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叶黄杨叶片发黄的研究论文

小叶黄杨叶片发黄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叶黄杨叶片发黄的研究论文

解决措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当然得采取一些防寒措施。如果是自己家里种植的植物,那么一定得移送到室内。一般来说,地栽的植物因为有着大地的保护,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小。黄杨二、浇水过多原因:其中一种情况是植株的成长期间浇水量太多了,导致土壤中积了太多水。第二种情况是关于冬季的,越冬的植物一般是不需要太多水分的,如果这时候浇的水过多了,同样也可能出现叶子发黄现象。解决措施:如果是成长季节,那么可以地适当减少浇水量以及浇水的频率,选用排水性好的瓦盆等。如果是后一种原因,那么我们在冬季一定要限制浇水。黄杨三、缺少光照原因:植物要通过光照合成叶绿素,因此阳光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可能的原因了,就是光照不足,导致植物合成的叶绿素非常少,叶片就变黄了。

黄杨叶子变黄,视其发生特点,有以下几种情况:1.水黄:因浇水过勤引起,其特点是老叶无明显变化、幼叶变黄,此现象应立即控水。2.旱黄:因缺水、干旱引起,其特点是自下而上老叶先黄,若缺水时间稍长,则会全株黄叶,甚至死亡,应及时浇水;3.肥黄:因施肥过勤或浓度过高引起,特点是幼叶肥厚,有光泽,且凹凸不平,此时应控肥、中耕、浇水。4.饿黄:因肥料不足、施肥浓度偏低,且施肥间隔时间过长而引起,其特点为幼叶、嫩茎处先黄,如见此现象后不及时施肥,也会造成全株黄叶甚至死亡,对缺肥的花卉,切忌一次大量施用浓肥,以免造成烧根。5.缺铁性黄叶:温室中木本花卉等,由于土壤肥力条件变化大,常会出现黄叶现象,特点是幼叶明显,老叶较轻,叶肉黄色,叶脉绿色,并形成典型网络,可施用硫酸亚铁水溶液来解决。

很有可能是在浇水方面引发的问题,如果题主在浇水方面没有把控好,导致过度干旱或是积水,都会引发根系方面出现诸多的问题,最后根系受阻,无法正常供应水分以及养分到枝干上,叶片自然就变黄干枯了。通过提供的图片看上去,很明显的是水黄,老叶无明显变化,新叶幼叶先变黄。

建议先起盆查看根系的情况,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要先确定根系的健康程度,及时的把烂根,死根全部清理掉,杀菌消毒晾根以后再重新栽种。小叶黄杨是非常忌讳积水的,所以给它浇水要灵动一些,像多雨的季节或是天气比较凉爽的季节,水分蒸发没有那么快,就不需要按照既定的规律去浇水。保持见干见湿的浇水原则,给它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像一般夏季气温比较高,水分蒸发快,浇水就可以勤一些。多往它叶片上喷雾是对的,可以给它增加一定的湿度。

养护过程中,适当的追施沃叶水溶肥。

法:近期就不能再施肥了,发现情况后应立即大量浇水来减少肥量,或是可以用换土的方法。四、长期没施肥因肥料不足、施肥浓度偏低,且施肥间隔时间过长或是很久没施肥,就会没养分,也是引起叶子发黄的;它的特点为幼叶、嫩茎处的叶子就会先变黄。解决方法:大家如发现有此现象后不及时施肥,也会造成全株黄叶甚至死亡;对缺肥的花卉,切忌一次大量施用浓肥,以免造成烧根,要谨记勤施薄肥的原则。小叶黄杨五、养分不足如果植物长期缺铁也是会引起植物叶子发黄的。现在家里的花卉基本上都是种在花盆里的,由于土壤肥力条件变化大,常会出现黄叶现象,它的特点是幼叶明显,老叶较轻,叶肉黄色,叶脉绿色。解决方法:可施用硫酸亚铁水溶液来解决,其方法为:饼肥7份,硫酸亚铁5份,水200份配成来浇 。【小贴士】由于有些地区冬天寒冷,昼夜温差很大,特别是对于2年生的小叶黄杨要做好越冬前的防护措施,如果是盆栽养护的可以提前把植物移到室内来养护,如果是陆地栽种的可以在入冬前用竹竿搭架盖无纺布,将无纺布底部四周压实等。法:近期就不能再施肥了,发现情况后应立即大量浇水来减少肥量,或是可以用换土的方法。四、长期没施肥因肥料不足、施肥浓度偏低,且施肥间隔时间过长或是很久没施肥,就会没养分,也是引起叶子发黄的;它的特点为幼叶、嫩茎处的叶子就会先变黄。解决方法:大家如发现有此现象后不及时施肥,也会造成全株黄叶甚至死亡;对缺肥的花卉,切忌一次大量施用浓肥,以免造成烧根,要谨记勤施薄肥的原则。小叶黄杨五、养分不足如果植物长期缺铁也是会引起植物叶子发黄的。现在家里的花卉基本上都是种在花盆里的,由于土壤肥力条件变化大,常会出现黄叶现象,它的特点是幼叶明显,老叶较轻,叶肉黄色,叶脉绿色。解决方法:可施用硫酸亚铁水溶液来解决,其方法为:饼肥7份,硫酸亚铁5份,水200份配成来浇 。【小贴士】由于有些地区冬天寒冷,昼夜温差很大,特别是对于2年生的小叶黄杨要做好越冬前的防护措施,如果是盆栽养护的可以提前把植物移到室内来养护,如果是陆地栽种的可以在入冬前用竹竿搭架盖无纺布,将无纺布底部四周压实等。

叶片切片观察研究论文

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学和化学,生态学被看作是系统性的科学,所以普遍认为生态学是反还原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教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 方法 》

摘要

受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当前的园林生态学教学中还存着很多弊端,阻碍了教学进步,急需改革。在此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包括教学观念和内容的更新、先进 教学方法 的应用、实践课的增加,以及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园林生态学

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园林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等领域,因实用性较为突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传统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如缺少实践锻炼、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园林建设、室内装潢等行业备受重视,这就对环境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针对以往教学方法太过单一的缺陷,应进行改革,掌握多种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1]。

1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

理念更新

现代 教育 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首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坚持生本理念,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突显其主体性。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起积极主动性,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要敢于接受新知识,并进行新的尝试。环境设计专业经常需要人工绘图、搭配色彩、提出新创意,并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而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性,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兴趣和心理规律,真正地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其次,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应用,环境设计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所以要重视实践。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需要学生掌握辨别装饰材料、熟悉施工流程的能力,若只传输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但若是带领学生在材料市场或施工场地学习,将会取得更好效果。

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同样重要,首先,课程要和专业紧密结合,环境设计的范围其实很广,涉及领域较多,尤其是在基础课上,必须结合专业设计,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2]。如在学习色彩搭配时,不妨增加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在今后设计时如何根据光线选择颜色;而在设计 素描 课上,应增加室内空间、家具结构等写生内容,使学生尽早适应实际生活,而不是仅仅在学习理论。其次,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而加以调整,不可与实际相脱节。例如,环保节约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建筑设计或者室内设计教学上上都要突出绿色生态这一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形成健全的内容体系。

2积极引进新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方法不能过于单一,而且一定要有效,能够取得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新方法都经受住了考验,应用越来越多,在此主要介绍以下2种方法。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把课堂教学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要求逐步完成。通常要经过项目选择、项目实施、能力转化、能力提高几个阶段,部分高校采取此方法,结合现代化技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项目,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合适的项目。接下来的设计、实施工作就要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展示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园林植物景观规划项目,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既是景观,又起着绿色环保的作用[3]。实际中的规划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首先是要对项目进行策划,考虑其可行性和合理性;确定项目后,需初步规划方案,根据其用途、性质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效益综合考虑;然后对方案进行修改,直到满意后,开始施工图的设计;最后一步是对施工图进行变更。在此过程中,尽量遵循实际岗位要求,提前熟悉岗位环境,使自己的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实例教学法

上面已经说到,环境设计是针对的具体项目、具体工程,理论知识必然是要用到实际案例中的,而且具体案例不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要求等也有差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部分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需要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世界上有很多经典的建筑、雕塑、室内格局,都是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国内也有很多案例值得借鉴,如植物对污水具有净化作用。那么如何净化,具体如何操作,又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此时不妨以石家庄“清源节流行动”为例,通过分析洨河水污染的处理方案和具体 措施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除了提供实践 经验 ,案例教学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反映行业最新动态、可以提高学生科学设计的意识、发挥模范作用引导学生进步等。

其他方法

目前,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还有很多优秀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法,试着让学生扮演教师讲课;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其创新意识,集思广益,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创意;实践-理论-实践法,即先通过实践让学生初步了解理论知识,并主动去 总结 探究,然后针对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再把整个理论知识串起来,加深记忆。课堂结束后,再次应用于实践,操作技能会有很大的提升[4]。

3提高实践实训课比重

为了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增加实践实训课的比重,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创意无比关键,所以实践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为主。加大投资,建立起专业的实训室,除了实训中常用的画板、画笔等基础物,还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和整体结构的设计,包括选材、形状和风格等,都要结合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考虑,尽量保持一致。除了动手操作区域,实训室内还应有材料存储区、教学示范区、作品展示区、现代化信息技术区等。当确定一个项目后,搜集材料、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作品展示、最终评价等工作最好都能在实训室内完成,一来可充分利用资源,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部分学生 想象力 很丰富,经常能想出很新颖的创意,但缺乏平台展示。所以,学校要经常办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举办校级技能大赛、原创作品比赛、模拟实践设计活动等,在寒暑假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际教学证明,很多优秀设计师都是在此类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而且对市场需求更加了解,所以设计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学生。

4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师生的努力。教师在新的教育环境中退居幕后,其实责任更重,要真正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就必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与研讨会,吸收新知识与新理念;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职称评定;有目的的让专业教师进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技能与经验,确保其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最新、最好、最实际的技能传授给学生;鼓励专业教师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并以实际项目为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授,在亲身经历项目过程的同时,把实际工作的经验与技能同学生一起分享,达到务实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目的[5]。学生亦是如此,除了深入理解环境设计专业,了解该专业的社会现状,还要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总结的习惯,强化自身创新意识,学习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同时,要完善自身道德素质,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5结语

环境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一个专业,在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包括室内设计、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快速吸收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技能,需对以往的教学进行科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袁方.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魅力中国,2010,22(27):154-155.

[2]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2012,24(10):170-172.

[3]吴玉琴.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J]绿色科技,2011,20(7):245-246.

[4]季玲.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时代教育,2013,22(15):173.

[5]高松伟,刘力扬.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改革及对策[J].教育,2014,15(8):85-86.

《 珠子参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

摘要:

目的调查研究珠子参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对珠子参生态环境的调查,栽培珠子参物候期及生长发育的观测,种子沙藏处理,定期对根状茎的切片观察等。结果珠子参适生于年均温12~16℃、年降水量800~1200mm、荫蔽度70%~80%的阔叶林下,土壤肥沃疏松pH5~的微酸性土壤中。珠子参的生长随着叶数目的增多,株高、根茎粗、叶面积、株冠均增大。整个植株完成一年的生长发育约需190d。种胚属高低温型。在15℃下发育最好,满胚后再转入5℃低温处理60d即裂口。裂口种子10℃培养5d就开始萌发。5月20日~8月15日为地下根茎的快速生长期,8月16日~9月30日为地下根茎的分化期。开花植株与不开花植株的根茎发育不同。结论本研究为珠子参的规范化 种植 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珠子参;生态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叶数目

珠子参(Burk.)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濒危药用植物[1]。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皂苷类,还含有糖类、挥发油类、微量元素等多种类型化合物[2-6]。其根状茎入药为珠子参,有补肺,养阴,活络,止血、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抗炎镇痛、提高免疫力等功能[7,8];其地上部分入药称参叶,能清热、生津、利咽,有滋补强壮之效[9]。也有人进行了珠子参的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及植物生长特性的研究[10-12]。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日渐枯竭,满足不了用药的需要。为此,笔者在地处巴山区的陕西省镇坪县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并对其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对其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材料

试验地设在陕西省镇坪县海拔为840m和1300m的两个地块,栽培面积分别为700m2和600m2。以野生珠子参根状茎为繁殖材料,以根状茎的节结大小进行简单分类,分畦栽植,密度25cm×20cm。搭棚遮阴,透光率30%。选用栽培两年的植株为实验材料。

方法

调查研究珠子参在陕西的野生分布及生态环境条件。

在珠子参生长期内每日用湿度计和温度计对栽培地的温湿度及10cm处地温进行测量记录。

在栽培地里,以叶的数目为类群划分的依据,各选30株,定株定点观测。用直尺和游标卡尺对植株的植物学性状进行测量。

采集8月上中旬成熟的种子,水浸泡24h后取下沉者。将种子与湿砂混合,每个处理600粒。先放25~32℃室温下10d后分别转入5、10、15、20、25℃及实验室等6种条件下培养。每10d取种子观察胚的发育情况。

观察移栽植株根茎形态变化,并定时切取根茎尖端固定;切片观察根茎发育情况。

2结果与分析

生态环境的调查

珠子参是人参属中分布较广的种,我国的甘肃、陕西、安徽、浙江、贵州、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均有分布。在陕西省分布于关山林区和秦巴山区各县,主产于宁陕、洋县、陇县、石泉、镇坪、平利、汉阴、南郑、宁强、佛坪等县。生于海拔1000~2200m间的林下或草丛中。

该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温带温热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16℃,元月份平均气温0~℃,七月份平均气温19~28℃,日均温≥10℃,稳定持续180d,无霜期210~240d,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mm,森林荫蔽度70%~80%,相对湿度75%~85%。本区群峰突兀,沟壑纵横,山大谷深,地势复杂,气候多异,水热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自然条件优越,为珠子参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珠子参为阴生植物,对光敏感,要求荫蔽度为70%~80%,处于不同生长年限和发育阶段的植株对光照的反应有差异。

珠子参1~2枚复叶的幼苗,要求照光量小,若直光照射,则生长缓慢,植株矮化,叶片衰老,叶缘变黄变红,而搭棚遮荫后,此病理现象逐渐消失;3~5批复叶的植株可耐受一定强度的直光照射;在野生条件下荫蔽度大的林下,珠子参植株纤细,叶片薄而淡黄绿,生长发育迟缓,叶子易产生锈病等病斑,所以人工栽培珠子参时一定要搭荫棚,让透光率达20%~30%。珠子参喜冬暖夏凉,四季温度变化较小的气候。

出苗期到营养生长快速期气温在℃,10cm处地温在℃之间,此时地下根茎处于休眠期;从开花期到枯萎期气温在℃,10cm处地温15~℃之间,地下根茎进入生长分化期;当气温降至℃以下,10cm处地温低于℃时,地上部分枯萎,地下根茎也进入休眠期。

降水不仅为珠子参的生长提供水分,而且也能调节温湿度,对其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陕西省镇坪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015mm,年平均自由水面蒸发量为,自然植被蒸发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所以气候呈现湿润多雨的特点。满足了珠子参的生长要求,但夏季多暴雨,并有短暂的大风,秋雨连绵,对珠子参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暴雨冲刷地面土壤,使根状茎裸露,打落了未成熟的果实,打破叶片,折断或冲走植株,特别是6~9月气温较高,若 雨水 较多,湿度过大,可造成植株生病,根茎腐烂等现象。

珠子参适宜生长在山区林下,土壤为山地棕壤或黄棕壤。土层较厚,腐殖质丰富,含水量高,质地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pH5~的微酸性土壤中。如果土壤粘性过大,易使植株发病,土壤中石块较多时,则架空植株,影响生长,甚至造成死亡。不同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地貌条件所造成的小气候,对珠子参的栽培、生长发育、田间管理,质量和产量都有影响。珠子参在秦岭分布在海拔1000~2200m间,而在大巴山的分布下限为1200m。随着海拔的升高,由于气候各因子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使高海拔处的珠子参生长发育明显的推迟。珠子参的生长坡度不定,一般在10°~45°之间;坡向一般为阴坡或半阴坡,在林缘或谷底也有生长。人工栽培应选坡度在15°左右,坡向阴坡或半阴坡的山地、林下,过陡则操作不便,水土流失严重,过缓则积水泡根。珠子参植物群落复杂,乔、灌、草种类丰富,荫蔽度70~80%。

产区调查表明主要伴生的木本植物有:毛叶五加、红茴香、蜀五加、米面翁、火棘、铁扫帚、含笑、常春藤、短枝六道木、尖叶绣线菊、漆树、茅栗、栓皮栎、辽东栎、白桦、川鄂小檗、蔷薇、盐肤木、荚蒾、忍冬、华桔竹、马桑等。主要伴生的草本植物有:吉祥草、羊齿天门冬、大花糙苏、重楼、鬼灯擎、白酒草、粗齿天南星、玉竹、开口箭、陕西鳞毛蕨、贯众、宁陕耳蕨、珍珠菜、腺药珍珠菜、缬草、山酢酱草、三肋虾脊兰、窝儿七、八角莲、红三七、黄水枝、大叶金腰子、城口唐松草、细辛、对叶细辛、红毛七、汉中防己、铁筷子、大花绣球藤、鱼腥草等。地被植物为茂密的苔类和藓类植物。从野外调查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分布区、海拔高度,珠子参的伴生植物有一定的差别,攀缘的藤本植物占有一定的优势。

生长发育特性

珠子参为多年生宿根直立草本,高5~68cm。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小叶片阔椭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笔者对大量栽培的珠子参的形态观察表明:珠子参的叶形变异颇大,同一植株上叶的形状、数目也有差异;根状茎变化多样,有的根茎前端呈竹鞭状,后面又呈串珠状。

珠子参的生长发育与叶数目有一定关系。随着叶数目的增多,株高、根茎粗、叶面积、株冠均增大。除未见一批叶植株开花外,其余均开花结实,但开花结实率随叶数目的增多而相应提高,地下根茎则变得粗短。栽培珠子参的物候变化:在日均温低于10℃时越冬芽已开始萌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芽的活动加速。

当日均温超过10℃,在3月25日越冬芽就露出地表。4月上旬叶片由皱至平滑,叶色由浅绿转至黄绿色;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地上茎叶的快速生长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花梗开始快速伸长;5月12日第一朵花开放,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开花期;5月27日结出第一个果实,直至7月1日,果实逐渐发育,进入绿果期;7月2日第一个红果出现,以后逐渐红熟;8月21日始叶片枯黄脱落,茎中空倒伏,开始调萎,到9月13日几乎全部倒苗。5月20日~8月15日为地下根茎的延伸期,8月16日~9月30日地下根茎进入分化阶段。

10月1日以后越冬芽进入缓慢的活动阶段,可视为进入休眠期。地上部分完成一年的生长约需173d,地下根茎形成分化约需133d,整个植株完成一年的生长发育约需190d。

发育生物学特性

珠子参的开花结实与叶的批数有关。一批叶均未见开花,二批叶有部分植株开花结实,但花的败育率较高,三批叶以上植株均开花,其结实率多为10%左右,一般情况下,叶批数越多,开花结实率越高。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或数个聚成复伞形花序。全株的开花方式由外向内逐渐开放,约需4~7d全部开放。

每日开花时间为8~19h,盛花期12~15h。开花时,第一瓣先向外裂后,以后第2~5瓣依次向外裂开,开花后花药逐个裂开,自交异交均可孕,第3天花药枯萎,花瓣脱落,第12~14d柱头开裂变成紫红色并枯萎,进入果实发育期。开花第9天子房开始明显膨大,第12~14天为幼果快速发育期,半月后即形成绿色果实,由浅绿转至深绿,再变为紫色,不久即转为鲜红色,熟时紫红色,顶端1/3为黑色,内含种子2(1~3)粒。浆果扁球形,直径5~8mm,果肉厚2~3mm。种子肾形,乳白色,直径3~5mm,千粒重约。种子外种皮坚硬,内种皮呈薄膜状,尖端为脐孔,沿脐孔有结合缝,裂口时从结合缝处裂开,胚根由脐孔处萌发。种子为胚后熟类型,属高低温型。

刚收获的种子胚仅为一团很少分化的细胞。若将采收的种子直播,需要经过20~22个月之久才能解除休眠。因此,掌握种子休眠规律,缩短种胚后熟时间,是珠子参栽培技术研究的关键和重点之一。通过对6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种胚发育情况的观测,在15℃下种胚发育最好,培养120d就有满胚者,约160d多数种子达到满胚,平均胚率为。再转入5℃低温处理60d开始裂口。将已裂口种子放10℃培养5d就开始萌发。而培养160d时,20℃有个别种子达满胚,多数种子胚为满胚的2/3,5、10、25℃及实验室等条件下胚发育较差,仅为满胚的1/5~1/6。

地下部分的生物学特性

珠子参的地下部分包含根和根状茎。根是由根状茎节上形成的不定根。根状茎横走,为5~17节组成的串珠状,每个节上多有休眠芽存在。着生地上茎叶的节上常生2~9条根,老节上生根或无。根状茎呈不规则球形或略呈纺锤形,直径5~45mm;节间直径3~5mm,长约2~10cm,最长可达40cm。茎叶倒苗后至出苗期间,根茎顶端是一个略膨大的越冬芽。越冬芽在地上茎叶着生的根节上形成。3月底至4月初芽萌发,茎叶先抽出地面并迅速生长。

5月17日地下根茎未见明显的形态变化。5月20日地下根茎先形成突起,其大小约。5月20日~8月15日为地下根茎的快速生长期,8月下旬地上茎叶开始枯萎倒苗,幼根茎直径1~5mm,长约,并在顶端又形成一个新的芽;8月16日~9月30日为地下根茎的分化期,在这段时间内地下根茎的长度变化较小,直径有所增加,且到距顶端3~5mm处节间形成层活动,使该处膨大成节,前端分化成第二年生长的地上部分的各个器官。

次年春该芽又萌发,再形成一个膨大的部分,如此下去,根茎每年伸长一节并形成一个膨大,不断伸长,同时,在膨大处具有次生生长能力,使膨大部分再增大。这样串珠状根茎便形成并不断发展。10月1日以后地下根茎进入缓慢的活动,可视为进入休眠期。地下根茎分化期,开花植株与不开花植株的根茎发育不同。后者根茎的顶端发育成芽,前者根茎的顶端发育成花芽,顶端芽的中间包着的小花序较大,由休眠的腋芽活动形成幼根茎,再继续增加根茎的节数与长度。根状茎的长度、直径与叶的数目有关,一般叶的数目越多,根茎的节间则越加短粗。开花植株的根茎较未开花植株的更短更细。

根状茎的生长与土壤肥力有关,土壤越贫瘠,根状茎就越长;地上茎叶愈小,地下根状茎就愈细愈长;处在土层3~5cm处的根茎的越冬芽比处在较深或较浅土层中的发育快;土温在15~25℃时发育较快,温度偏高或偏低,根状茎的发育就会减慢。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一个节上偶尔可形成2~3个越冬芽,第二年均可正常生长发育。在根茎受损后,同一串根茎节上可形成多个正常发育的越冬芽。若越冬芽受损,其根茎并不死亡,而继续在土壤中休眠,竖年6~9月可形成新的越冬芽。竖年植株地上部分生长叶的批数与当年形成越冬芽的大小成正比,与根茎的直径近乎成正比关系,但与根茎的长短无关。地上茎叶生长的强弱与地上茎着生的节上的须根数目有关,一般须根数目越多,地上茎生长越好;同时与移栽时间、当年的气候、土壤的肥力有关。一般秋季移栽优于春季移栽,一般在土壤肥沃的地方可适当延长珠子参的生长时间。

3结论

珠子参适生于年均温12~16℃,无霜期210~240d,年降水量800~1200mm,相对湿度75~85%,荫蔽度70~80%的阔叶林下,pH5~的微酸性肥沃疏松土壤中。栽培时应根据其生态学特性,选择较为适宜的生长发育小环境进行栽培。山地栽培中应采用遮阴搭棚的办法调节透光度。

根据其种子、根茎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解决繁殖方法问题,是栽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种子沙藏先在15℃下培养约160d,再转入5℃低温处理60d后,取出播种出苗率可达91%以上。根状茎的节上有数个休眠芽,可采用适当的方法解除休眠,促其萌发形成新植株,该法可作为提高繁殖系数的优良繁殖方式。同时注意根茎切段不宜少于两节,并注意防腐处理,否则易发生烂根烂芽的现象。总之,进行珠子参的生态与生物学特性研究,可为其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毅,赵仁,宋亮,等.珠子参药材品种概述及资源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11-17.

[2]宋小妹,蔡宝昌.珠子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4.

[3]赵仁,赵毅,李东明,等.珠子参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7):3-6.

[4]李利霞,赵厚涛,朱虹,等.珍稀濒危植物珠子参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2):59-61.

[5]陈涛,陈茂华,胡月琴,等.珠子参多糖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329-1331.

[6]王薇,郭琳,冯改利,等.竹节参与珠子参质量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5):833-836.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54-255.

[8]王辉,郭天康,胡鹏斌,等.珠子参临床药理研究进展[J].甘肃医药,2015(2):99-101.

[9]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1977年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21.

[10]刘万里,刘婷,何忠军,等.珠子参规范化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8):127-128.

有关生态学教学论文范文推荐:

1. 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3. 大学教育类论文范文

4. 马克思主义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本科结业论文

6.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本科论文

帮您找到一篇“不同植物类型叶的比较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摘要】大千世界,到处都是千姿百态的植物,不同植物的叶的形态也是丰富多样,为了解叶的多样性和不同植物叶对其的环境的适应特征,本实验主要通过对女贞叶的横切片、玉米叶和水稻叶的横切片和黑松针叶的横切片的观察比较,了解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以及裸子植物叶的多样性,另外,通过比较夹竹桃叶和荷叶、睡莲叶、黑藻叶的内部结构的特征,了解旱生和水生植物的内部结构与对其环境的适应性。最终得出不同植物的叶其内部结构不同,也就导致了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进而丰富了植物叶的多样性。【关键词】多样性,叶,内部结构,环境,水生植物,旱生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1 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叶的外部形态各异,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3部分组成,叶形,叶缘,叶尖,叶基,叶脉,叶序等方面的不同,构成了叶的多样性,是植物种类的分类指标。2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叶的比较双子叶植物的叶的结构女贞的叶片结构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1) 表皮 :为一面叶,具上下表皮之分。表皮细胞一层,细胞紧密排列,无细胞间隙,细胞壁覆盖有一层连续的角质层,上表皮的角质层明显较厚。气孔器主要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室内方有较明显的孔下室。(2) 叶肉 : 叶肉有上下表皮内的包庇组织组成,含叶绿体,是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场所。位于上表皮下方的一层长圆柱形的薄壁细胞似栅栏紧密排列,组成了栅栏组织。邻接下表皮的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薄壁细胞,它们排列疏松、彼此相连成网状,似海绵一般,组成了海绵组织。在栅栏组织细胞内的叶绿体要明显多于海绵组织细胞,而且栅栏组织的这种排列方式扩大了光合作用的表面积。这些结构特征使得栅栏组织成为叶肉主要的光合作用的场所,同时也符合异面叶接受阳光的特点。而海绵组织细胞的分布特征以及多数气孔器的分布为止,使得海绵组织成为气体交换、水分蒸腾等的主要场所。(3) 叶脉: 叶片组织内的维管束,由茎内维管束分出,经叶柄通至叶片。为羽状网状脉,主脉明显,呈扇形。主脉外方为多层仅含少量叶绿体的薄壁细胞。主脉上下方接近表皮的细胞在角隅处有明显的加厚,属于厚角细胞。主脉中木质部接近上表皮,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下方,接近下表皮。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水稻属于禾本科植物,禾本科植物的叶具有表皮、叶肉和叶脉等结构。(1) 表皮 :水稻叶的表皮细胞有长、短细胞之分。短细胞分为硅质细胞和栓质细胞两种。在上表皮中还分布有一种大型细胞,为泡状细胞,细胞比较薄,有较大的液泡,略呈扇形分布,与叶片的卷曲和开张有关,又称运动细胞。叶的上下表皮有纵行排的气孔器,与一般被子植物不同,其气孔器的保卫细胞呈哑铃状,含有叶绿体每个保卫细胞一侧有一个副卫细胞,叶表皮上有表皮毛。来源:360期刊网。

单叶植物双叶植物比较、 实验目1. 掌握单叶植物双叶植物根显微区别2. 掌握单叶植物双叶植物茎显微区别3. 掌握单叶植物双叶植物叶片显微区别二、 实验原理植物植物界进化高级、种类、适应性强类群全世界约20—25万种超植物界总种数半我植物种类繁据完全统计约近3万种植物通双叶植物单叶植物两主要类群根据粗略估计已描述双叶植物约165000种单叶植物55000种植物教材曾讲双叶植物单叶植物所谓双叶植物种具两片叶植物;单叶植物种具片叶植物除外双叶植物单叶植物哪些基本区别呢1. 根:? 双叶植物? 形态特征:直根系? 初构造:外层表皮皮层宽广内皮层细胞凯氏带维管柱 限外韧型? 构造:外层周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层、栓内层)维管束 限外韧型? 异构造:同环状排列异维管组织(牛膝根)附加维管柱(何首乌块根)? 单叶植物? 形态特征:须根系? 初构造:外层表皮皮层宽广内皮层细胞马蹄型加厚维管柱 限外韧型? 构造:单叶植物没构造? 异构造:柱维管束周木型限外韧型(石菖蒲根)2. 茎? 双叶植物? 初构造:外层表皮皮层发达(茎棱角处厚角组织例薄 荷茎)初维管束限外韧型(南瓜茎双韧性毛茛科限外韧型)部位髓部(南瓜茎没髓部呈空状)? 构造:木质茎-外层周皮维管束连续环木质部发达维管 束限外韧型草质茎-草质茎期端限构造发达木质量少质柔软外层表皮种类束形层没束间形层髓部发达? 根状茎:表面通具木栓组织少数具表皮或鳞叶皮层根迹维管束叶迹维管束斜向通皮层内侧具纤维或石细胞维管束外韧型呈换装排列贮藏薄壁细胞发达机械组织发达 央明显髓部? 单叶植物? 单叶植物茎般没形层木栓形层终身具初构造能限增粗外层表皮产周皮表皮内基本薄壁组织散步其数维管束皮层髓及髓射线维管束限外韧型? 根状茎a) 少周皮表面仍表皮或木栓化皮层细胞b) 皮层占较面积布叶迹维管束维管束限外韧性周木型则兼限外韧性周木型两种c) 内皮层明显具凯氏带d) 些植物根状茎皮层靠近表皮部位细胞形木栓组织姜;皮层细胞转变木栓细胞形所谓皮层代替表皮行使保护功能3.叶? 双叶植物? 形态特征:部网状脉? 表皮:①细胞:排列紧密规则复表皮②气孔:表皮均布表皮? 叶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紧靠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整齐其轴垂直于表皮细胞含叶绿体较层细胞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表皮间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呈圆形椭圆形细胞间隙发达排列序细胞含叶绿体较少? 叶脉:主脉由维管束机械组织组维管束靠表皮木质部靠表皮韧皮部间形层形层限维管束外机械组织? 单叶植物? 形态特征:部平行脉序少数网状脉序叶脉末梢连接 没游离脉梢? 表皮:①细胞:排列规则表皮含泡状细胞②气孔:表皮均布气孔由2狭或哑铃状保卫细胞构 ? 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明显化(些单叶植物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淡竹叶)? 叶脉:维管束限外韧型维管束与、表皮间发达厚壁组织些厚壁组织组维管束鞘(麦由层薄壁细胞层厚壁细胞组)三、 用品材料1. 用品:光显微镜、解剖针、镊、载玻片、盖玻片、单面刀片2. 材料:? 永久装片双叶:蚕豆幼根横切、黄连根茎横切、棉花根横切、牛膝根横切、何首乌块根横切、向葵茎横切、薄荷茎横切、迎春叶横切、黄根茎横切单叶:鸢尾根横切、石菖蒲根横切、鸢尾茎横切、麦叶横切、淡竹叶横切? 临装片:迎春花、竹叶、洋葱四、 实验内容1. 观察永久装a) 双叶植物根初构造:蚕豆幼根横切b) 双叶植物根构造:棉花根横切c) 双叶植物根异构造:同环状排列异维管组织:牛膝根横切附加维管柱:何首乌块根横切d) 单叶植物根构造:鸢尾根横切e) 双叶植物茎初构造:向葵茎横切f) 双叶植物茎构造:薄荷茎横切g) 双叶植物根状茎构造:黄连根茎横切h) 双叶植物根状茎异构造:黄根茎横切i) 单叶植物茎构造:鸢尾茎横切j) 单叶植物根状茎构造:石菖蒲根横切k) 双叶植物叶构造:迎春叶横切l) 单叶植物叶构造:麦叶横切m) 单叶植物叶异构造:淡竹叶横切2. 观察原植物3. 制作临切片截取单、双叶植物植株3-4cm根、茎、叶组织块(直径约×1cm)作徒手切片徒手切片:取材——切片——挑片——镜检——固定——盖片——观察——描述4. 别观察、记录单、双叶植物根、茎、叶外部形态特征并进行资料整理、比较描述五、实验结比较单、双叶植物根、茎、叶解剖结构差异并根据实验结双叶植物单叶植物主要区别填写于表:特征比较 双叶植物 单叶植物根系类型 根结构 茎形态 茎结构 叶形态 叶结构

果树叶片形态研究论文

1 、杭青梨试管苗移栽前后叶片与根部形态结构之电镜观察。莱阳农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2、砂梨品种的试管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年第2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3、葡萄81-8单系的倍性鉴定。莱阳农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孙敏、戴洪义。4、砂梨茎尖与叶芽的离体培养。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5、枣疯病热处理脱毒之初步研究。落叶果树,1988第4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6、果树组织培养繁殖的研究进展。莱阳农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戴洪义、孙敏。7、中国梨同物异名地方品种鉴定方法。国际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会议论文集(英文版),万国学术出版社,l989年,辛淑亮、戴洪义、王奎先。8、中香梨授粉品种选择。落叶果树,1990年第1期,戴洪义。9、葡萄染色体倍性与气孔性状的相关及其判别分析。葡萄栽培与酿酒,1990年第2期,戴洪义、孙敏、商传明。10、苹果果皮细胞膜结构分化与虎皮病的关系。果树科学,第9卷第4期,1992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11、葡萄资源的研究进展。葡萄栽培与酿酒,l992年第4期,戴洪义、于士梅、刘玉军。12、PP333对梨果实生长和酚类物质合成的影响。园艺学报,1993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13、苹果酚类物质合成的调节及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61(4),1993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刘润进。14、接种物形式和寄生植物对丛枝菌真菌发育的影响。植物生理学报,1994年第1期,戴洪义、刘润进、祝军。15、低温对苹果储藏过程中H202水平的影响。果树科学,1994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16、矮樱桃的茎尖培养与快速繁殖。园艺学进展,农业出版杜,1994年11月,王然、戴洪义、周爱琴。17、柱型苹果的生物学特性。园艺学进展,农业出版社,1994年11月,戴洪义、王善广、于士梅、王然。18、莱阳梨花期晚霜冻害调查。烟台果树,l994年第4期,戴洪义、姜润丽。19、去病毒大樱桃砧木‘Colt’的试管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l卷第1期,1995年,戴洪义、王然、周爱琴。20、果树综合生产一一国外果树生产新潮流。世界农业,1995年第一期,戴洪义。21、层积和预处理对Wenbo(拼音)和木瓜种子发芽到影响。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论文集,1995,戴洪义、Frank H. Alston。22、Research on Quince as a rootstock for pear。纪念吴耕民教授诞生100周年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4月,戴洪义、Frank H. Alston。24、柱型苹果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果树科学,第13卷第一期,1996年,戴洪义、于士梅。25、柱型苹果引种研究。果树科学,15(1),1998,戴洪义、王善广、于士梅、王然、于秀敏。26、苹果梨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及其开发前景。落叶果树,1998年第三期,戴洪义、王然、王彩虹。27、柱型苹果的研究和利用现状。河北林果研究,2000,15(12),王彩虹、田义轲、戴洪义。28、苹果基因组AFLP分析的DNA模板的制备技术体系的建立。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2),王彩虹、王倩、戴洪义等。29、与苹果柱型基因(Co)相关的AFLP标记片断的克隆。果树科学,2001,18(4),王彩虹、王倩、戴洪义等。30、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发展论坛,2001(9),70-71,戴洪义。32、与苹果柱型基因(Co)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筛选。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年(2),187-190,王彩虹、王倩、戴洪义等。33、苹果柱型基因Co的一个AFLP标记的SCAR转换。园艺学报,2002,29(2):100-104,王彩虹,戴洪义等。34、A report on breeding columnar apple varieties,果树学报,2003年, (2)79-83,戴洪义、王彩虹等。35、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进展。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年,,,王爱华、戴洪义36、甜樱桃胚培养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王爱华、戴洪义、于士梅37、一个与苹果柱型基因(Co)连锁的RAPD标记。西北植物学报,2003, (2)田义轲,王彩虹,张继树,戴洪义,初庆刚等。39、甜樱桃品种红灯与佐藤锦的 S 基因型测定。山东农业科学 2004 第5期25-26,戴洪义、王爱华40、苹果柱型基因RAPD标记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21(4):265-268,田义轲、王彩虹、张继树、戴洪义、赵静。41、辣椒体表茸毛与抗蚜虫关系的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21(4):293-295,尚宏芹、刘建萍、戴洪义等42、品种权申请公告?苹果属。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2004,(3):41~46,戴洪义、祝军、王然、王彩虹、于士梅、王成荣等。43、12个苹果新品种简介。中国果树,2004,(6):7~8,祝军,戴洪义。44、菊苣组织培养。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2),201,尚宏芹、焦红良、,戴洪义。45、拥有我国自主产权的6个苹果新品种。落叶果树,2005,37(1)20-21,祝军、戴洪义。46、Mapping Co,a Gene Controlling Columnar Phenotype of Apple Tree,with Molecular Markers,Euphytica,2005,145,181~188,Yi-Ke Tian,Cai-Hong Wang,Ji-Shu Zhang,Celia James&Hong-Yi Dai(戴洪义,通讯作者)47、浓缩苹果汁非酶褐变的研究进展.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23(1):23-26.周亚平,刘洪涛,戴洪义(通讯作者)48、苹果制汁新品种鲁加4号浓缩汁储藏过程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果树学报,2006年, No.(1)65-68,周亚萍,刘洪涛,何维华,刘春辉,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49、与苹果果皮红色性状相关的RAPD分子标记的筛选。果树学报,2006,23卷。第2期,165-168,赵静,田义柯,王彩虹,戴洪义,王 东50、西洋梨矮化资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23(2),119-121,王彩虹,田义柯,戴洪义,代庆海,殷召学,杨晓芹51、苹果浓缩汁美拉德反应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食品科学,2007,28卷,第四期,39-43,周亚萍,王成荣,于士梅,祝军,王然,王彩虹,戴洪义*(通讯作者)52、苹果浓缩汁后混浊的研究进展。饮料工业,2007,第10卷,第7期,3-6,孙海蜂,孙家财,周亚萍,戴洪义*(通讯作者)53、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苹果汁中6种酚类物质。分析化学,2007,35卷,第10期1425-1429,吕海涛,孙海峰,曲宝涵,戴洪义54、菊苣的组织培养繁殖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7,24卷,第1期,31-34,尚宏芹,于士梅,戴洪义*55、扎实开展整改,巩固评建成效。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7,第1期,17-19,戴洪义56、实施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7,第2期,1-3,戴洪义57、苹果汁色泽相关性状遗传的研究。果树学报,2008,25卷。第2期,157-161,何维华,周亚平,曲凌慧,刘春辉,于士梅,祝 军,戴洪义*58、苹果果肉中原花青素超声波的辅助浸提。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 27卷第1期,80-83,刘春辉,周亚萍,祝军,戴洪义*59、HPLC法测定苹果浓缩计中的多酚类物质。食品科学,2008,29卷,第4期,314-317,孙海峰,吕海涛,周莎莎,代庆海,周亚萍,戴洪义*60、矮生西洋梨(Pyrus communis L)茎尖离体培养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1期,17-20,代庆海,王彩虹,梁美霞,王亮,戴洪义*61、苹果优良酵母菌株的筛选。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1期,28-33,杨晓英,丁立孝,梁美霞,戴洪义*62、苹果原汁褐变有关因素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2期,81-83,周莎莎,周亚萍,冯耀祖,戴洪义*63、梨杂交后代果实主要有机酸遗传动态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3期,231-235,王宏伟,王成荣,于淼,戴洪义 王然*64、 梨矮化基因pcDw的SSR标记定位。果树学报,2008,25(3):404-407,田义柯,王彩虹,,贾彦利,王 亮,戴洪义65、平邑甜茶与M7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9,26卷,第2期,103-108,魏国芹,梁美霞,李鼎立,孙海峰,戴洪义*66、酚类物质和可溶性蛋白对苹果浓缩汁后浑浊的影响。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35卷,第6期,23-27,孙海蜂,孙家财,于士梅,周亚萍,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67、苹果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愈伤组织。中国农学通报,2009,第25卷,第20期,179-186,魏国芹,李鼎立,梁美霞,戴洪义*68、柱型与普通型苹果叶片结构与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园艺学报,2009,36(10),1504-1510,梁美霞,葛红娟,戴洪义*(通讯作者)69、??离体培养繁殖的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10,1:5-9,魏国芹,戴洪义,孙玉刚,梁美霞,安淼70、鲜食制汁兼用型苹果优系选育初报,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9,26卷,第3期,197-202,邵秀红,梁美霞,冯耀祖,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71、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第2期,3-572、.组培和大田条件下苹果叶片结构和表皮特征的比较. 果树学报, 2009,26(06):781-785,梁美霞,葛红娟,戴洪义*(通讯作者)73、苹果组培苗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分化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35(05):470-473,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4、抗生素对菊苣子叶离体分化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09,7(2):371-374. 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5、. 菊苣子叶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北方园艺 2009,03:72-74,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6、葛红娟.苹果叶片解剖结构和表皮特征的生态适应性.园艺学报(增刊),2009,36(36):1873,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7、农杆菌介导柱型苹果“鲁加6号”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2009,7(6):1130-1136,梁美霞,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78、玻璃化与正常苹果试管苗的叶片和茎的显微结构比较。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葛红娟,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9、优势醋酸菌株QA-9号选育及其初步鉴定。中国酿造,2010,,张赞,梁美霞,席超,阎振华,戴洪义*(通讯作者)80.、壳聚糖澄清苹果酒的工艺优化及其效果评价。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第36卷第4期,126-129席超,张赞,闫振华,魏国芹,戴洪义*(通讯作者)81、苹果浓缩汁中酚类物质提取方法。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第31卷第6期,139-141闫振华,徐坤,张赞,席超,戴洪义*(通讯作者)82、普通型与矮生型梨叶片显微结构比较。西北植物学报,2010,30(8):1584-1588,葛红娟,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83、苹果品种华翠果实制汁性评价。中国果树,2010(5):18-20,康国栋,张玉刚,田义,刘艳艳,丛培华,戴洪义(第二单位,戴洪义为第二通讯作者)84、柱型苹果和矮生型梨组培苗叶片表皮结构研究. 果树学报, 2010, 27(01):1-7,梁美霞,葛红娟,戴洪义*(通讯作者).85、利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果汁中的维生素C含量。果树学报, 2010, 27(06):1-7,董月菊,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86、苹果玻璃化试管苗生理特性的研究。果树学报, 2010, 27(专刊22-24葛红娟,梁美霞,张玉刚,董月菊,王 英,戴洪义*(通讯作者)87、‘嘎拉’ב特拉蒙’杂交后代中柱型和普通型苹果叶片光合特性比较.果树学报, 2010, 27(专刊):35-37。张玉刚,梁美霞,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88、沸石负载壳聚糖对高酸苹果发酵酒的澄清工艺。食品科学,2010,31(22):164-169.席超,张赞,闫振华,戴洪义*(通讯作者)

果树新品种选育第目的要求1,重点掌握草莓繁殖和栽培管理技术;2,一般掌握草莓的生物学特性和保护地栽培技术;3,基本了解草莓的生产概况,主要种类和品种.第一节 概述1,多年生草本,浆果,Vc含量较高.2,用途:鲜食,制酱,酒,果汁和罐头等.3,植株特性:适应性广,花芽分化容易,植株矮小,繁殖简单,结果早.4,栽培特点: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管理方便,容易栽培,宜间作,轮作和立体栽培.5,栽培现状:我国目前栽培3700公顷,产量约400万吨.6,存在问题:现代化程度不高,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单产不高,连作严重,无病毒化程度差,普及不广,产供销严重脱节,加工业滞后等.7,发展方向:(1)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2)栽培方式多样化;(3)品种优良化;(4)种苗无毒化.第二节 主要品种类型一,按照生态特点,休眠期,需冷量分为四个品种群1,暖地型品种群:需冷150小时以内.2,寒地型品种群:需冷800小时以上.3,中间型品种群:需冷150-800小时之间.4,四季结果型品种群.生产上保护地栽培以暖地型品种群为主.二,适于不同栽培方式的主要品种1,适于促成栽培的品种:费杰利亚,丰香等.2,适于保护地栽培的品种:哈德拉等.3,适于南北方各种栽培方式的品种:鬼怒甘等.4,适于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品种:宝交早生等.第三节 生长特性和结果习性一,形态特征与生长结果习性1,多年生草本常绿植物,呈半平卧丛状生长.2,须根系,多分布20cm土层中.3,茎有新茎,根状茎和匍匐茎.新茎的顶芽可形成混合花芽,基部可发生根状茎,腋芽萌发形成匍匐茎.根状茎多年生短缩,有明显的节和年轮,3年后逐步衰老死亡.4,花芽分化的条件:充足的营养,低温,短日照.5,聚伞花序的开放顺序:一级序的一朵中心花→二级序花→三级序花→四级序花.6,多数品种为完全花,能自花授粉结实,异花授粉可提高结实率.7,叶为基生三出复叶,光饱和点较低,较耐荫,适合于保护地栽培.8,果由花托膨大而成,果品学上称假果,栽培学上称浆果(聚合果);果生长成S曲线.二,生育周期1,开始生长期2,开花结果期3,旺盛生长期4,花芽分化期5,休眠期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温度2,水分3,光照4,土壤第四节 繁殖技术一,繁殖方法1,匍匐茎分株法(为主)2,新茎分株法3,组织培养法4,种子繁殖法二,育苗技术(一)草莓优质壮苗标准1,当年抽生的匍匐茎苗植株完整;2,无机械损伤与病虫害;3,具有五片以上正常展开叶;4,植株矮壮,新茎粗;5,出生根较多,有5条以上5-6cm长的根系;6,全株重量在30-40克左右;7,花芽分化良好.(二)技术要点1,秧苗假植10度左右低温,短日照10小时,假植1-2个月.2,整地作畦作宽,10-15cm高,埂宽25cm的畦.3,原种苗的选择与定植选经组织培养的脱毒苗;末/3—上中/4定植,400-500株/亩.4,苗圃地管理浇水1-2次,除草,松土,去老叶和摘花序,2-3次根外追肥,引蔓压土和摘心等.5,促进花芽分化的措施(1)短日照处理①遮光法;②利用山间谷地育苗.(2)低温处理①高山育苗②夜冷育苗 ③低温育苗第五节 露地栽培管理技术1,避免重茬,施足基肥,改良土壤.2,平整土地,作畦或打垄,覆盖塑料薄膜.3,选育优质种秧,秋季实施定植.4,栽植密度合理.通常每亩10000-14000株.5,栽植深度适宜.秧苗苗心基部与表土平齐.6,栽植方法适当.带土栽植或根系吸水后栽植可提高成活率;新茎弓背朝外有利于采收.7,定植后立即浇水.8,及时中耕除草.5-8次3-6cm深的中耕.9,及时进行土壤施肥和叶面喷肥.10,疏花疏果.去掉4级序以上果.11,摘除老叶,叶芽及匍匐茎.12,分期分批采收.13,注意防晚霜危害和防冻.14,注意防治主要病虫害.第六节 保护地栽培管理技术1,栽培设施类型地膜,小拱棚,中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加温温室,无土栽培等.2,栽培方式(1)促成栽培不经过自然休眠阶段(初冬升温),使其连续生长发育,尽早促进果实成熟的栽培方式.(2)半促成栽培通过自然休眠而不经过被迫休眠(及早创造适宜生长条件),促进果实尽早成熟的栽培方式.3,促成栽培技术要点(1)选休需冷量小,花芽分化早,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2)采用经过促进花芽分化处理过的假植优质壮苗.(3)合理密植.大垄双行定植,每亩8000-12000株.(4)适时定植.50%的假植苗达到花芽分化期时定植.山东半岛地区在9月上中旬.(5)适时扣棚保温.保温适期为第一腋花芽已分化至休眠前.一般在10月中旬.(6)严格控制各物候期的温湿度.(7)进行补光和赤霉素处理.4,半促成栽培:P165作业4一, 1,P156-157; 2,P158; 3,P165.二, 1,P158-160; 2,P160-161; 3,P161-162; 4,P164.第十一章 猕猴桃目的要求1,重点掌握栽培管理技术,架式与整形修剪;2,一般掌握生物学特性;3,基本了解生产概况,主要种类和品种.第一节 概述1,原产我国,近100多年来传入国外.2,多年生草本果树,又称羊桃,阳桃,毛犁.3,在我国分布广,发展迅速,是最大生产国.4,用途:鲜食,制果酱,果酒,果脯,果干,果汁,果晶和罐头等.第二节 主要种类,品种和砧木一,主要种类1,美味猕猴桃:果大,密被黄褐色硬毛.2,中华猕猴桃:果面柔软茸毛易脱.二,主要品种1,海沃德:新西兰选育,成熟晚.2,布鲁诺:新西兰选育,座果率高,丰产,适于加工.3,我国选育的新品种—秦美:早果,早丰产.4,各地表现较好的品种:徐香,华美2号,魁密,红阳,怡香等.三,主要砧木主要是本砧.第三节 生长特性和结果习性1,根为肉质根,有两个生长高峰.2,藤本落叶果树,需借助其它物体支撑生长.3,芽有主芽与副芽和叶芽与花芽(混合花芽)之分.主芽抽生新梢,副芽一般为潜伏芽.已开花结果部位的叶腋间成为盲芽.4,枝条分为营养枝和结果枝.结果枝分为徒长性(长150cm以上),长(50-150cm),中(30-50cm),短(10-30cm)和短缩(10cm以下)5种果枝.长势中等的营养枝是第二年较理想的结果母枝.5,生长旺盛的树易抽生副梢,二次副梢可发育成良好的结果母枝.结果母枝由强壮的发育枝,长势减缓的徒长枝和发育良好的结果枝转化而来.6,花为形态上的两性花,生理上的单性花.一般着生在结果枝的1-7节上,中心花座果率高.7,结果母枝中部的花芽抽生的结果枝最好.8,因为雌雄异株,栽培上必须配置授粉树.9,喜欢温湿,不耐旱,不抗寒,怕早晚霜危害.第四节 架式和整形修剪 一,主要架式 1,单臂篱架2,平顶棚架3,"T"形小棚架4,倾斜式小棚架二,整形修剪(一)整形1,多主蔓分层形2,少主蔓扇形3,棚架龙干形(二)修剪1,冬剪(1)当年生枝的修剪①结果枝疏除过密,衰弱,带病虫的结果枝,短截徒长性果枝和长,中果枝,不截或疏除短果枝及短缩果枝.原则:粗壮枝长留(留8-12个芽),细枝短留(留6-8个芽);棚架枝长留(10-12个芽),篱架枝短留(6-10个芽).②发育枝中华猕猴桃剪留8-10个芽,美味猕猴桃剪留10-12个芽;发育枝数量多可将部分枝留3-4芽短截作预备枝.③徒长枝大锯口下的去掉;多年生侧蔓后部背上的先回缩再留6-8芽短截;上年修剪过重形成的留8芽以上短截.(2)结果母枝的更新采取轮换更新保留一部分枝组结果的方法.(3)雄株修剪疏除细弱枯枝,扭曲缠绕枝,病虫枝,交叉重叠枝,萌蘖枝,位置不当的徒长枝;轻剪保留生长充实的各次枝;短截留作更新的徒长枝和发育枝;回缩多年生衰老枝.开花母枝冬剪留75-80cm,花后短截至,夏季修剪主要是抹芽,摘心,剪枝,疏枝,绑缚枝蔓.3,修剪应注意的问题(1)花期要注意对缠绕枝摘心和短截;(2)剪截时要在剪口下部留3-4cm活桩;(3)萌芽前后一个月左右伤流严重,修剪要避开;(4)早实性强,不宜重截重疏;(5)冬剪疏枝时,要留心鉴别枝蔓类型,做到去劣留优.第五节 栽培管理技术一,土肥水管理(一)土壤管理1,果园间作;2,地表覆盖;3,树盘中耕除草培土等.(二)果园施肥1,采果后及早(10-11月)施基肥;2,追施萌芽肥(N为主)和壮果促梢肥(配合);3,采取环状与条状沟施和穴施及全园撒施,叶面喷施等.(三)水分管理1,初果树适当控水,盛果树中/5充分灌水,夏季多次灌水.2,灌水以浸湿根系集中分布土壤层(40cm深)为佳.3,漫灌,沟灌,穴灌,喷滴灌等.4,注意排水.二,花果管理(一)辅助授粉采取人工授粉,放蜂和机械授粉等措施.(二)疏花疏果1,疏除结果枝基部和先端的花,视枝强弱留中间2-6朵.疏花量比预留果量多留30%.2,疏果:疏去畸形果,小果,病虫果,枝基部和先端果及过密果;留果量:长果枝4-5个,中果枝3-4个,短果枝1-2个.下/5-上/6进行.(三)应用生长调节剂和果实采收作业4一, 4,P171, 5,P172, 6,P172, 7,P176;二, 5,P173, 6,P174, 7,P175.第十二章 其它果树目的要求1,重点掌握栽培管理技术;2,一般掌握生物学特性;3,基本了解主要种类和品种.第一节 树莓1,多年生落叶小乔木,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都有分布.2,地上部有一至两年生枝,地下有根状茎和侧生不定根.3,芽分为叶芽和花芽,花芽为混合花芽.4,能自花授粉结实,花期可持续1个月左右.5,栽植第二年可开花结果,3-4年丰产,10年后衰老.6,通常采用分株,扦插和压条繁殖.7,架式主要有篱架和扇形架两种.8,一般一年修剪2-3次.9,喜光,比较耐寒,不耐旱,也不耐涝.严寒地区冬季需埋土防寒.第二节 沙棘1,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东北,华北和云贵一带分布,通常树高,芽分为叶芽和花芽(混合花芽).3,雌雄异株,栽植需配置授粉树(10:1).4,栽后三年结果,树龄通常十年左右.5,3-4月开花,8-9月成熟;成熟果不易脱落.6,可在春秋季实生,扦插和压条繁殖.7,幼树可行轻短截,结果后以疏剪为主.8,喜光,耐寒,抗旱,耐瘠薄,也耐盐碱.第三节 刺梨1,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多丛生,高左右.2,果实富含Vc,被誉为水果中"Vc之王".3,按树形分为匍匐形和直立形,按果实上刺的形态分无刺,有刺和硬刺三种类型.4,芽具早熟性,一年可形成2-3次分枝,生长健壮的一年生枝是刺梨的主要结果母枝.5,贵州中部地区上/5开花,下/9果实成熟.6,可采用实生和扦插,压条,嫁接繁殖.7,修剪时应注意选留健壮的一年生枝.8,一般在气候温和,湿润,光照良好,年平均温度15度左右地区栽培.第四节 醋栗1,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树高1米左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2,芽分为叶芽和花芽(混合花芽),当年发生基生枝上的芽皆为叶芽,基生枝上生长的一级侧生枝可形成花芽,结果后形成短果枝或短果枝群.3,春季混合花芽萌发后可长出1-3个花序,每个花序1-3朵花,花为两性花.4,多用压条和分株法繁殖.5,修剪时选留1-4年生基生枝共10-20个,每年更新其中1/4数量的基生枝,对选留的基生枝在1/4处短截,以促发侧枝和结果枝生长.6,冬季需要防寒;喜光,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7,用途多,除鲜食外,可加工制罐头,果酱,酿酒和用于观赏.

上图书馆找书

叶片泵毕业论文

液压传动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故液压传动是以液压油为工作介质进行能量转换和动力传递的,它具有传送能量大、布局容易、结构紧凑、换向方便、转动平稳均匀、容易完成复杂动作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但是,液压传动的故障往往不容易从外部表面现象和声响特征中准确地判断出故障发生的部位和原因,而准确迅速地查出故障发生的部位和原因,并及时排除。在工程机械的使用、管理和维修中是十分重要的。��1 液压系统的主要故障��在相对运动的液压元件表面、液压油密封件、管路接头处以及控制元件部分,往往容易出现泄漏、油温过高、出现噪音以及电液结合部分执行动作失灵等现象。具体表现:一是管子、管接头处及密封面处的泄漏,它不仅增加了液压油的耗油量,脏污机器的表面,而且影响执行元件的正常工作。二是执行动作迟缓和无力,表现为推土机铲刀提升缓慢、切土困难,挖掘机挖掘无力、油马达转不起来或转速过低等。三是液压系统产生振动和噪音。四是其他元件出现异常。��2 故障的检查�� 直接检查法 �凭借维修人员的感觉、经验和简单工具,定性分析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 仪器仪表检测法 �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发生故障的特征和经验,采取各种检查仪器仪表,对液压系统的流量、压力、油温及液压元件转速直通式检测,对振动噪音和磨损微粒进行量的分析。 � 元件置换法 �以备用元件逐一换下可能发生故障的元件,观察液压系统的故障是否消除,继而找出发生故障的部位和原因,予以排除。在施工现场,体积较大、不易拆装且储备件较少的元件,不宜采用这种方法。但对于如平衡阀、溢流阀及单向阀之类的体积小,易拆装的元件,采用置换法是比较方便的。 � 定期按时监控和诊断�根据各种机械型号、检查内容和时间的规定,按出厂要求的时间和部位,通过专业检测、监控和诊断来检测元器件技术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隐患,这是使液压系统的故障消灭在发生之前的一种科学技术手段。当然,执行定期检测法,首先要培养一些专业技术检测人员,使他们既精通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的构造和原理,又掌握和钻研检测液压传动系统的各种诊断技术,在不断积累靠人的直感判断故障经验的同时,逐步发展不解体诊断技术,来完成技术数据采集,辅以电脑来分析判断故障的原因及排除方法。��3 液压系统的故障预防�� 保证液压油的清洁度 �正确使用标定的和要求使用的液压油及其相应的替代品(详参《工程机械油料手册》),防止液压油中侵入污物和杂质。因为在液压传动系统中,液压油既是工作介质,又是润滑剂,所以油液的清洁度对系统的性能,对元件的可靠性、安全性、效率和使用寿命等影响极大。液压元件的配合精度极高,对油液中的污物杂质所造成的淤积、阻塞、擦伤和腐蚀等情况反应更为敏感。 �造成污物杂质侵入液压油的主要原因,一是执行元件外部不清洁;二是检查油量状况时不注意;三是加油时未用120目的滤网过滤;四是使用的容器和用具不洁净; 五是磨损严重和损坏的密封件不能及时更换;六是检查修理时,热弯管路和接头焊修产生的锈皮杂质清理不净;七是油液贮存不当等等。�在使用检查修理过程中,应注意解决这些问题,以减少和防止液压系统故障的发生。 � 防止液压油中混入空气 �液压系统中液压油是不可压缩的,但空气可压缩性很大,即使系统中含有少量空气,它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溶解在油液中的空气,在压力较低时,就会从油中逸出产生气泡,形成空穴现象;到了高压区,在压力的冲击下,这些气泡又很快被击碎,急剧受到压缩,使系统产生噪音。同时,气体突然受到压缩时,就会放出大量的热能,因而引起局部受热,使液压元件和液压油受到损坏,工作不稳定,有时会引起冲击性振动。 �故必须防止空气进入液压系统。具体做法:一是避免油管破裂、接头松动、密封件损坏;二是加油时,避免不适当地向下倾倒;三是回油管插入油面以下;四是避免液压泵入口滤油器阻塞使吸油阻力增大,不能把溶解在油中的空气分离出来。 � 防止液压油温度过度�液压系统中的油液的工作温度一般在30℃~80℃范围内比较好,在使用时必须注意防止油温过高。如油箱中的油面不够,液压油冷却器散热性能不良,系统效率太低,元件容量小,流速过高,选用油液粘度不正确,它们都会使油温升高过快。粘度高增加油液流动时的能量损耗,粘度低会使泄漏增多,因此在使用中能注意并检查这些问题,就可以预防油温过高。此外对液压油定期过滤,定期进行物理性能检验,既能保证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又能减少液压元件的磨损和腐蚀,延长油液和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4 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 传动系统分析法 �工程机械的液压传动系统如果维护得好,一般说来故障是比较少的。由于密封件老化、变质和磨损而产生外泄是很容易观察到的,根据具体情况可设法排除。但是如果液压元件的内部发生了故障是观察不到的,往往不容易一下子就找出原因,有时虽然是同样的故障现象,但产生的原因却不一定相同,要想准确而迅速地找出液压元件的故障的部位和原因,首先要根据发生故障元件的构造图、系统图,分析了解和研究元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再使了解的构造原理与实物对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检查寻找故障发生的部位和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排除故障。 � 逻辑流程分析法 �此方法是根据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逻辑分析,减少怀疑对象,逐步逼近找出故障发生的部位和原因。��5 液压系统故障的排除��(1) 液压系统中管子、管子接头和焊接处,由于振动频率较高,常常发生破坏。在换用时要根据压力和使用场合,选用强度足够,内壁光滑清洁,无砂、无伤、无锈蚀、无氧化皮的管子。当管子需要焊接时,最好采用加套管的办法,因为对接可能使管的内径局部缩小;截段时,油管的截面与管子轴线的不垂直度不得大于°,并清除铁屑和锐边倒钝。当管子支承距离过大或支承松动时要设卡固定拧紧,当弯曲半径过小时,易形成弯曲应力,弯曲半径一般应大于管外径的3倍。 �在密封表面处,密封元件的老化变质会使泄漏量增大。密封件的有效寿命通常是:固定元件之间的密封寿命时间为10000h,运动元件之间密封寿命时间为1500h~2000h。到了规定的使用寿命时间后,即使还可用的元件也应该更换。密封面的泄漏还与预压面的压力不够或不均匀有关。预压量增大时,其封油量压力增大,密封效果好,反之则差。再者摩擦表面光洁度与硬度不足也会缩短密封件的寿命。 �密封件设计不合理以及安装时扭曲刮伤也是导致密封圈早期磨损而引起泄漏的原因。 �油液中杂质过多,易加速密封件与摩擦表面的磨损,形成密封件的早期失效,油封工作温度过高或过低也会影响其寿命和工作性能。� (2) 执行元件运动的速度降低,主要是由于输入执行元件的液压油流量不足;执行元件无力的原因主要是输入液压油压力不足,以及回油管路背压过高等因素所造成的。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所用的油泵多为齿轮泵,其工作压力为210×102kPa,柱塞泵的工作压力可达320×102kPa。泵的输出压力是由荷载决定的,并随着荷载的变化而变化。荷载无限增加,泵的压力也无限升高,直到系统某一部分被破坏。对于齿轮泵:主要是轴承、齿轮啮合面、齿顶与壳体、齿轮端面与泵盖间的磨损和密封件的磨损、老化、损坏使齿轮泵的内漏表现更为突出。在一定转速与一定压力下,对无端面间隙补偿的齿轮泵,其轴线磨损引起的泄漏约占全部内漏量的75%~85%,齿顶间隙内漏量约占15%~20%,其他内漏约占4%~5%,因此我们要抓住主要问题,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予以解决,就能使泵恢复其原有性能。 �在维修工作中,我们发现使用了一定时间的齿轮泵,由于啮合挤压,在齿顶和端面会产生毛刺,使泵体和端盖的磨损加剧,尤其是铝合金泵盖更为严重。如能定期修理检查,用油石磨掉所产生的毛刺,则可以延长油泵的寿命。叶片泵的主要故障是定子、叶片、转子、轴承和两侧配流盘的磨损,定子的内表面是由圆弧和过渡曲线组成的,过渡曲线如果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则叶片径向等速运动。实践证明,当我们将叶片泵解体修理时,定子内表面就在曲线与圆弧连接部分磨损最严重,换掉磨损严重的定子,可以使叶片泵恢复原有的性能,采用这种修理方法是比较经济的。叶片泵转子、叶片的使用寿命约相当于定子使用寿命的两倍,这在备料时应予以考虑。 �(3) 液压系统的蓄能器是用来调节能量、贮存能量、减少设备容积、降低功率消耗、减少系统发热、缓冲吸收冲击和脉动压力的辅助元件。常见的蓄能器有胶囊式的,它具有漏气损失小、反应灵敏、可以吸收急速的压力冲击和脉动、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蓄能器发生故障会影响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在检查气压量不足时,应按时充入惰性气体。 �(4) 液压系统中,要求装备精度高的还有液压马达。如果注意日常维护和保养,防止油液污染,一般不会发生故障,进入液压马达的油液须仔细过滤,以减少杂质,防止过快磨损。修理后的马达,应注满干净的液压油,排尽系统中的空气。确定不了马达是否有故障,最好不要拆卸,这样可减少污染的机会和保持配合的精度。液压缸是液压系统中的执行元件,常见的故障有漏油和运动不正常。缸头因密封件损坏而外泄,应立即更换密封件;油缸运动不正常有油缸内漏、油路中有空气、活塞密封件老化和损坏、油液有杂质、平衡阀发生故障等。 �(5) 控制元件是用来实现系统和执行元件对压力、流量方向的要求的。控制阀及时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元件,由于阀的配合一般都比较精密,所以在修理时应特别注意,不需拆阀芯的尽量不要抽出阀芯;配合副方位不要错乱,偶件不要互换;螺丝的拧紧力矩要均匀一致,锥形阀芯的接触线磨损可采用研磨修正接触线的办法解决;回位弹簧疲劳时,可予更换。

[编辑本段]液压传动的概念 液压传动是用液体作为工作介质来传递能量和进行控制的传动方式。 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称为流体传动,是根据17世纪帕斯卡提出的液体静压力传动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工农业生产中广为应用的一门技术。如今,流体传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编辑本段]液压传动的早期运用 1795年英国约瑟夫·布拉曼(Joseph Braman,1749-1814),在伦敦用水作为工作介质,以水压机的形式将其应用于工业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水压机。1905年将工作介质水改为油,又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液压传动广泛应用,特别是1920年以后,发展更为迅速。液压元件大约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20年间才开始进入正规的工业生产阶段。1925 年维克斯()发明了压力平衡式叶片泵,为近代液压元件工业或液压传动 的逐步建立奠定了基础。20 世纪初康斯坦丁·尼斯克(G·Constantimsco)对能量波动传递所进行的理论及实际研究;1910年对液力传动(液力联轴节、液力变矩器等)方面的贡献,使这两方面领域得到了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期间,在美国机床中有30%应用了液压传动。应该指出,日本液压传动的发展较欧美等国家晚了近 20 多年。在 1955 年前后,日本迅速发展液压传动,1956 年成立了“液压工业会”。近20~30 年间,日本液压传动发展之快,居世界领先地位。[编辑本段]液压传动的应用范围的基本原理 液压传动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因此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一般工业用的塑料加工机械、压力机械、机床等;行走机械中的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农业机械、汽车等;钢铁工业用的冶金机械、提升装置、轧辊调整装置等;土木水利工程用的防洪闸门及堤坝装置、河床升降装置、桥梁操纵机构等;发电厂涡轮机调速装置、核发电厂等等;船舶用的甲板起重机械(绞车)、船头门、舱壁阀、船尾推进器等;特殊技术用的巨型天线控制装置、测量浮标、升降旋转舞台等;军事工业用的火炮操纵装置、船舶减摇装置、飞行器仿真、飞机起落架的收放装置和方向舵控制装置等。 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液压系统利用液压泵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为液体的压力能,通过液体压力能的变化来传递能量,经过各种控制阀和管路的传递,借助于液压执行元件(缸或马达)把液体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驱动工作机构,实现直线往复运动和回转运动。其中的液体称为工作介质,一般为矿物油,它的作用和机械传动中的皮带、链条和齿轮等传动元件相类似。 在液压传动中,液压油缸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比较完整的液压传动系统,分析它的工作过程,可以清楚的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编辑本段]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 液压系统主要由:动力元件(油泵)、执行元件(油缸或液压马达)、控制元件(各种阀)、辅助元件和工作介质等五部分组成。 1、动力元件(油泵) 它的作用是把液体利用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液压力能;是液压传动中的动力部分。 2、执行元件(油缸、液压马达) 它是将液体的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其中,油缸做直线运动,马达做旋转运动。 3、控制元件 包括压力阀、流量阀和方向阀等。它们的作用是根据需要无级调节液动机的速度,并对液压系统中工作液体的压力、流量和流向进行调节控制。 4、辅助元件 除上述三部分以外的其它元件,包括压力表、滤油器、蓄能装置、冷却器、管件[各种管接头(扩口式、焊接式、卡套式)、高压球阀、快换接头、软管总成、测压接头、管夹等]及油箱等,它们同样十分重要。 5、工作介质 工作介质是指各类液压传动中的液压油或乳化液,它经过油泵和液动机实现能量转换。[编辑本段]液压传动的优缺点 1、液压传动的优点 (1)体积小、重量轻,例如同功率液压马达的重量只有电动机的10%~20%。因此惯性力较小,当突然过载或停车时,不会发生大的冲击; (2)能在给定范围内平稳的自动调节牵引速度,并可实现无极调速,且调速范围最大可达1:2000(一般为1:100)。 (3)换向容易,在不改变电机旋转方向的情况下,可以较方便地实现工作机构旋转和直线往复运动的转换; (4)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之间用油管连接,在空间布置上彼此不受严格限制; (5)由于采用油液为工作介质,元件相对运动表面间能自行润滑,磨损小,使用寿命长; (6)操纵控制简便,自动化程度高; (7)容易实现过载保护。 (8)液压元件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便于设计、制造和使用。 2、液压传动的缺点 (1)使用液压传动对维护的要求高,工作油要始终保持清洁; (2)对液压元件制造精度要求高,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3)液压元件维修较复杂,且需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4)液压传动对油温变化较敏感,这会影响它的工作稳定性。因此液压传动不宜在很高或很低的温度下工作, 一般工作温度在-15℃~60℃范围内较合适。 (5)液压传动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节流调速系统中,其压力大,流量损失大,故系统效率较低。[编辑本段]液压元件分类 动力元件- 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螺杆泵...... 执行元件-液压缸:活塞液压缸、柱塞液压缸、摆动液压缸、组合液压缸 液压马达:齿轮式液压马达、叶片液压马达、柱塞液压马达 控制元件-方向控制阀:单向阀、换向阀 压力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压力继电器等 流量控制阀:节流阀、调速阀、分流阀 辅助元件-蓄能器、过滤器、冷却器、加热器、油管、管接头、油箱、压力计、流量计、密封装置等

摘 要 现在流行的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可分为两种:变频调速和变压调速,其中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应用较多,它的调速方法可分为两种:变频变压调速和矢量控制法,前者的控制方法相对简单,有二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因此应用的比较多,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变频器多数都是采用这种控制方法。 关键词: 交流调速系统, 异步电动机, PWM技术.....目录摘 要 1前言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变频器调速运行的节能原理 3第二章 变频器 变频器选型: 变频器控制原理图设计: 变频器控制柜设计 变频器接线规范 变频器的运行和相关参数的设置 常见故障分析 8第三章 交流调速系统概述 交流调速系统的特点 10第四章变频电动机的特点 电磁设计 结构设计 14第五章 变频电机主要特点和变频电机的构造原理 变频专用电动机具有如下特点: 变频电机的构造原理 15第六章 交流异步电动机 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基本原理 变频变压(VVVF)调速时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变压变频运行时机械特性分折 19第七章 PWM技术原理 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 25 单极性SPWM法 ..................................................................................................................26结论 31致 谢 32参 考 文 献 33前言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交流传动与控制技术成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电气传动技术面临着一场历史革命,即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取代模拟控制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电机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是当今节电、改善工艺流程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环境、推动技术进步的一种主要手段。变频调速以其优异的调速和起制动性能,高效率、高功率因数和节电效果,广泛的适用范围及其它许多优点而被国内外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调速方式。深入了解交流传动与控制技术的走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变频器调速运行的节能原理 实现变频调速的装置称为变频器。变频器一般由整流器、滤波器、驱动电路、保护电路以及控制器(MCU/DSP)等部分组成。首先将单相或三相交流电源通过整流器并经电容滤波后,形成幅值基本固定的直流电压加在逆变器上,利用逆变器功率元件的通断控制,使逆变器输出端获得一定形状的矩形脉冲波形。在这里,通过改变矩形脉冲的宽度控制其电压幅值;通过改变调制周期控制其输出频率,从而在逆变器上同时进行输出电压和频率的控制,而满足变频调速对U/f协调控制的要求。PWM的优点是能消除或抑制低次谐波,使负载电机在近正弦波的交变电压下运行,转矩脉冲小,调速范围宽。 采用PWM控制方式的电机转速受到上限转速的限制。如对压缩机来讲,一般不超过7000r/rain。而采用PAM控制方式的压缩机转速可提高1.5倍左右,这样大大提高了快速增速和减速能力。同时,由于PAM在调整电压时具有对电流波形的整形作用,因而可以获得比PWM更高的效率。此外,在抗干扰方面也有着PWM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抑制高次谐波的生成,减小对电网的污染。采用该控制方式的变频调速技术后,电机定子电流下降64% ,电源频率降低30% ,出胶压力降低57% 。由电机理论可知,异步电机的转速可表示为:n=60•f 8(1—8)/p第二章 变频器变频器是利用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断作用将工频电源变换为另一频率的电能控制装置。我们现在使用的变频器主要采用交—直—交方式(VVVF变频或矢量控制变频),先把工频交流电源通过整流器转换成直流电源,然后再把直流电源转换成频率、电压均可控制的交流电源以供给电动机。变频器的电路一般由整流、中间直流环节、逆变和控制4个部分组成。整流部分为三相桥式不可控整流器,逆变部分为IGBT三相桥式逆变器,且输出为PWM波形,中间直流环节为滤波、直流储能和缓冲无功功率。 变频器选型: 变频器选型时要确定以下几点: 1) 采用变频的目的;恒压控制或恒流控制等。 2) 变频器的负载类型;如叶片泵或容积泵等,特别注意负载的性能曲线,性能曲线决定了应用时的方式方法。 3) 变频器与负载的匹配问题; I.电压匹配;变频器的额定电压与负载的额定电压相符。 II. 电流匹配;普通的离心泵,变频器的额定电流与电机的额定电流相符。对于特殊的负载如深水泵等则需要参考电机性能参数,以最大电流确定变频器电流和过载能力。 III.转矩匹配;这种情况在恒转矩负载或有减速装置时有可能发生。 4) 在使用变频器驱动高速电机时,由于高速电机的电抗小,高次谐波增加导致输出电流值增大。因此用于高速电机的变频器的选型,其容量要稍大于普通电机的选型。 5) 变频器如果要长电缆运行时,此时要采取措施抑制长电缆对地耦合电容的影响,避免变频器出力不足,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变频器容量要放大一档或者在变频器的输出端安装输出电抗器。 6) 对于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如高温,高海拔,此时会引起变频器的降容,变频器容量要放大一挡。 变频器控制原理图设计: 1) 首先确认变频器的安装环境; I.工作温度。变频器内部是大功率的电子元件,极易受到工作温度的影响,产品一般要求为0~55℃,但为了保证工作安全、可靠,使用时应考虑留有余地,最好控制在40℃以下。在控制箱中,变频器一般应安装在箱体上部,并严格遵守产品说明书中的安装要求,绝对不允许把发热元件或易发热的元件紧靠变频器的底部安装。 II. 环境温度。温度太高且温度变化较大时,变频器内部易出现结露现象,其绝缘性能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引发短路事故。必要时,必须在箱中增加干燥剂和加热器。在水处理间,一般水汽都比较重,如果温度变化大的话,这个问题会比较突出。 III.腐蚀性气体。使用环境如果腐蚀性气体浓度大,不仅会腐蚀元器件的引线、印刷电路板等,而且还会加速塑料器件的老化,降低绝缘性能。 IV. 振动和冲击。装有变频器的控制柜受到机械振动和冲击时,会引起电气接触不良。淮安热电就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时除了提高控制柜的机械强度、远离振动源和冲击源外,还应使用抗震橡皮垫固定控制柜外和内电磁开关之类产生振动的元器件。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对其进行检查和维护。 V. 电磁波干扰。变频器在工作中由于整流和变频,周围产生了很多的干扰电磁波,这些高频电磁波对附近的仪表、仪器有一定的干扰。因此,柜内仪表和电子系统,应该选用金属外壳,屏蔽变频器对仪表的干扰。所有的元器件均应可靠接地,除此之外,各电气元件、仪器及仪表之间的连线应选用屏蔽控制电缆,且屏蔽层应接地。如果处理不好电磁干扰,往往会使整个系统无法工作,导致控制单元失灵或损坏。 2) 变频器和电机的距离确定电缆和布线方法; I.变频器和电机的距离应该尽量的短。这样减小了电缆的对地电容,减少干扰的发射源。 II. 控制电缆选用屏蔽电缆,动力电缆选用屏蔽电缆或者从变频器到电机全部用穿线管屏蔽。 III.电机电缆应独立于其它电缆走线,其最小距离为500mm。同时应避免电机电缆与其它电缆长距离平行走线,这样才能减少变频器输出电压快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干扰。如果控制电缆和电源电缆交叉,应尽可能使它们按90度角交叉。与变频器有关的模拟量信号线与主回路线分开走线,即使在控制柜中也要如此。 IV. 与变频器有关的模拟信号线最好选用屏蔽双绞线,动力电缆选用屏蔽的三芯电缆(其规格要比普通电机的电缆大档)或遵从变频器的用户手册。 3) 变频器控制原理图; I.主回路:电抗器的作用是防止变频器产生的高次谐波通过电源的输入回路返回到电网从而影响其他的受电设备,需要根据变频器的容量大小来决定是否需要加电抗器;滤波器是安装在变频器的输出端,减少变频器输出的高次谐波,当变频器到电机的距离较远时,应该安装滤波器。虽然变频器本身有各种保护功能,但缺相保护却并不完美,断路器在主回路中起到过载,缺相等保护,选型时可按照变频器的容量进行选择。可以用变频器本身的过载保护代替热继电器。 II. 控制回路:具有工频变频的手动切换,以便在变频出现故障时可以手动切工频运行,因输出端不能加电压,固工频和变频要有互锁。 4) 变频器的接地; 变频器正确接地是提高系统稳定性,抑制噪声能力的重要手段。变频器的接地端子的接地电阻越小越好,接地导线的截面不小于4mm,长度不超过5m。变频器的接地应和动力设备的接地点分开,不能共地。信号线的屏蔽层一端接到变频器的接地端,另一端浮空。变频器与控制柜之间电气相通。 变频器控制柜设计 变频器应该安装在控制柜内部,控制柜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散热问题:变频器的发热是由内部的损耗产生的。在变频器中各部分损耗中主要以主电路为主,约占98%,控制电路占2%。为了保证变频器正常可靠运行,必须对变频器进行散热我们通常采用风扇散热;变频器的内装风扇可将变频器的箱体内部散热带走,若风扇不能正常工作,应立即停止变频器运行;大功率的变频器还需要在控制柜上加风扇,控制柜的风道要设计合理,所有进风口要设置防尘网,排风通畅,避免在柜中形成涡流,在固定的位置形成灰尘堆积;根据变频器说明书的通风量来选择匹配的风扇,风扇安装要注意防震问题。 2) 电磁干扰问题: I.变频器在工作中由于整流和变频,周围产生了很多的干扰电磁波,这些高频电磁波对附近的仪表、仪器有一定的干扰,而且会产生高次谐波,这种高次谐波会通过供电回路进入整个供电网络,从而影响其他仪表。如果变频器的功率很大占整个系统25%以上,需要考虑控制电源的抗干扰措施。 II.当系统中有高频冲击负载如电焊机、电镀电源时,变频器本身会因为干扰而出现保护,则考虑整个系统的电源质量问题。 3) 防护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I.防水防结露:如果变频器放在现场,需要注意变频器柜上方不的有管道法兰或其他漏点,在变频器附近不能有喷溅水流,总之现场柜体防护等级要在IP43以上。 II. 防尘:所有进风口要设置防尘网阻隔絮状杂物进入,防尘网应该设计为可拆卸式,以方便清理,维护。防尘网的网格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防尘网四周与控制柜的结合处要处理严密。 III.防腐蚀性气体:在化工行业这种情况比较多见,此时可以将变频柜放在控制室中。 变频器接线规范 信号线与动力线必须分开走线:使用模拟量信号进行远程控制变频器时,为了减少模拟量受来自变频器和其它设备的干扰,请将控制变频器的信号线与强电回路(主回路及顺控回路)分开走线。距离应在30cm以上。即使在控制柜内,同样要保持这样的接线规范。该信号与变频器之间的控制回路线最长不得超过50m。 信号线与动力线必须分别放置在不同的金属管道或者金属软管内部:连接PLC和变频器的信号线如果不放置在金属管道内,极易受到变频器和外部设备的干扰;同时由于变频器无内置的电抗器,所以变频器的输入和输出级动力线对外部会产生极强的干扰,因此放置信号线的金属管或金属软管一直要延伸到变频器的控制端子处,以保证信号线与动力线的彻底分开。 1) 模拟量控制信号线应使用双股绞合屏蔽线,电线规格为。在接线时一定要注意,电缆剥线要尽可能的短(5-7mm左右),同时对剥线以后的屏蔽层要用绝缘胶布包起来,以防止屏蔽线与其它设备接触引入干扰。 2) 为了提高接线的简易性和可靠性,推荐信号线上使用压线棒端子。 变频器的运行和相关参数的设置 变频器的设定参数多,每个参数均有一定的选择范围,使用中常常遇到因个别参数设置不当,导致变频器不能正常工作的现象。 控制方式:即速度控制、转距控制、PID控制或其他方式。采取控制方式后,一般要根据控制精度,需要进行静态或动态辨识。 最低运行频率:即电机运行的最小转速,电机在低转速下运行时,其散热性能很差,电机长时间运行在低转速下,会导致电机烧毁。而且低速时,其电缆中的电流也会增大,也会导致电缆发热。 最高运行频率:一般的变频器最大频率到60Hz,有的甚至到400 Hz,高频率将使电机高速运转,这对普通电机来说,其轴承不能长时间的超额定转速运行,电机的转子是否能承受这样的离心力。 载波频率:载波频率设置的越高其高次谐波分量越大,这和电缆的长度,电机发热,电缆发热变频器发热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电机参数:变频器在参数中设定电机的功率、电流、电压、转速、最大频率,这些参数可以从电机铭牌中直接得到。 跳频:在某个频率点上,有可能会发生共振现象,特别在整个装置比较高时;在控制压缩机时,要避免压缩机的喘振点。 常见故障分析 1) 过流故障:过流故障可分为加速、减速、恒速过电流。其可能是由于变频器的加减速时间太短、负载发生突变、负荷分配不均,输出短路等原因引起的。这时一般可通过延长加减速时间、减少负荷的突变、外加能耗制动元件、进行负荷分配设计、对线路进行检查。如果断开负载变频器还是过流故障,说明变频器逆变电路已环,需要更换变频器。 2) 过载故障:过载故障包括变频过载和电机过载。其可能是加速时间太短,电网电压太低、负载过重等原因引起的。一般可通过延长加速时间、延长制动时间、检查电网电压等。负载过重,所选的电机和变频器不能拖动该负载,也可能是由于机械润滑不好引起。如前者则必须更换大功率的电机和变频器;如后者则要对生产机械进行检修。 3) 欠压:说明变频器电源输入部分有问题,需检查后才可以运行。第三章 交流调速系统概述 交流调速系统的特点对于可调速的电力拖动系统,工程上往往把它分为直流调速系统和交流调速系统两类。这主要是根据采用什么电流制型式的电动机来进行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而划分的,所谓交流调速系统,就是以交流电动机作为电能—机械能的转换装置,并对其进行控制以产生所需要的转速。纵观电力拖动的发展过程,交、直流两大调速系统一直并存于各个工业领域,虽然由于各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它们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但它们始终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电力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而在相互竞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直流电动机的优良调速性能,在可逆、可调速与高精度、宽调速范围的电力拖动技术领域中,几乎都是采用直流调速系统。然而由于直流电动机其有机械式换向器这一致命的弱点,致使直流电动机制造成本高、价格昂贵、维护麻烦、使用环境受到限制,其自身结构也约束了单台电机的转速,功率上限,从而给直流传动的应用带来了一系列的限制。相对于直流电动机来说,交流电动机特别是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坚固耐用,运行可靠,维护方便,惯性小,动态响应好,以及易于向高压、高速和大功率方向发展等优点。因此,近几十年以来,不少国家都在致力于交流调速系统的研究,用没有换向器的交流电动机实现调速来取代直流电动机,突破它的限制。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控制理论向交流电气传动领域的渗透,为交流调速系统的开发研究进一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诸如交流电动机的串级调速、各种类型的变频调速,特别是矢量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交流调速系统逐步具备了宽的调速范围、较高的稳速精度、快速的动态响应以及在四象限作可逆运行等良好的技术性能。现在从数百瓦的伺服系统到数百千瓦的特大功率高速传动系统,从一般要求的小范围调速传动到高精度、快响应、大范围的调速传动,从单机传动到多机协调运转,已几乎都可采用交流调速传动。交流调速传动的客观发展趋势已表明,它完全可以和直流传动相媲美、相抗衡,并有取代的趋势。 交流调速常用的调速方案及其性能比较由电机学知,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转速公式如下:n= 60ƒ1 (1-s) pn (1-1)式中 Pn——电动机定子绕阻的磁极对数; f1——电动机定子电压供电频率; s ——电动机的转差率。从式(1-1)中可以看出,调节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转速有三大类方案。(1)改变电动机的磁极对数由异步电动机的同步转速no= 60ƒ1 pn可知,在供电电源频率f1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接定子绕组的连接方式来改变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磁极对数Pn,即可改变异步电动机的同步转速n0,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这种控制方式比较简单,只要求电动机定子绕组有多个抽头,然后通过触点的通断来改变电动机的磁极对数。采用这种控制方式,电动机转速的变化是有级的,不是连续的,一般最多只有三档,适用于自动化程度不高,且只须有级调速的场合。(2)变频调速 从式(1—1)中可以看出,当异步电动机的磁极对数Pn一定,转差率s—定时,改变定子绕组的供电频率f1可以达到调速目的,电动机转速n基本上与电源的频率f1成正比,因此,平滑地调节供电电源的频率,就能平滑,无级地调节异步电动机的转速。变频调速调速范围大,低速特性较硬,基频f=50Hz以下,属于恒转矩调速方式,在基频以上,属于恒功率调速方式,与直流电动机的降压和弱磁调速十分相似。且采用变频起动更能显著改善交流电动机的起动性能,大幅度降低电机的起动电流,增加起动转矩。所以变频调速是交流电动机的理想调速方案。(3)变转差率调速改变转差率调速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案有:异步电动机定子调压调速,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和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串电阻调速,串级调速等。定子调压调速系统就是在恒定交流电源与交流电动机之间接入晶闸管作为交流电压控制器,这种调压调速系统仅适用于一些属短时与重复短时作深调速运行的负载。为了能得到好的调速精度与能稳定运行,一般采用带转速负反馈的控制方式。所使用的电动机可以是绕线式异电动机或是有高转差率的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电磁转差离台器调速系统,是由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电磁转差离合器以及控制装置组合而成。鼠笼式电动机作为原动机以恒速带动电磁离合器的电枢转动,通过对电磁离合器励磁电流的控制实现对其磁极的速度调节。这种系统一般也采用转速闭环控制。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串电阻调速就是通过改变转子回路所串电阻来进行调速,这种调速方法简单,但调速是有级的,串入较大附加电阻后,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很软,低速运行损耗大,稳定性差。绕线式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就是在电动机的转子回路中引入与转子电势同频率的反向电势Ef,只要改变这个附加的,同电动机转子电压同频率的反向电势Ef,就可以对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进行平滑调速。Ef越大,电动机转速越低。 上述这些调速的共同特点是调速过程中没有改变电动机的同步转速n0,所以低速时,转差率s较大。 在交流异步电动机中,从定子传入转子的电磁功率PM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P2=(1—s)PM是拖动负载的有效功率,另一部分是转差功率PS=sPM,与转差率s成正比,它的去向是调速系统效率高低的标志。就转差功率的去向而言,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可以分为三种:1)转差功率消耗型 这种调速系统全部转差功率都被消耗掉,用增加转差功率的消耗来换取转速的降低,转差率s增大,转差功率PS=sPM增大,以发热形式消耗在转子电路里,使得系统效率也随之降低。定子调压调速、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及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调速这三种方法属于这一类,这类调速系统存在着调速范围愈宽,转差功率PS愈大,系统效率愈低的问题,故不值得提倡。2)转差功率回馈型 这种调速系统的大部分转差功率通过变流装置回馈给电网或者加以利用,转速越低回馈的功率越多,但是增设的装置也要多消耗一部分功率。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级调速即属于这一类,它将转差功率通过整流和逆变作用,经变压器回馈到交流电网,但没有以发热形式消耗能量,即使在低速时,串级调速系统的效率也是很高的。3)转差功率不变型 这种调速系统中,转差功率仍旧消耗在转子里,但不论转速高低,转差功率基本不变。如变极对数调速,变频调速即属于这一类,由于在调速过程中改变同步转速n0,转差率s是一定的,故系统效率不会因调速而降低。在改变n0的两种调速方案中,又因变极对数调速为有极调速,且极数很有限,调速范围窄,所以,目前在交流调速方案中,变频调速是最理想,最有前途的交流调速方案。第四章变频电动机的特点电磁设计 对普通异步电动机来说,再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性能参数是过载能力、启动性能、效率和功率因数。而变频电动机,由于临界转差率反比于电源频率,可以在临界转差率接近1时直接启动,因此,过载能力和启动性能不在需要过多考虑,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改善电动机对非正弦波电源的适应能力。方式一般如下:

研究黄茶的论文

(2002-2012年)[1] 韩晓阳,王乃栋,于亚伟,张丽霞.茶园一株异养硝化-好氧脱氮菌的鉴定及特性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6):1495-1501[2] 孙庆娜,张丽霞,王小会,王乃栋,韩晓阳,徐雪.山东工夫红茶适宜加工品种的筛选[J].中国茶叶加工,2012,(3):14-17[3] 孙庆娜,张丽霞,王小会,向勤锃,黄晓琴。烘焙提香时间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中国茶叶加工,2012,(2):20-22,27[4] 张丽霞,曹德航.泰安茶产业的发展战略[J].落叶果树,2012,(2):33-35[5] 王乃栋,张丽霞,黄晓琴,韩晓阳,李智.茶树PPO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茶叶科学,2012,32(3):269-275[6]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黄晓琴,向勤锃.新建茶园不同间作及覆盖遮荫效应比较研究—种植模式Ⅰ:茶行东西走向[J].山东农业科学,2012,(5):33-36[7]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向勤锃,黄晓琴.新建茶园不同间作及覆盖遮荫效应比较研究—种植模式Ⅱ:茶行南北走向[J].山东农业科学,2012,(6):44-47[8] 李巍巍,刘玉,张丽霞,杨超.泰山茶园蜘蛛种类调查及优势种动态分析[J].茶叶科学,2012,32(4):341-346[9] 李巍巍,朱璧然,刘玉,张丽霞.山东省蜘蛛新纪录及其地理分布[J].茶叶科学技术,2011,(4):40-41[10] 刘腾飞,张丽霞,宋鲁彬,姚元涛,田丽丽.控释肥在茶树上的应用前景[J].福建茶叶,2011,(4):33-35[11] 于亚伟,黄晓琴,王乃栋,韩晓阳,张丽霞*.山东泰安茶园土壤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分离鉴定[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11,4(19):1749-1754.[12]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山东新建茶园间作花生和春玉米的效应比较[J].山东农业科学,2011,(8):29-32[13] 刘洋,张丽霞,向勤锃,刘腾飞,侯剑.山东茶树品种引进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编号:201106-29[14] 于亚伟,张丽霞*,韩晓阳.尿素不同配施处理对棕壤茶园土壤尿素转化及硝化作用影响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5):1278-1282[15] 李丰,张丽霞,王乃栋,刘洋.茶树枝梢空中压条后不定根发育过程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11,31(5):379-385[16] 李丰,张丽霞*,茶树空中压条不定根原基发育影响因子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9):41-44[17] 孔海云,张丽霞.低温与光照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茶叶,2011,37(2):75-78[18] 刘腾飞,张丽霞,张民,韩晓阳,彭正云,江崇焕.控释肥对茶园土壤养分及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3):54-60,64[19] 刘腾飞,张丽霞,韩晓阳.茶树专用控释肥在幼龄茶园的肥效研究山东农业科学[J].山东农业科学,2011,(1):47-52,72[20] 王乃栋,张丽霞,向勤锃,李巍巍.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J].茶叶科学,2011,31(1):33-39[21] 朱雯,刘玉,张丽霞,杨超,李巍巍.山东茶园天敌资源调查[J].茶叶科学技术,2011,(1):12-17[22] 韩晓阳,刘晓慧,刘腾飞,王日为,张丽霞.茶籽萌发过程中养分吸收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0):66-70[23] 朱雯,刘玉,张丽霞,杨超.山东茶园害虫资源调查[J].茶叶科学技术,2010,(3):30-33[24] 李晓东,向勤锃,高吉刚,张丽霞.不同成熟度茶籽外植体诱导发生体胚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54-58[25] 刘晓慧,张丽霞,王日为,王超.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黄茶香气成分[J].食品科学,2010,31(16):239-243[26] 刘晓慧,王日为,张丽霞,范方媛,韩晓阳,欧阳石光.山东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0,(2):27-30(通讯作者)[27] 黄晓琴,束怀瑞,刘会香,张丽霞,丁爱云,陈宗懋.山东省茶树冰核细菌的鉴定[J].茶叶科学,2010,30(3):191-194[28] 王跃华,张丽霞,孙其远.钙过量对茶树光合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2):432-438(通讯作者)[29] 韩晓阳,张丽霞,王日为.茶树育苗基质的筛选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36-39(通讯作者)[30] 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31] 米培培,张丽霞.8-羟基喹啉荧光试剂法测定茶叶中铝含量[J].山东农业科学,2009,(4):106-108(通讯作者)[32] 王跃华,张丽霞,郭延奎,向勤锃,黄晓琴.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结构及相关生理变化研究[J].茶叶科学,2009,29(4):282-288(通讯作者)[33] 米培培,张丽霞.对-香豆酸、咖啡酸和绿原酸荧光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3):365-370(通讯作者)[34] 姚元涛,张丽霞,宋鲁彬,田丽丽.茶树硼素营养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茶叶,2009,(3):10-11;(4):18-20[35] 黄晓琴,束怀瑞,张丽霞,单秋娟,陈宗懋.冰核细菌在山东茶树上的分布规律及消长动态研究[J].茶叶科学,2009,29(4):298-294[36] 姜淑媛,张丽霞.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胞内pH值变化[J].中国茶叶,2009,(1):27-29(通讯作者)[37] 姚元涛,张丽霞,王日为,米培培,汪军.山东棕壤茶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因的营养诊断[J].茶叶科学,2009,29(2):157-165(通讯作者)[38] 姚元涛,刘谦,张丽霞,王日为.山东棕壤茶园幼龄茶树叶片黄化病因诊断与防治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219-224(通讯作者)[39] 张丽霞,向勤锃,李宪利,黄晓琴,郭凤枝,付长锋.适宜山东茶区种植的乌龙茶无性系良种筛选[J].福建茶叶,2008,(2):16-17[40] 姜淑媛,张丽霞,郭延奎.荧光显微分析技术在植物细胞学研究中的应用[J].激光生物学报,2008,17(4):565-568,封三(通讯作者)[41] 姜淑媛,张丽霞,郭延奎,赵友全,贾明,翟衡.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黄绿色自发荧光的显微分析[J].茶叶科学,2008,(2):135-141(通讯作者)[42] 唐道方,刘德华,蒋立文,王树芝,刘黎,向博文,向勤锃,张丽霞.南方红豆杉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08,(2):21-23[43] 王日为,张丽霞.释香过程中茉莉花净油组成与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J],广州化工,2007,(5):49-51[44] 谢思惠,张丽霞,唐艳梅,刘锋,张振兴,陈兴彬,向勤锃.山东茶叶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7,(3):104-106[45] 黄晓琴,梁艳,张丽霞.奶茶的制作研究[J],饮料工业,2007,10(11):18-21[46] 夏文娟,张丽霞,王日为,史作安,贾明.毛细管电泳同时分析茶黄素类和儿茶素类化合物[J].色谱,2006,24(6):592-596 (通讯作者)[47] 夏文娟,张丽霞,史作安,贾明.毛细管电泳分析茶黄素的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6,26(2):147-153 (通讯作者)[48] 张丽霞,赵淑娟,王桂雪,杨荣光,黎星辉.泰安市茶树种植气候条件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244-248[49] 彭正云,刘德华,肖海军,蒋立文,张丽霞,向勤锃,唐道方.发根农杆菌转化茶树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190-194[50] 黄晓琴,张丽霞,杨雪梅.济南茶馆的经营风格调查[J].茶叶,2006,32(1):45-47[51] 张丽霞,郭延奎,黄晓琴,向勤锃,夏文娟,贾明.茶树叶片荧光性绿斑病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1):75-80[52] 张丽霞,王日为,向勤锃,黄晓琴,刘德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细胞中的晶体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2):126-130[53] ZHANG Lixia, GUO Yanqui, et al. Cellular utrastructure of tea leaves suffering from fluorescent green spot disease.Proceeding of 200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in tea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a industry[54] 夏文娟,张丽霞,黄晓琴,向勤锃.添加硫酸铝对茶园土壤部分化学性质的影响.茶叶通讯,2005,32(3):8-11(通讯作者)[55] 向勤锃,刘德华,张丽霞,彭正云,肖海军.氟铝胁迫下茶树组培小苗的生长及其蛋白质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57-59[56] 肖海军,刘德华,彭正云,张丽霞,向勤锃,唐道方.茶树子叶分化的研究[J].福建茶叶,2005,(4):11-13[57] 张丽霞,贾明,夏文娟,向勤锃,黄晓琴.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研究[J].茶叶科学,2004,24(4):288-294[58] 刘德华,彭正云,肖海军,张丽霞,向勤锃,徐仲溪.“刷状芽”茶树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3):290-291[59] 彭正云,刘德华,肖海军,张丽霞.茶树根愈伤组织及发状根诱导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2):138-141[60] 国淑翠,黄晓琴,张丽霞.泉城市民饮茶习惯初步调查[J].中国茶叶加工,2004,(4):45-47[61] 张丽霞,王日为,杨伟丽.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动态变化规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6):506-508[62] 张丽霞,王日为,李名君,施兆鹏.不同制备方法所得茉莉花香精油的差异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4):399-402[63] 王日为,张丽霞,高吉刚.茶叶中花青素类物质研究展望[J].茶叶科学技术,2002,(4):4-8[64] 黄启为,黎星辉,唐和平,张丽霞,罗军武.湖南特种绿茶的主要化学成分[J].经济林研究,2001,19(3):9-11[65] 张丽霞,曹贞红,谈述高,李常青.银针茶品种适制性研究[J].福建茶叶,2000,(3):23-24,29[66] 黎星辉,罗军武,唐和平,张丽霞,黄意欢.古丈毛尖茶主要生化成分的研究[J].茶叶通讯,2000,(4):7-9[67] 王日为,张丽霞,杨伟丽,周跃斌.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的动态变化规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3):194-199[68] 张丽霞,施兆鹏.茉莉花瓣细胞超显微结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2):108-111[69] 张丽霞,王日为.茉莉花香气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1999,(2),4-7[70] 张丽霞,张赛苏.君山银针竖立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茶叶通讯,1999,(4):19-22[71] 张丽霞,施兆鹏,刘德华,周小芸.茉莉花解剖结构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4(5):370-374[72] 张丽霞,施兆鹏,王日为,刘德华,黎星辉.茉莉花酯酶同工酶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4(1):18-22[73] 张丽霞,杨伟丽.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1998,(3):19-22[74] 张丽霞.茉莉花茶加工理论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1998,(1):21-23[75] 黎星辉,胡茂丰,刘富知,刘仲华,蔡利娅,张丽霞.湖南地方茶树资源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23(6):543-547[76] 王日为,李辉勇,张丽霞,熊远福.湖南野生甜茶常量成分及色素稳定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22(5):456-460[77] 王日为,刘灿明,张丽霞.湖南甜茶天然色素性能初步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1994,(6):30-32[78] 张丽霞,施兆鹏.红茶和绿茶初制过程中维生素C变化动态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1,(增刊):627-632[79] 张丽霞,王日为.黑茶初制中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S1):513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 索引序列
  • 小叶黄杨叶片发黄的研究论文
  • 叶片切片观察研究论文
  • 果树叶片形态研究论文
  • 叶片泵毕业论文
  • 研究黄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