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0

水云间秋忆
首页 > 期刊论文 > 论文文献断裂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肚皮吃饱了

已采纳

文献检索并非越多越好。只要研究者感觉文献搜索已经接近“文献饱和”状态,就可以停止文献搜索。而且,如果研究者在检索过程中遇到了比较重要的综述式的、述评式的文献,则可暂停文献搜索而临时阅读,阅读之后再继续搜索。文献检索是否接近“饱和”,取决于以下几个任务是否实现:第一,是否已经找到本领域的频繁为其他研究者所引用的“三”份关键文献或“三”个“重要作者”(“三”为虚数,下同)?这些关键文献或重要作者除了来自中文文献之外,最好有相关的外文文献。第二,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已经显示出“三”个不同的意见和立场,是否已经找到正方和反方以及具有综述研究性质的关键文献?同样,这些不同观点除了来自中文文献之外,最好有相关的外文文献。第三,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已经显示出“三”个不同的研究阶段,后面的阶段在哪些方面超过了前面的研究?1.已找到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关键文献意味着某个文献比较频繁地被其它研究者引用。“当你看到一篇论文或一个研究报告结尾的参考文献列表,并且发现你对列表中的参考文献都比较熟悉的时候,就可以终止文献综述工作,因为你几乎已经读了所有的相关文献。当这种情况发生了两三次的时候,你就可以感觉到,即使不能对所有的,也能够对绝大多数的相关文献做出解释。这是一个饱和点。”如果某一份或几份文献频繁为他人引用,那么,必有某些话语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被频繁引用的“经典名言”或“经典口号”。关键文献包括两种:一是提出某个“主流意见”的文献,它代表文献中的正方;二是“持不同意见”的文献,它代表文献中的反方。文献解读的关键就在于研究者是否已经侦察出已有的文献中“主流意见”和“持不同意见者”。文献研究实际上是对隐藏在文献中的正方和反方两种不同意见的侦察和窥探。比如,有关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文献检索至少需要检索到以下几类关键文献的全文:(1)科尔曼报告的完整文本,如,Coleman, ., E. Campbell, C. Hobson, J. McPartland, A. Mood, F. Weinfeld, and R. York.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R].Washington, .: .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6.(2)有关科尔曼报告的批评文献以及科尔曼本人的回应,如James S. Colema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Reply to Bowles and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68(2).此外,最好关注与之相关的文献,比如科尔曼就“教育机会均等”接受采访的报告:James S. Coleman .Coleman on the Coleman Researcher, 1972(3):13-14.若所找到的文献在研究者看来没有任何争执和异议,则说明研究者尚未进入文献的内部,尚未领会文献的意义。如果研究者所找到的文献大规模地显示出“一团和气”的状态,这种状态要么暗示研究者的“文献不足”,要么暗示研究者的理解尚停留在“文献假相”的表层。若属文献不足,则研究者不得不重新寻找文献。若属“文献假相”,则文献研究需要关注那些隐含在文献之中的“差异”和“暗流”。一旦找到文献的差异与暗流,一旦捕获意见的分歧与纷争,研究者就可以将这些不同意见整理为“三”类不同的意见:一是正方的立场,二是反方的立场,三是综合的立场或者超越前两者的第三方立场。文献研究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将所有观点并列,看不出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如果能够将所接触到的文献进行“分类”,那么,就说明研究者已经领会了文献的观点并为后续的“文献综述”提供了清晰的思路。2.已经知晓重要作者研究者一旦找到了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他就同时掌握了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作者。也就是说,研究者一旦找到了关键文献和主要观点,文献搜索就达到了饱和状态,研究者就可以停止文献检索。这里将“已经知晓重要作者”作为停止文献检索的一个标准,实际上只是为“已经找到关键文献和主要观点”这个标准提供一个补充解释。在一个“由来已久”的研究领域,往往有一个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教父”式的人物。这个“教父”式的人物会拥有一些追随者或护教者。但是,无论“教父”式的人物多么“位高权重”,迟早会出现一个或几个“持不同意见”的造反英雄。而且,当造反英雄反叛成功之后,又有新的造反英雄突然发出声音并摇旗呐喊。学术研究领域总是一再上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或喜剧。这些“教父”式的人物与后来的“造反英雄”一起构成了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作者。这些重要作者的观点已经构成正方或反方的基本立场。除了关注正方和反方的重要作者之外,文献检索时最好留意另外三类重要作者:第一,他既非“教父”式的人物,也非造反英雄,他是该研究领域的早期的开拓者或晚期的集大成者。第二,某位作者虽然没有在该研究领域被广泛谈论,也算不上早期的开拓者或集大成者,但他的观点具有某种原创性、批判性,他是一个“被埋没”的重要人物。第三,他既不代表正方的观点,也不代表反方的观点,他只是从他所信奉的某个学派或学科对相关的教育思想或教育制度提出特立独行的洞见。文献研究表面上是寻找重要文献,实际上是寻找“重要作者”。每个研究者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以及文献检索之后,都可以询问自己:我是否已经找到“三”(此处的“三”是虚数)位重要作者?如果研究者已经找到本领域的“重要作者”,那么,只需要尽量详细、完整地搜索这几位“重要作者”的相关论著而不必再去大量地搜索其它“次要作者”的论著,就基本可以展开自己的研究。这些标准并不绝对,不同的研究者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寻找自己的“重要作者”。但,一般而言,如果某个研究者在做了大量的文献检索之后,仍然不熟悉本领域的“三”份关键文献或“三”个重要作者,则意味着该研究者还属门外汉,尚未“入门”。3.已经了解重要阶段与“已经知晓重要作者”类似,“已经了解重要阶段”同样只是为“已经找到关键文献和主要观点”这个标准提供一个补充解释。因为,研究者一旦找到了关键文献和主要观点,他就同时掌握了该研究领域的重要阶段。研究领域的某个“新时代”或“重要阶段”其实由“重要作者”及其“主要观点”所引发。当某个观点在某个时期内获得同行的普遍认可之后,就意味着它开创了某个“时代”或“阶段”。任何研究总会在某个阶段停留徘徊。人们在这个阶段大量地引用相同的文献、讨论相同的话题、使用相同的词语、出发大致相同的声音。在这个停留徘徊的阶段,研究者的专业背景甚至相似或趋同。在相关的年会或研讨会中,总是能够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大家“一致同意”某些观点,几乎没有另类观点的冒险。那些研究者共同体一般也不允许另类观点公开发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突然冒出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些不同意见最初只是显示出它的另类,甚至被视为“哗众取宠”。这些“另类”意见最初往往会招来主流观点的鄙视、不屑一顾或压制。叔本华曾经感叹:“学术界一如其它的领域,在这里,人们喜欢那些谦逊、木讷、不会刻意要显得比别人聪明的人。对那些古怪、偏执和构成某种威胁的人,人们是一致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在这方面,他们可真的是人多势众啊!”叔本华所不愿意看到的学术现象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总会以不同的方式遗传下来。但是,任何研究领域总会有一个或几个“持不同意见者”(或称之为“持不同政见者”)诞生并加入到圈子内部。在某个平静的研究领域,“持不同意见者”总是忽然涌现出来。学术研究总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话题和新词语。这些新话题和新词语将导致大量的“不同意见”。在这种传统的学术圈子里,所谓研究的“重要阶段”,往往发生在“不同意见”涌现的时代。不过,当原有的主流意见越来越不能压制新观点,而新观点越来越显示出它在解释和理解上的优势时,那个曾经被视为另类的新观点提出的某年某月,就可以被追认为另一个“时代”或“阶段”的开始。以此类推,学术研究中的下一个“时代”或“阶段”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出现。阶段和阶段之间的转换,既可能显示为新知识、新概念(新话语)的出现,也可能显示为研究方法的突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不同的阶段显示“学术史”并非一往无前的连续,而是在某个时机忽然出现裂痕或断裂。这种裂痕或断裂表面上可能呈现为话语的转换,实际上却可能来自研究方法的更新。在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过程中,了解重要作者和重要阶段都是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后续的文献综述中必须陈述重要作者和重要阶段。相反,文献综述只需要陈述“关键文献”和“主要观点”即可,使文献综述显得“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主要观点”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就可以顺便暗示出“重要作者”和“重要阶段”。有关文献综述的撰写规范,后文将有更详细的讨论。总之,研究者如果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关键文献和重要作者并因此而发现某些文献以及某几个词语、句子、观点被频繁引用,那么,就说明研究者可以终止文献检索。而研究者是否能够发现这些关键文献和重要作者,取决于研究者在文献检索的同时是否已经展开必要的文献阅读。也就是说,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虽然文献检索大体上发生在文献阅读之前,但是,两者实际上是相互交叉、此起彼伏的关系。文献检索过程的“阅读时刻”意味着:第一,每检索到一份文献,都需要有粗略的阅读并对该文献的重要性作出大致的评估。第二,如果初步感觉某一份文献是关键文献,那么,就需要暂停文献检索而通读该文献。但不必逐行精细阅读,只需要大致了解该文献的核心观点即可。因为,在后续的文献检索中可能会发现先前找到的关键文献其实并不关键。第三,如果后续的文献检索越来越显示某一份或几份文献是关键文献,那么,就可以暂时停止文献检索,对关键文献展开深入阅读。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的禁忌是:(1)只有文献检索,而没有为检索到的文献建档。这容易导致检索到的文献残缺不全或被丢失、被遗忘。(2)只有文献检索而没有基本的文献阅读,这样做的后果是:平均对待所有文献,找不到关键文献,或者,关键文献淹没在平庸的文献之中。(3)为检索而检索,染上了“检索癖”。一旦发现某份文献暂时无法找到,就立刻兴奋,浑身是胆,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查这份文献,而不管这份文献本身是否重要。(4)根据检索的结果购买了大量的书或复印了大量的资料,后来发现这些书和复印资料都是无意义的废纸。(5)在纸张上做了大量的阅读笔记,而后来发现这些阅读笔记几乎派不上用场。(6)尽管在电脑上做了阅读笔记,但笔记不规范,要么引用不完整,要么没有及时做规范的注释。其后果是,在正式的写作中引用这些阅读笔记时,无法找到准确的出处。或者,费时费力地找到文献的准确出处后,写作的感觉和文脉已经被破坏。(7)只有文献检索和读书笔记,而迟迟未动笔开始论文写作。总感觉无从下手,甚至迟迟不能确定选题。(8)论文写作中不断修改和调整,没有采用“另存为”的方式保存原始文件。这样做的后果是,在后续的写作中发现原来被删除的部分是有价值的,但已经无法恢复被删除的写作。

263 评论

言小旭他妈

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阅读与撰写的影响

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阅读与撰写的影响有哪些你清楚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阅读与撰写的影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在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中,规定参考文献标注方法采用“顺序编码制”和“着者-出版年制”.学术期刊往往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编辑习惯选择参考文献标注方法,较少从学术研究过程的角度、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考量如何选择适宜的标注方法。在当下的学术期刊与作者的关系中,期刊居于强势地位,对于参考文献标注方法,作者通常只能无条件地服从期刊的要求; 但若放在知识创造、学术传播的大视野下,参考文献标注方法的选择就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参考文献在以下2个环节产生直接作用: 一是文献阅读---学习、吸收知识; 二是论文撰写---传播新知识。因此,参考文献标注方法的选择必然会影响到这2个环节的效率。

1、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文献阅读效率的影响。

1. 1不同文本形态中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阅读效率的影响不同。

文献阅读是学习、吸收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客观层面,知识体系的复杂程度是决定文献阅读效率即知识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知识的附载形式( 本文指学术论文) 的文本形态也会影响阅读效率。

目前,文献的文本形态可基本分为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2类。

纸质文本强调所蕴含信息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即尽可能在当前阅读页面获得更多、更完整的信息。所谓连贯性,是指前后文信息衔接紧密、层层递进,没有大的跳跃和断裂; 整体性则是指文本信息逻辑完整、自成一体,不需要频繁跳出文本之外补充新信息。

电子文本突出了信息的发散性和延展性,除了文本自身的信息外,还通过超链接甚至是超文本链接提供相关联的延伸和扩展的信息。

这种文本形态的差异导致了信息获取方式即阅读方式不同。阅读纸质文本时,越是顺畅连贯,越是有利于理解、掌握文本信息。如果阅读频繁中断( 这里指离开阅读页面) ,则会大大降低阅读效率; 所以,纸质文本阅读是整体性阅读。与之不同,电子文本通过超链接在文本和外部之间实现快速切换,在不需要中断阅读的情况下,完整地理解文本信息甚至获得新信息;因此,电子文本阅读不再强调整体性阅读,可以通过交叉阅读掌握相同甚至更多的信息。

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不同文本形态文献的阅读过程产生影响,从而使阅读效率不同。在纸质文本形态下,为求阅读的整体性,参考文献最好采用文下标注。由于国标的规定,参考文献必须文后标注,那么,不同标注方法对文献阅读效率的影响就表现为程度的不同。

“着者-出版年制”虽不能提供参考文献的全部信息,但由于提供了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份,能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了解相关研究人员及其工作进展,对参考文献的可靠性有一个快速的判断。“顺序编码制”除了标注一个表示对应关系的数字外,没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读者必须中断阅读翻到文末才能了解相关文献的内容; 如果是篇幅较长、参考文献较多的文献,其阅读的便利性和完整性更会大受影响。

在电子文本形态下,由于可以实现交叉阅读,这2种参考文献标注方法的影响没有差别。不过,所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很多文献是以PDF等阅读文件格式提供的,它不支持超链接,阅读方式与纸质文本没有本质区别,阅读体验甚至更差,只是方便储存和携带; 部分文献有网络页面,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文本,阅读方便,不过在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中,即时网络阅读受到极大限制,电子文本阅读的优越性无法体现。

此外,人们的阅读习惯是基于数千年来人类的纸质文本阅读产生的,电子文本阅读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取代纸质文本阅读,基于电子文本阅读的新的阅读习惯不会很快建立,也无法代替现在的'阅读习惯; 而越是习惯的,其效率越高,文献阅读也是如此。在纸质文本的阅读中,“着者-出版年制”更符合阅读习惯,因而阅读效率越高。

1. 2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影响记忆效率进而影响阅读效率。

在阅读中,记忆是影响阅读效率的重要因素,越容易记忆的内容,也越容易理解和掌握; 而影响记忆难易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文本信息的密集程度: 信息密度越高,所涉及的知识越复杂,记忆的难度越大。但在另一端,过于简单的信息同样不利于记忆,就如圆周率由极为简单的数字组成,其记忆难度却远远大于一首长诗或一篇散文。

人们往往运用联想等方法为过于简单的信息附加新信息以帮助记忆; 所以,适当的信息密度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在文献阅读中,对参考文献的记忆必不可少。在通常的记忆模式中,文献的作者、关键词、发表年份是最优先的信息点,不够精确但最容易记住; 文献的题名和发表的期刊是次级信息点,更精确但也不容易准确记忆。

人们搜寻记忆中的文献时,往往也是从作者、发表年份和关键词查起,搜寻效率较高,从而佐证了对文献的记忆方式。不同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包含的信息密度不同,导致记忆的难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效率。“着者-出版年制”包含了记忆涉及的2个关键信息点,即作者和发表年份,与文中和关键词相关的内容一起构成参考文献的基本要素,很容易与原始参考文献建立映射关系,帮助实现记忆。

“顺序编码制”只提供一个没有实际含义的数字序号,信息密度过低,无法与原始文献建立映射关系,不利于记忆。为获取更多有助于记忆的信息,必须时时翻到文末与参考文献核对,文献的阅读过程就被迫经常中断,降低了文献阅读的效率。在纸质文本阅读的情形下,这种负面影响尤甚。在电子文本阅读的情形下,这种状况会得到改善,因为不需要翻到文末也能看到参考文献,这2种文献标注方法对记忆的影响没有差别。

2、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对论文撰写的影响。

学术论文是对学术研究过程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新知识的归纳,也是新知识传播的起点。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研究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知识传播的效率。论文撰写既是知识创造螺旋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过程的延伸。

参考文献标注是论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标注方法的选择会对论文撰写效率产生影响。“着者-出版年制”和“顺序编码制”在论文撰写中各有优劣。

“着者-出版年制”的优点: 其一,标注方便,只需在行文处依据引文需要标注作者及发表年份即可,不用顾及参考文献的先后顺序。其二,修改便捷。论文成文,常需数易其稿,参考文献的增删也就无可避免。采用“着者-出版年制”,仅需局部微调,而不需要对全文的参考文献大加改动。其三,错漏较少,且易于判别。文中标注与文末文献对应清楚,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着者-出版年制”的缺点: 对缺作者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标注存在困难。

“顺序编码制”的优点: 其一,参考文献组织简单,无须考虑作者姓氏、出版年份和语种的差别。其二,文中只有数字编码,行文简洁,节约版面。其三,能够有效应对缺作者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标注。

“顺序编码制”的缺点: 其一,当参考文献较多或同一文献多处出现时,顺序编码困难。在此情形下,作者须付出很多额外的谨慎和精力,以确保编码顺序不出错,且一旦出现错误,很不易被作者、审稿人、编辑和读者识别,犯错容易纠错难。其二,增加论文修改难度。若需增删参考文献,则必须对文中的序号和文末的文献做整体调整和修改,而且修改过程中很容易再出错。其三,在编排过程中出错的概率更高。由于采用上角标的格式,序号经过排版软件转换时更易出错,因此对编辑和校对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四,行文简洁的同时减少了有效信息含量。序号除了表示对应关系外,本身并不提供与论文有关的有效信息,对理解论文内容并无帮助。从这个角度看,即便只有1个字符也是浪费,少反而不及多。

综上分析,“着者-出版年制”总体上更符合学术论文撰写规律,更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和参考文献引用的准确性。

161 评论

相关问答

  • 工程断裂力学研究论文

    已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著作和重要研究报告:1. 混凝土断裂韧性的试验及分析。水利学报,1982年6期,61-66,徐世烺。2.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统计分析。水利

    迪夫米米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岩石断裂论文参考文献

    [1]叶金汉主编.岩石力学参数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425~501 [2]李华晔,黄志全,刘汉东等.岩基抗剪参数随机——模糊法和小浪底工程 C、

    huangduanhu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答辩断断续续

    在介绍自己论文时,你们应该这样答辩:1.论文的背景论文2.论文的意图3.论文的创新点4.论文的参考文献二、答辩时候需要备齐媒体设备因为现在大学毕业生答辩都是在网

    阳光小暖哈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文献断裂

    文献检索并非越多越好。只要研究者感觉文献搜索已经接近“文献饱和”状态,就可以停止文献搜索。而且,如果研究者在检索过程中遇到了比较重要的综述式的、述评式的文献,则

    水云间秋忆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断裂研究论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材料与构件受荷载和腐蚀环境作用研究 1.2.1 材料与构件受荷载和腐蚀环境作用研究内容 1.2.

    主君的太阳Soo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