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89

tracy07280917
首页 > 期刊论文 > 人民日报长征主题研究论文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YGUANGZHOU

已采纳

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04 评论

细细粒的宝贝

1。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2。《雪山上的小太阳》。 夹金山,白雪皑皑,风雪交加,每当前进的队伍脚步迟缓时,女战士充满活力的歌声就会响起,然而当部队翻过山顶时,队伍里却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 故事发生在1935年6月。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 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过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3。 一个铜盆的故事 在行军途中,我们到了一个叫富民县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个土豪非常有钱。在打土豪时,我们拿了一些东西。其中就有个铜盆。这个盆子非常好看,有两个提耳,很厚实。回来后,我请求连长和指导员把盆子分给我,后来这盆子起了大作用呢! 我拿回来后,我们班就拿它煮饭、烧水、炒菜,开会时还当鼓来敲。还有一个作用,你们想不到的,就是烫虱子。我们只有一身衣服,每天穿着,天晴下雨都穿,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晚上翻开衣服,一伸手就能捉到好几个虱子。所以晚上大伙就用铜盆烧水,把水烧得滚烫的,然后把衣服摊在地上,泼水上去烫。 我们用完后,其他班的战士就来跟我们借,也去烫虱子。铜盆作用很大,慢慢的,战士们对它产生了感情。 在长征路上,我一直带着它,直到出了甘肃,有一次行军时跑得特别快,挂在背包上的铜盆不知道在哪弄丢了,后来发现后,大家都哭了。 互相推让一口青稞面 到阿坝后,缺少粮食,没办法,上面下命令,以班为单位,带上银元出去找。头一天我们出去找,什么也没找到。第二天,我来到一个村庄,村里房子倒是蛮多,但却找不到粮食。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啊!中午的时候,我到一个房子里,发现角落有一堆青稞麦子,我抓了一把,捻了捻,我非常高兴,又打又捶,直到天黑,我弄到了20多斤麦子。我背回去,大伙一起用锅炒。那个晚上我们高兴坏了,我们还是连队里第一个弄到粮食的。 但很快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大家舍不得,开始吃自己的皮带,坐在火边,一边烤一边吃,后来皮带也很快吃完了。 一天晚上,大家都没吃东西。剩下最后一把青稞面,我捧到这个面前,这个摇摇头,捧到那个面前,那个也不要。我知道,大家都很饿,但都不肯吃。最后推来推去,把青稞面泼到地上,大家都很难过,为了不浪费,我们把地上的青稞面一粒粒拣起来吃掉了。 挨了政委一棍子 出草地后,我掉队了。那时师长张振坤骑着马,亲自带着收容队,收容掉队同志。他一眼认出了我,问我:“小伙子,你怎么掉队了?平时你精神不是蛮好吗?”我告诉师长,粮食吃完了,实在走不动了。他听了后,很久没说话,他让我把枪放到他的马背上,让我上马。可我怎么能让师长走路呢?我坚决不肯,于是他说,前面有个森林,到了那后,我们把马、骡子全杀掉,煮着吃,你可一定要来啊!然后他就走了。 师长刚走,来了个政委。他一见我那副模样,立刻就火了:“你怎么搞的!”“我实在走不动了,我不走了。”一听这话,政委火冒三丈,拿着棍子朝我背上狠狠打了一棍。 怕被再打,我只好低着头继续往前走,但我心里真是委屈,我边走边哭,可想想前方有牛肉吃,我又强打精神振作起来,一口气走了10里路。一到目的地,发现牛早杀好了,我分了小半碗牛肉。后来想来,我真的感谢政委那一棍子,他当时是为我好,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多救一个人出去。肖 娟 陈学斌 伍衡阳,湖南省石门县人。1918年10月出生,1935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副军职。历任班长、营支书、团组织股长、团政治处主任、东北独立一师三团副政治委员、东北十纵队八十八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东北公安部队干部部副部长、山东省昌滩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山东省济宁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 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各时期的主要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著名的五台山、辽西、平津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同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88年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5年8月离职修养。 回答者:猴博士 - 秀才 三级 10-11 14:21长征故事 -- 三件宝和再见小鸭子 长征队一共有五十三个人,除了我们本校的还有外校的四个。为了长征,我们做了很多准备,还向真正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和老军人们请教过各种问题,我们仔细研究了地图和行军路线,制定了行军时间表,棉被衣服水壶饭碗等等必不可少,武器每个男生一件,我带的是一把三角刮刀。为了对付疾病,我们准备了很多药品,配备了二名女卫生员,是初三的桂英和文慧,在我们长征的路上,她们是非常有用,最受欢迎的人,在长征路上,对我们威胁最大的就是伤病了。我还带了三件宝贝,是一般同学们少有的:小军用蚊帐,一幅绑腿,二双和尚袜。那个蚊帐只有一人宽,一米八长,很轻巧;绑腿是土黄色的;和尚袜的底子是双层纳线的,很结实,袜筒是粗布的,比较长,绑扎后不易进沙尘。这些都是母亲给我的,是她在部队时用过的。母亲说和尚袜边上抹点肥皂,长途行军脚不易打泡,我日后果然没有起泡。走前母亲还教了我怎么打绑腿,教了几种方法,我只学会了一字法和鱼鳞法。其实后来的实践证明,如果行军速度不太快,每天走的距离不太远,打绑腿没有什么用处,不打腿也不会肿。我还带了一个神密的东西,就是我自己做的一部半导体收音机。 12月初的一天早上,我们出发了。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大部分人都回到学校,住在了教室里,第二天天未亮,我们就悄悄集合完毕,悄无声息的开拔,给当时的气氛平添了几分诡秘色彩。我们这一大群在全校师生关注中心的人突然消失,使得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顿时失去了靶子,引起了种种猜测。人们都认为我们肯定是北上了,甚至有人提议去拦截我们,却没有人想到我们是向东再向南,一直朝着边境线走去,如果这个行踪暴露,绝对是一场大轰动。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在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走出了五公里多,天也亮了。第一天领队的是张果老(外号),他叫大家休息吃东西。吃完后我们然后继续走路,这时离开学校远了,人也轻松多了,我们如潜龙入海,意气风发起来,一路上不断地唱起歌来。有人提议把"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作为我们的队歌,我和几个队员不是很同意,就唱起"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把最后一句"再见吧小鸭子我去上学了"改成"再见吧小鸭子我去长征了",后来唱的人越来越多,就成了实际上的队歌了。 第一天的路程不是很远,大概就是二十多公里。但是我们的队伍里也出现了走不动和掉队的人,我被安排在收容组,陪着那些一瘸一拐的同学慢慢走,跑前跑后的,无形中我每天多走几里地。那时我们组织比较严密,有队委会,尖兵组,收容组,后勤组,卫生员,鼓动员等等。整天都走得很慢,下午时分大多数人就走不动了。我们只好找了一间学校宿营。后勤组的人打好热水给大家洗脚,这时才发现有一半多的人脚上打了泡,有大有小,洗脚的时候咿呀鬼叫。两个卫生员忙不迭的跑来跑去,她们用针灸用的针在那些人脚上的泡泡小心的刺个孔,再用头发穿进去,让泡里的水流出来,她们把那些男孩子的脚鸭子抱在怀里也没有任何忌讳。我的脚没有起泡,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脚上起泡的男孩子们享受她们的温柔。不过,第二天我的运气就来了。。。

226 评论

咣咣中奖

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 对于长征精神的认识,有很多独到的精辟见解。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认为:“第一个方面从政治信仰上去理解它,我的体会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条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革命、搞建设;第二个方面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对党员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第三个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和人格的塑造,这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不怕艰苦拼搏的精神。这三条相互融合在一起。”四川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平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四是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五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义精神。有的地方更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概括出了“新长征”精神:即“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于进取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韧不拔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并进一步把这四句话浓缩为“乐观、进取、坚韧、奋斗”八个字,言简意赅,好懂易记,便于深入人心,指导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了解共和国的历史,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当年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重重高山,穿过人迹罕至、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越的条条江河,吃草根,咽树皮,忍饥受冻,历经艰辛,最终胜利会师,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它正确揭示了人与集体、社会以至人类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合理实现途径,从而使人们的信仰实现了由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无神论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社会和人生,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迎接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正确认识和汲取我国及国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信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现状,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信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坚定对党的信任,坚信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二、 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在攻占敌人阵地时,战士们抢着当先锋,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一碗稀粥战士们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吃下去。在困难和生死面前,红军战士表现出了博大的阶级友爱之情,集体主义利益至上的崇高品质。 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正确看待金钱问题。金钱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金钱获得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价值的完全实现。大学生不应当将获得金钱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否则,就会失去理智,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三、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经验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加强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长征之初,由于敌军散布的谣言以及群众的不了解,一些群众对红军存在畏惧、疑惑的心理,不知道红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组织,代表的是谁的利益。因此,当他们看到红军路过时,有的纷纷逃入深山,有的闭门不出,有的甚至存在敌对情绪。面对这种情况,红军一方面对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用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纠正他们对我军的误解。另一方面,红军也以自身的行动向群众展示了自己是一支“正义之师”,是同群众心连心,代表他们利益的军队。他们对待群众亲密友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群众组织生产、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信仰,更有刘伯承与彝族的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感人事迹。正是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打动了沿途的群众,他们最终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红军的支持和爱戴。红军也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最终克服困难,胜利会师。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17 评论

束缚的漂流瓶

1、长征精神是治愈当代青年畏难情绪的良药。

长征的路,对于那批热血青年来说,面对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自然条件的严酷,其前路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是远胜于目前青年遇到的困难,想通了为什么要走的道路,那前路会遇到什么就不是青年应该担心的问题。

2、长征精神是根治当代青年娇骄二气的利器。

相比现在青年,家庭和社会为之创造的良好学习、工作环境,现在的青年还有什么感到“不公平”的理由,还有什么娇气,还有什么骄傲的呢,和那批热血青年相比,现在的青年只有摆正位置、努力奋斗,迎头赶上,才能不负这些前辈为我们走出的“幸福之路”。

3、长征精神是重塑当代年轻集体意识的榜样。

长征中,互相扶持、团队协作,甚至为集体安慰牺牲个人生命的例子层出不穷,正是因为这种甘愿为集体奉献的精神,最大程度的保障最后达到延安的有生力量的存活下来,成就之后的革命事业。

当代的社会中,青年都渴望自己成功,成为被社会主流价值肯定的人,有些青年不明白集体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认为周边的人是自己成功的“障碍”,处处“使绊子”,让别人不成功,以便自己成功的概率更大。

一、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培养乐观主义精神

当代青年缺乏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当年红军将士大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就是靠着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压倒一切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战胜重重困难,取得了胜利。

当代青年发扬长征精神,就要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就要培养百折不挠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在和平年代成长的青少年,对艰苦奋斗精神颇有微词,认为它已经过时,无法“与时俱进”。的确,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较深领会不了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就算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也是每个家庭的心肝宝贝,自然没吃过苦。

因此,要发扬长征精神,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要熟悉了解国情,敢于正视困难,不怕吃苦,顽强拼搏,迎接挑战,特别是要勇于到基层和贫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创业,以知识能力和顽强斗志,开创新事业,作出新贡献。

三、培养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当代青年大多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民族意识淡薄。

但集体主义已成为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有纪律已成为培养四有新人的一个标准。当代青年要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需要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协作、万众一心。同样需要红军那种“手足情、同志心”,热爱集体,关心他人。

230 评论

小路要减肥

是一首对红军长征总结性的诗。有人说取得腊子口战役胜利后,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封锁,成功摆脱险境,又得到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毛泽东心情格外舒畅,产生了作诗的灵感。中央红军1935年10月2日占领通渭时,毛泽东曾为战士朗诵此诗,故创作时间大约在当年10月1~2日。根据本报这次采访活动总体计划,将此诗放在大渡河和夹金山一段。该段既有河又有山,涉及著名的强渡大渡河、飞渡泸定桥战斗,以及红军长征爬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在红军长征中十分典型。本版文章采取多种文体,多视角解读毛泽东这首诗,回首当年红军长征,使广大读者对长征有更深刻的理解。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反映长征诗作中最著名的一首,与腊子口战斗之前长征过程中及在井冈山时期创作的诗词,情感上有所不同。据传,1957年毛泽东在谈到他的诗词创作时,提到了《长征》: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表现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长征》中,把红军长征路上所跨越的崇山峻岭比作“细浪”、“泥丸”,只有胸怀天下,蔑视一切困难和挫折,以高屋建瓴的广阔襟怀俯瞰两年多的艰苦历程,才能有这样的气势,表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毛泽东只用了56个字,就集中表现了红军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生动描写了长征波澜壮阔的惊险场面,他的睿智、豪迈、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伟大气魄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是对长征有感而发,但一代领袖的伟大人格力量再次得到充分体现。

358 评论

lipingzhou13

今天就我自己对长征的认识和了解的一些情况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也是一座让中国人民应该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将永远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关于长征,说实话也不太好讲。长征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情,所以我不准备很详细地把这个过程从头到尾叙述一遍,准备先着重介绍一下几个在长征中有争议的问题,有助于澄清一些认识。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争议,但是现在这个问题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理由是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并没有成为党内最高领导人,他只是被选为政治局常委,进入决策核心。军事上他也不是最高指挥者。遵义会议决定,由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军事指挥下最后决心的负责人。会后在党内分工时,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之后又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军事小组,又称“新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指挥。毛泽东说,周恩来是团长。因此,有人认为,不能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我们的看法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个提法是客观的、符合历史事实的。为什么呢?简单列举三个理由: 第一,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两个重要决议,都肯定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中说:“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也说:“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两个历史决议,都是在中央全会上举手通过的。党中央作出这样的结论,是根据客观历史实际得出的,态度是十分慎重的。中央批准发行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就采用了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表述。 这是我们第一个理由,就是中央的决议都是作了充分的肯定,很多领导人都是亲身经历过这段过程的。 第二个理由,我们说遵义会议主要解决的是军事路线的问题。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就是遵义会议的决议,完全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聂荣臻说,遵义会议决议是以毛泽东在会上的发言为基础形成的。会议通过这个决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也就是把毛泽东的军事主张以党的决议的形式确定为党的军事路线,这比名义上的职务安排更加重要。而且,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是在毛泽东主导下形成的。当时,打破国民党围追堵截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党的负责人张闻天不熟悉军事;周恩来是军事指挥上的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他非常尊重毛泽东的意见。所以重大决策都是以毛泽东的意见为主导形成的,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第三个理由,大量的史料,特别是亲身参加过这次会议的人的回忆,都肯定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比如陈云1935年10月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时就说,遵义会议上,“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向共产国际汇报的时候肯定要真实反映情况。张闻天自己都说:“遵义会议改变了领导,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领导中心的中央的建立。”说明张闻天自己都承认毛泽东是领导中心。有关材料反映,当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起草组同志把形成的决议草案送给邓小平同志审看。当时,草案在表述遵义会议时,考虑到毛泽东没有名义上的最高职务,写的是这次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邓小平看了后说,这个事情他清楚,还是把“实际上”三个字勾掉好。邓小平说,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那个时候行军,他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是在一起的。每天住下来,要等各个部队的电报,一直等到深夜,再根据这些电报来确定红军的行动。在重要问题上,大都是毛泽东出主意,其他的同志表示同意的。尽管名义上毛泽东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实际上他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这些同志确实照顾大局,确实有党性原则,只要毛泽东的意见是正确的,都一致支持,坚决执行。根据邓小平的意见,最后形成的决议就是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根据这几点理由,我们认为,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是正确的。 南下与北上之争 第二个问题,关于南下与北上之争的性质问题怎么认识。 南下与北上之争,是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党内发生的一场斗争。当时中央提出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以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张国焘不同意,要南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中央在1935年9月12日召开俄界会议作过结论。俄界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里说,“其实质,是由于对目前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有着原则的分歧”。也就是说,中央俄界会议认为,南下北上之争是原则分歧。对此,以前没有不同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有人提出,大家都是战略转移、战略退却,只不过你想退到北方去,我想退到南方去,就是战略退却的方向不同,只是一个意见的分歧。 原则分歧和意见之争性质是有区别的。 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这场斗争绝不是简单的战略退却方向的意见之争,实质在于要不要坚持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因为北上的战略方针是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上集体通过的,是党根据国内形势变化制定的正确方针,张国焘在会上举过手,会下又出尔反尔表示反对,这既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也是违背中央的正确战略方针的。因为北上抗日是当时大势所趋。 其次,这场斗争关系到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根本原则问题。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前,张国焘并不清楚中央红军的情况,他估计最少应该有10万人,当时在部队中提出“欢迎十万中央红军”的口号。周恩来回忆说,会师后张国焘问他,中央红军到底有多少人?周恩来告诉他说,我们在遵义时大约有3万人,现在也就是2万人左右了。张国焘一听脸色就变了。当时,张国焘手里握着8万重兵,而且兵强马壮。红四方面军从陕甘苏区撤出来以后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而中央红军经过9个月的转战,兵力损失很大。红四方面军衣装整齐统一,看上去精神抖擞;而中央红军长途跋涉,衣衫褴缕。张国焘心里就不平衡了,加上张国焘在党内的资历超过其他任何人。所以,他仗着自己枪多、兵多,就不愿意服从中央的领导和指挥,提出要解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否则没法北上。中央为加强两个方面军会师后的统一指挥,决定增补张国焘为军委副主席。但他不满足,他要当军委主席。中央又任命他为红军总政治委员。张国焘却企图改组中央,控制党的最高领导权。你什么意思?要用枪杆子指挥党,这肯定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这场斗争看上去是究竟是北上,还是南下,它的要害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 斗争的再一个焦点是团结还是分裂,如果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按照中央的北上方针迅速北上夺取松潘,那么红军北上的时间会大大提前,艰辛程度会大大减轻,就不必过草地,损失那么大。张国焘坚持南下,事实上造成党和红军的分裂,给党造成巨大的损失,给红军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这场斗争不是一个简单的意见之争,是一个原则之争,路线之争。 真正的两万五千里 长征研究中,还有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比如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问题,以前国内国外都没有人质疑。上世纪七十年代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后,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提出过质疑。但是这个问题从2004年开始成为问题了。为什么呢?2003年底有两个英国小伙子重走长征路后,他们宣布说,根据他们用GPS精确计算的结果,红军长征的历程实际上不到官方宣传的2/3,只有三千七百英里,也就是六千多公里,一万两千多里。他们还说,如果要说两万五千里,那么是各路红军长征加起来的里程为两万五千里。他们这个言论一出来以后,国外一些媒体乘机渲染,说这两个人用他们的行动粉碎了中共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也就是说,长征两万五千里是虚构出来的,根本没有那么多。这两个人本身并没有恶意,他们走长征路后对红军的艰苦斗争精神是肯定的,觉得红军很不容易。但是他们的这些言论在国外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的一些媒体不了解情况也跟着说,在报道一些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时说将严格按照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行走六千公里。这种说法是绝对错误的。红军走过的草地 两万五千里的概念是怎么来的?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的陕甘支队到达陕北。10月23日,陕甘支队在吴起镇召开干部大会总结长征。在这个总结大会上,毛泽东说,从瑞金算起,我们共走了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已经走了二万五千里”。当时,部队组织部分同志撰写长征回忆,并对长征的里程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毛泽东于11月5日在军委直属部队讲话时,再次总结长征说,“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符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毛泽东是长征结束第四天,在干部大会上总结时说的,下面坐着的人都是亲身经历长征的人,可能是虚构的吗? 1935年11月13号,中共中央对外发布宣言,名称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其中明确说,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准备对日作战。中共中央对外发布宣言时也用了这个数,应该是很慎重的。所以,二万五千里这个数字是毛泽东最先提出来,是在很正式的场合,对亲身经历过长征的人说的。而且毛泽东说的非常科学,他是根据红一军团的统计,说走得最远的部队走了二万五千里,并不是说所有的部队。当然,二万五千里的概念后来成为红军长征的代词了,但确实有部队走过两万五千里,可以作为代表。不过,走得最远的部队究竟是哪一支,由于具体材料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无法确认。现在唯一流传下来的材料是红一军团直属队的长征记录,根据这份记录,红一军团直属队长征中走了18095里。大家会说,也不到两万五千里啊。但是大家要明白,这只是一个单纯的行军里程,而且是机关的行军进程(直属队是由机关组成的),肯定比作战部队走路要少。为什么呢?作战部队要打仗消灭敌人的。在敌情不明、地形不熟悉的情况下,经常要穿插、迂回,可能要走一些曲折的路线。特别是作战部队中的前卫部队、侦察部队,担负探明敌情,开辟道路的任务,走的路就更多了。而且红军当时缺乏地图,走错路的情况也常发生。所以作战部队肯定比机关走得多。机关都走了18095里,那作战部队肯定走得更多。 中央党史研究室曾经委托四川省测绘局专门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还比这个数字多400里出来。所以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保留下来的红一军团直属队的材料是可信的。而且,红军在长征途中还担负着筹粮筹款和宣传群众的任务,发挥播种机、宣传队的作用。这些都是要通过走路来实现的。比如张闻天夫人刘英在回忆中说,到宿营地后,她们到下面的村子里去开展宣传工作,一来一回走了60里。像这样的里程都是不被计算在行军里程中的。老红军谢飞回忆,她们为了救护伤病员、安置伤病员来回奔波,她说,如果大部队走了二万五千里,她们至少走了三万五千里。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是不容置疑的。同时,对照这两个英国青年所走的路线,与保存下来红1军团行军路线,还可以发现,许多途经地点是不同的。为什么呢?70年过去了,地形地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路是后来重修的,而修路一般都是要截弯取直的。因此,用现在的“重走长征路”否定当年红军长征的二万五千里是不科学的。讲这个问题,是希望大家对两万五千里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实际上,各路红军长征的总里程达万里。 长征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很多,不可能一一介绍,就其中的几个问题,简单介绍一下看法。除了有争议的问题外,长征研究中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倾向。国外有少数人,企图通过否定红军长征的历史,进而否定我们党的历史,否定中国革命。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关注的。我们认为,在史学研究中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包括红军长征在内的中国革命史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也应该允许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是需要警惕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丑化、歪曲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进而企图达到否定我们党、否定我们军队的目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否定这些国家领导人的历史,否定这些国家共产党的历史开始,进而制造舆论、混淆视听、祸乱人心。这是一个应该值得深刻汲取的教训。在外国人眼中,长征也是如此伟大。图为外国人著述的长征书籍王朝柱,著名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吴桥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2年调总政文工团工作,历任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弃乐从文,相继出版《李大钊》、《爱的旋律》、《女囚徒》、《蒋介石和他的密友与政敌》(三卷六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等史传文学作品40余部,创作电视连续剧13部,包括《长征》、《延安颂》、《邓小平》、《张学良》、《开国领袖毛泽东》等。 军科院的同志讲了长征的历史,我想讲讲如何艺术地再现长征,讲讲长征这篇英雄史诗。 首先要感谢光明日报。我原来是作曲的,现在是作家,这个门槛是谁帮我打开的呢?有三分之一的功劳是光明日报。上世纪80代的时候,我写成了《李大钊》,当时光明日报的同志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共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很成功。帮我打开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大门!我真的很感谢光明日报,这是题外话,下面言归正传。 长征是一部浑然天成的交响曲,其影响是世界性的 我为什么要写《长征》呢?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惊讶地发现,许多国家的人其实并不太了解中国,但知道中国有“两长”:一个叫长城,一个叫长征。所以后来我就在好多文章中说,长征就像是一个神话一样,在世界各地传扬,真是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十几年以前,美国有个大导演叫斯通,就找过我,想编个剧本,拍《毛泽东在长征》。说起来大家可能觉得很有意思,但我想中国人是不能接受的,当然最后也没有拍成。去年的春天,好莱坞又有制片人来找我,还是要拍《长征》。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美国人也认为长征是一个了不起的题材。 前不久一个韩国朋友给我来电话,说韩国正在播《长征》,人们争相观看,我当时还不太相信。后来看到《人民日报》一篇文章,写道:“中国人向韩国学《大长今》,韩国人向中国学《长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长征》在那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什么事情呢?不是我写的好,而是韩国人也看重《长征》这个题材。 在国外,许多华侨都买《长征》的光盘去看。今年在北京开过一个“世界城市市长会议”,当时华盛顿市长和纽约市长非要找写《长征》的这个人,我就觉得挺奇怪的。后来他们见到我,说自己身边的一些中国人和那边懂汉语的都在看《长征》,所以也想看一下,研究研究。 我举这几个例子,就是说长征不仅仅是中国的,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来关注。所以我觉得应该写长征。 当初我接到写作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的任务后,再次认真地审视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浮想联翩。可能由于自己是学音乐出身的吧,我惊奇地发现长征竟然是一部浑然天成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 1934年4月,广昌保卫战犹如万把军号,吹响了这部悲壮的《长征》交响乐序曲。接着,叠经广昌、建宁等会战的惨败,于都河壮别,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一直到血战湘江,真可谓是壮怀激烈!这也就是《长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血战湘江惨败之后,由八万多人组成的中央红军锐减到三万多人,缺衣少粮,没有弹药补给,冒着初冬的寒风苦雨被迫败走西延大山,经老山界、通道、黎平、猴场、乌江一直到遵义,情绪低沉的红军指战员自上而下都在思考:“战无不胜的工农红军为什么会落得这步天地?”这种充满悲剧氛围的事件和节奏,宛如交响曲中的慢板第二乐章,如泣如诉,怆然而深沉; 遵义会议召开后,毛泽东重新回到指挥岗位上来,始有土城之战、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奇袭贵阳、佯攻昆明、北渡金沙江、抢占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雪山等著名战役。红军终于走出被动挨打的态势,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组组灵活机动的战争画面以及那一幅幅喜庆胜利的场面,组成了《长征》交响曲中的快板第三乐章,节奏明快,给人以昂然向上之感; 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由于张国焘阴谋夺取中央领导大权,使红军陷入草地之危:高寒缺氧,少衣断粮,红军再次面临生死抉择。它就像交响曲的第四章,天然地呼应第一乐章,再次展现出悲凉怆然的史诗画面。待到腊子口战役胜利结束,笛子吹响明朗的陕北《信天游》,这部《长征》交响曲就在毛泽东笔走龙蛇书写七律《长征》的画面中进入了胜利的尾声。 但是,如何把红军用生命写成的这部浑然天成的《长征》交响曲化作一部有艺术感染力的电视力作呢?这是每一位有时代责任感的剧作家必须回答的。 《长征》毛泽东的形象塑造 关于长征,大家星星点点的都知道一些,但长征的全貌究竟是怎么样的?长征作为政治家的舞台,锻造出了我们建国初期的一批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邓小平等等都是在长征中锻炼出来的。而长征作为军事舞台,它又锻造出一批了不起的军事家。比如建国后的十大元帅里有九个元帅都是长征锻炼出来的。这么多历史人物,许多复杂的历史事件,怎样展现给大家呢?下面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说长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毛泽东。 大家都晓得,毛泽东没出国留学过,也没学过军事,人家说他就靠着《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打仗。毛泽东后来说他以前连《孙子兵法》都没有看过,是到了延安后才读的。但是毛泽东熟知中国的历史,熟知中国的文化。长征以前他在中央苏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样一条道路,弄了七八万人马,创建了根据地。但是共产国际是不讲这些的,博古他们来到中央苏区,就把毛泽东的军权夺了。结果“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各种以长征为题材的艺术形式,感染着一代代的人们。图为电视剧《长征》剧照 长征开始的时候,因为苏区丢了,许多人都产生了怀疑情绪。比如大家都说湘江之战惨烈,从八万六千人打到只剩三万多人。其实我到湘江考察,江面不过一百多米宽,最宽的地方也不过三四百米,五万个人放那里,还不卡死了?后来我看了很多材料,看到毛主席曾说,湘江之战有不可预测的减员,其实就是打散了啊!湘江战役之后,陆定一写了一篇文章《老山界》,凄凄惨惨的,这就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感觉。 但是,毛泽东是怎么想的呢?有词为证——“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大家不理解毛泽东是种怎样的心情?都败成那样了,要吃没吃,要喝没有,还快马加鞭?在中国的词当中,没有太著名的十六字令,但是唯独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阙,48个字,很著名,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不像别人那么悲观。所以我要把毛泽东的这种心态写出来! 长征的时候毛泽东41岁,正是最成熟的时候,处理问题的策略性很强,这是我要表现的毛泽东的另一面。比如说遵义会议,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获得军队的领导权也是众望所归,但依旧面临着一个向共产国际如何交代的问题。所以担任核心领导的“新三人团”还包括张闻天和周恩来。张闻天是斯大林所支持的博古和王明的老师,而周恩来在斯大林那里印象也不错。毛泽东在这些问题上是有很多考虑的。现在有种说法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不如张闻天,我看了全部长征期间的电报,遵义会议后基本都是毛泽东起草的,应该说毛泽东拥有实际的指挥权。 长征中,毛泽东不仅以自己的军事天才领导失败中的红军走向胜利,而且还利用手中掌握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战胜了中央主要领导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教条主义,战胜了持强自傲的张国焘公然向中央夺权以及分裂与危害党的阴谋。对此,彭德怀曾说过“毛主席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是在党内路线斗争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典范。”我以为这话是公允的。 最后我给大家讲的是地域文化对毛泽东性格的影响,这属于我个人的一家之言。毛泽东是在湖南长大的,自然受历史上楚国文化的影响,楚国的地域文化是什么呢?从地理上看,长江冲出三峡,然后在两湖大地一泻千里。所以这里的人性格刚烈,连民歌男的都比女的唱得高。古代的屈原,一直到后来的陈天华、谭嗣同,这些湖南人都有这样的性格特点。 总之,作为编剧,忠于历史、匡正历史,展现一个长征中有血有肉的毛泽东,才能征服观众。 周恩来的形象塑造 周恩来祖籍浙江、生长在江苏,从地理位置上讲,恰好是长江入海之地。这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人们崇尚“春江花月夜”式的生活。而这些构成了“和为贵”、“忍为高”为核心的吴越文化。我们回忆一下周总理的为人,立即会想到“顾全大局,相忍为党”这八个字。如果说毛泽东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话,那周恩来就恰恰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了。 大家知道周恩来年轻时留学法国,后来还去了德国,所以他探索的解放中国的道路,就是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道路,要搞城市武装起义。周恩来搞过三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他还搞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了还不行,他又支持搞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又到中央苏区,打赣州、打长沙,提出“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口号。这样做就是想把当时苏联十月革命的道路搬过来。 因此,应该说在长征的初期,周恩来是有责任的。但是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很真诚地检讨自己的错误,作检查光提纲就五万字。后来周恩来更是为长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动让贤,没有一点私心地支持毛泽东;顾全大局,把红军总政委的职务让给张国焘等等。这都是展现了周恩来的高超领导艺术和超凡人格魅力。 电视剧《长征》中我用“捉虱子”的情节。有记载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外国友人时,曾公开叫大家回过头去,他要脱下裤子捉虱子!这是个真事,我就把它放到《长征》中:毛泽东不能容忍哪怕一个虱子的叮咬,在一次会前公然提出捉虱子比赛。而唯独周恩来站在那儿纹丝不动。后来周恩来在过草地前夕病倒了,毛泽东去探望,结果看见邓颖超从周恩来的一件毛背心上就捉出163个虱子,手上弄的全都是血!毛泽东非常感慨:我毛泽东不能容忍一个虱子,可周恩来任163个虱子咬纹丝不动。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刚柔相济,始可有成。 大家看,从1935年过草地,到1976年他们相继去世,41年里他们两个人一个刚一个柔,或者这儿或者那儿。所以,斯诺说毛泽东像骑自行车前面那个轮子,周恩来则是后面那个轮子。 “捉虱子”这个情节,不同的观众看后,我想一定会从不同的视角感悟到更为深邃的革命道理来的。 今天在这里我讲长征,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长征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们要用长征的精神培养人、造就队伍,这也包括新闻界。毛泽东爱说一句话,做人要有一点精神的。 今天来听讲的年轻人比较多,所以我建议真的要有一点精神,做好中国现在新的长征。我经常说不要光宣传长征,长征过去了,是那一代人创造的,我们这一代人怎么办?我相信我们这代人还能够创造新的长征。创造新的长征要有一点精神,这是我的基本想法。

146 评论

小妖乐乐1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扩展资料:

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红军力量锐减,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长征过程中,红军要同凶恶的敌人、严重的饥寒、肆虐的疾病等进行殊死搏斗。

然而,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革命事业必然成功坚定信念的鼓舞下,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

这样一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队伍,看似羸弱不堪,实际上却是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革命队伍。他们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跨越重重关山,最终到达胜利彼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要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140 评论

monmonfxwen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62 评论

丸子的小雕

中国工农红军铸就的长征精神是: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扩展资料: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队伍:

一、中央红军。中央红军是红军长征的主体和主力。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000余人开始战略转移。中央红军经过浴血奋战,突破敌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但自身伤亡严重。

在博古、周恩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参加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上,经过反复讨论、斗争,中央逐步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放弃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中央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并胜利召开遵义会议。

尔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越水草地,夺占腊子口,翻越六盘山,于1935年10月进入陕北,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二、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6月中旬,与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中央红军改为红一方面军;随后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会议,确定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8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分别过草地北上,中央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主要由张国焘率领。张国焘反对中央的北上方针,于9月率红四方面军和随其行动的红一方面军两个军团南下。1936年7月初,南下遭到失败后转战川西甘孜地区,后与红二方面军会师。

经党中央耐心工作及随右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推动,以及广大南下红军指战员的强烈要求,张国焘不得不同意北上。10月9日,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三、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退出湘鄂川黔苏区,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在云贵交界的乌蒙山区,回旋转战上千里,摆脱了国民党军的重兵围追堵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7月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随后,推动并实现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22日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四、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转移,行动中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12月上旬,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开始在鄂豫陕边界创建新苏区。1935年7月15日,红二十五军主力西征北上,到陕甘苏区与红二十六军会合,并于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是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随后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五、东征军。1935年冬,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抗日战争有机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从陕甘苏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准备与日军直接作战。

后蒋介石调集重兵企图围歼红军于晋西地区。为避免不利局面,东征军于5月西渡黄河,回师陕甘苏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要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138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民日报长征主题研究论文

    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意思:红

    tracy07280917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普通人投稿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接受平民投稿,可以这么做: 每期必读你喜欢的栏目,模仿风格去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去投稿,多向编辑老师请教,找到自己写作的不足补上短板,发挥长处,

    我们的季节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合集

    是不是可以搜索人民日报电子版,查到哪一期就可以找到了。不知道可不可以,你试一下。

    小耳朵累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人民日报12月9日文章

    怎样写调查报告? 讲两个问题:  调查报告的写法  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 Ⅰ 调查报告的写法,包括标题、署名、正文。篇幅:3500-5000字。 1.1 标

    wisteria爱发呆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人民日报社期刊

    人民周刊特刊是一种专题性刊物,它以新闻报道为主,以深入报道、专题访谈和专家评论为辅,以深入报道和深入解读当前热点话题为主要特色。它旨在深入报道当前社会热点话题,

    沙发里的土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