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2

好吃的小蓝
首页 > 期刊论文 > 大学德育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三万英尺001

已采纳

论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 校园文化;德育;渗透作用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

1 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大、中(小)学生守则、大、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在学校管理中各大专院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对学生的行为要求,也要体现这个原则。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

2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校园园林规划、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学校以文化以感性的形势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化情感化,艺术化地融合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美的,愉悦的身心体验中实现人格修养的提升。

注意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组织大学生艺术团、军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歌咏比赛在团委指导下建立书法协会、摄影协会、普法协会并积极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院学报,写诗歌、散文和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3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妇展的灵魂和根基,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一流的校园文化哺育出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学生,未来学校的竟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竟争。树立“文化立校”大旗。将对提高学校竟争能力和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渗透。对于学校要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上创特色,但要注重德育效果。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过滥的编排布局。过于注重标语口号,墙壁上到处是校训、名言警句。其二,缺乏整体协调。高档次建筑,低品位艺术,内容形式呆板,投入大,效果小。三是管理不善,周期性长,过时的板报随处可见。还有是严肃性不够,不使用规范字,一些人物塑像不注意保洁等等。需要改进和创新。

359 评论

美食界女王

传统文化的大学德育论文

一、大学德育的使命:厉行四“为”

德育使命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所承担的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任务,是决定德育工作发展的核心指南,是国家和社会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根本任务”。大学德育使命较之中小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层次上,中小学主要以“洒扫、应对、进退”等礼仪规范为基本内容,而大学之道,则“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大学》);朱熹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二者之区别,“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甚焉者,他在《小学辑说》中强调二者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由此可见,小学重视形而下的行为规范和日常操守,旨在品德的养成教育,而大学则偏向于形而上的意义生成和价值认同,以提升人的德行为鹄的。不同于中小学德育的奠基任务,大学德育应高瞻远瞩,以一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的姿态去肩挑伟大使命,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气概,即引导社会建立一套以仁、义、礼等道德伦理为内核的精神价值系统;教导民众自觉选择其命运方向从而确立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恪守笃实的学术理想,为先贤往哲继承和弘扬中断学统;坚定为天下后世开拓太平基业的政治理想。“横渠四句”言简意宏,不仅强化内容的经度,涵盖了社会担当、生命追求、学术愿景、政治理想,还拓宽内容的纬度,递进式地涉及个人、民众、社会、国家、世界,这与“三不朽论”交相辉映,大学德育应当厉行四“为”,直面“立德、立功、立言”的社会担当,去完成亘古不变的历史使命。

二、大学德育的信念:必有四“得”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内在就包含了超越性。”人们在接受大学德育之前,心中往往有所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对自身变化的前瞻预测基础之上,人们希望通过德育使现在的“实然的我”转变为将来的“应然的我”,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自我升华。《易经蒙卦》中有“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揭示了心诚则灵的道理。因此,大学生要始终抱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信念,心中常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要始终坚信“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哲理,心中常怀“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能动性期待;要始终恪守“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的至理,心中常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坚毅愿望。康德说过“,道德是配享幸福和自由的权力”。所以,“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德福一致的认同是人们追求道德、践行道德的重要推动力。得道,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理解为“得到”,诚所谓“德者,得也”。孔子在《中庸》里说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真正德行伟大的人必定得到高位,必定得到厚禄,必定得到名声,必定得到长寿。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得相通”或“德福一致”的思想,无形之中增强了“道德”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自然也增加了人们遵守道德的心理倾向。故而,大学德育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不仅仅是利他的,而且是“利己”与“利人”的统一,有大德必享“四得”,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道德,践行道德。

三、大学德育的境界:持经达变

道德是有境界的。“没有深度的教育,不会真正震撼人的灵魂”,大学德育因其对象、目的、内容等因素的特殊性更应该追求一定的高度,正如王国维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因此,大学德育在境界定位上要明白“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只有笃信且领悟玄妙深邃的不变之经,方能智圆行方、旁通四达。“持经达变”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内涵为“持不变之经,达万变之易”,时代更迭,“经”字也往往用“常”、“方”、“道”等字互训,总体而言,“道”(即“经”)包括四个层次:本体论上的“道”———道者,万物之奥;秩序、规律之“道”———阴阳、刚柔、仁义;政治主张与思想体系意义上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规范意义上的“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社会体系语境之下的“经”。社会中的“不变之经”有两套体系,一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秩序法则和行为规范,我们称之为“明线”;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标准,我们称之为“暗线”,前者是确保安身立命的底线准绳,后者则是为学进道的心中标尺。谈及到境界问题,论述的重心自然放在秩序、规律之“道”上,“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第一章》)说明了持续性是“道”的一大本质特征,所以孔子才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老子则从反面警示不守“道”的后果,“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这启示我们要从瞬息万变的纷繁事物中洞悉深埋其后的内在规律,深谙“变易的是现象,不易的是本质”的恒久之道,做到既知权达变,又权不离经;既圆通四达,又恪守底线;既八面玲珑,又曲中求直。以“处世树为模,本固任从枝叶动;立身钱作样,内方还要外边圆”为人生格言,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愈矩”(《论语为政》)的贤达境界。

四、大学德育的目标:得“道”之人

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根据其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与不同我点,提出相应的、具体的培养目标。大学阶段,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化,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开始形成,理想的结构趋向完备、稳定”。因此,大学德育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审美与精神享受,关注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将“外适性”德育目标转化为“内生性”的德育目标,凸显一定的超越性,即便是具有少许令人激动的乌托邦色彩。“离开理想主义的指引,人类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平庸和乏味。”鲁洁教授也认为,“德育发展到最后就是信仰教育”,大学德育不能脱离具有宗教性的私德基础,“私德不同于公德的制度化和实体化,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强调个体自身通过体验和内化来实现价值生成和思想涅槃。”中国古代强调“自修”、“悟道”,具有一定的“僧侣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着宗教的作用,但因内心的虔诚与敬畏,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圣贤”“、君子”,德育实效着实不差。大学德育目标应当体现出一定的终极关怀,培养“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得“道”之人———具备“上善若水”的儒雅人格,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十六章》)。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心思善于沉静,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到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大学德育目标要具有前瞻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工具理性的眼下之思,更要登高望远,培养“周于德者邪世不乱”(《孟子尽心章句下》)的宝贵人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理应做一个具有文化基因、流淌文化血液的中国人,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德育应有大视野,要积极主动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探究当前德育变革的新路向和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方法。

300 评论

火星电台666

学生的德育 教育 问题在当前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学校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历史重任。“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树人先育德,德正人才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德育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接着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德育教学;责任感;亲情教育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因此,“学会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德育工作实效低的主要表现

1.逆反心理

对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种厌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在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时,表现得烦躁、敷衍、漫不经心,甚至和老师顶撞、争吵。在一些班级里,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被孤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却能得到同学的支持,班级里缺乏正确的舆论,班风不正。

2.学风浮夸

一些学生学会了夸夸其谈,在 作文 中,在班会上,在外人来校采访,开座谈会时,他们会说上一气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空话。常常还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仿佛一些学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会用自己的嘴说话,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说;校长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讲。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剥的窘态。

3.双重人格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或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学习认真,劳动积极,是非分明;但回到家里,或是老师不在时,却呈现出另一副模样:懒惰、消极、自私、追求高消费、贪图安逸、害怕困难、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离

言行不一是更为普通的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嘴里说得头头是道,实际表现一塌糊涂。表决心、写作文堂而皇之,实际行动却差之千里。批评别人,振振有辞;轮到自己全是歪理。这些学生认为,那些好听的话,就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根本没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道德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解决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过高。教育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够。德育要求起点高,讲全面。如对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大讲特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理,他们能搞清楚吗?二是德育内容在系统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现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虽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课,但是只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没有真正进行心理辅导;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组织和时间上缺乏保证。现在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于课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终是课程改革所隐含的一条主线,应该是课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会越成功,应该是课程改革与德育教育是并驾齐驱的。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以及现在德育教育所处的现状,我们必须在趁“课改”的同时,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认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应当强化做人教育。强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多以活动的形式,不要多教条,要结合“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起

责任感是影响做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学会做人的基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先要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关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学业和健康,自爱、自尊、自立、自强,在这些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一个人有责任感,才会自觉,才会不断进取,才会振奋。中小学生的责任感可以通过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校园卫生,开展集体活动等来培养,让他们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他们的惰性,并适当的予以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亲情教育

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栏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发现某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或没有权势地位而看不起他们的父母。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亲情观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 名言 告诉我们: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别的老人。有位名人说过: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如以“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注意,去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3.开展学生的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说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经历磨难而成的。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过的是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为必需。在学校,多开展一些如 军训 、 社会实践 、生活磨练、体能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培养起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微笑和勇气面对挫折。

4.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

不满足于现状是建立一个新世纪的必要条件,幻想是创造的开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满足于现有和现成的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和守旧势力的阻挠,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对学生某些“异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后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出现,社会才会 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5.增加学生的协作教育

现在,一再强调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无疑建立竞争意识,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但一味对孩子强调竞争,而忽视协作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势必阻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通过设置情境、观看电影、资料等 方法 让学生明白:个人乃至少数人的奋斗、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统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携手协作和共同参与,因此,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协作。

6.强化学生的自制教育

拿破仑说过:“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可见,自制是孩子们将来独立于世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必将形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较强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见别人取得成绩,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工作者们为之奋斗最终的目标,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参考 文献:

[1]汤云华.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07(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

208 评论

相关问答

  • 大学德育论文

    青岛理工的别都用这篇啊

    珠宝理财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大学德育论文摘要

    论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 校园文化;德育;渗透作用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健康和谐

    好吃的小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体育学位论文摘要

    大学体育论文1000字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所见过的论文是

    暗旦无光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德育促健康成长论文摘要

    《幼儿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道德教育,一个众所周知的词汇,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道德教育;幼儿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

    羊咩咩要攒钱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大学生德育答辩论文主要题目

    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秩序,照顾学生生活,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 教育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也学会做人。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班主任德育论文

    祎伊妈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