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教师与课程论文格式

教师与课程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教师与课程论文格式

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格式要求1.教学论文格式要求题目(居中,3号黑体,前后各空一行)作者(单位和电子邮件或QQ号) 摘要(小4号粗楷体) 摘要正文用小4号楷体关键词(小4号粗宋体) 关键词正文用小4号宋体,与正文之间空一行 一、一级标题(一级标题用4号黑体,顶格,前后各空半行)1.二级标题(二级标题用小4号粗华文中宋,空两格)(1)三级标题(三级标题空两格) 正文(小4号宋体) 参考文献(4号粗宋体,居中,前后各空一行)(说明:取消自动编号、语言要科学、规范) ——————————————————————————2.教学案例格式要求教学案例统一用Word 2003中文版写作,用电子版参加评选。页面设置为:A4纸张,各边边距厘米、页眉为论文名称(居中,小5号宋体)、页码在页脚中居右放置,全文倍行距,其他具体要求见下。教学活动标题(居中,3号黑体,前后各空一行)作者(单位和电子邮件或QQ号) 摘要(小4号粗楷体) 摘要正文用小4号楷体标题: 课程: 学段: 以下栏目仅供参考(没有的栏目请删除),欢迎创新 目的:(要求:分条列出教师计划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完后的预期学习目标) 活动概述:(要求:对本次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简短的概要描述) 教学和学习活动记录(一)准备工作(要求:列出教师的备课和其他准备工作,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经验;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准备工作,其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技巧) (二)教学和学习活动过程记录(要求;按顺序、详尽地描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步骤,详尽程度以读者能理清整个教学过程并能模仿为标准) (三)进行本次教学的必要条件(要求:根据您本次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在有关选项前打“Ö”或填写有内容)主要教学地点只在教室 只在机房 教室+机房 其他地点,请列出: 2.本次教学对教师的基本技术要求 教师应能熟练使用: 3.本次教学对学生的基本技术要求 学生应能熟练使用: 4.硬件:(要求:选择或列出本次教学中教师或学生必备的硬件条件)教师用计算机( )台,配置: 学生用计算机( )台,配置: 局域网:需要 不需要专用教学平台:需要 不需要学校连接Internet:需要 不需要学生回家用电脑:需要 不需要学生回家用Internet:需要 不需要其他硬件: 5.软件:(要求:列出本次教学中教师或学生使用的有关软件)通用软件: 学科素材/资源库: 学科教学软件: 本次教学教师是否必须自编课件:q必须 q可要可不要 q不需要如果教师为本次教学专门制作了课件,请列出并简单介绍: 6.外接设备:(要求:选择或列出本次教学中教师或学生必备的外接设备)打印机:需要 不需要扫描仪数码相机如需要其他外接设备,请列出: 7.网站:(要求:分类列出教师推荐的网站、学生自己搜索到的网站) 8.其他:(要求:列出所需的图书、录像、光盘等其他资源)。 评价:(要求: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你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哪些方面?采用哪些评价方法和评价尺度?请列出) 教学反思和回顾(建议从以下方面反思和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本次教学采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或学习的哪些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具有哪些优势?你在教学中是通过什么教学方式或教学策略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些潜在优势并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的?有什么好的经验?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你有哪些应对建议?) 六、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整理有关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数据以及学生的过程性和最终作品)

×××× 大 学毕业设计(论文)(页面设置:论文版心大小为155mm×245mm,页边距:上,下,左,右2cm,行间距20磅,装订线位置左,装订线1cm,)此处为论文题目,黑体2号字摘 要正文略关键词: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关键词之间分号隔开,并加一个空格)第1章 绪 论 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引用文献标示应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五号字体[1]。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用4号字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10~14]可知” 本论文的主要方法和研究进展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章 各章题序及标题小2号黑体 各节点一级题序及标题小3号黑体正文另起一段,数字与标题之间空一格 各节的二级题序及标题4号黑体正文另起一段,数字与标题之间空一格 各节的三级题序及标题小4号黑体正文另起一段,数字与标题之间空一格1. 款标题 正文接排。本行缩进2字符,标题与正文空一格(1)项标题 正文接排,本行缩进1字符,标题与正文空一格。(2)项标题2. 款标题 页眉、页脚说明在版心上边线隔一行加粗线,宽(约磅),其上居中打印页眉。页眉内容一律用“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字号用小四号黑体。页码置于页眉右端,采用形式为:第M页,具体设置参考模板。 段落、字体说明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固定值20磅。正文用小4号宋体,西文和数字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按照GB3100~3102及GB7159-87的规定使用,即物理量符号、物理常量、变量符号(如:a(t) , (i-1)Tht< , m> 公式、插图和插表说明(公式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序号按章节编排,如有“假定,解”字样,文字空两格写,若有对公式变量的说明,以分号结束。公式中用斜线表示“除”的关系时应采用括号,以免含糊不清,如1/(bcosx)。通常“乘”的关系在前,如acosx/b而不写成(a/b)cosx。具体格式如下)假定 (2-1)式中 R—幅度;θ—相位;fc—载波频率;(插图图题于图下,小4号宋体,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等置于分图之下。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排写该图整体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a)分图a b)分图b图2-2 图题(插表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小4号宋体,若有分页,需在另一页第一行添加续表。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或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采用通栏处理方式。表内文字说明,起行空一格、转行顶格、句末不加标点。)表2-1 形状变化特征值及相应比例形状模型变化: 特征值编号特征值比例1比例续表特征值编号特征值比例1比例结 论正文略致 谢正文略参考文献(参考的中文文献排在前面,英文文献排在后面。作者与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写“等,编著”等字样,如果版次是第一版,则省略。没有引用书籍文字则不写引用起止页,且以“ . ”结束)(著作图书文献)[1] 作者,作者. 书名. 版次. 出版社,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2] 作者. 书名. 出版社,出版年.(翻译图书文献)[3] 作者. 书名. 译者. 版次. 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刊物文献)[4] 作者. 文章名. 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会议文献)[5] 作者. 文章名. 编者名. 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 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6](学位论文类参考文献)[7] 研究生名. 学位论文题目. 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 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附 录 1 标题(对需要收录于毕业设计(论文)中且又不适合书写正文中的附加数据、资料、详细公式推导等有特色的内容,可作为附录排写)(以上内容来源于学术堂)

方法/步骤1第一步,选题。通常老师会给出一些题目让你选择,如果没有,就自己在平时听课过程或看书的过程中听到或看到的感兴趣的话题,选择一个相关度高的话题。2第二步,查阅文献。比较正确的方法是去图书馆找相关书籍或者在电子阅览室进入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下载相关报刊、论文等,只有在学校内网的情况下才可以下载这些论文,在非内网情况下就需要自己付费下载。3第三步,整理文档。把收集的书籍、报刊、论文等都阅览几遍,并理出要点。想想自己写论文要从哪几方面着手,记得要把文档编号。4第四步,理出自己论文的思路。这一步在第三步时基本已经完成。5第五步,写论文。论文有几大部分:摘要、关键词、前言(可省)、正文、后言(可省)、参考文献。6第六步,具体步骤。摘要部分注意略写论文的内容、采用方法、从哪几方面写的本文。正文部分注意大小标题的运用是一、(一)、1、(1)、①的顺序,不能中途跳跃。参考文献的格式可以参照收集的文献的格式。7因为课程论文不同于毕业设计学位论文,课程论文比较随性,老师更注重的是你平时的阅读量和学习经验,对格式等无很严格的要求,因而只要你认真写了及格是没问题的。

和正常格式是一模一样的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论文格式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以下就是提供的标准论文格式要求。(一)标题论文(设计)标题应简短、明白,把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特性概括出来。标题主标题字数普通不宜超越20个字,能够设副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二)摘要及关键词(中文在前,英文在后)论文摘要字数要恰当,中文摘要普通以300字左右为宜,“中文摘要”字样为黑体四号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关键词是反映论文(设计)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普通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倍,但“关键词”三个字字样要加黑,其后要加冒号,左对齐。另起一页打印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符,普通以200个英文单词左右为宜。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标题,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号加黑“ABSTRACT”字样,另起一行小四号打英文摘要。运用的英文应该精确、通畅。“Key Words”加黑并加冒号,左对齐,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全部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三)正文毕业论文正文中各级标题次第为:一、(一)、1、(1)、①。毕业设计可采用下列标题次第:1、、、①。一级标题即“一”用四号黑体打印,每一局部完毕后另起一页开端下一局部。正文内小标题力图简短、明白,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一)用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1后用点“.”,宋体小四号字加黑。四级标题(1),字体字号同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倍。文中如有插图和照片,应比例恰当,分明美观;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一格;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题普通居中位于图的下方。文中如有表格,应构造简约,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位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假如表格援用别处,要注明表格的出处和相关信息。文中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四)注释毕业论文注释统一采用页下注的方式,在所需援用或注释处用上标①、②、③……表示,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注释也可是解释性语句。一切注释采用小五号宋体。(五)参考文献按正文参考文献呈现的先后次第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中连续编号。文献中假如有三位以上作者时,只罗列前三位作者,中间以逗号隔开,其他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页采用四号黑体打印“参考文献”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参考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字样和内容均采取左对齐格式。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5条,要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六)页眉论文的页眉内容为论文标题,宋体小五号字,居中。(七)附录(必要时可加,不用要时,无需附录)关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能够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依照文中呈现的次第依次列出附录的内容。(八)页码论文页码一概采用页下居中方式。正文前的目录和摘要局部单独编排页码,页码采用罗马文字“Ⅰ、Ⅱ、Ⅲ”等标示,正文独立编排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3、4、5……”等标志。(九)电子文档请求毕业论文的电子文档,学生应存成以学号和姓名为名字的.doc文件,如一个学生学号035272001叫王波的学生,其文件名为035272001王波.doc。

论文题目主标题在20字之内,可以添加副标题。主标题采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的篇幅大概在300字左右,黑体四号字,居中样式。摘要内容要另起一行。关键字一般是3-5个,主要表达文章的主题概念。关键字之间采用分号隔开。摘要字体格式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倍,“关键词”三个字要加黑,加冒号,左对齐。正文字体和关键字同样。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要再起一页,内容和中文摘要相符合,一般为200个英文单词左右。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标题,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号加黑“ABSTRACT”字样,另起一行小四号打英文摘要。“Key Words”加黑并加冒号,左对齐,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摘要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正文毕业论文正文中各级标题顺序为:一、(一)、1、(1)、①。毕业设计采用下列标题顺序:1、、、①。一级标题即“一”设为四号黑体,每一部分结束后另起一页开始下一部分。正文内小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一)用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1后用点“.”,宋体小四号字加黑。四级标题(1),字体字号同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倍。(四)注释毕业论文注释方式是页下注,

论文标准格式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论文标准格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标准格式

一、总论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详述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 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 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 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①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 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 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

1.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页边距:上,下2cm,左侧,右侧2cm

2.页眉

(1)设置:

(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

(3)分割线:3磅双线;

(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

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8号;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 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01论文格式主要包含前置部分:封面、授权书、摘要和目录,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附录部分:附录、后记和学术成果。每个学校要求不同,有的附录部分是可以不要的。02论文封面:需要表达出论文的主题,作者,学号,级别,专业名称等等。03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1、中文主标题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论文中文主标题”,或手动设置(黑体,三号,居中,段前1行、段后0行,单倍行距)。2、中文副标题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论文中文副标题”,或手动设置(楷体_GB2312,四号,居中,段前行,段后0行,单倍行距)。3、中文标题下空一行为摘要。“摘要:”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四。“摘要:”后紧接摘要正文。字数在200字左右。04摘要:摘要写作要求,摘要的内容要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计量单位一律换算成国际标准计量单位。除特殊情况外,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中、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严格一致。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前打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标题。主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如有副标题,应另起一行(副标题前加破折号),副标题(包括破折号在内)同样不得超过20个汉字。中文摘要正文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中文摘要正文”,或手动设置(楷体_GB2312,小四,行距为固定值20磅)。中文摘要正文后空一行,另起一行列出3-5个关键词。“关键词:”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四。“关键词:”后紧接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间隔,最后一个关键词末尾不加标点。中文关键词格式:楷体_GB2312,小四,行距为固定值20磅。05英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下空两行打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英文标题。英文主标题首字母大写,标题中其他单词实词首字母大写,其他均为小写。1、英文主标题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论文英文主标题”,或手动设置(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均为0行,单倍行距)。2、英文副标题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论文英文副标题”,或手动设置(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居中,段前行,段后0行,单倍行距)。3、英文标题下空一行为英文摘要。“Abstract:”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Abstract:”后紧接英文摘要正文。4、英文摘要正文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英文摘要正文”;或手动设置(Times New Roman,小四,行距为固定值20磅)。5、英文摘要后空一行,另起一行列出英文关键词。“Key words:”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Key words:”后紧接英文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间隔,最后一个末尾不加标点。英文关键词全部小写。6、英文关键词格式:Times New Roman,小四,行距为固定值20磅。06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目录需要黑体加粗的三号。07论文格式基本要求论文正文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纸 型:A4纸,单面打印。页边距:上,下,左、右。页 眉:,页脚:2cm,左侧装订。字 体:正文全部宋体、小四。间 距:段前、段后均为0行,固定行距20磅,取消网格对齐选项。引言:从引言开始,是正文的起始页,页码从1开始编排。引言包含的内容:说明论文的主题和选题的范围;对本论文研究主要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等。注意不要与摘要内容雷同。引言部分应明确标注出同行相近的和已取得的成果,避免抄袭之嫌。建议与相关历史回顾、前人工作的文献评论、理论分析等相结合。标题“引 言”格式: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1”。引言正文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或者手动设置(对齐方式: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字体:宋体;字号:小四;间距:段前、段后均为0行;固定行距20磅;取消网格对齐选项)。08论文正文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或者手动设置(对齐方式: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字体:宋体;字号:小四;间距:前段、后段均为0行,固定行距20磅,取消网格对齐选项)。章节标题格式:1.每章的章标题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1”,居中,或者手动设置(对齐:居中;字体:黑体;字号:三号;间距:段前、段后各1行,单倍行距)。章序号为阿拉伯数字。在输入章标题之后,按回车键,即可直接输入每章正文。2.每节的节标题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2”,左对齐;或者手动设置(对齐:左对齐;字体:黑体;字号:四号;间距:段前、段后各1行,单倍行距。3.节中的一级标题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3”,左对齐;或者手动设置(对齐:左对齐;字体:黑体;字号:小四;间距:段前、段后各1行,单倍行距)。各章之间的衔接设置各章之间应留1行的间隔(前一章结束后空1行,打印后一章标题及正文)。09正文页眉页脚(页码)的编排页眉:宋体,五号,居中。页脚(页码):页码标注在每页页脚底部居中位置。中英文摘要、目录等前置部分,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页码。正文页码从引言首页开始,用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写。10结语:写明你本次论文的通过论证结论是什么,总结下本次论文。参考文献: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一律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的文献用加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按顺序),以右上角标形式标注在引用处。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需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 。 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序号。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 ]”外著录引文页码。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作者一律姓前名后(外文作者名应缩写),作者间用“,”间隔。作者少于3人的应全部列出,3人以上的列出前3人,后加“等”(用于中文文献)或“et al”(用于英文文献)。11谢辞:简述本身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12毕业论文装订存档要求毕业论文按以下顺序侧面用铁质装订夹装订归档:封面→中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注释→附录→外文资料及译文→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论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论文格式

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之探讨张大玲摘 要: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学体系构建的焦点问题。目前,课程论与教学论正处于分化期,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课程论必须要坚持理论科学的性质,确定专门的研究对象和严密的理论体系,探索独特而又多样综合的研究方法。关键词:课程论 教学论 关系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学体系构建的焦点问题。随着对课程论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已愈来愈明显地反映出教学论的不可包容性;课程论从教学论中分离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也是教育学发展的必然。一、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不同观点课程论要想真正确保独立的学术地位必须慎重处理好与教学论的关系。对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主张。(一)大教学论观就是“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这一认识的突出代表是原苏联的一些教育学著作。自凯洛夫时代始至20世纪80年代,课程就一直被作为教学内容来谈,而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教学论便担负起研究教育过程的概念和本质、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基本问题的任务。我国长期受前苏联这种教育学模式的影响,至今未引起根本性的变化。(二)大课程论观就是教学是课程的一部分,对教学的研究是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认识源于英美教育文献对“课程”与“教学”的交互使用。像泰勒()等知名学者都是把教学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对待的。哈利.布朗迪(HarryBroudy)和蔡斯()也认为课程这一概念更为广义,是母系统,教学是子系统。在我国也有学者持此观点。认为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是不能分离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而作为教育进程则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也就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教师也是课程研制者,从而构建课程包含教学的主体机制。”课程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已经初步构建起了比较清晰的层次和系统结构。这个体系的基本结构把大课程论分为课程论、教学论、分支课程论、分支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等五个下位学科,每个下位学科又包含着大量的次下位学科。(三)一体化论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例如英国的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强调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瑞典的伦德格伦()也是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系统化联系的角度来界定课程理论的。因为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分裂状态在学校或课程教学实践中必然被打破。所以,应把课程与教学综合成一个问题而不是把它们分成孤立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西方学者经过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的讨论已形成一些共识: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二、审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的起点(一)课程概念课程概念是课程论所要研究问题和理论的基点,课程概念应是课程论首先必须明确界定的基本概念。施良方先生曾给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创造”等6种定义。美国的蔡斯也曾归纳出“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活动计划”等几种不同的课程定义。虽然至今对于课程的解释还没有达成能够得到人们公认的结果,不仅缺乏具有普遍性的科学定义,甚至没有形成关于便于人们使用和沟通的工具性定义。但是对教学概念的定义有相对共同倾向性的认识,双边活动说是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即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培养和教育,学生主动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双方各尽所能,共同完成社会赋予的培养有用人才的神圣使命。对教学概念的定义有相对统一的倾向性认识是教学论较课程论相对完善一些的一种表现。(二)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历史比较教学论成为教育学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是公认的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而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则是20世纪以后的事。一般认为,美国课程专家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可见,教学论是较早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在此之前,课程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指实践中的科目或形态,是以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身份作为教学论的研究范畴之一的。即是在教学论的视角下来研究课程的内容、形式和类型的。比如,赫尔巴特指出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要开设历史类和科学类的课程,这是实现教学直接目的的手段。由于教学论研究历史较长,其框架基本确定,理论体系较课程论完善、成熟。总之,教学论与课程论不是并行发展的,教学论发展得早且完善。三、课程论的发展的展望目前从科学视角看,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科学下属的两个独立分支科学。因为二者研究对象及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不相同。前者研究各种形式的课业及进程,后者研究教与学;前者涉及课程研制、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核心概念。而后者涉及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核心概念。也就是说,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教学是指学校的实践;课程是为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教学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相应地,课程理论主要探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学理论主要关注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研究对象不同说明研究内容不尽相同,而概念是理论生命的细胞与构筑理论的平台,概念不同,理论肯定不同。这一“目的—手段”论是基于学校教育实践的视角做的阐释。目前,课程论与教学论处于分化期,而作为有关联的两门独立学科而存在,则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便有可能被进一步研究,科学基础便有可能进一步拓展,进而有利于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理论科学,课程论的任务就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课程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联系,进而达到对课程活动规律的把握。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确定了编制课程的四个程序: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构。这构成了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框架。但这仅仅局限与课程编制的范畴,大大缩小了课程论研究对象的范围,因而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古德莱德是试图全面把握课程论研究对象的又一重要人物。他指出课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应关注实质性的、政治和社会性的、技术和专业性的三类课程现象。他所确定的课程范畴已超越了课程编制范畴的局限,试图把事实性研究和价值研究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更全面的课程研究体系。可见,研究客观存在的而不带任何主观随意性的规律是课程论要想成为真正科学的根本立足点。一般说来,课程要揭示课程与外部的社会系统和条件之间的联系;课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课程运作过程中各具体因素的内在联系等三个方面,才能构成课程论完整的研究对象,建立起严密、全面的课程理论体系。另外,课程论学科要想获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采用新的研究战略和策略或利用新的研究方法。肖特普列出了多种课程研究方法:分析性的、扩充性的、推测性的、历史性的、科学性的、叙述性的、美学的、现象学的、解释学的、理论性的、规范性的、批判性的、评价性的、整合性的、慎思式的等等。这些方法分别处理不同的课程问题,并强调使用的资料收集技巧、分析方法和不同的逻辑推理过程建立合理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又有某种局限性,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课程研究取向经常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课程论史上看,课程学者常用的方法有实证分析的、人文理解的和社会批判的。所以,现代课程研究应当把各种方法综合起来,表现出精确的微观分析与整体的理解相结合,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结果研究与过程研究相结合,逻辑与直觉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等等特征。参考文献:[1]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3]王光明.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4]郝志军,高兰绪.论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5]闫守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论审视.[J]江西教育科研.[6]杨小微.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J]课程.教材.教法《高等理科教育》

思路:第一部分:教学论、课程论的性质 第二部分: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第三部分:反思及评价 一、教学论的性质 (一)理论学科性质   王策三先生是“坚持理论科学性质”的代表,他指出“在许多年中,教学论往往与教学法、教学经验等同起来。一些基础理论问题未得到研究,教学实践中许多重大问题也未得到理论上的探讨和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也要防止把教学论搞成教学规律汇编或教学规律清单。”“教学论揭示规律,是要通过研究事实,在解决教学问题中,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经过艰苦细致、曲折反复的过程,才可望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并通过建立自己的教学论诸范畴和理论体系具体地系统地表述出来。” (2) 教学论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   徐勋教授没有否定教学论要坚持理论科学的性质,但他认为理论的源泉是实践。他引证西方教学论自拉特克、夸美纽斯直到当今的学者都强调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艺术、教学技术的学问,是应用科学,而苏联学者一般认为教学论是理论科学,还有学者认为是边缘科学,并以它的对象—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为依据,认定“教学论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这两个特点”。 (3) 教学论属于外推的理论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将教育研究分成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这种分类方式过于笼统和简单”,而赞同根据研究的目的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外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类。“外推的理论研究实际上是一种以理论研究为主,但是又将研究视点推向实践应用的兼具理论与应用色彩的研究类型。我们认为,从学科性质来看,教学论正属于外推的理论研究。”这样定位意味着“教学论既要坚持以理论研究为主,不断提高理论成果的抽象概括水平,又要在已有理论原理的指导下,开展必要的应用研究,解决教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操作问题。例如,提供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课堂控制的一般技术,等等”。 2、 课程论的性质   课程论是研究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课程设计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系统的结构、地位、相互联系和自我更新等问题;课程编制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编制的各种模式,如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课程改革理论包括研究革新的要点,交流革新的意见,用教育学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和确切性,衡量对个人实践的影响,检验适应地方情况的程度等。   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是20世纪以后的事。一般认为,美国课程专家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随后,泰勒、布鲁纳、等西方学者对推进课程论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传统上,原苏联学者并不把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来研究,只在他们编著的教学论著作中用一两章篇幅很有限地谈谈教学内容—课程理论问题。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版了两本专门研究课程问题的著作,一是列德涅夫所著《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一是克拉也夫斯基主编的《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这表明前苏联学者开始系统地探讨课程问题。 3、 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不同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出发论证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关系,于是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就出现了“大教学论”、“大课程论”、并列论”和“整合论”四种有关教学论和课程论关系的观点和争论,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大教学论   持“大教学论”观点的学者一般是从教学论的立场出发,主张将课程视为教学内容。认为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即教学内容;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所以,课程论自然是教学论的组成部分。如王策三认为,“关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问题,多年来有一个争议:是教学论包括课程论,抑或是教学论从属于课程论?两种主张都有依据。但是,我们采取前一种观点,把课程看做教学内容的安排,认为没有教学内容的教学论是空洞的,课程事实上接受着、也应该接受教学过程规律的支配。在教学论中阐述课程论,并不妨碍揭示它跟高一级规律的联系。”王策三在其《教学论稿》中专门列出课程的历史发展、课程的本质和结构、课程设计的方法三章来专门论述课程问题,并将由这三章构成的课程论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基本概念、教学管理等并列起来。何志汉指出,“课程问题就是学校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通常称为教学内容。西方国家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成为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叫课程论。课程论就是研究教学内容的理论。”并将课程论作为与教学过程论、教学原则论、教学方法论、教学组织形式论、教师教学管理论等几个部分并列的组成部分之一。李秉德在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论》一书中,将课程论作为与过程论、目的论、原则论、主体论、方法论、教学管理论等相并列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董远骞、张定琼、裴文敏、路冠英、韩金生等人也持此种观点。   从上述持“大教学论”观点的学者来看,他们大都是属于受苏联教学论影响的学者。他们认为,教学内容即是课程,而课程论是研究课程,即教学内容的理论,所以教学论包括课程论,并将课程论与教学方法论、教学过程论、教学管理论等相并列。这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观点,它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一切都需从教学论的立场出发。基础教育的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作为国家课程的具体操作者和实施者,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实施教学的问题而无需考虑如何设置课程,因此,课程问题的研究便很容易被教育研究者所忽视。   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观点必然会产生以下问题:首先,模糊了教学论固有的研究对象;其次,无法完整地阐明当代课程论,而且还曲解了课程论的一些重要观点;再次,不利于建设和发展课程论。 (二)大课程论   持“大课程论”的学者一般认为课程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大系统,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和子系统,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尤其是随着教师也是课程研制者理念的深入,课程包括教学,课程论包括教学论的认识似乎在加深中。史国雅在我国课程论研究史上,比较早地提出了课程实践即是教学的思想,并且因为他认为课程论应该研究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这两个方面,所以,教学就是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之一,而作为以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教学论就成为课程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此开启了我国关于课程论包括教学论的“大课程论”的序幕。2000年,《课程教材教法》发表了黄甫全的《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黄甫全在该文中详细阐述了其“大课程观”思想,成为“大课程论”观点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黄甫全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角度阐释了其“大课程观”思想。他指出,无论是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课程的角度看,教学与课程都是不可分离的,“教学一旦与课程内容相分离,缺少了课程内容,教学就将不是教学。所以从教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来看,它与课程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课程作为计划是对教学的计划而不是别的什么计划,作为经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而不是从别的什么地方获得的经验,作为结果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别的什么结果。因而,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也是不能分离的。”进而作者得出结论“显然,课程及其理解与教学及其理论,实际上不是、在价值追求上也不应该是相互独立和相互分离的。进而,我们认为,在当代对教学及其理论包含课程及其理论的已有观念的超越,其落脚点不能也不应该是‘相互独立’论,我们应该而且可以努力加以建构的是一种崭新的观念:“大课程论”。   持“大课程论”观点的学者首先是从课程与教学不可分离的观点出发,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不可分离,进而主张应该实行“大课程论”。这种论述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尽管课程与教学在现实实践中确实息息相关,很难,也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分离。但是,一门学科的独立性并不因为其研究对象与另一门学科相近就必然失去其独立性。实际上,对于所有人文学科而言,其研究对象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交叉学科逐渐出现,这些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原有学科的研究对象之间是有交叉的,但并不会因此而取消这门交叉学科的独立性,同样也不会取消原有学科的独立性。所以,从课程与教学不可分离的关系角度论证课程论与教学论不可分离,进而得出要实行“大课程论”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其次,从教学与课程不可分离,推导出“大课程论”的结论本身蕴含着一个前提,即认为课程包含教学,所以课程论应该包括教学论。但是,这个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教学论是发源于德国,然后在受德国影响的国家如苏联等普遍流行的一种教育范式。教学论语境下“教学”的含义比课程论语境下“教学” 的含义要广。教学论语境下,教学的含义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学,除此之外,它还含有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实施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全人发展的含义。而课程论语境下的“教学”一词主要是指以学习论为基础和指导的教师教的行为,更侧重于技术和方法层面。在美国“教学”一般是属于课程论的研究范畴的,比如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就将课程与教学二词并用。在美国课程论语境中教学一词的含义比较狭窄,一般将其归入课程一词的含义之下,所以大部分课程论著作中并不像泰勒这样将课程与教学并列使用,而是只用课程一词。虽然,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兴起了教学研究的热潮,但是,至今教学理论的研究一般还是归入课程论的教育范式之下。所以,教学论范式下的“教学”一词与课程论范式下的“教学”一词的含义是非常不同的,不能因为课程论范式下“教学”一词是隶属于“课程”的,就依此类推,认为教学论范式下的“教学”也是隶属于“课程”的。 (三)并列论   持“并列论”观点的学者认为教学论与课程论是属于教育学下属的两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各自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不同的特点,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也不相同,需要分别进行深入研究。如廖哲勋指出,“课程论确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它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确有质的区别。所以,把课程论从教学论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是实践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陈侠指出,“课程论有它单独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如果放在教学论里讲,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会束缚这门科学的发展。”“二者有各自的研究领域,没有必要把课程论包括在教学论之中,使它成为教学论的组成部分。”王鉴指出,我们必须排除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教学论包容课程论或课程论包容教学论的观点;另一种是把二者绝对地分割开来。划分‘势力范围’的研究。鉴于二者关系密切,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把二者视为教育学学科体系下的并行学科。”靳玉乐和师雪琴指出,“面向世纪的课程论必须朝着独立化的方向发展,切实确保它独立的学术地位,真正从教学论中分离出来,成为与教学论并行的独立学科。”此外,施良方、田慧生、李如密、刘要悟等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四)整合论   主张“整合论”的学者认为,教学论与课程论密不可分,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张华指出,“课程与教学是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的,所以课程与教学应该统一起来,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并主张以“解放的兴趣”为核心进行教学论和课程论的整合。此外,丛立新、张楚廷、令狐艳丽、王敏勤、杨仲杰等人也持相似的观点。   主张“整合论”的学者一般是从教学与课程是两个密不可分、相五交叉的有机整体的角度,以及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分裂局面造成了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分离、课程实践与教学实践的分离、课程与教学的分离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学论必须与课程论进行整合。持这种观点最典型的代表是张华,他认为正是现代社会存在的二元论认识和思维模式,导致了课程与教学的分离,致使二者的关系被看成是线性的。课程被视为是教学的内容,它规定着“教什么”,教学被视为教学的手段,它规定着“如何教”。这样,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忠实地向学生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该对课程进行调整。于是,课程与教学就被割裂开来,二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张华对这种机械的二元论进行了批判,并指出,这种二元论的实质就是把知识与知识由以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割裂开来,其结果是原本有机统一的知识被人为地分割成内容与方法两个独立的部分。因此,内容与方法本来就是统一的,即课程与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能分割的。所以,应该建立一门统合课程与教学的学科,张华将这种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称为“课程教学”。   张华看到了课程与教学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是,张华所谓的“课程”和“教学”概念基本上是借鉴美国课程论传统中的“课程”和“教学”的概念,其“课程教学”一词也是借鉴美国学者韦迪的“Curriculum' n' instruction”而来的。这里明显的错误在于将课程论范式下的“教学”概念生搬硬套进教学论范式下的“教学”的概念,并取而代之,实质上是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没有认清教学论与课程论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教育范式。   另外,有些学者从课程与教学两个概念有共同的原始概念或基本概念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学论应该与课程论进行整合。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张楚廷,他认为,课程与教学两个概念的共同原始概念或基本概念都是学习或习得,所以课程论与教学论所包含的内容因其根相同而具有同构、同态或可互译的性质。在德国,“教学”的含义比较广泛,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跟“完人”的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美国,“课程”一词的含义比较广泛,并不是仅仅指某一学科的意思,从其词源来看,“课程”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就名词而言主要是指学程,而就动词而言其着眼点就放在个体对自己经验的认识上。所以,从德国和美国的文化和语境来看教学和课程的含义,其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所谓的课程与教学概念有共同的原始概念或基本概念的说法并不能成立,从这个角度出发论述教学论与课程论应该整合的结论就不能成立。 三、反思及评价   总之,教学论是属于德国及受德国影响的国家的一种教育范式,它深深植根于德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新人文主义传统中。而课程论则是属于美国等英语国家的一种教育范式,它根植于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中。对教学论和课程论关系的上述四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没有认清教学论与课程论是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话语体系的教育范式,没有理解各自教育范式中的核心词汇在其文化统和语境中的含义,想当然地以我国文化语境中词语的含义进行理解,或者将某一范式中的某一概念的含义套用在另一范式的相关词汇上。比如,“教学”一词的含义,在美国课程论范式下与德国教学论范式下的差异就非常明显。另一个应格外注意的问题是,在美国课程论范式下,课程与教学的含义与德国教学论范式下课程与教学的含义是不同的,与我国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含义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应将美国课程论范式下有关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论述生搬硬套进德国教学论范式之中,也不应不加分析地套入我国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论述中,而是应该首先将该理论放入其所处的文化和语境中,深入分析之后,再将其转译成我国的文化和语境中适切的概念。当没有合适的概念时,当然可以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创造某些新词汇,但是必须要详细加以说明。所以,走出目前存在的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之争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对分别源于德国和美国的教学论和课程论的本真含义进行深刻的认识,然后根据我国的文化和语境以及实践需求进行引介,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深化,以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浙师大课程论文格式

某学报论文格式规范简要 1.论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 2.作者姓名:署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地脚或文末,简讯等短文的作者可标注于文末。 3.作者单位:论文应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和城市名及邮政编码。格式为:“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位置在作者姓名之下。 4.摘 要:论文都应有中英文摘要。摘要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不要写成引言、背景介绍或者对文章的评论。摘要字数为150~200字为宜。摘要不应出现图表、数学公式。摘要的位置在作者单位之下。英文摘要中的中国人名和地名应采用《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的有关规定:人名姓前名后分写,姓、名的首字母大写,名字中间加连字符;地名中的专名和通名分写,每分写部分的首字母大写。 5.关键词: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每篇文章可选4~8个关键词。关键词的位置在摘要之下。 (更为详尽的摘要与关键词规范请在我编辑部网页上下载) 6.中图分类号:论文应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进行分类。 多学科的论文,可以给出几个分类号,主分类号应排在第1位。 7.层次标题序号: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题名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社科论文各级层次标题序号为:“一、”、“二、”……,“(一)”、“(二)”……,“1.”、“2.”……,“(1)”、“(2)”……,“1)”、“2)”……;理科各层次标题则为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0”、“1”、“2”……,“”、“”……,“”、“”……,以此类推。(参见文尾范例) 8.图:论文所引用的图必须要有图序(如图1,图2……),也应有简明的图题(如“图1 个别性的论证模式”)。 9.表:论文所含的表格必须有表序(如表1、表2……)和简明的表题(如“表1 试点高校统考成绩情况”)。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指作者论文中引用的他人文章。参考文献应统一在引用处用方括序号(如[1]、[2]等)作为上角标出,并按顺序列于文尾,一定不要标注为页脚注。相同文献只能用一个序号,其不同的页码可在序号后加上具体的页码即可(如[1]23、[1]79等)。专著、论文和网页的格式如下:

这种论文的格式应该是先是内容摘要,然后关键词,然后正文,然后才是注释

课程论文 1、论文标题 不超过 20 个汉字 论文标题, (三号, 仿宋体, 加粗, 英文用 Times new Roman) 论文标题 2、学生姓名,班级,学号(五号,仿宋,数字用 Times new Roman)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3、摘要 100-200 字左右(小四,仿宋) 摘要 4、关键词:3-5 个(小四,仿宋) 关键词: 关键词 5、正文 正文(小四,仿宋,Times new Roman) 正文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五号,仿宋,Times new Roman) ,至少五篇,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 参考文献 后次序列于文后,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同一文献出现多次,只用同一标 号。各类参考文献的格式为: 专著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如:[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期刊 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如:[2]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 [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报纸 作者.文题[N].报名,出版日期(版次). 如:[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论文集 作者.引文文题[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起止页码. 如: [4]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21-133. 学位论文类 作者名.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电子文献 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 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如: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工程的进展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课程论文的格式模板,供大家参考:一.封面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章节条目:五号宋体.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0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内容字体:小四号、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七.正文(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三级标题序号如:.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三)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四)插图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等.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十.参考文献(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二)参考文献的格式:着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十一.附录(可略去)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哈师大课程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如下: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 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 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 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说明 引用文献标示应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五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社会保障[1]”。 序号用中扩号,与文字之间空两格。如果需要两行的,第二行文字要位于序号的后边,与第一行文字对齐。中文的用五号宋体,外文的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期刊、专著、学位论文及英文期刊需严格按下列格式进行著录。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必须遵循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则,格式如下: A.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袁庆龙.Ni-P合金研究[J].太原理工学报,2001,32(1):51-53. B.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刘国钧.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C.论文集: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C].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孙品一.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C].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会.科技学论文集(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D.学位论文: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例如: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E.报告: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例如: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1997. F.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ps:仅供参考哦!~

毕业论文的格式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文章标题(四号,黑体,居中)摘要:单段落,五号字关键词:五号小字正文:五号字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课程论文的格式模板,供大家参考:一.封面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章节条目:五号宋体.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0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内容字体:小四号、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七.正文(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三级标题序号如:.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三)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四)插图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等.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十.参考文献(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二)参考文献的格式:着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十一.附录(可略去)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 索引序列
  • 教师与课程论文格式
  •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论文格式
  • 论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论文格式
  • 浙师大课程论文格式
  • 哈师大课程论文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