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科技标准化研究论文

科技标准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科技标准化研究论文

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应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论文的内容、参考文献。

1、题目。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

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较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特色。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2、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

署名人数不该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务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

3、文摘。

文摘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文摘有两种写法:报道性文摘—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也称简介;指示性文摘—指示一次文献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文摘。

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不要重复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书写要合乎语法,尽量同文稿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摘要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

4、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5、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6、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

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7、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

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8、参考文献。

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科技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

学术性是科技论文的主要特征,它以学术成果为表述对象,以学术见解为论文核心,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前提下阐述学术成果和学术见解,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探索科技领域中的客观真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性是否强是衡量科技论文价值的标准。

2、创新性。

科技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研究的,并在科学理论、方法或实践上获得的新的进展或突破,应体现与前人不同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以提高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引文率。

3、是科学性。

论文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定性和定量准确,不允许丝毫虚假,要经得起他人的重复和实践检验;论文的表达形式也要具有科学性,论述应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语言准确、规范。

题目。1、 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 2、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4、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5、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 6、 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7、 试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 8、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忧 9、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自由贸易与“绿色壁垒”——中国的外贸与环境保护 11、 绿色壁垒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12、 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 我国服装出口的优势与问题 14、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中日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 16、 无配额时代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7、 外资商业进入中国市场状况及影响研究 18、 试论欧盟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19、 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 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国与东盟 21、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与对策 22、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对策 23、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 24、 外国对华反倾销问题探析 25、 中美贸易摩擦初探(浅议) 26、 论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27、 WTO农业协定与欧盟及美国的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28、 关于非关税壁垒的历史、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29、 WTO反补贴协议对我国政府补贴制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0、 跨国公司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分析 31、 美国贸易301条款:贸易霸权主义还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32、 反倾销法: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 33、 WTO国民待遇原则与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分析 34、 东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35、 环境与绿色贸易壁垒 36、 SA8000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37、 东盟零关税水果对中国水果业的影响 38、 新型国际贸易壁垒 39、 新美自由贸易带来的商机 40、 信用证风险如何规避 41、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 42、 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与中国企业技术进步 43、 跨国公司并购对中国企业出口环境的影响 44、 WTO框架下的新贸易主义评析 4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46、 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招标中的竞争力分析 47、 中日经济的相互影响分析 48、 跨国公司避税的形式分析 49、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50、 取消纺织品配额对中国纺织出口企业的风险 51、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2、 中国屡遭反倾销的根源分析 53、 “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 54、 “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 55、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56、 试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 57、 中国外贸运行和展望。 58、 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评价与调整。 59、 浅析我国频遭国外歧视性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60、 国际贸易实务中货款拖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6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透析及对策研究。 62、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63、 对“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64、 如何完善我国出口退税的政策机制。 65、 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 66、 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 67、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68、 新世纪中国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及举措。 69、 我国外贸企业应如何防范L/C风险。 70、 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71、 我国应如何合理利用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相关产业。 72、 浅析贸易自由与反倾销的关系。 73、 浅析贸易自由与保障措施的关系。 74、 浅析入世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 75、 浅析我国关税的有效保护。 76、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 77、 WTO发展中成员优惠待遇探析。 78、 我国外贸企业盈利能力探析。 79、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80、 浅论绿色贸易与多边规则。 81、 关于国际贸易中单证功能的思考。 82、 对报关有关问题的思考。

伱知道什么叫 讠仑文吗?  伱知道什么叫 讠仑文吗?   伱知道什么叫 讠仑文吗?重要的事问三遍

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化要求

科技论文的特点和写作 要求:

科技论文同一般的科技文章有共同之处,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但作为科技论文,它又有自身的特殊属性。

一篇科技论文必须同时具有下述特点,并同时满足下述写作要求。

1)创新性或独创性。科技论文报道的主要研究成果应是前人(或他人)所没有的。没有新的观点、见解、结果和结论,就不成其为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的创新程度是相对于人类已有的知识而言的。至于某一篇论文,其创新程度可能大些,也可能很小,但总要有一些独到之处,总要对丰富科学技术知识宝库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首次提出”,“首次发现”,当然是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毕竟为数不很多;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新意,对某一点有发展,应属于创新的范围,而基本上是重复他人的工作,尽管确实是作者自己“研究”所得的“成果”,但也不属于创新之列。在实际研究中,有很多课题是在引进、消化、移植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应用已有的理论来解决本地区、本行业、本系统的实际问题,只要对丰富理论、促进生产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有效果,有作用,报道这类成果的论文也应视为有一定程度的创新。

由于创新性的要求,科技论文的写作不应与教科书(讲义)和实验报告、工作总结等等同。教科书是介绍和传授已有知识的,主要读者是外行人、初学者,因此十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写法上要力求循序渐近,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实验报告或工作总结等则要求把实验过程和操作,以及数据资料,或者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做的,有什么成绩和缺点,有什么经验和体会等比较详细地反映出来,即使是重复别人的工作也可以写进去。当然,这里并不否认某些实验报告或工作总结等也具有新意。科技论文报道的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因而与他人相重复的研究内容,基础性的知识,某些一般性的、具体的实验过程和操作或数学推导,以及比较浅显的分析等都应删去,或者只作简要的交待和说明,同时应对原始材料有整理、有取舍、有提高,要形成新观点、新认识、新结论。

对于科技论文,只有新意还不够,这只是每一篇论文写作与发表必备的条件。

2)理论性或学术性。理论性指一篇科技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它有2个方面的含义:a.对实验、观察或用其他方式所得到的结果,要从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一定的科学见解,包括提出并解决一些有科学价值的问题;b对自己提出的科学见解或问题,要用事实和理论进行符合逻辑的论证与分析或说明,总之要将实践上升为理论。从实质而言,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作者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的过程。只有这样,论文所报道的发现或发明,才不只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理论价值即学术价值;所以,写一篇论文,如果仅仅是说明解决了某一实际问题,讲述了某一技术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应注意并学会善于从理论上总结与提高,争取写出既有创新性又有理论价值的科技论文来。

3)科学性和准确性。一篇论文有了创新性和理论性还只能定性地说它已经具备了一篇论文最主要的东西,在具体的研究及写作阶段还必须使论文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正确地说明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并且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具体说来,包括论点正确,论据必要而充分,论证严密,推理符合逻辑,数据可靠,处理合理,计算精确,实验重复,结论客观,等等。

所谓准确性,是指对客观事物即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和性质表述的接近程度,包括概念、定义、判断、分析和结论要准确,对自己研究成果的估计要确切、恰当,对他人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做比较时)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说过头话。

4) 规范性和可读性。撰写科技论文是为了交流、传播、储存新的科技信息,让他人利用,因此,科技论文必须按一定格式写作,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在文字表达上,要求语言准确、简明、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论述严谨。在技术表达方面,包括名词术语、数字、符号的使用,图表的设计,计量单位的使用,文献的著录等都应符合规范化要求。一篇科技论文失去了规范性和可读性,将严重降低它的价值,有时甚至会使人怀疑它报道的研究成果是否可靠。

科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有的科技工作者在接受科研任务时,往往认为他们接受的只是“1项”任务即科研;实际上,他们开始就应当认为接受的是“2项”任务——科研和写作,科技工作者应当建立起这样一个概念。法拉第说得好,“开拓,研究完成,发表”,可见写作与发表对一个科技工作者有多么重要。

不少作者往往把写作论文当作课题研究最后阶段的事来做,因而常常听到他们说:“等课题完了再写吧!”其实,写论文不是为了“交差”、“还帐”,也不只是为了发表;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好的作法是,课题研究的开始就是论文写作的开始,即不要等课题完了才写,而应在课题研究一开始就写,因为思考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借助于写作效果会更好些。写,就是用文字符号把思考的过程一一记录下来,让它们在纸面上视觉化,便于反复琢磨与推敲,使飘浮、抽象、混乱的思维清晰起来,具体化和条理化起来,使思维更缜密。如果把写作贯穿在整个研究工作中,边研究,边写作,则可及时发现研究工作的不足,补充和修正正在进行的'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加完善;同时也还有这样的可能,即写作灵感的突发,将导致研究方案的重大改进,从而最终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和价值。

2)科技论文的发表可以促进学术交流。英国文学家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那你和我仍各有(只有)一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那我们将各有两种思想。”写作与发表的科技论文则正是科技工作者之间进行科学思想交流的永久记录,也是科学的历史,它记载了探索真理的过程,记载了各种观测结果和研究结果,而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连续性的工作,一项研究的结束可能是另一项研究的起点;因此,科技工作者通过论文写作与发表形式进行的学术交流,能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3)科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有利于科学积累。科技论文写作是信息的书面存储活动,通过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信息的传递将超越时空的限制,研究成果将作为文献保存下来,成为科学技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同时代人和后人提供科学技术知识,由整个人类所共享。人类整个科学技术历史长河就是由这样一个个浪花汇集而成的。

4)科技论文的发表是发现人才的重要渠道,是考核科技工作者业务成绩的重要依据。一篇论文的发表,可能使一个原来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被发现并受到重用,这在科技史上和当今的事例是很多的。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学识水平与业务成绩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考核他们能否晋升学位和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技术标准数字化研究论文

基于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构建教育资源库的重要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之一。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对资源的需求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象征。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学校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网络应用;教学管理;资源共享

学校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问题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为了提高校内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利用率,实现分散在各部门或个人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方便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教育资源,促进自身特色资源的积累,需要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育资源中心和管理机制。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更大范围资源共享的基础。另一个是行业、地区或国家范围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通过建立行业、地区或国家级资源网,推行统一的教育资源标准,引领资源建设的方向,规范、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各地教育机构和个人中间的.教育资源,鼓励多个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通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效益的提升可通过以下以下途径来进行。

一、搭建办公平台,实现学校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校规模扩大,教育教学管理任务比以前更重,更加纷繁复杂。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在认真分析和研究联体办学特点、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等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学校办公管理平台,以适应学校运作的新形势,实现学校公文网上流转、各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自动化以及无纸化,从而拓展与完善了教育教学服务,提高了办学效益。

二、拓展资源利用,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如果说开发学校办公平台提高办学效益具有显性特点的话,那么建立学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则更具有其隐性特点。为了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们发动学校教师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依托资源平台的上传、下载的功能,构建起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努力,一方面减少了教师机械性重复动动,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学校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与使用的同时,还着重完善资源库建设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提供及使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三、创新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自主性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在教师培训上进行创新。联体办学后,学校教师规模较大,教师之间专业水平的发展更加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在分析学校教师的特点及课堂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与组织,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培训的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主。 按培训内容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成基本素养及专业素养培训。其中基本素质培训可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电教平台的使用。专业素养培训可包括:语文教师脚本编写能力、数学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能力、美术教师使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能力等。另外,专业素养培训还包括骨干教师的FLASH动画制作、课题实验主持人和骨干教师的网页设计等。

按培训方式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为面授培训与网上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两种方式互相结合。同时,也可结合校本教研的开展,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紧扣活动主题的实践性培训,如在我们以学校网站为平台,开展了组建专题站、班级网页网站等专业化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加强课题研究,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联体办学给学校课题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加强课题研究是整合三个校区人力资源、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题研究方法是联体办学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全新问题。联体办学、辐射管理的指导思想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联体办学模式下,我们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重点探讨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五、数字化校园与家庭、社区互联互动的思考与实践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生规模迅速增加,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业务量也大幅上升。为了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快速联系与信息沟通,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社区座谈会和学校开放日等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快速互联互动,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因此,在充分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以学校网站、家校互动平台为基础的大教育模式。

以上是我们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我们认为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充分发挥联体办学的规模及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军基层电大数字化校园的规划与建设.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2、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会议材料。

浅论轨道车辆数字化制造技术平台应用探索论文

引言

随着工业的推出,全球范围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数字化制造(DM)的优势吸引了各个制造领域的聚焦与关注。现在,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都在向波音、空客、GE等国际大公司学习,系统开展数字化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十年来,以中航工业为代表的航空制造业,高度重视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力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产品研制,在三维数字化设计、数字仿真、三维数字化工艺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制定了企业系列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成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学习参照范例。

1轨道交通车辆数字化制造技术现状

轨道交通车辆行业近年来开始重视三维数字化制造,但是整体水平还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1)数字化基础薄弱。设计、工艺、制造等各业务单元信息化应用,尚未形成集成、共享的整体;数字化应用与开发能力不强,基础设施不配套。

2)设计模型局限于几何模型,模型无法作为业务数据的核心,三维模型仅为设计做参考;产品制造信息、属性等还限于二维表达,设计数据发布采用蓝图形式。

3)工艺环节采用二维CAPP,仅限于工艺文档编辑,工艺数据发布采用纸质工艺卡片;生产制造采用ERP、MES系统,但是与设计、工艺脱节。

4)产品研制采用串行模式,部门间信息、数据交流存在壁垒,各专业间交流不畅;研制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增值环节,生产准备周期长,更改反复频繁。

与此同时,产业链上的各供应配套厂家技术平台基本处于二维时代,而行业内缺少统一的数字化技术标准,缺少并行协同的基本环境。

2基于单一产品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构想

轨道交通车辆的发展趋势特点是小批量订单式生产,交付周期越来越短,个性化需求众多。如何充分利用成熟车型产品平台,快速实现高性能、高质量、低成本的个性化派生设计和制造,是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本文涉及的构建单一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就是结合当前两化融合的技术发展趋势,提出的解决方案构想与实施探索。

通过设计、工艺和制造信息化平台的优化应用,整合公司现有产品、技术,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产品技术数据、生产制造数据的共享与重用;实现模块化、个性化的快速定制开发;也为虚拟仿真验证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在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提高产品可制造、可维护性能。

系统架构与平台设计

南车株机公司设计的数据管理平台采用TC系统,制造环节采用ERP系统(包含一定的MES功能),已经应用多年,但是工艺采用传统的CAPP,一直与设计和生产脱节。经过广泛的调研,选用TCM进行工艺设计与管理,并将设计、工艺整合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其次,梳理应用多年的ERP/MES系统,将PLM平台与ERP/MES系统无缝高效集成搭建企业单一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总体技术架构设计;并实现从设计模型、设计数据到工艺文件、工艺模型、加工程序,再到生产、维护维修的数字化制造业务流程。

主要业务模型设计如下:

设计方面:逐步探索自顶向下设计模式,在NX/TC环境下建立标准化的三维设计环境和各类产品设计模板,以灵活、快速、高效的方式对设计进行建模和修改,提高设计效率。同时,改变现有三维几何模型加二维图的制造信息表达模式,应用NXPMI工具,将产品几何信息、产品制造信息全部集成在三维模型上表达,逐步取消二维图纸。利用NX/TC协同设计平台在虚拟环境下进行三维设计分析与仿真验证,开展数字化样机设计,提高设计准确性和效率。

工艺方面:引入TCM模块,工艺与设计基于TC系统一体化,开展三维结构化工艺设计、工艺技术体系及工艺资源的数据平台化管理。以三维设计模型、设计BOM、设计文件为输入,进行三维工艺设计和工艺仿真,按照工艺技术标准体系输出三维工艺设计文件、工艺BOM。用TC系统集成的NX进行三维工装设计、CAM数控加工仿真。同时,积极探索TC系统与焊接、装配、钣金、弯管等仿真软件集成,构建工艺仿真验证与设计平台形成反馈闭环。

生产制造:采用ERP/MES系统,通过中间数据库与TC系统集成,打通设计BOM、工艺BOM、制造BOM数据链。ERP/MES系统接收TC系统工艺设计的一次流程划分和原材料拆分、工艺路线、工序材料定额和工序工时定额、以及设计/工艺变更等数据;然后根据项目计划和工艺数据,下达生产计划及生产资源配置。将TC、CAPP、ERP三个系统的物料编码在物料编码平台统一管理,实现物料计划、采购、生产、物流、成本的流程化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开展生产计划、作业排程、物料配送、完工情况等生产制造管理;其次与EHR中的组织、人员同步,实现生产作业人员管理。

数据源定义和传递设计

从产品方案设计到运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以三维产品模型为数据组织的核心,所有的产品定义数据、工艺定义数据、制造定义数据都围绕三维模型展开,形成统一、唯一的产品数据源。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工艺、制造的.各业务环节的协同关联。

实现产品EBOM、PBOM、MBOM的管理,建立不同BOM组织方式之间的关联关系,从不同的视角组织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数据,并维持相互之间的联系。

数据源定义主要包括:

1)统一的数字化产品模型定义,建立规范化的产品设计环境及统一的产品模型定义。

2)统一的产品及物料编码定义和应用,通过编码管理系统对产品及物料进行统一编码。

3)统一的数字化产品BOM模式定义,对EBOM/PBOM/MBOM统一管理。

4)统一的标准件和通用件定义和管理。

5)统一的工程更改模式,建立闭环的产品工程更改管理流程体系。

支撑规范和标准设计

针对轨道车辆制造行业特点,围绕数字化的三维设计、制造、试验、管理与信息化,引用借鉴《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实施规程》、ISO16792∶2006《技术产品文件数字产品定义数据通则》、GB/T24734—2009《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系列标准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标准规范体系搭建:

1)基础通用标准规范:包括术语标准、图形符号与代号标准、三维设计软件安装与配置文件应用规范;

2)三维工程化应用规范:包括三维设计标准规范、三维建模标准规范、三维标注标准规范、仿真规范、三维制造标准规范;

3)系统应用与管理标准规范:包括PDM系统基础应用标准规范、PDM系统产品图文档管理标准规范、PDM系统三维工艺文件标准规范、PDM系统BOM管理标准。

实施路径与步骤设计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开展平台搭建与应用。

第一阶段:平台搭建。这个阶段研究业务流程模式,搭建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平台,打通设计、工艺、制造、检验数据链。阶段重点工作是搭建TCM工艺平台以及TC与ERP系统集成,通过试点零部件的测试应用验证技术平台的可行性。

第二阶段:平台验证。以设计制造技术平台的验证应用、全三维设图4BOM数据流程计制造研究为核心,选取整车项目在系统平台上运行,完整验证技术平台在各业务环节应用。

第三阶段:优化应用。这个阶段完善优化技术平台,在公司内部多项目推广应用,逐步将技术平台覆盖公司内部制造各流程。未来再考虑与异地子公司融合。

3单一产品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的实践

三年来,围绕搭建及实践应用单一数据源设计制造技术平台,进行了大量的测试验证,主要包括:软件模块技术测试、软件模块功能测试、系统集成技术测试、系统集成功能测试、零部件模拟测试、项目运行测试。前期用转向架组装等7个典型零部件数据进行了软件功能模块、系统集成的测试验证;然后用具体项目的大部件进行了模拟运行,选用马其顿动车组项目上线测试。

4结束语

通过上述构想与阶段性探索,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选择TCM进行工艺设计与管理,基于TC平台,工艺直接重用设计模型。业务上采用设计工艺一体化项目管理。马其顿动车组项目试制几乎没有工艺准备周期,通过一体化并行协同,及时开展了工装设计、加工程序编制、工艺分析等工作。但是在测试环节也发现,系统全方位展开运用,还需要妥善解决产品数据搭建模式、发布、变更管理等部分问题,如怎样实现自顶向下设计,如何实现异地协同设计,如何适应快速生产情况下的提前采购,如何实现工艺设计的简统化与标准化等问题。

2)数据上TC与ERP/MES集成,打通了设计、工艺、制造数据链。马其顿动车组项目做到了数据同源。但是,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基于设计BOM生成工艺BOM的数据结构,不同视角下BOM的重构与一体化的关联管理;TCM工艺规划多工艺路线与ERP生产排产单一工艺路线情况下的物料传递;数据版本更替在技术平台内部多个系统中准确有效传递。

3)搭建设计制造技术平台,除解决单一数据源、知识传承与共享外,在虚拟环境下的设计、制造、仿真验证,亦真正体现数字化制造价值所在。目前只在个别零部件上进行部分模拟验证,验证各环节也独立存在。需要探索优化的是,构建数据模型的时候如何满足仿真的需要,如何将设计、仿真、改进建立闭环验证反馈系统。

4)使用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对公司经营管理既有业务模式冲击很大,除软硬件设施外,适合企业特点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流程制度的及时跟进也至关重要,甚至比系统平台本身更关键。

5)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各种纷繁复杂的软件都有一定的业务范围,企业都需根据自身独特的产品及经营特点,进行适度的二次开发。如何用好技术平台又不受制于软件升级,在搭建技术平台的时候就应该统筹考虑。

总之,数字化制造技术平台是实现数字化制造的基本保证。南车株机公司通过大量的数据测试以及马其顿动车组等项目的试运行,证明搭建的TC、ERP/MES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平台技术架构、技术路线满足数字化制造技术需求。马其顿动车组项目的实践应用也开启了我们数字化制造的探索应用之旅。但是为了使数字化制造技术平台很好的服务于公司生产制造,也为了用好这个技术平台,技术方面目前还需要重点研究:MBD(Model-BasedDefinition,基于模型的定义)模型技术,一体化BOM的优化应用,多系统集成及其管理流程数字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商贸领域,电子商务在商贸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中才出现了很多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其中物流的配送在我国占据着企业单位成本的25%--30%,但在发达国家只占1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的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2-3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而对于那些几乎不需要依赖于人力、物力来实施物流配送的产品――数字化产品的网上销售,应该说是有其独特性的优势。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条件下,数字化产品最适宜于网上电子商务。在营销理论中,价格策略直接决定着企业的销售量和销售收入以及市场份额的大小和盈利率的高低。同时价格也是营销经理们所能控制的最敏感的一个变量。由于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产品有其自身的特征,导致定价方法有别与传统的营销策略。因此价格策略也必然是网上数字化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公司特别是经营信息密集型产品或服务的公司仓促拥入网络领域,新的业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数字化产品(包括服务)。但是,许多企业未能认真考虑电子市场区别于有形物理市场的本质,将因特网上的商务看作传统商务的延伸或新增加的分销渠道。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应用老的商务规则和传统的营销策略,这也是目前这样的公司很少有赚钱的原因之一。此现象意味着传统的商务和营销规则至少在数字化产品方面是不适用的。考虑新的营销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字化产品是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在目前的电子市场上,数字化产品主要是信息产品。普遍的分类方法是将数字化产品划分为工具类、内容类和在线服务类。工具类比如计算机软件等;内容类如股票行情和金融信息、新闻、搜索、书籍、杂志、音乐影像、电视节目、在线学习和虚拟主机的服务等;在线服务类有FAQ(常见问题解答)和在线技术支持、售后的客户关系管理等。越来越多的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等新的商业运作方式成为我国因特网普及的推动力量,如何使其有积极性生产数字化产品或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服务,是促进其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字化产品的基本经济特征的分析,来寻求对数字化产品的定价策略.二、数字化产品的经济特征数字化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经济特征,正是这些经济特征导致了与传统的有形物理商品截然不同的营销与定价策略。1.特殊的成本结构 数字化产品的特殊的成本结构表现在,生产第一份拷贝非常昂贵,但是制造后继拷贝则极其廉价。例如一本书的出版商可能花费成千上万元征集、编辑和设计初稿,一旦书牡谝环菘奖从∷⒊隼矗�∷⒘硪槐镜某杀局挥屑甘��A硗馊缫徊客度爰赴偻蛟�牡缬埃�人�嫌昂蠼鼋鲂枰徽湃�⑽逶�墓馀坛杀尽4庸芾砭�醚У慕嵌壤纯矗����只��返墓潭ǔ杀痉浅8撸��偕��谋涠�杀痉浅5汀?/SPAN>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巨大差异还不是数字化产品成本结构特殊的唯一原因。数字化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还有各自的特殊性。其固定成本的主要部分是沉淀成本(sunk cost),即一旦第一份拷贝的制造过程因故中止就不能收回的成本。比如你投资兴建一幢办公楼中途决定放弃的话,只能将其转卖出去收回部分成本。如果你正在拍的一部电影突然停下来的话,你可能根本卖不出去电影脚本,自然不可能收回本钱。可变成本也有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商品的独特性。譬如,如果市场上对Intel的CPU需求增加,而且超出了Intel的生产能力,这时,为了满足更大的需求和获取更多的利润,Intel就需要组织各种资源建立新的工厂。即当传统商品制造商达到其现有的能力时,生产的边际成本将增加。与此相反,数字化产品的生产没有容量限制,即无论生产多少个复本,其成本也不会增加。更有甚者,是将数字化产品放到自己的网站上,供消费者有偿下载,就像许多数字化专业期刊一样。此时,由于生产没有物理形式,制造没有成本,不需要包装,也无须运输,可变成本几乎趋近于零。换句话说,数字化产品一旦生产出来,便具有了几乎无限的库存。2.对个人偏好的依赖性 数字化产品极低的边际成本使得传统的定价策略在数字化产品市场上几近失效。例如,你无法应用成本定价法,也不能根据竞争程度定价。最可行的策略是根据数字化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来定价。显然,同样的数字化产品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的价值可能相去甚远。股票的即时行情对股票投机者比对长期的投资者有更高的价值。在信息完全的市场中,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可以将其产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这些不同的价格反映了其对不同消费者的价值。然而,在现实当中,这种个人化定价(差别定价)是难以行得通的。在目前的计算能力下,收集、存储和发布每个消费者的偏好资料也难办到。另外,传统的营销渠道如零售商店给同一商品标示不同的价格也是不现实的。而且,数字化产品制造商也会因此而疏远客户。 数字化产品的价值对消费者偏好的依赖性,也导致了数字化产品在传统观念下的“不可消费”性。即数字化产品的价值,对于不同消费者来说差异较大。虽然根据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异质性而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异对数字化产品更甚。所以,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为了根据客户偏好进行分类,就要更加依赖客户所传达的信号。这样,产品的定制和以消费者类型为基础的差别定价,对于数字化产品来说更加重要,因为消费者的使用与价值具有异质性。对于差异化产品,定价策略是以消费者评价或他们的边际付款意愿为基础,而不是生产的边际成本。3.网络外部性根据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法则是基于每一个新上网的用户都因为别人的联网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机会。指出了网络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和正反馈性:联网的用户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联网的需求也就越大。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梅特卡夫定律指出了从总体上看消费方面存在效用递增---需求创造了新的需求。网络的外部性有正反馈性和负的外部性。当趋向于正性时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例如传真机和电话,如果只有很少人拥有电话或传真机,其价值就很低;如果你的朋友或同事都有电话或传真机的话,其价值就很高,当形成一个通讯网络后他的价值才发挥的最好。网络拥挤具有负的外部性;很多人都有电话对你有利,但如果他们使用极为频繁的话以至于你常碰到忙音,那就令人丧气了。软件产业是网络外部性的另一个例子,有很多软件公司在为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的用户开发应用程序,而不是为那些不常见的操作系统。其它数字化产品也有网络外部性,如有些电脑游戏玩的人越多就越受欢迎。与传统经济观点的基本原则(物以稀为贵)相反,具有正的网络外部性的数字化产品则是物以多为贵。例如Web浏览器,用Netscape Communicator的人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对于Internet Explorer也是如此。显然,这类产品具有如下特征:以此为诱饵吸引客户(如IR或Netscape),刚开发出的产品或其测试版(如各种软件的Beta测试版)。4.无磨损性 由于缺乏通常的损耗和磨损,数字化产品一旦制造出来就永久地维持它的形式与品质。汽车或建筑物这样的耐久产品可能有较长的寿命,它们仍然因使用而磨损,损坏以至于报废。然而,数字化产品不管使用多长时间或是否经常使用,质量都不会因此而降低。如同任何耐久商品一样,消费者在数字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只购买一次,因此,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其实是在与他过去的销售来竞争。结果是,即使没有竞争者,制造商经常被迫对产品收取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最低可能价格。否则,相当多的消费者就会等待下去。更重要的是,无磨损性使得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不得不进行产品创新,而竞争的加剧又迫使制造商加快新(版本)产品推出的步伐。这正是摩尔定律和达维多定律的理论根据。数字化产品的无磨损性使其没有耐久与非耐久产品之分。而且销售商所卖的“新的”数字化产品与在二手市场所提供的“旧的”数字化产品毫无二致。所以,数字化产品也必须与和它没差别的“已用过”产品来竞争。如何抑制数字化产品在二手市场上的转售,对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5.易变性 由于数字化产品由0和1的数字序列组成,其制造商在售后会失去对产品真确性的控制,即消费者在购买了数字化产品后,可以对其进行修改、组合等,从而改变了产品的原样,在法律上侵犯了原著作者的版权。虽然在因特网上多数的免费文件说明仅允许未修改复本的传播,但在0与 1的世界里,这只是一个约定而在事实上是不能强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不得不利用各种机制,企图抑制这些行为。例如使用特定技术防止简单的修改。像用PDF格式的文件尽管可用Adobe的Acrobat Reader来阅读或打印,但用户不能以数字化形式来储存和修改。一般情况下,要在用户层次控制下载内容的真确性的确很困难,有些机制可用以验证文件是否被修改。利用密钥技术如DES与RSA可保护隐私和防止修改,但此措施仅在文件传输时有效。若买方关心复本的篡改,这些技术是有用的,但并不能使销售商有效控制客户对未授权复本的修改。6.可复制性数字化产品的优点集中在它们能轻易地复制、储存或传输,从而达到共享的目的。然而,可复制性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开始的固定资本投入之后,生产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若制造商无法从市场中收回固定成本,那么或者产品的质量势必降低,或者产品会在市场上消失的无影无踪。制造商绝对不会免费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可复制性导致了世界范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盗版猖獗。通过技术来防止复制仍不能肯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目前还不存在不能破解的防止复制的方法或技术。

标准化研究论文

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影响机理分析论文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与工业、企业标准化原理一致,是这些原理在农业领域内的具体应用。农产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有市场必然有竞争,没有产品标准则难以衡量质量的高低,农业标准化实施后,也会极大的降低交易成本、强化规模效应。因而,提高国家农产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本文重点介绍了标准化农业经济效应评价范围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后又介绍了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引言

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体制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目前已经逐步成为农副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结构等正在不断提高。目前影响农业向前发展的不仅是资源约束,还增加了市场需求等因素,为了适应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需加快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标准化水平及农业标准化的建设。目前国际产品进出口标准不断提高,为了扩展国际市场及不断提高的国际化标准水平,需尽快提高我国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加快推进我国的农业标准化进程。

一、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评价范围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有:1)由整个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来实现农业标准化功能。2)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生态、社会、最佳技术等效果。3)直接受益人员为农业、农村、农名,但纵观全局,受益的是全社会人员。

标准化评价指标常分为三类,即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指标。1)经济效益指标,这指标用来反映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果时,指标有农产品质量的增高而引起的农民收入增加幅度,劳动生产率的大小,单位耕地劳动力数量及节约的成本额度等。这些指标通过未采用农业标准化时的经济效益与采用农业标准化后的经济效益计算得出。2)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常用劳动力供养的人数、劳动者素质提高程度、农产品的商品化率等能够反映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社会效果的指标。3)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一般使用植物光能利用率、农药利用率或化肥投入量等指标评价农业标准化的生态效果。

农业标准化促进了农业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的影响。因此,对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评价方法及内容类似科技进步的提高对经济影响的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评价主要有标准化程度的'评价,即特定环境下标准的适合程度评价及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科技成分;农业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价,即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程度等。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并非像工业标准化生产方式一样可以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农业标准只有在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的标准无疑为经济效益的增加。因此,评价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效应不仅可以从技术标准的提高对市场竞争力、经济增长等外,社会效应评价还可以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就业量及未就业量、社会总体进步、科技水平提高及等方面评价。比如农业科技水平标准对农业技术水平进步的作用及影响评价;农业技术标准的广泛推广应用是否能够促进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或是否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改善就业率,或改善生态环境等效应。

二、衡量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主要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农业标准化过程中所包含的产业范围很多,标准化内容广泛,大量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使得评价结果很难达成,评价准确率也很难保证。

首先,为农业标准化影响的综合经济效应。农业标准化的经济效是各项农业技术标准综合实施和影响的结果。各项技术标准也许相互促进,也许相互抑制,即可能综合实施后引起的经济效应的总体提高优于单个技术标准实施引起的经济效益的简单加总,使得综合影响效果低于单项标准影响效果。因此,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时候,必须知道评价对象是综合技术标准实施带来的总体经济效应还是单项技术标准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其次,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具有不稳定性。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故农业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应常表现出不稳定性。没有绝对的效果良好的实施方案,因为最优的方案只能在一定环境下得出,换个环境或者环境发生变化便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才能很好的评价经济效应。

另外,农业标准经济效应具有连续性。选择和培育新品种时,选择当前作物中特性最好、最优良、技术标准或者质量标准达标的品种作为候选新品种。只有当有其他品种的质量指标如产量、抗虫病性、抗旱性、抗寒性等特性超过目前的候选新品种才能通过审批成为新品种,继而淘汰旧品种。因此,候选新品种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新品种的质量要求,其他指标如有机肥、土壤改良等都有技术持续效应。同时,作用时期也需明确。

最后,标准化经济效应较多。按技术标准的特性,可以分为产品质量标准化和生产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应。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通过贯彻生产标准间接产生经济效应而不直接产生经济效应。按其范围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标准,即区域、企业和国家各级别的农业标准。评价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时,要准确界定评价标准化效应的类型。

三、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对于对农业投入品需求大的农户来说,一方面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投入品市场价格应该有相应的降低,使得农户获取农资的生产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有了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标准,方便农户对农资产品的选择和购买可以节约农户搜寻农资产品的成本,使得农户购买农资产品交易成本降低,质量得到保证。因此,通过农业标准化,可以加速农业科学技术有效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标准化提高了农户、企业之间市场信息透明性。企业从农户手中购买农产品后,按照市场需要层次,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商品化处理后,以最低质量标准和其他等级标准满足不同市场需求,销售到终端市场。因此,由于以技术标准为载体,连结企业、消费者、农户利益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避免了市场信息不透明性,提高市场交易效率。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标准是一种外生的贸易限制措施,出口国常因进口国制定或修改新的标准而遭遇出口受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出口国的农产品达到目标市场新技术标准的要求, 进口国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任将大大提高, 产品将很容易进入目标市场。这充分说明了技术标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双重作用。进口国或发达国家制定新的农产品安全标准,从长期和短期看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不同的经济效应

规范投入品,避免投入品过度滥用,使得生产成本得以控制;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规范化生产,提高市场流通效率,保证市场中流通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农业标准化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产生巨大社会效益。

四、总结

农业标准化原理表明了农业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重点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评价内容及方法。农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技术进步,因此,本文衡量了农业技术进步方法来评价农业技术标准的经济效应,最后介绍了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企业、农产品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经济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吉林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所辖县(市)相继建起了规模不等的物流组织(有的叫做物流中心),个体配货站也一拥而起。这是物流发展的好势头,是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凡处于初级阶段的新生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首先要设定一个关于物流标准化的标准,把握现代物流的现状,与设定的物流标准相对照,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促进物流健康发展。 一、设定一个标准 在设定标准之前,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搞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必须清楚,只有实现了标准化,才能有效实施物流系统的科学管理,加快物流系统建设,促进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和国际系统的衔接,有效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物流标准化落后问题将严重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各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物流标准化建设。 成规模的物流标准化,是指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制定其各子系统的设施、设备、专用工具等技术标准,以及业务工作标准;研究各子系统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系统的配合性,谋求物流与社会大系统的和谐统一。 物流标准化工作复杂、难度大,且涉及面广。由于物流系统思想形成晚,各子系统已实现了各自的形标准化,因此物流标准化系统又属于二次系统即后标准化系统,它要求更高地体现“四性”,即科学性、民主性、经济性,另外还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要求与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相一致。 二、现代物流的现状 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的专业化物流公司和商业企业配送中心渐成气候,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也在物流配送方面有所动作。随着物流产业基础市场的发育,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开始启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一)制定了一系列物流或与物流有关的标准。据粗略统计,目前在我国,已制定颁布的物流或与物流相关的标准有近千个之多。在包装标准方面,我国已全面制定了包装术语、包装尺寸、包装标志、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包装技术、包装材料、包装材料试验方法、包装容器、包装容器试验方法、产品包装、运输、贮存与标志等方面的标准;在物流机械与设施方面,我国制定了起重机械、输送机械、仓储设备、装卸机械、自动化物流装置以及托盘、集装箱等方面的标准。 从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已不仅仅是单纯制定技术标准,有关物流行业的通用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也已开始制定。从标准层次性的角度来看,制定的与物流有关的标准不只有企业标准和地方、行业标准,也有不少国家标准,其中有一部分标准还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从部门的角度来看,中国与物流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部门,如铁道部、交通部、机械工业部、冶金部、国内贸易部等均制定了一系列与物流有关的标准,特别是制定了许多作为国家标准系列中比较欠缺的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 (二)建立了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组织、机构。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以国家技术监督局为首的全国性的标准化研究管理机构体系,而这中间有许多机构和组织从事着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工作。据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即将成立全国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对外名称是SCM-CHINA,秘书处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三)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化活动。中国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与物流有关的各技术委员会与技术处,并明确了各自的技术归口单位。此外,还参加了国际铁路联盟 UIS和社会主义国家铁路合作组织OSJD等两大国际铁路的权威机构。 (四)积极采用国际物流标准。在包装、标志、运输、贮存方面的近百个国家标准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30%;公路水路运输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5%;在铁路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20%;在车辆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30%。此外,在商品条形码、企事业单位和社团代码、物流作业标志等方面也相应采用了一些国际标准。 (五)积极开展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加入WTO以来,中国物流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如何实现我国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大系统顺利接轨,关键在于物流标准化。至此,物流标准化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不少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都投入到了这项研究工作当中。 三、现代物流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物流标准化状况仍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 (1)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由于物流及其管理思想在我国诞生较晚,组成物流大系统的各个分系统在没有归入物流系统之前,早已分别实现了本系统的标准化。这就必然导致了在标准制定内容上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同时,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各地区、各行业各自为政,物流标准不一致,跨区域性、多式联运物流效率下降。 (2)在货物的仓储、装卸和运输等过程中缺乏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仓储、装卸和运输是物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物流速度和效率。目前,我国物流系统货物的仓储、装卸和运输等各环节,因缺乏统一的规范而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如托盘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货架的尺寸等无法配套使用。其中托盘标准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我国的物流企业有的采用欧美标准,有的采用日韩标准,还有的干脆自己定义,由于与产品包装箱尺寸不匹配,严重影响了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3)信息标准化落后。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的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的运作。 (4)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低。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各类标准包括物流相关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较少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因此,目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物流标准所占比例很低,这势必为我国的国际贸易设下障碍。另外,由于受产业自身发育程度的制约,在一些企业中推行物流标准化显然具有很大难度。 (五)物流标准化人才极其匮乏。由于中国的物流及其管理思想诞生较晚,历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对物流重视的程度不够,导致物流人才极其缺乏。目前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从相关行业转过来的,真正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人少之又少。特别是对于物流标准化而言,人才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四、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和协调物流系统内各分系统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从对中国物流标准化的现状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体制障碍是制约我国物流标准化进程最大的绊脚石,部门分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资源管理的体制性障碍,直接造成了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落后。尽管国家标准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但由于物流产业跨越了行业,标准的归口管理大多数设在各个管理部门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而这些标准要达成统一,需要开展很多协调工作,衔接难度非常大。但也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 (二)尽可能以国际标准为基本参照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我国的国际贸易必将日渐频繁。中国物流融入国际物流大系统是大势所趋。物流标准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样才能扫清我国国际贸易方面的一些技术障碍。 (三)强化物流市场的培育。标准化的普及有赖于产业自身的发育程度,没有市场基础的标准只能是空中阁楼,真正的动力必须来自市场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物流企业和建设物流标准具有共同的目标。 (四)加强监督和政策支持。对一些由传统企业转型过来的企业以及准备进入物流行业的其他企业,政府可以在推广标准化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和制约。例如用物流企业市场准入条件来制约物流企业贯彻落实物流标准化精神;达到物流标准化要求的企业,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等等。 (五)加大宣传力度。虽然我国已经加入WTO,国际交流、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但仍有一些传统企业对物流及其管理理念意识淡薄。因此,有关部门应担当物流理念宣传和推广的号手,让那些漠视物流和物流管理的企业尽快转变观念。这样,才能为物流标准化工作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六)重视物流标准化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的物流标准化人才奇缺,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应加大物流标准化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为推行物流标准化提供人才保障。

具体的要求告诉我,我帮你完成。

技术标准数字化研究论文范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其中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最为明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计算机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计算机发展的论文 范文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在我国逐步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在逐年提高,多样的计算机及应用技术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人民生活及工作中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体现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文章 从多个方面阐述了计算机应用及技术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概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逐渐在人民日常工作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减少了人力劳动,降低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信息、政府、企业、通信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进步与提高体现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应用技术也融合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功能,方便了人民生活,提高的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计算机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其可促进社会信息化,加强人们的联系。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计算机,计算机进行复杂数据及信息处理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同时可进行电子信息共享。未普及计算机时,人们多使用书信联系,限制较多,而计算机的信息传播可跨越时空限制,满足人们信息的即时化、快速化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可以进行网络会议,不受空间、距离因素制约。同时,计算机还可用于远程教学,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本文综述了计算机及其应用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2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的现状

应用水平低现阶段,虽然我国人民计算机普及程度高,但应用水平普遍较低,仍需较长时间达到西方国家水平,并没有在企业及家庭生活中全面普及计算机技术。研发资金少目前,我国在计算机软件的研发方面投入较少,现阶段我国多数借鉴国外资源,自身研发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受到限制,因此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

数据处理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主要功能为数据及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技术主要依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进行数据转化、传输及存储。目前,医学领域的虚拟技术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治疗环境,在合适的时间及环境进行心理治疗,有利于锻炼医疗工作者的能力,提高教学及实践 经验 ,有效降低医疗风险。

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通过文字、视频、音频及 网络技术 结合实现,目前主要分为有限通信及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技术安装简单,与传统通信方式比较,计算机通信技术具有多样、便捷、交互性和同步性好的特点。计算机通信技术促进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增进了不同领域及地区的信息交流,在我国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起到浓墨重彩的一笔。

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又称计算机智能技术,在军事、航空、航天、医疗、生活服务、卫星定位、商业等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计算机智能技术主要由计算机辅助系统、智能信息系统、多媒体智能监控系统、智能识别系统等组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改变了生活方式,促进现代信息化建设,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计算机应用及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发展趋势

光计算机

在计算机的未来发展中,光计算机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其主要优点为:(1)在数据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信息量较大,而光器件运行中,可通过光频,使得两束光交涉必须保持相同频率。(2)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光计算机可迅速计算信息数据,光介质运行传输无寄生电阻及接地电位差[2],保证光计算机的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有效性、真实性。(3)光计算机传输信息过程中,耗能较少,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量子计算机

与现今计算机相比,量子计算机可平行运算处理相应信息数据,若某人在某栋办公大楼丢失重要文件,普通计算机需要依次进行各个办公室的搜索,而量子计算机可根据文件特征,复制多个与文件相似的文件,若某一文件副本找到原件,其他相似文件则自动消失[3]。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的网址数据库,使用量子计算机可提高搜索效率,保证搜索准确。量子计算机在搜索电台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加快了互联网发展进程。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可提高计算机处理数据效率。

化学计算机

化学计算机主要使用微观碳分子为信息载体,从而进行信息传输和储存。在化学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微观碳分子体积较小,因此数据的传输和运算速度较普通计算机快。在目前的研究中,西方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化学计算机及软件进行研究开发。化学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取代了硅电子部件的碳基制品[4]。现阶段,化学计算机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是问题也较多,需要各个国家的研发人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微型化计算机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实现家用电气的计算机微型化。在工业控制的过程中,系统运行的核心部件即微型部件,也逐渐实现了智能化。微电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微型计算机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如平板电脑及 笔记本 型计算机的应用的普及。

巨型化计算机

计算机的巨型化是指:研究开发运行速度快、运算能力强、信息存储容量大、精确度准确度高的计算机。现阶段,我国研究巨型计算机过程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应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开发以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

网络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的联系也逐渐越来越紧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及普及,在传统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网络化的计算机应用得到了不断发展。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领域逐步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通信一体化进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使信息技术逐步为大众接受,使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互联网也进入了大众的生活中,互联网的普及也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兴起的蓝牙技术通过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结合,使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了多样化、通信无线化及小型化的发展。无线设备网络通信终端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系统,组成区域化 无线网络 [5],促进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及网络通信软件的更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网络化,使通信距离不再受限制,人们可以进行数据的高速传输及资源的远距离共享,使用者可任意查找使用全球范围内最新最快的网络资源,开拓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改变了生活方式。

集成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集成化方向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日益多元化。传统的计算机主要进行数据计算、处理及存储,将来,计算机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信息传输。为了减少体积,提高便利度,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化发展成为趋势。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点为如何实现多功能多样化。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同步的相辅相成结合发展,促进集成化发展。

智能化嵌入式发展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已具有了丰富的功能。准确的信息储存、智能化信息处理也在逐步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步嵌入电气设备,以实现电气设备智能化控制。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软件与硬件系统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应用性能得到了大大优化。在实际生活中,嵌入式计算机应用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电视机机顶盒、数字电视、网络冰箱等。

4结语

在当前时代下,计算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由于经济及技术水平等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及应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因此,我国应加大计算机科研资金投入,努力提高计算机及应用技术水平,争取赶超发达国家,促进信息全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波.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及发展趋势探析[J].软件,2013(6):70-71.

[2]范伟.浅论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80.

[3]杨净.关于计算机发展的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4):136-137.

[4]2014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5(1):89-96.

[5]温爱华,张泰,刘菊芳,等等.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J].煤炭技术,2012(5):247-248.

关于计算机发展的论文范文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探析

【摘要】

当前信息处理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会活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处理至关重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决定着信息处理工作的效率。本文对计算机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深入探讨了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在这一时期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形成了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技术等。在以上成就之中,以电子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最大。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揭开了信息经济时代的序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类的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密不可分。当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并在信息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1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可以用高、广、快三个词进行概括,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向“高”度发展

计算机性发展趋势的“高”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指性能越来越高,主频频率不断提高是其主要表现。20世纪90年代,集成电路集成度已超过100万门,集成电路开始进入特大规模集成电路时期。随着RISC技术的成熟和普遍应用,CPU性能剧烈增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80年代CPU性能年增长率仅35%,而到90年代CPU性能年增长率达到60%。特别是近年来,CPU的发展更为迅速,如AMD发布的FX9590八核处理器,主频已经达到5GHz。②指计算机整体性能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数值计算、信息处理、实时控制、辅助设计、智能模拟等能力不断提高是其主要表现。以我国研制的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为例,其拥有万核CPU,存储容量高达200万GB,最高带宽达到,每秒峰值运算达千万亿次。

向“广”度发展

计算机向“广”度发展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向各个领域渗透上。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作为新技术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当前,计算机与手机的结合,使其应用范围更为广阔,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观点认为,未来计算机的价格可能会向纸张一样偏移,并且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通品。

向“深”度发展

计算机向“深”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智能化发展上。互联网上的信息浩瀚,如何在这些浩瀚的信息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即是要将互联网浩瀚的信息进行分类,优化人机界面,最有效的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目前,与人类 思维方式 相比,计算机“思维”的方式还较为低下。人类同计算机打交道主要通过语言、手势等方式,对于一般人而言,计算机应用难度仍然不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通百姓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扩大,这对计算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正进一步向智能化的道路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计算机世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说是计算机向“深”度发展的典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智能化亦将飞速发展。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对于管理和处理信息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致力本国信息化建设。

高速、大容量

在信息技术中,微电子技术与软件技术是其核心。当前集成电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论是集成度、运算能力还是性能价格都在呈几何级数增长,有研究显示,集成电路的发展每年翻一倍,这带动了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每个芯片上的元件都达到了上亿的数量,构成了系统级芯片(SOC),整机与元器件之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这使信息设备的功能大大提高,整机的质量不断变轻,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软件技术也正在以计算机为中心向网络为中心转变,特别是当前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联系更为密切,芯片正在变为“固化”的软件,软件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可以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硬件软化”的趋势愈发显著,典型的如“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另外,嵌入在硬件中的 操作系统 和开发工具软件也使软件逐渐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加速了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在推进信息化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综合化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另一个趋势就是三网融合与宽带化。三网分别是计算机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融合是指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三网的技术走向和业务内容一致化,即电话网、有线电视网都应向互联网靠拢,三网融合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计算机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合为一体。在三网融合中,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是基本特征。三网融合要求要重视业务变革,即由单向传输发展转变为以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的交互式发展。三网融合势必会打破原有行业界限,促进产业重组和政策调整。

个人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平板电脑、手机以及 其它 智能设备数量的不断增长,互联网上数据流量,尤其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大带宽势在必行。在广域网和城域网方面,全光网络技术兴起并迅速发展,典型的如以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技术,已经深入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预测,到2016年,平均固定宽带速度至少会比目前宽带速度提升四倍,而且美妙通过互联网传输的视频将达到100万min以上。并且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推动着信息个人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趋势。一方面家用电气和个人信息设备如电视机、手机等都在向网络终端设备方向发展,网络终端设备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往以计算机上网为主的局面被打破,进一步满足了个人的需求。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远程 教育 、网上娱乐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日益成熟,对使用者的要求不断降低,特别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了以互联网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亦催生了新的网络经济。

3结语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将会进一步普及,人类亦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未来全球最具活力的产业亦非信息产业莫属。

参考文献

[1]胡文海.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探究[J].煤炭技术,2013,06:220~221.

[2]薛军峰.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1:157.

[3]王剑波.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3:197.

[4]杨雄.概述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9:185.

[5]潘翔伟,张晓红.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探析和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2:107.

[6]喻涛.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应用[J].通讯世界,2015,05:28.

浅论轨道车辆数字化制造技术平台应用探索论文

引言

随着工业的推出,全球范围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数字化制造(DM)的优势吸引了各个制造领域的聚焦与关注。现在,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都在向波音、空客、GE等国际大公司学习,系统开展数字化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十年来,以中航工业为代表的航空制造业,高度重视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力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产品研制,在三维数字化设计、数字仿真、三维数字化工艺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制定了企业系列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成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学习参照范例。

1轨道交通车辆数字化制造技术现状

轨道交通车辆行业近年来开始重视三维数字化制造,但是整体水平还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1)数字化基础薄弱。设计、工艺、制造等各业务单元信息化应用,尚未形成集成、共享的整体;数字化应用与开发能力不强,基础设施不配套。

2)设计模型局限于几何模型,模型无法作为业务数据的核心,三维模型仅为设计做参考;产品制造信息、属性等还限于二维表达,设计数据发布采用蓝图形式。

3)工艺环节采用二维CAPP,仅限于工艺文档编辑,工艺数据发布采用纸质工艺卡片;生产制造采用ERP、MES系统,但是与设计、工艺脱节。

4)产品研制采用串行模式,部门间信息、数据交流存在壁垒,各专业间交流不畅;研制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增值环节,生产准备周期长,更改反复频繁。

与此同时,产业链上的各供应配套厂家技术平台基本处于二维时代,而行业内缺少统一的数字化技术标准,缺少并行协同的基本环境。

2基于单一产品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构想

轨道交通车辆的发展趋势特点是小批量订单式生产,交付周期越来越短,个性化需求众多。如何充分利用成熟车型产品平台,快速实现高性能、高质量、低成本的个性化派生设计和制造,是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本文涉及的构建单一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就是结合当前两化融合的技术发展趋势,提出的解决方案构想与实施探索。

通过设计、工艺和制造信息化平台的优化应用,整合公司现有产品、技术,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产品技术数据、生产制造数据的共享与重用;实现模块化、个性化的快速定制开发;也为虚拟仿真验证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在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提高产品可制造、可维护性能。

系统架构与平台设计

南车株机公司设计的数据管理平台采用TC系统,制造环节采用ERP系统(包含一定的MES功能),已经应用多年,但是工艺采用传统的CAPP,一直与设计和生产脱节。经过广泛的调研,选用TCM进行工艺设计与管理,并将设计、工艺整合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其次,梳理应用多年的ERP/MES系统,将PLM平台与ERP/MES系统无缝高效集成搭建企业单一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总体技术架构设计;并实现从设计模型、设计数据到工艺文件、工艺模型、加工程序,再到生产、维护维修的数字化制造业务流程。

主要业务模型设计如下:

设计方面:逐步探索自顶向下设计模式,在NX/TC环境下建立标准化的三维设计环境和各类产品设计模板,以灵活、快速、高效的方式对设计进行建模和修改,提高设计效率。同时,改变现有三维几何模型加二维图的制造信息表达模式,应用NXPMI工具,将产品几何信息、产品制造信息全部集成在三维模型上表达,逐步取消二维图纸。利用NX/TC协同设计平台在虚拟环境下进行三维设计分析与仿真验证,开展数字化样机设计,提高设计准确性和效率。

工艺方面:引入TCM模块,工艺与设计基于TC系统一体化,开展三维结构化工艺设计、工艺技术体系及工艺资源的数据平台化管理。以三维设计模型、设计BOM、设计文件为输入,进行三维工艺设计和工艺仿真,按照工艺技术标准体系输出三维工艺设计文件、工艺BOM。用TC系统集成的NX进行三维工装设计、CAM数控加工仿真。同时,积极探索TC系统与焊接、装配、钣金、弯管等仿真软件集成,构建工艺仿真验证与设计平台形成反馈闭环。

生产制造:采用ERP/MES系统,通过中间数据库与TC系统集成,打通设计BOM、工艺BOM、制造BOM数据链。ERP/MES系统接收TC系统工艺设计的一次流程划分和原材料拆分、工艺路线、工序材料定额和工序工时定额、以及设计/工艺变更等数据;然后根据项目计划和工艺数据,下达生产计划及生产资源配置。将TC、CAPP、ERP三个系统的物料编码在物料编码平台统一管理,实现物料计划、采购、生产、物流、成本的流程化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开展生产计划、作业排程、物料配送、完工情况等生产制造管理;其次与EHR中的组织、人员同步,实现生产作业人员管理。

数据源定义和传递设计

从产品方案设计到运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以三维产品模型为数据组织的核心,所有的产品定义数据、工艺定义数据、制造定义数据都围绕三维模型展开,形成统一、唯一的产品数据源。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工艺、制造的.各业务环节的协同关联。

实现产品EBOM、PBOM、MBOM的管理,建立不同BOM组织方式之间的关联关系,从不同的视角组织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数据,并维持相互之间的联系。

数据源定义主要包括:

1)统一的数字化产品模型定义,建立规范化的产品设计环境及统一的产品模型定义。

2)统一的产品及物料编码定义和应用,通过编码管理系统对产品及物料进行统一编码。

3)统一的数字化产品BOM模式定义,对EBOM/PBOM/MBOM统一管理。

4)统一的标准件和通用件定义和管理。

5)统一的工程更改模式,建立闭环的产品工程更改管理流程体系。

支撑规范和标准设计

针对轨道车辆制造行业特点,围绕数字化的三维设计、制造、试验、管理与信息化,引用借鉴《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实施规程》、ISO16792∶2006《技术产品文件数字产品定义数据通则》、GB/T24734—2009《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系列标准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标准规范体系搭建:

1)基础通用标准规范:包括术语标准、图形符号与代号标准、三维设计软件安装与配置文件应用规范;

2)三维工程化应用规范:包括三维设计标准规范、三维建模标准规范、三维标注标准规范、仿真规范、三维制造标准规范;

3)系统应用与管理标准规范:包括PDM系统基础应用标准规范、PDM系统产品图文档管理标准规范、PDM系统三维工艺文件标准规范、PDM系统BOM管理标准。

实施路径与步骤设计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开展平台搭建与应用。

第一阶段:平台搭建。这个阶段研究业务流程模式,搭建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平台,打通设计、工艺、制造、检验数据链。阶段重点工作是搭建TCM工艺平台以及TC与ERP系统集成,通过试点零部件的测试应用验证技术平台的可行性。

第二阶段:平台验证。以设计制造技术平台的验证应用、全三维设图4BOM数据流程计制造研究为核心,选取整车项目在系统平台上运行,完整验证技术平台在各业务环节应用。

第三阶段:优化应用。这个阶段完善优化技术平台,在公司内部多项目推广应用,逐步将技术平台覆盖公司内部制造各流程。未来再考虑与异地子公司融合。

3单一产品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的实践

三年来,围绕搭建及实践应用单一数据源设计制造技术平台,进行了大量的测试验证,主要包括:软件模块技术测试、软件模块功能测试、系统集成技术测试、系统集成功能测试、零部件模拟测试、项目运行测试。前期用转向架组装等7个典型零部件数据进行了软件功能模块、系统集成的测试验证;然后用具体项目的大部件进行了模拟运行,选用马其顿动车组项目上线测试。

4结束语

通过上述构想与阶段性探索,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选择TCM进行工艺设计与管理,基于TC平台,工艺直接重用设计模型。业务上采用设计工艺一体化项目管理。马其顿动车组项目试制几乎没有工艺准备周期,通过一体化并行协同,及时开展了工装设计、加工程序编制、工艺分析等工作。但是在测试环节也发现,系统全方位展开运用,还需要妥善解决产品数据搭建模式、发布、变更管理等部分问题,如怎样实现自顶向下设计,如何实现异地协同设计,如何适应快速生产情况下的提前采购,如何实现工艺设计的简统化与标准化等问题。

2)数据上TC与ERP/MES集成,打通了设计、工艺、制造数据链。马其顿动车组项目做到了数据同源。但是,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基于设计BOM生成工艺BOM的数据结构,不同视角下BOM的重构与一体化的关联管理;TCM工艺规划多工艺路线与ERP生产排产单一工艺路线情况下的物料传递;数据版本更替在技术平台内部多个系统中准确有效传递。

3)搭建设计制造技术平台,除解决单一数据源、知识传承与共享外,在虚拟环境下的设计、制造、仿真验证,亦真正体现数字化制造价值所在。目前只在个别零部件上进行部分模拟验证,验证各环节也独立存在。需要探索优化的是,构建数据模型的时候如何满足仿真的需要,如何将设计、仿真、改进建立闭环验证反馈系统。

4)使用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对公司经营管理既有业务模式冲击很大,除软硬件设施外,适合企业特点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流程制度的及时跟进也至关重要,甚至比系统平台本身更关键。

5)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各种纷繁复杂的软件都有一定的业务范围,企业都需根据自身独特的产品及经营特点,进行适度的二次开发。如何用好技术平台又不受制于软件升级,在搭建技术平台的时候就应该统筹考虑。

总之,数字化制造技术平台是实现数字化制造的基本保证。南车株机公司通过大量的数据测试以及马其顿动车组等项目的试运行,证明搭建的TC、ERP/MES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平台技术架构、技术路线满足数字化制造技术需求。马其顿动车组项目的实践应用也开启了我们数字化制造的探索应用之旅。但是为了使数字化制造技术平台很好的服务于公司生产制造,也为了用好这个技术平台,技术方面目前还需要重点研究:MBD(Model-BasedDefinition,基于模型的定义)模型技术,一体化BOM的优化应用,多系统集成及其管理流程数字化。

是啊,总得有个范围吧

企业标准化研究论文

企业经营管理运营模式及规范化论文

企业应当及时进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下面是我整理的企业经营管理运营模式及规范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

随着市场环境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逐渐发展成为了市场的共识。现代企业要想快速发展进步,就必须要及时抓住机遇,并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管理制度加以创新,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本文就针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规范化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范围扩大至整个经济领域中,通过各项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并运用市场经营思想,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概述

针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而言,经营管理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简单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指的就是企业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来实现经营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把企业效益的提升当做企业经营的总目标,在尊重企业自身生产规律的同事,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显著的综合性与关联性、指导性特征。综合性是指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并以此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经营管理活动始终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与生产环节产生有效的管理控制;指导性是指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与目标,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加以完善;关联性指的是经营管理与企业管理水平之间的关联,这两者之间并不只是单纯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其往往能够直接决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二、目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

1、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组织机构的建立,是确保企业经营模式有效性与功能性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在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企业管理机构的建设与管理还比较欠缺,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过于简单,这样一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进而使得企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阶段,就针对于大部分的企业而言,虽然已经初步完成了传统生产模式到现代化生产模式的转变,但是因为受到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作用,导致其自身的经营管理还比较粗放,质量与效率也比较落后,再加上其缺乏品牌意识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与效益提升。此外,尽管部分企业已经建立起了经营管理制度,不过制度本身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使得其难以顺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3、管理人才素质欠缺。目前,多数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都存在着人才的缺乏问题。再加上企业本身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与财力,使得其呈现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低下的现状。此外,目前企业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有效而又完善的激励机制,来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现代化发展。

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

1、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主要是因为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所导致。但是,品质的`高度主要是由思想理念决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就必须要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因此,相关的管理者必须要树立起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自身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以此来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经济氛围,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此外,针对目前的现代企业而言,应当强化战略管理理念的运用。针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来说,创新管理是其根本,因此,应当从根本上来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确保其能够合理分散到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面当中,树立起企业的危机管理意识,有效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第一,要求我们及时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并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经济现状,来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此来推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二,要求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的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管理规范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与保障,良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因此,企业应当及时更新管理制度,并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平台,促进企业员工的发展进步。此外,企业还要多加研究,并及时汲取外国发达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修订与完善,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系列文件的规范与落实。

3、建立企业人才管理模式。现阶段,随着企业人才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其已经逐渐从原先的以“管”为主,变成现阶段对于双赢与合作的关注。与此同时,人才管理模式也要向着“人性化”与“柔性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在这种新型的人才管理模式当中,企业将更加注重员工的人格培养,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员工可以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归属感与依从感,并以此来凝聚企业的向心力。此外,在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时候,企业应当尽量减少对于员工的机械化控制,加强引导,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员工能够在和谐的企业环境中,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并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结语

总之,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进步。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其只有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来确保企业的快速发展与稳定进步。因此,企业应当及时进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

浅谈邮政企业如何深化企业标准化工作摘 要 :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一项综合性基础工作。在邮电分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大潮中,必须对企业标准化进行积极深化。本文从摆正标准化在现代邮政企业管理中的位置、转变企业领导和标准化人员观念、加大对企业标准化研究的力度、建立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等4个方面探讨了邮政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有效深化企业标准化工作。主题词: 标准化 管理 深化前言当前,我国邮政企业正在实施战略性发展,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社会环境出现了复杂而深刻得变化,而对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做好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企业标准化工作,使之适应形势,更好地为企业改制发展增强活力和竞争力,我们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现就如何深化标准化工作,提出我们的思路和对策。摆正标准化在现代邮政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邮政企业的根本方向。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产权清晰、法人制度齐全、政企职责分开、企业独立经营和管理规范科学的特征。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它的目的就是通过依靠科学的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力量,实现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的最佳配置,增强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在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中,都与标准化活动分不开,人员定额与人员的工作质量离不开工作标准;企业的组织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离不开管理标准;企业新业务、新技术、新产品、支撑作业、形象服务都离不开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科学管理的内容,因此,企业标准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必须确定标准化的核心地位,才能使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发展相适应。(一)从国际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入WTO,标准化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突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世界只有一个邮政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邮政这个统一、协调、不断优化的世界性网络对标准化的需求越发凸显。只有积极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才能更好地开拓市场、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加入WTO后,国际物流和速递公司将全面抢滩中国市场,并凭借其雄厚的投资、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与我们争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邮政就应该利用标准合理地设置技术壁垒,以限制他人,保护和发展自己。李岚清同志就曾明确指出过,“加强标准化工作是进入WTO后的重要对应工作之一”。所以说,大力加强邮政标准化工作是国际形势对我们的要求。(二)从国内形势来看,标准化工作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成立了全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最近又相继召开了几次全国性的会议,研究部署标准化工作。科技部也把标准战略作为国家十五科技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安排了专项资金。此外,为加强标准化工作,国家还正在酝酿成立中国标准研究院。另一方面,国内各个行业,包括铁路、民航、旅游等服务行业都在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力度,并已初见成效。国家标准委也已召集过邮政、电信部门讨论了制定通信服务标准问题。可以说,不论是在组织、资金的落实上,还是在对各个行业的要求上,党中央、国务院对现阶段标准化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寄予了厚望。邮政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也必须将加强标准化工作作为一项事关邮政发展大计的重要工作来抓。(三)从邮政自身发展来看,中国邮政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无一不和标准化工作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邮政现代化。首先,标准化是提高邮政技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邮政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反映在邮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上。而没有邮件封装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的标准化、信息分类与代码和数据通信协议的标准化,就不可能有邮政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在综合网中心局生产作业和邮运生产指挥调度两个子系统的应用软件开发中,前期就在生产作业流程的标准化上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说,目前标准化已经成了邮政信息化的关键;其次,标准化是开拓市场的重要工具。只有通过加强标准化工作,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以统一的标识、标准化的流程、规范化的服务,树立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才能提高中国邮政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占有率进而向全球扩展。目前,我们遍布全国城乡的邮政局所标识、邮政服务人员的着装、邮政车辆的标识、信筒信箱的形状和颜色均不统一,严重地影响了邮政的对外统一形象,急需通过标准化工作加以改变;第三,标准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世界著名管理学家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就是建立在应用标准化方法制定的“标准时间”和“作业规范”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尤其是信息化手段都离不开标准化;第四,标准化是实现邮政规模经济效益的保证措施。对于中国邮政这样一个特大型企业,要实施低成本战略,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就必须规范邮件的收寄、运输、处理、投递等各个环节的生产作业,通过机械化和自动化对邮件进行集中处理,通过信息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产生规模效益。但目前由于标准化工作不到位,客户邮政编码书写、邮件封装不规范,造成邮件上机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局体制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五,标准化是建立先进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统一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具有浓厚的继承性和标准化的色彩。要建立中国邮政的先进企业文化,就要使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道德、企业环境和企业形象系统化、标准化,使之扎根于职工的意识之中,唤起职工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励广大邮政干部职工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四)从目前邮政标准化现状来看,邮政标准化工作必须大抓、特抓,才能满足邮政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相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邮政内部的改革,我们的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和职工对邮政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标准的制定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邮政业务发展和工程建设的需求;三是标准宣贯、执行及监督的力度不够;四是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五是标准研究、制定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大抓特抓,以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我们要把制定出来的各项标准释放并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巨大能量,本着求新谋变的精神,推进企业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来说,今后标准化工作思路要贯穿于以下四个方面。(一)要把标准化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之中,以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性。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把提高企业生产力作为今后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以创新为笔、发展为纸,续写邮政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二)要把标准化贯穿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以体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要善于以创新思路加强标准化工作,努力锻造一支组织纪律性强、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职工队伍。善于以标准化手段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弘扬干部职工爱局如家、岗位建功的崇高精神追求,巩固文明行业创建成果,塑造现代邮政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新形象。(三)要把标准化贯穿于企业内部建设之中,以体现管理的规范性。要确立“创新管理机制,建设现代邮政”的工作总目标。以机构改革、干部动态管理、用工体制及财务管理为重点,最终使各项企业管理达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四)要把标准化贯穿于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之中,以体现群众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职工既是发展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他们也应是生产力发展后的受惠者。本着以上认识,企业领导要以职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关心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企业领导和标准化人员要转变观念在邮政的今天,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被打破,企业标准化改革应做到合理运用标准化的市场功能、技术功能和行政功能,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服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企业的领导和标准化人员要从以下方面转变观念:一是从原来只重视标准化的技术功能和行政功能转到既重视标准化的技术功能和行政功能,更重视发挥标准化的市场功能;二是在选用产品标准方面,要从面向市场,满足用户需求,符合国家规定,能使供需双方和社会均受益等方面来决定标准水平;三是从原来标准多年一贯制,转到根据技术的发展,管理的进步,用户的要求及时地对企业标准进行复审、修订,保证标准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性;四是在职能上要从原来企业标准化就是标准化部门的事,转到标准化部门是企业标准化的综合管理部门,企业的其他生产、技术、管理部门都有其相应的在本系统内宣贯、组织实施标准的责任。要让与实施标准有关的人员,都真正认识到标准对自己岗位工作和企业是离不开的,是非常重要的;五是要把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你让我配标准、执行标准的“督导式”的标准化管理,转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自主经营,我要配标准、要严格执行标准的“自主式”管理;六是在标准化管理策略和目标上,要紧紧围绕企业经营目标来考虑。只有企业领导和标准化人员首先转变观念,才能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做出符合实际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决策,从而运用企业标准化更好地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服务。而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得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切实制定企业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企业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导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而企业标准化工作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管理和技术基础支持。标准化工作内容应该列入企业制定的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战略规划当中,邮政企业有必要对企业标准化工作进行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思考。(二)充分发挥最高领导者作用。最高管理者要把企业标准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确保企业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营造利于标准化工作目标实施的良好内部环境,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标准化工作中来。应有一名授权的企业领导负责监督,确保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必要时及时调整,以确保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标准宣传贯彻过程尤其要体现最高管理者的作用:应由企业一把手或授权的企业领导亲自抓,同时建立起相应的培训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全体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标准宣传贯彻的效果。(三)全员参与企业标准化工作。员工是企业的基础。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更依赖于全体员工的参与。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增强标准化理念,自觉应用标准化原则,企业标准化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首先应对员工进行标准化意识教育,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此外对员工进行标准化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足够的标准化知识、技能和经验,尤其是对企业标准化工作骨干人才,要给他们提供外出“取经”的机会,学习外界先进的标准化工作经验,更好地指导本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同时将员工参与各自岗位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和贡献作为其个人业绩考核的一项指标。加大对企业标准化研究的力度邮政是一个传统行业,标准化工作相对来讲比较落后,难度也比其他行业大得多。首先,经营的属地化,使得各地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作业习惯;其次,传统的手工作业,使得许多作业环节的工作质量依赖于人的技能,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会时常弥补并掩盖作业流程和标准规范方面的缺陷;第三,客户的参与使得邮政标准化工作变得愈加复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成为标准制定主体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制定标准、企业执行”已不再是理所当然。然而,企业在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政府部门制定标准的“依赖性”局面并无多大改观。因此,加大对企业标准化研究的力度深化企业标准化十分必要。首先,加大标准化研究的投入。摒弃认为标准化工作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很直接,投资回报率低的想法,而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加强企业标准化竞争的意识,更新观念,把标准化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途径的高度,加大对标准化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标准的宣传、实施、监督等每个环节,参加政府、社会组织的标准化活动,敢于开展更深层次的标准化工作。其次,开展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和高水平的标准基础研究。邮政的标准化发展要从注重长远目标、长远利益、整体发展模式和持续发展的思路出发,研究国外的标准化战略及对我国邮政的影响,制定标准化战略和相关政策,加强高水平的技术标准基础研究。第三,健全标准化研究的组织体系。这样将有利于加强专业技术力量,减少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促进标准的宣贯、执行及监督;有利于标准的修订,改变只重视产品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忽视与产品标准配套的其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状况,加强标准与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四,引进高层次的标准化研究人员。由于管理机制落后,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少,缺少适应新形势的具备综合素质的标准化管理人才,因此,标准研究、制定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所从事标准化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标准化知识和技能,要熟悉企业生产、技术、经营及管理状况,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企业有必要引进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专职标准化工作人员,进一步深化标准化研究,尤其是如何研究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接轨,参照国家标准制定企业的内控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更有效地把管理与生产技术等业务结合起来。第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企业参与制定标准不仅可以保证标准与科技发展的同步和更新换代,还可以避免产品开发和标准制定“两张皮”的现象;尤其是企业拥有大批技术骨干和开发人员,能给标准化活动提供很多实际经验和帮助。政府要建立使企业成为标准制定主体的保障机制,保证标准立项是真正来自企业和市场方面的需求。企业要从单纯依靠政府组织制(修)定标准的襁褓中走出来,学会自主的、而不是依附于他人的制定标准的观念。邮政企业要想在本行业统领市场,必须学会为自主研究开发的项目制定产品标准,养成开发项目时就制定出产品标准的习惯,养成向行业推荐标准草案的习惯。这样做,不仅为行业做了贡献,而且如果所提草案被定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企业将大大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实力。建立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商品标准化的需求。商品标准化要求企业要健全贸易型标准体系、生产标准体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体系。首先是建立贸易型标准体系。贸易型标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产品标准扩展和分化的结果。对企业来说,存在生产型标准和贸易型标准,对用户来说主要与贸易型有关。在商品的市场交易中,交易各方的利益都应受到保护,贸易型标准是有效的强制性标准,是保护各方利益的法规文件。其次是建立生产标准体系。生产标准体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而要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创新、发展和规范生产技术。三是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体系。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文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ISO9000系列标准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观念,强调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意见。在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中,获得国内、国外认证机构的认证,是表明国家或国际对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程度的认可,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结论现代企业制度包含了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最有活力的就是标准化,它渗透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通过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邮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利保证,而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如何深化标准化工作的思路和对策,更好地为企业改制发展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摆正标准化在现代邮政企业管理中的位置、转变企业领导和标准化人员观念、加大对企业标准化研究的力度、建立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等4个方面进行深化。

探究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标准化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标准化问题的论文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 在房地产企业中,成本管理不仅像财务管理一样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成本管理由于其融合技术和经济的专业特点,更发挥着联系融资管理、资金管理、产品设计管理、产品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管理的枢纽作用。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标准化管理主要分为五个步骤:明确管理架构→明晰管理权责→制定流程→编制制度→设计管理工具。房地产开发的各端口的标准化始终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成本管理的标准化离不开其他专业端口的支持,同样成本管理的标准化也会促进其他专业端口的标准化。当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原有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再满足要求的时候,企业必须从头思考如何在新环境下做到管理的标准化。

关键词: 成本管理;标准化;权责;管理工具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过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不再是盖出房子就能卖掉的卖方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意识到必须生产满足市场客户需求的产品才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要满足几个要点,一是产品能销售出去,二是销售后能形成利润,三是销售和生产相匹配,也就是能保证经营现金流。

同样,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也早已不再定义为负责预结算的算量计价工作,国内顶尖的房地产企业如万科、龙湖、万达等,通过少则十数年,多则三十年的不断摸索和思考,已经把成本管理逐步融入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在房地产企业中,成本管理不仅像财务管理一样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成本管理由于其融合技术和经济的专业特点更发挥着联系融资管理、资金管理、产品设计管理、产品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管理的枢纽作用。因此,包括上述龙头房企在内,许多立足长远、具备战略眼光的房地产企业已经或将要开始实行成本管理的标准化。

笔者根据自身从事建筑经济专业十几年的管理经验,结合行业广泛交流的心得,就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标准化在此做一些简要的阐述。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标准化管理主要分为五个步骤:明确管理架构→明晰管理权责→制定流程→编制制度→设计管理工具。

一、明确管理架构

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造价,即传统的纯技术业务;二是招标;三是合约。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架构,如中海将三方面内容包含在一个职能部门里,而万科分为成本和采购两个部门,恒大则直接分成了三个部门。

又如,万科集团实行三级管控分,分为集团、区域和城市公司,恒大则实行集团和城市公司的两级管控,一些发展中的企业由于不能完全满足资源需求而采取直接管控和两级管控相融合的方式。管理架构的设置并无好坏之分,但是必须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适合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模式。本文只是以成本管理架构为例,由于成本管理贯穿项目全过程,涉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因此这里说的明确管理架构不是单指成本管理,而是企业整体的管理架构。

二、 明晰管理权责

架构明确后就需要对成本管理涉及的各类事务进行分类,分事项明晰管理权责。例如成本测算,在项目获取阶段,一是根据资源配置情况确定,即准备新进入一个市场,项目还未获取,人员也处于无或极为有限的状态,此时要为是否获取项目和以多大代价获取项目提供决策依据的成本测算必然应成为上一级管理机构的责任。二是如果在已进入的市场获取项目,那么企业管理需要确定是放到最下层级的城市公司还是集中到总部。

又如,施工过程管理中最常见的签证管理,给项目经理多大的权限、什么金额或哪种类别的签证必须得到什么层级的哪位管理者的审批,这些都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管理思路在管理权责表中明确表达,否则流程无法明确,权责不清晰,管理问题频频发生,管理架构也就成了空架子。

三、制定流程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读者会说,怎么不是先编制度后做流程?流程不是和制度配套的吗?的确有不少企业都是先编制度后做流程,而且既没有明确梳理管理架构,也没明晰权责,很多企业到处去搜集其他公司的制度来进行修改,一套制度里也许目标成本制度是学了万科的,合约规划制度是学了龙湖的,到最后实施起来谁也解释不清楚,执行得一塌糊涂。

说到底,无法落地执行的制度,即使照搬了全套,也是没有执行力的。按照本文所述的步骤,先想清楚企业的发展思路,然后针对权责表中的各事项制定相应的流程,其实是环环相扣,也易于员工理解。一套管理体系中,管理架构是灵魂,权责划分是大脑,流程是骨架,制度是躯壳,管理工具是血脉,组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行动自如的完整的人。房地产企业流动性大,准确反映架构和权责的流程可以让新人迅速上手,理解企业的`做事原则,而不用一进公司就面对几十上百的制度,在工作和制度面前手足无措。

四、编制制度

正如前文所说,制度主要是对流程中不便做过多描述的规则、要求的详细阐述,在各个工作步骤中需要产生一些什么样的书面记录资料,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原则等。简单地说,制度可以理解为流程的说明书。制度编制时必须注意不同的制度之间描述的统一性、用词的专业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切忌制度之间、制度和流程表达不一致。制度的编制可大可小,大的来说成本管理就是一个制度,其中包含企业成本管理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小的来说可以把这些方方面面分别做成单一的制度,如针对变更和签证专门有一个管理制度,针对付款又有一个专门的管理制度,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一个制度从头读到尾,也便于查找、便于理解。

五、设计管理工具

前述第一步和第二步只是为成本管理标准化提供了基础,第三步和第四步则是确定了标准化管理的内容,最后一步则是要通过各类大大小小的管理工具来提高执行力,逐步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标准化。

举例来说,万科的目标成本管理主要通过其公司内统一标准的目标成本测算表来实施,该测算表统一了成本科目划分、量价分离的测算模式、各项分摊测算原则等,在万科实现全国跨区域发展的同时保证了成本管理的水平不产生大的波动,为总部对区域和城市公司实行有力管控提供了支持。又如对造价咨询企业的管理,房地产企业如今已成为主要基本业务外包的资源整合型企业,在项目定位外包、设计外包、施工外包、造价业务外包、销售外包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的专业人员都不仅仅是专业人员,更是管理人员。

长期从事成本管理工作,对此也有深刻的亲身感受,最终笔者设计了一个标准的工程量统计表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主要工程量的指标和相互的逻辑关系,结合项目设计特点进行判断,轻松地将造价咨询公司的工作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再如招标文件和合约的标准模板,在如今这个信息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类文件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已经非常频繁,在企业内部分门别类固定统一的标准模板成为一项很有可实施性的工作,而统一的合约模板也为成本数据库的数据归集整理提供了方便,省去了大量的分析、拆分组合时间,提高了数据的有效性。

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毕竟不是工业产品,产品的设计、制造都有太多的独特性和手工化,因此无法像工业产品一样做到真正的标准化生产,房地产企业需要做的是努力提高管理的标准化水平,包括成本管理的标准化水平。房地产开发的各端口的标准化始终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成本管理的标准化离不开其他专业端口的支持,同样成本管理的标准化也会提高其他专业端口的标准化水平。目前,一些先进房企的部分设计已经做到了标准化,这也促进了成本管理的标准化。另外,市场的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如电商当下对房地产行业的冲击,已经有少数房地产企业在尝试更换思维模式。当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原有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再满足要求的时候,房地产企业必须从头思考如何在新环境下做到管理的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张建红,张建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分析[J].商业会计,2014(04).

[2]毋嘉平,邱慧青.论我国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J].民营科技,2013(11).

  • 索引序列
  • 科技标准化研究论文
  • 技术标准数字化研究论文
  • 标准化研究论文
  • 技术标准数字化研究论文范文
  • 企业标准化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