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59

xieyouliab
首页 > 期刊论文 > 校园霸凌国内研究论文综述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utouchoupihai

已采纳

综述:校园欺凌暴力行为会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如下: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经常受到校园欺凌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老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但如果这种校园欺凌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4、家庭教育与预防。

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庭的教育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父母或监护人一定要更加重视孩子的发展,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并时刻注意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避免孩子孤僻,偏激。

5、学校教育与预防。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从大的方面来言,学校要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

123 评论

伯符仲謀

对于校园的霸凌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应该不应该和校园霸凌和校园欺凌相论。

204 评论

战斗鸭鸭

欺凌暴力行为。会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身体上造成伤害。我们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保护。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非法,现象,作斗争。积极地配合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打击。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给未成年人。一个良好的成长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187 评论

请叫我阿虎

主要要找出校园霸凌行为产生的根源。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应该在问题学生的家庭,家长本身素质差,或者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缺少关心。第二,学校只注重抓一成绩,忽略了学生在校的言行方面的观注。防患于未然,看见不好的苗头应注意引导。最后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思,出了事积极向家长和老师反映情况。

324 评论

明月丶夜灬

措施: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除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等等,“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问题。但同学和家长的合作也很重要的。

354 评论

sally7juicy

被欺凌者:受害者往往是与众不同的、没有朋友的、不被社会接纳的和被孤立的对象。

1、有研究者发现:那些超重的、晚发育的、残疾的学生更加容易被欺凌。

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敏感、懦弱,身材偏胖或偏瘦,家境贫寒等,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他们看起来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容易沦为他人嘲笑、排挤的对象,最终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

2、美国微观社会学学者认为:如果有一方在冲突中一味地回避,就会打破人际间的平衡,并最终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一部分被欺凌者自身往往存在一些弱势的特质“吸引”欺凌者实施攻击。他们常常是被动的、消极的、服从的;在社交时易焦虑、敏感、缺乏自信 。很多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之后,出于恐惧、好面子等原因,并不选择向教师、家长等报告此事,而是自己默默承受。这也使得欺凌者更加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最终导致校园欺凌的不断持续和升级。

3、有童年专制经历的孩子也更容易卷入欺凌事件中。比如那些被家长严厉对待的男孩也更容易在学校被欺凌。而在温暖、充满感情和有良好家庭氛围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则更少被欺凌。

欺凌者:欺凌者往往都具有恃强凌弱、骄横跋扈等不健全的人格特点。

1、在中小学期间具有这种人格特点,往往在成年后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

他们多表现为狭隘易怒、偏执、暴力等倾向,在日常接触中容易与周围人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如果在认知中一旦形成这种行为习惯,就更容易形成暴力倾向,在面临困难和遭遇挫折时往往采取极端的解决方式,将来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甚至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成为法律惩治的对象。

2、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生理状况、年龄、控制力或对高社会地位的渴望等因素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在青春期早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团体中确立统治地位的方式。在个人特质上,这些通过欺凌来获取高社会地位的个体是十分冷血和精于算计的。因为他们知道欺凌他人可以达到某些目的。这些人缺乏同情心,并且知道如何操控权术来掌控同伴的行为。这些特质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个体特质十分相似。

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期,具有精力旺盛、情绪起伏大、自尊心强、好攀比等特点。可能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恼羞成怒,大发雷霆,或者出于模仿、炫耀等原因对他人进行欺凌。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欺凌者自身可能也是“受害者”。欺凌者“施恶”的来源可能正是家庭或者社会环境的“施害”。班杜拉的经典实验表明:攻击性行为是可以模仿而来的。不难想象,一部分校园欺凌者正是在家庭或社会的环境下模仿了父母等成年人的一些行为才掌握了这种用拳头解决和沟通问题的方法。有些学生则是由于幼儿期间与社会群体隔离,从而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他们会通过不恰当的行为 (如攻击行为) 与人建立人际联结 。这些欺凌者也需要心理援助来转变他们扭曲的人际链条。

3、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欺凌者或者施加暴力行为的人并不总是被鄙夷和遏制的。 一些暴力行为常常被人们欣赏甚至崇拜,如角斗场在罗马的盛况、人们对横行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喜爱、对梁山好汉的敬畏、“暴力美学”的流行等。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一现象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在古老的丛林中,人们一部分行为的意义往往与生存有关。强势者作为部族的领导,需要一定的攻击性才能保证群体内的人不被其他群体所侵害,也需要展现一定的攻击性以保证自己在族群内的社会地位,甚至需要遗弃群体内的一部分弱者来保证群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历史发展,人类的道德水平也随之提高,尽管进化仍在人身上遗留下一部分攻击性特质,但道德的力量、善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确实,他们的欺凌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但是,当我们拨开欺凌行为的表象来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时,会发现: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单纯地消除欺凌行为,而是了解其攻击性原由,并将其转化和整合为被社会与道德接受的行为。换句话说,对这些欺凌者的改造不应当只通过惩罚这一方式,如何弱化人性中的“恶”,而彰显“善”才是我们更需要考虑的。

140 评论

HY逆天的飞翔

研究校园霸凌行为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303 评论

相关问答

  • 校园霸凌国内研究论文综述

    综述:校园欺凌暴力行为会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如下: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经常受到校园欺凌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

    xieyouliab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校园霸凌艺术论文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的“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家。教师的地位虽然曾经在历史的某一特定时期由于政治的原因受到了迫害和贬低,但是在这个有着正统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度里的人

    angela颖宝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外国研究校园霸凌的论文

    大概是心理学

    阿圆凸凸凸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校园霸凌事件的研究论文

    近期国内外不断有血腥校园暴力犯罪的新闻见诸报端。这些报道警醒了人们,校园不再是一方净土。校园暴力已经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民众所关注的特殊社会现象。本文试图从经济相

    头发长很慢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校园霸凌论文文献综述

    家庭环境缺少关爱,埋下了暴力的种子。 有的夫妻忙于事业,家人聚少离多,甚至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有的夫妻感情不和,整日吵吵闹闹,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上演全武行;有的夫

    悠悠岁月里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