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有关实验研究的教育史论文

有关实验研究的教育史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实验研究的教育史论文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 教育 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加强调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提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 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 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 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 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 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 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 言行举止 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 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 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 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 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 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__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 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 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 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从被法国人民誉为“奥尔良姑娘” 的抗英英雄贞德,到出生入死,帮助黑人奴隶获得自由的塔布曼,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及其所起 草的《独立宣言》,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 ,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 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 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 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 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 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 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 学 毕业 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 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 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 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 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 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 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 ,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著名 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 “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 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中国古代有许 多清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 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 感人。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 时代的新风尚。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们可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提倡的集体主义,它与封建社会的道 德规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与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 国,集体主义的原则要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历史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 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 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实际 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促进了人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尊 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主要体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马克思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从研究商品 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写下了《资本论》这部巨著,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司马迁踏遍祖国各地,历尽艰辛,虽受腐刑之辱却矢志不渝,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 ,呕心沥血27年,三易其稿,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为了实地考察维苏威火山而 献出了生命;近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察,创立了科学进化论;居里及其夫人在极其艰苦 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

许许多多 的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 所建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科学,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从小就应该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四个现代化。

第二,敢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 价。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英 勇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虽 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最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临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 纪会知道我的价值。”这是何等刚烈!在探求科学奥秘、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社会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也不限于以上几方面。深入挖掘内容,进行社会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长期任务。

实施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在 方法 上除了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外,根据历史学科 的特点,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音响等现代化视听手段。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 点决定了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书中社会美的 因素,并借助于历史图片、幻灯、录音等形象化的载体,再现历史场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如讲述红军长 征时,播放一曲《过雪山草地》,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也可编制简 易幻灯片,再现某一历史画面,“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

二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认识历史规律,以实施社会美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 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人强调“以史为镜”、“读史明智”,就是指认识和驾驭历史规律,指导社 会实践。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去认识规律,深层 次地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预测未来,指导现实。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基本动因是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 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究其终极原因,是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生活内部的矛盾冲 突。其共同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学生懂得这一规律,对资产阶级 革命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美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 诸多史实的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和利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创造未 来,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 文章 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 经验 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 措施 、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

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

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

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

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

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 总结 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

(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

(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

(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

(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

(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海教育科研,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3]萧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历史教学,2001.

[4]任爽.鉴空衡平[J].历史教学,2005.

[5]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2.

[6]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 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思考 技术论文

3. 浅谈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4. 有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论文

5. 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浅谈

6. 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魅力教育论文

摘要: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实验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而且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演示实验;课堂教学;实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纵观化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许许多多的化学理论的诞生和化学物质的发现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在促进化学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着化学教育的发展。

化学教学中,为配合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有时候需要亲自设计实施实验,这样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概念、原理和规律都要通过实验展开并最终通过实验加以论证,可以说,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展示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关于演示实验的作用的思考

从知识与技能层面来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很容易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形成准确的化学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认识化学反应,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同时演示实验还能够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从过程与方法层面来看,全程参与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学生能够方便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的操作过程、操作要领、实验现象分析等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来看,演示实验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化学反应现象,更展示了古往今来的化学工作者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和对科学的执着探索,这些素材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材料。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演示实验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激起学生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演示实验的类型

演示实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验证型,另一种是探究型。

1.验证型演示实验

验证型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结论-原理-实验的程序组织教学的②。以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实验为例。首先提出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然后得出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再分析原理:电子的转移必然会引起元素原子所带电荷的变化,即引起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所以电子的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最后通过实验来证实结论的正确与否。验证型演示实验主要用于证实化学理论或化学反应原理的正确性。高中化学盐类水解以及根据金属钠推测金属钾的化学性质等实验皆属于此类。

2.探究型演示实验

探究型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实验-原理-结论的程序组织教学的。仍以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实验为例。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设计实施一个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如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分析实验现象,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得出结论。探究型演示实验过程在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上实际上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探究型演示实验很多,如金属钠与水反应、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等。

三、提高演示实验对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1.实验操作要规范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对实验的理解、设计、操作等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施实验时必须要注意这种示范性效果所带来的影响:这将为学生独立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提供一个可参照的依据。此外,学生对教师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最为敏感,鉴于此,教师实验操作就必须要绝对准确到位,这是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并得到良好实验现象的前提和保证。比如在溶解固体物质时,就必须要注意使玻璃棒在烧杯中沿某一方向做圆周运动,并注意不要让玻璃棒碰到烧杯叮当作响,更不能把溶液溅到烧杯外。

2.直面实验失败

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材上要求的演示实验。实际上,教材上给出的演示实验都是在操作难度、成功率、典型性方面经过千挑万选后才确定的,这些实验对任何一个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师来说都是很容易成功实施的。然而,一个实验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时间、地点、场合、天气、药品、仪器、实验者的身心状况而产生意外。一旦产生意外,教师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首先要冷静分析查找原因而不要急于为自己找借口解脱,应该要看到这是一次引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可以发动学生一同来寻找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坦言实验失败,不能简单地用药品失效、仪器故障等借口来搪塞学生,更不能编造现象,弄虚作假。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更是向学生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契机。

3.演示实验要起到演示的作用

化学演示实验,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化学变化的全过程,使学生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因此,演示实验必须起到演示的作用。演而不示或干脆把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变成教师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实现演示实验的作用和效果要围绕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展开。

(1)课前充分准备实验,明确实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精心设计实验,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实施实验。如果是为实验而实验,就只会使学生的认识浮于实验过程的表面,无法深入探究下去。我们提倡课前演练实验的做法,这有利于教师掌控实验过程,能有效防止实验设计疏漏以及现象不明显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中,要验证产物中有碱生成,就必须在金属钠投入水中之前滴加酚酞,虽然反应后滴加酚酞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但实验效果却大大削弱了。

(2)操作过程鲜明直观,易于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最终是要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实施实验过程中就不能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要采取能保证实验现象明显、说服力强、易于学生观察的做法来增强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比如可以使用投影仪来解决后排学生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实验现象的问题,用白纸或有色纸来衬托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等等。教师的演示实验如果不能让学生很便利、清晰地观察到实验操作和反应现象,这样的实验只能带来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3)学生准确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一个化学反应往往会涉及声、光、热、色、态、味等多方面的变化,教师不但要注意自己如何做,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可以通过预设问题的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可以为学生缩小观察范围,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如在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钠在水中什么位置?钠在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你能听到什么声音吗?溶液的颜色在反应前后有没有什么变化?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观察实验,学生的观察必然会具体而全面。演示实验完成后还应该要求学生准确、简明、扼要、完整地表述所看到的反应现象,这是对学生观察现象进行检验和评价指导的有效途径。

(4)引导学生透过反应现象分析反应实质,得出结论。不仅是化学演示实验,这是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只有完成了这一步,一个化学实验才是完整的,做不到这一步,教师的演示实验就只能是做给学生看的一个魔术。当然,分析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中最复杂、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扮演领路人的角色,不要单纯为了结论而去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如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实验中,学生会对与锌片连接后放入稀硫酸溶液中铜片上的气泡感到惊奇,下面的教学核心就应该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气体的成分和其产生原理。在得出该气体是氢气,它是由氢离子得到电子而形成的这一结论后,学生自然会认识到该原电池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不过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而已,至于接入灵敏电流计后指针发生偏转也就不足为奇了。

4.实验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教师对演示实验的实施要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如实验过程中要贯穿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变量控制等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此外,演示实验还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来替代教师演示实验,更应该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演示实验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综上所述,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实效性,立足点不应该只停留在完成教材所要求的实验上,而应将这些实验整合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并最终积淀为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这才是演示实验教学目的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社,2003.

[2]杨柏松.化学演示实验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1).

Abstract: Experime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chemistry teaching. Demonstrative experiment can not only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 but also it is of profound and positive meaning in changing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 demonstrative experiment;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

关于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民族振兴依靠教育,教育振兴依靠教师,教师技能提高依靠教学实践和研究,而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都离不开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和引导。本文试就中小及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进行探讨,以便同仁借鉴。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能运用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去求得科学的结论,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活动就称之为教育科研。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便发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今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总是前进的、发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它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指导教育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在丰富、在完善、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地、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深化教改,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中的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经过时或落后了的东西。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科学理念依据的源泉,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动力。进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知道,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学的理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进行教 改实验,勇于创新,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对学期或学年度所实验的课题或项目应进行书面总结,找出差距,继续研究。这样边研究,边实践,自编自导自演,既可以优化“教”,也可以优化“学”,既经济快捷,又方便实惠。所以说,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目前许多学校都总结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的建设。他们不仅把科研成果通过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出去巡回讲学、作报告。这样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数十年长期坚持,因而成为全国一流中学。该校的科研带头人魏书生,也逐步锻炼成为教育实验改革的专家,全国知名。

3、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古今中外教育史的发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无不是经过教育科研——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终身为之实践,因而成为历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他在数十年教书育人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才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的。……概言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选择课题,定向研究,不断总结积累,不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育科研活动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经;也是提高广大中小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科学实验)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呢!只有广泛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顺利实施,确保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目标的实现。

那么,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努力转变观念,树立参与意识,扩大科研组织,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专门机构的建设和管理,集中人力物力,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以推动教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各学校也可借此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科学研究,以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提高。具体方法可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总结法等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活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具有进行教育科研最有利的条件。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立足本职,立足自身实际,努力学习,勤奋钻研,注意挖掘和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联系有关科学理论,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积极撰写科研论文,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努力使自己退出“教书匠”行列,逐步锻炼跨入到“科研型”甚至“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因为,教师在科研道路上的钻研精神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正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有力因素;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他较高的自身素质和科研水平上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树立起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争创佳绩。切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万木苦争春,何患未成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实践出真知,为教育科研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化教育在今天迎来了高速的发展,通过电化教育的手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为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中电化教育也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

电化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它的目的仍是要实施教育,电教部门和学校电教工作者要为普及电教而提供电教资料,编写电教教材,他们的工作仍然是教学,只有懂得教学具备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好电化教育。实践证明,好的电化教育,能够对中小学的教学成绩有显著的帮助。

一、电化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的形式就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了使学生更加有兴趣,更能够投入,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有鼓动性、幽默性或者加入一定的肢体动作。但是这种外部的刺激具有瞬时性,只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同时还存在审美疲劳的弊端。加之,这与教师的性格、环境、语言表达具有较大的关联性,遇到表情严肃、性格内向的教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单一的表情、较少的肢体语言、单调的语调就很难能够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布鲁纳是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他曾表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由此可以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化电化教育就是应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借由它的生动、形象、直观,集中了视觉听觉,通过灵活多变的视听效果来改善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平时语言难以表达的思维,从而达到比传统教学更方便高效的效果。

二、电化教学发掘学生的思维

创造思维是相对传统的思维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就像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创造思维具有传统思维却又高于一般思维。创造思维也来源于生活,了解的越多思维越发散,越能够产生创造思维,但中小学的学生大都仅限于学校的生活,因此思维局限性大。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课堂就是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唯一场所,教师想要学生具有极佳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丰富的课堂教学素材。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因此电化教育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教材和多媒体电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发散思维产生创造思维,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开拓视野。

三、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质和教育的实时性

信息素质代表了两个方面即计算机素质和网络素质,计算机素质主要表现为熟练地操作电脑,熟悉电脑系统解决常见问题、应用文字编辑软件、灵活运用各种软件解决教学问题、能够制作和编辑处理需要使用的图片、演示文稿制作使用等各项在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各项关于电脑的基本能力;网络素质则包含收发电子信息、网页浏览查询、信息查询收集、软件下载等基本互联网素质。上海师范大学黎教授在出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一书中,通过下面的语言来定义什么是信息素质,黎教授的表述如下: 信息获取、加工等能力可以简称为"信息能力",通过信息教育使学生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品质。通过这段表述,我们能够对信息素质有所了解,也能够判定什么才是所谓的信息素质。

电化教育就是通过连接的互联网来形成一个三维的、空间的教育体系,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化来达到充实课堂使得课堂能够与时俱进,时刻获得最新资讯、最新动向,从而远离"闭关修炼"的教育困境。这样既可以增强了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培养,也能够树立学生对信息化的观念,增强学科教育的实时性,避免教育与社会的脱节。

四、提高了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发挥主体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电教化则相对平衡了二者在教与学的作用,将讲述和吸收转换为交互式的课堂。将计算机的图、文、动画结合,形成屏幕内、屏幕外教师、学生多方面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一起分析比较,一起提出问题,一起解答问题,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就是引导的作用,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课堂,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课堂。

同时信息化的今天,合理、正确、高效地使用现代化电化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同的教学模块和形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突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作用。学生除了能够在老师固定的模式下学习,还能够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自行学习,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双向的信息传输,加强信息的沟通,形成知识的多向网络,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五、结论

运用现代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和创新的课堂形式,结合传统教育和电化教育,优势互补,形成全新的课堂文化。在现代化的整合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完美融合的新课堂。新的课堂具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意识,传统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 传统的课堂中心发生了转换,教师为中心变成了课程内容为中心; 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师授生学的关系变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教材也不再是不变式的标准教材而是求知型的探索式的新教材。这样形成了新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和学习积极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达成以上要求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和条件,电化教育是构建创新学习环境的技术支持,因此需要体会它与传统教育各自的优缺点,将两者有机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振红. 中小学电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南国农,李运林,祝智庭. 信息化教育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摘要:

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由一开始的不受重视逐渐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在美术教育地位逐渐提高,教学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好的情况下,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所具有的作用也慢慢地突显出来。因此,本文以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意义为题,对美术教育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原则以及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美术教育;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意义

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有效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所以说,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因此,在合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美术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小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原则。

(一)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十分成熟,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若是不能有效的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那么当学生思维已经成熟之后在开展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小学阶段是最好的培养时期。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美术教学入手。

要知道,美术这一学科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对于教学方式也没有固定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这样就使得教学的灵活性比较强,而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着积极的作用[1]。多样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以及直觉思维的发展,而此两者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意想象,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美术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原则。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按照自由、平等等原则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进行的美术教学才能够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发挥美术教学具有的创造性,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发散环境,学生在此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可以自由创造,这样其思维就可以得到创新的发展。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想要通过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此种精神,才能在学习中自主开拓,久而久之,其创新意识以及能力都会得到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精神引导,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多启发学生动脑。与此同时,因为美术知识是比较灵活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想法融入到知识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可以得到培养。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一种引导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可以根据美术这一科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发散思维训练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说,当教师想要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可以先给一个命题,就以《夏》为命题,对于夏天每个学生都不陌生,而且此命题和生活实际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认为的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画出来。很多学生可能会画花朵,会画蓝天白云,这样的想法是较为固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夏天天气热,怎么可以降暑呢?”这一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想到,夏天还可以游泳,还可以在树荫在乘凉等,当这些想法从脑海中浮现之后,学生进行夏的创作就会多样化,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发散。

(三)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够得到放松,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创新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此情境中思维得到碰撞,进而产生新的火花。综上所述,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要知道,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进而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迎弟.浅谈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3):274-275.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途径。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以优势专业为中心,在学生国际流动、教师国际流动、教学与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合作研究以及合作办学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取得大量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矿业大学 国际化 优势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09-0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及其高等教育机构为因应全球化背景而在战略上设定国际前沿目标并付诸行动的过程;在实施层面表现为具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及其效果。[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是按照国际高等教育界通行的理念、准则和规范指导办学,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一国或者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水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的人才的过程。[2]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作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对我国煤炭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3]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在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分别被江苏省授予2013年 “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研究会先进集体”和“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的称号。本论文集中讨论了具有矿大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一 国际化的办学实践

1.学生的国际流动

中国矿业大学一直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积极扩大出国留学学生和来华留学学生的规模,形成了双向流动的合理格局。学生的国际流动是大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矿业大学的留学生数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目前有在校留学生180余人。就留学生的层次分布而言,大部分为学历生(degree-seekers),而非非学历生数(non-degree seekers)。在学历生中,本科生的数量最多,一直占据主体地位。从方向上看,学生流动分为流入(国际留学生)和流出(本国学生接受时间不等的海外学习)两种形式。2013年,国际部会同教务部,设立出国留学奖学金,选拔了126名出国留学预备生。

同时国际部积极推进各个研究生、本科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中加MBA项目、格里菲斯大学土木工程本科项目、墨尔本皇家理工建环本科项目、俄罗斯奖学金项目、美国全球优秀本科生项目、奥尔登堡大学交换生项目以及其他多个校际交流项目派出学生100多人。在鼓励本校学生短期访学的同时,2013年学校设立了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鼓励更多留学生选择矿大为他们的学校。这一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当年招收留学生54人,其它各类学生29人,留学生在校生规模达到170人,较之前有了增长。[4]

2.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道路还体现在学校对师资力量国际化的重视。师资力量是衡量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世界上许多高水平的著名大学,师资力量往往都是高度国际化的。中国矿业大学采取了培养与引进并行的办法来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首先,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处经常组织教师及行政人员的短期访学工作为便于教职工赴海外进行学术交流,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处积极主动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对学校因公出访审批手续进行了简化,同时推出了《中国矿业大学出国(境)人员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处级以上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等政策,在严格规范外事管理的同时,为教职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提供了政策保障。2013年,学校累计派出111批次因公出访团组,共计296人次赴海外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或考察访问,比去年同期增加49%。此外,学校停办多年的管理干部和教师团组海外进修项目也得以重新启动执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教职工自觉对外交流的主动意识逐渐增强,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5]

其次,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处加大聘请外籍教师的力度。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教师学术背景的多样性,同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积极拓展聘请渠道、强化服务措施等举措,学校2013年重点工作之一――聘请15名语言外教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些英语、德语外教分别承担了英德语言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公共英语、同时承担了研究生英语及孙越崎学院等的语言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此外,2013年,学校还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奥地利、英国、丹麦、日本、韩国、南非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和学者200余人次来校合作交流。 [6]

在优化本土教师学源背景的同时,学校还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学校2007年获批的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项目“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继续由国家重点资助并实施。2013年,学校聘专引智经费实现360万,其中含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项目3项,引进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重点支持计划项目2项,另外今年申报的第四个“111计划”――“深部地下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已获批执行。[7]

3. 教学与课程的国际化

一个学校的国际化不但体现在学生和师资的多元化,更重要,更核心的是要实现教学的国际化。1996年,OECD将“课程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定义为“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西方学者莫里斯哈拉雷(Maurice Harari)认为,课程国际化不仅包含外语训练和国际区域研究学科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包含将全球视野引入一般学科的“学科普遍化”过程。[8]

我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稳步推进双语教学。2010年《中澳学院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列为校教学改革项目,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制定并实施,3位外方合作高校教授为中德学院、中澳学院授课,国际化办学取得新进展,每个专业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以后会开设专业英语课。但是和其他项目相比,教学上的改革力度较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教材单一,接触不到原版教材,虽然引进了外籍教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和课程国际化的问题。

4.国际合作研究

在科研方面,中国矿业大学近年来积极推进本校优势专业的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一方面提高教师与学生主持、策划、参与重大国际项目的能力;同时依托国际会议,促进科技和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2010年9月17日,我校校长葛世荣率团出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2010年世界能源论坛大会并向来自世界各国的700多位与会者发表了题为“中国未来能源与洁净煤技术”的演讲。2010年3月15日至3月22日宋学锋副校长等一行七人于赴德执行考察访问任务,主要是落实“中德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合作推进会”中煤矿安全设备物联网、城市系统物流规划、节能减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四个产业化项目。 [9]

5.国际合作办学

国际合作办学也是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2010年我校先后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奥尔登堡大学、波鸿工业技术大学、德国RWE公司、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卧龙岗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合作单位分别签订了教育科技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学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协同模式,成立了国际学院,建设了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联合10多所国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美国南达科塔矿业学院发起成立的全美矿业高等教育联盟拟以团体会员方式加入,联盟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2013年,学校新签约海外合作高校10所,续签7所。其中,新签约澳洲高校1所、续签4所;亚非高校新签约4所; 欧美合作高校5所、续签3所,布局日趋合理。同时,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各单位对外交流实际情况,各学院及重点实验室分别选取了5家合作伙伴作为重点交流对象。目前,各学院及重点实验室基本实现至少与海外2家以上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使得我校国际交流工作更加务实。 [10]

二 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化办学的特点及其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化办学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单纯引进少量外国留学生,公派留学生,教师短期访问合作等方式发展成一套全面的,多渠道的,多层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已经与国外一批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通过联合培养、交换交流学生、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第二,参与主体的层次逐步从研究生向本科生下移。中国矿业大学早期的学生对外交流项目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近两年,矿大不断推进本科生短期访学交流项目。学校组织人力,物力,推进短期访学项目的进行。第三,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道路以自己的优势专业为发展中心,这一特点在国际会议的举办和国际合作项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虽然中国矿业大学在国际化办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中国矿业大学还缺乏对于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国际留学生比例依然偏低。从国际留学生的来源国家来看,中国矿业大学的留学生多集中在亚非欠发达国家,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其次,对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借鉴不够。高校国际化强调的是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目前中国矿业大学的多数国际化办学方式都是以项目为中心,以会议为表现形式,缺乏系统教育理念的植入和教育体制方面的真正变革。再次,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在许多方面依然体现出“依附性”的特点,对于其他大学借鉴的多,输出的少。而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即相互的借鉴,彼此的输出。

总之,中国矿业大学以服务教学、科研、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校中心工作为宗旨,以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探索实践行业特色和国际化办学相融合的发展之路,从学校发展实际出发,探求一个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讲实效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2] [8] 袁本涛,潘一林,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清华大学的案例 [J] 高等教育研究,2009,(9):23-28.

[3] 网络搜索.

[4][5][6][7][8][9][10]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年鉴[R].2013.

作者简介:朱潇潇,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教师、讲师(江苏徐州 221000)

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B类(2012W57―思维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摘要:教育类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结构及方法,它有三个组成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三者应构建成锁链结构,论文才达到神韵结合。关键词:撰写 教育类 科研论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一般有三种类型的论文。一是理论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二是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三是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这三种类型的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共同的部分:一、前置部分前置部分是教育科研论文的第一部分,一般包括题目、署名、摘要和关键词四个方面的内容。1、题目 这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一般选题宜小,挖掘要深。题目的形式多样,可以明确点明题意,可以仅指出研究的问题范围,可以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实验研究报告的题目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使人对研究对象一目了然。2、署名 为了表示对论文负责,要署上作者的姓名。3、摘要 3000字以上的正式发表的论文,一般应写出论文摘要。摘要的目的:一是为了使读者能很快地准确鉴别论文的基本内容,确定是否需要此论文,是否需要阅读论文全文,也使读者在无需阅读全文的情况下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二是为了可以存储入计算机,可以编制文摘页和二次文献。4、关键词 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教育科研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数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是对所研究的范围、方向作出的标志,方便论文在文献检索时分类。二、主体部分它是教育科研论文的主要部分,不同类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主体部分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1、在教育科研论文中,主要为学术论文,它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其主体部分一般包括前言、正文、结论、后记或志谢、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1)前言。写在正文之前,用于说明写作的意图及研究方法。学术论文的前言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阐明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简介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手段;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正文。这是教育科研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现,在整个论文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它着重讨论取得研究成果所用的论证手段及所建构的理论观点及体系,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推理,显示研究的正确性。(3)结论。这是围绕正文所作的结语,将研究成果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确概括。结论是论题被充分论证后得出的结果,作者将自己的观点鲜明地铺垫出来,引出新的思考。(4)后记或志谢。这是对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或写作过程中曾经给予帮助、参与讨论、审阅或提出建议的单位或个人表示谢意。这是对他人劳动的一种尊重。(5)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论文中应列出直接提到的或利用的资料来源。凡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占,应注明出处,这就是注释。注释的方式有三种:文内注(行内夹注)、页末注(脚注)和文末注。参考文献是指与论文有关的重要文献,一般采用文末注。2、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这主要表现为实验研究报告。它是对整个教育实验研究的全面总结。其主体部分包括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后记或志谢、参考文献。(1)前言。一般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框架。(2)方法。要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要让别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出来的,便于别人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加以评价和鉴别,便于他人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同样的重复实验。方法部分一般要写明五项具体内容: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实验的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因素的实施及条件控制等之前的程序、通常涉及实验步骤的具体安排、研究时间的选择;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3)结果。这是实验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求说明每一个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其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用统计表、曲线图,结合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得出研究结果或结论。(4)讨论。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评价。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思考、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验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对本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的探讨,如对误差、显著性的分析等,进行必要的反省;对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和适用范围进一步说明;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实验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提出建议。讨论与研究结果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它应该是基本肯定的,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讨论则是教育主观的认识与分析,是研究者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验应用的桥梁。(5)后记或志谢。为了对那些对实验的开展进行了有效的配合、给予了有力的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可以写一后记或志谢,它可以用脚注的形式,在论文题注中说明,而不作为论文主体部分中的一个部分。(6)参考文献。实验报告的末尾,应注明实验报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资料来源。3、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主要是指教育调查报告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主体部分一般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与建议。(1)前言。教育调查报告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前言要交待清楚调查和经验总结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方法。一般要说清调查和总结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调查和总结,调查和总结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取样及调查或总结的方式方法等。(2)正文。正文部分即调查或总结的内容,通过叙述、调查图表、统计数字及有关文献资料,用纲目、项或篇、章、节的形式,把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准确地提示出来。(3)结论与建议。在对整个调查或总结内容进行总体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提出新的见解、新的理论和参考意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进一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意见。三、附录部分实验研究类和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一般都附有附录部分。在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中,一般把实验研究中得到的原始数据、实验观察记录、繁杂的数学推导、问卷或其它不便放入正文中的资料列入附录,以便查证。在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中,一般把调查工具,部分原始材料附在报告后面,包括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把这些内容作为附录,一方面可以使正文内容更集中,另一方面也是为读者提供可供分析的原始资料,以便让他人分析搜集方法是否科学,事实材料是否可靠,并供其他的研究人员参考。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论文报告 问题描述: 急求实验论文格式,哪位知道啊~~ 谢谢!!! 解析: 如何撰写实验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 鲁子问在教育实验的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应深入研究实验,特别是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假设的理论基础、实验的方案等,不断总结实验教学,总结经验,发现新的成果,将这些研究撰写成实验教学论文,以促进实验教学更好地实现实验的设计目标。 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撰写的实验论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把握实验理论。实验教师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实验理论,不仅准确、深刻地分析实验理论对于 实验教学的指导意义,而且详实地分析实验理论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并从不同层面深度分析实 验理论在这一层面的教学实践的理论意义和操作方法。 2.密切结合实验实践。实验教师在实验理论研究方面不具有优势,所以应该重点从实验教学实践的 不同层面,深度剖析实验理论在实验实践中的运用。 3.基本符合论文规范。实验论文也是一种论文,所以应该遵循论文的一般规范,比如论点明确,论 据科学、合理、充分,语言明晰,格式符合基本要求(一般应包括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 正文、参考文献等。) 论文的不同层次可以包括实验理论的实践论证层次、实验理论的实践操作层次、实验实践的案例分析层 次等。以“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实验为例,我们可以撰写以下不同层次的论文: 一、实验理论的实践论证层次 1.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科学性 2.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理论基础 3.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本质特性 4.图式理论与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 5.动机理论与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 6.兴趣原则与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 7.插图对于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有效性探讨 8.中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真实任务研究 二、实验理论的实践操作层次 1.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实验的基本程序 2.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实验的课堂教学 3.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实验的课外阅读 4.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实验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5.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有效监控策略 6.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计划策略 7.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元认识策略 8.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学习策略 9.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真实兴趣策略 10.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真实困难策略 11.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活动设计 三、实验实践的案例分析层次 1.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真实任务案例分析 2.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小组阅读案例分析 3.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写作案例分析 4.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课堂活动案例分析 5.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阅读摘录案例分析

论文教育实验研究

微格教学作为当前师范生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被广泛运用在师范院校中,导入技能属于微格教学十大技能之一,又可分为若干个导入的类型,而创设情境导入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英语课堂的导入 方法 ,为学生掌握其他技能有一定的先导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初中微 教育 实验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微教育实验论文 范文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

一、课外小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好奇心

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的新鲜感以及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例如,在夏天,没有放在冰箱里的剩饭第二天就会发馊,而放在冰箱里的剩饭不会发馊,可指导学生在家里进行简单的对照实验,分析得出结论: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等环境因素。此类有趣的小实验能把学生引进生物知识的海洋中。“生物难学”这一畏难情绪被淡化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在课外小实验中得到了启示,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外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以及进行实验的具 体操 作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创新的实验活动。课外小实验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不迷信,不墨守成规,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独立思考,大胆探求,独具匠心。并且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因此,课外小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特性与特长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学生亲自动手,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操作疑问,通过不断地检验练习,由不熟练到熟练,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课外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生物学常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如,在学习“植物营养繁殖”时,教师特意组织学生课外进行 种植 马铃薯、柳树扦插以及草莓压条栽培的实验,可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 爱好 以及条件来挑选其中的一项来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在课外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且向自个的爸爸妈妈学习,向有 经验 的农民进行讨教,在天然的实验田当中大胆地求证课本上的知识,不断地探究生物的奇特性,既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办法,又领会到了劳作的趣味,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小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三、生物课外小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生物课中的植物生成过程等探究内容展现出来。通过生物课外小实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性思维,在探究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 反思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快乐。例如,学生课题《沙溪河畔绿化景观和安全满意度调查》,就是源于媒体上竞相争论的一个社会 热点 问题而开设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生的探

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中有不少活动引出了一些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有的探究项目在讨论部分提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以及建议。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便可以为日后发现问题提供来源。比如,《探究动物的某种行为》《光合作用的实验改进探究》《鱼鳍在 游泳 中的作用模拟探究》《植物的运输作用》等一直以来都是教学活动的难点,指导学生把这类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其意义及价值将更大。在生物教育中,课外小实验的教育无疑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注重从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断地开展实验,学生才能在探求中自己获取知识,在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系统,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育充满活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及探究能力。

四、生物课外小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得知事物具体情况、获取生物知识、发现知识疑问的源泉。许多科学史上的重要知识发现都是通过细微观察而获得的。在开展课外生物实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激起学生在观察方面的兴趣,详细教导观察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用兢兢业业的科学态度去观察,启示学生在观察当中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观察才能的进步,有赖于正确的观察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的各方面进行观察,并且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由此才可以全面地认识事物。例如,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前,让每位学生在塑料杯中对玉米、黄豆、绿豆等种子进行实验培养,并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由于实验是学生在家中各自独立进行操作,缺少教师的演示指导,一定会有不足之处甚至失利。但是由于实验比较容易操作,而且不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及实验结果的对比,取长补短,重复地进行实验,绝大多数学生仍取得了成功。上课时,我让学生将在课外培养的萌发种子带至课堂展示。在学生自个培养黄豆等幼根并观察幼根和根毛的实验中,教师还应当教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幼根在不一样的生长时期的形状变动,并进行肉眼查询和放大镜查询的对比,使学生在动态改动的悉数查询中体会根的生长进程、根吸水的部位以及根尖适于吸水的特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显微镜查询根毛的方位和根尖的规划,联系根尖规划挂图,了解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规划特征,然后进一步观察根的生长。观察到了表象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表象背后蕴含的生物知识。这样,通过课外小实验,既让理论知识联系了实践过程,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总之,生物课外小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拓宽和延伸。它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 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精神。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极力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环境,为他们营造亲身实践、亲手操作、亲身感受与体会、自主协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

初中微教育实验论文范文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范文

一、学生在初中生物实验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目的不明确。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结果,则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仍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吸引,故而容易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的情况。

2.观察的准确性不高。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如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需要观察者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锐性。学生在观察细胞结构时,往往出现看到了气泡就以为是细胞,或看到了细胞就得意忘形,不再进一步观察的情况。

3.观察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而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是复杂的,观察中应勤于思考,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许多学生常常把观察与思维割裂开来,不善于明辨主次是非。例如,在观察血细胞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红细胞就算完成任务了,对白细胞及细胞的特征不再进一步观察、思考。

二、要求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重视观察的目的、步骤、方法,以及学生观察态度的教育。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根据观察目的拟订计划,按计划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其次,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发展了,精确性增强了,就能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对于他们发展思维,锻炼分析、鉴别、判断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三、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主要观察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学生只有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对实验过程进行有效观察。生物实验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点观察。在观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对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做一般观察,而对种子的内部结构应作重点观察,弄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局部观察。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对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

特征上的区别。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时,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通过解剖后的局部观察,学生充分认识到两种类型的花其本质属性的区别。

3.顺序观察。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点。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时,先让同学们观察各种形态的叶,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的临时装片,从上到下观察叶片的结构———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下表皮,气孔,再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

4.对比观察。它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叶脉与网状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外,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

5.重复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现象和一贯现象,这充分说明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反复多次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对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确定脑是否除净,当然这种实验要仔细观察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总之,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生物实验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摘要:教育类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结构及方法,它有三个组成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三者应构建成锁链结构,论文才达到神韵结合。关键词:撰写 教育类 科研论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一般有三种类型的论文。一是理论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二是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三是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这三种类型的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共同的部分:一、前置部分前置部分是教育科研论文的第一部分,一般包括题目、署名、摘要和关键词四个方面的内容。1、题目 这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一般选题宜小,挖掘要深。题目的形式多样,可以明确点明题意,可以仅指出研究的问题范围,可以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实验研究报告的题目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使人对研究对象一目了然。2、署名 为了表示对论文负责,要署上作者的姓名。3、摘要 3000字以上的正式发表的论文,一般应写出论文摘要。摘要的目的:一是为了使读者能很快地准确鉴别论文的基本内容,确定是否需要此论文,是否需要阅读论文全文,也使读者在无需阅读全文的情况下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二是为了可以存储入计算机,可以编制文摘页和二次文献。4、关键词 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教育科研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数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是对所研究的范围、方向作出的标志,方便论文在文献检索时分类。二、主体部分它是教育科研论文的主要部分,不同类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主体部分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1、在教育科研论文中,主要为学术论文,它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其主体部分一般包括前言、正文、结论、后记或志谢、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1)前言。写在正文之前,用于说明写作的意图及研究方法。学术论文的前言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阐明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简介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手段;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正文。这是教育科研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现,在整个论文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它着重讨论取得研究成果所用的论证手段及所建构的理论观点及体系,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推理,显示研究的正确性。(3)结论。这是围绕正文所作的结语,将研究成果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确概括。结论是论题被充分论证后得出的结果,作者将自己的观点鲜明地铺垫出来,引出新的思考。(4)后记或志谢。这是对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或写作过程中曾经给予帮助、参与讨论、审阅或提出建议的单位或个人表示谢意。这是对他人劳动的一种尊重。(5)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论文中应列出直接提到的或利用的资料来源。凡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占,应注明出处,这就是注释。注释的方式有三种:文内注(行内夹注)、页末注(脚注)和文末注。参考文献是指与论文有关的重要文献,一般采用文末注。2、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这主要表现为实验研究报告。它是对整个教育实验研究的全面总结。其主体部分包括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后记或志谢、参考文献。(1)前言。一般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框架。(2)方法。要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要让别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出来的,便于别人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加以评价和鉴别,便于他人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同样的重复实验。方法部分一般要写明五项具体内容: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实验的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因素的实施及条件控制等之前的程序、通常涉及实验步骤的具体安排、研究时间的选择;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3)结果。这是实验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求说明每一个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其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用统计表、曲线图,结合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得出研究结果或结论。(4)讨论。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评价。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思考、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验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对本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的探讨,如对误差、显著性的分析等,进行必要的反省;对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和适用范围进一步说明;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实验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提出建议。讨论与研究结果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它应该是基本肯定的,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讨论则是教育主观的认识与分析,是研究者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验应用的桥梁。(5)后记或志谢。为了对那些对实验的开展进行了有效的配合、给予了有力的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可以写一后记或志谢,它可以用脚注的形式,在论文题注中说明,而不作为论文主体部分中的一个部分。(6)参考文献。实验报告的末尾,应注明实验报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资料来源。3、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主要是指教育调查报告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主体部分一般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与建议。(1)前言。教育调查报告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前言要交待清楚调查和经验总结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方法。一般要说清调查和总结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调查和总结,调查和总结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取样及调查或总结的方式方法等。(2)正文。正文部分即调查或总结的内容,通过叙述、调查图表、统计数字及有关文献资料,用纲目、项或篇、章、节的形式,把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准确地提示出来。(3)结论与建议。在对整个调查或总结内容进行总体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提出新的见解、新的理论和参考意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进一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意见。三、附录部分实验研究类和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一般都附有附录部分。在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中,一般把实验研究中得到的原始数据、实验观察记录、繁杂的数学推导、问卷或其它不便放入正文中的资料列入附录,以便查证。在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中,一般把调查工具,部分原始材料附在报告后面,包括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把这些内容作为附录,一方面可以使正文内容更集中,另一方面也是为读者提供可供分析的原始资料,以便让他人分析搜集方法是否科学,事实材料是否可靠,并供其他的研究人员参考。

在写论文的研究意义的时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如下:

1、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前人有研究过,或者阐述过但阐述论证的不全面和有不足的地方,作者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就是,所写论文研究的意义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的新意。次也要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是用什么理论证明此观点的,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而且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也要有详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作者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当然,研究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所以要从现实的方面去进行论述,要写的具体点。这里,作者可以了解一下数学教学论文研究有什么意义。

其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论文作用

所谓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就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的深化认识过程,把研究成果文字化,形成论文或报告。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

⑴、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

⑵、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撰写科研论文,不仅是反映科研成果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深化科研成果和发展科研成果的问题,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⑶、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教育科研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仅对直接参加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和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把全部思维内容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加以扩展,以至把它的旧的形而上学的限制和公式完全推翻了。

由于它承认了获得性的遗传,它便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564页)可见,为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人们交流认识,承接认识成果,必须搞好论文撰写。

⑷、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

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教育科研活动均属创造性活动。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研究论文教育实验报告

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写作浙江教育学院 卢真金一、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的意义二、研究报告的类型和结构三、写作要求四、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五、文章的类型和投稿的策略一、研究报告论文撰写的意义研究报告和论文是:1、研究者思想发展的忠实记录2、课题研究水平和价值高低的标志。3、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广的重要形式。(跨越时空)4、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研究水平、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的又一次重要实践活动。二、研究报告的类型和结构(一)类型1、实证性研究报告2、文献性研究报告3、理论性研究报告(二)结构题目、署名、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1、实证性研究报告:如教育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主要是用事实说明问题,材料力求具体典型,翔实可靠、格式规范。这类报告要求通过有关资料、数据及典型事例的介绍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种研究报告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往往跟接触性的研究方法有关。2、文献性研究报告:主要以文献情报资料作为研究材料,以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为主,以文献的考证、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信息、进展、动态,以述评、综述类文章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学、文献评论研究中用得较多。3、理论性研究报告:狭义上的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为主要内容,重在研究对象本质及规律性认识的研究。独特的看法、创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严密的逻辑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是其内在特点。理论性研究报告没有实证研究过程,因此对研究者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论文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为论题,即真实性将被验证(论证)的命题、观点。论题的主要来源就是研究课题提出的假设及研究对假设验证的结果。论文最终是要论证论题的真实性而提出明确的论点。二为论据,即证明论题真实性的依据。论据的来源应该是研究过程所获得的信度、效度高的事实材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材料。三为论证,即以论据证明论题的论述过程。论证是文章的结构层次、材料组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文章思想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与深刻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技巧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论文与实证性研究报告有区别,它一般将科研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和结果加以提炼,用较简明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达,论文不包括过多的具体研究方法和过程,而更强调内容的创新和学术价值。任何研究课题的成果都可以用论文来表达。三、写作内容和要求(一)题目1、题目的内容类型、定位、作用2、写作要求标题要准确标题要新颖题式可多样标题要简洁(二)署 名1、署名的方式集体署名个人署名2、署名的规则贡献大小:提出研究设想、承担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惯例(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四)前言(三)内容提要关键词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属于支柱性概念。(四)前言1、内容: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课题的界定(概念术语的解释)及问题的陈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写作要求:课题阐述要清楚准确,中心突出;客观公正、科学准确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简明扼要介绍课题研究的动机和意义。(五)正文1、内容:它必须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研究报告又分: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3、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4、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的重点部分。A. 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B.研究结果的讨论 。结果分析与讨论材料缺乏的原因研究设计缺乏一种系统观,讨论问题思路狭隘操作过程不够到位,操作措施不够落实,就产生不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文献资料检索不够,对他人的研究研究缺乏了解,对自己结果的讨论就缺乏客观性、支持的力度反映结果的项目指标难以确定测量的方法与手段较难选择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要求不断提高结果分析与讨论对研究者理论素养和洞察力要求较高对下一步的研究提不出发展的方向。2、写作要求2、写作要求:总体要求:科学性和创造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学术性和通俗性。具体要求有:1、掌握材料要充分。2、分析整理要科学。3、图表使用要恰当。4、观点材料要统一。5、语言使用要规范。正确区分学术概念和生活概念,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6、引用论点要慎重。与已一致,佐证;他人观点中某些好思想,提练综合;带有片面性的真理,开拓思维、慎重判断;相反的权威观点,找准错误所在。(引古不引今,引洋不引中,引刊不引报,引专著不引文集)7、内部逻辑要严密。8、标题序号要规范。9、讨论部分要简练。(六)结论、(七)注释和参考文献、(八)附录(六)结论1、内容:整篇报告的概括和小结。成果概括(结论必须指出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今后研究的展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等2、要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指明方向。(七)注释和参考文献1、内容:书籍、刊物、报纸、网络2、要求:完整注明出处(八)附录:问卷、量表、研究材料、统计数据、方案、计划等四、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一)影响研究报告和论文质量的因素1、研究工作本身2、研究者的哲学水平和研究素养3、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二)写作步骤1、确定成果类型及主题——定位。2、谋篇构思,拟定写作提纲。多学科多角度全面分析研究内容,形成尽可能完整的内容框架体系。(放)选取三特(特长、特色、特点)进行创造性构思,突出重点难点,围绕中心论点进行系统梳理。(收)照顾文章结构比例的匀称性,进行适当的内容调整。拟定写作提纲:句子提纲、标题提纲、段落提纲、图表式提纲。3、初稿写作1)有话想说2)无话可说忘回跳3)有话能说4、修改定稿1)关注三类问题:全局性问题局部性问题细节性问题2) 修改方法:存放-冷却-补正修改法边写边改-气呵成法同行交流-导师点评-自我修改法。五、文章的类型和投稿策略(一)文章的类型抄凑合流(二)投稿的策略:1、了解杂志特色:编辑方向、体裁风格、开设栏目、作者群体2、因稿论嫁,从一而终;多次强化,终结善果。3、集中一点,挖深挖透,成小专家,专家小成。六、教师在研究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选题:过大、过空、过泛,缺乏实效性追风现象明显命题作文、应景作文现象明显,敷衍应付行为居多二)写作文章类型体裁选择定位不准确;破题困难,不能抓住切入点和结合点契合点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概念界定不清晰,划分不统一、不穷尽;基本概念术语理解不透,空话套话比较多,胡乱套用现象明显;缺乏系统观和整体观,思维方式满足于简单的罗列和枚举,出现跳跃性思维、游走式思维,脚踩西瓜皮,滑到那儿算那儿;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理论推导缺乏,理论体系构建困难;局限于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跟着感觉走;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意的印证,出现理论与实践分离,论点和案例脱节的现象,且缺乏对案例的必要分析;资料收集、综合分析意识淡漠;收集不全面充分,观点材料不统一;材料取舍比较困难;数据处理不科学,分析水平比较简单原始;治学态度不严谨,结论推断比较随意,缺乏足够必要的实证研究数据支撑,往往凭感觉经验下结论;语言拼凑痕迹明显,一味追求对仗工整,明显有文学化倾向;语言表达不流畅;标题冗长,不够简洁明了原因理论学习动力不足,没有真下功夫;存在知识性缺陷,忽略条件性和方法性知识的学习理论底蕴不扎实,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手段、措施——条件——目标之间缺乏合理构建,应然与实然、理念、经验与行为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结;研究动态现状了解不够;难以把握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很难抓住源头问题做文章;容易出现重心偏移、定位不准的现象;对自身教学经验反思不够,理论与经验的契合点抓不准;经验不能升华为理论;研究设计不科学、过程不落实,操作随意性大,缺乏具体的抓手、切实可行的措施。怎样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一)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的类型教育科学研究报告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揭示教育规律的主要形式。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就其内容和写作形式分为:论述性研究报告、描述性研究报告、实证性或实验性研究报告和文献资料研究报告等四个类别。论述性研究报告:这是一种旨在阐明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研究报告。描述性研究报告:这是一种旨在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发生了什么的研究报告。实证性、实验性研究报告:这是一种旨在用事实说明现象或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互为因果,以及现象为什么发生,怎么能发生的研究报告。文献资料研究报告:这是一种旨在以口头、文字、音像等资料为基础,分析、辨明某一方面研究的信息、水平、进程、争议、趋势等的研究报告。(二)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l、全文提要:提要就是研究工作的概述;必须能够准确地反映报告的内容和目的,文字清晰易读,要力求忠实于报告,并要避免评述。其字数以250-300字为适宜,至多也不要超过600字。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研究工作的简单过程。4、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等。5、国内外前人这个问题上,所做的工作情况简介。6、研究结果的分析,这一部分是报告的核心,它的撰写工作,要根据研究的假设或研究的目的,作一番清晰描述,也就是对研究结果的描述。 这一部分除了用文字叙述外,还可借助图表的设计,把结果显示出来,从中可以更清晰、直观地体现重要的研究结果。7、讨论:讨论就是对研究的分析是否恰当,不要之处。应提出修正。8、结论:必须是根据充实的材料与分析的结果,说明结论的可靠度。9、建议,除与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建议相同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根据研究的结论,针对研究的问题有头的现状,提出改革的建议,以供有头部门选择。建议的内容不能与报告的结论无关,否则便失去意义和价值。建议的表达方式,应留有余地,不要过于武断,或掺杂个人的情绪作用等。二是对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建议,应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未来的研究有待改进的地方,尚待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等,可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参考。(三)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几条基本原则为了以个性透视共性,这里主要介绍实证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掌握了这类报告的“个性”,那末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的“共性”也就不难领会了。怎样撰写好实证性研究报告呢?下面先说几条基本原1、谁要以事实为依据 研究报告中列举的全部数据和例子,都应该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绝不可有半点虚假,不能编造,不能无中生有。报告中对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分析,对教育原理和规律的探索,也都要以事实为依据。科学研究报告中的每一句带有判定性的话.都必须在足够的、可信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基础上得出。当然,科学研究报告中也必须把研究问题时所需要的大量事实材料跟撰写报告时应引用的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区分开来。有些事实材料,如与研究的主题扣得不紧,应当忍痛割爱;有些事实材料,应当尽量制作成表格、图例以及其它直观形式。2、内容的阐述有逻辑性 实证性研究报告的内容阐述与研究工作的逻辑发展顺序是大体一致的,为了确保研究报告的逻辑性,我们应当首先考虑整个研究工作的发展顺序,然后再考虑报告的表达方式。研究报告内容的逻辑性是整个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写照,没有一个好的研究基础,好的科研报告是怎么也写不出来的。 科学研究报告必须绝对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必须恰如其分。文字、用词应力求准确。概念表述应尽量用科学性用语,避免用常识性用语,以免读者费解或产生歧义。当然,研究报告的文字也必须简单、明了、通顺、流畅,既要明白如话,又要把研究的效果准确地、科学地表达出来。3、引用文献资料要注明出处 在教育科研报告中完全可以引用,采纳别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但必须尊重别人的劳动。一方面应实事求是地评价,实实在在地引用;另一方面,不应当把别人的成就变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在研究报告中凡有引用别人的材料、研究成果或观点性词语,必须加以注释或说明,以向读者示知成果界限。

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摘要:教育类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结构及方法,它有三个组成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三者应构建成锁链结构,论文才达到神韵结合。关键词:撰写 教育类 科研论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一般有三种类型的论文。一是理论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二是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三是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这三种类型的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共同的部分:一、前置部分前置部分是教育科研论文的第一部分,一般包括题目、署名、摘要和关键词四个方面的内容。1、题目 这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一般选题宜小,挖掘要深。题目的形式多样,可以明确点明题意,可以仅指出研究的问题范围,可以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实验研究报告的题目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使人对研究对象一目了然。2、署名 为了表示对论文负责,要署上作者的姓名。3、摘要 3000字以上的正式发表的论文,一般应写出论文摘要。摘要的目的:一是为了使读者能很快地准确鉴别论文的基本内容,确定是否需要此论文,是否需要阅读论文全文,也使读者在无需阅读全文的情况下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二是为了可以存储入计算机,可以编制文摘页和二次文献。4、关键词 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教育科研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数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是对所研究的范围、方向作出的标志,方便论文在文献检索时分类。二、主体部分它是教育科研论文的主要部分,不同类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主体部分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1、在教育科研论文中,主要为学术论文,它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其主体部分一般包括前言、正文、结论、后记或志谢、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1)前言。写在正文之前,用于说明写作的意图及研究方法。学术论文的前言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阐明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简介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手段;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正文。这是教育科研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现,在整个论文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它着重讨论取得研究成果所用的论证手段及所建构的理论观点及体系,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推理,显示研究的正确性。(3)结论。这是围绕正文所作的结语,将研究成果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确概括。结论是论题被充分论证后得出的结果,作者将自己的观点鲜明地铺垫出来,引出新的思考。(4)后记或志谢。这是对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或写作过程中曾经给予帮助、参与讨论、审阅或提出建议的单位或个人表示谢意。这是对他人劳动的一种尊重。(5)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论文中应列出直接提到的或利用的资料来源。凡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占,应注明出处,这就是注释。注释的方式有三种:文内注(行内夹注)、页末注(脚注)和文末注。参考文献是指与论文有关的重要文献,一般采用文末注。2、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这主要表现为实验研究报告。它是对整个教育实验研究的全面总结。其主体部分包括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后记或志谢、参考文献。(1)前言。一般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框架。(2)方法。要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要让别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出来的,便于别人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加以评价和鉴别,便于他人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同样的重复实验。方法部分一般要写明五项具体内容: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实验的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因素的实施及条件控制等之前的程序、通常涉及实验步骤的具体安排、研究时间的选择;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3)结果。这是实验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求说明每一个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其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用统计表、曲线图,结合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得出研究结果或结论。(4)讨论。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评价。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思考、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验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对本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的探讨,如对误差、显著性的分析等,进行必要的反省;对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和适用范围进一步说明;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实验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提出建议。讨论与研究结果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它应该是基本肯定的,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讨论则是教育主观的认识与分析,是研究者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验应用的桥梁。(5)后记或志谢。为了对那些对实验的开展进行了有效的配合、给予了有力的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可以写一后记或志谢,它可以用脚注的形式,在论文题注中说明,而不作为论文主体部分中的一个部分。(6)参考文献。实验报告的末尾,应注明实验报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资料来源。3、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主要是指教育调查报告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主体部分一般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与建议。(1)前言。教育调查报告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前言要交待清楚调查和经验总结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方法。一般要说清调查和总结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调查和总结,调查和总结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取样及调查或总结的方式方法等。(2)正文。正文部分即调查或总结的内容,通过叙述、调查图表、统计数字及有关文献资料,用纲目、项或篇、章、节的形式,把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准确地提示出来。(3)结论与建议。在对整个调查或总结内容进行总体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提出新的见解、新的理论和参考意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进一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意见。三、附录部分实验研究类和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一般都附有附录部分。在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中,一般把实验研究中得到的原始数据、实验观察记录、繁杂的数学推导、问卷或其它不便放入正文中的资料列入附录,以便查证。在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中,一般把调查工具,部分原始材料附在报告后面,包括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把这些内容作为附录,一方面可以使正文内容更集中,另一方面也是为读者提供可供分析的原始资料,以便让他人分析搜集方法是否科学,事实材料是否可靠,并供其他的研究人员参考。

“改革开放”这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专用名词,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其它各个方面都实用。特别对教育而言“改革开放”显得犹为重要。在思想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很多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民族、区域之分的。“进化论”、“相对论”、“牛顿定律”等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同时,必须意识到,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旧的教育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诚然在那种教育体制下,在上个世纪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但那已是昨日黄花了,现在是21世纪,事变时移,现在需要更大规模且能力更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它肩负起我国新一代教育的重任。可是,虽然“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十几年,但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假期,我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心寒啊! 当我问小学生什么是素质教育时,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素质教育呀!听过,不过我也不知到是什么意思。”;“素质教育,电视里看过,就是没有家庭作业。”;“得高分,让老师、家长满意。”;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都说“管它什么教育,只要考高分,准没错”。接着我对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唱歌、跳舞、打球就是素质教育”;“拉小提琴、画画,就是素质教育。”。家长却说“素质教育,电视里听说过,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吧!”;“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的教育吗。”也许这个家长以前就怕考试吧!·那么高中又怎样呢?虽然很多高中都办了体育特长班、美术特长班、音乐特长班。不可否认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但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素质教育而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大多数高中生还是不得不在书海中遨游。有位老师说的好“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你不能考高分,考上大学,你就别想再受教育”。 任何一种革新,它都必须依旧的体制为基础,对其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并不能完全脱离。一旦完全脱离,就失去了基础,新的东西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革新就是改掉不好的一面,追求好的一面。因此素质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一: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完全放弃应试教育。在国外,即使发达的国家(美、日、法、英、德)也都保留了笔试(这一考查手段)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在中国就更不用说了,在没有找到一种新的考查途径之前“应试”手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仍然存在。直到一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考查手段的建立。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停滞。 二:不能因为“素质教育”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就可以不再动笔、不做作业,就可以放下书本,素质教育并不是懒人避难的港湾。该背的还是要背,该练的还是要练,毕竟,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看书就能成材的人。“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更高要求的人才,并不是培养一批豪门阔少。 三:不能因为有某项特长,(比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就放弃文化课,这是绝对错误的,那样只能使你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记住今后社会需要的是综合人才。 四:素质教育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允许有所偏重,发挥自己的特长。 五:明白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不要因为前人实践过的就不再去做,这也是错误的,作学问就要有怀疑精神,除非自己动手否则都不要轻易相信。 六:素质教育应落实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口号而已由调查可以看见,要人们从根本上接受素质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七:坚决禁止某些人,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干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老套。 八:“素质教育”所谓的减负,并不是要求降低了,而是更加的高了,它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更具有适应力的新一代人才。

想要那篇发给你·《数学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开拓前进》 ·《把小学数学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索》 ·《民主科学个性——语文素质教育思考》 ·《浅议社科阅览室与医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对中学生物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素质教育与学校德育改革》 ·《素质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 ·《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道德内化的思考》 ·《素质教育思想中的人性教育因素》 ·《浅谈实验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学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与尝试》 ·《浅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 ·《向素质教育转轨要从制度层面上深化改革》 ·《厚爱中差生,全面进行素质教育》 ·《研讨式教学与教师适应性研究》 ·《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详细内容》 ·《劳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浅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素质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新举措》 ·《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浅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薄弱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 ·《校园网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需要开放型的德育环境与机制》 ·《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再思考》 ·《面向 21 世纪素质教育“审美型”音乐教学模式设计》 ·《研讨式教学模式评析》 ·《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全面迈向新世纪的特区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 ·《试论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关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断想》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习汨罗经验施行素质教育》 ·《从加涅的学生素质观看素质教育》 ·《试论研究生的成才与情商》 ·《小学社会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对素质教育环境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政府行为》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研究》 ·《考试改革与语文素质教育》 ·《对学校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再思考》 ·《《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实验报告》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 ·《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社会结构的断裂与素质教育的困境》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对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 ·《论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 ·《简析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备的素质》 ·《关于MCAI教学普及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 ·《抓好地理会考命题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发挥中学地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需要改革学生评价制度》 ·《初中地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总体构思》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体会》 ·《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式 -浅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作用》 ·《法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初探》 ·《美术点拔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 ·《也谈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回归》 ·《天津市初中英语学科素质教育指导纲要》 ·《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试论历史教学孕涵在素质教育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思考》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可行性、科学性》 ·《浅谈初中化学素质教育》 ·《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初探》 ·《英语教学和素质教育》 ·《全方位构建学校德育工程的实施框架》 ·《化学教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化学创新教育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高中数学课堂设计》 ·《数学教育的素质教育意义》 ·《高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高考数学命题谈素质教育的实践》 ·《小学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 ·《调整教材结构,推进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与途径》 ·《数学素质与数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索》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推行素质教育要紧紧抓装三个要义不放松》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号心理健康之脉架素质教育之桥》 ·《德育应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训练英语运用能力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思考》 ·《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析》 ·《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的五条原则》 ·《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与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审美素质教育》 ·《浅论“办学特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学化学素质教育探讨》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于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优化课堂结构,实施素质教育》 ·《对初中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试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背景下校长的人才策略》 ·《“后进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纵横》 ·《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辨证思考》 ·《初中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初探》 ·《建构形象的历史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 ·《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价值取向和法学本科教育的改革调整》 ·《素质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开展教师素质评价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信息素养培养初探》 ·《试论素质教育评价的若干特点》 ·《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美育与素质教育》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创新____语文素质教育的灵魂》 ·《要落实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着眼能力,培养“四快”——语文学科素质教育探索》 ·《浅谈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 索引序列
  • 有关实验研究的教育史论文
  • 关于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 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 论文教育实验研究
  • 教育研究论文教育实验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