国外语言学,1990 , (4) . [6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 商务印书馆,1979. [7 ]吕叔湘. 语文杂记[M]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8 ]马秉义. 英汉主语差异初探[J ] . 外国语,1995 , (5) . [9 ]谢信一. 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J ] . 国外语言学,1991 ,你再到下面看看:

各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 ,往往出现语句错误。如果教师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 ,便可促进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而加快英语学习的进程。本文通过对中英文句法的一些比较 ,论证母语的干扰问题 ,并提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中英文句法的差异 ,找出常犯错误的根源 ,逐步增强外语语感 ,帮助学生避免母语干扰造成的句法错误。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前 ,母语的系统已经建立 ,英语是作为一种外语学习的 ,难免受到母语的种种影响。其中有正面的影响 ,称作正迁移 (positivetransfer)也有负面的影响 ,称作负迁移 (negativetransfer)或者干扰。例如 ,学生常把母语的语言规则、结构、习惯等运。不好,去

语际迁移主要有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我们称其为正迁移,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的,为负迁移。而一个人,一旦掌握了第一种语言,母语,这种语言就必将成为他终身离不开的工具,所以,一个人学习外语,尤其是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即在学生对外语语言体系熟悉之前,母语是可以吸取经验的唯一语言体系,这样一来,很容易就把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结构运用于外语学习,也就是说,不可避免的… 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学生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结构、语义和文化来表达思想,就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分为两种:正迁移(posi 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产生正迁移。例如,英语和汉语的基本语序均为S+V+O(主语+谓语+宾语),“我说汉语”(IspeakChinese)这个句子中,汉、英两句语序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就借助于母语的语序用英语词汇构成一句正确的英语句子。论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 Abstract] Language transfer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fore language learners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they have been using their mother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so that they have been very familiar with the rules of mother language. In addition,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refore, when they learn a new language, they transfer those rules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unconsciously, and then transfers appear. However,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in their usages, rules and so on. For that reason, two kinds of transfers form. They are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This essay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definition of transfer and the importance of mother language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n it discusses the reason that causes transfer. Next, it illustrates the manifestation of transfer in language knowledge and culture separately in detail. In language knowledge, transfer will appear in English letter’s learning, phonetic, lexical, grammar and discourse. In culture, transfer will appear in two areas: lexical meaning and pragmatics. Finally, this easy will give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of the right treatment to the mother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mother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language knowledge; English teaching 【摘 要】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在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之前,他们就一直使用母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因而,他们对于母语的规则已经非常熟悉。又由于语言学习之间存在着共性,所以,在学习者学习外语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母语的一些习惯迁移到他们所学的外语中去。而后,迁移就发生了。然而,两种语言之间在使用习惯,规则等众多方面存在着异同。这就使语言在迁移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正迁移和负迁移。本文首先对迁移的定义以及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讨论了迁移产生的原因。接下来,分别就迁移可能出现的两大方面(语言知识方面和文化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在语言知识方面,从五个方面描写母语的迁移的表现:英语字母的学习,语音方面,词汇方面,语法方面和语篇方面。在文化方面,则从两个方面来描写:词汇文化方面和语用方面。最后,本文提出一些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正确对待母语迁移的方法。 摘 要 本文依据长期的教学和大量的观察,从迁移的角度出发,探讨分析了福建方言对方言区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发现方言语音与英语语音存在着很大差异,构成了方言区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因素。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福建方言区的英语教师的教学和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 福建方言,英语语音,负迁移,语言学习焦虑 一、迁移理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1]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认为: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奥得林(Odlin)[2]把迁移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影响,它来自于已习得语言(可能是错误习得)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与差别。1994年,埃利斯(Rod Ellis)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将母语迁移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正迁移、负迁移、回避和过度使用。由于本文主要讨论负迁移现象,所以这里介绍一下此理论中的正负迁移两个方面。 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这时母语规则能够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外语的学习。这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影响叫正迁移。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对外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这种影响称为负迁移。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音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在中国学习者的发音中普遍存在着汉语发音的负迁移现象;由于地区差异,又存在着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依据上述迁移理论,本文将具体探讨一下福建方言在方言区大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二、福建方言与英语语音 “语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只有人发出的有意义的成系统的声音才是语言”[3]。可见语音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语音、词汇、语法在区分汉语方言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等的。相对来说,语音应该是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4]。可见方言是按照语音来划分的。 1、福建方言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5]方言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是从结构去看,一个是从功能去看。社会语言学侧重从功能方面去给方言下定义,“认为它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6]方言形成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福建省是汉语方言最复杂的省份之一。全国各大方言区中,福建占着5种。分布最广的是闽方言。闽方言分为邵将、闽北、闽中、闽东、莆仙、闽南、琼文7个次方言,之间互不通行,可能是秦汉时代汉人南侵时与当地的闽越语言不同支系交互的结果。除分布最广的闽方言之外,闽西有大片客家方言,闽西北有赣方言,浦城县有吴方言,还有一些地方有官话方言岛。福建省境内的方言不但品种多,而且内部差异很大。像连城、尤溪、顺昌等地,一个县内就有几种、十几种不能相通的话。福建方言区的学生,由于福建方言的影响,英语发音会遇到一些特殊困难,因此也可以从母语方面探究原因,寻求解决方法。 本文针对在校福建籍大学生方言的语音特点,做一个浅显的分析、总结,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方言的语音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资参考。 2、英语语音 语言首先是由语音组成的,语言的作用首先是交际,交际的首要形式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离不开语言的发音。英语语音是英语使用者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东西,个别语音可以有变化,但是变化不能超出该音音位变化所允许的范围,否则就会引起发音错误。方言区的学生由于受方言影响根深蒂固,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又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语音训练,因此把方言中的语音迁移到英语语音中来,由此造成的语音方面的错误是非常突出的,下面具体讨论福建方言在英语语音中的负迁移现象。 三、福建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 英语学习中,本族语语音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早已有人论及。“从语音上看,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语言中的音去感知不熟悉的语音”[7]。学习一种外国语的人,尤其是成年人,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他本族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本族语的一套发音习惯搬到外国语中去。 这种影响对于那些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而言,是十分明显的。如福建各地对/n/,/l/,/r/基本不分,在上大学英语Focus Listening的第一册第一课中,对于平行的两个班,我们在上课时先给一个班讲述这三个音的发音特点、舌位,然后做辨音练习,而另一个班我们先不做区分,直接听音,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的效果要比第二个班好得多,而第二个班中,城市学生比地县学生区分得清楚。这就充分说明了受方言语音影响较小、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学生,其本族语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就小,而那些方言很重,普通话很不标准的学生,本人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就大。 综上所述,语言具有表意性,“语言的表意性就是语音传递说话者用词汇概念表达的一系列思想”。[8]当语音无法正确地传递说话者的思想,或听者无法用已有的语音知识去感知说话者的词汇概念时,这种语音肯定会对说话者或听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方言太重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焦虑情绪。根据心理学家的解释,“焦虑是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9]。这种语言学习焦虑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如下: 1、英语学习焦虑 福建籍学生由于很多人方言重,无法准确地拼读单词、朗读句子课文,往往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自己读的材料别人听不懂,别人读的东西自己不明白,写出来大家都明白。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语音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如a moon-lit night,福建籍学生由于n、1不分,是不太可能听明白什么意思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学生以英语为学习目的语,很多新生刚入大学很难适应课堂活动,逐渐产生焦虑心理,进而影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可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到。有这种学习焦虑的学生,常表现为“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有冻僵的感觉,忘掉才学过不久的词汇,甚至根本不说话,只是保持沉默不语”[9]等。他们回答问题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很小,倾向于回避比较复杂的句子,或者经常抱怨课程进度太快,学习太难,需要更多时间去学习。 2、交际畏惧 根据McCroskey(1978)的解释,交际畏惧指的是个人对于与他人的真实或者预期交际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程度。语音、语调太差的学生由于担心无法感知他人话语,或者别人不能听懂自己传递的信息,往往不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有压力和焦虑,不愿坐前排,上课低着头,回避与老师的目光相遇,即使被迫进行交际,也是寥寥几句,不愿深入,或是说声“sorry”结束。这些都是典型的交际畏惧表现行为。他们的交际经常是被迫的、很勉强的。他们对自己的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估很低,有些学生甚至不认为英语学习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愿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因而学习效果很差,效价不高。 3、负评价恐惧 实践证明,受方言影响大、语音差的学生往往很在意老师、同学对自己语言水平的评价,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行为方式倾向于使可能出现的不利评价因素降到最低程度,经常有意识地回避或尽早结束交际。对自己今后的英语成就期望不高,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常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这种经常性的提醒会威胁学生自尊需要的满足,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增强焦虑倾向。 四、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以上论述证明,福建籍学生,很多人由于受方言影响,英语语音掌握较差,英语学习存在一定障碍,产生语言焦虑。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语言焦虑可能对动作行为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影响:一是“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二是“抑制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10]前者有利于外语学习,而后者则相反,而完全缺少焦虑感与焦虑感过强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对于由于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语言焦虑可采取一些措施予以有效控制。 1、英汉语音分析对比 成人学习英语和儿童学习话语的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儿童在客观环境作用下,通过同化和适应来习得语言,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智力成长的过程是一致的。成人学外语时其智力已发展成熟,因此他是从已知的事实出发,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习。要克服其本族语的干扰,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这在语音上已证明有较明显的进展。[11]因此,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在语音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照普通话语音特点,指出学生方言中的语音失误并与英语语音进行比较,有目的、有意识地强化训练,逐渐减少其方言的干扰,提高他们正确发音、拼读的语言能力。 2、创造轻松、惬意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 福建籍学生语音基础普遍差,学习中存在语言焦虑,如何将这种焦虑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轻松、惬意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十分重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一样重要。轻松、惬意的课堂气氛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其对英语学习持一种积极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质量,增强课堂信息反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鼓励学生朗读、背诵英语材料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朗读、背诵英语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理解内容,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充分感知语音特征。提高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可以帮助学生注意所输入语言的特征,并且注意所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间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掌握语音知识。正确的发音不仅有助于学生听力、口语的提高,而且也可帮助他们正确拼写单词,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7. [3]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145. [4]王福堂.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 .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9. 46.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6]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申小龙.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纵横谈[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8]潘诺夫、王仲宣.信号、符号、语言[M].何纯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9]王银泉、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10]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1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Fujian Dialects i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Its Revelation to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Zhang Shu (a 2004 graduate student i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view of transf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Fujian dial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which, according to large amount of observation and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makes a point that grea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dialect and that of English, and hence, the factor of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dialect speak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formed. It will be of extraordinary value not only to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but also to English learners’ study method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n it in Fujian. Key Words: Fujian dialec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negative transfer,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

[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M]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Danks ,Joseph H. . etal. Cognitive Process in Translationand Interpreting[M] . Sage Publications Inc. . 1997. [3 ]Nida ,Eugene A. . On Translation[M] . 谭载喜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 ]戴浩一.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 J ] . 国外语言学, 1988 , (1) . [5 ]戴浩一.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 ] . 国外语言学,1990 , (4) . [6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 商务印书馆,1979. [7 ]吕叔湘. 语文杂记[M]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8 ]马秉义. 英汉主语差异初探[J ] . 外国语,1995 , (5) . [9 ]谢信一. 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J ] . 国外语言学,1991 , (4) .

语言学负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我只知道语言学的大体上可以这么写,不了解文学的怎么写。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除了英语小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要大写;另外:除了题目外,论文中所有英文的字体均采用“Times New Roman”)

(学院、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小四号宋体字,加粗),依次排印在论文题目下,上空二行,居中)

【Abstract】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 (英文摘要:上空二行;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其他任何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单倍行距。)

【Key Words】 idiom; comparison; English; Chinese

(英文关键词: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两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任何其他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除了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的首字母不大写,各单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之后空一格;最后一个关键词之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单倍行距。)

1. Introduction

(顶格,除了第一个单词及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不要大写;标题最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上空两行)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 So,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oms in terms

of their essential meaning, customary usage and typical expression

(Chang Liang, 1993:44; Li Guangling, 1999).

(段落第一行缩进4个英文字符;夹注的标注法:出现在夹注中的作者必须与文后的参考文献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注意一个或多个作者间的标点符号,时间、页码等的标注法;另外,汉语参考文献的作者要以拼音形式出现,不能出现汉语姓氏;夹注出现在标点符号之前)

…。小节以下层次,采用希腊数字加括号为序,如(i),(ii)…;之后再采用字母加括号,如(a),

(b),…;每章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加粗;每节(及小节以下)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不加粗但要斜体;所有章节的题目都单独一行,最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Feng (1998) found some problems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 (注意此句中夹注的另一种写法):

(9)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

(10) People take no thought of the value of time until they lose

it.

….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 (i) ….

….

(ii) ….

….

4.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References) (小四号,加粗,后面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Sanved, ed. The Oxford book of American literary anecdotes[C]. New

York: OUP, 1981.

常亮,“关于英语的偏离否定”[J] 。《外国语文》,1993,4:44。 冯树健,“否定之否定新说”[J] 。《英语辅导》,1998,6:11。 李光陵,“不完全否定浅析” [J] 。《大学英语》,2000,30:30。

(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中所有文献的排列顺序:尾注:按照编号顺序。夹注:英文文献----网络文献----汉语文献,各个文献的先后以作者的姓氏字母或拼音为序,不用单独加序号或编号;每个参考文献的第二行起必须缩进4个英文字符;倍行距;另外,与文中的夹注一一对应;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写法请参照写作指南中附件2的内容)

英语论文的写作,主要用于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国际上共享科研成果,英语论文也是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另外英语论文还包括英语相关专业人员必要地用英语撰写学术报告或毕业论文等等。不同的学科或专业领域、不同的刊物对英语论文的内容、格式等有不同的要求,不同领域的研究论文在文体和语言特点上既有许多共性,也不乏各自特点。

格式:

York: OUP, 1981.

标题

一篇较长的英语论文(如英语毕业论文)一般都需要标题页,其书写格式如下:第一行标题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约为打印纸全长的三分之一,与下行(通常为by,居中)的距离则为5cm,第三、第四行分别为作者姓名及日期(均居中)。如果该篇英语论文是学生针对某门课程而写,则在作者姓名与日期之间还需分别打上教师学衔及其姓名(如:Dr./)及本门课程的编号或名称(如:English 734或British Novel)。打印时,如无特殊要求,每一行均需double space,即隔行打印,行距约为(论文其他部分行距同此)。

就学生而言,如果英语论文篇幅较短,亦可不做标题页(及提纲页),而将标题页的内容打在正文第一页的左上方。第一行为作者姓名,与打印纸顶端距离约为,以下各行依次为教师学衔和姓、课程编号(或名称)及日期;各行左边上下对齐,并留出左右的页边空白(下同)。接下来便是论文标题及正文(日期与标题之间及标题与正文第一行之间只需隔行打印,不必留出更多空白)。

提纲

英语论文提纲页包括论题句及提纲本身,其规范格式如下:先在第一行(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仍为左右)的始端打上 Thesis 一词及冒号,空一格后再打论题句,回行时左边须与论题句的第一个字母上下对齐。主要纲目以大写罗马数字标出,次要纲目则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标出。各数字或字母后均为一句点,空出一格后再打该项内容的第一个字母;处于同一等级的纲目,其上下行左边必须对齐。需要注意的是,同等重要的纲目必须是两个以上,即:有Ⅰ应有Ⅱ,有A应有B,以此类推。如果英文论文提纲较长,需两页纸,则第二页须在右上角用小写罗马数字标出页码,即ii(第一页无需标页码)。

摘要

1、英文摘要是应用符合英文语法的文字语言,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的短文。(内容基本与中文摘要相同,但不用完全逐句对应)。

2、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自成一页(1页即可),放在中文摘要页之后。

3、英文字体与行间距: 统一使用“西文字体”中的“Times New Roman”,倍行间距。

4、英文题目: 使用三号字加粗。

5、英文摘要: “Absract”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

英文摘要具体内容使用四号字。

6、英文关键词: “Key Words”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

每个关键词使用四号字

正文

有标题页和提纲页的英语论文,其正文第一页的规范格式为:论文标题居中,其位置距打印纸顶端约5cm,距正文第一行约。段首字母须缩进五格,即从第六格打起。正文第一页不必标页码(但应计算其页数),自第二页起,必须在每页的右上角(即空出第一行,在其后部)打上论文作者的姓,空一格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页码;阿拉伯数字(或其最后一位)应为该行的最后一个空格。在打印正文时尚需注意标点符号的打印格式,即:句末号(句号、问号及感叹号)后应空两格,其他标点符号后则空一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英语论文

英语专业开题报告范例

想学好一篇英语专业的论文,需要先写好开题报告,那么英语专业开题报告该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份英语专业开题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1、选题意义和背景。

选题背景:

(一)对当前英语学习现象的考问

(二)理论学习的熏陶

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现象学的角度定义“学习状态”,学习状态是一种意识,这种状态是整体的、自上而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他们的语言意识品质是逐渐地养成。每一阶段的教育都要有意识的形成,而每一个意识的形成都需要有可以接纳它的内在前提。中学生在中学六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提供内在前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的变化。通过对此的研究,我们能够明确教师的“教”就是使得学生逐步地形成他们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养成其英语素养。这样的一种理论理解,带有根本性的变革的意义。

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意识品质的养成”,意识是最原初的形态,它是人的觉察状态,蕴含着“知、情、意、行”最初始的合而未分的胚芽。一旦教育使学生具有了某种意识,它就会像种子拥有的生命基因那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在一个个与之相合的具体情境之中一次次地生根发芽,舒枝展叶,它外显于人的形状、姿态就是素养的体现,就是意识品质养成的结果。

由此可见,英语课堂不再是英语知识的传递而是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英语课堂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而是英语素养的养成。这种理论依据的寻找在方法论上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它不仅丰富了英语教育的研究,而月为中学英语教学设计提供了经过论证的建议,同时也为现存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借鉴与支撑。

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笔者致力于寻求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从分析学生的语言学习状态入手,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点。然后再分析语言是什么,明确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意义和作为一门中学课程的意义,形成对中学英语教学内涵实质的理解。

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就是使得学生养成他们的英语素养:语言意识品质。这一理解不仅丰富了当前的英语教育理论和英语教学研究,同时也能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理论借鉴。

其次,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入学初的英语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时的学习状态的把握形成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教师要做到就是在六年的教学中,让学生从最开始的状态达到高三毕业时应有的状态,这也就明确了中学英语教学就是要形成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在此基础上,呈现的课例体现着学生从最初拥有的英语学习状态到高三毕业时的英语学习状态的自然的、整体的过渡。这些能够为中学英语教与学提供更有效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措施。

并且本研究对我自身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具有较强的训练意义,对以后投入中学英语教育有很大的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让我能够自信、有理、有据地从事中学英语教学。

再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追求,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提供一个明确的解答:英语课堂不是英语知识的传递而是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这样的一种理解,可以使得我们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至于陷入“语言工具论之争一”和“题海战术”之中。

对英语教的依据的明确,使得教师的教学是直接拿着英语本身去感染学生,学生拥有的是英语语言本身,而不是单词的累积、语法的机械记忆等等。学生养成的是英语素养,而不是解英语题的技巧或是听说读写的技能。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中学六年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让学生真正学懂英语,让英语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让英语本身的语言力量去感染他们。并且使得他们对使用英语这门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所思所想充满热切的愿望,对英语及其蕴含的文化充满着新奇。这也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一)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在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时,笔者发现国内外的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的。国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提到learning state时,更多的指的是远程学习中的学习状态,与国内所指的学生课堂或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是迥然不同的。在查阅到的相关文献中,学习状态多指的是在课堂或是课堂之外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

(二)关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中学生英语习得”这一关键词共检索出5篇文章,其中一篇《略论语法翻译法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谈起,谈及了中学英语学习的特点,认为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法翻译教学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中并没有涉及中学生语言习得的内容,仅论述了语法翻译法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剩余的四篇中的两篇文章《课堂教学环境下如何创设语境培养中学生英语习得的能力》和《善用朗读,促进中学生英语习得》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创设语境和善用朗读这些具体的英语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

他们只是从微观的视角来阐述具体的英语教学方法,并未对学生英语习得做整体的分析。《语言迁移对英语语法习得的影响》这篇硕士论文以影响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迁移中的一可加工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探讨了这一理论对中学生英语语法习得的影响。

最后一篇《论语意与形式兼顾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选取国内外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堂教学中兼顾语义与形式的教学模式,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讨论若干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与步骤。认为语意与形式兼顾教学结合了纯语言形式教学和纯交际教学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三)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对此研究的关注,只是想了解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是依据什么来设计教学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

3、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海德格尔着。孙周兴译。林中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海德格尔着。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7.

[3]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l.北京:商务印刷馆。2001.

[4]帕默尔着。李荣译。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5]刘永富。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本是学引论一从所知学的角度重新解解读胡塞尔与海德格尔[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6]涂纪亮。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洪堡特。论人类语一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胡塞尔着,倪良康译。逻辑研究[M].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卷。第一部分。

[9]伽达默尔着。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0]伽达默尔着。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下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1]伽达默尔着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期刊类:

[1]蔡哗,阎辉。关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J].艺术教育。一17.

[2]陈水生。不同生源类型高职生学习状态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 6:36一37.

[3]陈迎明,贺志军。当前培养大学生学习状态的思考与建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高波。“追蝴蝶”一儿童学习状态之愿景[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一26.

[5]高常营,金延。工具还是存在-伽达默尔语言观探析[J].唐都学刊。2003(4)

[6]葛明。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水平及其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41-453.

[7]韩晓玲,陈忠华。解读洪堡特关于语言本质和语言“世界观”问题的哲学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

[8]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9]康静涵从学生的学习状态看教师的教学效果-兼评王文丽《五彩池》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2.第10期。P8.

4、论文提纲。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当前英语学习现象的考问

(二)理论学习的熏陶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二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界定

(一)学习状态

(二)语言学习状态

(三)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什么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

(二)关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

(三)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五、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研究设计与论证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一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点

一、中学生入学前的语言学习状态

二、中学生毕业时应该有的英语素养

第二章英语是什么?

一、语言是什么?

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意义

三、英语作为一门中学课程对学生的意义

(一)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英语语言的使用

(二)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一种世界观的养成

(三)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一种异域文化的熏陶

第三章中学英语教什么?

一、中学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其原因

(一)听说读写技能技巧训练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二)“工具论至上”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三)“像母语一样学习英语”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二、中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实质

第四章课例呈现中学生英语学习状态和索养的养成

一 、“让There be深深的存在学生的脑海中”-语法课应该这样上

二、直接读懂英文文本一英语阅读课的内涵实质

(一)特殊的友谊

(二)英语的历史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我的研究设计主要是怎样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状态设计研究序列使中学英语教学得到整体体现。论证它有完整覆盖和代表性,并体现学科性质特点和英语学习的特点;论证它可以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论证它是教的依据。    本文的研究在一般意义上也会采用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来获取本研究的学术动态,通过访谈法跟观察法来获取研究中关于中学生母语语言状态和英语语言学习状态的最真实的研究资料。但我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将采用以下的方法:

1理论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现象学的理论视野出发,确定“学习状态、语言学习状态”的内涵实质。学习状态其实就是一种意识状态,它具有意识所有的特点。它是教的起点,也是一切教育进行的基点。那语言学习状态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意识状态,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英语学习是学生在习得母语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目_母语是一直参与其中的。因此要研究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状态,必须首先明确其母语语言的学习状态。这样,我就很容易的形成了中学生一入学时的英语学习状态。我的研究也就以此开始,进而通过高考复盘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把握中学生在高只毕业后应有的英语学习状态。这样我就对中学生一开始的英语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后应有的英语学习状态有整体的、系统的理解。在通过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和作为一门中学课程的意义的理解,明确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本。那么作为一名老师,我要做的就是设计教学设计使得学生能在六年的中学学习中逐步的养成这种英语语言的意识品质,这种理论研究使得我确定了我要研究的对象的内涵实质。

2叙事研究

通过理论研究,理论上我己经明确了要研究的对象的内涵实质。学习状态实质上就是一种意识状态,是学生拥有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内在前提。它既不独立在学习活动之外,也不需要临时构造,它总是伴随在学习活动之中,从未超出。这种意识状态是通过“意义”来体现的。因此,凡是在我的研究中涉及到“意义”的,我都将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来呈现。意义是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不能用概念来达到。并且这种描述是不带任何先入之见的、仅以直观为依据Zz,直观的、具体的呈现其“意义”.这也是现象学作为描述性的科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本研究将采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呈现内涵实质。

3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本研究中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确定了本研究的内涵实质,叙事研究用描述性的语言呈现本研究的内涵实质。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本就是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即英语素养。在此基础上,设计我的教使得学生逐步的养成他们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设计教的依旧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实质和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行动研究就是在实践之中做。教育是实践的,实践是具体的,具体的是有内容的。实践只以自身为目的。我的教学设计要具体的进行实践,实践就是我的教使得学生养成他们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拘泥于自身和现实的条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可能将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能具体的得到实践。因此,我会选择其中的一些节点课进行实践,然而这些节点课不是盲月的选择的,是依据学生不同的语言学习状态、新课程标准以及英语学习本身的性质特点和中学生英语学习特点等要素选取的,这些节点课都是代表性比较强的课,能够从其中看到我想要展示的学生语一言学习状态的一个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整体的、自然的,体现着英语语言学习的特点,朝向英语木身,用英语木身去感染学生,最终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听说读写技能技巧训练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从课堂实录来看,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指一导学生进行句型的操练。虽然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但是其本质都是在进行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句型的操练。而未对直接引语是什么或是间接引语是什么进行解释说明。

(二)“工具论至上”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把英语一概而论为工具,不当语言的使用的教学违背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特性。这种教学形式下的英语不是作为一门语言,而是成为了一种使用工具。工具论下的英语教学只看到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特性,却忽视了其本身作为一门语言的特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英语学习只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或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传授却对语言文化的背景不甚了解。

(三)“像母语一样学习英语”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不是自然习得的,是在教师的教之下慢慢的学习的。因此,“像母语一样学习英语”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学课堂中是不可取的。

上述所说的三种方式都未能很好的体现出英语是另外一个民族的母语这样的一种特性,同时也忽略了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质以及中学英语学科的内涵性质特点。因此,要把握中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实质,必须既要注意到它的语言特性,又要注意到它的外语特性。

7、预期的结果。

一、分析出中学生入学初的英语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时的应该有的学习状态,形成了对中学生最初的英语语言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时应该养成的英语语言素养的理解。

二、通过对语言脉络的梳理,找回语言的本体论地位。语言是存在的表达,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亦是存在的表达。只不过不是我们民族存在的表达,它是英语民族存在的表达。英语作为一门中学课程,有其特殊的意义。

三、学习英语就是学习另外一个民族如何使用它们的母语,中学英语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这种存在的表达,通过六年的中学英语教学逐步的养成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和英语语言素养。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英语发展史资料查询

 中小学英语理论教学建模

 提交论文初稿

 确定论文终稿

 论文答辩

母语负迁移论文答辩

中介语石化之心理认知分析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论文摘要 :中介语是第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因此,石化成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本文从分析石化的内外因入手,探讨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一、引言 早在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1972年,发表《中介语》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中介语又被Coder和分别称为“过渡能力”和“渐进系统”。中介语本身不仅是一个阶段—过程的双重系统,而且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即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所创造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阶段性、石化性的特点,其中最让人难以解释的是它的石化性。本文从对石化的内外因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以教师提到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第二语言。 二、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其接受的输入多少,都会出现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保留并体现的倾向,这就是石化(Selinker,1972)。这种石化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状态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从理论上讲,石化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三、中介语石化产生原因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在Selinker的研究中,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把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语言转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第二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L2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语言规则,并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这是学习者的母语潜在影响其认知目的语的结果。假如这种认知对目的语的迁移是促进的,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中国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学习了很长时间,也难以摆脱在用词,语法或语音等方面的干扰,经常造出下面这类不正确的句子: Thank you for solving difficulties for me. I am writing to reflect some problems. 此处solve与difficulties,reflect与problems的不正确搭配即为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者还是在受母语搭配使用思维的支配,说出了中式英语。 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针对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影响而形成的中介语认知。学习者的这种认知方式典型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制约。在严厉的教学或替代式学习中它表现得更为突出。显然,训练方式、训练环境和训练量的选择和控制直接影响学习者认知方式的发生,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训练效果。在目的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也会引起迁移,多由教师教学不当引起。例如,在练习中过多使用he,而she的使用频率偏低,会使二语学习者在应该使用she的地方无意识地用成he。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典型的规律性学习方法,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包括学习母语)时,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proficiency)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的处理。这个策略包括:简化(simplification)、减少(reduction)、迁移(transfer)、省略(omissions)、替换(substitutions)、重构(restructuring),使用套语(formulaic language)等。学习的使用有助于二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宏观调控,对中介语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典型的规律性交流方法。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呈系统的技巧。交际策略应包括接受(即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选择是什么样的交际策略反映了二语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随着目的语知识水平的发展,二语学习者会从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转到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二语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不断构建、审视和调整那个新语言的心理模式,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路径,从母语转化到目的语。反映中介语认知发生的交际策略有回避(avoidance)与替代(replacement)。回避指学习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回避使用某种不熟悉的。然而,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会就此止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者会自觉地采取替代的方式。关于回避的经典研究是Schachter(1974)研究发现:讲的学习者比美国本族语者使用少得多的关系从句,而用若干简单句来代替。语言学习者采用这种策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但是由于相信不会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长此以往,就形成迁移transfer。当然,引致石化现象的语言使用方面的石化。 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在扩大目标语规则中产生的中介语认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常常会把一些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这种结构变体没有母语的特征,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例如, My classmates tell (told) me that thing.(学习者将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混用) One of my friend (friends) is a manager.(学习者未能正确给出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 new life means live (living) with a man.(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动词live的谓语形式) 四、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介语主要是由于二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不正当的学习和交际策略产生的,尽管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很多人还是不能通达目的地。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应对学习者中介语及其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手段,防止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出现石化现象,这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认识外语学习的目的 在注重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传授英语背景知识,许多中介语的产生是由于二语学习者没有真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因此,教师应具备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二语学习者纠正他们的中介语。 减少母 语文 化的干扰 母语的干扰是石化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应该想方设法将正迁移最大化,而将负迁移最小化。但如何区分正、负迁移呢?作者认为:一方面,学习者要积累知识,区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但学习者由于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很难区分;所以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教师要首先区分,然后将两种语言的差别解释给学生听,并操练强化他们的记忆。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习者分析两种语言的区别,并反复举例进行比较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 要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须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现在我国很重视英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但很多英语老师的英语能力还欠缺,尤其在一些小城镇和边远县城。Krashen(1982)指出教师的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把语法和词汇知识解释给学生听,二是要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语言输入。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第二个作用,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输入有助于学生习得,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并扮演好第二个角色。同时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应该选择一些新的、地道的教材和发音纯正的.听力材料进行辅助教学,而且这些材料要能为学生所理解。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应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是理解错误,二是表达错误。理解上的错误往往说明二语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的无知,尚未掌握所学的目的语体系,一般不能由二语学习者自己发觉和纠正。教师应告知其正确的用法,使其成为他们新的语言知识。表达上的错误也许是由于二语学习者的笔误、口误或粗心、紧张造成的,教师可让他们接触正确的说法,使其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重视交际中的情感因素 要消除情感障碍,就要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培养和加强积极情感因素。也就是要避免焦虑、抑制、自卑、性格内向等,并加强学习动机、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学习者通常在学习初级阶段兴趣最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逐渐减弱,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初期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是大量的简单句型操练和抄写,这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渴望。对学生来说,大量的时间被占用,而效果又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尽最大努力保持他们的兴趣和动机。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当学习者理解输入并且输入所包含的语法形式符合“I+1”(即比学习者目前中介语水平高一点点)时,语言习得才会发生。所以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这个原则。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运用 关于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应该努力发现有助于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并训练学生使用这些策略。要让学习者既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注重语言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并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让他们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即整体性的学习策略(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作者认为学习者一方面应该使用交际策略来提高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差距”并努力掌握正确的目标语形式。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观,训练他们的交际能力,激励他们用结构多样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自如地使用目的语,不断地帮助学习者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有效输入,反复示范更为地道的表示法,帮助学习者攻克似懂非懂的薄弱环节,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系统,减少学习者使用简化、回避、放弃等学习策略的频率。 适应目标语,缩小与目的 语文 化之间的和差距 对文化了解越深,语用失误就越少,相应地语用能力越高,中介语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文化教学,传授与教学内容或语用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有文化差异的内容应给予解释,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如果他们在交际中不能自觉使用,那么交际技能仍等于零。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外语交流过程中用外语的思维和文化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目的 语文 化中。 五、结束语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每一个二语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此类问题,认识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及第二外语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2] 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3] Gass,S. & Selinker,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4. [4] 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Pergamon Press,1992. [5] Schnum ann,J.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ed). Arlington: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1978. [6] Selinker,. 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7]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8]马丁.韦德尔,刘润青.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出版社,1996.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留学生写作课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 要:留学生学习汉语作文时常常会出现一些语篇衔接的偏误,从前后衔接和语义连贯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偏误的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篇偏误;衔接;连贯;教学策略

“写”是留学生汉语学习四个环节中的一个输出性的环节,是语言学习到语言运用的过程,是在语境中对已经学过的语法、词语重新组合、选用的过程。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写作时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而汉语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语义连贯又是留学生们最感到头痛的内容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15篇留学生汉语作文 中的偏误进行统计分析,

考察留学生汉语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衔接方式和语义连贯的偏误类型及出现的原因,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

1 衔接方式和语义连贯的偏误类型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衔接主要体现在篇章的表层结构上,一般通过使用照应、省略、替代等语法手段和关联词语、词的同现或复现关系等词汇手段来实现,也称为“形合”。 连贯存在于篇章的底层,一般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也称“意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偏误:

(1)虽然我去过的大城市不多,当时我觉得西安是最好的城市,有以下几个理由。

例⑴中的“但是”不该省略却省略了,不符合汉语的习惯。 在汉语中,关联词常常成对使用,无论主从复句还是并列复句都如此。汉语让步复句中有些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有时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个,但被省略的.一般是从句的关联词,主句的决不能省略,所以应在里加上“但是”。

(2)关联词使用不当。

我来西安已经三年多了,刚来的时候,我不会说中国话 ,而且不太了解中国。我跟丈夫决定为了了解中国,我们要去旅游,因此趁着机会四处去看看,所以我们去的地方不少,并且比以前更了解中国了。

例⑵中的关联词很多,层次混乱。划线的“因此”误用了,因为“我们要去旅游”和“趁着机会四处去看看”之间没有因果的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二者一起和前面的“为了了解中国”构成了目的状语从句,所以应该去掉“因此”。划线的“所以”也是误用了,因为“我们去的地方不少”是“去旅游,趁着机会四处去看看”的结果,不是因果关系,应该把“所以”去掉。

(3)替代和重复不当。

⑶西安除了兵马俑外还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还有鼓楼,在那里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东西,古代的历史的东西,来西安的话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概况。

例⑶中应将划线部分改为“看到中国古代的东西,了解中国的历史”。

(4)句式不一致。

例⑷西安是中国古代的首都,那时候把西安叫“长安”,西安在中国地图的中间,去别的地方都很方便。

例⑸那个朋友以前是历史系的学生,知识面很广,我能通过跟他谈话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汉语中常用的两种有密切联系的句式,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例⑷中第一小句和第三小句的主语都是“西安”,第二小句突然把主语换成“人们”,这样前后不一致,显得别扭,所以最好把第二小句的主语也换成“西安”,即将“把”字句换成“被字句”,划线部分改为“那时候叫长安”,读起来更协调。例⑸中开头两小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句式上应该保持一致,这里却一个用主动句式,一个用被动句式,影响了语句衔接和语义的连贯。如果把“使我”去掉,或者把“我能”去掉,再在“谈话”之后加上“使我”,这样读起来就顺畅多了。

(5)语义不连贯。

例(6)而且,最近内在西安开设了很多韩国饭店,有时候想家或者患了严重的思乡病,可以通过享受韩国菜,来让我很快忘掉这种感受,就更不想回家了。

例(7)中语义前后不相一致。如果保留后半部分,那么,“就”之前表达的是自己不想回家,因为副词“更”表达的是递进的意思。但实际上该同学想表达的是“因为吃了韩国菜,缓解了思乡的情绪,所以就不那么想家,不想回家了。”所以,应该去掉“更”,才符合作者的本意。

2 语篇衔接连贯偏误的原因

母语负迁移

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母语和文化,他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势必会给他们的汉语语篇带来影响。当然其中有些影响是正迁移,有些是负迁移,由母语负迁移而引起的语篇偏误,又称为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如例⑴就是因为在英语中,从句中一定要运用关联词,主句中出不出现关联词则是自由的。   目的语的干扰

受已经习得的目的语知识影响,而出现的语篇偏误,又称发展性偏误,如过度泛化、忽略规则限制等。由于汉语词汇丰富,语义缜密,近义词较多,在词语的选择上留学生常会出现偏误,如“以后”和“然后”、“还”和“又”的误用等。

语言发展难度和回避策略的影响

要学习的语言项目难度超出了学习者当时的中介语发展水平而出现的偏误叫“发展难度”偏误。当学生遇到这种难题时,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回避难点,而采用近似的或间接的表达方式,从而绕过该用的语言项目。如“其实有可能要是我真的忘了西安也不可能了,因为西安成了我生命中的一段。”这里应该使用“即使…也…”连接,可能该学生还不知道这个连接词的用法,超出其汉语水平,所以采用了相近的表达方式,从而回避使用这个词,以致出错。

3 教学策略

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思维习惯和能力

我们应该注意从语言的角度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思维习惯和能力,比如在写一篇作文时,我们应根据题目提一些相关的问题,作适当的引导,通过讨论让学生清楚要写什么,应该注意什么,用哪些词语句式来表达,在讨论中学生们相互启发,不仅可以消除或减弱对汉语写作的畏惧感,同时也有助于锻炼汉语思维。

重视语段的写作训练

从留学生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从语段开始训练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语篇连贯的概念。比如在听一段话,看一幅图后写一段话,或用汉语翻译一个语段,也可以写一些简单的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段落等。在此期间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汉语书面表达。在评讲时,也要强调这一点,每一段都要有一个中心,句与句紧密连接并为表达语段中心服务。

作衔接与连贯的专项训练

罗青松先生认为留学生汉语作文的语篇衔接应该从“有形”到“无形”,从简单到复杂。③(P143)从“有形”到“无形”是指先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有明显标志的衔接手段,如关联词语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那些无标志或标志不明显的衔接手段,如照应、替代等。从简单到复杂是说先学简单的衔接方式,如逻辑排列和列举方式,再学复杂的衔接方式,如省略。训练的方法可以是用指定的连接词语写一段话或改写一段话(或熟悉的课文),也可以打乱一段话的句子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等。在训练学生成段表达时,要采取由句到段,连段成篇的顺序逐步进行。如为了让学生做关联词填空的练习,训练学生对语段结构关系,语义连贯性的把握,待学生熟练以后,可给出关联词语,让学生作专题作文,以此检验学生熟练应用这些词语进行语篇建构的能力。在评讲时,老师也要有意识地加强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用词、句法上。

把写和听、说、读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

写作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与听、说、读等其它技能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在写作课教学上,教师可以把听写范文,口头作文,阅读范文三种活动应用进来。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写的角度去看范文是如何安排句序、连句成段、组段成章,如何表达中心思想等。通过听写、阅读、复述等方式来分析范文,以此来训练留学生的汉语思维及汉语书面表达方式,学习掌握汉语写作的方法,这样也比较符合留学生汉语技能的习得心理。

参考文献

[1]@罗青松.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何立荣. 浅析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篇章失误[J].汉语学习,1999,(1).

[3]赵成新. 外国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方式偏误分析[J].台州学院报,2005.

母语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也,你什么学校?居然才开始写论文?我论文都交上去了。论文有很多方向可以写:东西方文化差异,翻译,英语教育,语言学,文学。 我个人觉得文学比较好写。我觉得不要选太生僻的作品,不好找资料。也不要太普遍的,象什么;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 太多人写了 写文学的话,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比较好写,你可以先分析背景什么的,再分析一些人物,最后总结你通过人物分析探讨你要研究的问题。这样比较好写。我的就是这样的。我同学有不是写文学的都蛮后悔,因为资料不好找,也不太好写。总写都不够字数。所以建议你写文学,资料比较多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各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 ,往往出现语句错误。如果教师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 ,便可促进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而加快英语学习的进程。本文通过对中英文句法的一些比较 ,论证母语的干扰问题 ,并提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中英文句法的差异 ,找出常犯错误的根源 ,逐步增强外语语感 ,帮助学生避免母语干扰造成的句法错误。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前 ,母语的系统已经建立 ,英语是作为一种外语学习的 ,难免受到母语的种种影响。其中有正面的影响 ,称作正迁移 (positivetransfer)也有负面的影响 ,称作负迁移 (negativetransfer)或者干扰。例如 ,学生常把母语的语言规则、结构、习惯等运。不好,去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语言与语言学类 001 从历史文化的发展看某个英语词或短语的语义演变 002 英诗中常用的修辞 003 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 004 委婉语种 005 英语中的缩略语 006 英语词汇中的外来语单词 007 英语新词新意探究 008 美国英语的特色 009 如何正确把握英语定语从句(或其他各种从句或语法形式)在句子中的确切含义 010 Fuzzy Words and Their Use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011 Ambiguity and Puns in English 012 Some basic consideration of style 013 English by Newspaper 014 English Personal Pronouns: a Preliminary Textual Analysis 015 Thematic Network and Text Types 016 An Inquiry into Speech Act Theory 017 On Lexical Cohesion in Expository Writing 018 The Inference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s 019 Context and Meaning 020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hesion in Texts语言教学类 001 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关系 002 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主要障碍 003 英语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的关系 004 通过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005 如何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006 阅读英文报刊的好处 007 如何处理精读和泛读的关系 008 如何对付英语阅读材料中的生词 009 如何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 010 提高阅读能力和提高英语听力的关系 011 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关系 012 通过英语阅读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013 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构成成分 014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015 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焦虑及解决策略 016 简笔画-英语教学中简单高效的教学手段 017 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018 电子辞典与英语教学 019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020 母语迁移在基础教育各阶段中的作用 021 提高大班课堂教学的效果 022 《英语课程标准》研究 023 口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024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少儿英语教学 025 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026 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027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028 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029 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030 任务型教学法研究 031 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的影响 032 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033 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034 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 035 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036 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037 教师教学行为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038 实施成功教育减少两极分化 039 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模式研究 040 中学英语听力训练最佳方案 041 原版电影与英语学习 042 中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 043 《疯狂英语》(或各种教学方式)的利与弊 044 张思中教学法实践调查报告 045 如何杜绝中式英语 046 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047 网络时代如何学好英语 048 背景知识与阅读理解 049 上下文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050 家庭教师在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利弊 051 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052 中学英语课堂上的Daily Report 053 中外教师解释课文方法比较 054 中外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055 中外教师课堂鼓励性用语比较 056 中外教师对学生总体要求之比较 057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中的诸问题 058 不同种类的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方式 059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法原则 060 The Instructive Meaning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061 Pedagogica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062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Authenticity in Teaching Materials 063 Micro-teaching and Student Teacher Training 064 How to Evaluate the Teacher Performance - A Case Study 065 English Test Design 066 The Interference of Native Language in English Writing or Translation 067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English Teaching翻译类 001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002 英语习语翻译 003 翻译与语境 004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005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006 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007 语篇体裁与翻译策略 008 汉语四字词语的翻译 009 数字的翻译 010 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011 谈英语被动句的翻译 012 英汉句法对比和翻译 013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 014 英语否定句的翻译 015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 016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017 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018 商号、商标、公司名称等的翻译 019 Importance of Meaning Group in Translation文学类 001 文学批评方法之我见 002 解读布莱克诗篇《老虎》的象征意义 003 弥尔顿创作目的和结果的矛盾之我见 004 华滋华斯诗歌的自然观 005 简析《秋颂》的美学价值 006 由《云雀颂》看雪莱的诗歌创作观 007 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008 狄金森诗歌的现实意义 009 论现代诗歌与后现代诗歌的异同 010 解读《麦克白》的创作意义 011 由海明威的《杀人者》理解客观叙述法 012 解读福克纳的《干燥七月》 013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 014 不同英语文作品比较 015 英文作品中的人物分析 016 英文作品的社会意义 017 英文作品的文体风格参考文献 除相关的专著之外,以下杂志的现刊与过刊可供参考:《中国翻译》,《上海科技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小学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福建外语》,《外语界》,《国外外语教学》,《现代外语》及外语院校学报等希望对你有用!:-)

母语迁移论文研究意义

各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 ,往往出现语句错误。如果教师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 ,便可促进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而加快英语学习的进程。本文通过对中英文句法的一些比较 ,论证母语的干扰问题 ,并提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中英文句法的差异 ,找出常犯错误的根源 ,逐步增强外语语感 ,帮助学生避免母语干扰造成的句法错误。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前 ,母语的系统已经建立 ,英语是作为一种外语学习的 ,难免受到母语的种种影响。其中有正面的影响 ,称作正迁移 (positivetransfer)也有负面的影响 ,称作负迁移 (negativetransfer)或者干扰。例如 ,学生常把母语的语言规则、结构、习惯等运。不好,去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新教学大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英语考试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异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二、从姓名及称谓中看差异1、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我们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与名(Given name)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国人的却与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有关。由于相较而言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较短,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因此这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主义,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现了名在前的形式。而我们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视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由此出现了将家族标识-姓放在前面而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后的形式。2、姓氏使用的差异由于我国早在远古姓氏出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职、封号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将姓作为一种荣誉。因此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显得极为谨慎和谦恭。而英国人却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显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征。有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库克(厨师);有人以家庭关系为名,如:Johnson约翰逊Jackson杰克逊;有人以天气、季节为名:Snow斯诺(雪)Frost梅弗罗斯特(霜)、Summer萨默(夏天);有人以圣经人物为名:Bible拜布尔(圣经);以长相为名:Strong斯特朗(强壮的)、Longfellow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为名:Apllo阿波罗(太阳神)、Hymen海门(婚姻之神)、Mars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Rose罗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体名称为名:Stone斯通(石头)、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论美丑。有姓驼背的、有姓坏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们在翻译英国人姓名时往往用音译而不用直译法。而在取名时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子孙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讳,不能直呼长辈及位尊者的名讳。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结果观世音菩萨也被改名为观音菩萨;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不咏海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而在英语国家长辈则以子孙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于是出现了类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称谓,以及爷孙同名的事来。3、称呼上的差异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r./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种错误)。语言是一种工具,由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而留心身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英语词汇是十分必要的。如:E-mail(电子邮件) teletext(图文电视)homepage(主页) 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三、日常交谈规则习惯由于我们日常对语言的听说能力注重得还是不够,尤其是对某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使用了一些句子无论是从语法角度来说还是从语言角度来说并没什么问题的句子但却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相符或是想当然地套用一些母语的语言形式即通常所说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例如:1、对赞扬和感谢的反应就存在着有趣的差异。中国人将自谦当作一种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国人的赞扬与感谢时,外国人说:You did so well. 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Oh,no.或是Well,just so so.而这一反应将引来赞美者的不快。正确的回答应是:Thank 、电话的开场白上的差异Hello, this is May speaking. Is that Mary?这是英语中一个简单的电话开场白。中文意义为:您好,我是梅。你是玛丽吗?这里就不能简单地运用中文想当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3、其他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纯粹属于自己的隐私似乎没有,而英国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在英国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对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不关你的事。)还有一些习惯用法。如:圣诞快乐应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样是快乐不能通用仅仅是因为习惯而已(初中英语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一错误)。当然,作为分析性语言的中文与作为综合性语言的英语在语法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二)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浅谈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 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其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促进母语正迁移,提高教学效果如前所述,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善于用汉语思维组成句子而不善用大量模仿而习得句子这一现象,教师不必盲目否定,应在总结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的前提下,以诱导的方式帮助促成正迁移的形成。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并在纠正错误中不断提高判断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另外,如 “tank”(坦克), “hamburger”(汉堡包)等音译词以及 “Microsoft” (微软), “hardware”(硬件),“pen-friend” (笔友)等英汉意义完全对等的词为学习者记忆词汇提供了捷径。教师应该利用这类词汇帮学生举一反三,迅速扩大词汇量。

  • 索引序列
  • 母语语法负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 语言学负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 母语负迁移论文答辩
  • 母语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 母语迁移论文研究意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