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9

jason86122
首页 > 期刊论文 > 孔子论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俳句之神芭蕉桑

已采纳

摘 要:本文从讨论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本质特征出发,以记载孔子主要言论的《论语》为依据,探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体验式教学理念及其实际运用的体验式教学法。 关键词:孔子 体验式教学 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 教学思想 教学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体验式教学(Experiential Teaching)的理论被导入我国。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我国的教育和培训领域引起了很大震动。因之来自于西方,国内许多人甚至一些专家学者都认为它是一种完全西化的教育理论,但实际上我国的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体验式教学思想的论断,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体验式教学,培育出了包括72贤人在内的上千弟子。本文从讨论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出发,以记载孔子主要言论的《论语》为依据,探析孔子教育思想的体验 式教学理念及其体验式教学法。 一、体验式教学及其本质特征 (一)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然后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最后达到领悟并运用知识的目的。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简而言之,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遵从学生体验式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是指把学习者融入一个实际可能发生的情景,或一个虚拟出来的与实际相同的环境里去学习,透过活动中的实际参与获得个人的经验,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体验过程的观察、反省获得新的态度信念,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新情境的行动方案或策略上,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体系是美国心理学家David Kolb在John Dewey、Kurt Lewin、Jean Piaget等人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体验式学习模型。虽然除David Kolb外,还有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教育学家建立了许多不同的体验式学习模型,不过,目前大家公认最经典的,还是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在Kolb模型(也称为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圈模型)中,复杂的体验式学习过程被分解成四个不断循环的阶段:在某个情境中的具体经历或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观察和反思――从具体案例中归纳出一般原理,形成抽象概念――把一般原理应用到类似的情境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新情境中检验理论,然后又有新的体验,如此循环往复。 在这个循环中,不能忽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Kolb根据完成有效的体验式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四个方面的能力,即有效体验具体经历的能力,对体验的体察反思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以及主动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能力,把学习者分为四个基本类型:汇聚型(converger),分岔型(diverger),融合型(assimilator),顺应型(accommodator)。主张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会分析学生的学习类型以因材施教。 (二)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 通过以上对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的讨论,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可以归纳为: 1.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要以“学”为核心。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求知。 2.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教学不等于“灌输知识”,教师要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主动自觉地领悟知识。因此,教师要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囿于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3.因材施教。教师要设法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在其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实施差异化教学。 4.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或模拟实践中学到并灵活运用知识。 5.重视“教”与“学”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学习的过程以及从中得到的乐趣,不应越俎代庖,取消学生的感知过程而直接教授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才能被发掘出来。 二、孔子的体验式教学思想 作为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体验式教学”的说法,不过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亲身体验对其掌握学问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闪烁出体验式教学思想火花的论断,实际运用了许多体验式教学。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的学者把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最早追溯到孔子,如Pickles就把一阶段论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追溯到孔子。孔子的体验式教学思想大致可归纳如下: (一)“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才能真正获知,教师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要在学生主动学知识的基础上去引导,要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才及时启发,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效果。这与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一致的。 (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孔子认为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帮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知识。所以他多次带着学生“入太庙”、周游列国直接体验,还提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因如此,Pickles把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归结为一阶段论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即认为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三)人的智能水平、个性心理等各有不同,要“因材施教”。孔子意识到人的智能水平不同,可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种,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人的个性心理也不同,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他认为不同智能水平和个性心理的人,教育方法也应该不一样,即所谓“因材施教”,也正是体验式教学主张的差异化教学。 (四)教学过程应建立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上,要重视知识的运用。孔子虽然没系统地提出学习理论,但把孔子有关教学的言论归纳整理出来,可以发现,孔子认为学习有四个过程:首先通过多闻、多见、多问、多识学习;接着要思考,“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然后要把学与习结合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后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行。从理念上看,这四个过程与Kolb体验式模型的四阶段有类似之处。 当然,孔子的体验式教育思想远不止于此,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发现。遗憾的是,这些充满智慧的体验式教育思想,自孔子之后特别是秦汉以后却被专制统治、科举制淹没了,后人没有能够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种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所以当西方的体验式教学理论传入我国后,许多人认为它是一种完全西方的教学理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孔子的体验式教学法 受体验式教育思想的指引,孔子在教学中,实际运用了许多对我国目前的教学仍有广泛借鉴意义的体验式教学法。 (一)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法。 颜渊曾经说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学而》中记载:子贡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悟到:高尚的人应该是虽贫穷却不巴结奉承;虽富有却不骄傲自大。孔子很高兴子贡能独立思考,他肯定了子贡的想法,同时指出高尚的人更应该是贫穷却能乐道,富有却能好礼。子贡听后恍然大悟,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正如体验式教学所主张的那样,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思考中自觉体验并感悟知识。 (二)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法。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著名的“因材施教”法。如上所述,对不同智能水平的弟子,教学的内容深浅不同。对不同个性的弟子,他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这个问题,对好勇过人、性格莽撞的子路,孔子告诫他父兄还健在,凡事要多向父兄请教,不应贸然行事;而对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冉有,孔子则鼓励他听到后就应立即行动。 孔子的“因材施教”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法。“以人为本”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意味着教学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体验的差异。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以人为本”的言论,但他在教学中实际一直遵从这个原则,潜心了解学生,故而在教学实践中能“因材施教”。可以说,“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上的具体运用。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表率法。 所谓表率法,即是言传身教。孔子把培养仁义之人、君子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他平时以圣人先哲为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弟子们的表率以言传身教。《论语・乡党》中大量记载孔子的饮食起居和为人处世,反映出孔子时时处处都以仁义尚礼之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又如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勤学好问,谦虚好学,他自己就“入太庙,每事问”;他还说“我有知乎哉?无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正因为如此,弟子们在他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学问,这也正是体验式教学所提倡的让学生主动感知然后领悟并自觉运用知识的方法。 (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孔子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他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采取讲授、实地参观、问答、谈话、讨论等方法。为让学生感知何谓祭祀礼仪,孔子多次带弟子“入太庙”,让弟子们身临其境。而《论语》本身就是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问答和讨论等的纪录。弟子们在与孔子的对话中感知到他的思想精髓,感知到学问的无穷尽从而认识到要发奋努力,正像颜渊感叹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欲罢不能。”孔子鼓励学生提问,《论语》中记载的弟子向孔子的提问有一百多次,弟子们“问礼”、“问孝”、“问君子”、“问耻”等等,在一问一答中,孔子或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深处再给出答案,或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孔子还经常组织弟子们讨论仁义道德、为政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弟子们长了学问,孔子有时也深受启发。 孔子教学不限于课堂。他经常因时因地,在杏坛、树下、参观时、周游列国的途中开展教学。 孔子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不拘时间地点地教学,实际上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感知和体验知识。 参考文献: [1]Kolb,.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4. [2]Kolb. D. A. and Fry, R. Toward an applied theory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C. Cooper (ed.) Theories of Group Process[M].London:John Wiley,1975. [3]Pickles,T.()[Z].. [4]孔丘.论语[M].陕西旅游出版社,(第1版). [5]罗佐才.孔子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A].孔子研究论文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版). 项目基金: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级教研基金(G2061586)阶段性成果。

124 评论

Leo不是处女座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1】

摘 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 《论语》因材施教仁 教学思想 启示

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

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

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

1.教育方法

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根据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子路》)这就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了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此举虽无“因材施教”四字,但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充分说明孔子教人,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指: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

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

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

句中一“启”一“发”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这个方法对当代教育具有启示的作用。

2.教育内容

孔子教育内容:“孔子教学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道德教育内容:仁与礼、孝悌、忠信。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意指: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说明仁礼在教学的重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意指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这是孝悌充分体现。

子曰:“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意指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强调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儒学思想中教学内容后又增加“六艺”,包括为礼、乐、射、御、书、数。

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和训练。

孔子教学不以书本为学习全部资料,而是在书本学习同时,在生活中也同时学习。

这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3.教育目标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意指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人学习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而在培养目标上,孔子注重“举贤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孔子教育的目标。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与孔子的举贤才是一致的,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孔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孔子告诫学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孔子推荐学生担当政治事务,在举荐人才时有原则,首先,学习不优异,不可做官:其次,要在国家政治开明时才可做官,否则宁可隐退。

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只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对历史的贡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展了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重视文化的传承,对教材进行建设,为后世儒家奠定了进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更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通过他自己证明了这一说法,对教育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思想,从而选择适合学生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从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 朱熹(宋).《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 刘嘉铭.《教育公共基础笔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论文期刊

[3] 曲红艳.《孔子教育思想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21期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2】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我针对孔子著名的“有教无类”、 “乐学”、 “因材施教”以及一些比较具有参考价值的教育思想进行浅析。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乐学”“因材施教”“变通”

正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靠政令、刑律去治理国家,百姓只能被动地去遵纪守法,而不能够有廉耻之心,不懂得为什么要自觉地去遵纪守法,是不能够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的。

如果用教育的'方法去教育人民,使人民能够用礼法去约束自己,懂得言行的规范,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那么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孔子认为政令、刑律都不如教育更加有效,因而孔子一生开私塾,广收弟子三千,有才能者就有七十二人,因而孔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我在这里仅仅就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点进行分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

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

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仅仅是王孙贵族,普通人的子女也可以接受教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他认为人的素质都是一样的,只因为环境与教育的不同,才使人有了差别,尽管当时孔子已被人尊为圣人,但他始终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是学而后知的。

由此可见,他认为任何人只要受到教育都可以成为圣人,他强调学而后知,不仅是谦虚,也是他的信念。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后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了他的主张,在他的弟子中就有各式各样的人,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

孔子教导学生要注重提高道德素质,也提倡老师要讲究职业道德。

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把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只懂搞教育,而不懂道德要求,那么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有很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却助纣为虐,为战争贩子研制杀人武器;一个掌握有高超印刷技术的科研人员却研究和大量印刷假币,严重干扰和威胁国家经济,这样的人于百姓、于国家、于社会有何益呢?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许多有识之士已开始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道德教育。

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推崇的是使学生“乐学”。

《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见《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

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能熟练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能弄明白的时候,不去点拨;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清楚时,不去启发。

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除了以上关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贡献以外,孔子还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

他现身说法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

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目前我们还有相当部分教师还没有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扭转。

哲学告诉我们:变,才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变就不能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论语》

[2]《论语名言解析》

[3]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广西教育》

[4]语文课程改革应当反思的几个问题 《语文建设》

179 评论

相关问答

  • 孔子仁礼思想论文的参考文献

    【摘 要】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学术界观点不一,颇有争议,但总体来说趋向于“仁学核心说”,但也有学者认为“关于孔子的思想核心争议,多是来自观察的角度不同”。文

    挂在盒子上7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孔子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公关礼仪论文 作为一名大学生,许多人都经历过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 ……,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我们的自信,影响我们的形象。如果在未来

    maymay55200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孔子论文的英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举例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不仅有利于本科生的.教育和管理,而且能为图书馆文献保障和读者服务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

    包子baozi201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孔子的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议论文人物素材

    英式风情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范文

    孔子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

    艾利希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