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论文查重的风险控制

论文查重的风险控制

发布时间:

论文查重的风险控制

在撰写论文之前,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论文查重率等要求。作为一篇重大论文,每个毕业生都有很大的压力,但只有达到合格的查重率才能顺利毕业。但是,不同类型的论文都有自己的论文查重率要求,论文查重一般不能超过百分之多少?paperfree小编给大家讲解。 论文查重的一般控制范围与论文类型有关,但最宽松的论文查重率上限为30%,最低查重率为5%。当然,无论什么类型的论文查重率越低越好。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论文查重一般不能超过百分之多少。 本科论文的查重率一般为20%-30%。如果高于30%,有机会在7天内降重。只有达到合格的查重率,才能申请答辩。如果查重率为50%,将被学校查重组判处抄袭,取消答辩资格。 硕士论文的查重率一般为10%-15%,15%≤ 重复率 ≤ 30%的,在导师办公室填写硕士论文查重申请表,申请修改不超过两天,考试通过后参加答辩。 博士论文的查重率在5%-10%之间。如果查重率超过20%,需要推迟半年到一年的降重申请,达到合格的查重率后才能申请答辩。

每年毕业季,每个应届毕业生都需要准备论文写作的相关事宜。除了完成论文写作,还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论文进行多次查重和修改。论文查重多少过关?接下来介绍一下。 一、论文查重多少过关? 1.不同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这也要求我们仔细核对学校的通知。但通常本科毕业论文的查重率只要控制在30%就符合标准。 2.研究生毕业论文大多要求查重率控制在15%以内。对于要求宽松的大学,要求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查重率保持在20%以内。 3.至于博士生毕业论文,其要求无疑是最严格的,论文查重率不得超过10%。如果是要求更严格的大学,要求查重率不得超过5%,这也对博士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二、论文查重要提交哪些内容? 1.论文涵盖了很多方面,其中正文,即绪论。这个结论和结论必须查重。至于其他内容,如目录、附录、参考文献、摘要等。是否需要查重是根据学校的要求确定的。查重前要仔细看学校的通知。 2.论文的段落、格式、章节等。也是论文查重系统在测试时的识别和比较。查重系统的规则大多是在查重时将整篇论文分为不同的段落和句型,然后对比计算查重率,最后综合计算整篇论文的查重率,得论文的查重报告。

1、注意引用和致谢

在引用和感谢中很容易发现重复,因此如何合理引用非常重要,因为一些论文有不同的研究项目,但一些相关材料仍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以实验项目研究为例。一个学生研究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而另一个学生则研究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它们都是一样的,只是具体的研究内容不同。所以学生们在引用和感谢的时候应该睁大眼睛!不要使用几个学生的相同语录和感谢!

2、注意公式和表格

我们在将PDF转换成word的时候公式是不能同时转换的,因此公式无法在查重系统里面显示出现。然而目前的论文查重技术水平也是越来越强大。有些论文查重系统识别论文里面的公式与表格,那么我们对公式与表格要特别的注意。

3、注意语序的调整

如今的查重技术不单单只几个词语一段句子进行识别检测,还针对将达到一定语义级别的内容上下文内容。该系统能自动识别文章的内容,如目录和正文以及参考文献等的内容,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定位和标记重复的内容。假如修改只是为了调整语句的顺序,那么应该迅速做出这种方法不可行的判断。

查重是每个毕业生都会经历的事情,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查重能顺利通过,此时了解清楚查重的误区,就能有效地提高查重效率,那么论文查重有哪些可以避免的误区?接下来,paperfree小编将介绍相关内容。 1.不了解论文查重规则被认定为抄袭:不同的论文查重系统对查重规则有不同的规定,所以在查重之前,可以先了解所选查重系统对抄袭的认定,然后选择修改论文,避免查重率过高的风险。 2.论文查重率合格,但导师认为不合格:此时大多是论文排版混乱、语序不清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建议你先按照学校要求的排版顺序排版论文,再查重。如有必要,也可以向导师寻求意见。 3.重复部分是否可以直接删除:论文查重系统在查重时,通过查重字数占全文字数的比例来计算查重率。如果简单删除重复率高的内容,不仅会减少论文的字数,还会影响句子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对查重有害,不建议这样做。 4.为了降重而直接添加内容:除了直接删除,很多人会盲目添加一些查重率过高的内容,但需要知道的是,盲目添加内容也会影响论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很有可能会出现新的重复内容,所以即使添加内容也要采取适当的方法。

风险控制的论文

对于 企业管理 者来说,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一 《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浅论 》 【摘要】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不同的风险,除了客观存在的不可控的风险外,大部分的企业风险是可控的,可以通过加强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来建立较为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内部监督的强化也可以规避风险,使风险降低到可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企业管理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 企业战略 、经营效果、财务 报告 、资产评估等基本目标的控制活动,究其本质是保证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企业基本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书中,提出风险管理的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由此可知,任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都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气压应该在掌握客观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控制 方法 ,制定控制流程和 措施 ,以期能达到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关系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防止风险、及时地发现风险、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设法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是由风险甚至完全由风险因素(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来决定的。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创造新的价值是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作为企业制度组成部分的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济欺诈,保护财产安全,同时保护企业名誉,以免造成经济损失等。而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的风险管理来说,内部控制推动了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风险的管理,当企业进行风险运营时,内控系统就成为了必要的、高效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因此,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该达到的状态就是能够满足企业内控系统的要求。换句话说,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概念的自然延伸,新技术和市场推动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总而言之,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 三、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现代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风险的表现就越明显,可以说,企业风险是时时在,处处有。 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外部存在的诸多因素,如国家法律、正常变动、市场供求状况或竞争力等。内部风险主要指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业地位、业务流程、财务能力以及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 岗位职责 、激励机制和团队精神等。 四、针对主要风险企业可采取的内控管理措施 无论企业自身发展或和迎接风险与挑战来说,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只有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加以严格执行,才能够达到防范风险的目标。本文所指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人、财、物与信息。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素,确保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是指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内部环境要素(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 文化 ),风险评估要素(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付),控制活动要素(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与沟通要素(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内部监督要素(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等。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时刻检视所制定的 规章制度 、流程、工作要求等是否符合四原则和五要素的内涵,有利于确保风险管理的成效。 (二)加强 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用人制度 企业在管理时较容易出现缺乏相关制度和流程,人员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流程,或人员业务能力、自身素质不高的现象,这将导致提升企业的用人风险。因此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把好进口关;其次要定期组织理论和实践培训,把好素质关;最后应制定较为合理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把好分配关。 (三)强化财产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利润 强化财产管理,即指强化对存货、能源及固定资产的物化管理。存货风险主要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存货损坏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一旦存货出现危机,那么也将影响企业经营方向或现金的流向。有部分企业对财产物资的内控管理过于宋笋,制度得不到落实,因此造成库存物资的损毁、报废、短缺等情况,致使单位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想降低企业风险必须健全物资财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应加强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登记明细、财产 保险 、监控监管等工作,从而确保财产的安全,促进企业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其次应严格执行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在做好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有的放矢的运用资金。企业的资金流动主要用于采购、付款、销售、收款等,应制定刚性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和责任,确保能够职工按照相应管理条例予以执行,以保证资金安全。 (四)职工各司其职,完善落实风险管理 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国家出台了细分为十八项的规范指引,是对五要素的进一步细化,为企业的规范运作起到了十分详细的指导作用,每个指引明确了风险点,如何控制潜在的风险等,是企业建立内控体系的重点参照内容,也是企业必须坚持执行的规范内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的实施最主要的是人的执行力,所以企业实施风险防范管理体系的最关键因素是参与意识和全员素质的提高。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二 《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 》 [摘 要] 企业如何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并予以持续有效的实施,成为企业目前内部控制实践中的焦点和难点。本文针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我国企业应当如何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以达到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持续蔓延,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动荡不安,经营风险加大,由此也引发了企业对如何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风险管理 风险表现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企业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经营风险的过程。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积极进行风险管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减少可以避免的损失。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资产的安全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作为每个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风险行为防范能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09年内部控制白皮书》统计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越好的公司投入资本回报率越高,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助于提高投入资本回报率。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环境的不规范性较为突出,再加上许多企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不确定因素加剧。因此,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完善其内部控制,有效地防范和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1.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观念薄弱,员工不参与风险管理 有些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的简单汇总。他们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只能起到日常管理员工的作用,对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不强,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他们通常只重视风险的应对,而轻视风险的预防,导致企业出现重大以外事件的可能性增大。殊不知有效地预防风险,比风险发生后再想办法去补救以及事后纠正更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损失,而且事先防范风险比事后应对风险更容易掌握主动权。 有的企业没有树立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观念,认为风险管理只是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事情,与一般的基层员工无关。没有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参与风险管理,其后果通常是难以发现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防患于未然。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在工作时,都考虑风险因素,才能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2.内部控制设计存在缺陷,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传统的内部控制设计仅仅局限于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监督管理,对于财务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则往往不加以考虑。而合理的内部控制设计应全方位地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法律风险和投资风险等也应当包含在内。企业应该抓住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关键控制点,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而且要防止企业管理层可能出于欺诈目的或屈从于外部压力的因素(如时间或成本等)而凌驾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可能会被规避,形同虚设。 3.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管措施 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有效的监督加以配合。有效地执行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才能真正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所以,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是重要的风险管理措施之一。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忽视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制度,尤其缺乏可以量化的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内部审计是一种风险监督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不带有强制性,也不能对外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所以,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重视,很多企业不是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就是内部审计没有真正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比如,从岗位设置看,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大多数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从已有岗位设置的企业来看,这种机制也往往会使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受集团利益因素制约、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独立、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也往往因管理体制的制约,致使许多内部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工作也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使内部控制这样的有效机制,变成“内部人控制”的机制。 三、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1.加强员工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员工业务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现有员工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法制观念已不能满足需要。对于企业来讲,员工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但是企业往往现有的员工并不能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职业技能是企业应该补上的重要一课,企业要针对人员的现状,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员工 教育 培训,并注意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体现相关培训体系性和实效性。只有通过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意识和基本职业技能,提高全体员工理性对待企业和工作的能力,才能适应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提高整个企业的团队职业形象和职业技能,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重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 有些企业存在员工因为缺乏合理对待公司和工作的心态而带来的浮躁和动荡。建设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其目标就是培育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 、开拓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重视内部控制,强化风险意识。在加强员工业务素质培训的同时,还要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努力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经营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可以防范由于员工的失德行为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口碑好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带来创造无形的收益。 3.规范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体现的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相互制约和牵制的原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即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工作岗位,明确员工的权利和责任,才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化、程序化。但是管理人员在设计监督管理时,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防止管理制度设计过分苛刻,导致妨碍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发生。同时,针对某些存在特殊风险的事项或交易(如重大的投资支出等),还要建立相应的特别内部控制,以防其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企业应当制定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考核制度实行奖惩结合,让员工的薪酬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绩效相结合,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设置全面风险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形成至上而下的全员风险管理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制度。 4.加强内部监管,纠正偏差 企业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将风险管理流程贯穿于日常经营和管理各个阶段,建立一个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进行岗位责任制的识别、监督、分析和评价。加强对企业风险的监管,特别是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工作岗位等发生重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些方面进行的专项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努力构建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可量化的风险预警机制,事先制定风险管理解预案,对这样才可以全方位、全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及时地发现、识别和评估风险,积极地进行风险应对,掌握经营的主动权。企业还应结合内部监督发现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 自我评价 ,并及时纠正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同时进行必要的整改。 企业应当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大力推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尤其应对关键控制点实施重点监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商场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经营成功的企业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状况与风险管理体制。面对当今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可是,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整体风险管理制度还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在加入WTO以后,企业更需要学会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把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起风险管理的壁垒,有效地防范风险,积极应对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建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5(6):21-22. [2]杨光: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6) [3]赵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的路径选择[J].2008(7) [4]李晶.COSO框架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考[J].天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5]张潇蔚:COSO框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启示[J].2009(1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三 《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 摘 要 由于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企业要积极主动的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防范应对风险,通过科学分析评估企业现有和潜在的财务风险,找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险 原因 内部控制措施 一、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目前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董事会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董事会、监事会如果没有履行好相应职责,导致经理层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使得公司和股东利益受损。 2.财务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存在凭 经验 决策和凭主观决策的现象,这样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将对财务收益和资金回收产生不利后果。例如,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企业决策者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或者获取信息成本较高,往往市场调研不深入,科学论证不充分,使得投资过于盲目,从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另外,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防控系统,财务决策缺乏预见性。 二、财务活动过程中形成风险 1.筹资风险 企业可以通过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筹资。不同筹资结构的选择直接影响筹资成本的高低和筹资风险的大小。负债可以使企业迅速筹集所需资金,但同时,债务有偿还期限、偿还方式和资金使用价格即利率的规定。如果企业内部自身经营过程中没有有效使用所筹集到的资金,现金流出现问题,无法按期足额偿还债务,将面临信用下降、股价下跌,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同时,债务筹资成本受利率政策、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影响,这些企业自身无法完全控制。权益筹资通常是指企业通过增发股票进行筹资,涉及股票的发行数量、发行时机、筹资成本等。当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投资收益时,投资者就会抛售股票,引起股票价格下跌,使企业再筹资的难度加大,筹资成本也会上升。影响权益筹资风险的因素有股权筹资的规模、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经营状况、资本市场环境等。 2.投资风险 企业为了保证并扩大经营规模会运用现有资金进行投资以取得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的取得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进行科学的投资分析与决策,会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使得投资占用的资金没有取得利用效益,反而影响现金流,进而导致企业获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3.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来自于结算资金回收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如果客户因为经营不善拖欠应收账款,资金不能按时足额收回,必然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使资金链断裂,再生产资金不足,这时企业势必要采取其他方式筹集再生产所需的资金,进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引起财务状况的恶化,严重时,还会导致企业破产。 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指企业的净利润在企业留用与投资者之间的分配,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企业给投资者过高的回报,必然造成留存收益不足,影响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反,如果企业增加留存收益而减少对投资者的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价值。因此,企业在分配收益的方式、时间和金额上的不同权衡和取舍,给企业价值带来不确定性。 5.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 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是外生的,企业只能被动式适应。 危机、危机,在风险来临之前要有遇知,在风险来临后,要有积极应对的措施,在风险中抓住机遇,化解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措施 引起财务风险的因素既有来自外部的系统风险,也有来自内部的非系统风险。对于企业来说,系统风险不可控而非系统风险是可以通过分析内外部因素的变动,采取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措施预防控制的。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机构是否完善是决定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根源,是企业能否有效控制各项经营财务活动的关键。在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上,为了切实建立起完善的 公司法 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就要科学地配置公司的控制权。要保证股东大会的最终控制权,保证董事会独立决策权,保证经理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力。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起适应企业自身行业和规模特点的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既保障所有者利益,又赋予经营者充分经营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企业管理和控制的有效运行。 2.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测、预警,促使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财务危机,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因此,企业应对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不同企业应根据影响自己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不同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财务人员要时刻关注和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基础,结合经营计划和其他相关资料,运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 财务管理 全过程实施监控,一旦发现某些预警指标异常,通过预警模型判断企业可能发生财务风险时,企业应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3.适度负债,防范筹融资风险 负债具有财务杠杆作用,既能为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收益,又有可能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利润下降,给所有者收益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企业应该适度负债,防范筹融资风险。具体来说,首先,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和资金周转状况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适度举债,并通过测算资金成本、各筹资方案的风险分析,选择风险小、资金成本率低的筹资方案,并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注意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合理搭配。其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以保障债务的按时足额偿还。 4.科学决策,防范投资风险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深入市场调研,掌握充分有效的投资信息,并重点对项目投资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进行严密科学的论证,通过预测各项方案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未来收益情况,排除高风险低收益的方案,以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企业还可以合理地进行投资组合,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冒险主义和盲目投资,尽可能控制风险,分散风险。只有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最需要的项目和效益较好的项目上,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实现企业盈利。 5.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防范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的一个重要的风险点就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运用能使企业的利润增加,但是并没有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入,反而由于利润的增加使得相关的税收支出增加,加快现金的流出速度,使得现金净流量减少。所以,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首先,根据客户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其次,定期分析账龄,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控制风险,减少坏账损失。最后,对于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应提取坏账准备金,弥补风险损失,防范资金回收风险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6.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防范收益分配风险 留存收益是保障企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收益应当留存一定数量于企业内部,同时又不能忽视收益分配的信号传递作用,收益的分配方式、时间和分配数量往往向投资者传递着某种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在制定收益分配政策时,既要考虑收益对再生产的重要意义,还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向投资者传递的信号对企业未来筹资的影响。所以,企业宜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根据目前实际盈利多少和稳定与否情况,合理分配收益在投资者和企业留存之间的比例,既要保证企业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又要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以减少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生艳梅,徐禄帆,张延军.我国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价值工程.2012(22).

《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摘要: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重心转向信息化以及时效性,尤其是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提升到 企业战略 高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在他们之间画上等号。本文将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两者在企业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期能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首次提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共同作用于交易发生的过程,进而影响到整个 财务管理 过程,这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开始正式受到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联系不断加强,随后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而出台的新COSO框架下又进一步明确界定了两者的共同性,这意味着国外内部控制正在向企业风险管理阶段转变。虽然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现状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不足,但风险管理导向型的内部控制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包括对风险的管理、预防、控制等,是一种基于企业的专业管理制度和策略并利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模式,通过确立核心控制点、过程监控、流程监管等不同方式来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业务展开多视角的标准式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功能包括确立风险管理的下属系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管控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点,属于全面落实企业风险管理在的关键环节。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以下的内部环境实施专业的分层监控:设置内部管控机构、内部审计、 企业 文化 、 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企业的治理模式和社会责任等。与企业风险评估比较而言,企业的内部控制方式要求进一步保证确立目标的合理性,结合企业的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论,明确界定企业监管的内部承受范围,进而制定相关的管理 措施 。

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存在于企业的董事会以及其他具有管理权限的人员联合制定企业目标的环节,按照战略标准以及由该标准衍生的其他方面开展的管理模式。企业风险管理为了确保能顺利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主要致力于鉴别和评估各种相关的潜在风险或基于企业的管理现状来分析可能存在风险,并及时规避或治理不利于企业实现共同目标进程的风险。此外风险作为企业管控过程的主要对象,信息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进行风险评估产生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要十分重视内部信息疏导工作,确保企业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以及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监控过程中,风险评估和管控同样也应结合企业的实际,从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两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关的内部监督措施。若在企业的决策、措施等环节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以及在风险评估部分发现可能存在引发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质变或量变等危险的因素,必须在核查过程中及时处理和改进。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部结构

(一)企业的目标是其发展的根源所在,为其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导致企业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机制造成相关的企业风险:首先,目标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企业的运作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活动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不确定因素,这会导致风险发生。此外目标的建立往往基于较高层次标准,由于企业发展的高度结构化趋势的影响,任何子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其附属目标的发展,这要求在子目标之间展开具有重叠性和排斥性的模式化排列,所以排列中的任意关联间隙都有可能产生风险因素。最后在企业的内外部不同目标依据彼此的重要程度进行补充时在融合时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由此造成的融合间隙极易引发风险性现象。

(二)制定企业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也产生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因此影响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各类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下: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的加强,致力于统一企业的多样化发展目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相应的维持在企业可监管的水平。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识别的划分

(一)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识别具有的整体反复性。风险辨识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暗示风险和明示风险。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风险辨识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工作, 需要与规划进行结合多次重复修正,同时风险辨识的要求应具体分析,不能受到任何以往的 经验 思维和模式化思维。从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来看,一定的诱因交叠会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新的要求。但企业的外部因素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的整体原则,主要的因素包括突发的自然灾害、新政策的改革、统一的业内应急模式和措施、变动的顾客需要、科技的进步等。此外原材料价格升高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的转变,市场的价格不稳定是造成市场风险度整体性上升的主要原因。在风险的整体性识别中,企业内部的层次性是引发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对于风险的整体性梳理过程中的层次性风险问题,应在合并同类项后开展整体性的控制和治理。

(二)企业不仅应正确识别和分析导致风险的不同因素,还应辨别来自内部控制各阶段不同层次的风险,以及由层次性运转衍生的不同类型的风险,主要包括生产、技术、营销各环节的风险,研发过程引发的风险,以及由于职能部门和研究目标所在的运作单位中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风险。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发现的一些整体性的以及基于企业运作层次性的风险问题,由于其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往往不能简单地根据风险评估和结果分析实施量化处理,企业应该根据具体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但一般性的评估工作涉及以下内容: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发生的频率、风险的来源和严重程度、监管模式带来的风险等,从不同方面直接推进分析和衡量风险工作。此外,企业了在管理中合理地规避风险,往往有选择性的解决不同类型的的风险性以及尽量降低为消除风险而消耗的各方面资源。

四、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培养内部控制理念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应从企业的观念上入手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并具体落实到实际作业中。首先,企业应设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其次企业应定期开展 教育 培训工作,培养各个层级的员工风险管理理念,深化理念的运用程度;最后,为了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应申请 CPA介入评估企业审计的过程中突出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此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各环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能有效保障后续工作的开展;而全面的风险评估在前提上保障了后续程序的实施;最后,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发挥效用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应贯穿于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此外还可充分发挥评估机构的作用,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合理的见解,促进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

(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公司治理涉及经理层、董事会及股东等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协调运作。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应充分把握独立董事的作用,在公司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质量等方面都要确保他们的职权能够有效发挥。此外应深入加强企业内部监机制。首先为了防止舞弊或失误的发生,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增加企业价值,应在企业内部应实行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同时还要把握具有风险 管理知识 的各类人才,壮大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其次需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最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负责领导企业的内审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做到切实服务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孟庆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J].管理工程,2012(06).

[2]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03).

[3]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

《 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 》

摘要:内部控制实施是为了商业银行能够实现经营目标,它能有效的监督、控制、防范和纠正风险,从而制定的一些机制。在不断的 社会实践 过程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正逐步发展并不断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确保银行体系能够健康平稳运行,还能防范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从而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措施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各类 企业管理 中,内部控制被广泛运用。一般来说,企业通过内部自我调整来达到经营的预计效果。在商业银行中,它主要是为银行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影响力度而产生的。

总体来说,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我管理手段,更是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明显控制并化解风险是内部控制主要追求的目标,因此为了实现此目标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些控制 方法 来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财产安全

(二)内部控制的原则

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有些原则则需要商业银行严格遵循的,下面我们就一一了解这些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必须全面性,不管哪个操作环节以及哪种业务过程中,不仅要求全体人员全面参加,还要有书面记录,以备将来有案可查。

(2)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的检查具有独立性,它的评价部门是独立建立的,其执行部门、操作人员和控制人员也是独立存在的。

(3)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就是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它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任何人都不得违反。

(4)审慎性原则,在内部控制中任何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审慎,制度的建立及完善直接影响到风险的预测。

(5)效益性原则,制度的建立要尽力以小成本达到控制的目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就是为了能够减小风险为银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本文将内部控制的理解作为分析重点,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五个要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

(1)控制环境,作为整个内部系统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对文化、氛围等一系列的控制,它是客观的,能够人为改变的。能够直接影响银行内部其他控制。

(2)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与评估是一个过程,它是风险活动的基础。

(3)内部控制措施,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内部控制措施是指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

(4)信息交流与反馈,信息交流与反馈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沟通各个要素,并不断完善各要素所存在的缺点,为控制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支持。

(四)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为控制相关目标的实现而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优化控制环境、提高控制效果;强化风险意思,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执行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健全监督体系,强化内外部监督。

二、商业银行风险测评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事先不能预测某些不好的因素会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之前的预计收益产生或大或小的偏差,使之没能达到预想值,经济效益受损或额外增加。

为了能够控制住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将风险量化。风险量化是为了能都更好的判断银行风险,但它不能作为其绝对标准。那么怎么做能将风险量化呢?首先需要做一些假设,设想会有什么样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其次还要进行定性判断,如申请借款及贷款人的背景,是否有违约行为、偿还债务能力等来进行判断,然这些是不确定性的风险,难以量化,这就需要我们用概率分析法来分析其风险。所以在控制风险时,不仅要风险量化还有对风险进行评估判断来达到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值。

近年来,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来看,风险管理的侧重点正慢慢的逐步与内部控制的侧重点靠近,两者不断的趋向一致,但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尽管它们的对策不一致但总体来说二者的最终目标还是一样的。内部控制注重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而风险管理则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管理体系进行再造。对于风险管理来讲,银行的收支平衡基本上是通过再造的、完善的管理政策及技术体系来完成的。

三、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银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实施。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1)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银行组织架构。为了使各项权力能够合理的配置,我们要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建立并要完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同时,还有建立制衡与问责机制,改变我国银行治理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强化一级法人制度,明确各部门所承担的角色。三是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对差别化授权进行有效监督。四是健全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人制度。五是改革现有银行组织机构,适当收缩分支机构。

(2)为了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标准化,则需要全面防范风险。首先,要实现控制管理信贷业务风险向全面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业务风险转变,制度防范风险向程序防范风险、技术防范风险转变,从而达到风险评估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次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

(3)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能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

(4)加强内部管理的文化建设。内部控制管理文化的建设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对的内部培训可以将管理理念、行为规范落实到基层,促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结束语

上述中就是针对国内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些措施。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周慧茹.浅谈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4期

[2]夏海玲.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J].现代营销,2011年12期

[3]董雪征.浅谈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内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9期

《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解析 》

[摘 要]当前,企业要想面对这些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首先做好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其中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就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谈谈谈企业内部控制,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 探讨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T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914X(2014)10-0147-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众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仍做的不到位,并且很多企业不能以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以下笔者针对风险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遇到风险,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而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可大可小,严重的甚至会直接的摧毁企业。所以面对这些无法预料的风险,企业必须制定出一些专门应对风险的管理制度,即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和衡量,并且制定出有效的手段和计划避免风险,或者将风险的损害降到最低,由此来保证企业的安全。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组成部分之一,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来制定有关制度与实行,并且促使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使企业的业务和目标都可以达到,并且可以顺利完成,由此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利益,以及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两者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发现风险管理属于企业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门,两者的最终目的都为了使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都会对对方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如果连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都做不好,那么他的风险管理工作也不会多么优秀,而如果风险管理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漏洞,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风险意识较低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也逐渐增多,目前主要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和损害是无法估计的,所以企业首先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

但在我国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企业都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大部分企业只将大部分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可以为企业赚取利润的项目中,看不到潜在的风险,也没有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治手段。而当风险真正的发生时,企业自然就会手足无措,眼睁睁的看着风险的来临。

(二)缺少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任何经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收益和风险却是正比,也就是说,企业如果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就必须冒着极大的风险。而目前很多企业总是将目光放在高额的收益上,却看不到高额收益身边站着的风险,看不到风险自然就不会针对风险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而却少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一旦风险真的来临,那么高额利润背后的高风险会给予企业极大的打击,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负债等严重现象,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诸多企业中都存在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只将目光放在企业的利益上,忽略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还有部分企业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内部控制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很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企业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都由管理层来进行制定,而这种制定方式会出现管理层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不公平的情况。这种方式制定出的制度也不符合职权分离原则,而很多企业虽然知道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但却未将这个问题重视,也并未给予一定解决方式,而这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会起到一种阻碍,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执行力不够,缺少有效评价机制

从过去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到,很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或者损失大量的资金。例如很多企业出现巨额资金消失的现象,这就是内部控制执行力不到位的结果,让内部控制制度只成了一则文书,却不能发挥任何功效。

不仅如此,我国很多企业还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机制,而缺乏了有效的评价机制就无法知道在特定时间段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确、是否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缺乏专业人才

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都必须要有人来进行操控和执行,而目前很多企业操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只是企业在其内部随便挑选出的人员。而这种员工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做出专业的决策,对于内部控制管理也无法做出正确决定。所以企业如此选用人才的结果最终导致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只是虚设,根本无法起到作用。

三、从风险管理角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并有效提高企业上下的风险意识

要做到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首先要做好企业的授权工作。通过过去国内外的案例就可以发现,很多企业出现内部舞弊案件的原因都是因为授权不合理而造成的。所以企业在授权时,必须要从保证企业的经营有效运行、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执行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来说,首要责任应是企业的CEO,各级经理为支持作用,由此才能保证整个企业的人员都可以具备风险意识,大大的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加强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想要将内部控制工作做到全面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应该针对一些关键点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并构建对应的控制制度。而企业中的关键控制点就要包括企业业务以及经济活动中比较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在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确认后,还要对其进行量化的分析,模拟计算出其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多大的危险,并且根据风险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除了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以外,还必须针对企业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将风险意识植入到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的脑里。

最后必须建立规范、科学的考核机制,明确各员工、各岗位的职责,通过规范、科学的考核针对员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有效的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

(三)创建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单凭企业的内部监督也的确能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但这种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所以企业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有效的加强员工的素质、道德以及品质,由此就可以将被动转变为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而企业内部良好环境的形成对于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说,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只有企业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才能让企业面对风险时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任何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并且平稳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工作。只有企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让企业面对任何困难时都可以平安度过。

参考文献

[1] 朱艳芳.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02).

[2] 王晓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1(10).

有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推荐:

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

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案例

3. 有关风险管理论文

4.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

5. 企业内部控制毕业论文

6. 关于风险管理论文

7. 某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在 企业管理 中,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案例的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并购案例中发生的财务风险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结合相关案例,从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和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等方面对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案例研究;风险管理

一.我国跨国并购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基础上,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1],即通过积极的并购(包括兼并与收购)等资本运作活动,以一种较为简洁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所拥有的先进 经验 ,并通过上述关键竞争要素的获取推动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我国跨国并购的主要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2002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高速发展期,以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第二阶段(2003年—2008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震荡推进期,这一阶段既有京东方成功并购韩国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从而介入国际高端 显示器 领域的成功经验,也有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的阻碍下未能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案例;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是我国跨国并购的理性回归期,这一阶段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期,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造成了很多国际知名企业估值的降低,也为推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企业在能源、汽车、机械等领域不乏成功案例。在积极推进跨国并购的同时,这一阶段的企业并购行为趋于理性,从简单的思考“走出去”逐渐向“并购的意义何在”、“并购的协同效应在哪里”、“如何实施并购后的跨 文化 管理”等跨国并购的现实问题转变。

并购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提供发展的难得机遇的同时,又形成了一系列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危机。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并购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拓展了市场的范畴,同时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通过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尽快介入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布局,也是企业应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必由之路;第二,通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品牌效应、销售网络、研发团队等关键竞争要素,可以延伸收购企业的产业链条、缩短企业在培育上述能力方面的时间,尽快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拥有境外资源的所有权,从而为企业后续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但是,在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并购的过称也危机四伏。据统计,我国目前70%的跨国并购案例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外汇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财务风险始终是是否能够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关键,有效地识别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形成财务风险的集成管理体系是跨国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典型的跨国财务风险及其管理案例揭示跨国并购的主要财务风险点,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几点思考。

二.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诸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典型并购的过程也是发生财务风险以及应对财务风险的过程,通过对上述并购案例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1)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

北欧小国瑞典拥有以其安全性享誉世界的沃尔沃汽车,1999年,处于全盛时期的美国汽车FORT以64亿5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福特拟出售沃尔沃的股权。彼时,2009年10月28日,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作为在中国市场处于中低端定位的吉利汽车,试图通过跨国并购成功运营沃尔沃这一世界知名品牌,这段跨国姻缘由于在企业匹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不为业界看好。按照交易结构的设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价格为18亿美元,后续运营资金投入约9亿美元,而吉利的自由资金仅仅占到整个交易的25%左右,为了成功实施并购,吉利动用了5倍杠杆进行融资。此次并购为吉利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其中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由2008年86亿元人民币和2009年的160亿元人民币剧增到2010年的700多亿元人民币,相比吉利集团年均1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净利润水平,此次跨国姻缘给吉利集团带来的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可想而知,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是否能够成为跨国汽车并购除“雷诺——日产并购”案例后的第二例成功案例仍需要时日加以验证[2]。

(2) 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案例

2007年11月29日,中国平安 保险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平安人寿出于实现业务的全球布局以及学习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目的,决定启动对主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富通集团的股权收购工作。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以及荷兰政府和比利时政府在关于富通集团股权处置以及资产分拆等环节的介入,中国平安人寿最初设计的通过并购富通集团股权实现其在资产管理、保险等业务领域的全球布局和业务互补的设想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中国平安人寿的股权收购失败案例可以归结为美国次贷危机等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恶化,或者可以归结为政治力量在并购过程的介入,但是,在并购决策的过程中草率的尽职调查或许才是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根源。在进行并购前的尽职调查环节,对富通集团的财务这一并购中的关键信息,中国平安人寿仅仅通过目标公司公开发表的数据分析并购的可行性,这一做法也导致富通集团得以成功隐瞒其高达57亿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因此,缺乏详尽的尽职调查工作,无法有限识别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导致错误的并购决策,才是中国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最大教训。 (3) 联想并购IBM案例

联想集团是我国最大的IT服务供应商,IBM是世界知名的信息服务供应商。由于个人电脑事业部在IBM中持续亏损,IBM拟作价出售其个人电脑事业部。为了在与戴尔、惠普等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IBM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实力,联想集团决定对IBM的个人事业部实施并购。联想并购IBM案例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启示在于:第一,在并购战略的总体设计和尽职调查阶段,联想聘请了麦肯锡作为其并购的战略顾问,聘请高盛为其并购顾问,聘请安永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并购的财务和投资银行顾问;第二,为了规避并购的融资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混合支付的形式,并通过引入泛大西洋等财务集团的形式有效化解了高负债率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第三,为了规避并购的支付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支付方式,通过合理的现金和股权支付比例的确定,既规避了过度依赖现金支付导致的现金流风险,也规避了过度依赖股权支付导致的控制权稀释风险[3]。

三.规避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通过上述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财务风险的分析不难发现,全面识别并且有效防范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我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结合本文的研究成功,提出以下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1) 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终极目标不在于通过控制权的获取成为目标企业的股东,而在于通过成功的并购运作掌握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品牌和 渠道 资源。因此,中国企业在实践“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并购的战略性设计,需要认真分析并购的战略协同效应、详细制定并购的整合运作方案。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的意义在于:第一,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并购方式遴选的重要依据。概括而言,跨国并购可以采取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和企业合并等主要形式,不同的并购形式为并购方带来的税务负担、连带责任等各不相同,例如基于关键技术获取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资产并购的方式,基于资源获取或者产业链整合目标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股权并购的方式。因此,并购方需要预先清晰界定并购的终极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并购模式,规避因并购方式的不当导致的财务负担;第二,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确定融资安排的重要基础。现代并购由于交易标的较高,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交易需求,为此,并购方通常通过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募集资金。资金募集的方式和额度需要充分匹配并购的战略设计,在并购融资方面,既需要考虑交易的标的额,也需要根据并购战略的需要预测并购后的资金安排,从而充分评估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与并购战略的匹配性,防止在成功实施并购后由于后续整合阶段资金无法保证而导致的并购失败。

(2) 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指法律、会计、资产评估、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目标企业的协助下,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数据、运营状况、法律纠纷等进行独立、客观、公允的评判,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企业预期盈利水平进行预测,为跨国并购决策、并购的交易结构设计、并购相关协议关键条款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尽职调查是了解目标企业真实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本文所述的中国平安并购富通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恰恰是由于尽职调查工作的不充分,导致中国平安需要为草率的并购决策承担巨大的财务负担。为了有效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尽职调查工作首先需要关注目标企业内部的资产完整性、真实盈利能力、资产抵押和质押情况,从而为合理的交易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其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关注目标国的劳动关系法律、养老法律、税务法律、环境保护法律等与企业运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从而充分估计后续运营模式可能导致的资金需求;最后,财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与技术评估等工作密切联系,从而有效识别企业潜在的或有负债,以预先实施财务安排。

(3) 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交易架构设计包括交易标的的决策、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等内容,合理的交易架构设计是有效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交易标的的决策环节,与国内通常根据资产评估价值确定交易对价的方式不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通常根据目标企业的息税前利润(EBIT)和合理的市盈率确定交易对价,由于并购双方在市盈率倍数认识的差异,估值调整技术(或称为“对赌协议”)是解决并购双方价值差异的常用对策。为了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并购方可以在初始交易对价进行一定让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较为苛刻的企业利润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企业盈利增长率指标等估值调整方案对初始投资进行调整,从而防止交易对价过高导致的财务风险;在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方面,可以考虑设计交易支付的关键节点,使得标的对价的分步骤支付与并购的战略意义相匹配,以此适当的延长交易对价的支付期限,通过支付期的设计,使得目标企业的真实状况进一步呈现,从而降低并购方的财务风险;在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方面,为了降低直接成为目标企业股东而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债转股等交易结构的设计,为并购方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债权人安排后拥有是否成为目标企业股东的选择权,从而在经过债权人期间对目标企业的了解和考察后进一步降低并购过程的信息非对称程度,降低并购的财务风险。(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兰 天,郭有钦,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 财经 ,2009,12:82-86

[2]杨 玲,叶 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J].财会通讯,2013,3:121-122

[3]张琳若,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与管理——以联想并购案为例[J].知识经济,2012,19:124-12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的金融机构,风险贯穿于其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实质意义上来讲,商业银行自身就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类型的特殊单位,它以“经营风险”为特征,获得盈利为目的,没有风险商业银行也无从盈利。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及意愿,以及控制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万亿元,同比增长,负债总额万亿元,增长;不良贷款余额万亿元,不良贷款率。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较年初上升个百分点。从总体信贷状况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例如,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可分析得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而言,第二季度的不良贷款有略微增长,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于第一、第二季度增长幅度较大。总体来说,这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度在2013年各季度逐渐增多,只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在略微有些减少,而在第四季度不良贷款却也在逐渐的上升。各类商业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所占的比例最高,一直是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隐患。损失类的不良贷款处于上升的趋势,因此可见,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仍不容忽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信贷风险判断标准差异大。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分支的县级分公司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贷款审批权限。数以百计的贷款审批和决策机构,根据不同的风险判断标准,近千人在贷款审批和决策的权利,贷款决策过于分散。与此同时,由于总行缺乏对各个行业、不同地区、和各类客户信用分析的经验和技能。他们需要的信息不足以做出决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同样的一个银行分支机构做出的信贷决策差异很大,在不同的领域造成更大的差异,很难形成内部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管理理念。

2.信用评级基础薄弱。在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信用评级基础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客户的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提高,企业信用评级情况很难得到真实反映;另一方面,由于核心的信用评级结果没有影响到贷款决策和贷款定价;此外,一线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系统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有关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的评级系统,很难正确地反映信用风险。

3.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积累不足。一方面,贷款客户的最基本财务信息数据来源不充分。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信息取得渠道不畅通,导致银行进行客户评级、信贷数额确定等分析受到限制,分析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客户非金融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收集和其他定性信息收集渠道、收集方式等的标准不够完善,执行缺乏标准的规程。

三、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一)信贷业务强调个人责任

为了明确责任,将信贷责任及风险承担明确到个人,国外商业银行创新采用了将信贷审批决策权限授权于个人的做法。于此同时,赋予个人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权责对应”,这种 方法 有利于明确责任,达到了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实现了将“业务风险”与“个人风险”联系在一起,实现风险责任到人,大大降低了风险集中程度,增强了个人的风险意识,有利于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二)实施授权分类管理

国外商业银行分类授权的管理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国内商业银行在进行授权时应充分考察各分支机构所处的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好坏、自身资产规模大小、盈利水平高低、资产质量状况以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大小,再对各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进行有依据得调整,过程中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在对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设置的过程中,参考分行绩效考核和风险监测结果,对授权权限实行动态调整。

(三)确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指导业务的开展。对于市场定位、业务规划、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各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应分解、细化、明确、落实,要发挥风险政策审查评议功能,避免各自为政、目标含糊不清甚至相互推脱责任的事情发生。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快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没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不能科学的风险识别、计量、预警和预防,更不用说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为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第一步是设计符合条件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目前我国银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现状来看,应该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数据库,数据库除现有商业银行数据外,还应该包括贷款、金融公司、零售和信贷业务的相关数据,各类金融机构还应该包括所有子系统或分支机构,整个数据相关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其次还应该建立相关风险数据库查询和相关技术,如早期预警和分析工具,只有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提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进一步的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量化信贷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贷风险以定量分析技术的合理性存在缺陷,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的关键是应用信贷风险计量模型。在借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之外,我国要逐步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并且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配套 措施 。

(三)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以影响借款人宏观经济状况、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主体非财务状况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计量及统计学方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要建立较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必须从建立全面的预警数据库着手。这个数据库包括三个层面的信息:一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信息,如宏观经济发展、消费、进出口贸易政策信息;二是中观水平层面的经济信息,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产业结构、投资和经济发展数据的信息;三是微观层面的信息,如贷款企业的财务信息,现金流条件下,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等;四是商业银行信贷级别的信息,如行业及其改变信贷资产的库存数据等等。完善预警数据库建立之后,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析模型等作技术分析,进行相应的预警分析。

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系统是将房地产风险管理的各要素,按照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组成的一个各要素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摘要

【摘要】房地产事业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所谓最赚钱行业之一,但房地产这块“肥肉”并不是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可以随意的吞吃,一个不小心,风险没有处理好,就可能满盘皆输。本文从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具体地论述了房地产项目开发的种种风险和风险原因以及应对风险的详细办法。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应对 措施

1.房地产开发易产生风险的原因

不动产的属性

住房作为不动产,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资金一旦投入开工建成房屋,就不能再更改,在房产出售之前,资金也无法回流。房地产开发的产品的这种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属性,注定了房地产开发的风险性,房地产开发本身所缺乏的灵活性,是房地产开发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所需投资大

房地产开发绝对不仅仅是建筑一栋楼房那么简单,从选址购买土地,到建成楼房,再到后期的出租或者销售出去,是一系列复杂的环节综合而成,一句话讲,房地产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综合性工程。那么,这种综合性的巨大工程所需要的投资规模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就要让开发商面临着货币利率的变化,市场供求变化等带来的风险损失。

较长的开发周期

房地产开发不仅工程规模大,工程周期也一般较长,从项目的确定,资金的筹措,到具体施工,到最后的营销销售,无疑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种时间上的过长,给房地产带来不小的风险。

对地区经济依赖性过强

房地产开发的位置固定性,导致其开发项目必须依赖于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当项目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不景气,房地产项目一定会受到影响:市场需求降低,商务出租困难等等。

2.具体风险有哪些

经济大环境风险

经济形势的变动将会给开发商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经济形势的变动包括市场需求,购买力,利率,甚至汇率等的改变。从项目开发之前的市场调研到最后工程竣工楼盘开始销售,这之间的较大时间差导致房地产开发巨大的变数,如之前调研好的消费者偏好的户型,到后来销售时,已经发生不可预知的改变,直接导致楼盘销售不佳。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风险是更显而易见的,一旦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必将导致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房地产虽然对通货膨胀的抵抗性较好,但是当全面的通货膨胀发生时,也一定会价格上涨,造成销售困难。上文提到房地产开发所需投资规模巨大,投资资金一般难以自己全部拿出,势必要采取银行贷款,楼盘预售等方式筹集资金。银行贷款时,如果不能够按合约偿还贷款,最后作为抵押的楼盘将会被银行收回。而预售的房屋如果不能及时供给住户,让住户入住,也要面临毁约的巨大经济赔偿。总之,经济大环境给房地产带来了巨大风险。

社会政治风险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动也会对房地产开发造成巨大影响,尤其我国特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比较明显,这种如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住房制度变革等政策性的变动,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毫无疑问是显著的。尤其是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最为直接,实行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既影响开发时候手里的资本,也影响开发之后的销售。银行对于房地产的相关业务也会随着国家政策变动而对房地产的需求发生影响。单就财政政策而言,国家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还是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对房地产的税收政策,对住宅是实行福利供给政策还是实行对低收入阶层采取有限的补贴政策,政府对房地产的投资等,都会对房地产开发需求发生影响。这一风险在我国尤其需要关注。

技术方面带来的风险

新科技的发明,新技术的应用等,都会迫使开发商不断的投入资金更新设备技术,以及加快对已经开工的工程进行翻新改造等等,这种临时的变动和工程的更改,将会大大增加工程成本。而且这种时间的拖延,也会影响日后销售。

3.应对风险的主要措施

规避风险

如果在项目没有正式开工之前已经发觉了风险,且这种风险是应对比较麻烦的甚至基本无力应对的,这时候可以放弃。在工程早期放弃项目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但是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消极性,虽然免除了风险,不会得到任何收益。

投资多元化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同样受用。为了将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降到最小,将项目投资分散开来是最好的办法,房地产选择项目时,可以选择各种层次的建筑,如住宅、商务、写字楼、娱乐场所等等。不同类型的项目开发的收益是不同的,高风险高收益,我们在房地产开发时候为了得到比较稳定的收益这时候就需要用高收益项目去平均低收益的项目,同时低收益的低风险也会降低高收益项目的高风险。综合起来,我们就能得到较高收益同时,又降低了风险。

学会通过财务控制风险

房地产开发中,可以将整个工程项目划分为不同的细致的部分分包给专业的施工公司,规划公司等,以便于将风险转嫁,但是这过程必须要通过合法的手段,签订正规的合同等。还可以将项目股份化,将风险转化给不同的股东,减少自己的风险责任。 保险 作为最简单的降低风险的方式,确实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保险降低风险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房地产开发中不是所有的风险保险公司都可以担保的,而且风险发生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按照一定比例赔偿,难以全额赔偿损失。

全面调查,科学预测

房地产的发展并不是无迹可寻的,在项目开发前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仔细分析房地产的变动规律,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其他公司的竞争项目等。这样全面的分析和调查,会让项目的开发风险降到最低,也便于预测成本和收益。

缩短项目时间

在保证房地产项目工程质量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减少项目开发所用时间,减少工程开发期间社会经济不确定性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培训项目开发人员,选择最专业的建筑公司等方式来提高效率,以缩短时间。

尽量减少可变量

工程中有些变量对于经济利润的变动十分敏感,从而稳定性差,这种风险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消除。例如在银行贷款时候为了防止利息提高可以签订固定利息贷款合同,人工费材料费等增长可以通过与建筑公司签订工程总价的一次性讲清楚的合同等等。

结语: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房地产项目开发之中的风险性,就是:时时有风险,处处有风险。房地产行业的高收益注定了它的高风险,但是我们要勇于面对风险,在房地产大军中分一杯羹。对于风险的回避,应对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的过程。良好的应对风险,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管理者的力量,它需要的是一个管理团队良好的配合,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每一个房地产人都能认识风险,应对风险,中国的房地产事业才能稳步健康发展,才能更加健康,成熟。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文献

[1]磨长秋.浅析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项目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82+184. [2]王宝聪,邹运.浅谈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项目管理[J].才智,2013,23:346. [3]范宇歌.浅析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管理[J].商业 文化 (学术版),2009,02:6. [4]刘彬.浅析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0,08:183-184.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摘要

【摘 要】在房地产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各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存在也增加了企业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在目前的宏观调控大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竞争越来越烈,结合房地产的行业特征,有效预防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对房地产企业的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房地产企业应主动识别财务风险并建立有效的规避机制,通过全周期的内部控制及预算跟踪,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提高竞争能力。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房地产业由于其高收益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支柱作用。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日益增长,房地产企业自身的高风险特征也日趋明显。房地产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同时,我国政府各项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稳定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等政策陆续出台,也促使房地产企业必须积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自身的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健康经营与发展。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1.投资风险

由于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较多,房地产企业项目投资需要承受较大的风险,才能达到最终的预期收益。导致房地产企业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投资报酬水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内部的非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如缺乏有效的投资管理系统,在初期市场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及项目投资回报分析上有误,并缺乏投资项目启动后全周期的投资效益监控;二是外部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国家的政策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变化。

2.融资风险

房地产开发项目从最初的购买土地、桩基建设到主体封顶,以及配套设施和后期的物业维护等每一个开发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开发周期一般较长,因而通常需要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并能够取得财务杠杆收益。在融资的过程中会因为融资方式及融资结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融资方式方面,如仅依赖于某一种融资方式,当该种融资方式失去作用时,就容易发生融资 渠道 受阻,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运作,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在融资结构方面,对企业资金结构的安排、筹资方式的不同选择,由于融资产品的利率水平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融资成本及费用,如不进行合理的规划,则会有资金成本的浪费、甚至到期无法还本付息、资不抵债的风险。

3.资金运营风险

由于资金占用量大,需要房地产企业重视资金的运营管理,而现实中很多房地产企业对资金成本控制的意识薄弱,对资金的使用及管理并不科学,存在管理不当、权责不明、监督不力等问题,使得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在企业资金管理上,由于内部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资金运营管理理念的缺失,导致资金使用计划编制不够详尽以及企业的执行不力,企业的资金计划编制不够严谨甚至流于形式,没有有效的监管和资金使用效益分析。企业的 财务管理 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核算上,对实际资金需求估计的不准确,与资金使用部门没有有效的沟通,导致资金安排的不够合理,使企业面临潜在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项目投资管理

(1)做好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

房地产项目自身具有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与地区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等特点,因而房地产企业在投资项目前,首先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小组,对项目所在的地区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调研和分析,对项目全周期的经济状况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从而避免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有效预测和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房地产项目的整个开发周期内存在的不确定性较多,因此企业在项目建设规划中要注意尽量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避免开发周期内房地产市场外在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对项目建设的影响,从而减少整个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加快资金周转。

(2)合理安排投资组合规划

房地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顺应市场需求,对不同的产品业态进行组合开发,如合理分配商业、办公和住宅产品的比例,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合理安排户型布局,避免单一楼盘或产品的滞销而造成企业财务损失;在项目投资上,由于资金占用量大,可与其他企业进行联营或合作开发,实现风险收益共担,有效分散投资风险。

2.资金结构及流动性管控

(1)优化企业资金结构

企业良好的资金结构对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以及发展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企业领导阶层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对于负债资金,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应该在科学预测自身资金实力、偿债能力的基础上控制负债经营比例,对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偿债能力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负债结构上,房地产企业要对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对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财务指标进行有效控制,保障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相应的负债,确保企业的偿债能力。此外,在筹资方式的选择上,还要根据企业的资金特点选择不同的筹资渠道,既要发挥银行贷款等传统筹资方式的功能和作用,也可以尝试采取信托、债券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控制筹资风险。

(2)加强资金流动性管控

房地产企业由于项目开发周期较长,整个周期的资金链条供应均会存在问题,因而必须意识到资金流动性存在的风险,避免企业面临资金困境。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现金持有量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等。

对于现金持有量风险,房地产企业应通过科学测算、审核企业的财务资金收支状况,将企业的资金库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企业的支付能力,确保项目建设及新增项目开发的资金需求。

对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房地产企业应将应收账款回收作为重点工作,加快资金回笼,确保资金能够持续有效供应;企业相关负责部门应从房源认购开始,依据预售合同的付款节点进行有效的跟踪、催收,并按照应收账款的时间及金额进行分类处理,对逾期收款重点分析,逐套解决应收账款。 3.全周期的财务预算管理

房地产企业应以项目开发的整个开发周期为着眼点,从初始资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到经营利润的分配,对全周期的资金活动进行合理统筹、科学安排。首先,在项目预算方面,可以根据项目建设一级计划的各个节点,如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销售经营、税务清算等内容来编制项目开发的全周期预算,对项目的成本费用按照开发节奏合理匹配收支情况,并监督各相关部门认真执行;其次,在资金预算方面,按照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和项目的具体运行情况,对资金的需求和使用进行全面的规划,构建完善的财务预算指标体系,并通过定期考评的方式对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项经济事项进行全面的约束,充分发挥预算的监督和预警作用。

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房地产企业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提供财务管理水平。

完善企业的内控环境,需要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一方面在各层级管理层之间合理的权责分配、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体现权利制衡关系,落实管理控制;另一方面在内部组织结构设置上,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合理、有效地设置管理部门和岗位,建立部门和岗位之间的牵制制度,明确责任,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

房地产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应对现金流量管理密切关注。一方面企业需要根据项目的开发进度和全周期合理编制现金预算,并及时根据企业内外部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作出适时必要的调整,保障企业现金流量的相对平衡;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管控,对项目开发建设的全过程都必须严格执行资金预算管理、认真监督执行情况,确保每个工作节点的完成质量, 有效控制资金收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总之,房地产企业必须重视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强企业决策者及财务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加强内部控制,对各项已经存在的或者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主动识别、积极应对,建立风险辨识机制及规避机制,通过全周期的内部控制及预算跟踪,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文献

[1]宗艳芳.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有效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34.

[2]曾凌.浅谈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J].管理视野, 2013.(1):152-153.

[3]李荣锦,王珍.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J].会计之友, 2010.(12):96-97.

[4]程红.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原因与控制措施[J].企业导报, 2015.(1):152-154.

有关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推荐:

1. 关于风险在房地产投资项目中的防范论文

2.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3. 风险管理论文精选范文

4. 风险管理论文案例

5. 风险管理论文案例分析

6.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摘要: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重心转向信息化以及时效性,尤其是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提升到 企业战略 高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在他们之间画上等号。本文将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两者在企业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期能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首次提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共同作用于交易发生的过程,进而影响到整个 财务管理 过程,这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开始正式受到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联系不断加强,随后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而出台的新COSO框架下又进一步明确界定了两者的共同性,这意味着国外内部控制正在向企业风险管理阶段转变。虽然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现状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不足,但风险管理导向型的内部控制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包括对风险的管理、预防、控制等,是一种基于企业的专业管理制度和策略并利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模式,通过确立核心控制点、过程监控、流程监管等不同方式来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业务展开多视角的标准式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功能包括确立风险管理的下属系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管控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点,属于全面落实企业风险管理在的关键环节。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以下的内部环境实施专业的分层监控:设置内部管控机构、内部审计、 企业 文化 、 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企业的治理模式和社会责任等。与企业风险评估比较而言,企业的内部控制方式要求进一步保证确立目标的合理性,结合企业的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论,明确界定企业监管的内部承受范围,进而制定相关的管理 措施 。

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存在于企业的董事会以及其他具有管理权限的人员联合制定企业目标的环节,按照战略标准以及由该标准衍生的其他方面开展的管理模式。企业风险管理为了确保能顺利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主要致力于鉴别和评估各种相关的潜在风险或基于企业的管理现状来分析可能存在风险,并及时规避或治理不利于企业实现共同目标进程的风险。此外风险作为企业管控过程的主要对象,信息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进行风险评估产生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要十分重视内部信息疏导工作,确保企业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以及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监控过程中,风险评估和管控同样也应结合企业的实际,从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两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关的内部监督措施。若在企业的决策、措施等环节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以及在风险评估部分发现可能存在引发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质变或量变等危险的因素,必须在核查过程中及时处理和改进。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部结构

(一)企业的目标是其发展的根源所在,为其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导致企业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机制造成相关的企业风险:首先,目标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企业的运作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活动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不确定因素,这会导致风险发生。此外目标的建立往往基于较高层次标准,由于企业发展的高度结构化趋势的影响,任何子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其附属目标的发展,这要求在子目标之间展开具有重叠性和排斥性的模式化排列,所以排列中的任意关联间隙都有可能产生风险因素。最后在企业的内外部不同目标依据彼此的重要程度进行补充时在融合时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由此造成的融合间隙极易引发风险性现象。

(二)制定企业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也产生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因此影响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各类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下: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的加强,致力于统一企业的多样化发展目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相应的维持在企业可监管的水平。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识别的划分

(一)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识别具有的整体反复性。风险辨识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暗示风险和明示风险。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风险辨识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工作, 需要与规划进行结合多次重复修正,同时风险辨识的要求应具体分析,不能受到任何以往的 经验 思维和模式化思维。从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来看,一定的诱因交叠会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新的要求。但企业的外部因素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的整体原则,主要的因素包括突发的自然灾害、新政策的改革、统一的业内应急模式和措施、变动的顾客需要、科技的进步等。此外原材料价格升高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的转变,市场的价格不稳定是造成市场风险度整体性上升的主要原因。在风险的整体性识别中,企业内部的层次性是引发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对于风险的整体性梳理过程中的层次性风险问题,应在合并同类项后开展整体性的控制和治理。

(二)企业不仅应正确识别和分析导致风险的不同因素,还应辨别来自内部控制各阶段不同层次的风险,以及由层次性运转衍生的不同类型的风险,主要包括生产、技术、营销各环节的风险,研发过程引发的风险,以及由于职能部门和研究目标所在的运作单位中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风险。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发现的一些整体性的以及基于企业运作层次性的风险问题,由于其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往往不能简单地根据风险评估和结果分析实施量化处理,企业应该根据具体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但一般性的评估工作涉及以下内容: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发生的频率、风险的来源和严重程度、监管模式带来的风险等,从不同方面直接推进分析和衡量风险工作。此外,企业了在管理中合理地规避风险,往往有选择性的解决不同类型的的风险性以及尽量降低为消除风险而消耗的各方面资源。

四、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培养内部控制理念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应从企业的观念上入手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并具体落实到实际作业中。首先,企业应设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其次企业应定期开展 教育 培训工作,培养各个层级的员工风险管理理念,深化理念的运用程度;最后,为了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应申请 CPA介入评估企业审计的过程中突出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此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各环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能有效保障后续工作的开展;而全面的风险评估在前提上保障了后续程序的实施;最后,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发挥效用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应贯穿于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此外还可充分发挥评估机构的作用,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合理的见解,促进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

(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公司治理涉及经理层、董事会及股东等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协调运作。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应充分把握独立董事的作用,在公司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质量等方面都要确保他们的职权能够有效发挥。此外应深入加强企业内部监机制。首先为了防止舞弊或失误的发生,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增加企业价值,应在企业内部应实行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同时还要把握具有风险 管理知识 的各类人才,壮大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其次需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最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负责领导企业的内审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做到切实服务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孟庆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J].管理工程,2012(06).

[2]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03).

[3]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

《 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 》

摘要:内部控制实施是为了商业银行能够实现经营目标,它能有效的监督、控制、防范和纠正风险,从而制定的一些机制。在不断的 社会实践 过程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正逐步发展并不断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确保银行体系能够健康平稳运行,还能防范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从而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措施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各类 企业管理 中,内部控制被广泛运用。一般来说,企业通过内部自我调整来达到经营的预计效果。在商业银行中,它主要是为银行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影响力度而产生的。

总体来说,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我管理手段,更是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明显控制并化解风险是内部控制主要追求的目标,因此为了实现此目标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些控制 方法 来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财产安全

(二)内部控制的原则

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有些原则则需要商业银行严格遵循的,下面我们就一一了解这些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必须全面性,不管哪个操作环节以及哪种业务过程中,不仅要求全体人员全面参加,还要有书面记录,以备将来有案可查。

(2)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的检查具有独立性,它的评价部门是独立建立的,其执行部门、操作人员和控制人员也是独立存在的。

(3)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就是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它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任何人都不得违反。

(4)审慎性原则,在内部控制中任何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审慎,制度的建立及完善直接影响到风险的预测。

(5)效益性原则,制度的建立要尽力以小成本达到控制的目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就是为了能够减小风险为银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本文将内部控制的理解作为分析重点,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五个要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

(1)控制环境,作为整个内部系统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对文化、氛围等一系列的控制,它是客观的,能够人为改变的。能够直接影响银行内部其他控制。

(2)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与评估是一个过程,它是风险活动的基础。

(3)内部控制措施,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内部控制措施是指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

(4)信息交流与反馈,信息交流与反馈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沟通各个要素,并不断完善各要素所存在的缺点,为控制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支持。

(四)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为控制相关目标的实现而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优化控制环境、提高控制效果;强化风险意思,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执行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健全监督体系,强化内外部监督。

二、商业银行风险测评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事先不能预测某些不好的因素会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之前的预计收益产生或大或小的偏差,使之没能达到预想值,经济效益受损或额外增加。

为了能够控制住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将风险量化。风险量化是为了能都更好的判断银行风险,但它不能作为其绝对标准。那么怎么做能将风险量化呢?首先需要做一些假设,设想会有什么样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其次还要进行定性判断,如申请借款及贷款人的背景,是否有违约行为、偿还债务能力等来进行判断,然这些是不确定性的风险,难以量化,这就需要我们用概率分析法来分析其风险。所以在控制风险时,不仅要风险量化还有对风险进行评估判断来达到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值。

近年来,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来看,风险管理的侧重点正慢慢的逐步与内部控制的侧重点靠近,两者不断的趋向一致,但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尽管它们的对策不一致但总体来说二者的最终目标还是一样的。内部控制注重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而风险管理则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管理体系进行再造。对于风险管理来讲,银行的收支平衡基本上是通过再造的、完善的管理政策及技术体系来完成的。

三、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银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实施。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1)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银行组织架构。为了使各项权力能够合理的配置,我们要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建立并要完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同时,还有建立制衡与问责机制,改变我国银行治理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强化一级法人制度,明确各部门所承担的角色。三是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对差别化授权进行有效监督。四是健全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人制度。五是改革现有银行组织机构,适当收缩分支机构。

(2)为了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标准化,则需要全面防范风险。首先,要实现控制管理信贷业务风险向全面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业务风险转变,制度防范风险向程序防范风险、技术防范风险转变,从而达到风险评估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次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

(3)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能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

(4)加强内部管理的文化建设。内部控制管理文化的建设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对的内部培训可以将管理理念、行为规范落实到基层,促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结束语

上述中就是针对国内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些措施。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周慧茹.浅谈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4期

[2]夏海玲.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J].现代营销,2011年12期

[3]董雪征.浅谈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内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9期

《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解析 》

[摘 要]当前,企业要想面对这些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首先做好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其中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就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谈谈谈企业内部控制,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 探讨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T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914X(2014)10-0147-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众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仍做的不到位,并且很多企业不能以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以下笔者针对风险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遇到风险,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而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可大可小,严重的甚至会直接的摧毁企业。所以面对这些无法预料的风险,企业必须制定出一些专门应对风险的管理制度,即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和衡量,并且制定出有效的手段和计划避免风险,或者将风险的损害降到最低,由此来保证企业的安全。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组成部分之一,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来制定有关制度与实行,并且促使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使企业的业务和目标都可以达到,并且可以顺利完成,由此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利益,以及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两者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发现风险管理属于企业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门,两者的最终目的都为了使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都会对对方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如果连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都做不好,那么他的风险管理工作也不会多么优秀,而如果风险管理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漏洞,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风险意识较低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也逐渐增多,目前主要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和损害是无法估计的,所以企业首先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

但在我国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企业都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大部分企业只将大部分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可以为企业赚取利润的项目中,看不到潜在的风险,也没有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治手段。而当风险真正的发生时,企业自然就会手足无措,眼睁睁的看着风险的来临。

(二)缺少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任何经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收益和风险却是正比,也就是说,企业如果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就必须冒着极大的风险。而目前很多企业总是将目光放在高额的收益上,却看不到高额收益身边站着的风险,看不到风险自然就不会针对风险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而却少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一旦风险真的来临,那么高额利润背后的高风险会给予企业极大的打击,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负债等严重现象,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诸多企业中都存在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只将目光放在企业的利益上,忽略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还有部分企业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内部控制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很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企业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都由管理层来进行制定,而这种制定方式会出现管理层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不公平的情况。这种方式制定出的制度也不符合职权分离原则,而很多企业虽然知道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但却未将这个问题重视,也并未给予一定解决方式,而这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会起到一种阻碍,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执行力不够,缺少有效评价机制

从过去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到,很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或者损失大量的资金。例如很多企业出现巨额资金消失的现象,这就是内部控制执行力不到位的结果,让内部控制制度只成了一则文书,却不能发挥任何功效。

不仅如此,我国很多企业还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机制,而缺乏了有效的评价机制就无法知道在特定时间段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确、是否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缺乏专业人才

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都必须要有人来进行操控和执行,而目前很多企业操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只是企业在其内部随便挑选出的人员。而这种员工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做出专业的决策,对于内部控制管理也无法做出正确决定。所以企业如此选用人才的结果最终导致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只是虚设,根本无法起到作用。

三、从风险管理角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并有效提高企业上下的风险意识

要做到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首先要做好企业的授权工作。通过过去国内外的案例就可以发现,很多企业出现内部舞弊案件的原因都是因为授权不合理而造成的。所以企业在授权时,必须要从保证企业的经营有效运行、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执行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来说,首要责任应是企业的CEO,各级经理为支持作用,由此才能保证整个企业的人员都可以具备风险意识,大大的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加强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想要将内部控制工作做到全面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应该针对一些关键点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并构建对应的控制制度。而企业中的关键控制点就要包括企业业务以及经济活动中比较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在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确认后,还要对其进行量化的分析,模拟计算出其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多大的危险,并且根据风险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除了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以外,还必须针对企业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将风险意识植入到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的脑里。

最后必须建立规范、科学的考核机制,明确各员工、各岗位的职责,通过规范、科学的考核针对员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有效的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

(三)创建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单凭企业的内部监督也的确能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但这种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所以企业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有效的加强员工的素质、道德以及品质,由此就可以将被动转变为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而企业内部良好环境的形成对于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说,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只有企业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才能让企业面对风险时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任何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并且平稳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工作。只有企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让企业面对任何困难时都可以平安度过。

参考文献

[1] 朱艳芳.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02).

[2] 王晓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1(10).

有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推荐:

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

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案例

3. 有关风险管理论文

4.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

5. 企业内部控制毕业论文

6. 关于风险管理论文

7. 某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1]李胜.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5. [2]李春媛. 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 价值工程,2010,(32). [3]冯艳. 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7. [4]李红梅. 中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研究[D].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2010. [5]谢宁.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现代银行财务模式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0. [6]甘鹏.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研究[D].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2008. [7]丁玉书. 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4. [8]李延德. 大学生在校期间风险管理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2010. [9]敬永红. 达州翠屏山综合开发一期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2009. [10]闫峰. 卓越·蔚蓝群岛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2008. [11]杜晓玲.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8. [12]王小练. 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2005. [13]杨秋利. 论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核心方法RAROC[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4]许娟.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问题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15]张星文. 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2007. [16]王育宪. 企业管理的一个新分支——风险管理[J]. 管理世界,1985,(3). [17]李莉. 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5. [18]曹升元.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2008. [19]龚永兵. TA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2006. [20]张子超.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2008. [21]党雪. 论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策略[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3. [22]王仲宇. 新华证券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分析与证券公司内部风险评估[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3]李红侠.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探讨[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 风险管理[A]. 李亚新 主编.[C].: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70-71. [25]郭景阳. 建立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26]高军.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分析及对策研究[D]. 西南石油学院: 西南石油学院,2003. [27]范运. 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9. [28]曹乐喜.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2007. [29]谢飞. 财务公司网上银行在企业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和风险管理研究[D].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2005. [30]交通银行武汉分行 财务和风险管理[A]. .[C].: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0. [31]阚德梅. 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2004. [32]李黎,齐中英. 风险理财在卫星运营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33]沈隽. 船舶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2010. [34]杨博. 压力测试方法及其在债券基金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2007. [35]陈茂. 论财产保险公司承保前的风险管理[D].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2003. [36]李霞. 汽车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37]高毅.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机理和控制研究[D].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2010. [38]简婷. 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2006. [39]甄珍. 山西票号风险管理研究与借鉴[D].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2007. [40]沈忠雷. 建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及应用[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41]常忠蛟. 我国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管理[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2005. [42]周航,赵晓萌. 风险管理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12). [43]刘浩.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0. [44]唐海涛. 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45]孙晓丽. 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风险管理[A]. 王敏 主编.[C].: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94. [46]王霞. 中小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2004. [47]张超. 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0. [48]邵秋琪. 基于风险管理的衍生品运用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2011. [49]吴子华.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取向与风险管理[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 [50]陈力. 财务工程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论文中的风险控制怎么写

问题一:商业计划中的风险控制怎么写 风险投资策划就是创业企业通过对创业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对项目的整体战略和策略进行运筹规划,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和财务预测模型,吸引风险投资家投资项目,使风险投资家获得满意可靠的投资回报,创业者在资本的支持下获得生存和发展。 商业计划书是联系风险投资家之前,创业者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应该准确,客观,全面,避免简单化与过度追求包装。商业计划书同时也是创业企业自身的行动指南。 财务预测模型就是创业企业把财务三大表中六要素的构成从最基本的来源开始阐述清楚,所有的数字通过特定的逻辑胆系建立联系,从而组成模型。风险投资家对于财务预测模型是非常重视的,没有一套严密、科学的预测模型很难打动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家。 为了更直观的说明问题,试举工作中的案例:中国石化加油站非油品业务的开发项目。此项目具有垄断性、资源性、有良好的资本概念等优势,在风险投资策划中,也经过市场调研、项目分析、项目开发方式的选择等阶段,但是在战略决策中公司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因此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从案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风险投资策划的重要性。 总之,风险投资策划是开展商业活动的前期构思,同时也是引导商业活动运行方向的指南。 问题二:策划书风险怎么写 方案内容就风险这部分,包括: 1、政策风险――国家或地方政策出浮相关的政策对某个项目的实施带来的风险 2、资金风险――资金不足,影响项目有效的正常运作 3、组织风险――管理层或主要负责人变动,影响项目的实际运作 4、市场风险――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导致项目利润率大大降低 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意外风险,比如地震。风险说明主要针对可控性的来写。 针对上面的风险进行预估,针对每一类风险提出1-3套相关的解决预备方案, 有备无患,风险也就在控制之中了。 问题三:一般公司做项目风险分析怎么写 风险情况一般从下面几点情况讲: 风险因素是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机会的条件。本项目风险分析是在市场分析、技术方案、工程方案和社会评价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分析识别项目在建设和运营中潜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提示风险来源,提出规避风险对策,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1、风险因素识别 本项目工程应将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内容,对风险的预测、调查分析、监控都应成为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面临的风险如下图:(很遗憾 图传不上) 2、技术风险 随着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日新月异。介绍技术背景以及公司的技术优势情况。 3、市场风险 市场产品销售量与价格为项目运行效益的较大风险。由于产品的附加值较高,预计从事本行业的研究和生产单位会有所增加。 产品目前处于市场快速增长期,目前也没有替代产品出现; 公司目前处于**地位,通过本次扩产后,能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生产厂家。 4、在生产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要制定企业内部严格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标准,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综合治理和回收利用。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行“清洁生产”,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5、资金风险 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其筹措方案为:申请银行贷款***万元,企业自筹资金***万元。 银行贷款占项目总投资的***%。(公司上一年的年利润),有很强的贷款偿还能力。 6、工程设计方案风险 设计方案的优劣,对项目建设成功与否关系重大。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在于施工以前的设计阶段。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则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则为5%~35%,可见设计对整个建设工程的效益是何等的重要。运用价值工程理论,采取限额设计的方法,正确合理选择方案和材料,避免盲目追求高标准,从质量经济性进行设计决策,达到节约投资的目的。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进行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有利于控制建设项目投资,并将材料上涨风险合理转移给承包商。 7、社会风险 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指南(2007年度)》、《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7)》中,***产品为鼓励类产品、高新技术出口产品、重点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产品,政策风险小。 8、综合风险评价 综上所述,本项目属于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项目,建设符合***市工业发展整体规划和工业布局;项目建设用地为公司厂区内,不存在与当地居民发生用地矛盾;实施单位资金调度能力强,规模经营可有效摊低产品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资金风险及市场风险较小。该项目总体上属于“小风险”范围。 好的话记得给点分哦 问题四:风险管理程序应该怎么写 目的 职责(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职责) 工作程序(对风险的识别、评价、制定措施、跟踪验证等工作的具体方法) 涉及的文件或记录 问题五:风险管理方面怎样写题目 风险之文 问题六:风险评估报告怎么写 1、评价范围与评价方法 、建立评价组织 、风险评价目的 、评价范围 、评价方法 、评价准则 2、危险识别与风险评价 、主要设备、设施危险性及风险评价(SCL法) 、作业活动危险识别与风险评价(JHA法) 、危险识别与风险评价结论 3、控制措施 4、风险控制、安全对策措施汇总 5、风险信息更新 6、重大危险源 7、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总结 问题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论文怎么写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在线等你。 问题八:风险控制怎么写 风险投资策划就是创业企业通过对创业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对项目的整体战略和策略进行运筹规划,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和财务预测模型,吸引风险投资家投资项目,使风险投资家获得满意可靠的投资回报,创业者在资本的支持下获得生存和发展。 商业计划书是联系风险投资家之前,创业者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应该准确,客观,全面,避免简单化与过度追求包装。商业计划书同时也是创业企业自身的行动指南。 财务预测模型就是创业企业把财务三大表中六要素的构成从最基本的来源开始阐述清楚,所有的数字通过特定的逻辑关系建立联系,从而组成模型。风险投资家对于财务预测模型是非常重视的,没有一套严密、科学的预测模型很难打动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家。 为了更直观的说明问题,试举工作中的案例:中国石化加油站非油品业务的开发项目。此项目具有垄断性、资源性、有良好的资本概念等优势,在风险投资策划中,也经过市场调研、项目分析、项目开发方式的选择等阶段,但是在战略决策中公司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因此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从案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风险投资策划的重要性。 总之,风险投资策划是开展商业活动的前期构思,同时也是引导商业活动运行方向的指南。 问题九: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风险控制怎么写 根据活动流程,发现风险点,并制定控制措施 问题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怎么写 什么是危险源 要了解什么是危险源,我们首先必须学习体系的定义。今年发布的GB/T28001-2011体系标准给出的定义是“危险源 hazard: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首先、该定义不再涉及“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而2000版本的体系虽然要求危险源辨识中要包含“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但财产的损失和工作环境的破坏其实并不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重点,其实在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实际中,特别是大型企业中,安全主管部门一般也没有这方面的职能。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也从来没有强调和要求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做这些事情,2000版本的体系规范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些企业的安全管理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影响了其正常职能的发挥,减少了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方面的资源投入等)。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新版标准给出的定义则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如果工作环境的破坏和财产的损失影响到了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损害,仍然需要辨识,只是这方面的辨识需要在后续的风险评价中予以识别。 其次,对危险是什么,新版标准在2000年版本的基础上对其对象给出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明确,定义因而更准确和全面。2000版本的体系标准的原定义是“……的根源或状态”。所谓的“根源”,就是导致这些后果的最根本的因素(或物质等)。比如说如果没有汽油的存在和使用,就不会发生汽油的火灾爆炸事故,如果没有矽尘、石棉粉尘的危害的物质存在,就不会发生该类型的尘肺病。也就是说,如果危险源不存在,无论采取或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电气防爆措施、通风措施)或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防尘口罩、耳塞、戴绝缘手套等),危害都不会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汽油、矽尘、石棉 粉尘等危险有害的物质或因素便是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根源,需要我们在危险源辨识中予以辨识和分析的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有很多种事故致因理论。据这些理论分析,导致事故的因素还包含了社会文化的原因、社会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这些是否就是我们应该分析的所谓的“根源”呢?我想,这些因素是导致事故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的大背景,某个具体的企业难以左右。我们在此并不应该把根源理解成导致危害的深层次原因,站在某个具体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这些原因可能并不合适,而从社会或行业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原因,则可能是适合的。 所谓的“状态”,主要指物质或系统所处的状况。每个不同时刻,其状态均不一样。物质的状态主要是指物质的不同状况,物质一般都有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可能。状态改变了,危险有害性也就有可能改变。如空气被压缩后就变成了危险化学品。又如汽油在液态时主要的危险性是燃烧(极度易燃)风险,在气态时主要的危险性爆炸风险。而系统的状态则与各种参数的变化相关。当系统的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体积、物态、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发生改变时,系统的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这时系统的危险性就有可能改变,如锅炉检修时其主要的危害是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触电等风险,而其运行时其的危害性则改变为锅炉爆炸、烫伤等危害形式。人登高作业时,因为高度的增加,势能的增加,高处坠落变成了其危害的主要形式。一个系统,其正常状态、异常状态和紧急状态,其危险有害因素各不相同,危害和风险也不一样。从理论上讲,无论是某种危险物质、系统或者人(也可以把人视为一个系统),在任何不同时刻,其状态都有可能不一样(如水夏天为液态水,冬天则为冰)。在某种状态的危险源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危害,而在某种状态下则又可能变的相对安全。我......>>

在 企业管理 中,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案例的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并购案例中发生的财务风险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结合相关案例,从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和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等方面对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案例研究;风险管理

一.我国跨国并购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基础上,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1],即通过积极的并购(包括兼并与收购)等资本运作活动,以一种较为简洁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所拥有的先进 经验 ,并通过上述关键竞争要素的获取推动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我国跨国并购的主要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2002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高速发展期,以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第二阶段(2003年—2008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震荡推进期,这一阶段既有京东方成功并购韩国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从而介入国际高端 显示器 领域的成功经验,也有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的阻碍下未能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案例;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是我国跨国并购的理性回归期,这一阶段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期,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造成了很多国际知名企业估值的降低,也为推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企业在能源、汽车、机械等领域不乏成功案例。在积极推进跨国并购的同时,这一阶段的企业并购行为趋于理性,从简单的思考“走出去”逐渐向“并购的意义何在”、“并购的协同效应在哪里”、“如何实施并购后的跨 文化 管理”等跨国并购的现实问题转变。

并购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提供发展的难得机遇的同时,又形成了一系列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危机。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并购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拓展了市场的范畴,同时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通过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尽快介入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布局,也是企业应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必由之路;第二,通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品牌效应、销售网络、研发团队等关键竞争要素,可以延伸收购企业的产业链条、缩短企业在培育上述能力方面的时间,尽快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拥有境外资源的所有权,从而为企业后续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但是,在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并购的过称也危机四伏。据统计,我国目前70%的跨国并购案例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外汇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财务风险始终是是否能够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关键,有效地识别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形成财务风险的集成管理体系是跨国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典型的跨国财务风险及其管理案例揭示跨国并购的主要财务风险点,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几点思考。

二.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诸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典型并购的过程也是发生财务风险以及应对财务风险的过程,通过对上述并购案例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1)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

北欧小国瑞典拥有以其安全性享誉世界的沃尔沃汽车,1999年,处于全盛时期的美国汽车FORT以64亿5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福特拟出售沃尔沃的股权。彼时,2009年10月28日,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作为在中国市场处于中低端定位的吉利汽车,试图通过跨国并购成功运营沃尔沃这一世界知名品牌,这段跨国姻缘由于在企业匹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不为业界看好。按照交易结构的设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价格为18亿美元,后续运营资金投入约9亿美元,而吉利的自由资金仅仅占到整个交易的25%左右,为了成功实施并购,吉利动用了5倍杠杆进行融资。此次并购为吉利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其中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由2008年86亿元人民币和2009年的160亿元人民币剧增到2010年的700多亿元人民币,相比吉利集团年均1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净利润水平,此次跨国姻缘给吉利集团带来的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可想而知,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是否能够成为跨国汽车并购除“雷诺——日产并购”案例后的第二例成功案例仍需要时日加以验证[2]。

(2) 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案例

2007年11月29日,中国平安 保险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平安人寿出于实现业务的全球布局以及学习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目的,决定启动对主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富通集团的股权收购工作。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以及荷兰政府和比利时政府在关于富通集团股权处置以及资产分拆等环节的介入,中国平安人寿最初设计的通过并购富通集团股权实现其在资产管理、保险等业务领域的全球布局和业务互补的设想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中国平安人寿的股权收购失败案例可以归结为美国次贷危机等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恶化,或者可以归结为政治力量在并购过程的介入,但是,在并购决策的过程中草率的尽职调查或许才是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根源。在进行并购前的尽职调查环节,对富通集团的财务这一并购中的关键信息,中国平安人寿仅仅通过目标公司公开发表的数据分析并购的可行性,这一做法也导致富通集团得以成功隐瞒其高达57亿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因此,缺乏详尽的尽职调查工作,无法有限识别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导致错误的并购决策,才是中国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最大教训。 (3) 联想并购IBM案例

联想集团是我国最大的IT服务供应商,IBM是世界知名的信息服务供应商。由于个人电脑事业部在IBM中持续亏损,IBM拟作价出售其个人电脑事业部。为了在与戴尔、惠普等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IBM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实力,联想集团决定对IBM的个人事业部实施并购。联想并购IBM案例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启示在于:第一,在并购战略的总体设计和尽职调查阶段,联想聘请了麦肯锡作为其并购的战略顾问,聘请高盛为其并购顾问,聘请安永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并购的财务和投资银行顾问;第二,为了规避并购的融资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混合支付的形式,并通过引入泛大西洋等财务集团的形式有效化解了高负债率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第三,为了规避并购的支付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支付方式,通过合理的现金和股权支付比例的确定,既规避了过度依赖现金支付导致的现金流风险,也规避了过度依赖股权支付导致的控制权稀释风险[3]。

三.规避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通过上述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财务风险的分析不难发现,全面识别并且有效防范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我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结合本文的研究成功,提出以下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1) 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终极目标不在于通过控制权的获取成为目标企业的股东,而在于通过成功的并购运作掌握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品牌和 渠道 资源。因此,中国企业在实践“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并购的战略性设计,需要认真分析并购的战略协同效应、详细制定并购的整合运作方案。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的意义在于:第一,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并购方式遴选的重要依据。概括而言,跨国并购可以采取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和企业合并等主要形式,不同的并购形式为并购方带来的税务负担、连带责任等各不相同,例如基于关键技术获取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资产并购的方式,基于资源获取或者产业链整合目标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股权并购的方式。因此,并购方需要预先清晰界定并购的终极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并购模式,规避因并购方式的不当导致的财务负担;第二,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确定融资安排的重要基础。现代并购由于交易标的较高,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交易需求,为此,并购方通常通过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募集资金。资金募集的方式和额度需要充分匹配并购的战略设计,在并购融资方面,既需要考虑交易的标的额,也需要根据并购战略的需要预测并购后的资金安排,从而充分评估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与并购战略的匹配性,防止在成功实施并购后由于后续整合阶段资金无法保证而导致的并购失败。

(2) 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指法律、会计、资产评估、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目标企业的协助下,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数据、运营状况、法律纠纷等进行独立、客观、公允的评判,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企业预期盈利水平进行预测,为跨国并购决策、并购的交易结构设计、并购相关协议关键条款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尽职调查是了解目标企业真实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本文所述的中国平安并购富通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恰恰是由于尽职调查工作的不充分,导致中国平安需要为草率的并购决策承担巨大的财务负担。为了有效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尽职调查工作首先需要关注目标企业内部的资产完整性、真实盈利能力、资产抵押和质押情况,从而为合理的交易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其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关注目标国的劳动关系法律、养老法律、税务法律、环境保护法律等与企业运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从而充分估计后续运营模式可能导致的资金需求;最后,财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与技术评估等工作密切联系,从而有效识别企业潜在的或有负债,以预先实施财务安排。

(3) 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交易架构设计包括交易标的的决策、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等内容,合理的交易架构设计是有效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交易标的的决策环节,与国内通常根据资产评估价值确定交易对价的方式不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通常根据目标企业的息税前利润(EBIT)和合理的市盈率确定交易对价,由于并购双方在市盈率倍数认识的差异,估值调整技术(或称为“对赌协议”)是解决并购双方价值差异的常用对策。为了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并购方可以在初始交易对价进行一定让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较为苛刻的企业利润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企业盈利增长率指标等估值调整方案对初始投资进行调整,从而防止交易对价过高导致的财务风险;在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方面,可以考虑设计交易支付的关键节点,使得标的对价的分步骤支付与并购的战略意义相匹配,以此适当的延长交易对价的支付期限,通过支付期的设计,使得目标企业的真实状况进一步呈现,从而降低并购方的财务风险;在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方面,为了降低直接成为目标企业股东而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债转股等交易结构的设计,为并购方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债权人安排后拥有是否成为目标企业股东的选择权,从而在经过债权人期间对目标企业的了解和考察后进一步降低并购过程的信息非对称程度,降低并购的财务风险。(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兰 天,郭有钦,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 财经 ,2009,12:82-86

[2]杨 玲,叶 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J].财会通讯,2013,3:121-122

[3]张琳若,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与管理——以联想并购案为例[J].知识经济,2012,19:124-12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的金融机构,风险贯穿于其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实质意义上来讲,商业银行自身就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类型的特殊单位,它以“经营风险”为特征,获得盈利为目的,没有风险商业银行也无从盈利。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及意愿,以及控制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万亿元,同比增长,负债总额万亿元,增长;不良贷款余额万亿元,不良贷款率。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较年初上升个百分点。从总体信贷状况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例如,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可分析得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而言,第二季度的不良贷款有略微增长,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于第一、第二季度增长幅度较大。总体来说,这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度在2013年各季度逐渐增多,只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在略微有些减少,而在第四季度不良贷款却也在逐渐的上升。各类商业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所占的比例最高,一直是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隐患。损失类的不良贷款处于上升的趋势,因此可见,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仍不容忽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信贷风险判断标准差异大。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分支的县级分公司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贷款审批权限。数以百计的贷款审批和决策机构,根据不同的风险判断标准,近千人在贷款审批和决策的权利,贷款决策过于分散。与此同时,由于总行缺乏对各个行业、不同地区、和各类客户信用分析的经验和技能。他们需要的信息不足以做出决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同样的一个银行分支机构做出的信贷决策差异很大,在不同的领域造成更大的差异,很难形成内部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管理理念。

2.信用评级基础薄弱。在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信用评级基础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客户的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提高,企业信用评级情况很难得到真实反映;另一方面,由于核心的信用评级结果没有影响到贷款决策和贷款定价;此外,一线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系统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有关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的评级系统,很难正确地反映信用风险。

3.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积累不足。一方面,贷款客户的最基本财务信息数据来源不充分。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信息取得渠道不畅通,导致银行进行客户评级、信贷数额确定等分析受到限制,分析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客户非金融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收集和其他定性信息收集渠道、收集方式等的标准不够完善,执行缺乏标准的规程。

三、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一)信贷业务强调个人责任

为了明确责任,将信贷责任及风险承担明确到个人,国外商业银行创新采用了将信贷审批决策权限授权于个人的做法。于此同时,赋予个人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权责对应”,这种 方法 有利于明确责任,达到了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实现了将“业务风险”与“个人风险”联系在一起,实现风险责任到人,大大降低了风险集中程度,增强了个人的风险意识,有利于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二)实施授权分类管理

国外商业银行分类授权的管理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国内商业银行在进行授权时应充分考察各分支机构所处的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好坏、自身资产规模大小、盈利水平高低、资产质量状况以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大小,再对各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进行有依据得调整,过程中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在对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设置的过程中,参考分行绩效考核和风险监测结果,对授权权限实行动态调整。

(三)确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指导业务的开展。对于市场定位、业务规划、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各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应分解、细化、明确、落实,要发挥风险政策审查评议功能,避免各自为政、目标含糊不清甚至相互推脱责任的事情发生。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快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没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不能科学的风险识别、计量、预警和预防,更不用说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为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第一步是设计符合条件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目前我国银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现状来看,应该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数据库,数据库除现有商业银行数据外,还应该包括贷款、金融公司、零售和信贷业务的相关数据,各类金融机构还应该包括所有子系统或分支机构,整个数据相关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其次还应该建立相关风险数据库查询和相关技术,如早期预警和分析工具,只有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提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进一步的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量化信贷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贷风险以定量分析技术的合理性存在缺陷,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的关键是应用信贷风险计量模型。在借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之外,我国要逐步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并且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配套 措施 。

(三)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以影响借款人宏观经济状况、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主体非财务状况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计量及统计学方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要建立较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必须从建立全面的预警数据库着手。这个数据库包括三个层面的信息:一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信息,如宏观经济发展、消费、进出口贸易政策信息;二是中观水平层面的经济信息,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产业结构、投资和经济发展数据的信息;三是微观层面的信息,如贷款企业的财务信息,现金流条件下,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等;四是商业银行信贷级别的信息,如行业及其改变信贷资产的库存数据等等。完善预警数据库建立之后,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析模型等作技术分析,进行相应的预警分析。

我能写。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资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资料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资料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从业务员 体检医生 核保 前期的契约调查 理赔时的理赔调查 以及 条款本身设定等方面考虑吧。

《人力资源风险防范》全方位揭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多层次讲解人力资源风险监控技术;专业化提供人力资源风险防范大全!打造偷不去、买不走、溜不掉、乱不了的人才队伍! 风险无处不在,只有大小之别;防火胜于救火,功夫做在事前。 想了解更多关于人力资源风险防范的知识,请关注企学网。

开篇就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外贸企业,那里有个美丽的业务员,她只有21岁,精明干练,老板娘出于对她的赏识,和对自己家庭的防患意识,决定为她选个优秀的老公。讯息传出去后其它各外贸企业纷纷派来了自己的应选者………… 老板娘为考察他们的才华,出了一个论文题——《浅析外贸企业风险及其防范》。 这可难倒了参选的诸位才俊,因为他们甚至连引言都不会写……

咨询下迪西欧论文工作室吧 他们是专门做收费代写服务的 到百度直接搜寻“迪西欧”就可以了 希望采纳

关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几点思考 ca.. 2006-8-30 1:01:41 中国会计网 跨国经营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为了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中国已有海外投资企业6296家,其中6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投资的,它们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现。本文对如何搞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跨国经营的优势和劣势问题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劣势也较突出。 第一,抗风险能力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第二,国际竞争力较低。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不少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第三,跨国经营人才短缺。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这方面的人才少,且整体素质也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二、跨国经营的国家利益和企业内部利益问题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给国家带来的经济利益是综合性的。 第一,资源转移效果。直接地从国外取得低成本的自然资源供给,间接地享受东道国当地资源供给和基础服务。中小投资企业可以以当地厂商的资格取得东道国提供的流动资金供给、能源供给、原材料供给和交通运输、通讯等各种基础服务,由此创造的经济收入,除部分转化为工资和税收提供东道国分享外,相当部分可转化为我国投资的利润收入,还可吸取和传输国外先进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知识;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我国在5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建立起了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产业结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传统产业部门乃至部分新兴产业部门已进入或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这些部门一方面日益面临国内需求升级,市场饱和乃至衰退的困扰,另一方面又面临国内收入结构变化、工资成本不断升高的压力。国内产业结构的高阶化要求逐步压缩这些传统部门,以利于资源的最佳使用。而与此同时,这些部门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在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有着较大的市场。在国内生产、产品出口受到较多贸易壁垒限制的条件下,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将有利于这些成熟产业的调整和转移。这些产业的部分外移,既使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利用,又为国内产业更新提供了外汇资金来源; 第三,国际收支效果。对外投资在短期内意味着资金的外流,因此对投资国本身的国际收支总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从长期看,跨国经营在增加国家外汇收入方面有以下积极作用:直接创造外汇利润;带动和扩大产品出口,间接地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带动和扩大劳务出口,增加和扩大非贸易外汇收入,境外企业进行的反向投资以及联络介绍外商对华投资,可增加外汇流入,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第四,市场竞争效果。跨国直接投资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当事双方国家的市场竞争结构。尽管直接承受竞争变化压力的主要是企业,但市场竞争对跨国企业产生动力与压力,也会对国内经济的活力和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一些率先跨国发展的中小企业,将会因为在国外取得了新的市场空间,或者取得了稳定的资源供给或新的技术资讯,而大大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使其竞争地位发生跃升,从而使国内竞争对手感受到新的压力。这将迫使国内竞争者或者也采取跨国发展的行动,或者迫使它们改进经营,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在国内市场应付挑战。 中小企业在现有资产利用和国内市场限制双向约束下的跨国经营,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企业内部利益的实现是有利的。企业内部利益表现为: 第一,企业经营者利益。通过法定程式确定的企业经营者,承担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责任。企业产品市场的扩大和巩固,企业资产的充分利用和不断增殖,是经营者最为关心的两大问题,企业的跨国经营对解决这两大问题都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企业职工利益。企业市场的扩充套件,销售规模的扩大,意味着职工工作机会的增多和收入的增加。在企业国内规模不变或者扩大的情况下,企业职工将始终是本企业跨国经营直接利益的获得者。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企业内部利益的关系。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依然遵循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要考虑跨国经营利益实现的溢位效应,能够带动国内相关产品的出口,带动其它企业跨国投资,引导和介绍外商来华投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外汇收入。另一方面,国家利益的实现对中小企业内部利益的实现有促进作用,能增强中小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的政治地位,可保护其内部利益的安全获得。 三、跨国经营的决策和风险问题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兼顾效益和风险。投资收益与风险共生,中小企业在经历国内多年的投资发展,大多已认识到了这点,但对国外经营风险大于国内却认识不足。跨国经营是一种对外直接经营方式,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简单外延,而是企业经营组织和经营要素的跨国拓展和优化,它的经营系统直接置身于国际市场环境之中。在享受东道国一定程度的国民待遇的同时,也要受更严格的政策和法律约束,其经营行为风险会更大,不仅要面临自然风险,还要面临价格风险、销售风险、财务风险、外汇风险、人事风险、技术风险等经营风险,更要面对国有化风险、战争风险、政策变动风险、资金移动限制等政治风险,以及制度差异风险、文化差异风险等不确定性更大的风险。 中小企业往往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作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巨集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作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专案确定为直接投资物件。 四、跨国经营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问题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对外投资所占资源的比重要比大企业大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希望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这是扩充套件自身规模的必要过程。它们会避开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的长期目标,侧重能很快带来收益的短期专案。这样一来,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产生一定的收益,投资回收快,但从长期看,企业投资缺乏长期目标,很难把握未来可能出现的机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不仅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甚至已有的市场都可能失去。因此,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我觉得这个论题不是很新颖了。第一部分 论述风险、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第二部分 结合某些案例,说明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等;第三部分 详细阐述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容、特点等;第四部分 针对具体内容和特点,阐述从哪些方面防范;第五部分 如何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针对民营企业的具体对策;第六部分 我想差不多了吧,可以自己再想想结尾。我的思路就是这样,不过我也没写过,希望有用。

  • 索引序列
  • 论文查重的风险控制
  • 风险控制的论文
  • 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 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 论文中的风险控制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