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2

纵横四海2000
首页 > 期刊论文 > 言语交际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难得明白

已采纳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mtive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Ubeuse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

2.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刘老师”、“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大作等;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汉语文化中所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这在西方是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苦、成为负担”。他们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225 评论

绿桑坊蚕被店

口语交际灵动课堂教学中的“四多”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使口语交际走进灵动课堂,我在实践中作了“四多”的尝试。一、培育自信,多点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口语交际则起着桥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即使有问题可以回答,怕回答不到点子上而被老师否定或冷处理,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的心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密”。在教学实践中,我巧于创设问题情境,尽量选取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培育他们的自信。我们班有一对孪生兄弟,性格较为内向,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发过言。于是,我平时常主动找机会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进行情感沟通。在教学《学会请教别人》口语交际时,我鼓励双胞胎中的弟弟上台扮演“燕莉莉”,哥哥扮演老师,由燕莉莉向老师请教舅妈送的钢笔上的英文。谁知燕莉莉站在那儿憋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她”的头低下了。这时我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他一个台阶:可能“燕莉莉”同学还没考虑好,老师相信他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能让大家身临其境。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再次给了兄弟俩一次机会,这回兄弟俩由于配合比较默契:落落大方,角色到位,越表演越自信。我趁热打铁,对他们的精彩表演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找到了小有成功的感觉。 二、创设情境,多点演练仔细翻看苏教版,不难发现,单元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话题大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平时,我注意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表演,让他们自己探究,相互合作,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跃起来。1、摆擂台,挖潜能好胜是儿童的天性,以演讲对抗的形式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趣味横生。如在教口语交际“介绍校园”时,首先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以讲台为擂台,上台对学校按区划介绍,谁讲得好,谁是第一关擂主。其余同学可以向擂主挑战,只要你介绍得更精彩,便可以把擂主打下台,产生新擂主……,整个交际课,同学们情绪激昂,异彩纷呈。大家在充分挖掘口语交际潜能的同时,体验到了口语交际的快乐。2、角色换位,师生互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者和说者双方不断发出信息,接受信息,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表现欲望。儿童的这种表现欲望特别强烈,交际课上师生共同表演,更能使同学们迸发交际的灵感,闪出智慧的火花。如进行《秋游水绘园》的口语训练,我刚板书完毕,有的学生就跃跃欲试。他们可能是对水绘园太熟悉了,急于想表达,我先向大家摇了摇手,然后对同学们说:“今天这一节课由你们派人来当导游,让我当游客,相信你们会让我满意的。”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不禁欢呼起来,那场面令人难以言表,连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其中。这我惊讶不已:似乎每个同学都具有演员的素质,演说家的口才。是表演的魅力把学生引进了口语交际的乐园。三、鼓励求同存异,多点个性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语言表达不能只限于求同,求同则易人云亦云,缺乏创新。唯有各抒己见,实现个性差异互补,才能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忙于“灌”,而是让学生先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化。口语交际训练话题的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如在教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谈成语”这一话题时,大家争相举手,个个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因为暑假中大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有的专门看的是《成语故事精选》,能脱口而出,一口气可以倒出几十个。说归说,不能杂乱无章,我来个急转弯:要他们分组按标准归类讨论,(有的搞成语接龙;有的找属于寓言故事的;有的找属于历史典故的,有的围绕数字的)然后汇总。关键之处,为了各自的观念辩论起来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个性化的思维火花四处碰撞,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围绕各自的话题,一下子就能用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成语,同学们的脑袋瓜几乎成了“成语仓库”了。彼此之间领略口语交际的精彩与美妙。只有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亮出自我,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口语交际的自身价值。四、课外拓展,多点空间《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事实上,口语交际仅靠语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讲解、引导、示范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应拓展口语交际的时空,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运用的能力。一节课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应让学生带着任务回去。如在交流“今天我当家”时,我就鼓励学生去与父母换位,自己拎上菜篮,走上街头,和摊贩砍价较量。方式种种的活动,都能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应变能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想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就必须挖掘身边的素材,多种途径地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然而这样的活作业学生乐于做。不懈的努力下去,新的课程改革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实到了实处,形成“双赢”的格局何乐而不为?让灵动课堂的教育教学成为口语交际的桥梁应当是我们不懈的理想追求。(发表于2008年第五期的《教学交流》本文发表于2008年第4期的《教学交流》杂志(引自:)欲知更多有关“口语交际”的论文,请点击:

85 评论

昂昂千里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及情感表达策略论文

摘要: 目前,经济水平得到快速地提高,伴随而来的就是广播电视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中。也因此,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利用说话的方式来进行创造,或者说是在工作,以此达到传播消息和带有娱乐性的目的。他们活在大家的目光下,也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播音主持语言交际与情感表达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播音主持人;言语交际;情感表达对策

一、播音主持情感表达和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对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一个节目,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效果和他们本人的情感表达和语言交际肯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顾名思义,播音主持也就是主持人用自己的话给观众们传达自己所理解的信息。而播音主持人的个人能力比如对情感表达的把握,就直接影响了节目的表达效果。并且播音主持人的语言只有具有浓厚的感染力和渲染力才能激起观众的兴趣。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节目离不开主持人的情感表达、言语交际和独具个人特色的主持风格。一般来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对于播音主持人的普通话要求都有不同的等级,比如说电视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这些,要求普通话都达到一级甲等。但是为了更加方便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改变。例如,各地方的广播平台加上自己特有的方言,则会使当地的听众产生强烈的亲切感,不是当地的人则会被当地特有的方言发音而吸引。对于汉语普通话中的语音要求,语法语义等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普通话标准,发音正确,无歧义,播音流畅,语感突出,逻辑表达性强,这些都是播音主持必备的岗位基本功。因此,对于广大想要加入播音这个行业的青年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带有“土味”的普通话而自卑,保持好自己的特色,然后达到国家要求的普通话即可。

二、播音主持语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

我们知道当我们观看节目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主持人因为自己的文化功底欠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闹出不少笑话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大部分都是由于播音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和学识不够,我就以前看过的节目说一下他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说播报一些内容时读音不准,用词不当,不深入了解成语释义就胡乱用成语来比喻某件事情,等等。而且如果播音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学识不够,在分析播报事件时不能引经据典,会使节目整体的效果缺乏魅力,也使得播报的节目枯燥无趣,不能更深入的表达出来节目效果所需要表达出来的深层含义。一般来说播音节目都要求脱稿播报。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偏低方面的主持人就可能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困境。他们可能会在播报节目的时候卡壳,重复说某句话,或者对于一些生僻字的了解也不是很熟练,这些都需要播音主持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每个国家的新闻不只是为自己国家的人民服务,更是别的国家了解我们国家的一个窗口。为了国家的文化传播与发展,播音主持人也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情绪渲染方面的不足

播音主持人如果情感丰富的主持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于节目的效果有很大的助益。而且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情感表现只是主持人所要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只有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也就是接地气,才能更大的吸引观众的兴趣。同时,主持人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也是他们所主持节目的灵魂所在,吸引人们观看这个节目。所以说,情感表达中表现出真情实感最重要。

三、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

文字和情感想伴生,主持人的谈吐一定是要带有真感情的,这是为大众所接受的前提。对于播音员和主持人这类存在于镜头下的角色,更应该有一定的用声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从容不迫地使用语言能够表达情感。同时,播音主持人和观众之间引起共鸣的主要方法就是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播音主持人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融合丰富的情感把要读的文字内容读出来,不能面无表情,冷硬的读出来那些没有感情的文字。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播音主持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相当于一种艺术。所以为了把握好这门艺术,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地修炼,融入自身内涵。鲁迅先生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有真意,去粉饰,去关怀。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更好地和观众们站在一起。此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这是高情商的主持人的特点。因地制宜:情感表达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策略。氛围,情境,情绪不可或缺。而因地制宜就是指作为播音主持,在情感表达时,应该接近所看这个节目的观众。与节目的内容相符合,例如在一档民生类的节目中,主持人一板一眼的主持反而让人发笑。而在一个好人好事宣传时,过于公事公办,职业化的播报语气也会让大众无法接受。当然,不同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习惯也不同。另一方面,选择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件事,也就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播音主持人。总的来说,嗓音音质,语言表达流畅度,用气发声水平,以及临场发挥再创作等能力,都影响着播音主持因地制宜进行情感表达的效果。但要明确的是,真诚是情感表达的第一要求,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不会仅凭华丽的词藻与夸张的神态语气来表达情感,而是用真诚来打动人。因时制宜:作为播音主持,不仅要做到因地制宜,更应该做到因时制宜。听众的心情,观众的状态,节目的预热程度,嘉宾的情况等,这些都影响着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策略。作为主持人,情感表达就是把自己放在与观众同等的位置上,作为一个协作者去推动节目顺利进行。言语更多的是取得观众与嘉宾的共鸣。其情感策略是立足于整个节目的需求,让观众配合节目共同见证与渡过这一突发事件。尊重大众,坦诚相告,积极面对,言语表达直接体现了其内心过程。经过这一次言语上的表达,观众对节目的感情反而更深。这就是共情的作用,也是情感表达得到共鸣的结果。

四、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策略

(一)提升播音主持人的用语规范

播音主持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语言来表达具体的信息。尤其是对于有丰富内涵的汉语来说,博大精深的汉字只要重新排列组合就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所以,播音主持人想要规范自身的语言用语,首先就要从语言方面开始。有些地方性主持人在播报节目时会穿插一些方言进行播报,这些对于节目的传播效果会起到一定方面的影响,但是一般都要求播音主持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尽量用规范的普通话准确又精炼的主持节目。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人也要对一些有特殊用途的词汇进行很深入的把握,在播报节目时运用凝炼又精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需要表达出的信息。外部监督也是一个提升播音主持人用语规范的重要手段。想要在根本上规范播音主持人的用语,就需要严格要求播音主持的工作标准,同时开展普通话培训和考核工作等。

(二)播音主持人自身素质的高低

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明确节目具体想表达什么信息,要对整个节目做一个透彻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完整的把自己所理解的信息传达给观众。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主持人具有超高的节目敏感度,还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量,从而让自己更准确更快的表达出自己需要表达出来的观点。播音主持人如果结合画面的话也会更加有利于情感的把握,而且播音主持人员通过画面更能对自己即将播放的新闻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因此,画面结合对播音主持人把握情感来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一点,播音主持人也可以主动地去参与采访过程,增加熟练度也更容易带有真情实感,一般来说新闻主持人所播报的新闻都不是自己采访的,也很难有真情实感,所以,让播音主持人去参与采访,更有利于播音主持人把握真情实感。播音主持人也要加强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提前做好功课,在节目开播前要多熟悉多音字,变形字的读音等。保证播音时不会出现像读错字这种低级错误。

五、结语

综上而看,真诚是播音主持人的第一原则和要务。真诚意味着有自己的情感和不欺。然后,在真诚的基础上,努力打牢播音基本功,深入节目内容,贴合大众心理,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和情感表达能力,成为一位能够走入人心里面的播音员。

参考文献:

[1]高勇.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2]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3]雷东荣.播音主持基本素质解析[J].新闻传播,2010(02).

303 评论

相关问答

  • 交际语言学有关论文范文

    在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推动下,跨 文化 传播日渐频繁。随着跨文化传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及影响深度的不断加深,全球化多语境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的探讨和研究

    Nightwish阳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口语交际灵动课堂教学中的“四多”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

    liuyuecao11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非语言交际论文15000

    年终评审就靠它了。。。。。

    吃货小郡主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言语交际论文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

    纵横四海200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小学口语交际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在小学(某某)学科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

    1982吃货一枚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